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6 10:14:5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邮政研究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论文提要:BtoC是目前电子商务的一种主要形式,在具体运作过程中对已销售商品的配送问题是制约BtoC进一步发展的最大瓶颈。本文就邮政物流在BtoC交易中所具有的优势以及当前我国BtoC交易中现实存在的物流配送瓶颈进行分析,并针对利用邮政物流解决BtoC物流瓶颈的根本之道提出一些建议。
BtoC指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易。根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电子商务领域中的BtoC交易额虽然不及BtoC,但从长远来看,BtoC交易将取得飞速发展,并将最终在电子商务领域占据领导地位。从近两年来我国BtoC网站的交易来看,无论是交易量还是交易额都成倍增长,为消费者提供了大量的商品并正在逐步改变人们的购买习惯。但是,由于我国的物流体系还不完善,跟不上电子商务本身的发展,以致形成了物流配送瓶颈,制约了BtoC业务的发展,所以研究BtoC业务中的物流运作模式是极其必要的。很多专家认为,下一次电子商务的热潮只会在物流瓶颈解决之后才能真正来临。针对我国当前整个物流体系在BtoC交易中的现状,本人认为邮政物流在我国电子商务BtoC交易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一、中国邮政在BtoC交易中的优势
(一)中国邮政具有良好的信誉。邮政“百年老店”的良好信誉,是其参与电子商务发展的强大优势。拥有近百年实物投递经验的邮政企业对我国普通消费者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在传统投递领域,邮政员工上门服务具有很强的安全感,对于委托人而言,邮政在确保其商品运输安全、商业机密等方面同样也具有良好的信誉,因此中国邮政可相对较易地将其业务延伸到物流特别是BtoC交易的线下物流配送中去。
(二)中国邮政拥有强大的配送能力和完善的配送网络
首先,中国邮政201个邮区中心局组织严密、运转灵活,能覆盖全国2,800多个县级以上城市。随着先进的邮政网络运行体制的推行,将这些中心局改建成较大规模的配送中心之后,邮政完全有能力承担物流的处理、存储、配送等服务。
其次,中国邮政拥有一个由飞机、火车、汽车等不同运输工具组成的庞大的干线运输网,不但拥有自己的专用运输机,还拥有110多条铁路邮路和450余辆邮政专用车厢,各类邮运车辆4.9万辆。通过邮政干线运输网,中国邮政可以迅速、准确、安全、方便地把邮件、物品运送到目的地。
第三,中国邮政有遍布城乡、规模强大、品牌统一的营业网和投递网。中国邮政现有服务功能齐全的营业局所6.6万处,投递局所4.8万多处,投递人员11万人,投递用机动车辆5,500辆,自行车9万多辆。中国邮政网络的经营规模和服务范围在物流配送行业中绝对是首位。
(三)中国邮政已经建成一个可提供资金结算的绿卡网。在资金流方面,中国邮政同样具有其他物流企业不具备的优势,建成了一个可提供全国范围内资金结算的绿卡网,实现了通存通兑,这对于其他物流企业来说是根本无法实现的。而从事BtoC业务的网站正需要这种便捷的资金流,省去了再和其他商业银行发生业务的麻烦,减少了中间环节,加速了交易流程,缩短了交易时间,对消费者来说是更加有利的。另外,BtoC网站还可以充分利用庞大的绿卡消费群体进行营销,扩大网站在线销售的范围,获得更多的潜在顾客。
二、我国BtoC交易现实存在的物流配送瓶颈
我国邮政物流由于自身的特质使其在物流行业中拥有其他物流企业所不具备的优势,但由于我国当前电子商务整个大环境的现状导致了目前BtoC交易并不能充分地利用邮政物流的优势,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一些欠缺。
(一)物流企业信息化程度不够。当前,我国的物流企业上网的还比较少,即使上网也仅限于介绍企业概况、业务范围、报价等基本功能,极少有提供运费支付、在途货物查询等功能,与联邦快递和联合包裹服务(UPS)等世界级的物流公司相比,我国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还很低。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是要依赖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快捷、优质、准确的服务,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是决定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水平的一个关键因素。
