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动画创作论文

动画创作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9-04 22:06:0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动画创作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动画创作论文

篇(1)

动画创作中,原画师设计的表演是通过银幕或屏幕间接地传达给观众,原画设计师的表演需要经逐帧的画面处理和导演运用蒙太奇剪辑手段才能完成。因此要求原画设计师的表演创作分解到24分之1秒(或25分之1秒)的画面单位。

动画片表演节奏的时间把握通常略快于普通影视剧作品。动画表演常借鉴喜剧影视片或音乐歌舞片中的表演,吸取舞蹈、杂技、哑剧等的表演技巧,通过对人物造型、表情及动作加以漫画式的夸张表演,以构思奇妙、节奏明快、动作夸张优美而见长。表演特点是善于运用灵活生动的形体动作。这种动画表演的艺术夸张基于对现实生活细致的观察和精心提炼,需要符合人物心理的逻辑发展;同时要求动画表演也具有一定得可信性或真实感。

表演是由演员扮演角色,通过演员的表演或人体动作、表情来塑造形象、传达情绪、情感从而表现故事情节的技巧。演员作为一个创作者,需要以自己的认识水平去分析与认识角色,以自己的创作方法和专业技巧去塑造人物,并且在整个创作的过程中把握着创作的方向。影视演员需要掌握和磨练自身的外部表现工具--形体、五官、声音、语言以及各种技能,并掌握一整套表达人物思想情感、内部心理活动表现的技巧,演员依据剧本,在导演指导下进行二度创作,将人的艺术形象从剧本体现到银屏上。

表演艺术的创作主要表现在独特的再体现和鲜明的性格化,又能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隐藏在剧本字里行间的深邃的作者意念,并对剧作的人物形象作有个性的补充和体现。这种再创作,就要求影视演员有一定的思想水平和较高的文化和艺术修养,只有这样具以较深的理解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形象的表现力,从而达到演员与角色、生活与艺术的统一,体验(即内部)与体现(即外部)的统一。

在动画片制作中,原画设计师根据导演和画面分镜头剧本的指导,来了解分析动画角色,不但是为了使动作更流畅而参照自己的表演动作,更通过对角色的理解,通过设计师想象力体现出角色的生存形态,使动画角色性格特征层次丰富,不再简单、死板。

动画制作之前就规划出了角色性格特点和行为模式,编剧,导演,配音演员、原画设计师或是动画设计师都会对角色的塑造起一定程度的作用。而原画设计师是使角色“活”起来的直接创作者。

受创作手段的限制,即使动作设计再精细的动画片也无法达到像真人一样丰富细腻的表情动作,所以动画片中的表情动作是有一定程式的,是对人类真实表情与动作的高度提炼,同时经过夸张处理,使每种表情都有所区分,区分越细化表情就越丰富。比如动画制作中很重视角色面部动作的表情性,面部表情与言语表情的动作配合。人体的各个部位的肢体语言都能表达情感,而最重要的情感表达部位还是面部。面部五官表情虽然经过简化,归纳为喜怒哀乐四大类,但其组合变化微妙丰富。不同的情感,都能够通过面部的五官细微变化中准确地传达出来。原画设计师只有熟悉了其动作规律和变化特征才能展开角色表演情感的创作。

动画工作者仅仅掌握动画基本运动规律,创作出的角色动作符合运动法则,还谈不上是在创造表演。一个动画角色能活动起来,并不代表角色已经“活”了。要想动画片里的角色“鲜活生动”起来,关键在于角色的动作看起来具有自己的生命力,即使角色的动作看起来是受他自身意识得约束控制的行为,就是要通过塑造角色动作表演来体现其情感和思想意识活动。只有创作的角色动作中包含了根据角色性格和剧情需要的表演成分才能算是有了动画表演。

事实上再简单的角色动作,在运动过程首先都是思维意识的活动体现。比如,角色思想意识活动,外在最先表现出来的往往是目光和眼神,在处理动作时就要把握交待好眼神的变化,即视线的变化,这就是角色动作的心理暗示,角色的肢体动作都与眼神相配合。眼神的表现在动画表演中很重要,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再比如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眨眼的方式和动画角色的眨眼动作完全不不同,动画中角色眨眼都是为了表演效果的需要。只有设计动作时有意识的塑造角色“心(意识)”到,才能“神“(眼神)到,然后动作才能到(位)。而经验不足的原画设计师往往容易忽略表现和交代这类重要细节的表演,容易把动作设计的类似机械式无意识的感觉。

奇麟笔认为在创作动画角色的动作表演中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把握好角色自然的物理性的动作原理,第二个层次是把握好角色内在主观的活动的反应。而后者经常被初学者忽略。

目前国内的3D动画往往最缺乏的就是“动画表演”的成分,经常把重点都集中在三维动画制作的人物模型、材质、灯光等效果设计上,或陷入“调动作”的误区,在角色动作表现上死板僵硬、很不自然。不懂动画表演,忽视动画创作的表演艺术特性,动画角色就如行尸走肉,失去了“灵魂”。

像把“挤压、拉长、预备动作、缓冲动作”等这些动画基本动作原理与“坐、卧、走、跑、跳”等这些运动规律做好的动画,只能算是动作顺畅的动画。要做到角色表演精彩的动画,就需要原画设计师仔细的挖掘角色性格和内心世界。动画片中的角色就是由动画师操控着的演员,演出着各种不同的悲欢喜忧。所以,做动画的人一定要先融入角色,通过揣摩出角色的心理情绪变化和动作差异,再将这种变化应用在对角色动作的设计中,这就是动画的表演。

动画属于影视艺术,原画设计师承担其实就是角色表演者的任务。动画的表演力就是赋予假定角色或虚拟模型以生命与灵魂,使它们像真实存在的一样鲜活和自然。这也是动画师的主要设计绘制工作。而动画表演的优势还在于能表现出真人无法表演的美感与效果,这也是动画创作很吸引人的地方。动画创作也是源于生活而高于于生活。动画表演以生活化为基础,并加以戏剧化的夸张美化及镜头处理等综合手段,将形体动态与感情传达给观众。动画设计师不仅须要有技术能力去控制动画角色的形态,还必须有关于把握动画角色运动节奏与时间的敏锐感觉和艺术表现力。

比如学习动画中基本的走、跑、跳是运动规律,在现实中由真实演员人表演不会有走、跑等的运动动态错误的情况出现。而动画来创作走、跑、跳就复杂多了,绘制者要具备有表现角色型态的美术造型能力,还要有了解运动规律,正确表现出连贯的动态的能力。奇麟笔在平时带片指导原画和教授原画课时发现,初学者和经验少的原画设计者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处理动作流畅与动作规律正确上,而容易忽视了动画角色特点、性格、运动动机、情节及环境影响表演层面的表现上。很多国产动画片不论角色男女老幼、高矮胖瘦,一旦走、跑、跳等运动起来,动作很明显都如出一辙,都是统一的教科书式的标准运动规律姿势模式。这都是由于绘制者不注意观察生活,缺乏生活体验,不去研究动画角色特点,忽略或不会善于动画角色表演的结果。

