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0 21:54:0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书籍设计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文字是封面设计中传达信息的重要内容,也是准确传达书籍意境和格调的元素。封面设计中一般包括书名、作者名、出版社名等文字,这些文字不能随意设置、摆放,而是需要设计者运筹帷幄,将所有文字的字形、字号、字距、排列方向、组合方式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考虑。设计者要通过阅读、了解书籍的整体内容,并通过对书籍内涵的理解与掌握,对文字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形象的设计。例如,书名的设计并非只能运用某一种字体、色彩或字号来表现,如果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字体、色彩、字号加以组合会让人耳目一新。在封面有限的展示空间里,书名文字的设计显得至关重要,无论采用何种设计手法和组合方式,都应该突出书名的主体地位,在这里主要从字体的选择方面对书名所用文字的设计作详细的介绍,一般用于书名的字体包括书法体、美术体和印刷体三大类。其中,书法体一笔一画间显示出无穷的变化,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具有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此外,书法体字迹很多都出自社会名流之手,因而赋予其名人效应,深得读者的喜爱。美术体可分为两种:规则美术体和不规则美术体。规则美术体作为美术体的主流,强调点变化统一,且外形要求规整,具有易于阅读、设计起来比较简单的特点,但其形式缺乏变化,比较呆板。不规则美术体则与之有所区别。它强调变形自由、随意,不管是从点划的处理或是字体的外形方面都要求体现出不规则的变化,具有形式丰富、个性明显、设计感强、装饰性突出等特点。不规则美术体较之规则美术体和书法体而言,具有更鲜明的个性,且更具有适应性,所以被许多书刊优先选用。印刷体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早期的印刷体与规则美术体有些类似,比较呆板、僵硬,现在的印刷体则有所改进,融合了不规则美术体的变化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印刷体的表现形式,弥补了其形式感上的不足。不同种类的书籍对文字设计也有不同的要求,少儿读物类书籍使用的文字要求生动活泼,具有稚拙感和趣味性;工具类书籍使用的文字要求工整、严谨,具有较强的秩序感,等等。在书籍设计中,将文字进行变形和组合设计,可以形象地传达书籍的内容信息,并让读者体会到韵律感、节奏感和美感。
2封面的图形设计
图形具有丰富的内在含义,在书籍封面设计中是强化主题的重要元素,也是封面设计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在画面中往往占有很大的面积,成为视觉中心,所以图形设计的好坏关系到书籍出版的整体效果。优秀的封面图形设计应该是在具有美感的同时让读者过目不忘、为之震撼。如果想让封面图形设计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就必须使设计出的图形与书籍内容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一般的休闲类书刊。例如,时尚杂志、女性杂志,其标准是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要求与时尚接轨,所以会选用当红影星、歌星等的图片做封面;科普读物选择封面图片的标准是具有科技性、知识性。因此,通常选用与先进科技成果相关的各种图片;新闻杂志常选择有影响力的新闻人物作为杂志封面,其标准不是时尚,也不是饱含科技性,而是具有新闻价值;美术、摄影类刊物通常选用有代表性的、优秀的艺术和摄影作品作为封面,其标准是具有艺术价值;而体育杂志则会选用体坛风云人物的图片作为封面。优秀的封面图形设计不仅仅是图案元素的华丽拼接,而是书籍内容形象化地再现,可以提高书籍的整体格调。
3封面的色彩设计
封面的色彩设计是封面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拿捏有度的色彩表现和艺术处理,能产生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吸引读者的目光。色彩的运用要做到与内容相适应,要善于通过不同的色彩对比效果来表达出内容和思想的不同。同时也应注重在对比中求协调、统一,这就需要用间色互相配置,使对比色统一于和谐的整体之中。书名色彩的运用在封面上应略微突出,必须具有一定的纯度,这样才能显著夺目,让读者一目了然。此外,在封面设计中既可以运用绘画色彩,也可以运用装饰性的色彩来表现。在封面色彩设计中还需注意的是,不同种类的书籍,其色彩的运用应有所差别。例如,儿童读物的封面色彩就不适合用于教科书。色彩,不需要明确的轮廓勾画,却极富情感表现力。色彩元素地融入,可以引导读者更直观地感受书籍之美,但只有与书籍主题内容相协调的色彩设计,才能获得读者的共鸣,让读者认可并接受。
4小结
论文摘要:在电子时代的今天。工业技术的发展与文化商品的设计、市场销售息息相关,书籍设计不再是个体的设计,它是一个集体合作的结晶,它对视觉感官美要求越来越高,材质及印刷工艺美在图书销售环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个有责任的书籍设计者,要了解并抓住市场信息,抛开陈旧的运作方式,跟上时代的步伐,转换观念,虚心学习,敢于创新,注重传统与现代科技的探索,为书籍设计概念注入新的活力。
