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冷链物流发展论文

冷链物流发展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6-09 08:31:2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冷链物流发展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冷链物流发展论文

篇(1)

1.1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没有形成高效的冷链物流运转体系

根据巴彦淖尔生鲜产品增长的趋势和速度来看,从硬件角度,冷库的发展严重落后。巴彦淖尔每年都有大量的生鲜产品因不能享受低温环境的储运而腐烂,2014年西瓜滞销尤为严重。目前冷库大部分以土建为主,规模相对较小,气调库所占的比例不高,结构不太合理,管理松懈;多数国有冷库都只重视肉类的储存,轻视果蔬冷库、产地加工冷库和批发零售冷库建设,并且都使用年代久远,设备陈旧,无法为易腐食品流通系统提供低温保障;新建的冷库规模和储存量不大,且多为手工作业,现代化的物流设施及设备较少;多数物流企业拥有冷藏车的比例较低,多数运输车辆达不到冷链运输的标准,运输过程中的二次污染给生鲜产品的安全造成极大隐患。从软件角度,大部分物流企业较少使用信息技术对生鲜产品冷链物流过程进行有效管理与监控,没有对冷链物流做到足够的重视,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够健全大大影响了冷链物流的在途质量,造成冷链物流的成本和产品损耗率过高。目前,巴彦淖尔生鲜产品的提供者大部分是农户,生鲜产品的采收及初步整理等工作基本是常温下由农民自行完成,物流主要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为主,缺少杀菌、预冷、分选和包装等过程。由于目前大型生产加工企业、批发市场及区域性产品配送中心等关键物流节点缺少相应的冷冻冷藏设施,并且当地多数运输商和物流企业只有少量的冷藏设备和车辆,缺乏冷藏保鲜意识,这直接影响到生鲜产品的质量。另外,生鲜产品的销售价格往往比一般果蔬等贵,大部分消费者尚未充分意识到冷链生鲜产品比一般果蔬等所具备的优势,因价高而放弃购买。因此,整条供应链中的生鲜产品生产商、收购商、运输商、批发商及零售商等之间没有形成长期的、稳定的合作关系,没有形成一套能够监控整个物流过程各环节质量状况的完整体系,从而严重制约了冷链物流体系的建设。

1.2冷链物流市场化程度低,第三方物流发展严重滞后

在物流行业中,冷链物流要求相对较高,在管理、技术、设备和人员方面的投入要比一般物流多,服务收费价格也较高。在中国,人们普遍倾向于廉价消费的观念也大大阻碍了冷链物流的快速发展。目前,国内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主要是以食品生产企业为依托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和独立的第三方物流公司,专业化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约占整个市场的20%,且多为中小规模企业,其缺乏一定的行业竞争力。从近几年的市场需求来看,发展严重滞后的第三方冷链物流完全不能满足生鲜物流市场化的需求,且冷链的不完善、运输流通中的严重浪费和损耗将必然要催生一些专业化、规模化、网络化的第三方冷链物流公司。巴彦淖尔地区的第三方物流体系发展滞后,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巴彦淖尔地区的第三方物流主要是以货物、仓储、库存管理、搬运和定向运输为主,很少有第三方物流企业能提供综合性、全过程、大规模、集成化的覆盖整条供应链的服务。在生鲜产品的外销过程中,大部分物流业务都是由收购商来完成,但收购商一般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且其实力相对薄弱,没有足够的资金和实力引入专业的第三方物流来承担生鲜产品冷链物流,很少有冷链物流企业能保证对整个供应链环节的温度控制,使得多数生产商不愿将冷藏物流业务进行外包,或只是采取局部过程的外包,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第三方冷藏物流的发展。

1.3冷链物流缺乏行业化标准,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政府监管不足

大到国家,小到地方,冷链物流行业发展中遇到的瓶颈之一就是缺乏规范化、系统化、行业化的标准。据不完全统计,现有的分散在不同行业和不同部门的冷链物流标准有200项之多。这些标准大多数是按照行业、区域或部门进行划分,没有统一的标准,各自为政,严重制约了我国冷链物流行业与国内外其他相关行业的协调与对接,同时也间接加大了政府相关部门对整个冷链行业统一监管的难度。此外,由于生鲜电商的发展速度过快,使得近几年与冷链物流行业相配套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全面与完善,这会导致政府监管部门在执法检查过程中难免会不出现监管漏洞,使得政府监管力度严重不足,严重影响到整个冷链物流市场向公平健康的发展方向。

1.4冷链物流专业人才严重匮乏

不同于一般物流,冷链物流的硬、软件水平和货物运作要求会更高、更严格。因此,从事冷链物流的专业人员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知识,首先要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熟悉冷库常用的一些化学物品(如氨、氟利昂和四氟乙烷等制冷剂)的正确使用。其次要具备一定的电学知识和冷链设备的操作能力,充分了解压缩机、通风系统等设备的原理和结构等。再次要掌握冷冻果蔬菜品等的特点,会使用计算机,有较强的应急处理能力。因此,大学应该开设涉及食品工程、制冷与低温工程、物流管理和系统工程等课程的冷链物流专业,但截至2011年,教育部备案或批准的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学校有600所,但却没有一所高校专门开设冷链物流的专业。由于缺乏专业的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环境,长时间里多数冷链物流企业只能通过师傅带徒弟,边学边实践的模式来进行冷链人才培养,但这样的培养方式,无形中使得冷链物流人才的培养周期拉大且培养数量过少,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再者,冷链物流行业相对于其他行业,薪资福利待遇不高,日常工作环境脏且累,所以人员跳槽率高,使得我国冷链物流行业缺少大量人才已是不争的事实。巴彦淖尔不属于一、二线城市,很多具有冷链技术背景的人也不愿到中小城市发展,使得巴彦淖尔冷链物流人才更加匮乏。

2巴彦淖尔生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对策

2.1完善生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健全冷链物流保障体系

巴彦淖尔物流企业应加快引进最先进的冷链物流技术、加大科技开发与投入,加强冷链物流硬、软件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冷链物流整体规划。在硬件方面,投资建设现代化冷链仓库,对传统冷库进行升级改造,改革创新冷藏冷冻技术,引进和推广使用新型冷藏运输车、冷藏集装箱等专业化设备。在运输路线设计过程中,生鲜产品的集散地控制、最优路线的选择、物流配送节点建设、冷藏仓库选址都至关重要。在软件方面,加快推进冷链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引入现代化的气调、预冷、微生物控制、冷库自动化、GIS、GPS、EDI、Wireless和传感器等技术手段,达到整个供应链上的信息共享,逐步实现对整个冷链物流过程的全面动态控制,实现精细化管理。在生鲜产品的采收、集中、杀菌、预冷、分选、分级、气调、包装、冷藏、运输、贮藏和销售等环节加强管理,保证每个环节冷链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在一定程度上实行集中种养植、收购和运输,强化全程冷链体系意识,加强冷链物流源头的组织管理,从供应链的源头“制冷”,使生鲜产品从采收到最终销售的整个过程在一个冷链物流保障体系下稳定运行。

