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1 18:53:0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建筑工程系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学校 专业建设 五个对接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提升专业服务产业的发展能力为出发点,整体提高高等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能力,教育部、财政部决定2011~2012年实施“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重点支持1000个左右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的建设,以推动高等职业院校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提高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按照国家“十二五”规划部署和《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围绕湖北省重点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服务湖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支持一批紧贴产业发展需求、校企深度融合、社会认可度高、就业好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推动高等职业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为国家和湖北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输送大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建筑业是湖北省的支柱产业,湖北省是全国的建筑业大省,也是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省份,从全国范围来看,建筑业也是当前技能型人才紧缺的五大行业之一,建筑类人才培养已被列入“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计划之中。2011年,鄂东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被确定为“中央财政重点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建设项目,该专业面向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发展试验区及武汉“1+8”城市圈,服务区域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建筑业及区域新兴产业、特色产业——钢结构产业,培养面向建筑施工、建筑管理第一线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鄂东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专业建设的思路及目标
围绕武汉城市圈和大别山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支柱产业——建筑业、钢结构产业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提升专业内涵,凝结专业特色,促进“五个对接”: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按照“四方联动、三层合作、厂校一体”的办学模式,建立和健全建筑类专业理事会保障下的校企深度合作机制;创新“岗课融合贯通,学期分段循环、能力逐级递进、校企双主体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对应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构建课程体系,完善课程标准;积极推进任务驱动、过程导向、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以完善理实一体教学、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等为重点,加强校内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创新“双方联动、双岗交替、双向培养”的三双式师资队伍建设模式,以“外引内培”为途径,加大“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力度;试点实行多学期分段式工学交替教学组织模式,不断提升专业社会服务能力。
通过三年的建设,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建成武汉城市圈及大别山试验区建筑行业、钢结构产业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成为区域内建筑行业、钢结构产业的建筑技术研发基地、职业培训基地。
三、高等职业学校建筑工程系专业建设的途径
1.专业与产业对接,推进校企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政校行企”四方联动,以专业为纽带,强化校企合作,建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分理事会,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建筑行业协会、建筑企业、教学院系领导、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等组成。通过政府协调、行业指导,共同开展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训基地建设、教师培训及兼职教师聘任、学生实训实习与就业、社会服务培训等工作,合作培养专业人才。学院、系、专业三层合作,与湖北省一级资质建筑企业——湖北长安建筑有限公司联办长安建筑学院,实现校企深度融合,组建校企合作专业性学院——长安建筑学院,合作培养建筑专业人才,开设订单班——“长安班”,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 的紧密型人才培养合作机制。
2.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构建“岗课融合贯通,学期分段循环、能力逐级递进、校企双主体共育”的“2+1”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前2年主要在学校进行学习,同时穿插开展校内外实习,最后1年到企业进行毕业顶岗实习,实行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将原来的每学期,逐步改革为“一长一短一长”3个学段,实现分段循环教学,由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由低级到高级,分层训练,逐级递进,逐步完成各阶段的学习任务和训练项目,分级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岗位技能,实现了校企双主体共育,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学生的职业能力逐级提升,从而构建“岗课融合贯通,学期分段循环、能力逐级递进、校企双主体共育”的“2+1”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3.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构建专业课程新体系。依据施工员岗位职业标准,基于施工员岗位工作过程,以施工员典型工作任务为核心,围绕工学结合、项目导向、全真模拟,在对岗位(群)深入调查的基础上,确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工作过程和阶段产品特点,进行课程开发,构建课程体系,设置专业课程,选择课程内容,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性、有效性,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鄂东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与湖北长安建筑股份公司、湖北玉环建筑公司等密切合作,聘请企业行业专家参与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围绕岗位职业标准和企业需求,强化实训环节,加大对专业课程尤其是实践性课程改革的力度,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专业操作技能,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围绕岗位职业活动、实际操作技能设置专业课程,从建筑行业的职业?工种岗位或岗位群?实际需要的技术、能力出发,根据国家相关专业规范标准,设计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教学模块,重新构建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基于施工员岗位职业标准的系统化课程体系。
4.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全面推行“双证书”制度。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积极服务地方社会经济,主要面向建筑施工企业、安装工程公司、专业工程公司、房地产开发单位等,主动适应建筑行业企业的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从事建筑工程施工、安装、管理等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和管理工作,主要就业岗位是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次要就业岗位有造价员、资料员、测量员、监理员等。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还要求同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进行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考核、鉴定,从而对接相应的国家或地方职业技能相关标准。目前,鄂东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双证书”的比例已达到98%以上,我们大力推行“双证书”教育,实现“双证”融通的培养模式。教师和学生更加重视职业技能的教学与学习,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并按照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方式及鉴定程序,强化职业资格培训与考核,将相关课程考试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合并进行,使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和行业岗位职业能力证书,进而使学生真正掌握职业技能,提高职业竞争力,更加适应建筑工程施工一线的技术和管理岗位人才要求。
