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农村教育

农村教育精品(七篇)

时间:2022-05-08 19:38:1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农村教育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农村教育

篇(1)

一、农村教育现状

1.农村经济水平提升冲击了农村教育。近几年,农村经济有了快速的增长,农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特别是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增多,农民口袋里的钱越来越多,再加之国家免除学生的学杂费和书本费,使得农民更加需要优质的教育资源,而农村教育的滞后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他们把目光转向城区小学。许多农民工也在城里买到住房,而工作也相对在城区固定,使得农村许多孩子转学到城里就读,只有少部分实在没有劳动力或是有特殊情况的家庭还留在农村,农村小学学生人数急剧下降,有的农村教学点只有几个学生一个班,极大地浪费了教育资源。还有的教学点招不起学生,被迫停办,而城区小学学生人数爆满,达到七八十人一个班。而留守在农村的孩子,大部分是家庭没有背景,或是父母缺少文化知识,不重视教育,对孩子的教育也缺乏长远的打算,或是孩子的成绩不理想,使得农村的教育质量得不到提高。

2.农村教学点分布不均,学生上学困难。20世纪70年代,各个村都办起了学校,虽然那时许多教师是村里有点知识的人,即后来的民办教师,现在他们已经全部退休,但他们确实为农村的教育做出了不少的贡献。而这批教师退休后,能分配到农村的教师人数减少,许多大学生根本不愿去落后的农村,加上农村生源的减少,许多教学点没有几个学生,就一步一步进行合并,使得村小越来越少,分布也不均,有的两三个村才有一个村小,使得孩子上学非常远,有的孩子上学要走2~3小时,冬天天不亮就要起来打着手电筒去上学,遇到下雨天更是半只裤管都是湿的,就算成人天天这么走,都会烦,何况是学生。

3.农村师资的严重不足阻碍了教育的发展。农村的师资严重不足,一个村小往往只有一个教学班,教师负担重,天天必须去上课,风里来雨里去,连请个假都非常困难,所以都想去好点的学校任教,农村教师有些能力的就往城里挤,农村学校就成为培养好教师的摇篮,培养一批优秀的就走一批,新分来的大学生一般不会去村小,有的去看一眼转身就离开,等待下年再考。留下来的,一般在一两年内都会去考公务员,实在没有考上的,即使留下来也不会专心教学,更别说去村小任教。农村中心校的教师也严重不足,十所有九所教师都缺编,大班额现象非常严重。其次,农村中小学教师老龄化严重。农村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大都是过去的老教师,他们由于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真正有益的专业培训少,这样的教师队伍构成严重制约农村教育的发展。再次,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偏低,教师工资待遇不能保障,学校的教学设施简陋,教学基本仪器不足等也是不争的事实。这些现实问题都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的质量。

4.农村家长的认知水平影响着教育。农村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存在着许多误区。有的家长没有什么文化,在改革的大潮中几经闯荡,确实也混出了不小的成就,他就认为孩子读不读书其实都没有关系,向孩子灌输读不了书就早点出去打工挣钱的思想,只要有力气哪有找不到工作挣不到钱的道理,无形中给孩子助长了不好好学习的观念,使教师不容易把这部分学生教好。

总之,影响农村教育现状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农村教育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如何解决这一难题?

二、有效改变农村教育的策略

1.国家出台了许多政策,诸如提高农村教师的艰边补贴,每年定向招收大学生等,然而,农村的教育还是处于极艰难的境地,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办学点的问题,解决师资问题,从治本的目的出发,才能彻底解决农村教育面临的困境。

篇(2)

关键词 农村教育 现状分析 建议

苏北农村小学的现状是全国各地农村小学的一个缩影。这里的学生基础比较差,教师工作状态、学校管理水平和管理方式存在缺陷和不足,给本来教育水平比较落后的农村小学教育带来不良影响。笔者在这里将农村的教育现状择要列出,以期望得到关注者指正。

一、学生方面――基础差,知识点脱节

农村多数学生基础较差,知识点存在脱节或盲点。学生基础差、存在知识盲点的因素很多,究其根本原因还在于教师教的不“实”,学生学的很“虚”。老师家中有事,动辄请假,复课后又不及时补上脱节课程,指望学生自学,或者不按时改作业,甚至让学生改作业。老师不认真,学生当然马虎,自我放松。这样,学生的学习往往是被动性、应付式的,不勤于思考和记忆。经常过段时间后,把已学过的知识忘记得干干净净。笔者认真对待每一节课,课前备课仔细及时,课后掌握学生知识动态,并在每节课抽出一些时间,把学生的知识脱节点给予修补完善。实际只有靠严谨的工作作风,循序渐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才能逐步改变农村学生基础差、知识点脱节的不良现象。而这个抓基础的平凡工作,只有“认真”二字,其他皆爱莫能助。看似简单的一个抓基础工作,却关乎农村学生教育的大计。

