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9 10:39:0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文学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由于大部分院校均只给硕士毕业生一次免费的知网机会,而一旦学生无法通过该次知网,将直接面临取消答辩资格、无法顺利从学校毕业的悲惨结局,因而笔者建议硕士毕业生在将毕业论文提交学校机检之前可以对毕业论文进行提前的知网。硕士毕业论文方法:一般硕士论文采用知网VIP5.1或者tmlc2检测,研究生专用的知网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5.1(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tmlc2)简称知网VIP5.1独有“学术论文联合比对库”,该库中记录的是一年前所有使用过知网VIP系统的论文,因为一般研究生采用知网VIP,所以研究生采用知网VIP最准确,也是检测最全面最保险的知网系统。研究生毕业论文使用知网VIP和高校是一样!。
如何通过硕士毕业论文,首先在你写论文之前就提前了解一些关于论文的知识技能,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才能事半功倍!下面知网小编就这些技巧经验分享:
第一条:90%以上的高校采用知网进行论文。具体看你学校用哪个系统你就要了解哪个系统。以下我们均以知网为例。第二条:知网规则是连续13字符相似就被系统判定为重复算重复率。可以多断句或者加字破坏句子的连续相似
第三条:知网虽然检测范围有图书资源,其实就是个摆设而已。知网一般不到书上的,所以可以多看看课本书上的。第四条:对于本科生来说,不要以为本科学长毕业论文在知网数据库没有收录就不会到。学校本科一般采用知网pmlc可以检测到“大学生论文联合对比库”,也就是学长本科论文库,虽然知网数据库中没有,但是一样记录在系统里,因此学长本科不能随便拿来参考和使用。(硕士不本科库无需担心)
1.封面
硕士毕业论文的封面由论文题目、指导教师、学科门类、专业名称/研究方向、日期、封面颜色等部分组成,其中:
(1)论文题目
论文题目字数不应超过26个汉字,可以分两行排列,及中英文对照。
(2)指导教师
填写论文作者的指导教师。没有经过学校相关规定批准的合作指导教师,是不允许在论文上署名的,且署名的合作指导教师人数不超过2人。
(3)学科门类:论文编写者的专业所属的学科门类,例如工学、文学、哲学、经济学、法学、理学、管理学等。
(4)专业名称/研究方向:必须与论文作者的专业目录表和培养方案书一致。
(5)日期:毕业论文的完成时间。
(6)封面颜色:论文的封面颜色可由各个专业自行拟定,每个专业可以选择不同的颜色以示区别。
2.独创声明及授权说明
独创性声明及授权说明页附于论文的摘要之前,需要由研究生和指导教师本人签字后方可有效。
3.摘要
硕士论文的摘要由中外摘要和英文摘要两部分组成。其中中外摘要一般为500-1000字。内容包括本论文的课题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及得出的结论。摘要应本着突出本论文的创造性成果或创新点,语言精炼,言简意赅。摘要应当具自我解释性,在不阅读论文全文的前提下,读者就能够获取论文所阐述的主要论点及提供的信息。
英文摘要与中外摘要对应,它是是以英文形式对文章的概述,需要注意的是,英文摘要不是对中文摘要的简单翻译,英文摘要页置于中文摘要页之后。
在论文摘要后,另起一行用于标明本论文的关键词(3-5个)。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便于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关键词间用逗号分隔,最后1个词后不打标点符号。以显著的字符排在同种语言摘要的下方,尽量以《汉语主题词表》等词表提供的规范词作为依据。
4.目录
目录一般列至二级标题,即列出到三级目录。目录的内容必须与正文标题及各个章节的标题一致。目录页由论文的章、节、条、附录、题录等的序号、名称和页码组成,需要另起1页排在摘要页之后,章、节、小节分别以1、1.1、1.1.1、1.1.2、2、2.1等数字依次标出,一二级目录用小四宋体,三级目录用5号宋体,数字及英文字符采用times new roman格式。
5.插图及表格
论文中如果涉及到较多的图、表,可以给出一个清单,附于目录页之后。图表的清单应有序号、图表名称和页码。
6.正文
论文正文的字数一般至少3万,它是文章的主体,分为标题、文字叙述、图表、公式和数据等部分,文章组织形式可结合学科实际的要求和研究课题的特点而定。
7.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在研究本课题的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者论文的整体参考与引用。
8.附录
在论文的编写过程中,对于不适宜放入正文中的部分,但确实与本论文研究有关的过程或资料均应该放在附录中,以免影响到论文主体的结构或者论点。
关键词:越南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8—0126—03
研究生教育是学生本科毕业之后继续进行深造和学习的一种教育形式,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在培养形式、考核方式等方面都与本科教育大不相同。在越南,研究生教育被称为大学后教育,主要包括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进入21世纪以来,越南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到2003年,越南有研究生教育培养机构146个,其中硕士研究生培养机构95个,博士研究生培养机构116个。越南研究生教育覆盖学科面广,培养人才数量逐年上升,为越南各行各业输送了高素质的人才。根据越南教育培训部2002年号文件公布的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越南招收研究生(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学科主要涉及教育科学、艺术、人文、经管、法律、医学等22个学科门类,其中招收硕士研究生的专业270个,招收博士研究生的专业404个。
