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4 14:44:5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工业发展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与世界工业发展评价水平相比,我国工业能源消耗强度仍比较大。2011年我国工业能源消耗强度为1.757吨标准煤/万元,远高于同期世界工业能源消耗强度(1.205吨标准煤/万元)。与发达国家相比,工业能源消耗强度差距更是巨大。2011年我国工业能源消耗强度分别是德国、美国、日本和韩国的2.6、1.5、2.7和1.6倍。与日本历史时期的工业能源消耗强度相比,我国2011年工业能源消耗强度仍高于1985年日本工业能源消耗强度(1.189吨标准煤/万元),稍低于1970年日本工业能源消耗强度(1.989吨标准煤/万元)。综合来看,我国工业能源消耗强度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主要由两方面原因导致:一是与工业结构的差异有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重化工比重较高,尤其是一些粗放型的采掘工业在我国工业中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些行业一般能源消耗都比较大。而发达国家高技术、知识型密集工业比重大,这些行业能源消耗都比较小。尽管我国近年来高技术产业比重也在一直不断提升,但由于多数属于加工贸易型,处于价值链低端环节,资源能源消耗仍比较大。二是与工业技术水平差异有关。我国属粗放型发展模式,工业技术水平较发达国家较低,工业发展主要靠要素投入驱动,而不是像发达国家由创新驱动的。另外,从钢铁、水泥、石化、造纸等高耗能行业来看,我国工业能源消耗强度也比较大。2011年,我国钢可比能耗为675千克标准煤/吨,高于日本、德国、美国、韩国等国1990年水平。水泥综合能耗138千克标准煤/吨,仍高于日本1990年水平。乙烯综合能耗为895千克标准煤/吨,高出同期世界先进水平42%,与1990年世界先进水平大致相同。合成氨综合能耗(大型装置)为1568千克标准煤/吨,高出同期美国水平的58%,与其1990年水平大致相同。2010年我国纸和纸板综合能耗为1080千克标准煤/吨,为日本同期的将近2倍,比其1990年的综合能耗还要高近0.5倍。我国高耗能行业产品能耗与发达国家相比居高不下原因主要在于技术水平较低,单位产品产出投入的要素较多。由此也可以看出,未来我国工业发展的能源效率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应从提高技术水平入手,可以有效缓解我国工业发展的能源约束压力。
二、能源消耗强度变化的原因分析
能源消耗强度是衡量工业单位产出的资源环境成本的重要指标,也是节能减排的重要指标。但是影响能源消耗强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必须了解影响能源消耗的主要因素,才能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能耗降低策略。
(一)技术升级是工业能源消耗强度下降的主要因素
本文借鉴已有的分解方法,以工业各行业为基础,将工业能源消费量完全分解为结构效应、技术效应和规模效应。总体而言,我国工业能源消耗强度的下降归因于技术效应,贡献率都超过了70%。结构变动在不同的时段内,对我国工业能源消耗强度变动的作用方向和大小都不一。在1985—1995年、1995—2004年和2008—2011年等三个时段内,结构变动对我国工业能源消耗都起着节约能源效应。而在2004—2008年,则起着增长能源消耗效应。这一时期,能源消耗强度比较大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业等行业增长迅速,在工业行业结构中的比重有所上升,进而导致工业结构更加趋向“重型化”,增加了工业能源消耗。规模增长一直对工业能源消耗起着增加能耗的作用,这也表明通过规模增长节约我国工业能源消耗的效应一直未能显现。
(二)高耗能行业是影响我国工业发展能源约束的重要因素
各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费强度差异巨大,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业、化学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和采矿等行业的能耗强度显著高于其它行业。1985年、1995年、2004年和2008年四个年份,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能源消费强度位居各部门之首;2011年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成为能源消费强度最高的工业部门。同时,这7个高耗能行业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也比较高,在所有年份比重都在65%左右。这些行业能源消耗强度的技术效率提升对降低整个工业能源消耗强度的贡献最大。但在2004—2008年这一时期,正是这些高耗能行业规模扩张产生的结构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技术效应,阻碍了工业能源消费强度的降低。
三、我国工业发展的能源约束日趋增强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发展的能源效率水平有了大幅提升,但仍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尤其在工业能源效率等一些关键指标,目前仍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工业发展的能源效率低下,对我国工业经济增长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结合当前我国工业能源消耗水平,参考发达国家及世界工业能耗水平,进行一般情景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工业发展能源约束将日趋增强。首先,与当前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到2020年,我国工业节能减排的任务艰巨。从能耗看,按2010年我国工业能耗强度及世界先进水平能源强度预测,到2020年,我国工业应至少减少能耗总量44亿吨标准煤。其次,工业能源消耗的约束趋势更加强化,工业碳排放压力加大。其一,若以2010年我国工业能耗强度为标准,2020年工业能耗总量698771万吨标准煤,占世界能源生产总量的33.1%,比2010年占比提高21.9个百分点。另外从工业能源消耗增量来看,2020年工业消费新增467669万吨标准煤,远超出2020年世界能源生产的新增量⑤。这也表明在此背景下,世界所有能源生产量难以支撑我国工业发展需求,目前的工业能源消耗方式根本行不通。其二,若以2010年日本工业能耗为标准,2020年工业能耗总量258804万吨标准煤,占世界能源生产总量的12.3%,比2010年占比下降1.0个百分点。另外从工业能源消耗增量来看,2020年工业消费新增27702万吨标准煤,低于2020年世界能源生产新增量。这则要求我国工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水平提升必须取得重大突破,否则在短期内很难能达到日本能耗标准。即使能够达到先进标准,我国工业发展也将增加27702万吨标煤产生的碳排放,这将为实现我国2020年碳排放承诺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四、政策措施建议
未来,我国工业发展效率将会进一步得以大幅提升,但由于工业能源消耗总量增长态势仍未缓解,峰值尚未出现,未来工业能源约束将会继续增强。为此,需要采取综合手段,降低工业发展能源消耗强度,减轻能源约束压力。
(一)加快能源利用技术创新
与国外发达国家工业能源效率水平相比,我国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表明我国在工业能源利用技术能力仍有待提升。因此,未来应加快工业能源利用技术创新,促进能源效率提升。一是加大能源利用技术科研投入强度,加快创新体系建设,突破制约能源利用技术的重大关键制约技术,尽快实现能源利用核心技术创新。同时加快推广应用先进、成熟的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大力提高我国工业能源利用效率。二是重点加大对煤炭利用技术的提升。鉴于我国目前以煤炭为主的工业能源消费结构在未来较长时间内仍难以改变,还应重点加强煤炭综合利用技术和洁净煤技术创新,提高热效率,降低废气排放。
