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物理教学法论文

物理教学法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3-19 12:48:4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物理教学法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物理教学法论文

篇(1)

关键词:物理概念;规律;教学探讨

物理基础知识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是物理概念和规律。在物理教学中,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是一个关键的环节,讲清、讲透物理概念和规律,并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在形成概念、掌握规律中得到充分发展,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形成概念、掌握规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教学过程,但一般都要经历概念、规律的引入、形成、深化和应用等四个环节。根据教学实践,针对以上四个环节做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引入

物理概念是从感性世界中来的。概念和规律的基础是感性认识,只有对具体的物理现象及其特性进行分析、概括,才能形成物理概念,对物理现象的运动变化及概念间的本质联系进行归纳、总结,就形成了物理规律。为此,教师必须从有关概念和规律所包含的大量感性事例中,精选包括主要类型的、本质联系明显的典型事例来教学,从而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如何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呢?教师要充分利用板书、板画、挂图、演示试验等手段,充分发挥电化教学的优势,充分结合多媒体技术,使物理课堂教学形象生动,让学生在一个形象化的物理世界里来探究物理概念和规律。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比较抽象的。在进行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时,常常采用“抽象概念形象化”的方法或建立“物理模型”的方法,来描述物理情景。通过形象化的物理情景,利用逻辑推理、逻辑思维对其进行分析、概括、归纳、抽象出物理概念和规律。例如,在电场和磁场的教学中,用“电场线模型”来描绘电场,用“磁感线模型”来描绘磁场;在楞次定律的教学中,利用蓄水池中出水量和入水量对水池中水量变化的影响来体现感应电流的磁场对引起感应电流的原磁通量变化的“阻碍”作用。

二、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人脑对物理现象和过程等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的产物。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忽略影响问题的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找出一系列所观察到的现象的共性和本质属性,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和规律。

例如在动量的教学中,就是通过创设物理情境进行探究来逐步建立概念的。首先通过演示“静的粉笔”与“动的粉笔”和“静的锤子”与“动的锤子”的运动情况,比较发现静止物体和运动物体所产生的机械效果不同;再通过“慢慢行走的你”、“快速跑动的你”与墙相撞和篮球、铅球以同样的速度落地比较可知影响运动物体所能产生的机械效果的因素是物体的质量和速度;又通过质量不同、速度不同的两辆小车运动的有关分析与计算引导学生发现质量不同、速度不同的运动物体也可以产生相同的机械效果,但其前提是物体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必须相同。显然运动物体所能产生的机械效果是由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决定的,至此,引入动量来反映运动物体所能产生的机械效果便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事了。

三、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深化

教学实践表明,只有被学生理解了的知识,学生才能牢固地掌握它,也只有理解了所学的知识后,才能进一步灵活地运用它。因此,在物理概念和规律形成之后,还必须引导学生对概念和规律进行讨论,以深化知识,巩固知识。

3.1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物理意义的理解是关键。例如,加速度反映了物体速度改变的快慢,而速度则反映了物置改变的快慢,弄清了它们的物理意义,就可以避免“速度为零,加速度也为零;速度越大,加速度越大或速度越小,加速度越小”等错误的认识。

3.2物理概念和规律的适用范围和条件的把握是前提。例如,讨论地球公转问题时,它可以被视为“质点”,但在讨论地球自转问题时,它又不能被视为“质点”;电场强度E=kQ/r2仅适用于点电荷所形成的非匀强电场;牛顿第二定律F=ma只适用于惯性系中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问题等。因此,只有明确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才能不至于生搬硬套,做“拿来主义”的奴隶。

3.3物理概念间、规律间的比较也是非常重要的。比较是确定概念间、规律间在不同条件下的异同的一种思维过程。物理学中,概念间、规律间在空间上、时间上都存在着差异性和统一性,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作空间上、时间上的比较以辨别概念间、规律间的异同和了解它们的发展过程,才能做到正确运用。以动量和动能为例,它们相同的是,都是物体的状态量;不同的是,动能的增量表示能量的转化,而动量的增量则表示机械运动的转移。既然已有动能来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为何还要引入动量呢?原因就是动能的变化是力在空间上的累积效应,而动量的变化却是力在时间上的累积效应,二者从不同侧面来表现同一物理现象的本质特征,显然,非如此不能满足全面描述物体状态的客观需要。:

另外,既要重视概念、规律的纵向联系,又要加强它们的横向联系,以活化学生的思维。如以加速度为中心,与速度相联系,可使学生理解加速度是速度变化率的含义;抓住加速度产生的原因,可以联系到力、质量、惯性以及牛顿第二定律;根据加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基本物理量这一点,可以联系到常见机械运动的分类;根据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量,可以联系到物体做功的快慢、磁通量变化的快慢等。

四、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应用

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在学生牢固掌握和深刻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在运用它们来说明和解释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在运用概念和规律的这一环节中,一方面要精心选用一些典型的问题,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师生的共同讨论,深化、活化对所学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使学生逐步领会分析、处理和解决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要组织学生进行运用概念和规律的练习,在练习的基础上,要帮助和引导学生逐步总结出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些带有规律性的思路和方法。

总之,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教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从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深入钻研教材,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注意教学的阶段性,把握概念、规律的四个教学环节,逐步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应用,从而达到提高物理教育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姜水根.《理念的世界》.《中学物理教学参考》[J].2004.9.56-58

篇(2)

