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3 10:40:1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级农艺师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为了到一些边远的村社调查了解农业生产真实情况,把科技措施推广落实到农户田间,他主要以马车、拖拉机作为交通工具,每天步行几十里,经常吃住在农户家中,和村社干部挤在一张床上,在生产一线做试验、办样板、搞培训、指导科技推广和科技救灾减灾。
为创新农业生产技术、普及农业科技、提高粮食单产、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山区群众温饱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他先后主持昭通微地膜覆盖玉米栽培、马铃薯脱毒良种及配套综合技术、水稻肥床旱育浅插稀植、优良桑蚕综合技术、优质苹果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及推广等重大项目。还参与组织全市粮食综示区、粮油高产创建活动,示范推广良种、玉米育苗单株定向密植移栽、玉米地膜覆盖、旱粮规格化间套种、测土配方施肥等增产技术。
2008年以来承担举办部、省、市粮食高产样板36.805万亩,经省、市县(区)高产创建领导组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组验收,亩增粮食115.49公斤一274.57公斤,并因此获得农业部“丰收奖”。
为了培育壮大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加快推进昭通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他经常深入到昭通绿健果蔬商贸有限公司、鲁丰种业有限公司等农业专业大户、合作社、企业基地、园区、车间开展调研指导,帮助找问题、理思路、定规划、做方案,解决技术难题,推动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健康发展。
昭通是一个多灾地区。成忠龙树立“减灾就是增产”的抗灾夺丰收理念,坚持一手抓科技推广,一手抓防灾救灾。他还编写了《昭通农业生产(种植业)主要自然灾害防灾抗灾救灾减灾技术》印发到县、乡、村。
在昭通近几年发生的几次地震、特大干旱、风洪雹及冰冻雪灾中,他都及时奔赴重灾区,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查看灾情,帮助制定生产自救方案,帮助群众搞好种子、肥料、农膜、农药等农用物资和水源调节,努力把灾区群众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他几乎没有节假日,经常加班熬夜,把所学理论知识与昭通实际相结合,先后撰写《昭通水稻肥床旱育浅插稀植技术操作规程》、《昭通168个新农村示范点产业发展规划》、《昭通市高原特色农业粮食示范园建设规划》等上百万字调研报告。
其中《把握市情,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昭通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获管理观察杂志社优秀论文一等奖,编制的《昭通玉米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获省总工会等五部门“云南省首届职工先进操作法奖”。
成忠龙不仅要求自己刻苦钻研,而且非常注重单位人才和基层农技人员的培养。为此,他亲自编制了《昭通市农业科学院改革发展方案》、《昭通市农业科学院工作激励鼓励办法》等管理办法,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论文摘要阐述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对农业科技进步的促进作用,结合其中存在的问题,对今后项目的实施提出了对策,以期促进农业科技的进步。
农业综合开发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突破口,建设优质、高产、稳产、节水、高效农田,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以开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推广为重点,加强项目区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项目区农民综合素质,促进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1]。自1995年以来,芜湖县先后在易太、六郞、陶辛、方村、花桥、红杨等14个乡镇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及科技推广措施项目。该项目的实施,对芜湖县农业科技进步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1农业综合开发的作用
1.1加速了新品种的应用推广
种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抓好良种引进和试验示范、实现良种良法配套,是提升优质粮油产业,提高农产品优质化程度的基础。芜湖县农技推广中心利用农业综合开发实施平台,紧紧抓住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这根主线,积极与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大的种业集团协作,每年引进一定数量的新品种开展不同层次的试验,对试验中表现突出的品种,进一步扩大面积进行示范推广。15年中,先后引进水稻、油菜品种近400个,开展粮油新品种生产展示近800 hm2。根据大田生产用种统计,自2000年以来,全县95%以上的推广品种是在综合开发试验示范中筛选出来的。目前芜湖县水稻品种每2~3年就更换1次,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优质率达96%,油菜良种覆盖率100%,优质率达99%以上。由于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和引导,芜湖县新品种推广工作扎实有效,品种优良率和产量稳步提高,2000—2003年连续被安徽省农委评为优质良种示范推广和新技术应用先进县,2003年获省“农产品优质化创建十强县”称号,2006年被安徽省农委确定为优质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示范县。在农业综合开发示范的基础上,2008年芜湖县实施芜湖市1.33万hm2超级稻推广工作,当年推广超级稻3 000 hm2,2007—2009袁隆平院士连续3年来芜湖县考察,目前芜湖县超级稻推广已过6 666.67 hm2。
1.2促进了新技术的应用
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是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保证。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启动下,芜湖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利用有限资金,先后引进推广了水稻旱育秧技术,1996年后进行改良推广,年推广面积8 000 hm2,最高年份应用面积1万hm2以上;1995年起示范推广软盘抛秧技术,并开展了水育旱管方面的技术研究,年推广面积3 333.33 hm2以上;1998年起重点推广水稻免耕直播技术,年推广面积达6 666.67 hm2;1998—2002年开展了优质双低油菜综合技术运用与高产攻关,年应用面积1.67万hm2,并获农业部一等奖;2004年起开展水稻集成技术的应用,2005年应用面积达2.67万hm2,2006年3.33万hm2以上;2005年引进无盘抛秧技术并进行示范推广,2006年推广面积1 013.33 hm2;为适合集约化生产需要,2003年起与农机管理局协作,开展水稻机插秧技术研究与示范,2005年全面推广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2006年全程机械化应用率达90%以上;1997年实施推广油菜“一杀一封”免耕移栽高产配套技术,全县化除率已达98%以上,同年实施无草害、无螟害工程;1998年起开展测土配方精准施肥技术示范推广,同年引进推广农作物秸秆速腐技术、沼液肥料和有机肥增施技术;2000年起引进农业专家系统并在水稻、油菜生产上应用,累计应用面积达5.33万hm2;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起动下,2005年起芜湖县全面开展了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年推广应用面积4万hm2。农业新技术的引进、开发应用,不仅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更改进了项目区内的生态环境,促进了农业新技术的普及,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和劳动强度。
1.3为发展高产高效农业注入了活力
为有效地利用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15年来芜湖县农技推广中心根据芜湖县耕作制度特点,在加强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的同时,组织技术人员在项目区对主要农作物进行有效的组装配套,并开展高产高效模式的研制与示范推广,先后开展了“油-瓜-稻”三杂配套、“油-瓜-棉”立体种植、“早白菜薹-早熟毛豆-秋延西瓜”、“早白菜薹-土豆、西瓜-杂交水稻”、“油-棉套栽”、“烟叶-稻”一年两熟轮作等为主的高效栽培模式的研制与示范推广,2000年这些模式被县委确定为“傻瓜技术”,力倡在全县范围内应用推广,年推广种植面积达1万hm2以上,经济和社会效益极为显著。高效模式运用推广,有力地推动了芜湖县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了粮经作物的协调种植[2],提高了全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4推动了种植水平提高
开展高产攻关示范是推动全县整体种植水平提高的有力保证。多年来,芜湖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利用综合开发科技措施,在涉及到的项目乡镇坚持开展“百、千、万”高产攻关示范,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建立粮油无公害生产基地。15年来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先后开展粮油高产攻关511.9 hm2,高产栽培示范近4 000 hm2,已建立镇级无公害生产基地5个,面积1.33万hm2。在抓攻关示范上,农技中心组织工作队进村驻点,高级农艺师主抓万亩示范基地建设,农艺师负责千亩示范片的具体指导;每个高级农艺师抓好1个66.67 hm2高产攻关点,在示范区内,县镇技术人员协助高中级农艺师抓好示范片、攻关点及上门入户的技术指导,不留技术推广死角。此外,在综合开发项目实施中,每年每名农技人员联系10~15个科技示范户、3~5户种植大户、2~4个示范村,达到点面结合的示范效果。15年中,已累计培育科技示范户2 502个,种植大户668户,开展现场观摩91场,观摩1.94万人次。高产攻关示范工作的开展,推动了全县种植水平的整体提高。
1.5提高了农民素质