对动画表演的学习应该从学习动画创作之初就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将表演课程作为独立的学习内容纳入日常创作学习中。从模仿开始,多看多学,仔细揣摩角色性格与动作特征,逐渐摸索并体验动画表演的表现手法。动画设计师“表演”水平的高低,虽然部份取决于个人天赋,但更多的还是依靠后天的勤奋努力,平时留心观察,勤加训练,对自己的动画表演能力不断提出更高的追求目标,就可以通过动画表演水平的提升,提升动画片的整体表现力,为动画角色注入更多的活力。

对动作运动规律的理解与掌握只是动画师的基础必修课,真正的目标是如何将角色塑造绘制的有血有肉、有情,性格鲜明的展现给观众。做优秀的原画设计师也要具备文学、美术、电影、音乐、舞蹈、历史、地理、自然生物等多方面的文化修养和生活底蕴。这些对于动画创作来说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为动画设计师,业余时间应该多观摩各种优秀的电影、电视剧、舞台剧,参考学习知名演员的表演技巧,还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周围人群,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阅历的人群行走坐卧的姿态、说话的表情,行为动作的细节,都各不相同,要多多观察并切身体会。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生活阅历越丰富,文化修养月深厚,将会对动画师的创作和发展带来很大的帮助和支持。

优秀原画设计师应该是出色的演技派表演展示才能,因为动画明星们的表情、动作、甚至对白语气都来自原画设计师的表演才能发挥。原画设计师们在创作前,往往要预先将动画人物的动作反复亲身预演多遍。找到动画表演中的感觉,在体验过程中体会、分析、把握动画表演中角色的情感、动机以及动作。而镜子就是原画设计师们观察自我表演的最便捷实用的工具。当遇到不易把握的动作和表情时,原画设计师会在镜子面前自我反复演绎多遍(奇麟笔在平时创作动画的过程中一直借助镜子做观查工具,也一直强调学生和跟片的原画设计使用镜子),以便于更真切地体会把握动画角色的表情和动作。还有一点要切记的是,原画设计师的表演也要有度,避免沉迷于自我表演情绪中不能自拔,反而忽略了动画表演对观众的感受。也还要注意动画角色人物性格的前后统一性,行为举止的一致性。

篇(2)

动画电影的创作,就是将绘画艺术、文学艺术、影视艺术等许多的艺术结合,运用剧本创作的文学思想,采取影视表现手法展示出电影思维,重新构建出对人物造型、场景造型、动物造型等构成元素的创意性思维,创作动画电影作品。成功的动画电影,会非常注重表情达意、画面的设计、风格表现、构图等,基于其构图,就是在作品的原则上使内容更有表现力,画面中的人和物要以什么形式出现,表达什么感彩,这些都是通过动画设计者对灵感及创作技艺的完美诠释。动画电影创作中,对于传统创作手法中,多采取手绘在二维空间完成,但是对于当前动画电影市场来说,也显示出一定的不足,基于3D数字技术,为提升动画电影影院播放效果,不仅为动画创作带来一场革命,同时也创新动画电影创作手法,大大提高动画电影的制作水平。

2动画电影创作中的3D数字技术

2.1动画前期制作

3D数字技术的出现,给人最多的是视觉的震撼,导演能熟练运用数字技术,更加精彩的再现动画电影场景。例如,针对动画电影《疯狂原始人》中,应用3D数字技术,不论是人物造型还是场景设置,都是利用电脑平台,采取3D数字技术对其进行建模制作的,不仅使动画电影达到非常自然逼真的播放效果,同时也丰富了动画设计,使得动画电影创作更接近生活[3]。基于强大的3D数字技术,不仅开始对电影的人物真实性提出更高的需求,同时在动画电影的造型、构图、配色上,也要求可以有真实的观影效果。

2.2动画影院播放

在动画电影创作中,3D技术可以更好的深化主题,且动画创作中,还会按照音乐与影片之间的联系关系,采取3D数字技术描绘场景,有效渲染动画电影气氛,以音画同步式的配乐形式,在3D数字技术描绘场景中,很好的感染观众情绪,使观众对于动画电影的视觉感官得到提升,3D数字技术使得动画电影表现的感情不再孤立,更能够深化提升动画电影画面氛围。

33D数字艺术对动画电影创作的影响

3.1提升观众的观影体验

动画电影创作中,应用3D数字技术,再应用透镜组合,调节画面转换效果,采用精密机械式调节方式,使得动画电影创作发生技术上的改革。故此,在动画电影的创作中,更加注重动画的表现力与场景的真实效果,纵观每部动画电影,在其创作中,多具有奇幻、炫酷的3D场景,并且更是通过3D数字技术,深化与烘托动画电影中的人物与情节,有效填补动画电影场景之间的空白间隔,还很好的发挥一定的叙事功能,扩大动画电影的创作空间。同时,动画电影创作中,追求与3D技术的融合,采取3D技术创作动画电影,如在《龙骑侠3D》中,采用了3D数字技术进行动画播放,可以提升动画的震撼场面,基于3D影院转换设备的支撑,更是可以精彩再现动画中激烈的战斗镜头,塑造主人公坚强勇敢的正面形象,且延续了励志冒险的主题内容,增添了故事的趣味性和可看性,采用“控制景深,调节速率,善用颜色”手段,保证立体效果基础上,为观众带来极度震撼和华丽的视觉体验。3D数字技术,不仅会影响动画电影观众的心理,也会影响其视觉感官,深化动画电影的主题[4]。在动画电影中,通过3D数字技术,不仅可以抒发影片中人物的情感,还可以渲染场景以及刻画电影人物的性格,引导暗示观众在观看影片时的情绪,这是其他动画电影语言所无法代替的。

3.2丰富动画电影播放色彩

色彩在动画电影作品创作中,可以赋予作品以艺术基调,直接关系到动画电影作品的成功。动画电影创作中,应用3D数字技术,提升动画电影播放精度,有效调控电影画面色彩,给观众带来更好的观影体验。采用了光回收系统,分光路不同光转换系统、PLC电气精准控制系统的组合,达到提高3D转换设备的整体光效值和对比度值。其中光回收系统,采用同一束光在经过特制光学原件后进行分光,并对原本的一束不可用光进行回收重新转换,在分光路不同光转换系统中,对光回收系统中分光产生的两束光分别进行机械式和液晶式的调制,达到两束光的光学同步投影,在PLC电气精准控制系统中,采用PLC对整个电气运行系统进行控制,保证控制精度。应用3D数字技术,将DLP放映机放出来的画面进行转换分离,使左右眼图像光束分别具有不同的偏振特性,观众再佩戴上对应的偏振眼镜,就可以使左右眼看到对应的画面,从而在观众的大脑中合成出立体画面。目前市面上使用的3D转换系统主要有主动式和被动式两种。动画电影创作中,应用3D数字技术,通过修改材料的配方,使得数字放映机透射出的画面颜色损失最小,从而具有较好的色彩还原性。播放方面应用主动式设备,根据3D数字技术特征,主要依靠色彩原理实现了对光的转换,从而使左右眼画面分开交替显示。应用3D数字技术,对于动画电影播放中的被动式设备,则主要依靠光学偏振片完成了对光的转换。主动式设备由于转换效果不彻底、重影严重、色彩饱和度差及转换后画面亮度太低而被市场逐步淘汰。在被动式设备中又分为两类,机械偏振式和液晶偏振式。机械偏振式主要通过偏振调制器(主要材料偏振膜片)被伺服电机带动高速旋转来实现高帧率的左右眼画面分离并交替显示,从而达到3D转换的目的。而液晶偏振式则是通过液晶分子对电压趋向性的快速反应来实现3D转换目的。3D数字技术的出现,提升了动画电影后期创作水平。

