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校建筑

高校建筑精品(七篇)

时间:2022-01-28 08:45:3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校建筑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高校建筑

篇(1)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绿色建筑被定义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的概念特别关注建筑的“环境”属性,它强调利用一切可行措施来解决生态与环境问题,不局限于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是一种更易为普通大众所理解与接受的概念。高校建筑学专业是培养具备建筑设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摇篮,在推动绿色建筑人才的培养这一需求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与任务。绿色建筑的兴起是绿色设计观念在建筑学领域的体现,与传统建筑设计相比,绿色建筑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在保证建筑物的性能、质量、寿命、成本要求的同时,优先考虑建筑物的环境属性,从根本上防止污染,节约资源和能源;二是设计时所考虑的时间跨度大,涉及建筑物的整个生命周期,即从建筑的前期策划、设计概念形成、建造施工、建筑物使用直至建筑物报废后对废弃物的处置的全寿命周期环节。

2高校建筑学专业教学改革的应对策略分析

绿色建筑设计设计的相关学科包括:绿色建筑文化与历史、绿色建筑基础理论、绿色建筑技术基本知识、绿色建筑分析、绿色建筑设计、绿色建筑评价、绿色建筑运营与管理等。它贯穿于建筑物的全寿命周期,只有通过对建筑学专业课程结构的调整与修订,才能将绿色建筑的知识体系融入到建筑学专业长达五年的教学过程之中。本文旨在从建筑设计实践课的课程结构调整方面着手去探索高校建筑学专业基于绿色建筑思潮下的教学调整和应对策略。建筑设计基础、建筑设计、毕业设计是高校建筑学专业最重要的核心主干实践类课程。作为生产实践类课程,它要求学生通过一系列课程设计的实践,了解不同类型建筑自身的特点和使用要求,初步掌握各类建筑设计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学会处理各种流线的关系,学习建筑体型处理技巧和方案设计的表现方法。指导教师在进行设计指导的时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强调,帮助学生在设计过程之中融入绿色建筑的理念、充分考虑绿色设计的要求并逐步掌握绿色设计的技术与手段。

2.1建筑的选址与布局

建筑应选址在远离自然灾害与环境污染的地方,并应考虑使城市在现有的区域以内沿着已有的运输线路集中发展,以此增加公共交通的利用率。通过多功能建筑的开发和保持开发密度来减少土地使用中的分隔状态。为了达到节地的目的,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地下空间、旧建筑改造、城镇废弃地的利用等手段。在城镇中修建绿地以改善城市的微气候,提高城市空气质量;在开阔地带栽种密集的防护林以保护城市边缘不受不利气候条件的侵蚀。因此,在制定设计任务书的时候,指导教师就应充分考虑绿色设计的要求,根据不同课程设计题目的训练目标,合理地选择基地的地理位置,综合考虑基地周围的环境条件,包括所有场地、场所、场景的特征。规划布局是建筑节能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老师应指导学生从分析气候条件出发,将规划设计与节能技术、能源利用有效地结合起来,使采暖地区建筑在冬季最大限度地利用日照等自然能采暖,减少热损失;使炎热地区建筑夏季最大限度减少得热和利用自然条件防热。在平面布局的过程中有些学生片面追求构图与形式,指导教师应提醒他们综合考虑建筑布局、建筑朝向与间距、建筑采光与通风等因素。

2.2平面设计与形体组合

建筑平面形式对建筑能耗的影响很大。通过墙壁、屋顶和地板最大限度的共享,减少建筑结构的热量损失。在保证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建筑平面组合应充分体现当地气候特点,炎热地区建筑平面宜舒展开敞以利于加大通风量;采暖地区平面应集中布置,以减少外墙面积有利于节约采暖能耗。许多学生在平面设计的过程中,为了追求形式的丰富感,可能会处理很多凹凸进退转折分割的体形,造成建筑外墙表面积增加,建筑传热耗热量增大。这一过程中,老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处理好造型与节能之间的关系,既要兼顾造型的美观与创意,又要考虑建筑的节能需求。设计中建筑的进深不要太大,必要时增设天井,并利用天井来促进以烟囱效应为基础的自然通风。栽种植物来改善建筑四周的微气候。指导教师应帮助学生去理解,天井、空中花园、绿化带等元素的出现,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形式上的需求,而更是承载了一定的技术功能。

2.3立面设计与材料的选用

在立面与造型设计的过程中,学生常因缺乏对窗地比、建筑遮阳、外门窗节能等概念的理解,为了追求建筑的纯净感、轻盈感、通透感,过度地选择玻璃幕墙作为外墙材料。指导教师应给他们补充这些相关方面的材料与构造知识,有助于他们利用开窗形式、幕墙形式、遮阳构件等技术手段,找到进行立面和造型设计的有效方法。设计过程中,还应考虑到外墙保温层、外墙材料构造方式等因素可能会对立面造型带来的影响。

2.4材料与能源

虽然建筑学专业学生的课程设计最后图纸深度通常只要求达到方案深度,但老师亦可在设计过程之中,指导学生综合考虑材料与能源的选择。因为材料与能源选择一定程度要也会影响到建筑的形式与造型。设计过程中应最大限度使用可再生能源,特别是清洁的太阳能和风能。不论结构材料或表皮装饰材料,应选用具有满意的使用性能和优良的环境协调性的材料,或选用能够改善环境的生态环境材料,即在原料采取、产品制造、使用或者再循环以及废料处理环节中对地球环境负荷最小和有利于人类健康的绿色材料。因地理位置因素,我校建筑学专业指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就地取材采用地方材料,如重庆地区常见的砾石、条石、鹅卵石等进行立面设计的创作与探索。

3结语

篇(2)