2.2积极培育和壮大第三方生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

冷链物流具有投资成本较大、资金回报慢、运行维护成本高等特殊性,对于一般企业来说,冷链物流建设存在诸多困难,因此要积极鼓励和推动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的发展。专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符合生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与市场的需求,促进冷链物流上下游的整合,使生鲜产品配送服务更大限度地适应市场变化的需求。第三方物流企业以一个整体的生鲜产品生产、销售企业形象出现在市场上,利用企业自身的先进信息技术和网络获取需求信息,统筹指导农户的生产和销售,在农业领域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提供生鲜产品加工延伸服务,实现生鲜产品的“产、供、销”一体化,使农户、物流企业以及消费者三方面共同获利。

2.3完善冷链物流行业标准,加大政府监管力度和扶持政策,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巴彦淖尔政府要从宏观上指导,加强冷链市场监管,合理规划布局,提供必要的政策性扶持,出台优惠的政策和切实可行的措施,改革物流管理体制,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引导冷链物流市场公平竞争,鼓励冷链企业的规模化发展。在建立和完善物流行业监管机制的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应联合冷链物流协会等行业组织机构进一步推进冷链物流行业的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冷链物流行业的资质认证、食品安全认证、行业准入认证、诚信认证等一系列基本标准,促进整个冷链物流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政府要高度重视冷链物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并制定一系列涉及生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包装、运输、储存等标准和规定。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成立专门的机构负责生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的运作管理,使得冷链物流处于国家和公众的监督之下,并建立从初级产品生产到最终产品零售的多部门、跨行业的食品安全协作,最终实现从采收到餐桌的整个冷链物流全过程食品安全控制与管理。政府应当在保证资格认证、诚信审查的基础上,适当地为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提供优惠政策,积极促进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来发展冷链物流企业。积极组织农户,因地制宜地建立菜窖和小型冷库,鼓励龙头企业、农贸市场建立中小型或大型冷库,在中心城市的主要批发市场建立大型冷库等。鼓励扶持该地区主要批发市场的所有者与有实力的物流企业以合资、股份制等形式组建为生鲜产品生产商、批发商和零售商提供高水平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培育一批经济实力雄厚、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先进、核心竞争力强、在国内外市场具有影响力,能够很好地起到“集聚”经济效应的第三方生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通过招商引资,吸引足够的资金和国内外有实力的物流核心企业投向巴彦淖尔冷链物流市场。逐步建立与国内外先进冷链物流组织、金融机构以及营销网络平台的合作。

2.4增设冷链物流专业,加快培养冷链物流人才步伐

巴彦淖尔应在该地区高等学校、专科学校及职业技术学校增开冷链物流专业,按照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和职业类型需要设置专业课程,建立的新专业应该是将物流管理专业、食品科学专业、低温制冷专业和计算机专业等多学科领域知识高度融合的综合学科,而非原有学科的简单的转型。通过定期选派优秀的教师到知名冷链物流公司挂职锻炼,同时聘请冷链物流企业生产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或者直接引进人才等方式,提高师资的整体水平。学校除了理论课程的讲授外,要增加学生实践动手机会,争取使更多的学生到企业实习。同时,冷链物流企业也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培养并留住人才。巴彦淖尔在自己培养冷链专业人才的同时,应积极引进外来冷链人才,为其提供优厚待遇和更好的工作环境,为日后该地区生鲜电商更快更好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结论

篇(2)

[关键词]水产品 冷链流通质量安全 HACCP WSN 模式构建 政府对策

中图分类号:T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3-0089-01

1. 引言

就冷链流通模式而言我国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着较大差距。规模化、系统化的冷链物流体系在发达国家已经成型[1]。然而,冷链流通产业在我国还是起步期。水产品冷链物流的加快发展,有利于提高水产品的质量,以达到突破贸易壁垒和增强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的目标。减慢冷链物流发展的原因有:成本高;水产品冷链的第三方物流发展十分滞后并且第三方物流服务不能到位、缺乏一批全国性的有影响力的第三方冷藏物流公司;只能提供冷藏运输服务。本文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详细见解。

2. 我国冷链物流落后的不利影响

运输过程损耗极高。运输过程中有着极高损耗,令人差异诧异的是物流费用竟然达到冷藏食品成本的70%。依国际通用标准,易腐食品的物流成本最高不得超过其总成本的50%[3]。我国因为严重缺少冷藏物流供应链管理、操作人员,许多先进的全程冷藏控温运行管理制度还在建立之中,因此,不能及时提升我国冷链物流的水平。

冷链物流占比极低。目前,国内的冷链物流几乎尚未建立,并且人均冷库容量我国仅7公斤。货运汽车的比冷藏容量中冷藏保温车占市场货物需求份额很低。目前,冷链市场应用率在我国偏低,不是说没有市场需求,而是冷链物流的价格过高,从而导致成本太高。

政策扶持不到位。在政府对服务行业的发展重视度不够,对服务行业公司的赋税过重等约束性体制下,冷链物流以及相关企业的生存、发展可以说是十分困难。根据在空调制冷大市场的调查了解,在宏观方面,尽管国家给出了指导性的方向意见和支持政策,也给予了某些企业适当的补贴及优惠政策,但仍有很多企业代表反映提出:国家的扶持政策和行业法规不够明细、不够准确,政策春风最后仍难以惠及企业[5]。

3. 解决措施

3.1 建立有关HACCP监测的冷冻水产品冷链物流

(1)HACCP的控制原理:

进行危害分析、确定关键控制点、确定关键限值、建立关键控制点监控系统、进行纠偏行动计划、建立验证程序、建立文件和记录保持系统。

(2)冷冻水产品冷链物流流程:

就不同冷冻水产品而言,其冷链物流是不同的。因考虑到其应用的大众性,因此确定冷冻水产品冷链物流流程如下:基本流程包括捕捞、清洗整理、加工、速冻、贮藏等几个方面。当然,还包括每个环节的搬运及装卸[4]。

(3)利用HACCP体系分析冷冻水产品冷链物流:

其步骤如下:进行危害分析、确定关键控制点、建立关键限值(L)、建立验证程序。危害分析以上步骤中及其重要。我们首先要弄懂 HACCP原理的基础是是什么以及HA的危害分析和控制措施如何进行。在分析工序的特异性、针对产品进行危害分析的过程中会出现的某些具体问题是通过HACCP具体分析的。对于不同企业、不同消费人群,危害是相对的也是不同的[4]。可能在水产品冷链物流中的危害有:货物遗失、原料污染、货物损坏、冷藏和冷冻温度、集装箱破损,以求达到要求,不要造成产品中微生物含量仍很高,最终引起产品变质的后果。