论文摘 要:影响高中物理讨论教学法实施的因素很多。主要体现在高中物理知识内容结构的制约,时间、空间因素的制约,教师综合素质的制约。

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讨论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事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包括课本、教学参考、其他阅读文献、网上查询,或亲自进行各种观察、实验获取与问题有关的各种资料,然后在课堂上开展讨论,以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方法。运用讨论法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选择好讨论题;其次,要创造一个良好的讨论环境;最后,做好讨论的小结。学生对问题的讨论结束后,并不意味着讨论法就已起到了应有的作用,教师对讨论结果的处理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要肯定学生的正确观点、认识,并提出充分的论据说明其正确在哪里。类似的,也要阐明学生的错误观点及认识错在哪里。还要对所讨论的问题做适当的扩展和延伸,以加深学生对讨论问题的深入理解。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笔者对影响高中物理讨论教学法实施的因素,进行了一些思考与探索。

一、高中物理知识内容结构的制约

目前高中物理知识内容的结构和特点决定应用讨论教学方法会使教学效果达到最好,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讨论教学法。不同的教学内容应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有些陈述性的知识需要讲授教学法;有些属于知识的巩固内容则需要练习教学法;有些知识属于新知识与旧知识的交叉,需要同学们交流彼此的意见,在以往学习知识的基础之上对存在疑惑的重要知识点加以讨论分析,这样的教学内容则需要讨论教学法。例如,在牛顿第一定律教学中,对于该定律的得出的历史过程可以通过讲授教学法,而对该定律的运用则可以通过练习教学法,但对于定律得出的过程中所反映的物理探索精神及物理思想则通过讨论教学法效果会更好。

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应用讨论教学法有其针对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考虑知识的结构特点,而是一味地运用讨论教学法则会使教学效果适得其反,会严重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且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知识的增长。这就要求教师应该明确认识高中物理的知识结构特点,根据相应的特点来选择讨论教学法的应用。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在实验课中,可以让学生讨论实验目的、实验技能、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方案、实验结论、实验误差,使学生的操作技能与思维能力得到同步发展。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物理学的核心,概念与规律教学的根本意义在于理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概念和规律的内涵与外延。

物理学是一门与生活、科学、技术、社会紧密联系的学科。在物理教学中,要通过多种途径,选取生活与科技中的典型事例,讨论其中包含的物理原理和意义,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增强物理知识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二、时间、空间因素的制约

高中物理讨论教学法的有效实施需要时间、空间因素的配合。任何课程的施展都需要时间这一重要因素,讨论教学法也不例外。目前高中阶段大部分的教学时间花费在了讲授教学法上面,使得其他教学方法占有的时间非常有限。时间的压缩使得讨论教学法呈现畸形的发展状态,时间和空间的制约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讨论教学法的实施对于时间的要求较高

讲授教学法对于时间的要求比较宽松,在教学的任何时间段都可以实施讲授教学法,但是对于讨论教学法则有困难。在一天的起始阶段和末了阶段学生的积极性都没有处在最兴奋的状态,例如在一节课开始就实施讨论教学法,学生处在学习的进入和接受状态,在该阶段学生也不善于沟通,语言交流的欲望不是很强,每个人处在待交流的状态。如果在该阶段实施讨论教学法很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的积极性也不容易被调动起来,学生的发言积极性不高,参与不到组织的讨论当中,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阻碍了讨论的进程,不利于讨论教学的开展实施,教学目标也很难达到预期的理想。在教学的中间时段实施讨论教学法则可以减少这些问题的产生,此时学生的状态也相对更积极,有了学习的欲望,兴奋点很高,每个人都充满了交流和讨论的欲望,在该阶段实施讨论教学就会大大促进其进程,提高其知识学习的效率。

2.讨论时间的长短会对讨论教学法的实施产生影响

教师在组织利用讨论教学法时会估计到讨论所花费的时间,但无法准确定位时间的终点,目前高中阶段一节课的时间为四十分钟左右,教师在运用讨论教学法进行物理教学时如果在本节课结束之前学生的讨论还未有一定结果怎么办?假设再给学生半堂课的时间学生就会总结出结果,这样的时间谁来给分配?如果出现了上面的时间延长的状况该怎么办?这多米诺骨牌式的影响,会使一天的教学都无法正常进行。假设本节课结束就终结讨论,学生还未讨论出结果,学生很可能处在讨论的最高兴奋点,很积极的在参与讨论,此时讨论停止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从时间这个角度来说,对讨论教学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空间因素对讨论教学法的制约

讨论教学法的实施也需要一定的舞台,现在学生的学习环境不是很理想,学生的学习环境比较拥挤,学习氛围也相对压抑,学生在狭小的空间里被动的接受知识,扮演着被指挥的角色,讨论教学法在这种环境下很难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讨论教学法需要宽松和谐的环境,这样会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让学生在精神上有舒服感,使他们感受不到压抑,这样的环境也会有力地刺激讨论教学法的进展。 转贴于

三、教师综合素质的制约

1.教师对讨论问题的设计能力

“学源于思”,常有思考,多提问题,才有创新。在高中物理讨论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设置疑问,能激起他们内在的学习动机和探究欲望,在讨论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自信。问题设计的有没有价值性会直接导致讨论的成果,目标问题的有效提出决定于教师对课本的把握、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状况的掌握、对学生潜在探索性能力的挖掘和知识的重点性与非重点性的认识。问题设计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精神,给学生一种动力去用心准备讨论。如果讨论者对该问题有浓厚的兴趣,那么在讨论的过程中就会积极地参与到其中,阐明自己的观点、树立自己的立场,而且与同学交流沟通的欲望很强烈,优秀的讨论问题也能培养学生科学的价值观体系和正确的研究方法。所以,一个好的物理讨论题目在讨论中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它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讨论的顺利完成、有利于拓展学生知识的深度。

