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2 20:47:4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生态课堂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营造自由平等对话的环境,是开展高效生态化教学的重要举措,在这个生态环境里,师生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他们有共同的合作学习目标,要通过合作探究,平等对话,相互协助完成教学任务。要构建这种生态空间,作为教师就需要彻底改变传统的师道尊严的观点,教师要放下架子,充分认识到自己是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的,教师不能简单地履行知识传播的使命,更要引导学生学习方向,成为学生学习合作的伙伴,成为学生构建知识的引导者和领路人。教师要多倾听学生的声音,及时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进行交流,讨论,使学生能够积极的提出自己的认识,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支持者。只有教师放下架子,积极与学生合作教学,一种平衡的生态之美在高中课堂中就能得到呈现,平等的生态对话空间在高中政治课堂中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2.从学生实际出发精选教学内容,捕捉人文思想
构建高效的生态课堂,教师就要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兴趣,能够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整合课堂教学内容,精选知识,能够有效体现出知识的人文思想,要使知识能够被学生接受,乐于被学生接受和感悟,这样整合教学资源,才能有效构建生态课堂。比如,在教学《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一课内容时,作为教师就要能够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教学内容,要考虑,本课知识如何被学生认同,同时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欲望,使学生通过学习有所感悟和发现。在研究之后,教师可以确定教学方向,从学生喜欢的“钱”入手设计问题,比如,教师可以这样设置问题:问学生为什么喜欢钱?如何获得金钱?什么是正当的获得金钱的方式,什么时是不正当的?不正当获得金钱会走入什么样的误区?等等,引导学生通过用生活中的实例说明问题,这样,学生容易回答问题,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很强,同时,学生通过讨论思考,可以深刻认识到一味地追求吃喝玩乐就会走进享乐主义的误区,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积极实现自身的价值。这样,从生活到书本,从书本到生活,学生能够感受到政治学习的价值,感受到政治知识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学生有所感悟和认识,这样,才能构建高效的生态课堂。
3.探索灵活创新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生态理念,生态素养,生态文明
一、生态素养大学生提出的背景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的一种文化呈现,是对工业文明的超越,代表了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毕业论文,生态理念。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
大学是传承人类智慧和创造新知识的场所,对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和强大起着重要作用。毕业论文,生态理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将从工业文明社会逐渐进入生态文明社会。新的社会形态需要大学提供与之相配套的人才,也就对大学的育人目标提出新的要求。随着生态文明的提出,政府、社会、高校都在思考如何在新形势下发展与时代相适应的高校。浙江农林大学党委书记陈敬佑教授在对学校办学理念的探索中提出了生态大学的概念:以教育生态化理念为指导,通过大学系统内外关系的调控,取得学校与外部环境、学校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动态平衡和整体功能的优化,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实现学校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二、生态素养大学生的定义与内涵
