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9 04:45:0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传媒专业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初识《青年记者》源于一封电子邮件。2004年中,我担任人民网传媒频道主编。传媒频道以传媒业界资讯,服务传媒人士为主要职责,工作之一就是转载、传媒类报纸期刊的新闻和学术研究文章。《青年记者》杂志也是频道转载新闻的来源之一。记得有一天,编辑告诉我频道邮箱里有封来自《青年记者》主编的信,信别谈到编辑部非常重视人民网传媒频道对杂志文章的转载,并通过网络选取的杂志内容,分析杂志所刊载文章的受众阅读倾向和受欢迎程度。看完邮件后给我的第一感觉是,这是一本积极进取的杂志,这是一本与时俱进的杂志。在互联网泡沫刚刚过去的时候,编辑部能够主动关注网络,重视网络,走近网络,足见他们强烈的网络意识,他们对网络的深刻认识。
随后的日子里,传媒频道和《青年记者》开展了两项网络合作,一是在频道为《青年记者》开设展示窗口,刊登杂志每期的内容;二是共同举办“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当时传媒类杂志上网的并不多,有些杂志即使内容上网了,也出现各种情况:或者比正常发行滞后,或者只是部分内容上网,或者不愿把内容给其他媒体网站。他们认为网上出版会影响杂志的线下发行。在接触《青年记者》之前,我们也曾与一些传媒类杂志商谈提出将其内容放到网上,得到的答复或是拒绝或是要研究研究。因此,当我们抱着试探的心态向《青年记者》提出同样的想法时,我们对结果并没有太高的期望。但出乎意料的是,编辑部不仅签署了杂志内容合作协议,而且很快付诸实施,每期按时、按量将内容打包发邮件过来,遇到特殊情况还在邮件别说明。《青年记者》的这种决断,让我再一次看到了他们拥抱网络的坚决与果断。
如果说,在频道开设窗口是送上门的一次被动接触网络的话,那么联合频道共同举办“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则是《青年记者》拥抱网络的主动出击。当前,国内已有新闻院校或新闻系、新闻专业上千个,在校新闻学子近10万人,在新闻学子中开展优秀论文评选是一项创举,不仅符合《青年记者》杂志的定位,也为新闻学子提供了一方展现才华的田地。但杂志的容量毕竟有限,借助网络平台,尤其是大型网站传媒频道的平台,既解决了论文评选的篇幅容量问题,又开辟了新的传播渠道扩大了活动的影响力。《青年记者》主动运用网络、走刊网互动的策略丰富了期刊内容来源,推动期刊走进传媒学子中间,大大扩展了网络时代专业期刊生存发展的新空间。至今,论文评选已开展三届,每届都收到几百篇学术论文,在新闻学子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2005年底,因为种种原因,我离开了传媒频道,但工作之余依然会上《青年记者》网站看看。忽然有一天,我发现网站变样了,页面丰满了,内容丰富了,形式多样了。不再是简单地将杂志内容搬到网上,还开辟了“业界资讯”、“友媒动态”等新的板块,更多的业界资讯和学术文章;不再是简单地提供信息资讯,还增加了“网上订阅”、“网上投稿”、“主编信箱”、“编读往来”等更多与网友互动的板块;在网站上,杂志通过网友注册登录开始注意收集阅读者的信息,借助“大众社区”的“传播评论”子论坛展开传媒类话题讨论。看着《青年记者》网站改版后的清爽、简约又不失丰满的页面,我忽然意识到《青年记者》拥抱网络的坚定和执着已经从进入到了实质,已经开始有意识地经营网络,走自己的刊网互动、刊网融合之路。这是目前大多数传媒类杂志网站所忽略、所欠缺的。
互联网大潮来势汹涌,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媒体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作为一本传媒专业类期刊,如何在网络的冲击下赢得读者、占领市场,是摆在每一个期刊经营者面前的现实课题。《青年记者》积极拥抱网络的心态、积极利用网络的行动、积极经营网络的举措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答案。
1.1充分发挥实验室教学、科研、服务的三大功能与学术型研究生相比,专业硕士生更重视实验课程。虽然学术型研究生也有一些类似的实验课程,但教学效果的优劣往往不会引起教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重视程度甚至低于本科生),有些甚至流于形式。原因在于其更重视理论和学理性的探究,技能性的课程只是了解一下而已。专业硕士生则不同,学会技能是其就业的“看家本领”之一,因而学生和教师都格外重视。实验室精良的设备、完善的服务、科学规范的管理为教师课堂演示、操作和学生实际模拟、操作提供了客观条件。实事求是地说,良好的实验教学是培养新闻传播学专业型硕士的重要硬件之一。实验室也是完成科研成果的重要场所。专业型研究生可以承担或参与媒体或导师的部分课题,并在实验室完成。教师的涉及实验的课题也可以在实验室完成,甚至本科生的有关传媒的课题绝大多数也是在实验室完成的,传媒实验室是学生和教师科研成果的重要出产地和科研的基本场所,为学生和教师的科研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实验室也同样很好地发挥了服务的功能。除了服务师生的教学科研以外,至少还包括对内和对外两个服务。对内,专业型研究生可以在本校的新闻中心兼职做主持人、编辑、记者,通过策划、采访、摄像、剪辑、制作、播出等环节,展示了学校的风貌,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服务了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对外,专业型研究生可以把实习岗位的部分工作转移到实验室来做,或是承担的媒体的课题也拿到实验室来完成,这既缓解了社会媒体的资源紧张状况,又使社会媒体受益,同时也达到了服务社会的目的。
