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语文课堂教学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9-09 02:58:3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语文课堂教学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篇(1)

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语文教学语言艺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有密切的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而所谓语文教学语言艺术,就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和审美性原则,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把语文知识和信息正确有效地传递给学生的语言技能活动。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在运用语言时,有哪些艺术技巧呢?

一、言之有物,每举中的

“物”是指语文教学的具体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讲课应不夸夸其谈、不信口开河、不含糊不清、不空发议论、不离题太远,而应言之有物,论之有实,并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把已学知识与未学内容联系起来,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有意识地穿插有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名人轶事、成语典故等,最大限度地充实教学内容,做到言之有物,每举中的。

二、言之有德,文质兼美

言之有德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的德育因素,在讲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把渗透于其中的思想性因素结合学生的实际,水融地阐发出来,并通过自己的情感作用形成巨大的感染力,从而把知识教育、文艺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对学生起到积极的思想教育作用;二是指要注意使用礼貌文雅的语言,使教学语言具有思想教育作用的同时,又不失文学色彩,尽力做到文质兼美。

三、言之有理,领悟其中

“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俗话说,有物讲理,理清楚;无物讲理,理难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言之成理,论之有据,以理服人,注意从已知到未知、感性到理性,注意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要让言语的科学力量征服学生,使学生从中领悟道理,并心悦诚服地接受指导。

四、言之有序,条理清楚

“序”是指语文教学语言的逻辑性。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每课教材做深入钻研和细致分析,弄清要讲的语文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及其规律,精心组织教学语言解读,确定怎样开头,怎样过渡,哪些应该先讲,哪些应该后讲,哪些应该贯穿课程始终,怎样结尾。这样在“序”上多下点功夫,思路井然有序,讲解就会条理清晰,使学生在重点、难点、疑点等关键问题上能够得到透彻的理解。

五、言之有启,探究反思

思维规律告诉我们,思维启动往往以惊奇和疑问开始。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其学习的内动力,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多为学生制造悬念和创设意境,使学生不单纯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解决,这样就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渴望,使他们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为此,教师课前要精心备课,设计好预习习题和课间提问习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去听课。课中要注意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深入浅出,多用疑问性提问,还要注意运用发散性提问、开拓性提问、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探求新知识,掌握新内容。

六、言之有趣,妙趣横生

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讲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语文教师的语言应当规范、鲜明、洗练、准确、形象、生动、流畅、合乎逻辑,饶有情趣,寓庄于谐,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受其感染,受美熏陶。而只有语文教师自己有较好的语言基本功和广阔的求知兴趣,才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疲劳,改善课堂气氛,启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促使学生深入钻研问题,并使课堂气氛趣而不庸,活而不乱,严而不死。因此,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和教材密切联系的笑话、故事、游戏、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顺口溜、民间谚语、俗语、当地方言、群众口语、歇后语、古语词、外来语、术语等均可引入课堂,随心所欲,调动自如,游刃有余,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知识易于理解,从而吸引学生认真听讲。

七、言之有情,情理交融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讲课不能是一种简单的灌输,而应该建立在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真正做到理中蕴情,通情达理。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讲课,做到情动于衷,形诸于外,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情境,以形象为手段,以美育为突破口,以情感为纽带,激生情,启其疑,引其思,使学生心理处在兴奋状态,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控制教材中的情感教育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审美创新教育,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八、言之有韵,抑扬顿挫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本身虽无意义,但它是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物质形式,不但本身具有独立的音响美因素,而且还可以靠此提高语言的感染力、鼓动力,也有助于传情达意。因此,语文教师要注意用好教学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而应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结合,疏密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有板有眼,错落有致,声情并茂,有一定节奏感和旋律美,和谐动听,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其优势兴奋中心能随着教学语言的声波和声调不断得到调节、转移和强化,提高教学效果。