3.2 基于WSN的水产品冷链物流实时监测系统

3.2.1基本结构

(1)总体结构:

因为 WSN的水产品冷链物流实时监测系统是一个无线传感信息采集系统,归于软实时系统冷链水产品货物位置、温度信息的采集传输过程中。其中数据的延迟对系统应用的影响不是很大。此系统的基本结构一共分3部分: 安装在托盘、周转箱上的温度传感器节点和安装在冷藏车、冷库等。

(2)系统通信协议

目前常用的无线网络协议有ZigBee和IEEE802.11Bb蓝牙等。因为WSN的水产品冷链物流实时监测系统的温度数据实时采集具有小范围、低速率、无线传输的特点,因此其适用于ZigBee通信协议[2]。

3.2.2系统硬件设计

(1) 监测节点

水产品的温度信息能够在冷链物流过程中被传感器监测节点实时感知,并且通过ZigBee网络向协调器发送温度数据。所以,ZigBee 射频模块、微处理器、能量模块和温度传感器是构成监测节点的必要组成部分。

(2)协调器

网络协调器用于建立和维护ZigBee网络,在本研究中协调器同时充当网关,接收上位机的网络配置命令并向上位机传递冷链监测温度信息。因此,网络协调器需要由微处理器、 ZigBee射频模块、上位机通信接口和能量模块构成。为与网络监测节点形成无缝ZigBee 通信能力,协调器的微处理器和射频模块同样采用CC2530 片上系统。

4. 水产品冷链管理决策模型的构建

水产品冷链信息的决策支持模型

(1)操作管理:

水产品冷链的加工过程对水产品的加工操作过程有特定的要求。依照水产品良好操作规范,最关键要点就是严格控制水产品的加工时间,并且依据水产品的操作规范对冷链安全进行分析[6]。水产品安全状态的判定是以抽取事件集合的时间跨度作为评价的依据。

(2)品质评价:

品质评价是针对水产品在加工、运输过程中的品质变化而建立的评价模型。以及依照水产品品质的衰变状态,相应地做出决策。而食品的环境温度对品质安全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9]。有理论指出,食品品质的衰变与温度波动的关系密切,在流通中品质降低是累积的、不可逆的。

参考文献:

[1] 潘澜澜,宋若冰,薛冬娟.基于质量安全的水产品冷链物流分析及建议[J].陕西农业科学,2012,01:236-237.

[2] 齐林,韩玉冰,张小栓,邢少华,傅泽田.基于WSN的水产品冷链物流实时监测系统"[J].农业机械学报,2012,08:134-140.

[3] 周海霞,韩立民.我国水产品冷链物流需求分析及政策建议[J].中国渔业经济,2012,04:19-23.

[4] 郝丹. 基于HACCP监测的冷冻水产品冷链物流研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9,02:82-83.

[5] 张小栓,邢少华,傅泽田,田东.水产品冷链物流技术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J].渔业现代化,2011,03:45-49.

[6] 吴稼乐,孔庆源,朱富强,陈坚.我国水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若干问题的探讨[J].制冷,2008,03:42-46.

[7] 田尉辰.水产品冷链物流的优化与设计研究综述[A].中国海洋学会.中国海洋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第13分会场论文集[C].中国海洋学会:,2013:1.

篇(3)

【关键词】冷链物流配送,路径优化

冷链物流技术,是一种能够将我们所熟知的速冻食品进行储存和运输的技术,这种技术能够保证冷冻的食品在运输的过程中,面对的各种恶劣环境都能确保食品本质不发生腐烂变质,从而尽力的减少运输过程中所造成的不必要损耗。

一、冷链物流技术进行配送路径优化的必要性

冷链物流技术作为保障食品运输质量而孕育而生的一种新型物流技术,就目前来看还不太完善,尤其在运输的过程当中,对于容易腐败变质的食品没有明确的制度规划;整个运输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情况的影响,而加大成本的投入,同时还会造成许多不必要的损失;因此我们物流行业的相关人员必须要对整个冷链物流配送环节以及配送的路径优化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探究,并且提出能够有效的措施和策略,以保证运输成本不在运输途中因各种情况的变化产生不必要的损失,这对于我们的冷链物流配送技术有着非常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力。

二、冷链物流的定义

所谓的冷链物流就是一种能够将视频进行地温冷冻储存,并进行运输的新型物流配送领域技术,冷链物流是社会科学高度集中发展所创造出来的产物,是传统的冷冻技术在逐年累月的发展中所衍生出来的一种新型技术。

(一)冷链物流可以运用的领域:冷链物流普遍的被用作易腐烂变质的物品保存运输过程当中,从食品的角度上来说,冷链物流配送技术可以包括一些蔬菜水果、肉类和鸡蛋等等,而同时,这项技术领域也包括了一些非食用性的产品,例如名贵花卉、植物种子等;此外还有药品、水产品、熟食、牛奶、雪糕和调味料等等,其所涉及的领域之多、项目之庞杂可见一斑。整个冷链物流配送技术的最根本目的是为了保证所运输的事物不腐烂不变质,因此也就需要一个能够良好有效维持运输环境的低温的制冷系统,由于这项技术所要求的环境温度要求远比一般的物流技术要求更高更多,因此所需要进行的设置和投入也就更多,整个冷链物流技术配送技术可以算的上是一项大工程了。

(二)冷链物流技术在配送过程当中的意义:物流配送所需要运送的食品的冷冻和储藏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进行一整套完善的低温度安全控制体系,为了确保食品的安全性,整个冷链物流运输过程都要严格的按照规则来逐步完成,货物的装卸和保存的环境需要进行严格的把关,储藏运输的任何过程和环节每一项都不能落下,绝对不能缺少对每一个关系到食品安全的大小环节的资金投入和导向控制;冷链物流技术最终的配送过程将直接导致物流行业未来市场的具体走向和未来发展的规划,对于整个物流配送路径环节有着深远的影响力和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冷链物流配送技术的路径优化

冷链物流的配送路径优化在实际操作的过程当中,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先进行总运输成本的模型创建,在创建时候,我们要细致的考虑配送过程当中的物品流失损耗问题,另外,进行配送的车辆也必须为冷藏车,这是因为冷藏车能够有效的保存物品并进行低温储存运输,同时,启用冷场车也能够避免其它物流配送车辆的改装费用,从而极大的降低成本;其次就要对冷链物流的配送路径进行优化措施。