(二)物流企业电子化、集成化管理程度普遍较低。电子商务迎合了现代顾客多样化的需求,大量定制化生产将是电子商务企业从事的一项重要任务。电子商务企业只有通过电子化、集成化物流管理把供应链上各环节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对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做出快速反应,保证电子商务物流通畅。目前,我国企业的集成化供应链管理还处于理论探讨阶段。
(三)物流企业高素质人才缺乏。当前,我国的物流企业一方面缺少从事物流理论研究与实务的专门人才;另一方面缺少既懂IT技术又懂电子商务的网络经济人才,而上述人才的短缺直接影响了我国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体系的发展。就安徽邮政物流来看,现有人员5,493人,其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就占了1/2,中级职称和本科以上学历寥寥无几,更不要说专业的物流服务人才了,这种人员结构和素质将直接影响物流服务的质量和物流服务品牌的树立。
三、邮政物流解决BtoC交易物流瓶颈的根本之道
当前我国电子商务的BtoC交易中现实存在着被大家公认的物流配送瓶颈,但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也为物流配送创造了众多的机会和发展空间,各种略具配送基础的传统企业都将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看作是自己的发展机遇,邮政物流也不例外。下面就中国邮政物流在解决我国商务网站BtoC业务物流瓶颈中的根本之道提出一些建议。
(一)树立品牌内涵,提供优质服务。邮政的品牌家喻户晓,是企业、用户可以信赖的对象。而这一品牌内涵很容易延伸到物流企业中去,在邮政物流参与电子商务BtoC交易过程中,应利用自己卓越的品牌资产带来的竞争优势,发挥综合信誉优势,去赢得市场,赢得用户,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
(二)创造以客户为中心的全新商务模式。在如今的BtoC交易中呈现出以下一些特点:一是响应的极短化;二是可见性;三是灵活性;四是小批量、多批次。而这种以客户为中心的全新商务模式对物流配送服务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因此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强大的现代化物流体系作支撑,在线可以解决商品流通过程中的商流、信息流、资金流,但却无法解决物流问题,最后的货源配置还是需要商品实体的转移来实现。在我国,邮政物流则正好具有这方面的优势,在网上实现商流活动之后,通过有效的邮政物流配送系统对实物的转移提供低成本的、适时的、适量的转移服务。
(三)构筑“购、销、送”一体的连锁配送供应链系统。供应链连接着上、下游企业,其任务就是支持物流从原始供应商,经过多个生产、运输环节到达最终顾客。良好的供应链关系可以降低电子商务企业的库存量、提高物流配送速度、增加物流服务水平。Amazon网站之所以能够有效地与全球各地出版商建立紧密的联系,在最短的时间内订购并获得所需的书本,正是得益于良好的供应链关系。同样,中国邮政物流也与客户建立长期稳定的渠道关系,进而建立战略联盟的利益共同体的意识,通过签订长期契约和建立动态联盟相结合的方式,与电子商务网站联合,努力走联合之路,求得共同发展。
(四)提供便捷、安全、高效的资金支付方式。中国邮政提供电子商务网上支付和网下货到付款服务。利用邮政绿卡金融网,提供交易双方网上资金安全划转,也可以遵照交易双方选择,提供电子汇款服务;利用投递网络,提供送货上门时代收货款服务,同时解决企业投送商品与收款的难题,这是其他任何第三方物流企业所不具备的。
(五)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为BtoC在线配送系统提供支撑。信息系统是邮政配送成功运作的关键,邮政物流系统的综合计算机网已经形成了一个初步的信息系统,以此为平台,可以建立一个物流连锁配送系统,实现从产品生产、储存、分拣、配货、运输到销售的信息化管理,实时掌握整个供应链的各个环节的运转状况,提高管理效率和运作水平。
(六)加强物流专业人才的引进和现有人员的培训工作。发展现代物流,人才是关键,邮政物流同样如此。目前,我国邮政物流实施的人才造血和换血工程对于整个邮政物流的进一步发展来说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一方面从各大高校中引进物流专业的高才生补充到邮政物流队伍中来,通过他们带来一些新的物流理论;另一方面对现有员工加强培训,让他们不断地吸取当前最新的一些实用物流技术,提高整个邮政物流的工作效率。
在中国电子商务时代即将来临之际,中国邮政物流拥有非常难得的发展机遇。只要邮政物流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以自己优质、高效、低成本和创新的服务占领市场,中国邮政物流将成为网络经济时代的“骄子”,将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夏慧玲.用反木桶定律探析邮政物流的利益点[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7,3.