农业科技措施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这也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手段。在项目实施结束后,为造就一批稳定的土专家队伍,芜湖县农技推广中心从栽培、植保、土肥、环保等专业站所抽派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成立了科技培训“讲师团”,编印有针对性的乡土教材,在每年春秋两季,集中开展技术培训,并根据农时季节特点,灵活机动地开展关键性技术应用培训,年办培训班100场次以上,培训咨询近2万人次,发放各种技术资料15万~20万份。此外,利用项目实施契机,以乡镇为单位,县镇两级组成联合技术指导组,在农作物生产的关键时节,深入田间地头,在全县开展巡回指导,指导农民科学水肥管理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提高了农民科学种植素质。
1.6以项目实施为基础,组织开展订单农业生产
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提升了芜湖县优势农产品的品质和档次。为增加农技推广服务功能,做好农业综开发工作,2000年县农技推广中心以综合开发项目实施为依托,创建了533.33 hm2六郞专用品种示范区,在专用品种示范区内单一品种区域化种植,做到一村一品、一乡一品[3],同时积极与加工企业合作,为企业与种植农户牵线搭桥,开展订单生产。在技术服务上,为他们筛选品种,通过测土配方,开展精准施肥,通过增施有机肥,进行科学水肥管理,达到健身栽培,通过植保技术承包,开展病虫害综合防治,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品质。在农业综合开发的有力推动下,自2000年以来,先后与企业协作,创建无公害生产基地8个、绿色食品生产基地3个、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2个,累计面积达1.87万hm2,创建无公害大米品牌8个、绿色食品品牌3个、无公害蔬菜和茶叶品牌6个,开展水稻订单生产近9.33万hm2、油菜订单近6.67万hm2。社会化服务工作的开展,有力地推动了企业品牌的创建,提高了芜湖县农产品市场的竞争水平。
1.7促进了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建立
运筹项目资金,在项目区创建和扶持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统一供种、统一栽培与肥水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机械机收、统一收购加工”的“五统一”措施。在项目实施中芜湖县共组建配方肥销售网点36个,年供肥能力5 000~6 000t,直接供应配方肥1.33万~1.67万hm2,辐射采用配方施肥面积1.33万hm2,累计年采用配方施肥面积2.67万~3.00万hm2;创建机耕机收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10个,在水稻播栽与收获季节对全县水稻开展全程机械化服务;以全县668个生产大户、40个农资经营户为依托,组建了16个植保统防统治技术承包社会化服务队,年实施和辐射水稻病虫草害统防统治面积2.67万hm2以上,辐射带动清水、火龙岗两镇面积1万hm2,统防统治年累计面积3.67万hm2。利用协会+企业抓主推品种应用和提升粮油品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以来,累计开展粮油订单生产超过20万hm2,其中开展水稻订单9.33万hm2,油菜订单6.67万hm2,小麦订单4万hm2。
1.8提高了农技人员服务水平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锻炼了农技推广队伍。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农技推广资金的不足,使得一批先进的实用技术得以运用推广。综合开发项目实施以来,县农技推广中心先后引进先进实用技术12项,同时也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在这期间先后获得省部级一、二等奖4次,市县级科技进步奖19项,有1人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和3人获省政府特殊津贴,2人获安徽省学术和学科带头人称号,1人获安徽省杰出青年科技创新奖,4人获农业部先进个人,1人获全国粮食生产技术标兵;项目的实施大大提高了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中心技术人员15年中先后有92篇学术论文在省部级以上刊物上发表,50%的专业技术人员能独立编写项目论证,承担项目实施和撰写实施总结,并具备承上启下接纳培养后辈人才的能力,提高了农技人员为农服务的整体水平。
2发展对策
2.1提高农业科技资金比例,建设展示中心
农业及科技推广措施在整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中所占比重过小,每年在项目实施面积、良种良法配套及新技术运用方面推广有限,建议提高农业科技措施资金比例。农业综合开发新品种、新技术应用展示每年随项目实施镇的变化而更替,虽然扩大了示范展示范围,但新技术的应用从农民接受到熟练应用需要一个时间过程,不断的变化地点,不利于项目区农户对新品种、新技术的巩固和提高。建议在农开项目中另辟一部分资金,用于扶持建设一个稳定的、面积在33.33 hm2以上的展示中心,重点展示新品种、新技术及新的科研成果。
2.2支持和鼓励科技人员继续学习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开项目中对科技人员继续教育及科技成果缺少应有的支持,建议在农开项目中列出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和鼓励农技人员参加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学习,对引进农业科研成果给予资金支持,对在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将成果进行成功转化并取得显著业绩的专业技术人员给予表彰和物质奖励。
2.3创建社会化服务意识
加大对协会的扶持,利用项目实施契机,创建一些社会化服务组织。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中,在项目区扶持成立一些协会,如粮油种植协会、棉花生产协会、植保社会化服务协会、产业化协会等,构建“协会+农户+企业”的平台,开展“统一良种、统一栽培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订单、统一收购加工”的“五统一”措施[4],提升优质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2.4提高农民素质
狠抓农民素质的培养,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手段。农业综合开发是综合性的,在农田基础设施上投入较大,在项目区核心农户培育上缺少应有的奖金扶持。建议在项目实施中把造就农业生产第一线专家,纳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的一项重要内容。农技推广中心从种子、栽培、植保、土肥、环保等专业站所抽派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成立科技培训“讲师团”,对项目区内农民集中与分季节开展技术培训,对核心农户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技术培训,加强生态意识和无公害生产意识的培养,全方位提高农民种植素质。
3参考文献
[1] 徐世明.搞好农业综合开发促进新农村建设[j].农村财政与财务,2008(10):31-33.
[2] 刘大军,王解新.新田县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农业开发与装备,2008(11):37-38.
关键词:葡萄试管苗;灭菌时间;培养基;灭菌效果
中图分类号:S6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0-0041-1
0 前言
葡萄试管苗繁殖己成为一项成熟的技术应用于科学研究和实践当中。近年来,国内在葡萄离休繁殖技术方面开展了不少研究,并取得明显进展,刘培德等(1983)报道了葡萄茎尖培养,曹孜义等(1979)报道了葡萄试管苗快速繁殖技术,为葡萄快速繁殖提出了一套可行的离体繁殖方法。在葡萄试管苗的工厂化育苗过程中,对葡萄培养基进行高温高压灭菌是其关键步骤之一,本试验研究不同灭菌时间对培养基和葡萄试管苗繁殖的影响,以期为葡萄组织培养和规模化生产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对葡萄培养基按灭菌时间的长短,设3个处理;分别为A:l5分钟;B:20分钟;C:25分钟。每处理20瓶(为150ml容量三角瓶),每瓶内装GS培养基50ml,在压力上升至0.14MP、温度达到124℃时完全排除冷空气,再加热至124℃,压力达到0.14MP时开始计时,达到各处理的灭菌时间后,逐渐排气减压,冷却后在培养架的光照条件下放置3-7天内调查污染情况,l周后在未污染的培养基上转接红宝石无核葡萄脱毒种苗,转接时每茎段留1个芽.每瓶内接5个茎段,接种后25天调查试管苗的增殖倍数。
2 结果与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A处理灭菌时间最短,为15分钟,污染率达100%,灭菌效果最差;B处理20分钟,污染率次之,为65%;C处理25分钟,污染率为0,灭菌效果最好。因此,在额定的压力条件下,灭菌时间达到25分钟,就可达到完全灭菌的效果。
注:表内的接种材料为红宝石无核
由表2可以看出,C处理茎段生根率,每茎段生根数,芽的增殖倍数分别为71.7%、3.2条、2.3倍;B处理的为88.6%、4.4条、3.0倍。其中C处理的茎段生根率,每茎段生根数,芽的增殖倍数各项指标比B处理低16.9%、2.2条、1.7倍。A处理由于培养基全部污染,未进行接种。可见,随着培养基灭菌时间的延长,对葡萄试管苗的生长发育将产生不利影响。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在额定的压力条件下,对培养基灭菌时间达到25分钟时其灭菌效果最理想,可达到完全灭菌的效果,但是随着培养基灭菌时间的延长,对葡萄试管苗的生长发育将产生不利影响。室内试管苗的扩繁,培养基的高压灭菌一定要充分,灭菌时间太短,达不到灭菌效果,而灭菌时间过长,将使培养基中的有些激素、维生素类等营养成份被破坏或分解,不利于试管苗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倍数的提高。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培养基的高压灭菌,应在额定压力条件下,灭菌时间以25分钟为宜,在达到灭菌效果(100%)以后,不能人为地延长时间,否则,不但影响葡萄试管苗的正常生长发育,还人为地加大了用电成本,不利于节本增效。
参考文献
[1] 苏小玲.不同光质对葡萄试管苗生长及内源激素含量变化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09届硕士学位论文.
[2] 刘培德,朱林,孙建朴.葡萄茎尖培养[J].中国果树, 1983,(2).
[3] 曹孜义,齐与枢,郭采月.葡萄试管繁殖[J]. 葡萄科技,1979,(04).
[4] 李胜,张真,李婷,杨广兴.培养基和培养条件对葡萄试管苗生根的影响[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6,(01).
[5] 陈子萱,曹孜义,田福平.扁桃砧木Nemaguard和Lovell的组培快繁[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4,(05):59.
[6] 张立军,白雪梅,等.植物组织培养污染原因分析及外植体的消毒[J].安徽农业科学,2007,(3).
