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计算机工程师论文

计算机工程师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1-12 07:22:5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计算机工程师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计算机工程师论文

篇(1)

关键词:校企合作;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4-0225-03

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以培养服务社会和地方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技能为中心任务。由于种种原因,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就业市场的期望差距很明显。现在市场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学校培养的IT学生与企业需要的IT人才二者“不对口”。一方面,企业需要招聘理论与动手能力兼备的人才,但刚毕业的大学生学习的技术和市场脱轨,动手能力通常较差。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招聘的大学生,他们不得不实行岗前培训,很浪费时间和金钱。但另一方面,近几年IT行业依然是官方最热门十大专业之一。在中国,IT产业在过去5年经历了28%的增长速度,是同期国家GDP增长速度的3倍。IT行业还有很大的人才缺口。为改变软件人才短缺制约产业发展的状况,加快培养、选拔和输送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推出并组织实施“蓝桥计划”。该平台旨在搭建软件企业和高校计算机及软件相关专业之间的桥梁,对初选的学生进行岗前培训,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为企业输送合格的人才。荆楚理工学院是一所地方本科院校,学院整体实力不是很强,毕业生往往难以同重点研究型院校的毕业生竞争。其计算机工程学院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总结,通过与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合作实施“蓝桥计划”,构建了以计算机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模式,学生毕业时有近2年的实际工作经验,毕业生就业质量和数量大大提高,走出了一条特色化的发展之路。

一、确立订单式实训、顶岗式实习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

1998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根据目录,当前很多高校都按照一级学科进行专业设置,名称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尽管各个高校在不断创建自身的专业特色,但是从市场的反应来看,各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各高校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没有太大的差别,这就使得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往往难以同重点研究型院校的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竞争。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从自身特点出发,走特色化的发展之路,势在必行。

荆楚理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在多年探索的基础上,2012年春与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合作实施“蓝桥计划”,确立了订单式实训、顶岗式实习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整个实践教学模式分为校内实践教学、校内企业订单实训、企业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4个部分。校内实践教学在校内进行,主要由校内专业教师指导,历时2.5年。校内企业订单实训虽在校内进行,但由企业委派有实际项目开发经验的工程师进行培训指导,历时近半年。企业顶岗实习则是在各个企业进行,由企业工程师指导,历时近9个月。毕业设计,以顶岗实习时的实际项目为题,由企业工程师和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完成。

二、校内实践教学

1.引导学生重视实践教学。由于种种原因,传统实践教学,效果不很理想。主要是学生不重视实践学习。在中学阶段,受到高考模式、学习时间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关注的主要是知识的积累和答题能力的提高,而对于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实践教学的兴趣不高。很多同学上大学后,还是以为会答题,分考得高,是大学学得好的唯一标准。殊不知计算机专业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如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编译系统等课程中的基本原理,如果只是听教师的讲解和看书,没有相应的实践环节,学生很难真正深入理解。再如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等课程,如果不实际编写、分析一定量的程序,也很难有效提高程序设计能力、算法设计能力和系统开发能力。有的同学还认为,自己准备考研究生,只需把分考高就行了,编程的实践能力就不重要了。实践表明,没有很强的编程动手能力,在研究生阶段,你将寸步难行,因为你的算法的思想,最终还是要靠编程实现的。每一个计算机的高级人才,都是从编程的实践中走出来的,编程实践是任何人都不能回避的。

2.改革课程实验。传统教学的计算机操作课上,教师一般都是对学生进行操作的重复展示。单一地让学生模仿自己的操作过程,进行验证性实验,因而使得学生并不能自己练习或者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创新,使得教学气氛死气沉沉,导致学生出现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目的以应付考试为主,学习效果不理想的情况,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加大课程设计的力度。实际教学中,可将设计性实验和课程设计实验交叉进行,解决实验教学学时不足的问题。在课程教学之初,布置课程设计题目,以整个学期的时间完成课程设计,这样使得实验教学组织形成了两条线——以验证性为基础的设计性实验教学和以项目为基础的课程设计实验。但这两条线并不矛盾,设计性实验教学的知识理论体系是循序渐进的,同时内容正是课程设计所需要的理论支持;课程设计是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设计性实验的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需要注意的是解决好这两条线的协调和配合是搞好实验教学的关键。在一些专业课如《数据库原理与应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的课堂教学开课之初,就让学生选择好期末要完成的课程设计的题目,让学生带着问题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克服期末课程设计时间紧而导致质量下降的问题,为后面企业订单式实训和顶岗实习打下坚实基础。

3.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自主地发挥智慧和潜能。学生自主参与实践,不但自学能力得到了培养,也使学生体验到了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和快乐,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和支持学生积极参加各种面向大学生的科技竞赛活动,如程序设计大赛、数建模竞赛等,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意识。荆楚理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组织学生参加了“第三届‘蓝桥杯’全国软件设计和创业大赛”和“全国高校计算机核心技能与信息素养大赛”,获得了湖北赛区的4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9个三等奖的好成绩,2012年5月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决赛,获得国家级的5个三等奖和2个优秀奖的良好成绩。

