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网络化分析论文

网络化分析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14 08:03:5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网络化分析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网络化分析论文

篇(1)

论文关键词 职高专 商务英语 网络化教学 实验设计

论文摘 要 本实验以建构主义教学策略,利用网络学习环境建置高职高专商务英语网络化教学学习网页,尝试在高职高专商务英语教学中,探究网络化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成效。本实验采用“不等的前测后测控制组设计”的准实验研究法,以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2008级商务英语4个班级共160位学生为研究对象。利用学习网页、收集与商务活动相关的各个业务流程的实际工作内容,开发商务实训模拟网络游戏,进行教学与施测,将学生商务英语评量之前测、后测成绩进行比较分析

一、研究背景

学习是人类的本能,也是权利,惟有通过学习,个人天生的才能才得以发挥。二十一世纪是网络科技社会的时代,每一个公民具有资讯应用知能与完善的网络化学习环境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条件。未来网络教学(e-education)的应用,无疑已经成为最重要的学习资源与媒体,因此,对于学生应用网络进行学习时,是否能有效达到学习目的成为关注的焦点。研究者在8年的教学工作中,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发现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商务英语课程时,往往因为对专业知识和技能死记硬背,使得已经认为成功学习的商务知识和技能,在实际应用别是在现代电子商务这个平台中显得刻板生硬。选择以商务英语做为对学生网络学习世界的观察中心,是希望学生达到对商务英语知识与技巧的有效学习,适应现代科技对商务活动的影响,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商务人才。

二、实验目的

本实验以商务活动中的一个业务流程为起点,提供网络化学习环境与评量概念发展。包括:1.以网络化学习环境,探究学生对商务知识与技能学习的特征。2.学生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对商务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成效。3.推理不同能力的学生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对商务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差异。

三、教学与学习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

综合国内学者及其他建构主义学者观点的研究,指出现代建构主义内涵应具有四大原则:“主动原则”、“适应原则”、“发展原则”和“社会原则”。

2.网络学习:

随着资讯科技的快速发展,网络资讯流通的速度变快,使得一般学习模式向e-learning转型,这将改变取得知识和学习的方法。e-learning的学习涵义(游宝达、刘明宗,2002)包括随时随地的学习方式;教材的重复使用性;教师与学生间角色的转变和责任的改变;量身订做的教材。

3.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由个人化转变到强调社会脉络学习,在网络化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者使用各种网络工具透过合作的方式来学习。网络化合作学习环境(陈焕彬,1998)应包含:小组成员应具有群组凝聚力;任务是符合学习能力

与兴趣;成员以小组成就为自己的学习成就;落实学习者个人的权利和责任。

四、实验方法

本实验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网页,提供商务活动各个业务流程的学习情境,并利用与学生交流和教师教学札记的方式了解学生学习效果。实验以质量兼具的方式进行,以下针对实验对象、实验设计、实验流程、实验工具、资料处理分别加以说明: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2008级商务英语4个班级,每班约40人,共160位学生为研究对象。两班作为实验组,另两班为控制组。学生并依瑞文氏标准图形推理测验(Standard Progressive Matrices,简称SPM)的百分等级分为高推理能力(百分等级在73~99)、中推理能力(百分等级在28~72)、低推理能力(百分等级在1~27)。转贴于

(二)、研究设计

本实验以“不等的前测后测控制组设计”的准实验研究方法(Cook & Campbell, 1979;王文科,1995)方式进行。两组学生皆接受前后测,以共变数分析(analysis of covariance;ANCOVA)去除学生原来的背景差异,统计教学模式是否影响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本实验中实验组与控制组的教学时间均为4节课(即一个商务活动业务流程的学习),且任课教师为同一位具八年教学经验的自然老师。控制组在一般学习环境就是传统教室中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学习,即教师与学生必须在相同时间与同一地点进行以讲述为主的教学活动,教学步骤即教师讲述教学内容介绍活动项目、内容规定活动步骤说明活动结果说明本单元内容与活动结果重点,课堂中进行学生学习效果的展示;而实验组在商务英语实训室(网络化学习环境中)进行4节课的学习,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或在家自行上网学习。

学生利用网络开展学习的情形说明如下: 1、提供网络化学习环境的第1、2节课,在商务英语实训室上课,每位学生分别使用一台电脑,每六个同学一个小组。第1节课由于是第一次使用商务英语实训室,教师利用广播系统向学生介绍如何登入学习网页,由学生自行登入,浏览与探讨学习页的内容(包括:信息区、学习区与网页地图),并且指导学生如何使用留言版和讨论区。第2节课由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商务英语活动中,其中一个业务流程的模拟网络游戏。让学生根据游戏的结果(分数),分析游戏过程(即业务活动过程),讨论得此游戏分数的原因(即优缺点)。并将分析结果写在讨论区里。2.提供网络化学习环境的第3、4节课:在商务英语实训室上课,每位学生分别使用一台电脑,每六个同学一个小组。除了让学生自由了解学习网页的内容之外,还要求学生在讨论区回答问题。此次的重点在于教师利用广播系统引导学生根据讨论区里的问题开展小组讨论,并且每个小组将讨论的结果输入留言板里,然后由每组各派一位代表上台发言。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

