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设计学论文

设计学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5-27 02:18:1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设计学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设计学论文

篇(1)

论文内容摘要:设计素描是设计教学中的一门必修课,作为一种艺术造型基础的素描,它能传达出设计者对自然、生活的独特感受和设计意念,是从事艺术设计活动的起点。笔者认为:在不同的教学侧重中,对各种主张应有适度的把握,将各自的优势进行有机的整合,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一条相对适应于艺术设计教育所需的素描教学体系来。

就目前艺术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来看,其基础地位与价值取向各有侧重,教学模式不一:有的偏重于传统意义上的绘画性素描的造型基础训练,强调其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写实与具象性的表现;有的偏重于线性框架结构的训练,强调其内外形体结构的构造组合关系与物象某一局部的超写实表现;而有的又关注于抽象性的创意训练,强调其解构性的重组与意向性的表现……从学生这一层面上讲,在一些认识和表现问题上,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理解上的差距,有的人误以为掌握和运用设计素描主要是靠单纯的设计理念,或者认为只要学好了绘画性写实素描,即可完全替代艺术设计所需的素描造型。

事实上,所谓设计素描的理念是靠一定的素描造型理论知识和大量的实践来支撑的,是经验的积累和艺术修养的升华。写实素描是设计素描的基础,设计素描是写实素描的发展和变化。

应该说,设计素描是探讨和利用造型元素的构造表现原理来发掘人的理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是针对艺术设计专业和相关设计专业的一门必修的造型基础课程之一。

艺术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其教学目的实现形式本来就应该多样化,不必简单地归结为某种模式。况且,西方提出设计素描这一概念的历史也只有几十年,引入我国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也只是在20世纪80年代,应该说还处于形成与发展的阶段,许多理论问题还有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检验。给予宽松的学术氛围、多样的教学手段、宽泛的选择空间去发展其优势,是学术民主的一种体现,因此不必过早地加以定论。但在所有教学主张中,有一点应该明确,即:其最终目的应是统一的,根据艺术设计的特点和要求,既要有利于启发和拓展学生的设计思维,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

一、明确教学目的,树立设计素描意识

大凡基础课程的教学,都有一定的专业指向性,好比有什么样的建筑就有什么样的基础一样。同样,艺术设计专业的素描基础教学也不例外,也有培养方向的问题。

不言而喻,艺术设计专业是艺术、技术与科学相结合的一门应用性专业,设计素描是具有一定针对性的、创造性思维的和有目标的造型活动,是在传统绘画性素描的基础上,通过具象认识大自然的造物法则,并从具象中探寻抽象的规律和发现抽象的形态;关注物象造型的内结构与外结构的有机结合,启发我们的想象空间,找出物象结构与功能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经过提炼与归纳,形成理念的形态,利用其可重新构建的因素,在符合设计应用功能的前提下,重树新的形象,并要求在训练的过程中加强对设计意识的培养。

由此可以看出,设计素描与绘画性素描是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不同体系,绘画专业对素描基础的要求是:精神内涵第一,物质性第二,强调人的审美信息传达,如国画对素描的要求是以短期的线性形态表现为主;油画是以长期的块面结构与明暗调子素描的训练为主,其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坚实的具象造型的基本功和增强相应的审美能力,具有明显的人文色彩。而艺术设计专业的素描训练则强调物质性、适用性第一,精神内涵第二,更多的是关注适用性、功能性。

按照先物质后精神的设计基本原则,任何设计都势必要受其使用功能的制约与限定。推而论之,艺术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也必然要受到一定的制约与限定,正因为有了这种制约和限定,人们才将设计专业的素描基础训练称之为设计素描。其目的的实现也理所当然地受制于设计的特点与要求,即实施设计素描的教学与训练是为了学生在今后的设计活动中,能根据各类设计的需要,有效地运用素描这种形式,传达、记录、转化视觉信息的结果,并具有扎实的造型能力来应对各类设计之所需。

简言之,设计素描的教学目的是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的需要,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创新意识与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认识及表现能力。因此,设计素描的教学各环节的设计都应与设计相关联,反映设计的基本属性,成为设计的有效手段。

设计素描与传统的绘画性素描既有内在的联系又有着明显差别,其根本区别在于其价值取向不一,具体表现在:

1.功能特点

所谓功能,即作用与效能的意思。绘画的概念是“通过再现对象的具象描绘来反映意识形态的创作”,那么绘画性素描的功能就体现在它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等方面。其价值取向在于精神与情感的熏陶或其本质特性来体现它的价值作用。相比较而言,设计素描的功能性特点,却以强调其物质性与适用性为第一要素,而其精神内涵与审美内涵则处于从属的地位。也就是说,在教学中,素描训练必须受适用功能的制约,而正是由于这个因素,艺术设计专业所必需的素描训练才显示出它的真正价值和特色。

2.造型特点

所谓造型特点,即造型活动或作画过程中独有的特征。由于不同专业的素描在教学中其功能价值的取向不同,相应地带来了其造型特点方面的差异。绘画性素描的特点表现在:一是讲究画面构图的完整性和独立性,二是具象再现的可能性,强调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与审美主张。而设计素描的造型特点是:构图更加关注其画面构成要素的合理性安排,能充分反映物象的本质属性与特征,在这个前提下,才考虑其画面的相对完整性,强调创造性地构造与表现物象,具有造型的多样化、视感的多属性、空间的多维度、效果的中介性等特点。

3.思维特点

思维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方式,反映在设计素描中是有着其个性特点的。

绘画性的素描一般运用的是形象思维,强调的是艺术的审美性。所谓形象思维,概言之就是对生活进行直观感受和形象的再现。在绘画中体现的是一种直观性与形象性有机结合的思维活动方式。其特性具体表现在形象思维对感性认识的全面依赖,并从审美的角度来关注客观物象,它是以感性为引导、理性为内容的形象思维。

而设计素描则运用的是设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的方式。所谓设计思维,概言之就是指在设计过程中对客观素材与感受进行间接、概括、综合的反映,强调的是科学合理性。由设计思维与形象思维组合成的设计素描思维其特点主要体现在:直接性与间接性的结合、个别性与概括性的结合、典型性与综合性的结合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在具体思维活动过程中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关系。

4.方法

无论是观察方法还是表现方法,都是从感性到理性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无法到有法,再从有法到无法的最高境界,是认识论的方法论。

绘画性素描与设计素描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矛盾统一体。绘画性素描注重感性认识,强调外在形象的形体构造关系和精神面貌的体现,以及观察与表现的关系、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感觉与理解的关系等。在表现方面,一般是以具象的明暗调子素描表现方法为主。

而设计素描则强调的是用理性的、逻辑的思维方法来观察、认识、分析物象。具体来讲,就是从不同角度来“看待”和剖析物象,即从不同视点和用“透明”的方法来观察物象的内外构造关系,特别是物象内部结构之间各部分的相互联系与组合关系。

5.内容

设计素描的教学内容除包括一些绘画性素描的基本内容如:透视、形体结构、明暗、造型原理与规律等之外,更重要的是侧重于理性的认识与思考、逻辑的推理、抽象思维的训练与抽象的发现和表现以及设计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培养。

二、教学环节的有机整合

按照艺术设计专业对造型基础的教学要求,设计素描一般根据总的课时量分为三大板块:一是以线性结构素描表现为主的板块;二是以明暗表现物象材质(肌理)为主的板块;三是以创意表现素描为主的板块。这三大板块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而轻重缓急地加以实施。

1.以线性结构素描表现为主的板块

这一板块主要是了解和掌握物象的内外构造关系,认识事物本质与反映其本质的规律和方法。由于设计素描更重视理性的观察、分析和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种具有数理关系的、理性的、逻辑性的思考过程。具体讲这一过程是通过对物象的观察、剖析、去伪存真,发现并运用其抽象的设计元素,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适应现代设计审美观的过程。提倡结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探讨和寻找符合设计的造型语言。设计素描的基础训练,按一般的认识规律应从具象开始,具象是认识和表现物象的前提与基础。但其主旨在于加深从具象到抽象过程的认识和理解,初步形成设计意识,并在此基础上诱发创造性的形象思维和表现手法,这才是这一板块的教学目的。