笔者通过相关资料发现,目前高校教育工作者在研究生态大学所培养的人才时大致有两种称呼,一类是“生态人”,一类是“具有生态素养的大学生”。第一类称呼涵盖面过广,因为主要是探讨的是大学生培养。对于第二类的称呼很多研究者只赋予了它具备生态知识,内涵深度不够。笔者所提出的生态素养大学生是指蕴含和谐理念,具备生态意识,拥有创新精神,掌握综合技能,以求得社会发展与自身完善动态均衡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可以说,生态素养大学生是高校实现和谐教育的一个理想状态,是构建生态大学的最终目标,现在对生态素养大学生培养的探索也刚刚开始,但生态素养大学生的内涵决定了它在现阶段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一种适应时展要求的全新育人理念,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生态素养大学生的核心是拥有生态理念。生态理念不仅需要大学生掌握生态文化知识,更主要的是学会与人、与社会、与自然相处,培养和谐、宽容的生态精神,体现中国古代“和”、“合”二字的精神品质。毕业论文,生态理念。生态素养大学生还应当具有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能掌握专业技能,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具有创新的精神,因为生态世界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新陈代谢的世界,一个不断创新的世界,只有创新才能生机勃勃、奋发向上。
三、生态素养大学生的培养途径
1.育人环境的生态化
生态系统(ecosystem)是英国生态学家Tansley于1935年首先提出来的,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它把生物及其非生物环境看成是互相影响、彼此依存的统一整体。如将大学比作一个生态系统,那么学生和大学的生态环境系统构成了整个大学生态系统。大学生态环境系统用以前惯用的词来说就是育人环境,即其所发挥的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育人环境的生态化是培养生态素养大学生的前提条件,也是生态素养大学生培养的载体。浙江农林大学东湖校区以 “崇尚自然,优化环境;因地制宜,特色鲜明;以人为本,天人合一”为规划理念,体现了尊重自然、尊重文化、尊重人,将生态理念贯穿每一个环节。毕业论文,生态理念。学校全国首创地将校园和植物园“两园合一”进行建造,努力打造“两园合一、生态种植、示教结合、收特”为特色的生态化校园。毕业论文,生态理念。
2.校园文化的生态化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生态化的基石和核心,承载着校园生态文化中最核心的价值观。浙江农林大学在建设东湖校区时力争体现50余年的文化积淀、办学特色和传统,体现吴越文化的地方特色;倡导“崇尚科学、尊重人才、育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营造“培养创业者”摇篮的氛围;体现作为高等学校对社会文明的辐射引导作用和向周边地区的渗透作用。学校以竹文化、茶文化、健康文化为核心大力打造以生态文化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培养学生学会与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培养和谐、包容的生态精神。通过开展“绿色文明”主题活动、节约型校园建设活动等主题活动将生态文化的教育贯穿学生的大学生活,培养生态道德,使学生养成生态行为,形成生态文明,培养学生自觉成为生态文明的倡导者和传播者。
3.育人系统的生态化
育人系统包括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浙江林学院在人才培养中,以教育生态化理念为指导,坚持“以生为本、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全面发展”的生态人培养原则,将生态化教育理念贯穿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管理、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等方面,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生态素养大学生。学校构建以三大课堂为一体的三维人才培养体系。第一课堂主要体现在教学计划中,强调以夯实专业基础,强化实践能力,促进素质全面提高为目标,保证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第二课堂采取创新竞赛、科研训练、社团活动等形式,通过实验室开放、导师制等制度,构筑师生互动平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第三课堂通过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基地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提高综合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
在学科建设方面。毕业论文,生态理念。以做强特色为抓手,以基础学科为基石,以重点学科为核心,通过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组建了农林资源学科专业群、环境学科专业群、管理学科专业群、人文学科专业群等4大学科专业群,努力构建学科专业的生态群落,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共享,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参考文献]
[1]陈敬佑.坚持科学发展建设生态大学[N]. 中国教育报,2007-11-28.
[2]周国模.普及生态理念建设生态大学[N]. 科学时报,2009-10-20.
