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5 19:14:1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应用数学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相关热搜:统计学 统计学原理
ThomsonScientific国家科学指标数据库2004年数据显示,中国数学论文在1999~2003年间篇均引文次数为1.03,同期国际数学论文篇均引文次数是1.3,这表明中国数学研究的影响力正在向世界平均水平靠近。相较于物理学、化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中国数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是最高的。
我们以美国《数学评论》(MR)光盘(1993-2005/05严为数据来源,用统计数据揭示国际数学论文的宏观产出结构。通过对《MR》收录中国学者发表数学论文每年的总量及其在63个分支上的分布统计,将中国数学论文的产出置于一个相对明晰的国际背景之下,借以观察中国数学的发展态势。此外,我们还以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数学文献数据库》(CMDDP为数据来源,统计了中国数学论文在63个分支领域的分布,并对其中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学天元基金资助的论文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上述数据库均采用国际同行认可的《数学主题分类表》(MSC),分别在国际、国内数学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相当规模的用户群。
《MR》光盘收录发表在专业期刊、大学学报及专著上的数学论文,其收录范围非常广泛。1993~2004年共收录论文769680篇,其中有74988篇是由中国学者参与完成的,我们称之为中国论文。这里中国论文是指《MR》的论文作者中至少有一位作者是来自于中国(即《MR》光盘中所标注的“PRC”)。12年中,中国论文数占世界论文总数的9.74%。
《CMDD》收录中国国内出版的约300种数学专业期刊、大学学报及专著上刊登的数学论文,此外,还收录了80种国外出版的专业期刊上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并对那些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学天元基金资助的论文进行了特别标注。
2.1《MR》收录中国论文的统计分析
考虑到二次文献的收录时差,为保证数据的完整性,选取的是1993~2004年的文献数据,检索结果如图1所示。数据显示,《MR》12年来收录的中国论文呈现出稳步增长的势头,中国论文的增长速度要大于《MR》总论文数的增长速度。
2.2《MR》收录论文在数学各分支上的分布
为避免重复计数,在对63个数学分支进行统计时,均按第一分类号统计。按2000年《MSC》提出的修订方案,将1993~1999年的数据进行了合并和调整。图2显示了国际数学论文在63个数学分支上的分布。
数学各分支占论文总产出的百分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领域的研究规模,而相应分支学科的研究热点变化也是统计中着重揭示的问题。在实际统计中,跟踪热点变化主要是通过这63个数学分支的时间序列分析完成的。统计数据揭示的主要特征和趋势如下:1993〜2004年,国际数学或与数学相关论文产出百分比最高的前10个分支依次是:量子理论(81)、统计学(62)、计算机科学(68)、偏微分方程(35)、数值分析(65)、概率论与随机过程(60)、组合论(05)、运筹学和数学规划(90)、系统论/控制(93)、常微分方程(34),这10个分支的产出占总体产出的42.5%。
隹某些分支领域表现出良好的增长势头,如统计学领域的论文数量近3~4年增长较快,有取代量子力学成为现代数学最大板块的趋势。对统计学进一步按照次级主题分类进行统计,结果表明论文产出主要集中在非参数推断(62G)方向(见图3)。
2.3《MR》〉收录中国论文在数学各分支上的分布
MR收录中国学者的数学论文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參1993~2004年论文产出百分比最髙的前10个分支领域依次是偏微分方程(35)、数值分析(65)、常微分方程(34)、系统论/控制(93),运筹学和数学规划(90)、统计学(62)、组合论(05)、概率论与随机随机过程(60)、动力系统和遍历理论(37)、算子理论(47),这10个分支的产出占总体产出的52.25%。
偏微分方程(35)是中国数学论文产出的最大分支,对偏微分方程的二级分类进行细分,结果见图5。
从图中可以看出数理方程及在其它领域的应用(35Q)所占比重较大。同时,根据对35Q的下一级分类的追踪发现,关于KdV-like方程(35Q53)、NLS-like方程(35Q55)的论文有增加的趋势。
差分方程(39)、Fourier分析(42)、计算机科学(68)、运筹学和数学规划(90)、对策论/经济/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91)、系统论/控制(93)、信息和通讯/电路(94)表现出一定的增长势头。
结合环和结合代数(16)、逼近与展开(41)、一般拓扑学(54)、大范围分析/流形上的分析(58)、概率论与随机过程(60)等表现出下降趋势。
与《MR》收录数据的主题分布所不同的是中国的量子力学和统计学均没有进入前5名,量子力学排到了第12位,且有下降趋势。计算机科学(68)、常微分方程(34)在《MR》中分别排在第3位和第10位,而中国数学论文中,常微分方程位居第3,计算机科学位居第11。
1993~2004年《中国数学文献数据库》收录论文统计分析
1993~2004年《CMDD》收录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总数达到93139篇。从这些论文在63个数学分支上的分布中可以看出,这63个数学分支学科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对这63个数学分支的论文产出的时间序列分析发现,有些分支增长较快,如运筹学和数学规划(90),对策论/经济/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91),有的变化不大,如几何学(51-52)。
通过对《CMDD》的数据统计,表明中国数学文献的学科分布有如下特点:
參1993〜2004年论文产出百分比最高的前10个数学分支依次是数值分析(65)、运筹学和数学规划(90)、常微分方程(34)、偏微分方程(35)、统计学(62)、系统论/控制(93)、计算机科学(68)、组合论(05)、概率论与随机过程(60)、对策论/经济/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91),这10个分支的产出占总体产出的56.0%。
一些分支表现出良好的成长性。如数理逻辑与基础(03)、矩阵论(15)、实函数(26)、测度与积分(28)、动力系统和遍历理论(37)、Fourier分析(42)、变分法与最优控制/最优化(49),运筹学和数学规划(90)、对策论/经济/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91)、生物学和其它自然科学(92)、系统论/控制(93)、信息和通讯/电路(94)。
參一些分支所占比重下降。如逼近与展开(41)、一般拓扑学(54)、概率论与随机过程(60)、统计学(62)、数值分析(65)等。
參在排名位于前10位的数学分支中,量子理论(81)在《MR》、PRC(《MR》的中国论文)和《CMDD》中所占比重有较大的差异,其余的9个分支尽管所占比重不同但基本上都能进人分布的前10名,例如,计算机科学(68〉在《MR》数据组的排名是第3位,到PRC和《CMDD》数据组就下降到第11位和第7位,在《MR»数据组的排名分别是第8位和第10位的运筹学和数学规划(90)和常微分方程(34),在PRC数据组中,则上升到第5位和第3位,在《CMDD》数据组则为第2位和第3位。这些排名的变化可以部分地揭示出中国在量子理论、计算机科学的交叉研究等方面稍有欠缺,但在数值分析、运筹学(含数学规划)等方面,中国具有相对的竞争优势。
组合论(05)在《MR》、PRC和((CMDD》中所占比重较为一致,分别位居第7、第7和第8位。数据表明组合论中的二级分类图论(05C)的论文产出比例最高,对图论主题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这几年成长较快的图论领域的研究论文大多集中在图和超图的着色(05C15),其次是因子、匹配、覆盖和填装(05C70)。在图论的这两个三级分类上,中国学者的论文产出与国外非常吻合。