(三)、实验设计流程

从决定实验主题到撰写实验设计主要有两个阶段:资料收集阶段、实验设计阶段。

(四)、实验工具

本实验所使用的实验工具主要有:商务英语网络教学平台、模拟实训网络游戏,相关教学内容测验和讨论平台。

(五)、资料处理

本实验采取质量并重方式,以前、后测验的相关教学内容及交流方式探究学生学习效果的改变情况,资料的分析分为两部分: (一)量化分析1.商务英语学习成效分析2.商务英语学习问题分析(二)质性分析。包括教师教学札记、与学生交流的内容转录。

参考文献

篇(2)

(一)改革考试方式由于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差异较大,学校可以在学生入学后,学校统一组织计算机水平考试,通过者可以免修该课程并可根据所学专业选修其他计算机应用课程,末通过者可以选修《计算机文化基础》。每年举行一次考试,学生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参加考试。这样可以使学生投入更多的精力对计算机进行深入的学习,提高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

(二)科学、精心的组织实践教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教学中应该特别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每次上机实践教师都要布置具体的实验项目,专人辅导,解决学生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三)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是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任务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内容,从学生可能遇到的办公实际问题出发,设计了12个项目,具体设计如下:(1)微机的组装与维护;(2)金山打字通的安装与使用;(3)文件和文件夹的操作;(4)制作毕业生就业推荐表;(5)电子报纸的制作;(6)毕业论文设计与制作;(7)制作成绩表;(8)学生成绩的统计;(9)学院工资表的制作与编辑;(10)职业生涯规划演讲稿设计与制作;(11)电子邮件的收发;(12)设计介绍“古城台儿庄”网站。项目教学打破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模式,在课前给学生安排好本教学内容的项目,让学生自己找资料,通过学生完成各自的项目熟悉课程内容。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自主获取新知的能力,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四)网络化教学平台的开发和利用1.网络化教学平台概述。网络化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自主学习环境。一个高效运行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平台可以放置教学计划、课程资料、课件等资源,也可以布置作业、上传实验结果、利用论坛交流学习经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等。网络教学平台在很大程度上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目前各高校投入使用的网络教学平台普遍存在造价高、不易于维护、应用性差等一系列问题,影响了网络教学平台的开发和利用,而Moodle平台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2.基于Moodle的交互式课程活动设计。Moodle的资源和活动的设计提供给学习者一个自由的空间和参与活动的互动平台,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和灌输式教学不同。学生的活动有Moodle的资源提供保障,同时活动也生成服务变成了学生可用的资源。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Moodle平台将教学大纲、教学课件、教学辅助材料直接上传到网站中供学生浏览和学习。在学生活动中,教师可以使用moodle提供的“作业”“、投票”“、测验”、“问卷调查”等功能在网页上添加活动生成互动性资源,进行有效课堂教学设计。利用Moodle“问卷调查”,可以方便地设计问卷调查,可以采用单选、多选、填空、排序等多种题型,系统根据教师设计自动生成可视化分析。在Moodle的“测验”设计活动中,教师可以设置不同形式的测验满足教学需要,如评分方法、答题次数、时间限制等非常灵活。Moodl“e作业”功能可以针对不同个体,采用因材施教,学生自由选择,教师方便处理。3.基于Moodle的协作式课程活动的设计。Moodle平台提供聊天室、讨论区、Wiki等活动进行协作式课程活动设计。“Wiki”功能进行对小组公开群体合作对教学中的问题共同探究。聊天室可以实现在网络上的师生互动,共同讨论教学问题。讨论区则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资源的建设者和共享者,丰富课程资源。

二、结束语

篇(3)

内容摘要:随着全球化、信息技术与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产业界限与企业边界变得模糊,知识要素上升,传统组织理论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以边界模糊化、结构柔性化为特征的企业网络组织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高度重视。本文将企业网络理论引入到企业边界的分析中,研究企业网络形成对于企业边界变动的影响,从而确定企业的最小边界与最大边界。

关键词:企业网络 企业边界 无边界企业

20世纪80年代,在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直接影响下,虚拟企业、服务外包、企业集团、战略联盟、企业集群等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开始出现,这种企业间的合作导致企业组织外部网络化形成。威廉姆森(1985)称之为混合组织,并把它视为是介于企业和市场之间的一种制度安排;理查德森则把这种企业间的合作看成为与指令(企业)和市场交易并列的协调经济活动的一种方式;拉森(1993)形象地比喻为组织间的合作调节,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亚当•斯密)与企业这只“看得见的手” (钱德勒) 的“握手”(刘佳勇,2008),用来表示企业和市场间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并将它置于与企业和市场同等的地位。随着信息技术向企业领域渗透的日益加深,企业网络逐渐被视作一种新的组织制度安排,从而科斯的企业和市场的严格“二分法”演变为企业、市场和企业网络的“三分法”。