一、越南研究生培养模式
越南研究生培养目前主要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形式,根据招生对象的不同,培养形式不同,培养年限也不同。根据越南国家教育培训部2000年颁布的《研究生教育规章制度》,对研究生教育的培养形式、课程设置及考核评价等方面做了相关的规定。
越南研究生教育是学生本科毕业之后继续进行深造和学习的一种教育形式,旨在培养科学研究队伍。研究生教育要求接受教育者政治立场坚定,具有一定的道德素养,具有服务人民的意识,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能满足国家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越南研究生教育主要有硕士研究生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和研究生进修班三种形式。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属于学历教育,研究生进修班属于非学历教育。根据不同形式的研究生教育,其培养目标亦不相同。由于本文涉及的研究生教育主要为学历教育,因此以下文中出现的研究生教育指的是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
(一)培养形式及学制
在越南,研究生教育的培养形式根据受教育对象的不同而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全日制主要对象是从本科考入研究生的学生,非全日制主要对象为已参加工作需要继续深造的人群。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要求学生学习期间全程参加学校的教学安排,而非全日制学生只要能完成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学时、课程和研究即可,其余时间可自由安排。但不论是全日制还是非全日制,在培养规格上都是一样的,都要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内容。
由此可见,在同一培养层次中,不同的培养形式所需培养年限不一致,要求也随之不同,招生对象较为灵活,起点不同,学制也有不同要求。
(二)课程设置及学分
1.硕士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
越南硕士研究生教育采用学分制,根据专业教学计划,完成相应学分(80~100个学分,具体学分要求根据具体专业而定)方可毕业,其中1学分对应的理论学时为15小时。除了理论学时,还有相应的实践学时要求,通常为理论学时的2~3倍。
硕士研究生教育课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1)公共课程。此部分课程包括哲学和外语两门课程,占总学分的20%。根据教学计划要求,所有研究生学员要完成哲学和外语课程的学习并考试合格后方可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
(2)专业课程。此部分课程主要为提高专业素养和技能的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在学分要求上,不同类型的研究生学分要求也不一样。对于注重培养专业技能的技能型研究生来说,专业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65%~70%,对于注重科学研究的科研型研究生,专业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50%~55%。必修课程为专业所必需的科目,一般由教育培训部根据各个专业委员会的意见统一规定,选修课程由学生根据个人情况而选择修读相应科目,只要所修课程达到学分要求即可。
(3)毕业论文。学生毕业论文选题工作在入学时即可进行,但要毕业论文的学分则必须在完成了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并获得相应学分、通过论文答辩之后方可获取。毕业论文分为两类,即技能型和科研型,技能型学分比重为10%~15%,科研型学分比重为25%~30%。
2.博士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
越南博士研究生教育相对硕士研究生教育来说在课程设置构成方面无太大区别,但要求却比硕士研究生教育苛刻了许多。课程主要也是有三部分组成,硕士研究生教育中的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博士专题和博士毕业论文。
(1)硕士研究生教育中所规定的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如果学生选择的同专业的博士研究生,那么硕士研究生阶段所修读的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即可直接带入博士研究生阶段,但如果不是同一专业只是硕士阶段的相近专业,那么就要按照规定修读相应的课程以补足。