本文中的“基金资助”指的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学天元基金的资助。为统计方便,二者统一按基金资助处理。1993~2004年《CMDD》收录的获基金资助的论文共计27662篇,受资助力度达到30%左右。表8显示,获基金资助的论文近年来有不断上升的趋势。2005年《中国数学文摘)>第6期附表1说明《中国数学文摘》和《CMDD》2005年收录的论文受基金资助的比例达40%以上。《CMDD》收录的获基金资助的中国论文在数学各分支上的分布特点如下:
在数量上,前10个分支领域为:数值分析(65)、系统论/控制(93)、偏微分方程(35)、运筹学和数学规划(90)、计算机科学(68)、常微分方程(34)、统计学(62)、概率论与随机过程(60)、组合学(05)、对策论/经济/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91),这10个分支占总体产出的60.2%。
在63个分支领域上,基金资助比例最高的前10个分支是:K-理论(19)、多复变量与解析空间(32)、质点和系统力学(70)、大范围分析/流形上的分析(58)、拓扑群/Lie群(22)、动力系统和遍历理论(37)、经典热力学/热传导(80)、概率论与随机过程(60)、系统论/控制(93)、位势论(31)。
1.试论如何做好高职数学与本科数学教学的衔接
2.数学建模教学是应用型本科数学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3.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应用型本科数学教学初探
4.应用型本科数学实验课程改革的探讨
5.以数学建模为突破口,促进应用型本科数学课程改革
6.浅谈国内外本科数学公共基础课的实践教学
7.独立学院工科类本科数学教学浅谈
8.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疆高师本科数学专业课程设置策略
9.本科数学专业常微分方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10.基于大众数学理念的中职起点本科数学改革
11.应用型本科数学教师教学素养的培养与思考
12.应用型本科大学数学课程的教学定位分析
13.河南高师本科数学专业学生就业形势及对策
14.应用型本科数学类专业职业技能培养研究
15.新课标体系下高师本科数学分析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和所采取的措施
16.应用型本科高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17.工程教育模式下本科数学教学评价的探索
18.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数学素质和创新意识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19.基于高中课改形势下的地方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
20.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大学本科数学基础课程
21.本科数学教学与强化素质教育研究
22.“问题驱动法”在新建应用型本科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3.对本科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对策
24.应用型本科工科数学的现状与教学改革探析
25.应用型本科大学数学课程的教学定位分析
26.以就业为导向的数学本科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7.浅谈工科本科数学教育改革
28.独立学院实现应用型本科数学教学的研究
29.新建地方院校金融数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探讨
30.对地方本科院校数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31.普通本科院校文科数学素质教育的对策探究
32.新建本科院校本科《高等数学》学习状况调查报告
33.“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数学教学范式研究
34.应用型本科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研究
35.新建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建设与改革探索——以凯里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省级特色专业为例
36.应用型本科大学数学课程考试模式研究
37.民办应用型本科数学课程改革初探
38.应用型本科数学基础课程群建设的探讨
39.应用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走班制分层次教学探究——以河南科技学院为例
40.本科数学教学应提倡“研究性学习”
41.民办本科《数学分析》课程的实践与认识
42.构建高师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数学类课程的若干思考
43.高校应用型本科数学建模队员培训与选拔方式的探析
44.应用教学型本科数学实践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45.新升本科数学专业(师范)课程设置的特点与启示
46.新建本科院校文科数学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47.工科类本科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48.高师本科数学分析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49.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数学专业建设的思考
50.本科数学专业常微分方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51.本科数学专业高等代数课程教学改革初探——“推拉”教学法的尝试
52.应用型本科院校数学建模教学与创新
53.应用型本科院校数学教学改革
54.大学本科数学教学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55.论本科小学数学教师教育课程的整合
56.地方本科院校公共数学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57.应用型计算机本科中离散数学课程目标定位与课程改革的探讨
58.应用型本科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定位与课程设置研究
59.数学建模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的实践与探索
60.应用型本科高等数学教学与“CDIO”教学改革初探
61.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革策略
62.新建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离散数学教学研究
63.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数学课程设置的本源性分析
64.农林本科数学教育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65.提高一般本科院校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初探
66.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的途径
67.应用型本科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究
68.山东省高师专科升本科《数学分析》试题的研讨
