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气象工程论文

气象工程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5-05 16:05:3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气象工程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气象工程论文

篇(1)

国际上热带研究期刊按学科分类,可分为热带综合类、热带地理类、热带生态类、热带生物类、热带农业类、热带林业类、热带气象类、热带海洋类等8大类27种(表1)。

热带综合类期刊

国际上热带综合类期刊主要有来自荷兰、美国的ActaTropica(《热带学报》)和TropicalConservationScience(《热带保护科学》)2种期刊。ActaTropica④由荷兰主办,Elsevier出版,1944年创刊,是世界上创刊最早的热带研究期刊。月刊,SCI收录,2016年影响因子为2.218,是一本有关传染病研究的国际杂志,内容涵盖公共卫生科学与生物医学等研究,特别强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人类和动物健康有关的主题;主要刊登热带亚热带的人畜健康、疾病生态、数学建模、社会科学、气候变化等方面的论文。TropicalConservationScience⑤由美国MongabayCorporation主办和出版,2008年创刊,季刊,为SCIE收录期刊,2016年影响因子为1.238,为开放存取电子杂志;主要出版有关欧洲、北美地区热带森林和其他热带生态系统保护领域的原始性论文和最新评论,接收研究论文、评论文章、通信、观点文章和短讯。

热带地理类期刊

热带地理类期刊主要有来自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加拿大等国家的《热带地理》、Singapore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新加坡热带地理》)、Malays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马来西亚热带地理杂志》)、Canad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加拿大热带地理杂志》)4种期刊。《热带地理》⑥由广州地理研究所主办和出版,1980年创刊,中文双月刊。主要报道国际上热带亚热带地区地理研究方面的成果,报道内容涵盖地理学及其各分支学科、相邻或交叉学科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研究论文、前沿动态、研究进展、社会热点等。Singapore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⑦由新加坡国立大学地理系(DepartmentofGeography,NationalUniversityofSingapore)主办,Wiley出版,1953年创刊,季刊,为SSCI收录期刊,2016年影响因子为1.277;影响分区为地理类Q3;主要刊登热带地区自然、人文环境方面的理论研究、实证研究、评论,以及与地理相交叉学科的发展问题。Malays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⑧由马来亚大学地理系(DepartmentofGeography,UniversityofMalaya)主办和出版,1980年创刊,半年刊,为EI收录期刊,主要刊登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热带亚热带地区地理与环境等方面的论文。Canad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⑨由加拿大劳伦森大学(LaurentianUniversity)主办和出版,2013年创刊,半年刊,英-法双语出版;暂无影响因子;专注于热带环境,重视开放讨论;其报道内容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地理、制图、遥感、环境、文化地理、经济地理、城市规划、区域规划、城市地理、地缘政治等。

热带生态类期刊

热带生态类期刊主要包括来自英国、德国、印度的JournalofTropicalEcology(《热带生态学杂志》)、Ecotropica(《生态热带》)、TropicalEcology(《热带生态》)。JournalofTropicalEcology⑩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CambridgeUniversityPress)出版,1985年创刊,为SCI收录期刊,双月刊;2016年影响因子为0.904,影响分区为生态学Q4;主要报道热带生态学领域的原创性研究或评论,重视通过实证研究来调查陆地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对种群进化和生理生态方面的思考,对热带地区生态科学在定量和统计方面的提升是其重要目标之一。Ecotropica⑪由德国热带生态学会(GermanSocietyforTropicalEcology)主办和出版,1995年创刊,半年刊。TropicalEcology⑫由国际热带生态学会(InternationalSocietyforTropicalEcology,ISTE)、印度BenerasHindu大学植物系主办和出版,1961年创刊,季刊,主要刊登热带、亚热带生态学各专业论文,包括植物生态、生态系统、土壤生态、生态压力、生态保护、生态恢复、生态演化、国际上生态变化、可持续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人文生态等方面的内容。

