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硕士论文文献综述

硕士论文文献综述精品(七篇)

时间:2022-10-04 15:59:4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硕士论文文献综述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硕士论文文献综述

篇(1)

1.ESP教学理念在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新形势下英语硕士点建设的几点思考

3.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问题思索 

4.英语专业硕士毕业论文的语言错误分析研究

5.医学硕士研究生互动式英语教学方法的探讨

6.英语硕士论文文献综述中转述动词的对比分析

7.我国英语专业硕士学位论文标题的词汇句法特征研究

8.中外英语硕士论文转述动词对比研究

9.商务英语硕士学位论文撰写情况分析

10.硕士研究生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研究

11.英语硕士研究生文献阅读能力现状调查与培养途径分析

12.主题-任务教学模式探究——以地方高校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为例

13.中国学生英语硕士论文引言部分转述语使用情况的语类分析

14.中国应用语言学专业英语硕士学位论文文献综述体裁特征

15.“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模式研究——以重庆科技学院为例

16.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科技英语翻译能力分析 

17.学术论文体裁教学不可或缺——英语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引言写作情况调查

18.英语报刊与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课外英语阅读

19.基于新媒体支撑的面向硕士研究生实用英语教学的探索

20.论英语硕士学位论文中的参考文献问题

21.中国学生英语专业硕士论文“前言”部分的语类结构模式分析

22.硕士研究生EAP习得模式探索——武汉科技大学某研究所硕士生学术英语习得个案研究

23.理工科硕士研究生学术英语需求分析 

24.英语专业语言学类硕士论文英语标题的对比研究

25.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学习构成与自我认同关系的实证研究

26.批判性思维能力对英语写作水平影响的调查研究——以某大学2012级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为例

27.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需求调查分析

28.中外大学生英语硕士论文中四词词块的比较研究

29.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习动机与自我认同关系的实证研究

30.中国与北美硕士论文英语标题的对比研究——以农学为例

31.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情况调查研究

32.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现状调查研究——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生为例

33.医学院校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

34.学习者英语硕士论文中的转述动词

35.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现状调查及教学建议——对浙江工商大学的调查分析

36.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观念的对比研究

37.香港与内地高校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38.法律英语在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中的定位与教学组织

39.英语硕士研究生第二外语的学习策略探究

40.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探讨

41.医学院校硕士研究生通用学术英语需求分析

42.影响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因素的实证研究

43.英语硕士论文中模糊限制语的对比研究

44.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核心、目标与措施

45.医学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需求分析及其教学启示

46.人文社会科学类硕士学位论文英语标题句法特征的对比研究

47.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需求分析与启示——以赣南医学院为例

48.新课改下高校教育硕士(英语)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反思

49.英语硕士研究生教学之我见

50.英国TESOL专业硕士和我国英语教育硕士人才培养比较与思考  

51.实施“流利领先法”,培养理工科硕士研究生学术英语能力——以报刊、学术杂志文章为课程材料

52.英语教育硕士教育实践中课堂观察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

53.波兰华沙大学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及启示

54.师范院校英语教育硕士培养问题与对策思考

55.少数民族骨干人才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56.媒体英语素材在法律硕士专业英语教学应用中的探究

57.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位课程考试之我见

58.中国英语专业和英语本族语者硕士论文题名的信息结构对比分析

59.“模块+选修”:转型期专业硕士公共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60.水利英语方向翻译硕士培养的可行性研究

61.英语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自主性培养的课堂教学策略初探——以悉尼大学硕士TESOL专业课堂教学为参照

62.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语用能力调查分析

63.对比分析我国英语专业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的语言错误

64.国内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研究现状述评

65.在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66.论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 

67.浅谈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位课程考试改革 

68.硕士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设置改革构想

69.英语硕士研究生科研阅读现状与能力培养途径探讨

70.从课程本质透视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需求——以西藏民族大学为例 

71.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72.说写并重 全面提高——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改革与实践 

7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工程硕士英语教学的启示 

74.硕士研究生使用英语学习策略特点的实证研究 

75.理工类院校英语本科与翻译硕士(MTI)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76.论英语专业硕士论文致谢辞的语用失误

77.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与自我认同关系的实证研究

78.试论工程硕士英语课程交际能力培养的若干问题

79.河北省高校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状况调查与分析

80.工程硕士英语教学改革的探讨

81.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英语)专业硕士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

82.车辆工程专业工程硕士英语教学存在问题及EPBEP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83.英语专业本科至硕士英语词汇学课程三级分级教学设计

84.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实践

85.广西英语课程与教学论硕士学位论文调查和分析

86.浅谈英语翻译硕士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87.英语专业语言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创新特征研究 

88.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研究 

89.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写作中重述话语之语用功能习得研究

90.专业硕士学术研究能力培养的现状与启示——以英语学科教育硕士学位论文为例

91.人际关系管理论与工程硕士英语教学模式

92.理工科硕士研究生学术英语需求分析与课程评析

93.英语硕士论文写作方法论要

94.西华大学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动机的调查研究

95.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学习与自我认同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96.基于教育语言学对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思想与学术能力发展的思考

97.民族高校医学硕士对医学英语需求的调查分析

98.自助式讲课学习模式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学习中的运用

99.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设置的思考

100.基于ESP教学理念开展公共卫生硕士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101.医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

102.从中介语视角分析工程硕士英语会话的句法范式

103.研究生英语学习动机与EAP教学——以江苏大学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为例

104.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改革与实践

105.从英语教学法的视角探讨硕士英语教学改革 

106.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状况调查研究

107.浅议工程硕士英语教学改革

108.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

109.涉海院校硕士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

110.农林院校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教学的优化——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 

