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古典文化

古典文化精品(七篇)

时间:2022-10-20 21:54:5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古典文化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古典文化

篇(1)

[关键词]经典诵读;民族文化;陶冶情操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许多学者都号召“诵读国学经典,积淀文化底蕴”。为了弘扬民族文化,让孩子们从小与古典诗文同行,与圣贤为友,享受快乐古典人生,接受最有价值的作品,记下一些永恒的东西,在小学一至六年级的语文教材中就有李白、杜甫、苏轼等名圣古人的诗文。但如何通过诵读古典诗文来弘扬民族文化,将语文教学与古典诗文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孩子们在幼小的心灵中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阅读境界呢?

一、运用电视激发学生诵读兴趣

笔者所在学校为便于教学,每个教室都装有一台电视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会愿意学习。为了激发学生诵读诗文的兴趣,我们,购进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等光盘,运用电视机图文并茂的优势,每天利用晨读十五分钟进行古诗欣赏,并利用中午进行古诗词的广播教唱。通过听、读、看、唱,让学生感受诗的意境,音乐的魅力,读的技巧,既激发了学生诵读的兴趣,又陶冶了他们的情操,锻炼了他们的诵读能力。

二、利用课堂提高学生诵读能力

诵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传统实用的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说明了诵读的重要性。课堂是提高学生诵读能力的主要领域。那么,怎样利用课堂提高学生诵读能力呢?

1.示范读。古典诗文,不像现代文容易理解,但有一定的韵律。学生刚接触新诗文不懂内容,读起来感受不到诗文的韵律。如果教师能示范读或配乐读,这对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给学生提供朗读榜样,创造朗读条件,品味古诗文的优美,激发起学生朗读兴趣和信心。

2.引领读。为了培养学生诵读能力,检查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情况,感受到文章内在的节奏气势及作品中丰富细腻的情感,教师可在示范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领读或教师领读,让学生在领读中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升华,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3.齐声读。齐声朗读能引起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加强学生的责任感;能让学生很好地调整朗读速度,训练学生掌握自己的正常音量,发展学生朗读技巧,齐声读能渲染课堂气氛,活跃课堂气氛。对那些对朗读不感兴趣的学生,可多一些带读,并增加学生朗读的次数,齐声朗读的形式可以是男女同学分组读,全班齐读。

4.吟唱读。大多数古诗词本来是有乐曲,以供吟唱,如《今日歌》《忆江南》,有的古诗是后人给它谱了曲,如《春晓》《锄禾》等古诗就是著名词曲作家谷建芬老师谱的曲。在教学中,教师们能通过多媒体配上乐曲,引导学生进行吟诗唱歌,在吟唱中学生可采取多种吟唱,合着节拍摇头晃脑,合着节拍拍手,点动脚步,高年级学生还可以手拿笔用笔杆轻轻敲桌面,笔杆和笔杆轻敲发出脆响如同乐器,吟中取乐,唱中背熟,既使他们感受了音乐的魅力,又使他们在享受优美的诗文之中,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三、采用竞赛培养学生诵读情趣

德国一位著名的医生说过:“六至十三岁是人一生中发展的黄金时代,至十三岁为一生中记忆力最高峰。”小学生诵读古典诗文,是赶在孩子心里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接触最有价值的作品,记下一些永恒的东西,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不断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应将跃然纸上的古典诗文,在孩子们最佳时机采用竞赛,培养他们的诵读情趣,以便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采用竞赛的方法:1.在班级学生中开展古诗文积累比赛,吟诵比赛,扮演诵读比赛。2.分低、中、高年级比赛,可以吟诗作画比赛,根据诗文自编自演比赛。3.在教师中进行古诗文教学比赛,意在检查教师方法,实质从中验证学生,学习情趣,所达到的效果。在比赛过程中,孩子们的个性得到了张扬,诵读情趣高涨,求知欲望加强,集体荣誉感增强,弘扬民族文化进一步得到升华。

四、借用力量调动学生诵读热情

篇(2)

现行高中语文课本选编了一定数量的诗歌,且对学生做了全文背诵的要求。高考诗歌鉴赏,也由原来的8分提至现在的11分。让学生读懂诗歌,会做题,是我们高考的需要,也是读诗的第一层次,第一境界;提升品位、陶冶情操、提升个人文化修养,是读诗的第二层次,也是第二重境界。

为了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提升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以及读诗品诗的境界,我在教学中做了些有益的尝试,概括起恚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古诗诵读,不可或缺

我国古典诗歌讲求“意在言外”,讲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讲求自然深沉契合中激荡而起的某种“情趣”、“神韵”。所以,要想读懂诗歌,只有教师的理性分析是不够的,比各种解读和分析更重要的,是熟读和背诵。所以,在实际教学中,笔者特别重视诗歌诵读,让学生在大量诵读中体会诗歌的音韵平仄之美。具体做法是,每天挤出10―15分钟的时间,或课上、或课下,坚持不懈地让学生朗读背诵;形式多种多样,有自由读、集体读、男女生分读、跟录音读、教师范读等等。日积月累,古典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富于音乐性和形象感的语言特色,如连绵词的回环响亮、叠音词的声情并茂、对偶句的节奏和谐、炼字炼句的炉火纯青等,便通过“口而诵,心而惟”的语感熏陶,渐染于学生的语言实践,孩子们鉴赏能力提高的同时,表达能力、写作水平也得以提高。