热带生物类期刊

热带生物类期刊主要包括来自美国、哥斯达黎加、中国、澳大利亚等国的5种期刊:Biotropica(《生物热带》)、TropicalPlantBiology(《热带植物生物学》)、RevistadeBiologiaTropical(《热带生物学杂志》葡萄牙文版)、《热带生物学报》和TropicalGrasslands-ForrajesTropicales(《热带草地》)。Biotropica⑬由美国热带生物与保护学会(AssociationforTropicalBiologyandConservation,ATBC)主办⑭,Wiley出版,1997年创刊,双月刊,SCI收录期刊,2016年影响因子为1.730,影响分区为生态科学Q3;主要报道关于热带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以及热带生物的进化、行为和种群生物学方面的原创性研究。TropicalPlantBiology⑮由美国于2008年创办,Springer出版,为SCI收录期刊,2016年影响因子1.400,影响分区为植物学Q4,季刊,该刊报道内容涵盖快速发展的热带植物生物学的方方面面,包括生理学、进化、发育、细胞和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基因组学、基因组生态学和分子育种,多发表原创性研究和评论文章,偶以专题的形式聚焦单一热带物种或某种大的突破。RevistadeBiologiaTropical⑯由哥斯达黎加大学(UniversidaddeCostaRica)主办,SciELO出版,1969年创刊,季刊,葡萄牙文刊,为SCI收录期刊,2016年影响因子0.495,影响分区为生物学Q4,主要报道内容:热带生物学和保护热带生物领域的文章。选择标准是具有新的信息,论文具有相应实验设计、长时段实地工作和完整体系的分类学系统研究。《热带生物学报》⑰由海南大学主办和出版,2009年创刊,中文刊,季刊,主要报道热带生物学领域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专题评述、学术问题讨论、研究简报(或快报)、成果摘要等。TropicalGrasslands-ForrajesTropicales⑱由澳大利亚热带草原协会(TropicalGrasslandSocietyofAustralia)主办,热带农业研究中心CentroInternacionaldeAgriculturaTropical(CIAT)出版,1967年创刊,英-西双语刊,在线期刊,3期/年,主要报道内容:热带农业、林业、牧业的研究成果,包括奶业和牲畜研究。

热带农业类期刊

热带农业类期刊主要包括源自中国、印度、马来西亚、墨西哥、牙买加等国的8种期刊:JournalofTropicalAgriculture(《热带农业杂志》)、TropicalAgriculture(《热带农业》)、PertanikaJournalofTropicalAgriculturalScience(《波坦尼卡热带农业科学杂志》)、TropicalandSubtropicalAgroecosystems(《热带与亚热带农业生态系统》)、《热带农业工程》《热带农业科技》《热带农业科学》《热带作物学报》。JournalofTropicalAgriculture⑲由印度科技部科学与工业研究局(DepartmentofScientificandIndustrialResearch)主办和出版,1961年创刊,原名AgriculturalResearchJournalofKerala(1961―1992年),半年刊;为Scopus收录期刊,主要报道范围:关于作物科学、农业生态系统管理和保护等各方面的文章,特别是将生物、工程、生态和社会知识应用于热带地区农作物、种植园和园艺作物的管理。TropicalAgriculture⑳,由牙买加西印度大学(UniversityoftheWestIndies,Jamaica)主办,1921年创刊,英文刊,季刊,为Scopus收录期刊,主要报道范围:综合性热带农业科学及其相关领域。PertanikaJournalofTropicalAgriculturalScience21由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UniversityPutraMalaysia)主办,Putra大学出版社(UPMPress)出版,1978年创刊,季刊,OA期刊,为Scopus收录期刊,主要报道内容:热带农业研究、农业生物技术、生物化学、生物学、生态学、昆虫学、渔业、林业、食品科学、遗传学、微生物学、病理学和管理学、生理学、植物和动物科学、植物生产、兽医学。TropicalandSubtropicalAgroecosystems22由墨西哥尤卡坦自治大学兽医和动物科学学院(FacultyofVeterinaryMedicineandAnimalScience,UniversityofYucatan,México)主办和出版,2001年创刊,在线期刊,季刊,为Scopus收录期刊,该刊致力于对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农业生态系统的认识和发展,鼓励与该领域相关或交叉学科的成果来稿。《热带农业工程》23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主办,1976年创刊,中文刊,双月刊,主要报道内容为农业机械工程、水土保持、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仿生科学与工程、农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生物工程(生物资源)、信息与电子工程、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农产品转化增值工程、经济与管理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等领域的内容。《热带农业科技》24由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与云南省热带作物学会主办,1977年创刊,中文刊,季刊,主要刊登以天然橡胶、咖啡、热带水果、南药、热带花卉等为主的热带亚热带经济植物、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科技论文和快讯,内容涉及热带农业资源与开发、遗传育种、生理生化、土壤农化、植物保护、农业生态、热作气象等方面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试验简报、综述述评等。《热带农业科学》25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主办和出版,1980年创刊,中文刊,月刊,报道范围是:国内外热带农业科学研究与生产技术动态;有关热带可持续农业理论和实践研究论文,动植物品种选育、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现代集约化种养技术、农业生物灾害防治、农产品储运保鲜加工等科学试验报告;农业经济管理,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研究,新技术开发、应用和推广等。《热带作物学报》26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主办和出版,1980年创刊,中文刊,月刊,主要刊登国内外热带作物特别是巴西橡胶树、胡椒、咖啡、剑麻、香草兰、椰子、木薯、甘蔗、热带果树、南药等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的新成果、新技术和新方法,以创新性学术论文为主,兼顾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报告、试验总结、专题评述和学术问题讨论等稿件。