69.一般本科院校《大学数学》教学现状分析与改革思路研讨
70.关于提高数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研究
71.西藏高校数学类本科专业设置及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以西藏大学为例
72.整合数学类课程,提高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数学素养
73.理工科院校数学本科专业学生就业初探
74.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现状与对策
75.工程应用型本科类高校数学通识课现状分析及其改革途径探讨
76.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探索
77.新建本科高校数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78.地方本科院校扩大数学建模竞赛受益面的探索
79.新升本科院校数学分析教学的几点思考
80.本科院校数学实验室管理研究
81.大学本科经济数学教学现状及相关思考
82.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83.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材的建设模式研究与实践
84.工程数学教学如何适应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
85.新建本科院校安全工程专业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86.关于国外高校经济学本科数学基础课程设置的探讨
87.四年制高职本科高等数学课程体系的研究
88.概率统计在数学建模中的应用——以2012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本科组)A题为例
89.高等数学思想在本科毕业设计中的运用研究
90.应用型本科数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91.新建本科院校考研数学的现状与策略研究
92.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
93.数学史:探求真理的“心”路历程——大学本科数学史教材改革初探
94.地方本科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课程群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95.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研究
96.“产学研”合作视域下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宿州学院数学类本科专业为例
97.与时俱进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东华理工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计划(06版)》解读
98.地方一般本科院校数学建模活动推广模式探讨
99.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研究
100.新建本科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
101.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数学分层次教学改革探讨
102.基于职业创新能力培养的数学课程构建——以高职本科分段铁道供电专业为例
103.大学本科数学考试模式改革探索与思考
104.浅论下轮工科本科数学教材编写的原则
105.应用型本科院校中高等数学教学体会
106.应用型本科数学建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107.应用型本科高校高等数学课程优化教学新探
108.应用型本科院校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探索——以银川能源学院为例
109.高等本科院校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调查与分析
110.本科院校工科高等数学软件实验的改革
111.河南省高师数学本科专业学生就业探微
112.新建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中实施分层教学的探索——以安阳师范学院为例
113.民族地区新升本科院校高等数学分层教学模式研究
在日常教学中通过以下途径可以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使教学内容生活化
1.发掘教材中的生活化学习资料:在新教材的编排中,穿插了一些供学生阅读的短文,即“读一读”栏目。我们在教学时,经常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并要求学生发表学习心得,上台演讲等。这些材料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有关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把握数学与生产生活实际密不可分的关系,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了解我国在数学上的重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发掘实际生活中的学习材料:包括关注校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留心社会生活中的数学资源,了解家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校园、家庭、社会环境都是学生生活的场所,通过对这些资源的收集利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我们应该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二、使教学过程生活化
1.导入的生活化:“良好 的开端是成功 的一 半”。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 ,学生 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我们在导入时注意从生活实例引出数学问题,引起学习需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例如: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新课导人中,我设 计 了以下情景 :“如 图,A、B两镇要在公路旁合建一所中学,经费已有着落,但学校选址上有争议,为了交通方便,决定建在公路旁,A镇人希望建在C处,B镇人希望建在D处,同学们请你们给予调解一下,应建在何处,到两镇距离都是一样的?”同学们听后跃跃欲试,但又拿不出可行的具体方案。教师因势利导地说,我们只要学好线段垂直平分线的知识,就可圆满地解决这个问题了。这样做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例题的生活化:使用的教材很难尽善尽美地符合所有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教学时,我们经常结合 自己的教学状况,对教材中一些学生不熟悉的、不感兴趣的内容及其情节和数据做适当的调整、改编,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来取代。
例如: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时,我将例题变成一道联系班级实际的应用题:“在刚刚举行的七年级拔河比赛中,规定每队胜一场得二分,负一场得一分,每场比赛都要分出胜负。如果我班想在全部 22场比赛中得到 4O分,那么我们班的胜负场数应分别是多少?”由于学生亲身体验了拔河 比赛的全过程,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增强,很快就投入到讨论问题的氛围中。