1.2专业硕士生有研究成果,增加了学生就业前自信心相对于学术型的硕士来讲,专业硕士生似乎更容易在媒体找到工作。这是因为媒体固然需要学有专长的研究人员,但更需要上手快、会操作的复合型人才,且这部分人占媒体聘用人的大部,如编辑、记者等。专业型研究生在实验室制作的作品,可以参加省里组织的“DV作品大赛”、“专题片大赛”、“图书装帧设计大赛”、“杂志封面大赛”、“广告创意大赛”、“网页制作大赛”等,获奖作品可以作为就业求职的成果,用人单位自然愿意录用有成果的应聘者。也就是说,在学校就实现了由“校园传媒人”向“社会传媒人”的转变。专业硕士生有自己的获奖成果,就为求职增加了自信心,增加了“命中”的可能,从而缓解了以往许多研究生由于手里没有“过硬的成果”,面对用人单位的种种提问,倍加忐忑的尴尬状况。
1.3倒逼了导师的实践能力专业型研究生的实验课一部分由校外实践型导师来上,但大部分实验课是由校内理论型导师和一部分非导师来上。校内导师一般理论水平较高,但媒体实践经验、操作技能相对缺乏,带学术型的研究生还能凑合过关,带专业型的研究生就明显地表现出自己的缺陷和短板。因此导师必须适应专业硕士生的培养要求,强化技能。新闻类的实验课要掌握电视片的拍摄、剪辑、配音、制作等全部技能。传播类的实验课要掌握广告的设计和制作,图书的装帧设计、排版和印刷等技能,报纸、杂志的排版,杂志的封面设计,网页的制作等相关技能,这对学术型的导师来说并非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虚心学习并付出艰苦的努力才能达到。专业硕士生的培养目标倒逼理论型导师强化自己的实践技能,使导师自身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双赢。
2新闻传播学实验室在专业硕士生培养中的实施方案
2.1实验室的配备要实现全媒体模拟培养职业型、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没有装备精良的实验室是难于奏效的,实验室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和水平。一是从规模上看,实验室要实现全媒体模拟。也就是说媒体有什么设备,实验室也要有什么设备。媒体大体有哪些工作流程、工作环节,实验室也需要具备同样的工作流程、工作环节,只是程度、精准度不同而已。二是从水平上说,实验室设备的型号、参数、配置要与现代媒体同步,至少要不低于当下媒体的水平。具备了这2个要件,学生才能把媒体的工作拿到实验室来做,才能实现媒体与实验室的“兼容”。实验室的全媒体模拟,为相关高校提出了硬性要求,相关高校要高度重视,舍得投入,要像建设工科实验室一样建设新闻传播学实验室。如果仍然沿用培养学术型研究生的方法来建实验室,专业硕士生的培养目标便无法实现。
2.2完成平时作业、结课成果和社会实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对专业硕士生考查的重点,因而教师在布置平时作业和结课成果时,一般是选一些实践性较强的题目供学生选择,既可以是媒体或导师课题的一部分,也可以自拟题目完成一项应用性的成果,而这些都是在实验室完成的。实验室又为专业硕士生进行社会实践提供了重要平台和必备条件。学术型研究生的社会实践往往流于形式,甚至个别研究生找个单位开个证明蒙混过关。专业型研究生的社会实践就不能敷衍了事,必须扎扎实实做好。依托实验室这个平台可以很好地完成社会实践的任务。实验室既是学校的一部分,也是社会的一部分,专业型研究生可以在学校的新闻中心兼职,担任主持人、编辑、记者,通过在实验室拍摄制作节目,为校报、杂志社排版,承担校报和杂志社的部分编辑任务,设计、校园公益广告等社会实践活动,使研究生亲身感受校园传媒的实际情况,增长见识,积累经验,为进入社会媒体岗位实习打下基础。
2.3完成毕业论文专业硕士生的毕业论文大致分为毕业设计和调研报告2类。其中毕业设计可以采取“作品+报告”的形式,如新闻学专业的可以是“新闻调查片+报告”,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可以是“专题片+报告”,广告专业的可以是“广告设计+报告”,编辑专业的可以是“图书装帧设计+报告”等,这些离开了实验室是难于完成的[9]。调研报告可以以媒体在工作中或管理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作为选题,重点考查研究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调研报告不仅要有调研采访,更要有相关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这些内容也离不开实验室。实验室是毕业论文的出产地和加工厂。
