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30 14:47:4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过程写作法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医学论文的撰写方法,不单是一般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语言修辞,而是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在文字上的一种科学的表述和再提高,是撰写者在实际过程中知识广度和综合能力的体现,也是医学科学自身发展的结晶。医学论文的撰写一般分为资料的准备、构思、拟定提纲、拟写草稿、修改等过程。
㈠、资料的准备
首先是围绕问题收集资料和研究资料,虽然在课题研究或临床观察之前,已对有关资料和学术动态进行了搜集和分析,但是在撰写科研论文时仍要查阅大量有关文献,以作为对已掌握的文献的补充、有人作过统计,国内外多数科学工作者查阅文献的时间约占整个科研工作的三分之一,如果没有这些最新的参考文献,要想使
论文达到新颖和独创性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见,查阅搜集文献在整个科研和写作过程中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搜集资料的目的,是为撰写论文开拓思路,提供理论依据。因此在搜集资料时,应根据论文的需要,把与科研课题有密切关系并要引用的资料做好卡片,注明文献的出处、作者、题目、杂志名称、卷、期、页数、年代等,漏一不可。否则等到文章写好后,注明参考文献时才发现缺少项目,又得重新查找,白白浪费时间。
一般搜集资料分三步法:①根据研究课题选择检索工具;②确定检索方法;③查阅原始文献。搜集论文需要的文献资料应特别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在方法上沿用前人的,或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的;②在理论认识上支持本文观点的;③前人研究的结论与自己文章所述不同,需要加以说明的;④前人对本文所研究的
问题存在争议和正在探讨的。将这些资料搜集好后,编好序号,以备撰写文章时使用。
其次是对研究材料的准备工作,它包括对材料的取舍和整理,对实验观察数据资料的分析处理,合理选用适当的图、表和照片等等。这部分工作有时在试验结果分析时已经完成。
第三是提炼观点,明确结果,提出结论。在上述准备工作完成以后,要根据有关文献资料和实验观察所得的资料,重新核对试验设计中所包含的思想,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一下设计中哪些观点在理论上成立,而在试验中得到证实;哪些观点在试验中没有得到证实或未完全证实,需要修改;哪些现象和指标超出原
来设想,而且可能有新的启示,需要进行新的分析。通过对试验材料的分析,提炼出试验材料能说明的观点和能得到的结果,提出结论,使试验材料和理论认识充分结合起来。
通过以上的准备工作,使理论和实践达到充分的统一,从而提高论文的水平。
㈡构思
构思是对整个文章的布局、顺序、层次、段落、内容、观点、材料、怎样开头和结尾的思维,构思是写文章不可缺少的准备过程,构思时文章的主题中心要明确,用以表现的材料要充分、典型、新颖,结构上要严谨、环环相扣,只有潜心构思,才能思路流畅,写好提纲和文章。
㈢拟定提纲
撰写论文之前,应先拟定提纲作为全文的骨架,使其形成结构,疏通思路的作用。拟定提纲,一方面可帮助作者从全局着眼,明确层次和重点,文章才写得有条理,结构严谨。另一方面,通过提纲把作者的构思、观点用文字固定下来,做到目标明确,主次分明,随思路的进一步深化,会有新的问题、新的方法和新观点的发
现,使原来的构思得到修改和补充完善。
提纲是论文的轮廓,应尽量写得详细一些,提纲的拟写多采用标题式和提要式两种。
标题式提纲,以简明的标题形式把文章的内容概括出来,用最简明的词语标示出某部分或某段落的主要内容,这样既简明扼要,又便与记忆,是医学科研工作者常用的写作方法。例如实验研究型论文提纲通常用以下结构:
题目:……
1、课题对象:
①课题的提出;
②研究的目的。
2、材料与方法:
①实验目的、原理、条件、仪器和试剂;
②实验方法:分组情况,观察指标,记录方法;
③操作过程;
④出现问题和采取的对策。
3、结果与分析:
①结果;
②统计学处理;
③结果的可信度;
④再现性。
4、讨论(结论)。
5、参考文献
提要式提纲,是在标题式提纲的基础上较具体较明确提要式地概括出各个层次的基本内容,实际是文章的缩写。
以上两种提纲形式,可根据自己的写作习惯选用,无论选择那一种,其目的在于启发写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作者应做到既有纲可循,但又不拘泥于提纲,尽可能地拓宽思路,才能写出好的论文。
㈣、拟写草稿
拟写草稿就是根据提纲,把要写的内容依次连接起来,把实验数据和资料进行归类分析。它是对论文内容和形式的再创造过程,也是论文写作最重要的阶段。
【论文摘要】掌握英语写作技巧是英语学习中最难而又最有回报意义的技巧,然而传统的结果写作法忽视学生的写作兴趣。作为过程写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伴互评强调在同伴改写过程中掌握方法,发展技能。十周的实验研究证明同伴互评能提供真正的读者及合作的学习氛围,学生减少写作焦虑,乐于用英文表达。同时,学生在不断的互评与修改中取得最大的进步,提高写作成绩。
