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1 21:37:5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中学数学新课改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数学;教学反思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是指高中数学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做出的教育教学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再思考的过程。新课程下高中数学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可以从理论和专业基础、教学基本策略、教学基本模式和现代教育媒体应用等几个方面进行。
一、 对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的反思
高中数学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更多的是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因此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扎实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
1.转变数学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要转变教学理念,我的作法一是数学教师应加强对历史与社会教学理论的研习,如《数学教学》、《中学数学教学参考》杂志开辟的一些栏目的讨论文章对更新教学理念就有许多帮助;二是坚持写教学日志或教学反思,把自己积累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撰写教育教学论文,这对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很大;三是积极参与或申请主持省地级教育科研课题,通过课题研究可以极大地提升理论水平。
2.丰富数学专业学识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数学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关键是多研读数学学名著、数学学学术论文、数学著作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名著,不但足以提高专业素质、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二、教学基本策略方面的反思
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基础上,新课程下数学教师主要以课堂为中心进行教学案例反思。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析,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看四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四是利用网络资源,通过网络教学视频和说课、评课等的学习扩大案例的选择面。
三、教学基本模式的反思
“小组合作学习”是当前课堂教学中比较流行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交流的重要途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往的效率,也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不少教师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有个性地学习,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现“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新课标理念下的一种重要教学组织形式,但在实践中,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实施存在几个误区:(1)为了追求学校要求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该小组合作学习的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不该小组合作学习的也让小组合作完成 ;(2)合作人员搭配不合理,责任扩散和"搭车"现象时有发生, 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势互补、相互促进;(3)学生社交技能欠缺,之间缺乏沟通和深层次的交流,合作效率低下,结果是优等生的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差生成了陪衬;(4)教师课前对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认真设计,也有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只是按照预定的设计,把学生往教学框架里赶;(5)为完成课程安排内容,学生还没得出结论达成小组共识时,合作学习被叫停;(6)重个体评价轻小组评价;重学习成果评价轻合作意识、合作方法、合作技能评价;重课堂随机评价轻定期评价等。
四、应用现代教学多媒体的反思
某些学校把是否应用多媒体教学作为是否是新课改教学活动的标准之一。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这种直观的知识展示手段越来越多地被引用到教学当中。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节省老师板演的时间。也是我们新课改所提倡采用的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但是也要考虑学校及所在地区实际的条件,盲目的强制要求采取这种方式,只能使得老师把应用现代多媒体当做应付检查听课时必需的表演。从而走入一个认识的误区,采用多媒体就是新课改。对于那些对新课改认识不深,没有配备多媒体教学硬件的学校的老师,认为自己条件不具备,从思想上放弃新课改政策的执行,对没条件的学校课改的评价也是不公平的。
新课程改革任重道远,作为一线的高中数学教师,我们要在长期不懈的教育实践中,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结合教育教学实际,更新教育理念,我们要积极准备,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创造条件让学习者参与到学习中来。根据课型的需要和学习者实际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手段呈现和帮助学习者建构知识。让新课改的成果惠及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们。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学数学 教学效率 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122-01
通常来说,课堂教学效率是对教学活动综合评价的关键内容,通过实际教学时间与有效教学时间之比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了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应该从多方面进行准备,尽可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掌握更多的教学内容。下面主要从教学目标的确定、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情景模式的构建、教学手段以及方式方法的改进等几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明确中学数学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在中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活动中,营建高效的教学课堂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突出教学的难点与重点,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能够有的放矢。制定数学教学目标时要紧随教学大纲,但不拘泥于大纲,教师能够对教学大纲进行精准的解读。在数学课堂教学前,教师要在备课环节下功夫,把教学大纲进行凝练与升华,并且使之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充分体现。备课环节教师要明确教学重点与难点,对于教学重点要尽量突出,花时间仔细讲解;对于难点问题教师则要做好科学引导,明确学生学习的困难所在,尽量避免教学目标不明确而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通过教师目标明确的教学活动以及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整个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会大大提高。
