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书籍印刷工艺

书籍印刷工艺精品(七篇)

时间:2022-09-27 06:20:1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书籍印刷工艺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书籍印刷工艺

篇(1)

专色意味着准确的颜色和较大的色域,在书籍封面设计时受到很多设计师的青睐。因为专色的印刷是用C、M、Y、K四色外的某种特定的颜色来直接复制原稿色彩,专色的油墨也是指一种预先混合好的特定彩色油墨,如荧光黄色、珍珠蓝色、金属金银色油墨等。所以专色的使用也与常规的四色印刷不同,设计师在使用专色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专色颜色名称要统一。在不同软件中,相同的两种套色的名称可能会有所不同。如FreeHand把PANIONEI1F5命名为PANTONE1F5CVC或PANIONE1F5CVV,而PageMaker中则命名为PANTONE1F5CV。当把FreeHand图形对象置入PageMaker中排版时,同样的颜色就会有三种不同名称,分色输出时就会产生三块印版,造成输出错误。所以,如果数据文件需要在两种以上的软件中使用,在整合后的分色输出前,设计师一定要注意:必须统一相同专色的使用名称。较为常用的方法是以发排软件中的颜色名称为准,将相同专色的名称在各类软件的调色板中重新命名为统一的名称。

②专色设置尽量选择标准。专色选择的最佳工具是标准配色手册,这种工具书不但色相齐全,而且配比合理,还可以作为设计师与印刷企业的沟通平台,也能保证专色墨调配省时、省力、高效率的完成。

③专色与四色的转换要合理。平面设计师在做图文设计时,常常会在四色与专色间转换。此时要特别主要由于色域不同,四色印刷很多情况下不能完全准确还原专色。如在PANTONE专色、TOYOColorFinder及RICColorGuide等系统中,有许多颜色已经超出印刷四域,无法用四色油墨再现出来,系统提供的CMYK组合数值也只是近似值。所以如果您选择了专色颜色匹配系统中的颜色,而又以印刷四色分色输出;或者参考了专色在系统中近似显示的相应CMYK组合数值,并使用这些数值用印刷四色替换了原来的专色,结果肯定会导致色彩的失真。

④对于点阵绘图软件,专色需要增设或指定。矢量软件和点阵绘图软件都是平面设计中常常用到的。对于矢量绘图软件,若选用或定义专色,则该色一直会以专色的属性存在,除非专门将此专色属性改变或转换成印刷色。但对于点阵绘图软件,专色被应用到其他图像上时,会自动转换成与应用该颜色的数据图像相同的色彩模式,所以专色必须增设或指定才行。比如:在Photoshop软件中增设和定义专色,可以有两种方法:一是将专色作为一种色调应用于整个图像,这需要将图像转换为双色调模式,并在其中一个双色调印版应用专色;二是将专色用于图像的特定区域,需要创建专色通道,并将保存格式选择为photoshopDCS2.0格式的EPS文件,预览为Tiff(8位/像素),DCS为多文件DCS,无复合,编码为二进制。

⑤如果专色采用的是金色或者银色,一般都需要先铺底色(印金首选透明黄作底色,印银则首选铺设白墨作底色)。对于过分细的阴阳文字与线条不宜采用印金、银墨,线条不宜小于0.15mm,文字不宜小于四号字,否则不但容易糊版、断裂,而且体现不出金属光泽,事倍功半。

⑥专色印刷的成本比较高,一般为四色印墨的两倍价钱来报价的,所以设计者在使用专色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合理选用专色。

2.镂空反白文字的设计

现在书籍封面设计中也越来越多的看到反白字效果。镂空反白文字一般都设计在深色背景下,利用纸张的白度与背景,形成的反差呈现文字。反差越大,反白文字越明显。如:黑底白字。设计运用反白字需要注意的问题:

①尽量不要大面积使用镂空反白字。与白底黑字相比,黑底白字更容易产生视觉疲劳,尽量不要大面积的做镂空反白字设计,只有局部作镂空反白字设计,才更符合视觉规律。

②尽量避免细线条和小字体的镂空反白。设计师喜欢在深色背景下,反白细线条与小字体文字,这样更能体现印刷的质量与纸张档次,从而显示其封面的档次。但是这样做需要充分考虑印刷材料与印刷工艺,否则会造成字迹模糊、部分笔画中断等问题。

篇(2)

关键词:宋代;印刷工艺;商业美术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8-0085-01

一、宋代印刷工艺的技术和文化价值

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已经相当发达,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的伟大意义不仅在于对印刷工艺的技术革新,也包括了对印刷过程中的工作流程的规范和管理,从制版、版面的编排、印刷、再到书籍的装订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从目前已知的宋代的书籍插图和雕印的版画中可以看出雕刻技艺的精良以及对制作工序的考究。说明了宋代的印刷工艺已经可以满足大幅量印刷的需要,雕版印刷工艺趋于成熟。

宋代在书籍的版面装饰上也产生了新的变化,从版式看,北宋刻本大都是白口,左右双栏或四周双栏,也有一些早期刻本采用四周单栏。南宋中叶开始流行黑口,多见于建本。版心中往往标出书名、卷次、页码及刻工姓名,有的还标出字数。官刻本卷末一般镌有校勘人衔名,坊刻本则多有书耳和牌记。