对于物流的配送来说,冷链物流配送所面对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在满足客户需要的时间限制和品质限制前提下,怎么样来节省配送的总成本;我们可以通过建立的配送模型进行时间上的配送方案规划,并最后在众多的配送方案当中找出一个可以有效进行的可行性实施策略;而我们所谓的可施行性方案措施,都必须要满足以下规定条件才能得以实施:首先我们必须要保证每一条配送路径上面的不同客户的货物综合不能够超出冷链物流配送车能够承载的总量,其次我们需要确保每一根配送的路径,其实际的长度绝对不可以超出所进行运输配送的物流车一次所能够运输的最远配送距离;除了这些我们自身的要求以外,我们的每一位客户所进行委托运输的货物还不可以超过运输车的数量限制要求,每一位客户只能有一辆配送车进行配送流程服务,最后我们必须要在规定的时间之内,将顾客的货物按时的送到其所要求的指定地点,不能延期;另外我们所进行配送的所有货物必须在低温冷藏的条件下进行配送运输。

根据以上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出,冷链物流的车辆在进行配送的环节上,对于路径优化问题的需求性,冷链物流配送不但面临着正常物流车辆配送要处理的路径优化问题,同时还要面对成本节约的一些问题,除了这些以外,运输配送所进行服务的客户也会由于自身的某些特殊性,而对我们提出一些特殊的新要求,因此也就产生出了额外的多余成本,例如生肉、海鲜一类的容易腐烂变质的产品,在运输过程中所造成的成本浪费,或者是能源设备所造成的消耗问题等等针对于这些难题,也就需要我们对于整个冷链物流配送路径的优化建立相应的模型和路径网络。

结束语:随着我国现今社会的科技不断发展,国内外各种多元化的技术每分每刻都在进行日益更新,因此人们对于物流的需求也就不断的增大了,人们对于饮食的新鲜和品质的要求也就催生出了冷链物流技术配送的发展和运用,因此我们要根据冷链物流配送路径所具备的特殊性,从原有成本和运输当中的成本损耗等各个方面进行入手,建立冷链物流成本节约的模型,同时根据模型进行成本节约、路径优化等多方面的研究,力求真正解决对客户配送过程中的路径优化实施的有效办法,真正的做到,在节约资源成本的前提下,最大化的满足客户要求,从根本上提高运输的实际效率,并且保证食品的新鲜和安全。

参考文献:

[1]刘勇,崔炳谋,王小东.物流配送路径优化问题的模型及改进[J].物流科技月刊,2011(09).

[2]鲍氏生.冷链物流运营管理研究[d].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12).

篇(4)

【关键词】农产品;冷链物流;问题

1.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概述

1.1 定义

冷链物流泛指冷藏冷冻类食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

农产品冷链物流,是指易腐的农产品,为了长久保持其营养不流失,保证其不腐烂,而采用的一种低温环境下的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的物流链系统。这里的农产品主要是指水果、蔬菜、肉类、水产品、蛋奶等易腐的鲜活农产品。

1.2 农产品冷链物流的节点

农产品冷链物流过程中需要不同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这些部门可以归纳分为冷链物流的上游、中游和下游。上游主要是批量种植养殖户、分散的农户以及生产基地等生产部门。中游是本地批发市场、本地物流中心、销地批发市场、销地物流中心等。下游包括农贸市场、超市、餐饮部等。由这些节点连接构成了冷链物流网络。鲜活农产品就是通过这些部门的相互配合,最终传送到消费者手中。

2.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

我国的冷链物流始于五十年代的肉食品外贸出口。1982年,国家颁布了《食品卫生法》,从而推动了食品冷链的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也开始起步。通过进二十年的发展,我国冷链物流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2.1 农产品冷链物流需求增加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对冷链物流的需求不断增加。

一方面,需要冷链物流服务的农产品主要包括水果、蔬菜、肉类和水产品、蛋类等。而这几类农产品的年产量都成上升趋势。奶类产品产量上升最为明显,奶类产品2004年的产量大约为1400万吨,而2008年奶类的产量上升到了3302万吨,约为2004年的2.35倍。而肉类的年产量也从2004年的6587万吨增加到了8051万吨。

另一方面,消费者偏好的改变也使得冷链物流的需求增加。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偏好发生了变化。人们的饮食已经不再是单一的求温饱,人们开始转向购买肉类、水产品、水果等需要冷链物流服务的食品上来。2004年我国水果的人均消费量为49.06公斤,而2008年涨到了61.62公斤。水产品的人均消费量从04年的8.04公斤增加到了2008年的10.2公斤。消费者日益多元化的消费习惯,也为我国农产品冷链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2.2 农产品冷链物流初具规模

2010年,我国果蔬、肉类、水产品的冷藏运输率分别达到了15%、30%、40%。在基础设施方面,2009年全国有冷库近2万座,冷库总容量880万吨。保温冷藏车的数量从2000年的21000辆增加到2010年的4万辆。为方便鲜活农产品流通而建立的五纵二横绿色通道也已开通。2012年以来,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项目也在不断增加。像河北邢台市启动了仓储量8万、年吞吐量240万吨的华北地区最大的冷链物流基地项目的建设。

2.3 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政策环境逐步改善

国家高度重视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在近几年下发的中央1号文件中均强调要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建设。2009年3月国务院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完善鲜活农产品的储藏、加工、运输和配送等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提高鲜活农产品冷藏运输比例。2010年7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颁布了《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给中国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指明了方向。

3.农产品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些年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与发展现代农业、满足居民消费的需求相比仍有很多不足。与发达国家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相比,我国的农产品冷链发展更是处于较低的水平。即使是逐步完善的冷链物流设施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多不足。

3.1 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落后

冷库和冷藏车是冷链物流发展的基础,而我国的冷库和冷藏车数量近些年虽增加了,但与国外还是存在很大差距。2008年全球总体冷库容量为247.77百万立方米,其中中国约为15百万立方米,而日本为27.69百万立方米,美国则高达70.74百万立方米。美国的冷库冷藏容量近乎为中国的5倍。就我国13亿人口总数来说,我国的冷库冷藏容量急需扩大。

而据统计,2010年我国有冷藏车4万辆,美国有30多万辆,日本有近17万辆。我国13亿的人口只拥有4万辆冷藏车,这表明我国的冷藏车数量不仅在绝对数上小于美国和日本,冷藏车的人均占有量更是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3.2 第三方冷链物流发展滞后

当前,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滞后,虽然我国从事冷链运输的物流企业数量较多,但能够达到国际标准的企业较少。许多规模小的普通货物运输企业在从事冷链运输,更有些物流企业添置几台冷藏车就做起了冷链物流。这种类型的企业由于他们资金和技术的限制,所提供的物流并不是能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冷链物流。

