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色彩心理学论文

色彩心理学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2-26 01:30:2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色彩心理学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色彩心理学论文

篇(1)

论文关键词:地铁设备房,标识系统,行为心理设计元素,设计原则

 

0 引言

地铁设备房是地下空间的一部分,人们在地下环境中方向感差,会感到压抑、不安、紧张、枯燥乏味。因此,在设备房标识系统的设计中需要制定相应的设计规范满足人性化设计的要求设计原则,降低人在地下环境中的不适应。因此,设备房的设计要充分考虑人的心理因素和行为特点,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设计标识,提升相关人员在设备房中的安全感、满足感,改善工作人员的情绪,提高效率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 地铁设备房标识系统与行为心理的互动性分析

考虑地铁设备房的特殊环境,设备房标识系统的设计应强调人性化设计,从行为主义、瞭望—庇护理论、需求层次理论等基本理论入手,把握人类行为心理需求的一般规律和基本特点设计原则,对工作人员在地铁设备房中的行为心理要素进行分析,了解其需求特点,把握人类行为与标识设计的关系,以此来进行设备房标识系统的设计。

工作人员在地铁设备房中首先要满足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当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达到满足时,内在需求和外在刺激会激发其的动机和行为,在工作中实现自我效益(如图1所示)。

图1 工作人员行为心理模式

地铁设备房标识系统的设计影响人的行为,人的行为也制约着设备房标识系统的设计。所以在设备房标识系统的设计中,要把握人类行为心理需求的一般规律和基本特点,强调人性化设计。地铁设备房标识系统的设计设计原则,一方面将人的行为向有益、高效的方向指引,另一方面它的设计又要服从和对应人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达到人与标识的互动关系。

2 地铁设备房标识系统的主要设计元素与人的行为心理

人的大脑对诸如线条、形状和颜色等知觉特征尤为敏感,它从外界获取的信息有87%来自视觉,而地铁设备房标识系统意在特定的环境中,以色彩、图形、文字等构成的视觉图像系统,创造和谐的人机交互环境,为设计者、建造者、使用者、维护者等提供信息,综合解决信息传递、识别、沟通和更新等功能的整体解决方案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图2 工作人员信息处理过程的概念模式

2.1 色彩元素

色彩常与人的感觉(由外界的刺激造成)和知觉(记忆、联想、比较等)联系在一起。色彩能够刺激人的视觉色彩的视觉生理反应设计原则,包括视觉生理及大脑视觉神经的限制。单独的色彩是没有张力的, 色彩之间的搭配才使得环境丰富多彩,合理的色彩搭配能够帮助人的记忆,改善视力的疲劳。色彩的搭配能创造视觉环境的舒适感,同时还具有诱导性,合理的色彩使用可以帮助人在地下环境中缓解不适应,还可以通过对大脑的刺激改善人的行动效率。

2.2 图形元素

图形系统主要由符号、标志图案、纹理底图构成。

符号中使用的文字和记号的形、大小和色彩等能有效发挥信息传达的机能,因此图形中的符号要具有识别性、诱目性、联想性;标志的主要功能是显示事物自身特征,标示事物间不同的意义、区别与归属,因此标志必须特征鲜明、规范,令人一眼即可识别设计原则,并过目不忘,绝对不能相互混淆,以免造成错觉;纹理底图要与图形中的其他元素相融,突出整体效果,让人可以更加清晰地把握信息,更加快速的解决问题。

2.3 文字元素

字体的形状、大小对人的视觉刺激也不同,相同的字体在不同状态下对视觉的刺激也不同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一般说来,粗壮的黑体字、圆头体字笔画粗细一致,间架方正、明确设计原则,易于识别,同时在一定的运动速度和距离摘要的麻烦。

3 结语

地铁设备房标识系统设计原则应结合人在设备房中的环境和行为特点,为其提供舒适、安全、高效的工作环境。分析研究人的心理和规律,是设备房标识系统设计中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文原则的基础。只有真正了解人在地铁设备房中活动的心理需求和行为特征,并以此为依据,对色彩、图形、文字等多种标识系统构成要素进行精心设计和有机结合,才能自始至终体现对人的关怀和尊重,提高人们管理和工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覃阳.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与行为塑造的互动性研究.西南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18-19.

[2]徐磊青,杨公侠.环境心理学-城市规划专业教材[M].上海:统计大学出版社,2002.

[3]李道增.环境行为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3.

篇(2)

关键词:食品包装;个性化;色彩;设计

一.食品包装色彩个性化设计的起因

(一)费心理的需求

法国著名符号学家皮埃尔·杰罗斯说:“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并不是购买具体的物品,而是在寻找潮流、青春和成功的象征。”然而受不同年龄阶段、消费层面、生活阅历、知识结构以及外来文化熏陶等影响,每个消费者看到同一食品包装时会有不同的感觉,因而产生不同的心理需求。设计的目的在于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两大需求成为人类设计的原动力。墨子说过:“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对食品来说,首先起码的是满足人的最基本温饱需求,然后再是包装设计带来的审美、心理上的关怀,包装色彩必须有新颖的感觉,才能引起顾客的注意,这是人类内心深处潜在的喜新厌旧的“恶习”所造成的。但长久以来食品包装设计中,化学化工论文用暖色来诱发食欲的这种逻辑思维定势成了设计师最热衷使用的方式。事实上,以往这种设计上的从众心理导致了几乎所有品牌的食品都湮没在同一性中而丧失最可贵的独特性。

(二)市场品牌的竞争

时至今日,随着消费者审美鉴赏力的不断提高,以及在报纸、电视、网络媒体的耳濡目染之下,消费者对色彩的理解也比过去更加理性、个性,并渴望在大同小异的包装中寻求全新的色彩刺激。消费者的需求不仅限于被动满足,而更在于主动创造,以此来满足个性化的心理需求。