关键词: 教育生态学 地理生态课堂
课堂教学是实施教育的重要渠道。作为一个课堂系统的立体建构,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知识、环境等各个要素的关系是否和谐、有序,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和人才的培养水平。著名学者徐陶、彭文波在他们合编的《课堂生态观》一文中提出:“对课堂的审视不能仅仅从教师或者学生出发,而应该从生态化的角度进行,着眼于未来发展,使课堂成为具有开放性、整体性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
本文拟从生态学的角度来剖析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相互存在的生态关系,从而构建一种和谐、有序、积极的课堂教学模式,让班级群体之间形成积极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和谐生态关系。在构建生态课堂的时候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课堂生态的整体性原则
地理课堂教学的过程及地理课堂生态系统运行变化的过程,是由多主体、多环节等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教学过程中运用的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人为手段相互作用和联系而构成一个整体。教学的效果即地理课堂生态系统中众多的生态因子共同交互作用的结果,而不能看做是各种具体因素的简单叠加。教学生态环境的构成因素复杂多样,各种因素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这些都决定了在高中地理生态课堂的构建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两种生态主体活动必须是在和谐统一中进行。这就要求教师既要重视学生对地理基本知识原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又要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既注重学习结果评价又注重学习过程评价;既重视弘扬科学精神又重视弘扬人文精神。努力把班级中的每个学生培养成一个和谐发展生态个体。
二、课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丰富多样性、生物的演化适应能力、种群之间及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是系统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课堂生态也不例外,地理教师在构建生态课堂的过程中也应该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高中地理生态课堂系统中的可持续发展,即在和谐而充满生命活力的教与学理念的支配下,让课堂成为能够促进师生生态主体身心和谐健康的良性生态系统。首先,要协调师生生态主体与课堂生态环境的关系,改善物质环境,构建和谐舒适的精神氛围,为学生情感人格等健康发展创造条件。其次,要协调好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生态关系。师生之间实行民主、平等、对话、交流,学生之间实行合作探索、防止非理性竞争,和谐共进。最后,要提高师生生命主体自我发展的能力,通过合理正当的竞争达到生态位的分离,形成具有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三、课堂生态的依存性原则
在高中地理课堂生态系统中,地理课堂教学是教与学交往、互动的过程,师生生态主体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对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方面的全新的构建,求得新的发现,使地理课程资源更加丰富。高中地理课堂生态系统运行的过程是一个发展的、增值的、生成的过程。它意味着生长,意味着师生生命共同体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完善和成熟。学生之间通过学习不断积累新的地理知识,并通过相互间的依存关系,将知识普及传递,形成一个合理有序的知识流,通过循环流动将知识源源不断地更新补充。师生间则通过教学活动发现各自的不足,学生努力地学习知识,教师则进一步丰富自己的知识库容量,最终达到双赢的教学效果。
四、课堂生态的正当竞争的原则
在班级群体中,处于同一生态位的教育生态个体之间,由于所处地位相同,面临的问题相同,竞争尤为激烈。同一生态位下的竞争,有其积极意义。它体现为主动进取、不甘落后的精神,它起到鼓舞斗志、奋发向上的作用和效果,在总体上起到了促进作用。不过竞争排斥也有其消极影响,所以我们就应该弱化这种消极影响,使其对地理课堂教学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最小化。
课堂本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情趣的生态系统,学生是课堂中最主要的生态群体。他们的年龄相仿、经历相似,同处在一个空间,应该积极竞争,各得其所,共同发展。学生你追我赶,友谊竞赛,不断改进学习方法,争取超过他人。这就是一种正当的、积极的竞争。在地理学习中应该鼓励竞争,但是如果把竞争理解为相互排斥,尽力通过自己的行动干扰和阻止别人的进步,这就是一种非理性的竞争,不正当的竞争,后果是消极的,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和班级的整体发展。为了促进地理课堂生态系统向良性的方向发展,在课堂中应尽可能弱化非理性竞争所带来的影响,应强调合作学习和正当竞争,实现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136-217.
[2]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73-209.
[3]顾晓东.高中地理生态课堂构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论文,2007:38-50.