[7] 李朝周,张利平,曹孜义.葡萄试管苗炼苗过程光合特性的变化[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1995,(04).
关键词:配方施肥;测土产量法;缺素区
中图分类号:S1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6-0096-2
1 试验设计
采用科学、合理的试验设计,是取得配方施肥诸法参数的基本保证。笔者认为,除肥料效应函数法外,5处理(1.无肥;2.N0PK;3.P0NK;4.K0NP;5.NPK)的试验设计,或可称为供肥试验设计,是基础试验设计之一,采用该试验设计可获得一系列配方施肥(测土)的参数,如地力差减法之定产式,养分平衡法之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养分丰缺指标法之相对产量等等。
该试验设计处理数少,内容简单,便于田间实施,建议设2-3次重复,应按作物,土壤肥力高、低多点实施。实施时应取好土样,分析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缓效钾等项目。
2 结果讨论
欲获得测土配方施肥的方法参数,首先要将土壤有效养分测定值与多种试验参数之间进行回归统计,探索其间是否存在密切的相关性与回归关系,如与校正系数,相对产量等,如能建立回归式便成为配方施肥重要的参数。
2.1 测土值与缺素区产量的关系
统计分析表明,除此之外,土壤有效养分测定值还与与缺素区(N0PK、P0NK、K0NP)产量之间还有很好的相关性,均符合土壤最小养分律。
2.1.1 土壤碱解氮与无氮区(N0PK)产量的关系 表1为土壤碱解氮与水稻无氮区产量之间的关系(kg/亩)。统计表明,土壤碱解氮与玉米无氮区产量之间亦有很好的相关性,呈y=b0+b1x0.5式的回归关系。
表1 土壤碱解氮与水稻无氮区产量的关系
试验地点
(乡) 年份 碱解氮(mg/kg) N0区产量
(kg/亩)
红旗 2007 67 224
大喇嘛 2007 70 333
前当铺 2006 84 393
冷子堡 2007 90 409
牛心坨 2007 95 417
大潘 2006 112 392
尹家 2006 126 426
胡台 2006 135 443
石佛 2006 144 408
黄家 2006 155 464
碱解氮与水稻无氮区产量之间的回归式为(图1):
y=90.8736+28.0652x0.5
N=39 R=0.5576** F=16.70
碱解氮(ng/kg)
图1 碱解氮与水稻无氮区产量的关系
碱解氮与玉米无氮区产量的回归式为:
y=88.1010+30.1209x0.5
N=34 R=0.5490** F=13.81
2.1.2 速效磷(P2O5、下同)与无磷区产量的关系 表2为速效磷与玉米无磷区产量的关系。
表2 土壤速效磷与玉米无磷区产量的关系
试验地点
(乡) 年份 速效
(mg/kg) 产量
(kg/667m2)
老大房 2005 5 254
牛心坨 2006 6 312
解放 2005 7 373
乌伯牛 2006 8 418
大沟 2005 9 457
前进 2006 15 372
财落 2006 21 414
茨榆坨 2006 49 621
养土堡 2006 55 656
统计表明,土壤速效磷(P2O5)与水稻、玉米无磷区产量(亩,kg)均有很好的回归关系。
速效磷与水稻无磷区产量的回归式为:
y=357.0191+32.1023x0.5
N=38 R=0.6136** F=21.73
速效磷与玉米无磷区产量的回归式为(图2):
y=332.5428+54.5212x0.5
N=34 R=0.8483**F=82.10
速效磷(mg/kg)
图2 速效磷与玉米无磷区产量的关系
2.1.3 速效钾(K2O,下同)与无钾区产量的关系 速效钾与水稻无钾区产量之间的回归式为(图3):
y=310.3590+7.2511x0.5
N=42 R=0.4163 F=8.39
速效钾(mg/kg)
图3 速效钾与水稻无钾区产量的关系
速效钾与玉米无钾区产量之间的回归式为:
y=174.9295+32.8020x0.5
N=30 R=0.6155** F=17.07
2.1.4 测土产量法 推广实践表明,以土壤有效养分测定值与水稻、玉米二种作物缺素区产量之间关系建立的6种回归式完全可作为测土配方施肥应用的一种新方法称为“测土产量法”。其优点是可由测土值直接计算出缺素区产量及土壤供肥量。不再经过中间的多次统计计算,减小了统计误差、方法简单、直接,再由作物吸收的养分量,计算出土壤供肥量。
2.2 测土值与缺素区产量吸收养分量的关系
如前所述,根据最小养分律,测土值与缺素区产量之间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其回归式便可作为测土配方施肥一种新方法应用。
如将缺素区产量换算成养分吸收量,再与测土值直接进行回归统计,亦可得到6个回归式,用于测土配方施肥,该法的优点是由测土值直接计算出土壤供肥量,直接、简快。
2.2.1 碱解氮与水稻无氮区产量吸氮量的关系
y=2.0645+0.6486x0.5
N=39 R=0.5612** F=17.01
2.2.2 碱解氮玉米无氮区产量吸氮量的关系
y=2.3700+0.7622x0.5
N=35 R=0.5285** F=12.79
2.2.3 速效磷与水稻无磷区产量吸磷量的关系(图4)
y=4.4724+0.6119x0.5
N=38 R=0.6119** F=21.55
速效磷(mg/kg)
图4速效磷与水稻无磷区产量吸磷量的关系
2.2.4 速效磷与玉米无磷区产量吸磷量的关系
y=1.9767+0.4765x0.5
N=36R=0.8270**F=73.55
2.2.5 速效钾与水稻无钾区产量吸钾量的关系
y=9.6636+0.5444x0.5
N=42 R=0.4124** F=8.64
2.2.6 速效钾与玉米无钾区产量吸钾量的关系
y=3.7638+0.6992x0.5
N=30 R=0.6142** F=16.96
这二种方法便是测土产量的主要内容。
3 结论
笔者认为,文中介绍的5处理试验设计计,是除肥料效应函数法外,配方施肥研究最基本的试验设计,可为测土配方施肥提供多种实用参数,试验实施中,应注意布设的点数尽量地多,含盖高、中、低各种肥力的土壤使统计分析有足够的样本数,建成的回归式便可达到定量水平。与土壤有效养分测定值进行回归统计建立的回归式,便是养分平衡法,养分肥力指标的法重要参数。与缺素区产量及其吸收的养分量建立的12个回归式,便是本文推荐的测土产量法的重要参数。
应当指出,土壤速效养分测定值与缺素产量养分吸收量的回归曲线,与养分测定值和缺素出产量之间的回归曲线在形态上完全一致。
王兴仁指出,“测土法”一文试验方案虽然简单却很经典可靠,论文的研究特色是用它解决了测土施肥中参数的定量评估问题,因而对如何从技术上提高测土施肥水平作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 孙羲,等.作物营养与施肥[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7.