说起“uv",当今的平面设计界几乎都很熟悉。走进林林总总的图书市场就会发现,近年来新版畅销图书的封面大多采用了此项工艺。其视觉和触觉效果的特殊魅力正在书籍设计领域广泛流行。近两年从全国书市上我们观察到,采用"uv”工艺印制的图书品种和数量正在迅速增加,几乎占据新版图书市场的六成。在这六成中,主要是旅游、消费型和欣赏型书类使用较多,而且呈上升态势。科技资料、科普类书籍、教材、政治政策类、文学、历史类书籍使用较少。据北京图书大厦2004年3月社科类图书销售排行榜显示,居前10位的图书中有8种采用了特殊工艺印制,其中7种采用了不同的“uv”工艺。(见附表)
另据新华网2004年4月公布的深圳书城畅销图书排行榜,前10位中现代出版社的《生死遗言》封面采用特种莹彩纸张印制;世界知识出版社的《商道》采用烫银、模切工艺印制;工人出版社的《血酬定律》采用烫黑工艺印制。wWw.133229.cOM而去年风行一时的《我们仁》亦采用特种艺术纸张和印白工艺印制。出版界这一迅速兴起的材质、工艺设计现象正日益影响着图书外部形态的变革,应引起我们书籍设计者的关注和思考。目前书市上消费类和休闲类书籍不仅从印刷上,装帧设计上要求一种新奇、多样,同时在文字、书名上也已一种非直观或非正常的语言从侧面给读者以诱导,以吸引和扩大读者群,获取更多的利润。如:《谁动了我的奶酪》、《你的降落伞是什么颜色的》、《做人不要太老实》、《河南人惹谁了》等。
一、认识uv的工艺美
uv(ultravioce,紫外线)是印刷领域的一项新型上光技术,是指在印好的印刷品表面覆盖一种特殊的透明材料,这种材料即uv油墨,又称紫外线固化油墨。是一种非色彩油墨,无色透明。它与普通油墨通过溶剂挥发的干燥方式不同,uv油墨在印刷过程中能在一定波长的紫外线照射下发生瞬间的化学反应,可在几秒钟从液态变为固态。因此可在印刷品的表面形成光滑的层面,使之产生特殊的视觉效果。
uv油墨在固化过程中因不同的加工工艺会产生光滑、磨砂、皱纹、冰花等多变的装饰效果,使平凡的油墨焕发出神采,使观者的审美体验不仅可从视觉感知更可立体的通过触觉进行体验。极大丰富了设计师的设计语汇及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恰当地使用可使设计作品在优雅的氛围中透出悠悠的高贵气质。
uv上光技术与之前的覆膜、贴塑等印刷工艺相比,不仅具有上述艺术表现力,其还具有价格低、易操作、污染小、固化后无毒性、利于环保,可再回收的特点,而且其稳定性强,可擦洗,无覆膜工艺常出现的翘边、起泡、脱层等缺陷,大有替代传统上光工艺之势。
二、工艺设计与装帧
uv工艺的迅速兴起不仅极大地丰富了艺术表现力,为装帧设计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对设计理念亦有较强的冲击。设计的艺术创意固然重要,但是其表现的载体和形式也同样重要,工艺设计已成为创意设计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在过去近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平面设计从来都是以机器印制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它从未脱离过大机器生产而独立存在。即使在国际各种设计比赛中,设计作品的机器生产工艺水平也是评判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件艺术品都离不开材质美、工艺美。如今科技的进步、数字技术的应用都不断冲击着设计观念的变革,书籍设计艺术同样也要靠装帧材料的美感、印制工艺的美感来丰富、创造书籍设计的美感,创造出更美、更新的图书外部形态。因此作为一名设计师不仅应懂得基本设计原理,还必须掌握机器生产的相关工艺,了解各种材料的种类、性能,使其作为一种设计手段更好地为艺术创意服务。
前两年图书市场上艺术特种纸的流行和最近uv工艺的迅速兴起,以及平装图书领域烫金、凹凸等工艺的广泛应用都说明材质及工艺因素对装帧设计的影响力。如何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已成为装帧设计工作者必须研究的课题。设计本身就是一门科学,它囊括着工效学、心理学、材料学、印刷学等现代科学技术。作为一个书籍设计工作者,应当顺应时代,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书籍设计的前沿技术和设计要求。事实说明,恰当的材质运用及工艺设计在很大程度上会提升图书的艺术品位、创造良好的出版形象。如曾风行全国的中国青年出版社的《藏地牛皮书》一书,封面采用特种艺术纸,内文选用蒙肯轻型纸,切口刷黑,书籍两侧栓绳洞的设计就是将材料、工艺之美融与人文的设计范例。而近年来以卓而不群的图书品味而备受业界关注和读者好评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和河北教育出版社,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其对图书外部形态的创新和对装帧材质、工艺设计的考究。
因此,设计工作者在从事图书设计工作时,应在必须掌握图书内容的同时还需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在出版工作中的作用,客观审慎地看待工艺设计。不可盲目追求“奢华”的工艺设计,也不可忽视工艺设计带来的艺术美感,要敏锐地捕捉和把握当今社会的审美需求和走势,融合适当的工艺设计将艺术创意完美的表达出来,从而达到内外兼优、相得益彰的视觉形态。一本理想的书应该体现和谐之美,既为读者创造精神需求空间,又能体现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的阅读愉悦。