九、言之有体,丝丝入扣

语言丰富多采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主要表现之一。针对不同学生,不同文体、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文章,要采用不同的教学语言。如对低年级学生,语文教学语言应形象、具体、亲切、有趣味性;对高年级学生,语文教学语言应深刻、明朗、隽永、有哲理性。讲议论文,应多用议论分析的语言,要严密,有力度;讲说明文,应多用说明介绍解释的语言,要朴实,有条理;讲抒情文,应多用深情的语言,要华丽,有激情。朗读课文,高兴、激昂的时候,声音就高一些;深沉悲哀的地方,声音就低一些。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前一部分写的是百草园里的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后一部分写的是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深受约束的生活,两部分表达的内容和情感色彩截然不同,因而在讲课时,不论是范读,还是讲授,都要用两种不同的语调和语速,前一部分用欢快、活泼的语调,速度可稍快一点,后一部分用低沉、苦闷的语调,速度可稍慢一点。这样,不仅使得课堂教学富于变化,而且能启发学生较好地把握课文地写作特点和主题思想。

十、言之有辅,生动形象

人们彼此之间传输信息,交流情感,除了靠有声的口头语言和无声的书面语言外,还可以借助人们的表情、体态、动作。这些体态语,能很好地辅助有声语言,增强表达效果,更好地突出重点。如教师讲授感情成分浓厚的观点和事件或课文时,假如能在情感、语气、语调、语速变化的同时,再辅之以或憎恶、鄙睨,或兴奋、喜悦的面部表情,或辅之以相应的手势动作,则能加强语文教师情感信息的发射和传递,加深学生对教师有声语言内涵的理解。

篇(2)

还记得在自己上学时,我们总认为语文的学习就是学好课本,说好汉语,能认识字,再会写一些豆腐块大的段子,那就更是不得了的事情了。这种观念是极其有害的。时代在进步,人们的认识在不断提升,以往的以本为本的教学和考查方式已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更多的应该关注学生的经验取得、能力培养和知识积累,而经验的取得、能力的培养、知识的积累是不可能仅靠十几本书就能完成的。因此,改变观念,拓宽教学内容势在必行。首先,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必须要面对的就是就业,而当前学生在就业时遇到的问题也很多,尤其是口语表达。他们不善于表达自己,推销自己,从而也错过了很多好的机遇,与成功擦肩而过。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首先是由于大部分的学生来自农村,他们所在乡村中学对口语训练方面的教学比较欠缺;其次则是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忽视了对这方面能力的训练;第三则是当今的很多学生不善于表达,性格内向木讷。那么针对这些情况,如何进行口语训练呢?首要让学生建立自信心,要有一种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在课堂上要善于思考、主动回答教师的问题。其实要有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朗读开始,让学生敢于发声,并借助介演讲、诗歌朗诵竞赛、模拟应聘求职等活动,逼着学生说普通话,并能够随机应变,在短时间内迅速的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课本,而要和鲜活的生活、丰富的文化联系起来,要和不同领域的知识结合起来;多读名著,和国内外名家对话;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关注生活,关注社会,阅读各种报刊杂志,收看各类新闻节目,获取各类信息资源,把生活中的事物与语文学习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感觉到生活无处不语文。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

二、“活”教学形式

丰富的内容是需要多样的形式表现的。单一的教学形式只会使学生昏昏欲睡,使课堂死气沉沉,索然无味;而灵活多样的形式则会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他们会充分利用课堂这个舞台来表现自己。我们应结合不同内容设计多变的教学形式,以活跃课堂。如在戏剧单元的教学中,可以提前安排学生预习文本,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排练,在课堂分组表演,各组之间形成竞争。学生兴趣大增,这样一来,既有助于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又加深了印象,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而在诗歌教学中,将音乐与其相结合,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如在《水调歌头》教学时,借助王菲的口把这首歌唱进每个学生的心中,这样就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背诵压力。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但记得快,而且还记得牢;还有借助多媒体网络,获取最新的信息,发掘学生喜欢的事物,学生更想学,更能产生探索新知的欲望,感受课堂的新鲜感,提高课堂效率。