3.3 我国缺乏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和相关的法律法规

200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在农产品生产、加工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规范,但这些标准与发达国家的标准相距甚远。发达国家规定了如何监督和控制肉类食品的加工,不仅对各个肉类厂家的加工环境、包装等提出了要求,在出厂时还要进行一系列的检查。而我国肉类食品加工管理就显得宽松很多,在我国大部分市场上的肉类都是在常温条件下加工。

而我国现约有农产品质量标准3000多个,这其中仅有100个与农产品物流有关,与农产品冷链物流相关的更少,在标准化和法律法规建设方面还需要向发达国家看齐。

4.发展提出的建议

4.1 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硬件建设

重点加强产地、批发市场、低温配送中心等物流节点的冷藏设施建设,加快冷库建设工程。企业可以在充分利用现有冷链设备的基础上,加快建设一批设备先进、节能环保、高效适用的冷库,以保证农产品的鲜活性。大型冷链物流企业应购置冷藏运输车辆,并鼓励肉类和水产品等企业购置冷链设备,加强包装、预冷等商品化处理环节的冷链建设,推动主要产区果蔬产品冷链物流设施条件的改善。

4.2 大力推动第三方物流的发展

出于降低流通费用的考虑,我国应积极发展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国家应加强宣传,积极培育和壮大第三方物流企业,在政策上国家应给予支持。而第三方物流企业可利用其专业化的服务水平,提高生鲜农产品产销信息处理的速度,并借助信息网络将供应链各环节联系起来,形成产销间信息的直接、快速传递,保证生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4.3 制定农产品冷链物流相关的法律和标准

我国应尽快制定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指导标准,包括具体冷链物流节点的操作标准和冷链运输企业的相关标准,比如原料基地生产标准、预冷及贮藏标准、加工标准、标签标准及检测方法标准等。要充分发挥现有国家相关检测机构的作用,根据冷链物流的要求补充完善检测项目和内容。此外,也可以建立安全监察与监督机制,积极推行专业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不断规范市场的秩序。

参考文献

[1]刘晓岚.我国果蔬冷链物流发展对策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9.

[2]张革.浅析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完善[J].物流与采购研究,2009.

[3]金盛楠等.冷链物流分析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现状[J].现代食品科技,2008.

篇(5)

【关键词】物流园区;物流标准化;托盘循环共用

一、引言

在我国物流园区快速发展的今天,物流园区对标准化的需求愈加迫切,要求也越来越明确。然而在现有物流园区标准化的实施中,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盲目性、不协调性问题,使物流园区标准化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2014年9月,国务院正式印发了《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其中一项主要任务是“加强物流标准化建设”,2015年10月,国家《物流标准化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年-2020年)》正式,进一步表明了国家推进物流标准化的信心和决心。

而对于物流园区而言,物流园区标准化是保证物流园区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础,在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园区效益中起着巨大作用。本论文希望通过分析盖世物流园区在物流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推进园区的物流标准化建设,从而保证园区的科学有序发展,创造出更多的效益。

二、盖世物流园区物流标准化发展现状

山东盖世物流集团自1998年起步,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从一个小型配货中心,发展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物流园区之一。目前拥有济南总部、盖世济北、盖世冠威三个大型物流基地,横跨黄河南北,占地面积7000亩,基本实现了全国各省市无盲点覆盖,形成沿黄河两岸的大型物流产业带。也正是由于盖世起步早,发展模式较为传统,在园区物流标准化建设方面比较落后,存在很多问题。

(一)盖世物流园区托盘标准化发展落后

据统计,盖世物流园区客户现使用托盘总数为120023个,其中济南园区22578个(仓储中心21960个,货运市场618个);齐河园区12420个:济北园区70300个;水产冷藏中心14725个。其中:木质托盘101020个(其中免熏蒸91785个、已熏蒸4110个、热处理5125个),塑料托盘6200个,合成材料托盘1879个,铁质托盘267个,钢质300个。从统计情况来看,园区各企业根据自己所从事业务属性及装运货物种类的不同,采用不同种类的托盘。有些企业是自己购买,有些则是租用园区的托盘。从托盘材质来看,园区企业大都采用木制托盘,但是木制托盘使用年限短,承载量小。如果企业使用非标准化托盘,不仅不够环保,还会提高货损率,从而大大增加物流成本。

(二)盖世物流园区冷链物流标准化现状

冷链物流本身具有对象产品特殊性、设备专用性、运作流程高度协调性、高成本性等行业特点,使得冷链标准化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盖世物流集F拥有20万吨超大规模冷库群,2009年投入运营以来,目前已经进驻客户1500多家,年货物吞吐量46万吨。定位于打造全国规模最大、设施最好、服务最优的冷链物流平台。虽然拥有大规模的冷库,但目前盖世主要是进行仓库出租,其他事项都交由企业自行负责。在冷链物流的各项流程,设施设备以及作业技术方面都不够标准。要想为顾客提供更专业化的服务,园区需要在信息采集、货物冷藏、市场交易、物流配送等方面建成标准化体系。

(三)盖世物流园区信息标准化现状

作为山东省公共物流信息平台试点示范园区,盖世集团2010年启动了数字化物流园区项目,2012年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运行,大大提升了园区信息化服务水平。信息平台的建立需要有标准化、规范化的物流设施及条形码技术等做支撑。园区信息平台的标准化水平还有待提升。

三、盖世物流园区标准化的对策

(一)建立托盘循环共用系统

国家《物流标准化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年-2020年)》中重点工程的第一项就是托盘标准应用推广及循环共用体系建设工程。随着托盘在物流运作以及国际贸易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托盘一贯化运输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与推广。但是,托盘的应用不是独立的。根据欧洲、美国、澳大利亚以及日韩等物流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要使托盘的功用和效益得到充分的发挥,需要借助于托盘循环共用系统的建立与实施。

盖世物流园区要想建立托盘循环共用系统,首先要转变园区企业对于托盘循环共用的态度。根据调查,只有33%的企业支持建立托盘循环共用系统。大部分企业出于成本的考虑并不支持建立托盘循环共用系统。其次,关于托盘运营模式的选择。国外托盘运营的主要模式包括交换模式、租赁模式、租赁交换混合模式等几种。根据对目前发达国家托盘运营模式的分析,结合盖世物流园区的特点,认为我国应选择租赁交换模式作为托盘流通的主要模式。托盘循环共用系统是初期投资大、投资回收期长的项目,一般需要2~5年才会赢利。因此,园区建立托盘循环共用系统是一项长远且艰巨的项目。

(二)推进园区冷链物流标准化及信息标准化建设

目前,园区冷链物流标准化操作程度低。在整个物流过程包括运输、包装、装卸、搬运、存储等环节,应该具备电子数据交换及库房管理系统。提升园区冷链标准化程度可以提高生鲜农产品的流通效率。