[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土壤[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
[3] 张福锁,等.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要览[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
[4] 谢卫国,黄铁平,等.测土配方施肥理论与实践[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男,湖北嘉鱼县人,高级农艺师,原咸宁地区(市)管理专家和政府津贴获得者,前后曾任乡农技站长、县土肥站长、县特产局副局长、县蔬菜办副主任兼县蔬菜科研所长、县蔬菜产业协会顾问,县作家协会会员。在基层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和研究工作40余年,在省级以上20多种刊物百余篇,有10多篇重点论文获全国、省、地(市)优秀论文一、二、三等奖,发表科技作品及文学作品百余篇。出版专著一部、参编专著两部,先后获农业部、省、市、县科技成果和丰收计划奖及省、市、县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20多项(次)。事迹录入《嘉鱼县农业局志》、县文明办的《南嘉奇葩》、《南嘉文苑・名人风采》、《嘉鱼名人》、湖北省科技出版社的《燎原集》。
导读:萝卜是我国第二大蔬菜作物,在我国已有2 700多年的栽培历史,品种资源近2 000份,类型十分丰富。长阳高山白萝卜产业已成为全县高山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和全省知名的特色产业,但目前生产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并推荐了适合当地种植的优势萝卜品种雪单一号、雪单三号。
甘彩霞,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武汉市洪山区南湖大道张吴湾43号,430070,
E-mail:
程,湖北长阳高山蔬菜研究所
邓晓辉,袁伟玲,崔磊,於校青,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收稿日期:2016-04-21
萝卜是全国第二大蔬菜作物,我国萝卜年播种面积近10年来一直稳定在120万hm2左右,且萝卜已从秋冬供应的时令菜发展为四季持续供应的周年菜。我国萝卜生产基地分布全国各地,从业人员过百万,已产生大量的萝卜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大户,消费市场遍布城乡,有集市的地方就有萝卜供应。长阳高山白萝卜产业从1997年开始起步发展,经过近20年的不断探索和努力,历经了从小面积种植到连片规模经营、从品种单一到多样化、从常规生产到无公害标准化生产、从粗放上市到产品加工销售、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的跨越式发展,产品畅销全国40多个大中城市,部分产品销往日本、韩国及中国港澳台地区,白萝卜产业已成为全县高山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和全省知名的特色产业。到2015年,全县5个乡镇、24个村、16 000多户种植白萝卜,基地面积5 336 hm2,年种植面积1万hm2,占全县高山蔬菜面积的30%,产量达40万t,产值7亿多元。
1 长阳县白萝卜标准化生产现状
1.1 长阳县白萝卜栽培模式
长阳县采用垄行覆膜技术栽培。播种前喷洒除草剂及防治地下害虫药剂,施底肥,包沟1 m宽起垄,厢面长7.5 m,覆带孔地膜,双行播种,孔距为40 cm×20 cm。播种后田间正常管理,追施叶面肥2~3次,防治小菜蛾、菜青虫及霜霉病、软腐病等,萝卜出苗后重点防治跳甲。清明节(4月4日左右)前后制定全年的播种计划,4月下旬开始播种第一茬萝卜,6月底开始播种第二茬萝卜,或者根据市场行情自4月下旬连续排开播种,最迟播种至7月底。
1.2 优化改善白萝卜生产土壤环境
长阳县是山区县,土地条件差,特别是平地少,多年来高山蔬菜种植品种单一,特别是海拔
1 600 m以上的地区,以十字花科蔬菜种植为主,受气候环境因素影响,调整结构比较困难,加上长期连作和偏施化肥,使得土壤地力、pH值下降,有机质缺乏,有益微生物菌群数量减少。近几年来,通过撒施生石灰,增施有机肥,推广生物肥料、生物农药以及实行休耕轮作等措施恢复土壤生态环境,并且在生产中使用适宜当地主产区生态环境的萝卜新品种,保证生产供应和农民效益。
1.3 加强白萝卜质量安全生产
在当地政府的引导和带动下,农民生产过程中严把病虫害防治关,选用微毒、低残留农药,并推广使用太阳能杀虫灯等生物技术防治病虫害。在招商引资企业和农村生产合作社的统一运作模式下,严把进出库储备关,所有蔬菜从基地采摘、人工清洗、统一包装到统一标识上市,全程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在质量监管中,当地县级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中心,以火烧坪为重点,各冷库由县质检中心配备农残检测仪,每车必检。以长阳大清江高山蔬菜专业合作社为示范合作社,建立信息平台和二维码扫描技术,引领辐射带动全县蔬菜生产实行生产建档,产品质量可追溯,质量安全100%监控。
2 主要问题及对策
长阳县高山白萝卜产业虽然取得了巨大发展,成为了全县蔬菜产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及高山人民脱贫致富的首选产业,但是仍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长阳火烧坪地区目前仍然没有完全抗根肿病的品种
根肿病主要侵染和为害十字花科作物,尤其是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蔬菜作物,包括萝卜、白菜、甘蓝、油菜、花椰菜、茎瘤芥(榨菜)和芜菁等,是一种世界性土传病害,其病原为鞭毛菌亚门的芸薹根肿菌。2003年,根肿病在长阳县火烧坪暴发并蔓延,到2005年发病面积达到200 hm2,绝收面积3.3 hm2。目前十字花科根肿病是长阳县高山蔬菜产业化及农民增收面临的最大问题,选用抗病品种是最根本、最有效的解决方法。但目前生产上仍然没有完全抗根肿病的品种,生产中亟需选育和引进新的抗根肿病品种,目前从事萝卜抗病育种研究的专家们正在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
2.2 白萝卜地下害虫防治难
白萝卜受到地下害虫如萝卜种蝇等啃食和为害后,商品性降低。以前生产中农民习惯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控制地下害虫的为害,现在为保证萝卜产业可持续发展、保护消费者身体健康,在当地政府的监管下,不允许高毒、高残留农药进入市场,这给当地的白萝卜生产提出一个新的课题,即及时筛选出防治地下害虫的生物农药或者低毒、低残留农药,有效防治萝卜种蝇等地下害虫,以提高白萝卜商品率,显得迫在眉睫。
2.3 白萝卜种植劳务成本高
白萝卜播种是1穴1粒,不允许有夹苗存在,否则不能正常生长成商品,因而在播种时只有依靠人工,且目前也没有适宜山区白萝卜播种的播种机。据常年统计,以生产667 m2白萝卜为例,从播种至收获需人工20个(起垄3个工、耕地2个工、覆膜2个工、打药7个工、收获6个工),按照长阳当地一个工150元/天计算,整个生产周期用工成本为 3 000元;从播种至收获肥料成本320元、地膜成本150元、农药成本300元,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绝大部分。因此,为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用工成本,解决用工难、用工贵的问题,亟需一系列适合山区单人作业的小型机械。
2.4 鲜食萝卜产量过剩,加工萝卜未形成产业格局
2015年上半年白萝卜市场行情好,667 m2产值在7 000元左右,而8~11月,白萝卜价格仅0.3~
0.4元/kg,市场价格持续走低,相当一部分产品在田间未采收,生产过剩。目前,长阳县已有华康食品公司等部分企业从事白萝卜的加工生产,但销售市场有限,加工技术也还不完全成熟,不能减轻白萝卜市场鲜销压力。建议当地结合往年市场行情,科学合理安排白萝卜播种期,通过早、中、晚品种搭配,有效避开萝卜上市高峰期,降低白萝卜集中上市带来的市场风险;同时,做大做强当地的白萝卜加工企业,扩大当地的白萝卜加工产品如腌萝卜、泡萝卜、萝卜干等的销售市场,通过网络宣传、举办各种蔬菜节等让更多的消费者认识这些产品。
3 优势品种推荐
3.1 雪单一号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科技中心选育的双单倍体春萝卜新组合。早熟、耐抽薹,长江流域3月中旬以后播种,高山菜区5月中旬以后播种,不易发生先期抽薹。裂叶,叶簇半直立,叶色深绿;肉质根长25~30 cm,横径8~10 cm,品质优,脆嫩,皮色光滑洁白,辣味轻,不易糠心。667 m2产量4 000 kg 左右,商品生育期60天左右。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四川绵阳621023)
摘要:为了掌握四川北部仓储小麦品质状况,以2009 年在四川北部3 市9 县(区)抽取的19 个仓储小麦样品为实验分析材料,对其进行了品质性状调查分析。结果表明,2009 年广元和德阳仓储小麦样品的籽粒品质性状优于绵阳的,广元仓储小麦的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都高于绵阳和德阳的;广元地仓储小麦面团粉质参数较好。总之,在四川北部3 个市所抽取仓储小麦样品,只有籽粒容重在抽样地区间存在显著差异,受环境条件影响较大,而籽粒千粒重、灰分、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面团的粉质参数在抽样地区间无显著差异,受环境条件影响较小。
关键词 :四川北部地区;仓储小麦;品质
中图分类号:S379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4-0706
基金项目: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绵阳综合试验站(CARS-3-2-40)。
第一作者简介:雷加容,女,1969 年出生,四川长宁人,高级农艺师,硕士,主要从事小麦品质分析和栽培研究。通信地址:621023 四川省绵阳市松垭镇松江路8号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Tel:0816-2822085,E-mail:605442728@qq.com。
收稿日期:2014-07-17,修回日期:2014-09-05
0 引言
四川北部地区主要包括绵阳、德阳、广元和遂宁4市28 个县(区、市),是四川小麦主要产区。该地区小麦主要分布在丘陵旱地,小麦生长发育后期常常遇到高温逼熟、收获前后多雨致穗发芽等自然灾害,影响小麦质量情况。小麦品质是小麦育种和生产的重要目标,并影响小麦产业竞争力[1]。食品的种类不同,对制作原料特性的要求也不相同[2]。以烘烤食品为对象,一般认为,弱筋粉适宜制作蛋糕、饼干,高筋粉适宜制作面包[3-4]。小麦籽粒的品质状况不仅是小麦商品粮的品质基础,也是食品加工企业生产优质食品的重要物质基础[5]。