二、名言警句,浓缩精华

众所周知,古典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而诗词中的名言警句则是精华之精华。这些名句,有的通过凝炼、传神的语言概括出一种诗化的人生哲理,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的写出了人们真诚美好的祝愿,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的则表达了朋友间深厚真挚的情意,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则用九种不同景物构成一幅萧索的秋之图,整首曲子短小精致却意蕴丰富,应该说通篇都是名言警句。在平时教学中,笔者和学生一起深入玩味、仔细揣摩。天长日久,古诗词的意蕴内涵就会凸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以点代面,举一反三

所谓“以点代面”是指把作家的作品按时期、风格等不同标准进行归类,教师在课堂上拿出有代表性的两三首进行讲解、赏析,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揣摩、体味作家的其他作品。如开词坛豪放之风的一代大家苏轼,他在词里怀古伤今,论史谈玄,写田园风物,记遨游情态,叙师友之谊,抒爱国之志……对于他的作品,笔者着重讲了表现平冈千骑、锦帽貂裘、挽弓射虎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和表现烟雨一蓑、芒鞋竹杖、吟啸徐行的《定风波・老夫聊发少年狂》以及表现生死相隔、荒郊月夜、松林冈垄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这样,学生对苏词刚柔相济的特点便有了最初的认识,进而为理解苏轼的其他诗词奠定了基础。

四、自讲自背,互相激励

中国的古典诗词如同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在特定的时代,作家辈出,佳作如林。课本中虽有一定数量的古典诗词,但篇目少、涉及作家少的这一现状又阻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此,笔者在班上开展的“讲古诗背古词”活动,激起孩子极大的学习热情。

语文课前,让一位学生用五分钟的时间讲解一首古诗词。学生将所选诗词提前抄在黑板上,并对生僻字加注。讲解的同学除介绍作者、串讲大意外,还要说出诗的表现手法或主旨。最后,教师进行评价总结。

这一做法,在极大提高学生读诗、背诗兴趣的同时,还加深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学生读诗品诗的能力。

五、读写结合,自创佳章

笔者喜欢写作,也喜欢写一些抒情小诗。三十年同学聚会时,笔者有感而发,写下《同学聚会抒怀》。

转眼分手三十载,今日相聚紫气来。时光无情人有情,泪颜笑语都是爱。

学生刘熙流畅背诵长诗《长恨歌》后,笔者写下《赠刘熙》。

诗歌长恨熙偏爱,婉转流畅背将来。若问春江花月夜,妙音佳词耳边开。

课上,有学生与周公幽会,叫而不醒,无奈之下,仿元代诗人姚遂的《寄征衣》,写下《寄语梦游同学》并当堂诵读。听过小诗,孩子们会心一笑,不再入睡。

欲叫君醒君不醒,不叫君醒悖师情。叫与不叫间,为师千万难。

值得高兴的是,笔者写诗的热情感染并带动了学生。读到孩子们的诗作时,真的是满怀欣喜,满心激动。在此,摘录学生部分诗作。

江城子(刘一男)

苍古随风帘影动,晦如空,落春红。犹是无晴,几多离人梦。还望窗栊忆难收,人何处,泪空流。未雨何风云渐浓,凭谁懂,意沉冗,一语多情,消得心自冷。赢得封侯谁与去,珠连落,渐朦胧。

减字木兰花・吊陆放翁(刘成川)

星暗鸿飞,迢迢银河终难渡。寒鸦绕林,纷纷羽翼旋悲楚。

大江东去,江岸蓑翁非蹇叔。回首兴叹,皇朝霸业终尘土。

秋雨游园(苏若冰)

时至白露秋风寒,细雨如丝意绵绵。鸟雀湿羽几飞落,垂柳舞枝自陶然。

篇(3)

一、园林布局

拙政园由东部园林、中部园林、西部园林组成。各种景观以及建筑都是拙政园的一部分,景观和建筑既是相对独立的部分,又能有机联系在一起。拙政园东部园林、中部园林和西部园林都有各自鲜明的主题和不同的特色,三者既能独立展现自身的魅力,又能相互补充,各个部分园林通过巧妙的结合突出展现江南温婉柔和的地方文化。

二、山水处理

山、水是拙政园的重要构景要素,也是拙政园生态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内,拙政园集合了大量的山水要素,把池塘、河岸、植物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稳定而生态的有机系统,山体构成的空间为拙政园内的植物和小动物提供了生存基础,河岸、池塘则有利于各种动植物的良性生长,整个拙政园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立体生态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拙政园内山水越来越稳定,逐渐具备了自然山水之形神。拙政园这种遵循自然生态规律的模拟手法,促使拙政园整体环境向自然山水系统转变。从自然生态视角来看,挖土造池,用于蓄水,为植物提供水源,既可以在小范围内调节气候,又可以把池水用于消防,可谓一举三得。不仅如此,挖出来的土并不运到城外,而是直接用于造山,既节省了成本,也让拙政园更具自然之形。而且水池内种植植物,放养小动物,既可以用于观赏,也可以起到调节净化水体的生态作用。

