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3 02:11:0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英语议论文写作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7-0042-02
收稿日期:[HTSS]2007-03-05
基金项目:本文为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2005]198号)“师范英语专业实践型教师素质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罗明礼(1966-),男,四川犍为人,讲师,硕士,从事英语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一、影响英语议论文写作的因素
1.无构思性自由写作
写作过程可分为感知、构思和表述三个阶段,构思是介于感知和表述之间的重要环节。构思性写作不仅包括写作前作者对写作材料或给定题目的感知和体验、写作主旨的酝酿和确定以及写作材料的选取和提炼,而且还包括作者对文章结构形式的思索以及表达方式、表现技巧和表现手法的预想。对于构思环节的重要性,徐龙年教授认为,构思是作者对材料进行思维加工的过程,是文章表述的先决条件,构思是形成写作的通道,是感知与表述之间的桥梁,是决定文章质量的关键。
构思虽然是写作过程不可缺少的环节,然而在英语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常常被很多学生忽视。笔者从事普通高师英语专业写作课程教学4年来,发现学生在课堂限时议论文写作时往往没有经过构思就进行写作。笔者曾经对所教“大二”学生进行了一项议论文写作构思情况的追踪调查:
表一 第一次议论文限时练习之后的调查表
从上表可知,连续四届英语专业“大二”学生在初次进行英语议论文写作时只有7%左右的学生在写作前有构思的习惯,有8%左右的学生知道要进行构思但不知道如何进行构思,有85%左右的学生没有构思的意识。本人利用参加教研活动的机会,与同类师范院校英语写作课程教师交流时得到了一致性的看法。这足以解释为什么学生TEM4和TEM8考试的成绩与自己估计的分数相差甚远了。笔者把这种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即进行构思、想到那里就写到那里的议论文写作称为“随意性写作”或“无构思性自由写作”。这就是许多学生在TEM4和TEM8写作项目中得分偏低的主要原因。
2.英汉语思维差异对英语议论文写作的影响
英语专业学生参加TEM4和TEM8水平测试在写作项目方面成绩普遍存在偏低的现象。从语言表层错误看,这些错误属于“词不达意”、“语言干瘪”、“连贯性差”、“中式英语”(Chinglish)等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学生习惯于将母语的语言表达习惯和思维定式移植到了英语议论文写作中。众所周知,思维和语言紧密相关,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则依靠语言来表达。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因素,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中国传统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尚象,而西方传统是尚思。汉民族重形象思维,而英民族重抽象思维。这两种思维模式明显地反映在英语议论文写作的篇章结构上,英语篇章的组织和发展主要呈直线型,而母语为汉语的学生的议论文写作则呈螺线型。
不同的构思直接影响作者写作的表现手法。中国学生在表达思想时惯于绕圈子,常避开主题,从宽泛的空间和时间入手,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到小,由远及近,往往把主要内容和关键问题保留到文章最后才拿出来或采取含而不露的所谓“不言而喻”的模式。这种写作方法常常叫西方人摸不着头脑。英语思维模式采用直接切题的方法,以逻辑、分析和线性为特点:在遣词造句谋篇上普遍从一般到具体、从概括到举例;在写作结构上习惯于把“果”置于“因”之前,以达到开门见山,引起读者注意的效果;在表现手法上,通常是以一个主题句(topic sentence)开头,然后再按照一条直线展开,在以后的支撑句(supposing sentences)中发展这一中心思想。相比之下,这种直线型语篇结构显得更为直观。由此可见,汉语式的思维模式不仅是学生在TEM4和TEM8的写作中得分偏低的原因之一,也是他们在写作中没有掌握英语构思性写作技巧的关键所在。
3.缺乏足够的英语议论文教学资源的输入
影响英语专业学生构思性写作的另一原因还与他们的英语议论文输入量不足有关。Paul Davies认为,写作首先要收集与主题相关的信息和观点,然后按一定的逻辑顺序组织信息和观点,接着把它们构建成段落并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最后编辑文字并写出篇章。写作的每一个步骤都与信息的接受、解码、重组和储存相连。有效的写作需要作者调动大脑中的已有图式。
图式理论认为,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只有激活已有的知识结构才能写出文章。有学者把写作过程划分为积累、构思、表达的过程论和强调写作过程的构思论。该理论强调积累在写作过程中的重要性,这也符合语言学家Krashen“大量的输入”和“可理解性的输入”以及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关于“刺激-反应-强化”对语言表达的促进作用等理论论述。Krashen的输入假设“i+1”也解读了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的积累与创新的关系。因此,写作者平时阅读并分析大量的议论文对日后无论是限时作文练习还是TEM4和TEM8考试以及今后的毕业论文写作均大有益处。然而,笔者对学生平时阅读英语议论文的情况调查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
表二 学生平时阅读英语议论文情况
从上表可以看出,笔者所教学生在“大一”时很少阅读英语议论文,更不用说分析优美的议论文了。由于他们没有平时的大量积累和有效的输入,自然在写作时就不知道需要构思和如何进行构思了,当然也就会受母语思维的影响,写不出符合西方思维模式的英语议论文了。
二、培养学生构思性写作的途径
1.培养构思性写作意识
构思是作者对写作材料进行思维加工的过程。提炼主题是构思的切入点,它自始至终制约着构思的全过程。
英语议论文写作构思有两种基本方法:扩散型构思和收敛型构思。前者是作者有目的地围绕主题展开思路,借助于想象和联想将大脑中原先存在的各种信息沟通和联结起来,从而产生形象性和观念性新信息的构思过程。以Friendship(友谊)为题进行三段论构思,三段的主题句为1)Friendship,in abroad sense,exists between allhuman beings.2)Friend ship betweenfamiliarpeople iS also important.3) FriendshipbetweencloseJHendsshouldbeconsistentandlasting.这样的构思有利于作者从三个侧面,由大到小,从广义到狭义,层层深入、层层递进铺展成文。在每一段落中,作者均可以概括性地举二至三个事例进行说明或论述。这样的构思能以主题为中心、以平行结构为主线一脉贯穿全文,巧妙地呈现作者的观点。收敛型构思是指作者对文章的材料进行整理,将那些与主题有关的材料进行集中或回拢,舍弃与主题无关的信息,对与文章有关的尤其是主要的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论述与推理的构思过程。写作时,作者通常以别人的观点作为引子,最后亮出自己的观点。以“Divorce:A Good Thing or a Bad Thing?”(离婚:好还是不好?)为题进行三段论构思。其第一段通常为Different people hold different views on the issue of divorce(主题句总揽全段和全文).Some people believe that divorce means social instability or immorality…(从一个方面).On the contrary,other people think that marriage should not be an inescapablechain to bind a men and a woman……(从另一个方面).If the couple have different personalities and can no longer be compatible with each other,the author thinks the best way out is to get adivorce(提出自己的观点,即文章的论点)。作者在文章的第二段将对上述两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在最后一段,作者从正反两个方面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总结并提炼自己的观点。