3.3优化动画电影播放效果

在3D动画电影的播放中,当显示器在显示左眼画面时,右眼镜片应该是全黑的,若是快门式眼镜开关周期与显示器刷新周期没准同步,会导致漏镜片的鬼影的出现,影响人们观看3D电影的效果。故此,在3D动画电影创作中,应用面向影院的3D转换设备,强化对此问题的重视,不论是3D动画电影的内倾角,还是平行光轴,以及外倾角,强化其3D动画电影的播放效果,提高左右画面的重合度,使人们观看3D动画电影时的视野更开阔。3D数字技术的应用,使观众能毫无阻碍地通向导演构思,通过3D技术,让观众站在原地就可以看到更为广阔的世界。动画电影创作中,更加关注播放效果,故此,拟采用组合透镜的方式对光程差进行调节,首先通过整个机械系统和光学系统,精确计算出两路光的光程差,然后根据光程差设计组合透镜的相关参数,但是通常由于机械系统的机械加工进度等误差,这些微观的误差会在光学系统中做宏观的表现,所以需要在设计完成后通过反复的实验进一步确认。就如对于动画电影《豚鼠特工队》之中,不管是简单模型的创作,还是对于动画中豚鼠形象的创作,总是秉持人们的立体视觉体验,结合3D数字技术,进行活动跟踪,对指定地区举行活动的跟踪阐发,有效应用3D数字技术,并主动创建出主要的动画帧,将3D数字技术得到的跟踪结果,应用到动画电影创作之中,用实体任务动作标记动画人物的行动,使用计算机设计动画人物行为,使得动画电影的效果更加逼真。动画电影创作中,应用3D技术,产生积极的影响。

3.4促使动画电影创作向3D发展

基于3D数字技术的动画电影,带给人更多的新奇感,特别是在影院播放中,基于3D数字技术的支持,不仅提升动画电影的逼真效果。同时震撼观众心灵,呈现出美丽且动人的画面,给人的心理上产生巨大感触,增加人们在视觉上的认知度。动画电影创作中,也开始构建更具想象力的场景,动画电影创作也开始走向3D技术方向。并且在动画电影中可以应用3D数字转换技术,将动画电影虚拟在人的眼前,使人们产生更加真实的观影体验。例如,对于动画电影《大闹天宫》,该片应用3D数字技术,不仅制造的动画电影色彩浓重,动画人物造型奇异,动画的场面也是十分的雄伟壮丽,赋予动画形象鲜明的人格特征,使得动画电影的情节跌宕有致,将孙悟空这一中国式的神话英雄,生动地再现于银幕;3D数字技术版的《大闹天宫》,保留了中国传统的艺术风格,同时节奏更加紧凑,并且配合3D数字效果,更是在片中设计了几十个镜头,做出“冲出银幕”的效果处理,突出地表现孙悟空机智乐观、大胆反抗神权的无畏精神,不仅满足观众立体观影感,同时也唤起观众对中国传统动画作品的热爱。在动画电影创作中,还需结合动画电影播放效果考虑,因为当前3D技术在电影行业中已经广泛应用,不仅在动画电影播放中做出一定的改进,还采取先进技术,使得动画电影的画面更加精细,色彩也更加丰富,更能提高动画电影制作水准,有效提升观众喜爱度,做出巨大技术上的提升,有效提高观众对动画电影的观影体验。例如在动画电影《怪物史瑞克》中,就采取3D数字技术,设计出其主要的故事人物形象,“怪物”史瑞克不仅是可爱的绿色怪物,同时也是极富正义感的故事人物,他在动画电影中的神态、动作、语言以及周围的场景,美化动画电影的影院播放水平,使人们可以接受这样的动画形象,通过3D数字转换播放设备,使史瑞克更加真实。

4结束语

篇(3)

关键词:抗衡,情感模式,名侦探柯南

 

不管动画、漫画还是电影都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是,能不能吸引观众,能不能引起观众的观看或阅读兴奋,动画想要吸引观众的注意,情感线索的设置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怎样才能在作品与受众之间建立合理的情感沟通模式,以符合受众的情感所需是动画或漫画制作之前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将以《名侦探柯南》为例研究“抗衡”这种情感模式在动漫作品中的有效运用。科技论文,名侦探柯南。。

所谓情感模式实际上是建立在观众与创作者之间的沟通渠道。动漫作为重要的文化艺术形态在市场条件下必然有其特殊的情感表达倾向,建立好的情感模式可以有利的增强观众与作品的情感共鸣。科技论文,名侦探柯南。。情感,指的是人对事物的态度和体验,是人需要得到满足与否的反映。科技论文,名侦探柯南。。人情具有共通性。“情感模式”是人们在长期的现实社会实践过程中通过情感交流与沟通,逐渐形成的被大家共同总结和认同的表达方式。情感模式的类型有很多种,一部作品中通常会设置多条情感线索,运用多种情感模式,情感模式可通过伦理、爱情、抗衡、复仇、苦难、救赎、忏悔等多种母题进行表达。“抗衡”的情感模式只是其中的一种,一般都与其它模式共同运用。“抗衡”的意思是彼此对抗,不相上下,出自于西晋张华《游侠篇》“龙虎相交争,七国并抗衡”,动画中所运用的这种“抗衡”的情感模式就是以实力相当、难分轩轾的两方的交流碰撞作为情感线索的设置。

青山刚昌的《名侦探柯南》是日本一部以侦探推理情节为主题的漫画与动画作品,始创作于1994年,目前仍在日本小学馆的漫画杂志《少年SUNDAY》连载。动画TV版1996年在日本上映,自1994年柯南问世后到今天已经连载了16年并且依然未出结局,青山刚昌十几年的努力创作使这部动漫成为了连载时间最长的漫画,被称为动漫常青树,目前剧场版动画电影已经上映14部,第15部正在制作中。故事的起因是高中生侦探工藤新一无意中目击了黑衣组织的犯罪现场,被强迫服下毒药,醒来之后发现身体变小了,为了寻找黑衣组织的线索化名江户川柯南寄住在青梅竹马的同学小兰家中,借助邻居阿笠博士的各种古怪发明,新一在变成柯南之后仍然能继续进行侦探工作,并加入了小学一年级的“少年侦探团”。故事就围绕柯南和他的朋友们追踪黑衣组织的踪迹,并且不断解决遇到的形形的案件来进行。作为一部拥有十几年生命的动漫作品,《名侦探柯南》在这十几年中建立了非常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各种情感线索,几乎运用了我们所能想象的所有情感模式,仅“抗衡”的情感模式就可以分成几个类别进行分析,“抗衡”的情感模式并非《名侦探柯南》最重要的情感模式,但是却为这部动漫作品增添了很多紧张、活力与人情味。