三、校内企业订单式实训

校内实训基地是高校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场所,要营造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与职业氛围,从设备、技术、管理水准方面模拟职业环境建设实训基地。为达到此目的,最有效的途径是“引企入校”。根据“蓝桥计划”,荆楚理工学院计算机学院在大三下学期开始,利用课余和暑假,由企业委派有项目开发经验的讲师在校内对学生进行企业订单式实训。实训期间实行项目化管理,每个班级的学生分成若干项目小组,每个小组4~6人,每个小组推选一名具备管理素质的学生为项目经理,项目经理在每个阶段重新轮换,由本组学员推举产生,新产生的项目经理负责本组学生在下个阶段的培训管理。按企业规范要求学生,将学生培养为IT企业规范人才。如2012年进行的JAVA EE开发方向订单式实训,整体实训课程分17个阶段展开,每个阶段的授课课时按照30%授课+70%实践分配。总课时:488课时。这几乎是《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64课时的8倍。由此可见工程实践是多么重要。整体课程包含7次项目实训。7次实训均以项目组的形式展开,以利于提高学生的编程设计能力,又能够培养学生的沟通、组织、团队合作能力。

四、企业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

为了培养学生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项目开发训练结束后,实训基地会把学生分派到相关的软件企业进行岗位实习。整个实习时间为9个月,由所在企业的工程师作为指导教师。学生通过岗位实习了解企业的文化,适应企业的工作节奏,提高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和技巧,增强项目开发能力,这为他们日后参加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科毕业论文是教学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一课。毕业设计,以顶岗实习时的实际项目为题,实习期间由企业工程师指导设计,返校撰写论文期间,由学校专业教师指导完成。有企业实际项目的背景,学生毕业论文和设计的质量得到大大提高,避免了毕业设计不切实际、走过场等现象。荆楚理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近2年的毕业论文中,近三分之二的优秀论文都来自“蓝桥计划”班的学生,他们的论文有企业实际项目背景,使用技术先进,内容充实,文本规范,有很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培养面向市场需求的创新应用型人才是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但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生素质、自身实力以及传统教学模式惯性延续等因素,使得这个目标的落实存在一定的障碍。荆楚理工学院与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实施的“蓝桥计划”,是校企合作的有效形式,采用订单式的实训和顶岗实习,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生就业的质量,走出了一条特色化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7]2号文件.

[2]王爱民,李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没报告[J].计算机教育2010,(12):24-28.

[3]伍维根,钟玉良,文忠波,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2007,(21):53-55.

篇(2)

魏彩虹:女,本科,护师,护理部主任

魏彩虹 曾梅玉 蔡丽月

摘要目的:全面掌握护理人员业务技术水平,利于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培训学习,提高护理人员整体素质,同时有利于护理人才的培养与选拔。方法:将护理人员的德、勤、绩、能等数据,通过先进的网络知识和数据库管理技术进行管理。结果:全面掌握护理人员的整体情况,有效提高对护理人员的统筹管理。结论:护理业务技术档案管理已成为医院信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护理管理中发挥着明显优势。

关键词 护理;业务技术档案;信息化管理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1.046

中医医院护理人员业务技术档案是医院档案的组成部分,所涉及的内容多且范围广,是中医医院护理管理者较为困惑的问题。技术档案数量急剧增加和档案利用率不断提高,传统手工整理检索档案已越来越不适应信息时代护理管理需求[1]。2010年我院护理部在计算机工程师技术支持下,进行“护理业务技术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发和投入使用。利用计算机管理护理人员技术档案使我院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规范,应用方便快捷[1]。

1设计思想及内容

1.1设计思想以骨科专科医院护理人员信息为中心,建立电子护理业务技术档案系统,本着满足护理人员的信息管理要求,提供护理管理者查询护理人员有效信息为宗旨,多元化地体现护理人员的整体业务情况及个人信息。由护理部提出我院护理技术档案管理需求,交由信息科工程师技术研发。

1.2主要内容(1)简历。主要有姓名、性别、毕业时间、毕业学校、学制、学历、学位、家庭地址、政治面目、业务职务或级别晋升情况、学术团体情况等,附贴照片。(2)主要经历。(3)外出学习进修,在何地参加各类学习,学习时间,进修单位的鉴定表及进修结束时的考试成绩。(4)继续教育。记录参加各种继续教育培训及获得学分情况。(5)院内业务培训情况。记录何时何地参加院级的何种业务培训。(6)业务考核。包括各阶段的理论考试、技术操作、护理带教查房、全院授课等考试成绩。(7)论文。何时在何期刊上发表何论文或综述。(8)著作。何时参加过何著作的编写,何时出版等。(9)科研、技术业务受奖。何时参加何种科研活动,何时有新成果,当时领先水平如何或附鉴定书及专利证复印件。(10)差错事故。记录医院、护理部处罚通报等。

2档案系统功能与实现

2.1完善护理人员资质管理(1)能自动统计全院护理人员花名册。(2)有护理人员中、西医院校毕业的统计和分析。(3)各级各类人员所占比例分析报表。(4)护理人员与各科室床位比的相关报表。(5)培训课题及培训时间相关报表。(6)统计护理人员每年发表的护理论文、荣誉、科研报表,有排序和查询功能。(7)护理人员流动统计报表,根据护理人员的所在科室的工作卡来统计护理人员的动向。

2.2加强护理人员教育、科研管理(1)取消护理人员业务学习的纸质签到表,采取电子考勤。所有全院护理人员参加业务培训考勤记录,可自动生成出勤率统计报表,并能按照年月日排序和查询。(2)培训内容根据护理理论、护理技能、公共、院感等类别进行分类,对护理理论、技能培训可标识是否是中医护理培训,以利于自动统计中医护理培训时间及相关课程和出勤率。中医护理培训作为护理业务培训一大重点,在护理质量检查中可以独立出来。(3)院内业务培训、考核等记录与个人技术档案中的院内业务学习、考核相关记录同步,不需要再次维护护士个人信息。(4)全院年月日理论、操作考核合格率统计报表。(5)设立护理课件共享平台能将课件以附件形式上传至业务学习课件管理。

