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职业指导师工作总结

职业指导师工作总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2-02-13 16:57:0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职业指导师工作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职业指导师工作总结

篇(1)

今年上半年,我科室在区人力社保局、区就业服务管理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局各科室的大力支持下,全面落实就业相关各项优惠政策,大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积极为全区流动人才提供优质服务,着力提升我区流动人才党委党建工作质量,各项工作稳步推进,为下半年工作落实打下了坚实基础。现将相关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上半年工作概况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

一是继续实施“一揽子”服务促进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我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一揽子”服务的实施方案已提报区人力社保局党委会上讨论通过,目前正在逐项落实。二是全区共有就业见习基地xx个,其中:今年新申报成立xx家区属就业见习备案企业,新增xx人参加就业见习,留用xx人,留用率为66%。三是完成今年市人才中心下达我区大学生暑期实习岗位收集任务,收集到辖区xx家单位提供的就业社保服务、医疗临床服务、农技服务、水务综合服务等xx基层一线实习岗位。

(二)流动人才服务管理

一是流动人才党委党建工作。党委现有党员xx名,通过“互联网+”开展“两学一做”专题学习xx次,专题研讨xx次,专题党课学习xx次,“组织生活日”xx次,报送党务宣传信息xx篇;6月12日,区委组织部组织全区流动支部书记培训班的xx名参训学员到流动人才党委参观学习,党委组织委员兼二支部书记xx在培训课堂上进行了“现身说法”。二是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数字化加工工作。我区现存xx万余卷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数字化加工工作正式启动,市人才中心委托的专业机构已于6月1日进场开展档案整理、扫描工作,目前已整理完成xx余卷。

二、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毕业生目标任务下达滞后。每年市对各区县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实绩目标考核任务(市教委提供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名单)一般在10月底才能全部下发,而考核截止时间为当年12月底,区县就业服务经办机构还要采取逐一联系、实名登记、定制服务等一系列就业帮扶服务措施,工作周期较短,完成工作任务略显紧迫。

(二)购买就业创业服务成果有待细化。按照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关于转发<就业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精神,“就业创业服务补助可按政府购买服务相关规定,用于向社会购买基本就业创业服务成果,具体范围由省级财政、人社部门确定。”但由于市级还未出台相关实施细则,各区县在就业补助资金执行过程中存在一定难度。

三、意见建议

(一)适当提前下达目标考核任务。建议市局协调市教委,尽量于8月份前提供并下发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名单,为区县开展就业帮扶服务提供更充裕的时间,以进一步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质量和效果。

(二)出台购买服务成果实施细则。建议市局协调市财政局,尽早出台就业创业服务补助用于向社会购买服务成果的实施细则,以方便区县执行,有利于提升就业补助资金使用效率。

四、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深入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一揽子”服务。

1.开展实名制登记和定制服务计划。做好xx届高校毕业生回区报到工作,依托镇(街)、村(居)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利用电话问询、入户走访等方式,通过开展实地摸排、窗口办理、网上在线登记等渠道,全面掌握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信息和就业创业需求。将有就业创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全部纳入定制服务计划,并为其提供“一对一”精准就业帮扶。为缓解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求职过程中移动通讯、车旅等费用压力,提升高校毕业生参与实名制登记和定制服务计划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专门针对市下发我区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开展“微信红包、手机话费派送活动”。通过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确保完成今年市下达我区实名制登记和定制服务计划实绩目标考核任务,确保全区有就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年底登记就业率保持在xx%以上。

2.举办就业见习对接活动。优化辖区就业见习备案企业(单位)质量,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加优质的见习岗位,提升高校毕业生参加见习活动的积极性。组织备案企业(单位)深入xx大学、xx学院等辖区高校开展就业见习对接活动2场以上,为高校毕业生、毕业学年在校生参与社会实践搭建通道和平台。

3.实施职业指导素质测评。引进专业的职业指导素质测评系统,针对辖区高校毕业生开展职业指导素质测评,帮助高校毕业生全方位了解自身素质,为其就业、择业提供参考和指导。今年计划针对辖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高校毕业学年在校生实施免费测评服务xx人。

4.开展就业创业宣讲行动。进一步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宣讲队成员,充分挖掘典型资源,从辖区高校增选部分高校毕业生创业成功典型、扎根基层的就业典型充实宣讲队成员。今年下半年,将深入辖区高校和镇街开展至少x场“就业创业宣讲会”,宣讲队员用自己的创业就业亲身经历和高校毕业生谈经验、摆感情,激励其调整好心态,转变就业观念,积极面对就业问题。