写作是把我们的思想转换成语言。 对于写作者来说,它需要非常复杂的技巧,既包括身体上的,又包括思想上的。写作不容易,也不是天生的,它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汉语写作尚且如此,英语作为外语的写作就更难了。就像国内的许多英语老师所指出的那样,掌握英语写作技巧是英语学习中最难而又最有回报意义的技巧。
现行的考试制度加大了写作的力度,但对很多学生来说,英语写作的唯一目的是通过考试,或是取得好的成绩。这很难使学生对写作产生真正的兴趣,他们没有真实的目的感,没有真正的读者。传统的英语写作教学是结果写作法,老师布置写作任务,进行评分,只注重最后的成品,忽略了写作的过程。因此,过程写作法在国际上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通常过程写作法包括写作前的头脑风暴,初稿,改写,最后成文。写作的确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不是直线,而是曲线,在其过程中,作者经历了不断的修改。过程写作法重视学生的写作过程,而不是写作的最后产品。它认识到,学生是在不断地修改中取得最大的进步, 正是在不断的改写过程中, 学生掌握了写作方法,发展了写作技能。同伴互评是过程写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阅读彼此的作文初稿,并给出评价或建议以帮助同伴重新加工自己的作文。
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我所任课的八年一班和八年二班分别作为对比班和实验班。 实验班在写作训练中参与同伴互评活动, 而对比班只进行写作自评, 实验为期十个星期,每周一次写作训练。
未受过互评培训的学生往往只专注于作文的表面错误,而且负面的评价不但不能帮助同伴,而且会打消其写作的积极性。所以在实验的最开始,要培训实验班的学生如何在实践中给出正面有用的反馈。作为评价者,应友善地对待写作者。要铭记,你的目的不是对别人的努力做一个简单的判断,而是要给出客观的,且富有智慧的评价以帮助写作者提高写作水平。你的工作也不止是去找出错误的单词或标点符号,而是应更宽更广:作者的写作目的实现了吗?内容是否完整?行文是否流畅?
为给学生写作互评的例子,针对学生的写作初稿,我先在实验班做第一个写作评价。第一步:先做出正面的评价,发现文章的优点。当然,表扬并不是奉承,不应笼统,而是要指出其确切的闪光点,比如内容的完整体现在哪儿?文章的流畅性依托于那些词汇句型? 第二步:针对文章,提出具体问题。哪句话时态表述不清?哪部分语言过于冗长?第三步: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以帮助同伴提高写作。语言如何润色?表达如何更地道?然后学生每两人一组,进行同伴互评,既有口头形式,也有书面形式。即时的口头评价交流能够启发学生的思想,书面的形式则允许作者有更多时间去反思。最初的小组成员英语写作实力相当,主要是为克服部分学生的羞怯心理。待学生慢慢习惯同伴互评的学习方法,也把能力较强的学生与较弱的学生安排一组,并进行四人一组的训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让不同的思想智慧碰撞,产生更多的火花。在整个过程中,我不断地帮助学生运用互评策略,维护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并把好的评价贴在教室的墙上,发挥榜样的力量。
十周后,通过调查问卷及课堂表现,实验班的学生对写作态度有了积极的变化且写作成绩明显高于对比班。同伴互评,作为合作学习的一种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另一方面,这种成功的学习经历也让学生在过程写作法中更加重视合作学习。在同伴互评过程中,组内成员是相互支持的学习态度,每个人都认识到自己的努力不仅有益于自己,也有益于组内的其他成员。在这种情形下,为了小组的利益,每个人都不放弃自己的责任,形成了积极的学习态度。另外,同伴互评的合作学习氛围,减少了写作焦虑,学生乐于用英文表达。在传统的写作教学中,老师过分重视学生的认知技能,忽视了情感态度,学生被迫在有限的写作时间内完成写作任务,交给老师阅卷给分,老师是高高在上的。在这种情形下,学生很有可能因为不能得到高分而感到焦虑。而同伴互评,强调写作的过程,在同伴中创建积极合作的写作氛围,学生有机会在同伴那里得到反馈和帮助,有更多的时间在同伴的帮助下反思自己的作文。写作不再是可怕的任务,而是一种交互帮助的过程,学生的注意力不再是担心老师的评价,而是专注于更好地表达自己。
同伴互评作为过程写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写作过程,进而更积极地进行过程写作,完成写作任务。写作并不是一部到位的, 每一份草稿,每一处修缮都是通往成功地阶梯。在同伴互评过程中,学生了解了彼此的写作思想,写作水平以及使用英语的方式。好的英语作文有清晰的组织结构,有流畅的语言,在互评中,其他学生不自觉地学到了,并激励自己付出更多的努力,达到同样的写作水平。同伴互评让学生有了真正的读者,当我们写作的时候,我们是为读者所写的。学生互评让每个学生的作文有了更多的读者,得到更多的反馈,而不仅仅是来自老师的。学生们是很容易接受同伴的评价的,知道其他的学生读他们的作文,会鼓励他们花费更多的时间在写作的过程。学生不再把写作当成是简单的作业或考试,而是一种表达他们的欢乐、忧伤、经验、好奇的鲜活方式,由被动地写转化为主动地写。