一、同伦理与复仇相结合的抗衡模式

这种模式对“抗衡”的运用同伦理与复仇结合在一起,是动漫作品经常使用的典型模式。伦理母题的应用通常有很强社会功能,它主要讲述的是伦理道德范畴内社会历史现实中的人物命运。创作者和观众都会站在遵循伦理的这一方,与复仇模式结合起来应用,为复仇这个线索提供伦理的依据。《名侦探柯南》中柯南所在的团体与黑衣组织之间的抗衡关系式贯穿始终的,这种团体之间的对立是绝对的对立,在这里,柯南代表的是正义,与之相对的,黑衣组织则是邪恶的化身。这种情感模式在动漫作品中的设置是非常普遍,也是比较简单的情感模式,是建立在不同的价值观不同信仰基础上的,也是能为动漫作品提供的最主要的矛盾的抗衡模式。

二、与友情相结合的抗衡模式

与友情相结合的抗衡模式,比较前者就要复杂得多,这取决于友情是什么程度的友情,通常用于相抗衡的两者有一定的共同点,并且在抗衡的过程中产生惺惺相惜的友情,两者既是对抗的,又是统一的,在没有外来压力的情况下,两者运用自身的优点互争短长,一旦有了外来压力,两者又是相互协作与扶持的关系,这种抗衡的本质还是友情。科技论文,名侦探柯南。。《名侦探柯南》重要角色很多,人际关系复杂,这种与友情相结合的抗衡模式运用非常多,为这部动漫作品提供了很多精彩的喜剧桥段,最受观众喜爱的是工藤新一与怪盗基德之间亦敌亦友的关系,每有两人同时出现的镜头必然喜剧不断。工藤新一的身份是“侦探”,基德的身份是“大盗”,两人身份的对立形成了对抗,同时,两者对对方都很欣赏,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的关系是友情。2004年剧场版《银翼的魔术师》中,柯南先是追踪偷盗蓝宝石的基德,后来在飞机将要出现问题强迫降落的过程中,两人相互协作是飞机安全降落。科技论文,名侦探柯南。。几乎每一次新一或柯南与基德同时出现都会运用这种先对抗后协作的模式。这种模式也运用于其他角色关系,新一与平次、工藤优作与黑羽盗一、基德与铃木次郎、基德与白马探、基德与中森警官、毛利小五郎与中森警官、妃英理与工藤有希子,这些角色关系大致还是在友情的抗衡这一范畴内,每条关系线索都有些差别,这种设置丰富了《名侦探柯南》这部作品的情感,使观众观看了十几年之后还能保持观看的兴奋。

三、与爱情相结合的抗衡模式

这种模式在动漫作品中也经常运用,如果作为主要情感线索大多用于表现爱情母题的作品中。《名侦探柯南》里并非把该模式作为主要线索。主要应用在妃英理与毛利小五郎之间,这对夫妇分居若干年,每见面必吵架,但是在对方需要的时候都能及时出现,站在对方一边。这种模式的运用同样增加了作品的喜剧效果。科技论文,名侦探柯南。。

四、与救赎相结合的抗衡模式

救赎模式一般表现为一个人的情感因为曾经的错误、苦难甚至邪恶陷入毁灭与失败后,面对悲剧而进行的拯救,它常常被赋予涅磐的力量。救赎的过程不仅仅包括自我灵魂的净化与升华,还有对自身行为的反省以及在自我行动过程中的解救,对社会观念、伦理道德、价值观等的重新认识。与救赎相结合的抗衡模式是《名侦探柯南》里比较精彩的运用,黑衣组织的苦艾酒贝尔摩德在纽约歌剧院女演员暗杀事件中遇见小兰和新一,在与小兰打斗过程中,从楼梯栏杆处跌落,小兰和新一以德报怨救下乔装成银发杀人魔的贝尔摩德,从此贝尔摩就称呼小兰为“天使”,对两人抱有特别的感激之情,在后来新一和小兰同黑衣组织交手过程中都分别得到贝尔摩德的帮助。在《名侦探柯南》中,贝尔摩德是一个神秘的角色,青山刚昌没有用过多笔墨来描述贝尔摩德是一个什么性格背景的人,但是观众都对这个角色有清楚的认识,作为一个相对的反派得到很多观众的喜爱,贝尔摩德没有因为小兰和新一挽救过她而改变立场,他们之间还是邪恶和正义的对抗关系,但是贝尔摩德的确是在小兰和新一的挽救行为中得到救赎,《名侦探柯南》的故事还在进行中,这个情感模式最终的去向还无从得知,这个矛盾而微妙的情感模式为《名侦探柯南》增加了人性的深度。

五、结语

对于动漫作品来说,情感线索是吸引观众注意,引起观众阅读兴趣的重要部分。“抗衡”的情感模式是众多情感模式中的一种,在《名侦探柯南》中对“抗衡”这种情感模式有多方面巧妙的运用,为这部动漫作品增加了戏剧性、戏剧效果与人性的深度,使观众在观看的时候能引起情感的共鸣,从而为这部作品增加了生命力。《名侦探柯南》还有其它复杂的情感线索,在我们的动漫创作中可资借鉴。

参考文献:

武龄人:《情感模式、叙事母题与世界性观照》,《电影艺术》2004年03期

篇(4)

关键词 动画电影 色彩匹配 数字电影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数字影视特效”本身是基于计算机的软硬件环境,运用计算机图形图像学原理和方法,将多种源素材(包括实拍的画面和计算机生成的画面)混合成单一复合图像的处理过程。多种源素材能否在色彩、运动、透视、素材锐度等方面达到真实统一将直接影响到影视作品的可信性,尤其对于影视艺术的最重要表现元素――色彩――的处理,更加直接关乎影视艺术表现的艺术性。因此对于任何一位数字影视特效制作者,无不深知色彩在整个影视特效制作环节中的重要作用。

1动画电影与数字影视特效中的色彩匹配与校正

数字影视特效中的色彩调整主要分为色彩匹配和色彩校正,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制作中有时又是相互叠合。因此对色彩匹配和色彩校正的探究,不仅对数字影视特效制作具有指导作用,还将对影视艺术提供一种新的创作可能。

数字影视制作中,相当多的问题需要数据化、需要量化,需要有明确的制作目的性,如果仍旧单纯套用经验进行制作,不仅很难达到作品的预期艺术性,同时还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

数字影像的另一主要表现形式数字动画电影的色彩匹配与校正与数字影视特效又有很大的不同,动画电影的色彩处理更为突出色彩夸张及色彩造型。因此,本文在进行数字色彩匹配和校正方法研究的同时,更是想激发影视色彩处理的更多可能。

2计算机中的色彩处理原理及色彩检测

人们对色彩是如此地敏感,计算机的色彩处理能力也越来越强,并早已实现了千万色的色彩再现,那么在影视创作中,如何在人眼的色彩感知范围内使计算机处理的色彩得到最大程度的艺术表现,对数字色彩处理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在探讨数字色彩匹配和色彩校正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人眼识别色彩的基本规律,以及计算机对色彩处理及检验的基本原理。