二、不断激发中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来,才能够使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效率也会得以提升。对于数学这门学科而言,由于其本身具有很强的抽象性与逻辑性,学生普遍认为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不少学生对数学存有畏难情绪,这不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的提高。在中学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要采用不同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巧设疑问、数学游戏、分组讨论、分层教学等等,这些都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例如,在进行数列极限以及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的章节讲解时,不少同学反映过于抽象,学习起来难度大。这时,教师可以利用有趣的故事进行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一位母亲给三个女儿19颗彩球,要求大女儿的彩球数是总彩球数的1/2,二女儿的彩球数是总数的1/4,小女儿的彩球数是总数的1/5,问:每个女儿能分的几颗彩球?用普通的算法显然很难计算出来,那么,借用一个彩球后成为20个彩球,三个女儿分别获得10个彩球、5个彩球以及4个彩球,剩下的一个再还回去,那这是什么原理呢?通过巧妙设置疑问,学习的学习欲望被调动起来,枯燥的数学知识也变得生动起来。
三、进行中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构建高效的中学数学教学课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方式方法,引进先进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就显得非常重要。创新教学方法这也是新课改对中学教学课堂改革提出的要求,传统的“填鸭式”与“满堂灌”的模式已经束缚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面对新课改的要求,改革与创新中学数学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教师要以全新的教学理念为基准,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改变枯燥、死板的授课模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究,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并对于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使学生形成发散性思维,打开学生的数学视野,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素养。
四、巧妙运用情景教学模式进行数学教学
情景教学是目前被广泛采用的教学模式,通过情景设置使学生能够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好的数学情境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能够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而不是把数学理论束之高阁。其次,进行情境创设要符合教学内容,而不能凭空设想,使之不切合主题。再次,情境问题的创设要具有层次性与关联性,具有层次感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深入进行思考,对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有好处。
例如,在进行分段函数章节的学习时,学生对于分段函数的概念理解不清楚,这时,教师可以采用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构设情境。小明家每个月用电95°,之前的电费是每度0.6元,现在施行梯度电价,50°以下每度0.5元,50°至100°每度0.7元,100°以上每度1元,请问,要想使小明家的电费控制在原有的费用下,小明现在的用电量应该控制在多少?这种问题与实际生活紧密,学生能够设身处地的去想问题,从而,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五、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教学相长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盲目进行数学知识的灌输,学生被动进行知识接受,整个教学环节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并不高,学生不能积极有效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变“学生被动的学”为“学生主动的学”,这一转变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不是说教师在课堂上不起作用,而是在教学活动中适时地为学生提供指导,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引导者。同时,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轻松愉快的进行自主学习。此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和学生进行问题探讨,鼓励学生提问题,表达自己的见解,在共同交流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
伴随教学改革的实施,中学数学课程标准出现了重大变革,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过程中都出现了变化,这要求中学教师要依据新课改的基本要求,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不断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努力为学生营建良好的学习氛围。我相信,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最终能够提高中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以提升,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王晓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优化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1年69期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学;数学素质
【中图分类号】 G6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068-1
实施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学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对培养学生的素质责无旁贷。那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数学素质呢?笔者谈谈如下几点看法。
一、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培养其数学意识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是当前新课改的对教学的总要求,是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在数学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就是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不落下任何一个学生,不管是学困生还是学优生,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并得到数学素质的提高。新课程教学要求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因人施教,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数学教学,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进步,实现数学数学素质的提高,实现个人的发展,最后消灭差生,转化中等生,发展优等生。
教师要立足于数学课堂这一主阵地,采取差异化教学,使每个学生都有信心去学习数学知识,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领会数学思想,掌握数学方法,慢慢地,学生们就会喜欢上了数学,爱上了数学。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意识就会逐渐培养起来,学生培养起这种意识,再遇到实际生活中问题的时候,就会主动自觉地地运用学到的数学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当然,也就会把自己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转化为数学问题,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这样的良性循环,学生的知识目标达到了,学生的素质也得到大大提高。
二、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就是让学生不仅要掌握数学的理论知识,还要使其思维能力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不仅要传授数学的解题技能技巧,还应该让学生掌握数学中的思想和方法,从而培养起学生良好的数学能力和思维品质。