信息技术在现代物流中的作用至关重要,而在现代物流的整个过程中,信息的采集、处理和传递一定要以标准化为基础。在信息技术和管理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物流设施设备、操作流程、信息系统和管理方法都将随之发生变革。物流园区集合了很多物流服务,每天信息量巨大,必须建立信息标准化体系,使园区信息流通更加便捷高效。

篇(6)

目前,我国从物流角度来研究食品安全性的学者并不多,对于二者关系的认识还不全面。多数学者都是从冷链物流的角度来研究农产品的运输、储存问题。如杨芳等人提出了冷链物流系统的安全性分析和评估方法,并指出了优化的重点;[1]邹毅峰则从生物学的角度出发,通过测算安全可靠度来优化冷链物流系统。[2]也有人从供应链的角度谈到食品安全问题,如雷晞琳、莫鸣认为应该加强食品供应链的安全防范,提出政府要在其中起到主导作用,企业之间则要建立联盟关系,共同防范安全风险等。[3]在物流与食品安全关系的认识方面,物流专家王之泰认为,我们对于物流在食品安全方面的作用认识远远不够,食品安全问题的频繁发生对物流行业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物流行业应该迎难而上,发挥自身优势,赢得生存空间。[4]此次“白酒塑化剂”风波的不断蔓延,把人们的目光再次聚焦到食品物流安全问题上来。尽管我们不能都把责任推到物流身上,但与物流相关的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使我们不得不再次审视物流的重要性,进一步探究食品物流安全的风险来源。

一、食品安全与食品物流安全的界定

1.食品安全的界定。

食品安全包括“食品供给安全”(Food Securi-ty)和“食品质量安全”(Food Safety)。供给安全是指食物的供给数量能否满足消费需求,而食品质量安全则指食品中是否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造成损害和威胁。[5]长期以来,“民以食为天”的状况决定了众多学者对于“食品供给安全”的关注,但是随着粮食供给数量问题的解决,“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被提上日程。尤其是随着新的科学技术在食品业的广泛应用,食品的绿色、安全、健康等质量问题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众多学者的重视。

2.食品物流安全的基本内涵。

物流安全是指在物流运作过程中,因人为失误或技术缺陷造成的货物损坏、失效,以及物流设施损害、物流信息失真等安全问题。[6]其主要包括设施、设备、人员和操作流程规范等部分所构成的安全体系。

目前,对于食品物流安全的定义尚没有统一,张延平和谢如鹤认为食品物流安全是指食品在生产、加工、贮藏、运输以及配送直至消费的全过程中不使消费者受到损害的一种担保。[7]食品物流安全既涉及了食品的生产过程,也涵盖了食品的流通和消费过程。

二、物流是食品安全事件的“元凶”还是“屏障”

为什么当食品出现问题却找不到原因的时候,都会说“可能产生于流通环节”?这里的流通环节多数是指物流环节。尽管不排除某些企业在推卸责任,但为什么物流环节总能成为人们推脱责任的借口,到底物流该不该为其买单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分析食品物流安全问题的来源。食品物流风险的主要来源分为物流操作层、企业管理层、技术层和外部环境层四个方面。

1.物流操作环节是食品物流安全的瓶颈。

食品物流的操作环节复杂多样,参与的企业众多,是最难管理也是最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在物流各环节中容易出现损害食品安全的活动是运输、配送、装卸搬运和流通加工。运输、配送的效率会直接影响食品的时效性和品质,决定食品企业对于保鲜剂、防腐剂的依赖程度;装卸搬运会直接影响食品物理性损害的程度;而流通加工环节操作的规范性、合法性都会直接影响食品的安全性。如近几年出现的染色馒头、毒豆芽、毒大米等事件都是由于在食品的流通加工环节恶意添加染色剂、漂白剂、增长剂造成的。流通加工环节参与的个体商贩众多,其自律性较差,而且分散经营不易监管,导致危害食品安全的事件频繁发生。因此,在物流操作层需要重点管理和监控的环节就是流通加工。

2.管理层组织管理不力加剧了食品物流安全的风险。

在企业管理层,其计划的合理性、组织沟通的有效性、决策的科学性和监控的全面性都会直接影响食品物流的效率性和安全性。这里的计划包括生产供应计划、配送计划及转运计划等,这些计划的合理性和决策的安全性是食品物流安全性的重要保障。组织、沟通的有效性会直接影响物流各环节的衔接性及企业之间合作的协调性,这是食品物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有很多时候恰恰是因为各环节脱节,导致食品供应周期延长、食品变质,从而加剧了企业对于防腐剂的依赖程度。另外,食品物流的安全性还离不开企业对食品生产、流通领域的全程跟踪和监控,层层把关,防止出现问题相互扯皮、推卸责任。

3.技术手段的应用对食品安全的保障与制约。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企业间的信息共享成为可能,为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决策提供依据。目前,在整个食品供应链中信息的作用日益凸显,其决定了物流、商流、资金流的效率性和可靠性。而储存、保管、包装技术的先进性在有利地保障了食品物流的安全、降低了食品在品质及数量方面面临的风险的同时,这些技术自身的安全性又反过来制约食品的安全。如保鲜剂、防腐剂的使用虽能减少食品的腐败变质,但其自身的危害却增加了食品安全风险。再如此次的“白酒塑化剂”事件,使用的塑料容器、输送工具虽有利于物流作业的完成,提高效率,但其自身所含的塑化剂却危害了白酒的食用安全。

4.外在环境的不确定性危害食品物流安全。

食品安全风险的另外一个来源是外部环境,主要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法律法规环境。在自然环境中对食品物流安全构成威胁的是自然灾害,这是不可抗力造成的,如地震、洪水等会导致食品毁损、污染、丢失等现象发生。社会环境则主要指治安状况、人们的自律意识、社会舆论等,会影响食品丢失被盗的几率。而法律法规的健全程度、执行力的强弱、惩罚的力度都是食品物流安全与否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物流的发展是食品安全的保障,而不是食品安全事件的元凶,更不是众多企业推脱责任的借口。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物流业相对来说比较落后,与快速发展的食品业对物流的需求不相适应,再加上企业对于组织管理不到位,物流观念欠缺,这些问题易导致与物流相关的食品安全事件频发。

三、让物流不再成为食品安全事件的借口

从以上对于食品物流安全风险来源的分析,能够发现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虽不在物流本身,但与物流密切相关,这才是众多企业常常把食品问题推到物流身上的原因。要做好食品物流安全工作,使其不再成为食品安全事件的借口,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LunWenData.Com]