(二)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促进工业部门产业结构升级是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总量的有效途径。一是重点促进高耗能产业结构升级,增强传统产业竞争力,坚决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落后产能,努力发展高技术及战略性新兴制造业,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逐步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工业发展模式。二是不断完善发展环境,加快提升生产业的规模和水平,促进我国工业价值链提升,延伸产业链和产品的深加工程度,提高工业现代装备水平和产品附加值。
(三)完善工业节能管理体制
1984年美国联碳公司(UCC)成功开发出磷酸硅铝分子筛催化剂SAPO-34,利用该催化剂可将甲醇转化成乙烯和丙烯[1]。美国环球油品公司(UOP)与挪威海德鲁公司(Hydro)合作,利用分子筛催化剂SAPO-34于1995年建成了第1套UOP/HydroMTO示范装置。该装置负荷为0.75t/d,产物乙烯/丙烯配比可调。2008年,UOP公司与法国道达尔公司(Total)合作,在比利时建设了1套10t/d的MTO示范装置[1]。UOP公司基于上述示范装置,开发了MTO工业化工艺包,向全球推广其技术,但目前尚未见项目建设报道。国内开展MTO研究的单位主要有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其开发的甲醇制取低碳烯烃(DMTO)技术已经成功商业化运行,分别建成了包头60万t/a煤制烯烃项目和宁波禾元60万t/aMTO项目,另有多个项目在建。另外,中国石化开发的SMTO技术在燕山石化建有1万t/a的中试装置,在中原石化建成20万t/a的工业装置,并规划多个项目[5]。
2煤制PP装置运行及建设情况
2.1运行情况目前国内建成的以煤、甲醇为初始原料制备PP的项目主要有:2010年8月投产的神华包头MTO项目,产能为30万t/a;2011年4月投产的神华宁煤MTP项目,产能为50万t/a;2012年3月投产的大唐多伦MTP项目,产能为46万t/a;2013年2月试车的宁波禾元MTO项目,产能为30万t/a。其中神华包头MTO项目和神宁集团MTP运行时间最长,目前已经稳定化运行,大唐多伦MTP项目尚未达到稳定运行的程度,宁波禾元的MTO项目完成试车运行。
2.1.1神华包头煤制PP装置神华包头60万t/a煤制烯烃项目于2011年1月商业化运行,其中PP,聚乙烯产能各为30万t/a。该项目气化装置采用德士古水煤浆加压气化技术,气化炉为7台,生产阶段为5开2备,气化煤种采用包头矿区和鄂尔多斯矿区出产的煤按一定比例掺混;MTO装置采用大连化物所技术,流化床反应器由中国石化洛阳工程公司设计;PP装置采用Dow化学的Unipol气相流化床生产工艺[6]。
2.1.2宁波禾元甲醇制PP装置宁波禾元60万t/a甲醇制烯烃项目于2013年2月试车,现已进入商业化试生产阶段,其中PP产能30万t/a,乙二醇产能50万t/a。甲醇原料主要进口自中东等国外地区。该项目PP装置采用Basell公司Spheripol液相双环管生产工艺,产品牌号为均聚拉丝料T30S。
2.1.3神华宁煤煤制PP装置神华宁煤50万t/a煤制烯烃项目于2011年4月试车,2012年1月商业化运行。该项目气化装置采用德国西门子GSP干煤粉加压气化技术,气化炉为5台,生产阶段采用4开1备,气化煤种采用宁东各矿区的精洗煤和块煤按一定比例掺混;MTP装置采用德国鲁奇固定床甲醇制丙烯技术;PP装置采用ABB公司的Novolen气相工艺[7],产品牌号有均聚拉丝料1102K、均聚注塑料1100N、共聚注塑料2440K及2500H。
2.1.4大唐多伦煤制PP装置大唐多伦46万t/a煤制烯烃项目气化装置采用壳牌干煤粉加压气化技术,气化炉为3台,生产阶段采用2开1备,气化煤种采用多伦矿区的褐煤;MTP装置采用德国鲁奇固定床甲醇制丙烯技术;PP装置采用Daw化学的Unipol气相流化床生产工艺[8],装置于2009年11月开车。
2.1.5中原石化甲醇制PP装置中原石化20万t/a甲醇制烯烃(乙烯/丙烯配比可调)项目于2011年10月建成,PP装置产能为14万t/a,采用中国石化自行设计的液相环管工艺,现生产牌号为T30S,装置生产用甲醇购自河南煤业化工集团。
2.1.6煤制烯烃装置运行效益我国现有的3套神华包头、神华宁煤、大唐多伦煤制烯烃项目投资分别为170亿元,178亿元,180亿元。与石油路线相比,用煤生产PP具有很大的成本优势。以均聚拉丝料为例,市场价在11000~12000元/t,石脑油裂解的丙烯单价接近10000元/t,加上聚合阶段的生产成本,石油路线的PP生产装置效益很低;而以煤为原料时,PP生产成本在6000~7000元/t。可见,相比传统石油路线,煤制烯烃生产成本较低,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
2.2建设情况
2.2.1在建及规划项目与传统的石油路线相比,以煤为原料制备烯烃在生产成本和原料来源上具有很大优势。因此国内很多富煤地区在建及规划煤制烯烃项目,以发展煤化工来带动地区工业和经济发展。表1和表2分别列出了现阶段国内在建、规划的煤经甲醇制烯烃项目的烯烃生产技术来源和PP设计产能情况。
2.2.2项目建设考虑因素发展煤制烯烃项目必须谨慎,不是所有富煤地区都适合发展煤制烯烃项目,需要综合考虑以下方面的因素:(1)煤中氢碳质量比在0.2~0.8,而石油中氢碳比在1.0~2.0,因此煤制烯烃相比石油制烯烃需要大量的水作为原料,例如在煤气化制备合成气和合成变换阶段(将H2和CO摩尔比调整为约2∶1)都需要水参与反应;另一方面,气化和变换阶段都产生CO2,其中大部分直接排放至大气中,在煤制烯烃过程中,生产1t甲醇产生2tCO2,生产1t烯烃要产生6t的CO2气体。(2)煤制烯烃项目投资巨大、风险高。60万t/a的煤制烯烃项目从最初的气化到最终的聚合总投资接近200亿元,而采用石油路线的千万吨炼油及百万吨乙烯项目投资约300亿元,因此就投资成本而言,煤制烯烃项目与石油路线相比投资过高;另一方面,煤制烯烃项目中的气化及烯烃制备技术在工业化大规模应用方面仍有待提高,运行过程存在一定风险。(3)国内PP产能的增长速度大于市场需求的增长。2010年国内PP产能为969万t,到2012年增长至1388万t,2014年将达到1897万t,年均增长232万t;而2010年国内市场PP的表观需求量为1510万t,到2012年增长至1740万t,年均增长115万t。近几年富煤省份纷纷规划煤制烯烃项目,如果不进行合理规划而任其盲目发展,可能会造成供大于求的局面。
3结束语
1.1“炼化一体化”百万吨乙烯基地崛起炼化一体化已成为全球乙烯工业发展主流,炼油与化工是关联最密切的业务,两者结合可以在资源配置,优化互用各种物流,提高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降低固定资产费用,节省储运系列投资,共享公用工程和环保系统,从而实现炼厂与化工厂整体效益最大化的目标。据美国斯坦福咨询公司(SRI)对燃料型炼油厂和一体炼厂两种模式效益分析,在一定的原油价格范围内,一体化厂的全投资收益率比燃料型炼厂高10%以上,且随原油价格的升高,两者收益率差距更大,一体化炼厂具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目前,我国已在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建成了一批大型炼油化工一体化企业,其中包括镇海炼化、福建炼化、天津石化炼化一体化基地,据悉,中国石化75%的炼油能力、90%以上的乙烯生产能力集中在这三大地区,为原料的优化配置、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根据《乙烯行业“十二五”规划》,我国将继续做大做强这三大地区石化产业群,改造提升东北地区乙烯工业,同时建设中西部乙烯基地,进一步优化乙烯布局[2]。长三角地区以上海、南京、宁波为中心,形成3~4个产能超200万t/a的乙烯生产基地,其乙烯合计产能将占全国总产能的35%以上;珠三角地区将加快茂名、惠州、湛江、揭阳等地中资或中外合资项目的建设,重点发展下游的优势产品和特色、高附加值的衍生物产品;环渤海湾地区以京津唐和抚顺为中心,布局大型乙烯装置;中西部地区则配合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在兰州、成都、武汉、独山子等地形成4个乙烯基地。“十二五”期间,全国炼油企业平均规模将进一步扩大,使我国乙烯工业向“炼油-乙烯-芳烃-高端产品”深度集成的一体化模式发展成为可能。