作为数学基本能力和核心素质的逻辑思维能力就是依据正确的思维规律和形式对数学对象的属性进行综合分析、抽象概括、推理论证的能力。现在,高考考点放在了思考和推理上,由此可知,我们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数学教学要注重过程教学,要展现知识的形成、发现过程。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教材在编排上还不是十分系统完整,这也是考虑了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教材中对概念的提出,公式、定理等的讲解过程,往往只是给学生一个现成的结论,而对其过程却没有详细的交代。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就要课前细读教材,吃透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计划,认真组织教学内容,改变过去的教学方式,将启发式教学引入数学教学过程中,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揭示知识的背景,创设问题情境,教授给学生发现、创造的方法,启发引导其去思考、创造,在创造中学习,在发现中获取,在成功中升华。具体地说,就是在具体教学中要利用概念、公式、定理的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概括性和创造性;利用知识应用的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连续性和广阔性;利用典型例、练习题的多解和延伸变化,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利用学习中经验的积累和存在问题的矫正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方向性和批判性。
三、注重数学建模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数学素质高低不仅要看其掌握多少数学知识,能解决多少数学难题,更重要的是看他具备的实际能力,能不能应用数学的知识、数学的思想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就要有意识地使教学生活化,将数学理论应用于社会实践应用于学生生活,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方法,并最终使自己具备优良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理论应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中要积极尝试问题教学,使问题进入课堂中,以问题解决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教材中对于数学联系并应用实际也给予充分的注意。”可是实际教学中,由于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这一点没能得到贯彻和执行,局面必然就是学生能考高分,却难有很好的应用数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近几年的高考已经注意并加大了对应用数学题的力度,使人们认识到问题解决教学的意义和重要性,从而引导着我国中学数学教育走上正确的方向,迈上了素质教育的轨道。
中学数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呈现如此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为此,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利用学生的求知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生不断进行观察、思考、研究问题的动力,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是使学生主动获得知识和促进创新性思维发展的重要条件。
1.要善于设置悬念
课堂上若能巧妙设计悬念,则可“一石激起下层浪”,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点燃思维火花。
2.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有了兴趣,就会自觉思维、潜心思考、积极探索,就会创造出奇迹。“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只有师生关系和谐,才能使他们的心理距离接近,在心理舒畅的情景下愉快地学,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思维和想象。
3.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活动
根据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爱好,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课外活动,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数学课外活动中,学生从生活和社会现象中寻找数学问题,探索思考、自我设计、自我解决,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提问、相互启发,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关键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的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要使这条主渠道畅通,就要采用科学探究性的教学模式和创造性培养的教学模式。我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集体研究式教学模式,全面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独特性、严密性。
1.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1)加强解题速度的训练。就是教师安排学生的思维活动,要有时间要求,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以某种速度进行。
当然,教师提出的速度要求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应用学生可能达到的速度要求学生。随着时的推移,对某项训练内容的速度要求可以逐步提高。这样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他们思维的敏捷性就会逐步增强。
(2)要重视提高学生的思维转换机智
初中数学教材中包含着许多“元”的变换、形的变换和数形转换的好题材。教师如果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已有的良好机智,加以优化,就能有效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2.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特性
数学教学中,“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的一种良好手段,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能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存联系,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学会举一反三的本领。对学生有独特的解题方法时,一定要给予鼓励与表扬。教师要合理创设问题情境,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形式,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向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一题多解,让学生用不同的思路、方法来解,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3.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在课堂上故意留点疑问、布设陷阱,让学生发现矛盾,反而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设置教学陷阱,让学生在出错中得到提高,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严密。
(1)在概念、公式的理解上巧设陷阱
数学中的概念、公式等内容的表达十分严密,学生往往只是记住结论,忽视内涌I容易出错。学生在运用相近、易混的概念时,常犯张冠李戴的错误。如在使用“补角”、“邻补角”等概念时常易出错,先在黑板上板书:一个角的补角一定是它的邻补角。故意写错,让学生发现错误,通过讨论找出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掌握这些数学概念。
(2)在克服学生的思维定势处巧设陷阱
教师在教学过程巾,要敢于让学生出错,甚至自己要敢于“出错”,撞击出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在错误中加深对概念、公式的理解,在错误中完善思维。经过反复训练,学生严密的思维能力也定会得到较好的锻炼,创新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数学;电子白板;应用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适当的运用电子白板技术,能够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去听课,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电子白板作用和主要特点
1.电子白板的作用
目前在我国很多中学数学在讲课时已经应用了电子白板技术,这种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数学的讲课方式,它以形象、生动的画面使数学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出丰富的情景模式,这样就会使数学中抽象的数学内容变成形象化,这样的效果一方面会使学生对学习数学充满兴趣,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还会促进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拓展他们的思维,并且还能够激励他们多去参加各种数学趣味活动,开阔他们的眼界;另一方面可以改变学生传统的被动学习方式,变成主动去学习数学,同时还能够使现在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使数学教学质量得到极大提升,总之,运用电子白板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改善数学教学环境,提高其教学质量.