热带林业类期刊

热带林业类期刊主要包括来自马来西亚和中国的2种期刊。JournalofTropicalForestScience(《热带林业科学杂志》)27由马来西亚林业研究所(ForestResearchInstMalaysia)主办和出版,1988年创刊,英文刊,季刊,为SCI收录期刊,2016年影响因子0.466,影响分区为林业科学Q4,主要报道关于热带森林生物学、生态学、化学、管理学、造林学、保护、利用和产品开发和发展方面的原创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热带林业》28由海南省林学会主办,1973年创刊,中文刊,季刊,主要刊登林业方面的研究论文、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综述与述评、科技信息等。

热带气象类期刊

热带气象类期刊主要有《热带气象学报》29的中、英文版,由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主办,中国气象出版社出版,中文版创刊于1984年,现为双月刊;主要刊登海―气相互作用、中低纬相互作用、低频振荡及遥相关、低纬大气环流异常及其机制、热带大气环流异常的影响、季风动力学、热带气旋动力学与运动学、热带应用气象、热带大气探测、热带大气物理、热带大气环境与化学、热带气候变化及其与国际上变化的联系、热带大气科学试验、以及相关方面等的学术成果。英文版JournalofTropicalMeteorology30于1995年创刊,季刊,为SCIE收录期刊,2016年影响因子0.600,影响分区为气象与大气科学Q4,集中刊登热带大气动力学、天气学、气候学、大气物理、大气环境及数值天气预报等方面的学术成果,报道新的预报方法和成功的经验,综述本领域科研进展及动态。

热带海洋类期刊

热带海洋类期刊有《热带海洋学报》31(JournalofTropicalOceanography),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1982年创刊,中文刊,现为双月刊,这是国际上唯一的一份专门研究热带海洋的期刊。该刊主要刊载南海及邻近热带海洋学研究中有关海洋水文、海洋气象、海洋物理、海洋化学、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海洋沉积、河口海岸、海洋生物、海洋污染与防治、海洋仪器与技术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学术论文以及反映最新学科前沿动态的综述性文章。

2国际上热带研究期刊的分布特征

国际上热带研究期刊的区域分布

国际上热带研究期刊主办国分布在五大洲的12个国家。其中,亚洲国家的热带研究期刊种类最多。包括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等4个国家;其次为拉丁美洲,有墨西哥、牙买加、哥斯达黎加等3国;北美洲有美国、加拿大两国;欧洲有德国和荷兰两国;大洋洲仅有澳大利亚。在热带研究期刊的主办国中,中国主办的热带研究期刊数量最多、学科最全。包括《热带地理》《热带气象学报》(中、英文版)、《热带海洋学报》《热带作物学报》《热带农业工程》《热带农业科学》《热带农业科技》《热带林业》等,涉及热带地理、气象、农业、海洋等多学科领域。

国际上热带研究期刊的语言文字分布

国际热带研究期刊从语种上看,包括英文、中文、葡文、西文、法文等5种语言期刊。国际上热带研究期刊中,英文刊的数量最多,共15种,占总刊数的一半以上。包括:ActaTropica、TropicalConservationScience、Singapore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Malays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Canad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TropicalEcology、JournalofTropicalEcology、Ecotropica、Biotropica、JournalofTropicalForestScience、TropicalPlantBiology、JournalofTropicalAgriculture、TropicalAgriculture、PertanikaJournalofTropicalAgriculturalScience、TropicalandSubtropicalAgroecosystems、JournalofTropicalMeteorology。2.2.2热带研究期刊的中文刊热带研究的中文期刊数量仅次于英文刊,为9种。占热带研究期刊数量的1/3,即《热带地理》《热带生物学报》《热带林业》《热带农业工程》《热带农业科技》《热带农业科学》《热带作物学报》《热带气象学报》《热带海洋学报》。葡萄牙文刊1种,RevistadeBiologiaTropical;英-西双语刊1种,TropicalGrasslands-ForrajesTropicales;英-法双语刊1种,Canad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

国际上热带研究期刊的检索机构分布

篇(2)

大家好!首先在这里非常感谢校领导对我的信任,也非常感谢全体组员对我工作的支持和配合,谢谢!记得开学初办公室朱老师跟我打趣的说:“小赖赖,恭喜你当官嘞。”我说了一句:“为人民服务。”虽然只是句玩笑话,但就觉得身上的胆子很重。因为综合组一直是优秀教研组,心想这次不要这块“金字招牌”就砸在我手上了吧。所以开学初我是带着压力在进行教研活动的。不过,这种想法慢慢转变成为动力,因为综合组的每位成员有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再一次向优秀教研组进军。