宋代在书籍版面中采用了称之为“边栏界”的形式,既是在书籍文本的四周加单边或双边,这样处理是有其特别意义的。第一,强调阅读的功能性。中国古代书籍的阅读方式是从右向左且竖列阅读,读者在长期的阅读过程中容易造成视觉疲劳,边栏界起到了强化文本和引导阅读的作用,既是让读者保持在一定的视域内阅读,不会产生错乱的感觉;第二,突出书籍的规范性。边栏界使得汉字文本的整体感十分强烈,仅仅通过线性的划分完成了书籍内页文字编排的连贯性,使得书籍编排更加系统。第三,强化了书籍的书卷气韵。边栏界线性的形式与中国汉字的形态和谐统一,体现了在方形中保持秩序,同时通过汉字字体的不同寻求变化和差异,似乎就像读君子的气节一样——和而不同。

综合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宋代的印刷工艺突出显示了理性、典雅的特点。理性是综合了技术上的先进和思想上的严谨;而典雅是人文气质的流露,是一种时代面貌。从艺术审美的角度看,宋代的书籍设计展现出端庄大方、严谨古朴的风格,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强化了书籍的书卷气韵。

二、宋代商业美术设计的市场价值

宋代的商业美术设计,无论在设计的形式上还是产品自身的语义表达上都可见很浓的是商业性。这种商业性集中体现在宋代的商品标记和门面装潢上。宋代的商品标记出现在陶瓷、漆器、金银器上较多,通常在底部或刻或写有作者的姓名和地名,起到商品宣传之意。在宋代的装潢中,铺面幌子独具特色。幌子是一种广告形式,形式感十分强烈,起到招揽顾客的作用。宋代还出现了商标广告。北宋时的“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商标广告铜版流传至今。该商标广告版内容包括了作坊名称,标志及广告文字。其标志图案为“白兔捧针”,广告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客转与贩,别有加饶,请记白”。

篇(3)

概念书籍设计理念的前卫性主要通过三个方面呈现:空间形态、材料和工艺、翻阅形式。概念书设计理念的前卫性决定了表现形式的前卫性,即空间形态、材料和工艺、翻阅形式等表现形式的创新。如有的设计师为了传达书籍是一个立体空间的概念,对传统书籍空间形态进行改造,在平面的二维空间中创造出形式各异的三维立体场景;有的设计师将材料及印刷工艺作为表达观念的主要视觉元素,充分利用材料的自然属性带来的原始感受,探索最有利于观念传达的艺术表现形式,从而触动读者的感觉器官,引起内心的共鸣;有的设计师将翻阅的形式作为表达设计理念的手段,通过创造互动性的趣味翻阅形式,使得阅读过程似游戏般快乐、欣喜。

概念书籍的空间形态不仅是传递信息的重要载体,而且也可以作为一件完美的艺术品,供展示、欣赏和收藏。在这类概念书籍中,传达信息的载体除了其整体的外观造型外,利用特殊材料和工艺所塑造的局部立体造型是传达信息的主要载体,更是传达前卫设计理念的核心所在。如一本用陶瓷材料模仿书籍展开形态设计的概念书籍。其中浮现在书页上的羚羊头像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残缺的羚羊角、大面积的釉色构成的红色血泊,寓意动物生存环境之恶劣。设计师想要告示人们,我们生存的地球环境越来越糟糕,肆意猎杀动物将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如此逼真的视觉、触觉体验,勾起观者心中一系列的联觉反应,仿佛听到了羚羊凄惨的哭泣声。

新型的材料和印刷工艺展现出概念书设计理念的前卫性,如感温材料的印刷工艺创造出的丰富的视觉变幻。例如《变色书》通过特殊材料和印刷工艺传达了视觉动态化的前卫设计理念。书籍采用了特殊纸张和特种印刷工艺,印制的文字和图形的颜色会随着空气中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设计这样的书籍是为了提供给特定环境的读者使用,比如浴室或桑拿房中的读者,这本书将带给他们视觉上的惊喜。

此外,创意的翻阅和编排形式也体现了概念书多元、前卫的设计理念。由于概念书空间形态越来越多元化,除了常规的立方体形态,还衍生出各种异形的空间形态,这些空间形态的变革也使得翻阅形式不断地创新,多元的翻阅形式也丰富了人们的阅读方式,不仅使翻阅和品味过程变得更富趣味性,且为书籍前卫的设计理念传达提供了有力的承载形式。如的作品《天书》,一方面他解构了文字的空间形态,创造了一套抽象的意向文字,并通过特殊的空间编排形式整合而成;另一方面他也提供了新的翻阅形式——仰望式阅读卷轴。

卷轴上书写的是他创造的“天书”汉字,利用汉字偏旁与结构进行了解构与重构,这些新的字体仍然是中国汉字构成的,但却让人无法解读文字的意义。设计师利用解构的编排形式来塑造新的文字,意在传达“文字也是一种符号语言”。由此可见,编排的形式是传达书籍前卫设计理念的手段之一。概念书籍前卫的设计理念还体现在对书籍“五感”互动设计理念的完美演绎上。如可以吃的海带书、茶包书、饼干书等,可以发声的幼儿书籍,可以种花草的书,可以玩的纸牌书等。这类概念书打破传统思维的限制,宣扬一切形式的异想天开,超越了信息承载的常规表现形态,给读者带来多感官的互动体验空间。

