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3 00:57:3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校企合作模式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针对本科毕业设计在新形势下所面临以及存在的问题,以产品协同创新为导向,探索一种校企合作毕业设计模式,如图1所示,有助于提高毕业设计水平及质量;提高学生参与毕业设计的兴趣,以更为实际、具体的题目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指导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校内教师的业务水平。此外,借助毕业设计可反过来提高高校、企业的协同创新能力,有望形成一种适应于本科毕业生毕业设计以及就业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
2以产品协同创新为导向的校企合作毕业设计的流程与机制
现从选题方式、校企双导师指导制、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方式、答辩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对校企合作毕业设计的流程与机制进行展开论述。2.1选题方式根据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的要求,不允许毕业设计的题目有所重复。通过采用校企合作毕业设计模式,毕业设计题目主要来自于工程实际,并以新产品协同开发与工程应用为导向,选择正在研发的新产品设计、制造、装配过程涉及到的技术问题为选题范围,并侧重于“以理论分析与仿真设计为核心”、“以新产品开发为核心”、“以工艺设计为核心”、“以新技术工程应用为核心”、“以试验研究与验证为核心”等模式。这种选题内容具有实用性、广泛性、丰富性、新颖性、实践性以及综合性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较大选择范围,而且可结合自己工作意向进行选择,将理论知识直接应用于生产实践,可从根本上避免选题重复、学生不感兴趣的问题。此外,针对以前出现的企业选题范围过大且难度较大的问题,可将一个大题分为几个部分,由多名学生各自承担其中一部分的方式。例如,一台机床由多个部件组成,其设计过程可分为几个部分,由一名或两名学生负责总体方案设计,而其他几个学生侧重于某个部件的设计。针对企业,这种方式可以解决其新产品设计过程中的问题,以毕业设计为桥梁实现高校、企业的协同创新与合作。2.2校企双导师指导制毕业设计指导方式采用校企双导师指导制,其中企业的指导教师主要负责毕业设计的实践指导工作;学校指导教师主要负责毕业设计的理论指导部分以及监督管理工作。校企的指导老师互相协作,共同指导,而在这个协同创新式的指导本科毕业设计过程中,学校指导老师参与工程实践得到能力的提高,企业指导老师在理论上有所提升,有助于汇集校企智力资源,更好的开展新产品协同创新。此外,这种双导师指导制更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提早接触企业的技术人员,提高他们的沟通与交流能力,对于他们以后更好的融入企业有较大帮助。2.3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方式由于教学改革以及课时调整,目前本科毕业设计时间越来越短,而毕业设计期间也存在学生就业应聘以及实习占用部分时间的问题,因此给毕业设计过程的管理带来诸多问题,尤其是校企联合方式也存在学校与企业相隔距离较远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构想设计搭建校企联合本科毕业设计协同指导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毕业设计过程的全程管理与进度监控。通过该平台,指导老师下发设计任务以及进度控制,对学生提出要求;学生根据任务安排开展毕业设计工作,并按时提交完成内容;双方可以实时沟通与反馈,以解决毕业设计过程中的问题。此外,校企联合本科毕业设计过程中,保证学生每周到企业1-2次,以通过现场实践解决毕业设计过程的问题,并有助于指导老师掌握学生毕业设计情况;学生每周2-3次跟学校指导老师讨论与汇报毕业设计情况,解决设计过程中的理论问题。2.4答辩以及考核方式实施“以协同创新为导向的校企合作毕业设计模式”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毕业设计考核机制,规范答辩流程以及考核方式。(1)针对该模式对于毕业设计的更高要求,需建立科学的毕业设计考核办法,并制定严格、科学、量化的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标准。在这种模式下,毕业设计成绩由企业指导老师评定成绩(约占30%,占比最高以突出毕业设计论文的实践应用价值)、学校指导老师评定成绩(约占20%,侧重于理论部分)、专家评审成绩(约占20%)及答辩成绩(约占30%,强调答辩环节)4部分组成,即由指导教师的评分(包括校企双方指导老师,并且评分含平时成绩以及毕业设计成果评定成绩)、评阅人的评分以及答辩评审小组的评分组成。(2)组建由企业专家及技术人员、高校教师组成的联合答辩评审小组。因为学生选题为企业实际工程问题且侧重于创新应用于实践应用,因此答辩评审老师应有企业的技术人员的参与;而毕业设计也涉及到大学期间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及考核,因此高校教师也应参与毕业设计的答辩评审工作。组成联合答辩评审小组,力争使对学生毕业设计成绩的评判更加客观公正。通过强化评审环节,对于本科毕业生可起到一种鞭策作用,有利于提高毕业设计质量。(3)校企联合本科毕业设计模式对于毕业设计的考核应侧重于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这种毕业设计模式以协同创新为导向并侧重于新产品设计与开发,因此学生设计出来的产品可能由于理论与实践经验不足,无法实现实物化,并有可能形成失败的设计方案;企业强调于工程问题的解决,而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很多设计过程及成果无法量化。在这种情况下,考核过程应重视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以及各方面素质的提升,而不单单以最终的结果来评定。
3结论
关键词:校企合作;科研;合作科研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2013601
1委托研发
企业想要开发新产品,当自身没能力开发或者是自主开发成本过高时一般采用委托开发的方式与高校合作,合作的方式是通过委托合同划分好各自的权利和责任,双方按照合同的规定做科学研究。委托开发是一种松散的合作科研模式,企业提出研发思路和预期的科研成果形式,学校是按照企业的要求进行研究,研究的过程中学校要经常和企业沟通,也要经常听取企业的建议。
委托开发的科研成果一般是归委托方所有,委托方式通过付费的方式获得科研成果。接受委托进行科研开发的学校通常情况放弃科研成果的所有权。具体的成果所有权和使用权归属看委托合同的规定,也可能是共同拥有使用权。
2技术引进
技术引进是指企业通过与学校进行技术合作引进比较先进和成熟的新技术。其优点是,能够利用有限的资金和技术力量,较快地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创造出技术先进的新产品,可收到花钱少、见效快的效果,有利于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和进一步研究,更好地发挥引进技术的作用。技术是一种特殊的产品,企业从学校引进技术时学校要负责对企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技术引进合同签订之后企业和学校的科研合作正式开始,直到企业完全掌握技术为止。
3联合开发技术协作