[2]熊恒庆.第四方物流:中国邮政物流的发展方向[J].现代物流,2007,2.
[3]宋元放.国内物流形势及邮政物流分析[J].邮电设计技术.2005,6.
【关键词】 外部治理机制; 产品市场竞争; 竞争态势; 盈余管理
一、引言
在委托―关系中,委托人与人之间利益的不一致、信息的不对称以及契约的不完备性,使企业经理层有可能通过盈余管理、粉饰会计信息,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从制度层面上看,会计准则和公司治理机制是影响和制约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两大主要因素。会计准则赋予企业一定的会计政策选择权,目的在于使企业能够更加真实、恰当地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但前提是需要有一套完善的企业治理机制(Jaggi,1975;Saudagaran and Dign,1997)。如果缺乏这个前提条件,控股股东、管理层就会利用其在会计信息产生和报告过程中所处的优势地位,滥用会计选择权,进行盈余管理,以达到攫取私有收益的目的。从这种意义上讲,公司治理机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要大于会计准则,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会计信息提供者的利益预期(刘峰等,2004)。
作为解决各种问题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完善的公司治理可以有效制约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但是公司治理机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要受到其组成部分的制约,不同治理机制对盈余管理影响的方向及程度不尽相同。对此,国内外已有大量的经验研究。例如,La Porta等(1998)认为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负相关。Beasley(1996)、Peasnell(1998)等研究发现,独立董事能够有效抑制公司管理者盈余行为,董事会人数与盈余管理程度负相关。Fama and Jensen(1983)、Peny et al(2003)、Ronal et al(2004)、Peasnell et al(2005)等研究表明,独立董事的介入有助于强化董事会对管理者的监督作用,抑制会计舞弊行为,提高公司盈余质量。Warfield等(2005)发现管理者持股可以影响盈余管理,且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正相关。国内学者张国华(2006)研究发现,国家股比例、董事会成员持股人数与盈余管理程度正相关;H股、B股所占比例,前5大股东的股权集中度,高层管理者持股人数与盈余管理程度成负相关。刘雪梅(2008)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呈U型关系,独立董事比例、执行董事比例、未领薪酬董事比例、董事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张兆国等(2009)则发现,投资者法律保护水平、独立董事比例与盈余管理程度负相关,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程度呈倒U型关系,而产品市场竞争程度、管理者持股比例、董事会规模及是否设立审计委员会均与盈余管理程度不相关。
然而,从国内外现有文献来看,关于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多是从股权结构、董事会及其构成等方面进行的,对于外部治理机制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尤其是产品市场竞争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甚少。事实上,公司治理包括基于股东、董事会、经理层及其权责安排的内部治理机制,以及产品或要素市场、经理人市场、资本市场、公司控制权市场等外部治理机制。内部治理是一种事前监督和治理机制,但是仅有内部治理还不足以避免经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如果没有外部市场竞争所产生的间接治理机制以及所提供的有关实施治理的充分信息,内部治理仍难以发挥有效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评判是监督和约束经理层的主要依据,竞争机制为对经理层进行监督和约束提供了基础。充分竞争的产品或要素市场,有助于克服经营权和管理权分离下的信息不对称,从而为解决人问题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本文以2000―200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以分年度分行业回归的横截面修正Jones模型计算的操控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作为盈余管理程度的变量,采用赫芬因德指数(HHI)和同行业上市公司家数等方式衡量产品市场竞争强度和行业竞争地位,实证检验了产品市场竞争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本文研究的贡献在于从外部治理机制视角检验了产品市场竞争对公司盈余管理的治理效应,为研究中国制度背景下的公司治理问题与企业财务报告行为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的发展