再现被表现对象的存在状况是被动的,问题在于如何从被动中转化为主动,这就涉及到怎样去“看待”对象的问题。

“看”即为观察,这里所讲的“观察”有两层含义:一种是凭直觉去感受物象的外貌特征,被动地、就事论事地反映对象的形体结构和精神内涵。另一种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主动地观察物象,理性、辩证地求得物象的表里构造因素,发现其具有设计意义的形态符号,并运用这些形态符号来充实自己的设计意识和设计手段。这是一种主动地从自我意识中去感受物象、分析物象的方法,是一种通过全面和主动地观察、分析、提炼、概括而形成的整体设计造型感受。显然,这是一种设计素描所需要的观察方法。

“待”即为对待,就是怎样表现物象的问题,是被动地去接受与描摹物象,还是主动、有意识地表现物象。线性结构素描的表现,其目的在于掌握和运用基本的、理念形态的造型语言,即用“线”来表现所理解的物象。通过这种概括和本质的线性表现来增强设计造型能力,而不是具体地、面面俱到地反映物象。

因此,基于这种设计素描的造型理念,笔者主张在这一教学环节的作业中,应以短期作业为主(一般最好不超过6个教学课时),围绕设计素描教学主旨,有的放矢地安排实作训练。如该课程的总课时以140课时为限,那么该环节约以40课时为宜,不宜以长期作业为主,因为这一阶段若以长期作业为主,则很有可能误导学生的思维耗费过多的时间去具象地描绘对象。

2.以明暗表现物象材质(肌理)为主的板块

设计素描质感表现的目的,在于描绘出各种不同物体所具有的表面特质,使物体的外观具有空间感、真实感和较强视觉冲击效果。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胆识,并提高学生控制、取舍、夸张变形的能力,而不是对物体表面进行照相式的临摹,因为外在的现象只能是作者观察和表现形体内在本质和美感的一种媒介,而不是追求的目的。

在理解对象的基础上,通过对所表现物体的本质概括和对物体重要细节的精心写实表现,来提高学生细致的观察力和充分的表现力,培养其敏锐和精微的表现能力是本教学板块的主要内容。

这一板块是以质感表现为主导,在素描的点、线、面、体、色度、空间、重量、质地、光线、材料等各造型要素中,侧重于运用不同的线型和明暗调子来表现出各种不同的物体所具有的表面特质,以体现物体的真实感。因此需要一定的课时来保证,一般可安排1—2张作业(30—40课时)。

3.创意设计素描板块

这一板块包括装饰设计素描、抽象设计素描和意向设计素描,其目的是使学生尝试把现实变为幻想,把乏味变为幽默的心理体验和视觉体验的过程。

创意即启动思维,在常规中去寻求创建新的发展思路和意向,就是在传统的基础上改变常规而带来新的感官刺激。这一板块以拓展思维方式为主旨,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思维和设计思维是其主要任务。将研究的形式、方法、手段运用到具体的构想和实践中去,是本教学环节的重要内容。

篇(2)

一、舞台美术设计中的色彩运用

如果说绘画中的色彩搭配是为了提高其艺术价值的话,那么在舞美设计中色彩的运用就是为了增强舞台的艺术美感。色彩在舞台中的实际运用启发我们,在舞台上戏剧或是其他艺术形式所呈现的不仅仅是整个艺术活动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更需要观众对整体舞台美感产生共鸣,这正是舞台艺术的魅力。舞台上经常需要通过色彩的冷暖色调、透明遮盖的穿插以增强画面效果,真正地吸引到观众的注意力,给予观众视觉上的享受,这也是色彩在舞美设计中的重要作用。舞台节目不是平面的,而是三维的。在远近不同、凹凸有致的舞台上,如何来安排冷、暖颜色的远近次序等空间逻辑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安排色彩的远近时,应该考虑到人类的视觉习惯。一般情况下,亮度较高的颜色,通过人们的视觉传递后会产生比原距离近的偏差;反之,亮度较暗的颜色则会产生较远的偏差。由此,合理地安排颜色应把亮度较高的颜色略向后移动,亮度较低的颜色略向前移动,由此来平衡人类的视觉偏差。如通过对色彩层次的恰当把握,在有限的舞台空间里营造出层次分明、逻辑合理、各有风格的舞台效果,以此可获得成功。

二、舞台美术设计的表现形式

歌剧《奥兰多》(Rinaldo)是乔治•西平最具挑战性的舞台美术设计,他叙述其设计过程道:“当偶然遇到自己难以解释的情况,心跳加速时,我知道可能意外地发现了我需要的某种东西。”在剧目构思方案期间,乔治•西平在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参观时,看到展厅中古代玻璃器皿在白炽光灯展箱里展出的待殊效果,这为他的设计带来了灵感,便认定这就应是《奥兰多》布景的效果。回到工作室,他打碎了几个玻璃瓶,再用胶将它们粘合后放置到日光灯箱中,把造型和空间位置调整到满意程度,随即把这种效果再放大到舞台上。由此,约6到10米高的透明瓶子造型没用任何支撑结构屹立于演出舞台之上,这些透明瓶在演出中可以在舞台上前后左右移动,依据演出的需要变换成各种空间形态,通过舞台天幕映衬,看上去时而像城市楼群、峰峦和云彩,时而又像圣徒的身影和女性的体形,使人浮想联翩。乔治•西平通过演员、放大的透明材质瓶子在舞台空间中不同的变化组合方式,完成了整个歌剧的舞台场景的视觉体现。戏剧表演的成功与否最直观的体现就是能否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吸引注意力最主要的部分是该戏剧表演的内容,但是,能否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表演整体的造型设计是否新颖,是否足够吸引人。舞台美术设计包括表演者的整体造型,表演者的造型在表演特定的内容时是有固定的形式的,因此,每个时期的人都要有符合当时大时代的穿着打扮,不同身份背景的人物也都有不同的造型风格。但是在有些方面,表演者的造型设计也可以根据剧情和想表演的内容来进行相应的设计,以突出鲜明的人物特征,对表演者的表演具有积极的作用。整体表演的美术设计相对于表演者的设计要繁琐许多,舞美设计者在根据表演整体内容考虑整体造型设计的问题时,还要考虑整体设计中很多的细节,考虑这些细节怎样设计才能更准确地体现表演的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细节里凸显主题。所以,舞美设计与戏剧的调和对戏剧的整体艺术效果起到很大的影响。舞台艺术中的美术设计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舞台艺术的最大魅力是能够通过艺术设计来创造一个虚拟世界,而在此之中需要美术设计人员进行相应的美术设计,才能够使这个虚拟的世界更加真实,更能吸引观众的眼球。

作者:杨子

篇(3)

平面设计也可以称作视觉传达设计,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兴起于上世纪中期,是以平面材料为介质,通过喷绘、印刷等方式形成图片、文字、符号来向公众表达想法和传播信息的一种视觉表现方式。当前,平面设计已经涵盖了相当多的内容,包括书籍设计、广告设计、字体设计、网页设计等。在平面设计中,图片和文字是传播信息最常见的两种表现形式,相较于图片,文字对于抽象的内容更具表现力。在平面设计教学中,也应该抓住文字这种特性,使平面教学更加具体。

二、平面设计中文字设计的含义

在平面设计中,文字设计即表示利用文字的规律,将文字所体现的含义转化为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图形,并在里面加入设计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语言和文字都是通过千百年的进化累计逐步形成完善的体系的,是人类社会得以迅速发展的先决条件,是社会约定俗成的文化符号。平面中的文字设计则将用于阅读的文字用视觉符号加以表现,作为现代社会信息沟通的媒介,平面设计的文字设计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大家所知,文字本身就具备一种艺术美,是一种艺术形式,全世界各个国家的文字都有其特点,通过对这些文字的字形字体进行研究,能够变化出成千上万的字体设计方案,拓展文字设计的表达层面。