联合开发是指企业与学校合作采取联合的方式共同参与科学研究,这种合作形势可以使他们相互协作,优势互补,能够解决由于资源和能力不足所产生的很多问题。这种方式是将企业内外技术力量结合起来开发新产品。如从学校请专家、教授、研究员、工程师等来企业进行技术指导、审查设计方案;或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组成联合设计小组,共同攻关;还可组成各种形式的科研—生产联合体,共同开发新产品等等。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这种联合开发、技术协作的形式,是我国开发新产品的一种有效的、良好的形式。
4共建科研机构
企业和学校共同建设科研机构是一种较好的合作科研模式,这种合作模式通常是企业出资金学校出人员共建科研机构。企业选择有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和科研条件优势的高校联合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或不具有法人资格的实验室或研发机构,是产学研结合的高级形式。其特点:一是以市场为导向;二是高校以优秀的科研人才加盟,企业投人研发经费,安排产业化人才加盟,形成“人才+资金”的产学研结合模式;三是有比较合理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实行管委会或理事会或董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四是实验室或研发机构独立运作,具有经营自,对研发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利益分配均有明确的约定。
这种模式适用于有良好合作基础的企业、高校或科研机构,各方均有比较显著的优势和较强的实力,且互补性比较强,属强强联合,是产学研结合的高级形式。
5共建经济实体
共建经济实体是产学研之间最紧密的、以资本为纽带的合作模式,也是最成熟的合作方式。虽然这种模式在产学研结合中所占比例不高,却反映出产学研结合从松散型向紧密型发展的态势。
共建经济实体的特点:一是以市场为导向,是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的具体体现。高校、科研机构是技术的源头,企业作为生产、销售的基地,相互结合形成研究、开发、研制、生产、销售一条龙;二是高校与科研机构主要以技术(无形资产)入股,企业主要以固定资产、现金等投资入股;三是有比较合理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四是产权明晰,各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共建经济实体模式一般适用于:一是高校、科研机构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方面具有优势,企业在资金投入、市场开拓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二是合作各方有较好的合作基础,价值观念基本趋同。由于高校、科研机构的主要功能是研究开发,不是企业经营,不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这种模式是否有效,取决于企业能否充分发挥高校、科研机构在研究开发方面的优势。
6共享科技资源
共享科技资源是学校与企业浅层次的科研合作,企业在进行科研活动和技术创新中,需要大量的科技资源,自身却相对匾乏,技术创新受到较大的影响。为弥补其不足,企业需要与科技资源相对充足的高校进行合作,充分利用高校的科技资源,以解决自身科技资源不足的瓶颈问题。
【关键词】校企合作群 双主体办学模式 办学思路 办学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C-0106-02
职业院校的基础条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建设、就业需求等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走校企合作的道路,校企合作成为解决当前职业教育诸多问题的突破口和关键点,更是职业教育的工作难点。由于校企合作政策与管理机制不健全、校企合作模式尚未成熟、职业院校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能力不强、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不足等问题,影响和制约了校企合作的发展。为推动校企合作工作和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必须寻求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将院校与企业短期的合作、单一形式的合作演变为长期的、多种形式的合作,即建立校企合作群体,形成多校、多企、多方的多元合作机制,才能依托校企合作促进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本文试分析校企合作群办学思路,总结校企合作群办学措施、特点及成效,提出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的校企合作群办学模式,以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促进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校企合作群办学思路
学校和企业一对一地开展合作,无论是合作办学、合作教育、合作就业、合作研究、合作开发,合作的面和合作的资源往往都很有限,久而久之便会资源枯竭而产生疲劳感,影响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而校企合作群办学即以企业为主导、学校为主体,集中部分相关的院校、专业群体和相关企业开展合作办学,形成一种集约式的合作办学模式,行、企、校多方构成的智囊团式的教育合作群体优势互补,打开了校企合作的广泛渠道,使校企双方成为唇齿相依的利益共同体,形成相互依存的生物链关系,在招生、就业、教学、资金投入等方面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良好局面。
二、校企合作群办学措施
2010年,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与中锐教育集团合作办学,成立华汽教育合作项目部,2011年成立中锐汽车学院,由校企双方安排人员担任中锐汽车学院理事会和行政领导职务,担负项目组织、沟通、运营、实施、管理等工作,通过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开发课程体系、设置课程、专业教学、师资培训、招生就业、开展社会服务和对外交流等活动,将这些过程制度化并形成一系列管理文件,使校企合作项目各项工作规范、有效的开展。具体做法包括:
第一,通过多方洽谈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与中锐教育集团签订合作协议,等同于与中锐教育集团合作的40多家院校、300多家企业签订了教学和实践、就业的协议,为后续的工作构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为了便于开展工作成立学院华汽合作项目部,后续发展成立了中锐汽车学院。
第二,成立中锐汽车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制定校企合作理事会章程及相关运行机制,制定《合作项目管理制度》《项目设备管理制度》等相关制度,明确双方合作的责任和义务,避免了后续合作过程中不必要的利益争端。