(2)博士专题。博士研究生至少要修读3个博士专业,专题修读形式主要是专题集中学习,按照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并进行专题答辩,专题答辩通过后视为获得该专题成绩。如果专题答辩未通过的,将进行第二次学习、答辩。
(3)博士论文。博士毕业论文答辩分校级答辩和国家级答辩两个步骤。博士研究生完成了(1)、(2)两项的学习并获得学分,且达到其他附加条件(在正规刊物上公开发表至少2篇与论文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要求时,方可申请校级毕业论文答辩。通过校级答辩,方可参加国家级答辩。在完成了国家级的论文答辩之后,博士研究生的学习过程即视为全部结束,可获取毕业证书。
(三)课程考核及评价
越南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根据0到10分不同的等级来进行评定,5分为合格,即5分达到考核要求,视为考核通过。
1.硕士研究生考核评价
硕士研究生考核评价主要涉及课程考核和论文考核。
越南硕士研究生教育课程考核形式多样,总的看来,课程考核方式主要有写课程论文和考试两种,其中考试根据课程特点又分为笔试和口试两种。每门课程的最终成绩至少要由两次成绩组成,即每门课程至少要有期中和期末两次考试。如果学生出勤率没有达到理论学时的80%的则不能参加该门课程的考试,若未按要求参加讨论、实践活动,未获得教学计划规定的平时成绩的,也将无法获得此门课程的最终成绩。
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考核主要是以答辩的实形式完成,当学生完成了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学分,论文撰写符合硕士毕业论文撰写要求,经导师同意可参加毕业论文答辩。答辩由答辩委员会组织进行,答辩委员会成员根据论文写作情况和答辩情况给出相应成绩,取这些成绩的平均值即为论文考核的最终成绩。
学生只有在通过了公共课程考核、专业课程考核和毕业论文考核并均达到要求后才视为完成所有课程的学习,才能获得毕业证书。
2.博士研究生考核评价
博士研究生教育的考核评价更多注重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硕博同专业的情况下,硕士阶段的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即可直接带入博士研究生阶段,无需单独考核,但如果不是同一专业只是硕士阶段的相近专业,那么就要按照规定修读相应的课程以补足,考核方式主要采用课题组答辩的方式。
与硕士研究生专题考核方式相比,博士研究生专题考核方式较为单一,主要采取专题答辩形式,专题答辩通过后视为获得该专题成绩,才视为修读完成该专题。
在越南的研究生教育中,博士毕业论文答辩可以说是最为艰难的一个环节,除了入学时的开题答辩外,还要进行两次答辩:校级答辩和国家级答辩。答辩考核方式与硕士研究生考核方式一致。在通过了校级答辩和国家级答辩后,博士研究生方可获得毕业论文学分。
与硕士研究生一样,只有通过了各个部分的考核后才视为完成所有课程学分,才能获得毕业证书。
二、越南研究生教育培养的特点
(一)重视英语和政治教育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未来的信息交流势必在全球范围内展开,英语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作为发展中国家,越南一直比较重视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英语成为越南从小学直到大学、研究生的主要科目,体现了越南教育对英语的重视程度。在研究生教育阶段,英语已被列为必修课程之一,作为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只有按要求顺利通过英语课程的学习,才能开始进行后续课程的学习。由此,英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越南研究生教育也很重视政治教育,政治课程与英语课程并重。越南研究生阶段的政治课程学习形式多样,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相结合,课程考核也充分结合教学内容,采用笔试和口试两种方法,兼顾对政治理论的理解及表达。
(二)重视科研能力的培养
根据越南国家教育培训部2000年颁布的号文件关于《研究生教育规章制度》,越南研究生教育不论是在硕士研究生教育阶段还是博士研究生教育阶段,对课程教学、考核等主要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为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在学术上有个人的造诣。特别是博士研究生教育,从专题的答辩到毕业条件设置(发表学术论文方可毕业),都充分体现了对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的重视。
三、越南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分布不合理
根据越南2002年公布的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在22个学科门类中,招生专业数相对较多的学科为人文、社会行为科学、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医学等5个学科,在这5个学科中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数为154个,占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总数(270个)的57%;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数为255个,占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总数(404个)的63%。而其他部分学科如传媒、计算机、药学、体育、加工制造等招生专业数极少,如传媒硕士和博士的招生专业数分别为7和4,与社会行为科学(26和31)、自然科学(37和49)、工艺技术(37和61)等相比,所占比重微乎其微。