2.3加强护理人员外出学习培训管理护理部能动态记录护理人员外出学习情况,相应的培训费用从财务平台自动导入。能记录护理人员短期培训、进修的人次数,利于护理部申请人员培训经费。

2.4权限管理要求护理人员有权查看和修改个人信息,修改个人信息需向护士长提出修改申请。护士长有权查看本科室护士信息,审核护士修改申请后提交护理部。护理部可查看和维护全院护理信息,审核科室提交修改申请。

3讨论

3.1实现护理技术档案信息化管理取代传统的手工、机械的重复劳动,自动生成数据和图表,降低了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减少了人工操作环节上造成的误差,使信息可靠、全面、快捷[2]。管理人员可以将精力和时间花在护理管理探索上,提高了管理工作的效率和决策水平。同时可以解决传统的手工管理方法资料较多、占用空间大、保存期限短、纸张易变黄等问题,减少资料保存空间,保存期限长,避免资料受外界环境的腐蚀[3]。中医医院护理信息化发展速度总体较西医医院发展慢,中医护理管理者应用护理业务技术档案信息化管理,能大大推进实现自动、高效、全面的中医护理业务及培训管理进程。

3.2实现护理人力资源的全面管理护士作为医院重要的人力资源,护士的整体素质、工作积极性、队伍稳定性直接影响优质护理服务的深入开展,影响患者对医疗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因此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是护理管理的核心内容[4]。要实现护理人力资源的高效管理,护理业务技术档案管理系统能为管理者提供全面、准确、实时的护理人员业务技术动态信息。能真实记录每个护士成长的轨迹,管理者可以便捷地掌握护士业务技术信息、个人业绩以及技术能力测评情况,从而为选拔护理人才提供科学依据,做到合理评聘,量材用人。

3.3信息资源得到共享护理人员可以相互查阅院内培训学习情况,很大程度提高培训出勤率,培训内容共享,方便护理人员查找和复习。

3.4护理信息化建设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护理信息化的发展需要满足用户的需求。计算机工程师是技术人员,对于护理管理流程及需求相对不熟悉,护理管理者要结合本院的实际提出自己的需求,使得研发的软件更能贴近临床,更科学,避免浮夸和表面形式化。

总之,业务技术档案是一个动态信息,而传统的手工人事档案内容简单、条目单一,无法对其作出全面、完整的评价,不利于护士能力的发掘和评价。通过使用护理业务技术管理系统,我院的护理工作从手工到电脑、从宏观到微观、从主观到客观,都有了很大改变,大大提高了我院的护理质量、护理水平及护理人才的选拔[5,6]。

参考文献

[1]王莉芳,王玉娟.护理人员技术档案信息管理[J].中国水电医学,2006,4:247-247.

[2]魏春波.浅谈新形势下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8:304.

[3]王晋.护理人员业务技术档案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2,17(4):301.

[4]魏畅.决策支持系统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10):9-10.

[5]张琼瑶,李红,陈美榕,等.信托信息化平台,全面推进优质护理[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10):5-8.

[6]杨金东.护理管理系统在我院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8):148-149.

篇(3)

本书共5章:1.射频识别系统:包括超高频RFID标签的设计、超高频RFID读写器的体系结构及无芯片RFID系统(标签与读写器),最后对本书各章节内容进行概括;2.无芯片RFID标签散射场的数学描述:首先是奇异扩展方法(SEM),具体包括在电路理论及瞬态散射的应用、基于SEM的散射体的等效电路,然后介绍了本征模展开法,最后特征模式理论的引入;3.无芯片RFID标签:包括无芯片RFID标签复杂的自然共振设计、基于特征模式理论的无芯片RFID标签设计;4.无芯片RFID标签在读写器的识别:包括通过散射信号、散射信号时间频率分析、短时间矩阵束法等分析识别原理;5.无芯片RFID标签的检测、识别和定位:包括无芯片RFID标签的空时频防碰撞算法的原理与实验、无芯片RFID标签的定位算法等。

作者Reza Rezaiesarlak博士毕业于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暨州立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现为摩托罗拉移动的高级射频工程师。拥有微波、天线、射频和通信系统7年以上工作经验,微波与天线结构的电磁特性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在射频和微波系统的设计、实施和调试方面经验丰富。发表超过10篇会议论文/报告和14篇期刊论文。

本书内容涵盖了无芯片RFID的优点、各部件设计、识别、检测、防碰撞及定位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并包含一些应用程序,方便读者深入理解所述内容。本书适合通信、无线传感器网络、物联网等方面或专业的学生或从业人员参考阅读。

篇(4)

论文关键词:独立学院;实践教学;形式改革;教学研究方法

独立学院自1999年创立至今,它作为新型教育模式下创办的高等教育新形式,不同于普通高校,又有别于民办高校。据统计,目前全国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独立学院共有320多所,在校学生超过200万,可见独立学院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新技术行业的不断发展,加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相对于其他理工科专业的适用性强,全国几乎所有的独立学院都开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一、独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现状

江淮学院是淮阴工学院所属独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电气信息类主干专业之一,培养的是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系统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理论,具有较强应用能力和基本创新能力,同时具备计算机工程师素质的应用型高级工程类技术人才。但是,目前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培养存在几个问题。