第三,由中锐教育集团投入400万元,按汽车4S店实际工作环境建设汽车实训中心,由企业派专人管理;后期陆续补充基础设备,充分利用企业在设备、技术、资源方面的优势和行业的引领作用,实现知识、技能、企业文化、职业素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第四,引进企业的教学模式和理念,共同开发和建设核心课程,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学生的基础理论课由学校负责完成,部分专业课由中锐教育集团安排企业经历丰富的教师完成,学生的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在企业完成,毕业后即可参加工作实现就业,达到企业人才需求目标。双方在达成协议的情况下共建以品牌汽车企业冠名的班级,订单班的运行和监控以企业为主、学校配合,共同管理,并各有分工。
第五,与中锐教育集团的合作院校、合作企业交流合作,资源共享,共同提高教学理念。华汽教育项目在全国有 40多家合作院校,可以集中力量进行专业改革和建设,如目前卓有成效的教材、远程视频课、教学做一体化整体建设方案等,促进合作院校的交流和发展。
第六,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前两年的教学以基于工作过程、集中式的项目化教学为主,最后一年的教学以顶岗实习为主,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在企业集中培训、师傅带徒弟、定期轮岗等方式,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习,以实际工作任务代替校内实操训练,以企业集中培训代替校内理论教学。
三、校企合作群办学的特点
(一)创新高职办学模式。合作的方式可以是校方出办学场所,也可以通过协作、参股、转让、托管、租赁等多种方式进行,由行、企、校多方合作成立汽车教育项目部,共同开发合作项目,切磋合作具体事宜;通常情况下,由学校负责项目学生的招生、学籍管理、日常管理和一般性教学,企业出设备并负责就业安置和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分工明确、各司其责,避免合作纠纷。
(二)创新高职办学的体制。以学校为第一主体、企业为第二主体,实行双方法人代表领导下的理事会负责制的双主体办学体制。合作双方共同出资、共管共教、互利共赢、共担风险,在招生、就业、产品开发、发展等获得显著效益,显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独特的“校企合作群”办学优势。
(三)突破校企合作的瓶颈。合作群体内的各企业、各职业院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校企谋求共赢,盘活并充分利用资源,使合作面不断扩展,合作的良好效应维系了企业参与合作的热情,校企合作过程中的各利益相关方都意识到合作的必要性,合作的积极性、主动性空前提高,建立高效、常态的校企合作群体作为高职教育与产业合作深度发展的动力和保障成为共识。
四、校企合作群办学取得的效果
近几年,中锐教育集团以汽车职业教育为龙头,大力发展合作办学,已投资近两亿人民币与国内40多所高校共建汽车职业学院与实训基地,获得了包括德国奥迪、上海通用、上海大众、一汽大众、广汽丰田等300多家汽车主机厂、上千家汽车服务商的支持,并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同时已与国内十大汽车经销商集团签订人才委培的战略协议。得益于中锐教育按照统一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标准跨地域培养人才,提供从企业课程、实训设备、教学支持、专业师资、实习就业等全方位的服务,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与汽车企业、高职院校之间建立了良性互动的生态链条,各项工作得以扎实有效推进,取得了合作前未敢想象的成绩。
(一)实践教学条件明显改善。合作企业投入,按汽车4S店实际工作环境建设了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的汽车实训中心,满足了教学要求,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中锐教育集团共投入教学设备总值800多万元;派遣到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任教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达20人次,这不仅给该院的学生带来高水平的授课,而且也为该院教师提供了与全国各地优秀教师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无疑将带动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专业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能力的提升。这是非常值得西部较落后地区提高办学能力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
(二)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得益于双主体办学灵活的运行机制,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专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在校生规模从建设前的350人越升到现在的840人,汽车电子技术专业被确认为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专业、自治区级特色专业,汽车实训基地被评为广西高职示范性实训基地,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明显提高,毕业生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合作项目的学生在全国技能竞赛中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
(三)教学理念显著提升。引进企业的教学模式和理念,改变了我们重教学效果轻宣传效果、重传授知识轻训练技能和忽视动作规范的思想。学院充分发挥中锐集团在汽车职教行业的领先作用,利用其丰富的汽车生产厂家资源、先进的汽车职教理念和教学资源,加大教学资源的建设力度,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全面推进专业核心课程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一体化教学。
(四)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依托中锐教育集团强大的汽车行业背景,及时准确地获得汽车后市场的岗位信息,使我们更加准确地制订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更加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紧跟汽车新技术的发展调整教学内容和增加教学设备,大大提高了专业定位的准确性和教学质量,教学思路逐渐清晰。
(五)教学改革稳步开展。华汽教育项目是一种行业化集约化的教育合作,是独特的校企合作群高职办学体制。一方面,中锐教育集团用行业优势和专业教学理念去影响全国40多家合作院校,另一方面可以集中全国华汽教育项目合作院校的力量进行专业改革和建设,集中力量开展课程资源开发、课程体系建设和教材建设等,促进了全国华汽教育项目合作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共同进步。
(六)技术服务领域不断扩展。中锐教育集团与国内的300多家汽车主机厂和经销商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全国各地4S店、汽车生产厂家都不同程度地需要引进专业人才、员工培训等,带动了各汽车生产厂家和品牌4S店与所在区域中锐教育集团相关院校的合作,从而促进群体合作。