二、教学管理――重常规,教学专注度低

目前的状况是农村学校环境特别好,硬件设施也非常完善。然而,大量的教学资源被所谓的“安全问题”尘封,新彩电被锁在仓库里,崭新的钢琴上面落了厚厚的一层灰,成捆成扎的世界名著被束之高阁。说到底,这种因噎废食的做法,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这种怕丢乌纱帽的想法,却在农村小学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更为可笑的是,被校长们屡屡强调并挂在嘴边的安全工作,不惜牺牲老师上课与休息的时间,轮流值班保卫,而教学工作只是“最后顺便来谈一下”。“考倒数第一没关系,心里难过一下,脸红一下就算了。班级出了事儿,你一辈子饭碗就没了”,这种重管理轻教学的做法,实在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弊端。

三、家庭教育――投入少,校外教育缺失

农村孩子的父母多数在外务工,留守孩子大多由祖辈抚养。而祖辈文化水平普遍低下,使得家庭教育几乎为零。靠改变学生家庭教育背景的做法,显然是不现实的。每次在开家长会或者家长来访的时候,教师还没有离开学生与家长的视野,家长就对孩子大打出手。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肯定是会对我们农村学校教育产生不利影响,实在让人担忧。尽管有关部门组织了“千名校长进社区,万名老师进家庭”的家访活动,但不能彻底解决问题。教育,要靠政府和社会,教育本身就是百年树人的宏伟功业,不是靠一两次活动所能解决的。作为农村学校,上级还要加大投入,增加寄宿制的比例,扩大学校管理和教育范围。

四、教师方面――有潜力,进取心不足

多数乡镇教师认可城市的高效教学,他们大多认为城里教师在教学方面很有一套。但是另外一个层面也透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整体性信心不足。一部分农村教师怀疑自己的教学能力,怀疑农村孩子素质低,自己在最基层,参加一些活动也是应付式的,上进动力不够。这种整体的消极环境,造成上课不认真,得过且过,教学马虎,以至于形成开头所说的学生知识盲点或知识点脱节。其实,农村小学教师个人基本素质并不差,许多都是从大学毕业新走上教师岗位的年轻人。他们在城市学校交换交流教学中,都很投入,展示了自己良好的素质和潜力以及进取心。在城区学校,他们抓住各种机会,刻苦用功,勤于思考,勇敢创新,和其在农村学校的工作状态判若两人。

五、学科平衡――英语弱,有短腿科目

篇(3)

1、广东省群众的支教倾向据调查问卷数据显示,接受调查的541名群众的支教倾向如表一。2、广东省“三区”受援县中小学师资力量和教育环境概况三区受援县中小学的教师学历在本科和本科以上所占比例分别为31.7%和3%;年龄结构上,41~50岁的教师占主导,所占比例为38.3%;每学期负责三门(含三门)以上课程的教师占70%;每周课时量约为16-20节和21-25节的教师分别占28.3%和50%;认为省农村学校缺失教师情况很严重占85%。在影响农村教育发展的问题上,68.3%的教师认为政府扶持的力度不够,其次是投资经费短缺,约占63.3%;81.7%的教师认为改善农村教育主要着力点是国家政策支持以及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68.3%的教师认为需提高教师教学水平;46.7%的教师认为支教活动带来最大的效果是引起社会的关注,增强对当地教育的扶持力度。关于支教活动对村当地学生的影响,63.3%的教师认为支教可扩展学生的知识,弥补了当地教学资源的不足;而学生受支教的频率只是偶尔的比例为58.3%;支教只进行了一至两个月的占60%;总体而言,66.7%的教师赞成支教活动的进行,且51.7%的教师认为其发挥的作用大。3、广东省“得基金”支教志愿者支教情况从支教志愿者的调查情况看,51.9%的支教者为学生;年龄在20~25岁的支教者占多数,约一半;而当中63.6%的人支教时间一般在半年以内,只有18.2%的人曾支教过两年以上;关于支教原因,选择“实现自我价值”、“帮助他人”和“锻炼自己”的人分别占40.9%、27.3%和22.7%。支教效果方面,90%的支教者认为受支教的学生热情度高,气氛好;81.8%的人认为他们的支教弥补了当地师资力量的不足;认为“对地方的不适应”和“得不到当地和外界的关心和支持”是支教者面临最大的障碍,均占27.3%。