已有的研究表明,产品市场竞争可以缓解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激励经理人提高经营效率,使股东能有效监督经理人的行为,最终解决问题(Fama,1980;Nalebuff和Stiglitz,1983;Hart,1983;)。然而问题是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Healy and Palepu,2001),因此产品市场竞争对问题的影响最终会反映到企业财务报告行为之中。尽管企业财务报告的编制和披露受到会计准则的管制,但会计准则赋予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权还是给经理人在编制财务报告过程中提供了较大的灵活性,这一灵活性使经理人可以向外部人透露公司的内部信息,同时也给经理人实施机会主义行为提供了机会(Watts和Zimmerman,1986;Healy和Palepu,1993)。企业管理当局运用会计方法或者安排真实交易来改变财务报告,以误导利益相关者对公司业绩的理解或者影响以报告盈余为基础的合约的盈余管理行为(Healy and Wahlen,1999),在现实中更多地表现为欺诈行为(Brown,1999)或不道德行为(Goel and Thakor,2003),最终直接影响财务报告质量。产品市场竞争的双重作用机制――信息机制和约束机制则为解释竞争对企业财务报告编制过程中的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提供了理论基础。产品市场竞争的信息机制是指竞争企业间生产经营信息所具有的相关性削弱了经理人与股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Holmstrom(1982)、Nalebuff和Stiglitz(1983)的研究发现,同行业中竞争企业越多,则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越低,因为同行业业绩的可比性使得业绩评价变得更容易,从而改善了个人努力与经理人报酬之间的关系。产品市场竞争的约束机制是指市场竞争增加了公司损失和破产的可能性,迫使经理人付出更大的努力改善经营效率。Hart(1983)和Schmidt(1997)的研究发现,产品市场竞争导致的破产风险会使经理人有动机提高经营效率,避免因业绩不佳而受到处罚(比如薪酬损失或解聘)。而竞争越激烈的行业,CEO变更频率也越高(Parrino,1997;Fond和Park,1999)。
从信息机制的角度看,产品市场竞争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是不确定的。一方面,企业通过盈余管理可以降低盈余中的信息含量,从而达到限制信息流向社会公众的目的。因为通过限制信息外流,可以使公司免于竞争(Fan和Wong,2002)。因此,激进的盈余管理可能是对激烈竞争环境的回应,从而通过增加噪音或者降低盈余的信息含量来限制信息流向潜在的竞争者。Markarian and Santalo(2010)的理论模型和经验证据均支持产品市场竞争与盈余管理程度是正向关系的结论。另一方面,竞争改善了公司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从而可以客观地评价经理人的努力状况,激励其选择有利于股东利益的行为(Holmstrom,1982;Nalebuff和Stiglitz,1983),包括增加盈余的信息含量。而盈余管理被认为扭曲了信息并损害了股东利益,因此,竞争将使经理人提供信息含量更高的财务报告,从而降低盈余管理的程度。Marciukaityte和Park(2009)的研究表明,产品市场竞争度越高的公司其盈余管理程度越低。综上所述,提出假说1。
假说1a: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产品市场竞争度越高,则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越高。
假说1b: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产品市场竞争度越高,则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越低。
从约束机制角度看,竞争强度的增加会降低公司利润,并使其在未来面临更高的流动性风险(Hou & Robinson,2006),当会计盈余表明公司处于竞争劣势时,会使其在股票市场上遭受更大的惩罚(Markarian和Santalo,2010),从而使经理人的私有租金受损,比如受到更严格监督,显性与隐性收入的降低,甚至被解雇。为避免此种情形出现,经理人通常会采取措施扭曲公司真实业绩。理论研究表明,当盈余管理成本更低且不易被外部利益相关者发现时,它将成为扭曲经营业绩的一种工具(Bagnoli和Watts,2000)。与真实交易的盈余管理相比,应计基础的盈余管理成本更低,且股票投资者、财务分析师乃至审计师对于“应计”的真实影响难以识别和认清(Bradshaw,Richardson & Sloan,2001)。因此,对于经理人来说,正向的盈余管理将成为其保护自身利益的有效工具。由此提出假说2。