3.练习的生活化:“学以致用”明确地说明了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数学练习必须架设起“学”与“用”之间的桥梁,把练习生活化。在讲述函数内容时,我编写了以下练习:罗山一中计划购置一批某型号电脑,市场价每台 5800元,现有甲、乙两电脑商家竞标,甲商家报出的优惠条件是购买 1O台以上,从第 l1台开始每台按 7O %计价;乙商家报出的优惠条件是每台均按 85% 计价,两家的品牌、质量、售后服务均相同,假如你是该校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你选择哪家?请说明理由。通过此题的练习,让学生了解如何提高经营和消费的决策能力,加深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
三、课外应用的生活化
数学应用于实际,才会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确立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信心。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开设生活化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发展数学。例如:在学习了三角形的相似之后,让学生分组到操场上测量旗杆的高度。学习了统计图表以后,让学生三四人一组到十字路口去收集某一时刻的车流量,然后制成一张统计表。 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他们意识到数学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让学生设计并剪制匀称美观的轴对称及中心对称图案,适当地用在黑板报、宣传栏上,用在主题班会的布景上,或运用轴对称及中心对称知识设计建筑物造型、家居饰物,改变自己房间的局部布局等。
3.写数学小论文和日记:如在学了多边形的知识后,让学生写一写《生活中的瓷砖》,学了一次函数后,让学生写一写《我们身边的课桌椅》等。数学论文不仅使学生学到了数学知识,提高了数学应用的能力,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数学日记写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感受与得失,反映学习过程中的喜悦与困惑,便于师生间更好的交流。
1.拓宽基础———拓宽高等代数基础,了解高等代数课程体系和各章脉络,掌握高等代数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定理和基本性质。
2.开拓思维———注重课程教学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帮助学生探究代数学的本质,了解代数学各知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数学定理、数学性质和规律的形成过程,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包括用代数学思想理解小学数学的思想方法),数学理性精神的体验等。
3.强化应用———加强课程的实践教学。一方面,学习代数学相关MATLAB软件知识(基础数学实验),建立简单代数学模型并求解(应用型数学实验),感知代数学的应用,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解读《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了解小学数学“数与代数”领域的教学内容,加强高等代数与小学数学在内容、思维形式等方面的联系,使学生能运用高等代数观点把握小学数学各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并通过校外小学生数学论文指导,提升小学数学教学及科研能力。
二、高等代数课程内容选取
根据高等师范院校数学学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定位和教学计划安排,本课程总课时为72学时,开课时间为一学期。为此,在内容选取方面,以高等代数内容体系为出发点,以学生培养目标为导向,以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科学与兴趣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为原则,根据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标准和岗位需求精选教学内容,体现专业化和职业性;根据学生应用数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目标精选实验教学内容,体现实践性和前瞻性,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科研能力。选取高等代数最为经典部分作为理论教学内容,并创新性的加入了实践性教学内容(与高等代数知识相关的数学实验),使地地道道的“理论”变得稍微有点“实践味”。
这其中数学实验课程约为16课时,约占总课时的20%。同时考虑到高等代数研究离散量及其关系,理论部分各章节联系并不太紧密,所以内容组织表现为模块化教学,同时又根据教学内容的层次分为基础模块和提升模块,相应的数学实验也分为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基础实验是计算和验证实验,就是学会用MATLAB软件解答高等代数相关计算题(例如行列式的计算,线性方程组的求解等),综合实验是将生活化的实际问题抽象成高等代数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
三、高等代数课程教学实践
随着专业的发展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该课程围绕“为专业发展服务,为职业能力提升助力”,积极进行了课程建设与实践。在新的设计理念“文化渗透、拓宽基础、开拓思维、强化应用”指引下,重新序化组织教学内容,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灵活选取教学方法,形成了一定的课程特色,改变了学生怕学、厌学的教学现状,取得了较好的课程效果。
1.加强课程“三基”教学,把握课程脉络体系,拓宽学生数学基础
本课程在理论教学内容选取上突出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在培养学生数学素养上下功夫。教学上,我们着力改变以往《高等代数》教学中偏重运算技巧、轻数学思想的倾向,强调数学的基本思想、基本数学方法,如强调基本概念及各个概念之间的固有联系,重视阐明基本理论的脉络等,注意对基本概念和定理的几何背景与实际应用背景的介绍,淡化某些特殊技巧的处理,并在习题配置和考试中突出基本题和概念题。
2.引入数学实验教学,强调课程的实践应用能力和教学示范性的呈现
本课程建设最大的着力点就是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引入与高等代数知识相关的数学实验。数学实验是融数学知识、数学建模和数学软件应用为一体的新兴内容,围绕高等代数内容开展实验教学不仅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感受数学的强大作用,而且通过案例的发现式教学,使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契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数学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的教学理念,体现教师教育的示范性特点。
3.突破传统“概念+定理+例题”的教学模式,采用形式多样教学方法
针对不同类型教学内容,利用问题驱动、案例导向,通过趣味故事的导入,问题的积极探索以及案例的数学化思考与分析,形成“故事情境”“问题驱动”“案例分析”等教学模式,突破传统“概念+定理+例题”的教学模式,极大促进学生的有效参与,提升学生文化品质和思维品质,为学生的职业培养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4.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方式,完善多元化评价体系
1.基于数学史背景的微积分教学
2.微积分方法在初等数学中的应用研究
3.谈微积分中的数学思想及其教学