二、广东省部分农村地区的教育现状

(一)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不足

月乐堂小学仅由一个简陋操场、一栋三层教学楼、一栋一层楼的教工宿舍和一个文化广场组成,一堵残破的围墙甚至无法保证学生避免跌落斜坡的危险,与月乐堂小学相比,鹤市小学与江中学虽不存在安全隐患,但稀缺教学资源如图书馆、简单的运动器材等,这并不满足学生的日常需求。然而通过访谈得知,相比起教学资源的匮乏,师资力量的不足成为了更大难题。月乐堂小学教师一直不足,而鹤市小学和江中学却教师流失严重,几乎每年都有教师外调,不合理的教师调配使原本师资力量就不足的学校形势更严峻。

(二)教师教学课程单一,任课专业不对口、任课过多

经调查,三所学校均出现了教师身兼多科的问题。普通教师每周的任课时长在8~10个课时之间,但月乐堂小学的教师每周高达26个课时,并且这在学校并不出奇。许多学校师资不足,教师专业对口与课程数目不平衡,教师不得不教多门课程或几个年级。巨大的教学压力使非对口专业的教师不得不自学其他科目,但这种行为具有风险,它并不保证能让学生准确无误地接受全部知识信息,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三)相关政策未得落实,扶持力度仍需加大

据了解,月乐堂小学的教科书每年都在更换,不同的教科书有不同的内容和进度,频繁更换极大影响了学生学习衔接性。2014年9月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教科书选用管理暂行办法》,要求严格把守教科书的选用,但教科书频繁更换的现象并未改善,政策在落实过程中存在盲点。调查数据显示不少教师对于政府的扶持和投入不满意,更多的教师希望能获取多些教学器材,这说明当前农村教育环境仍需改善,政府应重视。

三、广东省支教现状及问题

(一)现状

月乐堂小学曾在2013年9月迎来江门市海江区教育局选派的李赞贺与曾翠芳二人赴该校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鹤市小学是应届毕业生支教实习的热门地点之一,最近的支教行动在2012年9月。而江中学自2010年开始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展支教活动已有五年;2014年6月,香港理工大学师生共20人自费到该校进行为期六天的支教活动。以上案例可看出支教活动在近几年频繁出现,但经深入了解,这些支教活动属于短、中期支教,除了月乐堂小学的支教,其他两所学校的支教活动属于一种拓展类支教,即开展课外活动与交流,另一种属于实习支教,即通过支教完成个人实习工作。此外调查问卷显示,大学生成为了目前支教队伍的主力军,且他们提供的支教活动普遍得到受援地当地认可,这种认可更多是在对填补师资空缺和知识扩展上。

(二)问题

1、支教频率低,支教时间短支教分长期、接力及假期支教,其中假期支教即短期支教,指支教活动时长在两个月内。从调查结果归纳中可知,目前大多数支教属于短期支教,由于频率低时间短,短期支教缺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教师的频繁更迭不仅会对学生的内心造成影响,更可能打乱了原有的教学秩序。2、人员考察不严谨,后期反馈不到位大多数支教者在支教前期并未通过严格的审查,且在这之前未做好相关的了解准备工作,这并不能保证支教者的教学质量,易出现教学事故;而支教结束后的反馈和接力工作也并未到位,支教者并不能很好地获知受援地之后的情况及对自己工作的鉴定,不利于提升支教能力,而且多数支教组织或个人在支教接力方面也未尝有过思考,未考虑到支教之后的善后工作。3、政府扶持力度较低,当地重视程度不够政府和支教组织的联系一直是不容小觑的问题,一方面政府需通过支教组织招募更多优秀的支教人员,另一方面支教组织在政府的规范管理和扶持下推广支教活动。但从支教者的口中可知,大多数人曾因语言、习俗、生活习惯等差异阻碍了支教工作的开展。这说明政府对支教工作并未很好地了解重视,导致政府和支教者脱节,支教人员未能得到当地人的帮助。

四、建议与措施

(一)各地教育局设立支教工作室。

它是集组织、选拔、培训、分配、监督为一体对支教者规范化管理的部门。其主要职能为学校调研、师资招募、支教人员筛选及培训、支教地区分配、支教情况评估及鉴定、审批公募权。