企业网络理论

(一)企业网络的定义

一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企业网络是一种介于市场和层级制之间的制度安排和交易治理模式,是市场和企业之外的第三种资源配置方式(Thorelli1986;Powell1990)。二是从嵌入的角度出发,“企业网络为一种节点之间保持一定程度持续联系的模式,网络中的节点代表不同的组织单元,这些单元可以是各个企业或企业内的分支机构(部门或者附属机构)” (randori,2004)。三是企业网络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的企业通过正式契约和隐含契约所构成的互相依赖,共担风险的长期合作的组织模式(杨瑞龙,2004);是企业和市场相互作用与相互替代而形成的企业契约关系或制度安排(黄泰岩,1999);是企业与其他行为主体的“非经济”关系的组合(张文松,2005)。四是企业网络是各个独立的企业间通过价值链网络、销售网络或供应链网络分工协作所组成的一个生产系统(刘东,2006)。五是企业网络是由一组自主独立而且相互关联的企业及各类机构为了共同目标,依据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建立的一种长期性的企业间的联合体(杨蕙馨;冯文娜,2005)。

以上对企业网络的定义各有侧重点,但最大的区别在于对企业网络狭义和广义的理解。从狭义来看,企业网络是指企业和市场相互作用与相互替代而形成的企业契约关系或制度安排。从广义来看,企业网络泛指与企业活动有关的一切相互关系以及由所有信息单元所组成的n维向量空间。

(二)企业网络的特征

企业网络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是一种适应型的组织结构,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企业网络以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整合各成员的资源、技术、顾客和市场机会而形成的。网络内的成员企业都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不同利益主体。在网络核心的影响下,为了追求整个网络组织的利益,企业网络成员的行为在整体上体现出战略一致性。

企业网络是一个动态网络,其运行方式及规则随时间的推移而改变。企业间组织关系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和调整。旧的合作关系可以不断地打破,而新的合作关系又在不断地建立。

网络组织边界模糊性。网络组织是凭借活性结点通过各种连接方式而构成的一种立体空间结构,企业网络不仅超越单个实体企业的界限,而且超越企业战略联盟,形成流通和开放的全球资源共享的、无边界的立体组织结构。网络中的各企业借助企业核心能力的打造,快速融入价值网络,此时企业边界的发展将趋于模糊化。

企业网络各成员之间不再是纯粹的市场交易关系,它们往往基于某一产品的生产、销售、研发等活动而联系在一起,并分别承担着生产的一个不同环节,其中任一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影响整个网络组织的利益。这种内在利益的一致性将各成员企业紧紧的“捆绑”在一起,使其合作成为一种最优选择。而长期的互惠合作和重复交易模式促进了相互之间的学习和信息交换,于是产生了信任。因而合作是企业网络存在的基础,信任便是企业网络的运作逻辑或治理机制。

基于企业网络的企业边界分析

(一)传统的企业边界理论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企业只是作为一个技术上的选择而存在,企业的内部运行被视为一个投入产出的“黑匣子”,当企业规模均小于市场规模需求时,企业按照边际替代原则进行利润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的生产。科斯 (1937)用交易成本打开了企业“黑匣子”,他认为企业与市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界限,市场和企业可以相互替代,二者都有成本。由于组织成本的存在,企业最佳边界就在市场交易成本与企业组织成本的均衡点上。

如图1所示,横轴(Q)表示交易数量,对于企业而言,即为企业规模或者企业边界;纵轴(MC&MR)表示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MCf表示在企业内部组织生产的边际成本;MCm表示市场的边际成本,即在市场中增加一次交易所增加的成本。此处假定交易的边际成本随着交易数量的增加而上升。MCf与MCm相交于点E,这就决定了企业的最佳边界,即交易次数为q。

(二)企业网络条件下的边界形成

企业网络是介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组织形式,比市场节约交易费用,比企业节约组织成本。它既可以弥补市场组织生产交易成本过高的缺陷,又可以弥补企业组织生产管理成本过高的缺陷。威廉姆森(1989)认为资产专用性、企业能力、不确定性等因素影响着企业边界。当资产专用性程度较低时,选择市场交易,比如在现实经济中米、面大多是通过市场直接购买的;当资产专用性程度较高时,选择企业科层机制,利用一体化的企业来安排生产和交易可实现成本最低和资产利用的高效率;而在这两者之间,即当资产专用性处于中间状态时,企业网络的组织形式将是成本最低或者说效率是最高的,比如阿迪达斯公司的生产就是采用自己设计和销售,生产采用外包的形式。

传统的“规模”认为企业只有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企业网络的特性改变了这种传统的界定,企业即使规模较小时,也能够获得竞争优势,“以小博大”。 例如,海尔在集团和联盟内部的合作中,与飞利浦、东芝、朗讯、迈兹形成企业网络,通过边界效益大大提高了海尔的创新能力。

由于网络理论的介入,对企业优势之源的讨论再次转移到企业外部,不同之处在于竞争性的外部环境已经被合作性的外部环境所取代。企业网络使交易成本降低,交易成本的降低导致企业向专业化分工演进,从而引起企业网络的进一步扩张。企业网络在内部的经营单位中和外部与其他企业的关系方面,总是维持着可渗透的边界。特别是企业网络中,由于各个企业在业务上的联系,以及信息流动良好的环境模糊了传统的企业边界,此时基于企业网络理论的边界就形成了。

(三)企业网络条件下的合理边界

企业网络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是一种高效的组织形式。但是一旦其超越了这一范围,企业网络就可能是低效率的,这就有必要研究企业网络条件下合理边界如何确定。

本文主要根据边际分析思想来分析基于企业网络理论的企业边界的确定。此处分析主要建立在以下两点假设的基础上:第一,企业分为狭义企业和广义企业;第二,交易的边际成本随着交易数量的增加而上升。