英语写作确实是一座高山,很多时候,在外语教学中, 它是一种障碍,也是一种尴尬。同伴互评的确是一种很有效的方式,它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每个人都有写的能力,写作能够被教会,学生能被帮助更好的写作, 并体验到写作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陈琳, simon greenall 新标准英语初中二年级上册.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 刘道义,(2000),《英语写作教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 刘润清,胡壮麟,(2000).《外语教学科研中的统计方法》.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4] 刘润清,胡壮麟,(1999).《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关键词: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4-0098-01
一、本科毕业论文的地位及在完成培养目标中的作用
(一)从培养规格上看其必要性。毕业论文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环节,是完成培养目标及规格的有机成份。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业务知识与能力方面,培养目标及规格中要求:“……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成就和发展前景,具有较强的文学分析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能阅读和检索古典文献,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从上面的表述中可以看出,毕业论文工作正是完成科研/写作和检索资料等方面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不做好这项工作就无法实现培养目标及规格。
(二)从学员实际需要看其必要性。电大学员专科所学专业有相当一部分是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论文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挑战。因此,毕业论文的撰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学习、实践机会,提高其实际工作、学习以及科研能力。只有经历了论文写作的全过程,学员才能初步掌握学术论文的功用和特征,正确运用这一科研文体,反映研究成果,传播学术信息。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撰写学术论文,记录科研成果的意义主要就体现在知识积累和学术交流两个方面;从论文作者个人的角度来看,通过撰写、发表学术论文,将学术成果公诸于世,研究者个人的劳动成果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也才能使科学研究的社会价值得以实现。
(三)从提升电大教育的品牌角度看其必要性。从我们周围看,目前获取本科学历的渠道和途径很多。就论文来看,与其它高校相比,要求是高了些。这是树立电大质量意识的体现,是提升电大教育品牌的必然要求。
二、论文指导与管理工作所面临的问题
(一)主观认识方面。如前所述,与其它高校相比,我们的要求过高过严,在教师层面也感觉过于苛刻,有抱怨情绪,给论文工作造成一定困难。学生层面,认识程度更是不够,在求易避难情绪驱使下,觉得好象是学校在为难他们,很不乐意。
(二)客观方面。就县级教学点来说,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学员工学矛盾突出,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论文撰写工作上来;二是一部分学员专科不是本科所学专业,在专业修养方面欠缺较大,尽管本科理论阶段学了一些课程,但从专业素养方面来说,仍显不足;三是资料的搜集渠道不多,给资料的搜集带来诸多不便;四是指导教师难聘,特别是外聘教师,不好管理,对我们的教学要求的理解有偏差,指导行为上不一致,把握不住要害。
三、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措施
(一)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首先在领导层认真学习领会上级电大关于论文工作的有关精神,从培养目标层面和提升电大品牌的角度看待论文工作;积极与省、市电大主管教师沟通,寻求帮助与指导;利用网络查阅普通高校对论文工作的信息,借鉴有益的作法,移植在我们的论文工作中来,形成自已的工作思路和模式。通过日常教学活动将这些思路和模式传达到教师中去,使大家形成共识,渗透在平时教学工作中。积极选派管理人员和教师外出学习,提高管理水平和指导能力,为论文工作奠定基础.