三、“活”评价形式

学生最怕考试,每次考试之前的日子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煎熬。如何能让学生快乐的学习,不再有那种让他们胆战心惊的日子,笔者认为,在今天的教育形式之下,传统的试卷评测,以分数高低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再是金标准。根据目前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笔者认为在进行语文教学效果的评价时应该突出语文职业能力的应用,简化书本和理论知识的考查,强调形成职业综合能力的评价,淡化分数在评价中的地位。制定评价方式时,要考虑以下五个要点:1、要教学内容相结合,但不能照搬;2、要全面考查学生的能力与素质;3、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参与度;4、要有变化,形式多样;5、要提高效率,不给教师造成负担。在遵循“尊重个性,突出专业特色,注重人文素养”的教育理念下,评价方式应从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以便于全方位的、动态的评价学生的语文水平,使其不仅能够较为准确和科学的衡量学生的语文水平,而且能够不断的推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而具体的手段和方法,各位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定。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让学生知道如果要取得好成绩,必须把功夫用在平时,在倡导快乐学习的同时,还要改变学生那种平时懈怠散慢、考前突击复习的不良习惯。

篇(3)

1.1广义的布白艺术

布白艺术是艺术表现中的一种手法,主要是指为了充分的展示出主题内涵而形成的一片“空白”。那么,说到“空白”自然而然就联系到物象。“空白”的‘虚’配上物象的‘实’就统一到了艺术作品当中。“空白”不是空而无物,只是在于空灵,在虚幻中寻求真实。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一定要给读者留下充分想象的‘空白’,对文学的形象、境界等进行再创造。如《诗品》中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主要是强调的是言之已尽而意味无穷,并留给读者“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无限想象。

1.2教学“布白艺术”

初中教学同样作为一门艺术,它也需要这种“空白”。所谓的‘空白’,它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精华之所在,是教师智慧的艺术结晶和表现。教学也作为一种艺术,它与企业艺术一样,将就布白;并且还追求一种虚幻的“空间形式妙境”。那么,所谓的教学“布白艺术”就是将布白的手法运用到教学课堂中去,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而提高教学艺术水平和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的为学生留下一段“空白”,追求启发性的思维艺术效果。通过老师所布下的“空白”,让学生对“空白”之处有所思考,形成一种幽远的、有着无穷意味的教学氛围。

课堂中,“布白艺术”的运用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这也符合心理学上的完型定论。心理学认为“空白”容易激发人们填补的欲望,让空白达到均衡完美的地步。通过思维,人们将会填满这些‘空白’。那么,课堂上的“空白”不仅可以激发出学生的探索、思考,还能促使教学完善化。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布白艺术”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是很重要的。

2初中语文“布白艺术”的方法

虽然语文教学课堂中的布白艺术能够开发学生思维,让其进行探索。但若老师在课堂中过多布白时,那么,就会让学生产生琢磨不透的想法,反而会加深学生的抵触情绪。同时,教师在“布点”时,善于抓住要害、关键,善于利用先制定课堂教学目标,再根据这个目标来巧设“空白”,将所布之“白”运用的恰到好处,最终产生“实”的效果,让学生真正的掌握到学习方法,从而增强教学的艺术性。

2.1创造心理状态上的“空白”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其中“愤”和“悱”就是指学生进入积极思考前的一种短暂“空白”。作为初中语文老师,应该设法创设有疑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0课所讲的《<论语>十则》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中的“欲”和“施”就应该让学生体会出:自己在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在怎么看待别人的言行与别人怎么看待自己的言行举止上,积极的思考,想想自己应该如何才能做到最好,怎样维持自己的言行举止。

2.2善用语言技巧,创造语言“空白”

掌握语言技巧,这就要考老师的技巧了。掌握一句话的节奏、变化和语句中的停顿,都能够产生不同的效果。尤其是在语言的停顿上:掌握停顿上的变通,可以创造出不一样的“空白”。语言的停顿就是为了让学生回味、咀嚼一句话的内涵,让课堂教学能够顺利的进行下去。例如:八年级下册有篇文章《献给母亲的歌》中的第一乐章中是慈母的心声。当教学文章的处时,为同学们播放《烛光里的妈妈》这首歌,接着让语言暂停下来,并让同学们回想自己的切身感受:从我们呱呱落地开始,是谁牵挂自己的温暖、是谁担心自己的健康、是谁为了我们的进步而骄傲。让学生在歌声中感受文章所表达的含义,学生也能更好的深入课本中去。

2.3在教育内容上,保留部分“空白”