2.教师对讨论情境的安排能力

物理教师在讨论过程中要合理有序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一定程度上组织形式的不同会影响讨论的效果,讨论的形式比如说有组合型模式、空间型模式、网络型模式、生态型模式等,教师要根据高中物理讨论问题的设计结合目标实现的取向来采取相应的讨论措施,目的是实现讨论的最大产值化,提高讨论的学习效率。教师要清醒地认识每种讨论模式的优缺点,有效地组织讨论者进行交流沟通。

3.教师的引导能力

教师的引导工作在讨论的过程中也很重要,物理教师需及时正确地引导保证讨论的顺利进行,教师的引导要在点子上,争取做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如果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引导不当会使讨论陷入僵局,甚至扭曲讨论的方向。教师的引导工作主要是知识型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物理教师要充实自己的知识量,要有灵活机变的头脑以应付在讨论中出现的问题。

比如,在讲到自由落体运动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对所讨论的问题进行了积极的引导。笔者询问学生:“重的物体一定下落得快吗?落体运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你能否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样就引导学生进行了有效的讨论。

4.教师的整理能力

在讨论完后,教师要根据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发言,要针对每组讨论的结果有针对性的分析,尽量肯定每组所做出的劳动成果,这就要求高中物理教师要具有很强的大局观,有敏捷的思维转换能力,善于运用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果教师不及时地针对讨论成果进行总结,会影响讨论问题目标价值的实现,正是由于教师的及时分析,学生会从知识的困顿走向明朗。讨论教学法要求教师具有全面综合的高中物理知识,并且对知识有系统的了解和认识,因此对教师的整体能力要求很高。

影响高中物理讨论教学法实施的因素还有很多,我们要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加强实践,这样就会寻找到更多的制约因素,从而根据实际情况达到更好的讨论效果。

参考文献:

[1]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篇(3)

论文关键词:合作探究 创新精神 自主性 角色转换 点拨 主导性 创造性人才

论文摘要:物理课程新标准把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提出来,因而作为中学物理教师应该明白“合作探究”教学法在物理教学中的意义,以及应用时注意的事项,它是实施新课标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合作探究”教学法是指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为前提,以学生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的一种探究教学活动,它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论证、交流合作从而解决问题,最终获得科学、人文等方面能力的教学活动,同时也包括学生有意义地接受学习及师生合作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适时有效的指导等。它紧贴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这种方法在许多发达国家的学校中已经得到了普遍的应用。但是,它对我们大多数中学物理教师来说还是一个新鲜事物。那么,“合作探究”教学法在物理教学中意义何在?下面,我就自己在应用过程中的几点体会谈一下几点拙见。

一、以人为本,成功的实现角色转换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直接提供给学生现成的知识、结论,学生在接受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体现出来的,进行学习的心里机制是同化,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而“合作探究”教学法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概念,实现了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从而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1、学生角色的转换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上课听讲,消化知识,学生积累储存知识以备将来之用,在教学过程中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合作探究”教学中学生作为探究者,其活动基于小组的合作与分工,能应用知识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能富有个性的解释、批判有关内容。同时也极大的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功的实现了“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2、教师角色的转换

传统教学中教师提出决定,操纵整个课堂,向学生“注入”知识,甚至把有些实验以及现象口头描述,不细化过程,只力求结果,是教学内容为客观,主载整个课堂,滔滔不绝,乏而无味。而在“合作探究”教学中,教师实质上起到了主导作用,再也不用滔滔不绝,而是点、拨、导,轻松的完成教学。

3、教材角色的转换

传统教材具有单一性,学习内容占主导,通常已有定论,信息提供给学生以备将来之用,知识作为事实材料提供给学生。且文字性的东西过多,插图少,师生之间的互动少。而新教材具有版本多样化,教师根据实际来选择,“合作探究”课程产生于学生个人和小组的兴趣,学习过程占主导,问题是开放的,现实的,信息只在解决现实问题需要时寻求,知识作为学生合作探究的工具。新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探究活动,增加了大量的图片。

二、使学习的主动性和主导性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所以“合作探究”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而在传统的教学中,有些教师由于不适应或出于不放心的心理,往往把本应让学生进行的探究活动变成教师自编自导自演的活动,学生只能充当配角。这种探究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无疑是一种束缚,学生在探究中应有的自主性被教师过分的主导性代替了。

那么,在小组合作探究中,教师的主导性体现在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对学生发展的促进,对新课程的开发与研究等方面。学生自主性能得到发挥是评价合作探究成败的关键。“合作探究”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围绕这个核心发挥作用。课堂的大量时间应该是学生的探究活动,但是,中学生心理和生理各方面发展尚未成熟,以及原有知识的局限性,所以在他们探究活动的同时,教师要及时的引导、点拨、帮助,使课堂互动起来,使学习的自主性与主导性得到完美地结合。

三、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究中得到升华

干任何事情,没有兴趣,就很难入门。学生对物理现象有新奇感才会激起他对物理规律的探究兴趣。在合作探究活动中,由于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要注意保护和珍惜学生的好奇心,由于中学生知识有限,有时提出的问题是不成熟的,教师言善于引导并加以启发,使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转化为对物理规律的探究兴趣。要及时的对学生的探究结果给予鼓励性的评价,从而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四、评价标准科学化,成功地迈向素质教育

通过合作探究活动使学生能掌握新课标中所规定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把握研究方法,熟悉探究过程,培养与人合作的能力。可现行的一些课程评价标准不太科学以及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依然存在。合作探究”的课堂势必显得“有点乱”,在有的人看来,那还是一堂好课吗?在现行的教学评价体系中,由于对培养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那么我们就要再一次询问教育的目的何在?为什么国际性的学科竞赛我们中国选手总是披金戴银,而近些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中我们中国人却寥寥无几。说明我们在创新方面已经和别人产生了差距,我们提出素质教育的最高宗旨就是培养创造性人才,使其为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因而对“合作探究”课堂的教学评价必须建立在正确地价值观基础之上,它不仅包括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而且包括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评,所有这些评价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成功地转向素质教育,为我们国家培养创造性人才,更好的服务于人类。