三、植物配植

拙政园内植物配植非常讲究,遵循江南自然环境中植物构成规律,在植物配植上极力追求与本地环境相协调。为了构建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拙政园配植多样的植物种类,各种乔木、灌木相互交错配植,丰富了整个生态空间,使拙政园山体和水体之间实现了完美衔接和过度,同时也为园林建筑提供了遮挡和因借,使整个园林要素之间相融相生,浑然一体。

四、园林建筑

拙政园的建筑很好的体现了与周围自然环境相协调的规律。各种建筑在布局、材料、色调上充分考虑到了周边的山水植物,让建筑巧妙地融合于园林其他要素之间。并且园林建筑上有大量有关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题名和楹联,为游客感悟拙政园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提供了很好的媒介。

五、天人合一的世界观

天人合一是拙政园生态文化的核心。中国古代人认为,“天”就是自然,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的稳定和谐。人生于自然,以自然中各种资源为生存基础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回归自然、感受自然之美,实现人与自然的互通是人之本性。拙政园建设的原因正是基于此,为了在日常起居中感悟自然,提高人与自然的互通性。所以在拙政园建设过程中,各种景观极力模型自然之形,体现自然之神韵。在拙政园内,古木森森,花香阵阵,人很容易放下世俗一切烦恼,抛开纠缠自己的一切功名利禄,放空自己的身心,全面融入自然之中,与天地沟通,与自然万物同呼吸,这正是拙政园的本质所在。

六、师范自然的实践观

师法自然,向自然学习,并运用于生活实践。自然之道,首在平衡,人总是处于一个大的环境中,不管是社会环境还是自然环境,身处其中,平衡最为重要。平衡的视觉、平衡的心态可以让人沉淀自己,心平气和地感悟周边环境的美好。自然之道,重在融合,自然万物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与周围环境相融相合是自然界的主题。社会环境中也是如此,和谐稳定是社会环境的主旋律,与周围社会环境相融相合是一个人必备技能。拙政园在平衡和融合上有着极高的造诣。拙政园园林布局上,各要素没有任何一个有突兀之感,总体上呈现一种极具平衡之感的美学韵律。这正是感悟自然之道,并极力效法的结果。拙政园内有大量的要素,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如果不能善加处置,拙政园就会成为一团乱麻,毫无美感。园林建设者充分学习自然融合之道,因势利导,巧妙地把山水、植物、动物等要素集合与一体,所有要素互融互生,成为一个稳定和谐的生态系统。

七、自然比德的修养观

篇(4)

关键词:古典舞;文化价值;传统;艺术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8-0108-02

一、寻根访祖的情感纽带

中国古典舞并非真正意义上古代历史上出现的舞蹈,而是后人通过古代传统艺术形式改革创新而形成的具有民族性、时代性的艺术。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古典舞借鉴戏曲、武术的动作内容,创建了一套具有舞蹈本体性和肢体语言性的训练方法,它本身就具有鲜明浓郁的民族风格,反映出动作表层以外的文化内涵,这门艺术的形成毫无疑问的属于我们当代社会的一大幸事。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可复制的,每一个民族都有着强大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当然在这之下相联系的就是人们的民族情感、历史情感。当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似乎让我们淡忘了传统文化存在的真正意义,而西方文化的融入又给当今脆弱的传统文化带来一定的影响,试问我们将来如何向后人保证我们传统文化的纯正性呢?就拿京剧这一事例来说,如今的年轻人对京剧已全然失去兴趣,就连许多的小孩都不知道京剧是什么样的,在当代社会所谓的潮流下,甚至有人将比基尼模特头上戴一个京剧头饰走秀,这不仅让许多不了解京剧的小孩误认为京剧就是这个样子的,也是对京剧这类传统文化的亵渎,当今的商业化社会似乎忘却了太多我们老祖宗留下的精神文化。

舞蹈是历史上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古典舞不仅承接了我们的传统文化,还造就了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当今社会,戏曲的传播已经不那么的广泛,而中国古典舞将戏曲的某些内容提取出来,创立了古典舞身韵体系,融入了时代性,在各类的艺术院校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让现在的年轻人能够继续的传承下去。同时在电视舞台上,通过古典舞作品的演绎,给我们当代人一定的警示,我们不仅有“时髦”的西方文化,更有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贵传统文化,而其中的精神财富是我们永远不可遗忘的,这是中国古典舞在当今社会中所承担的警示作用。其次,古典舞维系着老一辈人民的历史情感,古典舞所演绎的历史题材以及情感的展现方式是不同于其它舞种的,如古典舞剧《梁祝》《洛神赋》《丝路花语》《孔子》、古典舞《春江花月夜》《竹林七贤》等作品,细腻的情感体现正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未变的重要情感表达方式,这些作品带领着我们去回顾历史文化,缅怀历史情感,是当代文化价值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二、“以圆为美”呈现的当代“以和为贵”的精神价值