基于已有的书籍形态、阅读习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设计师们开始对概念书籍的未来发展趋势作出了大胆的推测与想象,比如细菌书、光感书、食物书等。这些猜测带有理想色彩与浪漫精神,这种乌托邦式的设计构想也许不切实际,但却是一个好的创意的开端,对未来书籍设计方向有着前瞻性的指导作用。

综上所述,概念书籍信息传达具有多维性、多向性特征,不仅表现在空间范围的延展性上,更重要的是多感官的互动翻阅产生的互动的情感传达。

篇(4)

关键词 材料; 质感; 书籍; 设计语言

书籍,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东西。狭义上我们说书籍就是装订好的印有有文字和图像的纸册子,确实如此,但是从书籍的功能和作用来看书籍是传播知识,传递信息和保存信息的一种主要的载体,这样从广义上来说书籍就是一种记载和传播信息的媒体。

综合来说书籍是用文字、图画和其他符号, 在一定材料上记录各种知识,清楚地表达思想,并且制装成卷册的著作物,为传播各种知识和思想,积累人类文化的重要工具。

书籍和人类社会一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并且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一直延续下去,追溯书籍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人类社会发展力的水平决定着材料在书籍上的应用,中国数千年历史进程中,书籍的形态有着很多的发展。我们就从材料上来看, 殷商时代将文字刻在龟甲兽骨上,这个时候还没有形成书籍的形式,到商代的“简牍”和“木牍”这个时候形成了我国最早的书籍形态。再后来人们用缣帛来书写,称之为帛书,自简牍和缣帛作为书写材料起,这样的形式被史学家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书籍。到纸张发明后,纸张的优势让书籍产生了很多不同的装帧的方式,因纸张经济美观、易于装订成册和便于携带等诸多优点,才使得纸张成为书籍最普及的材料。

在工业社会初期,机器生产技术水平不高,主要是满足人们对物品的大量需求,因此强调功能的需求,如“现代主义”设计风格强调形式的简化,突出材料和功能的表现,忽视了装饰的表现和审美意识,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的一面,“后现代主义”则强烈指责了现代主义忽视产品装饰表现的理念,极力主张装饰个性化,审美情趣等。时代向前发展,人类社会在不断进步,人们的审美需求更加多元化,对书籍装帧的审美要求也越来越高,于是书籍装帧在表现形式上,在材料的应用上越来越多元化、个性化了。

在我国过去很长的一个时期,我们对材料和印刷工艺在书籍装帧中的应用都不是特别的重视,包括现在我们也没有很好的把材料结合到书籍装帧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台湾的书籍在大陆印刷后,封面上所用的一些材料完全被图片印刷所代替了,我想造成这样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外在因素,即我们自身的国情决定,我们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的建筑,我国经济长期不发达,制约了书籍装帧设计的发展,生产水平的低下,没有好的装帧材料可供选择,印刷工艺落后,这就直接的限制了设计师对装帧材料与印刷工艺的追求。况且在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的社会中,广大读者根本没有经济实力去购买价格昂贵的书,这都限制了材料在书籍装帧上的应用。我认为这是最主要的原因。二是因为内在因素,即我们的思想观念,在我国的文化精神中隐约包含着“重实用、忌雕琢、倡简朴、忌奢靡”的哲学思想,这种思想潜移默化的弱化了人们对书籍装帧材料的重视,这种思想彻底否定了生活品除了实用之外,还具有审美功能的一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工艺美术的发展,当然也很大的制约了材料在书籍中的应用。

书籍离不开用于记录信息的材料作为载体,材料对于书籍来说是尤为的重要,是书籍美的第一要素,在书籍装帧中材料的选择直接决定了书籍整体的形态。不同的材料有着各自独有的属性,肌理、质地、色彩的不同直接呈现出不同的视觉和触觉感受,巧妙的运用好不同的材料就可以让读者在触摸翻阅之间,产生不同的心里反射,给读者带来情感的变化,当人们在翻阅书籍的过程中,能很明显地获得接触纸张时所带来的诸如光滑、细腻、柔和或是粗犷的肌理感受,不同的纸张具有不同的肌理,艺术纸张肌理变化则更为丰富。

在书籍设计中,材料的肌理也具有一定的审美意义,纸张肌理在形态、走向以及密度上的特征衍生出了细腻、柔和、质朴和粗犷等不同的视觉心理,适合的纸张肌理可以使读者获得与书籍本体相呼应的微妙的触觉感受。在现代书籍设计中,材料经常被设计师用于信息的分类,将书籍中不同的信息印刷在不同的纸张上,这样装帧材料就做为一种有效的设计手段安排着信息的分类和书籍结构以及书籍的节奏和整体形态。除了纸质材料以外,金属,木材或者纤维织物等非纸类材料在书籍中也能够得到很好的的运用。

这些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纸质书籍在肌理上的“同质化”现象,增强了书籍局部的肌理变化,丰富了书籍整体的肌理内容。非纸类材料在书籍设计中的运用,不仅能为书籍带来色彩和肌理上的变化,另一方面,它们各自具有的特殊的物理属性。在塑造形态等方面有着纸张无法比拟的优越性。金属的柔韧性和硬度、塑料的易成型和易加工的特点等等,这些材料的特殊属性都可以通过适当的加工,使书籍呈现与众不同的形态外观,这种形态是传统的纸张书籍无法实现的。