采用“合作探究”教学法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就要意味着放弃原来比较熟悉的一套方法和程序,而且可能有些曾经是成功的做法。“合作探究”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是实施新课标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需要,不能紧把它看成一种教学形式,而应把它视为一种教学理念,是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的理念,是一种打破传统做法的理念。它不仅要求学生动手、动脑,而且要求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这样才能推动教学观念的更新,使教师的行为发生与之适应的变化,只要你能更新观念,不怕麻烦,不怕困难,大胆尝试并坚持使用“合作探究”教学法,那么它的优势必定会在你的教学中日益显现出来的,让我们都大胆去尝试吧,它必定会推动物理新课程的改革,达到培养具有创造能力人才的目的,使我们的教育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六步循环教学法:新课程:物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3)11(S)-0006-3

1问题的提出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与价值追求。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统整各种教学资源。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然而,呈现在教师面前的教学资源是丰富多彩的。实践表明,最具吸引力的教学资源是具有本地区区域性特征、探究性特征并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的教学资源。在开发利用地方性教学资源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必然涉及到一些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这些环节是落实课程改革理念,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通过对新课程课堂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和多层次实践运用,我们提出高中物理新课程“六步循环教学法”的概念,并进行了广泛的课堂教学实验。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六步循环教学法”

目前。教师课堂教学中采取的教学方法很多,如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尝试法、实验探究法、情境教学法、快乐教学法、过程教学法等等,都是教师们课堂教学中广泛采用的方法。不同的教学方法其教学的价值追求侧重点是不同的,其实现的教学目标也不完全相同。理论和实践表明,教师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固定的教学方法,即“教无定法”,但在不同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教师选用或开发与其教育教学思想相匹配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的的必然选择。

“六步循环教学法”是基于新课程地方性教学资源开发与运用的课堂教学新实践,该教学法的核心理念是“教学即知识创生”,其关注的要点是“知识产生与发展过程”,落脚点是“知识运用与能力培养”。该教学法主要由六个步骤有机实施。这里的“循环”是指知识与能力的互动发展,同时也指学生发现新知与知识运用的循环发展。“六步循环教学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

该教学法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为轴心,通过问题牵引、资源共享、问题驱动、规律探究、知识运用、发现新知,进而确立新的学习目标。并以新问题为起点不断循环教学,促进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螺旋发展。

3“六步循环教学法”的价值取向和基本原则

3.1价值取向

(1)对知识产生与发展过程的诠释:循环教学中以问题为牵引,以教学资源共享展示为背景,体现知识与生产、生活的关系,从中诠释知识产生与发展的过程。

(2)对知识的运用和实践能力培养:循环教学中以知识运用为落脚点。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通过探究性学习、延伸实验与课外实践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教学中以问题驱动、规律探究为重要环节,通过小组讨论、班级交流展示和归纳演绎。使学生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交互中潜移默化。

3.2基本原则

(1)同伴互助、共同发展的原则

循环教学中,无论是教师教学资源的开发,或是学生学习资源的寻找都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在这过程中必然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2)走进自然、关注社会的原则

开发教学资源、将演绎归纳后的知识加以运用,通过研究性学习和科学实践调查活动促进学生将视野扩展到自然和社会。从而培养其敏锐的洞察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3)循环递进、层层提升的原则

在知识运用中发现问题,并通过问题牵引进一步发现新的问题。问题成为学生成长的阶梯和发展的桥梁,成为学生开启未来的钥匙,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必然得到螺旋发展。

4“六步循环教学法”与地方性课程资源开发

课程资源在“六步循环教学”中。有着重要价值,“资源共享”环节中没有有效的教学资源、学习资源(特别是地方课程资源)做支撑,教学效果必将大打折扣。在开发地方教学资源中,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4.1实地考察编写

通过实地考察。教师能从更多细节全面了解教学资源的适用范围以及与已有教材资料的相互联系,也只有通过实地考察才能更广泛地了解地方教学资源的分布以及进一步开发的方向和可能性等。

我们走访了重庆市内、外环高速公路、轻轨列车(用于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及机车启动模型)、两江游船(用于动力学)、长安汽车制造厂(用于运动学、动力学、功率、电路、热学)、合川嘉陵江寸滩水力发电枢纽、重庆珞璜火力发电厂(用于电磁感应定律、交流电、变压器及电能的输送)、重庆气象局(用于热学)、重庆地震研究所(用于机械振动、机械波)、房地产开发建设工地等。在走访考察过程中,我们发现地方性教学资源的确是丰富多彩、价值无限的。

4.2网络搜寻编写

实地考察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很难长期进行,也不可能完全做到适时进行。网络教学资源的搜寻更方便、更适时,内容编辑更加便捷。

登陆华龙网、重庆热线、大渝网、重庆晚报等网络,主要以与高中物理教学有关的科技信息以及与物理知识有关的生产与生活信息为主,下载部分内容作为物理知识的背景材料。经过数据计算和处理。结合教学进度编写成相关的课堂教学资料。

照片包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而一组照片或是一段录像则更能体现物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对揭示物理规律起到重要的启迪作用。在进行拍照和录像时,以物理现象的发生过程为重点要素,对关键点实施全程录像。拍照和录像后进行素材的编辑和处理。从图片的清晰程度、图片的视角以及关注点进行取舍。