1.学生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上,大多数是向所属高校“看齐”,或者偏向高职高专教育,这样导致培养的学生没有特点,进入社会后,要么没有社会就业竞争力,要么就是能力的偏向性比较严重。鉴于此,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应该介于学科研究型和职业实用型之间,也就是既不能等同于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职业实用型人才,也不能太向所属高校靠拢,要使培养的学生有自己特点,重点是要比所属高校培养的人才有更强的实践技能和创新实践能力。

2.专业教学依靠所属高校

所有和计算机相关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无论学生在后续学习过程中是否有用,学生都需执行规定学习过程,比如学生既要学习图像处理软件,又要学习嵌入式开发,还要学习软件程序设计。整个课程体系覆盖面广,虽然具有系统性但又不能面面俱到,独立学院的学生高考分数偏低,学习能力有限,任课教师几乎是根据本科教学体系来教学,因此导致独立学院的学生跟不上。目前,独立学院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制定基本没有通过市场调研,没有针对就业市场需要或企业具体需求来进行设定,课程设置和普通本科的培养体系几乎相同,缺乏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定制”培养方案,因此导致目前培养的学生毫无特色,理论基础比不过所属高校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比不过高职高专学生。

3.专业培养模式单一化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学分总数为180学分,各学期的课程安排紧凑,课程之间环环相扣,且大部分课程教学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相对偏少,同时实践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钩,不利于学生实践和创新实用能力的培养。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践教学现状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应具备解决工程问题的逻辑思维方法和计算思维能力,具体要求如下:

(1)具备建立工程数学模型能力。具有运用数理知识以及工程知识解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工程问题、建立工程数学模型并进行求解的基本能力。

(2)具备抽象描述、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形式化证明、建立模型、实现类计算、实现模型计算等能力。

(3)具有一定的工程意识和效益意识,具备系统级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掌握自底向上和自顶向下的问题分析方法。

实践环节是高校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深刻体会到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作为计算机专业本科生,需要完成的实践环节包括:程序设计课程设计、算法课程设计、软件工程课程设计、网络设计课程设计、计算机硬件工艺实习、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数据库系统应用课程设计、操作系统课程设计、硬件综合课程设计、微机生产实习等。

目前,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在高校教学中受到广泛重视,尤其将计算机应用到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方面更是教研教改热点。齐向阳等针对创新理论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和研究,在创新性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任务的教学方法。赵莉萍提出了基于创新意识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并给出了相应的教学实例。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中大多强调对编程教学加强,而对于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研究并不常见。

本文强调提高独立学院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研究如何利用计算机在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运用,从而提高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培养具有分析、设计、应用能力的专业人才,也为将来扩展到各理工科专业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实践教学环节改革研究

1.针对江淮学院人才培养实际目标,进一步改革课程教学内容

(1)为提高软件项目开发人才的专业后劲和攻克技术难点的能力,把“数据结构”和“算法设计和分析”的课程教学内容与ACM程序设计大赛、数学建模竞赛进行联系,选择更适宜的部分竞赛题目为课堂教学、课后作业或课程设计的题目,这类题目具有趣味性、实际应用背景。

(2)把“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安排在课堂上和课后作业中,选编更多更适宜的有关计算机系统的随卡和随软件附带的OEM原始资料作为学习资料。

(3)在“英语”课程中加入一些有关ISO9000、IT知识产权与法律、财务审计、商务谈判方面的英文材料。

(4)把“软件工程”课程内容分解成独立的必修或选修课程。

2.改革教学手段与方法,提高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

淮阴工学院江淮学院大力提倡讲思路、讲方法、讲要点,积极实践启发式、讨论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组织开展案例驱动式教学方法和研究性教学试点和普及工作,深化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虚拟仪器仿真教学等教学改革成果,使学生融会贯通课程知识、提高应用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1)让学生在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和虚拟现实环境下加强实际项目操作,安排学生在IT企业进行实训。

(2)对“软件工程”、“数据库应用课程设计”、“操作系统课程设计”、“Java语言课程设计”课程采用案例驱动式教学方法。

(3)切实保证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采用实验室机房集中设计、指导教师跟踪监督、研究生辅助指导、明确项目各成员担任角色,模拟真实项目管理流程,实现“项目实训”。

(4)提高毕业设计资格获取门槛,学生需掌握的内容:常用电子电工仪器(如示波器、网络数字化分析仪等)的使用;学生把三年来自主设计和实现的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进行演示,并提交相关文档,教师提出相关问题。

(5)鼓励学生参加如Cisco、微软、华为等中外知名IT企业资质证书考试以及国家软考认证。

3.进一步改革教师培养和聘用机制,提高科技服务能力,加强独立学院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和引进并重,建立竞争和激励机制

针对江淮学院单独设定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师资队伍是由具有多年IT企业工作经历或海外留学经历的、进行校企合作、专兼结合、高学历教师组成,多数是拥有较高教学水平的“双师型”、“双岗位”的教师。此时,“双师型”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双岗位”即教学岗位和研发岗位。

4.课程实践环节改革

由于计算机专业实践性强的专业特点,作为工程型人才培养的主要特点就是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要贯穿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创建渐进式、与企业融合的三级实践教学体系。

(1)课程实验环节:对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的课内实验,在学校的专业实验室完成,主要由实验室教师和任课教师进行指导。

(2)课程设计和生产实习环节:针对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设置课程设计和实习环节,在学校的专业实验室或者企业完成,主要由参加过企业实训、有项目开发经验的教师和聘请的企业资深工程师或项目负责人进行指导。

(3)企业实训环节:在大学四年级实施,根据学生的职业定位,有针对性地在不同的合作企业进行,主要由企业的项目设计与开发人员进行指导。

篇(5)

关键词:SNMP;网络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93.0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8-0000-02

Topology Improved Algorithm Study on SNMP

Xing Hai

(Shanghai Jinjiang Inn Co.,Ltd.,Shanghai201102,China)

Abstract:SNMP topology discovery algorithm is an algorithm for network topology,popular for its ease of use of the original,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shortcomings with the original algorithm proposed improvement ideas.