我们组有一个特点:领导多,除了我之外,其余的大多是领导。让我这个“平头百姓”去“领导”一大帮领导,感觉好有压力。说到这里,我真的很感谢他们那么配合我的工作,能够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参加教研组活动,还有那些老教师们,他们身上那种认真负责、甘于奉献的态度和精神值得我们年轻老师好好学习。一学期下来,大家形成团结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默契。我觉得我们不仅是朋友,同事,更像是一家人。

综合组同时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相对于其他教研组来说,它有着多学科性,在我眼中它仿佛就像是一个百花园,有热情奔放的玫瑰(音乐组),有清新淡雅的兰花(美术组),还有那透着神秘的非洲菊(科学组)……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百花园,首先登场的是透着神秘的非洲菊(科学组)

学校气象兴趣小组活动的正常开展,促进了气象科普知识的宣传工作,激发了全体学生,特别是气象兴趣小组成员的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通过老师的辅导和学生的自学,兴趣小组的全体成员都能正确地认识各种气象符号,并能正确地运用气象术语,他们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绘制气象小报,并在全校进行展示活动,(图)不仅使兴趣小组成员掌握了大量的气象科普知识,而且使广大师生进一步了解了气象与健康、气象与卫生保健、气象与工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关系。通过活动,培养了学生关爱他人、关爱大自然的良好情操,懂得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学生自觉认真、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

被誉为“东方魔方”的智力七巧板,由形状不同的七块板组成,看似简单,但拼装起来却奇妙无穷,学校为了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创造意识,成立七巧板兴趣小组,由科学老师对学生进行辅导,利用课外时间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知识、技巧的培训,虽然我校组建的时间较短,但经过两个月的不懈努力,我校的七巧板活动初见成效,孩子们在衢州市级七巧板比赛中有两名学生荣获三等奖,我们坚信“给孩子一方舞台,孩子会还你一分惊喜” 。

叶文哲老师在市科学教学论文评比中荣获一等奖,区小学科学实验技能操作比赛获一等奖,指导学生叶梦辉获区第六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

其次亮相的是清新淡雅的兰花(美术组)

12月31日,在杜泽小学的希望广场上举办了书画、科技创新展示活动,此次活动是我校首届校园文化节的专场之一,一块块展板整齐的排列在希望广场的桂花树下,成了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学们纷纷围观上来,簇拥在一块儿,他们或是欣赏着高雅的中国画;或是欣赏着色彩纷呈的水粉画;或是讨论研究着科技小制作……此次活动极大的丰富了校园文化,陶冶了同学们的艺术情操,得到了家长、师生的一致好评。

本学期我组建了国画兴趣小组,这是我国画班的孩子们,瞧!他们多高兴多自豪啊!每天中午他们总是早早的来到国画教室,自觉自发的开始认真的作画。他们都是一群爱画画,对画画有着浓厚兴趣的孩子。虽然学国画的时间不长,但我相信他们是最棒的。在这次的画展中他们已经崭露头角了。

美术组老师还利用课余时间积极筹划,辅导学生创作,组织学生参加区少儿科幻画的比赛,由我指导的祝雯靓、王菲等四位学生分别获区三等奖。指导学生在区第二届艺术节书画比赛中获二等奖和三等奖两人,我的美术论文获区二等奖。

最后压轴的是热情奔放的玫瑰(音乐组)

音乐组老师继续加强铜管乐队、校合唱队、舞蹈队的训练,积极创建省艺术特色学校,10月29日省里考察组成员来我校考察,通过学校领导的介绍,得到了省里考察组的一致好评。

宋建萍老师指导学生在区第二届艺术节中获主持人比赛学生组一等奖,群舞三等奖,心理健康论文获区二等奖,主持的音乐课题在区里立项,"农远工程"论文获市三等奖,博客获市三等奖,教导主任评比区二等奖,本学期被评为校级“红烛”教师,公开课《小蜜蜂》准备送全国参加录像课的评比。

篇(3)

关键词:气象服务;农村;农民

中图分类号:P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3-0206-1

农业、农村问题一直是我国特别关注的问题,它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农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是非常必要的,气象服务对我国农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分析当前我国农村气象服务状况,发现存在的问题,根据这些问题提出提出改善农村气象服务的应对措施,对于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充分发挥气象服务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对我国新农村的实现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农村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

1.1 不能满足农村需求

目前我国气象服务方面仅仅停留在对天气的预报,并且这种预报有时还不是特别准确,这就限制了我国农村农业的发展。很多气象服务不但没有,而且很多气象部门缺乏这方面的认识,例如农业需要的气象服务,名特优农作物经济作物生育期采摘期的气象保障服务、养殖业发展的气象服务、新品种引种的气候论证、适应特色农业发展的农业气候区划。随着农村种植结构的调整,气象服务必须能够跟的上这些服务。尽可能地为农业提供及时、准确、时效性的气象信息服务。