2.强化英语写作思维能力的培养
英民族善直线思维,重抽象思维,重视形式逻辑和辩证思维。在英语议论文写作时,学生应以逻辑、分析、线性为基准点,力求把要点放在句首、段首,以达到直截了当的效果,突出客观事物对人的作用和影响;运用有形的联结手法以达到句法形式的完整,使其表现形式严密,受逻辑形式的支配。因此,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学生不仅要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还应该遵照英民族在遣词造句等方面的表达习惯进行表达。
在用词方面,应当尽量使用丰富多彩的短语;在句法结构方面,应遵循重心在前的原则;在使用主从复合句时,通常将主句置于从句之前;在语态使用方面,学生应多使用被动语态,以符合英语重物称的表达习惯。为了能更有效地用英语思维,学生平时可尽量使用英语词典,学会以英语思维的方式直接去理解生词或短语,逐渐达到对英语词义抽象化理解的境界。
3.增加英语议论文的输入量
在英语学习中,听、说、读、写各项技能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其中,“读”与“写”的关系最为密切。“读”是输入性技能,是“写”的基础;“写”是输出性技能,“写”的终点就是“读”的起点。尽管有不少的学生见到所给题目后便觉得有很多话要写,内容也充实,但由于词汇贫乏,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最终也写不出内容切题、意义连贯、语言得体而令人满意的议论文。实践证明,多读多写是提高英语议论文写作水平的唯一途径。
大量的英语议论文输入还能有助于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先在脑海里用汉语构思,然后将构思好的汉语腹稿译成英语的习惯问题。当学生以后遇到给材料作文时,他们便会下意识地从自己已有的相关文章的结构信息中提取与之相关联的内容图式和结构图式,来帮助自己构建新的文章的框架。
参考文献:
[1]毕建模.略论写作构思与问题规范[J].岱宗学刊,2002(3).
[2]吴效刚.写作过程:构思与非构思的共存互补[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
[3]徐龙年.试论写作过程中的运思[J].兰州学刊,2005(1).
[4]周丽娜.英汉思维差异与大学英语写作[J].大学英语,2006(1).
下面结合潘教授的观点,谈谈我对当下议论文教学的反思与探讨。
一、对议论文“要素”的反思与探讨:理论性、逻辑性、概括性
潘教授认为议论文“三要素”提炼不当,那么议论文写作的“要素”究竟是什么呢?议论文的知识体系究竟是什么呢?
记得2002年韩雪屏先生在《语文建设》上发表了《审视语文课程的知识基础》一文后,就引出了对语文知识问题的大讨论。十年过去了,到现在我们还没有厘清中小学语文课程需要的知识有哪些,对议论文的知识体系的构建还处于停滞的地步,尽管其中也有许多人作出了探索,出现了议论文的能力训练体系、思维训练体系、目标分类体系、议论文写作范式等研究成果,但这些研究与实验并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同时对于议论文写作知识的研究还没有本质上的突破。
那么议论文的“要素”是什么呢?从文体特征和写作的基本要求看,记叙文在于以情动人,使人感动;说明文在于以知启人,使人明白;应用文在于以事告人,使人知晓:而议论文是以理服人,使人信服。
以理服人、使人信服,应该是议论文的基本要素,结合高朝俊教授及相关专家的观点,从文体特征和写作要求看,议论文的“要素”可作如下概括:
(一)理论性。议论文又称说理文,强调文章要说出的是“理”,即要有理论性的观点,也强调文章要竭尽力量说道理,即要以理服人。议论文要从个别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要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这样的观点才有高度,道理才具有普遍性,才能令人信服。正如列宁在《哲学笔记》说:“罗列一般的例子是毫不费劲的,但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如果不是从全部总和,不是从联系中去把握事实,那么事实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甚至连儿戏都不如。”
(二)逻辑性。议论文要发议论和说道理,它所遵循的是思维的逻辑性、完整性、严密性、条理性,以及推论的合理性、证伪的科学性。在论述过程中,要运用逻辑思维的工具,以概念、判断、推理、比较、分类、分析、概括、综合等手段去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三)概括性。一是对内容的概括性,即要从大量的现象中概括出规律性的东西:二是语言的概括性,即要以概括性的语言来将具体事例、现象等抽象化,而不是作生动的描述。
我以为从内容、思维、语言等方面提炼出议论文的基本要素,易于被老师接受、学生理解,易于在写作中运用。
二、对议论文写作目的的反思与探讨:负责的态度、理性的精神、求真与求善
潘教授认为议论文写作的目的是“求真”,我认为这是议论文写作的较高目标。结合议论文写作教学的具体情况,议论文写作教学的目的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观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议论文写作的要求是:“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精神。”2000年《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议论文写作的要求是:“能有意识地考虑写作的目的和对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两者都强调了“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我以为“负责的态度”是议论文写作中“求真”的基本要求。
到了高中阶段,中学生基本完成了心理上的“断乳期”,身心发展已经渐趋成熟,参与社会日渐广泛深入,他们对社会、自然、人生、自我等方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认识与思考。但由于高中生的心智还不够成熟,这些思考和认识又有许多不足,如他们的观点常常情绪化,许多观点不切实际、偏激,因此引导学生“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在高中阶段显得尤其重要。
朱光潜先生认为写作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则”就是“有话必说,无话不说,说须心口如一,不能说谎……如果存心说谎,那是入手就走错了路,他愈写就愈入迷,离文学愈远。许多人在文学上不能有所成就,大半都误在入手就养成了说谎的习惯。”我们看到当下学生在作文中迎合教师、迎合评分标准、迎合政治、迎合时势,说假说、空话,就是不敢说真话,这哪里是什么“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呢?