Keywords:SNMP;Network management

一、SNMP拓扑发现技术简介

SNMP(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简单网络管理协议是一种应用层协议,由三个元素组成:

(一)SNMP管理者:运行网络管理进程的主机,发送管理者操作的指令给并接收来自的响应,负责网络的全部监控和控制工作。

(二)SNMP者:驻扎在被管理设备中,它将各种与设备相关的信息实时保存在设备的MIB中,通过原语与管理者进行通信。

(三)管理信息库MIB:用来标识被管理资源,SNMP通过查讯MIB中相应对象的值,实现网络设备状态监控。

SNMP定义了GetRequest,GetNextRequest,SetRequest,GetResponse和Trap5种通信原语实现信息交互。

二、SNMP拓扑原算法

MIB库中的IP路由表(ipRouteTable)是对路由表的抽象,原算法就是通过查找路由表中保存的路由信息来拓扑的。算法从网络管理者的缺省路由开始,采用广度或深度优先遍历无向图的算法对整个网络进行遍历,逐级找出所有的路由器和子网。

原算法过程简单,系统开销小,存在几类问题:

(一)路由器多址问题。原SNMP算法把每个网关地址都作为独立的路由器处理,现实网络中一个路由器是配有多个端口地址会造成拓扑结果偏差。

实际网络:

探测出的网络:

(二)TimeOut问题。有些网络出于私密性考虑,会禁止路由器对TraceRoute包的探测报文响应,此时返回“TimeOut”超时标识,造成拓扑结果偏差。

实际网络:

探测出的网络:

(三)算法效率问题。为获得准确的网络结构,拓扑发现算法需要对路由表中的IP地址进行逐一探测。要提高算法执行效率,需要进行路由表冗余过滤。对由表中ipRouteDest的值为255.255.255.255,127.0.0.0的;ipRouteNextHop的值为环回地址的都要进行过滤。

(四)路由器和三层交换机的区分问题。有些三层交换机会启路由功能,若在拓扑时不需要区分设备类型会造成拓扑结果偏差。

三、SNMP改进算法

结合以上问题,有一种改进算法,思路如下:

(一)定义一个vRoute的二叉树,存放路由器信息。定义一个subnet数据结构,存放子网信息。定义一个cRoute数据结构,存放和当前网络连接的网络信息。

(二)将当前机器的默认网关作为种子节点初始化,将IP地址转化为字符串后插入到二叉树中。(例如:IP地址为10.0.1.100,转换为1001100)

(三)当前路由器的所有端口地址写入到二叉树中。

(四)访问当前路由器中的路由表,得到每一项ipRouteNextHop和ipRouteType,字符串转化后不重复的插入到二叉树。遇到ipRouteDest指向自己,ipRouteNextHop的值为环回地址,ipRouteType的值不是3或4的,先过滤掉。

(五)如果ipRouteNextHop代表的路由器不在二叉树中,且ipRouteType值为3,说明目标子网和路由器直连,此时直接启动子网发现线程。

(六)如果ipRouteNextHop代表的路由器不在二叉树中,且ipRouteType值为4,此时将当前路由器信息和ipRouteNextHop的路由器信息加入到cRoute中,启动路由器发现线程。

(七)循环以上步骤,直到所有路由器和子网都被遍历。

(八)为提高效率,以上拓扑采用多线程并行方式。

四、展望

由于每种拓扑方案都有缺陷,因此探测盲点在日常的网络管理中难免产生。要减少盲点就要综合使用多种拓扑方式,让各种拓扑方法互补遗缺。在实际过程中将拓扑效率高的方法优先使用也能有效的缩短拓扑探测时间、提高拓扑探测效率。

参考文献:

[1]尤澜涛,朱巧明,李培峰.一种快速网络拓扑发现算法的设计与实现[J].2007,9

[2]周俊生.一个IP网络拓扑自动发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2002,Vol12.

[3]潘星辰.基于SNMP网络拓扑发现算法的研究与改进[D][硕士学位论文].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7

[4]林之光.基于SNMP的网络拓扑发现算法的研究与实现[D][硕士学位论文].大连理工大学,2008

篇(6)

【 关键词 】 网络;安全风险;检测

1 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安全已成为人们需要面对的难题,目前进行网络安全检测方法主要有两种:实时监测和静态评估。在对网络进行静态评估的时候,很多情况下都运用不同的评估标准对其进行评估,还可以采用网络安全专家适时的对网络安全进行必要的评估,网络专家对于一些网络漏洞和网络安全能够准确地进行问题分析和评估,但是对这些评估需要有网络系统中的一些静态因素作为评估基础条件,在很大程度上静态评估缺少必要的实时性,因此更好的方法就是进行网络监测。