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中为学生打开一扇小小的心灵之窗。且还要对某个重点有意识的保留下来。同时,还要给学生一个短暂的“空白”机会。当学生在课本上或者是老师的叙述中找不到那一段“空白”,他们就会积极的、主动的去找寻那段空白知识,从而填补这段“空白”。在教学中,很多老师都认为教学应当面面俱到;但是过于的充实,学生都被罩在了文字当中,只会死记硬背;从某种角度上讲,就是剥夺了学生的思考、创新。学会“欲擒故纵”,故意吊起学生的“胃口”,才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例如:教学七年级上册中第一单元《这就是我》中的“走到镜子跟前,看着镜子中的她,我笑,她也笑。我朝她耸耸鼻子,她也不客气的朝我耸耸鼻子”这一句。老师在这时间就可以保留“这是谁?还有她的眼睛,可爱的马尾辫,甜甜的酒窝。”让学生好好的思考,这描述的是谁,她在镜子中还有什么是一样的。学生为了知道答案,或许会问家长、或许会问老师、也有可能站在镜子边上慢慢比较,这些都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思维。

3语文教学“布白艺术”的功能

认识到布白艺术的功能,了解其内涵,有利于老师更好的将布白艺术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逐步达到教学就是艺术的境界。其功能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教学课堂布白是为了正确、有效的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望,用最直接的办法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了解及把握等兴趣方式。美国的教学学者哈•曼曾经说过“捶打一块冰冷的生铁就像那些不能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从上面我们所说到的教师布白艺术,可以知道,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设下知识“空白”更加有利于学生填补“空白”,激发强力的求知欲去完善、去完整课程“空白”之处。教学过程中的“空白”就像是用刀切断了的焊条,要学生用内心的想象和思维将其焊接起来,“空白”的教育环节主要是靠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联系在一起的。

3.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在课程标准中对教师最本质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能够让学生好好的学习知识。在课堂教学中,适当流出空白之处,让学生学会手脑并用,激发学生探索兴趣,诱发学生灵感,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3控制与调节

课堂教学只要是由教师引导,让学生注意什么、了解什么、想象什么、表达什么。艾米尔说过“教师的艺术在于懂得引导”。教师教学过程当中,应该在“有限当中寻求无限”,突破布白的时空限制,调节好教学节奏的松弛程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带领学生走向教学的意境殿堂。教育中的布白可以让学生回味、咀嚼学习内容,打破固定思维,形成强烈的对比,让学生用高度的集中替代注意力的分散。

3.4陶冶学生情操

在每一个领域当中,都会出现具有审美意义的,被称之为艺术性的活动。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布白艺术的思路就是以美为旋律,进行的独创性的教育、教学实践。教师在教学的布白艺术中本身就是审美的对象,回味布白的无穷韵味,突破布白的时空,虚实相连的教学方法,疏密相接,布局合理的结构等。教学的布白虽然淡化了教育的痕迹,却将审美融入了教育的情境之中,让课堂始终在活跃、激动。紧张、愉快中开展。

4运用“布白艺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1要有针对性与目的性

滥用“布白”也是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在每节课前,要了解、确定出可以布白的地方,设计好布白的方式、方法,做好各种准备,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白”。“布白”的次数不能太多,不然学生不容易理解;时间不能太长,让学生等的太久。

4.2要有灵活性与多样化

“布点”的形式多种多样,既要有时间上的,也要有空间上的。让学习思考、快慢、动静方面能够得到统一。在“布点”的时候,应该灵活的考虑学生能够承受的能力,该做则做、该讲则讲。

4.3要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掌握好“布白”之点,努力营造出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平等合作的氛围。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求知欲和表达欲。教师在课堂之中应当保持高度的宽容,让堂课氛围和谐、宽松。

篇(4)