(三)设计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多元化的需求,决定多元化的设计,也出现了多元化的食品包装色彩。从上个世纪80-90年代,个性化设计在多元化设计时期成为焦点,并逐渐形成一种不可逆转的潮流,不仅在包装结构上赋予了个性化设计,包装的色彩设计也不例外。包装色彩的个性化设计,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本质特征,是从色彩上体现对人性的尊重,关怀,创造和谐、舒适的色彩视觉,更有利于人的生存与发展。成功的包装离不开先声夺人的色彩美感,色彩不仅起促进销售、树立品牌形象的作用,还具有呼唤情感的力量。色彩作为包装设计的重要元素之一,会计理论论文具有类似语言的功能,在对人们形成直接、强烈的视觉中击的同时,又与消费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二.个性化食品包装色彩设计表现特征

个性化思维是指“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对事情反过来想一想,站在习惯性思考问题的对面。克服常规色彩逻辑思维刻板、单一、从众的局限性,以达到创造机会的目的,以寻找事物中的新视点”。在食品包装色彩设计过程中,正确地运用个性设计思维,来冲击人们常规的视觉经验,从而创造性地解决设计中的问题。它的提出以不违背逻辑为目的,不抛弃色彩逻辑思维的既定秩序,兼容逻辑与非逻辑思维,运用大脑潜意识活动,在常规中求特异,从定势中寻觅突破,大胆而前瞻性的运用色彩,拓展食品包装色彩空间,充实包装色彩内涵,丰富包装色彩语言,使商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一)兼容逻辑与非逻辑思维的统一

色彩的可变性和多样性决定了色彩的复杂程度,但多数人都认为色彩具有的情感暗示作用,是色彩作用于人的心理,靠人的联想产生。因而,在食品包装的色彩设计中,设计师往往通过人们对色彩存在的一些固定联想而展开设计:比如,在炎热的夏天,冷饮食品的包装用冷色调,给消费者凉爽、降温、解渴的心理感觉;在寒冷的冬季,营养品、保健品等包装设计应采用暖色调,给消费者温暖和热烈的感觉。消费者的这种情感变化向设计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促使他们在进行色彩设计时克服常规的色彩思维模式,运用逆向思维方法,多角度、多视点地丰富包装色彩的设计语言,从而充实包装色彩的情感内涵,拓展包装色彩的情感领域。如“娃哈哈”纯净水的包装设计就大胆地使用了暖色系列的红色,设计师从反常规的思路出发,让人联想到红彤彤的炎热夏日,进而联想到清凉可口的纯净水。总之,包装色彩情感的个性要求设计师摆脱传统色彩观念的束缚,运用设计新视点创造出色彩设计的新感觉、新样式,使包装商品在竞争中独树一帜、脱颖而出,促使企业的包装设计迈向个性化的发展方向。

(二)传统色彩与现代色彩的统一

食品包装色彩设计,首先应考虑它能否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近年来,许多食品包装色彩设计倾向于运用传统色彩与现代色彩相融合的配色方案。中国传统的色彩强调传神、写意的韵味,崇尚平淡自然、朴素幽深的意境,而具有现代感的色彩搭配则简洁、基础教育论文明快、时尚、优雅。两者的融通必然会使人产生亲切、自然、和谐、安详、人性化的心理体验,加深消费者对食品包装色彩的理解与回味。市场上流行的具有中国传统色彩的饮料包装“王老吉”,采用传统的中国红和黄色为色彩视觉主旋律,向消费者发起强大的视觉传达攻势,增强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已获得商业成效。人们欣赏着这样经典的包装设计,感受着源自色彩魅力的高品质生活,自然会与“商品”和“设计师”产生情感的互动交流。

(三)色彩诉求与消费者心理定位的统一

篇(3)

关键词:罗夏墨迹;测试;符号化;RIM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5-0015-02

一、罗夏墨迹测试简介

(一)罗夏墨迹测试定义

罗夏墨迹测试(Rorschach Inkblot Method,简称RIM)是最典型的投射测验,由瑞士精神病学家罗夏(H.Rorschach)于1921年提出墨迹测验,是通过对标准化的刺激进行反应,并对反应进行观察分析来预测或推断被试者在其他场合的行为模式。它是以墨迹偶然形成的模样为刺激图版,让被试自由地看并说出所想的东西,然后将这种反应用符号进行分类(称为“记号化”),加以分析捕捉人格的各种特征,从而进行诊断的一种方法。

自创立以来,一直是临床上用得最广得心理测验之一,现在其应用也进一步拓展到了企业人员招聘等社会各个领域中。

(二)罗夏墨迹测试的本质

罗夏认为反应是由原有的记忆和刺激物所引起的感觉这两者整合而成。即由刺激物引起的感觉同原有心理印象的匹配过程,是一个能在意识层面上的操作。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讲,当事人的精神活动总共包含六项认知操作,分为三大阶段。阶段一为对刺激及其各个部分的视觉输入和编码。对刺激以及各个部分进行分类,以及对各个可能被创造出来的潜在反应进行等级评定。阶段二是放弃等级较低的潜在反应,放弃其他通不过审查机制的潜在反应。阶段三是根据个性特点和风格在剩下的潜在反应中进行选择。根据当事人心理状态在剩下的反应中进行选择。

二、反应领域的具体分类

为了获得对被试反应更精确和清晰的理解和把握,提高测验的信度,首先要对反应进行分类处理。这一步非常重要,分类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后续反应编码和对整个测验的结果解释。

罗夏墨迹测验的主要反应分类共有四种,每个反应分类又有自己的下位分类。第一种为领域的分类。这是根据被测试者的反应是在墨迹图像的哪一范围内进行的反应分类。如,被测试者看到的图像是墨迹的全体还是部分,若是部分,是大的部分还是小的部分;是普通部分还是异常部分或空白部分。