我认为在议论文写作时应特别强调学生“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让他们养成发表观点时不信口开河、口无遮拦,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在网络时代,“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更是对一个公民和网民的基本要求。
王栋生先生认为:“写作要有公民意识……公民意识需要我们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高中生写作要有社会性,我们固然要关注社会上的重大事件,表现社会的重大主题,但更要从身边的普通人和日常生活入手,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在这样的社会实践中,一步步增加自己的社会责任感。”这里强调“写作要有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都是以“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为基础的。
(二)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
德国启蒙运动的思想家莱辛有句名言:“对真理的追求比对真理的占有更为可贵。”写作要达到“求真”的目的,除了培养学生“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之外,还要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
我认为理性精神就是客观的依据、理性的怀疑、独立的思考、多元的视野、平等的争论、实践的检验、宽容的激励,还有实事求是、质疑探讨、真诚合作等,而这种理性精神在当下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常常被忽视。
而国外在议论文教学中都十分关注理性精神。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公立学校英语课程标准(9~12年级)对议论文的要求有:“预想读者可能出现的误解、偏见和期望,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论述。”德国的高中课程标准强调:“能以说理的方式表明自己的观点”,以及“能表达反驳性论据,并能有效地用于议论”。加拿大阿尔伯特省的课程标准则强调“欣赏他人思想和表达的多样性”。我们可以看出,“反驳性论据”“欣赏他人思想”等,都是理性精神的表现,也说明国外议论文教学非常强调理性精神。
因此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上,无论是学生写作前的指导,还是写作过程中的思考与探讨,或是写作后的讲评,都可以通过作文案例,来具体分析学生是否有情绪化、非理性的表达,如果有,努力更改,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议论文写作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理性的精神,并用理性的精神战胜个人甚至一个群体的非理性的情绪,这样才能加深对社会、事物的认识,才能逐步走向对真理的认识。
(三)议论文写作“求真”也要“求善”
潘教授强调议论文的写作目的是“求真”,我觉得求真之外,还要“求善”。
议论文中的“求善”,就是以一颗善良之心、以悲天悯人的情怀来看待社会人生,是对弱者的同情、对强权的批判、对文明的倡导、对愚昧的针砭、对真善美的讴歌、对假恶丑的鞭挞,等等。
作文如做人,于漪强调“要作好文章,首先要在做人上狠下工夫……尽管现在大家都在提倡创新和求异,但作文中有些精神的东西,是不必质疑的,更是不能失缺的”。她说:“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史学家,他们的共同之处就是有很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身上更吸引人的不是其他,而是一种人文精神,一种伟大的悲天悯人的气度和对国家对民族的无限热情与热爱,像杜甫和列夫·托尔斯泰等。而现在的学生如果家里的屋子破了,能自己动手修缮已经很不错了,恐怕很难想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更不可能有‘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胸襟和为理想而舍弃一切的豪情。”我想于漪老师所强调的“做人”“精神”“人文精神”“悲天悯人的气度”“热情与热爱”其实就是人的一颗善心。
在学生作文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与宽容,例如看待“小悦悦事件”。不是任由学生一味地去批判路人见死不救,而是应该结合当下的社会实际和当下公民的素质,设身处地地去看待路人的选择,理解他们的选择,宽容他们的不足,同时再引出自己对路人及其他公民的期望,希望这样的悲剧不要重演,希望他们有正确的选择与行动,希望网民及社会舆论有正确的导向。这样的表达,才是有一颗“善心”的表现。
三、对“材料意识缺乏”的反思与探讨:积累有价值的素材并适当加工
潘新和教授认为“‘材料’意识,可谓议论体式写作的首要意识”,确实如此。积累材料固然重要,但是积累什么样的材料更重要。我以为有思想价值、有说服力的材料才是有价值的素材。
议论文是要表达作者正确的思想、观念、价值观,批判、纠正别人错误的观点与思想的。有人说,“千古文章意为高”,这里的“意”就是作者的思想,有没有独到、深刻的“意”是区分文章高下的重要方面。只有运用有思想价值的材料,才能有效地帮助作者表达思想,所以积累的材料必须具有思想价值。
议论文写作的目标之一就是以理服人,论据有说服力是首要的要求。那些有影响的事件、公开的数据、经典的名言等可以看成有说服力的素材。
要让素材变成有价值的论据,还要学会加工材料。有价值的材料如同一块璞玉,如果不加工,其价值就不能提升。所谓加工材料,不仅是要除去与观点无关的内容,还要通过分析,凸显材料的思想价值,强化其针对性,从而提升其说服力。
下面试举一例说明对材料的加工意识的重要性。
材料:《老子·道德经》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从“一切贵在开始”的角度加工材料:“合抱之木”,不可谓不“大”;“九层之台”,不可谓不“高”;“千里之行”,不可谓不“远”。然而,这“大”“高”“远”,都是从“毫末”“累土”“足下”开始的。不自“毫末”,何来“合抱”?不起“累土”,哪来“九层”?不始“足下”,何以“千里”?可见,一切贵在“始”。
从“成功贵在积累”的角度加工材料:“合抱之木”,不可谓不“大”;“九层之台”,不可谓不“高”;“千里之行”,不可谓不“远”。然而,这“大”“高”“远”,都是由“毫末”“累土”“足下”一点点累积而成的。没有“毫末”之积,何来“合抱”之大?没有“累土”之积,哪来“九层”之高?没有“足下”之积,怎至“千里”之远?可见,成功贵在“积累”。
这样的加工就是以多元的眼光来加工材料,使材料与观点紧密结合,从而有效地表达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加强说服力。
四、对“思想方法片面”的反思与探讨:多样性、深刻性、批判性
潘教授认为学生思想方法片面的原因是“‘议论文三要素’的着眼点是论点与论据的统一,而不是矛盾”。这是原因之一,但我认为学生思想方法片面的主要原因在于思维品质的低下。