所以说书籍的材料不仅仅只是作为承载文字、图片,它应经成为了一种设计语言,无论是设计思维、创作手段还是各种材料和印刷工艺,都要体现艺术与技术的统一。强调运动材料思维,材料即设计语言,已经是现代书籍设计中一个创作思路,

随着印刷技术和纸张等各种材料的不断发展变革,我们应该在书籍装帧的材料上更好的选择和应用,以此来提高书籍形态之美。同时我们也不能一味的追求材料的运用,现实中确有众多华而不实的图书,无不显露出装饰过度后的轻浮与浅薄,昂贵材料堆砌出的奢华与虚伪,使书籍装帧失去了原有的本能。我们要合理的运用各种材料,要善于发展材质的美,让材料能够很好的体现书籍的功能性和表现性,将材料作为作为现代的一种设计元素体现在书籍装帧之中。

参考文献:

[1]吕敬人.吕敬人书籍设计教程[J].湖北美术出版社,2006:34.

篇(5)

关键词:镂空设计;层次;互动;书籍;剪纸

镂空技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一种技术,他的应用领域比较广泛。

“镂空”一词是很好理解的,其实就是在平面或立体的空间内进行挖透的一种技术,这种技术会使得平面的东西增加空间感,让立体物体的空间层次更为强烈,让人们在这种空间层次中能够获得乐趣和某种惊喜。

一、镂空技术逐渐应用在书籍装帧设计中

镂空技术最早在材料上的应用是中国的剪纸,经过长期的发展,镂空设计逐渐应用在包装设计中。随着印刷技术的提高以及各种印刷工艺的发明,如今很多高端的印刷工艺走进了书籍装帧设计中。在十几年前,书籍装神往往以精美的印刷和色彩赢得人们的眼球,如今各种印刷工艺的使用,使书籍增加了更多的乐趣,提高了书籍的自身价值,不再是单纯的文字色彩了,特种纸特种工艺的使用另读者耳目一新。

其中,镂空这一技术也从单纯的兼职上转移到了书籍设计中,为书籍的发展开创了一段新的历史。

二、镂空设计在书籍中的应用

镂空技术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应用,对书籍的影响很大,主要表现在书籍的层次感、趣味性和互动性上,这些方面都是通过数据的封面设计、内容页面设计、腰封设计上表现出来的。

(一)镂空设计对书籍层次的影响

前面讲过一些有关镂空设计在建筑、家具、服饰、包装等方面的运用,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种技术,使得设计的物体在空间中的层次更加丰富,内容不再单一。通过不同的材质、不同的图形、不同的色彩的相互作用,相互生辉,体现除了镂空的层次美、技艺美、装饰美,以及强烈的空间感。

首先从书籍封面设计来讲,镂空设计的运用直接赋予了书籍层次的美感。书籍的哦封面往往会与书籍内页采用不同纸材,一般都比较厚实,或者是采用特种纸张,甚至是除了纸材以外的其他材料。镂空技术在封面上运用后,读者就会通过镂空的图形看到内页的内容。封面与内页的颜色不同也会造成一种正负形的对比和反衬,这不仅达到了装饰效果,还让人们在平面的纸张上找到了空间的层次,通过材料、色彩、图形来体验这种技术带来的美感和兴趣。比如图1《北京民间生活百图》这本书,书籍的封面通过镂空的一个长方形,里面透出的是彩色的民间生活图,而书的封面则是用深灰色的硬质纸材,纸材上面采用的是把各种生活动态的人们进行了凹凸的工艺,两种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光的照耀下,镂空的部分又出现了阴影,这样使得输得封面更有立体感,封面红色、单一的深灰色再加上镂空部分显示出来的色彩的图案形成对比,增加了书籍封面的空间层次,让书籍看起来更精致更具有收藏价值。

在书籍内容上采用镂空技术往往是受内容的影响,这需要与内容相互应的图形和镂空技巧,这样往往会达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内容更加丰富,层次更丰富。比如德国书籍《Visuelle-instrumente》,这本书的内容采用了很多的圆形镂空,大小不同,位置不同,这些都是根据书籍的内容进行设计的。两张内容叠加的时候,镂空的部分就会显示出本页所需的内容,连续几页的图形通过错位叠加,形成一个多层次的镂空图形,这样在一个平面的书籍内页之上又增加了更加丰富的空间层次,让书籍脱离了那种乏味的文字说明。

(二)趣味性和互动性

自从剪纸出现以后,各种趣味性的剪纸艺术也就出现了,并且随着镂空技术的发展,这

种技术部不断地应用在包装上,不仅丰富了包装的层次而且还增加了趣味性和与消费者的互动性。渐渐的这种技术也被聪明的设计师们应用到书籍装帧设计中,让书籍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更为亲密,更为快乐地机型阅读和获取所需知识。

在书籍的内容设计中,与读者的互动采用的比较多,镂空技术在这一方面的应用为书籍增加了很多乐趣。比如《手》(川音成都美院的学生作品),这本书的设计,内容中采用了圆形的镂空,这种镂空与内容图案巧妙结合将书与读者的手做了一些互动,用以手的视角去诠释这本书的人生,这不仅增加了书本的趣味性,而且还让读者亲子参与进来,这样书籍的互动性更好,镂空技术在此的运用着实巧妙。