2.电子白板技术特点
(1)白板技术就是集黑板、投影仪、电脑于一体,将三者的功能融为一体,成为数学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方式,使数学的教学质量得到很大提升.
(2)电子白板技术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其互动功能,它改变了传统的讲课方式,改变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同时促使教师和学生融为一体,在课堂上进行互动,教师学生是相互学习的关系,这对学生来说是非常有利的,会极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电子白板技术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其功能中有将文字、声音、图片、影片融为一体的功能,目前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它的应用使学生接受起来变得更加容易.
(4)电子白板会给教师和学生提供很大的资源储存空间,使教师和学生能够经常进行反思和积累,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汇总,这对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电子白板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我们都知道电子白板技术的运用,改变了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提升了数学的教学质量,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改变学生的听课状态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由于教师长篇大论的讲数学知识,很容易导致学生走思,听课不认真致使数学教学质量很低,但是,随着电子白板技术运用,这些现象出现的概率会大大降低,因为电子白板会吸引住学生的目光,使学生集中精神去思考,去参与进去,使教师和学生真正达成一个整体,教师不再是一个人在讲台上讲,可以跟学生一起互动,这样的教学效果将会得到很大提升,同时还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改变学生上课方式
能够教会学生把数学知识灵活运用和进行创新是教师教数学的最终目标,但是数学的创新和运用归根结底还是由数学的研究起作用,所以怎样去好好研究数学是学好数学的关键.电子白板技术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此方法的应用,比如,在讲三角形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运用电子白板技术随意的画出三角形和它的三条中线,然后学生可以自己随意的拖动,使三角形的形状发生变化,这时候学生就会发现,无论三角形的形状怎样变化,它的三条中线总是交于一点,由于这种现象是学生自己发现的,所以他们的记忆就会非常深刻.数学知识是非常有趣的,只要我们掌握了他们的本质,就会对数学充满兴趣,而且电子白板技术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这种兴趣的产生,它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促进知识的转化
电子白板技术的运用,使学生的数学题练习变得既有趣、又简单,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灵活的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它的练习方式有选择、填空、游戏、绘图等方式,而且它的题型不是一成不变的,能够将一道题改变成很多类似的类型题,加深学生的记忆,使数学中枯燥、无味的数学题变得既有趣、又简单.除此之外电子白板技术还有助于调节学生大脑兴奋程度,帮助学生及时的进行疲劳缓解,使精神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焕发,以便学生能够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可以说电子白板技术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它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以及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升.
总之,现代的数学教学不能再是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必须做出改革,确立学生为主体的地位,而电子白板技术对教学方式的改革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我们必须重视这种技术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马维孝.电子白板在初中数学学案教学中的应用[期刊论文]-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7).