关键词:湖湘文化;地域特征;高校建筑

一 湖湘文化特征

湖湘文化指以传统理学心性之道和践履思想、乡土情节为内核,讲求经世致用,以区域自觉和乡贤崇拜来延续自己的传统,不断强化自己在各方面优势,增强文化自信和凝聚力,形成一种完整严密、自成体系的多层次文化系统。长期以来一直稳中发展,是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历史文化形态。其作为一种区域文化,在传统理学、实学以及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取得丰硕成果。长期以来,湖湘文化也一直受到格外关注,有关论述十分丰富。湖湘文化对高校的影响到底在哪里?高校校园建筑对其反馈又是什么?本地文化与文明传承的校园双方怎样相互之间体现达到深邃的内涵,这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挖掘和解释。

二 地域文化与高校

高校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职业人始终围绕着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因此无时无刻不打上地方经济发展的烙印。因此要健康的发展高校特有的文化,必须注重地域文化的内涵并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使校园文化在自身的发展中形成独具特色的品牌,不断提高学校软实力。一方面,高校的建立、建设发展必然受到地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已深深地打上了其印记,地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师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在批判性的继承和发扬地域文化的同时,推动着地域文化的发展与重构,对地域文化的建设具有引领和辐射作用。

三 湖湘地域文化对高校建筑的影响

湖南在改革开放后教育事业发生很多深刻的变化,最明显的就是高校建筑的改建和扩建。为了满足更多的学子们读书的向往,教学楼实验楼的新建势在必行。但如何能把教学楼建设得更好,更有湖南文化的“湘味”,(建筑的物质技术条件等)这是一个大的课题。作者通过走访长沙市的几所高校发现了有趣的规律:1)在外观和颜色方面,以往的建筑从外观来看陈色较老,很少一些让人印象深的嚼头,颜色单一,有些甚与水泥的颜色一致,但这类建筑实用性强反应了湖湘文化的务实性。以前的教学楼很多分隔都是宽大且来头很高的空间,适于老师与学生之间交流和做各种有利于学习的任何事情。教室简单朴素,各种摆设充满格调,学习的氛围涵盖于此。在里面做演讲、教学、实践,各种知识的交互等反应了湖湘文化对湖南人教学的经世致用。建筑空间的本质属性是其场所精神即重视建筑空间与精神交流。2)在政治方面,湖南人表现出忧国忧民论调,以读书和激扬文字投入到社会上工作,很多人做出了不朽的篇章。到现在为止坚韧不拔依然是湖南人的作风也是湖湘文化对此的反应。其高校建筑表现在宏大,气派,威武且不失格调,建筑各个层面和结构表现出学校建筑的独特风格和个性迥异。3)在文化方面,湖湘文化更是表现出民族,民俗,民风,不仅保留了自己的风格和做法还吸收同化一部分外来文化,充实了湖南文化。其在建筑上表现为江南水乡挑脚楼屋檐,琉璃瓦也换成青蓝色不失为水乡的味道。宽厚的屋顶已经成为一种表现手法。4)在地域方面,有形式怪异的楼出现,融合了外来建筑的味道其建造技术也在不断提升。有很少的建筑为形散神不散,让人看了回味无穷正因如此湖湘文化凭借其独特的魅力与精神思想在建筑的创作上表现出更好的亲和力,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5)在气候方面,有隔温隔湿的能力和充足的散热空间。湖南由于岭南山脉的遮挡导致在长沙城区温度变化较大,因此对建筑要求较高,所以在隔湿方面表现较为突出,使房间保持干燥。何镜堂院士曾经说过“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产物”,它包涵人们日常起居,思考行动的精神空间。所以在地域方面它对湖湘文化的表现则是以建筑格调群落化。例如长沙岳麓区的大学城,湖南师大,湖南大学(图一),中南大学(图二)的建筑常常相互交叉混合。红楼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湖大师大都具有。宿舍楼集群化也有很大的相似处,各层排布紧密,空间利用充分,结构合理均匀。

四 地域民居建筑风格对高校建筑的影响

湖湘文化以孔孟儒家思想为核心,是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的历史文化形态。反映在建筑规制上则体现了其严格遵循着自家礼法传统,反映出高下有等、内外有别、长幼有序。以正屋为主体,采用中轴对称的手法,厢房、杂屋沿轴线均衡展开这一规制森严的建筑格局是湘中、湘南地区大宅院的普遍特征。这些深宅大院内部又有大大小小的小庭院,共同组合成一个庞大的建筑院落。所以湖南地域建筑在古代都是以挑脚楼的形式存在和发展,在有些镇子上甚至还有江南水乡青瓷白砖的特色;还有重檐攒尖制式一种古典建筑符号。随着社会科学的进步,无论是理论上还是技术上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湖湘文化对民俗的表现多于对高校建筑的寓意。湖南人在意志上的体现如:“务实,蛮干”等应从多角度来对建筑进行雕刻和诠释。如何表现“务实”;如何表现“蛮干”在建筑形态上带给人强烈的家乡文化和氛围,应多一份思考少一份平淡,从精神文明层次去表达具有营造名族文化的作用。

五 结束语

篇(3)

【关键词】高校实验楼;建筑;设计

1.工程概况

某大学综合实验楼是集该大学特色学科“生命科学”的实验、科研、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教学科研大楼。本工程为多层建筑,建筑面积21942.00m2。设有238间教学及科研使用的实验室和实训教室,72间办公室,三个容300人的多媒体教室,以及配套的行政办公、设备及后勤用房。综合实验楼位于校园中心广场的北面,与主教学楼,图书馆围合中心广场,形成校园的核心区和标志。

2.设计要点

2.1 尊重校园规划,体现校园设计原则

校园建筑的设计中,努力创造出具有一定统一性的物质空间,就必须从全局考虑,遵重校园的总体规划。同时,校园环境是一所高校软实力的重要表现形式,对单体校园建筑的规划进行调整也十分重要,海纳容百川,使校园建筑环境规划更具生动。而在校园单体建筑设计中,正是需要充分注重尊重校园规划以及协调建筑场地环境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并将其作为建筑设计构思的基本出发点。高校实验楼是大学校园建筑群体的基本组成部分,所以在建筑设计中既要体现现代校园设计理念,还要体现该高校的办学特点,而且要与相邻的建筑协调,与校园环境融合。整体校园建筑环境设计追求虽为人工,婉如天作的意境,延续在校园规划中。