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在轻松的气氛中让学生学好知识是我一直的探求方向。学生是主体。因此,在教学之前,认真细致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通过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不断探索,尝试各种教学的方法,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前提。作为生物课单单做好这些还远远不够,要让生命活动的过程留在学生的记忆中。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提高课堂的时间效率是关键。
首先,我常常利用网络资源、各类相关专业的书报杂志了解现代生物科学的动向,搜集一些新的生物学成果介绍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开拓自己的教学视野和思维。我在教学中,同时也鼓励学生收集身边有关生物的问题,在课堂上开辟一片互相交流、互相讨论关注问题的天地。通过这样的资料互动形式把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体现生物学科的社会性一面。
其次,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识活动总是和情感紧密联系的,是在情感的推动下进行的。教学中,我常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生物课外科技活动,如生物标本制作,小论文的撰写,创意作品,还与开展昆虫名称的认识比赛。丰富多彩的生物课外科技活动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成长规律,既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求知兴趣,也增强他们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课外科技活动把生物课堂延伸到课外,为他们发展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提供了机会,通过发现、探索和解决一些生物学问题,了解生物科学在人类生存和发展以及现代化建设中的使用,更有助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升华为理想和志向,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培养生物科学的后备人才。
再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还告诉我们:具体的东西比抽象的东西容易被感知,人获得知识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来感知的,使用的感官越多收获也越大。因此,课堂上,我习惯通过媒体影片、实物观察、实验操作、挂图演示、实地参观、事例说明、角色扮演等手段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处理后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学得更轻松也让学生能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之中得到更多的操作技巧。同时,课堂上我重视德育的渗透工作,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陶冶他们爱自然、爱科学、爱祖国、爱劳动的思想情操,树立关心生态环境等的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
通过两年的努力,我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迎合学生好奇心强的特性,大胆地进行课堂改革。把课堂与生活拉近,以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为主,让生物课的范围扩大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学上基本创建了一个师生同乐,以生为本的课堂氛围,学生们都喜欢我的课,所教班级的生物统考成绩均能保持前列。同时,教学过程中,我善于总结经验,撰写学术论文,和同行进行交流,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2006年撰写的论文《浅谈生物课教学中的趣味教学》获禅城区优秀教育论文二等奖并在学科论文交流大会上宣读,创新活动设计方案获禅城区2006年度一等奖。我积极地担任学校的生物公开课任务,积极参与区镇有交流活动、培训课程,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关键词:公选课;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外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9-0110-02
公选课(即公共选修课)是指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以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综合素质类教育课程。公共选修课作为高等院校改革的标志成果之一,已成为高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对高校素质教育的要求逐步提高和大学生对知识需求多元化的双重背景下,许多高校开出了一批具有时代特征和个性特色的公共选修课程,受到广大高校学生的欢迎。然而,面对公共选修课迅猛发展的局面,我们仍然可以清醒地看到,公共选修课在高校中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如学生课堂积极性不高、课程知识和社会发展关联性不高、学生作业抄袭、课程内容偏于理论等。针对这些问题,作者结合从事本校《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公共选修课的三年多教学实践与体会,谈一下在该课程中实施的一些教学改革方法,旨在为加强公选课的课程建设,提高公选课教学质量提供一些有益探索。