关键词:素质;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教育
一、关于创造教育及现状
美国学者伊顿指出:“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国家的最高经济利益,将主要取决于我们同胞的创造才智,而不取决于我们的自然资源。”“中国学生缺少什么素质?中国校园缺少什么氛围?”问题早被提出,答案早已被找到。素质教育的呼声、新课程的改革……可过去了这么久,我们现在大多数学校的现状依然是教师说,学生听,然后大量的解题和考试,使之成为一种应试训练,使大部分学生成为思维呆板的考试机器,前人知识与经验的存储器,是什么使我们改革的步伐走得这么慢,这么艰难?
创造性教育首先需要一个创造性环境:
1.从大的方面来看应该包括:人们对人才的界定、社会对学校所赋予的期望,从而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的人才评价体系,这一点我们做的还不够。在笔者实习时,高一年级正在讲第二章函数内容,班里有一部分同学是新课改的,初中新课改里分解因式、关于简单的二次函数知识都减了,而高考对函数的考查都没有变,抽象加上基础薄弱让学生学起来特别吃力,可教师又都还是用旧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觉得学生笨且难教。
2.从小的方面来看:实施数学的创造性教学,不只是一个方法问题,而首先是数学观念的变革。实际上,也只有数学教学观念的变革,才能导致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从而真正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教师必须彻底摒除片面追求升学率,只为学生考高分而采取急功近利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转向加大思维能力培养力度,加大创新意识的培养。
3.创造型教师的缺乏:在写此文时,笔者常常想:“像我这样没有什么创造性思维的老师能培养出有创造思维的学生吗?”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可主导者是教师,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是培养创造型的教师,它应该包括一些全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
教育改革不应该是几个教育者或学校的事,它应该成为一个社会从上而下的、从理念到行动的事情。它应包括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人们价值观的改变、对教育的投入。
二、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充分认识数学中逻辑思维与发散思维的辩证关系
我国传统数学教学观念、教材与教学方法偏重于逻辑思维的培养,在思维形式上偏重于聚合思维方式的培养,忽视了知觉思维、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其结果是把学生培养成很好地理解、消化和运用前人知识与经验的应用型人才。
近年来,为了培养创造型人才,强调了在创造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直觉思维、发散思维形式,有些却贬低了逻辑思维的作用,甚至错误地认为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是对立的。若仅从知识传授角度考虑,传统教育并非没有优势(从学科考试成绩看,我们的学生成绩普遍高于西方国家同类水平的学生)。知识的多寡与能力强弱密切相关,孤陋寡闻的人绝对没有强的创造力。
逻辑思维是直觉思维的基础,直觉思维是高度纯熟的逻辑思维的产物。逻辑思维是数学思维中的主导成分,直觉思维是数学发现中的关键因素,是逻辑的飞跃和升华。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充分认识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的辩证关系,应以逻辑思维为基础,在培养逻辑思维过程中,重视发散思维与直觉思维的培养,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把握青少年特征是实施创造教育的前提
青少年具有最富想象力、冒险精神和求新求异、求变求索的特征,青少年时代是培养创造思维、开发创造潜能的最佳时机。
(1)创造力的发挥必须有健康的心理基础。首先学生要有安全感,要感到自己被承认受别人的信任,这样他才能抛弃虚伪而存在。其次必须心理自由,亦即表达、感觉、思维的自由,塑造自我的自由。心理调查表明,目前有众多青少年存有心理障碍,消除心理障碍已成为创造教育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教师一定要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使其有健康、稳定、正常的心理,只有具备优秀的心理素质才能有真正的创造。
(2)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创造力较高的孩子多数表现为顽皮、淘气、荒唐,行为时逾常规,处世幽默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打破常规、鼓励学生解放思想表现自我、对“不合常理”的思维要疏导、鼓励,表扬,绝不能“一棍子打死”,导致学生成为“师奴”。
学生个个都有创造潜能,只不过每个学生在创造潜能表现的内容、形式、层次上有差异,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个性。教育者必须清醒认识到:创造力并非独指智力,创造型人才也非高智商者,智力正常的学生也可造就成创造型人才。正如毕加索所说:“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问题在于你长大成人之后如何能够继续保持艺术家的灵性。
3.培养兴趣,激发创造思维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夸美纽斯也说过:“兴趣是创设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欢乐的愉快心理状态,正是引发思维的最佳时机。