既然对话是个互动的过程,说明对话是高度的群体。个体处在群体中,为个体个性的发展提供机会,也为个人社会意识提高提供平台,这是传统课堂,在刻板压抑的氛围下很难做到的一点。传统教学中,一个学期下来,师生陌生,生生不熟现象比比皆是,但对话互动的课堂,情景则大为改观。轻松愉快的话题拉近心与心的距离,严肃认真的话题拉开思想的交锋,言来语去的交流沟通必然内化为合作、互助。学生经过由外而内的转化,内心世界大都呈开放状态,今后走向社会,“合作”“互助”不仅是他们的内在素质,更是他们身上的符号。综合以上三点,我们认识到,对话教学是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引领下,变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以引领者进驻教学,教学的立足点始终确立在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世界上,教学的功能始终落实在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培养健康丰富的情感,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上。所以,从宏观上看,对话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机制或教学形态,它是以一定教学观念、教学思想、教学理论以及文化导向为具体内容的实体,而不仅仅是手段。

2对话教学实施与运用中的若干问题

一个新事物的确立,一种新形态的构建,都有一个从发展,成长到成熟的过程。对话教学作为一种新的形态,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也碰到一些这这那那的问题,有待我们注意并加以改进的。其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点。

2.1对话教学不注意情境的设置

对话教学要收到好的效果,课前的情境

设置必不可少。高中语文教学,文本情境是作者的体验。相对于读者,须调动以往与文本情境相类似的体验,才能进行有效阅读。学生,即使是高中学生,生活体验也不足,这就要靠体验相对丰富的教师作“情境迁移”的引导。巧妙地设置情境是学习文本的前提。现实教学中,有的教师对这一问题认识不足,课前准备不足,课中热热闹闹,课后稀里糊涂。看起来是一堂对话课,其实徒有虚名。在设置情境上,一般掇取某个片段,或选取某个切入点,采用直观的影像图片,亦可用文字解说,或读、或诵、或歌、或叹,调动一切可调动的感官直觉,唤起学生沉睡的,朦胧的,零碎的生活记忆。可以说,一个巧妙的情境设置,在课堂上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2.2对话教学忽视提问的有效性

对话教学中,设置提问是一个环节。巧妙预设问题,有利于推进学生思维从具象走向抽象,从简单进入复杂,由浅显入及深奥。但现实中,有些对话教学确不尽人意,笔者也有相当多

的失败纪录。现在反思后略加整理,有以下几条:

(1)所提问题没有连贯性,缺乏内在联系;

(2)所提问题深浅失当,学生无所是从,造成思维混乱;

(3)所提问题不具实际意义,典型的“无效提问”。随之认识的到位,经验的积累,逐渐走出误区,步入正轨。现在总结起来,预设问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1)预设问题由易到难,逐渐推进,且思路要符合文本逻辑;

(2)预设问题要顾及不同程度的学生,要有针对性,做到看人发问,心有定数;

(3)预设题目,宁少而精,勿多或杂。只要教师做到熟悉文本,专研文本,熟透自己的学生,就不难预设符合实际且有效的课堂提问。

2.3对话教学中不注意整体连贯性

现实生活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形,某种新事物刚刚出现或兴起,总是要么不考虑现有条件是否成熟,盲目跟风;要么全盘否定现有,全盘接受新鲜。以至造成不必要的混乱,使之失去整体连贯性。在教学中,也有这种现象发生。对话教学刚刚兴起,有的地方凭着一股热情,不分青红皂白立马照搬,结果造成“水土不服”。有些课堂教学方法有一定的适应性,例如:专题讲座法,特别是高中语文课堂上的讲读法等,还适应目前尚不发达、开放,学生知识面相对狭窄的农村教学。但这些地方新方法一来,原来行之有效的就靠边站,而新的东西一时又难以吸收消化,造成教师教学被动,学生学习无所适从,教学质量下降。我以为:对话教学以整体机制引进为宜。初期,师生有个了解熟悉的过程。宜应新旧教法互用,互补长短。适应成熟后,逐步推广。但即使这样,其他教法也不可完全放弃,可作为辅助方法相机使用,这样,既有利于教师的实际操作,也有利于教学的整体连贯。

3结语

篇(5)

一、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铸魂”

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等通过知识传播和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的品格、气质、修养,并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一位科学家曾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就会不打自垮。”如今,人类的生存环境、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许多学生却缺少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患上了“精神软骨病”。

语文学科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人文资源,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播,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具体地讲,就是语文教学要坚持用课文中饱含的真善美,帮助学生提高人生境界,丰富美好心灵,塑造健全人格。为此,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不断融入人文精神,使学生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展现“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树立“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信念,获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感悟,确立“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愁苦而终穷”的高尚人格……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成为铸造学生灵魂的主要手段。