1.2 气象科普的匮乏

由于气象部门资金的匮乏,很多气象科普不能直接选到农村,很多农民不能了解到比较科学的气象知识,只能是通过电视等一些媒体得到有限的气象知识,这就限制了农村农业的发展,农民根本不知道有什么样的气象服务,又何谈去利用好这些服务呢。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农村留守的一般都是老人、小孩,很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再就是富余的人们直接搬到城市居住,这样的人口结构对于气象的普及起着消极的影响。再就是很多气象服务人员对农村的了解不多,这导致了很多气象服务不符合农村的现状,这样就浪费了财力,又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影响气象信息在农村发挥的作用。

1.3 防雷知识的空白

目前我国农村大部分农民已经能够认识到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但是对于雷电的避防还是处于空白阶段。很多农民还是在雷雨来临时,往往跑到没防雷装置的凉亭、简易棚、大树下等最易受雷击的地方躲雨,这就会出现雷击而遭雷击伤亡事件。农村绝大部分的民房没有防雷装置。

2 采取的对策和建议

2.1 体制改革和人才建设

随着农村对气象服务需求的不断多样化,这就要求气象部门不断提高各类气象服务产品的质量和增加服务产品的数量。气象部门一定要改变传统的工作思想,不能把传统的服务一成不变地强压给农民,气象部门一定要提供适合农村需求的预报产品,这样的话就对气象部门体制的改革提出了一些要求,要对整个气象运行系统进行改革和调整。要解决这些复杂的问题,那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深化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同时要注重对人才的引进和队伍的建设。

2.2 建立气象监测预报系统

加强对农村的气象监测网络的建设,这对农村减少天气及地质灾害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通过国家气象卫星和地方监测的数据为农村提供农业气象、生态气象、大气成分、雷电等各项服务,提高遥感遥测技术在农村气象监测的应用水平,为农村气象服务提供必要的监测技术手段。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农业气象、重大病虫害气象、生态气象、大气成分等方面的观测,这样就可以为农村提供服务,也可以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研究提供基础监测数据。建立和完善气象监测预报系统是非常必要的。

2.3 建立农村气象科普教育体系

针对农村存在的问题,气象部门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出适合农村特点的、通俗易懂的气象预报运用、气候资源利用、种养业气象服务指标、避雷防雷技术等科普知识,能够让农村的农民非常容易的接受这些科学知识。气象信息的提供一定打破传统的通过电视广播等传统手段来进行传播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一定要利用好现代工具和传统工具,气象部门还要定期给农民培训一些科普知识,通过举办农村气象技术培训班,传授经济实用的农村适用技术,培养乡土气象专家,从而努力提高农民群众科学利用气象信息的水平。

2.4 加大农村防雷减灾管理力度

雷电知识的普及对于减少雷击事故的发生具有非常好的帮助,通过科普知识进行宣传,让农村人们认识到雷击的危害,把农村防雷减灾纳入到日常工作规范管理中,建立完善农村建设项目的防雷设计审核和施工监督制度。对农村的防雷状况进行定期普查,公布普查结果。特别是对农村企业、公共建筑、学校的防雷隐患,要分类指导,督促整改到位。

参考文献

[1] 韩佳芮.公共气象信息服务的若干问题分析[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04).

[2] 周文韬.我国气象信息业产业化发展研究[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硕士),2004,(04).

[3] 陈利敏.合理利用气象经济 促进农产品营销[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08).

篇(4)

关键词:农业气象学;精品资源共享课;本科教学;建设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1-0190-02

精品课程建设是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1]。2011年10月,教育部了《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2],2012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又出台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明确在“十二五”期间,通过对原国家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和补充,建设500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实现由服务教师向服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的转变,由网络有限开放到充分开放的转变。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目标是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因此,“优质+共享”是资源建设的灵魂,是提高资源可利用性的关键[4]。在新形势下,精品是基础,转型是关键,共享是目标[5]。2012年我校农业气象学课程向江西省教育厅申报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并获批准。三年来按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要求建成了合理教学团队、新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推广。

一、合理的教学团队

提高课程质量,合理的教学团队是关键。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标志着小到一个学科、大到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教学团队是完成教学工作的基本保证,也是促进课程改革,全面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奠基石。一支知识和技能相并的智能型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

1.课程团队结构。课程组坚持把师资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突出地位,着力抓好师资队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建设。师资队伍由农业气象教研室和江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8位教师组成,有博士学位的3人,硕士学位5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人、讲师3人,实验师1人;年龄结构:55岁以上1人,40岁以上5人,35岁以下1人。师资力量雄厚,人员稳定,教学和科研能力强,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学术造诣高,具有丰富授课经验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2.课程团队的成效。开展各种形式的业务培训,包括教育理论培训、教学仪器培训、专业技能培训等。“科学是源,教学是流”,课程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善于发现,善于学习,善于研究教学方法,提高自身水平和教学研究能力,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创新,在研究中进步。完善教师培养体系,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大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优化中青年教师成长发展,培育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创新团队,中青年教师巳成为教学骨干。近5年,教学团队成员巳发表教育教学方面的论文20多篇,自然科学类论文80多篇,获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出版教材2部,获优秀教材一等将1次、二等奖1次。