4.高中微积分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的初步研究
5.微积分教学中渗入数学文化的实践与思考
6.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微积分课程教学初探
7.微积分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重要性及做法
8.微积分在数学建模中的应用
9.数学文化价值取向下微积分学中的哲学思想
10.“微积分”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的教学设计
11.数学文化融于微积分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12.微积分数学模型在建筑异形体变力做功中的应用
13.数学文化视角下的微积分教学举例
14.微积分中的数学文化与高职数学教育
15.数学软件在微积分教学中的几点应用
16.微积分中数学文化教学的案例与分析
17.了解数学史 走进微积分——讲好“导数及其应用”的开场课
18.将数学背景融入微积分教学的实例
19.学点数学史 教好微积分
20.建构主义视角下高职数学微积分教学方式的改革措施
21.高等数学微积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分析
22.微积分在大学数学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
23.微积分教学中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探究
24.微积分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续完)——融入从大学第一堂数学课开始
25.美国微积分课程改革对高职工科高等数学课程建设的启示
26.浅谈高等数学微积分在实践中的应用
27.微积分、数学模型及其它
28.分析大学数学微积分教学的改革策略
29.高中微积分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的初步研究
30.浅谈微积分在初等数学中的应用
31.微积分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待续)——融入从大学第一堂数学课开始
32.微积分中数学语言的时序性
33.微积分中蕴含的数学美
34.微积分在初等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35.微积分教学中如何融入数学文化
36.《数学手稿》微积分思想在《资本论》中的体现及启示
37.高职院校《高等数学》微积分内容的教学方法探讨
38.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微积分课程教学初探
39.《微积分与数学模型》教材编写基本思想
40.大学微积分与高中数学的衔接
41.微积分、数学模型及其它
42.高中数学“微积分”模块教学的探讨
43.探究微积分与中学数学的关联
44.高等数学微积分理念的多领域应用分析
45.数学史知识融入微积分教学的探索
46.将数学实验思想融入经管类专业微积分教学的实践研究
47.用数学软件辅助微积分教学的实践与认识
48.关于非数学专业的微积分教学改革
49.微积分学形成过程中的数学哲学思想与科学方法
50.微积分中的数学美赏析
51.中医阴阳理论的数学模型之建立及其微积分定量的研究
52.浅谈微积分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及应用
53.例说微积分知识在数学解题中的应用
54.高职数学微积分教学改进的思考
55.微积分教学中融合数学文化的初步探讨
56.微积分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审美能力的探讨
57.数学建模融于微积分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58.《经济数学基础(微积分)》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59.微积分在高中数学教育中的意义
60.在微积分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
61.微积分的地位与《数学分析》教学改革
62.高等数学中微积分证明不等式的探讨
63.高等数学中微积分思想在其它学科的应用
64.大学高等数学微积分教学对策
65.美国微积分教育的改革及其对我国非数学专业微积分教育的启示
66.网络环境下高职数学课程中微积分基本定理的教学反思
67.微积分在高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
68.高等数学教学与大学生素质培养探析——微积分理论的延伸
69.微积分——数学发展的里程碑
70.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微积分课程教学
71.微积分教学与导学中数学思维培养
72.大学微积分与高中数学基础知识衔接问题的研究
73.中外高中数学教材比较(微积分部分)
74.在微积分课程教学中增加数学实验的实践与探索
75.中、新、韩、日四国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以微积分内容标准为例
76.揭示《微积分》中的数学美
77.美国微积分教材对理工科高等数学教材改革的启发
78.数学美学和HPM视角下的微积分教学对策研究——以线面积分为例
79.美国教材《微积分》给我们的启示——谈大众化高等教育中的数学教育
80.数学文化在实践中的渗透应用——以微积分及教学为例
81.浅谈微积分学习对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素质的作用
82.微积分课堂教学与数学建模思想
83.例说微积分知识在解决中学数学问题中的应用
84.浅谈高等数学中微积分的经济应用
85.微积分的数学美
86.微积分在数学建模中的应用
87.微积分理论在农业科学研究中建立数学模型的应用
88.以微积分课程为例谈成人高等教育高等数学实验课案例教学
89.在高中数学中如何进行微积分教学
90.浅析数学软件融入到微积分教学中的模式实践应用分析
91.新课程标准下大学数学(微积分部分)与中学数学衔接问题的研究
92.模块教学法在高等数学微积分教学中的应用
93.浅谈大众数学思想下的微积分教学改革
94.数学软件Mathematica在微积分教学中的应用
95.用辩证观看初等数学与微积分
96.例谈微积分方法在初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97.在微积分教学中传授数学思想方法
98.微积分在大学数学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
99.微积分在中学数学中的指导作用
100.几个值得商榷的问题——评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编《微积分》
101.浅谈微积分教学中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
102.微积分在初等数学中的一些应用
103.微积分学中若干问题的数学化归方法
104.美国微积分教学变革对我国高职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启示
105.高等数学中微积分教学方法的探究
106.微积分方法在初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07.浅谈Matlab在高等数学微积分计算中的应用
108.微积分在初等数学中的应用
109.数学变换思想在微积分中的应用
110.MathCAD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微积分应用
111.高等数学微积分教学的策略探讨
112.考研数学中微积分几类典型问题的一般方法
113.微积分MATLAB数学实验
114.中职数学中微积分教学的几点思考
115.一本美国微积分教材简介及高等数学教材改革初探
116.新课程标准下大学数学(微积分部分)与中学数学衔接问题的研究
关键词:高职数学;教学改革;能力培养;高职特色
作者简介:谷志元(1957-),男,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数学教育、应用数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8年度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高职应用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编号:08A009,主持人:谷志元)阶段性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05-0022-03