其次,向学员进行灌输。我们在新生入学后,即开展这项工作。在入学教育中,将三年的学习过程和要达到的培养目标给学生讲清楚,使每个学员都知道要做毕业论文,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关注论文撰写工作,注意收集有关信息和资料,为论文撰写作好思想上的准备。
(二)加强平时教学管理。毕业论文的撰写,需要大量知识的储备和积淀。因此,在平时教学工作中,我们要求主要课程的面授辅导教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将学科前沿问题介绍给学生,让有兴趣的学员积极思考、研究,为日后论文的选题打底。引导学员关注现实问题,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学生视野,不迷信,不盲从,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做法和程序
1.发放任务书。对于作论文的班级,开学第一次面授课即进行集中辅导,同时将毕业论文写作要求,时间安排,指导老师联系方式,指导老师简介等信息发给学生,人手一册,使其明晰工作任务,合理安排时间,按任务书的程序进行。
2.学员选定题目后,由指导老师将所指导学生的题目统一送指导小组进行审定,严把选题关。待论文提纲出来后召集所有指导教师开会,集体审核以免出现雷同现象。
3.初稿完成后,召集指导教师会议,通报情况,解决在写作过程中出现的有关问题。
4.论文完成后,由指导教师将论文正稿、指导记录表送学校论文指导与答辩工作领导小组,电子稿发往学校公用信箱,学校组织有关人员逐篇进行审阅,若出现不合格的,责令其修改,直到符合要求为止。
(四)严格要求与关爱学生相结合
1.在集中辅导时,要求学员和指导教师必须参加,使指导教师和学员都知道各自面对的任务和工作目标、时间安排,各个过程环环相扣,人人服从大局,强化过程管理。同时将论文要求的全文放在网上,各自完成自己的工作职责。学校安排专人对各个环节进行督查和指导,使整体工作按部就班进行。
2.在执行标准时,无论是谁,坚决按论文标准执行,在标准面前人人平等,坚持底线不动摇。
3.对于那些在写作过程中遇到困难的和有抄袭现象的学生,要求指导教师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耐心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使其端正态度,认真修改或重写,不能与学生发生对抗情绪。
4.将论文写作情况及时在网上通报,对共性问题指导信息,起到督促和激励作用。
5.对指导教师的职责、权利和报酬,指导之始就明确,报酬与效果挂钩,做到奖惩分明。
参考文献
(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摘要:传统写作教学法主要关心的是学生正确的语法、字词、句子等,根本不考虑学生实际的“写作过程发生了什么”,不能为学生提供帮助,不能提高他们的写作技能。于是过程写作的倡导者们提出从“写作过程”的角度研究写作。
关键词:过程写作教学理论;教学策略;具体教学法
“过程写作”教学作为一种作文教学方法,笔者认为对中学生的写作过程会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下面我们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怎么理解“过程写作”教学。
一、“过程写作”教学的原理层面,或者叫“过程写作教学理论”
“过程写作”由关注“写作结果”转向关注“写作过程”;由关注“写作产品”到关注“写作主体”;由关注“外在结果”到关注写作者的“思维过程”。“过程写作”给写作教学提供了一个根据“作者的活动”,而不是根据“最后的产品”教写作的途径。
1、强调写作的过程和流程,使得作文可教可学。过程写作法认为写作过程是由一系列思维和活动的环节构成的。
2、重视写作思维训练和写作策略开发。过程教学法不再把重点放在语法、篇章结构等知识上,而是放在内容的创生策略和文章的组织、结构、修改策略的运用上。
3、关注作者的主体意识和能动作用。过程写作是一种“以作者为中心”的写作。在过程写作中作者成为自己写作的主人,它强调更多的还是作者个人的作用以及作者的“内心世界”。
4、坚持课堂环境下的互动合作交流过程。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自己以及师生和同学之间的合作活动上。采用多种课堂活动,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充分体现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二、“过程写作”教学的技术层面,或者叫“过程写作教学策略”
过程写作法一般包括写前准备(预写作)、初稿(打草稿)、修改、校订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写作教学策略。
1、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也称智力激励,也就是我们说的“集思广益”“浮想联翩”,这是一种产生新观念、激发新构思的思维方法。它的使用方法是:选定一个话题,鼓励学生尽量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向进行发散性思维。
2、自由写作法
自由写作法是在限定的时间内(5到10分钟)快速书写,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自由写作的唯一要求就是:往下写,不要停止!有不会的字词绕过去,以确保有新的词句帮助念头产生;不要担心字词、标点、篇章结构的问题;自由写作要求学生大脑快速运转,在短时间内迅速地写下所有与主题有关的内容。
3、集束思维法
集束思维又称“分叉思维”,要求作者围绕一个话题,迅速联想与之相关的词或物象,并将所有想到的事物和词汇进行空间或逻辑关系上的罗列。这是一种直观发散的思维方法。
(一)初稿(起草)的策略
国外比较注重起草中写作思维发展策略的开发。就像我们常说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策略,这对打开学生的思路很有帮助,比如“想法――细节”策略。可以引导学生将某一事件或者观点具体化。这方面在我国有传统的仿写、扩写、缩写、摘要写作,以及海量阅读、读写结合、范文模仿等非常有效的做法。
(二)修改的策略