5.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随着社会及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相应要求从业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以适应经济社会不断变化的需求。麦可斯研究报告指出:“土建类专业毕业生普遍认为工作中最重要的能力和素质是沟通和自学能力。”因此,我们一方面针对在校学生,严格按照终身教育理念进行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把人才培养的重点放在学生的终身学习情感和态度、综合素质、学习能力及其他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上,强化德育教育,使同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习观,将“被动”学习逐步引导至“热爱”学习、“快乐”学习、“主动”学习上,以利于学生将来的成长,重视学习方法的培养,提高学生对学习“主动”学习知识重要性的认识,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终身教育理念,拓展学生学习发展空间。因此职业教育必须使所有受教育者具备终身学习的基础和能力,要为人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既要教会学生一技之长,也要奠定其理论基础、技术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的基础。另一方面,要实现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对接,还必须整合所处区域职业教育资源,推进中职与高职教育体系的对接,努力做到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为形成学习型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充分发挥职业教育面向人人、服务地方、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功能和独特优势,积极探索中、高职课程的相互贯通,使职业技能成果与学习成绩之间实现衔接和互认。通过政府协调、行业指导,推动企业委托职业院校积极开展各种职业技能培训,使企业职工在职接受继续教育,有计划地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技能,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学习和人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需求。
论文关键词:项目教学法,课程实践,课程设计
对于大多数工科院校来说,大部分专业都是实践性非常强的综合技术学科,专业课程也是以实践业务工作的需求来设置的,大部分课程中都设有课程设计的实践环节,本文就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探讨如何使项目教学法在专业实践教学中发挥理论和实际联系的纽带作用,促进实践性教学效益提高。
一、项目教学法及实施步骤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自主探索为基础,采用科学研究及实践方法,促进学生主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项目教学法运用的一般步骤是把职业岗位所需的各种能力为若干个项目,要求学生按一定标准完成。在实施过程中,教师是完成项目的顾问和伙伴,学生则是该项目的计划者和实施者。
(一)明确项目任务。通常由教员提出一个或几个项目任务设想,然后同学生一起讨论,最终确定项目的目标和任务。
(二)制定计划。根据项目的目标和任务,充分利用模型由学生制定项目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并与教师共同分析讨论后最终认可所制定的计划。
(三)实施计划。学生确定各自在小组中的分工以及小组成员合作的形式,然后按照已确定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工作。
(四)检查评估。先由学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进行自我展示,再由教师进行检查评分。师生共同讨论、评判出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行为特征。
(五)归档或应用。项目研究结果应该归档或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二、项目教学法在建筑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对于建筑工程专业来说,具备实践能力是关键,因此构建有效实践教学体系对教学效果的提高和巩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岗位对职业能力要求,建筑工程专业教学可以分为三大模块。
(一)理论讲授。理论教学是讲究方法的,应以启发式教学为主,通过大量的实例和对客观现象的分析,探寻可能的结论,为学生提供一个思考的空间,让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而不是机械的灌输给学生一种结论。单纯的设计理论课比较枯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教好专业课程的关键。很多经典的设计作品,都有自己的故事,教学中可以将这些故事作为教学切入点,小中见大,引伸出当时的社会背景、社会结构、社会生活、技术发展、以及对之后设计产生的影响等,对调动学生积极性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应用案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强调案例准备、课题案例分析、组织案例研讨和课外案例作业几个环节。通过优秀事例,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和了解什么是建筑设计和施工技术管理,能够判别什么是好的作品,会在使用中带来怎样的经济效益甚至社会效益,培养分析判断能力。
(三)自主实践。要使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切身的认识和体会,对自己的专业感兴趣,最直接的方法莫过于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主的动手解决问题。项目教学法正是应用这一特点激发学员学习的主动性,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在《房屋建筑学》的教学中联系身边的建筑实例,启发学生进行评价分析;在课程小设计中联系已经学过的《建筑制图》、《建筑材料》等理论知识,共同协作,合作设计;还可以分组比较、通过沟通,辩论,加深对所学内容的认识;这样以多种方式,书本上的死知识就会变成生动、直观教具的活教材,学生也能在不知不觉中学会理论的应用和变通,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三、实施项目教学法应把握好的几个环节
在实施项目教学法时,应把握好项目的选择、具体的成果展示、教师的评估总结以及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与实验手段等。
(一)加强课堂实践教学,实施项目教学法。在课实践教学中,应“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实施项目教学法。可以按照业务岗位需要成立设计小组,每组设置项目组长。根据课程安排的设计内容,先从需求调查入手,组织学生深入开展调研活动,收集具有价值的设计参考资料,并根据调研材料提出问题,进行设计创作。在项目教学的实施学过程中,教员起到解惑和引导作用,控制各小组课程设计质量;小组成员通力合作完成项目设计,可以提高学生协作精神,增强沟通和组织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专业课教学中明确侧重点,把理论和实际切实结合起来,例如可以联系工程实际,如规划、改造措施等等。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讨论和分析,一方面增强学生的分析应用能力,同时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有启发,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三)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通过课程辅助教学光盘,多媒体课件,甚至网上答疑、网上讨论等,拓展课外学习空间,有效弥补教学课时的不足,提高教学互动的效果。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可以提供大量的直观资料,传递更多的信息量,为学生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教学环境。
(四)灵活采用考核方式。考核应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实际应用能力地提高。把成绩评定分为平时成绩、理论成绩、课程设计成绩三个部分。平时成绩包括考勤和平时课堂提问;理论成绩主要是考核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课程设计成绩主要是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理论考核试卷形式出现的考核方式,往往需要学生死记硬背,不能有效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以课程设计为基础,通过第一手资料形成的设计成果,不论是论文还是设计方案,都是学员查找相关资料,进行概括和总结后的论证,靠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不仅记得牢,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联系方式:,西安三桥武警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设计室,邮编710086。