111.中国高校英语专业应用语言学硕士论文引言的体裁分析

112.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英语入学水平综述——兼谈英语教学的几点建议

113.关于提高理工科硕士研究生英语阅读教学的想法

114.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思考与构想

115.论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例

116.基于网络和多媒体环境的硕士研究生公共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研究

117.工程硕士英语实践教学途径探索

118.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初探

119.构建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的专业特色——关于西部地区英语教育硕士的培养

120.英语学科教育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调查分析——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

121.浅谈英语专业硕士论文的选题

篇(2)

1.学术英语论文写作的过程、挑战与应对策略

2.英语专业硕士毕业论文的语言错误分析研究

3.体裁分析与农业英语论文摘要

4.英语论文摘要的语篇模式与作者介入——英语本科毕业论文摘要的实证研究

5.工科博士生英语科技论文写作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建议

6.中国市场营销研究英语论文综述——基于内容及来源的描述分析

7.我国商务英语研究十年现状分析(2002-2011)

8.英语专业学生撰写英语论文常见错误评析

9.提高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能力的思考

10.我国英语专业硕士学位论文标题的词汇句法特征研究

11.中国商务英语研究:现状与趋势

12.中外应用语言学类期刊论文英语题目对比分析

13.英语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动机研究及其启示

14.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学者国际期刊英语之对比研究

15.中外学者国际期刊英语学术论文摘要写作的对比研究

16.基于可视化技术的国外商务英语研究进展考察(2002—2012)

17.基于语料库的中国大陆与本族语学者英语科研论文模糊限制语比较研究——以国际期刊《纳米技术》论文为例

18.基于语料库的科技英语论文四词词簇特点研究

19.英语论文APA格式评介

20.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问题的分析和对策

21.英语专业学士论文写作现状分析

22.生物医学英语论文的语言特征及写作技巧

23.英语论文写作与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24.大学生英语论文写作的言据性研究

25.浅谈英语论文如何选题

26.论项目驱动下研究生英语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

27.中国作者与英语母语作者英语论文中的介入资源

28.二语能力背景与隐喻思维关系的研究——在学术英语论文答辩语境下对二语隐喻的实证研究

29.英语论文自动评分系统探索

30.英语论文写作与语言学习效果的关系——一项基于研究生论文写作过程的实证研究

31.英语论文MLA格式要求评介

32.非英语专业多学科大班博士生英语论文写作教学模式初探

33.课程论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现状调查与展望——基于国内外语类核心期刊的论文分析(2004-2012)

34.语篇模式与大学生英语论文写作

35.研究生英语论文中连接副词使用情况调查

36.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规范操作思考——一次对全国112所高校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操作的调查

37.英语专业翻译选题毕业论文的改革尝试

38.英语学术论文写作及构建写作过程模型

39.浅析英语论文摘要结构要素之应用

40.模糊限制语使用的历时对比——以1990—1994年与2005—2009年英语医学论文中模糊限制语使用为例

41.关于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若干思考

42.基于语类的英语学术论文写作教学路径研究——以“文献综述”写作教学为例

43.等离子体物理学英语论文的用词与写作特点

44.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ERPP写作研究:回顾与展望

45.英语论文MLA与APA格式中参考书目格式的异同比较

46.英语学术论文中转述动词的时态形式及其意义

47.中外学术语篇中的重述标记比较研究

48.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49.从讲座到工作坊——英语辅修专业论文写作课的任务性和互动性

50.改进英语写作教学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51.经验意义的构建与语篇体裁:农业英语论文摘要分析

52.语类意识与英语研究论文写作

53.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科技英语论文写作过程中常见问题分析

54.英语论文写作与发表之失误例谈(一):语体

55.英语论文写作教学实践研究

56.“以写促学”提高理工科博士生英语科技论文写作能力

57.中国英语学者学术论文英文摘要写作中的问题与出路

58.理工科英语科研论文“引言部分”研究空间构建对比研究

59.模因论与英语论文写作教学

60.英语科技论文摘要的写作范式研究

61.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研究现状与问题分析——基于国内CSSCI期刊论文的分析(1994-2013)

62.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调查与思考

63.基于网络学习生态系统的英语专业学位论文质量监控体系

64.英语专业语言学类硕士论文英语标题的对比研究

65.科技英语论文编辑文字加工中的语态处理

66.中医药主题英语论文语言模式特点初探

67.经验意义的构建与语篇体裁:农业英语论文摘要分析

68.近30年国内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研究

69.医学英语论文的撰写中英、汉表达差异的探讨

70.思维模式差异对英语学术论文写作的影响及对策

71.中国学生英语专业硕士论文“前言”部分的语类结构模式分析

72.科技英语论文中语态使用的对比分析

73.研究生英语科技论文写作探究式学习体系的思考与构建

74.研究生学术英语需求分析

75.加拿大英语专业博士课程设置、学位论文评估对我国外语专业博士生学术能力发展的启示

76.英语医学论文写作模式分析

77.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能力的构成与培养

78.SCI医学英语论文写作格式和技巧

79.过程写作法在IMRAD医学英语论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80.本科英语专业文学论文的选题

81.研究生英语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82.科技英语论文写作原则

83.再谈英语论文写作规范

84.“过程”与“体裁”的良性互动——过程体裁教学法在《英语论文写作》教学中的可行性论证

85.模因论视角下的英语论文写作研究

86.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87.模糊限制语的分类及其语用交际功能——基于科技英语论文视角

88.学术论文体裁教学不可或缺——英语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引言写作情况调查

89.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创新教育策略探究

90.中国学习者英语学术论文手稿中立场标记词块使用研究

91.基于VBA的英语论文文献自动生成工具

92.英语元话语在学术论文摘要写作中的应用

93.英语论文写作研究——以“易得”论文写作软件专家系统为案例

94.语料库驱动的科技英语论文词束研究

95.浅谈化学专业英语论文写作

96.人际意义的创建与维系——研究生英语科技论文的互动问题研究

97.修辞结构理论视角下英汉学术论文摘要的修辞关系对比研究

98.英语科技论文中的模糊限制语

篇(3)