2 系统理论基础

网络的运行需要有安全保证,因此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网络安全检测,选择的检测方法必须要有良好的检测环境,在特有的环境中进行检测对检测技术有比较高的要求,在网络安全风险检测中进行人工免疫系统的植入,通过此种检测方法有效的避免了网络安全风险问题,对一些实质性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具体关系见表1所示。人工免疫系统实质上是一种借鉴,主要是模仿了生物免疫系统仿生学原理,通过这种原理的借鉴目前已经很好地运用在网络安全检测中,并且解决了较多的网络安全问题,此种方法具有较多的优点和多样性,为我国网络系统的安全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网络系统问题。

3 系统设计

3.1 系统架构

系统架构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主机安全检测子系统和网络安全检测子系统。主机安全检测子系统硬件设施的位置在主机内部,这种系统检测的部位就是网络数据包,它可以对网络中的数据包进行实时性的定位,并且对定位后的数据进行搜索,将信息转换为数据进行安全检测,对数据包检测需要一定的格式,该格式为免疫格式,并且结合了人工免疫原理检测特点,将需要检测数据与检测器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联合,将两者进行合理的匹配,在匹配的过程中需要通过系统的计算来分析出网络检测次数,以便进行下一步的分析,由此计算对网络安全系数进行进一步的计算。网络安全检测子系统主要统计主机的安全信息,并且通过对信息的统计来获取计算机的安全系数,计算出网络安全风险值。

这种系统一般情况下使用的是分布式机制,将主机安全检测子系统在各个网络节点中进行设置,各自主机中的检测子系统有自身的独立性,可以在各自主机中进行独立运行,系统之间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关联,进行独立检测,最后通过网络检测子系统使各检测子系统将检测到的数据进行汇总到一起来计算风险系数。

3.2 主机安全风险检测子系统

3.2.1数据捕获模块

数据捕获模块在使用之前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设置,再对设置后的模式网络数据进行信息的分析,在进行模式化的信息分析时,网络运行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只是对经过主机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实质性的检测和必要分析。由于网络数据很多,所以在保留信息的过程中只保留包头信息。

3.2.2数据转换模块

数据转换模块的运行主要是通过获得信息来完成,信息的获取是从包头信息中查找,在查找的过程中进行端口号,数据包等较为重要信息提取,最后来构建网络数据。人工免疫系统原理在检测过程中,检测对象是网络数据,的网络数据的来源进行确定,排除网络攻击因素,与此同时,将网络数据转换为一种特定的信息格式,最后将数据转换为字符。

3.2.3特征生产模块

特征生成模块主要工作原理是系统的生成,系统生成的对象是免疫检测特征,系统生成初期需要对其进行初始化处理,免疫检测特征是由特征生产模块生成,这种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自身的丰富性,通过对特征性进行丰富来丰富网络检测方法多样性。网络数据和免疫特征之间进行必要的匹配,对与之相反的特征显露出来。

3.2.4攻击检测模块

攻击检测模块的运行由攻击检测器来完成,主要任务是对网络中出现的具有攻击行为的数据进行拦截和分析。

3.2.5主机风险安全监测模块

主机风险安全检测模块主要任务是计算网络中出现的威胁数据,其实质是对网络中面临的安全风险进行分析和实时性计算,假如分析和计算到网络攻击,网络检测子系统会在第一时间对危险值进行下载,自动生成一种安全风险值。

3.3 网络安全风险监测子系统

3.3.1主机安全风险获取模块

主机安全风险获取模块是保障网络安全,并且进行风险的检测,该模块负责整个网络安全,在此基础上需要由主机安全风险基础来确定其安全因素,主机安全风险获取模块在检测过程中需要和系统进行信息的互换和联合,通过这种方式来得到主机风险值,在主机风险文件中进行保存,这种保存后的文件数据能够为其他网络检测提供有力数据基础。

3.3.2网络安全风险监测模块

网络安全风险监测模块主要任务是对风险进行排序分析和计算,在对其排序的过程中获得主机安全风险值,再对各个主机中保存其资产价值,然后计算出主机结点资产,并进行程度上的排序和检测分析,将比较重要的结果进行计算获得风险影响值,该值属于一种影响数据,是主机安全风险通过在整个网络中的影响而获得的一个数据值。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网络安全在网络正常运行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对网络进行必要的安全检测也是网络正常运行的关键所在。人工免疫原理可以对网络出现的各种安全问题进行不同程度的检测,这种检测采用不同的检测机制,在不同主机中设置风险监测系统,对网络安全进行自动检测和识别,并且对网络中出现的安全隐患模块进行必要的分析和计算,对每个节点进行检测,这种系统的诞生成为了网络安全检测的一个好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丰.一种基于人工免疫的网络安全风险检测方法[D].四川大学,2005.

[2] 丰,李涛,胡晓勤,宋程.一种基于人工免疫的网络安全实时风险检测方法[J].电子学报,2005,05:945-949.

[3] 许国光,李涛,丰,黄旭波. 一种基于人工免疫的网络安全风险检测方法[J].计算机工程,2005,12:163-165.

[4] 李涛.基于免疫的网络安全风险检测[J].中国科学E辑:信息科学,2005,08:16-34.

[5] 刘勇,刘才铭,秦洪英.基于免疫的多结点网络安全风险检测系统[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10:152-153.

[6] 孙立权,姜静.基于免疫的网络安全风险检测分析[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4,10:170.

[7] 纪元,蒋玉明,胡大裟,陈蓉.基于免疫的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模型[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1,02:467-470+476.