参考文献
1 蔡荣升.对高校专业建设问题的若干思考[J].北京教育, 2007( 1):43;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有利于构建我国工程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推进工程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结合培养目标、毕业要求,从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实践平台、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体系等四个方面,结合专业认证要求,进一步完善专业教学体系。
【关键词】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教育质量;农业水利工程;教学体系
【基金项目】
本文系石河子大学校级教学项目“农业水利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研究成果。
目前石河子大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教学水平和科研实力得到了整合和提高,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形成了以博士研究生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和成人教育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办学模式;形成了一支专业水平较高、师资结构合理、发展趋势良好的教师队伍;人才培养理念先进、目标明确、规范合理、操作性强;办学特色鲜明,优势明显,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成绩显著。为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为培养高素质专业性新型人才提供了平台。结合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也进一步完善。
一、农业水利工程专业认证培养目标
按照石河子大学要求,每四年一次进行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评价,同时对培养目标进行全面修订,在四年的实施过程中可进行微调,评价与修订过程由学院、大学两级机构组织专家评审,同时着重邀请行业和企业专家参与。经对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农业水利工程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水利工程设计方法、科学研究方法及施工管理的基本能力,具备农业水利工程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基本技能。
二、结合认证标准,完善专业课程体系
1.课程设置
农业水利工程专业课程由学校根据培养目标与办学特色自主设置,能支持培养目标的达成,课程体系设计由农业水利工程专业资深教师完成,有企业和行业专家参与,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类课程等课程计60余门课。其中,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占总学分的16.7%,学生在从事农业水利工程设计时能够考虑法律、伦理、经济、环境等各种制约因素;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的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占总学分的29.8%,工程基础类课程和专业基础类课程应能体现数学和自然科学在本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专业类课程应能体现系统设计和实现能力的培养。
2.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包括课程实验与实习、课程设计、专业认识实习、专业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及其他实践环节等,其中毕业设计(论文)不少于12周,课程实验8~16学时,课程设计一般安排1~2周。实践教学体系结构包含课程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和毕业实践教学三部分。课程实验包括物理实验、水力学实验、土力学实验、测量学实验、电工学实验、材料力学实验、建筑材料实验、灌溉排水工程学实验、水工模型实验、节水灌溉实验、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实验等;课程实习包括测量实习、水文实习、水文地质实习;课程设计包括水文学及水利计算课程设计、灌溉排水工程学课程设计、水工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水土保持学课程设计、节水灌溉技术课程设计、水工建筑物课程设计等;专业实习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还包括其他实践环节,如:工程技能训练、科技方法训练、科技创新活动、公益劳动、社会实践,结构模型制作大赛、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计划等。
3.毕业设计(论文)
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占总学分的16.7%,毕业设计(论文)选题90%以上结合本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选题。
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题目以所学农业水利工程知识为基础,同时结合生产科研项目开展,进行综合训练;也进行涉及本专业的有关研究热点进行专题研究,主要分为5个方向:农业水利工程规划与设计、节水灌溉技术设计、灌区水利工程设计、灌区水利工程管理与施工组织设计、专业相关热点问题研究(论文)。
(2)内容。
由水利工程系负责组织毕业设计的选题论证、文献调查、技术调查、设计或实验、结果分析、写作、绘图、结题答辩等,使学生各方面得到全面锻炼,并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
(3)指导与评价。
毕业设计(论文)的相关材料,包括设计选题指南、设计任务书、设计开题报告,反映指导教师指导与管理过程的材料: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答辩记录等齐全。结合生产项目进行的毕业设计(论文),由教师与新疆天业节水有限公司、兵团设计院一分院、石河子市天兴设计院等企业专家共同指导,答辩时有兵团设计院一分院、石河子市天兴设计院、新疆天业节水有限公司等企业专家参加。
三、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实践平台建设
为了满足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学院在校内及校外相关企业建立了专门的专业教学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先后与新疆天业节水灌溉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三峡培训中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新疆兵团建设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签订了长期的合作协议。目前形成了灌溉工程实习基地、水文实习教学基地、蓄水引水工程实习基地、科研试验实习基地、水管单位实习基地、设计单位实习基地等10多个实习基地,每年可容纳200人左右学生进行课程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
四、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体系
按照“以人为本、全程保障、以评促建、提升内涵”的原则,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学院主管教学领导负责,由水利工程系进行课程的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教材、教案、讲稿审定,同时对课堂理论教学、课程实验、实践等环节进行质量考核。农业水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每4年进行一次调整,每年进行微调;教学质量评价由大学教务处和学院组织实施,分为学生评教、大学督导评教和教师同行评教,每学期评教1次。统筹协调教学管理,抓标准、抓评估、抓建设,构建了教学评价与管理并行的质量保障运行机制。
1.教学质量体系
科学构建了目标与过程并重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该体系由目标、组织、管理、评价反馈、保障五个子系统组成闭环,通过校院两级管理、两级督导、校院系三级保障模式有效运行,形成良性循环,对各教学环节提供了全面质量监控和质量保障。建立年度考核制度,形成保障本科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学校实行二级教学管理模式以来,坚持对各院系本科教学工作实施年度考评,形成了保障本科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
2.教学评估体系
学校和学院构建了学生、教师、领导、督导“四位一体”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实施常态化教学质量评估。采用督导专家、领导听课检查、教师互评、学生评教、学生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多种手段和途径,及时广泛地收集教学质量信息,实施公开、公平、公正的教学评估,全面监控教学质量状况。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在对教学质量有重要影响的一些关键点上给予了重点监控。例如,在严把教师教学关方面,严格执行教师开新课和新开课的试讲制度,始终坚持对青年教师实行助课、听课和试讲制度,有效促进了新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在课堂授课方面,建立了学院领导、专业带头人、督导组成员听课制度,严格规范教师的课堂授课行为,并利用课堂教学检查、专家听课、学生评教等手段及时监控教师的授课情况。
作者:吕廷波 李明思 何新林 单位:石河子大学水利建筑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倪福全,李昌文,马荣朝,等.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164-166.