一、贴近社会现实,丰富教学内容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作为华南农业大学的一门公选课,除了涵括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知识外,还要紧跟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最新成果、技术和发展动态。因此,在教学内容上,教师需要关注社会环保热点问题,大幅度增加国际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方面最新的动态与进展,并将这部分内容作为每节课引导性的部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兴趣。例如,可结合美国大使馆PM2.5事件讲授大气颗粒物的基本知识;结合日本福岛核电站爆炸事件讲授核污染的防治;结合“走高效生态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讲授生态农业技术等。这样,不仅使学生能较为深入地掌握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所涉及的一般知识,又能使学生对环保的认识结合实际情况,避免流于课本理论,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保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深入思考。另外,针对现在学生经常使用网络的习惯,提供若干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网站如“生态环境网”、“低碳网”等供学生进行课后拓展。值得注意的是,针对学生基础知识不齐的状况,公选课应侧重于普及知识方面,但要避免讲授的知识表面化与科普化倾向,以免挫伤部分优秀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每节课都要有一些较为专业的知识,这样才能适应学生对公选课的学习期望。
二、采取多种手段,调动学生兴趣
教学方法的好坏,不仅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学中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如讲授大气对流对污染的影响时,点燃一支香烟,置于带有隔板的倒置烧杯中,直接观察大气颗粒物在烧杯内的运动过程,把枯燥的理论形象化,学生容易理解,也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如,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中大量增加图片内容,每页课件均以大尺寸具有视觉冲击性的图片展示,对应文字相对减少,留给充分空间让学生去思考图片信息。同时,利用课间休息给学生观看5~10分钟视频,让学生对视频中环保问题进行讨论,对环保问题出现的根源、过程、危害等发表看法。在学生对问题有了充分认识后,老师可启发和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使课本理论知识内容“活”起来,进而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选修公选课的学生作业和学校活动较多,往往会出现“下课抛脑后,上课想不起”的学习状态。每次课结束后留下1道拓展题,下次上课前用5分钟时间提问,学生共同回答,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课前提问也可以促使学生上课专心,课后能阅读相关资料进行知识拓展。
三、结合课外实践,增强感性认识
公选课教学既要注重知识体系,也要与实践充分结合。公选课面向多个学院多种专业的学生,由于没有相对应专业实践的支撑,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偏于理论,完全没有课程内容所对应的感性体会,常会出现教师讲的“口干舌燥”,而学生仍难以真正掌握的情况。如讲授水体污染时涉及的各种水质指标是怎么测出的?城市交通中的噪音主观感觉和测定的声音分贝数之间是怎样对应的?对此,我们在进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学时,充分利用学校周围的一些污染河流和交通道路,学生自愿报名,利用周末时间携带若干简易仪器到现场进行观察测定,这明显增强了感性认识,提升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近年来,本课程的讲授过程一直进行着此种“微型实践”,这种实践教学大大调动了学生的选修兴趣。因此,课堂教学一定要充分重视实践教学,在当今大学生对实践动手能力需求日益强烈的背景下,开展一些公选课的“微型实践”可以达到进一步充实知识、提高能力和实现创新的目的。
四、改革考核方式,强化激励机制
科学、合理、鼓励创新的考核方式,有利于保证教学质量,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公选课过去一直采取期末论文考核方式,出现的问题是学生不爱思考,不重视能力培养,上课不听,下课不看,有些学生在网上下载文章应付,极易出现抄袭现象。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改中试行了多种形式并存的考核,即课堂考勤(占10-20%)、随堂快速测验(占20-40%)、课程论文(40-60%)。课堂考勤采用签到和提问两种形式,签到保证课堂考勤的连续性和公正性,而点名提问可防止代签现象。随堂快速测验主要目的是强化巩固学生对当堂理论的掌握,一般放在当堂课程教学结束时,时间10分钟,题量控制在10个以内,题型由名词解释、判断、选择等组成,避免学生觉得作业过多而产生抵触心理。在课程论文方面,在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一半时,即鼓励学生开始写作课程论文,主题可以选择课堂上讨论的内容,以提高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参与度。通过更多和外院外专业的同学交流,为课程论文寻找多方面的观点和素材。另外,提倡学生结合《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公选课的课外实践活动进行论文写作。课程论文一方面严格控制字数,一般情况下控制在3000字以内,其目的是防止学生东拼西凑四处抄袭。另一方面,提高课程论文主题的选择标准,要求学生必须从自身感受出发,结合当前存在的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小”问题,展开讨论,谈出观点。这样的要求大大提高了课程论文的质量,学生必须亲自动手查资料,动脑构思形成观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实施这些新的考核方式后,学生普遍反映较好,觉得自己环保知识和写作能力有所提高。
总之,公选课教学改革涉及多个方面,除了从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实践化及课程考核多样化等方面开展外,还需要结合学校关于公选课的管理政策,如选课人数、选课学生年级差别、开课学期等方面进行调整。同时,要充分考虑公选课的课程特点,如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应用技术类等,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公选课课程的教学改革应全方位开展,多种手段并用,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吴孔亮.高校教学改革视野下提高公共选修课质量的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11).