作者简介:

篇(7)

关键词:职业院校;计算机类;创新学分;两个课堂

0 引言

2011年3月,我国十二五规划明确把新一代信息技术列为7大振兴产业之一,这为高校的计算机相关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然而近年来大量的计算机类毕业生却出现就业难的局面。究其原因,我国高校每年的计算机类毕业生虽然人数众多,但是拔尖、创新型人才匮乏,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学生报考计算机类专业的热情大幅度下降,生源质量严重下滑,一些高校出现了计算机类专业“删、并”现象,民办职业院校生源更是严重不足,面临着生存危机。为此,探索中国高等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十分必要和迫切。

1 职业院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1 人才培养目标与自身实际不匹配

我国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部分职业院校,特别是民办院校,对自身的定位仍不十分准确。职业院校的社会功能不同于我国“985、211”高校以培养研究性人才为目标,其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学生情况与上述院校差别很大,但并不是说职业院校的学生就不能成才,如果培养得当,他们一样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如成为产业技术工人或IT工程师。

遗憾的是部分职业院校对自身的实际定位模糊,对于怎样建设有特色的计算机类专业、建设什么方向的计算机类专业没有做过企业需求分析,使得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实际脱节。一些学校甚至直接复制著名高校的计算机类人才培养方案,这样照抄照搬导致学生很迷茫,不清楚到底学了这个专业将来能做什么。由于非计算机类专业都开设有计算机相关课程,导致专业学生与非专业学生区别不是很大,专业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不明显,从事的工作与专业对口率极低。

1.2 教学方法陈旧

职业院校的学生基本是第三批次和第四批次录取,这些学生相对缺乏足够的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不高,自我约束能力也不是很强,甚至有些学生还比较自卑。对于这样的学生更应该因材施教,但是职业院校很长一段时间还是沿用我国传统的教材、粉笔板书方式。虽然现在大部分计算机类专业已经使用了多媒体教学,但是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仍然十分突出,而IT类企业大多要求员工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教学仍然采用“满堂灌、填鸭式”方式,相当多的教师上课就是在读PPT,缺乏启发和引导,不能主动培养学生的专业爱好,这样的教学方法很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导致大量的学生厌学、逃课。

1.3 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欠缺

目前,相当数量的职业院校教师结构不合理,呈现两个特点。其一,“两头大、中间小”,职业院校聘请的教师主要是高校退休教师,而刚刚毕业的高校学生、业务能力较强的中青年教师严重不足。高校退休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专业水平较高,但是由于长时间在普通高校教学,对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估计不足,多年习惯的教学方式一时很难改变,学生接受起来也很困难;虽然高校毕业的年轻教师有较高的学历和深厚的专业知识,但由于从教时间短且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不能把企业实际的问题引入教学中,使得计算机类专业课的教学只在书面上说明基本理论和原则,让教学流于形式,学生逃课现象非常普遍。其二,流动量大,由于职业院校的社会认同度相比普通高校较低,不少教师把这里当成从教生涯的中转站,很难潜心教学,更谈不上创新教育。

1.4 评价体系单一

现在大多数职业院校还是采用传统、单一的考核方式,教师出试卷,学生背题目,甚至一些教师考前划出重点范围,学生只要把考试重点掌握好,就能取得高分。学校评价学生的“好”与“差”,也仅仅是通过试卷上的分数,从而导致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考高分,教师也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考试得高分上。大量学生认为只要考前背好重点就万事大吉,由此导致学习动力明显不足,专业技术学习目的不甚明确甚至“全无”,对自己究竟要学什么、干什么和朝什么方向发展没有概念,也根本谈不上创新以及培养创新能力。

2 职业院校计算机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措施

社会对职业院校计算机类人才培养的要求,不同于“985、211”类大学,而是“技能型、创新型”。笔者提出对计算机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采用“两个课堂,一种学分评价两个对象”的培养模式,该模式用“两个课堂”和“创新学分”把学生和教师两个主体联系起来,构成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其结构如图1所示。

2.1 准确把握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部计算机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在2004年的中国计算机本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将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的人才进行分类。我国学者和教育理论工作者对人才培养的研究已经达成基本共识。在宏观方面,就行业领域,按社会功能将人才分为4种类型:学术人才、工程技术人才、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后两种人才主要是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从事为社会谋利益的工作,把学术型、工程型人才的设计变换成对社会产生具体作用的物质形态,不仅具有胜任计算机类职业岗位的技能,还具有适应多种岗位的综合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岗位适应性。对于大多数的职业院校来说,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在面向行业应用的技能型、创新型人才比较合适,并且这种人才的社会需求数量远远大于学术型人才,因此职业院校的计算机类人才培养同样大有可为。

2.2 建设创新型教师队伍

计算机类创新人才培养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具有创新精神、思维、能力和热衷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师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教师的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创新型教师的素质决定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强弱和水平的高低。职业院校应把建设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完成。

1)完善教师引进和培训机制。

一方面,努力吸引最优秀的人才,引进大量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资深工程师,充实教师队伍。由于社会认同度低,职业院校很难吸引到这种类型的人才,因此学校要尽可能给他们创造合适的环境,提供良好的个人才华展示舞台,让他们的价值也能在职业院校的创新教学中得到充分体现。另一方面,职业院校也应主动培养“自己”的创新型教师,选派教师到工厂、公司参观、实习,到企业挂职锻炼,参加校外实验实习基地,对学生的实践训练给予指导,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改善教师的能力结构,提高其实践能力和工程技术应用能力,鼓励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学校应创造条件让他们安心工作,潜心教学,以最终拥有一支稳定的创新教师队伍。