中国的民间剪纸正是镂空技术的效果,这种剪纸的技术也不断运用在书籍装帧设计中,书籍自身的色彩、图案、肌理、材料若隐若现,使得每一张平面的内容层次变化都丰富了起来。

结语: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下,书籍装帧设计方式越来越多,各种工艺的运用使得书籍的内容丰富多彩,采用恰当的镂空设计在书籍中的应用,简单而单纯,亲切又自然,不但丰富了平面设计的空间层次和内容层次,而且还容易与读者产生共鸣,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这样都会为现代的书籍装帧设计注入了新的活力。

(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参考文献:

[1] 吕敬人•书籍设计-书艺问道•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2] 邓中和•书籍装帧•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篇(6)

[关键词]印刷工艺;印刷成本;优化设计

一、合理降低成本的方法

目前市场竞争激烈,在无法提高售价的情况下,尽量降低成本才可以为企业谋得更大的利益,如何降低成本是现在印刷公司普遍关心的问题。降低成本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实现企业规模的专业分化;扩大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增加业务量,以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产量,也就是降低产品的成本;提高管理水平,采用精简模式,控制企业的各种开支;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提高生产效益。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来根据以上四点寻找适合自身的途径,但是又因为各种产品的种类、材料、生产结构的不同而使得变化莫测,因此上述的几个方法中用在印刷工艺路线上恐怕是不够用的,所以应该优化印刷工艺线路,这样才能更有效地降低印刷成本。

二、合理科学的设计可以优化印刷工艺

在印刷制品中,纸张的成本要占到总成本的六成,因此在保证了视觉上的美观之外,如何合理地设计纸张空间、大小、材料是节约纸张成本的关键,设计师必须明确国内常见纸张的尺寸和印刷方式。

(一)纸张开度要合理

如果纸张开度选择得不合理,使得边料增加,这样纸张的利用率降低,也是一笔不小的损失。就拿市场上常见的32开本来说,如果切口上有很大的空白,那么就是个不小的浪费。这样的情况可以选择纸张稍微小一点的36开,尽量减少不规则纸张的使用。

(二)合理地选择纸张是优化工艺路线之一

纸张材料的成本在印刷成本中也占据着很大的比重,因此合理地选择纸张材料也是优化印刷工艺的方式之一。普通图书、婴幼儿图书、文艺类读物、教科书的材料都是不同的。同一种材料的纸张,克数越高,纸张的厚度就越厚,成本就越高。保障印刷的质量,不偷工减料,如果选择不合适的纸张,可能导致印刷模糊,那样就会造成更大的损失。比如说读物等需要长期保存的书籍就不能选择类似报纸一类的材料。

(三)装订是一门学问

有关图书的装订方式有很多种,不同的图书种类有不同的装订形式,可以把中心跨页的地方空白留得少一点,首先是为了保证装订的美观,再者也是为了避免版面过大的浪费。

(四)合理设计文字大小

在印刷之前需要合理设计文字的字体、字号、行间距等,这都直接和印刷相关。比如说原本排版为26字×25行=650字,24万的稿子就需要370面,如果改成是26字×27行=702字,只需要340面,这样可以节省很多的成本。但是这并不代表纸张行间距越小越好,字数越多越好,一定要保证读者的阅读质量,要在保证这一前提下做好节约纸张的设计。

(五)合理设计封面尺寸

根据图书的尺寸和厚度来设计封面,在不浪费纸张的前提下可以把勒口设置得稍微大一点,因为在制作的时候不符合纸张参数的就会造成浪费,图书印刷之后还有一个贴膜的步骤,这样也提高了贴膜的成本。在印刷行业,量极其重要,只有到一定数额的销量才有利润。

三、优化印刷工艺的步骤

印刷质量的好坏集中体现在印刷工艺的优劣中,印刷是油墨、纸张的一个良好的结合。

(一)操作人员设定好油墨用量

印刷机器的操作人员应该设定好油墨的用量,根据纸张材料及版面设计对印刷机进行调节。只有结合好这几个因素,才可以使印刷达到最好的效果。应该将工艺变量降低到最小,注意色彩的平衡,这样才能有效果良好的印刷品。而这样的印刷品提高售价,间接地降低成本。

(二)避免印刷机弊病

控制好印刷的过程。印刷机一定要保证在相对长的时间内工作而不会经常性地出现故障,因为印刷机产生一点点的偏差可能就会导致印刷偏差。常见的印刷问题有粘连、色彩变化不稳定、图像部分着墨、蹭脏阴影等,为了控制好印刷质量,应该了解常见的印刷机故障,保障产品的稳定性。在印刷过程中有几个常见的变量,如油墨温度、纸张厚度、纸张的pH值、印刷速度等,因此可以看出印刷机工作时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出现问题时对变化量进行判断,然后根据不同的情况给出一定的解决办法。优化印刷工艺路线也是对企业管理的一个要求,这对于全线的经营都是一个良好的约束。特别是对于印刷企业来说,质量要求包括了很多个环节,如产品的设计、生产准备、生产过程,一直到印刷之后的产品检验,在每一个环节上都要求严格认真,并对印刷工艺有一个良好的优化,这样才能保证最后的印刷品质量。长期以来,由于在产品加工中存在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印刷企业觉得利润小,一味追求薄利多销,重数量不重质量,因而在各种环节上出现问题,造成企业损失。为了让企业在行业中占据有利的地位,适应印刷技术的发展,要提高操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充分利用各种科学设备和测量仪器,减少主观判断失误,这样才能保障印刷产品质量。