越南教育部门应从全局考虑,对研究生招生专业做适当调整,在世界一体化的背景下,为了能尽快加入一体化的行列,应增加技能型、应用型专业的比重,在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的同时,注重研究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资源分布不均
越南高等院校特别是培养研究生的高校在越南国内的分布极其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一些大城市和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如河内市、胡志明市等。而在农村或是其他边远山区高校很少,如在越南北部山区只有一所太原大学,整个西南地区只有一所芹苴大学,而国土面积相对辽阔的西原也只有一所大学。教学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无法为经济不发达地区提供充足的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从而不能促进对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
为了尽量均衡教学资源在越南全国的分布,国家应在高校分布较少的地区建立更多的大学,同时鼓励研究生培养机构在这些地区实行研究生的联合培养,促进经济发展。
(三)教育投入少
越南在研究生教育培养上的经费投入少,人均培养费用低,因此对研究生的培养规格有所降低,一定程度上影响培养质量。同时,越南大学教师的工资收入不高,国家财政发放的工资约为150万越盾左右,相当于人民币500多元,这样的收入对于越南不低的物价而言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越南的大学教师们经常下了班或是空闲时间都到其他学校或是一些培训机构做兼职,以维持正常生活开支。这样,教师们对研究生的指导时间就变少,影响了对研究生的教育培养。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越南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的投入,同时增加高校教师的薪酬,为教师专心教学提供有力的经济保障。
四、结论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素质人才的教育,不论培养的类型、培养的目标及培养的规格,都要从长远利益出发,培养既要注意深度也要追求广度,不能只求数量而不求专业。越南目前的研究生教育还缺乏一定的物质保障,国家投入不够,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既有政府各部门的主观原因,也有一些其他的客观因素。面对目前的研究生教育形势,越南应结合当前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形势,改革研究生教育,提高培养质量,将人才培养目标的重心转移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不仅仅是科研能力的培养。
本文意在对刘禹锡散文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以期深入展现刘禹锡散文研究成果,进而对刘禹锡文学研究有更全面的把握和分析。
一、散文研究现状
刘禹锡的散文无论在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有相当可观的成绩。其传世的近千余首诗文中,文的创作近三百篇,占总创作量的三分之一。刘氏的散文在议论方面,大都说理透辟,论证充足,词锋犀利,雄健流畅,记叙与描写方面又能做到文情并茂,生动感人。正如柳宗元所说刘禹锡的散文“隽而膏,味无穷而炙愈出”。除一些应酬公文之外,不管是长篇巨论或精简短小的作品,多数意味深厚,引人人胜。
就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对于刘禹锡的散文研究还只是一些单篇论文,其中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主要是1995年唐骥在《宁夏大学学报》上发表的《刘禹锡散文略论》[1],1998年马来西亚学者林水在《唐代文学研究》上发表的《刘禹锡散文成就》[2],2007年章放在《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发表的《体式风潮个性――刘禹锡散文新论》[3],以及2010年福建师范大学苏文根的硕士毕业论文《刘禹锡散文研究》[4]。而这些论文从刘禹锡散文的风格、思想、成就方面论述刘禹锡散文的价值,都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当然也有有待商榷的地方。综合历代大家和当前学者对于刘禹锡诗文的研究,目前对于刘禹锡散文的发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刘禹锡生平、年谱的编纂