(七)华汽教育项目为合作院校加强国际交流提供了条件。依托中锐教育集团在世界各地的丰富资源,项目合作院校将方便地走出国门,学习国际先进教育教学理念、方法、手段,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相关院校合作化办学,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办学能力,也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参与行业技能竞赛、深入了解企业状况的机会。
总之,将零敲碎打一对一式的校企合作模式拓展为一个合作的群体,加强行业、企业与学校间的全方位合作,是新形势下实现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资源共享,加速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和新模式;合作群体优势互补共同服务于全国汽车厂商,集团内的厂家、院校深度融合,满足职业院校对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的需求,是有效推进职业学校依托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梁建和.基于校企合作群的高职汽车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广西教育,2013(8)
[2]黎志键.基于校企合作群的高职办学体制机制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8)
[3]石兆银.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11(11)
关键词 企业班 畜牧人才 有利因素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肉、蛋、奶等畜牧产品早已变成了保障人民生活质量的基本农产品。而21世纪是人才支撑的世纪,畜牧人才的培养对于推动未来农业科技发展将会起到关键作用。作为一个具有动物科学、水产养殖、草业科学三个传统的农业类学科的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和其他农业院校一样,肩负着培养未来畜牧人才的重要使命。
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结合畜牧业的现状,不仅要求高校培养从事科学研究、产品研发等科研方面的人才,更需要培养一大批在生产一线从事生产、加工以及管理等技术应用工作的专门人才。①为了将学生的理论学习和生产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同时锻炼学生提前步入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以达到更好的人才培养效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经过不懈努力,与多家国内知名企业达成了合作协议,开设了“企业班”,形成了校企合作式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1 校企合作的概念及现状
通过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整合,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末德国“双元制”的教育体制中,并在英美等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与完善,至今一直受到国际教育与产业界的重视与应用,为各国教育、科技与产业的发展做出了独有的贡献。②笔者认为,校企合作的概念可定义为“高等院校通过与相关领域的企业或单位在人才培养、产品研发、技术交流、信息和资源共享、人才招聘等方面进行合作,以达到各自追求的利益的一种互动关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已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的政策法规。③但由于我国在高等教育方面较英美等发达国家起步较晚,我国的校企合作模式已有一定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差距仍然较大,因此,大力发展校企合作,实现人才、教学、科研、技术等资源优化,拓宽就业和信息交流等渠道,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新的发展模式已经十分必要。
随着改革开放力度不断加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的一些有长远战略眼光的大中型企业已逐渐意识到校企合作对于企业自身发展的重要性,纷纷与相关行业的高等院校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以求借助高等院校的科研、推广、人才等资源来有效推动自身的人力资源优化和技术管理革新,同时通过赞助、冠名等达到了企业宣传的目的,以提高自身知名度,拓宽市场,吸引更多人才。
与此同时,国内很多高校也积极争取与业内相关知名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充分利用企业的管理、培养等方面优势,弥补自身在办学条件、教学资源、就业途径、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不足。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为例,在近几年的校企、院企联合中,通过开展“职场初体验”活动、开设“企业班”、举行校企交流会、企业赞助冠名等多种方式,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丰富了学生实践形式,拓宽了就业渠道,连续多年教学质量、学生工作和就业率在全校名列前茅。
2 “企业班”校企合作模式的有利因素
“企业班”属于校企合作众多模式中,一种较为规范的校企合作方式,在这种模式下,学院根据企业提供的培养计划,向学生发信息,由学生自愿申请,经公司考核合格的申请者即可加入“企业班”。在“企业班”成员的培养方面,自学生加入“企业班”后直到毕业,企业负责提供相应的学习实践岗位、就业岗位和培训机会等,学院会安排一名老师负责企业班的日常管理,学院和企业共同承担学生在理论和实践学习、心理健康、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社交礼仪等方面的培养。
2.1 “企业班”是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目前,高校急剧扩大招生规模,高等教育普遍存在学生课程多、时间紧、学习和就业压力较大、教学资源紧缺的问题。所学的知识和技术大多停留在理论学习阶段,与生产实践接触较少。作为动物科学专业的大学生,学到的理论和生产知识较为抽象、陈旧,与现实脱节严重。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寒暑假,接触到先进的生产理论,并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培养出企业欢迎的人才。
2.2 “企业班”是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摇篮
在学院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正大班”、“扬翔班”等企业班已经办得日趋成熟。他们为学生提供的课程不仅涉及所学专业,还将职业道德、组织协调、沟通表达、心理健康、职业规划等的培养列入整个企业班培养过程。在学生参加企业班的过程中,企业在真实工作情境下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的行为,让其逐渐认识到、体会到高尚的职业道德对于自身发展和行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性。