(二)建立政府与社会慈善机构合作模式。

政府通过开放多平台、多途径给企业进行申请公募权,以严格的监管取代过于严格的审批。对有意愿合作的慈善企业或机构,政府须评估认定,符合条件者,通过签约赋予其公募权。慈善机构获得公募权后,对政府开展的支教进行前期宣传并发起募捐活动,并在政府监督下扩大募捐范围,更好地实现对贫困地区的支援。对于募捐所获物资的用途,以透明公开的方式向社会大众公开。公募权审批难度降低,能动员社会群众的力量,有效解决农村教育资源短缺、环境恶劣等问题。而在政府公信力的支持和公开透明物资的机制下,极大提高群众对慈善机构的认可度,利于慈善机构募捐活动的开展。

(三)以艺术支教代替传统短期支教。

在短期支教中,以艺术支教代替传统支教,即以艺术课代替大三科,将短期支教的重心转移至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发掘艺术天赋上。在不影响学生基础课程的前提下开设艺术课程,赋予学生自主选择艺术课的权利,培养学生艺术修养。

(四)城乡“一对一、一对多”教学支援模式。

在长期支教中,以“一对一、一对多”的农村教育扶持模式考核城镇中小学教学质量和评估学校师资力量,以此为标准判定一个学校是否具备扶持农村中小学教学的能力;完成考核后为城乡中小学配对,安排城镇中小学固定扶持一个或多个农村中小学,主要提供师资力量及教学资源。此外城乡中小学在不影响师资力量和学生学习质量的前提下开展短期教师交流,将两地教师互换,体验不同的教学模式,促进城乡教学理念的交流与学习。

(五)制定支教监督机制。

篇(4)

当前,在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城乡收入之间的鸿沟在不断扩大,而教育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对提升农村劳动力的价值、劳动力转移收入、促进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对缩小城乡之间收入鸿沟具有明显的作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从主客观因素两个方面对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关键词:

城镇化;农村;教育;困境

20世纪50年代,我国城市化开始起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经济在发展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和推动了城镇化的步伐;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和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继而带动农村教育的发展。而教育与地区经济是息息相关的,教育的发达程度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程度。但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这就直接导致城乡之间居民收入的差距。在政治、经济、传统因素、制度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下,农村教育面临一系列的困境。

一、农村教育在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2010年,我国GDP总量达到世界第二。但另一方面,我国人均GDP仍然处于中下等收入水平国家的行列。“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要顺利实现这种跨越,必须要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发国内市场,实现推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的均衡增长,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中国社科院在2010年《中国城市发展报告》中指出:2009年中国人口的城镇化率为46.6%。这组数据从侧面反映出我国还有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村地区蕴含着潜在的消费市场、劳动力市场。在城市发展几近饱和的状态下,发展农村经济将成为我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首要任务。在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摆脱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促进农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基础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高农村生产率;要想提高劳动生产率,从人力资本的角度讲,就是要提高农村的人力资本水平。而教育正是提高人力资本的核心手段。因此,教育对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以及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具有决定意义。

(一)农村教育与农业现代化

虽然现阶段我国的农业生产方式正在从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技术型,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仍占主要地位,农业生产率仍然处于较低水平。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对经济发展起到支撑作用。所以,要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发展模型转型,农业现代化是一条必由之路,实现农业生产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自身素质的提高。现代化农业生产一方面需要劳动者自身具备快速获取新知识、新信息以及新成果的能力,还需要劳动者能够有效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筛选,既能掌握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技术,同时还能准确把握国家政策机遇和市场环境。而教育正是使农业从业者获取上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

(二)农村教育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村劳动力转移程度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始于上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不断地由传统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迁移性收入在农村劳动者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也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流动。但在转移的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在择业、就业的过程中会不同程度的受到文化水平的限制。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研究经验表明,农村劳动者受教育水平越高,更易实现非农转移,自身更具职业竞争力,失业的概率就会越小,更能适应城市新环境,实现有效稳定的转移,促进城镇化质量的提高。

(三)农村教育与城乡收入差距

我国的教育结构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具有一致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二元结构。城市较之农村,具有明显的优势资源:优越的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等。由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我们不难看出:城市与农村地区在教育方面的差距也可以看成是城乡社会经济和居民收入差距之间的差距。城乡在教育方面的差距造成了城乡之间人力资本的差距,这种差距不但进一步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的鸿沟,同时由于教育与收入之间存在一定的传导、复制和强化的关系,教育在缩小收入差距方面的作用与日俱增。因此,我们必须要重视教育在缩小收入差距方面的平衡器作用。

二、我国农村教育面临的困境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对于农村地区的支持,我国现阶段的农村教育较之以前有了较大提高,但由于主客观方面原因,我国的农村教育仍然面临困境,以致农村教育质量普遍低下。