二、注入“人情味”,让语文教学“育情”

记得有位前辈曾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与互动的过程,而教材(课文)也“不是无情物”----是承载和传播情感的载体。教学中,只要教师能引导学生付出真情,使学生的情与文章的情融为一体,语文教学就会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育情”境界。

语文课堂上,教师注入“人情味”,引导学生与优秀的文化接触,与古今中外的高贵灵魂对话,充分挖掘和发掘教材(课文)的情愫,让学生始终涌动情感的生命源泉,培育热爱祖国、关爱社会、眷念故土、珍爱青春、感恩亲情和悲天悯人的情感,不仅可以实现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还可以实现教育的育人目标。例如,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从《背影》中感受父子深情,从《我与地坛》中体会母子情深,从《边城》中认识祖孙、兄弟之情,从《我愿意是急流》中领悟无私恋情,从《雨霖铃》中体悟“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离情别绪,从《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悟拳拳赤子之情……的确,语文教学确实是情意绵绵,怎一个情字了得!

三、植入“文学味”,让语文教学“诗化”

目前,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语文课堂成了无硝烟的另类战场。课堂上到处是“拉网式”的知识点专项练习或“查漏补缺式”的专题技巧训练,教材中那些充满诗意,闪耀着作者思想与人格光辉的文本也被大多数教师异化成了传授阅读技巧和答题技巧的例子。据统计,现行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中,文学类作品所占的比例都在60%以上。由此可见,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让语文教学实现“诗化”,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是多么重要。

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品味或幽雅或豪迈、或沉郁或飘逸、或讽刺或幽默的优秀文学作品,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性情,丰富他们的诗化语言;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可以让学生在审美鉴赏活动中主动提高审美能力;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王国,阅读经典,丰富人生,可以让学生的生命在阅读中展现更多的精彩。

四、引入“生活味”,让语文教学“生活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的确如此,生活确实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只有依靠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生活犹如潮水,每时每刻都激荡着我们的情感,刷新着我们的知识。教师只要能在课堂上及时抓住学生心中的每一次感动,引导学生反复咀嚼,仔细玩味,语文课堂就必然会充满激情,绽放出美丽的光彩。

要想给语文课堂引入“生活味”,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既有经验为基础,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设各种学生能够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境,通过内引、外联、对比等方法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资源,让学生在动手做、动脑想等实践活动中,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而充满生命活力的能力。

篇(6)

论文关键词:中职学生 语文活动 语文能力

论文摘要:语文活动课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开放性、自主性以及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中职语文教师应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要阵地,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把课内和课外语文学习结合起来,把语文学习贯穿在学生的生活实践中,深化中职语文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去年,笔者有幸倾听了广州市电子信息学校梁丽敏老师《琢磨“活化石”》教学设计的讲解分析,真是收益匪浅。梁老师教学策略的运用,突破了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首先,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前搜集相关信息,并以多样的表现形式整合在课件里,在上课时呈现出来。其次,选择汽车电子实验室作为授课场所,帮助学生在浓郁的专业氛围中愉快地学习语文知识。梁老师教学策略的运用给中职语文教学提供了一面镜子,作为中职语文教师必需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要阵地,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理念,深入挖掘语文教学中的专业因子,使语文教学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把课内和课外语文学习结合起来,把语文学习贯穿在学生的生活实践中,以语文活动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一、中职语文活动的特点

1.中职语文活动具有自主、开放性的特点

活动课的出现,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开放性、自主性以及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它主要以学生自主参与活动为特征,结合专业学习特色和有关职业的实际需要出发,选取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资料,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总结评价等步骤,围绕活动主题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有效地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技能,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中职语文活动具有专业、实用性的特点

当前,普遍认为“实用性、职业性和生活性应当成为普通文化课程内容改革的基本理念”。语文活动训练应着眼于学生听、说、读、写以及提取信息能力的提高,语文活动的设计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以致用,训练的材料应尽可能来自日常生活或挖掘其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便于学生理解接受。设计语文活动可以与专业实训紧密结合在一起,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二、以语文活动为突破口,促进中职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提高