一、高职数学课程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高职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以计算机为代表的学科的发展推动了其他学科的发展;二是数学知识已经渗透到包括计算机、运筹学、机械制造和铁路运营等课程的各个学科领域。
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数学教育是起着基础性作用的,高职数学课程有如下五个方面的功能与作用:
(一)是为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服务的。高职数学课程主要讲授“函数、极限与连续,一元函数微积分,常微分方程,线性代数初步,概率论初步”等知识。高职数学既是一门重要的工具课又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是学习专业基础课(如电工、电子、运筹学、机械制图等)、专业课(如计算机、物流、铁路运营等)必备的基础课。所以,高职数学课程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学习。
(二)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思维包括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推理、想象等过程。在数学教学中,应通过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规律的得出、数学模型的建立、数学知识的应用等过程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使学生学到知识,还要使学生学到科学的思维方法,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高职数学课程的教学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和目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通过例题的讲解、习题的解答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培养学生具有“勤于思考、善于归纳的良好习惯,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踏实肯干、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刻苦钻研、吃苦耐劳的探索精神,相互沟通、协同作战的团队精神”。例如,教师向学生设问、提问时难度要适中并富有启发性,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三)是为学生的就业与再就业服务的。高职数学课程有助于高职学生适应社会与职业的发展变化。近几十年来,世界科技快速发展,知识日新月异。数学知识迅速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渗透,在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及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今市场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人才流动、职业变化更加频繁,一个人在一生中可能有多次选择与被选择的经历,各种职业和岗位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如果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不能与信息技术的要求相适应,就会失掉与社会同步前进的机会。相当多的高职学生不可能终生固定在一个工作岗位上,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转岗能力与发展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增强高职学生的竞争力是高职院校面临的严峻挑战。但有的人片面地把高技能理解为只能动手干活,而不必动脑思考。实际上,在知识经济时代,智能化、信息化的水平不断提高,高技能越来越多地体现在人的思维能力而不是动手能力。以数控技术为例,传统的操作以手动为主,对工人的操作技能要求较高。而现代的数控技术是采用计算机程序控制,这种技术按事先存贮的控制程序来执行对设备的控制功能。因此,制造业的高级技师必须具备一些计算机的知识,掌握数控机床的编程方法。
通过高职数学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受到了现代数学思维及方法的熏陶,更重要的是对不同的实际问题能够进行分析、推理、概括,并利用数学方法与计算机技术以及其它各方面的知识综合起来加以解决。这种思维能力的强弱决定了高职学生能否快速适应职业的发展及岗位的变化。
(四)是为学生的继续学习与深造服务的。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企业的职业技术、技能将带来的快速的更新与变革,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数学知识的要求高低也会影响到职业技术、技能的更新与变革,高职院校不但要为学生眼前的就业考虑与服务,更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后劲,为学生的继续学习与深造提供服务。
(五)是培养与提高人的文化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其一,高职数学课程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有着其它课程都无法替代的专业服务功能和素质培育功能,它既是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毕业后继续学习深造的重要基础与必备工具,又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和数学能力、激发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这些都是培养与提高人的文化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其二,通过高职数学课程的学习,学生除了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外,还可以积累一些数学文化知识,比如数学的发展史、数学与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名题、数学趣闻轶事、数学的发展动向及前沿成果等知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所教知识内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数学涵养,让他们了解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领略数学大花园的绮丽多姿,并从中受到启迪,培养自己高尚的人格和严谨的治学精神,使学生将学习数学的兴趣转化为志趣,志趣再转化为志向。高职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成才搭建一个好的平台。
总之,通过对高职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理论的研究和探索,非常有助于纠正人们在制定和实施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时出现的一些偏见,对高职应用数学在高技能、实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功能与作用有比较准确的把握,从而制定和实施较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名符其实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二、高职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容与任务