(一)客观因素

1.教育经费投入严重短缺。农村地区教育的发展一直受限于教育的投入不足。教育方面的经费支出要达到在20世纪90年代,国务院就明确指出政府财政收入用于教育方面的经费支出要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4%。但实际情况并没有达到预期,再加上各级政府部门在政策上将投入责任下移,而县级及县级以下地方政府财力资源薄弱,转移支付能力更是处于不利地位,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村地区教育质量的降低。

2.农村地区中小学学杂费管理不规范。由于经济上的差距,城乡之间学杂费的制定标准会有所不同,农村地区的学校收费标准普遍低于城镇学校。由于农村学校在学杂费方面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标准,导致两者之间存在的差额,在一些地区被有关上级部门看作是“提成”,这些“提成”有的用来弥补教师工资的发放,有的用于填补学校遗留的债务,甚至还有一些不知去向。

3.学校布局不甚合理。由于农村地区人口多、地形复杂、基础设施缺乏等原因,我国农村地区很多学校的规模普遍都比较小。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进城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农村地区学校的生源有所减少。国家为有效利用教育资源,开始了“合校”,虽然合校提高了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具有普适性,但对于一些偏远的地区而言,这些政策导致了教育成本的提高以及增加了受教育的困难。在一些山村地区,很多孩子由于附近没有学校,只能每天翻越几座大山去远在几十公里以外的镇上去上学。

4.师资力量薄弱。许多农村地区的教师是当年“代转公、民转公”过来的,他们的专业化知识素养与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不适应,教育观念落后,在新课改中不能及时转换角色,仅仅止于形式;由于缺乏相应的培训资金,农村教师几乎没有参加继续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发展前景没有城市优越,再加之农村教师的师资待遇远远不及城市,进而导致农村地区的学校对于潜在的应聘者缺乏吸引力,不能有效吸引和留住人才。

(二)主观因素

农村适龄儿童以及广大农民家长是农村教育的主要参与主体。由于上述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会在不程度上影响农民对于子女接受教育的意向;由于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民依附于土地,很少接受教育,自身知识文化水平有限,再加上经济能力有限,教育的效果又具有长期性,以致给广大农民留下了一种错误的认识,即教育对于农民来说是没有实用性的。正是由于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民自身的这种不愿让子女接受教育的思想;两方面相互作用,最终直接导致我国农村教育质量低下。

三、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政府在对农村和城市教育投入上实行适当的农村倾斜政策,同时要对农村教育经费进行科学的预算,完善经费监督管理机制

由于农村教育在起跑线上就远远落后于城市,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减小城乡学校在教育上的差距,首先要确保城乡学校在教育硬件设施上要均衡,因此,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教育投资,适当对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实行倾斜政策。同时,地方各级政府也应认真贯彻执行政府的指示,明确自己的责任。同时在经费预算上,建立健全各项预算资金的使用制度,一方面确保国家的预算资金能及时下放到学校,确保资金的有效运转;另一方面,完善资金使用监督机制,将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公示,接受公众与社会的监督,以规范教育资金的使用。

(二)理性的看待学校布局调整问题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进城务工人员逐年增加,许多农村地区也随着经济发展而活跃起来,农村适龄儿童开始呈现减小的趋势。为了适应新的变化和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国家开始实施“合校”政策。虽然撤并学校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地区教师资源紧缺的情况,但在看到这些优势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例如并校后多余的教师安置问题、并校后学校产业的处理问题、农村家庭学生的入学成本问题以及学生安全问题等。因此,我们不应该过度追求规模效应,而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作出判断,实事求是,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多个维度和方面综合考虑是否需要调整该地区的学校布局,适当允许小规模学校的存在。

(三)增加农村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农村地区学校教师数量缺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农村教师职业缺乏吸引力,教师待遇和发展前景远落后于城市。首先,应提高农村教师的师资待遇,给予到农村任教的优秀人才特殊的津贴补助,缩小城乡教师的待遇差距,使农村学校能够做到吸引人才;其次,要对学校的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将培训切实落到实处,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素养;加强城乡之间教师之间的交流,尝试实行岗位轮换制度,鼓励城市教师到农村支教,不定期委派重点学校的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讲课、听课并进行指导等;鼓励大学生毕业生到农村任教,为有意向的大学生创造机会;学校也要不断提高自身基础,确保能在吸引人才来之后能够留住人才。

(四)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和选择

由于教育结构具有显效性以及教学内容具有实用性的特点,因此,对教育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是十分必要的。农村教育在保障让学生能够接收到基本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针对有升学意向和就业意向的学生,将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倾斜;另一方面,为适应城市的生活环境和更快的适应城市生活,在日常教学的同时,也要注重将城市的生活观、价值观等传递给学生,为将来青少年提供必要的城市生活方式、价值取向以及生存观念,为将来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秦玉友.美国、印度、日本农村教育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7.