在研究生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而论文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论文开题报告做的细致程度。论文开题报告做的细致,前期虽然花费的时间较多,但写起论文来就很顺手,能够做到胸有成竹,从而保证论文在规定的时间保质保量地完成;但如果不重视论文开题报告,视论文开题报告为走过场,写起论文来就会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没有思路,可能就要多走弯路,也很难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

一、论文开题报告的意义

硕士论文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在完成文献调研后写成的关于学位论文选题与如何实施的论述性报告。论文开题报告既是文献调研的聚焦点,又是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展开的散射点,对研究工作起到定位作用。

写论文开题报告的目的,是要请老师及专家们帮忙判断一下所研究的选题有没有价值,研究方法是否奏效,论证逻辑有没有明显缺陷。因此论文开题报告就要围绕研究的主要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或阐述的主要观点),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为主要内容。但笔者在工作实践中发现有很多学生往往在论文开题报告中花费大量笔墨叙述别人的研究成果,谈到自己的研究方法时,往往寥寥数语一笔带过。这样,不便于评审老师指导。

二、如何写论文开题报告

(一)论文开题报告的前提——通过理论思维选择课题

在工作实践中,发现硕士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选题不合适。有的提出的问题太过“平庸”,有的选题范围太大,研究内容太多、太宽泛,提出的问题不切合硕士生的实际,实践操作起来难度较大。如有的学生提出的论文题目:“新型中性镍催化剂的研究及其催化合成聚乙烯、聚丙烯的研究”,此选题有意义,有创新,作者的研究思路也比较正确,但论文选题范围太大,研究内容对于一个硕士生来说明显偏多,无法按时完成。因此应重新确定研究内容,注重项目的可操作性。

那么如何选择研究问题呢?这里要强调的是通过理论思维来发现研究问题。

理论是由一系列前设和术语构造的逻辑体系,特定领域的理论有其特定的概念、范畴和研究范式,只有在相同的概念、视角和范式下,理论才能够对话。只有通过对话,理论才能够发展。硕博论文要想创造新理论很难,多数是在既有理论的基础上加以发展。

其次,选择问题是一个“剥皮”的过程,理论问题总是深深地隐藏在复杂的现实背后,而发现理论问题,则需要运用理论思维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不断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需要在日常的学习中,不断总结和分析以往的研究者大体是从哪些视角来分析和研究问题,运用了哪些理论工具和方法,通过学习和总结来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从而选择具有学术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并与国家经济建设及导师承担的科学研究项目紧密结合的研究问题。

(二)做好文献综述,为论文开题报告打好基础

在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会上,出现的普遍问题是对文献的研读不够,对研究背景的了解不够深入,对研究方向上国内外的具体进展情况了解不够全面、详细,资料引用的针对性、可比性不强。有很多学生没有完全搞清论文开题报告与文献综述的区别,他们的论文开题报告有很多仅仅是对前人工作的叙述,而对自己的工作介绍甚少。

文献综述的基本内容包括:国内外现状;研究方向;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参考依据。这是对学术观点和理论方法的整理。同时,文献综述还是评论性的,因此要带着作者本人批判的眼光来归纳和评论文献,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

要想写好论文开题报告,必须认真研读文献,对所研究的课题有个初步的了解,知道别人都做了哪些工作,哪些方面可以作为自己研究的切入点,因此,文献调研的深入和全面程度,会相当程度地影响论文开题报告的质量,是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客观基础。

(三)论文开题报告的格式及写作技巧

1.论文开题报告格式

一个清晰的选题,往往已经隐含着论文的基本结论。对现有文献的缺点的评论,也基本暗含着改进的方向。论文开题报告就是要把这些暗含的结论、论证结论的逻辑推理,清楚地展现出来。论文开题报告的写作步骤:课题选择—课题综述—论题选择—论文开题报告。论文开题报告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选题的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阐述的主要观点);研究(工作)步骤、方法及措施;毕业论文(设计)提纲;主要参考文献。为了写好论文开题报告,江苏工业学院研究生部专门出台了详细的规定,规定论文开题报告的一般内容包括:

(1)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来源、开题依据和背景情况,课题研究目的以及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2)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在阅读规定文献量(不少于50篇,其中外文文献占40%以上)的基础上,着重阐述该研究课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同时介绍查阅文献的范围以及查阅方式、手段。

(3)论文开题报告——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学术构思、研究方法、关键技术、技术路线、实施方案、可行性分析、研究中可能遇到的难点、解决的方法和措施以及预期目标。

(4)论文开题报告——拟采用的实验手段,所需科研和实验条件,估计课题工作量和所需经费,研究工作进度计划。

(5)论文开题报告——主要参考文献,列出至少10篇所查阅参考的文献。

2.论文开题报告的写作技巧

(1)提出问题注意“层次”

选题是撰写学术论文的第一步,选题是否妥当,直接关系到论文的质量,甚至关系到论文的成功与否。不同于政策研究报告,学术文章聚焦理论层面、解决理论问题。有的学生的选题不具有新颖性,内容没有创新,仅仅是对前人工作的总结,或是对前人工作的重复。在选题时要坚持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及可行性的原则。在提出问题时,要以“内行”看得懂的术语和明确的逻辑来表述。选题来源包括:1、与自己实际工作或科研工作相关的、较为熟悉的问题;2、自己从事的专业某问题发展迅速,需要综合评价;3、从掌握的大量文献中选择反映本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或新动向的题目。