通过收看“重庆新闻联播”、“天天630”或者电视连续剧等会获取很多有价值的地方性教学资源。有些教学资源蕴含在一段新闻中,有的则仅是一个画面。看过以后。通过网络电视新闻进行下载和编辑。

4.5报刊新闻编写

从重庆日报、晨报、晚报、时报等相关地方性报刊上搜寻物理教学资源更能体现教学的实时性。由于报刊里的教学资源背景材料在文字上已经比较规范准确。因此,通过报刊收集教学资源比较快捷。

5教学案例简析

在实施《选修3-2》第五章“交变电流”第五节“电能的输送”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六步循环教学法”。该节的“三维教学目标”为:理解并掌握远距离电能输送的基本要求与方法;理解并掌握输电线路的方框图。掌握输电线路中功率、电流、电压及其相关变化量之间的基本关系:能计算远距离输电过程中的能量损失,升压或降压变压器变压比等。通过实验探究,体验升、降压变压器的作用(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地参观考察,培养学生对能源重要性的认识和爱国主义情怀,使其逐渐养成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良好品德。

在教学资源开发阶段,根据学生提议。我们走访了重庆区域三个发电厂,分别是合川嘉陵江草街水力发电枢纽、合川涪江渭沱小型发电厂和重庆华能珞璜火力发电厂。作为课外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和物理教学与学习的需要,师生收集了与电能输送相关的学习资源。以下是“六步循环教学法”的基本流程及简析。

5.1问题牵引

学习小组自主推荐一位同学交流参观考察中的所见所闻,并提出所遇见的问题。教师归纳后提出第一个问题串作为问题导学:

(1)怎样才能减少输电过程中的能量损失?

(2)怎样减少输电导线电阻?

(3)怎样减少输电电流?

5.2资源共享

学习小组利用参观考察和网络搜集、课外学习收集的资源进行交流,完成第一个问题串相关问题的讨论,并进行班级第一次交流,重点解决第三问题,得到初步结论――高压输电。

5.3问题驱动

教师设问: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高压输电能减少电能损失呢?

学生交流讨论后。教师发表实验设计:逆向思维,将220V交流电降压至24V后用导线与“24V、100W”电灯相连接。结果电灯非但没亮,输电导线在通电瞬间被烧断。

如何实现远距离输电。输电中到底有哪些物理规律,设计问题串2进一步驱动学生开展深层次探究:

(1)设计远距离输电方框图。

(2)探究输电线路中功率、电流、电压及其相关变化量之间的基本关系。

(3)输电线中的能量损失如何计算?

5.4规律探究

分小组对以上问题进行深入理论探究,6分钟后进行班级展示。之后,教师用PPT总结:

(1)远距离输电线路设计图(形象解读输电过程,此处略)。

(2)输电过程的基本物理规律如PPT所示,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进行适当拓展讲解,重点阐述能量损失的计算方法以及变压比。

5.5知识运用

将考察合川渭沱发电站收集的资料编成以下习题,培养学生的数理计算能力。

合川渭沱发电机组输出功率为10KW。输出电压为400V,向距离较远的用户供电,为了减少电能损失,使用2KV高压输电,最后用户得到220V、9.5KW的电能。求:

(1)发电站升压变压器和用户端降压变压器原、副线圈的匝数比;

(2)输电线路电阻R。

学生独立计算后。小组交流。请最先完成小组用视频投影仪进行全班展示讲解。

5.6发现新知

教师对全班展示小组解答情况进行总结点评,并请其它小组进行学习评价。发表其它求解方法。之后,教师对本节课知识进行系统总结,提出以下问题:

(1)交流输电时。有哪些无法克服的输电弊端?

(2)直流输电有哪些优点?如何才能实现直流输电?

(3)目前世界上超导输电发展情况如何?

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世界各国输电工程建设或进一步实地走访发电厂、变电站了解相关信息,作为学习资源相互交流,并对远距离输电开展研究性学习,撰写相关科技论文。

篇(5)

关键词:物理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改革 高等教育

《中学物理教学论》是一门由物理学、教育学、心理学、哲学和现代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它综合运用这些科学成果来研究中学物理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要使学生懂得物理教师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职业,《中学物理教学论》课程具有一种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做一个优秀的物理教师要经过严格的训练,《中学物理教学论》为物理教师提供了广阔的训练基础。这种训练包括职业心理定向;物理基础理论和方法的学习;物理实验技能的训练;物理教育思想和教学技能的训练。

随着基础物理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对物理教师的教育有了全新的要求,怎样在新的背景下改革《中学物理教学论》课程的教学,成为面临的新问题,如果沿用以往的教材内容,很难适应中学物理教学的需要,因而需要建立新的物理教师教育教学的内容与理论。

一、目前基础物理教育改革的现状

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将实现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的转变。此次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主要特征目:改变教学观念:由“文本课程”(由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构成)向“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强调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和学生将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师生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

中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改革的显著特征。学习方式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的力量,因此,学习方式的转变具有战略性意义。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从本质上讲,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行为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

二、《中学物理教学论》课程的教学现状

《中学物理教学论》课程,与物理系的其它课程有较大的区别,它不像《力学》那样严密,不像《原子物理》那么抽象,也不像理论物理那么深奥,在长期物理课教学的熏陶下,学生养成了精读教材,单向输入课程内容、解题这样一套学习习惯。学生带着这样先入为主的习惯开始《中学物理教学论》的学习,当他们拿到教材后,随便翻几页就会对这门课产生错觉:内容看得懂,体系不严谨,没有什么特别吸引人的地方。学生没有兴趣;根本不重视该课程的学习。