[2]范先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农村教育难点问题的破解[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3.

[3]庞丽娟,韩小雨.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及其破解[J].教育研究,2006.

[4]顾微微.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1.

[5]梁红梅.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质量问题考察与归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

篇(5)

MOOC即慕课,是网络公开课在线平台,在这里可以进行知识的共享,也可以进行学习交流。具体而言,MOOC对于实现农村教育公平有以下积极意义。

1.利用MOOC可以缩短农村和城市的师资差距以及教学差距

MOOC区别于以往在线学习的特点为“Massive”,即资源多、学者多、互动多。通过MOOC,农村教师可以快速地接触到优秀的课程资源,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及时了解到新兴的教学理念,从而改良自己的教学方式。MOOC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让农村教育因为地域原因而产生的教育的滞后性,缩短城乡师资和教学的差距,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

2.利用MOOC可以帮助农村学生更好地学习课堂上的知识

MOOC的特点“Course”,即MOOC课程主要构成是课堂视频。农村学生可以通过MOOC自主选择国内外名师的课程讲解,更好地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3.利用MOOC可以提高农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丰富课外学习生活

MOOC的另一特点“Open”,即公开。MOOC免费向各地学生公开,农村学生可以在MOOC上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自主学习,可以学习到一些课堂上无法学习到的知识,通过MOOC平台可以培养农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扩宽其视野,丰富其课外生活,让他们有一个可以自学成才的平台。

二、MOOC进农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路径

1.MOOC课程存在结构性缺失

MOOC上的许多课程主要是由名优大学推出的,针对的对象主要是大学生或具备一定知识背景的成年人,极少是面向少年儿童开发的,对于老年人这类特殊群体的课程更是少之又少,而农村教育的主要群体就是少年儿童和老人。在此情况下,MOOC进农村的实际受众范围可谓小之又小。不可否认,MOOC是缩小农村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但如果这一途径不能被有效利用,则无异于纸上谈兵。现有MOOC课程出现以上结构性缺失主要原因是MOOC本身起源于大学的课程开放运动,这导致现有MOOC课程主要为大学课程。但是,随着MOOC理念的发展和MOOC运动的普及,许多网络主体开始加入MOOC,并出现了一批适合少年儿童、老年人的MOOC课程。比如果壳网就面向少年儿童推出了“一分钟性教育”、“绘画艺术”等有意思的课程。又如,土豆网推出了“老年人科学健身”、“老年中医保健”等利于老年人养生的精品课程。相信随着MOOC运动的深入,会有更多小学、初高中学校和老年学校加入MOOC的行列。而MOOC进农村也会随着MOOC的不断发展而得以顺利实现。

2.MOOC进入农村面临语言难关

老年人是MOOC进农村的重要受众。然而很多农村老年人文化水较低,且不会说普通话,导致他们无法理解现有的MOOC课程。因而优秀的老年人课程还需要进行适当的方言化。事实上,在国外优秀MOOC课程进入中国的过程中,已经出现了值得借鉴的经验,如一些“TED字幕组”、“配音组”等公益小组的出现以及字幕著作权公开化的实践,帮助许多课程顺利转化为中文课程。这样的经验同样适用于这些课程的方言化。

3.MOOC进农村面临网络困境

目前MOOC的传播主要依靠互联网,虽然目前中国许多农村已经普及互联网。但是不可否认,还存在许多互联网无法到达、或者已铺设互联网但是费用超出当地农民的负担、或者互联网网速不高等现象,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MOOC进农村的进程,导致MOOC课程难以在农村进行传播分享。因此,MOOC在进农村过程中需要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变通。例如,可以通过农村已经普及的电视、广播进行文化教育,除此之外,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以在村里的村委会、文化礼堂、老人亭开设电子阅览室,专门供村民自主学习。同时,现在许多农村已经普及CD、VCD、DVD,则可以将网络课程光盘化,供村民借阅。