王晨阳等[6]连续2 年进行了不同品种在河南省和8个省份的2 组不同试验,研究表明,基因型对多数品质性状的影响是第一位的,生产中品种选择对获得理想的加工品质至关重要;同时环境对多数品质性状影响明显。张学林等[7]选用6 个有代表性的冬小麦品种在河南省5 个纬度点种植研究,认为遗传因素对硬度、出粉率等的影响较大,而环境因素对灰分、沉淀值、容重有显著影响。张国权等[8]研究2008—2010 年陕西关中253 个大田小麦表明,陕西关中地区小麦蛋白质受环境影响较小,而淀粉品质受环境影响较大,3 年间粉质参数和拉伸参数在不同年度的差异较小。雷加容等[9]研究2009年四川北部55个大田小麦表明,只有吸水率在德阳和绵阳间存在显著差异。目前,有关四川仓储小麦品质研究报道较少。为此,笔者以2009 年从四川北部3 市9 县(区)抽取的19 个仓储小麦样品为实验分析材料,对其进行了品质性状分析,掌握该地区仓储小麦品质状况,更深刻了解仓储小麦品质性状间的关系,为小麦仓储、加工企业提供参考与技术支持。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2009 年7 月,在四川北部小麦主产区德阳市(广汉市、中江县、什邡市)、绵阳市(游仙区、三台县、江油市)和广元市(元坝区、剑阁县、苍溪县)27 个粮食收储站(库)或粮食收购大户(经纪人)随机抽回仓储小麦样品27 份,每个粮库抽取小麦样品1 份。按GB5491—1985标准采集仓储小麦样品。其中德阳、绵阳、广元分别有4、3、1 份样品由于降落数值低于200 s被淘汰。
1.2 方法
(1)籽粒蛋白质含量依照GB/T5511—1985 分析测试[10];(2)容重依照GB/T5498—1985 分析测试[11];(3)千粒重按GB5519—1988 分析测试[12];(4)籽粒和面粉灰分含量按GB/T5505—1985分析测试[13];(6)湿面筋含量及面筋指数依照GB/T14608—1993 分析测试[14];(7)降落数值依照GB/T10361—1989 分析测试[15];(8)粉质参数依照GB/T14614—2006 分析测试[16]。
1.3 数据处理
根据统计学原理,通过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样本的品质参数,得到样本品质性状的描述性统计量与推断性统计量,从而揭示某一品质性状地区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以上分析采用DPS数据统计软件和Excel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四川北部仓储样品的籽粒品质性状
2009 年四川北部仓储小麦样品的容重平均为764.71±16.83 g/l,有57.89%小麦样品的容重达到2 级标准[17](≥770 g/l),有84.21%小麦样品的容重达到3 级标准[17] (≥750 g/l),还有15.79% 小麦样品的容重在750 g/l 以下(表1)。
2009 年四川北部德阳、绵阳、广元3 个地区间,广元和德阳仓储小麦平均容重都能达到3 级标准[17](≥750 g/l),其仓储小麦样品的籽粒品质较好(表1)。在四川北部地区间,仓储小麦样品的容重在四川北部德阳、绵阳和广元3 个地区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千粒重和灰分等籽粒品质性状在四川北部德阳、绵阳和广元地区间差异不显著(表1)。
2.2 四川北部仓储样品的蛋白质品质性状
2009 年四川北部仓储小麦样品的籽粒蛋白质平均为13.09%±0.90%,有63.16%的仓储小麦样品的籽粒蛋白质含量达到小麦中筋指标[18] (≥13.0% ),有36.84%的仓储小麦样品的籽粒蛋白质含量达到小麦弱筋指标[18](<13.0%);仓储小麦样品的湿面筋平均为26.74%±2.68%,有52.63%小麦样品的湿面筋含量达到小麦中筋指标[18](≥28.0%),有47.37%的仓储小麦样品的籽粒蛋白质含量达到小麦弱筋指标[18](<28.0%)。而有43.37%的仓储小麦样品的籽粒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2 个指标均能达到小麦中筋指标,有36.84%的仓储小麦样品的籽粒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2 个指标均能达到小麦弱筋指标(表2)。
2009 年四川北部德阳、绵阳、广元地区间,广元仓储小麦的蛋白质与湿面筋含量均比绵阳和德阳仓储小麦样品的含量高,可是仓储小麦的蛋白质品质性状参数在四川北部3 个地区间无显著差异(P<0.05)(表2),仓储小麦样品的籽粒蛋白质品质较稳定。
2.3 仓储样品的淀粉品质性状
2009 年四川北部仓储小麦样品的降落值平均为(253.13±36.79) s,有37.04%的仓储小麦样品的降落值在250 s 以上,达到馒头用小麦粉行业标准要求[19];有70.37%的仓储小麦样品的降落值在200 s 以上,达到面条用小麦粉和饺子用小麦粉行业标准要求[20-21]。
2009 年四川北部德阳、绵阳、广元3 个地区间,广元仓储小麦的降落值高于绵阳和德阳仓储小麦样品的含量,而仓储小麦的降落值淀粉品质性状在四川北部3 个地区间无显著差异(P<0.05) (表3)
2.4 仓储样品的粉质品质参数
2009 年四川北部仓储小麦样品面团稳定时间平均为(3.84±1.59) min,有64.82%的仓储小麦样品面团稳定时间达到小麦中筋指标[18](3.0~7 min),有31.58%的仓储小麦样品的面团稳定时间达到小麦弱筋指标[18](<3.0 min) (表4)。
2009 年四川北部德阳、绵阳、广元3 个地区间,广元仓储小麦的粉质品质参数高于绵阳和德阳仓储小麦的,而仓储小麦的各个粉质品质参数在四川北部3 个地区间无显著差异(P<0.05) (表4)。
3 结论与讨论
目前系统研究四川仓储小麦品质分析资料相对缺乏,笔者就对四川北部仓储小麦的品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笔者研究表明,2009 年四川北部共采集分析的19 个仓储小麦样品中,有57.89%小麦样品的容重达到2 级标准[17](≥770 g/l),这与笔者[9]对2009 年四川北部小麦大田品质分析较一致;仓储小麦的面粉容重有31.58%达到馒头用小麦粉行业标准要求[19],有47.37%小麦面粉容重达到面条用小麦粉普通级和饺子用小麦粉行业标准要求[20-21]。2009 年四川北部仓储小麦样品近半样品见于中、弱筋小麦间,只有15.79%属于弱筋小麦,36.84%属于中筋小麦,适宜制作馒头、面条等,缺少优质强筋。
笔者研究表明,在四川北部3 个地区间,广元和德阳仓储小麦样品的籽粒品质质量较高,广元仓储小麦的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都比绵阳和德阳的高;广元地仓储小麦面团粉质参数较好。总之,在四川北部德阳、绵阳、广元3 个地区所抽取仓储小麦样品,其中籽粒容重在抽样地区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籽粒千粒重、灰分、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面团的粉质参数在抽样地区间无显著差异(P<0.05)。这与笔者[9]对2009年四川北部小麦大田品质分析较相似。
笔者今后有待加强整个四川仓储小麦品质情况的调查研究,区域拓宽、时间拉长来调查四川仓储小麦品质状况,为当地政府和小麦加工企业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何中虎,宴月明,庄巧生,等.中国小麦品种品质评价体系建立与分子改良技术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6,39(6):1091-1101.
[2] 魏益民.中国优质小麦生产的现状与问题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04,24(1):95-96.
[3] 魏益民.谷物品质与食品加工-小麦籽粒品质与食品加工[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出版社,2005:1-24.
[4] 郭波莉,魏益民,张国权,等.小麦品种籽粒品质与食品品质关系的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9(5):61-64.
[5] 胡纪鹏,路辉丽,尹成华.2011 年河南省仓储小麦品质状况研究[J].粮食储藏,2012,41(5):32-35.
[6] 王晨阳,郭天财,马冬云,等.环境、基因型及其互作对小麦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2008,32(6):1397-1406.
[7] 张学林,梅四伟,郭天财,等.遗传和环境对不同冬小麦品种品质性状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0,30(2):249-253.
[8] 张国权,高路,罗勤贵,等.2008-2010 年度陕西关中小麦品质分析与比较[J].麦类作物学报,2011,31(6):1082-1088.
[9] 雷加容,余敖,李生荣,等.四川北部小麦品种的品质状况及其区域差异性调查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3,26(S):29-132.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GB/T5511—1985,粮食、油料检验-粗蛋白质测定法[S].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GB/T5498—1985,粮食、油料检验-容重测定法[S].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GB5519—1988,粮食和油料-千粒重的测定法[S].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 GB/T5505—1985,粮食、油料检验-灰分测定法[S].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 GB/T14608—1993,小麦和小麦粉面筋含量第2部分:仪器法测定湿面筋[S].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 GB/T10361—1989,谷物降落数值测定法[S].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 GB/T14614—2006,小麦粉面团的物理特性吸水量和流变学特性的测定粉质仪法[S].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GB1351-1999,小麦[S].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GB/T17320-1998,专用小麦品种品质[S].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SB/T10139-1993,馒头用小麦粉[S].