如图2所示,横轴(Q)表示交易数量;纵轴(MC)表示边际成本;MCn表示企业网络的边际成本。

在E1的左边(当0

在点E1处,MCn曲线与MCf曲线相交,即MCf=MCn。根据科斯的企业理论,狭义企业的边界由两种资源方式的边际成本相等处决定。如图2所示,狭义的企业边界就是MCf=MCn所决定的E1,该处企业的规模为q1。

在点E2处,MCn曲线与MCm曲线相交,类似的,此时边界由两种边际成本相等决定,最优边界在MCn=MCm的E2处,该处企业的规模为q2。

而在点E2的右边(当q>q2时),MCn曲线位于MCm曲线上方,即MCn>MCm。这说明企业通过市场(或价格机制)这种方式组织生产的效率太低。相反,如果企业选择采用广义企业(企业网络)这种方式来组织生产则能提高效率。E1与E2分别决定了企业网络的最小效率边界为q1,最大效率边界q2(刘佳勇,2009)。

结论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环境的深刻变化、竞争的日趋激烈、技术的不断进步要求企业只有不断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方能在市场中立足。为此,企业之间就有必要跨跃时间、空间和原有边界来组织生产和交易,企业网络随之出现。通过构建网络,能够分享网络内成员企业的优势资源和技术创新成果,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企业网络的出现,从根本上说是企业为了追求效率的结果。然而,对于企业网络应该将哪些经济活动纳入到网络中来,将哪些经济活动分离出去呢?本文讨论企业网络对企业边界的影响,利用边际分析思想确定了企业存在的最大边界和最小边界。在网络中,当某一特殊企业作用很大时,企业边界就会扩张,甚至达到无边界的状态。而企业网络的无边界组织特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市场与企业关系这种传统的分析范式。综上所述,企业网络加快了企业边界的渗透和交叉,同时,为企业参与全球竞争提供了新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张文松,郭广珍.企业网络与企业边界理论.中国工业经济,2005(12)

2.刘佳勇.企业网络的效率边界研究.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5)

3.李海舰,原磊.论无边界企业. 中国工业经济,2005(4)

4.余东华,芮明杰.模块化、企业价值网络与企业边界变动.中国工业经济,2005(10)

5.刘佳勇.基于交易成本视角的企业网络效率边界分析.北方经济,2009(5)

篇(4)

摘 要:为深入揭示大数据背景下我国高校图书馆研究热点,该文以大数据、高校图书馆作为检索词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发现,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研究的热点呈现逐年增长趋势,主要包括信息服务、知识服务、学科服务等,个性化信息服务和数据分析领域成为新近发文量较多的热点领域。总体上来讲,利用大数据理念、大数据相关技术提升高校图书馆服务已经成为研究热点。

关键词:高校 图书馆 大数据研究 热点可视化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7(a)-0019-02

大数据是继Web2.0和云计算之后的又一个热门词汇,作为高校的文献信息资源服务机构,高校图书馆拥有大量数据,而大数据在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各个方面都有广泛应用[1]。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和肯尼斯・克耶在其编写的《大数据时代》中提出:“大数据”具有4V特点:Volume(数据量大)、Velocity(输入和处理速度快)、Variety(数据多样性)、Value(价值密度低),大数据的这4个特点得到了学者们的普遍认可。大数据背景下,数据量的急剧增长、信息技术的飞速变革都为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推动了信息服务的升级,也为高校图书馆的研究带来新的视角。数字时代,高校图书馆对数据的处理主要是将纸质文献资料数字化、网络化,信息服务的目的是实现师生对学术数据的充分利用,进入大数据时代,对海量文献数据的分析、处理将成为高校图书馆发展的新趋势,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重心也会逐步由传统的业务向深层次的数据挖掘服务转移[2]。在这一大趋势下,对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分析,有助于学者们把握高校图书馆当前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

1 数据来源

以中知网及万方数据平台为主要数据库检索对象,检索时间截至2016年7月15日。检索方法一:以“高校图书馆”和“大数据”作为并列主题检索词进行精确检索,不限发表时间及文献类型,共得到488篇相关文献。其中,期刊402篇、会议论文17篇、学位论文9篇,以“高校图书馆”作为检索关键词的文献有303篇。检索方法二:以“高校图书馆”和“大数据”作为并列题名检索词进行精确检索,不限发表时间及文献类型,共得到263篇相关文献,其中,期刊224篇,以“高校图书馆”作为检索关键词的文献189篇。综合以上两种方法对检索结果进行可视化分析,提高查全率和查准率。

2 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

大数据时代,数据将成为图书馆最重要的资产之一[3],高校图书馆的服务不再局限于提供简单的文献和信息服务,而是更加注重运用大数据技术挖掘文献和信息中所包含的数据和知识内容,挖掘隐形知识,为教学和科学研究创新服务。对于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研究热点的分析,可以从研究热点领域、研究热点期刊分布和研究基金分布三大方面进行。

2.1 研究热点领域分析

统计结果表明:学者们对于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的相关研究在2013年开始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相关知识点如图1所示,圆形大小表示相关研究领域的研究热度高低。