(一)关于课程内容的改革
1.高职数学课程的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取舍,既要科学又要有所创新。
(1)要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与科学的教学手段。要将“启发性”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都得到培养和开发。例如,数学概念的引入,要突出与实际问题的联系;部分数学公式、定理的严格理论证明可用简单直观的归纳或几何解释来代替。
(2)要树立课程意识,体现高职特色。要深入研究高职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能力,根据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能力对高职数学知识的需求来制定相应的高职数学课程标准、授课计划与知识点,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修正完善,使其更科学、合理,充分展现高职教育的特色,做好高职数学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服务的工作。
(3)要形成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新体系。高职数学课程要形成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新体系,改变课程结构单一的局面,应在教材结构上打破传统教材的束缚,根据不同专业对数学知识的需求,可采取“基础模块+活动模块”的课程内容设置方案,扩大选修内容,以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4)要把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融入到高职数学的日常教学中去。传统的高职数学教学内容与体系,都重理论推导,轻实际应用。受学时少、学生基础差的影响,数学教学工作难有作为。所以,高职数学授课内容可以适当增加数学建模的知识,对学生加强数学的应用意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数学建模本身是一个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它是对数学知识、数学建模方法、计算机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并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创新性。高等职业院校数学教学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而数学建模课程的创新性符合数学教学改革的方向与要求。所以,要把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融入到高职数学的日常教学中去,使数学知识、数学的思维方法与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有机结合和相互渗透,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
(5)适当介绍计算机应用软件的使用。在高职数学教学中,要结合数学模型的求解,适当介绍计算机应用软件(如Excel、Matlab、lingo 等)的使用,增加数学实验的内容,使学生掌握利用计算机知识进行数值计算和数据处理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减少一些复杂、繁琐的推导与计算。
(二)关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
1.将“启发性”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课堂教学要采用适合学生学习和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先进教学方法,将“启发性”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必须运用各种方法启发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使学生经过独立的思考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倡探究型教学模式。高职数学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运用高职数学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很有研究意义和价值。如果,教师把所教的知识点当作一个研究课题,或提供一个问题情境,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探索、发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既获得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从而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习由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转移,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形成迁移能力,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能力。
3.强化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学软件的高速发展,为高职数学及数学建模课程创造了有利条件,数学建模培训,学生既动脑又动手,运用数学软件可以进行比较复杂的计算、画图,通过运用计算机语言编程等辅助手段,可以对建立的数学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判断,从而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极大的提高,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学生学到了很多知识,而且这些知识的实用性很强,涉及面广,学生的能力(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论文的撰写能力、计算机软件使用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和编程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能力与等)提升很大。
三、高职数学课堂教学实施的策略与方法
(一)利用学生的心理因素实施课堂教学
心理学认为,“任何人的实践活动都是在心理活动调节之下完成的”。因此,如何遵循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以提高人的实践活动的效率,就成了人类各个领域共同面临的问题。作为教师,如能掌握教育心理学,有效地利用学生的心理因素实施课堂教学,定能使课堂教学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场面,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我的体会如下: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职院校的工科基本都开设高等数学。笔者从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体会到,虽然我们的讲授内容并不深,要求也不高,可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考试难以过关。这些刚从中学跨入大学校门的新生,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习惯了传统的传授知识为主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适应了机械的分类式的题海战术训练。这些学生学习上依赖性强,缺乏自学能力,不能较快的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导致学习兴趣下降,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因而学习效果差。究其原因,主要有:缺乏一个努力目标;高中期间的文化基础尤其是数学基础较差;学习方法不当;刚经历紧张的“高中三年”,想好好休息一下了;未考上自己理想的院校,有各种复杂的心理因素;上网成瘾,无心上学。