[2]刘文广,杨兰柱.汽车文化,公选课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甘肃科技,2008,24(3).
[3]关勤.加强公选课建设提高公选课教学质量[J].浙江工程学院学报,2004,21(4).
[4]郭小林.改革高校课程考试制度的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1).
[5]韩建宏,孙珏,徐开蕾,吴文彪,黄太权,张勇.讨论式教学在中医内科学临床实习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03-0113-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3-056
[本刊网址]http://hbxh.net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在当前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日益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人们对生态学的研究、教学和普及越来越重视。目前,生态学课程讲授主要是以理论内容为主,在教学方法上主要以讲授法为主,重教授而轻实践,学生大多处于被动地位,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主观能动性不强,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也不好,削弱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因此,为解决生态学教学过程中的种种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从真正意义上增强学生的生态学意识和综合素质,须按照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对现有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改革和调整,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提高生态学的授课质量,显得非常必要。现就几年来在生态学科研和教学实践中的体验,对本课程发展作以下几点建议与思考。
一、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
让学生了解本学科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使其明确学习的目的,增强学习的兴趣。在生态学教学中,一方面要把生态学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相对稳定的知识和理论传授给学生,因为这部分是教材的主体内容和生态学的骨架,是学生今后在该研究方向上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是学生理解课堂其它内容的必识。在讲授上述内容的前提上,可以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地对教材其它内容作必要的取舍和补充。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充实生态学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国内外生态学发展的新动态、新成果;生态学研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及研究的热点问题,有效进行理论知识面的延伸与拓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另外,生态学理论教学的内容还应与地方资源环境特点结合,与社会热点结合,与新闻热点结合,与生活常识结合,与环境教育相结合,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策环境相结合,充分重视理论教学内容的充实与完善,使课程内容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这样才能让学生具备扎实的生态学理论基础知识,促进学生生态意识和生态伦理道德的发展,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储备和挑战未来的基本能力。
二、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目前本校生物学专业的生态学课程只有45学时,但在教学内容上,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基本理论知识,了解到本学科的科研成果和前沿发展动态,而且要使学生能够运用有关的原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存在着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教学目的,就必须改革以教师说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上采用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此外,在讲授基础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需要设立专题讲座,可以比较系统地介绍与本学科相关的研究进展、热点问题或与其它学科的交叉问题等。专题的报告人可以是任课教师,也可以请在某些研究领域有经验的教授或专家,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也能在课堂上做到教学科研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另外,可利用多媒体和信息网络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具有新颖性、多样性、趣味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功能、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助于扩大课堂教学信息量、提高信息传输效率等的优势,运用多媒体教学及信息网络软件把清晰逼真的图片展示给学生,不仅能够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功能,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三、重视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重视实习环节的教学