美国学者唐纳德·奎恩说:“在整个写作中,写作与思维是同时产生的,写作的过程也就是思维的过程。”也就是说只有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才能写出好的作品。
我认为良好的思维品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思维的多样性。“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一个问题要从尽可能多的角度去思考,才能认识更全面、更透彻。如“小悦悦事件”,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从受害者本人小悦悦看,受害者能否得到及时救助,关系到一个人的生命安危;从小悦悦的父母看,监护小孩子,来不得半点马虎;从十六个旁观者看,救助他人,会给自己带来麻烦,甚至带来灾难;从社会的角度看,当下的社会为什么人们不敢做好人,为什么不敢去救助他人,这是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这样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就会形成对“小悦事件”的全面认识。
二是思维的深刻性。就是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能从特殊性看到普遍性,从现象揭示本质。还以“小悦悦事件”为例,透过十六个路人的冷漠,可以发现社会的冷漠。追问为什么,会发现当前社会人们的道德水准出现了较大的滑坡。继续追问,会发现:一是当代社会人们追求物质享受,忽视精神追求;二是做好事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再追问,会发现社会缺少“好人”的保障机制,做好人的成本太高,好人一旦受到诬陷,只能流血又流泪,这样一来,人们与其多一事,还不如少一事。通过追问,便会把握出现这一事件的原因:社会机制、公民教育、民族劣根性……要解决这样的问题,一是要形成良好的社会保障机制;二是要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对公民的道德教育,提高公民的素养;三是改造民族的劣根性,弘扬助人为乐、乐善好施的民族文化。这样,经过反复的追问,就形成了思维的深刻性。
三是思维的批判性。我以为要有一种质疑精神和否定精神,对问题既不是全盘肯定也不是全盘否定,而是要辩证全面地认识。如2011年江苏高考题“拒绝平庸”,如果全盘肯定,就是要拒绝平庸,人要成为优秀的人;如果全盘否定,不拒绝平庸,似乎是强调做一个平庸的人也是好的。这两种观点似乎都有偏颇,只有带着批判的眼光看“平庸”问题,才可以发现,拒绝平庸、追求卓越是人的一种理想追求,如不能实现理想,做一个平庸的好人也未尝不可,正如古人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如果用辩证的眼光看这个问题,拒绝平庸,但不是拒绝平凡;拒绝平庸,但不是拒绝平常,人可以平凡、平常,但不能庸俗。思维中如果有了批判性,认识问题会更全面、辩证,甚至会出现新知,产生真知灼见。
五、对具体分析欠缺的反思与探讨:多一点哲学思维
潘教授认为学生不会具体分析,导致说理的贫乏,这确实指出了当下学生议论文写作的实际问题。我以为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学生在分析时要运用哲学思维和逻辑思维。
请看这样一个议论文片段:
当翁帆选择了杨振宁,多少人轻易地说“不”?当万科老总王石为赈灾捐款数额不大之时,多少人轻易地说“不”?当范美忠老师说出地震时自己先跑,未救学生时,多少人轻易地说“不”?(如果学生仅仅写到这里,就是现象的罗列,就是就事论事,看似有气势,而实际上没有说服力。)可是有谁规定,28岁不能嫁给82岁?有谁规定,自愿捐款,数额必须达到一个定量?有谁规定,教师不能懦弱胆怯害怕死亡,而必须成为舍生忘死的英雄?(这段文字就包含了几种哲学思想:对立与统一、相对与绝对、现象与本质。)我们羡慕郎情妾意,可是忘年之爱也未为不可;我们尊敬慈善大义,可是捐款也该以自愿为前提;我们崇敬救人英雄,可是救己的凡人也不算可耻(运用了事物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哲学关系来进行推理。)我们可以对他们说“不”,但请不要轻易地说“不”: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和自由去表达自我,你再冷静想一想,再决定,是“可以”,还是“不”
当我们自觉地运用了哲学思想进行分析,就能发现问题的矛盾,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能全面深刻地论述问题,就会显露思想的锋芒。
正如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说:“无论写什么文章,要写得好,先决条件是具有正确的思想认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见闻,相当的思维能力。”结合议论文写作,这里的“正确的思想认识”涉及写作目的和思想方法;“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见闻”涉及材料意识;“相当的思维能力”涉及具体分析。如果再加上合理的议论文知识,我们就有可能解决当下议论文“三要素”所带来的弊害。
仅以此向潘新和教授请教,并愿抛砖引玉。
注释:
[1]韩雪屏《审视语文课程的知识基础》,《语文建设》2002年第5期。
[2]高朝俊、邹昭华《议论文的特点——议论文写作漫谈之一》,《全国优秀作文选(高中)》,2007年第3期。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版,第9页。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5]朱光潜《谈文学》,《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277-278页。
[6]丁帆、杨九俊主编《高中语文》(必修五),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第40-41页。
[7](8][9]洪宗礼、柳士镇、倪文锦主编《母语教材研究》(第6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第198、226、359页。
[10]吴弘《学生作文严重“缺钙”——著名语文教育专家于漪近日剖析教学弊病》,《青年报——学生导刊》2000年11月12日。
笔者结合自己的高中教学实践以及学生的议论文写作现状,认为高中生议论文写作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学生的社会视野狭窄。很多学生长期埋头作业,生活局限于学校,对外界发生的热点问题所知很少。因此,议论文写作中,支撑观点的材料往往陈旧,千人一面,动辄牛顿、爱迪生、居里夫人。由此造成议论文缺乏时代性和感染力。不少学生不知道“事实论据”的要义,习惯把书本上的故事、身边的事情当做事实论据,没有知名度,造成作文的说服力不强。
学生的思维水平不高。很多学生作文,或习惯堆砌材料,用搭积木的方式,把事实论据一个一个堆放着,对论据没有必要的分析;或者对论据的分析不能紧扣观点,东一榔头西一凿子;或蜻蜓点水,有分析却少深度。不少学生缺乏批判精神、怀疑精神,不会独立思考,不会从现象看本质,不会思考事件给人的深刻意义。于是,造成论证的隔靴搔痒,无法说服别人,甚至连自己也说服不了。