(1)由于数学的抽象性会给学习数学带来困难,从而破坏学习的兴趣,为此在学习数学时要充分注意数学概念、数学问题与实际的联系,要加强实践活动,把纯粹的数学知识运用到有关自然科学和实际问题中去,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有利于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
(2)兴趣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当学生在学习数学中获得某一成功,定然产生愉快的情绪,若是不断得获得成功,则学习数学和愉快情绪就会建立稳定的神经联系。所以,教师应把学习的成功感还给学生,教育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引导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3)走出课堂,充实课外。丰富、新颖、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能让学生摆脱课堂的束缚,扩大视野、陶冶情操。在教师恰当的指导下,让学生在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中观察到课内学不到的知识,领悟课内没有触及的深奥道理,获取课内无法取得的奥秘,并能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增加创新意识,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才能。
4.提供机会,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1)提供和创设创造性的问题情景。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数学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而,我们应为学生最大限度地开发创新思维提供广阔的时空,让学生在课堂上乐于提问,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要引导学生在课始进行预习后的质疑,课中进行深入性的质疑,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从而让学生在质疑、解疑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2)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更要多留给学生思考、讨论、动手操作的时间,使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并乐意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将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
5.开发习题功能,发展创造思维
美国创造学家帕内斯制定了创造性解题模式(CPS),它在大量的训练计划中得到应用,被认为是效果最佳的教学模式之一。CPS的5个阶段首先都要进行发散思维,随后进行收敛思维。在教学中,应抓住数学习题特点,进行多向思维训练:
(1)多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变式训练
在数学教学中,进行一题多变训练,通过变形变式把未知转化为已知,复杂变为简单。在进行解题过程中,鼓励学生不受习惯限制,不受思维定势干扰,打破框框、勇于创新,全方位、多角度地寻求解题方法,并能选择最简、最优的方法,发挥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和独创性。
(2)以开放题为出发点
数学开放题的特征包括:
①问题内容的新颖性。传统的数学封闭题条件简单,结论固定,解法呆板,往往有一定的模式可套用,通过大量机械重复训练可以套用模式解决,解题者是在复制别人设定的解法,产生许多高分低能现象。而数学开放题,条件复杂,结论不定,解法灵活性,综合性强,无现成模式可套用,需要学生独立地进行探索,极富挑战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条件。
②问题形成的生动性。数学开放题有的要探求多种答案,有的寻找多种解决方法,有的追溯多种成立条件,有的由变求变,有的以动带动,很能体现现代数学气息。
③问题解决的发散性。解题者需要运用观察、想象、分析、综合、类比、演绎、归纳、概括等思维方法,同时探索多个解决方向,创造新思想和新方法,获得多种结果,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
(2)布置一些和学生生活相关的数学作业,并引导督促其完成
如要求学生:①收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试着解决。②挑出教材、学习参考书、习题集等正式出版物中的若干个非印刷性错误,并予以改正。③就学过的内容自拟三个数学小综合题并附解,要求写出设计的用心和得意之处。④制作立体几何的纸模型若干个,如柱锥台、正多面体、烟囱的直角拐脖、由正多边形构成的非正多面体等。⑤撰写小论文,选题有阅读科普文献或参考书的心得与读后感,学习某段教材的体会或专题小结,解题或研究中的小发现,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分析求解等。这些措施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能完成这样的作业,再与学生课堂教学的学习相辅相成,将使学习变成充满创造活力的过程,这也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教育目的。
托尔斯泰说:“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创造教育将会引起更广泛高度的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成为创新人才,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新的评价体系的建立,必将更有利于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孙名符.数学教育学学原理[M].北京:科技出版社,1996.
