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教学精品(七篇)

时间:2022-01-29 04:12:5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文言文教学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文言文教学

篇(1)

关键词:激发兴趣; 强化诵读; 鉴赏能力

文言文是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升学考试的内容之一,因此,认真研究文言文教学,探讨符合文言文教学特点的方法和规律,从而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是每一个教学人员的重要任务。。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侧重在“讲”字上下功夫,教师讲,学生听或记。在文言文方面,表现最为突出。一般采用“串讲法”,即教师逐字逐词细解释之后再疏通句子,逐句意思弄懂之后,再概括段意,把各段意思概括起来,讲通之后再概括主题思想,再讲解写作技巧。作为一线教师本人就谈谈自己对于文言教学的见解。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寓教于乐

学生对文言文的感觉是枯燥乏味,所以得让学生感兴趣。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提出四条教学原则,其中第一条就是动机原则,认为学习取决于学生对学习的准备状态和心理倾向。学生对学习具有天然的好奇心和学习的愿望,问题在于教师如何利用学生的这种天然倾向,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应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人人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可以用下列方式创设情境:

①播放影像资料。学习《三峡》,可以欣赏三峡优美的风光,把学生带到那个情境中去,激起学习的冲动和热情。学习《口技》可以用一段现代口技表演的录音导入,学生带着浓浓的兴致学习《口技》,体会口技表演者精湛的技艺。

②讲相关的故事,或改编故事,或分角色朗读。学习《隆中对》,就给学生讲一讲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故事和刘备三顾茅庐的曲折经过;对于像《唐雎不辱使命》《公输》《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样的文章,就应该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事先应做好相应的指导)。

③背诵相关诗文,以激发兴趣。教学《湖心亭看雪》,可以用张岱的《自题小像》“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也怕痛,荷锄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仅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来引入,并引导学生评价张岱,以利于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可以请学生背诵与雪或西湖有关的诗句来引入本文。

④诵读作者的其他诗文或介绍作者的成就、写作背景来引入。比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我们可以应该介绍苏轼在诗、词、文、书画方面的成就,让学生首先对苏轼产生一种敬意;也可以用比赛的方式背诵苏轼的诗词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背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等让学生体会苏轼的豪迈、豁达的胸襟;背诵《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认识一个柔情的苏轼。

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过程,教是为了学,学是为了更好的教,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应该感到满足,享受教学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起到活跃气氛的作用,使学生关系和谐,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

二、诵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说反复诵读能领会文章的内涵。熟读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诵读应该有明确的要求:第一步,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第二步,粗知大意,掌握思路;第三步,读出语气、语势;第四步,体味情感、感悟意境。在学生诵读后,教师要及时进行指导,必要时应该进行示范,要结合文章的感情意境指导朗读,要让学生多读一次就有新的体会。不能机械重复的读“望天书”,摇头晃脑读得不亦乐乎,结果是脑子里什么都没装进去。比如课文《唐雎不辱使命》,我们在让学生读准字音、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的朗读,引导学生分析双方的实力对比和历史背景,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讨论,读好两个主要人物的对话,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当学生对人物特点和课文中语气语势的把握都比较到位的时候,再让学生模拟表演。可以指导朗读的文章一定要不怕花时间,要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一种爱意,觉得学习文言文同现代文一样有趣,甚至更有趣。只要学生爱上了文言文,那一点时间就花得很值。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嘛。

三、借助注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课文的注释比较详细,学生结合注释或进行合作学习就能了解文章的大意,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注释引导学生进行课前的预习。下面以《三峡》第一段为例说明注释的重要性: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本段的注释有:“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略无” 、“阙”、“亭午”、“夜分”“曦”。根据这些注释,学生很容易明白本段的大意,只要认真推敲两个“自”的意思(前一个是“在”,后一个是“如果” ),那么整段的意思就能够轻松的弄明白了。学生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释字词和翻译句子,教师就不用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了,学生本身也就有事可做、就有成就感了。只要这样坚持下去,就不会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苦了。

四、培养文言文的鉴赏能力

篇(2)