第二种为决定因素的分类。这是被测试者对墨迹的性质产生反应而决定的反应分类。如,形态、运动、颜色和浓淡都可以成为反应的决定因子。有时,墨迹图像的形状、颜色和浓淡能让人看到不同的东西。墨迹图像本身并未表示运动或立体的空间,但是被测试者有时却根据那样的感觉看到了东西。

第三类是内容的分类。这是由被测者看到什么具体的内容而决定的反应分类。反应的内容包括人、动物、解剖、性、物等。

第四类是平凡性或独创性反应分类。将最频繁出现的反应分类为平凡反应(P)。根据检查者的经验,在100个记录中只出现一次的反应分类为独创反应(O)。多数反应都是平凡反应,而不是独创反应。

三、符号化编码和一般符号的解释

符号化编码是罗夏墨迹测验中的一种具体分类过程,是将具有相似特性的反应归总分类后,给予相同的记号。符号化编码也是对被测试者反应结果的一个统计处理过程,通过这样的处理,就能比较明确地知道被测试者的人格特征和其他的一些心理特征。

罗夏墨迹的每个符号都有其具体的意义,因此了解每一个符号的所代表的意义,将对综合解释有很大帮助。大体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一)关于形态反应(F)

形态反应的质量是指被试作反应的事物与相应墨迹图版领域的视觉特征相符程度,反应被试的知觉特点与被试的现实检验能力。形态反应与自我机能、判断情绪的控制、智商水平等具有较深的关系,特别是智能评价的有力线索。

(二)关于运动反应(M)

运动反应是对形式知觉和动觉因素的解释。被试把解释的对象想象成在运动。对于M,一般赋予下面的意义:

智能,即具有良好形态水准的M反应,是高智能的指标。作M反应,需要在知觉和认知的机能中进行高水平的分化统合;想象力,M反应所表现的程度,表示此人是否能自由地利用想象过程,以丰富对世界的知觉。内部稳定性,在M反应中所显示出的想象过程,有助于适应,这种适应决定于内部稳定性。负形态水平中的M反应,表示控制力的破坏,不能将内部经验与外界统合起来。价值体系,M反应表示一种内在的意识价值体系。根据这个价值体系来控制自己的行为,正确地对待满足或延缓需求的满足。具有适当量和形态良好的M反应,表示定向与长远的目标。M反应也可以表现对原始冲动的自我忍耐程度。M和FM反应比较多表示此人能将长远目标的价值体系与生活冲动统合起来。同时看到人像的能力,与同他人保持良好的共感性的能力有关。自我概念,个人对社会环境的共感性性质,往往反映着他的自我像,所以可以在M反应的性质和内容中找出自我像的线索。

(三)色彩反应(C)

在考察色彩对解释的影响作用时,有各种不同的可能性,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形态色彩反应(FC),主要基于形态,但是也明显受色彩影响而作出的解释。FC表示没有失去感受性并能够控制情绪冲动,对人、对社会关系都具有稳定性。色彩形态反应(CF),主要是基于墨迹的色彩,但不是完全忽视形态的解释。表示情绪自发性的同时,又反映了情绪控制的弱点,儿童易出现,在成人则为自我为中心和依赖性的指标。纯粹色彩反应(C),由色彩的第一特性联合而产生的未分化反应。C反映了情绪控制的缺陷,是冲动性、爆发性等的轻微病理、退行的标志。

一般来说,FC形成感通的能力、CF是情感易变性的指标,而C是冲动性的指标。FC的回答越是多于CF的回答,则情感就越是稳定,适应性和形成感通的能力就越强。FC的回答越是接近CF的数量,则被试的心境越容易变化,情绪越不稳定,越是自我中心。

四、罗夏墨迹的应用

RIM一直是临床心理学界用得最多的测验之一。对心理门诊的调查发现80%以上的机构用RIM。对临床心理学家的调查也发现,82%以上的人说他们在评估中用RIM。而且综合系统的测试标准是当今美国和西欧应用最多,也是在美国大学中被讲授最多的方法。1997年,美国心理学协会专业事务委员会授予Exner博士杰出专业贡献奖。这说明RIM得到美国心理学协会的公开承认。美国心理学协会专业事务董事会把RIM看做至今唯一一个最具实力的心理学测量工具。

在美国,罗夏墨迹测验除用于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外,在临床心理学的其他分支领域的应用也十分广泛。以司法心理学应用为例,据统计,除了有少于10%的案件对测验的信度和效度提出疑问外,其余案件均认为罗夏测验的结果可靠并且有效。

研究证明RIM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用途是心理异常的诊断。RIM被证明了精神病患者会在语言表达上有缺陷并且经常做出形状质量不良的反应。Hilsenroth等的研究还显示出RIM可以对分裂型人格障碍者进行诊断。Exner发现精神分裂症指标SCZI能够鉴别出80%被DSM标准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当事人,只有12%的来自其他心理障碍患者样组或是正常人样组的当事人被错误指认。

大部分认为,罗夏墨迹测试的使用者如果具备一定的经验和技巧,就能从测验中得到大量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有重要意义的信息。

罗夏墨迹测试的信度和效度并不低于其他心理测验。RIM与范围广泛的外显行为指标都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但RIM的效度随效标的不同而有相当大的变化,说明在不同条件下RIM的效度很不一致,但其他测验如MMPI等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因此,至少从已发明的研究中能证明RIM是有效的。

在整个心理测验领域,投射测验所面临的批评,罗夏墨迹测试在这方面可以说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即使它本身存在问题,这些问题还不足以否定它的价值。在更有效的测量工具开发出来以前,应继续倡导这一测验技术。但RIM是一个复杂的测量技术,使用时须遵守相关原则,经验和技巧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庆科,战秉聚.罗夏墨迹测验的实质[J].山东师大学报:社科版,1998,(1):71-74.