2.3 “企业班”是学生步入社会的敲门砖
“企业班”的教育模式使学生的培养过程始终处于学校和社会两种不同的环境中交替进行,它不仅可使学生在与企业的接触中获得大量的社会经验,增加社会阅历,学会更好地为人处事,还可以让学生了解自身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从而明确努力方向。参加过“企业班”培训的学生,专业技能、社会经验和职业素质被用人单位所广泛认可,使本身的求职成功率和就业质量明显提高。这也成为了“企业班”赋予学生的“光环”,作为步入社会的敲门砖,学生加入“企业班”的积极性非常高。
2.4 “企业班”是企业推广文化、提高知名度和争夺人才的优良渠道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目前国内外的知名企业之所以发展迅速、市场竞争力强、国际影响力大,就在于其强大的研发队伍、市场运作体系和管理体系,而这根本就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同时,提炼与塑造既有中国特色,又符合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企业文化是摆在当前中国企业面前的重要课题。③“企业班”在创立之初就抱有一定的战略眼光和包容心态,允许学生也结合自身的能力、生源地、就业倾向地点、就业取向等方面来有选择地加入“企业班”,这就使得企业的用人需求和学生的就业(实习)意愿基本达成一致。通过后期的接触和渗透,有效地避免了企业只凭一面之缘来录用人才和学生只凭企业的宣讲来选择就业单位这一矛盾,从而解决了企业在就业招聘中和学生在就业应聘中的部分不足。
作为企业的最终目标,技能培养和各类交流培训活动只是手段,在企业班对学员的教学过程中,企业把自身文化、管理理念、生产条件、人文关怀等各个方面展示给学生,通过各种愉快的形式达到认同。
2.5 “企业班”是高校缓解就业压力和提高就业质量的战略途径
畜牧类人才的“就业难”,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自我定位上。不是社会没能力提供足够“多”(充足)和“好”(高薪)的就业岗位,而是学生多数心态浮躁,不了解工作的环境、条件、晋升通道,所以不愿意从基层开始做起。作为高校,要解决畜牧类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提高就业质量和就业满意度,必须让学生充分了解畜牧人才的岗位设置和职业规划,让学生看到职业发展的前景和希望。
“企业班”的设立,对于高校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在“企业班”校企合作模式下,早在“企业班”设立之初就实现了企业和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通过企业长期地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可以让低年级学生逐步了解专业、熟悉专业,进而到高年级热爱专业、投入专业,这可以有效地稳定学生的专业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很自然地实现了从专业到行业、从学校到职场的过渡。通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多年举办“企业班”的探索,发现参加“企业班”绝大部分毕业生都培养了积极的就业心态,没有犹豫、盲从和消极等待就业的“困难”心理。不论求职还是参加就业实习,其表现的适应性和工作状态都非常积极主动,在公司的口碑都非常好。因此通过“企业班”的不断设立,可让大部分学生较早地认识专业、行业和职业,自身的就业积极性和求职满意度大幅提升,有效地解决了高校毕业生“有业不就”的难题。
3 “企业班”运行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企业班”亦是如此。尽管“企业班”的设立为企业、学校和学生带来了有利的一面,但在其运行和发展过程中亦然存在诸多问题。经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近几年不断地实践摸索,发现了“企业班”在运行和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并认真地进行总结和分析,力求找出相应措施,为“企业班”提供一个优良的发展环境。
3.1 政府的相关政策不够明朗
面对与发达国家校企合作程度的差距,我国政府已经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式的教育模式,并成立了协会,但目前政府对于校企合作的一系列的官方规章制度以及合理的指导方针等都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规范。在这种状态下,包括“企业班”在内的多方式的校企合作模式都会缺乏一个明确的思想引导,以至于面对校企合作中企业和学校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企业和学校没有一个规范的可参照的衡量机制,双方的利益都无法得到保障,这无疑对协调和化解矛盾带来不便。因此,在国内校企合作日益升温的大背景下,政府作为官方单位来指导校企合作中企业和学校的行为,与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相应的规范措施,同时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等已经刻不容缓。
3.2 企业和学校对“企业班”实质内涵的理解缺乏统一
“企业班”的实质内涵,更多地在于其社会价值。而目前企业和院校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带着各自的理解运作“企业班”。造成了很多负面的效应。
有些院校将“企业班”一味地看成了订单培养、解决就业问题的工具,扭曲了设立“企业班”的初衷。而某些企业,由于招聘人才的急需,则通过长期“洗脑式”的教育,机械地向学生灌输自己的企业理念;有些企业对学生经过短暂培训后,就将其投放到市场为企业谋利,将处于社会经验不足、辨别能力不强状态下的“企业班”学员当成了自己开拓市场的“廉价劳动力”。这就使得“企业班”失去了学生中的吸引力,“企业班”的实践教育意义也荡然无存。
在认真总结和分析了国内外一系列的失败案例后,为了避免此等现象的发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与每个联合设立“企业班”的企业首先在设立意义、设立目的、课程设置、人员遴选、院系监督、反馈机制方面达成一致。通过安排校内班主任、学生交流分享来实行过程监督,这样不仅保证了“企业班”的教学效果,也是维护企业形象的有力措施。
3.3 缺乏合理的考核和反馈机制
一个合理的考核机制,是衡量一个事物发展和运行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企业班”开办得成功与否,同样离不开一个有效的考核机制。在缺乏相关政策的背景下,“企业班”将以何种方式来考核,则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笔者认为,如果单凭阶段性汇报、书面报告、口头传述等包含一些主观因素在内的形式来考核,而没有一个量化的指标来评定各项指数是否达标,则很难准确判断“企业班”开办的好与坏。因此,政府、学校和企业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制定一个合理的考核机制,对于“企业班”乃至任何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来说,无疑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