三、工艺设计与编辑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审美的需求也更加多元化,读者对书籍外部形态的审美需求也越来越高。仅仅简单满足于阅读的朴素之美已不能顺应时代的需求。科技的进步也为考究的装帧工艺提供了可能,此时的图书编辑理念在书籍的表达方式上也更加注重了装帧设计和工艺设计。毋庸置疑的是,在图书出版的整体运作过程中装帧设计工作日益引起出版业界的重视,但与图书形态息息相关的材料、工艺设计却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近年来编辑行业从畅销书的运作分析结果中提出了“编辑含量”的延伸概念,即充分调动图书作为商品的各个元素,创造读者注意程度高,符合“眼球经济”时代读者需求的图书外部形态。这是市场对新时期编辑提出的要求。过去出版社对编辑的要求更多地强调其文字功底。现在看来,图书市场对编辑素质的要求已不限于此,编辑对图书外在表达方式的审美判断则显得越发重要。编辑的审美素质对其产品(图书)的品质具有重大的影响,而这种审美素质显然要基于其对相关设计知识的认知水平。编辑要走出传统图书的固有模式,与美编共同肩负起创造美的图书形态的任务。现代图书形式的灵活多变影响着现代编辑理念,文字编辑与美术编辑的工作分工不再明晰,往往是一种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工作状态。一本成功的图书必须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编辑所承担的文字工作的外延不断地扩大,这就要求编辑要了解许多相关的设计知识和工艺知识,并具备非凡的审美素质。因为这些知识的积淀会直接影响到其编辑作品的最终品质。当然,这并非要求文字编辑去替代美术编辑的工作,而是由于图书外部形态设计在图书策划出版的各环节中越发重要,而不断更新的材质及印装工艺又不断影响和作用着图书的外部形态。书籍设计不再单纯是美编的工作,编辑只有了解不同材料的特性和不同印制工艺的效果才能更好的参与出版工作,全面掌控图书出版的整体流程,在激烈竞争的图书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四、工艺设计与出版
我们知道图书的印制环节大多由出版社的出版部门负责运营实施。换句话说,图书最终的形态体现与出版部门的决定也是息息相关的。如今我国的印制工艺水平进步很快,新材料、新工艺的更新速度也很快,如果我们的设计观念跟不上、信息不够灵通,就会直接导致我们的图书设计水平在整个图书市场的相对滞后,影响竞争力。所以,了解并运用新材料和新工艺是设计师与编辑及出版部门共同的任务。
诚然,任何一种新生事物的推广都势必会承受来自各方的压力,诸如观念、成本等。这就要求出版社各部门间要相互沟通、协调,根据图书的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工艺设计进行表达。从本文前面列出的图书销售榜中,我们虽不能说图书的工艺设计与图书的销售之间有必然联系,但至少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读者对当代图书形态的审美取向。图书是文化的商品,因此书籍设计应体现一种文化审美价值。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图书的附加值也日益成为消费者选择的重要内容,而书籍的外部形态正是其附加值的具体表现。据查,美国一家出版社的《致命的巧克力》一书未注重装帧设计,销路平平。后经专业图书包装公司—肯尼图书公司重新设计之后,销量顿时增加了25万册。事实上,在这个商业经济竞争激烈的今天,商业操作的低成本、高回报的时代已不复存在了。试想,当年《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在早期的运营时,若不投入大量的资金又怎能在竞争激烈的期刊市场杀出一条血路。而细观近年来称雄市场的畅销图书,哪个不是给读者以装帧精美、印装考究的审美体验。这其间图书成本固然增加了,但也促进了销售,增加了利润,同时也树立了良好的出版形象。
五、结语
纪实类书籍是将对事情或事件的现场报道的文字和图像装订成册的图书。纪实类书籍借助个人亲身经历、采访等体验方式或运用日记、书信、档案、新闻报道等历史文献为内容基础,以非虚构方式反映现实生活或历史中的真实人物与真实事件。顾名思义,纪实类书籍设计则是对于纪实类书籍的整体设计,包括对开本、字体、版面、插图、封面、护封以及纸张、印刷、装订和材料事先的艺术设计。
二、纪实类书籍设计中书籍设计五感的传达
书籍不仅能带给读者丰富的知识体验,书籍制作的材质与工艺的考究,还能引起读者在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几个层次上的感官享受,提升对审美的品位,看书的同时,也是享受书籍带给人体的思维和身体愉悦,五感的相互沟通结合,提升了读者对书籍内容想象的空间。
(一)书籍设计五感传达对纪实类书籍设计立意的支撑纪实类书籍设计的立意是服务于书籍内容的,将无形的意念转化为具体的设计,使书籍内涵更佳的展现于读者面前,增添了阅读趣味,丰富了书籍内涵,赋予书籍新的生命力,使书籍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内页的文字,而是通过书籍设计的工艺、材料、版式等元素的综合运用来丰富书籍内容,以此升华书籍的气质,传递书籍的内涵,方便阅读。书籍的立意,通过书籍设计五感将其由看不见的思想转化为具体的设计实物,并且通过五感对其的演绎,使书籍的外在表现力得到发挥,书籍不再只是依托其内容的表现力去阐释其立意了,通过书籍设计五感也能使其立意得以展现,并且更为直接、具体,将读者与书籍的距离拉近。
(二)书籍设计五感传达对纪实类书籍设计材料选择的影响不同的材料赋予书籍不同的情感抒发和审美特性。材料的运用应结合书籍的内容,为书籍内涵的呈现所服务。书籍设计透过材料视觉与触觉,将书籍的味觉引出,在时间的虚与事件的实相互转化的同时,带给读者细细思考和品位的空间。