[2]陈元芳,李贵宝,姜弘道.我国水利类本科专业认证试点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科教导刊,2013,(2):25-27.
关键词:机电设备;建筑工程;协同系统
1 问题的提出
智能化建筑工程的开展在我国相对来说是比较晚的,作为后起之秀这些年来的发展速度非常惊人。快速发展的智能化建筑行业在系统辅助工具的优化略显不够,相关配套机电设备的系统信息缺乏整合。一些机电设备厂家针对各自产品架构了相关的系统配置,例如南京普天集团的布线系统,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设计步骤,但是功能单一,局限性强,缺乏对产品兼容性的思考,因此,在一些智能化建筑工程当中由于兼容性不够出现故障率频繁的案例比比皆是。由此,笔者提出了构建一个将多品牌、规格的机电设备整合在一个开放、安全、可拓展的系统平台,从而较好解决上述问题。
2 智能化建筑工程中的机电设备协同系统的总体设计
2.1 智能化建筑工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为了保证开发出来的机电设备协同系统能较好兼容建筑工程当中的其他设备,且具有较高可靠性。在系统的总体设计之前,需要遵循一定的工程设计原则。
(1)具备高可靠性和安全性;
(2)友好的人机界面,方便多部门协作,不同的部门人员分配不同的权限;
(3)注重系统的可拓展性,机电设备更新换代的速度是比较快的,协同系统应该实时的反应整个市场的动态情况。
(4)开发的协同系统应当符合相关的国家、行业的标准和规定,方便维护和升级。
2.2 机电设备协同系统的需求分析
改革开放富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人们对安全、人性化的安居生活也越发重视起来。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这种需求成为了可能[1]。而最近几年房地产行业发展迅猛也带动了智能化建筑行业的发展。“智能3A级写字楼”、“智能办公楼”等字眼频繁出入在公民视线当中。智能建筑行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差别于传统建筑的新问题。
笔者通过文献资料法将智能化建筑工程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隐患问题罗列如下:
(1)一个智能化建筑工程系统往往都是十几家单位一起协作,工程所配的机电设备厂家可能达到几百家,这些机电设备的采购、配置需要大量人力投入。繁琐的流程很容易出现人为失误,给工程质量带来安全隐患。
(2)虽然生产企业都是按照国家、行业标准来实施的,但在设计过程中大都需要结合自身经验来进行设计和配置,这也导致人工出错的几率较高。
(3)智能化建筑工程对人才的要求非常高,几十个系统子工程都是由专员进行设计和配置的,这部分人对于机电设备的参数配置非常熟悉,有自己的设计配置经验,在各个子项目协同合作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一旦这类人才流失,对于智能建筑企业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
(4)机电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很快,一些机电设备在一到二年内就可能被新更新的设备所代替。因此,作为工程设计人员,应及时洞察市场行情,草拟出最为优化的配置方案供客户参考。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安全问题,结合智能化建筑行业和企业的现状,笔者提出了一种更为有效的协同系统方案,预计使用本系统之后可达到以下的目标:
(1)缩短了系统工程设计时间和步骤,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数据交互技术,帮助设计人员快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2)为建筑企业提供设备选购数据库,数据库中的设备基本信息能够实时的反馈给建筑企业,为企业制定决策提高参考。
(3)实现资源共享,通过协同系统查询到统一的设备信息,减少了数据冗余,有利于工程设计的标准化实施。
2.3 机电设备协同系统的总体架构
智能化建筑工程当中的机电设备协同系统应该包括机电设备的基本资料、材料的配置和管理、成本计算、子项目之间的集成、远程服务等等。总的归纳起来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设备配置管理模块、协同设计模块、工程成本计算模块、远程服务模块。
其中,设备配置管理模块主要包括各个机电设备厂家的品牌、型号、报价、采购折扣等等;协同设计模块主要包括具体的工程设计项目的具体情况以及各个子系统模块的设备情况;工程成本计算模块主要包括各个子系统的成本和明细;远程服务模块主要是总部数据库与各个异地客户端之间的协同工作,方便总部人员对异地工程的监管。
3 智能化建筑工程中的机电设备协同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
3.1 机电设备协同系统中设备配置数据库的研究
为了保证企业数据库的安全有效性,在关联数据库的时候,需要采取一定的安全策略来保护企业秘密。其中设备配置数据库的选择就是构造安全策略的第一步。笔者选用SQL Server 2000对数据进行管理,不仅仅能够提升数据处理速度,在保证数据安全性方面也有了显著的提高。用SQL Server 2000在对下面的客户机进行数据交换的时候,减少了服务器处理数据的内存占用和CPU占用,有利于提升数据采集的实时性。
系统整合的数据都放置在数据库当中,各个客户端通过ADO与服务器数据库进行连接,建立数据通道,这样能够保证服务器端与各个子客户端之间的数据的实时性和一致性。通过连接Internet,异地工程部或用户能够从服务器中获取数据,实现远程服务的工程管理功能,这对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3.2 机电设备协同系统中远程信息交互技术研究
远程信息交互技术的实现主要依赖与B/S体系结构,是基于C/S体系模式的一种改进结构。B/S模式下,异地工程的设计人员可以通过浏览器对总部的服务器进行访问,特别是一些现场设计人员、营销人员需要实时的与用户交流,帮助他们了解整个建筑工程的运作和成本投资。而对于总部的设计人员来说,他们需要的是快捷的数据处理成效、安全的设计环境,因此C/S模式更适合在设计人员内部使用。
因此,为了满足整个系统的需求,笔者决定采用B/S与C/S的混搭模式,其结构如图1所示,用户只需要通过一根网线将电脑连上Internet,就可以通过浏览器实时的查询到工程建设进度情况。而各个异地工作的管理人员、财务人员等被分配了不同的权限浏览总部服务器来获取资料。C/S与B/S混搭模式的优点就是系统层次分明、安全性有保障,既保证了处理数据的高效性,也保证了企业数据库的安全。
图1 B/S与C/S混搭的协同系统模式
4 结论
论文在整合了国内诸多机电设备型号、价格、性能等数据资料的基础之上,结合智能化建筑工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利用B/S,C/S数据处理模式、设备配置数据库的研究、远程信息交互技术等关键技术对智能化建筑工程设计中机电设备协同系统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建设目标
在3-5年内,把本专业建成专业方向明确,在学校学科(专业)布局中占重要基础地位;与水资源循环利用、低碳经济等新兴产业的社会需求实践紧密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运行机制独特,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师资水平高、科研实力强、基础条件好,在四川省农业水利工程领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人才培养、行业服务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