所选题目不宜过大,越具体越容易收集资料,从某一个侧面入手,容易深入。

(2)瞄准主流文献,随时整理

文献资料是撰写好学术论文的基础,文献越多,就越好写,选择文献时应选择本学科的核心期刊、经典著作等,要注意所选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及科学性;选择文献应先看近期的(近3~5年),后看远期的,广泛阅读资料,有必要时还应找到有关文献所引用的原文阅读,在阅读时,注意做好读书卡片或读书笔记。

整理资料时,要注意按照问题来组织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时不是将看过的资料都罗列和陈述出来,而是要按照一定的思路将其提炼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好的文献综述,也才能写出好的论文开题报告,进而为写出好的论文打下基础。

(3)研究目标具体而不死板

一般论文开题报告都要求明确学位论文的研究目标,但笔者认为,研究目标不宜规定得太死板,这是因为,即使条件一定,目标是偏高还是偏低,往往难于准确判断,研究工作本身,涉及求知因素,各个实验室条件不同,具体研究时条件也不同。学位论文选题和研究目标体现了研究工作的价值特征。

三、论文开题报告的质量保证

篇(4)

关键词 情感分析 情感词抽取 语料库 情感词典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网络已经进入到了“交互式网络”时代。人们从网络获取信息的同时,也直接在各种网络平台表达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这些主观性文本每天以指数级的速度增长,仅靠人工进行分析不仅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时间,还易造成信息遗漏。

因此采用计算机快速地进行文本信息分类和情感信息的抽取,通过挖掘和分析文本中的立场、观点、情绪等主观信息,对文本情感倾向做出判断,成为目前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即文本情感分析。

1文本情感分析概述

情感分析是指分析发表者在传达信息时所隐含的情绪状态,对发表者的态度、意见进行判断或者评估。文本情感分析是自然语言理解领域的重要研究分支,涉及统计学、语言学、心理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理论与方法。

文本情感分析的主要任务就是根据文本信息来判断发表者的情感倾向,主要利用底层情感信息抽取的结果将情感文本单元分为若干类别本文将分别从情感词抽取、语料库和情感词典构建、主观分析三个方面对文本情感分析研究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最后介绍了实际应用。

2情感词抽取

情感词又称极性词、评价词语,特指带有情感倾向性的词语。评价词语的抽取和判别,主要方法可分为基于大规模语料库的统计方法 (表情符号可以视为情感词的一种)、利用词典计算相似度方法。

2.1基于语料库的情感词抽取和判别

利用大语料库的统计特性,其最大优点在于简单易行;缺点是可利用的语料库有限,评价词语在大语料库中的分布等现象并不容易归纳。Wilson T等人对主观性文本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挖掘大量的主观性文本形成主观表达式库,并基于此完成文本的主客观分类和褒贬分类。RILOFF E等人用手工方法制定模板并以此选取种子情感词,通过使用迭代的方法可以获取名词词性的情感词。

2.2基于词典的情感词抽取及判别方法

使用词典中的词语之间的词义联系挖掘评价词语,其最大优点是获取情感词全面、准确,缺点是存在一词多义现象。朱嫣岚等人提出基于HowNet词的语义相似度和语义相关的情感词极性计算方法。Yang C等人使用PMI(Point wise Mutual Information),通过计算一个词和已知极性的种子词(或表情符号)的点互信息量,推断该词是不是情感倾向词。王昌厚等人基于模式的Bootstrapping方法,从微博语料中抽取情感评价词,通过模式划定新词的边界,跨过新词识别的过程,直接进行情感倾向词的抽取。

3语料库、情感词典构建

语料库:WIEBE J等人建立多视角问答语料库对535篇广泛来源的新闻进行了语句级人工标注,而且对语句的低层进行了标注,标出了情感文本的发表者、对象、极性、强度等要素。除了情感,还标注了情绪、推断、信念等。

情感词典:STONE P等人收集了1915个褒义词和2 293个贬义词,并按照极性、强度、词性等打上不同的标签,对于词汇还列出不同的义项,可以区别不同义项和词性下的褒贬极性,也相当于对每个单词都构建了一组语义消歧规则。HowNet评价词词典,包含9193个中文评价词语,9142个英文评价词语,并被分为褒贬两类。

4主观分析

在情感分析中,分析意见的属性与语句上下文正确理解对判断情感极性至关重要。属性极性判定的步骤为:(1)对句子进行词性标注;(2)提取句子中所有的名词利用挖掘算法寻找频繁项集;(3)对频繁项集的项进一步筛检;(4)从文本中抽取出包含特征词的句子(情感句);(5)通过对情感词的极性定位结合句子中可能出现的程度副词和否定词做出抽取属性的倾向性判定。

5文本情感分析应用

(1)用户评论分析与决策

在购买产品或者服务前,消费者可以获取相关的评论可以提供参考,提供者可以通过评论进一步改进产品或者服务质量。LIU B等人研究并开发的产品信息反馈系统,利用网络上的顾客评论资源,提取并统计消费者对产品特征的评价,采用可视化方式显示统计和比较结果。

(2)舆情监控

政府机构可以通过公众对新闻事件或国家政策的看法来了解舆。朱元波在其硕士论文中设计了在线网络挖掘系统,对组织网上串联进行监督。

6结语

本文就国内外文本情感分析研究情况进行了总结和梳理,重点介绍了文本情感分析研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情感词抽取、语料库和情感词典构建、主观分析,最后文本情感分析实际应用进行了概括。文本情感分析,特别是中文文本情感分析是一个新兴的研究方向,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杨立公,朱俭,汤世平.文本情感分析综述.计算机应用,2013,33(6):1574-1578.

[2] 朱嫣岚,闵锦,周雅倩等.基于HowNet的词汇语义倾向计算[J].中文信息学报,2006,20(1):14-20.