对于刘禹锡生平年谱的考察始于20世纪30年代,1931年子葵在《南风》上发表的《刘禹锡》对其生平作了系年,之后对于刘禹锡生平的研究开始深入,1960年敬堂发表了《关于刘禹锡生平的一些问题》,1963年又出版了《刘禹锡年谱(简编)》,同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卞孝萱先生编著的《刘禹锡年谱》,对刘禹锡生平经历和大部分诗作作了系年,由此掀起了对于刘禹锡编年研究的热潮,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一大批相关论文,如吴在庆《卞著辨补》[5]等文。此外,近年来在所出版的刘禹锡文集,全集,评传等著作中逐渐将刘禹锡生平年谱附录,进一步完善了刘禹锡年谱的编辑考察,如2003年由陶敏、陶红雨编著的《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6]就是这方面的佳作。
综合历年来对于刘禹锡年谱的编校整理,问题主要集中在刘禹锡的籍贯、家世和年龄上,其争议的原因在于史料记载的差异,首先,对于刘禹锡的籍贯,《旧唐书》本传称为“彭城人”,而《新唐书》本传则称:“自言系出中山。”彭城在今江苏徐州,而中山则是今天的河北唐县,由此引发籍贯的争议。其次,关于刘禹锡的家世,在刘禹锡的《子刘子自传》中自称系出“汉中山靖王刘胜”,后有以胡姓“刘亮”为七代祖,前后不一,而产生矛盾。再次,关于刘禹锡的年龄,《旧唐书》本传称“会昌二年七月卒,时年七十一”,而《新唐书》本传则称“卒于七十二”由于记载的不同而一度引起学者的论战。
2、交游情况的考察
刘禹锡一生为官,历经数朝,宦海沉浮,期间和大量文人、政客有交往,而对于刘禹锡交游情况的考察除了依据刘禹锡年谱外,还有一些专门的论文论及,如卞孝萱的《刘禹锡交游新考》[7],瞿蜕园的《刘禹锡交游录》[8]以及一些单篇论文,这些研究将刘禹锡的交友活动主要集中在柳宗元、白居易、元稹、韩愈、武元衡、令狐楚、裴度等人身上。
柳宗元与刘禹锡“二十年来万事同”,被看做是与刘禹锡交游最为紧密的人,研究二者的文章也最多,从现有期刊上来看,相关论文十余篇,如卞孝萱《试释“二十年来万事同”――刘禹锡与柳宗元交游小考》,张春山《珠联璧合两知己――论柳宗元与刘禹锡的友谊》、陈琼光《柳宗元与刘禹锡的关系》等,而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汪政在《安徽文学》上发表的《刘禹锡、柳宗元散文题材比较》更是在刘禹锡与柳宗元的交游的基础上将二者在文学上的成就加以比较研究,从中展现相同贬谪经历给刘柳二人带来的影响。
此外,刘禹锡与韩愈的关系一直都是学界研究的焦点,在刘禹锡的《祭韩吏部文》中,感人至深的将韩愈的一生加以颂扬,但真实的情况又是如何,卞孝萱的《刘禹锡与韩愈――之一》陈克明《略论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的友谊和分歧》等,都从史诗的角度探求他们之间真正的关系。
3、作品真伪的考辨
对于刘禹锡散文真伪问题的考辨主要集中在千古名篇《陋室铭》上,因为此文在《文苑英华》和《唐文萃》上都没有收录,前代各种版本的刘集也没有收录,仅见于清人所编《古文观止》,所以后人对其著作权提出异议。反对之声首先来自卞孝萱,他在1963年出版的《刘禹锡年谱》中提出《陋室铭》非刘禹锡所做,1979年于北山引用北宋释智圆《闲居编》中的材料,也认为此非刘氏所出。赞同《陋室铭》为刘禹锡所做的主要以吴汝煜为代表,吴汝煜在他的《谈刘禹锡的陋室铭》中也提出,虽然《陋室铭》不见于前代各本刘集,但他以刻石和碑帖的形式流传,其可靠程度决不再本集之下,并从《陋室铭》的思想内容、刘禹锡的经历和诗歌作品找出根据加以佐证。一时间,学界对于《陋室铭》的真伪以及归属问题展开的激烈的讨论。而随着《陋室铭》真伪问题的产生和升温,也带来了一系列相关讨论,其中最主要的则是对于《陋室铭》中“陋室”所在地的考辨,但是上述这些由于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所以尚难定案。
论文关键词:唐诗,“红裙”意象,服饰文化
《全唐诗》中,“红裙”这一意象共出现15次,自成一道独特的风景。文人何以如此爱恋“红裙”?红裙在唐代是哪些社会层面女性的装束?看白居易的“红裙明月夜,碧殿早秋时”①、“楼中别曲催离酌,灯下红裙间绿袍”、“几度听鸡歌白日,亦曾骑马咏红裙”、“绛焰灯千炷,红裙妓一行”;万楚的“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杜甫的“越女红裙湿,燕姬翠黛愁”;韩愈的“不解文字饮,惟能醉红裙”;皇甫松的“晚来弄水船头湿,更脱红裙裹鸭儿”;元稹的“舞旋红裙急,歌垂碧袖长”“红裙委砖阶,玉爪朱橘”……
通观《全唐诗》中涉及“红裙”的诗作,把诗句放回到原诗中,不难发现,唐诗中涉及“红裙”的多是写或者歌妓的,而只有极少的篇目是描写普通民家少女的——
唐代文人阶层与的交游是很平常的事情,他们的社交似乎总离不开妓乐歌舞、红裙侑觞。如白行简的《李娃传》、蒋房的《霍小玉传》都是士子和恋爱作品的典型代表。审视唐诗中含有“红裙”意象的诗篇,从题目看:万楚的《五日观妓》、杜甫《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二首》都是直写或者说是歌妓。从诗歌前后语境看:白居易《杂曲歌辞·小曲新词》“霁色鲜宫殿,秋声脆管弦……红裙明月夜,碧殿早秋时”写的是歌妓。韩愈的《醉赠张秘书》:“不解文字饮,惟能醉红裙。虽得一饷乐,有如聚飞蚊”写的是与歌女畅饮的场面。元稹的:《晚宴湘亭》“舞旋红裙急,歌垂碧袖长”写的是观歌舞妓跳舞夜饮的场景。其《闺晚》“红裙委砖阶……夜色侵洞房”也不是写闺中少女或之怨,这里的洞房乃是青楼妓馆中接待客人的房间。白居易的《江楼宴别》“楼中别曲催离酌,灯下红裙间绿袍。缥缈楚风罗绮薄,铮鏦越调管弦高”乃是与歌女离别夜宴的场面。白居易的“几度听鸡歌白日,亦曾骑马咏红裙。吴娘暮雨萧萧曲,自别江南更不闻”乃是追忆与歌妓美好的往昔,其《山石榴花十二韵》“绛焰灯千炷,红裙妓一行。此时逢国色,何处觅天香”是作者将歌舞妓比作石榴花的咏物之作。李郢的《自水口入茶山》“蒨蒨红裙好女儿,相偎相倚看人时。使君马上应含笑,横把金鞭为咏诗”是写与的缠绵悱恻。韦庄《赠姬人》“莫恨红裙破,休嫌白屋低。请看京与洛,谁在旧香闺?”是写给姬妾的,告诉小妾不要嫌弃自己贫穷,调侃的说出富贵之家大多喜新厌旧的习性。皇甫松的《采莲子二首》“晚来弄水船头湿,更脱红裙裹鸭儿”则是唐诗中极少的用“红裙”写少女的诗篇。