2.2巧用场地,塑造一个诠释生命的建筑雕塑,使建筑与功能完美结合

综合实验楼位于校园中心广场的北面,与主教学楼,图书馆围合中心广场。广场北面的规划道路与中心广场的主轴线(校园主轴)的夹角为30.60,形成一个三角形的建设场地,设计中巧对场地地形的限制条件,积极创作,经反复对场地的推敲,将主体建筑正南正北布置,将建筑主入口对应教学楼,加强校园中心广场的横轴线关系。在北向与校园主道形成的北入口广场,布置一个300人多功能圆形教室,建筑平面形成平面生命运动的构图,使建筑形式立意与功能完美结合,组成一个诠释生命的建筑雕塑,使这栋生命科学的综合实验楼更生动。

2.3充分利用自然景观、营造宜人的人文建筑环境

大学吸引人的地方除了学术氛围,还有宜人的人文建筑环境。因此在对校园建筑物进行设计时,应注重校园自然环境的保护,建筑与校园自然环境协调,交融共生。建筑造型设计优美,细腻,塑造出符合大学校园文化内涵的建筑形象, 并与校园中心区其它建筑相辉映,营造出一个校园融于校园山水的建筑空间形态。

2.4 满足试验技术功能要求,实现合理布局

在高校的诸多建筑之中,实验室建筑有着独有的特点,相比之下,它在功能技术等方面有着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因此,在对实验室建筑进行设计与布局时,应当对实验室的使用功能进行充分的保障。在符合学校发展要求的基础之上,对相关的建筑物进行合理的布局,并加之以有效的结构选型、材料优选以及构造技术,满足规划、消防、安全以及环保等各个方面的要求。

2.5以人文本,突出现代教育理念

高校建筑应当与高校的教育理念达成一致,建筑设计中体现育人现代教育与人才培养的理念。因此,在对实验室建筑进行设计时,需要对环境与人的互动关系进行深层次的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突出体现在校园空间。实验室建筑也是学校学术交流以及素质培养的重要平台。在建筑的平面功能设计、实验室布置设计中,应十分细致周全,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突出现代教育理念。

3.设计特点

3.1 活化空间,丰富层次

综合实验楼与图书馆及主教学楼围合学校中心广场,形成一个庭院,综合实验楼的内部,由建筑合成一系列不同规模、形状、特点,环境优美的人性化庭院,庭院之间用连廊、架空廊连通,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既有多样性、趣味性、又有安全感、亲切感。为师生创造了人性化的交往和教学科研空间。

3.2设置种植屋面,构成立体绿化

注意利用各种空间资源和自然资源,将屋面设置成种植屋面,构成立体绿化,扩大活动空间,改善屋面的隔热性能,营造校园的生态环境。将一些自然景观进行保留,统筹规划,促使自然景观与实验楼建筑有效结合,为校园增添新的环境亮点。

3.3功能完善,人性化的公共空间

实验楼设计中融合了实训的功能,各功能实验室除设置规定的功能外,还依据相关联的科学及教学设计具有综合利用的复合功能,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和多元化需求。各个实验室相互独立,但又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共性,共同组成了生命类学科的科研、教学、实训的综合体,充分体现了建筑的功能及重要性。在设计的过程当中,建筑内部的庭院则提供了小组活动和个人静思的场所,山林绿树而入,景致迷人。而建筑的主要入口、架空层等处也充分利用地形,围合出不同形态的户外交往场所,遮风避雨。在内部的廊道等交通空间也在局部设置不同的放大空间,供师生在课间的休息和交流。

3.4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综合效益的提高

在设计中,自始至终贯彻着建筑、规划、园林三位一体的整体设计思想,注重教学科研环境的特殊性,力求建筑环境的自然化、生态化,以庭院体系组织空间,溶空间、环境、功能环境为一炉并相互关照,形成多元的建筑形式和庭院,空间层次丰富,景观环境幽雅、交流氛围浓郁的教学科研环境。合理利用资源,促进校园建筑的综合效益的提高。

4.结束语

本文主要以某综大学合实验楼为例,对高校实验楼的建筑设计进行研究与分析。首先对工程概况以及校园整体规划进行了简要介绍,从多个角度分析和介绍本高校实验楼设计理念以及建筑设计特点。

参考文献:

[1] 邓冠球. 对某大学实验楼建筑设计的探讨[J]. 建材与装饰(中旬刊), 2008,(03) .

[2] 李直. 做好建筑设计利于城市规划之我见[J]. 华章, 2011,(19) .

[3] 杜美忠. 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02) .

篇(4)

关键词:课程设计;合作模式;校外资源;建筑教学

建筑学本身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涵盖了人文、技术、艺术等各方面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每所建筑高校根据自身条件和特征,专业教学的重点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如一些关注传统建造文化,致力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一些强调前沿技术和数字化设计,着眼于未来信息技术发展;一些则侧重建筑学本体的理论学习和哲学探讨。无论方向如何,高校建筑专业终究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建筑教育的最终目的依然是培养具有实际设计能力的建筑专业人才。如局限于学术范畴,将学生禁锢在大学教育的内环境中,是无法取得满意的教学成果的。越来越多的学校将目光投向外部,寻求校外的资源,并将其注入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教学改革中来。