[2]郭庆科.罗夏墨迹测验与16PF在人格测量中的对照研究[J].心理科学,1999,22,(6):565-566.

[3]郭庆科,孟庆茂.罗夏墨迹测验在西方的发展历史与研究现状[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334-338.

[4]柳菁.罗夏密墨迹测验综合体系在中国心里临床中的应用及实践研究[J].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5]陈雪霞.罗夏墨迹测验在心理健康评估中的有效性[J].大连: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6]Donald J. Viglione. (1999). A Review of Recent Research Ad-

dressing the Utility of the Rorschach. Psychological Assessm-

篇(4)

【关键词】低幼儿童阅读 早期阅读 幼儿阅读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1-0027-03

【Abstract】Base on the research literatures on Early Reading Research from 2005 to 2011, the paper reveals the comprehensive research status quo on Early Reading Research, uses subject words, abstract and contents to analyze the studies on, figures out different kinds of research topics, and explores various subjects on this study. Finally,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Key words】Early Reading Research Review Preschool Children Reading

一、引 言

阅读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低幼儿童是大脑发育的关键期,因此低幼儿童阅读是低幼儿童教育的重要内容。鉴于低幼儿童阅读的重要性,国外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探索。我国,低幼儿童阅读起步则要晚很多,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并且主要集中在幼儿教育领域。[注1]2011年8月8日,《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由国务院公布,目的是为了促进我国少年儿童的健康发展。纲要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儿童发展的主要目标和策略措施,其中包括了儿童教育和阅读。这再次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低幼儿童阅读的关注。在这一背景下,本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国内该领域近几年的相关文献研究情况进行综述与分析,力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目前低幼儿童阅读的研究现状和研究进展。

二、文献收集与整体分析

万方数据库是由万方数据公司开发的,涵盖期刊、会议纪要、论文、学术成果、学术会议论文的大型网络数据库,是与CNKI齐名的中国专业的学术数据库。

笔者选取万方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以幼儿阅读、早期阅读为题名分别进行检索,以期获得比就单个题目进行检索更为全面的数据。将与幼儿阅读、早期阅读无直接相关性的记录剔除,分别得到511条、373条记录(截止到2011年12月底)。具体分布如表1所示。

2005-2011年期间,以“幼儿阅读”和以“早期阅读”为主题的论文数如上表所示,总体上来看,低幼儿童阅读在学术界并未产生较大的影响,相关研究数量较少,但是对该领域的关注越来越多,文献整体呈上升趋势。为了便于分析,将表转化为折线图形式,见图1。

图1 2005-2011年低幼儿童阅读情况

对照以上折线图,可以清晰地看出:①2005-2009年期间,有关低幼儿童阅读的研究文献增长较为平缓;2009年以后的文献增长速度迅猛;②2009年以前,幼儿阅读和早期阅读的文献增长基本持平;而2009年以后,学术界明显对幼儿阅读的关注上升。

出现上述两种现象的原因:近年来,政府、高校、出版社、民间社会公益组织等都在参与低幼儿童阅读领域,社会各界对低幼儿童阅读的关注是文献增长的直接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研究者群体对概念较为清晰的“幼儿阅读”开始加强研究,这说明了0~6岁儿童,甚至是0~3岁儿童的阅读问题开始成为热门话题。

三、研究主题的分类与讨论

文献的研究主题是把握研究文献内容结构特征的重要标准。探讨文献的研究主题有多种指标。本文将引文分析中的被引用次数作为参照,将被引用超过3次的文献的关键词进行提取,依次归类。在这一梳理的过程中,把握2005-2011年期间低幼儿童阅读主题研究的几个方面。

论文文献的引用与被引用是体现知识内容的使用与继承,论文的相互利用是由学科领域本身的发展规律和研究活动规律决定的,任何一项科学研究都必须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吸取他人的经验来进行,论文文献之间的引证分析形成了引文分析的基础。

在引文分析中,论文的被引用次数是最基本的统计指标,论文被引用是该文献的质量、重要性以及影响力的体现,论文的被引次数是衡量论文受同领域研究者关注程度和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尽管施引文献的作者在引用某一文献时的引用动机具有复杂性和无法量化衡量的特点,高被引并不等于高质量,但是不管是正面引用还是批判性地引用,都属于科学探索范围。[注2]多次被引,足以说明被引的论文探讨的主题或者内容受到更多的关注,能反映出学科领域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普莱斯认为在学术论文之间形成的引文网络结构中,只有极少数论文可视为学科的新的生长点,成为热门的科学前沿,为利用引文分析探测科学前沿的可行性奠定了理论基础。[注3]鉴于引文分析有滞后性的问题,有学者认为:对一个领域内的相对高频被引用论文进行分析,可以纵览某一时间段内学科的主要研究主题,结合时间序列分析,能够预测各研究主题的未来发展趋势。本文为了分析近几年低幼儿童阅读的热点内容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将2005-2011年7年间被引用超过3次的论文进行统计,并将论文题目及其发表年份一一在表2中进行标注。

将以上13篇文献的关键词以及被引次数进行抽取,列于表3,表3如下:

根据关键词统计结果,结合被引论文的内容分析,可以看出,近7年来我国低幼儿童阅读研究关注的焦点问题包括:①早期阅读教育、教学;②早期阅读内容及形式;③早期阅读策略;④发展心理学。

四、低幼儿童阅读研究现状的分类主题分析

1.显性主题分析

(1)低幼儿童早期阅读教育、教学。我国的低幼儿童阅读研究起步较晚,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研究领域主要分布在幼儿教育方面。与国外低幼儿童阅读教育相比,我国对早期阅读不是兴趣本位,而是教育本位。相关文献中多次提到“教育”、“教学”、“培养”等关键词,在一定程度上偏重于让低幼儿童学到一定的具体内容。事实上,低幼儿童阅读是着力塑造低幼儿童对阅读的热爱,培养一种终身受益的习惯,不具备任何功利性的潜移默化才是最好的方式。从文献研究方面来看,大部分研究关注阅读教育教学,与我国的社会现实及教育现状有关。

