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6 04:32:4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工程师评定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管理制度;成人教育;毕业论文答辩
收稿日期:2006―04―28
作者简介:王同顺 (1961-),男,汉族,天津市人,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本科,工程师, 主要从事:成人教育管理。
一、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行院系两级管理
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是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保障。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管理和规范工作,制定《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评分标准》和《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管理制定》等管理文件,对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的指导思想、过程管理、格式要求、评分要求、组织管理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同时统一设计封面格式、题目审批表、中期检查表、指导教师评语表和答辩记录表等,明确规定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指责和管理人员职责。
建立院系两级管理制度。学院进行宏观管理的同时,鼓励各系所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尝试各种新的管理方法。“生物技术”专业的择优选导师制度颇有特色。它要求指导教师对成人教育本科生所做的科研有全面的了解,能提出适合作为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有意义的研究课题,有足够的经费支持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工作。学生按学分积排序的先后,选择自己理想的题目及导师,指导教师如对学生不满意也可以适当调配。这种择优选导师的方法,调动了教师、学生方面的积极性,有利于一批高水平、有价值的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的产生。
二、重视管理环节,提高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
毕业论文过程管理是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为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在毕业论文的管理过程中,学院采取了系统化手段,即明确选题原则、规范审题程序、深入中期检查、严格论文答辩、合理评定成绩、全面总结归档。毕业论文的选题直接影响论文的水平,学院确定论文选题体现“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原则,在满足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尽量结合科学研究、生产实际和社会现实问题,要适合成人教育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
在审题程序上,各专业虽不尽相同,但均有一定的规范要求,或由本专业具有指导论文的教师拟定题目,或由系所为本专业学生提供选题指南,学生自主拟题目但需经指导教师批准。
中期检查是导师把握学生参考文献的查阅和实验环节中的实际工作量,防止抄袭、偷工减料和实验数据不准确现象发生的重要手段。我院规定,每个学生的毕业论文字数要在8000―10 000字左右,毕业论文中必须要有实验数据和实验结果图表等,一律用A4打印纸并统一格式和封面,装订成册顺序是:(一)封面;(二)内容摘要;(三)目录;(四)正文;(五)参考文献;(六)审批表;(七)指导教师评语;(八)答辩记录。每个学生都必须进行论文答辩,论文成绩以答辩委员会评定的分数为准,各系所组成的答辩委员会,按照规定程序对学生论文逐个答辩,并且有详细的答辩记录。确保论文质量和成绩的公证性。
三、重视毕业论文答辩工作,锻造优秀毕业论文
重视毕业论文答辩工作,是提高学院整体毕业论文水平的关键。答辩时,学生先将毕业论文内容进行简要介绍(时间10分钟),然后回答教师和学生提出的问题,每个学生毕业论文答辩不超过20分钟。评分标准为:优(90―100)、良(80―89)、中(70―79)、及格(60―69)、不及格(60分以下)。有了一系列科学、规范、具体的管理制度作保障,从总体上看,我院成人教育学生的毕业论文有较好的学术水平和较高的质量,题目鲜明、论点明确、论证翔实、结合实际。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多能结合重要课题及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出独立见解,有的还能有所突破。结合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评审办法和标准,开展系所级毕业论文的评审工作。组织公开论文答辩,并邀请低年级的学生参加,学院设立最优答辩奖,对优秀的毕业论文当场予以表彰和奖励,表彰与答辩同时进行,形成了积极的导向作用。好多毕业论文达到正式发表的水平。
要继续加大对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的专项经费投入,努力拓展学生学习基地,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保障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使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管理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为进一步提高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更好地调动学生进行优秀毕业论文创作的积极性,出现更多的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01
职业教育是一种特定的、以掌握生产技术和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科学为主的教育形式,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师资素质有其独特性。他们不仅要具备从事职业教育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同时具备较高的职业教育理论、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并且还要有较高的专业技能、生产操作能力以及解决生产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自从“双师型”教师这一称谓于上世纪90年代由职业教育领域的研究者第一次提出开始,对“双师型”教师的关注点便一直集中在课堂以外的实践技能能力上,而对教学能力的关注却有所偏废。现今对于“双师型”教师能力如何评定,职业教育界还没有一个完整的定论,仍处于各地区教育部门、各学校“各自为政”阶段,确立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能力标准是教师能力建设的重中之重。
一、文件解读