作文的训练不够科学。听作文课,看学生作文,会发现上下两次作文训练,无论是训练目的,还是训练形式,缺乏内在联系,造成明显的割裂。作文训练的“另起炉灶”,比较普遍。于是,学生作文里存在的问题,在以后的作文里依然存在,作文有数量的提高,却没有质量的提升。
议论文写作,应该与关注社会相结合,教师要舍得用几分钟时间,让学生通过阅读报刊,了解社会热点问题,保证学生有事实论据可用,让议论言之有物。同时,议论文训练,应该呈现梯度,在写作要求与运用材料上有关联性,尽量保证学生在相关联的写作训练中,初步掌握一种写作和思维的技法,逐步提高。尤其是思维引导,更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让学生有效思维,愉快写作。
思维要聚焦。人们熟知的任何一个事实,包含了很多信息,大都可以证明不同的论点。因此,论据展开的第一个要点就是:对论据的叙述与概括,需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紧紧围绕论点。跟论点有关的事实,要紧扣,要发挥;与论点无关的事实,要简要,要忽略。以大家都熟悉的张海迪为例,百度上这样介绍:
张海迪,5岁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她无法上学,便在家中自学完成中学课程。15岁时,张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山东聊城农村,给孩子当起了老师。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张海迪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园,却发奋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和德语以及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著了《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2002年,一部长达30万字的长篇小说《绝顶》问世。从1983年开始,张海迪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为了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她先后自学了十几种医学专著,同时向有经验的医生请教,学会了针灸等医术,为群众无偿治疗达1万多人次。
这个事实,能够证明“逆境成才”、“知识改变人生”等论点,需要展开时有明确的目的。若是证明前者,要突出张海迪的逆境是怎么样的,成才到什么程度。若是证明后者,要回答“知识怎么样改变张海迪人生”、“知识为什么能够改变人生”这样的问题。证明前者,重点在紧扣“逆境”与“自学、攻读、创作、翻译、针灸”之间的关系,使“高位截瘫”这一事实给张海迪的学习、生活造成的困难更为具体――诸如行动不便、交流不便、比常人遇到更多的拦路虎等等,这样才能认识到:逆境中那些学习、创作、翻译、针灸,是张海迪精神的支柱,是生命的延伸。证明后者,要挖掘“1万多人次”、“100多万字”体现出来的意志与毅力,“针灸等医术”、“创作、翻译”所隐含的“自立自强”、“服务社会”、“思想境界”等人生价值。若不加取舍,没有重点,很容易出现“什么都说了,却什么也没说明白”的情况,造成论证的苍白。
思维要深刻。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不管论点是隐晦的,还是明确的。是否让论据充分展开,决定了文章质量的高下。若论据的展开不很充分,就会造成文章的说服力不强。如:
近日,美国富翁共同倡议宣誓,在有生之年或死后将自己的一半家产捐给慈善机构。该倡议被称为“日落条款”,它规定捐赠人应设定一个最后期限,届时他们或者继承人必须将其财产直接支付给慈善机构。
目前已有40位亿万富翁家庭承诺,将自己的过半财产捐给慈善事业。这一“捐赠承诺”的宣布,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慈善事业,将大大改善慈善机构的发展。在这一爱的慈善宣言的推动下,这股强劲的慈善风暴也将席卷全球,改善整个慈善事业的面貌。
世界因爱而和谐,人类因爱而美丽。俗话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确实是这样,我们为慈善献出了一份自己的爱,同时也将获得一颗美丽的心灵。
这段文字的优点有二,一是语言比较流畅,这是很多同学都缺乏的;二是对事实论据有理论上的分析,指出了慈善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爱”,营造了世界的“和谐”,这是很多同学都忽视的。但从更高的要求看,它的论据展开比较粗糙,结论比较匆忙。作者忘却了“慈善”是展开论据的逻辑起点,还未能从“慈善”出发,围绕“慈善”去思考一些更有价值的问题:①为什么慈善事业就是奉献了“爱”?②这种“爱”与父母之爱、朋友之爱有什么不同?③为什么这种“爱”,营造了世界的“和谐”?④为什么献身慈善事业,让人“美丽”?⑤这个“美丽”,与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美丽”是否一样?若不一样,差别在哪里?……这些问题,一言概括之,就是“慈善”的意义。作者从“慈善”出发,直接抵达“爱”,省略了中间很重要的思考过程,这让“爱”显得空泛而不够具体,或者说,未能从“慈善”本身的特征出发来谈论“爱”。这样,论据展开不充分,论证就缺少必要的力度与深度了。
其实,如果在行文的时候,记得去思考慈善的具体意义,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推论过程:
慈善行为对受助者:解决了别人饮食起居、读书求学、看病治疗、突发灾难等种种困难――让人得以生存和生活――感受到社会的关心;
慈善行为对行善者:没有因为财富而成为金钱的奴隶,没有因为金钱而冷漠――表现了同情弱者的慈悲心肠和无私帮助的慷慨大方,帮助别人解决了生活上的诸多困难――(对社会)减轻了无法回避的社会压力,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最后结论:一方面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境界,一方面让人生活在同情与关爱之中。
这样,慈善行为的必要性、慈善事业的意义,就解读得比较透彻,文章自然有了说理的力度与深度。
因此,事实论据展开的第二个要点就是:既要就事论事,又不能满足于就事论事。“就事论事”是紧扣论点,就论据中一些有意义的具体问题,找到一个合适的比较小的切入点,开展逐层深入的思考,使论证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免得对着天空放空炮。不能满足于就事论事,就是对论据的意义要挖掘得深一点,使论据呈现本质,让论点有所升华。两者之间的关系中,“就事论事”是论证的基础,“不就事论事”是论证的发展。
思维要灵活生动。“假设论证”是事实论据展开的另一种有效方法。事实论据,往往以“因为……,所以……”的因果关系,呈现一个基本的结论。如张海迪因为“在家中自学完成中学课程”,所以“给孩子当起了老师”;因为“自学针灸医术”,所以“为乡亲们无偿治疗达1万多人次”;因为“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和德语以及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所以“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以假设论证展开论证,就是以“如果没有……,那么就没有……,也就没有……”的形式,思考条件反向的时候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如“假如五岁就高位截瘫的张海迪没有自学课程与外语,没有自学针灸与中医,那么她就无法从事文学创作和翻译,就没有超过100万字的作品,就不能为乡亲们无偿治疗,张海迪非但不能养活自己,不能为社会贡献她的才智,而且可能会沉浸在自己‘残疾人’的残酷现实之中,整天情绪低落,哭哭啼啼,无法表现出人应该有的坚韧、毅力、自立,成为一个十分平庸的人”。这样,无论论点是“逆境成才”还是“知识改变人生”,都得以比较充分的论证了。