四、检查抽样

为让印刷机工作保有最佳的状态,在测试时需要工作人员用相关的仪器测试尽可能多的变化量,样本就极为重要。在印刷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一旦发现产品出现了偏差,就应该开始控制和调节,确保最后出来的产品不产生特别大的误差。在印刷操作过程中,需要不断调整偏差,因此印刷员工在具体操作时必须耐心和细心,并提前评估变化量的影响。

五、结语

对于印刷企业来说,印刷的成本直接关系企业的基本利润,关系到企业今后的发展。印刷的成本包括印刷的费用、人工费用还有机器损耗等,所以在印刷的过程中应该优化印刷的工艺路线,尽量节约资料,降低成本。同时,印刷工艺中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印刷过程中应该注意操作,及时纠正偏差。

【参考文献】

[1]查青青,于文.我国织物洗涤剂行业现状及发展[J].日用化学品科学,2010,33(5):4-8.

篇(7)

[关键词]印刷史;出版史;图书馆学家;印刷工业;中国

伴随着电子书媒介与“无纸阅读”方式的盛行,基于纸质媒介的印刷书与纸本阅读方式本身则成为了一种传统的文化现象逐渐引起人们的研究兴趣。作为造纸术和印刷术发明国的我国,对于印刷史的研究一直在不温不火地进行着,其中,图书馆界的研究者和印刷界的研究者成为两大学术主力。

1图书馆学界的“印书史”研究

图书馆学家们关注书籍的印制与形成是自然发生的研究缘起。以曾经在北京图书馆工作多年的张秀民(已故)老先生和钱存训博士为代表的一些学养深厚的图书馆学者们,把对印书史的研究扩展到对印刷史的研究,分别著有传世的关于印刷史研究的代表作。正如钱先生所说:“现代印刷并非单指印书,除用纸张印刷的纸币、纸牌等以外,还包括在纺织品、金属、塑料、皮革、木版、玻璃、陶瓷等表面上的各种印刷。但是一般学者对印刷术的研究,主要对象是书籍,因为文字和图画的复印乃是人类文化交流和知识传播的一种重要媒体,在文明史上自有其特殊的意义和影响。”…所以,被誉为“文明之母”的印刷术的发展历史在图书馆界的研究者们看来,就是一部书籍图文的印刷史。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为中国印刷史研究的成长时期,这个时期的书史研究与教学开始兴盛,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的图书馆学系都开设了中国书史课程,书史内容中融合了印刷史(主要是印书史)的内容,所以可称之为以图书出版印刷史为主流的研究阶段。

1956年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两校图书馆学系都给新招收的一年级本科生开设中国书史课,并编出了新的书史讲义,其中以北京大学刘国钧先生的《中国书史简编》影响最大。

武汉大学皮高品先生也于1956年推出《中国图书史讲义》油印本,书中提出按社会发展的五种形态对中国书史进行分期,故在材料和观点上都有所创新和突破。1964年修订增补后铅印,1986年又以《中国图书史纲》为题由吉林省图书馆学会出版发行。

专门研究印刷史的当数北京图书馆张秀民先生于1958年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影响》一书。作者在广泛收集古今中外有关印刷术的文献资料和实物例证的基础上,提出雕版印刷发明于唐初贞观年间之说,论述了印刷术对亚洲与非洲、欧洲的影响,编制了“世界印刷术发展年表”,“朝鲜金属活字史料”等。

张静庐先生(1898—1969)历时20年苦心收集、精心整理、辑注,推出了七部专题出版史料,全书共250万字,收录了自1862年创立至1949年87年间出版事业的重要资料。

除上述有影响的学术著作和大型史料集之外,这一时期还出版了一批有关中国出版史的通俗性普及性读物,如刘国钧著的《可爱的中国书》(1952年)、《中国书的故事》(1955年)、《中国的印刷》(1960年)、《中国古代书籍史话》(1962年),陈国庆著《古书版本浅说》(1957年),阿英著《中国年画发展史略》(1954年)、《中国连环画史话》(1957年)等。

这个时期突出的特点是出版史、印刷史的研究互相交叉融合,由于研究者都来自图书馆界、出版界等文史领域,所以印刷史研究实际上是着眼于图书文献范围,书史、出版史、印刷史研究融为一体。

20世纪60年代中至70年代是我国印刷史研究的萧条时期。除刘国钧、张秀民等又编写出几本有关书史、印刷史的通俗小册子,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内部编印几本“中国书史”讲义外,几乎没有出版印刷史学术新著发表。尤其是1966年至1976年间大陆内地的出版印刷史研究基本陷入停滞状态。

就在内地处于停滞状态之时,港台及海外学者没有停止出版印刷史的研究工作,编辑出版了一批著作和论文集,这一时期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美国芝加哥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及图书馆学研究院的名誉教授、兼东亚图书馆馆长钱存训先生撰写的《中国古代书史》一书。该书原名《书于竹帛》(WtittenonBambooandSilk)英文本完成于1957年底,1962年由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

20世纪80年代为复苏壮大时期,五年内出版了三部以出版史、报刊史、印刷史为名的通史著作,各具特色,均有建树,标志着这一阶段的高起点,也预示出版印刷史研究经长期蓄积、准备,盛期将临。这一时期国内也是以出版史研究为主流,但海外的钱存训博士为印刷史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钱存训的《纸和印刷》(PaperandPrinting)是英国学者李约瑟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andCivilisationinChina)第五卷“化学及相关技术”(ChemistryandChemicalTechnolo-gy)的第一分册。该书出版后在海内外影响巨大。