1.2重大装备国产化2007年4月,国家发改委起草了《关于加快推进石化装备国产化的实施方案(讨论稿)》,为石化装备国产化设定了百万吨级乙烯及深加工设备成套装备的国产化率不低于75%[7-8]。在“十一五”期间,百万吨乙烯装置中最关键、最难国产化的核心设备裂解气压缩机、丙烯制冷压缩机和乙烯压缩机均已实现了国产化[6]。例如[6-10]:天津百万吨乙烯工程中,作为核心装备的裂解气压缩机和冷箱首次由国内厂家制造,乙烯装备的国产化率达到78%,主要设备1775台(套),引进设备仅为212台(套),其余均为国内采购。在茂名乙烯技术改造中,实现了大型裂解气压缩机和冷箱等关键设备的国产化,总共510台设备中448台是国内制造,国产化率达87.8%,首创使用国内技术和设备国产化的最高记录。镇海炼化百万吨乙烯工程实现了三大核心机组之一的丙烯制冷压缩机的首台国产化,整个工程共有13台套大型设备被列为国家重大设备国产化攻关和重点推广应用项目,均实现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自主安装,有力地推动了国内装备制造业水平提升。抚顺石化80万t/a乙烯建设中,装置国产化率达72%,装置采用的乙烯压缩机组由沈鼓集团提供,这是我国自主研制的首台百万吨乙烯装置用乙烯压缩机组。通过自主创新和合作开发,我国石化已具备了采用自主技术建设百万吨级乙烯装置的能力。据不完全统计,依托石化企业工程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中国石化研制和推广应用了重大国产化设备达2000多套。其关键设备乙烯裂解炉及其急冷锅炉、大型乙烯裂解、各种低温泵、高压板翅式换热器(冷箱)、大型乙烯球罐、聚丙烯反应器以及大型双螺杆造粒机组等相继研制成功。石化大型装备的国产化,有力推动了石化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和产品结构调整,增强了中国石化装备工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
2中国乙烯工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2.1原料应向多元化发展乙烯原料是影响乙烯成本的重要因素。在乙烯生产中,原料在总成本中所占比例高达70%~75%[1],以石脑油为原料时更是高达80%~90%[3]。目前,我国生产乙烯的原料主要是石脑油,石脑油是炼油工业的产品,其产量受到炼油工业的制约。目前我国70%左右的原油用于成品油(汽、煤、柴油)生产。2013年我国进口原油2.8亿吨,原油对外依存度已达57.3%[1]。随着经济发展,未来我国乙烯原料的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预计2015年我国乙烯产量将达到2383.5万t,需要石脑油7000万t,如果再考虑其他生产对石脑油的需求,国内石脑油的缺口将更大。资源不足将限制我国乙烯工业的发展。因此,应加大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实现乙烯原料向轻质化、多元化发展战略。另外,还要加快开发新的乙烯生产路线,近年来我国已经开发并应用了多种原料制烯烃技术,包括MTO/MTP、CPP、丙烷脱氢等技术。未来几年是我国煤制烯烃/MTO生产能力迅速发展的时期,目前建成在建的煤制烯烃/MTO项目包括宁波禾元化学30万t/a、浙江兴兴新能源30万t/a、华能呼伦贝尔30万t/a、青海庆华30万t/a、中国石化鹤壁30万t/a,山西焦化30万t/a、陕西神木化工30万t/a等。但考虑到煤制烯烃项目的庞大投资和巨大的耗水量问题,未来真正能够建成的项目要少于规划项目。所以应加快页岩气开发,积极发展天然气制乙烯工艺。2.2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竞争力我国乙烯生产装置规模已经有较大提高,但与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我国产能低于50万t/a装置多达17套(其中1套已经停产),全球范围内规划建设的超大型乙烯装置产能可达150万t/a,一些公司还在研究180万t/a乙烯装置的可能性,沙特阿拉伯、北美地区及新加坡的乙烯装置平均规模均在我国之上。因此借鉴世界乙烯工业发展规律,我国乙烯工业规模适宜在80~130万t/a,建设规模根据市场、原料及其他建厂条件而定。同时应当关闭规模小、能耗高、技术落后、经济效益差的装置,根据经济发展规律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要求出发,实现乙烯规模大型化。
2.3技术有待提高目前我国乙烯装置国产率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技术差距,可靠性和稳定性不高,专业化和系列化程度较低,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还跟不上石化技术发展及装备大型化的要求;对引进技术装备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力度不够,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缺乏;重大技术装备的研发能力薄弱;技术准备和储备不足;装备制造企业与工艺开发的合作机制尚未建立,不适应世界石化装备机电一体化和信息化的要求与步伐。我国石化装备产业应在重大装备上实现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能力的突破,着力提高我国石化行业重大装备国产化水平。国内乙烯工业总体物料消耗较高,应加大开发引进先进的裂解技术和分离技术。但是提高竞争力的关键是要加快技术进步,增强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石化工业长期立足在引进技术的基点上是难以使竞争力有较快的提高,研究开发经费不足是难以进入开发创新之路的主要原因,目前化学工业的科研经费投入占GDP的比例不足1%,低于有关制造业的投入水平,与发达国家2.2%的水平更有较大差距,尚属于技术引进和应用层次。
2.4布局分散需集中目前,我国已建成的乙烯工业装置分布在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而拟建和已建的乙烯装置更是几乎覆盖全国。单辽宁一个省,已建和拟建装置也分散在辽阳、盘锦、抚顺、大连几处。弊病明显:1)加大了投资。如上海赛科90万t/a乙烯工程建在化工区内,有公用工程体系等一系列公用和辅助设施可以依托共享,每万吨乙烯产能工程总投资为2.49亿元,而广东惠州80万t/a乙烯由于是单独配套公用工程和辅助设施等,每万吨乙烯产能工程总投资比上海赛科高出2.13亿元。2)公用工程投资重复浪费。以60万t/a乙烯装置工程计,美国的罐区、码头等公用工程占整个工程的20%,而我国则占40%~50%,即其中有近20%部分要重复。3)加大了污染风险。目前我国主要港口几乎都有炼油装置,单是治理渗油漏油一项造成的污染就是一大难题。在缺水地区及长江、黄河中上游的水源地布建大型化工联合装置,将会造成当地生态恶化及生存危害。世界上乙烯装置的建设是以集中建设为主,如美国约有2/3的乙烯装置建在德克萨斯州,主要集中在墨西哥湾。比利时乙烯装置全部建设在安特卫普,日本乙烯大部分集中在东京湾,新加坡集中在裕廊岛,韩国集中在蔚山附近。在新一轮的发展中要重视布局,提高集中度,结合我国市场、资源等条件,应集中在沿海地区布置4~5点,如镇海、金山湾、湄洲湾、连云港、天津、青岛、大连等地。然后再在此基础上建设1~2个高度集中的石化基地。为了扼制目前过于分散的建设状态,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国家应统一规划,对乙烯工业严格执行准入制度:1)乙烯项目建设要符合产业布局和“基地化、大型化”的发展要求;2)新建项目原则上要依托现有大型炼油企业,实行炼油化工一体化。乙烯项目业主原料自给能力必须达到75%以上。3)新建乙烯项目单线规模达到80万t/a级以上,而且乙烯下游石化装置也应具有世界级经济规模。