4.MOOC进农村存在观念转变上的困境

一方面,农村教育终身化、社会化的理念不够深入。农村老人对于教育、对于学习仍然停留于学校的教育,过分强调学校教育,并没有意识到学习无所不在,学习方式的多种多样。另一方面,农村教育观念具有滞后性。认为教育就是学校里教师与学生的面对面的授课,其他学习模式则难以被接受,农村学生的学习依然依赖于课堂和教师。所以,MOOC进农村过程中需要根据当地的文化思想背景做好宣传工作、思想工作。例如,可以通过农村广播宣传MOOC的优点、通过学校教师对学生加强自主学习理念的灌输等措施来转变农村的教育观念、学习观念,让农村形成一种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氛围,这样MOOC在农村才能发挥其良好的作用。

三、结语

篇(6)

【关键词】农村教育;公平问题;原因

一、教育公平的相关概念

(一)教育公平的涵义。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这里所说的“合理”是指要符合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稳定,符合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和需要,并从两者的辨证关系出发来统一配置教育资源。

(二) 教育公平的内容。首先,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其次,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再次,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即每个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上的实质性公平及教育质量公平、目标层面上的平等。其中,“确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是前提和基础,“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条件”是进一步的要求,也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相对均等”的前提。而通常,这三个层次被概括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1、起点公平。教育的起点公平是指每个受教育者在教育的开始阶段享有公平的权利,教育起点公平主要体现在就学权利公平和就学机会公平。2、过程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是指为每位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享有公平的待遇,而不应因为地域的差别、经济的差别、学生家庭背景的差别等导致教学条件悬殊太大。3、结果公平。教育结果公平是教育的结果要公平,这主要是指在教育结束的时候,所得到的身心能力的发展与别人相比是处在相当的水平线上的。

二、当前我国农村教育公平实现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教育起点不公平的表现。1、校际间教育不公平。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特别是东西部地区有着较大的差距,导致教育资源出现很大的差别,优质资源总是集中在某些区域的某所学校中。其次家长们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接受良好的教育,所以他们会选择那些师资水平高的学校,所以导致很多家长花费大量的金钱来给孩子择校。综合这些因素就形成了校际间教育不公平的局面,这是教育起点不公平的一个重要表现。2、留守儿童教育不公平。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但是留守儿童实际的监护人是他们的亲戚而不会是父母。这些人不会特别为孩子的成长尽心尽力,在孩子的生活生长中,他们所做的仅仅是为他们提供最基础的物质保障,当孩子在教育中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们往往选择忽视,这给孩子的教育造成了很大的问题。

(二)农村教育过程不公平的表现。1、基础设施不公平。因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各个地区有着千差万别,而教育的投入水平又与当地经济水平有直接的关系。在一些发达的城市地区,教育投入非常充足,学生们能有优质的教室,良好的各种配套设施供教育教学,学生们这样的环境中能够受到相对较好的教育。而在一些经济落后的农村或者西部地区,由于其本身的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再教育投入上也难以有较大的作为,学生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很难受到高质量的教育。2、 教师资源不公平。因为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家政策的巨大差异,城乡之间的教师收入有很大的差异。在城市的教师往往享受更好的待遇,而在农村的教师往往很难在物质上得到较好的保障。所以很多优质的教师选择在城市工作,不会选择那些条件差,待遇差的地区去工作。这就造成了在农村落后地区的老师往往质量难以保证,学生们难以受到良师的教育,所以很难在教育中的得到应有的成长。

(三) 农村教育结果不公平的表现。教育结果的不公平主要是指学生们在教育结束之后的待遇不一样,在发达地区,学生们在接受了一个阶段的教育之后可以选择更深一层的深造,但是在经济发展水平差的地区,学生们在结束一个阶段的学习之后,由于家庭贫困等各个因素的影响,他们往往选择不再继续接受教育,这就造成了教育结果不公。

三、当前我国农村教育公平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教育政策中的“城市取向”。我国在改革开放前一直坚持城市取向,即使在改革开放以后,国家重点发展的区域也集中在沿江沿海的大城市。处在这些地区的学校,往往受到政策决策者们的重点关注,在推出新的政策的时候,他们往往会考虑这些地区而忽略了其他地区的情况,因此落后地区得不到重视。

(二)城乡二元结构。我国长期存在的二元结构使得城乡教育的条件形成巨大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农村教师合格率低,教学条件恶劣,而城市高质量的教师过剩,教学条件优越。

(三)农村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我国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一向不足,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更为突出和明显。这个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区域间失衡。经济发达的地区和中经济落后的地区的资金投入存在巨大的差距。第二,校际间失衡。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在经费、师资、设备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第三,教育体系内部发展失衡。

(四)基础教育薄弱,教育经费尤其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中西部许多贫困地区由于财政处于困难境地,导致了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缓慢,并且还发生了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水平悬殊很大,其经济发展水平如何,直接决定了地方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在经济发达地区政府用于教育的投资远远要超过那些贫困地区,这样,教育经费的不足将直接导致受教育者教育机会的不公平。