篇(5)

【关键词】科技创新团队 研究方法 述评

引言

科技创新团队旨在共同的科研目标下,以科技领军人才为核心,以团队协作为基础依托一定平台和项目,在科学技术领域进行持续创新创造的科技人才团队。随着人们对科技的重视,加上科技在现实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科技创新团队”成为当前科研活动助推的重要动力。在我国以高校为主体的团队是科技创新团队的主体,企业也逐渐重视对产品技术开发团队的组建,自主技术创新成为全球化发展下国家、组织、企业,甚至是个人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对科技创新团队的研究进行梳理,为更深入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便于其他学者对科技创新团队的研究就显得特别有意义。

1 科技创新团队

科技创新团队旨在共同的科研目标下,以科技领军人才为核心,以团队协作为基础依托一定平台和项目,在科学技术领域进行持续创新创造的科技人才团队。其目标是创造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具有明确的创新使命;组织机构稳定,并能自主与外界保持联系,具有较强的组织独立性;内部一般实行项目化运作,由团队领军者将战略目标分解成一系列任务,组织科研团队成员开展项目公关(宋秀兰,齐昕,2010)。

与其他类型的团队相比,科技创新团队具有一些鲜明特点:如创新成果的理论创新程度和知识含量更高,团队内部受到正式权威的影响更弱;科研人员专业背景、学术观点、个性特点等方面存在差异性;团队领导者(或称“学术带头人”、“项目负责人”)处于核心地位,他们没有行政命令权,却肩负着团队管理和技术指导的双重职责,其能力和行为对团队发展乃至存亡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团队成员的科研目标和任务是相互交叉。这些特殊性决定了科技创新团队研究与一般团队研究具有一定的差异化。

2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意义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根据社会和经济的需求,提升科学技术在促进这些需求方面的能力,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柳洲,陈士俊,2006)。

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表现在:随着科技时代的到来,科技创新团队是科技创新的有效保障,科技创新将决定一个国家或组织的竞争能力;科技创新团队可以有效的提高创新的效率,随着时代的发展,依靠个体进行创新和提高的时代已经不再存在,有效的团队是取得卓越成效的关键;科技创新团队可以有效地提高各类组织的竞争实力,有效的团队对于凝聚人才,发挥团队的协同作用具有积极的影响;最终表现为通过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可以更好的促进创新成果和创新思想的产生,对促进经济、科技等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柳洲,陈士俊,2006;李婷,2013)。

3 国内外研究概述

我国最早开始对科技创新团队的支持计划始于20世纪末,与国外相比相对滞后。自1999年开始,国家科技创新团队项目的实施显出了科技创新团队的重要意义,国家的支持促进了我国各类科研管理机构探索基于团队的科技创新模式(宋秀兰,齐听,2010)。对科技创新团队模式的研究,总体上来讲,我国分为了四个不同的层次,这四个层次基本上按照一定的规模或者级别进行的划分:

(1)国家部委、中科院所支持的团队,最高层次的科技创新团队,国家有关部门设立了“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资助计划”,用于资助优秀的团队。随后也出台了一系列计划,并于2004年教育部启动了最高层次的人才项目“长江学者和科技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新设“科技创新团队”;

(2)省委、省政府层面所支持的团队,不同的省份结合当地的实际推出了相关的政策,比如安徽、山东、吉林、四川、湖北等省;

(3)省级行政部门所支持的团队,相对较为完善和开始较早的是上海市,上海市科委在2003年就启动了“交叉领域创新团队专项计划”,其他省份也进行了有效的探讨,比如浙江省于2007年启动了科技创新团队的支持计划;

(4)部分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所自主支持的科技创新团队,比如很多高校整合了科技资源,组建了大量的基于学科、研究专项、实验室的科技创新团队,也有企业依靠高校、科研院所等平台组建了相关的科技创新团队。

尽管科研团队在整个创新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是其相关研究却是一个新兴领域。现有的团队研究主要集中在管理团队(如高层管理团队)和工作团队(如医疗服务团队、销售团队等)方面,针对企业研发团队的研究也有一些(Sarin&McDermott. 2003).

为了全面了解国内外对科研团队的研究现状,笔者选取CNKI网络数据库查询的方法,分别以检索条件“篇名”或关键词为“科研团队”或“创新群体”,查询相关的研究文献。在1982-2015年期间,共检索到中文文献975篇,其中期刊论文672篇,硕士论文74篇、博士论文14篇、会议论文22篇;对ProQuest学位论文全文库、SpringerLink数据库、Wiley数据库、ABI/INFORM经济管理全文数据库、EBSCO数据库、Emerald回溯库和SAGE回溯库同样进行检索,发现在1960-2012年期间共检索出国外相关文献1472篇。从数量上来看,国外的研究明显多于国内,而且从时间上看,国外对于科技创新团队的研究远远早于国内。

研究方法上,国外学者对“创新团队”的研究大都基于案例的分析或者实证分析的方法对某个角度进行分析或验证(Bain, Mami, &Pirola, 200I;Pirola-Merlo, Hartel,&Mann,2002:Sarin&McDermott,2003)。比如, 以20世纪70年代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的一项跨国比较研究(Long&McGinnis,1981)。该研究中,借助实证研究方法,以欧洲六国1200个“研究单元”(ResearchUnit)作为研究案例,研究单元是指由从事某一特定研究或实验的科学家和技术支持人员所组成的群体,研究了绩效产生显著影响的关键因素。我国的学者也采用了该种方法,蒋日富等(2007)对某科研机构在广州地区四个研究所的12个科研团队进行案例分析,结果表明决定科研团队绩效最重要的因素是领导行为和团队目标,科研课题等级、硬件资源、信息共享和沟通对科研成败起到一定影响作用,也有其他的学者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进行了多方面的比较分析(井润田,王蕊,周家贵,2011)。但相比较而言,在实际的研究方法的检索中,国内学者的研究方法相对较弱,多以国外学者所研究方法的借鉴和引用为主。