关键词:中学;文言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8)-09-0101-02

汉语言文学源远流长,古代有不少脍炙人口的文言文章传颂至今,丰富了汉语言文学的宝库。不过自从以来,现代汉语逐渐取代了文言,在书面表达中确立了正统地位。中学生要不要学习文言就成为了语文教育争论的一个突出问题。即便是许多语文教育专家,在这一问题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分歧,这一点反映在历年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制定和中学语文课本的选编上,文言文所占的比例和教学要求几起几落。现今施行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又再次加大了文言文(也包括古代诗词)在选文中所占的比重,对于文言文教学的任务也做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文言文所受的重视程度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文言教学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但是,目前在文言文教学的方法上存在着许多弊病。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教学模式的呆板单一。长期以来,文言文课总是那套固定的程序:教师逐字逐句的串讲,然后进行课文思想内容分析。不少教师认为,对于现代文,阅读和理解没有什么障碍,所以课堂上只能靠所谓的分析来度日。如果自己没有什么见解,就只能靠教参照本宣科,往往吃力不讨好。而文言文有字词句的拦路虎,学生读不懂,所以课堂上可以用大部分时间来做字词句的落实工作,因而感到文言文比现代文有教头。正因为这样,长期以来似乎文言文教学就这么不改也还可以过日子,文言文教学的改革压力反而不如现代文那么大,所以就使得文言文教学方法长期一贯制,形成了僵化的模式。那么,我们该如何改变这一模式以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水平?

一、破除陈旧观念,明确文言文的教学目标

陈旧的观念认为,教好文言文就必须把课本,甚至教师用书中涉及的知识统统灌输给学生,若有所遗漏,教师便认为没有尽职尽责。这种观念促使我们一些教师把大量的精力和宝贵的时间用在不必的细讲详析中,使学生成了接受字、词、句的工具。

这种陈旧的观念,使文言文教学失去重心,舍本求末。文言文教学中的“本”就是那些阅读文言文必须掌握的常用词,特殊句型句式及古文化常识等,这是我们教学的任务,也是我们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其原因是现在学生读文言文感到困难的关键就在语言文字和句法上,而不是在篇章结构和思想内容上。这就是文言文教学与现代文教学的本质区别所在。因此教学中的那些大量的非重点的难字、难词、背景知识、人物形象、思想内容、艺术手法就是文言文教学中的“末”。陈旧的观念使不少教师把很重要的常用词、特殊句型句式及古文化常识一带而过,却对什么背景知识、人物形象、思想内容、艺术手法喋碟不休、津津乐道,这实在是南辕北辙。我们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来源于平时学习中对常用词、特殊型句式及古文化常识的掌握和积累,没有对这些东西的熟练的、牢固的掌握和逐课积累,提高阅读水平和培养阅读能力是不可能的。

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陈旧的教学方法仅把讲得知识作为主要内容,舍本逐末地在课堂上大量介绍作者、时代北景,注重字词句,使学生觉得学习文言文只是为了记住文言文实(虚)词,了解作家作品即可。此外,还要大量讲解古今异词、词类活用、通假字、句式特点、人物分析、布局谋篇的艺术特色……如此繁多,学生无所适从,苦不堪言中发出“学文言文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如本人曾听一同事教《醉翁亭记》,课堂上教师对作者、时代背景、作记缘由、虚词“也”的用法讲得头头是道,而且用了三课时,甚至还要补充复习于课外,但等到最后一问学生:“作者描写山间四时之景的句子是哪些?”学生却支吾其词,答非所问。

“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改变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文言文教学也不例外。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不仅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更是学校实施教育的要求。

我们应在学习之前,明确告诉学生应掌握哪几个常用词,哪一、二种句型句式,哪一、二点文化常识,并要他们重点预习,这样便能有的放矢,突出重点。然后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学生对这些东西的掌握情况,课堂上就这些东西联系已学知识,作重点讲解,甚至还可以把下一课、下一单元的有关东西提前搬来,讲清之后要求学生像记数学公式一样牢记它们,而不是一讲到底,面面俱到。接着便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自读原文,而不是代学生去读、去理解。这样才能逐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引导他们自觉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给学生规律性的知识