关键词:英语写作;药学专业;能力;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H3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388—02
写作是语言输出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写作能力是衡量英语教学效果的方法之一。尽管在高考英语卷子中包括作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在中学阶段还是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缺乏基本的写作知识和技巧。我们的教学不应该只围绕四六级展开,片面追求通过率,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英语能力。对于药学专业的学生,培养英语科技论文写作能力,使他们能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刊物上,与更多的国内外同行分享研究成果,取得学术平等的话语权显得格外重要。
一、传统写作教学模式
写作教学在我国开展已久,主要分成2大流派,“结果派”和“过程派”。重结果的写作教学是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语法、句法、词汇、和拼写等句子层面上的教学,教学步骤如下:教师命题——学生写作——教师批改。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学习写作是出于一个孤立的环境,第一稿通常也就是最后一稿,写作的内容和过程往往被忽视。
二、教育部新要求
2007年7月教育部颁发《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简称《课程要求》),作为高校组织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教学的主要依据。明确了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课程要求》对书面表达能力提出三个层次要求:
(一)一般层次:“能完成一般性写作任务,能描述个人经历、观感、情感和发生的事件等,能写常见的应用文,能在半小时内就一般性话题或提纲写出不少于120词的短文,内容基本完整,中心思想明确,用词恰当,语意连贯。能掌握基本的写作技能。”
(二)较高层次:“能基本上就一般性的主题表达个人观点,能写所学专业论文的英文摘要,能写所学专业的英语小论文,能描述各种图表,能在半小时内写出不少于160词的短文,内容完整,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语句通顺。”
(三)更高要求:“能用英语撰写所学专业的简短的报告和论文,能以书面形式比较自如地表达个人的观点,能在半小时内写出不少于200词的说明文或议论文,思想表达清楚,内容丰富,文章结构清晰,逻辑性强。”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英语教学理论界对写作教学一直十分关注,呈现方面:(一)研究内容广;(二)实证研究和非材料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结合并用;(三)研究重点转向对学生主体研究;(四)运用计算机和网络等研究手段。
但由于非英语专业的普通高校受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限制,多数的国内高校非英语专业教师停留在理论学习和研究上,写作教学也多围绕四六级考试展开。
四、研究意义
(一)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课程要求》指出“教学模式的改变不仅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变化,而且是教学理念的转变,是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思想和实践,向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语言知识与技能,更注重培养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思想和实践的转变,也是向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导向的终身教育的转变。写作属于有形语言的范畴,是书面语技能,与‘读’天然成对;还归为表达语言即生成语言范畴,与‘说’同为一类”(肖礼全,173)。其重要意义在于,在中国,英语写作是唯一现实可行的语言生成练习方式。由于英语对于我们是外语,在实际生活环境中,说的机会较少。在公共外语教学中,大量的口语练习也缺乏环境和条件。其次,写作是一项实用语言技能。在今天,英语的英语范围越来越广,如信件,简历,电子邮件,报告等,尤其是为了获得国际社会的话语权,用英文撰写文章,报道并发表于国际性期刊杂志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写作不仅能提高语言生成能力,还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评估能力。学生在掌握以一定的写作方法和原则后,要用课余时间收集整理素材,完成写作,修订等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对于自评和互评。罗少茜认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积极的学习者,“他们必须构建自己的学习目标,设计自己的学习路线,并随时检查自己的进步。这样,他们学会为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方向负责,从而逐步成长为一个自主和自立的学习者,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罗少茜,22)。互相评估培养的是沟通和合作技能。通过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学生有机会检查自己和他人的学习,从而对自己的学习目标有一个更明确的概念。
(二)促进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和改革
随着教改的深入进行,教师们也深化精化研究方向。在原有的写作学习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深入学习国内外前沿写作教学方法、策略及模式,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形成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层次要求的符合药学专业学生英语教学实际的情况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师自身的理论研究水平和教学技能,做好高中—大学—研究生英语衔接,促进科研水平提高。