假说2: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产品市场竞争度越高则公司越倾向于正向的盈余管理。
当公司在行业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时,为避免财务报告的披露向外界传递行业未来发展状况的信息,阻止行业的潜在进入者,并确保和巩固其行业地位,企业可能通过盈余管理的行为降低盈余的信息含量,从而达到限制信息外流的目的。如果未经过管理的盈余表明未来行业中对产品存在更高的需求,则可能使其竞争者增加产量从而危及公司的市场份额与行业地位。据此提出假说3。
假说3: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公司在产品市场中的竞争优势越明显则其盈余管理程度越高,且越倾向于负向的盈余管理。
三、模型设计与样本选择
(一)模型与变量
为检验产品市场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本文以盈余管理程度为被解释变量,以产品市场竞争度与市场竞争态势为解释变量,构建了如下多元回归模型:
ABSDACCit=β0+β1COMPETEit+β2CONTROLSit+εit(1)
ABSDACCit=β0+β1MKTPOSTit+β2CONTROLSit+εif(2)
在诸多操控性应计利润估计模型中,分年度分行业回归的截面修正Jones模型在模型的设定和盈余管理的检验能力方面表现更佳(黄梅和夏新平,2009),因此本文中回归模型的被解释变量(ABSDACC)采用此方法衡量企业盈余管理程度。对模型(1)中的解释变量,本文借鉴Marciukaityte & Park(2009)、Markarian & Santalo(2010)的经验,分别采用了三种方法衡量产品市场竞争度:1.以赫芬因德指数(HHI)乘以(-1)后的所得值(COMPHHI)进行衡量,HHI=∑(Xi/X)2,其中X=∑Xi,Xi表示企业i的年度销售额。该值越大表明市场竞争度越高;2.将所有行业区分为高竞争度和低竞争度,当COMPHHI高于均值时取1,否则取0;3.取分年度同行业中上市公司家数的自然对数表示行业竞争度,该值越大则竞争度越高。模型(2)中的解释变量(MKTPOST)为市场竞争态势,该指标采用了类似市场份额的计算方法,即MKTPOST=(Xi/X)2,该值越大表明公司在所处行业中的市场份额越大,竞争优势越明显。
模型(1)和(2)中还借鉴以往的相关文献设置了控制变量(CONTROLS),具体包括企业规模(SIZE),取年末资产总额的自然对数;企业盈利能力(ROA),即当年净利润除以年末资产总额;股票回报率(RETURN)是根据股票期初开盘价和期末收盘价计算的年度回报率;企业成长性(GROWTH),即权益的市场价值除以权益的账面价值;企业负债水平(LEV),即年末负债总额除以年末资产总额;市场化程度(GOV)则根据《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2006年度报告》(樊纲等,2007)中披露的市场化指数、政府干预指数和法制化指数,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将此三项指数合成为一个指标作为替代变量。此外,本文还控制了行业和年度固定效应,行业中的制造业按照二级分类进行划分,共17个行业虚拟变量(INDUSTRY)和9个年度虚拟变量(YEAR)。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2000―2009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的初始样本,按如下标准加以筛选:1.剔除金融行业的上市公司;2.剔除ST、*ST以及PT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3.剔除当年所处行业上市公司家数少于10家的公司,具体包括木材和家具业(C2)、其他制造业(C99)和传播与文化产业(L);4.删除相关数据缺失的样本公司。最终得到2000至2009年间产品市场竞争度数据10 265个年度观测值。此外本文还对所有连续变量按1%分位数进行了Winsorize处理。文中上市公司数据来自锐思(RESSET)金融研究数据库。
四、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一)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表1报告了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结果。数据显示,样本公司中盈余管理程度(ABSDACC)的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0.069和0.046,这与国外同类研究(Marciukaityte and Park,2009)结果相一致。以赫芬因德指数计算的产品市场竞争度(COMPHHI)的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0.06和-0.045,表明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所处行业的竞争度较高,而表示产品市场竞争度高低的COMPHL的统计结果也表明73%的上市公司处于高竞争度的行业。全部上市公司行业家数平均为66.944,中位数为56家,其自然对数(COMPNUB)的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4.428和4.511。产品市场竞争态势的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0.016和0.006,表明大多数上市公司在产品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其他控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与相关研究基本一致。