那种逐字逐句讲解,字字落实的做法,在实际中既苦了学生,又苦了先生,还得不偿失。因为古文中不少实(虚)词究竟作何解释,至今都困惑着许多专家、学者,何况我们的学生呢?有时还会造成“你不讲我倒明白,你越讲我越糊涂了”的现象。其结果必然是学生学了这篇,弄不懂那篇,只能是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文言文教学更应“授之以渔”,教以规律性知识。

教以规律性知识的方法有二:一是引导学生从实例中归纳,找出共性,发现规律。如教文言虚词“之”时,可先板书一组句子:

1、吾欲之南海?《为学》

2、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3、至之市,(而忘操之)《郑人买履》

4、(二豪贼)之虚所卖之。《童区寄传》

经分析,会发现“之”用作动词的规律:“之”用在所处名词(名词短语)前面,与其构成功宾关系时作动词,可译为“去”、“到”……

二是先揭示规律,再引导学生以实例证明。如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规律之一是动词前面加了副词(现代汉语不允许),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提示这个规律后,可引导学生从已学课文中寻找例句,证明其正确性。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要靠教师本身多注重知识的整体化、系统化,另一方面要善于引导学生去总结、归纳,发现规律性的知识,形成知识体系。让学生发现规律,掌握规律、运用规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四、加强朗诵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传统教学的法宝,也是我国几千年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诵读既是大纲的要求,也是文言文教学的好方法之一。笔者认为我们既要发扬传统教学中朗读的长处,又要避免进入朗读的误区--“四多四少”(自读多、范读少;齐读多、个读少;讲前朗读多、课后朗读少;纯朗读多、背诵少)。

篇(3)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现提出了解决当前文言文教学问题的对策,并对新课改中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创新思想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语文 文言文

一、新课改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是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等来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而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则是传承民族文化,吸取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新课改下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应定位在疏通文意,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上,通过文言文的学习,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

二、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教学中重翻译,忽视学生自我感悟能力的培养

文言文教学既要注重文言词汇、句式的积累,又要注重文章结构内容、艺术形式的赏析。如果仅仅从字词句上作些肢解式的分释,把文质兼美的课文整体割裂成支离破碎的古汉语知识,学生成了笔记、背诵的机器,就毫无美感可言了。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习惯于串讲的方式,读一句,讲一句,要求字字句句落实清楚,从字词到句子,再从句子到段落、篇章,从小到大,甚至课前就给学生翻译的本子。这种过分注重词句翻译的文言文教学法,仅重视理性分析的语言学习过程,只关注知识的掌握,不注重学习主体语言习得的规律。

2、脱离课本,过于重视艺术欣赏的传授

另一方面,文言作品中的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的形成很有影响。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文言作品作适当的鉴赏、评析,让学生认识文言作品的整体美感,体味文中之情,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这本是无可厚非,但是有些教师脱离课本,大讲特讲其艺术特色、人物形象,学生虽听得很有兴趣,但是收获不大。

三、新课改中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创新

新课程改革中,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一直是死角。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初中文言文到底应该怎么创新?

1、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的创新

新课改中,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定位在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使学生能自由阅读历代文献,作为学习和研究的工具。第二个层面是接受和继承文学遗产。第三个层次是了解现代文中的文言成分。因为处于起始阶段的初中,学生既无文言文积累,更谈不上文言文语感,因此教学重点应定位在通过诵读,培养语感,积累词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教师观念的创新和自身角色的转变。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教学资源设备。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应是师生间和学生间互动,共同发展的一个过程。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做学生的引导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设备,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2)发挥课堂讨论的引导作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课堂讨论这一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课堂交流形式肯定会越来越多,作为课堂组织者、参与者、评价者的教师,在课堂讨论的组织过程中,首先要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形成明确的教学目标,对讨论问题的价值有一个衡量标准,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评价、筛选,有意识地将一般问题引向深入,将旁逸问题引向课堂,从而保证师生研讨的问题明确且具有价值。讨论应该尽可能深入,在鼓励学生表述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的同时,教师应在不挫伤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对问题进行筛选和导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出有价值问题。