(三)书籍设计五感传达对纪实类书籍设计工艺的辅助书籍设计制作环节当中工艺处理的不同,所彰显出的书籍气质是不同的,工艺的不同在五感上带给读者的体验是不同的。书籍设计五感与制作工艺是相辅相成的,制作工艺辅助书籍设计五感的体现,使读者可通过制作工艺体会到五感,进而使读者透过五感体会书籍的内涵,同时能体会制作工艺所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四)书籍设计五感与纪实类书籍读者阅读心理的关系在阅读时,感知、想象、联想、思维、记忆等心智因素,分析、综合、推理、判断、归纳、演绎等心智技能,以及阅读需要、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各种意向活动,都是具有调节、促进作用的各种心理因素,它们交互作用而形成一个渐进的认知过程,成为决定阅读水平的关键所在。读物作为一种客体,它负载着作者的见解、意愿而去影响读者这一主体,而主体与此同时又在不断利用自己的经验积累去顺应、同化或逆反客体所负载的信息,阅读就是一个主客直接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然而书籍设计是这一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桥梁,时代在进步,对美的追求也在进步,人们对于阅读的乐趣不再只是满足于没有修饰、毫无美感可言的简陋书籍,而是在体验书籍内涵的同时享有五感的体验。透过书籍的设计,在阅读的过程之中,自然地调用了人体的视感、触感、听感、嗅感、味感,引发了读者对书籍的感知、想象、联想、思维、记忆等心智因素以及分析、综合、推理、判断、归纳、演绎等心智技能。作为纪实类书籍的设计来说,不仅仅只是陈述历史,而将读者带入到历史当中去,使其身临其境,引发共鸣,才是对纪实类书籍最恰当的设计。
三、纪实类书籍设计中书籍设计五感传达的积极作用
(一)促进书籍内涵的表达,增强书籍可读性书籍的内容和设计形式的一致,才能准确表达出一本书独有的风格特点,所以说好的书籍设计,应当是全方位的、符合书籍内容精神并能提升其内涵的整体设计。纪实类书籍设计带给读者时间、往昔的感受;用手触摸书籍厚重的封面时,感受到数字时间的起凸工艺,真实的感受到时间的过往和存在;当翻面书页的时候,听得到纸张之间的摩挲之声,如同书籍的自述;书页在不经意耷拉而下的时候,可闻见纸张的芬芳、墨水的香气;在读者领悟书籍内涵之时,结合阅读之中获得的感受,体味书籍的时代气韵……在提供有效信息的前提之下,结合书籍设计五感,赋予书籍新的生命力,文字不再是冷冰冰的,图片也不在是困在框框里面,避开僵硬的填充排版,将有限资料合理并艺术的处理,使得书籍内涵之外还具有观赏的价值。
(二)展现书籍书卷气文化内涵“气”是中国古典美学的范畴,是艺术和美的根源,“气”和书连在一起称为“书卷气”,书卷气在现代被借用于形容书籍的装订形式。可见,书籍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审美,在读者阅读中的每一个停顿,每一刻品位,都是一次美的体验。由于纪实类书籍的内容是相对厚重的历史话题,所以需要留给读者视觉上的空白,以此来营造阅读的空隙,给读者一个空间去思考书籍内涵,放慢书籍紧张的节奏,由此使阅读更加舒缓顺畅。
四、结语
(一)少数民族视觉元素的内涵和意义
少数民族视觉元素指的是那些能代表少数民族文化特质、充分体现少数民族文化特点的视觉符号。像我们所熟知的文字类元素,如藏族的文字;以及一些图形类元素,如吉祥纹案、苗族的头饰等等,这些都可以称作少数民族视觉元素。所谓的少数民族视觉元素其实可以指那些人们看到后会联想到某个少数民族的元素。它是一个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积淀下来的,可以体现一个民族的面貌和审美的象征元素,也承载了一个民族的情感寄托,标志着民族共同的记忆。
(二)少数民族视觉元素的分类
少数民族视觉元素如果细分可以分为很多类,例如文字、器具、建筑、图形等等。少数民族视觉元素的特点是具有其独特的民族性,不同的民族之间的文化不同、历史不同,所形成的视觉元素必然也不相同。广义来说,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少数民族视觉元素分为以下三类:
1.文字类型元素
在所有的视觉元素中,文字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种。在书籍的设计中,文字是必不可少的。作为语言意义的载体,文字不仅有着记录文化、历史的作用,同样具有承载民族感情的作用。它是一种抽象符号的化身,文字不仅是少数民族日常生产生活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民族的基本标识之一。
2.纹样类型元素
图案纹样艺术在本质上是人的意志和精神的物化。少数民族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搜集素材创造和保留了各种各样的图案纹样,例如:在建筑、服饰、生活用品等等方面。这些纹样给民族类图书的封面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果从表现内容分类,可以将纹样分为自然形纹样和几何形纹样两类。几何纹样是由几何图形排列组合成的纹样图形。而自然形纹样则是由自然界中的动物、自然景物、植物、人物等图案组合而成的。从另外一个角度分类,我们又可以将纹样分为单独纹样和连续纹样,这是从纹样的平面图案属性划分的,其组织形式和结构组合各有不同。连续纹样是单独纹样的组合。
3.色彩类型元素