实践教学在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实践教学活动,锻炼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获得感性知识,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密切联系。生态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会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学会运用生态学的原理、观点分析解决生态问题。掌握野外调查技术方法及提高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技能。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各个高校应重视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现阶段,随着行政机关、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人才的相对饱和,本科毕业生工作面向生产单位和基层单位已是一种趋势。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有很多学生进入毕业阶段仍然不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甚至不具备正常表达思想的能力。这与社会发展对生态学方面人才的要求远远脱节。学校目前由于经费、交通、安全等各种因素,没有切实开展生态学实习实践教学,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生态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和人才的培养质量。笔者结合本学院生物学专业教学实际,认为可以结合本专业植物学课程野外实习机会进行生态学课程的专业实习,将两个课程的教学实习结合进行,可以大大缩减实习成本。因为植物学专业实习场所一般都定在植物种类及结构层次比较丰富的山地、草原及森林地带。在采集植物的过程中,完全可以将生态学重要的经典内容融合进来。通过实地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认识;通过野外样方调查掌握“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特征”、“群落结构特征”、“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大小”等。实习过程中,根据班级人数分组,在老师的带领下,应用“相邻格子法”采集群落特征的第一手资料。样方调查过程中要求学生们观测认真、调查细致,数据可靠、准确、有代表性。根据野外取得的原始数据再进行实验室内业整理,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得出可靠的结论并撰写翔实可靠,较全面的实习报告。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学生野外调查技术方法的掌握,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为学生毕业论文及毕业后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同时,野外实习也可培养学生野外生存能力、团结合作精神、吃苦耐劳精神、热爱自然和保护自然的意识、锻炼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加强科研引导,注重对学生科研能力、创新精神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加强科研引导,注重对学生科研能力、创新精神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实现学生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教学与科研,相互辅助,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科研赋予教学创新支持,教学反馈科研灵感驱动.加强科研引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使之成为教师科研工作的组成部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特定区域内生态环境的现状、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付诸实施,验证解决方案是否可行。加强科研引导,可以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同时,对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分析、总结,查阅资料等收集整理文献环节,共同完成科技小论文,不仅可提高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也可培养学生的科研团队合作意识。因此,在生态学教学改革中,很多人都提出了教研结合的思想,如刘方明、秦洪文、马明等都提到了生态学教学应该与科研相结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促进教学与科研相互增长。目前,学院很多老师都承担了自治区及国家级科研项目,可以结合老师的课题研究去锻炼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在此过程中,老师还可以教给他们查阅文献、设计实验和实验操作的知识,教育他们养成不断创新、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四、加强评价手段的多样性,完善教学考核体系
成绩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进行教学评价、取得教学反馈信息的主要方法。传统教学的考核主要以期末笔试考核为依据,这容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临阵磨枪的现象,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尤其对学生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极为不利。因此,建立一套适应新形势下的全新的、完善的考核体系势在必行。生态学课程考核的重点应该由知识的掌握向能力的提高转变,除进行规范化的期末考试外,还应包括平时考核、课程论文、实验实习等。平时考核是对学生平时的考勤和课堂讨论、参与回答问题的成绩记载,占总成绩的30%;课程论文及实验实习占30%;期末考试占40%。对于基础性的理论和概念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但在综合考核中的比重要减小,运用能力考核可采用开卷。总之,正确全面的考核内容、方式、标准和时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最终促进个性的发展与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生态,生态教学,体育,学校体育
一、“生态体育教学模式”的背景分析
1、生态及“生态体育教学模式”
近几年,生态文明的观念和行为逐渐得到推广,“原生态”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和应用。