(1牡丹江烟草科学研究所/中国烟草东北农业试验站,黑龙江牡丹江157011;2哈尔滨烟叶公司桦南分公司,黑龙江桦南154400)
摘要:为筛选出适合黑龙江烟区生态条件的烤烟新品种(系),以‘NC89’为对照,对新引进的‘优选1号’、‘LY0414’、‘Y8190’、‘0408’、‘CF225’、‘Y106’、‘JZ7-07’等7 个烤烟新品种(系)进行比较鉴定。结果表明:‘Y8190’、‘0408’和‘JZ7-07’产量、产值、品质、适应性等重要性状间较为协调兼顾,综合性状和经济效能表现优于对照品种‘NC89’,可以在黑龙江烟区进一步示范验证。
关键词 :烤烟;品种(系)比较;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S572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4-0572
基金项目:国家烟草专卖局科技项目“北方烟区早熟、多抗烤烟新品种选育”(110201002005);黑龙江省烟草专卖局科技项目“烤烟优质多抗新品种选育”(HN200803)。
第一作者简介:邱恩建,男,1968 年出生,黑龙江牡丹江人,高级农艺师,从事烤烟育种工作。通信地址:157011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爱民区西地明街425号牡丹江烟草科学研究所,Tel:0453-6580208,E-mail:1670747873@qq.com。
收稿日期:2014-06-09,修回日期:2014-10-30。
0 引言
品种是优质烟叶原料生产的基础,是影响烟叶品质最主要的因素之一。优良品种在提高烟叶品质、增加单位面积效益、抵抗烟草病虫害和不良环境因素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是适应和满足卷烟工业对多品种、多类型卷烟原料需求的关键措施[2],通过不断更新品种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生产需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3]。研究表明,烟草对环境相当敏感,生态条件的变化对烟叶的产量、质量都有很大的影响[4-6]。在生态环境确定后,品种就成为形成特色优质烟叶最重要的影响条件[7]。烤烟新品种需要在一系列科学试验的基础上,研究其在不同生态区的适应性、稳定性、抗病性、经济效能、质量特点和工业利用价值等,为新品种鉴定、推广、择优合理布局和生产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美国于1928 年开始真正专业的烟草育种[8],是开展烟草育种研究最早的国家,也是烟草育种成效最高,育成品种最多的国家,在烟草育种研究方面处于绝对领先的地位[8-9]。美国烟草育种机构围绕卷烟工业的需要制定育种目标,将“高产、高收益、化学成分协调,抗病”作为烟草育种的主要方向,选育的品种在烟叶产量、品质、化学成分和物理性状表现等方面的要求能够达到卷烟工业的目标。美国对品种区域试验工作十分重视,为应对全国烟草业对低吸味烟叶危机,于1963—1964年在烤烟种植区域开展了首次田间试验[9],开始施行最小标准审定制度(minimum standardsprogram)[8]。自1964 年以来,美国育成和供生产选用的烤烟品种已达200 多个[8-9],北卡州每年大约6 万hm2的种植面积,就有3 个主栽品种,3~4 个搭配品种和4~5 个后备品种,品种的合理布局有利于开发特色烟叶和避免病害集中爆发对烟叶生产的影响[8]。“九五”以来,尽管中国在加快烟草新品种培育、优化品种布局、加强特色新品种选育与推广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优质烤烟品种依然相对缺乏,能够适应生态多样性的特色烤烟品种更为短缺,局部地区主栽品种单一,布局不合理[9],已不能满足突出卷烟品牌风格特色的个性化需求。为选择适合当地的优良品种,国内相关产区开展了一系列烤烟新品种区试筛选研究。韩小渊等[10]以重庆市三峡库区和武陵山区不同烟叶生产区的生态特点为基础,对新引进的5 个烤烟新品种在12 个烤烟种植县(区)进行比较鉴定,指出‘南江3 号’和‘贵烟4号’可作为搭配品种在重庆适度种植。奚柏龙等[11]在陕西安康主产区对新引进的6 个烤烟新品种(系)的适应性进行比较筛选试验,建议‘YN105’和‘YN99’新品种(系)可作为搭配品种在安康主烟区适度种植。为研究适应广东中烟品牌要求的品种的适应性、经济效益、质量特点和工业可用性,邵兰军等[12]在贵州遵义基地单元典型的中间香型生态条件下,通过品种对比试验,认为‘遵烟6 号’可以考虑作为广东中烟遵义基地单元主栽品种之一。王浩军等[13]采用品种与当地生态环境、品牌导向相结合的方法,在卷烟工业主导下,对5 个烤烟新品种在安徽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六盘水烟叶基地内进行研究,筛选出既符合安徽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卷烟产品风格,又适合六盘水烟叶基地种植的烤烟新品种。工商研密切合作,卷烟工业企业根据品牌需求主动选择适宜的种植品种,合理优化品种布局,充分体现原料的需求导向性,这也是品种布局的主要原则和发展方向。目前,黑龙江烟区生产上可供选用的优良品种匮乏、推广品种单一,主栽品种的品质性状尚不能很好地适应中式卷烟发展对原料的需求,已严重影响生产的稳定发展和烟叶质量的提高。但是,近十几年来,黑龙江省烤烟新品种适应性筛选试验的研究却一直开展的不够系统,相关报道更是鲜见。为此,笔者于2012 年对国内北方育种单位新近育成的7 个烤烟品种(系)进行了田间比较试验,以期筛选出适合黑龙江烟区生态条件的烤烟新品种,为品种的更新换代和品种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地点
试验于2012 年在牡丹江烟草科学研究所试验场(地理位置129°06′E,北纬44°58′N,海拔230 m)进行。土壤类型为河淤土,土壤质地为中壤土,前作为小麦,地面平整,土壤肥力中等、地块肥力均匀,排灌方便。试验田土壤有机质含量24.8 g/kg,速效氮115.5 mg/kg,速效磷80.55 mg/kg,速效钾268.32 mg/kg。
1.2 试验材料
参试品种(系)分别为‘ 优选1 号’、‘LY0414’、‘Y8190’、‘0408’、‘CF225’、‘Y106’、‘JZ7-07’和‘NC89’(CK),各品种(系)亲缘组合及选育单位详见表1。
1.3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 次重复,4 行区,行长10.2 m,株行距0.6 m×1.1 m,每小区68 株,小区面积44.88 m2。各品种施肥种类和数量一致,施纯氮水平为45 kg/hm2,N:P2O5:K2O=1:2:3,肥料均作为基肥于移栽前10 天一次性穴施。3 月13 日播种,采用托盘育苗方式,5 月9 日移栽,田间管理按照《黑龙江省烟叶综合标准体系》标准进行管理。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农艺性状的调查分析按烟草行业标准(YC/T142—1998)[14]进行。按照YC/T 39—1996《烟草病害分级及调查方法》记载各种病害的发生率和病情指数。按小区采收、烘烤、分级、计产,统计单位面积产量、产值、上中等烟比例等。每品种(包括对照)每小区定10株,取中部叶(从下往上数第9~13 叶位)烟叶混合样,试验样品由中国烟草总公司郑州烟草研究院进行外观质量鉴定、化学成分分析和感官评吸质量评价;烟叶样品外观质量鉴定按照GB 2635—92 执行;测定的化学成分包括总植物碱、总氮、还原糖、总糖、钾、氯和淀粉,其中,总植物碱含量检测方法为YC/T 160—2002,总氮含量检测方法为YC/T 161—2002,总糖、还原糖含量检测方法为YC/T159—2002,钾含量检测方法为YC/T 217—2007,氯含量检测方法为YC/T 162—2002,淀粉含量检测方法为YC/T 216—2007。
1.5 数据统计分析
采用Excel 2003 和DPS[15]对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经济性状采用Duncan新复极差法进行多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主要生育期比较
由表2 可知,各品种(系)移栽至现蕾时间在56.33~59.00 天,移栽至中心花开天数在62.33~64.67天,均相差不大。大田生育期以‘LY0414’最长,为132天,其余品种(系)在123.00~124.00天。
2.2 主要植物学性状
由表3 可以看出,‘JZ7-07’的株形为筒形,其他各参试材料的株形均呈塔形;叶形以‘优选1号’、‘CF225’、‘Y106’和对照品种‘NC89’为长椭圆,其他参试品种(系)均呈椭圆形;‘优选1 号’、‘LY0414’、‘Y106’和‘NC89’叶色为深绿色,其余品种(系)叶色均为绿色;各品种(系)的茎叶角度均为中等;‘JZ7-07’的主脉相对较粗,其余品种(系)主脉粗细中等;‘Y8190’、‘CF225’和‘Y106’田间整齐度最好,表现整齐,其余品种(系)田间表现较整齐。从各品种(系)成熟特性看,‘Y8190’、‘CF225’和‘JZ7-07’落黄相对较集中,叶片落黄成熟较快,其中‘Y8190’、‘JZ7-07’较耐成熟,‘CF225’不耐成熟;其余品种(系)分层落黄,其中‘0408’落黄较快,较耐成熟,‘LY0414’落黄慢,耐成熟,其余品种落黄较慢,耐成熟;现蕾期生长势‘优选1号’、‘Y106’为中等至较强,‘0408’、‘CF225’和对照品种‘NC89’为较强,其余品种(系)为强。