(3)教学中古今互动,学以致用。

文言文教学要古今互动,学以致用。学生之所以经常误用成语典故,重要的原因是不知出处,不明意思。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注意迁移,多同现代汉语联系,不仅会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还会有效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

3、注重朗读,培养学生的领悟能力。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反复朗读,能够帮助领会文章要旨。大声朗读,口熟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教学中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语气感情,让学生在诵读中理解文意、体味情感、感受作品意境、提高语言感悟能力。学生在反复朗读中逐步弄清其义,效果比教师指点还要好。

4、培养学生良好的摘抄习惯。

新课改中要求学生用摘录和做卡片的方式积累阅读材料。学习文言文,摘录十分重要,它可以指导学生准备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词义差异、词类活用等卡片,摘抄一些成语、警句、诗词曲中的名句。在略知大意的基础上反复朗读,并逐步加深理解,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四、小结

综上,文言文教学的创新策略还有很多,不管哪种创新,都应该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只要是针对学生实际,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对文言文教学进行科学、人文、有效的教学设计,就一定能转变死角,让文言文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亮点。

参考文献:

[1]陈德勤.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几个重要环节[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09(06).

篇(4)

文言文在语文课程中的位置首先体现在国家整体教育目的上。宏观上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应该得到有效继承,而这些文化遗产的主要书面载体即文言文由于在词汇、语法、语音等方面跟现代汉语相去甚远,成为我们继承的主要障碍,因此促使我们有必要根据这个需要在相关的课程中制定相应的课程目标。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课程有着这个责无旁贷的教育任务,文言文的教学位置就是根据这种需要而在语文课程中得以确立。例如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逐步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课程目标的规定为文言文在语文课程中的位置提供了支持。从我国目前特定情况看,文言文教学确实应成为我们母语教育(语文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这关系到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繁衍。

文言文在语文课程中的位置还体现在语文学科的内在逻辑性上。吕叔湘先生曾指出:“古今汉语一脉相承”,“白话和文言的关系千丝万缕割不断的”。书法界有种说法,毛笔字写得好的人,钢笔字自然也写得好。文言文与白话文也是这种关系。正如北师大王宁教授所说:“现代汉语的句式,大部分来自古代汉语。有些古代汉语的特殊词组和句式,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存在了,但在构词法中还保留着。”“文言与白话的这种千丝万缕的联系,决定了没有古代汉语的知识,就无法深入理解现代汉语。有没有文言知识,还直接影响到解释现代汉语的准确程度。”这就不难理解鲁迅、、巴金等新文学大师的白话文成就了,其中一个很大的因素就是他们都具有深厚、扎实、完整的文言根基,能够从几千年的文言文中吸取精华并加以创造性运用。硬是割裂文言与白话的亲缘关系既徒劳也不实际,反而可能使白话文呈现一种苍白无力的状态。从上述角度看,在语文课程中开展文言文教学符合语文学科的内在逻辑性。

上述两点就是文言文为什么应在语文课程中占有一席之地的最重要原因。至于一些论者所认为的学习文言文有陶冶情操、培养语感、开发智力之类的作用都不能成为确定其教学地位的条件。因为这些只是文言文被确定为课程内容后在教学中能发挥的效用,并不构成其能成为课程内容的充分条件。

下面就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提若干意见。

一、文言文教学不同于“儿童读经”

“儿童读经”简单讲就是提倡儿童背诵熟记中国文化的经典(主要是儒家经典)。我们认为,需要将文言文教学与社会上的“儿童读经”活动严格区分开来,不能将文言文教学混同于“儿童读经”。这是因为“儿童读经”的活动目的及方法与文言文教学的教学目的和方法有着很大的区别。目的上,前者主要注重儒家思想的教化作用;后者则要求以批判的眼光继承古代文化遗产,从而做到“古为今用”。内容上,前者只选取儒家经典,内容局限;后者则选取包括儒家经典在内的广泛优秀作品。手段上,前者提倡“诵习”,将它看作“读经”的不二法门;后者则在不排斥“诵习”等传统经验的基础上同讲求效率的科学方法结合起来,手段丰富多样,习得和学得并重。因此,学校的文言文教学必须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规定进行,不应受社会活动的影响。“儿童读经”只能本着儿童自愿的原则进行,现在一些学校开展“儿童读经”活动是不合适的。