2.1人眼对色彩识别的一般规律

从原理上讲,单一波长的电磁辐射所发出的可见光称为谱色光或单色光。人眼对此感觉到的是一种单纯、鲜艳的颜色,可称为谱色或单色。但在自然界中,人眼所看到的各种光源发射出的可见光都不是谱色光,他们是由连续光谱或是线状光谱构成的,它们所发出的光线称为复合光。

无论谱色光(单色光)或复合光,都基于亮度、色调、饱和度三个参量得以描述。

亮度表示彩色光对人眼刺激的强弱,与进入人眼的色光所包含的能量有关。光源的发光强度越高和彩色物体表面的光谱反射率越高,物体的亮度越高。

色调是彩色之间相互差异的重要特征所在。可见光谱中不同波长的谱色光有不同的色调。人眼大体能分辨出200多种不同的的色调。

2.2计算机中的色彩处理原理与监测

前面谈论了人眼对色彩识别规律,接下来我们探讨计算机中的色彩处理和监测的一些概念和方法,这将加深我们对数字色彩的认识。

计算机是通过数学的方式,经过程序计算形成图像。任何图像,不管它如何复杂,在计算机中都是像素的集合。

每一个像素的颜色都能单独设定。现行通用的PC对图像的设定是通过24位真彩色或更高位数来进行描述的。在表达彩色图像或黑白图像时,采用的是颜色通道(channel)的管理方式。

3数字色彩处理对影视创作的影响

无论是电影之前的美术,舞台美术,还是现代的影视美术,造型、色彩、质感都是众多导演和艺术家孜孜以求,期望完美的。本系列论文分别从各个角度对现代数字工业下的动画电影和数字影视所苛求的各方面元素进行了详细阐述。

色彩匹配与校正是基于宏观几何模型造型基础上的艺术性表达。色彩在电影创作中的运用起到了跨时空进行空间色彩再创作的作用。

所谓电影的色彩基调,是指为影视片的整体风格、类型建构,而在色彩造型与表现方面所作的基本调子配置的色彩。它是导演前期创意构思和后期视听语言合成时总体把握的产物。影视色彩创建应使影视色彩造形既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意蕴,又有鲜明的视觉语言特征。

现代数字技术背景下,色彩再创作已经成为众多导演的必然选择。后期数字色彩匹配和校正不但降低了对传统诸如色片控制,色温控制的依赖,更是赋予导演更宽泛的创作空间。

4结语

本文限于篇幅,仅就动画电影与数字电影中的色彩匹配与校正一项环节的基础知识,制作要素,评价要素进行了分析与阐述。作为《数字影视特效中的综合匹配系列论文》中的第二篇,本文上承造型与模型匹配,下接后期流程中的材质灯光匹配,以及更后续的色彩管理,灯光渲染匹配等内容,以介绍基础知识细节和制作要点,以数字影视特效中的综合匹配为线索,穿起整条综合匹配的大龙,为中国的后期特效制作行业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篇(5)

[论文摘要]本文从动画造型设计的多元化特征入手,分析了符号化造型语言在动画创作中的表达,同时在符号化角色造型方面以国内外成功的动画片为案例探讨了符号化的角色造型在动画创作中的作用,从而证实了符号化的角色造型是现代动画造型语言中的一种重要分支。

在一部动画片中,角色造型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从动画开始发展到现在,造型设计一直都在不断的探索前进中,角色造型正在尝试更多元化的设计风格。

一、动营造型的多元化特征

动画造型的表现形式是多元化的,如借鉴中国传统年画和古代寺观壁画的传统手绘动画片。具有代表性的有《骄傲的将军》、《小鲤鱼跳龙门》、《人参娃娃》等:借鉴民间玩偶的泥、木、竹、等材料和形式的木偶动画,国内拍摄了《雕龙记》、《孔雀公主》吸取中国皮影和民间剪纸的外观形式以及传统戏曲服饰特点的剪纸动画,国内制作的有《渔童》、《金色的海螺》等:脱胎于中国画中的写意花鸟和写意山水。把中国水墨虚虚实实的意境和轻灵优雅的画面带入动画片,这就是水墨动画,代表作有《小蝌蚪找妈妈》、《雁阵》、《牧笛》和《山水情》等水墨动画片,堪称中国动画的一大创举。不同的动画风格l使其的造型语言会有很大差异。但在造型艺术中少则多的原则是非常适于动画造型的基本规律。少则多是指造型语言简洁而丰富,即以最小的造型元素表现出对象的形态、结构、情感、动态等重要的特征,这是动画造型的基本功。造型艺术中所有形式与手段都可以在动画中运用,只是加工时其简繁程度不一而已。同一形象可以尝试用各种形式进行造型练习,这对造型语言的丰富十分有效。

二、符号化造型语言在动画创作中的表述

在动画中符号化造型设计风格主要可以表现在具象和抽象两方面,具象具有鲜明的形象特征,是对现实对象的浓缩与精炼、概括与简化、突出与夸张其本质因素的一种表现形式:抽象是以图形符号或几何图形的组合来表达某种含义,造型简洁,具有强烈的现代感和视觉冲击力,给观者以良好的印象和深刻的记忆。而符号化造型设计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往往通过视觉刺激而产生的视觉联想来传达其形态包含的内容。

目前符号可以区分出以下三种不同的类型:指示符号、象征符号和图像符号:其中指示符号,如路标就是道路的指示符号,而门则是建筑物出口的指示符号:象征符号比如红色代表着革命,桃子在中国人的眼中是长寿的象征:图像符号中比如肖像,就是某人的图像符号。人们通过形象的相似就可以辨认出来。图形符号还是人们最初记录和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图形符号仍有语言文字无法取代的独立意义,所以在动画创作中,符号与动画角色造型更是会有着必然的联系。符号化的造型语言在动画创作中是完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的。

三、符号化造型在动画创作中的特征

角色造型是将动画的造型设计为可视的形象:因此,动画中的角色造型从现实到非现实会有巨大的跨度与多样的变化。但是。无论是取决于自然界的形象或是匪夷所思的幻想形象,都离不开它们作为表达人类精神和情感的载体这一特征:而符号化造型在动画创作中如何塑造一个更为丰富的动画形象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符号化造型在动画创作中的隐喻性