2.5其他我国市场尤其是下游乙烯产品的进口量非常大,我国乙烯下游产品品种单一,特殊品种依赖于进口,未来我国乙烯建设和发展将注重调整下游衍生产品结构,要更好利用我国以石脑油作为乙烯主要原料带来的副产品和下游衍生物多、附加值高、增值空间大、可供选择产品组合多的有利之处,多生产高附加值、高档产品,以及差别化、功能化产品,更好地发挥炼化一体化优势,促进产品升级,努力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全面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
3结束语
迄今为止全世界已有几十家著名学府加入了CDIO国际组织,以CDIO模式培养的学生获得了企业的好评,一些公司还对CDIO成员学校的毕业生开出了高15%的工资标准,这正是说明了工业界对此模式的高度认可。2009年3月五邑大学成为国家首批18家参与CDIO模式试点的高校之一,在融合这一先进的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工业设计专业的产学研合作得到了推进与深化,其效果直接映射到专业的办学质量,学生的设计水平稳步上升,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也有明显增加。
二、多样化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目前国内研究产学研问题的学者一般将合作模式分为三类:市场需求导向型、学研机构主导型以及共建实体型[4]。其中第一类模式所包含的具体做法如项目委托、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等是当下主流,当然也是一种短期合作模式。后两类合作模式尤其是第三类共建实体型模式属于产学研关系中较为高层次的结合,各方的人力、物力等资源得到更合理更高效的利用,彼此关系也超越了从简单的信息交流互帮互助而上升到缔结中长期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笔者认为,无论上述哪种类型在当前都有存在的必要性,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宜的合作模式都能对培养高级的应用型人才发挥作用。归根结底,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对于增强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进而形成专业特色、打造专业实力是极有裨益的。以五邑大学工业设计专业在近年的校企合作案例来看,以下方式是经常采用并被证实有效,有助于校企之间保持长期可持续的发展。
1.横向项目式。通过签署合同或者协议,企业将产品设计开发项目委托予学校并支付相关费用。这种形式相当普遍,多数规模不大的民营企业比较愿意选择这一灵活的方式。
2.年度委托式。如果企业实力较强,并且产品主要以外观为主导,每年需要拿出的新方案比较多,那么往往会与校方缔结一个长期的合作关系,向学校提供年度科研经费,委托学校完成部分新品设计任务,那么校企研发中心基本也会水到渠成地产生,比如五邑大学工业设计专业和江门市某箱包有限公司成立了箱包皮具设计研究所,一方面企业拨付研发经费,另一方面双方还可联合向省市科技部门申报科技攻关项目,以政府下达的经费支撑研究所的经费开销,这样就属于官产学研的类型了。
3.承办设计竞赛。由企业出资设立设计奖项,而学校教师负责宣传、组织和指导,比赛范围可仅限于校内,也可以邀请其他兄弟院校师生和社会设计资源参加。所有成果方案的知识产权归企业所有,获奖师生具有署名权。企业通常也比较接受这个方式,因为一次收集到的方案数量很多,不过不足之处也是明显的:因为参赛面广,投稿者多是自发而为,教师很难实施指导,因此方案虽多但是良莠不齐。
4.接纳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学生到企业开展毕业实习,以实际课题作为毕业设计题目,设计过程中接受学校教师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双师”制指导,设计方案的质量比较有保障,而且学生以及企业还可以通过实习期相互考察双向选择以决定是否留用为正式员工。
三、强调CDIO特征的产学研合作实施案例
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历来在工程教育就毋庸置疑,但是CDIO模式所主张的在实践中学习,则有其独有的特征:强调学生应在体验环环相扣的产品工程链的过程中,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进行学习。因此要取得良好效果,工业设计专业产学研合作的实施不可局限于类似暑期这样的某个短暂时段,教师要预先为在大学四年全程开展而构建一个培养计划,构建一个以项目为引导带动具体课程以及知识点学习的专业培养体系。在这方面,五邑大学工业设计专业近年来做了不少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例如,瞄准本地的特色产业———五金卫浴行业,选择了其中一间公司开展产学研活动,具体工作是为该企业设计新款水龙头。真题真做的设计任务对学生既有吸引力也有压力,因为如果方案得到企业接受转化为产品,则可享受到激奋人心的成就感,但是他们也很明白个中难度———造型自然是要新颖美观,还要有工艺上、人机关系上的合理性,这显然需要综合几门课程的知识点。整个设计过程为期半个学期,学生的进步相当明显。第一轮方案企业评价是“创意性高”,但是由于整体务实性不足只选中两款进入结构设计环节。当一个月之后第二轮方案拿出来则令企业感到很惊喜,因为学生们在老师的帮助下从上一轮的实践中找到了症结所在,因此水龙头的造型做到了实用、美观、经济、创新,企业一下子选出了十多款列入年内的开发计划。这种项目式的产学研合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一体化学习”的机会,这正是CDIO的特点之一。学生在真题真做———工程实际环境中学习多个技术知识和学科知识,同时还要学习个人、人际交往能力,双重学习目标的活动成为了一种学习能力的手段,加深了学生对各个学科知识的理解[3]。当然产学合作另一个作用还在于提升了教师的能力,这也是CDIO标准中对教师提出的明确要求。现在高校里的工业设计教师普遍属于理论基础好,实践经验不足,同时在一般情况下对某个具体行业也缺乏了解。所以教师为了胜任指导学生开展设计的工作,必然会想办法及时补充譬如五金卫浴行业的专业知识,通过下企业向工程师请教、查阅资料和文献,这样自身的能力便得到了明显拓展。
四、提高产学研合作质量的关键问题
有的教师认为提高产学研合作质量的关键在于选择适当的企业,合作成败取决与企业支持的力度。但是事实上不少院校由于所处的地区制造业并不很发达因而缺乏合作的机会,或者由于专业本身知名度有限未能吸引较多的企业主动上门寻求合作,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再谈挑选合适的合作伙伴未免有些奢侈。笔者认为,在外部条件不是特别理想的情况下想要提高产学研合作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确切地说在于教师必须不断提高他们在教学能力、新的评估形式、工程实践以及相关技能方面的水平。毋庸置疑,在产学研的关系中教师扮演着重要的指导者的角色,而企业更多的是提供实践的场所和机会。如果希望教师能够胜任讲授融合了多个学科知识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内容,能够向学生示范产品在构思、设计、实施、运行各环节中的人际沟通与交往,那么教师自己必须具备这些能力。目前我们当中的大多数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的人生经历,使得他们在单方面的理论知识上拥有扎实的基础,但是在商业和工业环境中的工程实践经验却非常有限,所以教师自身的发展刻不容缓。CDIO教育模式特别指出可以通过三种基本方法提升教师的能力水平:新任教师在走上讲台前先下到企业实践一年;现有教师参加研讨会、工作坊和短训班,或者是在假期到企业实践;招聘具有工业经验的企业工程师作为补充师资为学生讲课[3]。在实践中,五邑大学工业设计专业将此具体化为三个互动:(1)校内教学团队与企业研发团队的互动。教师与设计师共同指导学生专业课程教学和设计竞赛,多视角的交流与碰撞激发创造潜能。(2)校内项目教学与企业项目研发的互动。通过设计项目的对接,实现课程的项目式教学与企业子平台的研发项目保持一定的同步关系。(3)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市场需求的互动。在师生参与具体设计作品的商业孵化和产业化过程中,高校可以清楚地知道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5]。