表2报告了根据证监会二级次类行业分类标准计算的产品市场竞争度和盈余管理程度的相关指标。Panel A显示,建筑业、信息技术业、采掘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的COMPHHI较低,表明其垄断程度较高,被划为低竞争行业;而纺织服装皮毛业、石油化学塑胶塑料、机械设备仪表业等的COMPHHI较高,表明其竞争程度较高,被划为高竞争行业,这与市场竞争的相关理论基本吻合,因此使用赫芬因德指数(HHI)作为产品市场竞争度的变量较合理。Panel B比较了产品竞争度高低组的盈余管理程度(ABSDACC),结果表明竞争度高组中盈余管理程度的均值和中位数均高于竞争度低组,且差异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为支持假说1a提供了初步的经验证据。
(二)实证研究结果及其分析
表3报告了模型(1)和(2)的回归结果。回归(1)―(3)检验了产品市场竞争对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结果显示,三项衡量产品市场竞争度指标的参数估计值均显著大于0,表明产品市场竞争度越高,盈余管理程度越高,这为支持假说1a提供了稳健可靠的经验证据,同时也拒绝了假说1b。为进一步检验产品市场竞争对盈余管理方向的影响,本文根据可操控性应计(DACC)是否大于零,将样本区分为正向和负向盈余管理的公司。回归(4)和(5)的结果表明,产品市场竞争度的估计系数在正向盈余管理的公司中显著大于零,而在负向盈余管理的公司中虽大于零但不显著,表明产品市场竞争迫使上市公司进行正向的盈余管理,产品市场竞争度越高则正向盈余管理的程度越高,而对负向盈余管理则没有显著影响,从而验证了假说2。
表3中的回归(6)―(8)检验了行业内上市公司产品市场竞争态势对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回归(6)的结果显示市场竞争态势(MKTPOST)的估计系数显著大于零,表明上市公司所占市场份额越大,则盈余管理的程度越高。在进一步将样本区分为正负向盈余管理后发现,正向盈余管理组中,市场竞争态势(MKTPOST)的估计系数小于零但不显著,而负向盈余管理组中市场竞争态势(MKTPOST)的估计系数显著大于零。这一结果表明,在市场竞争中竞争优势越明显,市场份额越大则越可能进行负向的盈余管理,回归结果支持假说3。
(三)稳健性检验
在研究设计中为使经验证据的结果更稳健,本文采用了三种关于产品市场竞争度的衡量指标,其回归结果高度一致。同时本文的研究期间跨度为10年,如此之大的样本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可信的统计结果。为使研究结论更可靠,本文还作了如下稳健性检验:1.采用未经Winsorize处理的原始数据;2.对控制变量中标准差较大的财务指标(SIZE,RETURN,MB)按5%的分位数进行Winsorize处理;3.将业绩控制变量(ROA)以剔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计算结果代入模型中重新回归;4.考虑到盈余管理可能受公司治理的影响,借鉴王雄元等(2009)的研究,在控制变量中增加了关于公司治理的替代变量,即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独立董事比例、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第一大股东与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之比、最终控制人性质。上述情况下对原假设进行多元回归检验,其结论保持不变。
五、简要结论与启示
企业管理当局为了引导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或影响那些基于会计数据的契约,在作出相关判断和会计政策选择的过程中,通常会利用会计政策或“构造”交易事项等盈余管理行为来改变财务报告。目前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证券市场发展的一大隐患。完善公司治理可以有效约束经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但是不同的治理机制对盈余管理影响的方向及程度不尽相同。本文以2000―200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以盈余管理程度为被解释变量,以产品市场竞争度和市场竞争态势为解释变量,实证检验了产品市场竞争的治理效应。