在民族类书籍的封面设计中,色彩同样是最常见的表现手法。无论是运用哪种类型的元素其实都离不开色彩的烘托,纹样、文字的表达同样也需要色彩的衬托才能更好地表达设计者想传递的信息。不同的色彩具有不同的象征性特征,不同色彩具有的色相、色调也都不同,因此会带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不同的色彩具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这与少数民族在不同背景下长期形成的审美观念有关。所以,色彩的运用与社会意识形态、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民族心理结构等因素紧密联系在一起。色彩是最强有力的表达情感的手段,用其表达情感有着超越语言的效果。
二、少数民族视觉元素在图书封面中的设计运用
(一)文字的运用
在民族类图书的封面设计中,文字具有多方面的表达功能与价值。单从内容表达上看,文字可以直接表达出书名、作者名、出版社名等重要信息;而从语言的民族性来看,文字则具有民族的族性和装饰功能。族性的体现,例如新疆维吾尔族民族的书籍在设计的过程中辅以维文,能让人一目了然看出书籍的民族属性。再者,由于文字的结构和书法的特殊性,文字还具有装饰。例如朝鲜文、维文本身就可以体现出特殊的审美价值。巧妙地运用文字来设计封面不仅能很好地反映书籍内容与主题,而且还能给人以自然古典的美感。
(二)图形纹样的运用
图案纹样的运用是封面设计的重要手段之一。纹样可以用不同形式手法表现出来,在设计时需将纹样的造型与书籍的类别以及书籍内容巧妙地结合起来。因为纹样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与不同少数民族的生活环境、历史文化、地理、自然等情况息息相关的。而这些会造成不同少数民族的审美取向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这些差异决定着它们在艺术上有着各自独特的风格。在使用这些纹样时,将纹样与书籍内容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则成为了设计的关键。不同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经典的图案纹样,如蒙古族的云纹、犄形纹、卷草纹;土家族的藤藤花纹、虎皮花纹;藏族的八宝纹、六长寿图、四和瑞相等。通过不同的搭配与变化,可以将纹样造型设计成各种独特的构图形式。每种纹样都有特定的民族文化内涵和艺术美学元素,因此不同的纹样有着不同的意蕴,适合使用的背景与书籍封面选择也不同。而真正具有应用价值的纹样不仅要做到具有民族特殊性,更重要的是与书籍的主题相吻合。而最为巧妙的是,通过纹样的设计表达出不同民族的内在精神,创造性地运用纹样表达民族的内在气质,避免生搬硬套,自然而然地表现出对民族理想的追求。
(三)色彩的运用
艺术来源于生活。色彩是生活的基本元素,也是艺术的基本元素。随着时代的发展,色彩的表达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背景下有着千差万别。色彩的使用不仅像文字、纹样那样可以单独使用来起到表意和装饰的作用;也可以作为背景与其他视觉元素搭配使用起到载体的作用,即色彩的表形价值。因此,色彩的运用对于民族类书籍封面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合理恰当地使用色彩不仅可以正确地表达民族性,更关系到构图的品质与封面元素的和谐。不同民族有代代相传的色彩习俗。彝族使用最广泛的三种颜色是黑、红、黄。而彝族最崇尚的色彩是黑色,这是因为他们认为黑色是大地的颜色,是孕育万物的颜色,同时黑色也象征了高贵和典雅;而红色象征火,代表了热情、勇敢;黄色象征阳光,是万物的本源,给人以幸福和光明。除黑、红、黄之外,彝族也比较喜爱使用蓝色和白色。纳西族在色彩观上与彝族有许多相似之处。源于对牦牛的喜爱,纳西族偏爱黑色,除了黑白两色,他们也同样喜爱红、黄、蓝三色。
(四)将少数民族元素融入在艺术设计中的意义
图书的封面设计,具有传达书籍内容的功能。书籍封面设计兼具内容表达与美化书籍外在形态的作用,是功能与审美的结合,可以说是书籍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民族类图书的封面不仅要与内容相关,还要给人以美感,这就体现出了设计中艺术的重要性。一目了然地显示出书名,让读者清晰地理解书籍内容,这是书面设计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所谓民族类书籍,是指主题与少数民族相关的书籍种类。其独特性在于它是与少数民族相关的书籍,要求在尊重少数民族、表达出民族文化内涵的同时又要有独特的民族艺术魅力并且要做到具备一定的商业性价值。民族类图书封面设计要将这些功能都结合起来才算完整。民族类书籍封面设计的艺术性从属于它的功能性,功能是第一位的,设计是以书籍为媒介来表达设计者的思想情感;通过设计这种艺术形式来激发书籍的商业性价值。设计为人,目的是为满足读者需求,吸引受众阅读,为更多的读者所接受和喜爱。设计是一种服务,对于服务来说,人性化则显得至关重要。图书封面的设计,既要反映该类图书的内容,又要体现少数民族特性。所以,在设计中,要熟练运用平面设计的技巧,将民族艺术元素巧妙地融合到平面设计中,达到书籍内容和精神的统一,通过精心的设计和规划使封面效果达到最佳。
三、封面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将少数民族视觉元素用于民族类书籍会带来很多好处,但是在运用的过程中还是会遇到不少问题。这些缺陷影响了书籍的品质,也会对书籍的销售市场产生消极影响。首先,缺少民族视觉元素的图书标志识别性相对较低,不能鲜明地表现民族类图书的特色。这是很多民族类书籍封面存在的缺陷,不具代表性的民族视觉元素其实并不能引发人们的联想。其次,民族视觉元素的使用方法老套,缺乏创新意识。在一些民族类书籍的封面中,虽然使用了少数民族特色元素,但是生搬硬套,没有内容和创新,仅仅是形式上的摘抄。创新是文化之源,创新所产生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创新融合的运用才能设计出好的封面。再者,虽然封面运用了少数民族视觉元素,但是却使用了不恰当的应用,也会起到反效果,对读者产生误导。例如:错误地将一个少数民族的视觉元素用于其他少数民族,或者是将汉民族的视觉元素用于少数民族的图书封面上;以及错误地运用视觉元素类型,将历史类的视觉元素用于经济类书籍中等等。最后,民族文化图形元素使用繁杂也会影响读者的阅读欲望。即使使用了少数民族元素也要把握好量的尺度。