中外都比较重视写作的修改,但在修改内容和教学理念上有些不同。在关注重点上我国重视的更多的是文章局部字词句的正误通顺与否的“小修改”;而国外更加注重宏观层面即思想内容和结构的“大修改”。在修改理念上,西方将修改看做“一个重新认识、重新发现、重新创作的过程”,是“作者基于对包括题目、读者和目的等方面的修辞环境的清醒体认,是对内容和形式重新认识、发现和创造”。它不同于纠正文稿中谬误的“修改”和“校正”。
(三)校订的策略
校订指的是对文字的最后整理和润色。主要是指写作者对文章中的文字、措辞、语法、标点等进行订正。
三、“过程写作”教学的操作层面,或者叫“过程写作具体教学法”
第一阶段:写前准备(预写作)。在这个阶段老师要指导学生选择话题,可以利用头脑风暴列出几个话题,让学生自己确定最感兴趣的话题,通过写作准备活动中的交谈,学生拥有了众多的话题信息。在这一阶段学生还必须思考写作的目的是什么,确定写作形式,形成写作中心思想。
第二阶段:打草稿。在这一阶段教师指导学生把想法写下来,不必过多考虑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第三阶段:修改。这是过程写作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在这一环节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学生的初稿写好后就将进入同伴反应小组活动。反应小组一般由3-5人组成,组内每个学生有一次朗读自己作文并获得反馈以确定作文修改情况的机会。基于这个目的,组内讨论应集中于主体思想的表达而不应关注格式、错别字、语法等技术性细节。
第四阶段:校订。侧重修改文中存在的词汇、错别字、标点等细节性错误。当学生对作文满意之后,就是校订的时间了。这时,同伴校订小组的目的是纠正作文中词汇、错别字、标点和其它技术性细节的错误。教师要讲授词汇、标点、容易出错的字词,把有关知识要素写在黑板上,并不时地教一些新的校订要素,帮助学生建立技术性细节知识。也可以借校订要素帮助学生记忆字词、标点等。
参考文献:
[1]荣维东 《写作课程范式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 2010年4月
[2]董蓓菲 《美国过程写作法――旨在管理写作行为的作文教学法》 《语文建设》 2010、3
[3]荣维东、朱建军编译 《国外作文教学实验结果综述》 《语文建设》 2009
关键词:数学建模;教学改革;实践; 科学素质; 创新能力
数学思想已成为现代科技发展的原动力,微观的机理性研究离不开数学,宏观的决策也离不开数学,人们已逐渐习惯了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问题、用数学的语言去表述客观的现象、用数学的方法去分析和了解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而架起各门科学与数学的桥梁,正是数学建模!大学生是未来的工程技术人员、科技工作者、工矿企业和政府机关管理人员,理应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和良好的数学素质,数学建模教育也就成为培养大学生综合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必经和有效途径。
一、数学建模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数模竞赛是培养学生综合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一个极好载体,而且能充分考验学生的洞察能力、创造能力、数学语言翻译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综合应用分析能力、联想能力、使用当代科技最新成果的能力等。学生们同舟共济的团队精神和协调组织能力,以及诚信意识和自律精神的塑造,都能得到很好地培养。通过数学建模的教学和训练,应对大学生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培养和引导[1,2]。
1.将实际问题抽象和简化成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反复理解问题的本质,我们已有哪些条件?需要哪些相关的知识?与数学的哪些概念可能有关联?通过阅读题目,仔细推敲每一句话、每一个概念,客观正确地理解问题,根据研究对象的具体情况,抓住问题的核心和关键,进行必要的合理假设,然后根据自己已掌握或通过查阅而及时了解的相关知识,建立起相应的数学模型。同时,培养学生对其运用数学手段处理的研究结果做出通俗合理的解释,使读者较为容易地理解自己的思想。
2. 数学方法和思想的综合应用能力。随着数学向经济、人口、生态、地质等领域的渗透,一些交叉学科如计量经济学、人口控制论、数学生态学、数学地质学等应运而生,当用数学方法研究这些领域中的定量关系时,数学建模就成为首要的、关键的步骤和这些学科发展的基础。在国民经济和社会活动的诸多方面,数学建模都有着非常具体的应用,如通过药物浓度在人体内的变化以分析药物的疗效;数值模拟设计新飞机的机翼;预报与决策方法对产品质量指标的预报、气象预报、经济增长预报、经济收益最大的价格决策、费用最小的维修决策;控制与优化方法用于生产过程的最优控制、零件设计的参数优化;规划与管理模型用于生产计划、运输网络规划、排队策略、物资管理等[3]。这些都依赖于平时的积累,一方面要求学生有博览群书的习惯,更重要的是任课教师的知识扩展。例如,讲授微积分学课程的教师,不能仅仅介绍数学符号的运算,在讲到微分、级数等内容时应让学生知道它可用来做近似计算等。
3. 观察力,洞察力,想象力和创造性。学生面对的建模问题是一个没有现成答案和模式的问题,只能依靠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去解决。这就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从大量的文献资料中摄取有用的思想和方法,从貌似不同的问题中窥视出其本质的东西,加工处理,创造出新的形象;同时要具有把握问题内在本质的能力,即洞察力。例如,当你遇见诸如速度、变化率、衰减、增长、边际、弹性等字眼的时候,你是否想到了导数和微分?进而可建立一个微分方程模型来分析运动的机理?当你遇见诸如使什么最大(极大或尽可能大)、最小(极小或尽可能小)、最佳、最省等字眼的时候,你是否会想到要建立一个目标函数呢?进而去建立一个优化决策的数学模型?