(2)低幼儿童阅读内容及形式。幼儿文学是近几年低幼儿童阅读研究中比较热门的关键词,与之对应的还有幼儿文学的语言特点、幼儿文学类书刊的材料等。就低幼儿童阅读而言,凭借成年人的语言,凭借图画、色彩、线条,凭借把书籍当作玩具,来进行“阅读”的活动过程。低幼儿童拿到书本以后,进行各种探索活动,以对待玩具的方式对待书刊,进行搬动、撕扯、翻转等。这些都有助于后期真正阅读的有益探索。让低幼儿童通过丰富的色彩和简单的图画,增强对阅读的兴趣。近几年的研究中,已经有学者提出阅读内容及形式的多样性,但具体展开详尽阐述的内容并不多。

(3)低幼儿童阅读策略。2005-2011年的低幼儿童阅读文献中,多以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为探讨对象,从被引文献的关键词统计分析中可以看到,关于社区教育的探讨几乎没有。社区可利用的资源是极为丰富的,包括博物馆资源、图书馆资源、美术馆文化馆资源等。在社区,除了这些场所,还有对应的人力资源,比如图书馆工作人员,他们同样有较为丰富的阅读策略指导。《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对于儿童阅读和图书馆服务给予了较多关注,更强调儿童权利、儿童优先和儿童参与原则并指出在制定法律法规政策规划和配置公共资源等方面要优先考虑儿童的利益和需求。在以后的研究中,学者可以在为低幼儿童阅读服务方面,加强对社区公共图书馆的研究。

(4)儿童心理学。关注低幼儿童阅读,研究低幼儿童心理学是很有必要的。幼儿与成人有着不同的心理特点,成人应如何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进行有效的阅读指导,培养幼儿阅读的兴趣,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选择阅读素材和阅读方式,提高阅读的效益及乐趣。在文献梳理过程中,本文发现行为主义学派和认知心理学派的理论在低幼儿童阅读中被多次提及;而罗杰斯的“自我理论”、语言强化说、信息的识别及选择理论、埃里克森的个性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斯滕伯格的智力三元理论和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等是非常重要的低幼儿童阅读心理学理论依据。

2.隐形主题分析

阅读是和图书馆分不开的。任何年龄段的阅读,都与图书馆有着紧密的关系。低幼儿童是特殊的人群,比起成年人,他们没有能力自己去图书馆,但这不能成为图书馆忽略的一个群体。《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的第四部分内容为“儿童与社会环境”。这部分内容中指出:要为儿童阅读图书创造条件;推广面向儿童的图书分级制,为不同年龄儿童提供适合其年龄特点的图书,为儿童家长选择图书提供建议和指导;增加社区图书馆和农村流动图书馆数量,公共图书馆设儿童阅览室或图书角,有条件的县(市、区)建儿童图书馆;“农家书屋”配备一定数量的儿童图书;广泛开展图书阅读活动,鼓励和引导儿童主动读书。[注4]纲要给图书馆人,尤其是负责儿童阅读的图书馆人提出了要求。

在进行完基本的文献分析后,本文再利用万方数据库检索了2009-2011年间有关图书馆对低幼儿童阅读研究的文献情况。以“图书馆”和“早期阅读”进行检索,获得8篇文献;以“图书馆”和“幼儿阅读”为关键词进行检索,获得4篇文献。去掉重复文献两篇,结果为10篇文献,其中载于CSSCI期刊上的文献为3篇。

从表4文献分析中可以得到如下结果:低幼儿童阅读开始受到图书馆界的关注,虽然目前进行研究的还不是超大规模的,但是核心期刊上已经开始刊载有关该主题的论文,并且比例非常可观(从本来的简略研究中得到的数据是30%)。

五、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被引论文的分析,得出了近七年来我国低幼儿童阅读关注的四个主要领域:低幼儿童阅读教学、教育;低幼儿童阅读的内容及形式;低幼儿童阅读策略;发展心理学。分析结果与我国目前对低幼儿童阅读的实际状况比较符合。另外,本文还分析了图书馆与低幼儿童阅读的关系。低幼儿童阅读是一场读书文化运动,需要图书馆界的积极加入。从情况来看,图书馆界已开始在该领域展开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的研究成果。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选取的年份较短,论文数量较少。

注 释

1 张慧丽.中美图书馆儿童早期阅读研究综述[J].图书与情报,2011(2):2~6

2 刘俊婉.杰出科学家论文影响力的社会年龄分析[J].情报学报,2010(1):121~127

3 刘则渊等.科学知识图谱:方法与应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篇(5)

公共空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除了居住空间以外常去的第二个生活空间,而且相比居住环境人流量、使用量更大,在强调设计的功能性以及实用性的同时,也更加重视设计的人性化和什么情趣,所以有关色彩的设计便必不可少,不同的色彩在不同的空间环境中也会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因此,便简要分析了下色彩在公共空间的应用及影响。

公共空间的定义

公共空间,狭义是指那些供人们日常生活及交往交流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大概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广义是指不仅仅只是个地理的概念,更重要的是进入空间的人们,以及展现在空间之上的广泛参与、交流与互动。这些活动大致包括公众自发的日常文化休闲活动,和自上而下的宏大政治集会。根据不同类型分为:商业空间、办公空间、餐饮空间、医疗空间、观演空间等。