《中学物理教学论》课程历来不受人们所重视,在一些专业学科教师、专家和师范生的眼里,学科教学论不过是剖析中小学的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教会师范生如何上好一堂课,没有任何学术性可言。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上好一堂课,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主要是有较高的学术水平,物理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对于中学物理知识来说是小菜一碟,毕业后完全有能力胜任中学物理教学工作。70%的高等师范学校教师根本不知道教学论是一门研究什么理论的学科。

《中学物理教学论》的学时少,调查表明:师范院校物理学专业总学时数一般在2900学时左右,中学物理教学论课程占总学时不足5%,显然这样的课程设置很难体现师范特色,很难担当培养合格中学物理教师的重任。不可能详细地按教材讲授大量的内容,对内容的教学缺乏教学实例的讲授,由此必须对内容进行精选。

三、《中学物理教学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

由上可提出:《中学物理教学论》按照培养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熟练掌握物理教学、学习技能,并具有物理教育研究意识和初步研究能力的新型教师,这个课程目标来取舍教学内容,把物理教学论的内容分为三个板块:物理教育的基本理论一物理教学的操作技能一物理教育研究方法。

物理教学的基本理论部分,在教材中有五章的内容,包括与《教育学》中重复的内容如:教学的原则、教学过程等。教学中可让学生自学,把教学重点放在物理教学的目标与价值上,这一部分可把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进去。此外,物理学习中的心理分析作为另一个重要内容,花较多的时间讲深讲透物理学学习的心理障碍。下面作主要介绍:

现代学习论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如果学生不想学,无论老师怎样想去教他,有效的学习都不会发生。有效的教学方法是要把要求学生学习,变为学生自愿去学习,因而要研究中小学生的心理,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中小学生是有发展潜能的,不同学生具有不同的潜能,教育的目的是要开发学生的潜能而不压抑学生的潜能。学生是具有学习的天性的,教育的功能是顺应学生的天性,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长的喜悦。

中小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要重视学生的学习策略,即承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积极作用和能动作用。学生的学习策略是造成其学习个别差异的重要原因。让高师学生明白:反应慢但仔细准确的“反省型”学生比起反应快但经常不够准确的“冲动型”学生,表现出具有更为成熟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的学生在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和学习成绩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等。

研究表明,物理感受性可通过练习提高,知觉的理解性和整体性可通过感知方法学习得到培养。因此,有目的地通过增加观察机会来训练大学生对物理客体的感受性,从方法上指导中学生感知物理客体,提高学生物理感知的理解性和整体性,有重要意义。因为中学生在对物理现象和客体感受时,由于缺乏学前专门的训练,其感受性较差,这表现在常常因为物理现象和客体涉及因素太多而感受不到某一物理属性的细微变化。例如,中学生在观察水的沸腾时,很少能观察到沸腾前后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中体积大小的变化的差异;中学生在零刻度校正和测读物理量时往往误差很大等。有意识地增强大学生对日常的物理知识、经验和物理知觉方法(观察方法)的学习。

在指导中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障碍方

面可举实际例子进行教学。如在指导中学生分析“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首先得分析粒子的受力情况,对重力是否要考虑应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判断,实际上中学生往往直接将重力分析进去,使问题复杂化。不少学生根据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I=U/R的变式R=U/I,便得出电阻R与U成正比、和喊反比等结论。此外,在物理探究过程中还有一种奇怪的思维定势现象,即:因为传统物理问题给出的条件或数据总是解题所必要的,而且不多不少刚好用完,长期以来学生就形成这样一种封闭式思维,如果题目中出现多余条件或数据,学生就无所适从,会对它们乱算一通,或者根本不知如何下手。

物理教学的操作技能部分,以微格教学思想为指导,首先,介绍物理教学技能的概念与功能,介绍物理教学技能群,然后确定要训练的主要技能并逐个进行训练;例如要掌握物理概念教学技能,首先解决概念的分类问题,错误前概念的挖掘和调查的方法,确定概念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并有目的地进行训练。概念的建立是以表象为中介的。在表象形成的过程中,思维迁移起重要作用,因而在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中应该重视思维迁移的运用。如在初中力的概念的教学中,力的定义是:力是物体和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无论是做实验还是提问题,或是运用概念分析问题,如果反复扣住了相互作用,造成一种只要一提到力,学生就会出现相互作用的心理倾向,这在刚建立概念的时候对于把握概念的实质是有作用的。

物理教育研究及其方法这部分,强调物理教师专业的学生要成为具有教学研究能力的研究型教师。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认识物理学对科技进步以及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为终身发展,形成科学世界观和科学价值观打下基础。”教师要完成这一任务是相当不容易的,这就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就要有科学研究和探索的实践和意识。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有:物理教育科研的意义和作用;物理教育研究课题的选取方法;物理教研成果的评价;物理课题的研究和论文写作与发表方等。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使学生懂得为什么要进行物理教育研究,什么样的研究论文是好论文,怎样进行课题的选择及以掌握论文写作的基本规范,为他们成为优秀教师打好基础。一方面要精选教材的内容,另一方面我们要求学生扩大自己的浏览面,要求他们去看一些学术期刊和相关的一些著作,打破学生死记硬背一本教材内容的习惯,要求他们初步建立研究式学习的意识。

《中学物理教学论》作为师范院校物理教育专业培养教师技能的一门重要必修课和特色课,应理论联系实际,自觉把教学与师范生以后所从事的工作联系起来,逐步改进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培养的学生能成为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本研究有效地提升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增强了高师学生对中学生的指导,为新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了有利保障。《中学物理教学论》的教学改革和其它任何一门学科一样,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广大教师以及学生共同努力,发展无止境,创新无止境,希望本文能引起同行的兴趣,启发更多的师生去探索和创新,共同提高物理教学论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许国梁,中学物理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罗元辉,高师院校中学物理教学论课程的改革与创新,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8(3):17-21,