中国古典舞历来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入影响,从古至今,传统的哲学思想、天道意识都在舞蹈中有着不同程度的体现,而中国古典舞是包括传统哲学在内的中国文化的身体表征。每一个艺术形式都有其本质规律,中国古典舞的内在规律便是“圆”,中国古典舞以圆为美的审美标准,是与古代历史哲学不可分割的,也可以说是受到中国哲学思想的制约而逐渐形成的中国古典舞中的“圆”。在古代《周易》中所呈现的“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思想都是古代社会生活规律的写照,而古典舞中讲究的心、气、意、力的和谐相处也是当代精神文明的视觉体现,因此在我们的古典舞作品中所呈现的不仅仅是美而已,它更承载着古典哲学思想的文化内涵。

当代社会的发展是多元化的,随着历史的不断向前发展,各方文化的涌入,让社会燥动不安,人们如今已很难冷静思考而喜欢通过“更直接”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念,这难免会给社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我们现在不可能回到古代,也很少会以古代人的哲学思想去解决问题,但正因为这样,在当代社会我们更应该审视自己,回看过去,多去了解传统文化背后的力量。中国古典舞蹈“以圆为美”的审美标准也正是我们当今提倡和谐社会的道德标准,和谐社会讲究“以和为贵”,而当代社会,首先从人的方面来说,有太多的人脾气暴躁、愤世厌世、崇洋拜金,甚至做出了许多违法行为,给社会的道德、法规带来了严重影响,似乎已经把我们的传统道德、社会正义观忘得一干二净。古代社会的哲学思想讲究“人与自己内心的和、人与人之间的和、人与自然的和”,这个社会只有人与内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相互和谐才能造就一个有道德、有内涵、有发展的国家,因此当下我们应该重视弘扬传统文化的力量,让这个社会不再那么浮躁。其次,从国家方面来说,当今中国的日益强大也给周边国家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在许多方面出现了不太和谐的争端,然而中国一向贯彻“以和为贵”的政治思想,讲究和平、和谐的力量,这也是我国自古以来的哲学思想,遵循这一思想我们应当与各国进行更多的传统艺术交流,可以从古典舞艺术中呈现我们的文化内涵,通过艺术文化的魅力让各国了解中国自古以来“以圆为美”的艺术、“以和为贵”的处世精神。

三、“以舞化人”的社会感召力

当代社会的人们被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所吸引,文化传播的途径和内容相对复杂化,如大量电影电视剧的传播,无论好坏,人们已经渐渐失去了判断其是否传达正确价值的能力,也正是飞速发展的科技化、商业化时代让我们的传统艺术文化措手不及,因此我们更应该重视传统文化艺术的力量,加大力度宣扬传统艺术文化、保护传统艺术文化。

从古至今,舞蹈就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无论在宫廷贵族或民间百姓中都是人们一种欢乐自娱的表达方式,古代人们想要丰收、求雨时就通过祭祀舞蹈来传达美好愿望。战争期间通过英雄主义情怀的抗战舞蹈来激励人们英勇抗战、团结一致的内心情感,而近代以来中国古典舞蹈作品也不断的在感染着观众,引领着观众向社会正能量靠拢,如古典舞经典作品《黄河》,通过古典舞身韵形态中不同舞姿的连接,不止让人们看到了一个个独立的人物,每一串动作的大起大落都是我们这个民族不屈不饶精神的体现,《黄河》每一章节的展开更是我们民族发展的写照,舞蹈中人物的表现也深深感染着每一位观者,作品很好的传达了人文上的爱国关怀。当人们看到这样一个作品时,会回顾历史,与演员们一起激动,而当人们走出剧场的那一刻,回到现实,提醒我们的是不忘历史,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这也正体现了古典舞作品“以舞化人”的强大社会感召力,它是当代社会陶冶国民素质的优秀艺术作品。再如舞剧作品《孔子》,孔子不仅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还是伟大的儒家学派创始人,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非常深远,在他的著作中蕴藏了大量的人生哲学,通过90分钟的舞剧,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部艺术作品的呈现,它更是传播了孔子思想、弘扬“仁德”“和谐”的社会理念。不单是这两部作品,在中国古典舞的创作历史上有无数的优秀作品,都是社会正能量的化身,社会需要更多古典艺术作品的熏陶,因此应让更多的人去关注传统文化,了解我们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让传统的文化更好的感召当代社会人民,为社会人民服务。通过大量的古典舞蹈作品与舞剧作品的演绎,让人们看到传统文化散发出来的经典魅力,它的社会价值是无限的。

四、结语

当代的文化可以说是丰富,也可以说是繁杂,但是对于中国古典舞而言,它的每一次演绎似乎都是那么的久违而纯净,这样一种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艺术它的魅力是无限的,是我们当代社会不可缺少的,它具有传统意识,又不缺乏时代精神,它不仅情系我们的民族情感,更确保社会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增强我们的民族凝聚力,或许相对于去看一本古典书籍来说,它更直观、更动情的传递着社会正能量,也更容易被现代的青少年所接受,它对当代文化价值的贡献是极其有功的,我们应当重视古典舞的文化价值力量,逐渐让古典舞艺术成为人们的文化依赖,并不断的为社会奉献更优秀的艺术作品,去更好的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中国古典文化;人文关怀;起点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课题的提出