或者歌妓,在现代社会称之为“小姐”,她们真的清一色的都穿红色的裙子么?社会其他阶层的女性就不穿红裙子了么?似乎不是,《红楼梦》中王熙凤初会乡下人刘姥姥时“穿着桃红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②凤姐是荣国府的当家人,自然是贵妇人的装束,可见“红”不仅仅歌妓们的专署。
唐代的经济繁荣,其服饰可谓百花齐放。虽靠出卖色相为生计,却深知服饰的艺术效果,她们在服饰方面更是极尽所能、别具匠心。每个朝代消费时尚流变从的服饰上便可看出,她们的着装常是开一代服饰之先河——是服饰革命的急先锋。所以,她们不可能一色的穿着红色的裙子,那就太雷同、太煞风景了。福建师范大学李连秀在其硕士毕业论文《隋唐五代时期下层妇女的社会生活研究》一文中提及:“白居易《卢侍御小妓乞诗座上留赠》有‘郁金香汗裹歌巾,山石榴花染舞裙’。……由此可见,盛唐流行红裙之盛。”【1】李连秀这种看法是不确切的,正如古代把妓院称之为“青楼”、“怡红院”、“勾栏”、“烟柳之地”,把称为“红裙女儿”,甚至“红颜知己”一样,把称为“红裙”是文人士子对的一种感性表达或委婉称谓。在语言学中,词有理性意义和色彩意义之分,理性意义如:桌子、椅子、茶杯、妓院、,色彩意义如:“子衿”表男青年、“结绿”表美玉、“勾栏”表妓馆……“神女”、“勾栏美人”都指代。“怡红院”、“红颜”、“红裙女儿”……这些带有“红”字的词似乎更多的与有关系(《红楼梦》中贾宝玉命名之“怡红院”,以及唐宋诗词极少的用“红裙”来指代民家女子的不在此列)。而李连秀的理解就有些狭隘、偏颇,甚至把诗歌理解的太过于僵化、死板了。在中国古代,最初把红这个字用在花上,如张籍的“新红旧紫不相宜,看觉从前两月迟”;因为女儿如花,文人又喜欢把红这个字用在女儿身上。如“ 当户理红妆”③、如王勃的“歌屏朝掩翠、妆镜晚窥红”都是指女性……文人士大夫与的交游甚至相恋,大都建立在尊敬的基础上,所以可能不愿意直呼为妓,而更愿意采取较为委婉的称呼,比如“红颜”、“红裙”、“红裙女儿”这样的字眼儿。
结语:
唐诗中的“红裙”意象,它只是唐诗之沧海一粟,然而却折射着士人阶层的生活状况。研究唐诗中的“红裙”意象,有利于我们走进唐朝士人阶层的生活世界,了解他们和的郊游往来,研究的服饰穿着,更能走进唐代的服饰文化悠悠世界,对现代服饰的研究,也有积极的作用。
注释:
①【清】彭定求等《全唐诗》,卷二八.白居易《杂曲歌辞·小曲新词》,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本文所用唐诗皆出于《全唐诗》,以后援引不再出注。
②【清】曹雪芹《红楼梦》,《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第六回),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③【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木兰诗》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参考文献:
【1】李连秀,隋唐五代时期下层妇女的社会生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关键词】需求分析;小学英语教学;培养模式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需求分析(needsanalysis,NA)指通过内省、访谈、观察和问卷等手段对需求进行研究的技术和方法。需求分析理论最初源于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课程开发理念,即通过不同群体的学生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训练学生来构建课程(Rodgers,1980)。在我国的外语教学领域,需求分析最初应用于专门用途英语,后来逐渐扩展到外语的教育的各个层面。就具体外语课程来讲,针对社会对外语需求的分析可以确定这一课程的教学目标,而对学生对外语学习需求的分析,则可以帮助课程实施者选择符合现有外语教学条件、目前学习者知识和技能水平及其学习策略和动机等现状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学评估等(陈冰冰,2009)。
在我国2001年推进和实施小学英语教育以来,英语课程的开设规模在不断扩大,小学英语教师的师资学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小学英语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随之小学英语课程的继续扩大,小学英语教师师资数量匮乏,质量不高的问题也日益突出。而作为小学英语教师主力人群,怎样培养英语专业的专科生和英语专业专科毕业生应该具有怎样的专业素质结构,已经成为我国小学英语教育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将从需求分析为理论依托,以社会对小学英语教师的需求和英语专业专科生对自身专业知识的需求为着眼点,对专科层次小学英语教师的培养进行探讨。
二、相关文献综述