教育心理学指出:“需要”是产生动力的源泉。我在给新生上第一堂高等数学课时,就要介绍我们的授课计划、进度安排以及与中学数学的异同点在哪。特别要介绍高等数学与其它各学科的联系和作用,以及高等数学在市场经济中的广泛应用。让学生明白,高等数学是智力开发的重要途径,是学习运用科学技术的先决条件,尤其在这个数字技术的时代,在各行各业的激烈竞争当中,数学已成为强者的翅膀。如今,我国的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没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和过硬的本领就没有今后的立足之地,要学好专业课,就必须学好数学课。通过引导,使学生一进校,就要明确自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教学中,老师要讲清楚所学内容对后续课程的作用,帮助学生了解高等数学的重要性。特别是,教师的课堂教学应做到“概念讲准,知识讲清,道理讲明,思路讲活,深入浅出”。这样,教师不但传授知识、技能,而且在人生观、学习方法、思维能力诸方面能给学生以启迪,点燃他们心中奋发向上的火花。那么,学生就会对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学习就会由被动转为主动。
2.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增强心理优势,促进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1)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较多的疑难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学习才会进步。而有些学生即使有问题也不敢提,怕别人笑话,特别是不敢轻易对老师提问。这样,日积月累,问题成堆。这种现象比较常见,是学生的心理障碍。作为教师,首先要平易近人,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我的做法是:让数学科代表把每个同学举手提问发言的次数记录下来,作为考核平时成绩的重要依据,并在期评时对发言积极的同学给予适当加分。有了这个规定,在我的数学课堂上学生的发言都比较踊跃,教学的双边活动都能正常开展,这对搞好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要帮助后进生克服心理障碍、增强自信。俗话说得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后进生的文化基础,尤其是很多中学数学基础知识一般都较差。来到大学后,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后进生的学习自觉性不强,特别是他们的心理障碍难在短时间内消除。面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应该向他们伸出温暖的手,使他们树立起信心,消除一些紧张情绪和顾虑,创造一种亲切、温馨的教学情境,把“教”与“学”变成师生之间感情的交流。有了轻松、愉快的氛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调动起来。
要帮助学生进步,提高学习成绩,教师必须了解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提不高,问题到底在哪?有的学生虽然努力,但成绩就是上不去,显然学习方法不当。有的学生不善于总结和归纳所学知识;有的学生不善于分析问题,思维方法不当;有的学生由于基础差,听不懂老师讲课,越学越没有兴趣。这些,都需要教师进行引导,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施之以爱,导之以行。
3.运用表扬和鼓励的手段来鞭策、激励学生。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的过程。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学生个体学习积极性方面的因素,如动机、兴趣、态度、个性、爱好、意志、品质等,它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坚定目标,克服困难,排除障碍,坚持不懈地去取得学习成功的原动力。如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把潜在的学习需要充分调动起来,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以获取教学成功的原动力,教学工作就会富有成效。
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表扬和鼓励的手段来鞭策、激励学生。例如,当学生做完课堂练习后,要及时进行讲评。对概念准确、解题思路清晰、方法正确的都要不失时机地给以肯定、赞赏或表扬。学生得到老师的表扬,自然很高兴,学习的积极性就更高了。对学生做得不够好的,也不要责怪,但要把存在的问题向学生讲清楚,是概念理解不准,还是解题方法不会,或是粗心大意造成演算出错了。实践表明,精神激励是课堂教学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学习环境
1.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的新观念。高职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差,学生的学习方法比较单一,被动地接受知识,加之高职数学部分内容难度较大,导致部分学生无心学习。另外,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较大,独生子女较多,给教师的教学带来许多困难,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很吃力,教学效果不理想。要搞好教学工作,必须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的新观念,增强责任心,呕心沥血,勤奋工作,方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平等,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宽松的学习环境的前提;宽松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土壤。师生心理相容相通,互相尊重信任是学生产生数学兴趣的心理基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基础在于师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特别是教师对学生无私而崇高的爱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
如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生动、活泼、有趣的数学教学与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增强自信,是高职院校教师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教师如果能够善于应用微笑教学、语言沟通、实践活动等方式来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心理氛围,使学生树立远大目标与抱负,端正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与自觉性,教学工作就一定能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616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