五、具体研究内容
(一)国内外写作教学理论研究。研究国外现作教学理论及模式的产生、发展、历史及现状,跟踪其最新发现、进展和成果,为我校普及现作教学模式间接提供国外写作教学理论的指导和实践经验。
捍卫母语,珍爱母语,是我们的责任。有人说:“一个民族的语言就是它的历史。”的确,作为文化主要载体的语言,一旦丧失,就断了历史,断了文化之脉。汉语是世界上少有的能够沿用至今的语种之一,它的强大生命力本身就是对其价值的最好证明。汉语之于我们,更是一种感情一种精神。它连接起中华民族,是每一个华人血管里流淌的血液。面对国内高校重英语轻汉语的怪现象,不少专家人士表示忧虑。而国外逐渐兴起的汉学热,只能让我们深刻反思。一个没有语言的民族是不幸的,而一个有语言却弄丢了的民族是可悲的。
发展国语,净化母语,是我们的使命。毋庸置疑,汉语必然而且应该与时俱进。汉语只有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注入时代的新鲜血液才能永葆生机。我们要做的是如何掌握汉语发展方向的问题。徐寿当年引进西方科学,特别是引进化学的时候,系统地整理出一套元素命名,至今仍使我们受益无穷。相比之下,当代科学界则逊色得多。时常可见科学文献中出现连串的英文字母,而在日常生活中放着“电视”不用而要用“TV”的就更加令人发指。所谓“恐龙”、“粉丝”、“PK”,其实只是幼稚与浅薄,而非时尚。这是对汉语的亵渎。捍卫母语,必须从还母语纯洁开始。
弘扬母语,传承母语,是我们的荣耀。汉语要在世界语林立足,需要华人的共同努力。在这一点上,坚持讲汉语的杨振宁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最近吵得沸沸扬扬的韩国江陵端午申遗事件已经凸现中国传统文化流失之严重,不知下一场文化侵略的矛头是否会指向汉语?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汉语从远古之河一路流来,浸入我们的血液里。昨夜梦魂里有诗人吟唱,血脉里翻滚着长江黄河的波涛。
显然,这篇议论文范文中的三个分论点“捍卫母语,珍爱母语,是我们的责任”、“弘扬国语,传承母语,是我们的使命”、“发展国语,净化母语,是我们的荣耀”,就是典型的并列组合。
议论文范文2——对照式结构
镜乃一种语言,买一面好镜则买来了“忠言”,也许它“逆耳”,却“利于行”。如果当初齐威王没有接受邹忌的讽谏,又怎么能取得“战胜于朝廷”的结果呢?如果当初唐太宗没有接受魏征的劝告,又怎么能获得“贞观之治”的局面呢?他们懂得“买来”了“逆耳之言”这面镜子,则买来了天下,胜过百万黄金所能换取的东西。然而,不会买者亦有之,商纣王不愿买来广开言路、善纳忠言的国策,以致落得个身败名裂、葬身于火海的下场;项羽不愿要从谏如流、接纳忠言的忠臣,以致落得个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于乌江的悲剧。不会“买镜”的人终究不能成功。
这段议论文范文中,以“然而”为界,前面举的齐威王、唐太宗两个例子,是从正面论述,后面举了商纣王、项羽两个例子,是在从反面论述,这也是对照式结。
议论文范文3——观点与事例之间的过渡
我们要重视“专才”。我们不能奢求每个人都成为全才,我们应重视那些在某一领域某一方面有独特建树的专才。被称为文化昆仑的钱钟书先生当年数学不及格,却被清华大学录取,后来成为一代国学大师。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专才不仅是人才,而且可能成为大有用处的人才。
这段议论文范文中话共四句话,第一句话是论点,第三句话是事例。第二句和第四句分别是”过渡”和”分析”。正是因为有了这两句,观点和事例就粘连起来了。
议论文范文4——多论据的归纳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科学上的重大突破,理论上的重大创造,往往是从疑开始的。“苹果为什么落在地上?”这个疑对于探索“万有引力”的牛顿曾有极大的启示;“挂灯摇摆幅度不论大小,为什么时间都是一个样?”这个“疑”使伽利略发现了等时性的原理。这些自然现象,皆是人们生活中惯常所见,然而,寻常人熟视无睹,惟有具有探究精神的人对此产生“疑”,努力探索,以至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这段议论文范文话共有四句,第一句是提出论点,第二句是过渡勾连,第三句是列举了两个事例,在每一句事例之后,均有一句分析,指出共同点,第四句是对共同点的归纳。这一句归纳(实为真正的“讲道理”)大大加强了论证力量。
议论文范文5——“演绎推理法”
▶管理类联考考试科目:
包括“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与“英语二”两科,总分300分。
(1)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卷面结构:数学、逻辑推理、写作(论证有效性分析、论说文),共三大部分。满分为200分。
(2)英语二,卷面结构:语言知识运用(即完形填空)、阅读理解第一部分四篇、阅读理解新题型、翻译(英译汉)、小作文、大作文,共六个部分。满分为100分。
分值分布:语言知识运用(完形填空)20道题10分、阅读理解(PartA)20道题40分、新题型(PartB)5道题10分、翻译(英译汉)15分、小作文10分、大作文15分。
▶考试难度
(1)综合能力:
①数学,为高中、初中、数学知识的运用。考察有相当的灵活性,体现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的组合、建构、运用能力。
②逻辑推理,包含形式推理、论证推理以及综合推理三大部分。逻辑推理题题干及选项阅读量(字数)与信息量(信息点数)较大,阅读速度与抓取关键信息能力是做好该部分的基础能力。当然,这些能力都是可以通过训练获得的。
③写作,含论证有效性分析与论说文两个部分。论证有效性分析,要求能较快地找出一段论证中的漏洞,是考察批判性思维的直接体现;论说文,良好的议论文写作能力是基础。
(2)英语二
难度与大学英语六级相近,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需要打好两方面功底。一是阅读理解能力,这与考生的词汇量、逻辑思维能力直接相关。因此,应十分注意词汇量的拥有,实际上,你懂得词汇变形的意义是很有用武之地的,比如在完型填空中,直接考你背的词(原词),命题老师认为太没水准了,会给你加深难度。
其实增设难度的办法就在于单词的变形,包括词性的变化、时态的变化、单复数的变化等等,因此你手边要有一本英文词典,有事没事翻一翻,找找感觉,获得规律认识。记住,单词,考的一般不直接。
关键词:对比修辞;中国社会交际心理;体裁分析;个人陈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227-02
一、研究背景
随着中国近几年来出国留学热潮的延续,个人陈述作为留学申请材料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其重要意义愈发明显。然而根据我们的前期观察,中国学生写的个人陈述常常不被外国读者接受,直接导致了申请的失败。除了英语水平低影响了文字表达之外,我们认为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中国学生在写作时习以为常的运用中国式思维进行写作。那么具有中国特色的个人陈述到底在哪些方面与那些以英语为母语者写的个人陈述有所区别?这种中国式写法是不是会引起西方读者的反感?为什么中国大学生会运用这样的写法呢?基于上述观察和思考,本文先将个人陈述定义为议论文的一类,运用体裁分析的方法,通过探究中国大学生与以英语为母语者在对个人陈述的组织结构编排及写作策略方面的不同之处,重在对所提出的中国特色的议论文写作方式进行中国社会交际心理的层面上的解释。