二、教学内容建设

《农业气象学》是农业科学和气象科学之间的交叉科学,也是气象学、农学、农业生物学和农业生态学的边缘学科,与现代地理科学,生物科学、环境科学等均有密切联系,具有复杂的知识体系。《农业气象学》是我校大农学类专业包括林学、农学、植保、园林、园艺、资环、土管、环保及其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已有50多年的开设历史。我校《农业气象学》2003年批准为省、校两级精品课程,2008年申报国家精品课程,2012年转型升级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教学内容一般包括气象要素光、温、水、气的分布、变化规律及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和调节措施;天气的形成、变化原理及灾害性天气发生规律,地区特征和防御途径;气候形成、区划,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及利用等。

1.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教师对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制定了总体思路、具体计划和实施措施,编写了一本有指导学生学习意义的《农业气象学教学大纲》。内容不是简单的章节堆砌,而是考虑了传授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关系。有明确的培养目标,教学方法,各章有重点、难点、思考题和参考文献等。该大纲早在2000年就获得了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3年、2008年、2010和2012年进行了四次修订。充分体现课内、强化课外,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纲领性文件,在网上开放后,得到学生和校外同行的好评。

2.注重教材建设,保证课程质量。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载体。2000年主编出版了有地方特色的优秀教材――《农业气象学》(2000年8月江西高校出版社),该教材列为江西“金光工程”(即致富工程),2004年获得江西省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编写配套《农业气象实习指导书和教学实习指导》一书,突出了对学生实际操作和调查观测技能的培养,且研制《农业气象学CAI》配套课件,获得江西省教育厅首届优秀多媒体课件二等奖;2009年主编出版了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农业气象学》(2009年2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获得江西省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已出版2万多册;2014年主编出版了《气象学》教材(2014年2月中国林业出版社)。

三、深化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师生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和设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教学手段逐步转化为“电化教学”手段。

篇(5)

关键词:应用气象学;实践教学;创新能力;实验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4-0138-02

一、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意义

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及其实践是新世纪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命题。从观念、体制的创新,到创新环境与创新教学模式都是必要的。独特性与新颖性是创新思维的主要特征。因而我们要在教学理念、教学管理模式、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基地等方面进行综合地改革。本文结合应用气象学专业建设,着重从创新实践能力教学管理、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创新型实验教学项目及专业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等建设环节的一些思路与具体措施进行探讨。创新实践能力的构成要素包括独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人际联络能力、综合活动实践能力、科技信息获取能力、野外观测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及学术交流能力等。因此需根据大学各自学科、各自专业的特点和实际能力的不同要求,根据不同大学生个性的实际能力差异,构建起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选择有特色的实践教学内容,采取有特色及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下结合应用气象学专业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培养,介绍创新实践教学的一些探索。

二、应用气象学专业重视创新实践教学

应用气象学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也是江苏省“十二五”重点专业,在办学体制以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不断探索,使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升华。应用气象学把产学研模式、校内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作为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身心素质、文化素质、社会活动素质等多方面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针对准育人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仪器设备套数较少,参与本科生及研究生人数不多,国家、省级与校级创新实践项目、创新成果专利不多等问题,应用气象学院及相关专业学院多次召开专门会议,努力构建学院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与教学活动。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高级拔尖人才,应用气象学院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学院分团委专门成立了科技创新与训练实践中心,指导应用气象学专业学生的科技创新、社会实践活动、校外实习等项目的规划和组织。应用气象学院还积极推行大学生创新实践教育新生导师制及高年级导师制,即由课堂教学效果优良、学术水平较强的教授、副教授、博士生教师担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育活动的导师。实践教学体系由课程专业实验、实习、科研训练、业务训练、社会实践、科技创新五个子系统组成,通过校内外多样途径的培养,学院创新实践教学工作及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强化创新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1.创建多级别实践平台。应用气象学院专业利用已有的专业特色和资源优势,先后在江苏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泰州市兴化气象局、浙江杭州气象局、浙江慈溪气象局、安徽宿州气象局、安徽寿县气候观象台、海南省气候中心、新疆沙漠气象研究所等开展教学、科研、培新合作教育,保证校内外生产实践实习的创新。学院在2009年建立了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甘肃省干旱联合科学试验基地,在2012年建立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气候中心“农业应对气候变化试验研究基地”,装备了国内领先的设施——农业和水分控制试验场,这样能使学生获得可靠的实验资料,保证教学与创新计划的可操作性。