五、结束语
本文作者:赵辉工作单位:南京政治学院
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抓住关键:一是建设开放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在有利于自主创新为主线的前提下,整合社会科技资源,广泛吸纳民用科技成果,鼓励民用和民营企业、科研机构、院校参与国防科学技术研究和军工科研生产,建设开放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推进国防科技成果和民用高科技成果在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中的广泛运用。二是大力推进自主创新的基础能力发展。武器装备建设进入“探索一代、预研一代、研制一代、生产一代”的体系化发展阶段后,国防科研生产能力的储备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充分发挥型号牵引的作用,促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技术集成和产品研制多环节的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加强国防科技水平基础建设和超前技术储备。三是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以“大型飞机”、“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为代表的重大科技专项,需要一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应根据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发展需要,培养与引进数量充足、覆盖国防科技工业各个领域、结构合理的创新人才队伍。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增强科技人才自主创新的主动性,使其成为国防科技工业持续、快速、创新发展的新动力。
提高国防科技工业体系的管理水平,加快科学技术向战斗力的转化
现代国防建设经验表明,科学管理是科学技术向战斗力转化的关键因素。现代武器装备要实现科学技术的物化,有产品需求、科学技术、制造能力、军费保障固然非常重要,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一个更关键的因素,这就是要有一套科学高效的国防管理体系,要有强大的科学管理能力。这是因为,进入信息化战争时代,由于武器装备蕴涵的科学技术越来越复杂,需求的数量越来越庞大,研制生产涉及的社会部门越来越广泛,科学技术要转化为战斗力仅靠军队是无法完成的,需要多部门之间的协调。这就需要捋顺政府相关部门之间、政府相关部门与军队之间、军队相关部门之间、军队与军工企业之间的职责权限和权利义务,这样才能够在科学技术转化中有效地把基础科学转化为应用科学,把应用科学转化为工程技术,把工程技术转化为适合作战需要的武器装备,把武器装备转化为能够打赢战争的作战能力。发达国家从20世纪50年代以后就提出了“建设经济有效的国防”这一命题,在完善现代国防体系过程中把建立科学高效的武器装备领导管理体制作为重点目标之一,保证其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长期领先于世界。我国国防科技管理体系,经过60多年的建设,逐步稳定、成熟。党的十七大强调“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还明确提出要“调整改革国防科技工业体制和武器装备采购体制”。十七大以后,国防科技工业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了新一轮的国防工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目前看来,还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重加强管理体制建设。一是破解管理结构方面的矛盾,建立统一的管理体制。目前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结构不尽完善,存在诸多影响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问题,比如多头管理,军队、政府、集团公司对各军工企业、民用单位均有管理权,容易造成管理混乱;政企不分,各军工集团资产所有权与干部管理权不统一;军民分立、行业独立,缺乏有效的协调和合作。俄罗斯作为世界上唯一能够生产所有武器及武器零部件的国家,其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系非常完善,专门建有隶属于总统的俄军事工业问题委员会,负责全面协调与管理国防科技工业的活动。这一点值得我国学习,应对国防科技工作体系实现总体规划、整体协调和顶层设计。建立统一的管理体制,优化管理职能和管理权限,奠定科学技术向战斗力转化的体制结构基础。二是破解管理职能方面的矛盾,建立高效的管理体制。当前,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主体的大军工集团公司在“干部管理、产品管理、创新技术管理”等方面存在职能缺失,缺乏必要的监管,且军队与政府、军工集团公司与政府间职责关系仍未理顺,容易造成指挥不灵、行政失效、组织管理效能低下等问题。美国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系相对于他国来说,是一个比较成熟、高效的体系,具有集中决策、分散实施的特点。国防部是军品任务科研和生产的组织管理者,美国1/3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在为国防服务,有3/4的科学技术研究单位从事与军事项目有关的研究工作,直接从事军事科研的有35万人,国防部每年管理的合同达1500多万份。美国“面向任务”国防工业管理模式对于这样一个跨越诸多领域、涉及诸多行业、存在诸多环节、配置诸多资源的复杂巨系统而言,是高效的。这一点值得我国学习,应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领导管理系统对国防工业进行强有力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奠定科学技术向战斗力转化的体制职能基础,否则资源投入再多,科技水平再高,也难以制造出高水平的武器装备。
论文关键词:新型工业化,路径,毕节试验区
新型工业化,是指以科技为支撑,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为前提,以经济总量增长和经济结构优化为目标的工业化方式。换言之,新型工业化是指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化。
毕节试验区是典型的“欠发达、欠开发、欠开放”地区,生态脆弱,地理区位没有明显优势,人口多而且密度大,民族成份较多,人民收入较低。因此,在1988年即被国务院批准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但同时,毕节试验区也是资源富集地区,是国家资源安全检查保障的重点地区,是国家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上的重点地区,在新型工业化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如何选择新型工业化的路径,对于毕节试验区今后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
一、毕节试验区工业发展历程的简要回顾
毕节试验区三大产业产值结构排序长期表现为“一、二、三”的格局本科毕业论文格式,直至西部大开发以及西电东送项目在毕节地区启动后,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转折,2004年第二产业首次超过第一产业比重,产业产值结构开始由“一、二、三”转为“二、一、三”。2005年,三次产业占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32.17%、37.51%、30.32%。2007年,三次产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30%、39%、31%,形成了“二、三、一”结构。