2)建立一个科学的创新教师评价体系。

改变传统教师“好、差”评价标准,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学习效果为根本的评价体系;把学生的创新学分作为教师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并将学生的创新学分与教师工作绩效评价体系挂钩,把考评的重点从第一课堂的教学工作量和课堂教学评价转变成“两个课堂一种学分”的评价;将考评结果与职称评聘、评优评先、津贴分配等挂钩,形成一个良好的激励体制。此外,创新教师评价体系还要求一个优秀的创新型教师不仅能对第一课堂进行创新教育,还能对第二课堂的课外创新活动进行专业指导。

2.3 采用“两个课堂”创新教育

1)第一课堂主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意识。

(1)理论课的创新教育。在理论课教学中,抛弃原来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将重点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转移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等方面。注重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科学想象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在讲解课程内容时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给学生足够的创造性思维空间,让学生大胆想象。例如,在网络工程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让部分学生充当项目经理的角色,并在项目的规划、设计,软硬件的安装、实施,工程质量的监督等方面发表意见,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具有探究创新的心理愿望,形成一种以创新精神汲取和应用知识的习惯。

(2)实验课的创新教育。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要求毕业生能解决企业不断变化的实际问题。然而,学校的实验课教师不可能把企业的所有问题都讲到,况且计算机技术发展飞快,有些新技术的发展速度以“天、小时”计算,如果学生不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和能力,那么势必意味着一毕业就失业,因此职业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实验课的创新教育应该有一些转变。

教学目的需要转变。实验课教师不能只对照实验指导书“照本宣科”,学生也不能仅仅是照搬照抄,完成一个实验,职业院校创新人才的培养要从以教师为主、以教会学生完成一个实验为主,回归到以学生为主、以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为主的观念上。例如,对于一门让学生组建SOHO网络的实验课,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教会学生把网络组建成功,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怎样主动思考,怎样解决网络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包括SOHO网络用在什么样的环境、特点是什么、需要哪些软硬件和拓扑结构等。学生从教师那里学到的不仅是知识,还是思考的技能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内容要转变。教师应该把典型的企业案例引入课堂,让学生从计算机工程师的角度看待企业问题,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查找资料找到独立解决问题的关键点。此外,教师还应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并且让学生经历课题总体设计、关键技术研究、系统验证号性能评测等过程,强化学生创新的动力观和主体观教育,培养其实践创新、方法创新与技术创新的思维和意识。

2)第二课堂主要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除第一课堂外,我们还要多层次、全方位地开辟第二校园大课堂,弥补第一课堂的不足,举办各类大学生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职业院校的学生往往个性鲜明,第二课堂应建立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培养方式,重视和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同时还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的自由选择空间,使学生课外学习的权利得到尊重,激发其竞争意识和创新激情,发掘创造性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1)开展创新科技活动。定期举办学术讲座,邀请企业的技术专家、工程师给学生进行科技讲座,让学生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企业工程师在没有人帮助的情况下是怎么思考并解决新遇到的实际难题。定期开展大学生科技作品展、科技论文和创新设计交流会,组织文化、艺术和体育等各类社团活动,如每年将4-6月定为学校科技创新节。此外,健全课外科学技术协会和其他组织机制,加强指导,通过科协骨干带动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

(2)成立科技创新中心,组建开放式创新实验室。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为每个专业(系)成立一个科技创新中心,配备相应的创新实验室并免费向师生开放,选派一名骨干教师作为中心主任进行日常管理。计算机类专业大部分学生有自己的PC,学校可以提供一些有免费网络接入的教室作为学生的项目工作室,让他们在学校就可以模拟企业活动;通过建立开放的教学和实践环境,培养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

(3)建立学习兴趣小组。按专业组建学习兴趣小组,小组成员可以跨年级和班级。每年根据创新项目和作品评出一定数量的优秀兴趣学习小组,建立相应的群组,如PHP群、Java群、网站网页群等。学习兴趣小组的建立,能够让学生感觉第二课堂学习是一种愉快和充满乐趣的学习。

(4)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比赛。多样化的专业竞赛是职业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全国、省级的计算机类科技竞赛,如全国信息技术大赛、ITAT技能大赛、数学建模、挑战杯、高校杯、粤港澳创新软件设计大赛、机器人、博创杯等专业化竞赛。这些竞赛每年都会定期举办,学校可以提早准备,挑选部分优秀学生组建竞赛队伍,有针对性地选派骨干教师参与指导,让一部分优秀学生脱颖而出,证明其实职业院校的学生并不“笨”,创新能力并不差。这样的活动能够让高职学生树立信心,消除自卑感,激发科技创新的兴趣,培养敢于创新的意识,提高理解与应变能力。

2.4 建立技能、创新型人才评价体系

两个课堂互相配合,实施创新人才的教育。目前,在对学生的评价上,智力因素占了绝大部分。学习成绩几乎成为学生在学校表现的唯一标准,相比之下,其他因素都被排斥或边缘化了。这样一来,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天赋被忽略,积极性会受挫,尤其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在这样的环境里会产生自卑心理和挫折感,甚至自暴自弃。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也往往成了无用的“书呆子”,远远达不到企业不断发展变化的实际需求,这对职业院校人才的培养极其不利。

创新教育要求改变传统的教育评价体系和模式,实施“一种学分(创新学分)评价两个对象(教师、学生)”的模式,建立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的学生及教师评价体系。学校出台创新学分制度,规定学生在科研、发明、大赛、论文、课外活动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可以申请记入创新学分,而创新学分与毕业证书挂钩,学生只有达到一定的创新学分才能毕业。将创新学分作为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重要指标,可以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想创新、能创新。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