2.实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应用气象学专业设置了四年连续的实践教学环节,实验课程、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教学大纲齐全,课程实习、毕业实习利用现代化设备,落实实践教学到位,制定了严谨的质量考核制度,每隔两年修订一次,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各个部分,培养学生知识应用、项目设计、文献查找、写作与总结能力。

3.创新型实验教学项目建设。应用气象学专业学生创新型实验教学项目主要来源于指导教师提供的或相关的子课题,也有学生单独申请或自选设计的学校、省级及国家级创新课题。教师创造性的指导,不仅将较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将影响他们各种创造性的非智力因素,提高他们创造性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的实践能力,从而促使他们完成科技攻关项目,促使他们独立地去完成一批课题项目或发明专利,树立他们敢于批判、敢于探索、敢于冒险的精神。

四、专业创新实践教学方案

1.树立实验实践教学质量工程提升理念。实践教学改革与实验示范中心建设成果作为评优评奖的重要方面。做好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基本技能的培养,建设实用性、创新型的教学队伍,建立充满活力及具有国际视野的实践教学气氛,拓展学生自主学习创新空间,修订合理的规章制度,不断提高应用气象学的实践教学水平。

2.专业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建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应用气象学专业应当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做到硬件有保障,时间有保证,实践教学设计合理,教学内容和体系符合培养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气象信息处理能力、田间观测实验技能、科学研究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见图1)。

3.长望实验班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应用气象学专业自2010年开始参与学校长望实验班教学和部分学生导师制管理。学校从理工科本一各专业当年招收的新生中选拔优秀学生编入长望实验班。学校安排工作态度认真、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的教师作为实验班任课教师。实验班学生在校期间至少要参加一项校级及以上相关学科竞赛(包括数学、物理、英语、数模、电子设计竞赛等),参加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或科技创新活动(包括挑战杯、创新杯等),并力争获奖。优秀的理论教学资源、实践教学资源及全程导师制有利于提高学生钻研能力和自学能力,也有利于学生今后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景元书,申双和.高校应用气象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思考[C]//大学地球科学课程报告论坛组委会编:大学地球科学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03.

[2]景元书,申双和,刘寿东.以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应用气象专业发展[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6(1):271-272.

[3]杨沈斌,赵小艳,景元书,申双和,杨再强.《产业工程气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09(31):115-116.

[4]韩凌,刘云,杨平,孟利.开展大学生实验创新项目,促进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3):228-232.

[5]袁晓丽,张明远,万新.冶金工程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改革[J].中国冶金教育,2011(6):51-53.

篇(6)

应用气象学专业是大气科学应用和服务于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大气科学类重要分支学科,实践教学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必须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8-10]。沈阳农业大学应用气象学专业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农业气象学专业。自成立至今,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结合北方区域气象业务特征以及农业院校的特点,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和创新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但近几年,由于自身客观原因和业务单位需求变化等方面出现的新问题,毕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表现出不能与时俱进,在适应实际业务工作上出现了一定的困难。同时气象业务、科研用人单位也希望人才培养方案中能增加学生实践性教学比例,加强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以培养高层次的人才队伍[11-14]。必须结合时代的要求,创新应用气象学实践教学体系。本文结合多年来沈阳农业大学应用气象学实践教学改革的经验,从实践教学目标体系、课程体系、条件体系、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5个方面介绍了本专业在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方面的探讨研究。

1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从实践教学的角度,应用气象学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具备以下能力。

(1)基本技能能力。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从事气象行业业务的基本技能,例如:大气探测中气象测报的基本技能、农业气象观测业务要求的基本技能、天气预报应掌握的基本技能、计算机数据处理及信息处理能力、气象遥感数据处理及应用能力等。这些基本技能的掌握可以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业务,同时提高我校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

(2)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即具有辨别、判断各种信息、提取有效信息、综合分析与归纳决策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设计计算能力、撰写科研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多方面的应用能力。

(3)创新能力。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实施过程中加强教学实践课程和科研训练环节,培养创新实验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科技开发能力等。

2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应用气象学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按照学校实验模块、实习模块、综合训练模块和设计开发模块的总体思想,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旨在构建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对原有实践环节进行整合,并且对没有实验(习)条件的课程进行充分的挖掘,形成新的课程体系(见图1)。

(1)实验模块。实验模块分为信息处理类和业务基础类两类,主要为培养学生一些基本的实践能力。业务基础类包括应用气象仪器学、天气分析和预报2个实验课程;信息处理类包括气象遥感数据处理及应用、地理信息系统上机实验、应用气象统计学实验、应用气象程序设计、常用气象统计软件应用等实验课程。