从三次产业内部分析,第一产业中种植业占绝对比重,从1991的59.97%上升至1996年的72.17%后,开始回落至2005年的57.62%;牧业比重有所提高,由1991的29.77%上升到2005年的39.55%。随着煤电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将处于快速调整升级中,至2005年第二产业比重达到38%。第二产业内部重工业的比重也快速上升,由1998年的17.54 %迅速上升到2004年的59.66%、2005年的80.55%, 2006年为96.21%。同时,能源工业发展较快,据预测,到2008年毕节地区能源工业将占整个工业的比重将达65%以上,会比2002年的22%提高40多个百分点,取代烟草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纵向分析,1949年以来毕节试验区产业结构调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以工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为依据):
第一阶段(1949-1977年)。这一阶段,毕节地区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属典型的自然生态系统资源投入产出效益值(按多元化系数法)均小于2的经济体。煤炭开采主要为民用煤,是典型的“以煤代薪”、“以煤取暖”论文开题报告范例。随着“三线建设”的推进,发展了一批“五小”工业(即地、县办的小钢铁、小机械、小化肥、小煤窑、小水泥工业),第二产业比重仍然变化不大,产业结构排序呈“一、三、二”格局。
第二阶段(1978-1988年)。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以“土法炼锌”、“土法炼硫”等为主的乡镇企业迅速发展,由于乡镇企业和烤烟用煤量加大,煤炭资源开发加快。第二产业比重有所上升,产业结构排序呈“一、二、三”格局。
第三阶段(1989-1999年)。这一时期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二、三产业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6.04%、9.74%本科毕业论文格式,“两烟”和煤炭工业发展迅速,毕节卷烟厂1995-1997年销售收入达到13亿元,利税7.1亿元。1997年开始,由于市场变化和国家宏观调控,“两烟”的销售收入和上缴利税连续下滑;取缔“五小”,小煤窑、焦化厂、铅锌炉等的关、压、停产,经济增长速度、上缴利税有一定幅度的下滑。总体而言这期间第二产业比重呈快速上升态势,由1988年的39.32%上升到1999年的56.55%,上升达17个百分点,产业结构排序呈“二、一、三”。
第四阶段(2000年至今)。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启动,国家“西电东送”的实施,一批火电厂陆续兴建,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大批中型规模煤矿相继建成投产,工业经济得到较快发展。2001-2005年,第二产业年均增速达19.53%。在工业内部,重工业比重快速上升,2000年为37.55%,2004年为59.66%,2005年为80.55%,2006年为96.21%。这一时期,产业结构快速改变,产业结构排序呈“二、三、一”格局,且第二产业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二、毕节试验区工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毕节试验区自建以来,工业产值不断增加,工业化水平明显提高,初步形成了以“两烟”、“两电”和煤炭为支柱的工业体系。到2007年,全区工业产值达到259.10亿元。一、二、三次产业产值比例为30:39:31,初步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导的格局,进入了现代工业社会初级阶段。
(一)有利条件:
1、自然资源丰富:一是能源资源丰富。二是组合良好的矿产资源。三是种类繁多的生物资源。四是自然风光优美,民族风情浓郁。
2、地缘区位优势:毕节试验区地处川、滇、黔三省结合部,规划建设的毕节飞雄机场、成贵快速铁路、隆(昌)黄(桶)铁路、清(镇)织(金)快速铁路、厦蓉、杭瑞高速公路的建设等构筑了区域中心枢纽。
3、低廉的生产要素成本优势:毕节试验区人口730万,有较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4、国家和省的政策支持: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本科毕业论文格式,试验区政治优势,给毕节的工业化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5、已经具备一定的工业基础:经过20年的发展,毕节试验区已初步形成了“两烟”,油菜加工,煤炭、铁、锌采掘业,水电站、火电厂等具有相应规模和一定竞争力的工业产业基础。
(二)存在的问题:
1、内部结构:(1)产业层次低,产业竞争力低下,结构性矛盾突出:从工业总产值结构分析,2007年,煤炭采掘业46.24亿元 ,占17.8 %;电力工业69.36亿元,占26.68%;烟叶复烤与卷烟56亿元,占21.54 %;其它工业企业的产值与资源开发产值的比例很小,仅占33.98%。(2)技术装备水平低,资源开发粗放:区内企业(除大方火电厂、黔北火电厂、黔西火电厂、纳雍火电厂、力帆骏马车辆制造厂、毕节热电厂、卷烟厂、康星炼油厂等几家屈指可数的企业外)大多数长期沿袭着传统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装备,经济效益差、资源利用率低、物耗高、环境污染严重。近几年来,全区工业企业每消耗1元原材料,创造的产值(当年价、下同),约为2.5元;每消耗价值1元能源量,创造的产值约为18.2元;每消耗1吨煤实现的产值为3212元;每消耗每千瓦/小时电实现的产值仅为6.73元。在对环境的影响方面,全区年均废水排放量为5483.32万吨,经过处理的只占12.97%;年均燃烧废气排放量为873612.37万标立方米,经过消烟除尘的只占15.72%。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仅为6.09%。(3)产业关联度不高,产业链不长(4)工业经济外向度低,市场化、国际化步伐缓慢,利用外资水平低,项目储备不足
根据当前实际情况,毕节试验区的工业发展必须靠投资拉动。受交通等自然条件限制,区外企业进入我区投资总量仍然较小,主要集中在矿产资源开发领域。区内农产品加工企业融资、贷款困难。地县市财力紧张,国有企业改革改制成本高,政府负担重,对企业难以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论文开题报告范例。项目储备严重不足。地、县(市)有关部门和领导重招商引资、轻项目库建设本科毕业论文格式,项目基础工作薄弱,影响向外推介和争取上级支持。
毕节试验区2003-2007年招商引资项目及到位资金情况
单位:个、亿元
指标 时间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招商引资项目
110
151
161
228
278
招商引资到位资金
14.8
28.8
35.0
33.52
56.26
(二)目标
立足于当前的基础,科学制定新型工业化的目标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毕节试验区的近期目标应体现在工业的主导地位、集中度、运行质量、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五个方面。通过8年努力,到2015年:
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全区工业增加值年均保持10%以上增长,使全区工业总产值达到1500亿元论文开题报告范例。利税总额约470亿元,利润总额约340亿元,年创税总额约150亿元。
工业集中度明显提高。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0% 以上;建成一批年销售收入上80亿元、120亿元、 130 亿元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培育10个年销售收入达50亿元的工业集聚区。