1995年,在《国家教委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通知》的文件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提出:“‘双师型’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会计师等”。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开展高职高专教育师资队伍专题调研工作的通知》中第一次使用“双师”素质教师的概念。《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对双师素质教师制定具体的界定标准,为高职学校建设双师素质师资队伍提供了政策依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十条、《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第十六条提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高水平师资队伍和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要求。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十七章提出要“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第七条提出:逐步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研究制订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任职标准和准入制度。
政策层面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的强化,对提高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尤其是高职师资的专业素质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自1995年《通知》后,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相继出台,“双师型”教师内涵经过概念的提出、初步发展、评价标准的明确、趋于成熟期等几个阶段。随之产生一些变化:第一,名称有各种提法,有“双师型”“双师资格”“双师素质”等,但含义基本不变;第二,随着时代的发展,“双师”教师的内涵逐渐清晰、丰富起来;第三,对“双师”教师的描述越来越具体化、可操作化。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强调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双职称只是“双师型”教师的一个表现形式。
二、文献综述
我国关于“双师型”教师研究的文献数量已经不少,涉及的领域也较为广泛,但多属于基础理论探讨和一些经验总结,有不少根本性的问题没有触及或悬而未决。单纯的“双师型”教师研究有相关综述,如唐林伟、周明星的《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研究综述》,它从概念、标准、培养模式、管理及发展趋势这几个方面展开综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大多从“双师型”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方面进行研究。关于“教师能力”标准的研究也有一些论述,如楼世洲,苗刚《欧盟职业学校教师能力结构标准的新进展》提出欧盟职业学校教师能力结构。宁虹《教师能力标准理论模型》从“教”的角度提出了教师能力标准理论模型。童丽《高职院校教师能力标准设计的探索》提出教师的通用能力、专业能力和核心价值形成了高职院校教师能力标准框架。
但是以“双师型”、“能力”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关于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能力标准和能力建设的研究不是很多。确立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的能力标准是“双师型”教师能力建设的重点之一。“双师型”教师能力标准框架的清晰界定能有效地帮助专业教师群体清楚地认识到努力的方向,并以此作为行为的标准,促进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良性发展。但是目前对于其能力标准的研究少之又少。有些是对“双师型”教师能力标准理论模型进行论述,但并没有明确其标准的内容。有些对“双师型”教师能力标准做了一定的分析,但并没有对“双师型”教师能力标准展开具体论述,如王治民《教师能力标准开发的理性思考》阐述了对教师能力标准的开发的观点。有的是对“双师型”教师的职业能力、核心能力进行研究与分析,将“双师型”教师能力与队伍建设研究相关联。有的是从国际比较来论述“双师型”教师能力建设,但绝大多数侧重于教师培养模式方面进行阐述。
三、案例分析
自“双师型”教师概念诞生以来,各级各类教育管理机构对这支特殊的教师队伍的建设都是十分的重视。各省教育厅、各高职校以教育部的文件为依据,结合当地职业教育情况、学校自身情况颁布了各自的“双师型”教师的资格认证标准。他们在形式上大多是教育部标准衍生物,是行政命令的具体执行;内容上都比较侧重资格证书的获得,很少考虑“双师型”教师成长过程中的固有成本和动态因素。
重庆市教育局对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认证标准做了详细地界定。他把“双师型”教师分为三种等级:初级、中级、高级,针对每一层次制定不同的界定标准,每个层次提出了一些必备条件。江苏技术师范学院的《“双师型”教师认定和管理办法(试行)》中,对“双师型”教师标准做了界定。分为基础条件:和必备条件。这两种标准以“双证”为基础,强调实践经历,都在试图为“双师型”教师的认证提供一种统一尺度和规格。但它们都没有对“双师型”教师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做出可行的量化标准。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双师型”教师能力主要包括师德师风、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教研科研能力、拓展能力等方面,能力素质是“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证书职称只是其形式或外延。
参考文献
一、国家文件
[1]《国家教委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通知》(国教委〔1995〕)
[2]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
[3]《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2006〕[4]《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6号)
[5]《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
[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新华社于2010年7月29日)
[7]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二、论文
[1]唐林伟、周明星.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研究综述[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5(4)
[2]楼世洲、苗刚.欧盟职业学校教师能力结构标准的新进展[J].职业技术教育,2010(1)
[3]宁虹.教师能力标准理论模型[J].教育研究,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