关键词: 创新精神 中学数学教学 学生人格
一、新教材透析
自2002年暑期以来,随着课程改革浪潮席卷各大省份,以及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基础教育各科教材的编写和选择的权利也陆续下放。于是,海南省初中数学教材也经历了从“一纲独大”(人教大纲版)到“百花齐放”(各大教育出版社新课标版)的转变。而我有幸从一开始涉足教育事业就沐浴在新课改的阳光下,用科学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心里很是感动。
我校所使用的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从教材总体设计来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了“问题”、“观察”、“思考”、“分析”、“猜想”、“归纳”、“练习”、“应用”等不同板块,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对学生循循善诱。从教材的直观感受来看,教材在图片、图形、文字表述的设计上都力求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并紧扣时代的脉搏。从不同章节课题的展开来看,无不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改理念。如讲到变量概念时所设置的“电影票的销售”、“心电图”、“车厢汽油的消耗”等内容,不但有利于学生认识变量,更开启了对函数的认识;讲到因式分解的一处难点时,课本遵循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用“一个正方形和三个长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的图例,引导学生利用面积相同的原理,把几何问题用代数形式演示出来,总结出因式分解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十字相乘法。
这套数学教材,最显著的变化是不再追求学科本身的完备性和知识的覆盖面,契合了新课标提出的“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进步和发展”理念。这样既把教材的中心价值转移到了学生怎样使用教材上,又赋予教材中的知识内容以更多的价值观,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教材的这些特征和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无不昭示着创新精神即将在教学中的觉醒。
二、着力铸造学生的创新精神
那么,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如何激励和引导学生创新,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我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具体实践,把做法归结为“三引导”、“三养成”。
(一)引导学生感知数学家的人格魅力,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创新精神是锐意求知的行动,需要孜孜不倦渴求真理的品质,需要为真理牺牲一切的意志。
“数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其最根本的特征是它表达了一种探索精神”。数学的发展史,就是人类对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探索史。在探索和寻求数学真理的过程中,涌现了一大批具有非凡人格魅力的数学家。
数学家欧拉不仅在数学领域取得了无与伦比的成就,而且在天文学、航海学、建筑学等多种学科领域中也有许多杰出的成就。由于用功过度,积劳成疾,在59岁的时候他双目失明。在他64岁时,一场大火又把他的全部藏书和研究成果化为灰烬。天灾人祸并没压垮科学巨人,他凭借顽强的毅力和孜孜不倦的治学精神,在失明后的17年中,依靠渊博的知识和惊人记忆力,坚持科学研究,用口授给女儿记录的方法又发表了多部专著,400多篇论文,占他一生著作的一半以上,创造了数学史上的一个奇迹。
数学家阿基米德为了保卫祖国,满怀热情地贡献出自己所有的科学知识,帮助军队屡次重创入侵之敌,但终因敌强我弱,力量悬殊,公元前212年,阿基米德的家乡叙拉古被罗马人攻陷。当时,75岁高龄的阿基米德仍在专心致志地研究一个几何问题,丝毫不知死神的临近。当一个罗马士兵走近他时,阿基米德让他走开,不要踩坏了他的图形,罗马士兵残忍地用刺刀杀害了他。为了事业的执著追求,一代哲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我国元朝数学家李冶,当代数学家华罗庚都曾经在极端贫困的生活条件下,坚持不懈地进行数学研究,并都在各自的领域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当祖国建设需要时,华罗庚、苏步青等数学家不受国外高薪的诱惑,摆脱各种阻力,毅然回国,投身祖国的科学事业,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1]
中外数学家身上所呈现出的崇高思想和光辉业绩,体现的是一种极负责的人文精神——不懈地探索真理,勇于坚持真理,为真理而献身。这些都将激励学生奋发学习、为数学拼搏的豪情;培养学生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精神;教育学生克服困难、敢于探索创新,树立起为祖国的发展和富强做贡献的爱国之志和献身精神。