[4]解世雄,高师“中学物理教学论”课程教学创新,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23(6):118-121,

[5]林崇德,傅安球,关于学习的特点,13-15,

[6]白长胜,学习物理的思维习惯,青海教育2004(12):41,

[7]阳喜元,中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思维障碍分析中国电力教育,2009(5):89-90,

[8]马贤军,略论中学生物理学习的几个认知特点,物理教师,2001,22(6):48,

篇(6)

关键词: 同伴教学法 有机化学 教学方法

目前,国内大学教学模式依然是传统讲授式教学占主导地位。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学习主动性,尤其在我国尊师重教思想影响下,学生通常默认老师权威,养成 “不敢提问、不会提问、不爱提问”的通病,这种毛病很大程度上抑制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及创新性。加上近年来高校一直扩招,大班上课成了大部分高校的普遍现象,动辄百十人的大班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使讲授式教学模式的诟病更显现出来,因此必须发展新的探究性教学模式改变这一现状。从20世纪50年代起, 随着探究式教学的热潮在美国兴起, 同伴教学法(Peer Instruction,简写为PI)进入人们视野, 并在应用性社会科学课程,尤其是物理学教学中取得了良好效果[1]。相对于其他教学法, 同伴教学法在大班教学中具有明显优势,是我国传统教学方法主导地位的有力挑战者。但自2010年同伴教学法引入中国以后[2],主要应用于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在其他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相对较少,例如,在中国知网中选择“篇名”,输入关键词“同伴教学法”,年份在2015年的文献共检索出17篇,其中12篇文献是关于物理课程教学的,另外5篇分别讨论了该教学法在思想政治、会计信息化、食品工程原理[3]、房地产经营、初中历史等课程中的应用。有机化学与大学物理同为大学理工科的基础课程,但同伴教学法应用于有机化学教学中的案例却未见报道。 本文主要探讨同伴教学法在“有机化学”课程中的应用及取得的成果。

一、同伴教学法研究现状

同伴教学法最早是由埃里克・马祖尔教授创立并应用于课堂的,该教学法是通过使用一些专门设计的概念测试题,组织学生进行答题,然后通过答题卡、计算机投票系统或举手表决等方式反馈答题情况,并根据答题情况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和自主学习的一种探究式教学模式。同伴教学法不仅实现课堂教学上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更给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供了平台,因此在马祖尔教授将其首次应用于哈佛大学课堂以后,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并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此后几年,同伴教学法先后三次得到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的支持,甚至《科学》杂志的教育论坛栏目也刊登了相关研究论文。2010年北京师范大学的刘萍首次将该教学方法引入中国,并在该校大学物理课程中应用。此后几年,同伴教学法在我国得到了蓬勃发展,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同济大学[4]-[5]等高校物理教师先后在课堂上使用了该教学法。最终教学效果得到了老师们的一致好评,大家普遍认为同伴教学法容易融入大班教学,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是对我国传统教学的有益补充和改进。

二、同伴教学法在有机化学课堂上的应用

1. 应用流程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同伴教学法的实施一般需要学生课前预习相关知识,课堂上老师简要讲解一些知识点,随后给出设定的测试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作答,老师统计答案分布情况,根据答题情况让学生讨论,说服对方并重新提交答案,老师根据二次答题情况总结一下并进入下一环节,具体流程如下图所示:

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实例介绍同伴教学法的流程。例如:

首先提出上述测试题让学生答题,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卤代烃亲核取代反应活性的掌握。答题结束后,教师统计答题情况如表1所示,正确率为66%, 说明大家对不同种类卤代烃的区分还不是很清晰,尤其是烯丙基型和丙烯基型的区别。

统计结束以后开始同伴讨论,说服同伴接受自己的答案,并再次给出答案,这个环节是同伴教学法的核心。讨论一般在邻座同学之间进行,在讨论过程中理解概念的同学意识到弄懂这个概念存在哪些难点,因此清楚在给同伴解释的过程中突破点在哪儿、应该强调什么;概念不太清晰的学员在讨论过程中会明白自己哪些地方理解错了,为什么会错。经历这样一个互动学习的过程,同伴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在这个过程中无论学生水平高低都能从中获益。

再次给出答案后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正确率为89%,可见,经过讨论以后,正确率比第一次有了显著提高,且已经超过了70%,可以进入老师解析环节。老师根据答案回馈情况给大家解析苄基型、苯基型、乙烯型卤代烃的区别及其亲核取代反应活性顺序。

2.取得的成果

我们选择制药专业2015级91人的大班为样本,使用夏百根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有机化学》为教材,通过同伴教学法实施教学。经过一学期同伴教学试验以后,该班学习氛围相对之前有明显改善,且优于其他兄弟专业学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提问更积极。学生“不敢提问、不爱提问”的现象得以改善,学生问问题的频率大大增加,甚至能提出一些很有建设性的问题,说明学生学习主动性大大提高。(2)上课回答问题更加积极。一改往日老师在上面念经,学生在下面睡觉的大学课堂现象,师生互动积极。(3)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全面,对概念的理解更透彻。学生更了解自己,所以在同伴讨论期间,更有针对性地用相关知识说服同伴,从而彼此共同提高。以期末考试为例,样本班平均成绩为77.9,及格率96.2%,分数区间主要集中在80~90分,而未采用同伴教学法的另一专业平均成绩为69.6,及格率85.3%,分数区间主要集中在60~70分。可见,采用同伴教学法的样本班无论在学习态度还是考试各项指标上均高于对比班,说明同伴教学法适用于有机化学大班教学。