三、平面设计中文字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教学模式过于单一。根据相关研究调查,我国平面设计教学中的文字教学过于单一,不具备多样性。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没能灵活的培养学生使用各种文字变体进行设计。只是单纯要求学生运用标准字体或者一些常见常用的行书、舒体、楷体等进行设计,缺乏变化。相较于我国,西方国家平面设计开始较早,对文字设计的研究也具备一定的优势。在进行文字设计时,西方设计时对拉丁文、英文等各种文字的灵活利用和再创造,让文字设计变得更具美感。第二,创新模式不足。在平面设计教学中开展好文字设计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性和实践恩能够力,可以促进文字设计和平面设计的融合发展。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平面设计教学依旧普遍存在缺乏创新性的问题。一些教师只关注于让学生用文字对艺术品进行描述,忽视了文字本身就可以作为艺术品的事实,以这种教学方式进行培养,势必会导致学生文字掌控力的低下和创新性的缺乏,导致很多学生只懂得用文字对艺术品进行概括介绍,无法灵活的利用文字,创新文字,将文字作为艺术表现的载体。第三,对汉字的开发不足。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长河中,文字一直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上古传说中提到:“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从这些传说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人们对文字的重视和文字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中国汉字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逐步演变出小篆、大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多种字体来,这些字体蕴含着非常深厚的美学价值,是平面设计中绝好的素材。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还是没能对汉字进行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学生在进行文字设计时习惯性只用最常见的宋体、楷体等汉字字体,但长期使用单一的字体无法提高学生的专业设计水平和审美能力。

四、平面设计中文字设计教学的重要性

在平面设计中,文字设计是仅次于图形设计的一项重要表达方式,如果说图形表达占据了平面设计的半壁江山的话,文字设计也几乎可以和它平分秋色了。在平面设计教学中开展文字设计教学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文字能够十分完整的进行信息传递,文字设计可以清楚明晰的表达平面设计的内涵和主题。文字设计也具有丰富的含义,可以使平面设计的含义变得饱满。其次,在平面设计中,图形设计表达的含义有时会有一定的隐晦性和不明确性,需要受众充分理解图形设计的内涵,而文字的出现可以使表达的主题更加具象化,使图形更容易被理解。再次,文字设计在平面设计中出现,可以增加视觉效果。文字底蕴丰富,是人类发展了千百年的文化结晶,在平面设计中使用文字设计,可以提升整体的审美价值。最后,文字设计在平面设计中一直被广泛应用,出现在各个与平面设计有关的场合里,已经逐步发展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

五、文字设计的类型

第一,文字的图形化设计。对文字进行图形化设计就是将文字与图形相结合,图形通过视觉化的效果将设计理念及想要突出的主题表达给受众,再与文字结合,用文字简介的道出相表达的信息。通过这种结合,能够创造出与以往不同的“图形化”文字视觉语言。合理的进行文字的图形化创作的话,可以创设出非常具有审美意义的概念性字体,使文字的图形化设计独具魅力。第二,文字的形象化设计。文字本身是带有意义的,将文字所蕴含的内容添加上具体的形象,就是形象化设计。文字的形象化设计增加了其趣味性和直观性,让受众印象深刻,形象化设计包括整体形象化、笔画形象化、标记形象以及添加形象。中华民族所创造的汉字是世界文明中为数不多的象形文字,它本身就具备着极强的象形意义,经过几千年的繁衍发展,汉字的含义被极大的丰富,图形感和象征性也让汉字极具美感。汉字由诸多笔画组成,笔画的丰富性也使汉字可以千变万化,笔画之间、文字之间或用联结的手法,或用穿插的手法来达到新的文字设计。汉字的设计变化无穷,可以行云流水,笔锋刚硬,可以婉约娟秀,也可以粗犷豪放。汉字每个字都有其自身含义,这也使文字设计更具内涵,文字含义就是文字设计的灵魂,通过研究形意结合,使文字设计闪现出统一的、生动的美感,就是设计者要达到的形象化设计的目的。第三,文字的意象化表达。对文字进行寓意变化的设计处理我们称之为意象化设计,在生活中人们对于无法用语言直接形容的事物通常用另一种事物来进行替代表达,例如中国的“龙”、“凤”、“祥云”这些极具符号意义形象,都是象征繁荣、华贵、强大、和谐之意的。而西方则喜欢用雄狮象征力量,用玫瑰表达爱情,黑猫和乌鸦则表示不详。文字也有相同的作用,通过对文字进行意象化的艺术处理,可以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对于一些抽象的事物,人们经常通过会意文字进行表达。文字就是这样通过意象化设计进行艺术表现,这种手法也使文字本身充满美感。

六、平面设计中文字设计教学的实践应用

文字设计作为平面设计中的一项基础课程,长期以来都存在重技巧而轻内涵的问题。课程训练也只是进行一些宋体、楷体,或者几种美术字的训练,单纯强调技巧训练,缺少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化审美,使学生的作品都大同小异,无新意可言。在实际应用中,文字设计训练应该将重心放在创意思维的拓展和视觉文字表现力上,深挖文字内涵,对文字进行图形情感化以及有个人审美的语言创造。第一,文字设计在标志设计中。标志使一种视觉图形,它同文字一样,都是由原始图腾和符号发展演变而来,是同样具有传达性和识别性的符号。我们在企业logo设计中、广告宣传海报中、产品商标设计中都能看到标志的影子,这是标志设计最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标志设计通常是将社会生活中为大众所熟悉和认可的事物,诸如图形、文字等进行形象的艺术加工后,在不改变原本事物的属性后进行的再创造,再创造的标志可以区别于一般事物,让人印象深刻。在19世纪的欧洲,标志设计大多是由繁复的图形加文字说明构成,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社会经济迎来了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进入了快节奏时代,尤其在进入21世纪后,网络信息的发达让人们更愿意去看、去理解简洁明了的事物。文字标志设计就具备有这样的优势,它通常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往往利用一个改造的文字或者特殊的符号就涵盖了各种信息。这种方式在很多企业标志中都很常见,用一个变体的字来做企业的logo,例如,中国工商银行的企业lo-go就是由一个圆圈和内部一个变体的工字组成,在标志下面再缀以中国工商银行的英文缩写“ICBC”,设计简单明了又不失醒目。第二,文字设计在广告设计中。广告设计是将要宣传的产品内容和信息用精准的、有效的宣传手段传递给受众,文字和图形在广告设计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作为广告设计存在的基本元素使广告设计让人们读的同时,兼具了看的含义。现代平面广告设计中,已从过去一味强调产品品牌的设计理念,转变为注重情感表达,即企业品牌的人文内涵,崇尚亲切、自然的广告风格。文字作为广告信息传递的主要载体,其情感设计也十分重要。文字设计的图形化设计在广告设计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使广告设计能够兼具文字字形和字义的特点,做到图中有字、字中有图,丰富了受众的视觉感受,使得受众在接收广告信息的时候,能够有美的感受,提升了愉悦度。第三,文字设计在网络中的应用。当下,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全民网络信息时代,媒体网络成为了普通人日常生活中无法避免的介质,人们通过互联网获得信息的时间和概率都成倍增长。因此,在网络世界中,我们也应合理的利用文字设计去打动受众,让受众与设计者产生情感共鸣。举例来说,百度作为互联网行业的龙头企业,其应用量和使用量十分可观,百度在自己品牌logo的文字设计上也颇下了一番功夫。每逢有重大节日或者重大事件发生时,百度搜索的logo就会随之添加一些应景的元素,在过年的时候就添加爆竹庆贺新年,在植树节就添加树苗,有植树迎春之意。在网络中不同的载体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一个优秀的设计师,要懂得将文字设计和图形设计相结合,使文字设计以恰当的方式出现。

七、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字是人类发展中非常重要的创造。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审美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如何将文字设计结合到现代平面教学设计中去,让文字设计教学更灵活,更具创造性,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

作者:黄萍 单位:惠州市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章一而.谈平面设计教学中的文字设计教学[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03:171-172.