同时,“企业班”缺乏反馈机制,例如“企业班”学员想知道自己的表现如何?哪里还需要改进?以及报名参加“企业班”但未入选的学生,哪一点不符合企业的要求?还需要如何改进?都是学生们普遍迫切需要了解的,企业和高校要反馈这些信息给学生;而作为“企业班”的主办方,也要征求学生的意见:高校和企业的课程设置、授课效果等是否还有需要改进的方面,如何将“企业班”更具吸引力,以及每个“企业班”的特色是什么等等。这些环节都应该体现在“企业班”举办的整个过程。
4 小结
“企业班”作为一个校企合作中较为新颖的模式,对于学生、高校、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恰恰因为其新颖,“企业班”目前还不成熟,在其发展和运行的道路上还存在着很多阻碍因素,但如果一件事物的有利因素大于其不利因素,我们就应该理性地去分析其合理性和不合理性,从而发扬其有利因素,弥补其不利因素。当然,这也需要政府积极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与学校和企业共同规范设置程序、细化授课环节、制定相关政策、建立考核反馈机制,成立监督机构,这样才能使“企业班”发展得更长远、更成熟。
2011年陕西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动物科学专业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项目编号:11BZ08
注释
① 李延辉,张传军,匡明.建立企业化校内实训基地,校企联合,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1(25).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校企合作;合作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7
近年来,许多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的学生都面临着就业困难的窘境,而企业则面临着人才资源短缺的困扰,这是一个什么矛盾的现象,而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就在于教育与用人单位对接环节的缺失。一方面,学校按照自己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培训,学生们只能够学习到理论上的知识,却严重的缺乏实践操作的机会,这就使得职业培训机构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另一方面,企业选择人才的途径主要还是来自社会招聘,社会上的人才没有经过专门的职业教育也很难适应企业的需求。校企合作模式的出现则有效的缓解了这一社会矛盾。
一、 职业培训校企合作模式的概念分析
校企合作模式既是一种新兴的职业院校办学模式,也一种新兴的企业人才选拔模式,
是人才输送方和用人机构的一种良性互动机制,这种双向发展、合作的共赢的办学模式在短短的几年发展中,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校企合作模式的重心并不仅仅是字面上的学校和企业,还涉及到了政府的存在,可以把政府的相关机构看做成这一办学模式的中间环节和整个模式的协调者。职业培训校企结合模式是在我国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但由于各个地方情况的不同,校企合作模式的组织形式也具有这多样性。
二、职业培训校企合作模式的作用分析
职业培训校企合作模式作为职业院校办学模式的一大重要创制,并在发展的几年间用证明了其存在的有效性和科学性。首先,职业培训校企合作模式能够为职业学院的教学内容提供导向,职业培训学校可以根据企业对人才类型的需要和对人才专业能力的要求来制定对在校学生的培训方案,使学生的能力水平与企业技术水平指标相契合,提高对学生教学内容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其次职业培训校企合作模式可以节省学校在学生实践训练上的经费开支,使学校把更多的经费投入到对学生的培养当中去。在职业培训小气联合的办学模式下,学校的实践训练基地多由企业提供或由企业赞助相应的经费,这无疑大大降低了学校办学的成本,缓解了学校在资金经费上的压力;职业培训校企合作模式还可以调整学校教师队伍的筑城结构,有学校在企业聘用的“兼职教师”和由企业未拍到学校的技能培训讲师,为学生提供的培训内容将更贴合社会实践的真实水平,有效弥补学校在教学实践上班的不足,是学生能够更容易的从感官认知上了解企业的工作组织形式,为学生未来的实践工作提供导向。此外,职业培训校企合作模式还可以丰富职业技术学校单一的教学功能,为职业技术学校增加社会服务的功能属性,拓宽职业技术学的发展方向和规模水平。
三、职业培训校企合作模式的优化选择
尽管,职业培训校企合作模式为学校和企业双方带了巨大的共赢利益但其模式本身还存在着隐患和弊端,阻碍学校和企业更为密切的展开合作办学。
首先,职业培训校企合作模式下,办学的主体仍然是学校,然而在实践操作中往往出现反客为主、和职能混淆的现象,不利于职业培训校企合作模式的健康发展,甚至会制约职业培训校企合作模式的进一步提高。因而,要重新定义双方的合作关系,划分好双方的各自职能和地位,保证职业院校在教育领域的主导性。其次,要加强对学生的作风管理,把对学生的作风管理工作作为工作的重点。与义务教育阶段不同,技校教育存在着很大的自由性,这就造成了技校学生的生活习惯和个人作风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技校学生普遍都住在学校宿舍或者外租在学校附近,没有了监护人在身边的约束,学生们很多的不良习惯逐渐扩大,并对其他本身生活习惯良好、个人作风端正的学生造成消极的影响。目前,手机、电脑、平板电脑、游戏机等电子设备的普及,使得学生醉心于其中,很多学生甚至通宵达旦的操作这些设备进行娱乐,不论是对第二天技能的学习还是学生个人的身心健康发展都有很大的不良影响和危害。更有甚者,由于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自身抵制诱惑的能力较差,沾染上了许多的坏毛病:染发、吸烟、熏酒,更有甚者参与打架斗殴、赌博等简约法律和道德双重界限的活动中,亟需引起教育者和家长们的重视。端正学生的行为作风可使职业技能学校为企业提供高素质技能人才。
职业培训校企合作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办学模式,其可操作性和可优化性还有待时间和实践的检验。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发挥好自身的固有职能,并对该模式的优劣进行分析和总结做出优化,才可以保证职业培训校企合作模式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职教育 职业教育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a)-0103-01
中职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元素之一。如何提升中职教育是一项时代教育课题。校企合作是我国积极倡导的一种办学模式,也是我国中职教育有效提升教育质量的一种重要途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运用于中职教育具有其时代的必然性以及迫切性。
1 校企合作的原则
笔者认为,在中职教育中实施校企合作办学应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第一,市场导向原则。中职教育校企合作应该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依据市场原则来优化配置资源,一切从大局出发满足校企合作的各个参与对象的实际需求,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坚决杜绝各种流于形式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第二,开放性原则。一般来说,中职校企合作办学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教育组织对外部环境的开放性以及教育组织对内部的开放性。第三,共赢原则。中职校企合作的每一方都要立足人才培养这个着力点,密切“生产”与“教学”的联系、加强多层次的合作与交流,进而使企业与学校等各种教育资源得到有效的整合,共同实现中职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1]。