具体的研究内容上,国外学者利用实证和案例等研究方法,研究了团队创新绩效产生显著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显著的影响因素包括:团队规模、领导行为、资源配置和执行方式、团队内部以及团队相互间的沟通、激励以及任务的规划、目标设置和执行方式的特征,并通过实证发现财力、物力等因素与研究单元绩效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Long&McGinnis,1981);个体创新绩效是研发人员在知识识别、整合和创造过程所产生的各种显性和隐性成果,是研发人员个体综合创新能力的体现(Kogut&Zander,1992);)通过对小型社会团队的实证研究,发现领导方式、成员间联系的紧密程度、团队发展阶段、成员的科研背景以及团队结构是个体创新能力的决定性因素(Bettenhausen,1991)等等。国内学者更多的是借鉴国外学者的研究理论,多从理论的角度进行定量总结和概括,但也有学者进行了相关的案例或者实证研究,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得到团队结构对绩效不产生直接的影响(蒋日富,霍国庆,谭,2007),并有研究指出指出知识型员工的创新定位在于以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与挑战为目标导向,创新绩效的评判以目标的实现为标准(张学和,宋伟,方世建,2013)。也有学者参考案例研究方法,提出科研团队生命周期理论,指出团队管理者的职责、团队文化与管理制度随着团队所处阶段不同而发生演变(井润田等,2010)等等。国内的这些研究与国外学者的研究基本上类似,更多的是基于国外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借鉴。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科研支持重点正逐步由对单个课题负责人的支持,转向对以项目为牵引、以学术带头人为中心的科研团队的整体支持。例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自2000年开始设立“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扩大对“国内以优秀中青年科学家为学术带头人和骨干的研究群体”的资助。科技部和教育部明确提出要“整合高校现有人才计划,推动人才资源的有效结合,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形成一批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群体,成为科技创新的突击队和排头兵”,并从2004年开始针对“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进行支持等等,这些不仅促进了现实中对“科技创新团队”的重视,也促进了我国学者对“科技创新团队”的研究。

4 研究述评

综述现有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到,国内外学者对科技创新团队研究上存在的差异表现在:

(1)时间上的显著差异,国外对于科研团队创新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早,国内研究明显起步较晚;

(2)研究方法上的差异,国外学者由于相对成熟的理论基础,更多采用实证和案例的研究方法进行定量的分析,国内学者更多的是定性的研究,也借助了一定定量的实证分析方法,但与国外相比差距明显;

篇(6)

随着我国高校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国际化人才需求的提升,ESP又一次走进国内专家学者的视野,因其能够满足学习者的不同需求而倍受学习者青睐。从学习策略模式理论、语域理论、体裁理论和教育生态学理论四个方面阐述在我国高校开设ESP课程的四大理论依据。大学英语教学必须从教学内容、教师角色定位两个角度思变方能走出困境。

关键词:学习策略;语域;体裁;教育生态

中图分类号: H31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6)01011405

近十几年来,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大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经济和文化双重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我国国民的整体英语水平相对于改革开放初期有了极其显著的提高,学生对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期望值也随之提高,加之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对“英语+专业”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而随着我国高校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英语教学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以语言知识、语言技能传授为主的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感到力不从心,从而陷入了一个窘境:一方面,教学要求日愈提高,班级人数不断增加,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也在加剧,一线教师的工作量愈来愈大;另一方面,众多学生抱怨进入大学后英语水平未见明显提高,或是觉得所学的英语不具有实用性,有些人就给大学英语教学冠以“高效低能”的帽子,甚至有些学者提出了“去大学英语”的极端观点。在这一背景下,大学英语的转型显得十分必要,强调“学以致用”的ESP课程因其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这一独特的优势吸引了许多学者的关注。

一、ESP课程简介

其实,ESP这一概念对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界并不陌生。国际上,早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出现了一些关于ESP的著作。80年代开始,研究ESP的人越来越多,出现了一大批论文和专著。社会语言学家Strevens认为,ESP是为满足学习者的特定需求而设定的,内容上与特定的学科、职业和实践活动相关联,立足于研究这些实践活动中的语法、词汇、语篇、语义和话语分析,与一般用途英语形成对照。Dudley-Evans & St. John 发展了Strevens的观点,但在他们对ESP的定义中删除了“与一般英语形成对照”的说法,指出ESP应该被视作一种教学方法或教学途径。这一点与Hutchinson & Waters的观点不谋而合。后者在他们的著作中不仅对ESP做了更为全面的定义,用树形结构详细描绘了ESP的分类,更是明确指出ESP是基于学习者需求的一种语言学习方法或途径[1]。ESP课程在许多英语国家和非英语国家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内容中都广泛存在。在我国,早在1978年,杨惠中就介绍了ESP的内容,随后,刘润清、范谊、卫乃兴等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在《外语界》、《外语教学与研究》等国内权威刊物上讨论过ESP课程存在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各种理据。但大学英语界对ESP一直存在着严重分歧,由于受到来自传统基础英语和新兴双语教学两方面的影响,ESP在国内小热一阵后就陷入沉寂。近几年,随着我国高校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需求的提升,ESP又一次走进国内专家学者的视野。秦秀白、蔡基刚、束定芳、王守仁等多位外语教学界的权威专家都曾或正在研究ESP的重新定位,以呼吁高校建立ESP课程体系。

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专门用途英语)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ESP 的精髓在于,它能满足学习者的不同需求,能更好地应对社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2]。ESP的设立可以改变因语言学习而学习语言的传统教学模式,逐渐转变成为了专业学习而学习英语,可以在英语通识教育和专业英语之间搭起一座过渡的桥梁。ESP与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和学科专业英语教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1来表示。