动画创作中角色类型的选择十分重要。动画角色的类型很多,但是一部成功的动画中一定要由一个可以抓住观众视线的角色类型。比如反派角色、英雄角色、可爱角色等角色类型。无论动画片中角色有多少。都要有一个角色是代表整个动画灵魂的。而这个角色的选择就是最重要的。其主要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宫崎峻动画中的人物与事件设置一直以具体生动的形象为目标。因而观众都能从他的作品中看见一个个丰富的动画人物,在《千与千寻》中宫崎峻却在神仙澡堂中添加了一个符号性的人物——无面人,他只有一张悲哀的面具,丧失声音,只靠吞吃别人来发声。这个角色在表面上看是平板无性格无感情的,但是在它身上却负载了导演四年来对人类现实的更深的思考,现代人广泛利用手机和网络等通讯设施,企图让彼此之间的沟通更加方便迅捷,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人们把自身都隐匿在这些工具之后,说着程式化的话语,一味地求索,脾气极端暴躁粗野,最终丧失了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这便是我们人类社会中无数人的缩影,在每个人心中都孕育着“无面人”,那是正失去交流和沟通,生活在自我封闭中的一张张得不到关心的失去表情的悲哀的面孔。这样一个符号化的寓意式设置。反照出现今社会的众生之态。但是宫崎峻也并未就此让大众在形态揭示后感到苦痛的悲叹,千寻面对无面人的友善相处,甚至最终感化了它:无面人被感动的结果也向人们证明只要大家都彼此真心地面对面地交流。热情是能把悲哀的面具熔化的。 转贴于

篇(6)

动漫是融合最新电脑技术和媒体表现艺术的新时期艺术表现形式。动漫创作从一开始就与传统经典题材紧密联系在一起。传统经典题材内容丰富、人物形象鲜明、审美思想深刻。这些无论对于动漫还是对于其他艺术形式都是十分重要的素材基础和表现基础。传统经典题材从人物形象、故事内容、审美表现等各个方面对动漫创作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分析传统经典题材在动漫创作艺术中的表现艺术。

一 传统经典题材人物在动漫创作中的表现艺术

1 造型表现艺术

传统经典题材中的人物形象丰满,性格鲜明,深受人们的喜爱。在动漫创作中,创作者需要在原有题材人物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造,从而创作出更加符合动漫艺术表现的艺术造型。这种基于传统经典题材的人物在动漫创作[专业提供论文写作的服务,欢迎光临 dylw.NET第一论文 网]中可以分成不同的艺术造型。从视觉类型上可以分为写实造型和拟人造型。写实造型是其中比较常见的造型艺术表现,根据传统经典题材中的人物进行尽可能贴近原来形象的造型设计。例如,国产动画片中的《草原英雄小姐妹》、《大闹天宫》;国外动画片中的《白雪公主》、《聪明的一休》等都是这类造型设计。拟人造型则是根据原题材中的人物造型进行拟人化的重新设计而完成的创作,如《狮子王》中的狮子,便是融合了原题材莎士比亚《王子复仇记》中的各种人物形象和动画片中狮子的形象为一身,形成独具拟人特色的新艺术形象。从艺术意味上可以分为空灵意味造型和唯美意味造型。空灵意味造型的代表作品是国产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中的造型,这部以中国水墨画为基本技法的动画片成功地表现出了动漫造型中前所未有的空灵意味。这部动画片也因此在国际上多次获奖。唯美意味造型的代表作品是日本动漫《美少女战士》等一大批现代动漫。其中的人物造型多是阳光、健壮、唯美的少男少女。唯美意味造型的成功在于很好地将时代和青春等艺术气息融合到造型艺术表现中,更加符合少年儿童的审美习惯。

2 动作表现艺术

在动漫创作中,人物的动作和语言共同构成了人物的动作表现艺术。人物的思想和情感都可以通过动作表现艺术加以表达。由于动漫中人物具有更大的可塑性,创作者可以对人物进行大胆而细腻的设计,因此,创作者通常对动漫中的主要人物赋予具有鲜明特征的动作和语言。例如,《聪明一休》中的一休每当遇到难题进行思考时都会用手指在脑袋上画圈,然后打坐冥思苦想。这个经典的动作已经成为了人们对于一休这个人物不可抹去的记忆。而对于这个动作的提炼也是艺术创作的一个过程。创作者对于一休的身份、思想和行为进行总结和提炼,又根据动漫对于这个人物的需求进行分析,最终形成了这个极具代表性的经典动作。再如,在《喜羊羊与灰太狼》这部动画片中,喜羊羊每次思考时都会跳一段舞蹈也表达了相同的艺术创作思路。同属于动作表现艺术的还有语言,尤其是人物经常说的口头禅或者人物说话的语气特色,这些都对表达人物思想和情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例如,《蜡笔小新》中,小新每次回家都会说“你回来了”。这些设计在第一次出现的时候,都以为小新在犯糊涂,观众只觉得这是个有趣的细节,当这个细节反复出现的时候,观众就会认可这是人物性格的一部分了,甚至可以说,观众慢慢地喜欢上了这种重复,他们一遍遍地看见熟悉的细节,这让观众和动画人物之间建立了某种默契,重复不仅不令人厌倦,反而让观众感到温馨、亲切,成为观众最爱看的部分之一。

3 性格表现艺术

从艺术的角度来看,性格是一个人物艺术魅力的总结与升华。动漫和电影一样是对人物性格进行表述和刻画的艺术。动漫中的人物虽然虚幻,但同样取材于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很多经典题材中的人物形象,应该具有鲜明的人物性格艺术。一个鲜明的人物性格有助于动漫对于主题情感的表达。从动漫对于人物性格设计的表现艺术上来看,动漫中人物性格可以分为英雄型性格、智慧型性格和幽默型性格。英雄型性格是动漫中最常见的性格类型,通常具有非凡的力量,能够战胜一切困难,保护人们,深受儿童的喜爱。例如,国产动画片《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日本动画片《铁壁阿童木》中的阿童木;美国动画片《变形金刚》中的擎天柱等。对于英雄的崇拜是人们普遍的审美情怀,尤其是对于孩子们。从传统经典题材的人物性格来看,英雄型性格仍然是重要的性格类型。除了英雄型性格以外,动漫创作还从传统经典题材的人物性格中提炼出智慧型性格和幽默型性格。智慧型性格的代表形象是《聪明的一休》中的一休或者《曹聪称象》中的曹聪等。幽默型性格的代表形象如:米老鼠、唐老鸭等。智慧型性格和幽默型性格是英雄型性格的补充。不同性格类型的人物形象组合在一起使得动漫中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且更加多彩。

二 传统经典题材故事在动漫创作中的表现艺术

1 融合传统与创新的剧本表达艺术

剧本是动漫创作中十分重要的创作基础,也是动漫创作进行各种艺术表达的基础。传统经典题材经过长时期的积累和沉淀,形成了深厚的故事内容。动漫创作是融合了电影和绘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新时代的艺术特征。因此,动漫创作中的剧本表达融合了传统与创新的双重艺术特征。传统经典题材中丰富的故事内容为动漫剧本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新时期的创新美学思想则为动漫剧本创作提供了更加宽阔的创作空间。这种创作艺术是对传统的继承,这类动漫故事从剧本创作上保留了传统经典题材的历史背景、主题氛围、故事结构和人物关系等剧本要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融入更加符合当前时代特征的艺术元素。基于传统经典题材的动漫剧本创作是艺术二次创作的过程,在这个创作过程中,传统的文化艺术与现代的审美思想融合在一起。因此,对于传统经典题材故事的借鉴和引用应该在对其有着充分研究和理解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从而使得传统的经典题材在新的艺术表现中得以继承和发扬。例如,根据法国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改编而成的动漫《钟楼怪人》便是在保留原著中故事结构和人物性格特征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适合儿童观看而对故事进行了调整,更加突出了对于善良的赞美这一主题。这部动漫也因此成为了迪士尼公司的又一经典作品。