工业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上缴税收力争每年突破 130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力争达到26万元/人·年(按60万从业人员人计);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比2007年大幅度上升。
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工业领域研发经费投入保持较快增长,新建一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0%以上,工业新产品销售收入比重增大,新创一批省级、国家级名牌产品;重点骨干企业基本实现生产及管理信息化。
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高。全区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07年下降20%以上;重要矿产资源开采水平、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实现总量控制目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和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分别达到85%和80%以上。
(三)路径选择
围绕上述目标,必须选择符合毕节实际、突出毕节特色的发展路径。
1、发挥比较优势,优化产业结构,突出发展重点
要立足于现有工业基础条件,挖掘潜在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进步为支撑,突出重点,有进有退,加快优势行业和主导行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优势的新兴产业,促进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提升全区产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改造提高传统产业。围绕开发新能源、改善质量、节能降耗、防治污染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产业重组,重点改造一批骨干企业,提高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轻纺工业要加强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提高设计和制造水平本科毕业论文格式,实现产品升级换代。加快发展绿色食品和生物制药等市场潜力大的产品。建材工业要重点发展优质新型干法水泥、中高档建筑新型建材及制品。林产工业要实行木材加工、干果、鲜果初、深加工系列产品。冶金工业要增加优质锌、铁,磷和硫深加工产品。医药工业要以现代技术改造传统医药产品,大力发展生物技术药物、现代中药和少数民族药物。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围绕自主开发一批、消化省内一批、引进国内一批,在发展壮大电子信息产业的同时,大力培育和扶持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生物开发和环保等发展潜力大但目前较弱小的高新技术产业,支持各行业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加大实施高技术产业化重点专项信贷、财政支持力度,特别是要在农业生物技术和医药生物技术及产业化上实现新突破。重点抓好动植物良种培育和推广以及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以重大项目为龙头,培育一批具有省内优势、国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形成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2、优化工业区域布局、提高集中度,强力推进工业集聚区建设。
现代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取决于要素的集聚程度、地理位置、交通通讯条件、工业基础等相关因素,产业集聚是必然趋势。
在生产力布局上把着力点放在各类工业、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区,围绕织纳煤磷电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威赫焦煤化工及金属冶炼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毕大新型能源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金黔新材料及绿色食品加工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等四个重点区域的建设,发展新型能源化工、生物制药、绿色有机食品等高新技术产业,通过五至八年建设,进一步提升其产业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形成以新型化工、制造业为基础的工业经济增长带。在国道和省道公路沿线,选择一些区位条件好、具有一定工业基础的乡镇作为产业纵深发展的腹地。积极主动承接沿海的产业转移,进一步加强与沿海地区的产业分工与协作,把沿海地区企业的技术、管理、营销、品牌、资金等优势与我区的资源优势、成本优势结合起来,带动试验区工业发展。
允许各地根据自身的区位条件和优势,选择不同的工业化路径。尤其是对山区乡镇,要根据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发展一批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科技应用型的企业,加强林业、水泥、农副产品深加工等特色基地建设,加快区域工业经济发展步伐。
3、强化能源工业的主导地位,提高资源利用率,不断降低自身能耗。以煤炭和电力(火电及水电)为主力的能源工业,将长期支撑毕节试验区发展,决定着新型工业化的成败,必须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逐步提高能源等资源利用效率和转化效率,延长煤电资源产业链,发展各类矿产品的深加工和精细利用本科毕业论文格式,依靠新技术、新工艺和发挥政策、税收的杠杆调节作用,有效降低能耗和污染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4、做大做强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毕节试验区特殊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自然资源,特色农产品及其加工业的发展,是富民兴区的根本途径。树立品牌意识,大力实施名牌战略,改造传统加工业,提升产品结构。巩固提高“两烟”、“两油”(油菜、油脂),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茶叶产业、畜牧产品加工系列、中药材加工等产业,扩大特色林产品、特色水产品的加工力度和产量。
5、发挥好后发优势,强力推进跨越式发展。不能再走传统工业化道路。在发展阶段上强化绿色理论,立足于资源、劳动力和生态环境等优势,在科技投入上采用新技术,高起点、高效益的发展模式;在组织形式上加快制度创新,提高产业关联度,推进区内外产学研结合,推进区内外企业间的横向协作与联合,促进农产品产加销一体化发展;在产业准入上大力实施信息化带动、改造和提升工业化的战略,着力发展环保型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化水平提高和生态环境良好的双赢格局。
四、毕节试验区新型工业化的主要项目布局
(一)织金煤磷电化一体化循环经济工业基地
1、项目布局