色彩对空间设计的重要性

要做好一个好的空间设计,首先不光要考虑人体工程学的应用,以及家具及设施的设计摆放等等一系列问题,整体空间的色彩也是应该要着重考虑的一问题。由于现代色彩学的发展,人们对色彩功能及作用的认知了解日益加深,使色彩在空间设计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有经验的设计师十分注重色彩在空间设计的作用,重视色彩对人的物理、心理和生理的作用。他们利用人们对色彩的视觉感受,来创造富有个性、层次、秩序与情调的环境,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色彩是空间设计中最为生动、最为活跃的因素,是空间设计的灵魂所在。

空间设计色彩应考虑的问题

1.考虑空间的方位环境。所处的环境不同,所接受的自然光线或者人造光线也不同,光线会对色彩造成一定程度的变化。

2.考虑空间的大小、形成。有些色彩会扩大或缩小空间,在设计中应该注意这个问题。

3.考虑配色的使用。如在室内设计中,大面积使用了蓝白色调做为主题,那在一些小的装饰品上就不能使用太过于跳脱的颜色,以免破坏整体的氛围。

4.考虑使用空间的人群。每个年龄段的人群对于色彩的喜好各不相同,在做空间设计的同时,应着重考虑使用人群的喜好,避免给使用人群带来不适感。

5.空间的使用目的。例如教室中不应使用太过于鲜艳跳跃的颜色,因为不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

色彩带给人的物理效应

色彩不光直接带给人们直观的视觉色彩,在心理上也会带给人们一定的物理性质感受。比如冷暖,轻重,前后等等。这不光是色彩本身带给人们的心理感受,也是色彩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种对比感受。我总结一下大概把其分为四种效应。

1.温度感。在色彩学中,根据不同的色相,把色彩分为暖色、冷色和温色三种。按照色盘的位置顺时针数,从红紫色、红色、橙色到黄绿色为暖色,其中以橙色为最暖。从蓝紫色、蓝色到蓝绿色为冷色,以蓝色为最冷。其余为温色。

2.距离感。在色彩学中,一般暖色系和明度高的色彩具有突出、前进、接近的效果。冷色系和明度暗的色彩则具有后退、凹进的效果。

3.重量感。在色彩学中,色彩的重量一般取决于色彩的明度和纯度,明度和纯度越高,显得越轻,反之则会显得越沉重。

4.尺度感。在色彩学中,色彩对于物体大小的作用,包括色相和明度两个因素。暖色及明度高的色彩具有扩散作用,所以空间或物体会显得很大,冷色及明度低的色彩则具有聚集、聚拢的作用,所有空间或物体会显得比较小。

色彩除了能带给人们冷暖、远近、轻重等等一系列物理反应,在生理和心理上也能带给人们一定程度的联想。例如红色,它能一定程度的刺激神经,过多接触会使人焦躁,疲劳,像上面提到的教室空间中,就不宜过多的使用红色。橙色则会带给人们活力以及食欲的联想,所以多用于餐饮空间。黄色有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的作用,但具有不稳定性,办公空间中不宜过多使用。绿色则有助于消化和镇静情绪等等。

部分公共空间色彩分析

1.办公空间:办公空间主要包括行政办公楼和商业办公楼内部的办公室,会议室以及报告厅的室内设计。经统计对比发现大多数办公空间在选择色彩时最好不会选择太过于明亮艳丽的颜色,例如红色橙色,因为这些颜色在心理学上都会一定程度带给人们过多的神经刺激,令人精神疲惫。纯白色的墙体也使用较少,因为长时间的看白色会给人的眼睛带来一定的负担,就和滑雪场经常出现的雪盲现象是一个道理。这种时候可以选择采用浅蓝色来装饰空间,因为蓝色有使人沉静,安静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对职员们进行工作作业起到促进作用。

2.餐饮空间:餐饮空间主要包括中西餐厅,食堂以及室内会餐厅设计。经统计对比发现餐饮空间在选择色彩时一般不会过多使用绿色,因为如果长期处于绿色的环境中,易使人感到冷清,影响胃液分泌,食欲减退。而一些快餐店,如肯德基,麦当劳等,在选择颜色上则会选择红色或橙色,这是因为这类颜色有刺激神经的作用,会在心理上给人一种急躁,活力,快速的感觉,使就餐人群不自觉加快就餐速度,增加营业利润。

3.医疗空间:医疗空间主要包括城市内各类医院及中小型诊所,这类空间在颜色选用上大多选用白色,因为白色会在心理上给人一种干净纯洁的感觉,让人心怀美好的希望,很符合医院的整体氛围以及想对外展示的精神。

篇(6)

“积极心理学”一词最早出现在马斯洛(A.H.Maslow)的《动机与人格》一书中,该书中的标题为“走向积极心理学”[2]。但是并没有引起心理学界的重视,直到塞利格曼在APA年度大会上明确提出把积极心理学作为自己任职的主要任务时,才开始使积极心理学走上了人类的视野[3]。2004年出版的《现代心理学史》第八版中,著名的心理学史家、心理学家舒尔兹把积极心理学称为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之一[4]。

二、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意义

1.以积极心理学理论明确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标

积极心理学和传统主流心理学相比:传统主流心理学是如何帮助大学生解决现有的心理疾病或心理问题,只关注到一部分人群,无法广泛性地服务于普通的大众学生[5]。其实心理健康教育是为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心理健康概论、交往心理和调适、情绪纷扰与控制、恋爱心理与调适、学习心理与调适等多方面内容的课程[6]。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内容是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幸福感主要是体现于生活质量和积极品质感受,这种幸福感的主要是个体的自我实现体现如何与生活质量的一种协调。对事件的解释和看法是否个体感到幸福,有没有幸福感[7]。这也是对自己已有的生活状态和理想的生活状态的一种肯定的感受[7]。目前,积极心理学主要是探讨人类的幸福感、积极品德、愉悦感,研究积极品质和积极情感体验[8]。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可能会导致资源不足、出现就业难,理想生活和现实生活巨大差距会导致大学生的没有幸福感。从而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所以培养大学生的幸福感,提升大学生的积极品质是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

