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社区体育论文

社区体育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7-01 03:01:5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社区体育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社区体育论文

篇(1)

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虽然名目不同,然而二者之间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都是体育学科的一种,都是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从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分析来看,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有需要有一定的体育环境基础,高校体育需要有更多的体育项目、体育运动技术以及体育设备等等,需要全面、系统、科学的为社区体育服务,因此高校体育也是社区体育的一个重要部分,高校学生在校园学习期间,能够更好的利用学校体育教学的知识来提高自身的体育技巧,从而掌握好体育健身的方式方法,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也能有所提高,在未来进入到社会后,也可以更好的发展群众体育,这也是促进社区体育发展的一项重要基础。社区体育的发展也离不开高校体育,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各项活动在未来都需要在社区体育环境下开展,高校体育作为社区体育的基础,也为社区体育提供了更多的更优质的体育项目,对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看出,为了更好的促进社区体育的完善发展,就需要通过高校体育的发展来带动社区体育的不断进步,这样有利于社会体育教育观念的形成,对社区、学校以及家庭等社会单位的体育活动开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在体育项目和体育竞技比赛中也有一定的共通性,高校体育在教学的过程中会以科学的、合理的方式来提高学生们的身心健康,高校体育教学的目的也是为了保证学生们能够更好的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而社区体育的发展也需要人们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高校体育教学中对学生们体育锻炼重要性认识的培养也间接的带动了社区体育的发展。由于体育项目的共通性,学生们在高校时期对体育活动的热爱在未来也会带到社区体育环境中,从而更好的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而由于高校体育也是社区体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区体育发展进步的同时,也将会带动更多的人们参与到体育锻炼中,从而也是高校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社区体育和高校体育二者之间也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从长远来看,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融合也将成为一个必然的过程,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国民身体健康都将产生重要的意义。

2我国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之间发展脱节现状及问题

2.1学校体育师资力量雄厚,但参与社区体育工作少

学校内体育教师及离退休的体育教师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比率很低,在职体育教师在课余时间里参与社会体育指导工作的比率极低,其参与积极性低于离退休人员。

2.2学校体育资源丰富,有效利用率低

大多数学校采取封闭管理。为了便于学校管理,体育场地通常6点以后就关门,无形中造成了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浪费,不能与社区形成优质体育资源互利共享的相应。

2.3社区体育发展水平的不均衡性

受制于我国现有经济发展水平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程度的不同,体育发展呈现出一定的不均衡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社区体育设施、场地不均衡;二是社区体育活动经费不均衡;三是社区体育指导员和管理组织不均衡。

3高校体育资源与社区体育融合发展的对策

3.1抓好全民健身的宣传工作

在大学体育与社区体育结合过程中,要特别抓好宣传工作。一方面要注意大学体育政策的对外宣传。另一方面要注意体育文化知识的宣传,以打造有影响的大型比赛,还可在每学期举办一个“体育文化宣传周”。同时,大学毕竟不同于社会,社区人员的大量进入对大学纪律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要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对所有进校人员的宣传管理,预防负面影响的产生,保证大学体育与社区体育结合后形成互动式良性发展。

3.2高校体育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当今社会,一个国家的发展也需要对外开放,一个团体的发展需要对外开放,高校体育要树立社会大体育的意识,不但要搞好校内的体育工作,还应为社区体育出谋献策积极参与,为全体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尽一份力。高校体育的发展同样需要主动走出去,大胆请进来的策略,高校应对社区居民中进行体育锻炼的人群提供不影响教学条件下的宽松政策,鼓励社区居民进校体育锻炼,对进行体育场馆锻炼者进行合理的收费,通过多种途径促使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结合,在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中促使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

3.3搭建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合作发展的组织管理机构

以社区居委会、社区内的学校体育负责人和居民代表三方构成社区体育委员会。在组织机构的管理人员上,除少数必要的专职人员外,多数可由业余或兼职人员担任。在经费来源上,除少量的政府投入外,多数应由活动创收等市场渠道及企业的赞助来解决,组织机构的活动地点选择为社区内较有影响力的体育场馆,以定期和不定期的形式进行会议交流,对开放中的有关事宜进行决策和管理,从而加强了社区体育活动的组织性,使其向经常化、规范化方面发展,从无序、松散向有序、有计划的趋势发展。

3.4政府及相关部门参与宏观调控

篇(2)