(2)实习模块。实习模块的设计考虑了气象基本业务的需要,设计了气象观测实习和天气预报实习,属于气象行业对人才要求的最基本技能。学生通过这2个实习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测报和预报工作训练。

(3)综合训练模块。综合训练模块的设计考虑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需要。具体有农业气象业务与方法教学实习、小气候测定实习、设施环境调节、农业气象灾害及其防御、应用气候学教学实习、毕业实习等实习环节。学生通过此模块的实习能够提升自己综合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

(4)设计开发模块。设计开发模块的设计考虑了学生独立进行科研的需要。具体有课题设计、专业综合实验、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通过整合和充分地“挖掘”,在新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中,增加了气象遥感数据处理及应用、设施环境调节和农业气象灾害及其防御等实践内容,特别是设施环境调节是目前气象业务不断拓展的主要方向,北方地区的很多气象业务单位已经开展设施农业的气象服务。

3实践教学条件体系

实践教学条件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在整个体系中起支撑作用。根据实验课程体系,主要是实验室、实习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

(1)实验室建设。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增加实验室面积和更新现有仪器设备,建设成为4个实验室,分别是气象观测实验室、天气分析实验室、气象信息处理实验室和专业综合实验室。气象观测实验室和天气分析实验室主要满足实验模块中业务基础类实验课程和实习模块中2个实习的进行。气象信息处理实验室完成实验模块中信息处理类实验课程的教学任务。专业综合实验室完成综合训练模块的教学任务。

(2)实习基地建设。实习基地是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知识创新、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包括校内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①校内基地建设包括地面气象观测场和气象综合实习基地。地面气象观测场可保证气象观测实习,气象综合实习基地主要用于满足农业气象业务与方法教学实习、小气候测定实习、设施环境调节等课程的实习与实验、专业综合试验、毕业论文等。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主要分为3类,分别是以测报为主要内容的观测实习基地,以天气预报为主要内容的预报实习基地和以专业综合能力培养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实习基地,这3类实习基地反映了学生实践能力增长的过程,依靠实习基地的现有条件,利用地方长处指导学生,特别是到校外气象台站进行地面气象观测实习和天气预报实习,可进入实战状态,能全面提高实际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3)师资队伍建设。实践课程的教师队伍配备以实验室(或实习基地)为平台,通过培养和引进,每个实验室(实习基地)配备1或2名专职或兼职实验教师,负责本实验室(实习基地)课程的授课工作。

4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实验室和校内实习基地由实验室主任负责日常管理,专职技术人员负责设备维护、实习准备等工作,实习指导教师负责具体实习的开展。主要实验室(实习基地)除了保证学生实践课程的授课之外,主要的运行方式是对学生全年开放。实行以实验室或课程为单位进行运作的管理机制和开放性实践教学的运行机制。如地面气象观测场、气象观测室、天气分析实验室配备专职和兼职的实践指导教师,效仿气象行业实际业务,学生分组负责的方法进行全年的测报和预报;1个年级如果能够坚持1年,学生测报和预报的技能就能基本能够达到实际业务的需要。气象综合习基地同样在配备专职和兼职老师的基础上,采取学生分组“承包”,挑选主要大田和温室作物种植,整个生育期内负责“承包”实验地的发育期观测和环境观测;同样1个年级坚持1年,学生也基本可以掌握发育期观测、环境(包括小气候、温室)观测的技能。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的技能,指导教师进而加强引导,就会逐渐增强其开发和创新的能力。

5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反馈,在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起监控作用。结合应用气象学专业的特征,建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各实践教学环节评价指标体系、学生评价指标体系、教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结果可检查实践教学环节的执行情况,及时解决实践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例如,在参考有关的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11,15]研究基础上,建立了可执行的应用气象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通过该指标体系,能对专业内各实践教学环节的授课效果进行客观地评价与比较。

篇(7)

英文名称:Acta Agronomica Sinica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北京市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0496-3490

国内刊号:11-1809/S

邮发代号:82-336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50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中科双效期刊

第三届(2005)国家期刊提名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作物学报》(月刊)创刊于1919年,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作物学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有关作物科学的全国性学术期刊。前身可追溯到1919年1月中华农学会创办的《中华农学会丛刊》,后相继改名为《中华农林会报》、《中华农学会报》、《中国农业研究》和《农业学报》,1962年改为现名《作物学报》,卷期另起。主要刊登农作物遗传育种、耕作栽培、生理生化、生态、种质资源、谷物化学、贮藏加工以及与农作物有关的生物技术、生物数学、生物物理、农业气象等领域以第一手资料撰写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简报以及专题综述、评述等。本刊依靠严格的同行评议制度保障刊出论文的学术水平,所有刊登的文章须经两或三位同行专家审阅再经常务编委终审。读者对象是从事农作物科学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和具有同等水平的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