中职教师根据各专业学生的特点设计真正从学生个体出发的更加人性化和多元化的语文课堂教学,以丰富的语文活动为突破口,深化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口语交际训练常规化,提高听说能力的策略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职学生应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口语交际能力。在实际教学中,要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善于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学说,并逐步成为一种习惯。例如,可安排课前“3分钟演讲”活动,充分利用早读、晚修及语文课这几个时间,轮流让学生到讲台演讲一分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自信心自然大增,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教师还应考虑结合学生各专业特点,想方设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灵活地安排自我介绍、即席发言、模拟应聘、推销等综合方式进行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达到能够根据学习、生活和职业工作的目的和情景进行恰当地表达和交流,提高听说能力,以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

2.提交个性化作业,培养学生搜集、筛选和提取有用信息能力的策略

根据中职学生的专业学习特点,教师可开展“网络写作”、QQ日志写作比赛等活动,使学生既能上机练习电子邮件的使用,又方便学生进行修改,提高作业的效率和质量。在开展各种活动时,要求学生通过在网络上搜集资料,根据不同主题筛选整理与综合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制作成PPT文档或word文档,利用网络资源上传,或在活动成果展示时呈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体现了语文课程教学为专业课程服务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整理能力,提高了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

结合中职学校的专业特点,灵活应对学生的语文作业。教师设计一些如“奇妙的语言——广告”“手抄报比赛”“商品推销大比拼”等专题的作业,要求学生分组合作、搜集资料、共同探究、展示成果,既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现代生活中应用的情况,加强了中职学生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训练,培养学生搜集整合提取信息的能力。

3.重视指导兴趣小组活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必须加快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重视训练学生阅读的速度,扩宽学生的阅读面。教师应引导学生除阅读教材外,还应阅读各种优秀作品,体会其中丰富的内涵,加深和拓宽中职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和认识,因此,教师应重视利用课外阅读资源,组织学生成立“阅读兴趣”小组,定期交流阅读体会,指导学生开展“好书推介”“最令我心动的一本书”等专题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分组合作,搜集整合资料制作课件,利用多种感官效果把阅读成果向师生展示,帮助学生养成爱读书、会读书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

4.突出实用写作训练,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策略

语文教学要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理念,因此,中职学生写作训练项目的设立必需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的需要为准则,结合专业特点设计训练,把与学生专业密切相关的和在学生以后工作中使用较广泛的应用文和说明文作为训练的重点,指导学生练习写作通知、求职信、应聘信、产品说明书、合同、总结等应用文,可以引导学生在产品制作、维修项目、实训项目等方面写作说明文。为了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教师可组织学生成立“文学社”,联合校园广播站,开通校园广播“美文献给你”活动,每周准时把社员撰写的稿件向全校广播。不但训练了各专业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为校园文化建设添上了精彩的一笔。还可创建文学社博客主页、建立QQ群及投稿邮箱,鼓励学生加入社团,通过多种途径投稿,并定期出版期刊。期刊的编辑、审稿由师生共同完成,而文字的录入、校对、排版、封面设计等则由学生全权负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发挥各专业学生的特长,学生的写作能力在活动中逐步提高。

实践证明,语文实践活动是中职学生学习语文的一种有效途径,是有效教学的一种展现形式。以语文活动为突破口,深化改革语文课堂教学,不但注重培养学生语文应用的能力,体现语文教学为专业课程服务的教学理念,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使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有利于拓宽中职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全面提高中职业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金海.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集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篇(7)

新课程理念提倡:“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有人误以为这样可以无限超越文本。其实,“立足文本”与“超越文本”应有个度。有位老师教《兰亭集序》时,用大量的幻灯片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让学生感受其书法美,进而探讨书法风格的形成与人的内在品质的关系,直至研究其“之”字的几种不同写法,这就是明显的偏向。关于类似问题,人人有看法,个个不相同。关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我也有看法。

一、从老师的角度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内容总量×学生接受内容的百分数。自2001年实行课程改革以来,教学虽有变化,但“费时多,收效微,负担重”的状况至今未得到根本改变。