四、将少数民族视觉元素运用于封面设计中的建议
(一)正确地运用民族视觉元素
书籍封面的设计和任何艺术的创造都一样会涉及到形式与内容的协调关系问题。从理论方面来看,设计形式为书籍内容而服务,因此书籍内容对设计形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从应用方面来说,实用是排在第一位的。设计师设计封面并不仅仅是为了通过外在形式来解释书籍内容,更重要的是,在对书籍内容进行解读的基础上,结合情感和创意,设计出艺术的作品。所以在设计过程中尤为重要的是协调好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不能张冠李戴。
(二)运用现代设计手段实现民族视觉元素的创新与恰当
在这个信息量巨大的时代,设计者如果只注重视觉形式,则人们会逐渐感到麻木和无趣,只有那些新颖的、具有高度创新的视觉信号才能给人们以刺激,让人们产生兴趣,更加容易接受并记住它们。而这些视觉信号,就是图形语言的表现。它们的设计和表现更需要独特的图式形式,而在表现形式的探寻和个性化创新则是设计师们需要努力的目标。
(三)体现少数民族元素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
虽然运用现代设计手段设计出创新元素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一本具有艺术感的书籍,不仅要注重封面的视觉图形创意,更要注重整体的设计美感,这是在民族类书籍封面设计中所缺少的,应该引起设计者的足够重视。例如在书籍的封面设计上,不同质感类型的纸张适合不同类别的书籍,纸张材料的不同也会导致图书风格的截然不同。不同质感的纸给予了设计者更多的设计灵感和设计方式。有些纸质粗糙、有些细腻、有些轻薄、有些厚重、有些坚硬、有些柔软,各种类型的纸质会带给读者不同的感受。不同类型的纸质呈现出不同的纹路和肌理,配上不同的质感,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也是完全不同的。可见优秀的封面设计,不仅要加入恰当的少数民族视觉元素,同时也要在触觉、嗅觉等感官方面增添一丝独特的民族特色。
五、总结
(1)重读一遍四大名着:《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2)专业基础知识的拓展:细读《信息技术与应用导论》、《c++精髓-软件工程方法》,做好笔记,需要时查阅相关的论文和书籍,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课程知识的学习:专心学好本学年的所有课程,做到课前预习,课上认真听讲,课后复习并完成相关的作业与练习。
(4)课外知识的学习:多去图书馆阅读近期各类杂志,例如《程序员》、《软件学报》等,重点关注信息技术领域的相关报道和有关新技术新方法等的文章。
通过实行上面的计划,我想应该会达到预期的效果。进入大二后,我觉得重点就应该放在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上了。因此,经过认真思考我制定了如下的计划:
(1)抽取时间阅读名家名篇,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2)专业基础知识的拓展:细读《80x86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c++语言实现》、《计算机组成原理》,掌握查阅相关的论文和书籍,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课程知识的学习:专心学好本学年的所有课程,加深对《离散数学》、《数字电路》、《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的课程的理解,掌握好相应的各类实践技能。
(4)课外知识的学习:登陆图书馆数据库阅读相关论文,提高自己的论文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
经过前两年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我想自己应该对计算机领域有了整体的了解,也初步掌握了计算机领域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并拥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在大三的学习过程中,我参照系里安排的课程做了如下的计划:
(1)阅读一些管理沟通方面的书籍,提高自己的沟通和管理组织能力。
(2)专业知识的拓展:细读《数据库系统导论》、《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掌握查阅相关的论文和书籍,掌握有关数据库、计算机网络及操作系统的原理和应用。
(3)课外知识的学习:查阅信息技术论文(特别是多阅读英语论文),扩展自己在专业领域的知识面,跟上当前最新的技术和应用。
【关键词】形态构成 书籍设计课程