1987年,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在中国图书史研究上又迈出新的步伐,郑如斯、肖东发编著了成套的教材,即《中国书史》、《中国书史教学参考文选》、《中国书史教学指导书》由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这三本书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图书馆专业教材,故发行量较大,被多次印刷,广泛流传。

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的教授谢灼华主编的《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注意从广泛的文化领域去说明图书出版、编纂和图书馆发展轨迹及相互关系,分析中国图书对世界文明发展史的贡献,局部理顺典籍发展的线索。

1989年最突出的成果是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张秀民的又一鸿篇力作——64万言的《中国印刷史》。该书详细、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自唐初贞观年间印刷术发明后,迄清末1300余年的印刷事业的源流演进。不仅广泛吸收前人研究成果,更有许多新鲜资料和独到之处,被美国印刷史专家钱存训称为“划时代的作品”。

20世纪90年代为中国出版印刷史研究的丰收时期。研究的深入还表现在一些学术专著视野开阔,角度新颖,富有论辩性。如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教授曹之先生的《中国印刷术的起源》一书是中国出版印刷史专题研究的新成果,开拓了研究印刷术起源的新思路,其方法是通过对各种文化现象的多角度扫描,全方位、多学科地论证“唐明说”。

220世纪后期“大印刷观”的印刷史研究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印刷工业界的一些学者专家们在对印刷史文化积累与保护措施的关注、印刷史知识的教学普及方面也有新动向,如1982年6月、王仿子先生联名提出《关于建立印刷技术博物馆的建议》,经过各方面的长期努力,1993年底举行了中国印刷博物馆奠基典礼,1996年6月举行了隆重的中国印刷博物馆落成典礼。1985年9月,北京印刷学院首次开设《中国印刷史》课程,由张树栋、张耀昆合编教材《中国印刷史(讲义)》。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印刷科技界专家对印刷史研究领域的加入,倡导“大印刷观”、从科技史角度研究印刷史问题的观念逐渐彰显,成为与传统的图书出版印刷史研究的观念相并列的另一流派。

1976年后,、王仿子、范慕韩等先生倡导建立“中国印刷博物馆”。在鼓励学术研究之下,印刷史学研究成果迭出,先后出版了多种重要的印刷史书,1993—1999年举办了6次印刷史学术研讨会(北京5次,台北1次)、百余篇,出版5册论文集等。

1991年6月南开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隋唐史方向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中国印刷术的起源》,赵永东著,作者从雕版印刷术的定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物质条件、古代社会技术发明的一般机制和雕版印刷术发明的技术背景等方面全面探讨了雕版印刷术的起源问题。1998年4月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方向方晓阳的博士毕业论文《中国古代特技印刷工艺研究》,从印刷工艺角度研究了古代的特技印刷。

1999年出版的张树栋等印刷科技专家合著的《中华印刷通史》填补了印刷史上的大部分空白,赢得了业界同行专家的高度赞誉。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的肖东发教授盛赞该书是用大印刷史观、横跨中华各民族、纵贯历史五千年,视野开阔、有史有论、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该书后来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简明浓缩的版本。

以上约10年之间,印刷史学之研究成果远胜往昔。呈现如下突破:①由书史、印书史向印刷文化史转进;②由印刷文化史向印刷科技史转移;③由传统印刷史观向大印刷史观转移;④由争论“发明”年代向探讨“起源”时间转进;⑤由唐初向上延伸至隋代、南北朝、新石器时代;⑥由清末向下延伸至当代;⑦填补历史空白的《中国印刷近代史》及《中华印刷通史》问世;⑧中国印刷史由1300年往上延伸5000年,往下延伸百年。由雕刻凸版延伸到雕刻孔板、由汉民族延伸到各少数民族、由印纸延伸到印织物;⑨确认了与韩国的雕版纸上印刷品的发明先后之争,及多项模糊不清的史实结论。

3印刷史研究的认识观和方法论

如前所述,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出版印刷史研究的学者大都来自图书馆界、文化学术界,对印刷史的研究其实是关于印书史的研究。钱存训《纸与印刷》、《书于竹帛》,从书名就可显示图书馆界的学者将印刷史视为印书史。张秀民、曹之等先生的研究也关注的是印书史。研究者们在历史唯物论认识观与方法论指导下,注重实物考证与史料查证,这也是出版印刷史学领域通用的研究方法。90年代后,随着“大印刷观”的推行,研究界开始扩展史料考证范围,并进行了工艺史、专题史研究。

1993年在全国第一次印刷史研讨会上,郑如斯教授《书史研究与印刷史研究的联系与区别》一文辨析了两门独立学科的相互联系与区别。她认为,书史与印刷史是交叉学科,两者研究的内容都涉及到图书的印刷。当然,两者研究的角度和侧重点是不相同的:在书史研究中,图书是主体。对印刷的研究是第二位的。在印刷史研究中,印刷术本身的发展变化是主体,图书只是印刷品成果之一种,对图书的研究是第二位的,透过图书探索印刷技术发展的成就和水平。