二、文言文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问题

文言文教学经常出现两种相对立倾向,一种把文言文教学等同于古代汉语教学,片面突出其工具性;另一种则等同于古典文学教学,一味强调其人文性。我们认为,中学文言文教学要按照它自身特有的规律,建立相对独立的教学系统,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文言文阅读训练,切实培养课标所要求达到的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既要反对借工具性之名过多过细地给学生讲授古代汉语的语法知识,把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诗词讲得支离破碎,枯燥无味;也要反对打着人文性的旗号去架空基本知识的积累和浅易文言文的阅读训练,追求一些脱离文本理解的空谈式感悟体验。既要稳扎稳打地进行浅易文言文阅读训练,使学生初步掌握阅读文言文工具从而为以后的自学或深造做好必要的准备;又要潜移默化地利用这些民族文化精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塑造其健康向上的人格,丰富其人文底蕴,加强其精神熏陶:最终使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地统一在教学中。

三、进行教学改革,尝试集中学习

由于文言文不是当前社会通用的书面语,理论上已失去其语言交际价值,属于“死语言”范畴,因此有人把它戏称为“半门外语”。开展文言文教学的最大障碍是文言文脱离学生的现实语言交际环境。现在大多数教材采取把文言文和白话文穿插起来编排的办法,这固然可以使文言文学习多次出现,避免学生的生疏感,但也容易造成如周正逵先生所说的“如果文言文的学习过于分散,很难做到及时复习,经常复习。这样时断时续地学到一点知识,很不容易巩固,间隔的时间一长,便会产生遗忘”的后果。因此,我们可以尝试文言文集中学习的教学改革。集中学习的好处是创造高强度的语言环境,加强学生的文言文语感意识,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比较理想的学习效果。这种做法实际上也早有推行,像人教社就出版过一套供重点高中使用的《文言读本》。利用高中一年级整个学年进行文言文学习,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集中学习也有问题:在集中学习期间,白话文要不要学,要学多少?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文言文学习对学生的白话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会产生什么冲击或影响?这些都是必须慎重考虑和回答的问题。

四、新课程改革下的文言文教学走向

篇(5)

【关键词】文言文 语文教学 翻译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1.190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使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这是我们进行文言文教学的重点目的和要求。如何富有成效地实现这一目的和要求,是每个语文教师都在探讨的问题。

由于文言文距今年代已久,加之文言文本身的一些特殊性,学生特别是初中学生学起来障碍多,困难大。

在文言文教学时,我发现多数学生只埋头阅读文言文翻译之类的书籍,其结果对文言文的基本知识还是不能掌握,学习文言文的难点问题还是不能解决。那么,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难题呢?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看法。

一、激发兴趣 吸引学生

文言文的教学,首先要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各册语文教材选入的文言文有很多是故事性很强的作品。如在学《塞翁失马》一文时,我首先讲述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小故事,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我就引导学生钻研课文内容:同学们看看古人(韩非)是怎样记述这个故事的?你有哪些通过看注释不能理解的,提出来,讨论一下。这个故事说明一个怎样的道理?你能用现代汉语把他译过来吗?这样学生跃跃欲试,精力十分集中地区阅读课文内容。

二、突破难点 扫清障碍

文言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疏通课文上,消除文字、词义和语句的障碍,让学生读懂原文。如《冯婉贞》一文中,有这样的句子“去村四里有森林。”初一时,学《黔之驴》中的“乃去”句,“去”是“离开”之意。而在这里则是“距离”的意思,全句意思为“距离村子四里路的地方有片森林”。这样,解决关键的词“去”,就能疏通句子。又如,在学《<孟子>二章》后一章时中间的段落基本上都是使动句,学生很难理解。我就讲解了使动句的特点,疏通文路,扫清障碍,学生就比较容易掌握了。