2.3 主要农艺性状比较
从表4 可以看出,打顶株高以‘LY0414’最高,‘CF225’和‘NC89’相对略矮;有效叶数叶数以‘CF225’相对较多,平均为20.3 片,比对照‘NC89’多2~3 片,其次是‘Y8190’、‘Y106’和‘优选1 号’,平均有效叶数略多于‘NC89’,其他参试材料的平均可采叶数略少于‘NC89’;茎围以‘CF225’、‘NC89’和‘0408’相对稍细;节距以‘LY0414’和‘0408’相对较大,分别为5.82、5.18 cm,‘CF225’的节距相对较小,为3.47 cm,其他参试材料的节距略大于‘NC89’;‘LY0414’的腰叶相对较大,‘CF225’的腰叶最小,其余品种(系)腰叶大小差别不大。
2.4 抗病性比较
从表5 可以看出,在2012 年的气候条件下,从自然发病情况看,病害种类主要为TMV和PVY。TMV以‘Y106’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最高,分别达到21.08%和9.93;‘LY0414’和‘JZ7-07’未发病;其余品种(系)发病率在6.37%~8.74%,病指在2.89~3.27,与对照差别不大。除‘CF225’外,其余品种(系)均发生PVY,发病率在5.39%~13.72%,病指在1.72~3.43。
2.5 主要经济性状比较
从表6 可以看出,单位面积产量、产值、均价、上等烟比例和中上等烟比例在品种(系)之间的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对照品种‘NC89’产量为2369.64 kg/hm2,居第7 位,‘CF225’的产量最低,为2158.68 kg/hm2,与对照品种‘NC89’差异显著;其余品种(系)产量在2437.80~3129.84 kg/hm2,除‘Y106’差异不显著外,与对照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产值居前4 位的依次是‘Y8190’、‘LY0414’、‘0408’、‘JZ7-07’,其中‘Y8190’和‘LY0414’与对照品种之间的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0408’与对照品种之间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对照品种‘NC89’产值居第5 位;其余品种产值均低于对照品种,其中‘CF225’和‘Y106’与对照差异极显著,‘优选1 号’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对照品种‘NC89’均价和上等烟比例均居各参试品种首位;其中‘Y106’、‘CF225’均价和上等烟比例与对照之间的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优选1 号’上等烟比例与对照之间的差异也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对照品种‘NC89’中上等烟比例为79.41%,居第4 位,居前3 位的依次是‘0408’、‘Y8190’和‘LY0414’,中上等烟比例分别为85.76%、82.77%和81.75%,虽高于对照品种但差异不显著;其余品种(系)中上等烟比例在40.81%~71.54%,其中‘CF225’和‘Y106’与对照差异极显著,‘JZ7-07’和‘优选1 号’与对照差异不显著。
2.6 原烟外观质量比较
从表7 可以看出,‘JZ7-07’烟叶颜色以金黄为主,部分烟叶深黄;‘Y8190’、‘0408’、‘CF225’和‘Y106’烟叶颜色金黄;对照品种‘NC89’和‘LY0414’烟叶颜色以金黄为主,部分烟叶微带青;‘优选1 号’部分烟叶颜色金黄,微带青叶片较多。‘JZ7-07’、‘CF225’和‘Y106’烟叶成熟度最好;‘Y8190’、对照品种‘NC89’、‘LY0414’和‘0408’多数烟叶达到成熟,部分烟叶成熟度略欠;‘优选1 号’少量烟叶达到成熟,多数烟叶成熟度略欠。‘JZ7-07’、‘Y8190’烟叶叶片结构多为疏松,部分烟叶尚疏松;‘Y106’疏松和尚疏松叶片各占50%;‘优选1 号’、‘LY0414’和对照品种‘NC89’结构疏松叶片比例40%,结构尚疏松叶片比例60%;‘0408’、‘CF225’少量烟叶叶片结构疏松,多数烟叶尚疏松。‘Y8190’烟叶身份多为中等,少量烟叶稍薄;其余品种(系)烟叶身份均为中等。‘JZ7-07’油分多在“多”质量档次;‘0408’油分多为“有”至“多”范围;‘Y8190’多数烟叶油分“有”,少量烟叶油分“稍有”;其余品种(系)油分均为“有”。‘CF225’和‘Y106’色度中等;其余品种(系)色度以“中”为主,部分烟叶色度“强”。
综合评价:‘JZ7-07’整体外观质量最好,明显优于对照品种‘NC89’;‘CF225’和‘Y106’整体外观质量略优于对照品种‘NC89’;‘0408’和‘Y8190’整体外观质量与对照品种‘NC89’相当;‘LY0414’和‘优选1 号’的整体外观质量较对照品种‘NC89’略差。
2.7 原烟化学成分比较
由表8 可以看出,对照品种‘NC89’的总植物碱含量最高,为3.43%,‘JZ7-07’最低,为1.64%,其他品种(系)的总植物碱含量在1.91%~2.73%;各参试材料的总氮含量较适宜,在1.51%~1.79%;‘0408’、‘JZ7-07’、‘Y8190’和‘LY0414’的两糖含量相对偏高,其他参试材料的两糖含量相近,均在适宜范围内;各参试材料钾含量均小于2%,明显偏低,相比较而言,‘CF225’钾含量最高,为1.53%,‘NC89’和‘LY0414’较低,均小于1%;各品种(系)氯含量在0.11%~0.17%,相差不大,均在适宜范围;各参试材料的淀粉含量较适宜,其中‘CF225’淀粉含量最低,为2.05%,‘Y8190’淀粉含量最高,为4.80%,其他品种(系)的淀粉含量在2.96%~3.98%;各品种(系)氮碱比在0.52~0.96,均在适宜范围;‘CF225’、‘优选1 号’糖碱比最为适宜,‘NC89’稍偏低,‘Y8190’、‘0408’稍偏高,‘JZ7-07’明显偏高。
3 结论
(1)‘JZ7-07’田间生长较整齐,长势强;株式筒型,叶形椭圆形,叶色绿,节距均匀,茎叶角度中等;田间落黄成熟特性较好,落黄较集中,较耐成熟,易烘烤;平均打顶株高97.96 cm,可采叶数17.0 片,茎围10.14 cm,节距4.71 cm,腰叶长68.69 cm,腰叶宽27.22 cm;移栽至现蕾57.67 天,移栽至中心花开63 天,大田生育期124 天;TMV 抗性较好,PVY 发病率相对较高;产量2755.32 kg/hm2,产值43200.48元/hm2,均价15.66元/kg,上等烟比例46.27%,上中等烟比例71.54%,其产量极显著优于对照品种‘NC89’,产值略优于对照‘NC89’,其他经济性状较对照‘NC89’略差或相当,整体表现相对较好;烤后原烟颜色金黄至深黄,烟叶成熟度好,叶片结构多为疏松,身份中等,油分以多为主,色度中等至强,烤后原烟的外观质量明显好于对照品种‘NC89’;总植物碱含量1.64%,总氮含量1.57%,还原糖含量29.47% ,总糖含量37.57% ,钾含量1.03% ,氯含量0.12%,淀粉含量3.82%,氮碱比0.96,糖碱比17.97,两糖含量、糖碱比相对偏高。建议在黑龙江烟区进一步示范验证。
(2)‘0408’田间生长较整齐,长势较强;株式塔形,叶形椭圆形,叶色绿,节距均匀,茎叶角度中等;落黄快较,分层落黄好,较耐成熟,易烘烤;平均打顶株高109.37 cm,可采叶数17.0片,茎围9.92 cm,节距5.18 cm,腰叶长70.93 cm,腰叶宽27.71 cm;移栽至现蕾58 天,移栽至中心花开64.33 天,大田生育期123 天;对TMV、PVY 均表现感病;产量2853.60 kg/hm2,产值48485.16 元/hm2,均价16.99 元/kg,上等烟比例42.59%,中上等烟比例85.76%,其产量极显著优于对照品种‘NC89’,产值显著优于对照‘NC89’,上中等烟比例略优于对照,其他经济性状较对照‘NC89’略差或相当,整体表现相对较好;烤后原烟颜色金黄,烟叶成熟度较好,多为成熟,少量尚熟,叶片结构多为尚疏松,身份中等,油分有至多,色度多为中等,烤后原烟的外观质量与对照品种‘NC89’相当;总植物碱含量2.03%,总氮含量1.59%,还原糖含量29.65%,总糖含量37.23% ,钾含量1.12% ,氯含量0.11% ,淀粉含量3.95%,氮碱比0.78,糖碱比14.61,两糖含量相对偏高。建议在黑龙江烟区进一步示范验证。