(一)指导思想上,要提高师生互动的有效性。恰当而有效地选择运用教学方法,是每个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语文学科的独特性和丰富广阔性,尤其对语文教学法提出了更新的要求。教无定法,方法是人想出来的,不同个性的人,自然会对教学方法的选用有不同的见解,要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教无定法,强调了根据个人实际和教学实际选择适于教学实践的教学方法。叶圣陶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熟善熟寡效,贵能验诸身。”这就是说,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应用,到底谁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效果最好,这要经过教学实践验证。吕叔湘在《语文教学问题》中说:“教学法允许不同,可以是教法不同而效果都好。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效果的好坏是衡量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优劣得失的唯一标准。教学对象是学生,教师要把握教材,选择教法,传授知识技能,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提高。如果教师对自己的知识结构、个好、习惯兴趣等各方面都不甚了了,那么怎么能选择出一套真正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呢?教师必须在执教前,深入地研究自我,发现自我,界定自我,寻找个性特色,把握自身的客观实际情况,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性质及内容,进行教法上的深层和广阔的思考选择。

我认为实行分层次教学效果较好。分层次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变统一的教学内容为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十几年来,各地同仁围绕语文教学效果这一主题,多角度、多方位地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他们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体现了不同的个性和风格,有力地推动了语文教学事业的发展。

倘若我们凭主观臆想办事,不管自身情况如何,强行运用某种不适合的教学方法,或者盲目模仿某种教学方法的框架,“东施效颦”,那么势必落得个“邯郸学步”的结果。

(二)就有效性方法途径上,提高语文课堂有效性的关键是用好有效提问。教师要设置高质量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从而对问题的解决产生积极效应。要尽可能地在课堂上创设若干较高起点和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作为师生互动的切入点。它可以是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也可以是能引出重点、难点的“导火线”式的问题。从整体上感知课文,从宏观上审视教学内容,从而深层理解知识。

例如,我们在引导学生分析《明湖居听书》中王小玉(白妞)的形象时,须设置一个较高起点的问题,抓住作者塑造这个人物的神来之笔。这个问题是:“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养着两丸黑水银……”这个博喻句是怎样写出王小玉的神韵气质的?理解这个问题有四个要点:秋水比喻什么?寒星比喻什么?宝珠比喻什么?白水银里养着两丸黑水银又比喻什么?学生通过寻找比喻的相似点不难理解,这分别从纯度、亮度、色度和神采角度写王小玉眼神的不同凡俗,四个比喻句各有侧重,这正是王小玉神韵气质的生动描述。

现代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的观点认为,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更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是学生的伙伴。教师在课堂上不是“教”学生,而是与学生一起学习,教师始终是学生的伙伴,而且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且非常自然地调控课堂活动。老师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只能是伙伴,问题要由学生自主解决。

例如,教学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时,学生对这篇散文的主题产生分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课堂讨论激烈,我充分肯定学生敢于辩论不同的见解,又指出两派的观点都不太准确。学生回答:“郁达夫幼年丧父,从小就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养成了忧郁的性格。”“当时社会黑暗腐朽,所以郁达夫更加苦闷、消沉。”我因势利导:“所以,郁达夫即便是写‘笑’,也是一种苦恼人的‘笑’。”学生很自然地达成了共识:“本文是一曲悲凉的颂歌。”提供了新的理解角度:“对作品的分析,要联系到作者的身世和他所处的社会环境。”

二、 从学生的角度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学对象是学生,只有当教学手段,即方法和教学目的达到有机的和谐统一时,才可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语文导读法的理论设计可以简明地概括为三句话: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的规律,这是任何教学的首要的、最高的规律。”这里的人的天性及其发展和规律即指学生的实际情况。语文教师要使教学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就要了解学生、贴近学生,选择恰切适宜的教学方法。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朱小蔓所长在对课改实验区调查后坦言:中小学生使用的词汇量大幅度减少,多局限在网络用语,且很不规范,这已影响到学生思维的丰富性、缜密性。学生要有时间紧迫感,合理利用有效时间。

总之,提高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提高了语文课的质量,也提高了学生的生命质量。人生何其短,若一人活到100岁,也就是36500天。生命是有限的,有效利用时间就是延长生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