(二)引导学生关注课本中已有的教学素材和旧有的经验,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创新精神需要人们敢对陈规旧律说“为什么”。数学创新的起点是问题,多问个“为什么”就多了通往真理的“新路”,创新精神的魅力也就在于创造的自由性和天马行空的想象与探索。
在引导学生学习“负数”时,我利用课本开头呈现的三幅图片,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习的数,让他们自己陷入数字范围变化的思考——由最初的0至10,到11—100以内的数字,接着到系统学习自然数,进而扩展到小数、分数。接下来,我抛出一个伪命题:“数到分数已够用了。”有些学生刚开始直点头,可后来质疑声不断涌来。最后学生反驳了这个命题,并结合日常见闻进行了例证。学生的回答很让人欣慰,他们通过丰富的日常见闻,提出了很多以前没有学过的数,比如表示温度、净胜球数、产量增长率、银行利率增长、等高线用到了前面加“-”的数字。我让学生把自己的见闻上升为理性认识,联系课本的界定,领悟一种新数——负数。课后,我积极肯定了学生在探究“负数”概念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留心生活、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三)引导学生从一些创新题型认识和解答过程中,养成发散思维能力。
创新需要人们灵活运用多种思维,把一个问题、结论、方法发散开来,形成新的理论元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发散思维”。下面我仅就一道创新题来谈谈自己是如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
请看下面这道题[2]:
定义:已知给定两数a、b,按规则c=ab+a+b扩充得到一个数c,便称c为“新数”。依此规则,依次将新数c先后与a、b进行扩充(如C=ac+a+c或C=bc+b+c),得到更多“新数”C。现给定两数a=1和b=4,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摇?摇 )
①按上述规则操作三次后得到的最大新数C=49;?摇?摇②2008不是新数;③总能被2整除;?摇?摇④总能被10整除;?摇?摇⑤499不可能是新数。
初拿到这道题,学生一头雾水,不知从哪个知识点切入,一会儿仿佛若有所知,一会儿又举棋不定。这时,我及时地引导他们从等式的反复演绎上考虑,学生很快联想到函数的相关知识,进而表示出一个又一个的新数c:C=1*4+4+1=9;C=9*4+4+9=49;C=9*49+49+9=499。故可以得知选项①、⑤错。
可是,接下来同学们又有些犯难了:首先,选项②中的2008可不是个小数目,像上面那样一步步演绎,显然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方法。其次,选项③、④都涉及“C+1”这个更“新”的数,而且要考虑它能被2、10整除与否,有什么捷径可走吗?这时,我激励学生细心观察,发散思维,联想到“ab+a+b”是一个整式,学生进而联想到因式分解和常用的“构造法”,再联系前面学到的函数的应用,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当然,中间步骤的巧妙转换也是关键)。请看学生探究的结果:
由c=ab+a+b有c=ab+a+b+1-1=(a+1)(b+1)-1
从而有,c+1=(a+1)(b+1)
取c与a组成新数d,则:
d=ac+a+c=(a+1)(c+1)-1
=(a+1)(a+1)(c+1)-1
=(a+1)(a+1)(b+1)-1
=(a+1)(b+1)-1
从而有,d+1=(a+1)(b+1)
取c与b组成新数e,则:
e=bc+b+c=(b+1)(c+1)-1
=(b+1)(b+1)(a+1)-1
=(b+1)(a+1)-1
从而有,e+1=(b+1)(a+1)
最后,把1和4代入其中,可以看出经过扩充后的新数可以表示为x+1=2m5n的形式,故2008不是新数,c+1总能被2整除且c+1总能被10整除,故②③④均正确。
所以上述命题正确的是:②③④。
总结一下这道题的解答思路,可以明确的是:这道题所这涉及的知识点非常多,要求学生对函数概念、因式分解、转化(化归)思想有深刻的领悟,并对各知识点适当地进行迁移。总之,在解此题过程中所体现的利用发散思维解答创新题型,进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特点已显而易见了。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作为当今信息社会支柱力量的数学,不但让人们因诺贝尔不将数学家作为诺贝尔奖的授予对象而唏嘘不已,而且在新时期对人们的数学知识有了更高的要求。而数学科学在提高民族科学和文化素质中又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数学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创新精神)的传播。发掘数学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中的作用,是体现数学文化内涵、实现数学价值的必然选择。新课标也指出“数学文化是贯穿整个中学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相信这句话也将成为我们更新数学教学理念最明亮的灯塔。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