2.以积极心理学视角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影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以前主要关注的是消极心理学的方面,主要内容是对个体现存的心理问题的诊断与治疗,解析心理异常现象,侧重于心理问题的解决[9]。积极心理学是以注重大学生个体内心潜能的激发,培养积极的品质,如个体积极的情感、积极的思维、积极的品质等;现阶段将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积极心理教育有机结合,不断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目标[10]。笔者认为现代教育应该把目光聚集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增强幸福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当代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理性的对待理想和现实生活的不同,以积极向上的品质来自我调整,以坚忍不拔的意志来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大学生在面对未来生活和危机时,能够积极面对,自我调整心理问题。这是积极心理学在当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3.以积极心理学理论转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模式

在现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很多学生意识不到自己的心理问题,就算意识到了心理障碍也不愿意主动咨询并寻求帮助,而学校对这些现象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只能通过在一定区域开展心理学讲座、建立咨询室、情绪发泄屋等。这些工作却没有带给学生多少效益,甚至使学生接受了负面的影响。所以,要以积极心理学改变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首先,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建立积极向上的品质与态度,注重个体的生活态度与幸福感,帮助学生以积极向上态度的面对外在环境和挫折,以完善个体的人格,提高心理素质,提升品德境界。

本文认为在教学内容增加趣味性,以鲜明的个性色彩和心理特点来使大学生参加各种心理剧演出;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与他人分享的愉悦,使大学生的有一个良好的的情感体验,挖掘大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大学生的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从而达到预防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出现,促进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健康发展。结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现代高等教育中显示重要地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个人成长与未来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培养全方面综合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启到了重要作业。现阶段是利用对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建立学生自信与自尊,对社会现状与生活质量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态度,从而促进个体更快地成长和发展。

作者:刘宗利 刘宗顺 孙佳慧 曹华 单位:长春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SHELDONM,KINGL.WhyPositivePsychologyisNecessary[J].AmericanPsy-chologist,2001,56(3):216-217.

[2]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3).

[3]刘剑.积极心理学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的作用[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12).

[4]Schultz,DuaneP.Ahistoryofmodernpsychology[M].NewYork:Thom-sonPress,2004:152.

[5]叶昇尧.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帮助,第五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2016:161

[6]裴利华.模糊数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测评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09(12):115-118.

[7]Dinner,E.SubjectWell-Being:TheScienceofHappinessandaProposalforaNationalIndex[J].AmericanPsychologist,2000,55(1).

[8]卡尔.积极心理学[M].丁丹,译.第2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196-197.

篇(7)

【关键词】企业形象;视觉设计;情感化

1.引言

企业视觉形象关系到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和位置,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目标。随着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当代消费社会的需求不再仅仅停留在实用功能的层面,而更加注重精神内涵。在企业视觉形象设计中,关怀消费者心理活动和情感体验,可以增加企业的附加价值与亲和力,让消费者对企业产生情感依赖。论文从情感关怀的角度,思考现代企业视觉形象设计应用,通过理论阐释与实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情感化设计导入企业视觉形象的应用。

2.企业视觉形象设计与情感化设计的概念

企业有意识有计划地将个体的特征向社会公众展示与传播,在市场环境中形成一个标准化、差别化的印象和认识,就是企业识别系统(Corporate Identification System),简称CIS。CIS作为一个整体机制,由三部分构成:理念识别(Mind Identity),简称MI;行为识别(Behavior Identity),简称BI;视觉识别(Visual Identity),简称VI。

其中,企业视觉识别系统(VI)是CIS的视觉传递形式,也是最外在、最有效、最直接、最具有传播力和感染力的部分。论文所探讨的问题正是透过视觉符号的情感化设计来传达企业精神与经营理念,有效地打造企业及其产品的知名度和形象。

情感化理念源于认知心理学领域。认知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它影响着人的感知、行为和思维。情感化设计是指设计需要符合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尊重消费者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在保持设计科学合理的同时,注入情感化的因素。

企业视觉识别(VI)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基础识别部分(BE)和应用识别部分(AE)。

其中,基础识别部分主要包括标志图形、标准字体、标准色彩、象征图形、标准组合,是整个VI设计最核心的部分,应用识别部分主要包括基础识别部分在办公用品、环境识别、交通工具、大众传播、商品包装、职业服装、出版印刷、专卖及商场等中的应用,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企业视觉形象关系到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和位置,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目标。假如消费者走进超市,需要购买一瓶饮料,发现产品上没有品牌,没有标志,标准字及标准色,那还有什么心情去购买呢?这就体现出企业视觉形象的重要性了:

独特的企业视觉形象,能确保企业在经济活动中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企业有了自己的标志、企业色以及标准字就不会淹没于商海之中。

企业特有的视觉符号系统,可以更好的吸引公众的注意力,使之产生依赖性,提高消费者对企业产品或者服务的品牌忠诚度。

良好的企业视觉形象,可以提高内部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提高企业的士气,形成更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

3.情感化设计的发展及重要价值

(1)情感化设计的溯源及发展

随着消费社会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人们对设计的需求不仅停留在物质功能层面,而更强调精神内涵与象征意义时,情感化设计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

唐纳德・A・诺曼最早在《情感化设计》中,阐述了情感在设计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他站在“以人为中心”的角度去探索设计与情感的关系,运用设计心理学分析了人类情感的多样性,解释了人的情感与产品、环境之间的微妙关系。

当代情感化设计更注重情感和形式之间的关系,不再以使用功能为唯一的目的,注重在思想层面所承载的含义以及对人心理的影响,这正符合了现代人在追求丰富的物质生活基础上,对高品质精神生活的诉求。