形态构成艺术是时代的产物,其理论经包豪斯学院实践,同时受各种现代艺术流派的影响,如荷兰风格派、构成主义、达达派、抽象主义等,逐渐成为符合当今时代需求的设计艺术理论与应用原则。几十年来,包豪斯设计理念与系统在西方影响极为广泛,因此其构成形式上具有一定的包豪斯正统性。以点、线、面为主,运用线的黑白对比使视觉形成胀缩感。在东方,日本在上世纪30年代就已受其影响,利用线条、基本形态等,在分割与填色上设计出独具东方特色的元素图案。总而言之,构成是研究视觉语言及其构成规律的学科,是各类设计学科的共性设计语言。把它运用到现代平面设计重要门类之一书籍设计课程中,从点线面运用、色彩、空间、质感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能更好地体现书籍的外在形态与内在结构。本论文立足于形态构成的应用研究,重点研究在教学上三大构成影响书籍设计的方式及其风格上的关联性,从而展望书籍设计未来的功能与形态。
1 点、线、面展现书籍页面功能
点、线、面是书籍课程中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也是组成书籍版式中的重要元素。众所周知,“点”不具备长度与宽度的概念,它是构成元素中最小的因子,是一切自然形态的基础。巧妙地利用点,可以在书籍设计中创造出与众不同的效果。“线”则是点的运动轨迹,它有长度但不具备宽度。线在书籍设计中发挥着连接的作用。“面”相对于“点”而存在,它面积大且形态多样。不同种类的面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所形成的效果也各不相同。点线面是组成书籍页面最基本的形式,也是图像、文字的重要表达。点线面的整合往往影响书籍整体的版式编排,体现书籍页面的功能。深受包豪斯影响的设计师奇措德于上世纪20年表其专著《新版面设计》,对旧字体旧版式进行了强烈抨击,并阐述了现代构成风格对书籍版式的影响。他的众多书籍设计作品被书籍设计课程作为范例进行讲解。其作品深受包豪斯、构成主义及风格派的影响,书籍版式中往往采用非对称式的纵横编排,多采用几何图案,利用字体大小的不同创造视觉流程,形成强烈的构成韵律感。他的作品在当时引起了设计界不小的震撼。又例如《版面元素》一书中,字母形成的点、几何的线,以及由字母群形成的面形成了简洁鲜明的点、线、面构成形式,具有强烈的功能主义特点。
2 色彩与空间体现书籍整体形态。
书籍设计语言的组成元素除文字与图像之外,色彩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元素之一。图与文的体现正是前文所阐述的点线面综合运用,而色彩则是表达书籍含义与传递感受的多棱镜。在构成要素之中,色彩的表达有着不同的情感倾向。例如色彩之间的冷暖差异,红色显得活跃、豪爽;蓝色则抑郁、沉重。黄色代表愉悦、耀眼;绿色则自然、宁静。每种颜色不同的视觉感受也给书籍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在教学中需要重点强调,设计书籍时要根据书籍的主题来准确选择颜色,以达到和谐的效果。然而色彩的选择取决于它自身的饱和度与亮度,也取决于它在版式中所占据的位置与面积。例如吕敬人先生设计的《中国文化通志》,这是一百部系列的套书设计,既要把握统一的色调又要突出本书的内容。此书的设计以三种渐变色条为一个分割单位划出10个部分,为查阅方便,每卷以色相的冷暖演化为每卷的色彩基调来区分卷名。又如《敦煌全集》一书,其色彩把握取决于敦煌艺术最典型的色彩特征――敦煌红。把敦煌红与敦煌青石壁画中的色彩变成本书的色彩基调,以体现该书鲜明的民族内容与地域特色。色彩的运用是一门学问,需要敏锐的色彩感知能力和理性的判断能力,才能真正体现它存在的价值。
立体构成对于空间的掌控与把握同样体现在书籍设计之中,并成为书籍形态中重要因素。书籍设计的多样性在于它不仅仅体现的是平面的二维设计,还有重要的三维立体呈现效果。书籍是实实在在的立体物,当人们阅读书籍时,随着书页的翻动,从封面至封底,由书脊到环衬,经扉页至内页,在读者的视线下,书有着不断变换的空间关系。因此书籍不仅仅是二维的展示,更是类似于一栋建筑的三维综合体。
形式构成中立体构成是对多向度空间的一种体现,它不类似于平面及色彩的纯视觉性与平面性,其构成形态是任何角度都可观看,并具有触摸性。在书籍设计中体现在书籍外在结构的三维立体效果以及书籍材质的触感。例如《废墟与辉煌》一书中,作家将古格文明以画、照片和文章的叙述方式汇集成书。书籍外在函盒以的地域风情为主要特征。函套封面用当地日月汶为主体,以铜件和藏族特有的棉纱带作为函套盒盖的配饰,以体现藏文化的视觉特征。又如《中国印》一书,该书主题介绍08年北京奥运会建筑与场地。全书外观结构利用水立方建筑特点做出缩小版书籍结构空间造型,内页以鸟巢建筑形态做立体镂空处理,展现了极强的空间构成书籍设计形态。
3 材质成就书籍内在质感
立体构成是书籍设计的前导课程。立体构成是通过材料来实现的,材料的体验是立体构成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而书籍的最终完成也要通过纸张及材料的运用才能成就书籍最终的质感。随着社会的进步,材料的领域也不断地扩大与复杂化。对于器物而言,材料是基础,是不可或缺的物质支撑;对于书籍设计而言,材料的选择是一种创造。根据不同质地,材料可分为动物、植物、矿物质三大类。以树皮加工造成的纸张;以动物毛皮做成的羊皮、牛皮;以矿物质提炼出的金属、pvc等都是独具代表性的书籍材质。经社会的演变与发展,书籍的材质也在经历着不同的变化。西方,从古罗马人使用的蜡板、埃及人采用的纸莎草纸到欧洲广为流传的羊皮纸;东方,从甲骨、石头的应用到竹木、简帛、纸张的过度更替,每一种材质都代表着当时书籍的发展历程。材料种类繁多,其性质也是多种多样的。纸是书籍中最基本与最常见的材质选择。它质地轻盈、吸水性强、易于折叠、成本廉价、便于携带,因此,至今纸张依然是书籍设计表现的重要载体。羊皮、牛皮等材质由于其耐磨、坚韧等特点,常常被用于精装书封面的材质选择。金属、pvc等材料在书籍中起到装饰、点缀以及支撑等作用。如在教学上的经典案例《马克思手稿影真》一书,在书籍材质中运用了纸张、木板、牛皮、金属等材料,它以众多材料的结合以及印刷雕刻等工艺来演绎一本新形态的书籍。其封面采用不同质感的木板与皮革,在上面雕出细腻的文字图像,给人以不同的视觉和触觉感受。书脊上用皮绳打孔穿线,既表现朴实无华之美又具备实用的保护功能。又如《无处不在的红白蓝》一书,其内容表现编织袋这一主题。在书籍的外包装及封面均采用主题编织袋这一材料,强化主题内容的同时,让读者能近距离感受主题材质,该书内外统一的书籍形态强化了主题的表达。