[2]余蕾.平面设计教学中的文字设计教学研究[J].大众文艺,2014,13:224.

[3]朱凌雁.谈平面设计教学中的文字设计教学[J].科学中国人,2016,24:366.

篇(4)

优秀的岭南少数民族服饰艺术是创新设计的资源库,为现代服装设计注入了新的活力。岭南少数民族服饰样式十分丰富,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据初步统计,仅瑶族服装款式就多达100余种,头饰也不下100余种;苗族的服饰款式则多达130种以上。岭南少数民族服饰有着款式独特、色彩绚丽及富有装饰感等突出的特征。如图3所示的畲族妇女的盛装“凤凰装”,其领边、袖口、胸部、衣襟、下摆及围裙都镶绣有五彩斑斓的纹样,衣装极为追求装饰美感。岭南少数民族服饰还讲究“以形造意”,蕴含独特的民族信仰。如图3所示的畲族“凤凰装”的整体仿凤凰造型显露出畲族人对“凤凰”膜拜的痕迹:头上所戴的高冠象征着凤凰的头冠;红头绳扎起高高的头髻象征着凤髻;在盛装的领口、衣襟、袖口和围裙上施以彩色的花纹,象征着凤凰的颈项、腰身和羽毛。苗族少女形似牛角的“水牛龙”头饰也是苗族信仰龙蛇图腾的显性特征。岭南少数民族这一造型特征与现代“仿生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处,不仅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还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在色彩艺术方面,岭南少数民族服饰也体现出很高的造诣。服饰大多采用高明度、高纯度的色彩对比搭配,如暗色与亮色对比、单色与多色对比。

这种配色给人以艳丽明快的调子,富有节奏感与生命活力。岭南少数民族服饰图案题材非常丰富,有的来自动植物本身的形象,有的是观天象,有的是由劳动生活场景引变而来,有的来自于传承的民族传说,或是借鉴于汉族的吉祥纹样题材。民族韵味的图案造型注重“以形写神”,呈现的是夸张变形、简练概括、古朴别样的形式美,如图案表露出的寓意深刻体现出醇厚的意境美,如苗族妇女的背裙上绣有很多蝴蝶纹样,头部造型是娃娃,下身是蝴蝶,两者合二为一,包含着子孙延绵的寓意。蛙纹作为黎族服饰上一种常见的纹样,体现了黎族人民对大自然的敬畏,对祖先的崇拜之情,它还寄托了黎族人民希望民族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望。岭南少数民族服饰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不仅体现在造型、色彩、图案等方面,更体现在它的文化内涵方面。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积极挖掘岭南少数民族服饰的艺术特点,引导学生对民族服饰艺术元素进行提炼,感悟民族服饰的文化内涵,并将其灵活地运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

二、将岭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融入服装设计课程教学

1.注重激发学生对本土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在高校服装设计课程教学中渗透民族服饰文化,首先要解决的是民族意识观念的问题。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本土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一个从事服装设计的人尤其是岭南本土的设计师,有责任和义务将祖先传承下来的优秀民族文化继续发扬下去。同时要让学生建立起以民族文化为基础的设计思想,意识到缺少民族元素的设计是没有灵魂与情感的。

2.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岭南少数民族文化在课堂上,使用“引导型”教学方法,组织、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去探寻岭南少数民族文化,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灵感元素。可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收集资料、参观岭南服饰博物馆、市场调研、实地考察等方法全面了解岭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并把收集整理的资料以PPT形式展现出来,与老师和同学一起分享、探讨,使资源利用率达到最大化。这种“引导型”教学法不仅有利于学生主动思考,还可促进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岭南服饰文化。

3.采取“走出去”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该采取“走出去”的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与社会活动、实地调查相结合。教师可以利用实践课时间,带领学生深入岭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实地采风考察,最直接地了解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文化背景,感受民族服饰艺术魅力。还可以带领学生参加广东岭南服饰文化周,参观屈汀南时装公司、深圳天意时装公司等具有岭南服饰特色的本土服装品牌公司,引导学生解读和感悟优秀的设计作品。“走出去”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4.注重创新实践训练对岭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采集、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把这些元素借鉴运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但是学生在进行民族元素设计时往往摆脱不了“仿制”和“生搬”,多把民族服装的款型、图案直接挪过来,使得服装的整体感觉生硬,缺少灵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例如教师可以在设计构思过程中给学生讲解“形神同构”的设计理念,引导学生在设计时不能只停留在“形”的运用,而应该挖掘深层的表达———“神”的运用设计。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多向学生解析国内外优秀设计师的作品,开拓学生的眼界,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与理解,以及通过不断的设计实践训练增强创新意识。

5.课程教学与毕业创作、设计比赛相结合积极倡导和组织学生参与国内举办的各大服装设计比赛,组织以岭南民族文化为主题的作品展演,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给学生一个展示的舞台,同时也是对服装设计课程教学成果的鉴定。

篇(5)

关键字:IFLA主旨报告;景观设计学;生存艺术;当代景观设计学;景观设计理论

编者按:2006年10月6-9日,全球6000多名景观设计师齐聚美国明尼阿波利斯,由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和国际景观设计师联盟(IFLA)共同举办了2006全美景观设计师年会及第43届国际景观设计师世界大会。大会的主题为“蓝色星球的绿色解决方案”。本期刊登俞孔坚的主旨报告(节选),报告原题目:生存的艺术——重新认识景观设计学。

前言

中国正处于重构乡村和城市景观的重要历史时期。城市化、全球化以及唯物质主义向未来几十年的景观设计学提出了三个大挑战:能源、资源与环境危机带来的可持续挑战,关于中华民族文化身份问题的挑战,重建精神信仰的挑战。景观设计学在解决这三项世界性难题中的优势和重要意义表现在它所研究和工作的对象是一个可操作的界面,即景观。在景观界面上,各种自然和生物过程、历史和文化过程、以及社会和精神过程发生并相互作用,而景观设计本质上就是协调这些过程的科学和艺术。

国际景观设计师联盟主席马莎?法加多(MarthaFajardo)说的好:“景观设计师是未来的职业”。[1]未来的光明前景在于景观设计学作为对景观这一媒介的设计和调控的特殊地位,而光明的前景只属于有准备的人们。

为了使景观设计学有能力迎接这些挑战,本报告着重回答了景观设计学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当代景观设计学的使命和目标以及景观设计学科和专业发展的对策等问题。

一、桃花源,告诉你景观设计学作为一门“生存的艺术”的起源

“桃花源”是中国的一个古老典故,诗人陶渊明(公元365-427)描述了一位渔夫沿溪行舟,两岸桃花落英缤纷,不知路之远近,水尽而山出,穿过一个小山洞,眼前豁然开朗,这便是藏于山后的“桃花源”:群山环绕,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农耕景观与自然和谐交映;其中的人们像家人一样和谐相处,老者健康怡然,幼童欢快活泼;纯朴善良的人们用美酒佳肴热情款待这位不速之客,就像对待自己的兄弟一样。当渔夫离开此地后,想再次重返时,桃花源却再也不觅其踪了。

我们曾经体验过、而且在当今的中国仍然存在很多可以被称为“桃花源”的乡村。它们是数千年农业文明的产物,是农耕先辈们与各种自然灾害,经过无数的适应、尝试、失败和胜利的经验产物。应对诸如洪水、干旱、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以及在择居、造田、耕作、灌溉、栽植等方面的经验,都教导了我们祖先如何构建并维持“桃花源”。正是这门“生存的艺术”,使得我们的景观不仅安全、丰产而且美丽。