2 多元化的 叙事风格和美术风格

传统经典题材可以追溯到不同的民族和地域文化,所以不同文化下的传统经典题材便包括了不同的叙述风格。因此,取材于传统经典题材的动漫创作便融合了多元化的叙事风格和美术风格。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动漫创作中美术风格以写实为主,并且融合了幽默的叙事风格。美国的电脑技术发达,因此可以以更加细腻的写实画面表达出更加相近与现实的艺术特征,并且融合具有时代感的幽默叙事风格使得美国动漫画面细腻、唯美,叙事幽默。例如,上文所述的《钟楼怪人》原本是一部极具悲剧色彩的文学作品,但被动漫创作者融入了很多的幽默元素,从而使得这部动画片更加具有新时代的艺术特征,也更加符合儿童的审美习惯。中国动画片从美术风格上来看更多地借鉴了丰富的民族绘画艺术和其他艺术形式,例如:水墨画、工笔画、剪纸画、皮影等,追求的也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意境美。从叙事风格上来看,中国动漫更多的是宣传惩恶扬善、去伪存真的正剧叙事风格。例如,在《西游记》中无论何种绘画风格所表现出来的都是对于驱邪扶正审美思想的宣扬。随着文化与艺术交流的日益频繁,不同叙事风格和美术风格的动漫也在彼此的学习和借鉴中得以融合。例如,迪士尼公司创作的《花木兰》便是融合了中西两种不同艺术风格的动漫经典。

三 传统经典题材审美思想在动漫创作中的表现艺术

1 传统美德的弘扬

和审美思想复杂的电影不同,动漫主要受众是儿童,所以审美思想也相对简单——以弘扬传统美德为主要的审美思想。传统经典题材审美思想丰富、复杂,但最终通过动漫表现的都是以真善美为主题的传统美德,这一点对于不同文化的动漫创作都是一致的。无论对于西方写实主义风格还是中国写意主义风格的动漫作品,世界上的真善美都是其永恒的艺术主题。例如,《海底总动员》中的两只小丑鱼以历险记的形式表达了父子之间最无私、最真挚的情感。中国动画片《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则以系列动画片的方式表达了同样的主题。如果要在不同的文化和艺术中寻找和概括出共性的思想,那毫无疑问便是以真善美为代表的传统美德。因此,对于这一主题的表达是传统经典题材审美思想在动漫创作中的重要表现艺术。但从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文化的动漫作品中我们还是能够看到其中的差异的。例如,《海底总动员》中我们能够看到父子两人为了寻找彼此而表现出来的与危险和邪恶斗争的勇气和力量。《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则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表达了蕴藏在平淡生活之中的父子情深。

2 独特的情感关怀

如果说对于传统美德的弘扬表现的是不同文化下动漫审美思想的统一,那么独特的情感关怀表达的则是不同文化下动漫审美思想的差异。这种差异使得动漫审美思想更加丰富多彩。不同民族和地域文化有着独特的情感情怀。传统经典题材动漫创作通常取材或改编于经典文学名著、本民族的民间故事、神话故事、童话、寓言、传说等,因此,在创作中自然会融入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情感情怀,从而使得观众在观看动漫时能够产生具有艺术性的情感共鸣。人们在观看不同动漫作品时,也会感受到不同文化下独特的情感关怀。例如,上文所述的《花木兰》虽然故事取材于中国传说,动漫本身也融合了诸多中国元素,但人们仍然能够感受到其中鲜明的美国文化下的情感关怀。例如,动漫中对于花木兰拥抱皇帝、招聘相亲等情节的设计便是对于美国文化下对自由情感的表达。这样的表达无疑更加符合美国人的情感诉求。同样,中国创作的《狮子王》虽然翻拍自迪士尼的同名动画片,但其中也加入了中国文化中兄弟姐妹之间的情感关怀。动漫创作首先是要迎合本地区人们审美习惯的需求,因此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动漫创作中的审美思想既有符合不同民族文化中统一的审美思想,也有其独特的情感关怀。审美思想上的统一与差异推动着动漫创作在文化融合道路上的不断探索和前进。

结语

动漫作品的成功与题材的选择有直接的关系,随着世界文化融合思潮的发展,不同文化下的动漫作品也在互相学习和借鉴。例如,本文所述的中国动画片,不仅挖掘了本民族的传统经典题材,也在挖掘世界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成为了典范。本文从传统经典题材人物、故事和审美思想在动漫创作中的表现艺术三个方面分析了传统经典题材在动漫创作艺术中的表现艺术。本文的研究对于推动中国动漫创作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探索作用。

参考文献:

[1] 胡晓晶:《当代影视动画造型特征分析》,《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第1期。

[2] 程瑜瑜:《走上卡通舞台的文学经典——试论迪斯尼对名著的动画改编》,《文艺评论》,2010年第1期。

[3] 程静卫:《论当代中国动漫创作与传统文化资源》,《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第2期。

[4] 杜静芬:《浅析动画剧本创作中神话题材运用的与时俱进》,《中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篇(7)

关键词:数字媒体 新媒体动画 后现代文化

一、网络与新媒体动画研究的意义

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持续变革,人们的消费与生活方式等正在发生巨大的改变。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3年1月公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底,中国网络视频的用户规模已达到3.71亿人,对网络视频使用率提升至65.9%。其中25岁以下年龄段是网络视频用户主体,在家上网人数达到91.7%。上述数据表明:新媒体已经成为当代年轻人享受电影和动漫的主要方式。在网络视频的冲击下,电视在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开始下降。这是大众在媒体使用习惯上发生的一个巨大变化,“私媒体”的发展和观影环境的变化预示着未来动画收视率会逐渐向新媒体倾斜,而这种变化势必会影响我国动漫产业的整体发展方向。因此,对网络和新媒体动画的理论和产业研究势在必行。

从2000年蒋建秋的Flas《新路上的摇滚》算起,国内网络动画至今仅仅只有13年历史,而从2006年优酷网建立乃至网络动画的大量涌现不过是近年的现象。网络动画虽然历史短,但却发展势头迅猛,目前已成为我国动漫产业的新生力量。网络动画不仅有数字媒体自身的技术特征(数值化、模块化、可复制性和可编辑性),而且在内容上也和后现代艺术所提倡的解构、拼贴、混搭、跨界和重构的美学所吻合。这些往往是传统动画理论所无法解释的现象。因此,对新媒体动画的理论研究不仅有着实际的意义,而且这项研究对于突破传统动画理论的局限,以创新思维来促进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更是十分重要。

目前我国对网络和新媒体动画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根据笔者在2012年2月做的一项数据统计表明:在谷歌搜索单词“new media animation”约有134,000,000项;在百度搜索单词“新媒体动画”约有1,710,000篇,国内相关资讯仅仅占全球同类资讯的1.6%。在中国知网中检索“新媒体动画”关键词,自1990年以来只有3篇论文。同样检索“网络动画”关键词,则只有40多篇论文。此外,国内虽然关于动画的基础理论教材和专著有不少,仅《动画概论》冠名的教材就有十几种,但关于新媒体时代的动画的学术研究著作却只有黄鸣奋教授的《新媒体与泛动画产业的文化思考》。与此相对照的是:国内关于Flash或Maya的动画软件教程却汗牛充栋。国内这种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的现象可见一斑。