自2013年至今,学者们对于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的研究热点领域主要集中在信息服务、知识服务、服务创新、学科服务、数据挖掘方面,对于云计算、信息资源、数字图书馆、数据分析等方面也有涉及。在近两年的研究中,除了一直热度不减的信息服务、知识服务、学科服务问题之外,更加侧重对个性化服务、数据分析的研究。在系统构建方面的研究在近两年兴起,高校图书馆更加关注其自身生态系统的运行问题,学者们也在尝试运用生态学、系统学等多学科方法来进行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研究。研究领域的变化说明了学者们对这一研究主题从理论研究向更加深入的技术性研究靠近。

2.2 研究热点期刊分布

2.2.1 刊种统计

对于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的研究,发文最多的期刊前六名依次是农业图书情报学刊、图书馆学刊、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河南图书馆学刊、内蒙古科技与经济、现代情报,其总计刊文量占全部刊种的53.52%。各个期刊对此主题的刊文,反应出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图书馆问题研究受到学者们的普遍重视。

2.2.2 核心期刊统计

刊文在核心期刊的数量统计分别为:(1)中文核心期刊55篇(59.1%)。(2)CSSCI中文社科引文索引(南大)32篇(34.41%)。(3)统计源期刊(中信所)4篇(4.3%)。(4)CSCD中国科学引文库(中科院)2篇(2.15%)。核心期刊的刊文反应出该主题成为学者们的重点关注领域,在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方面的研究成果较深入。

2.3 研究基金统计

近年来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的相关研究基金项目共计38项,其中32项是2015年至今的基金项目。包含省市基金项目21项,占总基金项目的55.2%,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项,国家教育基金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其他基金项目3项。基金项目立项的数量反映了该主题的研究热度和深度都在不断增加。

3 结语

目前,学者们对于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的相关研究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探索阶段,对于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来提升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研究热点不仅局限于信息服务、知识服务和学科服务方面,还涉及数字图书馆、学科馆员、系统构建等多领域,研究更加侧重对个性化服务、数据分析的研究,高校图书馆作为服务教学、服务科研的文献信息资源服务机构,深化基于大数据的相关服务是其未来发展的方向。

由于该文对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的热点分析主要是基于“大数据”和“高校图书馆”两个关键词构成的检索式,在文献的查全率方面,漏查了只是应用具体的方法进行高校图书馆数据分析的个别文献,在相关文献检索中,有个别文献是应用具体的数据分析工具进行高校图书馆数据分析挖掘。这类数据分析工具的应用,更加印证了数据分析方面的研究呈现增长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康春鹏,杜蕊.大数据给图书馆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现代情报,2014(5):47-55.

篇(5)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合理有效地运用网络教育资源,积极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一切有效的现代化教育手段,培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具备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将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21世纪是网络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无疑将影响教育的现状。网络的出现,为实现对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技术保障,同时也对传统教育思想、教学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当今的教育应以更好地培养出具有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人才为目的,即培养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创造性人才,而不是只培养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只会记忆与背诵前人经验、不善于创新也不善于自主学习的知识型人才。计算机和网络已成为学生探索知识的重要工具,学生的学习不再仅仅是从教师那儿学,也不再仅仅表现在对教科书内容的记忆与内化上,而是凭借信息技术这一现代手段多方面多层次获取知识。在学校,网络逐步成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活动的有利资源,并成为教与学双方的重要手段。网络信息的传播冲击着传统的教育,使主动的、探索式的、个性化的学习成为可能,它促使教育向着信息化、社会化、网络化发展。现行的《基础教育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面对丰富多样、良莠不齐的网络教育资源,学生如何取舍、如何运用将极大地影响到其学习效果,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

一、网络教育资源的定义

网络教育中的主体是学生,客体是教师,辅助是教育信息资源。教育信息资源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存贮载体和传输媒介的数字化信息资源为主,而且包括以书籍、报刊、磁带、广播、电视、个人计算机等为物质载体的多种媒体教学资源。一般而言,我们将网络资源中与教育相关的部分都称为网络教育资源,包括网络环境资源、网络信息资源、网络人力资源,其中网络信息资源是核心。[1]

二、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内涵

自主学习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意愿对自我元认知能力的评价,明确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和内容,自我安排学习进度、时间、地点,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监控自己学习,自我评估学习成果的主动建构过程。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自主学习理论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同时也给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的要素发生了重组,学生的特征发生了变化,所有这些都使得自主学习的概念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变化。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从狭义上讲是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自主学习。传统的自主学习要素是学生、内容、技术和教师,而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要素重组为学习、资源、网络学习环境和教师。基本要素的变化使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范围更加宽泛,网络环境下的资源、课程、教师通过交互平台和技术平台集成到新的网络时空环境中,使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不同于传统个别化学习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在计算机网络的支持下,利用网上学习资源和网络交互功能,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网络交互性所产生的人文交互环境使自主学习的概念在原有的基础上成为“人文交互环境中的个性化自主学习”。网络交互平台把个体建构和社会共享两个过程融合起来。

根据上述网络环境下学习要素的重组和学习特征的变化分析,可以将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表述为: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提供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自主地选择认知工具,确定学习目标和内容,通过可选择的交互方式主动探究学习过程,实现有意义知识建构的学习方法。[2]

三、运用网络教育资源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1.提供网络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系统。

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学校及教师提供的多媒体网络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系统自主学习。实际上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学科教学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手段为学生学习提供多媒体网络课程资源和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提供多种学习支持服务。