5.举办创新创业活动。为提升高校毕业生创业能力,营造更加积极的创业氛围,充分调动全局资源,举办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活动。今年下半年,将举办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班、创业沙龙、创业导师进高校“专家问诊”等活动,为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搭建交流、学习平台,针对性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创业难题。

篇(2)

关键词:就业能力;就业指导;维度

[中图分类号]G647.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1)11-0042-03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益严重,就业困难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化教育转为大众化教育,而相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在这一时期显得有些脱节,或者说有些滞后。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仍然是目前乃至今后长期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必须加快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使之科学化、系统化、实效化,从而使得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得到提高,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得到缓解。

一、国内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发展与存在问题

国内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发展是伴随着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逐渐开始的,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高等教育经历了一个低速到高速的发展阶段,大学生的就业也由统筹分配过渡到了双向自由选择的时期。1998年国家开始真正对大学毕业生不包分配,大学毕业生开始走向市场,自1999年开始以及之后的若干年,高校开始大幅度扩招,高等教育有了飞速的发展,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才凸显出来。2007年12月,教育部颁布《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高教司[2007]7号),对就业指导课的性质与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教学管理与条件支持做了明确要求,提出“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1]自此,该门课程才纳入到高等教育管理体系,发展至今。

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来说,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外的高等教育也经历了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重新得到了加强,时至今日,尤其像美国、德国、法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已经相对完善和成熟,在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目前,国内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课程建设边缘化

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性、长远性认识不够,往往依靠行政推动,成了一种“摆设”,使得课程建设缓慢,趋向边缘化。

2.课程体系不完整

许多高校将课程设定在大学四年级,课时少,时间紧,没有形成全程化的课程体系,对低年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往往处于停滞状态。

3.教材理论体系不完善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材选用方面缺乏统一性,针对性,课程内容缺乏规范,在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及内容制定方面,随意性较大。

4.教学形式、模式不明确

在教学形式和模式方面,大部分学校处于探索期或者停滞期。“全程化”、“全员化”“个性化”、“多样化”、“信息化”、“市场化”、“系统化”的教学模式还未形成。[2]

5.师资队伍偏弱

目前大学就业指导课程教师多为学校党政领导、高校辅导员以及外聘的企业顾问,就业指导老师不十分固定,人员较少,专业水平有限,有的缺乏就业实践经验、有的缺乏阅历、有的欠缺理论知识等,同时也缺少专业培训的机会。

6.缺少专职机构

高校中就业指导课程的学科划分不是十分明确,没有相应的教研室进行牵头,组织专职教师进行教学法的研讨等相关活动,专业感不强,同时也就缺少教研的监督。

二、就业能力、胜任力的维度解析

维度的概念针对学科不同,有不同的确切理解,无论从数学、哲学还是其他学科理解,都强调的是独立性。当我们看待一个事物,往往要参考该事物的独立性,通过对其分解研究,来达到正确认识该事物的目的。同样,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最终的目的是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协助学生在大学期间更合理地规划好大学生涯和做好与社会衔接工作的一门课程。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就有必要从就业能力、就业胜任力的维度出发,来制定、修改教学内容,通过研讨教学模式、方法来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对于就业能力的研究,在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得比较早,但“就业能力”在各个国家使用的术语确不同。例如美国用的是技能(Skill);澳大利亚是关键胜任力(key competences);英国是核心技能(core skills);法国是可转换胜任力(Transferable competences);德国是关键任职资格(Key qualifications)等。[3]后来,关于就业能力的研究更为广泛,但各个国家对就业能力的定义直到现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英国就业能力研究专家LeeHarvey认为,就业能力是指个人的能力,通常表现为学生能够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瑞士的戈德斯密德认为,就业能力包括就业动机与良好的个人素质、人际关系技巧、丰富的科学知识、有效的工作方法和敏锐广阔的视野五个要素。[4]

基于就业能力的不同定义,国外有很多学者对就业能力的维度展开了大量探讨,形成了就业能力的多种维度。美国培训与开发协会提出了16项技能,分成了五种类别:基本胜任力,适应能力,沟通能力,群体效果,影响能力;学者Fugate提出了就业能力包含有四个维度:职业生涯识别、个人适应性、人力资本,社会资本;英国学者Knight和Yorke提出了就业能力USEM模型,即学科知识的理解力、技能、自我效能、元认知能力。