约4000多年前,在中国的黄河岸边,一起包括山洪在内的大规模群发性灾害事件,掩埋了整个村落,留下了一堆堆尸骨。[2]在惨烈的那一刻,一个妇女怀中抱着幼子,双膝跪地,仰天呼号,祈求神的降临。这位被期盼的神灵正是大禹,他“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陂九泽,度九山。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他懂得如何与洪水为友,如何为人民选择安全的居所,在合适的地方造田开垦,正因为如此,他堪称规划华夏大地之大神。也有因治一方之水土有功而被奉为地方之神者,如修都江堰的李冰父子。他们懂得与神为约,深掏滩,浅作堰,以玉人为度,引岷江之水;更有遍布大小村镇的地理术士们,仰观天象,附察地形,为茫茫众生卜居辩穴,附之山川林木以玄武、朱雀、青龙、白虎及牛鬼蛇神。也正因为如此,遍中国大地,无处不为神灵所居,也无处不充满人与自然力相适应与相和谐的灵光。直到近代,凡亲历过中国广大城镇乡村景观的西方传教士和旅行者,无不以“诗情画意”来描述和赞美[3、4].这就是景观设计学的起源,即“生存的艺术”,一种土地设计与监护,并与治国家之道相结合的艺术。

遗憾的是,我们的上层文化并没有珍惜这种源于生存艺术的、充满诗情的、真实的桃花源,因为那是一种与苦难、劳动和生存相联系的下层文化,是与下等人和平民相联系的文化。两千多年来,帝王们早已不再像“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那样关怀土地和人民,真实的“桃花源”所带来的丰厚的剩余价值,使帝王和士大夫们收尽天下之奇花异石、竭尽小桥流水之能事,扭曲了真实“桃花源’中的稻田和果园等与生存相关的良田美池,大造虚假、空洞的桃花源,并美其名曰:造园艺术。呜呼,在各国书店里有多少关于中国园林艺术的图书塞满了关于中国文化的书架,却很难找到一本关于中国真实的桃花源的书籍。长期以来,东西方学者们有意无意地向世人提供了一幅幅假像,使人们误认为中国造园艺术——这一虚假的”桃花源“艺术就是中国景观设计的国粹,继而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然而,正是这种”国粹“埋葬了曾经辉煌的封建帝国,我宁愿将它和具有同样悠久历史的裹脚艺术”相媲美。

也正是这种虚假的园林艺术,于同样腐朽的、来自古罗马废墟的城市艺术相杂交,充塞、装点着当代中国的城市,成为中国“城市化妆运动”、“园林城市运动”的化妆品。而与此同时,我们挖掉了农家祖坟上的最后一棵风水树,搬进城市广场;截流了流向千年古村落的最后一股清泉,用于灌溉城市大街上花草,在营造一个当代虚假桃花源的同时,却糟蹋了中国大地上真实的桃花源。

二、消失的桃花源:景观设计学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在中国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业迅速退出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同样,农耕技术及农耕文明中孕育的关于生存和土地监护的、日常的、乡土的景观艺术也随之衰落。20世纪90年代早期开始,中国兴起了一场“城市化妆运动”,随后一场席卷全国的新农村建设运动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这些都使中国的大地景观面临严峻的危机边缘:生态完整性的破坏,文化归属感的丧失,历史遗产的消失。农业时代的桃花源将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败。

从历史角度来讲,这种衰败的进程始于2000多年前的园林艺术。曾经是生存艺术的土地设计和景观艺术,堕落成了帝王们和失意士大夫的园冶消遣之术,无异于斗蛐蛐和陶醉于“三寸金莲”。这种造园艺术在当今的延续和泛滥、或者说“发扬光大”的结果,最终表现为:当成千上万的造园师们忙碌于城中小绿地和万紫千红的广场花坛时,我们的母亲河却正在遭受着干旱和污染的侵害;地下水仍然每天被大量地抽取用于伺候娇艳的鲜花,而任由沙尘暴不断侵蚀着良田美池和城市。

随着旧时代“桃花源”的消失,巨大的机遇也将降临,即如何在当代重建新的人地关系的和谐。在这个以全球化、城市化和物质主义为特征的时代中,当代景观设计学,也是世界景观设计学主要面临以下三个方面的挑战和机遇:

1.挑战之一:我们能够做到可持续发展吗?

未来20年内,中国13亿人口中的65%都将居住于城市(目前居住于城市的人口比率约41%)。在中国660多个城市中,有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在我们的城市和乡村流淌的河流几乎没有一条未被污染;在中国境内的大多数河流上建筑15米以上高度的大坝25,800座,占世界总坝数一半以上;与以往相比,当代中国有更多的人口处于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下;荒漠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严重,每年都有3436平方公里的土地在变成沙漠,目前,荒漠化总面积占整个国土面积的20%,且每年都在不断上升;每年都有近50亿吨的土壤被侵蚀[5-7].中国在过去的50年中,有50%的湿地消失;地下水水位每天都在下降。以北京为例,其地下水超采量是110%,地下水位每年以1米的速度下降。[8]连续几年,中国每年消耗的钢材是世界总消耗量的50%以上,水泥30%以上,但它们都被用到哪里了呢?它们被用来建设大型的纪念性广场和建筑、被用来给自然的河道衬底,用来拦河筑坝。经济高速发展的代价是环境的破坏。过去的20年中,中国大多数城市的GDP增长幅度都十分惊人,而与此同时每年因为环境和生态的破坏造成的损失已经占到了GDP总量的7%—20%,这相当于每年GDP的增长量,甚至更高。[6]

人们不得不问:我们能够在日益恶化的环境和生态中幸免于难吗?

必须认识到,上述这些生态与环境的破坏并不是不可避免的。缺乏明智的规划和决策,特别是以土地综合设计为核心的景观设计学科的缺席,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在迎接这些空前的挑战时,景观设计学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些大背景促使我们重新回到景观设计作为“生存的艺术”的含义。

2.挑战之二:我们是谁?当今中国人的文化身份问题

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进入快速的社会转型中,中华民族面临着文化身份缺失的危机。从传统上讲,中国的文化身份是建立在封建王朝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秩序之上的。事实上,当我们看看被列为国家遗产和世界遗产的大部分项目时,可以发现:被认为代表中国文化的遗产,其实大多是皇权和士大夫上层文化的产物。我并不否定它们的成就,只是我们的确需要问问自己:这种曾经的封建上层文化景观是否还能够代表我们民族当今的文化身份?

在城市设计中这种文化身份丧失的危机表现尤其明显。众多国外设计师在中国土地上大肆“试验”、“创作”的时候,我们必须扪心自问:我们试图呈现给世界的究竟是什么?在中国过往封建帝王的华丽与现代西方的纷繁之间,我们不知所措,中华民族的文化身份是什么?这是当代中国、也是世界景观设计师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

3.挑战之三:“上帝死了”,我们的生活还有意义么?

祖母曾经告诉我:当一棵树长大变老之后,会变成神,有精灵栖居;当一块石头陪伴我们的家园,日久也变为神,有精灵栖居,我们的山、水和土地本身又何尝不是?祖辈们修建庙宇神龛用以供奉这些自然和先贤的神灵,它们保佑后代的幸福安康。我们曾相信是这些精神庇佑着我们的现世生活,还相信我们未来的生活需要这些精神的指引。正因为这些信仰和精神的存在,我们的生活才充满了意义。

过去几年,中国有近4000万农民失去土地和土地上的一切,包括精神的载体,这个数字还以每年200万的速度增长,他们的归属将在哪里?下岗的职工们,对于这些“以厂为家”的人们来说,他们的精神家园又在哪里?