2.学生要掌握多媒体网络学习技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下,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进行学习,是一种十分必要的措施和手段,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多媒体网络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学习工具,如:ie浏览器的使用,一些搜索引擎的使用,上网浏览查找资料,资料复制下载方法,在线讨论,使用电子信箱等,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后,就有利于自主学习了。

3.注意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自我意识。

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习者已有的学习观念和学习策略,而其中错误的部分势必会给新的学习带来负面影响。所以,教师应该先帮助学生认识和纠正错误的学习观念和学习策略。当学生建立了正确的学习观念后,再进一步探讨自主学习的条件,认识教学大纲与自我需求,根据学习重点和自己的弱点,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了解那些课外学习的形式和可供开发的学习资源,如参考书、在线学习网站、教学软件和电子期刊杂志等。元认知训练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心理发展基础,是学习者训练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4.发挥网络环境下多媒体的演示作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对帮助教师突出重点,帮助学生解决难点、激发学习兴趣、激活思维、培养创造思维起着显著的作用。在多媒体网络辅助教学中,教师应该主要提供学习资源,讲重点,解难点,释疑点,讲评作业,提供指导学习方法等,这种教学手段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这就意味着要满足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学习内容、时间、地点、方式等的自由选择,树立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自主获取知识,主动进行意义的建构。

5.运用网络开展协作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有动力互补性,协作学习的作用在于把学习者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困惑和收获向小组成员展示并供其研讨。可以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学习交流讨论,如利用留言板、bbs、邮件、讨论区、在线会议等方式,这种网上的交流互动一方面可以促进学习者对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并进行更高层次的自主学习,另一方面为观察学习伙伴的学习进展、成就及自主、协作学习的方法和策略提供了重要的机会和环境,进而增强了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促进了学习者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意识和技巧的发展。因此,协作学习是对自主学习的促进和升华。[3]

6.发挥网络环境下多媒体的主导作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把教学放到多媒体网络教室进行,不仅应将多媒体和网络当作学习的工具,而且应让多媒体和网络环境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师”,发挥网络环境下多媒体的主导作用。我们把教学内容编成有序的课件,使学生通过程序逐渐进入解决问题的状态。在解决问题中,计算机对学生的学习随时指导,随时点拨,形成了人机互动式学习方式,达到了在计算机程序的引导下由学生完成一堂课学习任务的目的,这种学习状态让学生感到意犹未尽。

7.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4]

为了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尤为重要。平时上课时,教师要多联系实际,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优势,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如让学生查找资料做一些课题研究和撰写学年论文,做一些简单课件、个人主页等,学会撰写个人简历、贺卡、假条、借条、收据、证明、请柬、推荐信、介绍信等。若不明白,则可以直接在网上搜索相关资料作借鉴。这样一来,学生在实践中,既拓宽了视野,又培养了各方面的能力,同时还加强了主动学习的参与意识。

合理运用网络教育资源进行学习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开阔学生的视野,这样可以使学生更有目的地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核心作用,引导学生以自我为主体进行有效的知识构建和自主学习,使其对待学习能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完善。让学生真正学会自主学习,不仅能够保证学生顺利完成现阶段的各项学习任务,还能够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和技能,特别是具备掌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祖林.基于www的自主学习环境的设计原则[j].远程教育,2003,(1):38-40.

[2]孟万金.网络教育的真谛:人文交互环境下的个性化自主学习[j].教育研究,2004,(4):52-47.

篇(6)

论文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作为生产信息产品的统计部门,具有着实现统计跨越式发展的极大优势。统计工作信息化的实现大大地促进了政府管理模式和统计制度方法的改革,使这些领域实现了突破性和跨越式发展。

0 引言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作为生产信息产品的统计部门,具有着实现统计跨越式发展的极大优势。缘何此说,其一、具有社会经济内涵的数据是统计工作成果的特征,而数字科学也是信息产业的基础和核心,“数字”把二者联系的如此之近,更何况统计信息也是信息产品的一部分;其二、计算机、应用软件、网络等是具有代表性的信息产业产品,而统计用户是这些产品最稳定的用户之一,统计工作为这些技术领域的发展不断提供着新的市场需求;其三、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础是具有完善的标准体系,而统计工作的全过程、构成统计报表制度的诸因素无一不是建立在统一的标准体系之上;其四、统计自身也是生产信息产品的部门,信息产业发展的总趋势必将带动统计事业的不断前进,而统计信息产品的逐步升级也将促进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统计工作全部在网络环境下运行,实现统计政务电子化、统计工作流程电子化、统计办公电子化,统计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1 统计政务电子化

统计政务是政府行政管理的一个组成内容,它包括统计工作人员的资格认定、统计调查单位登记备案、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和涉外统计调查项目的审批备案等,统计政务电子化是电子政务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据这些统计政务项目的性质,应把统计调查单位登记备案、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和涉外统计调查项目的审批备案等政府统计机构审批备案事项纳入电子政务的范围。在实现形式上,统计调查单位登记备案可以纳入一个地区电子政务总流程,而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和涉外统计调查项目的审批备案可以通过网络报批。统计调查单位登记纳入一个地区电子政务总流程将是统计政务迈出的重要一步。