从图中看出,ESP课程是为学生进入专业双语教学乃至纯英语教学的语言准备性课程,通过这个衔接过程实现语言教学向学科教学的转变[3]。通过ESP教学,已经有了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基础的学生可以掌握与专业相关的词汇、句法、篇章特点,为未来的专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也可以学习国际学术会议交流、学术讲座的听力、科技论文或陈述报告的撰写、文献的阅读检索等与专业学习、与职业需求密切相关的英语能力。因ESP教学内容符合或贴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目标需求,ESP更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更有效的语言输入,于是,教育生态链上的各个因子共生互利,使得建立一个良性发展的教学生态模式成为可能。

二、ESP课程可行性的理据分析

尽管我国高校面临着新一轮的课程结构大调整,大学英语界对ESP的看法依旧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本文着重讨论高校开设ESP课程的四大理论依据。

(一)认知理论视域下的学习策略模式理论

认知心理学的兴起使得人们对外语学习过程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们开始意识到在学习者的认知过程中,学习者不仅要理解、领会外界事物,还要积极地运用其思维、记忆、选择、归纳、推理等复杂的心理过程,因此,学习并非机械的、被动的反应或刺激的联接,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学习主体的主观作用来实现的。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理论认为,认知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学习者只有在这两者相互作用的认知过程中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才会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学习[4]43。基于认知心理学的理论观点,安德森将认知结构记忆中的知识分成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指出学习者对外界事物的认知过程是一个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过程不是简单的直线模式,而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4]44。换句话说,这一过程是学习者知识学习向学习能力的转变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的每个阶段,学习者都需要使用一定的学习策略以完成各阶段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以达到培养学习能力的最终目的。认知理论主张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作用,强调学习者是语言学习的意义建构者。因此,认知理论观在外语学习策略理论模式的构建中一直起着主导作用。而外语学习策略理论模式着重研究学习策略与潜意识活动、学习策略与学习目的/学习任务、学习策略与学习动机、学习策略与学习风格、学习策略与学习技能等认知因素间的相互作用。

在各种学习策略理论中,学习动机是影响外语学习效率非常重要的一个非智力情感因素。动机通常指学习者为了满足某学习愿望而做出的努力,是直接推动学习的内驱力,因此,学习动机常常被视作决定不同学习者取得不同程度的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有学者将学习动机分成“综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前者以融入目的语文化为愿望,后者则指学习外语的目的是为了掌握语言工具,例如,为了阅读外文资料、满足工作求职之需、或是出国深造,等等[5]。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表明,我国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主要是工具型动机,这点毫无疑问突出了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明确的学习目的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我国高校的很多学生对大学英语学习态度冷淡,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满足不了他们的实际需求,激发不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非智力情感因素。而为了满足学习对象的特定需求和特殊目的而设计的ESP课程由于符合学习者的实际需求,相比传统课程而言,能够激起学习者积极的学习动机,改变消极被动的学习态度,而学习动机的明确化和学习态度的改变能促使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从而达到较为理想的学习效果。

(二)语域(register)理论

起源于语境主义思想的语域理论对ESP教学乃至整个语言教学都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所谓的语域,就是人们根据不同的场景使用不同的语言的话语总和。功能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韩礼德率先提出“语域”这一术语,其对语域的定义和认识经过了几个阶段的发展,1985年他经过多次修改把“语域”定义为:语域是一种意义结构,通常由和某一具体情境相关的语场、语旨和语式所决定,必须包含用以实现上述意义的表达、词汇语法和语音特征[6]55。语域理论强调的重点是语言的功能和语言变体,它从语场、语旨、语式三方面来明确在什么样的背景、场合中使用什么样的语言变体来实现预期的交际任务或目的。语域的这三个变量中任何一个发生变化,都会产生不同的语域,因此会产生某些具体用途的语言变体。

在语言教学中,通过开设ESP课程,我们可以把语域一步一步地细分。例如,商贸英语可细分为贸易英语、营销英语、外贸函电、单证英语,等等。在细分的语域内,语言使用特点和结构更加明确[6]63,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和任务也随之更为清晰,教师通过不同领域内的具体语域特征分析来帮助学生彻底掌握某一特定专业的语篇的具体特征,从而引导学生高效地学会使用恰当的语言变体来完成预期的交际任务。毕竟,恰如其分地使用这门语言与正确使用语言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三)体裁(genre)理论

长期以来,人们对体裁的研究局限于文学领域。前苏联学者巴赫金第一个将体裁概念延伸至语言学领域。他指出,当语言发出者想和他人进行言语交流时,一方面需要确定言语内容,另一方面还要选择一个合适的言语体裁来传达他的信息[6]67。如今,体裁理论的研究已涌现出多个流派,主要有以下三个:以Swales和Bhatia为代表的ESP流派、以Martin为代表的澳大利亚学派以及以Miller为代表的新修辞学派。

被称为“体裁分析之父”的Swales在对学术语篇的分析中提出来语步(move)、步骤(steps)等概念,ESP 流派先后研究了学术论文的引言部分、理学硕士论文的论证、职业用途英语、学术研讨会的发言陈述的语步模式,对专业领域的学术写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该流派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母语为非英语的大学生[6]70,所以,该理论在论证我国高校开设ESP课程的可行性方面有很大的借鉴价值。澳大利亚学派的马丁提出了图式结构,指出体裁结构由交际目的决定,同一交际目的下的图式结构是基本相同的,强调了言语使用的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而新修辞学派则着重研究言语使用的社会语境,更重视体裁的动态变化。体裁理论几大流派的观点各有千秋,但可以从不同角度为ESP教学提供强大的理论依据。