像世界其它地方一样,物质主义迅速地覆盖着中国的每一寸土地、甚至于土地中的每一个元素,包括我们的祖坟。我不能理解为什么不能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保留这些过往灵魂的栖息地和当代人的精神家园。美国的第一个公园是墓地,而且至今仍然是最吸引人的休憩地;而在我们的土地上,以往村落前神圣而意味深长的溪流和池塘不是被填平了,就是以控制洪水的名义被水泥渠化了;寄托祖先信仰的风水树被剃光了枝丫,成为城市景观大道上“断臂维纳斯”。土地和景观元素正在日益地商品化,渐渐地,我们失去了与土地的精神联系。

当然,我们必须清醒,不能一任怀旧而陶醉于农耕时代的田园牧歌之中。对应于一个高度工业化、现代化、全球化的社会,我们应该创建新的、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桃花源。景观设计学则是实现这个“新桃源”的最合适的专业,而此时的中国,正是世界景观设计学发展的最合适的时间、最合适的地方。西方人说:“这是上帝的旨意”,老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矣!

那么景观设计学应怎样通过物质空间的规划设计,保护和重建物质和精神的“桃花源”呢?

三、重归“桃花源:”当代景观设计学的使命与战略

面对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文化身份的丧失以及人与土地精神联系的断裂,当代景观设计学必须担负起重建“天地—人—神”和谐的使命,在这个城市化、全球化、工业化的时代里设计新的“桃花源”。

1.为什么“斯人”乃景观设计学?

为什么景观设计学能够在重建“桃花源”的使命中扮演主要角色?因为景观是一个天、地、人、神相互作用的界面,在这一界面上,各种自然和生物的、历史和文化的、社会和精神的过程发生并相互作用着。卓越的博物学者、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森曾经说过:在生物保护中,“景观设计将会扮演关键的角色。即使在高度人工化的环境里,通过树林、绿带、流域以及人工湖泊等的合理布置,仍然能够很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明智的景观规划设计不但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美观,同时能很好地保护生物和自然。”[9]而景观不仅仅事关环境和生态,还关系到整个国家对于自己文化身份的认同和归属问题。[10]景观是家园的基础,也是归属感的基础。[11]在处理环境问题、重拾文化身份以及重建人地的精神联系方面,景观设计学也许是最应该发挥其能力的学科。景观设计学的这种地位来自其固有的、与自然系统的联系,来自于其与本地环境相适应的农耕传统根基,来自上千年来形成的、与多样化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天地—人神”关系的纽带。

要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遵循“放眼于全球,从本地做起”的箴言,而景观正是“从本地做起”的最可操作的界面。

2.我们该做些什么?战略和方法

景观设计学要怎样应对这些挑战?作为重建和谐人地关系、主导学科的景观设计学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

我强调三个原则:设计尊重自然,使人在谋求自我利益的同时,保护自然过程和格局的完整性;设计尊重人,包括作为一个生物人的需要;设计关怀人类的精神需求,关怀个人、家庭和社会群体与土地的精神联系和寄托。这三个关于土地、人、精神的原则,要求当代景观设计学必须调整自身的定位和价值观。

我们是谁,我们从何而来,决定着我们的未来;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珍视什么又将决定了我们应该在什么地方、保护和创建什么样的景观。针对这些问题,我有三个观点:

(1)回归景观设计学作为“生存的艺术”的本原国际景观设计学,尤其是中国的景观设计学,要想成为保障人类健康安全、重建和谐的“天地-人-神”关系的主导学科,就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起源问题。我们必须重归“生存的艺术”和监护土地的艺术,而非一门消遣、娱乐的造园术。麦克哈格说的好:“不要和我们谈论你家的花园。不要向我们咨询如何拯救你那株快要死掉的鬼树。这些皮毛小事无需向我们求教,我们要告诉你的是事关生存的问题。”[12](MillerandPardal,1992)

在半个世纪以前,已故杰出景观设计学教育家佐佐木告诫我们:“当前,景观设计学正站在紧要的十字路口,一条路通向致力于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领域,而另一条路则通向肤浅装饰的雕虫小计”[13](Sasaki,1950)。不幸的是,除了少数的例子外,过去十几年中,世界范围内的景观设计学都朝着后者的方向发展了。我们应该在一些更为紧迫的环境问题上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这些紧迫的环境问题包括洪水控制和水资源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文化遗产保护、以及土地保护和管理等。

我们已经和正在失去景观设计作为生存的艺术。

过去,景观设计学在定位上存在着致命的弱点,其中一个最重要原因就在于它仍然把自己当作古老园林艺术的延续,这是大错特错的。丰富的园林遗产和众多园林艺术的理论著作不但没能帮助景观设计学成为一个现代学科,反而扭曲或掩盖了景观设计学科的真正内涵。现在到了声明景观设计学不是园林艺术的延续和产物的时候了。景观设计学是我们的祖先在谋生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种种生存的艺术的结晶,这些艺术来自于对于各种环境的适应,来自于寻找远离洪水和敌人侵扰的过程,来自于土地丈量、造田、种植、灌溉、储蓄水源和其它资源而获得可持续的生存和生活的实践。

景观需要重新发现[11],而景观设计学也需要重新发现。这就是说为了使这个学科获得广泛的认同,更多的国际努力是必须的,通过强有力的实例,向人们展示景观设计学如何在治理大环境和解决生存问题中扮演主导角色。

(2)乡土与寻常:重归真实的人地关系

关于乡土,我指的是日常和寻常,白话和方言,是平凡的人和平常的事物,它相对于豪华和异常而论。要重建文化归属感和人与土地的精神联系,我们就必须珍惜普通人的文化,关注他们日常生活的需要,珍视对于脚下的土地而言是真实的普通事物。

从中国的第一个皇家园林和第一个文人园林开始,乡土便遭到了上层文化的忽略。奇异、矫揉造作和排场就成为造园的主流,它们与周围寻常的环境以及市井生活大相径庭。在“混乱”的、寻常的海洋中,创造一个奇异的、“天堂般”的岛屿,这便是一切古典造园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在中国和西方都一样。法国的凡尔赛宫苑是如此,英国的花园则更是收集异国花卉的代表。两千多年来,中国的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皆以网罗奇花异草、怪石著称。这种畸形的、上层文化的造园运动到了清代的圆明园可谓达到了巅峰,她简直就是中国南方园林和当时西方贵族造园术的收珍猎奇。而她的最大的贡献是加速、见证了中国封建王朝的灭亡。西方列强的一把火,使它成为没落封建华奢文化的代表,永久地成为封建王朝的陪葬品。

席卷今日中国的“城市化妆运动”形式上看是步履了美国和欧洲“城市美化运动”的后尘,但其实也正是中国自己的虚伪、空洞、畸形的造园传统的延伸,是收珍猎奇、虚伪、排场、远离乡土、鄙视大众嗜好的“发扬光大”罢了。在长达2000多年的时间里,造园艺术在寻找无意义的风格,无意义的形式以及虚幻的异常情调中,在虚假的“桃花源”中迷失了方向。

这种情况无论在中国还是世界其他国家都一样,直到最近我们才发现城市精英阶层也像普通大众一样遭受着日益恶化的环境的困扰,他们的环境与生存困扰甚至比处于偏远乡间的农民还要严重,所以,重归“生存的艺术”是时代对景观设计学的诉求。同时,生存的艺术反映了真实的人地关系,而正是这种真实的人地关系又给予人们文化的归属感以及与土地的精神联系。因此,现在到了景观设计学重归土地,重拾诸如在洪涝干旱、滑坡灾害经验中、在城镇选址、规划设计、土地耕作、粮食生产方面累积的生存艺术,重建文化归属感与精神联系的关键时候了。