0概况

纵观国外现代建筑教育的历史,来自包豪斯的“实用艺术至上”的原则就一直存在于整个脉络当中。初期具体表现在建立大师班“作坊”,将手工业和工业融入具体的教学环节中。从后来在乌尔姆设计学院的延续、德州骑警在美国的发展到现在的ETH都有强调实用主义的传统,在教学的配置上也都安排有大量物质性的动手操作环节。在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阶段,学校自身专业教室和实验室可以提供相应的配给,到了高年级和研究生的课程设计阶段就会开始从各个方面去整合校外的有利资源,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专业的培养。国内的建筑教育最初源于法国巴黎美术学院的布扎体系(Beaux-Arts),注重形式的训练和图纸的艺术性的精准表达。一直以来,这种相对传统的学院式建筑教育导致学生就业时存在普遍的“断层”现象。多年学校教育结束后,毕业生们往往不能直接与专业性的建筑设计工作进行对接,通常需要几个月或半年的适应期。因此,许多高校的建筑系针对该问题不断开展教改工作,比较普遍的做法是通过与校外合作的方式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对本专业的行业环境有一定程度的接触。而在学校之外,最近几年受大环境的影响,我国建筑行业进入了调整期,业界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洗牌局面,唯有具有核心价值的设计团队才能继续存活。不少事务所、设计院放弃了原本只追求产值增长的经营理念,转而将一部分精力投向技术和理论的沉淀。与高校的合作,或者参与高校相关课程教学项目,能够得到一个很好的机会去寻找建筑行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同时也能为自己培养对口的人力资源。在这样的背景下,多角度、多层次的合作必然会产生。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建筑院校的一些相关状况和典型案例,将高校建筑课程设计中的校外合作模式大致总结为三个主要的类别:生产合作模式、课题合作模式和公共合作模式。

1生产合作模式

院校与相关部门共同创建具有持续生产内容的工作室或设计单位,最终产出内容包括实际项目设计方案和具有工作实力的应届毕业生。在国内多所建筑院校创建的初期,教育部就同时设立了直属的设计单位,如今多为国有企业。这些以大学为背景的设计单位本身就是为产学研的目标而成立,教师既是学校教员也是设计院的建筑设计师,融合教学和实践,不但能有效地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实现实践教学,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十分有利的实习基地。因此,生产合作模式在我国高校建筑学教育中是十分普遍的。产学研的一体化能为课程设计提供真实的项目任务书,使教师和学生避免纸上谈兵,可以实现在地的学习,理解设计中的各种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由于市场因素,生产合作模式通常是安排在建筑教学的实习期,也就是在高年级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对学科的系统性认识,可以在此基础上拓展专业的眼界,经历完整的工程设计实践,提前体验并了解毕业之后的建筑职业生涯。除此之外,在生产合作模式中,师生还有机会参与项目的实际建造环节,可以弥补传统学校建筑设计教育所欠缺的部分。在建筑设计的学习中,建造的意义不局限于材料的认知和使用,更重要的是在理解材料和构造特征的前提下,依据真实的场地情况能去尝试一种基于“建构文化”的设计方法。学生在课程设计中除了得到职业化、专业化的训练外,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深入学习建筑设计的理论知识,进行相关的哲学思考。这样,校外合作模式就能从根本上实现高校的生产、学习和科研一体化。

2课题合作模式

课题合作模式是指院校引入校外导师参与课程设计的内容,邀请有大量设计经验的建筑师为课程设计提供合适的题目并进行阶段性的指导。在这种合作模式中,学校为主动方,组织校外机构或建筑师本人进入学校中,共同完成教学课题。面对如今多元化的市场需求,有着强烈个人意识的建筑师对课题的方向有着不同的见解,这来自他们多年来对建筑设计学习和实践所得到的总结。课题由校外导师们自行选择拟定,带有十分鲜明的个人特色,承载着他们不一样的建筑观和价值观。而在阶段性的课程设计指导中,他们也常常会找到有别于高校教师的切入点对学生的方案进行指导。在清华大学2014—2015年的开放式建筑设计教学中,校方邀请了15位目前国内享有盛名的职业建筑师进入学校成立课题组。这些校外导师们提出了“理想自宅”“光的空间”“CCTV重建计划”“空间单元:源自传统和自然”等16个课题,而学生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选择加入理想的课题组。毫无疑问,提出这些课题的灵感都来自他们多年来对建筑学的思考和社会问题的关注。在导师和学生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有的强调以独立的人格面向建筑学的广阔边界;有的提倡回到更手工、更感性的设计方式;有的直接宣告建筑设计应在平庸的环境中发现新意;有的倡导在传统和自然中寻找未来;有的是在最接近真实的条件下寻求“形式”的突破;有的则引导发现初心,做有意义的建筑……一直在校内环境中的学生们面对这些理念和设计思路,就像进入了一片丰饶的热带雨林,即忐忑又振奋。校外导师们将自己的见解和人生阅历浸入课程设计指导的方方面面,最终产生了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为在校学生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学习体验。

3公共合作模式

公共合作模式一种基于院校与政府、企业、相关协会或其他院校共同建立的公共平台,联合办学实现多方共赢。公共合作也可以称为平台合作,不同于外向型生产模式和内向型的课题模式,它是将校内和校外资源通过一个共同的平台媒介进行相互整合。因平台具有的公共性,教育计划的发起、项目的经过和结果都是在一个公开透明的环境中完成。学校、公众、机构、媒体等只要有意愿和可交互的相关资源,均可申请参与其中。其中有两种较为典型的操作方法——多校联合培养和社区营造。