电子政务就是在现代网络环境下,运用计算机通信技术,构建一个政府办公平台,使用户只要持有一台电脑,即可在任何方便的时间和方便的地点获得政府的信息和服务。这种减少环节、提高实效、方便用户的政府对社会办公系统是对传统办公模式的根本变革。

企业办理一项政府审批事项曾经历了多点多次式(即企业要多次光顾多个衙门,才可获取多种批准证书)到多次一点式(即企业要多次光顾一个大厅可以获取多种批准证书)。而未来网络登记和审批模式则达到一次一点式(即政府各部门的登记审批以及备案手续均在网上进行,只需一次光顾一个大厅即可获取所有审批证件)。网络登记和审批模式至少可以实现四个方面的目标:一是规范政府行为,促使政府各部门依法行政。网上审批和登记内容必须是具有法律依据或政府批准的行政审批事项,除此之外企业将不予办理报批;二是有利于增加政府行政透明度,做到政务公开,利于社会公众对政府的有效监督,促进政府部门的勤政廉政建设;三是减少企业申报程序中的重复工作量,避免技术性差错;四是可以实现政府各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总之,这种政务办公模式将促进政府由单一管理型向服务管理型转变,促进政府真正成为廉洁高效的政府;同时也促使企业和生产经营者通过依法办理登记报批,对政府依法履行义务,依法经营纳税。

实现登记审批网络化的五个前提条件:一是政府要确定一个部门,赋予其网络办公总策划、总协调的职能,促使政府各职能部门消除部门利益,形成政府办公“一盘棋”的格局;二是要有电子政务的统一标准,例如:统一的企业(单位)编码(即企业(单位)身份号)、统一的登记注册类型、统一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等等,避免用户在使用公共信息中由于标准不统一而造成的混乱;三是要有一个科学的、可以实现政府各部门服务管理职能程序的、方便企业操作的电子政务办公流程,例如北京西城区政府“一站式”服务大厅的新办企业审批项目流程是这样的:企业名称预先登记领取工商注册登记表办理前置审批开据房产证、入资、验资企业审批、发法人执照或营业执照刻章审批开设银行账户办理机构代码登记办理国税登记办理地税登记办理统计登记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办理户外广告审批办理旅店业审定价办理商委粮食审批办理科技企业认证当地工商所备案。(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以上部分政府审批登记项目可以逐步移交给行业协会,发挥中介组织规范企业市场行为的作用。)科学的运行流程一环扣一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同信息只取一次,避免重复和差错。四是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系统。网络安全一直是困扰电子政务的难点问题之一,包括建立网络防毒、安全认证、信息资源分级分层使用的安全体系,这些在技术上都应得到解决。五是要统一电子操作系统,要编制一个科学统一的流程软件。而以上五个方面都是建立在政府是一个有机的工作整体的基础上,其工作出发点统一在服务基层,依法行政上。统计登记是政府统计部门依法行政的一项主要内容,是政府统计掌握调查对象,建立统计渠道的重要途径,随着政府登记审批电子系统的建立,统计登记网络化将得以实现。

2 统计工作流程信息化

统计工作流程的信息化是统计系统内部实现的,它是指统计信息产品生产的全过程的电子化,即统计基础数据的采集统计数据的加工处理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统计初级产品的开发统计信息产品的统计信息资源管理等统计工作的全过程。

统计数据采集实现由以统计报表、软磁盘为主转变为以网络传输为主。加强各级政府统计部门和基层企业的计算机网络化水平,加强统计信息网络安全建设,国家、省(直辖市)和地(市)级政府统计局之间、限额以上统计调查企业(单位)与各级政府统计局之间应具备网络快速传递的硬件和设施水平;实现政府统计局对企业、上级政府统计部门与下一级政府统计部门之间统计制度、统计培训、电子程序的网络传递;实现基层企业(单位)统计数据信息的网上直报。最大限度地减少统计报送环节,解决基层统计人员力量不足的矛盾。

统计数据处理应用程序由专业各自开发转变为集中统一研制。统一数据处理操作平台、应用软件、文件格式;统一实行统计“一套表”制度,统一单位属性标识代码、统计指标代码;统一数据处理和审核程序;实现准确、高效、方便的数据处理模式。

统计信息资料的开发利用由传统单一模式转变为现代多元模式。统计信息的8个系统15个数据库:一是统计法律法规系统(统计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数据库);二是统计调查单位管理系统(统计法人单位数据库、统计产业活动单位数据库)三是地理信息系统(统计调查单位地理分布数据库、人口地理分布数据库);四是统计调查项目管理系统(政府统计调查项目库、部门统计调查项目数据库、基础统计指标及指标解释数据库、派生指标数据来源及计算方法数据库、统计标准数据库、统计调查方法数据库)、五是专项统计调查信息系统(国民经济各行业统计调查数据库);六是统计质量评估系统(统计指标数据逻辑关系库、统计数据质量评估库);七是统计分析系统(统计分析模型应用软件);八是统计新闻系统。

篇(7)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信息化越来越受到高效的重视,本文将高等创新创业教育与现代化计算机网络技术紧密结合,旨在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开辟出新思路。