印刷的起源,历来是中外学者研究的重点。诸多论断,大都根据文献上的记载加以解释。大部分意见分歧,只是由于对早期文献中镌刻或印刷的关键名词解释不同。研究的方法在突破了印书史的套路后,强调探讨“起源”。中国是世界上发明印刷术最早的国家,但无法确切知道中国的印刷术是何时由何人发明的。它是一种经验的长期累积,是一种源流的演进发展。从横的方向看,是相互重叠、综合应用的工艺。所以,探讨中国印刷史的源流演变,可将其看作一条光谱的谱带,李兴才先生更确切地比喻为一条调子丰富的连续调灰色尺,它可以概分为暗部、中间调、光部三大部分,但无法截然地明确分界。张树栋先生在《试论中国印刷史的历史分期问题》中,主张将中国印刷史分为四个时期:准备与发明时期;手工刷印的发展与繁荣时期(古代史);近代印刷术的传人与发展时期(近代史);现代印刷术的兴起时期(现代史)。

印刷史研究中观点的歧义,往往源自技术分析的差异。由流溯源,使得近年来的印刷史研究更加倾向于技术的分析。如周广学、宋青梅整体勾勒出活字印刷的技术演进过程及变化的原因,并首次对不同阶段泥活字印刷技术进行了类型分析;而杨玲通过对宋代雕版印刷的基本要素纸、墨与基本工艺的考察,结合文献与考古资料,揭示宋代雕版印刷业繁荣背后的物质技术原因。

在实证研究方面上,北京印刷学院尹铁虎先生对毕升泥活字的仿真复原研究,是近年来我国在印刷史实证研究方面的一次方法创新。

从大印刷史观研究中国印刷史,即从整体的、全面的、全程的、全方位的角度来研究。

1996年6月1日中国印刷博物馆落成典礼之时,召开了第二届中国印刷史学术研讨会。落实论文49篇。论题进一步深化、细化、方位更广阔。会上延续了对印刷史研究的历史观、方法论的探讨。自然地显现出图书馆界与印刷科技界专家学者们研究的着眼点差异。

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的曹之教授《关于印刷史研究的几个问题》探讨了印刷史研究的关于“印刷术”的概念问题。曹教授列举古今中外的例子说明,认为印刷术不是印染术,适宜采用约定俗成的“印字术”、“印书术”。钱博士也认为,一般学者对印刷术的研究,主要对象是书籍,因为文字和图画的复印乃是人类文化交流和知识传播的一种重要媒体,在文明史上自有其特殊的意义和影响。

关于印刷术的起源问题,曹先生认为其发明时限范围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不可能有千年之久。不能把印刷术的发明时间同应用时间混为一谈。印刷术就是印书术,但在研究印刷术起源的时候,就不能从研究印刷图书开始。

对于“大印刷史观”,曹先生认为要从造纸史、制墨史、制笔史、藏书史、目录学史、教育史、抄书史、书业贸易史、图书亡佚史、佛教史、石刻史、外交史、篆刻史、拓印史、文字演变史、印染史、货币史等多方研究,全面考察。印刷史研究是一个巨大的综合工程,需要由一支考古工作者、印刷工作者、文献工作者等组成的一支“大”的队伍,要努力改变各自为战,信息闭塞的研究现状。

印刷工艺界人士与图书馆界人士的认识观与方法论各有特点。海外与内地的观点也略有不同。范慕韩先生的“大印刷观”和李兴才、张树栋先生的“大印刷史观”大同小异。“以印刷为伍,着眼点自然是印刷”,“对中国印刷历史的研究,理应、也只有沿着印刷工艺技术的发生、发展这条主线,顺藤摸瓜,才能逐步接近历史的真实,再现中国印刷术的发展过程。”印刷工业出版社的黄浮云、张子谦在《用大印刷史观研究印刷史势在必行》一文中指出,“印刷虽是以新闻出版为中心的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但从根本上讲,它是工艺技术,是工业,它的起源和发展,是沿着印刷工艺技术发展这条主线进行的。”

印刷工艺界人士认为,印刷术的导源和历程,织物印刷的起源,套印术的肇始和发展,近代印刷术的传人和发展,以及印刷设备、器材、科研、教育等一系列与印刷相关的领域的研究和考证,都是印刷史研究的内容和对象,一个全面、系统、全方位多视角的研究中国印刷史的局面将会展现在世人面前。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图书馆学界“大印刷观”的重点是强调方法论体系的博大,印刷工业界“大印刷观”的重点是强调研究对象范围的扩大延展。

4印刷史研究的现状和未来态势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出现了“盛世修史”的繁荣气象,印刷史研究也得到新的发展。笔者曾在2005年通过对国家图书馆的文献资料检索,得知馆藏现有关于印刷史方面的各类图书资料近30种,其中部分在2000年以后出版的专著举例如下:①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钱存训著,郑如斯编订.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②简明中华印刷通史/张树栋、庞多益、郑如斯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③插图本中国图书史/萧东发、杨虎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④近代西欧印刷媒介研究——从古腾堡到启蒙运动/项翔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⑤古代版印通论/李致忠著.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0.11;⑥中国版本文化丛书/任继愈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12。

近年来的研究成果频出。由北京方志编撰委员会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北京印刷志》(2001年),该书史料详实,生动准确地反映了北京印刷业渐进的演变过程,从而也折射出中国印刷业的发展脉络,为后人研究北京乃至中国的印刷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国家设立了多项印刷史研究的项目来鼓励开展印刷通史的深入系统研究。以中国印刷博物馆为基地的印刷史研究活动也在我国印刷工业界的一些老专家的坚韧努力中得到持续进行并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