4. 熟练使用计算技术手段。即运用计算机编程解决模型的数值解。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课程时,教材所提供的问题只是为了熟悉掌握一些编程的命令和语句,计算机编程能力相对较差。数学建模教学的开展,给学生提供了综合运用各种命令和语言编写程序的机会,学生针对教师所精选出的不同模型编写出许多较大的程序,并通过运用程序求出模型问题的数值解,使学生编程能力和解模能力大大提高,为以后从事科研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
5.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善于使用文献资料的能力。学生仅靠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建模工作的需要,一方面,通过集中的培训和讲授,可补充一些知识;另一方面,通过让学生实际做一些建模题目,给学生布置一些没有学过的数学内容和没有接触过的建模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其自学能力和善于使用文献资料的能力。并让学生尝试完成在网站上搜索他们感兴趣或认为比较重要的建模题目,以此提高其自我评价意识、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6. 交流和表达能力,团结合作精神。竞赛是集体项目,现代的科技开发也越来越需要多人多方面的合作。应在平时就开始注重培养学生密切合作、集思广益、取长补短的团队精神,使其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并能从不同观点的讨论中综合出最优的方案。这种相互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是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非常需要的。
7. 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学生在参加数学建模学习之前,科技论文写作的能力普遍较弱,有的甚至是一片空白,对如何写摘要、提取关键词、使用数学公式编辑器等,都需要教师指导。不少学生初次写出的建模论文根本无法阅读。教师应手把手地教,一字一句地改,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提高和稳定地发挥。
二、数学建模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有了正确的认识和理念,才会有明确的行动方案和实效。我校的数学建模工作起步于1994年,通过数学建模工作者的不断探索,开辟了现在的良好局面。
1.好的政策和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数学建模教改成功的保障。在我校的数学学科中有一批稳定而热情的数学建模教师队伍。他们团结、协作,从过去的三人发展到现在的十多人,并有主教练负责。学校出台了对学生和指导教师具有相当吸引力的鼓励和奖励政策,建立了校级数学建模实验室,指导学生成立了全校的数学建模协会,为数学建模工作在本校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教学内容的选取是提高学生参与度的核心环节。教学内容是培养目标和教学目的的直接反映,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中具有决定性作用,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科学性,是直接关系到学生参与度的核心环节。
起步时期的建模教学内容,是以数学相关知识介绍为主。大致介绍数学建模的思想和一些简单的建模案例,让学生初步了解数学建模的意义、基本方法和步骤,了解数学建模的特点、分类和作用。内容较为平淡,其收效不大,当学生遇到真正的数学建模问题时,就难以下手解决,学与用存在脱节的现象,特别是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成绩不理想。
在数学建模教练小组的努力下,成功申报了一个省级教改项目“加强数学建模课程建设,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深入开展教学改革研究。首先,组织编写了数学建模竞赛培训资料,并作为该课程使用教材,这也有利于让该课程与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接轨;其次,教材依据数学建模中常用的一些方法,如数据分析方法、线性规划和非线性规划、概率统计、微分方程、方差分析、聚类和分类、图论、综合评价、预测方法、满意度评价以及科技论文的写作等,并有机地结合相关的一些典型建模案例的分析和求解。这样,使教材变得生动,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是开展数学建模教育的根本目的。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效率和创新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更应加强实践环节。
数学建模的整个过程是学生能力的综合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按照数学建模竞赛的模式进行专题教学和训练,我们的具体作法是:(1)按照全国大学生参赛办法,将三个学生组成一个队,以队为单位和教师一起参与经常性的讨论,讨论地点放在数学建模实验室。(2)免费开放数学建模实验室,方便学生查阅资料和建模训练。(3)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介绍数学建模方法,让学生随时都可以反复学习和查阅。(4)精选训练题目,按竞赛要求,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并提交论文。(5)对完成较好的论文,让学生自己讲解所完成题目的思想、方法,提出解题中的优点和不足,达到互相学习的目的。(6)指导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所写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修改。通过这种训练式的教学方式,学生无论是在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方面,还是在论文写作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
4.数学建模课程的考评应不同于传统的考核模式。由于数学建模注重的是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该课程考评方面,应不同于传统的考核模式,我们的具体作法是:(1)由老师提供若干论文题目。
这些题目尽可能没有现存的论文。(2)学生事先组好队,依据所学专业的性质,每队完成2~3篇论文。(3)为尽可能避免相互抄袭,每个题目最多不超过5个队做,如果出现雷同,则返工重做。(4)根据教师制定的评分标准,按质量高低给分,并对每篇论文写出评语,指出论文中的优缺点。(5)期末不再进行考试,该门课程的期末成绩由几次论文质量决定,每次论文在期末成绩中所占权重基本相同。
通过对数学建模教学改革的努力探索,我校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成绩发生了根本性变化。2006年以来共获得了国家一、二等奖13队,省级奖45项,平均获奖率达86%。
参考文献:
[1] 李凝. 数学建模竞赛缘何受大学生青睐[N]. 科学日报. 2007-01-18.