(3)‘Y8190’田间生长整齐,长势强;株式塔形,叶形椭圆形,叶色绿,节距均匀,茎叶角度中等;落黄较快,落黄相对较集中,较耐成熟,容易烘烤;平均打顶株高106.29 cm,可采叶数18.9 片,茎围10.43 cm,节距4.63 cm,腰叶长71.59 cm,腰叶宽27.39 cm;移栽至现蕾57.67天,移栽至中心花开64天,大田生育期124天;对TMV、PVY 均表现感病;产量3129.84 kg/hm2,产值53102.40 元/hm2,均价16.96 元/kg,上等烟比例37.63%,中上等烟比例82.77%,其产量、产值极显著优于对照品种‘NC89’,上中等烟比例略优于对照,其他经济性状较对照‘NC89’略差或相当,整体表现相对较好;烤后原烟颜色金黄,烟叶成熟度多为成熟,叶片结构多为疏松,身份多为中等,少量烟叶身份稍薄,油分有至稍有,色度多为中等,烤后原烟的外观质量与对照品种‘NC89’相当;总植物碱含量1.91%,总氮含量1.72%,还原糖含量27.23%,总糖含量35.19%,钾含量1.05%,氯含量0.11%,淀粉含量4.80%,氮碱比0.90,糖碱比14.26,两糖含量相对偏高。建议在黑龙江烟区进一步示范验证。
(4)经济效益高低是衡量品种和评价科研成果水平的主要依据之一;提高上等烟比重是优质烤烟生产的重要指标之一[16]。‘优选1 号’除产量极显著的高于对照‘NC89’外,其他经济性状均较对照‘NC89’差,其中上等烟比例与对照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Y106’除产量略高于对照外,其余主要经济性状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品种;‘CF225’各主要经济性状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品种,综合经济性状在参试材料中表现最差;此外,‘CF225’和‘Y106’易烤性较差,烤后原烟的杂色烟比率较高。
(5)‘LY0414’其产量、产值均极显著优于对照品种‘NC89’,上中等烟比例略优于对照,其他经济性状较对照‘NC89’略差或相当,各主要经济性状整体表现相对较好;但是,其大田生育期长达132 天,属晚熟品种,与黑龙江烟区气温低、无霜期短、活动积温少的生态条件特点相矛盾;另外,‘LY0414’耐肥性较差,落黄慢,适合于土壤肥力较低的烟区种植,而黑龙江烟区植烟土壤有机质含量、速效氮含量均较高,这无疑会导致烟株生长后期控制氮素的供应比较困难,也加大了出现成熟期推迟、品质下降等现象的风险。
4 讨论
(1)2000 年以来,黑龙江省烟叶生产主要栽培品种一直都是自育品种‘龙江911’[17],约占烤烟栽培面积的85%以上,为提高省内烟叶质量、改善烟叶品质、凸显地方特色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推广品种单一,导致退化严重,抗性下降,病害发生日趋严重;同时,也对中式卷烟原料多样性的需求产生了较大影响。而黑龙江省可提供生产的后备品种匮乏,品种问题已成为制约烟叶生产发展的瓶颈。因此,针对黑龙江烟区生态条件特点、烤烟品种现状和卷烟工业需求,以优质、多抗、丰产、适应性强和易烘烤为目标,筛选综合性状优良的烤烟新品种,是解决黑龙江烟草生产上可供选用的优良品种匮乏、推广品种单一问题的工作重点。
(2)目前,黑龙江烟区TMV呈逐步加重和蔓延的趋势,已严重影响生产的稳定发展和烟叶质量的提高。针对TMV防治,推广抗病品种无疑是烟叶生产中最简便、成本最低、效益最显著的一项技术。本试验中,‘JZ7-07’产量、产值、原烟外观质量均明显好于对照品种‘NC89’,田间自然发病条件下,对TMV表现抗病,这一抗性特点与全国烤烟品种试验病害人工诱发鉴定和抗性评价结果相一致。‘JZ7-07’对TMV的抗病性能与目前黑龙江烟区主栽品种能够达到抗病性互补,这也为保持烟草生产中的遗传多样性、品种合理搭配提供了可能。
(3)钾含量是评价烟叶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中国烟叶钾含量普遍偏低,特别是北方烟区,差距更大,如何有效提高烟叶含钾量一直是烟草生产上急需解决的一项重要技术难题。研究结果表明,烟草的吸钾能力与烟叶含钾量在基因型间存在明显差异[18-20],且钾积累效率可通过遗传操作进行稳定遗传[20]。因此,应用矿质营养性状遗传改良理论培育富钾烟草品种可以提高烟叶含钾量,从而达到降低烟叶焦油量、提高安全性的目的[21]。在本试验中,在钾含量上,不同品种(系)间存在明显差异,以‘CF225’较高。综合分析,初步认为‘CF225’可能具有钾高效型遗传基础,可以作为富钾的育种种质资源。
(4)品种对于不同产区烟叶质量风格特色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推广特色优质品种是打造特色优质烟叶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选用品种的适应性不仅要与烟区生态条件相吻合,其质量风格特色还要与工业对当地烟叶质量的要求相一致。经过1 年的试验,对这几个新品种(系)的特性有了一定了解,但研究尚不够系统、深入,与邵兰军等[12]、王浩军等[13]的研究相比,由于缺少工业企业的深度介入,没有突出工业企业在目标选择及烟叶质量风格需求方面的主导作用,所筛选出的新品种(系)是否既适应产区实际又符合工业品牌需求还有待于进一步验证。基于此,在接下来的示范验证过程中,必须坚持“工业主导、商业主体、科技主力”的基本原则,工商研在品种选择、优化布局等方面加强合作。要通过开展新品种对比试验、烟叶质量分析和工业使用评价等系统工作,并加强良种良法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充分挖掘品种的遗传优势,彰显龙江烟叶质量特色,满足品牌发展对特色优质烟叶原料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邱恩建,陈荣平,宋宝刚,等.烤烟新品种龙江237 的选育及其特征特性[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2):347-350.
[2] 贾兴华,冯全福,王元英,等.烤烟新品种中烟202(CF202)的选育及其主要性状鉴定[J].中国烟草科学,2012,33(1):1-6.
[3] 王元英,周健.中美主要烟草品种亲缘分析与烟草育种[J].中国烟草学报,1995,2(3):11-22.
[4] 杨铁钊.烟草育种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67-72
[5] 马文广,许自成,李永平,等.烤烟品种(系)经济性状和评吸品质的稳定性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2,36(2):111-116.
[6] 周金仙.不同生态条件下烟草品种产量与品质的变化[J].烟草科技,2005(9):32-35.
[7] 周继衡.发展特色烟叶是重点骨干品牌和优质烟区实现共赢的合作平台[J].中国烟草学报,2009,15(6):70-74.
[8] 任学良,李继新,李明海.美国烟草育种简况[J].中国烟草学报,2007,13(6):57-64.
[9] 李永平,马文广.美国烟草育种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烟草科学,2009,30(4):6-12.
[10] 韩小渊,李小波,冉茂,等.重庆山地特色烤烟新品种筛选[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5):134-138.
[11] 奚柏龙,党军政,朱峰,等.安康烟区烤烟新品种(系)适应性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25):80-86.
[12] 邵兰军,饶兴义,冯娅,等.广东中烟遵义基地不同烤烟品种烟叶品质差异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25):10259-10261.
[13] 王浩军,胡海洲,刘宝法,等.贵州六盘水烟区烤烟新品种的筛选与评价[J].农学学报,2012,2(2):5-8.
[14] 国家烟草专卖局.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行业标准烟草农艺性状调查方法YC/T 142—1998[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8.
[15] 唐启义,冯明光.DPS 数据处理系统——实验设计、统计分析及模型优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85-98.
[16] 刘洪祥,贾兴华,王元英,等.烤烟新品种中烟98 的选育及评价利用[J].中国烟草学报,2000,6(3):7-13.
[17] 陈荣平,邱恩建,宋宝刚,等.烤烟新品种龙江911 的选育及特征特性[J].中国烟草科学,2002(4):22-26.
[18] 喻奇伟,叶协群,崔树毅,等.不同基因型烤烟对钾素的响应能力[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1):239-242.
[19] 徐文军,胡日生,郭清泉,等.烟草钾营养的基因型差异及烤烟育种中应用研究[J].作物研究,2006,20(1):68-7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