3.1多校联合培养

多校联合培养进行建筑课程设计教育,通过各校之间相互交流和观摩,对参与的教师和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启发和收获。建筑院校每年都有举办不同规模和类别的联合培养项目,目的是打破各自的“边界”,使学校资源相互传播和使用,拓展专业教学的局限性。多校联合培养使每个院校的校内资源成为其他参与院校的校外资源,资源重合随着参与院校的增多而产生叠加效应。连续举办所积累的关注量也会打造出一种平台效应,使越来越多的院校参与其中,形成良性循环。多校联合培养不限于学生所在的年级,每个教学阶段的课程设计内容都能达成。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建造节和“8+”联合毕业设计。同济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自2007年以来每年夏初都会举办一次建造节,邀约国内外高校组队参加为期一周的设计建造活动。建构节中参组人员主要为建筑专业本科一年级的学生,部分为上海本地的重点中学。在一周的时间里,每组成员都要根据设计任务书,使用指定的材料搭建一个符合要求的空间作品,经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在同济大学建造节中,主要的材料为瓦楞纸板,近几年更换为塑料中空板,具有防水性和更加持久的特征。而东南大学的建造节选择用竹子这种具有韧性、古老的天然材料。在参与建造节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可以获得对材料性能、建造方式及过程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同时,在有一定功能要求的条件下,学生可以得到人体比例的空间体验,把握具体的空间形态和使用之间的关系。来自不同的建院建筑专业的教师也能通过这一平台交流教学方法,相互学习提高专业素养,丰富教学经验。多校联合培养在高年级阶段的课程设计中是非常普遍的。“8+”原为“八校联合毕业设计”,是由八所建筑院校针对建筑教学最后一个课程设计环节——毕业设计,而组织的教学交流的平台。这八所院校分别是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中央美术学院、重庆大学和浙江大学毕业设计,后期每年会加入几所新的建筑类院校。由一所学校提供题目,来自全国各地的学校围绕同一个题目开展毕业设计的教学工作,采用“真题真做”或“真题假做”的模式。对真题的选择使每年的题目都具有地域性,比如重庆大学的“十八梯改造”、深圳大学的“二线关”和昆明理工大学的“大理古城水库更新”等,这些课题都体现了各院校所在城市的地方性特征。除了可以强化教学过程中原本就十分重视的建筑与环境间的互动关系以外,还可以通过各地学子对相同问题的陌生化处理,找到新的观察角度和解决方式去实现一个个独特而巧妙的毕业设计作品。

3.2社区营造

社区营造的构想来源于美国学者对于现代城市规划工作的反省:由权利和资本操控的城市环境越来越无法满足大多数民众的日常生活和精神需求,由此而强调民众参与专业设计团队,由下而上地开展城镇规划工作。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环境设计学院集结了大批师生传播并实践了这类反思性规划。随后日本和台湾地区的建筑院校也开始将此类实践活动引入学生的专业教育中来,带领教学团队深入某地区环境中,与当地组织机构和民众一起完成环境的保护与更新设计,逐渐形成了一种参与式的建筑设计教学理念。日本明治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的城市建筑设计研究室1993年成立了由师生组成的专家工作营,将社区营造引入建筑系学生的教育系统中,主要的教学方式是安排师生短期驻扎在当地城镇一周左右的时间,搜集地域环境信息、找出问题点、策划设计、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在此过程中,工作营还应成为当地行政和市民间的沟通桥梁,让市民参与到行政决策中去。设计规划方案会考虑到市民日常生活的需求,并且阶段性地以简单易懂的模型或图片方式呈现出来。工作营在冈山县高粱市历经了20年的教学和营建工作,培养了一批能从建筑和城市角度去思考问题的专业人才,获得了日本国土交通委员会的认可。同时,高粱市的城镇建设也获得了很好的成效,成为日本传统历史街区重生的典型实例。自20世纪90年代起,台湾开始推动“社区总体营造计划”“新故乡营造计划”和“健康社区六星计划”等政策,主要内容是以地方社区作为政府文化政策的对象,改变以往精英文化的做法,由上而下地在地方推广社区营造。中原大学建筑系和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自下而上地参与推动社区营造项目,与居民交换意见、讨论当地的环境问题,寻找合理的建筑设计及规划方案。学生得到直接面对居民、社区工作者、相关专家学者、部门公职人员和开发团队的机会,得到进行参与式设计学习的机会。参考社区营造在日本和台湾建筑教育中的发展和影响,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入社区,不但能使他们涉足人文、社会、心理等多领域的理论知识,还能将主观思考融入客观的调查中,注重当下人文关怀,培养社会责任感。

4结语

高校在考虑引入校外资源进入建筑专业的课程设计时,可以考虑三种主要的合作模式。其中,生产合作与课题合作相对来讲较为常规。前者在国内的建筑院校中是普遍存在的,那是因为专业生产力能有效平衡校方和设计单位的需求。后者则需要学校方具有更强的主导性,并给予相应的支持,首先是在课程设计方面,选择适宜的年级生作为授课对象,更新培养计划,调整教学大纲。除此之外,在课题合作模式中,经费和校外导师的质量也需要学校进行一定程度的考量。而在公共合作模式中,涉及的就不仅仅是学校层面,校外资源与学校是在一个公共的平台上,发起方可以是学校,也可以是来自校外的各组织机构。主导策划方只要是以符合公共合作需求的任意立场即可,各方需要交涉的具体内容也只要经由主导方通过平台进行公开。如今在国内的建筑高校中,建立多校联合培养计划已是建筑专业教育的常态,关注度和参与院校数量都是逐年递增。社区营造的模式还在慢慢探索之中,一方面需要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支持,另一方面也需要高校在建筑设计和规划领域进行充分的学术探索和教学实践。目前,我国社会正在经历一个转型期,教育改革是其中十分重要的环节。高校建筑专业的教学也应积极响应推动促进整个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重视实践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在专业教育最重要的课程设计环节中尽可能地去整合校外资源,注入新鲜血液,了解行业最新动向,组织教师和学生加入公开的平台合作,参与在地的设计营建活动,拓展视野并理解环境对象的真实需求,输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建筑从业人员。

参考文献:

[1]…建筑创作AC:清华大学开放式建筑设计教学专刊[J].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2015.

[2]…赵巍岩.同济建筑设计基础教学的创新与拓展[J].时代建筑,2012.

[3]…张彤.超越边界——2016建筑学专业“8+”联合毕业设计教学综述[J].世界建筑,2016.

[4]…吴金镛.台湾的空间规划与民众参与[J].国际城市规划,2013.

[5]…小林正美.再造历史街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篇(5)

关键词:大学校园;节能设计

Abstract: The power system is an important energy to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electrical design of university buildings comply with the design principles of austerity in the premise does not affect the normal teaching and use of the University should. Here we combin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niversity power load, open to question and explore the ways and means of university building electrical energy.