[内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引言
“利用录音批改作文”(以下简称“录音批改”)一法,是由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助理教授何万贯先生首创,经香港及内地五个大城市的中学实验证明有效的作文批改方式。经何先生授权,华中师大教科院教授周洪宇博士郑重引荐,1998年春天,我们在华中师大第二附属中学初二年级进行了一系列利用“录音批改”帮助学生修改作文的实验和研究,整个实验完全按照何先生的设计进行操作,并力求贯彻何先生课题的精神,从而进一步印证了何先生这一创见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收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本文主要介绍我们的具体作法,并谈谈我们对这一实验的初步思考。
录音批改作文的具体作法
一、制订实施计划
全学期录音批改作文5次,依次为:
第一次记叙文,作文题是《爱唠叨的妈妈》。训练目的:让学生学习用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的写法。
第二次记叙文,作文题是《我家的周末》。训练目的:①怎样把事情写得具体而简明;②怎样围绕一个中心,有详有略地写几个人。
第三次议论文。作文题是《成功来自勤奋》。训练目的:学习用事实来证明文章的观点。
第四次记叙文,作文题是《×××游记》。训练目的:①用移步换景法组织材料;②抓住景物的特征来描写景物。
第五次记叙文,作文题是《我的邻居×××》。训练目的:①用肖像描写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②用几件事表现一个人物的某一方面的特点。
二、操作程序
1.学生实验前测验。整个操作过程分两个组进行:一个组利用录音批改作文,称实验组;另一个组不利用录音批改作文,而用传统方法批改作文叫控制组。学生统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文。实验组与控制组同时测验,将作文纸混合装订密封,由2—3位教师同时打分,然后打出每位学生作文的平均分,记载存档。
2.每次作文前,教师提出写作训练的目的要求。
3.学生作文须当堂完成,由学生科代表收齐交实验教师。
4.教师批改办法:
(1)总览全篇,从中挑出三四个作为重点评论的核心, 在文下加符号标注并标上①②等序号。
(2)录音评语。教师在拟好录音提纲后对重点地方逐一评论。
(3)评论内容:
a.每次至少找出作文的一处优点,除鼓励之外,还提出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b.对存在的问题明确提出修改意见,提出改进的方法,要有启发性。
c.以训练目的为主要评论内容,同时针对每位学生的主要问题区别对待,要有较强的针对性。
论文关键词: 高中作文教学 合作性学习 团体动力学
现阶段,高中作文教学的处境是尴尬的,普遍的情况是,学生怕作文,教师怕作文,怎一个“敷衍”了得。不难发现,没有兴趣、没有热情,是学生怕写的主要原因;质量普遍不高,是教师怕改的主要原因。学生作文孤军作战、闭门造车、索然寡味的状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鉴于此,我从2006年3月开始,先在自己班级,后在我校高一、高二年级的八个班级进行了作文改革尝试。采取的学习方式是合作性学习,开展的程序是先自由写作后有限制写作、先记叙类作文写作后议论类作文写作,指导的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勒温的团体动力学。
一、合作性学习及团体动力学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指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是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也是每一个人一生的知识支柱。”这里的“共处”显然是“合作”的意思。教育部于2001年7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合作作为社会实践的重要方式,它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如何进行有效的合作呢?我认为勒温的团体动力学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团体动力学”这个概念是勒温在1939年发表的《社会空间实验》一文中首次提出的。勒温认为:团体的本质在于其所属成员的相互依存,而不在于他们的相似或差异。也就是说,团体的结构特性是由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决定的,而不是由单个成员本身的性质决定的。这是卡西尔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勒温整体动力观的基本主张。勒温还认为:单有团体成员的变化动机尚不能引起团体行为的变化,还必须有一种足以打破社会习惯和解冻团体原有标准的力,团体决策可以起到这种力的作用。团体决策是联系动机与行为的中介,是团体促使个体变化(或维护原来标准)的一种动力,即团体动力。
二、作文团体合作学习的可行性及意义