基地产业包括煤化工、磷化工、电力生产项目。一是煤化工项目规划建设总规模为360万吨/年甲醇、120万吨/年烯烃、60万吨/年聚乙烯、60万吨/年聚丙烯,300万吨/年煤制油等产品,配套规划建设煤炭产能3000万吨/年。配套规划建设400万千瓦装机火电厂,规划投资800亿元。分三期进行,一期建设规模为180万吨/年甲醇,60万吨/年烯烃及30万吨/年聚乙烯、30万吨/年聚丙烯等产品,配套建设120(2×60)万千瓦装机火电厂及煤矿建设,项目计划投资360亿元,将配套建设规模为2000万吨/年煤炭产能。一期项目建设期为两年半。二期拟建设规模180万吨/年甲醇,60万吨/年烯烃及30万吨/年聚乙烯、30万吨/年聚丙烯、300万吨/年煤制油等产品,配套建设200(2×100)万千瓦装机火电厂,配套建设热电厂和煤矸石电厂80万千瓦,项目计划投资620 亿元,贵州省将配套建设规模为1000万吨/年煤炭产能。二期项目建设期为三年。三期将根据项目推进情况另行规划。二是磷化工项目本科毕业论文格式,一是规划建设60万吨/年合成氨,70万吨/年磷酸一铵、120万吨/年磷酸二铵、145万吨/年硫酸、280万吨/年磷酸(100% P2O5)、20万吨/年湿法净化磷酸280万吨/年硫酸项目;二是精细磷化工项目规划建设磷酸一钠、磷酸二钠、磷酸三钠、磷酸二氢钙、SAPP、STPP、氟化物系列产品生产链及高炉磷酸项目。三是电力建设项目,规划织金电厂项目一期 2×600MW机组,二期 2×1000MW机组(已纳入贵州省“十一五”期间第三批建设项目);加上基地化工热电联产,最终实现400万千瓦电力装机容量。
2、基地发展规划
开发建设织金煤磷电化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基地要在坚持高标准、优化产业布局、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合理有序开发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协调均衡发展等八个原则。规划和建设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一期)为2009—2020年,到2020年,织金基地框架和高效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基本形成。煤炭生产能力3000万吨,电力装机400万千瓦以上,煤炭间接液化生产能力100万吨以上,煤基甲醇生产能力180万吨,30万吨/年煤基烯烃,磷矿石生产能力300万吨,磷酸145万吨/年,磷酸二铵180万吨/年,硝基复合肥100万吨/年,精细磷化工产品占到60%以上。初步测算,到2020年基地总投资将达到1000亿元,将新增工业增加值约300亿元。带动全区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250亿元,新增地方财政收入100亿元,新增就业40万人。
第二阶段(二期)为2020—2030年。2030年,基地总投资将超过2000亿元,将新增工业增加值约700亿元。带动全区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600亿元,新增地方财政收入200亿元,新增就业超过80万人。形成煤炭、煤化工、磷化工和新材料四大产业基地,促进毕节试验区城镇化率达到50%。
(二)毕节试验区在建重点工业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
规模
投资
方式
投资主体方
投资额
(亿元)
在建期限或划开工建设时间
1
毕节地区金河化工项目
独资
湖北宜化
5.7
2012年前
2
毕节力帆骏马农用车辆制造项目
年产5万辆
股份
云南大理车辆厂
2.3
2012年前
3
金沙窑酒厂扩能技改
年产1万吨
股份
湖北宜化
8.9
2012年前
4
东海纺织有限公司
年产12万绽
独资
东海纺织有限公司
1.5
2012年前
5
毕节大曲酒三源喜有限公司
年产1万吨
独资
三源喜有限公司
4.5
2012年前
6
贵州世铣有限公司
独资
贵阳中大公司
1.3
2012年前
7
毕节金海集团
股份
毕节金
海集团
1.3
2012年前
8
赛德水泥厂
日产250吨
独资
香港瑞安公司
3
2012年前
9
东华新能源有限公司煤化工
年产20万吨
独资
新希望集团
论文摘要:由于国内矿产资源、经济结构分布不均衡,所以各地区有色金属工业总量规模差距很大。然而通过对其中部分省区有色金属工业发展态势的分析,就可以探索出一些地区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由于国内矿产资源、经济结构分布不均衡,所以各地区有色金属工业总量规模差距很大。目前我国有色金属工业总量规模位居前列的省区,大致呈两种发展模式。一是资源开发型。主要是河南、江西、云南等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省区,把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开发作为支柱产业,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引导,促进了产业发展;二是沿海加工型。主要是江苏、山东、广东、浙江等缺乏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优势省区,由于紧邻消费市场,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大力发展有色金属加工,产业总量规模也位居国内前列。截至2007年,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现价工业总产值排名前10位的省区分别是:江苏(1910.1亿元)、河南(1745.8亿元)、山东(1597.7亿元)、广东(1576.6亿元)、浙江(1416.1亿元)、江西(1343.5亿元)、云南(1101.4亿元)、湖南(970.7亿元)、甘肃(799.3亿元)和内蒙古(750.0亿元)。然而通过对其中部分省区有色金属工业发展态势的分析,就可以探索出一些地区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浙江继续稳定发展尽管市场波动起伏,但浙江的有色金属工业继续稳定发展。2007年全省有色金属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为185.4亿元,主营业务收人为1389.3亿元,利润总额为41.9亿元,利税总额为68.7亿元,在我国有色金属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浙江铜加工的竞争优势比较突出。全省现有铜加工企业超过30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30余家,产能和产量均占全国三分之一多,是浙江省有色金属工业的支柱。主要特点有:一是总量规模大,产品种类较为齐全;二是区域特色明显,并呈现专业化分工趋势;三是多种所有制成分共存,经济结构较为合理。现有企业以股份制和民营企业为主;四是一批企业实现了超常规发展,行业龙头雏形初步显现;
五是企业装备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品品种不断增加,产品质量稳步提高。
浙江省现已经形成了电解铝及合金生产、铝材加工、再生回收等相对齐全的铝工业体系。铝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能力均居全国前列。浙江具有发展铝工业的良好产业环境,与铝工业密切相关的轻工、机械、房地产等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浙江的汽车、摩托车及自行车配件、
仪器仪表、五金工具等产品生产规模大,需要为其提供高质量的铝锭及铝合金做原料。浙江铝制品产量位居全国第一,对铝板带片产品的需求量大。其金属家具类产品产量位居全国第二,需要大量型材、管、棒等铝合金材料。房地产业需要铝合金门窗、装饰材、铝塑板、铝塑管等建筑型材和铝箔等产品。相关产业为浙江省发展铝工业提供了广阔的消费市场。
河南总量规模跃居全国第一在政府政策主导下,河南省有色金属工业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的支柱,利税总额连续几年在全省各行业中保持第一位。
2007年全省有色金属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为585.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为l668.2亿元,利润总额为250.0亿元,利税总额为343.0亿元,利润总额和利税总额均居全国有色金属工业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