三、朗读背诵 自译理解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很有道理的。尤其是文言文,朗读背诵这一环节就显得特别重要。

我在教文言文时,基本要求就是让学生在熟读、断句的基础上,背诵全文。如在学《醉翁亭记》一文时我先布置学生朗读背诵课文。课堂上让学生在背诵这一段的同时,译出每一段的内容。对山间、四季的景色及登山、设宴的场面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加以描绘。这样教学,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掌握比较扎实,效果较好。

四、精心指导 培养能力

篇(6)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112-01

学习文言文是为了打好学生的古代文化的根基,加强文化素养,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初中文言文教学是学好文言知识的最关键环节,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当以诵读教学为主要方式,以理解文言文大意为基本学习任务,在精当、好懂的前提下学习文言常识和文言词汇,在词句篇章的积累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1 狠抓诵读教学,使学生读得正确,并逐步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

文言文教学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要注重诵读,可使学生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

首先,多音字、通假字的读音尤其要读准,在诵读中正字正音。文言课文中生僻的字较多,这类字要能认会写。而那些多音字、通假字,读音特殊,务必读准。比如文言文《马说》“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这里的“食”念shí,就是“吃”的意思;而《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这句中的“食”则是“拿东西给人吃”的意思,是动词,念去声si。再如《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呜呼日:大楚兴,陈胜王。”……这里的“王”念去声wàng,是动词,当“称王”讲。

其次,在诵读中学会断句。比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今齐地方千里”,读的时候,“地”后面应停顿一下,因为这里的“地方”不同于今天的“地方”,它是两个词,“地”是土地,“方”是方圆,指面积。再如文言文《狼》“其一犬坐于前”,读的时候,就应在“一”后面停顿一下,因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夫)前面。如果在“犬”后面停顿,这句话的意思就变成:其中一条狗坐在(屠夫)前面。这是不了解“一”字后省略“狼”字,“犬”字是名词用作状语而造成的误读。

再次,在诵读中读出一点语气。主要是读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这四种语气。判断语气的根据主要是文意,也要看用了哪些虚词。这一条有一定的难度,在起始阶段教师无妨作一点示范性的说明。

最后,一定要在课上争取达到成诵或基本成诵。第一,教师要善于在课堂教学中把诵读的指导跟疏通文意结合起来,要在读中求解,以解助读;第二,教师要讲得精炼,凡是不该讲的或不需要讲的都不讲;第三,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科学背诵。读的方式要多种多样;教师要范读,必要时还要领读;学生要有集体朗读,还要有个别朗读;可读全篇,亦可读某几段、某一段,还可读某几句、某一句。文言文教学的课堂上常进行这样的朗读背诵训练,自然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实现在课堂上成诵或基本成诵,提高学生诵读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2 练习文言文的现代汉语翻译,才能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现在文言文教学中,有一种过分强调熟读,不管懂不懂,背了再说的教法,效果并不好。比如说,只串讲课文大意而不落实字词句,甚至只对照教参的译文讲一通,讲完之后就是读,就是背,至于文章中字词的意义,句式的特点是什么,学生一点也不知道。这样的读法,对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也就没有多大帮助。

把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并不是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它只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增进文言语感的一种训练方式。翻译可以全面集中地训练对实词意义的确认,对虚词功能的把握,对句子语气的理解,对提高现代汉语表达水平也是大有裨益的。

大家都知道,文言文的翻译有三项翻译原则:“信、达、雅”,所谓“信”,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的意思,要准确;所谓“达”,指译文的表达要通顺、晓畅;所谓“雅”,则指译文的语言要典雅,能反映原文的语言风格。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文言文的翻译采用六字法:留、删、扩、换、补、调。课堂上教师最应该做好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不断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语感,增强学生学习和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 积累文言文常用词语和句式

文言文阅读教学,首先要克服语言上的障碍。从语音、语法、词汇三方面看,主要是语法和词汇方面,而其中最关键的是词汇,最难的也是词汇。因此,掌握文言常用词语,理解词义和句式,始终是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重点。