研究发现,产品市场竞争度越高则盈余管理的程度越高;在区分盈余管理的方向后发现,产品市场竞争迫使上市公司进行正向的盈余管理;在行业中处于竞争优势的公司其盈余管理的程度更高,且倾向于负向的盈余管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机制为对经理层进行监督和约束提供了基础。基于股东、董事会、经理层及其权责安排的内部治理是一种事前监督和治理机制,但是如果没有外部市场的竞争所产生的间接治理机制及其所提供的有关实施治理的充分信息,内部治理还不足以避免经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本文的研究表明,大力推动建设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完整的和充分竞争的产品或要素市场,消除地区分割和行业分割,有效克服经营权和管理权分离下的信息不对称,能够为解决人问题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因此,探求会计信息质量治理之策时,应注重内外部公司治理机制的相互结合,使公司治理能为会计信息生成和披露制度的有效实施创造良好的环境。监管部门则应从企业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以及披露的信息含量等方面加强监管与惩处力度,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信息公开性和透明性,减少信息的不对称;同时逐步改变上市公司以报告盈余为导向的监管机制,应结合市场竞争的特点以及公司的行业特点和成长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和判断。另外在加强对外部审计机构审计责任的管理和监督的基础上,可考虑通过有关制度安排,由外部审计机构提供被审计企业盈余管理的评价报告,以有效约束或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
【主要参考文献】
[1] Holmstrom,B. "Moral Hazard In Teams,"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1982,v13(2),324-340.
[2] Nalebuff,B. J. and Joseph E. Stiglitz. "Prizes And Incentives:Towards A General Theory Of Compensation And Competition,"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1983,v14(1),21-43.
[3] Hart,O.D.,1983. The Market Mechanism as an Incentive Scheme.The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14(2),366-382.
[4] Fama,Eugene F.,1980,Agency Problems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8,288-307.
[5] Healy,P.,Palepu,K.,2001. Information asymmetry,corporate disclosure,and the capital markets:2 A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disclosure literature.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31 (1-3),405-440.
[6] Watts,Ross L.,and Jerold L. Zimmerman,1986,Positive Accounting Theory,Prentice-Hall,Englewood Cliffs,NJ.
[7] Healy,Paul M. and Krishna G. Palepu,1993,The Effect of Firm’s Financial Disclosure Policies on stock Prices,Accounting Horizons 7,1-11.
[8] Healy,P. M. and J. M. Wahlen. 1999. A review of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literatur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standard setting. Accounting Horizons(December):365-383.
[9] 黄梅,夏新平.操纵性应计利润模型检测盈余管理能力的实证分析[J]. 南开管理评论,2009(5):136-143.
[10] 樊纲,王小鲁,朱恒鹏.中国市场化指数[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11] 王雄元,刘焱,全怡.产品市场竞争、信息透明度与公司价值――来自2005年深市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财贸经济,2009(10):3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