二、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取中国社会交际心理作为理论框架,具体来说,我们依照Bond(1991)提出的“高语境”交际原则,Hofstede(1980)提出的“尊卑分明”交际原则及Hall(1976)对“情感交际”做出的解释对具有中国特色的个人陈述语篇的写作特点进行社会心理层面上的解释。我们将采用体裁分析的方法,运用Bhatia(1993)和Swales(1990)提出的图式结构(schematic structure)模型,对收集到的个人陈述语篇进行分析。
三、研究设计
本研究素材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收集到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文学院英语专业四年级学生写的个人陈述9篇(编号为C#1至C#9),西方个人陈述写作工具书中选取的个人陈述9篇(编号为W#1至W#9);第二部分素材为通过小组讨论、采访等方式收集的15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辅导员老师、英语语言学研究生和博士生对该写作方式发表的理解和意见。本文将首先运用体裁分析的方法,分析出收集到的个人陈述的图式结构,找出两组数据在行文结构和写作策略上的不同之处。接下来,通过整理、归类第二部分素材,我们将总结出在社会心理层面上对中国大学生写作中运用中国特色式写法的解释。
四、数据分析与讨论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具有中国特色的个人陈述的行文结构大体分为三个语步。具体来说,在第一语步中,有8篇文章营造叙事场景,5篇以时间顺序对申请人学业进行描述,6篇则提及对自己未来的选择,用来赢取读者的同情或好感。第二语步中,有3篇写到选择该国家地区的理由,5篇为选择该大学或公司的理由,7篇为个人能力的展示,用以进一步加强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感情交流。在第三语步中,7篇是直接表述申请目的,3篇为间接表述。再来看看西方国家典型的个人陈述行文结构。这部分文章行文大体也分成3个语步。在第一语步中7篇文章声明自己未来职业目标,3篇声明个人能力及符合条件;第二语步中7篇文章总结个人学业成绩,7篇回顾了工作经历,3篇强调了自己的个人品质;有四篇文章在第三语步中重申了自己对未来的决心。通过分析上述数据在行文编排和写作策略上存在的不同,我们发现中国特色的个人陈述运用了推理顺序,这与西方典型使用的演绎顺序相反;中国特色的个人陈述采用的“以情感人”的写作手法与西方典型的“以理服人”的方法相对应。以下我们具体分析中国特色的个人写作中存在的写作特点。
1.层层剥笋。作者把一系列具体的事件描述作为笋页,把最后出现的文章大意或重点作为笋心,像剥笋一样,从叙述中引导读者推理出结论,此为推理顺序。在第一语步中,营造场景的叙述通常与申请主题无关,在第二个语步中,作者叙述自己提出该申请的原因,叙述明确为主题服务。最后作者对全文进行总结,直接或间接陈述主题,至此,文章终于直述申请这一主题,表明之前陈述说明都是为最后总结做铺垫。
2.以情感人。中国式个人陈述中感彩十分浓厚。从第一语步的建立同情或好感到第二语步的深化感情,直到最后明示自己的观点,都是一种与读者感情的交流。我们以第一语步中营造场景为例。在采用营造场景为开头方式的8篇文章中,运用的最多的场景就是童年时期,然后记叙对自己人生目标有重大影响的一件事,另外,我们发现在第二语步中中国大学生趋向于使用如“excellent”“superb”“wonderful”“top”等形容词来奉承读者。通过这种裸的称赞,作者预期目的是打动读者,继而接受自己的申请要求。
五、中国社会交际心理层面上的讨论
由上文得出的有中国特色的个人陈述写作的两个写作特点,我们不禁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中国大学生会不约而同的频繁使用这样的写作策略呢?实际上,在对比修辞学领域,前人做的研究已经证明了中国人习惯运用绕弯子的写法陈述自己的写作目的。但是在这个领域里的对中国特色写作方法的研究局限在对文本本身的解释,因此大部分研究把此特色归结为受八股文的影响,在文化层面的解释较少。因此本文从中国社会交际心理层面对具有该特色的写作方法进行解释。通过采访及小组讨论得到的对运用中国特色写作方法的社会心理原因,我们首先归纳出中国人习惯让读者揣测文章的写作意图这一心理。Bond(1991)认为,汉语交际中,交际双方对话语的理解更多的依赖语境,而不是明示。所以我们认为在写作方式上,中国人也习惯性的运用大量铺垫,间接指明意图,让读者去推测其中的含义。其次,很多被访者提到中国人在口头或书面交际中都会“绕弯子”。在这种交际心理的影响下,写作手段也趋向于含蓄,写作意图也是在做了大量铺垫之后,被放在文章结尾。再次,被访人还提到中国人在交际中重情感交流,期待对方的情感反馈。在中国,成功的交际都是基于双方情感交流同步,关系融洽的基础上的。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解释了中国学生大量运用个人故事和场景回顾作为例证的写作方法。只有通过这种叙述方式,才能让读者最大程度上得到有关作者成长的信息,并赋予足够的感情去体会、欣赏作者所获的成绩。
该研究证实了对比修辞研究对具有文化特色的写作方式的论断,并从个人陈述,这个前人尚未涉及的体裁入手,分析了具有中国和西方特色的个人陈述的行文结构。通过探讨社会心理对二语写作学习的影响,该研究对更清楚了解并解释二语写作中出现的文化问题或体现的文化含义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祁寿华.西方写作理论、教学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0.
[2]Bhatia,V.K.Analyzing Genre: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M].New York:Longman,1993.
[3]Bond,M.H.Chinese values and health:a cultural-level examination[J].Psychology and Health,1991,(5):137-52.
[4]Gao,G.,S.Ting-Toomey,&W.B.Gudykunst.Chinese communication process[A].In M.H.Bond(ed.),The Handbook of Chinese Psychology[C].Hong Kong: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5]Hall,E.T.Beyond Culture[M].New York:Doubleday,1976.
[6]Hofstede,G.Culture’s Consequences: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Values].Berverly Hill,CA:Sage,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