语文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而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知识界和教育界把对文化的终身关怀提到了一个相当高的位置,这就要求孩子们在学习母语的同时更要多一分使命感、责任感,对祖国悠久的古典文化心存热爱探索之心,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永久的精神家园。而放眼今天的小学校园,学生对古典文化知之甚少,充溢孩子有限大脑空间的,多为喜羊羊、熊大熊二之类的动画明星及各种游戏。如何唤起小学生们对母语的感情,激发他们对学国古典文化的兴趣,提高其人文素质,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尝试着就“如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这一课题,在执教班级中开展题为“在中国古典文化中寻找人文关怀的起点”的系列古典文化渗透实践活动。我相信,每个孩子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亟待开发的丰富矿藏,里面富含对祖国古典文化的追寻与探索,更富含对人类文明一生的关怀与渴望。当我们用特殊的方式唤醒孩子们这份久埋心底的巨大潜能时,孩子们回应给我们的,回应给社会的,必将是一个巨大的惊喜。

二、课题的实施过程

中国古典文化源远流长,要使孩子们对其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并主动探索学习并非易事。赞科夫曾经说过:“为了在教学上取得预想的结果,单是指导学生的脑力活动是不够的,还必须在他身上树立起掌握知识的志向,即创造学习的诱因。”于是,我遵循孩子们的认识规律,计划在每周的第一节语文课中穿插以“字―词―句―段―篇”为实施步骤的熏陶实践活动,以课内外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启发学生独立探索,并以“古典文化沙龙”的形式让学生交流学习成果,具体计划如下:

1.文字的起源及流变。让学生回去自行查阅有关古文字的相关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让孩子们进行交流并由教师辅助讲解。并以“中国古代文字趣谈”为题让孩子们上台讲解,在增加学生对古文字了解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本部分旨在让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的起源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继续探讨本课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2.成语沙龙。让学生回去自行查阅有关成语的相关资料,并以“成语沙龙”为题进行成语知识的全面交流。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成语接龙。通过做成语接龙的游戏,加大学生成语的积累量;(2)成语故事大家谈。通过让每个孩子收集并讲一个成语故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言表达能力;(3)成语对对碰。这也是一个成语小游戏。游戏规则大体是一个学生上台表演指定成语,另一个学生根据看到的表演猜出相应的成语。此游戏的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成语意义的理解,同时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4)成语联盟。这是学生学习成语达到一定水平后进行的能力专项训练。起初可以指定一个成语让学生造句,在此基础上不断延伸,最后达到成语的连词成段。

3.诗词的熏陶及创作手法初探。在学生对古代字词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并兴趣盎然的时候,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渗透古典诗词的教育。具体的是,可先进行对联的趣味沙龙。通过让孩子们收集对联,师生同台讲对联故事,对对联等多种有趣的形式,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对联语的结构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通过教师讲解,渗透联语中的声韵美和对仗等方面的结构美,为学生学习古典诗词提供有利的知识前提。在对学生进行诗词熏陶时,可从诵诗、赏诗、作诗三个方面有条不紊地进行。

(1)在黑板一角设置“每日古诗”,要求学生自查自明诗意并在当天背过。除此之外,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背诗,并用男女生打擂台的形式进行检验;(2)引导学生学会赏析名家名作。在此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赏诗的方法。可以从“寻诗源”、“明诗意”、“悟诗情”、“析诗法”、“入诗境”等几个方面进行,力求学生掌握一套完整而系统的赏析方法。当然,在赏析过程中还要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培养其独立的人格精神;(3)在赏诗的过程中对诗词的创作手法进行初步的探索,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将所掌握的创作手法运用与实践写作,练习自创古体诗词。并以手抄报和自创诗集的形式进行集体交流,增强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深层次了解并提高动手能力和集体合作意识。

4.推荐优秀古文篇目。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握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的原则,有坡度有层次地进行。首先向学生推荐优秀古文篇目中的优秀段落,让学生们查阅相关材料并进行自由诵读背诵,然后根据学生自身的需求完成其他段落的赏析。在此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谈对某一整篇、某一段落或某一句话的理解把握学生的感知情况。更有效的手段是在日常管理中随时随地地运用古文中良好的道德规范,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借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篇(6)

关键词:宗教;文化;古典园林

中国幅员辽阔,江山多娇。大地山川的钟灵毓秀,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孕育出中国古典园林这样一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园林体系。它以自己独特的形式和内涵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它所营造的景观艺术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宗教文化的内涵和特色,既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又表达了人们的审美意识。中国宗教文化对古典园林景观艺术具有深远的影响,归纳起来,可概括成儒、道、释三大源头。