(二)建设思路
1.精心凝炼专业方向。针对西部大开发、四川省农业水利工程现状、新农村建设及灾后重建中“三生”(生产、生活、生态)需水的迫切需求和特点,确定本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以发展民生水利为核心,以保障农民饮水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改善城乡水环境为目标,紧密围绕农村防灾减灾、农业高效节水、农民安全饮水保障等建设,构建新时期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新方向,主要包括灌溉与排水工程、民生水利工程、平安水利工程、生态水利工程等。
2.形成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运行机制。通过行业岗位人才需求的调查、在由农业水利工程专家、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指导下完成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通过行业对毕业生质量的反馈意见适时、动态修正人才培养方案。
3.促进师资水平、科研实力和基础条件的提升。通过校地研合作,建立由农业水利工程行业专家、技术人员和专职教师组成的结构合理、富于创新的高水平教师队伍。以科研和教改课题为纽带提高师资队伍的科研水平,将最新成果融入到专业教学中。
4.强化毕业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构建校地研良性互动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提高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建设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优化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本专业将围绕我国及四川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人才需求形势,对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改革与建设。基于水资源循环利用、低碳经济等新兴产业的社会需求,针对农村病险水库整治、水工建筑物安全检测、农业污水灌溉、农村水安全健康风险评估及整治等问题大力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并形成鲜明的特色。
1.以科研及教改项目为抓手,积极推进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以09年省教育厅已批准立项的科研项目《四川盆地西缘典型区农村饮水水质健康风险评估》以及教改项目《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为抓手,通过改革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构建更加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体系。继续推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加大网上教学资源建设力度。
2.以培养质量为着力点,进一步强化实验、实践、课程设计及野外教学实习。①实验教学方面:实验类型:专业基础———专业课———核心课程———综合设计。由单纯技能培养,转化为系统综合的能力培养,增强学生对各学科内在有机联系的认识,避免实验内容的重复。教学途径:必修实验-选修实验-开放实验-探索实验。通过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校大学生兴趣培养计划项目的实施,营造工程意识、科学精神的培养氛围,加强学生专业兴趣的培养。辅助方法:模拟演示—电子教案—课件—微机数据处理。把各核心课程及实验形象而直观地介绍给学生。②野外教学实习方面:校区周边地区及岷江流域水电能资源十分丰富,蕴含着丰富的农业水利教学资源,地缘优势特别突出。根据西部大开发、四川省农业水利工程现状、新农村建设及灾后重建等的社会需求导向的新特点及发展态势,从实习内容、实习方式、实习时间等方面努力探索,改善实践效果,大力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3.以学校“双支计划”和百名博士招聘为平台,加大师资培养及引进力度。以学校“双支”计划为平台,大力加强师资培养,加强对外合作;加强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派遣校内专任教师到相关产业领域学习交流,开展产学研合作;积极引进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与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校外兼职教师相结合,以此作为现有专职教师队伍的补充。
4.以教学管理的改革和创新为突破口,强化并加强专业教学的标准化管。建立健全严格、科学的教学管理体系与管理制度,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本着规范教学管理,依据教学管理的规律,着重加强教学管理队伍结构的优化。规范教学过程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教学实行校、院、系三级管理,以水利与建筑工程系的自身建设为重点,切实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强调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和具体教学实施者的作用。
三、建设进展
1.人才培养。以学校本科生导师制为依托,从大三上学期开始,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毕业论文题目,切实做到因材施教。继续保持和完善现有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探索定单式培养、开放式办学模式;聘请国内、外高级专家学者、企业高层主管和实习基地技术人员作毕业生实习和就业的指导教师,增强学生与社会的和生产一线接触的机会;对具备良好科研潜质的优秀学生,进行科研专项辅导,积极参加学术交流,发表科研论文,确保免推或考取“985”或“211”高校的研究生。
2.专业师资队伍、课程、教材建设。已引进人才4人;构建专业负责人———专业方向负责人———学术骨干有机结合的金字塔形专业梯队;增强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鼓励教师攻读学位和外出进修,加强科研课题和教学课题的申报工作。
3.大力推进科学研究与国际交流。突出优势,体现特色。积极组织申报省部级以上纵向课题,力争国家课题,同时进一步加强与相关企业及水利部门的横向合作力度。
论文关键词:双师型教师;工程师;做中学;教学改革