国外将需求分析理论应用于外语教学研究已有30多年的历史,研究的重点也从最初的应用到专门用途英语(ESP)领域逐渐转移到普通英语(GE)的教学领域。Mead(1980)在对调查了学生学习专业英语和实际需求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如果所学的英语知识和他们的专业知识有关,能够满足学生客观需要。Huchinson和Waters(1987)研究结果显示,学习动机与态度、兴趣、学习风格、学习资源和学习时间的安排对学习者学习需求的影响不容忽视。近年来,我国学者也逐步将这一理论引入到国内的外语教学理论,从理论层面到实证研究都进行了探讨。束定芳(2004)认为需求分析可分为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前者主要指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有关人员外语能力的需求,后者指学生目前的实际水平及其希望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陈冰冰(2009)强调对需求分析的持续性,这样才能掌握动态的需求变化,获得稳定的信息,最终对需求做出正确的判断。曹玉坤(2011)对学前教育(英语方向)专业学生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学生对学前英语教育职业技能的需求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十分显著的差异,学生往往忽视对职业技能的掌握,而这些技能在学前英语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
三、小学英语教育方向(专科层次)的需求分析
根据束定芳(2004)提出的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兼顾的需求分析理论,笔者选取了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研究对象。对159名英语专业学生和35家用人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以期通过本研究发现小学英语教育方向学生和用人单位对于学生的专业需求和职业需求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从而探索高等师范院校小学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方面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根据对调查问卷和访谈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在英语专业知识的需求方面显示学生更为看重语法、口语、阅读和词汇方面的专业能力。而用人单位更看重学生在口语、语音、音调方面的能力。二者在词汇、翻译、语音、语调、文学和语言学方面的需求具有显著性的差异。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小学英语作为英语教育的启蒙阶段,更希望小学教师在语音和语调方面更加地道,对于小学英语教师的翻译、文学和语言学方面能力没有过高要求。
在职业技能方面,用人单位更倾向于学生掌握良好的职业技能,尤为看重学生的对于小学英语教学法、板书能力、英文书写和课堂组织的能力。而学生普遍对于自己职业技能的要求要低于专业技能的要求。两者在板书能力、英文书法、课堂组织、肢体语言、儿童歌曲和故事能力方面都存在显著性差异。
四、小学英语教育(专科层次)培养模式初探
通过对问卷和访谈的分析,笔者对高等师范专科院校的小学英语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有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要注重学生英语专业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重点规范学生的发音,强化学生的语音、语调和课堂用语的规范使用。并且通过建立院系自身的考评制度,力求使每一位学生在毕业之前能说一口标准的英语。其次,选取适合学生的教材,适当降低教材难度。专科学生学习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同时学生之间的学习水平差异较大,因此对于英语专业知识不宜拨的过高过快,要坚持适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打牢基础知识。对于英语专业的高段课程如翻译、语言学、文学等课程可以将必修改为选修,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自主选择,拓展学生的视野。再次,加大力气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作为启蒙阶段的英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两笔(粉笔和钢笔)一画能力的培养和考评。同时将每学期的教学见习纳入教学大纲,充分重视学生教学见习和教学实践的环节,使学生的教学见习和教学实习要有目的、有针对、有检查、有收获。最后,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培养学生对儿童歌曲、儿童绘画、儿童舞蹈和儿童故事的了解。并根据学生自身的特长让他们选取其中的一到两项加以训练,做到人人有特色,各各有技能。
参考文献:
[1]Hutchinson,T.&Waters,A.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Alearning-centeredApproach[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7
[2]Mead,R.ExpectationsandSourcesofMotivationinEAP[J].EnglishLanguageResearchJournal,1980,(1).
[3]Robinson,P.ESPToday:APractitioner’sGuide[M].NewYork:PrenticeHall,1991.
[4]陈冰冰.国外需求分析研究述评.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2).