1、儒家思想与中国园林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儒家思想以“仁”为基础,以“礼乐”为熏陶,注重人格的锤炼和品性的培养。以“礼”代表约束人的行为规范,以“乐”表示关怀人的内在情感。礼乐相辅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伦理观。儒家的礼制思想在园林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明清时期建筑装饰用色按等级来定,黄色最为显贵,为皇室所独有,而黑、灰、白则为居民的专用色。此外,在皇家园林中,为体现森严的礼制观念,大多数的皇家园林都有一条明显的主轴线,主轴线上有一个明显的中心,这个中心统帅着所有的景点,象征着皇权之上。

除了森严的礼制观念之外,儒家提倡的核心思想就是“天人合一”。儒家思想在吸取借鉴道家思想的基础上,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认为天人是相通的。“崇尚自然,师法自然”就成为古典园林设计中遵循的一条不可动摇的原则。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力求使建筑与山、水、花木这三个造园要素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模拟大自然中的美景,经过加工提炼,把自然美和人工美统一起来,创造出与自然环境协调合生,“天人合一”的艺术综合体。

另一方面,儒家的“比德”思想也对中国园林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我国的古典园林别重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义于物,以物比德。人们把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景物看作是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一种象征。儒家的人生态度不以物质享受为追求,更为重视事物的意义和内涵。以自然中的花草树木象征人的精神力量,以此来隐喻人的思想情操,将人的精神升华到新的高度,重视物的内在意义,以此作为园林深层精神的表现形式。如人们将竹、松、梅、兰、菊以及各种形象奇伟的山石作为高尚品格的象征。

2、 道家思想与中国园林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与儒、佛并称三教,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对自然和自然中的重要因素―人及其关系非常重视,“道法自然”是道家哲学的核心。道家崇尚自然并发展为以自然美味核心的美学思想,即所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种原始的美学思想与“返璞归真”、“小国寡民”的憧憬相结合,铸就了士人们的宁静致远、淡泊自适、潇洒飘逸的心态特征。[1]道家认为道本无为而能自然生化万物,人与自然相比如此渺小,所以应顺其自然,不可任性而为,以免破坏万物之和谐。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主张万物复归其本色根源,造作的人类和社会必须复归其原始状态才能实现万物和谐的境界。这就是遵循自然,顺应自然的哲学思想。中国古代的美学思考和景观设计一直受到“道法自然”的影响,目的是将个人的情感以恰当的方式找到表达,在超越世俗的水平上享有自然之美。[2]

“道法自然”思想在园林设计中显示其价值,就必须通过合理的功能、宜人的比例、恰当的布局、独具匠心的构思等设计手法,在表现事物自然品质的同时,达到“道法自然”的境界。这一思想在古典园林中的具体表现为:没有规则的行道树,没有修剪的草坪;树木花卉的种植依照大自然原始植被分布方式,三五成丛,自由散聚,水池或山石,野趣横生;建筑按山水总体风骨走势,高低曲折、参差错落。正如明代造园大师计成在园冶中提出的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 这即是中国园林的最高境界, 也是道家的师法自然在造园中的精妙体现。

3、 佛家思想与中国园林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北印度,大约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内地。中唐时期,禅宗美学兴起,将审美与艺术中主体的内心体验、直觉情感等作用, 提到极高的地位, 并把禅宗思想融入到中国园林的创作中,追求创作构思的主观性,使得作品能达到情、景与哲理交融化合的境界,从而把完整的“意境”凸显出来。

佛教文化不仅促成了在造园风格上“意境”这一概念的形成,而且形成了一个园林类型―寺庙园林。寺庙园林的前导部分常常结合丛林、溪流、牌坊、小桥、放生池等, 起到铺垫、渲染宗教气氛, 激发、增强游人兴致, 逐步引入宗教天地和景观佳境的作用。主体建筑常常是以殿堂为中心的建筑群落组成。它通常多占据寺庙园林的主要部位, 采用四合院或廊院的格局, 以对称规整、封闭静态的空间, 表现宗教的神圣。[3]

篇(7)

中国式古典风格园林建筑具有和谐统一、意境深远、形式优美等特点。作为园内建筑要求与园内自然风格协调一致,其造型是否优美、布局是否合理、选材是否得当等都将影响园林建筑的整体美。对园林建筑美的认识的价值在于自然景色与人工建筑之间搭配和谐,同时能够与社会的文化理念、伦理观念和社会心理形成一个整体。它和周围环境的和谐度,也会影响园林建筑的审美价值。因此,园林建筑的审美和其他建筑的审美是不同的。

关键词:

古典;园林建筑;思想;审美;特征

中国园林的构成主要有楼台亭阁、林木花草、山水石头和诗文楹联等六种要素,其中,楼台亭阁是指园内建筑。通过研究中国儒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以及周公的“制礼作乐”的儒学文化,可以阐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是怎样影响着我国园林建筑和谐统一的审美情趣。同样,也要研究中国绘画艺术中的“师法自然”和绘画意境,以及古典式园林建筑是怎样用绘画艺术的表现方式来体现自身的深远意境。