作文的团体合作学习方式是可行的。文学艺术创作的团体合作并不是什么新事物,话剧《白毛女》就是鲁艺学员集体的创作,最后由贺敬之执笔;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不仅仅是作曲者何占豪、陈刚两个人的劳动成果,也是1959年上海音乐学院民族化实验小组集体智慧的结晶。现阶段,在电影、电视剧的剧本创作中团体合作已司空见惯。作文团体合作学习(下面有时也简称为团体合作作文)作为作文教学改革的一种方法被提出来,首要目标是激发兴趣和唤醒热情,它是手段、途径,服务于目的,但绝不是目的。团体合作作文主要应用于作文教学的前期和中期,在后期还是要回归到学生个体独立作文。
三、团体的建立及作文团体合作学习的实施程序
团体合作学习首先要具备团体,教师应先花大精力营造学习团体小组。如何营造学习团体呢?在这一环节,教师不可以简单按照座位简单划分团体小组,而应遵循:(1)小团体原则,人数可以在6个至10个之间,不可过多或过少;(2)自愿组合为主、教师安排为辅的原则,完全依据自愿会导致团体水平差距太大,完全由教师安排难以营造和谐氛围;(3)男生女生相搭配原则,青春期的懵懂心理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4)“优生”“差生”相搭配原则,这里的所谓“优生”“差生”仅就写作水平而言;(5)角色明晰原则,通过教师引导、小组讨论,每位小组成员都“扮演”一定的角色,每个人的分工须明晰化、具体化,尤其小组的组长必须具有责任心和组织能力。
作文团体合作学习的实施程序:
Ⅰ.高一年级,练习记叙类作文的写作,每学期的前三个月为团体合作作文阶段,后两个月为个体独立作文阶段;
Ⅱ.高二年级,练习议论类作文的写作,每学期的前两个月为团体合作作文阶段,后三个月为个体独立作文阶段;
Ⅲ.高三年级,同一文题的二次作文,第一次练习记叙类文体,第二次练习议论类文体,个体独立作文阶段。
四、记叙类作文的团体合作学习
从记叙类作文的团体合作学习入手。体裁上,只要是记叙类的,无论是故事、传奇,还是小说、戏剧,都可以让学生写,不要设置障碍;文字量上,尽可能让学生多写,而且多多益善,以此让学生多练笔,比如小说可以是短、中篇,甚至可以是长篇,几千字、几万字都可以。
这阶段团体合作的内容可以体现在文题的确立,主题的开掘、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设计、表现手法的使用等方面。鼓励学生展开自由热烈的讨论,把每一方面的多种讨论意见记录下来,从中选择最佳意见。我们把这过程中形成的意见叫做方案,把从酝酿诸多方案到选择出最佳方案的过程叫团体决策。决策的方法可以采用奥斯本头脑风暴法,教师要告诉学生团体合作的原则:第一,禁止在提意见阶段批评他人,反对意见必须放在最后提出。第二,鼓励自由想象,想法越多越好,不要限制他人的想象。第三,鼓励多量化,想法越多的人越可能最终获胜。第四,寻求整合与改进,一方面增加或改正自己与他人的意见,另一方面把自己与他人的观点结合在一起,提出更好的决策选择。尽管最终的最佳方案只有一个,但在最佳方案形成过程中鼓励自由想象和鼓励多量化最重要,因为自由想象和多量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师在课堂上及课后,应做好指导、督导、服务等工作。所谓指导,就是教师要告诉学生拟题、立意、剪裁、建构等方面的基本原则,阅读学生文稿,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所谓督导,就是为学生的写作行为制定日程表,并督促学生按时完成;所谓服务,就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相关题材的范文,让学生有模板可依。
强化成就感是后期教师的最重要的工作。经过两次或多次修改之后,各组最终定稿。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把作文写在正规的稿纸上(或形成电子文稿),把它们装订起来,形成学生作品集,在班级内部进行交流,在学校或者家长会上进行展览,如果是剧本还可以让学生把它演出来,形成视频资料,或者可以把作品在小组的博客上,向报纸刊物投稿,以进行激励。
五、议论类作文写作的团体合作学习
议论类作文的团体合作性学习的方法和记叙类作文的团体合作性学习的方法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是题材与立意、团体决策等方面的处理方法。
题材与立意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话题,比如“三鹿奶粉事件”、“小沈阳现象”等;教师也可以指引导学生从课本里的一些议论文汲取养料,比如可以以《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传统文化”为靶点,可以以《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的主要观点为驳论对象。
这阶段团体决策可以使用德尔菲法:第一,要求小组成员对某个论点提出尽可能多的论证方案。第二,教师对小组成员的意见加以整理,并将整理的结果反馈给成员。第三,小组成员在得到反馈之后重新就刚才的论点提出新的论证方案。第四,教师再整理并提供反馈,直到小组就此问题达成一致。使用德尔菲法对于教师工作量是比较大的,然而这往返反复的选择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不断地积累素材,不断地提炼观点,这些对学生的益处是显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