【关键词】 少数民族;社区;体育活动;组织管理;调查

山东是一个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同时又是一个体育大省,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又经过了奥运会、全运会的洗礼,使得体育运动深入民心。人们开始从物质生活的追求上升到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人们开始注重身体的锻炼,因此社区体育在全省乃至全国迅猛发展。尽管对社区体育的研究非常多,对少数民族的研究也达到了一定深度,关于少数民族体育的研究也不在少数,但是对于少数民族社区体育的研究却是凤毛麟角。这似乎与已深入民心的“和谐社会”理念有些不符,而山东恰恰又包含全部55个少数民族,并且还有17个著名少数民族社区。因此,本文通过对山东省少数民族社区体育活动组织管理现状分析,以引起对少数民族社区体育研究的兴趣,使社会各界人士能对少数民族社区体育管理现状有一个更好的了解,并希望有关部门对少数民族社区同胞给予更多的关怀,为构建和谐社会尽一点绵薄之力。

一、调查对象

文章以山东省17个少数民族社区体育活动组织管理者为调查对象。

二、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分析法。设计问卷《山东省少数民族社区体育现状调查》。发放问卷170份,有效回收168份,回收率为98.8%。

三、分析与结果

1、社区体育管理人员职务分析

调查显示,普通管理工作者占了大多数,是因为普通工作者与参与者更接近,他们的信息更有利于直接反映出社区的管理情况;同时他们又是各种政策和工作的实施者。社区的专职管理者,他们是社区体育的决策机构,他们的信息和建议以及态度,直接关系到社区体育开展前景;社区指导员的情况和建议更是关系着人们体育锻炼的科学性;社区体育项目的开发人员的素质及建议等直接决定了社区体育所开展的内容。

所以,只有综合各个岗位人员的情况和意见,才能得出山东少数民族社区体育更为真实的现状。

2、社区体育管理人员年龄分析

调查显示:管理者的年龄状况同体育参与者大致相同,也是以中老年人为主,60岁以上的有5人,40-59岁的有8人,分别占了29.42%和47.06%,而40岁以下的青年人只有4人,占到25.53%,排在最后。这说明管理者中青年管理者明显不足,亟需注入活力,这也是造成社区体育很难发展的原因。中老年人做事情相对较保守,有利于传统项目的发展,但由于比例不均匀,所以,就导致了社区体育的创新不足,而已有的项目满足不了参与者的需求,这就导致了社区体育很难满足人们的健身需要。因此,少数民族社区应加大青年管理人员的培养,同时又要发挥中老年人的经验优势,使中老年人和青年管理人员数量上达到平衡,思想上达到统一,并利用各自的优势为社区体育服务,以使社区体育得到进一步发展。

3、社区体育管理人员学历分析

根据调查显示,社区管理者的文化程度绝大多数为初、高中学历,其中高中学历的占52.94%,初中学历的为29.41%,高中以上学历只有3人占17.65%,而本科以上学历者无一人。虽然学历并不能完全代表管理者的能力,但是学历可以反映出管理者所受的文化教育,进而从侧面反映出社区的管理现状。从以上可以看出,山东省少数民族社区体育管理还未完全受到重视,而现在的大学生虽然较多,而且就业较难,但仍不愿进入社区工作,为社区服务。对此,社区应当采取一定的措施,增加就业岗位,提高管理者的待遇,以便吸引高学历、高素质人才进入社区,为社区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由调查可以看出,山东省少数民族社区虽未设有专职的社区体育管理机构,但却都有社区体育管理人员。只有3个社区设有专门社区体育管理机构,占17.65%,剩下的14个社区均没有专门的社区体育管理机构,这说明了山东省少数民族社区体育管理机构设置明显不足。

然而,有6所社区设有专门的体育管理人员,这说明除了3所设有专职管理机构外,还有3所社区设有专职的体育管理人员。而剩下的11个社区均设有兼职管理人员,这足以说明山东省少数民族社区管理者并未忽视社区体育的管理。

四、结论及建议

1、结论

目前,山东省少数民族社区体育管理力量明显不足,大多数社区无专门的体育管理机构,社区的体育管理人员学历偏低,年龄偏大,均谈不上专业化,这严重阻碍了少数民族社区体育的发展。

2、建议

山东省各少数民族社区应加强社区体育管理机构的建设,这是未来社区体育是否能良好发展的关键;政府部门应当鼓励更多的大学生进入社区,社区体育方面更应该如此,这样不仅可以缓解就业压力,更可使社区体育得到科学化发展;要对社区内的体育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不仅要加强体育指导员的培养,还要加强对体育项目开发人员的培养,这样才能形成系统,从而保障社区体育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魏东.论我国社区体育发展模式[J].全国职工体育论文报告会获奖论文汇编.

[2] 王凯珍.社会转型与中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A].北京体育大学,2004.

[3] 罗汉礼,彭雄辉.城市社区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J].体育学刊,2004.1.11-4.

[4] 纪晓岚.论城市本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