综上所述,三大构成中点、线、面、色彩、空间、材质等重要因素在书籍设计中的应用完全体现了书籍外在结构与内在形态,两者完美的融合以体现神形兼备的书籍设计作品。展望未来书籍设计功能及形态,形态构成要素将与书籍设计结合得愈加紧密。无论传统书籍或在当今电子与网络时代下的产物――电子书籍,都将受形态构成影响。教学中不能忽视电子书籍这一内容,在电子书籍中,点、线、面、色彩等因素同样决定一本书的功能与形式,并且点的重复与大小渐变;线的粗细变化与排列;面所组成的矛盾空间与视线错觉可体现空间的纵深感。书籍作为一种传承人类文明的载体,延续至今。它向人们展示传统与未来,书籍设计的目的应该是符合时代对美的感受并通过书籍这一载体,准确传递书籍内容信息并获取人们的视线和内心。在现代主义风格和新时代的影响下,无论批量生产的传统书籍或广为流传的电子书籍,快速与便捷成为时代的要求与功能性理念,而现代主义风格恰恰适应这种生产形式,作为现代主义理论上形成的三大构成也必将在不同书籍设计中广泛应用,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和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吕敬人.书艺问道[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1 进行调查的基本情况
1.1 调查的范围
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又称作电子资源。依照由全国图工委制定的《高等学校图书馆数字资源计量指南》的相关规定,可以判断在进行对读者对于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的调查时,主要是针对读者对图书馆系统中的期刊、电子书籍、数据库内包含的学术资源的需求,以及围绕着读者的需求图书馆所展开的各项资料检索、参考咨询、文献传递和其他的个性化服务。
1.2 调查的方法
在进行调查之前,需要对调查表进行设计,在此过程中,可以参考相关的调查表采用的调查方案和调查的内容,进行多角度的调研。进而依据实际情况,对调查内容以及问题进行划分与设计,分别地读者的个人信息、对图书馆数字资源的认知状况、使用状况、需求状况以及对图书馆数字资源提供服务的评价进行相关的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2]
1.3 调查的结果反馈
在经过有效地调查过后,对调查问卷进行回收,从中筛选出有效的调查问卷,依照其中受调查者填写的个人信息对其进行层次的划分,从学历、年龄、专业等多个角度,全面的对结果进行数据分析。
2 读者对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的需求以及利用调查和分析
2.1 读者对数字资源各类文献需求的特点
网络状态下,读者在进行图书馆数字资源的使用过程中,对电子期刊的需求占据了各类参考文献的榜首,这一定程度上与电子期刊出现的较早且内容新颖,读者在利用的过程中较为熟练有关。紧接着的就是电子学位论文、电子书籍、电子索引和电子会议的论文以及电子参考书。而在电子科技报告、电子报纸、电子专利等方面,读者的需求量相当较少,利用的人数不多。[3]
2.2 读者对数字资源的阅读习惯有学科的差异性
不同专业的读者对于数字资源的选择上具有差异,文科的读者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多选择电子期刊、电子学位论文、电子书籍等,而理科的读者则多选择电子期刊、电子索引、电子学位论文和电子会议论文等。
2.3 读者对数字资源的利用目的分布
不同领域的读者在进行数字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其利用的目的是不同的,由于大学中涵盖的专业领域较为全面,因此调查的结果一定程度上去具备着代表性。例如医学专业的读者在进行数字资源的利用多用于专业的学习、论著的发表、申报课题以及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发展。而人文科学专业的读者是以专业学习、出席会议为数字资源利用的目的。工学专业的读者则是了解学科的发展前沿、进行专业学习、发表论著。[1]
3 读者获得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服务的调查和分析
3.1 读者认识图书馆数字资源的途径
通过相应的调查可以了解到,读者认识并了解图书馆数字资源的途径是多样的,在众多的了解途径中,部分的读者是通过“图书馆网页中对数据库的相关介绍”来对其进行认识与了解的,部分读者则是在“他人的推荐与教授”中,认识并掌握了图书馆数字资源的使用的,除此之外,还存在“宣传海报”、“图书馆内的期刊介绍”等等。[4]
3.2 读者采用的图书馆数字服务的项目
在读者使用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提供的服务项目问题上,结果并没有呈现出多样化,读者大部分需要的服务主要展现在“论文的收录以及引用证明”上,另外还包括“文献传递”、“咨询学科馆员”,其他的方面较少,从此可以看出读者对于服务的利用偏低,仍处于初步发展的时期。大学图书馆在进行资源数字化的过程中,还需要在其提供的项目服务以及对项目服务进行的宣传方面下功夫。
4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