一、中国古典风格园林建筑的文化修养

1以人为本与自然情感建筑是园林设计中,人为特征最为突出的物质方面要素,兼有生活起居和观赏游憩两种功能,既“可望可行”又“可游可居”。中国传统建筑受到“周礼”思想的影响,无论是古代的宫殿、古代的寺庙还是古代百姓的房屋都喜欢用均衡对称的轴线对称方式。然而,中国古典式园林建筑和中国传统建筑有着极大的区别,它摒弃了传统建筑的庄严与肃穆,而是更加重视居住环境给人带来的舒适与欢乐,园林里的亭台和轩榭等建筑在形式上不拘一格,充满了纯真自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意境。园林建筑灵活地利用建筑物将山水、植物融为一体,体现出错落有致、曲折迂回的布局。园林建筑采取或引导或暗示,或曲或直,或明或暗等手段来丰富在空间的层次感,从而达到以一斑见全貌的艺术表达效果。我国古典风格园林建筑能够具备这些特征,主要是由于园林是古时候有声望有地位的官吏和文人修养身心的地方,它所弥漫的是文人墨客的惆怅与孤寂,表达的是自然无为的情愫。由此也体现了道家顺其自然、不加造作的审美理念。

2建筑装饰里的文化内涵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化所形成的古代文化和以和为贵的中庸性格,以及人们希望生活安稳、家族兴旺的情感也就顺其自然地体现在了建筑装饰里。园林建筑装饰图案里最重要的要素是与吉祥话同音的字或物,比如,蝙蝠的“蝠”字与幸福的“福”字发音相同,所以蝙蝠就被作为吉祥的寓意在园林装饰中得到广泛的使用,北京地区的恭王府就有一处用蝙蝠来装饰的大厅,被叫做蝠厅,具有蝙蝠形状的水池也被叫做蝠池。还有一些装饰是直接使用带有吉祥寓意的器具或者塑像来表现出人们对美好事物向往的情感,如“西王母拜寿”等雕刻和有吉祥如意寓意的如意等。中国古典式园林体现的是文人与士大夫的高雅脱俗的文化内涵,在建筑装饰中诗词、匾额和对联,这些具有浓郁文化特征的装饰内容是必不可少的,它们不仅可以烘托园林的艺术气氛,还可以装点景点。

二、传统文化哲学思想对古典园林建筑和谐美的影响

1“天人合一”儒学思想的审美影响传统哲学中的儒学思想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统一和谐,其对美的理解就是情与理的统一和谐。而道家思想讲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统一和谐,其对美的理解是心与物的统一和谐。园林建筑在儒学思想的浸染下,产生了形式的对称、明确的等级、清晰的条理等这些人为所形成的制度。而在道家思想的浸染下,园林建筑又体现出不规则、有线条、不对称、有变化的布局设计,而且建筑在形式上也会根据地理的形状和水域的形状进行变换,不一样的地形和水域也会有不一样的造型搭配。中国古典式园林建筑一般用木料、砖石及粘土作为建筑材料,这无一不是在表现“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例如,木料是在园林建筑中最为常见的,它是一种可再次利用的原料,取之于自然回归于自然,是建筑材料中最原生态的。在使用木料的过程中不用做过多的加工处理,不浪费任何资源,放回大自然以后也不会污染环境,对人本身也没危害,甚至有一些木料对人的身体还有益。木料还具有成本低、易加工、抗震等优点,而且木料在触摸手感上也很舒适,同时装饰材料也可以用木料,比如雕塑等。中国有许多园林建筑已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霜,由此可见木料的使用年限也很长。2中国传统“礼乐文化”的审美影响“礼”的本质是“序”,“乐”的本质是“和”,因此礼乐文化也是秩序文化及和谐文化。礼乐是儒家思想为封建社会治国所构建的行为规范,同时礼乐思想也体现在园林建筑中,例如位于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就是以讲堂做为中心点,中轴两侧对称,两边相对称的排列着斋舍,层次分明,整齐划一,这正是礼乐思想的现实表现。在我国古代园林建筑中是有着严格等级制度的,不论是代表皇家的建筑还是百姓的院落都有等级之分。其中,故宫建筑便是礼乐思想在建筑中最好的表达。这些建筑中有着分明的等级制度,例如,坡屋顶、房殿的等级最高,然后是歇山,最末是悬山和硬山。在紫禁城中,其中太和殿就是十一开间的最高等级的房殿屋顶,象征着封建皇朝高高在上的权力。而江南的那些民居采用的是等级中最末等的悬山和硬山,这也表现出百姓生活的悠闲与自在。园林建筑是哲学思想在建筑中所产生的和谐统一的艺术美感。

三、中国传统绘画美学思想的影响

1师法于自然在中国,由于受到传统山水绘画美学思想及绘画中“师法自然”的艺术手法的影响,园林建筑大多是以山水为主。传统哲学思想中道家也提出“道法自然”的观点,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思想是中国园林建筑中的哲学根源。袁枚在《随园记》中就提到要根据实际的地理环境来进行建造,从中可以看出园林建筑的自然随意、就地取材的特性。建筑中讲“师法自然”那是一种对生态观念的表达。在园林建筑设计中,亭阁、走廊、门窗等的设计都体现了建筑、自然与人这三者和谐统一的生态理念。例如,拙政园中的“清风、明月、我”和“与谁同坐轩”都是体现人、自然、建筑这三者之间和谐统一的交流。在建筑结构的设计中,将窗户、亭台、走廊等设计成镂空形式,这就加大了园林建筑内外空间的交流,也使得建筑与自然环境更为亲近,而园林外部自然空间中物体的层次感,也得以延伸到建筑的内部空间中。2画意(意境)园林建筑的意境也和中国绘画艺术相同,要用艺术的具体形象来表现。建造园林和绘画相同,要立意深远、手法写意,在《园冶》中就描绘出中国园林建造对绘画意境的追求。例如,窗的设计,漏窗便是一个很好的画框,透过它可以欣赏园内四季更替的美景,增强了园林设计的层次感,而且还表现出了园林建筑设计的意境美。绘画的意境在中国园林建筑设计中表达的方式:

(1)主次明确。园林建筑的设计受到中国山水绘画艺术中主景与次景相互关系的影响。无论是皇帝的宫殿还是私人所有的园林,都是有主有次,主景显得是尤为突出。例如,拙政园的建造中,远香堂就是主景建筑,园内其他景色与建筑都以这个主景为中心延伸开,在主景建筑以南的方向修有池塘、种有竹林、造有假山,以北的方向有平台连着一个荷花池。这也恰恰印证了中国山水绘画中要求画面主次明确的艺术手法。

(2)虚实结合。因为园林建筑设计受中国绘画的影响,所以在建筑中也体现出虚实相生的关系。园林建筑有实有虚,其中天井、庭院之间的空间就是虚,而墙和屋顶就是实,这些虚实结合的空间使得园林建筑表现的层次多样。中国人在艺术表达上一向喜欢含蓄内敛的表达方式。因此,在建造园林的时候,会把精华部分藏在山石或树林中,这就使有限空间可以产生出宽广的景深效果,从而体现出含蓄内敛之美。

(3)疏密相间。中国传统的山水绘画通常要用疏密相间来破坏画面中平均整齐的感觉,园林建筑也是这样。在园林建筑中,布局设计要遵守疏密相间的准则。例如,位于苏州地区的网师园,就是疏密有致的典范,其造型上短小精悍,周围的亭台、楼阁,也以小巧、通透为特点,所以网师园虽然建筑很多,但是看上去却不拥堵,山水景观虽然小巧、繁多,但是看上去却并不让人感到拥挤。正是这种疏密得当的设计,让网师园成为了以少胜多的代表作品。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明轩”,就是以网师园的“殿春籍”为底本建造的。

(4)曲线应用。在《南田论画》一文中就提到山水绘画中要想意境深远,就必须运用曲线。山水绘画就通过将画面中内容的有序结合,并将主次安排得当,来体现这一美学观念。山水绘画是用曲线在平面的画布上来表现广阔无垠的空间,而园林建筑是在真实的空间里用曲线来使这个空间更具层次感。其中廊的辗转曲折的设计就最易使人们体会到曲线的流动性,廊的蜿蜒曲折使园林建筑的空间产生了富有动感的曲线美,曲线造型的廊将建筑空间分成很多连接的空间,虽然近在咫尺但空间上却有较强的景深感。在给园林命名时也体现出曲线在园林建筑中的应用,例如曲园中就有被称为“曲水亭”的建筑,从中可以看出水流回旋;从“回峰阁”这个名字中,人们可以看到“峰回路转”。

四、时代审美要求的影响

不同时期的建筑有着自己独有的时代特点,无论哪个时代的建筑都是这个时代的哲学思想、宗教思想、伦理思想与文化思想的汇总。从古至今,园林建筑都跟着时代的不同而发生着变化。例如中国最强盛的唐代,经济繁荣、文化开明,各民族相互交流学习,道家文化、儒家文化、佛家文化这三种文化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容纳与融合是其文化精髓。唐朝崇尚丰满之美,建筑上也崇尚恢宏壮丽。极具雄豪奔放的文化特点,因此这一时期园林建筑的文化观念也具备这样的特点,佛殿在建造中以刚劲、威严为美。现在保留下来的一些寺庙仍能看出那个时期的美学理念。到宋朝和元朝时,中国山水绘画的发展到了极致,是以往任何朝代都无法比拟的,中国传统建筑也在这个时期形成了成熟的理论。北宋时代的《营造法式》一书就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建造技术、选用材料、建造制度等做了统一规范。与此同时,宋朝的经济也达到了空前的鼎盛,城市经济的发达必会带动建筑的昌盛。宋朝的书院园林飞速发展,成为宋朝文化高速发展的代表之一。书院园林和豪迈的唐朝建筑不同,其风格较为含蓄,建筑细密而且俊秀飘逸。

五、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中国古典式园林建筑的和谐之美不仅吸取了中国传统哲学中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还受到了礼乐思想的影响;意境美,是受到中国山水绘画中师法自然和绘画意境美学思想的感染;形式美,则是受到时代审美需求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袁文学:《浅谈中国古典园林的花窗造型艺术》,《大舞台》,2015年第9期。

[2]王格:《大型古典园林的导游讲解技巧———以扬州瘦西湖为例》,《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5年第5期。

[3]李炯、李勇:《基于中国古典园林景观的旅游审美文化探讨》,《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