Key words: college campuses; energy efficient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111.1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A

引言

近几年,随着世界能源的不断使用和迅速减少,世界各国对能源和发展尤为关注。而目前国内的建筑工程,包括智能楼宇、住宅楼和校园建筑,都会更多地从舒适、安全、安逸的角度来进行电气设计,从而忽视了高校和其它建筑的电气节能方面的潜力,给校园造成了一定的浪费。其实,在校园的电气设计里有许多可以节能、减少电力成本和损耗的潜力可挖。

1.大学用电负荷的特点

(1)动力负荷少,照明灯较多

因为教研室和图书馆等校园场所长期使用照明,且电源的电压质量较差,所以照明系统的耗电量较大,灯具过热现象比较严重。

(2)高校里的实验室、机房和图书馆、多媒体活动中心等场所的中央空调长期满载运行,影响中央空调的使用寿命。

(3)高校电力系统的静负荷多,负载波动和中性点的偏离都不大,较大负荷的设备使用率低,变压器长期处于轻载状态,因此耗能损失较大。

(4)高校的电力负荷集中,负荷的中心点较多,有一部分是一级负荷。

2.高校电气设备的节能设计

2.1.高校变压器节能设计

节能减排是长期执行的国策,变压器是高校供电系统的重要设备,本身是能耗的大户,约占网损的50%以上,因此变压器的节能设计格外重要。

变压器的损耗包括铜损和铁损。铁损就是变压器的铁心损耗。铜损就是变压器的线圈损耗。其中铁损包括涡流损耗、磁滞损耗和剩余损耗。当校园的变压器空载运行时,变压器的损耗就是铁损,其大小基本等于整个校园的电力损耗。

变压器的节能设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降低变压器的材料消耗。如变压器的钢材、硅钢片和绝缘材料、变压器油等都是构成变压器所必须的材料,这些材料要消耗线路大量的电力能源,如果节省并合理选用这些材料和介质,可间接地节约能源。

(2)为减少变压器损耗,应尽量选用铜材或者采用换位导线等措施,为降低变压器的空载损耗,降低磁密,应尽量选用冷轧的硅钢片,在允许的条件下,尽量选用薄一些的硅钢片。

(3)选用节能变压器。时下的S11和S10系列变压器很好地继承了传统变压器的优点,并为节能要求而“量身打造”,它具有良好的节能特性,节能效果显著,可作为校园的总变压器。此外,在设计时,变压器的接线方式要选择合理,要尽量平衡大学校园的用电负载,注意不要让变压器的温度过高,否则都会增加变压器的损耗。

(4)再次,在设置变压器的位置时,要尽可能把变压器放在负荷的中心,这样不仅可以节省电缆,而且还会降低线路的压降,减少线路故障的机率,同时还提高了电能的质量和功率因数。

(5)最后,应选择合理的变压器容量和台数。通常变压器的容量,都是根据现场用电的总功率来确定的。变压器容量选择太小,则会使变压器满载或过载运行,减少变压器的寿命;选择太大,变压器处于轻载运行,则过于浪费电力资源。通常要留20%的余量,而校园建筑电气留10%的冗余就足够了。选择时,要充分考虑扩容的需要,如选则太小,而增加变压器进行再投资,就浪费了。因为校园里有一级负荷的存在,所以一般也要有2台及以上的变压器。并可使两台变压器并联运行,这样增加了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从节能效果来说也大大提高了一步。

2.2.提高系统的功率因数

功率因数是反映电力系统的负荷特性的一个特征量,它与节能是密切联系的。功率因数保持并控制在较好的水平,系统的无功功率就大,电能的转化率就高。目前,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有:一是提高用户的负载率,如果有动力电气设备,比如电机,应在保证设备稳定运行和正常转速的条件下,选择少电极的电机。因为极数较少的电机起动转矩较大,起动时的电流也很大,所以机械设备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正常运转,这样效率就会提高,节省电能的开销。也可以让电机采用变频控制,这样在电机负载很小的时候,功率因数就会提高。当负载率保持在0.7附近时,节能变压器的一次侧功率因数最高。

其二是在低压电力系统中加入电容柜,来补偿无功功率。一般来说,它的无功功率应选择在变压器的20%-30%,这样不仅功率因数提高了,而且电力系统也会保持稳定。

2.3.电力电缆的选择

电力电缆是传送电能的重要环节,在高校校园里,输电线路占总的电力投资比较大,尤其许多线路长期使用后,维护量也很大,所以电力电缆的选择尤为重要。

电缆的截面选择一般按照经济电流密度选择和持续允许电流选择。在本年负荷最大的使用小时数一样的情况,按前者选择电缆一般要比按后者选择的电力电缆的截面要大,这样对于节约金属的使用量来说很不利。比如说在校园电缆、电线的线路较长的条件下,校园的照明配电箱的计算电流是45A,选择这个配电箱的上级低压断路器的额定电流是63A(天津津低系列产品),按照持续允许电流计算确定电缆型号规格是YJV―1kV―5x16,按经济电流密度进行选择,电缆的型号是YJV―1kV~4x35+1x16,可以明显看出按经济电流密度选择的电缆截面要相对大,而且不是大一级,中间还有25平方的电缆截面,价格差的较大。

此外选择电缆时,因为现在铜电缆确实比铝电缆价格贵很多,所以也有许多学校都买铝电缆,其实从电力电缆的长期稳定运行、安全和节能方面考虑是不可取的。尤其大学校园的电缆一般不会选择太大的截面,铜电缆比铝电缆不会贵太多,所以推荐使用铜电缆。

2.4.高校照明的节能设计

照明装置本身的功率不是很高,但是它的使用率比其它动力设备要高很多,尤其大学校园的教研室和实验室在白天要一直开机,晚上也要到23点左右。而且校园里的照明设备比较多,所以在高校里照明的节能设计占的负荷比重很大,是高校建筑电气节能的又一关键环节。

一、选择合理的配电箱及其设备

目前,市面上有节能型的照明配电箱,虽然价格比一般配电箱贵些,但是基于长远使用的考虑,还是选择节能型的照明配电箱为宜。另外要进行严格周密的计算,确定出准确的照明回路和断路器型号,回路的预留要合理,断路器的容量选择不能偏离较大(因为灯具都是静负荷,启动的冲击电流很小,所以断路器选择余量越小越好),断路器在选型上也优先选用节能型的。