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育人质量,高职高专院校必须进行深层次的教学改革。目前,从实验实训条件、课程体系、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到学生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实训实习方式等多方面进行的改革,无一不是针对如何提高技能型人才质量而进行的。在这些改革中,起纽带作用的是师资,只有教师队伍改革成功了,育人效果才能真正显著提升。因此,师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师资改革包括教师团队建设和教师个人改革,尤以教师个体改革为重。究竟“什么样的教师”更适合培养技能型的人才?普遍认为,“双师型”教师最合适。近年来,关于“双师型”教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譬如:论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二是“双师型”教师培养,譬如:高职“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由于集工程师的实践经验与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素养于一身的“双师型”教师,一般都具有很强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与社会服务能力,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及科研项目,同时,能够为企业或社会提供技术服务。这样的教师能够把专业素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是专业教育的中坚力量。因此,多数高职院校已把培养“双师型”教师作为师资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双师型”教师内涵
目前,“双师型”教师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普遍认为,“双师型”教师应该是既能承担理论与实践教学任务,又能承担工程项目任务,具备较深的理论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及工程实践经验,一般应拥有教师资格证书、中级以上职称证书以及国家或行业颁发的工程类执业资格证书,并且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与科研能力的教师。如果教师仅仅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教学经验及工程实践经验,只能说具备了一定的双师素质,还不能称之为“双师型”教师。同样,如果教师具备了以上几种资格证书,但在教学或工程实践方面有缺失,要么教学能力不强,要么工程实践经验不足,或者两方面都不足,这也不能称之为“双师型”教师。总之,“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一是拥有教师资格证书,拥有讲师以上职称;二是工程师,拥有相关专业的技术职称证书或行业执业资格证书;三是具有多年的实践经历,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一句话,“双师型”教师应包括:“双素质+双证书+双技能”,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既能从事教学工作、进行学术研究,又能承担工程项目实际工作、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二、“双师型”教师资格条件
“双师型”教师的资格应由各学校根据不同专业、行业的相关特点来确定。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双师型”教师应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同时拥有“讲师”及“工程师”以上职称证书,即“双证书”。如果没有工程师证书,但拥有本行业国家颁发的“建筑师、结构工程师、咨询工程师、建造师、监理工程师或造价师”等建筑行业执业资格证书一个以上,并承担相关专业领域岗位工作的,也视为符合“双证书”要求。当然,“双师型”教师资格的认定还要考虑其工作经历,一般应具有三年以上的教学经验及二年以上的工程实践经验,既从事过理论、实践教学,又承担过相关的工程项目,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
三、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基本途径
长期以来,困扰高职高专院校育人质量的难题主要是:如何培养企业需要的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这是高职院校一直在探索的课题,且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不同的高校或专业已基本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育人模式及培养方法。
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已经形成了“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基于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培养的学生基本能够承担“施工员”等职业岗位上的工作,受到了合作企业的青睐,不少学生在定岗实习阶段即被企业录用,甚至一部分学生被直接派往海外工程项目去实习、工作。这说明,在如何培养企业所需要人才方面,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是,在人才培养的质量方面还是参差不齐,仍然达不到企业用人的要求,部分学生不能够把自己所掌握的专业技能与专业知识灵活地应用于实际工程中,甚至有些脱节,以至于不少企业对刚刚毕业的学生还要进行一段时间的二次培训,方可允许其独立工作。究其原因,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能力以及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动力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专业教师有工程实践经历的不多,难以把专业技能与专业知识同实际工程应用结合起来,教非所用,其综合能力亟待提高。
教学实践证明,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以及“双师型”教师的教学质量明显好于其他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及推动作用。因此,尽快优化教师团队的结构、提升教师个人的综合能力,对提高育人质量会有显著的效果,是非常重要的。一般而言,“双师型”教师比例越高,整个教学团队的执教水平越高,科研能力及服务能力也越强。那么,如何才能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培养更多的“双师型”教师呢?关键是确定合适的培养途径与培养方法。
1.骨干教师去企业实践锻炼,增加工程实践经验
由于高职院校经过多年的发展,教师队伍已基本稳定,培养“双师型”教师应立足于现有师资条件,重点培养专业骨干教师。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让教师脱岗去建筑企业生产一线锻炼或在企业兼职,即:基于“做中学”培养“双师型”教师无疑是最基本的途径。通过“做中学”可以掌握新技术、新工艺,了解新材料、新设备,能够将专业知识与技能同工程实践相结合,完成相关岗位工作,做到学以致用。同时,教师个人还要通过参加国家举办的相关专业资格考试获取“建造师”、“监理工程师”等相应的执业资格证书,为今后参与更多的工程项目打好基础。这样,就可以通过“做”项目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学”到最新的技术与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以丰富的工程项目实例为载体,灵活地把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使“教”、“学”、“做”融为一体,形成良性循环。