生物学中,生态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与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惯。
笔者提出的体育生态教学,即结合社会现状,以学生生存和发展为目,顺应人的自然发展规律,在学生特定阶段用与特定阶段相适应的方法从学生角度出发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进行教学,关心学生身体,重视学生情感,从而实现对肉体和心灵的双重磨练,培养较强的适应力与生存力。
2、背景分析
现今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加深对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学会体育学习及其评价,增强体育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人际交往技能和团队意识;具有健康素养,塑造健康的体魄,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人生态度。
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学生已不满足、不乐于教师的传统教学,学生的被动状态不利于他们积极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培养,他们迫切的需要一种不拘泥于教学课堂,从被动中走出来,走入大自然的教学方式,“生态体育”教学将满足他们的要求。
二、 “生态体育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1、内容选择多样
学校体育是人一生中进行体育锻炼的一个重要环节,学校体育可以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身体基础,为今后科学锻炼指明方向,因此学校体育要从“大局”出发,教材、教法都要以“健康”为指导,以“终身体育”为目标,与大众体育相结合,为踏出校门后的自主锻炼做好生理和心理准备。例如,风靡已久的瑜伽、跆拳道、橄榄球等外来项目,篮球、排球、足球、健美操等传统项目,都可以作为学校体育的选修教材让学生了解,以便学生在离开学校后有更多的锻炼项目可以选择,而被教师遗忘的单双杠、云梯、肋木架等也应该发挥它们的作用,而不是被当成摆设。
2、组织形式丰富
由于一些教师的应试思想,体育课要么是机械的练习考试项目,要么就是“放羊”。论文参考。而生态教学是在课程标准指导下,减少教师口头讲解技术的时间,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在不断尝试、不断体验的过程中学会动作,掌握技术。例如一堂短距离跑的练习课。过去很多教师会从专业角度进行教学,先练习摆臂、原地高抬腿,然后行进间高抬腿,后登跑或者其他,最后加速跑。整堂课过于枯燥且毫无娱乐性。生态教学则顺应初中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将“跑”的练习娱乐化、竞赛化。准备活动400米慢跑,跑步的同时文艺委员带领大家唱歌,歌曲要求强劲有力、积极向上;关节操练习交由各排组长负责,队形不限,便于动作就可以。进入基本部分,教师提出问题“跑步的快慢和什么有关系?”并找出几个有代表性的学生做示范,让其他学生找出答案,最后得出步幅和步频影响速度。再告诉学生后登跑和高抬腿练习可以提高步幅和步频,教师示范强调要领后,小组长带领本小组练习,并选出最好的同学代表小组进行组间比赛,看谁的动作做的最好。论文参考。论文参考。教师在此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动作,共性错误可以集中讲解,个性错误则个别指出,重视对“小老师”的培养,使学生的互相帮助多过教师的说教。最后通过接力比赛巩固提高提醒学生跑的速度。整堂课教师多扮演组织者、协调者、裁判员的角色,做好引导工作,多观察、少说教。教学场地可以利用校园的马路、草坪等各种场地甚至学校周边环境,进行情景式教学,把专业的教学内容简单化、生活化、娱乐化,从而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快乐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培养与人交往、团队合作等基本能力。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借助校园网络平台,开展教师网络指导学生学习,以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决问题的方式促使学生边练习、边思考,让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进行自主学习,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3、教学目标开放
在过去,学校体育大多以竞技体育作为体育课的主要内容,教师把学生当作运动员来上课,要求的过精、过细、过专业,导致学生在课上得不到成功的而放弃运动,甚至厌恶体育课。体育生态教学则要求体育教师针对每一个学生不同的身体条件,提出不同的课堂要求,轻技术、重参与;以学生提高成绩的幅度作为标准,而不是“一刀切”的看运动成绩是否达标。仍以跑的练习为例。课的内容是橄榄球比赛。场地为半个足球场。7~8人为一组,循环制比赛。比赛规则:组员通过持球跑,传球的方式将球扔进对方球门即可;一场比赛时间为5分钟。两组学生比赛时另两组在旁观战,加油鼓劲。教师在宣布课的内容时,告诉学生今天就是一节“玩”的课,课的目标就是大家跑起来,通过配合赢得比赛胜利。这样一节课,学生愉快了心情,老师达到了目的,所谓真正做到寓练于乐。
在当今社会,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这样的压力已不仅压到了处于工作状态的成年人,也压到了绝大部分的青少年儿童身上,学业的压力、父母的压力,学生内在的压力,把身心还未发育成熟的学生们压的喘不过气,体育生态教学要求体育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心理的变化,从学生生理的、情感的角度出发,思考他们的真正需要,以学校体育特殊的学习内容和方法,帮助他们解压和调剂,发挥当代学校体育的特殊功能。
三、“生态体育教学模式”的最终归宿
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指向,“从原来阶段体育转变为终身体育,从注重运动技能转变为重视健康,从学科主义转变为人本主义”,实为趋向以“人”为本的生态教学的转变,这首先要有教育者理性的更新,然后建构出与之相应的具体教学法。生态体育教学是对国家新课程标准的一次践行,以期还给学生一个可以自由呼吸和翱翔的的大自然!
参考文献:
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高中新课程――体育与健康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 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编曲宗湖体育教学模式问答人们体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