(四)教育生态学理论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之间以及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科学,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各生物之间、生物种群之间和其所处的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资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整体[7],而如果系统内各因素之间进行着正常的物资循环和能量交换,这就是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随着生态学的日趋成熟,它逐渐渗入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多个领域。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教育生态学依据生态学中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生态位等原理探讨教学生态的特征及其演化的可能规律,研究教育活动中各因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寻求实现最佳的教育生态结构。

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来看,大学英语课堂是一个由学生、教师、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和教学评价等生态因子组成的一个微观生态系统,如果其中一个或几个因子缺位,将会造成生态系统的失衡和不和谐[8]。传统的EGP教学中注重的是语言共核的教学,这种以知识传授为重心的教育只能是片面的教育;其次,学生有着不一样的兴趣、专业背景、爱好以及不同的人生规划,让他们在统一的课堂里接受一成不变的EGP教学,难脱“勉为其难”之说。学生兴趣、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的不同对应着自然界的多样性,而当前物种的多样性缺失被视作是生态危机加剧的标志之一,而教育多样性的缺失可能带来的灾难绝不亚于生态危机[9]。教育生态学理论借鉴了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共生原理和物种多样性的原则,倡导教学内容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不同需求,照顾学生多元的情感、兴趣、欲望和价值选择,以实现教学生态的健康发展。ESP课程因其目标明确、“学以致用”的独特优势能够充分调动教学生态链上学生这个因子的活跃性,可以为大学英语教学这个微观生态系统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三、大学英语教学的变革措施

大学英语教学想摆脱目前的困境,实现从EGP向ESP的顺利转型,至少需要以下两方面的改变。

(一)改变大学英语教学内容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潮流对学生的学术英语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例如,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用英语做笔记、撰写科技论文或陈述报告、检索、查阅英文文献、用英语开展小组讨论,等等。同时,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全球化,社会也急需毕业生能在工作中流利使用英语参与国际交流和国际竞争[10]。大学英语传统的EGP作为一门通识课程所传授的核心内容是语言基础,这一教学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学科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了。另外,随着基础英语教育的提高和完善,大学生入学时的英语水平已经较20年前有显著提高,通用英语的教学内容已经满足不了多数学生通过英语获得专业的知识这一学习需求。这些也是社会、学校、学生对大学英语教学越来越不满意的主要原因。为了拯救处于重重危机中的大学英语,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二)重构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

教师是教学生态中的一大主体,对自身身份、角色的定位,对整个生态的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身份的自我认同是在长期教学实践中积累形成的反思性自我,涉及到教师的信念、情感、态度等因素,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大多数大学英语教师已习惯千百年来以知识传授为本的角色定位,而且受中国传统意识的影响,大多数人认为这一角色应该是一生不变的。如今,面对教育改革提出的全新的角色需求,多数教师感到身份认同的危机,他们或恐慌、或紧张、或抗拒、或迷茫、或无奈[11]。我国大部分的大学英语教师所接受的教育多是传统的语言教学,课程大多是关于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语言技能、语言学理论、或英美文学,知识结构较为单一,欠缺ESP课程所涉及的专业知识。专业教师虽然具有相关学科的专业背景,但在语言应用能力上、英语课堂组织上却可能不如大学英语教师。如果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那将是大学英语教师角色新的定位。

随着身份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发现,身份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社会互动中个人对自我和他人的理解,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对教师而言,教师这一角色的发展和变化是与教学实践中教师的决策和行为相互影响的,而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与教师对自我身份和角色的认同和定位是息息相关的[12]。因此,在目前的情况下,大学英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自己的教育经历、兴趣爱好、教学经验和智慧进行自我思考,形成自己对ESP的理解和主张,选择自己的ESP教学方向,主动参与改革[13],追求对于自己和学生有意义的课程,不要在改革过程中简单地把自己的过去归零,而是要将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改革大势下的角色重构。

四、结语

近十几年来,中小学英语教学改革、各高校的双语教学需求、学分制改革、高校扩招、社会英语热、网络技术等各因素使得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着空前的压力[14]。尽管历经各种大刀阔斧的改革,大学英语教学还是走到了一个谁都不愿意见到的窘迫境地:目前绝大多数的一线教师兢兢业业却看不到显著教学成果,众多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力不足,甚至抱怨英语水而下降,有些专家甚至觉得大学英语教学已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面对这种情况,大学英语教学的转型势在必行。在四大理论的支持下,只要适当地改变传统的EGP教学内容,并顺利完成大学英语教师角色的重构,ESP则可能将大学英语教学带出窘境。作为一门从基础英语到双语教学甚至全英语教学的衔接性课程,ESP课程不仅能满足社会需求,还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切实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从而形成良性的生态化教学。

参考文献:

[1]严明.大学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M].第一版.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2-5.

[2]侯晓丹,等.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多元化ESP英语课程学习需求分析[J].大连大学学报,2014,(3):141.

[3]何烨.基于学习需求分析的高校ESP教学定位思考[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3):94.

[4]于元芳.认知理论视角下的外语学习对策[J].外国问题研究,2013,(2): 43-44.

[5]李康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11):22.

[6]单胜江.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研究:理论与实践[M].第一版.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51-79.

[7]韩军.中国生态语言学研究综述[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3,(4):107.

[8]王小娟.生态语言学视域下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探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26.

[9]余嘉云,顾建梅.生态化教学:教学研究的生态主义取向[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85.

[10]蔡基刚.大学英语生存危机及其学科地位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3,(2):13.

[11]赵明仁,王娟.构建能动的自我:教育改革中教师身份的自我认同[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1):33.

[12]许悦婷.大学英语教师在评估改革中身份转变的叙事探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42.

[13]章木林.ESP目的语境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身份构建[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95.

[14]蔡基刚.应用语言学视角下的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研究[M].第一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1-6.

A Desire for Change to Get out of Predicament: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for ESP’s Feasibility

LIN Y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Jimei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361000,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