关键词:创新创业;网络平台;艺术设计

一、当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瓶颈与原因分析

随着二十一世纪初全国各大高校的扩招,更多的学生有了进入高校深造的机会,然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却不乐观。就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而言,在经过四年的大学学习之后,这些毕业生能成为比较高级的设计师的概率却是微乎其微,一部分进入比较小的工作室或企业,更多的人则陷入暂时失业的状态,其中的大部分人或改行或成为自由职业者。针对这一现状,各高校针对国家“以创业带动就业”这一倡导开始不断地重视起来,各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对学生实习、实训、就业开始重视起来并由此进行一系列教学改革,但高校创新创业的全面发展还面临着诸多难题。首先,学生们社会经验的不足以及对自身能力与价值的认识是其创业最大的瓶颈。创业者的“想法多、实践少”,很多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创业初期往往缺乏较为成熟的思考,对市场缺乏理智的分析,所以随着创业的深入,当问题一一浮出水面;其次,对市场规律和法则的理解、在经营与管理方面的能力、在处理事物以及沟通交流时的艺术,都是影响大学生将创业想法付诸实践的关键问题;其三,市场风险意识不够,艺术设计学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过于追求个性,希望得到更为自由的创作空间,而这恰恰与艺术设计的服务性以及商业性几乎背道而驰,艺术设计学生由于自身的特长使得创业之路比较广泛,却由于对设计类产品的服务性与商业性本质认识程度不够而忽视了创业的风险。

二、基于网络平台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势分析

(一)网络使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更具吸引力。

利用网络信息的多样性,引入信息上传的使用激励机制和考评机制,定期对上传资源多、使用效率高的资源建设者给予奖励,尽可能调动各方积极性,增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兴趣,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网络平台的良性循环发展。

(二)网络的普及为扩大创新创业教育的辐射度与受益面创造了条件。

网络的应用可以实现将艺术设计专业的相关理论知识与创新创业实践内容进行科学整合,具体可将艺术设计专业内容通过网络资源整合并进行模块化分离,同时,高校艺术教师与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开展教学互动与教学跟踪,将教学信息进行双向交流,改变单一的、传统的资源整合体系,将艺术设计专业的成果展现出来,进行共享,实现本专业创新创业优质教学资源跨学校、跨地区、在任意时间为学生、教师、企业提供无界化网络资源服务,全面提高艺术设计专业的资源有效性。

(三)网络的应用为有效运用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提供了便捷途径。

拓展网络平台技术服务,可以扩大学生、学校、企业间资源信息交流的畅通和安全性,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的全面展开提供保障。让学生通过网络可以自由进行艺术设计作品的上传,通过自由上传,将一些好的作品自动进行筛选与挑拣,与其他学校和社会之间进行相互置换,确保资源丰富;向社会各界与企业进行展示,与各界洽谈合作,确保学生的艺术设计作品与才能可以得到全面的展现和发挥。此外,网络平台也需要安全性保护,要设计一系列的防火墙软件与服务器安全保护插件,防止外界窃取资料,确保资源信息的畅通和安全性,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的全面展开提供保障。

三、基于网络平台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的构建

(一)构建完善的网络体系。首先,要建立覆盖全体学生的校园网络,让互联网深入教室、寝室,以此作为整个体系的基础。其次,以校园网为基础,在其中开设创业教育专栏。使学生有更加多元化的选择空间和机会。创业专栏以创业新闻及创业案例为主体,将创业知识及创业政策融入其中,同时利用网络媒体表现形式多样、趣味性强的特点,将创业专栏建设成内容丰富生动、形式灵活多样,对学生具有吸引力的教育平台。

(二)构建网络课堂平台。网络课堂是网络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于创新创业教育,以网络和计算机为媒介,借助于已成功运行的校园网或专门的创业教育网,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虚拟的网络教室,教师通过教学课件向虚拟网络教室提供教学资源,学生通过网络进入虚拟教室进行创新创业知识的学习,并与教师或同学就学习及各方面问题进行交流讨论。

(三)构建网络培训平台。如果说网络课堂平台是面向全校学生进行创业相关知识的学习,那么艺术类网络培训平台则是针对将要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的艺术设计学生展开培训,对于已经掌握一定的创业知识、创业政策的学生,在进行创业活动前,一些创业策略的指导、一些创业技能的提升,尤其是对于市场对设计类产品的需求现状,这些东西都需要学生通过培训平台来获得。通过培训平台,由专门的创业培训机构、企业相关人员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培训,解决针对性培训的问题。

(四)构建模拟训练平台。模拟训练平台的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升创业实践能力,在真正创业前进行网络上的模拟训练,不但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加入创业实践的练习中,避免了直接进行创业所需面对的风险,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创业能力。

(五)构建在线交流平台。网络教育的一个主要优势就是互动性,在虚拟的空间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面对面时所表现出的那种隔阂将被极大削弱,而且在这个平台上,学生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实现与创业导师、创业者之间进行深入的交流,提高创业教育的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化教学具有覆盖面广、形象化和趣味性等特点,对人们尤其是大学生的学习、工作与生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将网络化教学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发展协同互动研究,是将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与现代化计算机网络技术紧密结合,以培养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为目标,旨在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优秀艺术设计人才。网络化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将弥补以往创新创业教育的受益面、辐射度不足等问题,使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可获得更广泛、便捷的创新创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切实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增强学生创业激情,进一步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其创新创业教学水平及就业率。

【参考文献】

[1]宁静峰,姜妍.浅谈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作平台的构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4(09)

[2]陈玉娟.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河北师范大学,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