2 中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机制
近年来,许多学者对中职教育校企合作机制进行了探讨。笔者认为,要明确其合作机制,则关键一点是要进一步明确中职校企合作办学中的每一个参与者以及各自的职责。事实上,中职校企合作之参与对象的涉及面是比较广的,主要有政府、学校、企业、学生、教师、行业组织以及无形的市场等7个参与者[2]。这些参与者在中职校企合作办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地位,政府部门是中职教育校企合作之重要的推动力量与重要保障,它应该科学出台具有导向性强的有关政策及法规来保证中职校企合作办学的规范性、条理性,制定一些优惠政策来引导与扶持校企合作。市场则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导向。中职学校与企业是校企合作之主体,他们可以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相互促进、相互联系、相互发展。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成功组建后,那么学生与教师就是校企合作之主体,学生能够充分运用学校与企业等资源,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以及综合能力,从而为未来就业夯实基础,而教师也可以借助校企合作的平台,勤于充电,不断实践,提升自己的专业教学水平。行业组织应该结合校企合作过程中,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相应地授予各种资格证书。这7个参与者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如果缺少其中任何一个,则校企合作均难以健康持续发展。
3 中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推进措施
3.1 政府需完善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
政府部门应该采用法律法规等多种形式确立中职校企合作参与方的“问责制”,这样才具有一定的可执行性。只有政策的支持,没有执行则中职校企合作就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在中职校企合作办学中“有所作为”,结合实际制定出扶持政策来推动校企合作;要依据国务院出台的职业学校人事制度改革措施,建立健全开放的用人机制,积极吸收与鼓励企事业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到中职学校兼任专职与兼职任课教师;也鼓励中职专业教师到企业参与实践;加大投入建设校企实习实训基地;明确企业在中职教育中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等[3]。
3.2 丰富校企合作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在衡量校企合作办学质量等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应该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办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这对提升中职教育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评价体系的设置上,应该不断丰富评价主体,比如引入社会、行业和企业(或者用人单位)来当作校企合作的评价主体;也要优化评价标准,比如将学生对某种职业或某个岗位之适应度、社会与行业以及企业(或者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满意度纳入校企合作办学的评价标准[4]。
3.3 增强校企合作的监管服务体系
应该以依法办学为准绳,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监管服务体系,积极推动校企教育管理不断规范化与科学化[5]。一定要严格落实教育部出台的关于中职学校教育管理办法,加强中职学校的内部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以及安全管理等各种制度建设,大力推动中职学校教育管理理念跟企业管理理念相互接轨,千方百计推动学生管理与教学管理实现三化,即“企业化、精细化、现代化”。
3.4 加强校企合作的能力建设
加强校企合作的能力建设,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强化专业建设。中职学校应该大力办好省级示范专业,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骨干专业与特色专业;建设好国家级、省级示范实训基地,切实解决职业学校实训条件差、实训工位不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建设一批既能承担学生生产实习任务,又面向社会开放的综合性公共实训基地。二是增强中职教师教育教学培训。要结合本校实际,多方位发展教师教育教学培训,不断创新其培训方式,让广大教师在各种培训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专业水平职业技能。进一步完善专业任课教师定期下基层、下企业实践的相关制度,遴选实力雄厚的企业与中职学校联合举办师资培训工作。三是着力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中职职业教育一定要坚持为为地方人民群众服务,为地方企业服务的原则,积极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建设中,为社会与企业输送应用技术型人才。企业也应该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办学,积极参与人才培养,尽量承担更多的见习与实习任务。
4 结语
综上所述,校企合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很强的工程。可以说,随着我国中职教育的改革不断深入,校企合作作为中职教育新时期的中职人才培养的模式,一定会给我国中职学校教育教学带来可喜的变化。我们应该抓住一切机遇,结合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已经地方经济的发展特色,深化中职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办学,从而形成中职教育与地方企业良性互动、科学发展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李志强,匡维.“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特征[J].职业教育研究,2011(3):8-10.
[2] 汤建鑫,童云飞.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10):11-13.
[3] 杨广金,江涛.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模式及效率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2):12-13.