二、合理选择光源

光源选择优先选取高效能光源,因为它的发光效率比普通照明灯高出很多,节约了大量的电能。

对于高校的卫生间和楼梯间应选取节能效果较好的吸顶灯为宜,此类的灯具功率偏低,但是可以满足卫生间和楼梯间对照明的需要,为高校节约了电能。对于高校的图书馆可以选用紧凑型的荧光灯,它的光通量高,光线集中,适合图书馆实际的需要,不仅满足阅读的需要,而且减少了照明的安装。

在高校机房、教研室及实验室等需要集中照明的部门,宜选用细管径,直管状的荧光灯,这样不仅满足了要求,又节约大量的电能,因此在高校校园,这种灯具得到大量的使用。

对于高校的路灯,因为大学的校园面积比较大,路灯又经常在电压偏高的状态下使用,所以可对其进行集中的控制,可以在控制柜装设一种“智能式的路灯控制器”,这样可以把路灯的电压控制在正常的范围内,而且经过控制器的控制,可以实现自动开闭路灯,这样节能效果显著,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还提高了灯具的使用寿命。

结束语:综上分析,高校的电气节能的重点是变压器的选型、照明灯具的选配和功率因数的控制,对于以上三个方面的节能还有很多潜力可挖,需要进行周密的设计和针对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潘龙.建筑电气设计中的节能探索.[J].建筑电气2009(02)

[2].何首贤.供配电技术.[J].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篇(6)

(一)维修工程项目实施缺乏计划性目前,大多数高校因短时期的规模扩张,各项建设密集上马,大工程不断,高校的主要注意力都集中到以规模扩张为主的外延发展建设,维修、改造等小型的零星工程项目未能摆到重要位置,再加上原有建筑等设施的功能逐渐落伍,已经不适应现实需求,被学校列入淘汰范围,短时使用,导致超负荷运转,破损老化严重。到现阶段,原有设施大都急需更新维修。高校后勤部门每年都将维修工程项目列入年度财务预算,由于资金紧张等原因,主要是凭现实急需和领导意见实施维修项目,不能按照计划实施。维修工程项目的整体规划缺失,再加上维修质量无法保证,导致有的维修工程几经反复也没有达到理想效果,造成资金浪费。

(二)施工监督管理力度低高校维修工程主要包括自行决定的改造、修缮、装修、绿化、硬化以及一些基建工程的配套附属工程等,且这类工程的特点是种类繁多、分布零散、施工点多、单个工程金额不大,同时,工程施工随意性较强,通常无正规的专业设计;工程时间相对集中,常利用寒、暑假突击施工,校方对工程监督管理比较困难,漏洞相对也较多。加上部分工程的建设单位的施工人员对于维修工程的施工技术、工艺、材料、设备等了解不深,在施工过程中,不能起到有效的工程监管作用,造成监管力度低,工程质量不能满足需要。

(三)施工单位普遍存在预算高估冒算当前,高校维修工程项目的预算和结算一般是由施工单位编制,建设单位认可。施工单位在预算和结算过程中往往是高估冒算,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虚报工程造价。加之,建设单位管理人员调查研究工作不细不实,对预算、结算中量价组合了解不够精确,人为的给施工单位造成可乘之机。施工单位往往钻这个空子,利用虚报工程量,增大材料单价,重复计算工程量等手段提高工程造价。

(四)审计部门忽视小型维修项目工程项目的审计是提高学校资金使用效益、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一环。高校非常重视维修工程审计工作,每一项维修工程必须经过学校审计部门审计监督。但随着新建和维修项目增多,审计任务与审计力量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加之审计人员业务水平有限,往往只注重新建大型项目的审计,而忽视了小型维修项目的审计,导致学校维修资金在一定程度上的浪费与流失。

二、高校维修工程管理中的工作难点

(一)维修项目的立项选择由于维修资金的限制,在维修项目的选择上不可能做到有求必应,对维修项目必须做到有选择性地进行立项审批和施工。这就要求维修管理人员必须按照一定的轻重缓急原则来确定维修项目,在众多项目中选择并排列最急需施工的项目。在维修工程项目的确定和选择工作中,需要对众多信息进行分析、比较、排除和优选。但当面对信息量比较大,需要选择的维修工程项目较多的情况时,负责具体工作的管理人员就必须要具备相当水准的专业知识和熟悉掌握学校各方面工作的能力。

(二)维修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高校维修工程由于存在单项工程量及维修金额较小的特点,往往是“正规军”不愿干,“杂牌军”难干好,使得维修工程的管理无法像大型新建工程一样采用委托监理的方式进行质量管理。同时,维修工程所具备的种类与数量较多,施工点变换快的特点,使得管理人员分身乏术,无法对所有工程进行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因此,针对维修工程的特点,如何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维修工程质量是高校维修工作面临的一大难题。

(三)维修项目的经费控制高校维修工程有工程量小、施工内容增减弹性大的特点,施工过程中窝工现象十分普遍,施工效率低下,造成人工费在工程项目中的所占比重居高不下。另外,维修工程使用的原材料数量相对较少,采购成本较高,也造成了维修项目成本较高,从而在维修工程项目结束时的决算中给造价审计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篇(7)

高校建筑作为一类特殊的公共建筑,建筑类型繁多,能耗强度较高,用能特点与常见的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存在着一定差异,且其能耗将会一直呈刚性增长趋势。现以杭州市某高校教学楼为例,调查分析其能耗现状与实施节能改造的情况,进行综合效益分析,为高校教学建筑节能改造提供依据。

关键词:

夏热冬冷地区;既有教学楼;节能改造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中把我国热工设计分区为: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和温暖地区。其中夏热冬冷地区大致范围为秦岭、淮河以南,南岭以北,四川盆地以东,也可以说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其气候特点是:夏季气温高,空气湿度大,需要供冷;冬季比较阴冷,最冷月平均气温4℃左右,需要供热。据统计,目前我国建筑能耗约占社会总能耗的30%左右,全社会终端能耗30%以上都被商用、民用建筑所消耗。建筑能耗已经与传统的“能耗大户”工业能耗、交通能耗接近,节能潜力较大。其中,公共建筑耗能是普通居民住宅的10~20倍,公共建筑节能意义重大。但是,目前对公共建筑节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型办公楼、大型公共商场等,对能耗较大的教学建筑节能研究比较少[1]。高校建筑作为一类特殊的公共建筑,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建筑类型繁多,能耗强度非常高。调查发现目前我国高校生均能耗和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均高于全国人均水平和全国居民单位面积建筑能耗,用能特点又与常见的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存在着一定差异,并且高校能耗将会一直呈刚性增长的趋势,高校建筑节能已成为继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工作后的一项重要任务[2]。因此,针对夏热冬冷地区气候特征和高校建筑用能特点,本文选取杭州某高校教学楼为研究对象,调查其能耗状况及节能改造措施,并进行综合效益分析,为高校公共建筑节能提供有益参考。

1既有教学楼基本概况

1.1建筑概况某高校教学楼,2002年开始使用,基本信息见表1。

1.2能耗设备概况某高校教学楼用能包括水、电和蒸汽,其中用电占主要部分。用电系统包括照明与插座用电系统、空调用电系统、动力用电系统和特殊用电系统。主要能耗设备为照明设备、插座能耗设备以及空调设备。见表2~4。

2既有教学楼建筑能耗现状调研及分析

2.1教学楼建筑能耗概况分析某高校教学主楼2013年用电量为1196225kW•h,各类能耗主要指标见表5。月度用电量见图1;用水量17783t,月度用水量见图2;用蒸汽量为1587.3GJ,主要为中央空调系统冬季供热提供热源,供热时段为1月(728.60GJ)、2月(46.20GJ)、3月(423.10GJ)、12月(389.40GJ)。其分月能耗折标煤量见图3。

2.2教学楼建筑典型单日能耗分析某高校教学主楼某一工作日和休息日(2013年6月)24h用电量见图4。选取统计日出现三个用电高峰:9:00—11:00、14:00—17:00、19:00—22:00,这与教学楼作息时间基本吻合。休息日用电量2405kW•h,工作日用电量2165kW•h,两者每小时平均用电量分别为100.2kW•h和90.2kW•h,休息日用电量稍大于工作日用电量。

2.3教学楼建筑分项能耗分析某高校教学楼2013年总耗电量1196225kW•h,可分为动力/特殊用电、插座照明用电、空调用电。其中,动力/特殊用电83376kW•h,占7%;插座照明用电654814kW•h,占55%;空调用电458035kW•h,占38%,包含中央空调、VRV空调和分体空调三种形式。见表6。

3既有教学楼建筑节能改造措施

针对该教学楼的用能特点,节能改造措施分别为:太阳能光伏发电、高效低能耗LED灯具改造、中央空调系统节能监控改造。

3.1太阳能光伏发电根据该教学楼屋顶的可使用面积,确定总装机容量为68.22kW•P。具体情况见表7。

3.2LED节能灯具改造某高校教学楼目前所用灯具类型及数量为:T5直管荧光灯14W、1860个;节能灯11W,499个;T8直管荧光灯40W(电子)、42-44W(电感),4860个。具体情况见表8。改造方案拟定三种类型:第一种直接采用LED灯具替代原灯具,对灯具布置进行调整,桌面照度过高的,适当调低以节能,桌面照度过低的,适当调高以达标;第二种是选取教室做集中供直流电控制系统试验,系统改造中理论上每根灯管需要一个驱动器,存在驱动器数量过多、效率差、集中控制成本高等缺点。集中供直流电控制系统,功率因素可提高到0.95以上,整个LED灯效率还可提高3%~5%。第三种是太阳能光伏系统结合,选取教室试验直接采用太阳能光伏系统的直流电作为LED电源,作为整个智能电网的组成部分,提高太阳能光伏系统效能和经济型的可能性。依第一种全部更换的方案计算,该LED灯具改造工程年节约电量为313309kW•h,折当量标煤38.5t,折等价标煤113.39t。

3.3中央空调系统节能监控改造教学楼空调使用面积为18799m2,有两类集中空调系统:VRV空调和中央空调。中央空调供冷用电,供热用蒸汽,单位建筑面积等价能耗高于VRV空调,主要原因如下:1)中央空调教室使用率高;2)新风供应,空气质量好;3)开机即全系统运转,使用较少时,维持系统运转负荷无相应减少;4)供热蒸汽来自蒸汽管网,距离远,热损大;5)管道长,热损和冷损都大于VRV。降低中央空调能量消耗的改造措施主要从节能行为管理着手,同时配合技术改造:1)落实节能规章制度;2)升级中央空调能耗监测系统,监测目标细化到教室(房间),增加使用时间和使用量实时记录;3)精心组织教学科研活动,尽量减少“大马拉小车”现象;4)加强输送管保温,减少热(冷)损失。配套技术改造是将供冷/热计量细化到中央空调系统末端设备,包括风机盘管和新风机组。同时安装计费系统软件,实现以下功能:实时监测,设备查询,用能纠正,异地远程交互,图标分析,账单生成,能效公示,成本管理,阶梯价格收费等。通过节能监管与管理,可使中央空调系统用能节约10%。2013年该教学楼中央空调夏季用电量为142019kW•h,冬季用蒸汽量为1587GJ,以此基准,中央空调节能监控系统改造年节电量约14202kW•h,年节汽量159GJ,两项节能量折合标煤量合计约10.56t。

4既有教学楼节能改造综合分析

某高校教学楼节能综合改造以LED灯具改造和中央空调系统节能监控改造为重点,同时应用光伏发电。预计年节约电量38.35万kW•h、蒸汽159GJ,折合等价标煤144.22t,节能率29.61%。具体情况见表9。

参考文献

[1]柴宜贤.浅谈高校建筑节能低碳技术的应用[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2(11):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