1.加强对食品供应链的管理能力和监控力度。

在不同节点企业之间的流转、存储就构成了食品的跨企业供应链系统,每一个企业在其中都承担着不容推卸的责任与使命。食品物流安全问题的解决需要跨部门、跨组织的多方合作。不但需要企业内部加强组织管理和质量监督,更需要企业间的合作与协调,建立食品链全程管理、监督、跟踪系统,层层把关,层层监督,做到分工合作,职责明晰。

首先,要加强食品供应链中物流与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的跨企业集成。食品物流的安全离不开准确的商流、高效信息流、强大资金流的支撑与配合。第二,加强企业之间合作机制的建立。食品要想在保质期内快速流转,离不开企业之间无缝化衔接的实现。因此,企业之间的协调性、合作性都会直接关系到物流的安全和效率。第三,建立、健全供应链信用机制及激励机制。对于节点企业、物流企业的优劣由其他与之有直接联系的企业进行信用评级管理,并与激励机制配合使用,以保证食品在各个环节的安全。第四,实施责任追溯制度,提高食品供应链全程跟踪、监控的能力。近几年出现的多起食品安全事件正因为缺乏必要的全程跟踪、监控能力,导致企业之间互相推诿、扯皮,工商质监部门难以明确责任归属,只能各打五十大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2.重视安全的物流设施、设备和技术在食品业的应用。

要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离不开先进、安全的物流设施、设备和技术的使用。论文格式尤其是冷链物流的发展对于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在我国冷链物流的应用远未普及,所覆盖的食品范围相当有限,设施设备供给不足,难以满足不间断、紧密衔接的冷链物流体系的需要。因此,提高食品安全性,发展冷链物流是个长期的系统工程。

首先,加大冷链物流设施、设备的投入力度,在硬件条件上保障供给。其次,加大冷链物流在食品业的使用范围。一直以来,冷链物流较多用于较高价值的生鲜农产品、冷冻食品,但在其他食品行业应用较少,对物流与食品安全的关系认识较为欠缺。第三,加强对冷链物流的管理、监督能力。冷链物流实施的效率高低根本在于组织管理能力的强弱。要建立流畅、紧密的冷链物流体系,需要科学合理的转运计划的制定,高效规范的作业流程的实施和全程不间断跟踪、监督机制的建立。第四,重视物流设施、设备与技术自身的安全性,防止其自身危害食品安全。一方面,需要包装材料生产和研发企业加大食品级包装、储存材料和技术的研发力度,保证安全、健康、绿色;另一方面,质监部门应加大对于食品包装材料和技术的监管和惩罚力度,从源头上杜绝工业产品包装材料流入食品行业,以次充好,危害食品安全。

3.建立社会化食品物流系统。

社会化公共物流服务体系的建立是一个国家物流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它能够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实现快速响应,从而打破地区封锁,突破行业限制,实现经济一体化的目标。发展社会化物流系统对于提高食品物流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建立快速高效的运输、配送系统。科学配送方案的制定、配送路线的合理规划、运输方式和运输工具的合理选择等措施可以降低食品行业对于防腐剂、保鲜剂的依赖性,满足食品对于上市时间的要求,降低食品超期风险。第二,加大对于冷藏冷冻设施的投入。各级地方政府一方面要根据地方食品特色建立社会化冷链设施、设备,以租用或投资入股的方式满足企业及个体用户的需求;另一方面应积极组织、支持企事业单位自建冷藏、冷冻设施,在用地、税收方面给予优惠,并帮助其组织货源,实现社会化改造。另外还需要整合地方各种形式的冷链资源,提高利用率和实现规模效益。第三,食品生产企业、流通企业转变经营观念,重视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合作,利用其专业化、规模化优势弥补自身物流能力的不足。第四,加强食品行业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以信息流带动物流、商流、资金流的高效运转,实现食品快速、安全供给。第五,加强交通运输、储存保管、货运等物流企业之间的合作,打破企业之间的限制,为实现食品物流无缝化衔接提供条件。

4.完善食品物流安全的风险评估和管理机制。

食品物流安全性直接关乎食品的安全性。健全的风险评估机制和预警机制,有利于企业提高风险的预见性和应对能力。[5]企业科学识别食品物流安全的风险来源,重点把握薄弱环节,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于减少危害和不利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加强对食品物流安全风险来源的识别。食品物流安全的风险来源很多,但各风险发生的概率有大有小,危害的程度也各不相同。因此,识别食品中存在的物流安全隐患,找出食品不安全的影响因素,通过规避、减小和消除危害是化解食品物流安全风险的主要手段。其次,对食品的物流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判断各风险危害的程度(警度)。主要包括各物流环节对食品可能发生危害的程度测评、危害物的剂量、数量描述和可能导致的后果描述等。最后,建立食品物流安全风险的管理机制。目前,企业对于食品安全的风险管理越来越重视,但多数企业在风险管理决策、执行、审核监督方面做得还不够。

篇(7)

关键词:桂台;物流合作;经贸投资

前言

现代物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吸纳就业人员、促进生产、拉动消费、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和支撑其他产业的调整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广西和台湾经济贸易高速增长、投资迅速增加、产业交流合作不断深化、文化交流合作日趋频繁。从2005年起,广西与台湾携手,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八届桂台经贸文化交流会。从2009年起连续5年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主要负责人率团到台湾举办经贸文化合作论坛,足迹遍及台湾南北。截止2012年底,台商在广西累计投资1491项,合同金额70.07亿美元。当前桂台合作交流进入新阶段,双方在金融、旅游、农业、林业、文化、物流交通等众多领域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在台湾对大陆投资排位中,广西已经荣升至第七位。

随着桂台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资源和生产要素在两岸的流动更加频繁,这就对两地的物流运输的规模和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桂台物流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不仅能提高两地的其他产业的合作效率,而且能够利用物流中心的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带动整个北部湾经济区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增强经济的开放度,更能够密切广西、台湾、东盟三者之间的经贸往来。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和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落实对桂台全面的经贸合作提供了重要契机,然而日益频繁的桂台经贸投资往来与物流产业发展并不相匹配。目前,广西的物流产业还不足以给全面的经贸合作提供强有力的物流支撑。

一、 广西物流业现状

广西物流业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沿海,沿江,沿边三位一体。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央就把广西定位为“西南出海大通道”。目前广西的三个最优良港口防城港、北海、钦州早已直通高速公路,向东盟国家最便捷的陆路通道-南宁至凭祥友谊关高速公路也已通车。广西正在积极建设高速铁路,提升西江内河航运能力和北部湾延安海运能力,加强物流通道建设。一个畅通的物流体系,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运输成本,它实际上比给予企业优惠政策,要受企业欢迎得多。