二、新媒体动画的范畴和主要特征

黄鸣奋教授曾经指出:“因为动画的用途变得日益广泛的缘故,我们需要新范畴在分类学的意义上描述它所出现的变化,‘泛动画’就是这样一个范畴。”[1]目前我国对动画的分类基本上延续了传统动画根据媒介或制作工艺的分类方法,即现代动画的3大门类:手绘动画、定格动画和电脑动画。根据维基百科的解释,传统动画,也被称为“手绘动画”,是一种较为流行的动画形式和制作手段。定格动画则是一种以现实的物品为对象,同时应用摄影技术来制作的一种动画形式。如粘土、剪纸、拼贴、模型、实体和木偶类动画等。电脑动画则指由计算机来完成关键帧技术和渲染的动画,包括二维动画和三维动画(CG动画)。其它计算机动画技术还包括卡通渲染、动作捕捉、蓝屏抠像、非真实渲染、骨骼动画、变形动画和模拟自然动力学如风、雨、雷、电等的物理动画。这种分类方法在媒介高度融合、“跨界”无处不在的今天,则有着明显的缺陷。由于数字技术的渗透,目前手绘和定格动画已普遍采用无纸化或数码采集+后期剪辑的技术,各种数字剪纸、数字拼贴与特效合成往往会在作品中“混搭”在一起,动画作品的媒材界限日趋模糊。

因此,新媒体动画(new media animation)必须根据时代与技术的发展重新给予定义。作者认为:新媒体动画是“数码”与“动画”跨界交融的一个新生事物。虽然它从制作上属于广义的数字动画(Digital Animation)的范畴。但数字技术与定格和手绘动画的有机结合才是新媒体动画的范畴和主要特征。同时,这些动画还涵盖了数字动态影像(Motion Graphics)的领域。图1的白色框线区域(重叠区域)代表了新媒体动画的范畴。从表现形式上看,“综合媒介”、“混搭技术”与“视觉多样性”是这种动画表现形式的突出特点。这种形式既包括数字化的手绘、剪纸、拼贴、真人定格或Flas,也包括视频剪辑、DV、字幕动画、音乐MTV短片和含有动画内容的数字短片或手机动画等。新媒体动画除了涵盖网络动画(原创短片、网络动画剧、非剧情动画、游戏引擎动画和网络表情动画),也包含一些在非网络环境中如电视新闻、电脑游戏或新媒体艺术展中的动画形式。新媒体动画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它的原创性、流行性、波普性、时代感和多样化的视觉风格。

按照新媒体研究学者、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教授兰迪・克鲁福[2]的观点,新媒体动画的领域属于“叙事逻辑”的领域,它们也同样具备大众性、商业性和娱乐性的特征。但与传统的影院商业CG大片不同的是:新媒体动画由于其网络传播特征,往往更加短小精悍、形式活泼并具有强烈的实验性和反潮流的特征。这一点使得新媒体动画和历史上的非主流性质的实验动画、实验电影和独立短片等有着一定的传承关系。

三、新媒体动画的主要优势

著名媒介研究学者麦克卢汉曾经指出:新媒介“不仅仅是容器,它们还是使内容全新改变的过程”[3]。新媒体动画相比传统动画的主要优势可以从创作者、观众和传播渠道三个方面体现出来。新媒体动画创作群体广泛,作品往往有着丰富的个性化特征。此外,数字化和网络远程集体创作等新工艺制作流程也比传统动画优势明显。而私媒体观影、多时段观影、动画类型多样性和丰富性是新媒体动画吸引青年观众最主要的原因。与此同时,网络化传播、观众互动性和网络自然淘汰率是保证动画质量和内容大众化的重要手段。由此,我们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总结和归纳新媒体动画的主要优势。

从创作者角度上看:网络独立动画的创作者的主体大多数是个人或小型动画工作室,制作周期相对短,成本较低,多数为短片形式。数字化工具如Flash、Maya、PS、AE、Apple Motion、Final Cut Pro、Nuke和iStopMotion等是主要创作工具。虽然这些动画作品有良莠不齐、水准千差万别的问题,但经过网络的“自然筛选”,通过点击量的积累,优胜劣汰、大浪淘沙,使得优秀的作品和人才脱颖而出。曾获国际动画奖项短片《这个念头是爱》(雷磊,2011)和《打,打个大西瓜》(饺克力,2010)都是这种原创网络动画成功的范例。此外,网络的发达也为动画爱好者的集体创作提供了条件。例如:在2011年,新媒体动画网站AnimeTaste就曾发起过多次集体动画创作项目,并产生出了如《嘿!!!大椰子》(图2)和《GoGoGo》等非常有趣的动画作品。这些动画采取了“网络接龙”的方式创作,由十几名业余动画师和大学生联合完成,作品包含了剪纸、实拍定格、手绘漫画、文字拼贴和矢量绘画多样性风格,充满了实验性和年轻人的朝气和冲动。这种完全不同于传统动画的制作方式很好的诠释了新媒体动画的概念和优势。

从观众角度上看,新媒体动画往往针对的是网络、手机、iPad等“私媒体”,也就是个人观影的媒体。因此,更个性化、成人化的内容也可以成为新媒体动画的表现所长。更具风格和个性的动画也会受到观众欢迎。例如,美国喜剧中心制作的Flash+剪纸摆拍动画《南方公园》,经过5年的人气积累,目前已达到15季几百集的规模。而网络热播动画剧《欢乐树和他的朋友们》(2000)也达到了193集。国内网络动画剧如《哐哐日记》和《泡芙小姐》也有着超高的网络点击率。《泡芙小姐》的第1季自2010年播出以来,仅在优酷网上的点击率就达到了450万次。这些动画的网络收视率证明了新媒体动画的潜在优势。

从传播角度上看,网络的交互性能够让更多的观众自主选择自己喜爱的动画类型。而网友对网络动画的评论、吐槽和跟帖,也往往会激发创作者更新的灵感和思索角度。从企业发展角度,新媒体动画的传播模式更加节省、销售渠道更加多元、播出渠道更加广阔。动漫企业不仅可以借助网络、微信、微博的互动营销来扩大宣传,还可以通过动画衍生产品和周边产品的网络营销,使动画品牌走向市场。近年来,许多动画品牌形象如兔斯基、悠嘻猴、绿豆蛙、张小盒等都是从网络表情动画走向市场的成功范例。如“张小盒”出道5年来,该动漫形象的周边产品已经“全面开花”,甚至包括了实体经营连锁如咖啡概念店、餐厅、奶茶店和面包坊等。借助互联网的传播效应,通过创办网站、社区、儿童乐园、在线游戏等实现良性循环也是网络企业淘米网的发展战略。借助儿童网络社区和网络动画《摩尔庄园》,淘米网的知名度和儿童产品销售都实现了跨越式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