篇(7)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国古代的语文教学是十分重视读和背诵的。给人印象深刻的经典镜头是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那位书读得抑扬顿挫完全陶醉其中的老先生,以及那群读着似懂非懂课文的天真无邪的小孩们的生动描述,这正反映了我国传统的语言教学的基本特性,即诵读教学。

中学文言文教学,更离不开诵读及熟背,否则,文言文教学就是空中楼阁。高中生读不太懂一般的文言文(相对农村地区而言),究其原因,主要是平时教学文言文时没有扎实地打好基本功。比如常用实词、常用虚词、常见句式等知识没有让学生牢固掌握,而最关键的环节就是没抓好学生的诵读和熟记。没了积累,就如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那么,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如何落实诵读与熟背呢?

一、疏通词句变教师串讲为学生自读

传统做法一般都是教师先疏通文言文词句,通篇是由教师讲、学生听,讲什么就记什么,根本没记在头脑里。学生十分被动,缺乏主动探究知识的愿望。所以,要扎实地打好文言文基本功,必须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读文章、探究问题、合作学习。自读时碰到难词、难句不能理解,就做好记号,先在学习小组上讨论,然后在全班质疑解疑。

学生质疑后,应尽量让其他学生回答,培养学习质疑的兴趣和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古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觉诵读古文的习惯,逐步提高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在反复诵读中,从寻找问题到发现问题。比如,归纳训练中要求掌握的多义词、活用词以及要掌握的句式等。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总结,对基础知识就有所把握了。

二、理解文意变教师繁琐分析为学生诵读领悟

以前,讲文言文时,总是担心这个词重要,那个句也重要,不讲不行等,结果一堂课下来自己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效果很不好。因此,文言文教学时,要突出诵读,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了解认识,还能使学生理解记忆,更好地领悟文章思想内容。如教学《游褒禅山记》时,先发问:该文的主旨是哪句?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个中心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诵读,再自己发现问题,理解思想内容。

为了能把平时的学习与中考文言文接轨,可针对思想评价这部分内容组织讨论,反复地引导学生探究文言文的思想性,以使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文言文知识。

三、要对学生的诵读进行科学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诵读,教师要狠抓下面五个环节。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语气和语势

读准字音是诵读的基本要求,也是诵读的前提。文言文要读准字音,除了一般意义上的给生字正音外,还必须重点注意两方面,一是分辨古今异读的情况,二是弄清现在不常见字的读音。就《卖油翁》而言,其中有圃(Pǔ )、睨(ní)、颔(hán)、贫(fèn)、沥(lì)等字,这些字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诵读时应多留意。

读准节奏,也就是理解语句的大意,分清哪里该停顿,哪里不能停顿,停顿错了意思理解就会发生错误。

在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时,可有意识地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妻、妾、客三人回答邹忌的话语,使学生们从同学朗读的语气中,领悟妻的“私”、妾的“畏”、客的“求”的特定心态。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邹忌以家事喻国的妙处。

2.粗知文段层次及大意,掌握文章思路

指导学生朗读,应是在粗知文段层次内容,掌握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进行记忆。理解是为了加快记忆的速度,记忆是为了加深文段内容的理解。稍长的文段还要分层理解,分层诵读化整为零,化难为易。

3.结合文章理解读出感情

语言作为文章思想感情的载体,是带有语气的词语、句子、修辞手段的运用,其行文节奏的起伏,感情气势的跌宕都和文章的内容、语气的表达密切相关。而诵读是对文章作品的思想感情“原汁原味”的声韵表达,是把“写在纸上的语言变成活的语气”。我们可以通过诵读来体察文章的语气,从语意中去探寻文章内容的走向和作者行文的匠心,把握文章的脉络。

4.结合语言鉴赏出特色

文言文的一些语言规律,如音韵的铿锵、语调的抑扬、语言的含蓄、句式的整散等大都是不宜于“意会”而宜于“言传”的,因此必须在吟诵中去琢磨、去感知、去体察、去心领神会。

5.灵活运用诵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