近年来,广西物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一批仓储型物流企业如广西物资集团等加速发展,综合型物流企业初见规模。然而广西的物流业发展还存在很多障碍。一方面,虽然广西的交通运输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区内的基础设施特别是港口的基础设施依旧比较薄弱。另一方面物流企业缺乏规模效益,技术含量较低,经营管理不够完善,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物流体系,物流业的专业化、合理化、现代化、信息化方面与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还存在较大差距。此外物流企业的服务功能单一,物流组织和布局不甚合理,专业人才特别是管理人才单一,企业从业人员对物流现代化和信息化的运作认识程度不够。

二、 桂台物流合作现状

广西物流企业起步晚、发展慢,仍处于雏形阶段,正因为如此,广西与台湾商贸物流方面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台湾企业在广西投资,能够充分利用好中国和东盟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将得到低风险、高回报的种种好处。

桂台产业合作论坛举办的如火如荼之际,两岸的的物流业界业也同样展开了密切合作。在两岸产业合作论坛上,台湾港口物流业界就已经与广西共同签署了5分备忘录,旨在就人才培养、资讯交流、电子物流等项目展开合作。广西与台湾签署协议商定,决心将北部湾港口建设成亿吨级现代化组合港,促进广西远洋航运的快速发展。

目前台湾来广西洽谈投资港口、仓储、物流合作企业已经超过70家,签订合作项目意向的有37家。其中,台资企业钦州伯璇港务公司将投资数千万美元与广西有关港口物流企业公司合作,拟在钦州港建设一个能够辐射中国西南省区和东盟市场的大型港口仓储物流中心。

台湾最大的物流协会DD台湾全球运筹发展协会6日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帮助台商开拓东盟市场。该项合作协议规定桂台双方物流协会共建交流平台,联合两岸物流企业,为两岸经贸合作服务,带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目前在桂台经贸投资合作领域中,两岸的物流业和合作才刚刚起步,还需要两地政府和企业进一步的支持和合作。

三、深化桂台物流合作的建议

(一)促进物流园区的发展。在园区,围绕物流服务的供应和需求,产生了一个庞大的产业群和支持体系,它包括作为物流需求方的形形的制造企业、分销/批发企业、配送中心、零售企业,作为物流供应方的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物流咨询机构、物流基础设施供应商、物流软件公司、物流硬件设备公司、物流通讯器材公司,作为物流运作监管方的政府机构和行业协会,以及作为物流支持体系的科研院所和教育培训机构。

(二)加强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物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物流信息采集智能化,提升物流信息采集的速度、效率和准确率,加快桂台物流信息整合,推进物流大数据应用;另一方面,要以物流信息标准、服务标准和管理标准为重点。信息流的处理和利用水平直接决定了整个物流业的运作水平,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的现代物流才能得到长久快速的发展壮大。桂台物流企业要利用信息化网络整合物流资源,建立并完善桂台物流服务体系和基于桂台媒体和科技合作条件下的信息交流平台,以实现桂台运输、仓储、商品交易等信息资源的传输和共享。

(二)鼓励台湾多元化投资主体进入物流领域。物流业要充分吸引更多台湾资本投资,市场准入的范围也逐步由基础设施建设向商业贸易、交通运输、仓储等服务领域拓展。广西应积极引进台湾知名物流企业来桂,设立商品采购中心、物流配送中心,以建立国际性物流网络体系。

(三)政府部门要制定好物流规划及相应的物流发展战略。没有统一的物流规划很容易造成重复建设等问题,这就要求广西区政府协调好广西的各个地级市,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以达到最优化利用各个地区的资源和优势。此外更要加强管理,严格规范市场秩序,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物流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举办物流专业推介活动,将台湾先进的冷链技术、冷链设施等带到广西,降低其因冷链使用不足致产品变质带来的损失。由政府来牵头,桂台企业为主体建设物流群,构建集物资、运输、仓储、加工和配送为一体的现代物流体系,并积极参与国内外经贸合作,发展第三方物流,码头对接、直航。

(四)加强基础设施和港口建设。物流业的合作快速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强力支持。广西要加强和台湾和东盟的经贸合作,就必须加快其基础设施特别是沿海的港口建设。要充分利用广西沿海港口海岸线曲折,港湾条件较好的有利条件,扩大港口总量,提高港口吞吐能力,打造港口物流基地。此外充分发挥广西沿海、沿江、沿边的地理优势,建立海陆空江为一体的交通网络,营造开放、畅通、统一、有序的水陆空运输环境。

(五)加强物流人才队伍建设。桂台物流业的合作,对物流人才特别是物流业的高层次规划和管理人才的需求也急剧增长。广要高校要依托院校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先进的物流模拟系统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还可以和物流企业加强交流合作,和台湾的大学进行联合办学,培养一批具有扎实物流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此外,要加强桂台物流管理层面的合作,桂台两地的物流企业可以通过联合将举办培训班、研讨会、对口考察等方式加强交流互动,鼓励两地物流行业人员经常交流。

结论

目前东南亚经济呈现强劲攀升,广西背靠中国大陆,面向东南亚。广西北部湾港口既是连接东南亚市场的桥梁,又是西南地区向南出海的最近通道,其物流业的发展前景具有相当大的诱惑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将成为连接泛珠省区、西南省市和东盟国家的水陆国际交通大枢纽和物流中心。

广西的物流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在地理位置和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成本、人工成本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对于物流技术和物流管理的需求非常迫切。

广西作为中国大陆与东盟交往的平台,物流业发展前景甚好,发展潜力巨大,台湾在物流业特别是国际航运物流方面有着丰富的管理经验和成熟的技术和运营模式,恰好能为广西物流产业升级提供重要的管理、技术、资金等支持。广西与台湾物流业的合作对广西物流产业升级起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同时台湾的物流企业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壮大。台湾大型物流企业直接投资或注资参股广西物流企业的升级,将实现两地物流产业的共生共荣。(作者单位:广西外国语学院)

备注:本论文系“2014年度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桂台商务与投资合作促进研究(项目编号:YB2014448)”系列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陈海. 台湾海峡两岸物流合作发展研究(D), 昆明: 云南财经大学, 2009.

[2] 杜文宏. 给予知识管理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构建的理论和方法(D),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 2011.

[3] 林荣清, 曾文琦. 闽台两岸合作交流先行专题研究[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4] 李艳梅, 宗刚. 台湾两岸物流合作方式研究[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06).

[5] 王永富, 杨振科. 广西-东盟物流合作研究(J), 市场论坛, 2010,(12).

[6] 吴文征. 物流园去网络协同研究(D), 北京: 北京交通大学, 2012.

[7] 邢虎松. 区域物流合作理论及应用研究(D), 北京: 北京交通大学, 2014.

[8] 袁旭, 滕冲, 毕乐华. 环北部湾区域物流经济联系发展战略分析(J), 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7,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