目前,各专业的校企合作都比较紧密,但不能只注重培养学生,企业还可以为教师综合能力的培养提供平台。而教师在企业提升了实践能力、丰富了实践经验后,又能为企业提供技术、科研服务,实现校企双赢。
高职院校中有部分专业教师具有“年龄小、学历高,理论多、经验少,知识丰富、技能寥寥,讲课努力、效果不好”等特点。究其原因,无外乎在校学习时间长、企业经历时间短,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在讲课时,难以把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实际工作有机结合,以致于“英雄”无“用武之地”。这部分教师,一般理论研究能力较强,但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稍差。为快速提高其综合能力,有效的方法是“边教边做”。即:年青教师一边从事教学工作,一边在校附属企业或校企合作企业兼职做产品或项目,经过2~3年的锻炼,随着工程实践经验的增加,教学经验的丰富,一般可具备双师技能,成为双师素质骨干教师。之后,教师个人要尽快取得相关执业资格证书。大概经过4~5年的培养,一般可具备“双师型”教师的资格。
对于已经能够熟练从事教学、科研活动但缺乏实践经验的专业骨干教师,则可以通过“做中学”的方法,使其快速成长为“双师型”教师。要求学生要从事的工作,教师一定要会做,还要做得很好。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每年选派若干个骨干教师,脱产下企业锻炼1~2年,增加企业实践经历,快速获取并积累实践经验,从而提高其教学能力与服务能力。最好在其以后的几年内获取相关专业执业资格证书,并要坚持在企业兼职,以便及时掌握前沿的知识与技术。通过下企业锻炼,教师指导实践教学的能力通常都能大大增强,能够独立设计实训项目,带领学生“做中学”,从而使得培养学生的技能更有针对性及实用性。再经过1~2年的教学实践锻炼,基本都能过渡成为“双师型”教师。
而对于刚刚毕业就直接到高校从事教学工作的高学历人员,则可以让他们先在学校接受执教能力培训,确定专业方向,然后,让其带着分配的课程建设任务,有目的地下企业实践,2~3年后回校执教,为培养“双师型”教师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不同于从企业引进具有3~5年实践经验的人员从教,相比而言,他们能更快地成长为“双师型”教师。因为,从企业引进的人员在执教能力培养、获取教师职业资格等证书方面都要从头开始,相对慢一些。
2.把企业一线高级技术人员引入学校,然后进行教师职业培训
具有多年生产一线工作经历的技术人员,一般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如果他们热爱教育事业,引入学校后,就可能成为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无疑,这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又一途径。因此,直接从企业引进有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师做专业教师,通过教师职业培训及执教能力培训后,经过3~5年教学实践锻炼,基本可具备双师素质。如果能获取教育系列职称证书、教师资格证书以及专业领域相关执业资格证书,即可具备“双师型”教师资格。需要注意的是,从企业引进的教师也需要在企业兼职,以免经验过时,知识老化。
对于从企业聘用的兼职教师,一般应具有中等(高级工、工程师等)以上技术职称,并且要对其教学能力与教学过程加强管理。尽管很难达到对专业教师的要求,但还是要让其接受先进的教育理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努力掌握教学规律,有意识地培养其双师素质,且要以技能训练为主,不断提高其实践教学效果。
3.直接从其他高校引进“双师型”教师
如果能够直接从其他高校引进某些专业的“双师型”教师,这将是最快的途径。但是,这种机会不多。如果条件允许,应加强高职院校之间的人才流动,可以就不同专业相对“富裕”的“双师型”教师进行互换、对流,这种校际之间的师资调剂能够使教师资源分布更加合理。
四、实现培养“双师型”教师途径的政策保障
目前,几乎所有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总体比例都偏低。由于具备“双师型”教师资格的人员本来就比较少,相关学校又没有对“双师型”教师制定鼓励政策,甚至缺乏认定标准,根本没有对具备“双师型”教师资格的人员进行认定,以至于多数教师对能否成为“双师型”教师缺乏兴趣。因此,学校应该建立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机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制度,鼓励更多的年青教师,尤其是骨干教师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这样,就可以结合学校的教学改革,逐步培养出一批“能文能武”、“能教能做”的教学中坚力量,以适应培养“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形势需要。这有助于通过校企合作、院校进修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师快速提升其教学、科研及服务的综合业务水平。
高职院校应该把培养“双师型”教师制度化、常态化,始终不渝地把培养复合型的教育人才放在育人工作的重要位置,只有这样,才能建设成为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为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创造有利条件。
需要强调的是,各校制定的“双师型”教师政策应保证责、权、利的统一,要有利于教师兼顾教学、科研及服务,避免片面强调某方面的经验、知识与能力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发展。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安全规划;处理措施
Abstract: In the real process of the project, security must be emphasized prior planning, through planning, and improving the safety management organization, improve the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 make a reasonable allocation of security resources invested to develop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safety measures and improve project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s in order toensure the smooth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and reduce or even avoid unnecessary duplication of investment, thereby enhancing the value of funds to reduce the cost of the project.