(3)景观引领发展:“反规划”途径使景观作为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

应对时下的问题,景观设计学应该做怎样的调整呢?城市化和全球化进程迅速且无法抵抗,而“反规划”是改变传统发展规划模式,主动争取“天地—人—神”和谐的必由之路。这里所说的“反规划”,是指景观设计师和规划师应该在城市建设发展计划确立之前就通过识别和设计景观的生态、文化遗产、以及休憩的基础结构,引导和框限城市发展,即建立生态基础设施(EcologicalInfrastructure)。EI在保障着生态过程的安全和健康、保护我们的地域特色和文化身份、重建人与土地的精神联系。[14-15]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是蔓延式的扩张。很长一段时间里,绿化隔离带和楔状绿地被视为阻止城市蔓延的景观结构而被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中。而目前在美国华盛顿地区以及中国各个城市的种种迹象表明:试图通过规划绿化隔离带和楔状绿地阻止城市无休止蔓延的做法是失败的。失败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过于随意,各绿地元素和水陆生境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

2)可达性差,不易亲近,绿地和建筑物间缺乏有机的联系,利用率低;

3)被当作阻止城市蔓延的对抗和屏障,功能单一,缺乏诸如对防洪,遗产保护,栖息地保护以及游憩和通勤等综合功能的整合;

4)当发展压力增加时,这些绿地很快地成为投机和寻租空间;

5)它们被各个行政管理部门条块式分割,支离破碎,很难实现应有的功效;“反规划”途径则试图找到在各方面都可行的、便于管理的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将各种生态服务功能、文化遗产保护及人与土地的精神联系,通过一个完整的,连续的生态基础设施整合起来,担当城市生态安全、文化认同和精神给养的功能。[14]

从宏观的区域和国土范围上来讲,EI被视为洪水调蓄、生物栖息地网络建设、生态走廊和游憩走廊建设的永久性地域景观,用来保护和定义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和城市形态。

从中观的城市尺度上来讲,区域的EI将延伸到城市结构内部,与城市绿地系统、雨洪管理、休憩、自行车通道、日常步行和通勤、遗产保护和环境教育等多种功能相结合。

从微观的地段尺度来讲,EI将被作为城市土地开发的限定条件和引导因素,落实到城市的局部设计中。

EI成为各种过程的相互作用的媒介,联系了自然、人以及精神。在保护生态环境完整性、建立文化归属感以及为人们提供精神需求方面,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景观安全模式。中国浙江省台州的“反规划”案例说明了这一点。[15]

结语

千百年以来,我们的先民不断地和自然界作较量与调和以获得生存的权利,这便诞生了景观设计艺术,一种生存的艺术,它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与联系,记录了人们的喜怒哀乐。知识、技术、连同可信的人地关系,使人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培育了人们的文化归属感和与土地的精神联系,使人们得以生存而且具有意义。这些有关生存的知识和技术就是景观设计学的核心。而这门“生存的艺术”,在中国和在世界上,长期以来却被上层文化中的所谓造园术掩盖了。虽然造园艺术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地关系,但那是片面的,很多甚至是虚假的。

在这个崭新的时代,人与自然的平衡再一次被打破,旧时代的“桃花源”将随之消失,人类生存再一次面临危机。我们必须建立起一种新的和谐的人地关系来度过这场危机,包括环境与生态危机、文化身份丧失的危机和精神家园遗失的危机。这也正是景观设计学前所未有的机遇,景观设计学应该重拾其作为“生存的艺术”的本来面目,在创建新的“桃花源”的过程中担负起重要的责任。为了能胜任这个角色,景观设计学必须彻底抛弃造园艺术的虚伪和空洞,重归真实地、协调人地关系的“生存艺术”;它必须在真实的人地关系中、在寻常和日常中定位并发展自己,而不迷失在虚幻的“园林”中;在空间上,它必须通过设计和构建生态基础设施来引导城市发展,保护生态和文化遗产,重建天地—人—神的和谐。

中国的问题正在成为世界的问题,解决好中国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解决了世界的问题,因此,中国的景观设计学也必将是世界的景观设计学。

参考文献

[1]Fajardo,Martha,序言[M].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与教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6.

[2]夏正楷,杨小燕。青海喇家遗址史前灾害事件的初步研究[J].科学通报,2003,48(11):1200-1204.

[3]Boerschmann,E,(trans.L.Hamilton),PicturesqueChina,ArchitectureandLandscape,BasedontravelsinChina.London:T.FisherUnwinLtd.,1930.

[4]March,A.L……AnAppreciationofChineseGeomancy.[J]JournalofAsianStudies.1968,XXVII,pp.253-267.

[5]蒋高明刘美珍,沙尘暴[M].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环境与发展评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Vol.2,310-320.

[6]过孝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经济损失[M].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环境与发展评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Vol.2:53-71.

[7]赵克兴,黄平,杨朝飞,过孝民。中国环境与发展态势分析[M].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环境与发展评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Vol.2:23-50.

[8]陈克林,吕咏,张小红。没有湿地就没有水[M].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环境与发展评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Vol.2:296-309.

[9]Wilson,O.Edward.TheDiversityofLife[M].Cambridge:TheBelknapPressofHarvardUniversityPress,1992.

[10]Girot,Christophe,FourTraceConceptsinLandscapeArchitecture[M].James,Corner,RecoveringLandscape:EssaysinContemporaryLandscapeArchitecture.PrincetonArchitecturalPress,1999:59-67.

[11]Corner,James.RecoveringLandscapeasaCriticalCulturalPractice[M].James,Corner,RecoveringLandscape:EssaysinContemporaryLandscapeArchitecture.PrincetonArchitecturalPress,1999.

[12]MillerE.L.,andPardal,S.,TheClassicMeHarg,AnInterview.,Lisbon:CESUR.,1992.

[13]Sasaki,H.1950,Thoughtsoneducationinlandscapearchitecture[J],LandscapeArchitecture,July:158-160.

篇(6)

写作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重要实践环节之一,是实施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实现培养目标的必不可少的实践环节;是对学生学业水平和研究、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检验;也是学生在校期间,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获得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最后一次重要的训练。这对于保证教学质量和保证合格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毕业生必须十分重视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确保毕业论文写作任务的完成。

二、毕业论文(设计)可选择三种类型:

1、毕业论文:结合专业特点和实际工作内容选择适当题目,进行研究、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得出结论或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建议。

2、方案设计:对实际工作中的具体某一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较完善解决方案或制度设计。

3、调研报告:对与本专业相关的某一社会状况,进行调查研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说明。

注意:无论哪种类型,都必须结合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和实习工作岗位,最后成果要求对本单位工作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或对某一领域工作具有一定理论指导作用。

三、可选择的指导老师信息教师姓名

联系电话

五、提醒

1、项目、提纲和文稿完成后及时以电子文档发给指导教师,接受指导教师的指导并在指导教师要求的时间内补充、完善。毕业论文(设计)(字数在3000字以上),要求结合实习单位和实习工作实际,主题突出,思路清晰,观点明确,语言流畅,结构严谨,分析现象探索实质,发现问题找出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改进措施。

2、学生与指导老师双向选择;

3、论文题目仅供参考,具体请与指导老师商量沟通后定题;题目选定后,报经系上同意后最多可以改动一次。

4、选定指导老师后,非报经系上同意,不得随意变动;

5、请每位同学积极按时完成各阶段任务,凡有未及时完成的,警告一次,相应成绩降低一个等级,但仍需在15日内补齐;出现第二次,取消成绩。

6、如果不按规定时间完成论文写作步骤,或者在论文写作中不认真写作、敷衍了事,指导老师可以拒绝继续指导论文写作。

7、超过论文定稿时间一周,仍未定稿者,视为论文未通过,毕业论文(设计)成绩为不及格。

六、参考题目

(一)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接合工作实际与指导老师共同确定,也可参考以下题:

会计部分

1、 会计假设的历史演变及其未来发展

2、 谈谈会计国际化问题

3、 略论我国会计模式的构建

4、 论知识经济时代会计重心的转移

5、 浅谈人力资源的计量方法

6、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会计职能的转变

7、 浅谈市场经济与会计的服务职能

8、 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的特殊性

9、 从虚拟公司的兴起谈会计主体假设

10、 论环境会计主体的内涵及表现形式

11、 从会计环境的变化看我国实证会计范式的发展

12、 浅析实证会计理论

13、 论知识经济下无形资产的本质特征及管理

14、 浅论人力资源会计

15、 论21世纪经济环境的变化会计面临新的挑战

16、 论会计控制对象──受托责任的完成过程和结果

17、 人力资源会计的理论基础及其确认与计量

18、 试论会计方法的选择和应用

19、 构建宏观会计与战略会计的初步设想

20、 论稳健性原则在会计中的运用

21、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

22、 浅谈会计政策变更的会计核算方法

23、 切实加快传统会计教学模式改革

24、 中国传统会计文化的若干特征

25、 浅析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中的确定

26、 知识经济与会计创新--人力资源、无形资产会计理论的探讨

27、 刍议权责发生制

28、 试论会计信息的失真

29、 论商誉及其会计处理

篇(7)

    在作前瞻性的课题研究时'首先要立题'而立题一定要新颖'最好通过查新'以确定待作的这项研究'他人是否作过'如果多人已作过并已有了明确结论'自己再作则仅是重复他人的项目而无新的意义。当然'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了与前人不同的结果'此时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仍可立题'其结果可能是一项重大突破或发明。立题后'继之要对本课题作合理的设计'并且绝对要严谨。

    在确定了具体的科研题目后'应按以下几点去做并固定不变。

    研究对象:要恒定。包括病人、对照健康人(志愿者)'某种动物或其他。这个栏目中'对人体最好不用“实验”两字'对动物或其他类可用“实验研究”。对所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条件等应当一致且固定不变'特别在病人组与对照组间的性别、年龄要相当方可。

    研究方法:要新颖。检测和治疗方法切勿全部重复他人所用的内容'并且应由专人、专机完成。例如技术熟练者与新参加工作者的技术条件不相同'其检测的结果则会出现人为的差异。又如仪器性能相差过甚时'所作结论会有一定的差异'否则作出的结论均一致'其可信性则值得考虑。

    检测指标:要准确。选择容易观察和意义明确的客观指标。如观察胎儿脐带绕颈的时间'最好在分娩前'若距分娩时间较长'则其结果之可信性就不如分娩前。

    若使其科学性强'检测的指标要有旁证'如检测诊断冠脉狭窄最好有冠脉造影结果的对比。诊断腹部某脏器之恶性肿瘤则应有手术病理或针吸细胞学的证实。这些在科研设计时应安排好。

    研究结果:要有科学性。要按科研设计的目的研究和观察'得出结果以统计学的客观数据为结论'作为本项课题研究的结果最佳。

    统计方法:设立对照组:要条件相似。为使结果更具有说服力'应设对照组'通过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结果对比'分辨出处理因素与非处理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差距。处理因素包括对病人的检测、治疗方法、剂量等'非处理因素包括社会、环境等。非处理因素在两组均相对一致时'例如'两组间的年龄、性别均一致'检测时期亦相同'如同在某一季节内等'其得出的结果才具有较高的科学性。

    随机化:要客观。随机化即研究两种不同检测方法、治疗方法、用药方法等对检测或治疗结果的观察。随机化是保持实验组与对照组相对均衡的方法'即应用抓阄、抽签等方式。这并非按主观愿望挑选'而是被研究对象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即每个对象都有同样的机会被抽到。

    样本量:要大。样本量越大'其反映客观的真实性越大。病例组与对照组样本最好各在30例以上或再多些。如常见的病例在观察药物疗效时'最好100~200例或更多'对照组也应有50~80例或更多。如果某种新疗法作鉴定性研究时'样本量应超过200例。有时大样本有一定困难'但应确保研究结果的科学性。样本少时'要求:

    (1)个体间差异不大;

    (2)两组间效应差异大(p<0.01)时;

    (3)严格控制非处理因素;

    (4)罕见或少见病例'例数可少到10例左右;

    (5)特殊疾病可个案报道。

    2、撰写论文将自己所做的各种研究'予以真实的、客观的作一总结和评价。但不应同于一般的工作总结。撰写时应重点突出、简明扼要'文字通顺、条理清楚、用词得当、数据可靠。一般论着不超过3000字(含图、表及参考文献)'短篇和个案500~1000字'综述亦勿超过5000字为宜。

    题目:立题应简明确切。通常20个字左右'最多不超过26个字为宜。应能准确的反映出论文的主要内容。

    作者:一般论着不超过5人;综述1人'审校不应超过2人。

    摘要:250字左右'并按结构式摘要撰写'即:

    (1)目的:本项检测或研究的出发点。

    (2)方法:所观察或检测的指标'如病人及对照组的数目、性别、年龄、病种'使用的仪器、探头频率以及采用的方法等。

    (3)结果:检测或实验方法得出的具体效果或指标'对比数据'最后结果'以及对上述各项的附加解释。

    (4)结论:本项目的观察、研究或检测后的总结性的定论。

    关键词:凡有摘要的论文皆应标引关键词。关键词主要自文题中选取'不足时可自摘要或正文中选用。选自论文所研究的目的、对象和涉及的新技术等。

    (1)定义:可直接表达论文要点、中心内容和特征的词。

    (2)用途:提供检索窗口。

    (3)数量:3~10个'一般3个。

    (4)词性: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形容词性。而代词、介词、冠词、连词、情态动词等皆不能作为关键词。

    (5)方式:按顺序排列成关键词索引。

    (6)要求:用规范化检索语言'即主题词。应查阅中国医学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Medical Subject Headings Annolated Alphabetic List.Me SHAAL)。当所用词未查及时'可用同义词、近意词或关联词'并可配用有关的副主题词'亦应查阅《Me SHAAL》副主题词字顺表〔1〕。

    引言:应在250字之内。应概括简明的叙述立题的理论依据'研究思路与基础'国内外现状'并应明确指出本研究的目标。

    材料与方法(资料与方法):此部分是论文的基础和关键。评价论文主要看材料和方法的可信度和确定结果的标准。应写明病人、对照组、所用仪器种类、探头频率、检测的方法、药物名称(不用商品名)、剂量等。

    结果:此段是论文的核心部分。研究和检测的最终目的'即所获得的结果。此部分可分别用文字、图表表示。可强调或摘要叙述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结果应有充分的数据及对比性研究'最后结果应是科学的、合乎逻辑的'而不是作者自行判断或推断的。例如:应用B超诊断胎儿脐带绕颈30例分析。在此文章中'仅有诊断多少例的所见及数据'而无最后的分娩证实'这样的文章则欠科学性。

    讨论:是论文最重要的部分是反映文章水平高低的主要部分。应重点突出自己的新发现、新概念、新学说、新规律'及所作出的结论和观点。对研究中所发现之不足处亦应说明'此外'可以提出设想或建议。

    在书写讨论段时'应注意撰写技巧'要简明扼要、语言顺畅、抓住重点、条理分明的表达出所要说明的主要问题'使读者易懂'看后有收益'但要避免口语化。

    (1)讨论之重点是应有自己的某些独到观点和见解'并将之讲深讲透'切勿仅重复他人的或众所周知的内容。如:超声检查法对人体无痛、无损伤、价格低廉……。

    (2)讨论段与其他段相关联'特别是结果段中的某些数据及最后的结果'用以进一步表明自己的观点'但并不是结果中的数据又全盘搬到讨论中'造成重复。

    (3)讨论中切勿引用他人文献过多'更不要写成:本研究结果与×××和×××的结果一致或符合×××的结论。一来是将论着写成了综述'二来是仅说明自己是重复他人所作。

    (4)通常讨论是文章中较长的一段'应突出重点'不要洋洋数百字'冗长的内容反而使该说明的问题模糊不清。此外'不要对某一问题尚未解释清楚时'又另讨论其他内容'使读者费解不得要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