为了了解学生对同伴教学法这种新的教学方法的反馈,以及今后更好地开展教学,我们对样本班学员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91份,回收91份,回收率100%。问卷如下:

从问卷调查反馈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是持肯定态度的,并认为同伴教学法有利于其对课程内容及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三、 同伴教学法在有机化学教学上的应用前景及展望

显然,本研究结果表明同伴教学法在有机化学大班授课中具有明显优势,其在有机化学教学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原因有如下几点:

1.同伴教学法的测试题要求着重考查学生易混淆和误解的概念,避免较复杂的计算、较长的推导过程或者过于简单直接的题,同时兼顾适合学生间的讨论。而有机化学知识点虽然比较多但比较系统,易于设计出满足上述要求的概念测试题,且能够覆盖大部分知识点。

2.同伴教学法中说服同伴这个环节尤其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更乐于、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不仅能提高和巩固学生知识水平,还能锻炼学生思辨力,促进同学间交往。

总之,同伴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的单向知识传授模式,增加了师生交流、同学交流的空间,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完善有机化学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埃里克・马祖尔.朱敏,陈险峰,译.同伴教学法――大学物理教学指南[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3.

[2]张萍.Eric Mazur.Peer-Instruction――哈佛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新方法[J].中国大学教学,2010(8): 69-71.

[3]肖满,倪学文.同伴教学法在“食品工程原理”课程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5(45): 145-146.

篇(7)

【论文摘 要】新课程背景下,采用“任务分析”策略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及自我诊断;能够有效提升初中学生的物理学习成绩;有效提高学生物理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物理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对自我学习进度进行把握。

随着教育改革的日益推进,单纯地教会学生专业知识已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目标的要求,现代教育更多地要求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无疑是对新世纪教师的一个巨大考验。一般情况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甚少提问,或者说提问也是封闭式的提问,一般都有固定答案。这种教学方式直接导致了学生接受多、思考少的学习方式。学生按照既定的路线学习,没有自我分析、组织学习的意识。因此,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分析意识,而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在教学中引入“任务分析”的教学及学习方法。让学生将学习目标进行分解,逐级设定目标,在已掌握的知识基础上,自我设定适合自己的教学任务。这种因材施教的方法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提高学生自我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我监控能力。

一 “任务分析”理论的概述

“任务分析”界定一般包括如下几项工作:一是通过对教材与学生的分析,确定单元或单课的具体的教学目标;二是对教学目标中的学习结果进行分类;三是根据对不同类型学习结果的条件分析,揭示实现教学目标所需要的先行条件即使能目标及其顺序关系;四是确定与教学目标有关的学生的起点状态。因为一节课的目标达到以后,该目标便成了下一节课的起点,下一节课的目标则是更长远一些目标的子目标。所以也有人把“任务分析”称为目标分析。

二 “任务分析”理论在中学物理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一般将“任务分析”理论在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运用的过程分为三个部分:

1.确定学习起点

就物理教学实践而言,学生在进入新的一轮学习或在进入新单元或新课题的学习时,学生原有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相关知识和技能对新知识、新技能学习的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师在确定学生的教学目标或者说单元目标时,首先必须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也可以说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和学习技能储备状况,分析学生的接受能力、分析新知识及新技能的特点,然后根据实际学习需要,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状态。在物理实际教学实践中,确定学生的知识基础的方法有很多,采用课堂提问的方式最为直接有效。

2.分析使能目标

使能目标就是指达到终点能力之前所需要先达到的知识和技能,是达到终点目标的前提条件。众所周知,任务的必要条件决定着下一步学习是否能够顺利进行,或者说是决定目标能否达成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而在学习的起点和目标之间(在“任务分析”理论中也被称之为从起点能力到终点能力),学生需要掌握许多的知识和技能,而这些知识和技能有些是学生曾经接触过或掌握的,有些则是学生从未接触过或很难掌握的东西,但无论是以何种形式存在,这些都是达成目标任务的前提条件,这些前提性的知识和技能通常也被称之为“子技能”,以它们的掌握为目标的教学目标就被称之为使能目标。从起点到终点之间所需学习的知识、技能越多,则使能目标越多。初中阶段的物理学习内容相对简单,要分析的使能目标起点低,有利于下一阶段更高知识任务的达成。

3.分析支持性条件

在“任务分析”方法运用于实践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分析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任务的使能目标以外,还需要对任务的支持性条件进行分析,以确保“任务分析”得以顺利实施。在“任务分析”的过程中,支持性条件虽不是构成新的高一级能力的组成成分,但它有点像化学中的“催化剂”一样,有助于加快或减缓新的能力的出现。列出的压强技能,需要掌握受力面积和压力两个技能,而这两个技能的形成也需要必要的支持性条件,其一是学生注意或学习动机的激活。学生的唤醒水平高,注意力高度集中,可以加速新的能力的形成;反之会减缓新的能力的出现。其二是学生的认知策略,学生要掌握压强的计算,首先要知道压强的大小与面积和压力有关,就必须了解接触面积的计算和力的大小、方向及作用点对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也就是说要掌握这两种技能,学习者必须在头脑中形成明晰的认知结构图示或认知策略。这种推理策略虽不是构成这两个技能的组成成分,但它可以促进这两个新技能的习得。因此,分析支持性条件对任务的快速高效完成起到了推动作用。

总之,初中物理有效实施“任务分析”理论的物理必须科学分析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层次;准确把握学生的起点能力;针对不同的物理知识类型教学;依据学生的学习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师在选择“任务分析”方法运用于教学的时候,要注意避免为“任务分析而分析”,造成“任务分析”策略的形式化,降低教学效率。再者“任务分析”的策略研究还有待今后继续的探究完善。让“任务分析”理论更好地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发挥作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承芬.教育心理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