一、 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意义
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是一种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学生就业为目标的运行机制,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尽快适应企业岗位需要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来培养适合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实现教育、科研、产业的有效结合,高校通过与企业开展合作可以达到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职业发展的目的。现代企业拥有先进的管理模式、雄厚的人力资源团队、岗前培训人才策略,企业通过与高校合作可以利用高校产、学、研的优势,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并吸纳优秀人才。医学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在大学阶段尽早接受企业先进理念,全方位了解专业相关领域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深刻启蒙学生职业意识,明确学习方向,强化大学生择业的主体意识,激发主动探索本专业以及其他感兴趣专业领域的愿望,并将目标就业岗位与自身兴趣和能力相结合,寻找差距、弥补不足,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职业竞争力、创新能力大有帮助。
二、 医学院校采取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现状
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有待进一步改进,以增强合作的效果。医学院校教学设置大多为“二段式”教学。医学类本科教学前两年半为公共课和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后两年半为临床生产实习;医学类高校理工科类如生物技术、制药工程等专业,本科学制4年,前三年理论学习,后一年生产实习。医学院校学生与企业接触一般在最后的生产实习阶段,将实习生派送到实习单位,教学计划、教学任务、学生管理均由实习单位安排。学校辅导员、班主任不定期看望学生,学校教学人员参与实习生结业考试。有的企业对实习学生的培养不规范,对学生实习安排以本企业的经济效益、业务需要为中心,学生成为企业的廉价劳动力,有时会出现药学、医疗器械与维护专业的学生在企业制药压片流程和油印车间实习半年左右,简单的操作占据大部分实习时间,根本不能达到完成实习目标、全面掌握实践技能的目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大多局限在实习见习、实习转就业、就业见习、顶岗实习等方式。
要进一步拓宽医学院校校企合作的领域。目前,与医学院校合作最为紧密的单位重点在医院、制药企业等,而那些为了适应社会需求而新增设专业,在开展校企合作教学方面需要进一步拓展。学校对现代企业特点及教育教学实力了解不够全面,双方在人才质量培养过程中的延续性、互补性缺乏较好衔接。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培养方向、课程开发等方面均需要切磋交流。多数企业只关注适合自己人力资源的需求,对人才储备的长期投资和人力资源培训队伍的建设没有兴趣,使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阻力重重。
此外,政府宜加大对医学类本科院校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关注,加大政策引导,努力搭建平台。校企合作教学的制度建设尚需完善,经费投入尚需加大。校企合作教学的组织机构还不健全,组织协调工作不顺畅。
三、医学院校采取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思考
一是充分挖掘社会力量开展校企合作。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要对开展医学院校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给予充分认识,承担起促进校企合作的坚强后盾并起到剂作用。如设立专项基金激励高校的积极性、鼓励企业参与科研成果转化、建立相应的制度规范企业在校企合作教学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帮助企业组建与高校人才培养相对接的人力资源队伍、树立校企合作中涌现出来的学校及企业典型、政府出面搭建校企合作洽谈平台、开展经验交流活动、推广成功经验等,逐步使校企合作教学模式走上双方共赢、互惠互利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二是高校要成为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积极主动的倡导者。校企合作是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风向标。通过校企合作,能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改进人才培养方向,促进学生就业,真正实现“出口畅、入口旺”。这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之一。为了推动该项工作的开展,高校要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组织机构,成立由校领导及下属学院主要负责人组成的校企合作办公室,对校企合作进行统一领导及指导协调各项工作。吸纳学校骨干教师建立校企合作专业教学团队,参与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习实训教学目标管理等教学改革。健全校企合作奖励制度,鼓励教师走进企业,学习企业新技术、新工艺相关知识,提高教师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能力,积累丰富的教学案例,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向着“双师”型教师发展。提高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对开展校企合作教学的认识,辅导员、班主任要与企业人力资源紧密配合,加强对进入企业实习的学生教育和管理,改变学生进入实习阶段“轻松、自由、随意”的主观认识,保证高校与企业两支人才培养团队的密切配合,培养学生企业适应性、实践技能、团队合作精神。
三是以产学研结合开展校企合作教学。医学行业具有较为明显的专业壁垒,科研成本转化需要较高的平台。如研发某项医学设备,要求研发团队既要有物理学、工程学方面的研发人才,更需要医学人士将测试结果转化为临床应用指标。高校具有实力雄厚的教学团队和科研基础,同时也搭建起科研成果需要转化的平台。学校要发掘学科专业优势、校内名师名家的专业优势和社会影响力,开展课题教学、导师项目引领教学、技术革新,将高校的理论成果及时转化为产品,服务社会,使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同时受益,为校企合作注入新的动力。高校还可以同企业开展员工培训,提升企业技术实力,给企业带来更多实惠。校企开展深层次的合作,对医学行业健康高效发展以及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是校企合作完善课程建设。现代企业与时俱进的步伐迅速,技术革命日新月异。高校要与企业开展紧密合作,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作为学校兼职教师,参与学生基础理论课程的改进,设置适合现代企业人才需求的课程,建立以工作体系为基础的课程内容体系,以实际工作岗位需要为基础,依据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及时增减修改教学科目及内容;同时,企业在实践教学方面向高校借力,加强与高校教师团队合作,狠抓学生实习实训教学,合理设置实践教学大纲,配备实力较强的技术人员实施实践教学计划,研发教学课程,实现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
(作者单位:内蒙古医科大学)
相关链接:
内蒙古全面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落实取消就业体检中乙肝检测项目的有关规定,防止性别、学历等各类就业歧视,维护高校毕业生公平就业权利;严格执行残疾人就业条例的有关规定,进一步帮助保障残疾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同时,内蒙古加大对各类招聘高校毕业生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劳动用工、缴纳社会保险费等方面的劳动监察力度,切实维护高校毕业生合法权益;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管理,严厉打击非法职业中介和招聘过程中的各类欺诈高校毕业生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