国内对于就业能力的维度研究时间不长,主要借鉴了国外学者的一些理论,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和完善。比如谢志远(2005)认为就业能力的维度含有基础性能、专业能力和差异性能力;张丽华、刘晟楠(2005)将就业能力划为思维能力、自主能力、应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五个维度;郭志文、宋俊虹(2007)则划分为个人特质、个人环境、个人策略和结构要素四个维度;之后的专家学者提出的维度划分还有很多。近年来,在就业能力术语方面,就业胜任力经常被提及,其研究内容与就业能力相似或者相近,也有不少学者将就业胜任力应用到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中来,提出了一些就业胜任力模型及理论。通过对就业能力、胜任力维度的理解,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就业能力、胜任力维度的确定需要从社会、学校、学生等方面综合考虑,各学校可以依据实际情况进行修订,确定出适合学生发展的就业能力、胜任力维度指标。

三、就业能力维度的构建需要特色化

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前提是先做好就业能力维度的构建,高校培养学生的最终目标不尽相同,但每所高校却有着专业方面的特色,在满足最终培养目标的前提下,突出各自特色是就业指导课程应当考虑的一个问题。

通过国内外学者对就业维度的不同划分,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就业能力的基本维度,经过比较发现,在技能、个体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方面都存在有共性。在技能要求上,涵盖了专业技能和通用技能,两者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在个体因素中,个体的差异性会导致就业目标的不对称性,在技能差别不大情况下,个体的差异性影响着就业的目标;在社会环境因素方面,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需要相互结合,人力资本要根据社会资本的不断变化来产生能动效应,这样才能提供足够的人力资本支持。

李恩平等人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维度探讨与对策建议》中提到:“从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与高等教育、社会文化观念的实际情况出发,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要素,可以由基础能力、专业能力、个人特质、社会适应能力四个维度构成。”[5]。笔者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培养特色这个维度,培养特色维度主要是指在同一专业培养前提下,突出学校特色,突出专业特色和突出个人特色。这个维度可以给我们带来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灵活性,让我们去深挖专业特色,总结专业特色,深入了解对口专业人才特色培养,从而达到个体的特色化。前面提到的基础能力、专业能力、个人特质、社会适应能力的四个维度在李恩平等人的文章中已经得到了详尽论述。

四、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实施

课程建设的实施必须要有详实的计划与步骤,这是一项细致而长期工作,笔者通过几年工作总结,认为此项工作可以由以下几个环节完成,第一,师资队伍建设,要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校内外互补、专兼职相结合的专业化队伍,同时要加强专业队伍的培训工作,了解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明确授课内容,成立就业指导教研室,研讨教学法,参加职业指导师的考试,持证上岗;第二,构建适合专业发展,突出特色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维度,在全面了解学校所有专业情况以及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可以通过调研等方式,对筛选出来的就业能力维度进行比对,结合各自专业情况制定。同时要明确各个维度所包含的内容,进行深挖探讨,根据维度来修订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第三,建立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体系,要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维度进行细致分解,按照学生年级特点,分层分级授课,明确各年级授课的最终目标,同时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跟踪体系,对学生可以采取考试形式进行考核。第四,建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支持机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系统性和综合性较强,除了课堂与课外实践环节外,还需要有就业信息机构、校友会、心理咨询室等相应的机构作为后备支持。

五、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应注意的问题及对策

1.教学环节避免单一性

教学环节是整个课程的灵魂,根据授课任务,可以将“三讲”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模式、“体验”教学模式,“案例”教学等模式适时引入,来丰富教学手段。“三讲”教学模式主张教师讲一节、学生讲一节、专家讲一节,这样能够形成全程的互动;“项目”教学模式主张教师将项目分解成小任务,布置给学生,取代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理念;“体验”教学模式则是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去感知感受,来达到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模式是通过实例讲解,与学生共同完成案例分析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多样性的教学模式实践,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兴趣也会提高。

2.个体教育避免武断性

个体教育应该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提下,逐步实施,可以借助各类测量量表对学生进行测试,辅以学生谈话来确定个体的特质。比如可以引入卡特尔16种个性测试和霍兰德职业性向测验系统等,来达到个体的自我认知和教育者对个体的认知。

3.培养特色避免形式主义

在培养特色方面,要谨防搞形式主义,很多高校不分专业的实际情况,统统都扣上相同特色的帽子,文理不分,专业强弱不分,都用统一的特色进行培养,这样就会造成认识上的误区,影响大学生的发展。加入培养特色这个维度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同时看到不足,调整和优化培养方案,更新培养模式,使得大学生就业能力得到特色化提升。

参考文献:

[1]鲍硕来.“三讲式”教学模式在高校就业指导课中的运用[J].高教高职研究,2009(3):181.

[2]胡则辉.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课程体系建设[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08(3):71.

[3]焦静,冯明.大学生就业胜任力模型的构建[J].科学决策,2010(10):59.

[4]蒋洁.青年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与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