[5]陈冰冰.大学英语需求分析模型的理论构建[J].外语学刊,2010(2).
[6]曹玉坤.学前教育(英语方向)专业英语课程开发需求分析.河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同等学历,2011.
当我通过《中国教育报》和中央电视台等媒体了解到这个神奇的年轻人时,我就在想,这样的新诗教如果能够惠泽更多的教师和孩子,将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于是,2002年,我让自己的研究生与苏静取得了联系,邀请她参加新教育实验的首次年会。在苏州,我们有了第一次会面。她对孩子的热爱,对诗词的见地和对教育的真诚深深打动了我,我随即将其招致门下,成为苏州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我希望苏静能够涵养元气,通过三年的专业学习,更好地研究和传播新诗教,打造一门弘扬传统文化、体现新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儿童诗意课程,让全国参与新教育实验的学校都有机会走进新诗教,感受古典文化和诗意教学的魅力。
三年的研究生学习让苏静更加成熟和理性,她一边研究诗教理论,一边进行诗教实践。三年间,许多新教育实验学校都留下她授课研讨的足迹,她的硕士毕业论文也是以诗教为题。2006年,从苏州大学毕业后的苏静回到故乡青岛,成为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小学教育系的教师。她对我说:“朱老师,我很庆幸,一直没有脱离小学教育。我喜欢孩子,也一直希望能够在更高层次上做小学教育。我如愿以偿了。今天,我所教的大学生们将成为未来的小学教师,他们将改变无数孩子的命运。所以,我更加责无旁贷,我要带他们走进新教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更会把新诗教进行到底,打造体现新教育精神的儿童诗意专业课程。”
她说到做到。此后的苏静,以大学教师和新教育“儿童诗意课程”公益项目组负责人的身份,开始了儿童诗意课程的进一步研发和实践。她带领着一群和她一样执著的青年教师志愿者,利用节假日走进偏僻的大山,也走进繁华的都市,从讲授课程到修改打磨到教师培训,为新教育实验区的教师和孩子们送去诗意的温暖。她一直都说,做新教育是她最快乐的事,她可以真实地感受到师生精神状态的改变,虽然新诗教只是新教育星空中的一颗小星,但也可以自得其乐,点缀夜空的寂寞。
谈到诗教,我不由想起了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老人——89岁的叶嘉莹先生,她说她这一辈子都是为诗教而活着。我在想,如果苏静和千万致力于诗教的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们,也能够像叶嘉莹老人那样,再有五十年、六十年的时间为诗教而活着,我相信诗教的复兴、中华文化的复兴是有希望的。2006年,我在一次苏静诗教研讨会中,提到了叶老的一些观点,至今想来仍有感动挥之不去,我愿意再次写出来与读者们分享。
记者访问叶老的时候,叶老说: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医治唯利是图、浮躁病、空虚症的一剂良药,能够给人们的灵魂洗个澡。她在介绍经验的时候说:“我六岁时候开蒙的读物是《论语》。”但是她女儿上学时背的却是简单的儿歌,她认为这些对启迪儿童的思想和知识储备起不了太大的作用,反而会浪费孩子一生最珍贵、最强大的记忆。如果让他们背诵一些古典著作、诗词,他们则一生都不会忘记,而随着生命的成长和理解力的发展,自然就能够悟出其中的道理。
叶老先生还说,学人文学科的,应当担当起将民族精神命脉传承下去的责任。而学习中国古典诗歌,能够唤起人们一种更富于高瞻远瞩之精神的不死的心灵。的确,优秀的诗歌经过千百年来的淘汰,千百年来的历史冲刷,传颂至今的都是能够超越物质世界的而抵达精神世界的表达。可以说,诗是千古以下的心灵和千古以上的心灵的一种交流,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造访,穿越时光的旧路,两个灵魂碰撞着,散发着诱人的光泽。而教诗歌,则是注重诗歌中感化的生命,不仅带着自己的生命,而且带着古人的生命。诗歌是“活的”,是生生不息的。
所以,当我前不久读到苏静的诗教教材时,感到很欣慰,因为在苏静的这本书里,所有知识都是以生动的故事启蒙,闪烁着鲜活的人物情感。例如,在上编“诗与历史”中,我们看到的是历史长河中诗词的流变和诗人的坚守。孩子们不仅能够通过诗词厘清历史的脉络,而且还能通过诗词故事和经典诗句,对诗人产生深刻的情感共鸣。在下编“诗与生活”中,融合了诗词对生活诸多层面的影响,孩子们可以通过诗词走进古人的生活,用生命聆听生命,用歌唱回复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