情感化的应用在当今设计界中是必不可少的,譬如在家具设计、环境设计、用户界面设计中多有体现。例如国外剥玉米粒的器具,造型符合人机工程学原理,拿在手里非常的舒适;细磨砂的材质增加摩擦力使之不易滑落;半透明的颜色可以让消费者清晰的看到剥落的玉米粒,不仅使用方便,又能满足消费者的情感体验需求。

在多元文化语境下,情感化设计理念必会继人机设计、后现代设计、人性化设计、绿色设计之后掀起一次设计的新浪潮。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进入了快节奏的数字信息时代。新技术、新媒体的不断推陈出新,将呈现具有数字化特质的情感体验,造成情感化设计的新拓展。

(2)情感化设计的意义与作用

这是一个过剩的消费时代,消费者更加重视个性的满足,精神的愉悦,企业的品牌价值是否符合自己的理念、品位和喜好。将情感因素融入企业视觉形象设计中,借助标志、标准色、象征图形及其的应用,唤起消费者的情感体验和心理共鸣,这是企业视觉形象设计者的动力和目标,也是企业视觉形象蓬勃发展的源泉。

4.情感化设计在企业视觉形象中的导入

有证据表明,令消费者感到快乐的物品能够使之更好的工作和生活。这就说明,能够通过设计传达情感的前提条件,是要有一个能系统的表达它的媒介,也就是情感对象。VI设计的情感对象直接就是企业视觉形象,但有时也可能是这种形象所描述的问题和情景,或者人们通过形象所联想到的事物和意境。

(1)情感化设计在VI基础识别部分的体现

企业标志、标准字体、标准色彩、象征图形、标准组合等基础设计项目,是企业形象的核心部分。下面通过案例来分析情感化设计在其中的体现。

1)企业标志

企业标志是企业的象征与识别符号,是VI的核心基础。企业标志与情感化设计的结合,可以通过简练的造型,生动的形象传达出企业的信息以及所要表达的情感。

麦当劳作为世界快餐连锁巨头,它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独特的企业视觉形象战略。标志采用金黄色的“金弓”(M),像两扇打开的黄金拱门,弧线的造型让人感觉浑圆温暖,同时渐变的颜色带给人柔和的氛围,象征着欢乐和美味,使消费者从心理上感觉到食用这种快餐会带来情感的愉悦。

2)标准字体

企业的标准字体包括中文、英文或其他文字字体,是根据企业名称、企业品牌和企业地址来进行设计的。加入情感化设计的标准字体更有明确的说明性和品牌祈求力。

如海尔集团的标志。新标志的设计核心是速度。风格是:简约和充满活力。在字母中“a”中减少了一个弯,“r”中减少了一个分支,以简约的结构表现企业应对全球市场有更快的反应速度。

3)企业标准色

企业的标准色彩是用来象征企业理念,并应用在视觉识别设计各媒介的指定色彩。情感化的企业标准色设计,可体现出企业的属性与抽象情感。

不同的色彩会影响人们的情绪、性情和行为。比如,信息工业类企业标志多采用蓝色,表现理性和智慧;饮食行业的标准色多为暖色,可以刺激消费者的味觉,诱导消费者购买;服务娱乐行业多为黄色,可以使人感到欢快和光明。

(2)情感化设计在VI应用识别部分的体现

企业视觉的应用识别部分是直接与受众接触的视觉要素,是基础系统的延续,通过这些要素的视觉塑造,能够有力的保证企业视觉印象的传达。

1)广告媒介应用

广告形式能以最快的速度、最广泛的范围将企业信息传达出去,不仅可以树立企业形象,而且能有效地加强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

网络广告媒介主要是指网站而言,网络标识、文字、色彩、动画、排版中都渗透着情感交流,是VI基础识别部分的具体应用。

如Google搜索引擎的标志。最初的设计应用了三原色的概念,锁在一起的圆圈代表了多文化和多国家的概念。Google的搜索主页上,每逢节庆日,标识会进行变形以及更变颜色,塑造出符合节日气氛的新应用。在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Google根据中国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创作出的网络标识应用。紫色和白色闪亮的星星渲染出一种宇宙神秘的气氛,姿态优美的嫦娥以及背景那淡淡黄色的月亮,烘托出节日的幸福与温馨。在中秋这个团圆的节日里,当有东方文化背景的人打开Google的网页时,看到这样的一副画面,肯定会感到心情上的愉悦,对Google产生好感与信任。

2)办公用品应用

企业视觉形象在办公用品中的设计制作,应充分体现出强烈的统一性和规范化,给人一种全新的感受并表现出企业的独特风格。

如“DEMANET”的标志,首字母“D”的设计复古、唯美。将其中的基本元素进行提取,重新组合,构造成新的图案,应用在办公信纸信封上。这样的应用既不失原本标志的特征,又能更加丰富多变的体现出企业视觉形象的特色。

3)服装服饰应用体现

企业视觉形象在服装服饰中的应用,既可以提高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又具有宣传其文化、精神与理念的重要作用。

如路易・威登标志,最先是以灰色帆布作为其服饰布料的,后来用名字的简写L及V配合花朵图案,设计出至今蜚声国际的交织字母粗帆布样式。近年来四瓣花形和正负钻石组合图案遇上变化多端的奇幻色彩,更是扭转了人们对LV只讲经典不谈潮流的视觉印象,拉近了与消费者之间的心理关系。

5.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明显和市场竞争的激烈化,企业视觉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企业特色的重要载体。当代消费社会的需求不再仅仅停留在实用功能的层面,而更加注重精神内涵。本文探讨消费者的情感,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要,将企业视觉形象设计与情感化设计相结合,能增强企业对消费者的亲和力,引起消费者的情感共鸣,促进企业形象的树立和深化。这是企业视觉形象设计者的动力和目标,也是企业视觉形象蓬勃发展的源泉。

参考文献

[1]柳沙.设计艺术心理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美]诺曼著.付秋芳,程进三译.情感化设计[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