参考文献

[1]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 刘豪兴.农村社会学(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篇(7)

当地农村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逃课上街玩“套青蛙”的游戏,这种游戏多在农村的乡镇集会上进行,游戏规则是押赌,如果以五元钱进行押注,认为是青蛙,盖子揭开是青蛙,庄家就给玩游戏的人五元钱,以此类推一百元押注,如果押的和揭开的一样则庄家给玩家一百元钱,反之押的和揭开的不一致,则玩家给庄家相应的钱数,其实质是一种典型的赌博。对于这样的赌博,一些家长蜻蜓点水地说说而已,甚至更多的家长不但不去制止孩子,反而在孩子逃课玩这样的赌博游戏“挣得”一定的哪怕只是十几块钱,家长都表示认可甚至赞同,并且觉得自己的孩子很有出息,只因为“挣钱”了。这样的例子在一些村庄调研过程中发现并不少见。当地农村家长的这种愚昧让农村教育陷入了很大的泥潭。这也是在调查当地一些村庄近些年来考取大学的仅有零星几个的很重要的因素所在,以汉台区武乡镇邢家坝村为例,十年内考入大学的仅有十多名,比例远远低于全国其他农村的水平,这也是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

对于较早辍学的孩子首先选择的就是外出打工,没有技术、没有能力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工作,工资水平较低。甚至出现年龄不够伪造身份证拔高年龄打工的现象,一大部分外出打工的青年结婚年龄低龄化倾向明显,这也导致生育年龄低龄化的趋势。对于这部分农民工,存在的问题更为严重,由于生存的需要以及工作条件的限制,其子女往往被留在老家由其文化水平更低的父母来抚养和教育,子女教育可想而知,常常出现大多数留守儿童青少年时期早早辍学外出打工的恶性循环。但也不排除很多农村孩子外出打工之后被城市先进文化感染和熏陶,开始反思农村教育、反思农村家庭教育落后的意识和观念的状况,进而会提升自己的文化教育意识,带动并辐射其他农村家庭,改变农村教育落后的状况。这种好的苗头已经在当地农村有所显现,但遗憾的是仅仅是少数一部分,数量可以说是微乎其微。所以说,还是应该从根子上入手,从当地农村入手,从当地农民入手,改变其落后的教育观念和意识显得尤为关键。

汉中人的生产生活方式节奏缓慢,这和汉中地域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汉中地处秦岭以北,周围大山居多,很多地方交通不便,特别是大多数农村地区交通极为不便。西汉高速的开通使得汉中这个原本封闭落后的城市这些年有了很大的改观,但目前更多的仅仅还只是体现在汉中城市内,对农村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但对于封闭的汉中农村而言远远不够。农村落后的交通使得外面先进的文化信息传播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很多时候传递进来的文化可能已经落后了,或者用流行的话说,那就是out了,更多的表现在“里面的文化信息需求状况传递不出去,外面的先进文化不能及时进入”。汉中较慢的生活方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青年人,青年人缺乏斗志,比较闲散。就汉中农村而言,茶馆居多,许多四五十岁的人大多数时间在茶馆喝茶玩牌悠闲,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当地青少年,笔者曾经做过走访调查,发现各村庄“休闲室”、麻将馆较多,有些村庄麻将馆竟然有四个以上,并且个个爆满,不仅仅是青壮年,也包括一些抱着孙子的老年人,甚至七八岁的孩子也会打麻将,被问及:“这么小,怎么还会打麻将?”孩子的回答是:“我们家里人都会,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会,我们一家人都会。”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父母以这样的行为来影响孩子,孩子教育的前途何在?陕南农村教育的前途何在?很多时候判断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或者说标志是是否盖有楼房。诚然,从表面上看,汉中许多农村新房一座座建起,但更多的是通过常年非常卖力的技术含量低的劳动赚来的,物质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精神层面极度匮乏,精神文明建设任重道远。

实地调研中,通过抽样调查的方式对五所村庄进行了实地考察,就当地农村家长的文化水平程度做了统计,结果发现小学文化水平的占到了大约70%左右,初中文化水平的占到了17%左右,高中文化水平的占到了10%左右,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可谓凤毛麟角,仅仅3%,这同全国农民文化程度相比处于极其劣势的地位,相对于落后全国的陕西省农民受教育程度而言,当地农民的文化水平程度更是落后中的落后。当地农村家长的受教育水平程度偏低是其落后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最为根本的制约因素,也是影响子女教育的最为重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