Key Words: project management; safety planning; treatment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 F407.9;X9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安全规划
工程项目管理规划是对工程项目管理的各项工作进行的综合性、完整而全面的总体计划。分工程项目管理规划大纲和工程项目管理实施规划。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安全规划,就是针对施工现场的安全进行计划、规范、控制的一系列方法。项目安全管理系统涵盖了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环保施工、消防保卫等诸多方而,具有整体性、目的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在具体实践中必须把工程系统和环境系统及社会系统相结合,全过程、全方位的规划、考量,制定并积极落实组织措施、管理措施、技术措施和经济措施,确保安全工作目标的圆满实现。
工程项目安全管理规划以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划、质量、环境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为基础,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充分考虑安全工作系统的整体性、目的性、开放性、预防性和技术经济性的特点,重点采取事前控制、事中控制措施,合理调配安全资源投入,协调安全与质量、进度、成本控制目标关系,它是为适应现阶段安全工作重要地位和面临的困境而提出的,以安全目标为主线,为项目管理目标的全面实现提供安全保障的实施性规划。
依据《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相关规定精神,结合先进项目部安全工作的调研结果,项目安全管理规划应包括:
(1)项目安全工作概况和难点、重点;
(2)项目安全目标和安全管理组织;
(3)项目安全工作准备;
(4)安全技术措施;
(5)过程安全监控;
(6)安全应急响应与准备预案;
(7)项目控制目标的协调;
(8)实施效果评价。
2工程项目管理中危险源的辨识意义
目前,安全规划工作面临的主要难题是工程造价偏低、安全投入不足与日益提高的安全管理工作标准之间的矛盾。为低造价和提高安全管理工作水平之间找到一个良好的契合点是每一个施工企业必须破解的难题。在实践中,建设工程施工项目安全危险源是指建设施工现场的生产活动中可能导致人员伤亡、财产及物质损坏、环境破坏等意外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包括管理者和作业人员等的不安全意识、情绪和行为;机具、材料、施工设施及辅助设施等的不安全状态;环境、气候、季节及地质条件等的不安全因素,以及这些因素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鉴于导致重大安全事故的危险源及影响因素诸多,危险源转变为破坏力的机理复杂,传统的经验控制型及过程控制型方式已不适应现代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生产及管理的需要。
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价及控制是安全生产的基础性工作,做好建设工程施工安全危险源的研究工作,有利于减少各类伤亡事故的发生,有利于提高建筑企业安全、环境、健康管理水平,有利于改善建筑企业的形象,提高综合效益,为政府提供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宏观控制手段,为施工企业提供安全施工的管理方法,对保障生命和财产安全,建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的长效机制,具有重大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意义。
3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安全处理措施
安全管理是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项目管理的“三控二管一协调”体制中居于核心地位。现阶段,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多处于经验型管理阶段,安全工作水平波动较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和企业的发展。项目安全管理规划基于系统的理念,立足于事前、事中控制,综合防范。考量项目安全工作所面临的各种不同因素,制订切实可行的预控措施,将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3.1关注过程控制
过程安全监控的对象包括安全管理体系运行和安全技术措施实施过程。安全管理体系包括项目目标、指标、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工作程序、相关文件控制等诸多方面。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是安全工作能否得到有效实施的前提和保障。在项目管理规划中必须高度重视安全管理体系的监督检查、督促整改和持续改进。体系的监督一定程度上需要来在项目外部的力量.但项目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于项目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起着外部力量不能替代的主导作用。项目经理必须肩负起对项目安全管理体系监管的重要责任,对项目安全管理体系中不利于安全工作实施的部分进行分析,采取措施,加以改进,以保证安全目标的顺利实现。安全技术措施的实施为安全工作提供技术保障,其实施的结果是形成项目的安全防护、临水临电设施、深基坑防护等安全工作外在的实体形象,并直接对作业人员的安全发挥重要作用。本着安全规划强调事前、事中控制的原则,必须对于安全技术措施的实施过程进行严格监控,保证安全技术措施得到全面落实,避免因瑕疵履行而形成安全隐患,或因瑕疵履行而重复拆改,造成成本上升和工期拖延。安全技术措施监管工作应由项目生产负责人和安全负责人联合实施,技术负责人积极配合。
3.2协调各方关系
项目安全管理规划在关注安全工作的同时,注重协调安全工作与进度、成本、质量之间的关系。质量、进度、成本控制与安全工作的关系相当密切。项目安全工作耗费的工时多在非关键线路上,一般情况下对于进度的影响不明显,但在工期紧、多单位同时开工、多工种穿插作业时,因安全防护、临水临电进度与关键线路上的工序冲突,将会对工期造成不良影响,并进而造成成本增加。对于必须连续施工的分部分项工程还可能对工程质量造成重大影响。所以,安全工作在保证安全的同时必须关注进度、成本、质量等相关方面,协调安全与项目控制目标之间的关系,为项目综合控制目标的实现保驾护航。
3.3对重大危险源的控制与管理
施工单位对工程项目施工安全重大危险源应当编制详细的名录,应对工程项目的施工安全重大危险源在施工现场显要位置予以公示,公示内容应当包括施工安全重大危险源名录、可能导致发生的事故类别。在每一施工安全重大危险源处醒目位置悬挂警示标志。施工总包单位、分包单位应当分别建立工程项目施工安全重大危险源的管理台帐,建立健全重大危险源的控制与管理制度。施工总包单位、分包单位对危险性较大的专项工程应当编制专项工程施工方案。其中深基坑工程、地下暗挖工程、高大模板工程、30m及以上高空作业工程、大江、大河中深水作业工程、吊装工程、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工程、城市房屋及构筑物爆破拆除和其他土石方爆破工程等危险性较大的专项工程的施工方案应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审查,并根据专家论证审查意见进行完善,经施工企业技术负责人、总监理工程师签字,通过相关部门的开工安全生产条件审查后,方可组织实施。施工总包、分包单位应当对施工安全影响较大的环境和因素逐一制定安全防护方案和保证措施,加强动态检查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排除隐患。
施工总包单位设在工程项目的管理机构,应当组织项目管理人员(包括分包单位相应管理人员)每星期开展一次对其责任管理范围内的施工安全重大危险源安全状况的检查。作出书面检查记录,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督促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进行整改。分包单位的项目负责人、专项安全管理人员应当按照总包单位提出的整改意见及时组织整改到位,并坚持每天对其责任范围内的施工安全重大危险源安全状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建立个人检查、评估台帐,并将隐患整改、排除情况作出书面记录。施工总包单位应当在其责任管理范围内统一编制工程项目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3.4抓好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
施工单位在施工人员进入工程项目施工现场前,应当对其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安全生产教育的内容应当包括工程项目的施工安全重大危险源以及安全防护方案和保证措施,应急救援预案等内容。施工单位设在工程项目的管理机构应当在作业人员进行作业活动前对其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安全技术交底应当明确工程作业特点和重大危险源,针对施工安全重大危险源的具体预防措施、相应的安全标准以及应急救援预案的具体内容和要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