2.4吸纳社会资源,建立联合培养基地为保障新闻传播学实验室在专业硕士生培养过程中的长远发展,学校要树立服务意识,切实加大投入,提供和保障开展实践的条件。如实验室与社会媒体建立联合培养基地,为学生学习、实践、创业等提供良好条件;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建立“实验室+媒体”联合培养基地,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这是实验室在专业硕士生培养过程中需持之以恒的长效机制[11]。另外,联合培养基地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文章上,应该在挂牌之后切实发挥基地的培养作用。导师在平时作业、岗位实习以及毕业论文等多个环节要加强和社会媒体培养基地的合作,多吸纳先进的社会经验,与时俱进。
3结束语
关键词:英国新闻传播学教育现状
英国作为主要的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之一,是现代高等教育发源地之一,新闻学起步较早,在新闻传播学教育方面具有十分突出的优势,值得我们进行学习、研究与借鉴。
一、中国新闻传播学发展趋势
随着新闻装备、人们思想观念、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提高,新闻传播学得以飞速发展,并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与特点。
(一)、新闻学与传播学的相互交叉融合。传统的新闻学研究突出实用性质,淡化理论性。传播学被引入新闻学界以后,新闻学研究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研究领域,它包括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等多种传播媒体或形态,而且涉及了大量的非新闻类的媒体传播的内容。这种融合不仅是原来两个学科的融合,而且与传媒活动相关的各个学科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新闻传播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中。这就要求必须创新现有的课程设置以及教材内容的划分方式,重新构建一种适合新的环境条件的新闻传播理论。
(二)、新闻传播学的研究领域正在不断扩张。近年来,中国的传媒处于大整合的时期,传播业急速膨胀,传媒每日每时与社会发生互动,矛盾冲突的频率上升,新闻官司增加,社会对传媒职业道德不规范的指责增多。因此,传媒业自身的法治建设和职业行为的规范化,越来越成为学界关注的问题。传媒经营、新闻法治与职业道德成为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新领域。
(三)、新闻传播学的内涵不断拓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广播电视特别是电视的发展速度和规模空前。从行政、综合市场、专业市场三个角度看中国电视产业的市场格局,中国电视产业呈现三大发展趋势:政府导向让位于市场导向;民营电视业将成为市场上的一支重要力量;电视资源要素的流通和集中同时进行,形成区域性传播中心。
二、英国新闻传播学教育发展历史渊源
英国作为主要的西方发达国家之一,在近现代新闻传媒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新闻传播学教育源远流长。
(一)英国新闻传播学教育起步较早。
英国最早的日报《每日新闻》创办于1702年,是世界上较早采用双面印刷并分栏、较早形成近代日报形式的报纸;1851年出现在伦敦的路透社,是世界上首批诞生的新闻通讯社之一;1922年以民营形式组建的英国广播公司于1927年改组为公立(BBC)以来,已成为西方最大的公共广播电视机构;1936英国广播公司(BBC)建立的电视台是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英国的新闻传播教育也伴随着新闻媒介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在英国人的观念中,掌握实际本领的最好办法就是实践,从实际接触中学习其中的技巧,新闻传播教育也不例外。这种理念影响着早期的英国新闻传播学教育,奠定了英国新闻传播学的地位。
(二)传播学发展先于新闻学。英国的传播学出现在新闻学之前。早在上世纪30年代,一些社会科学家便开始对媒体效果研究产生兴趣,传播研究与传媒研究院系应运而生。西方新闻学的研究领域很早就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传播学,范围更加宽泛,设计大量的非新闻类的媒体传播内容,以及广告研究,公共关系研究,媒体经营研究等。在英国传媒教育领域颇具盛名的城市大学新闻系被规划入该校的艺术学院,而另一所著名的维斯敏斯特大学新闻和大众传播却在同一个学院,还有一些院校的传播学被划入英语学院和商学院。
(三)新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起始较晚。在新闻与传播学教育方面,伦敦大学曾率先开设新闻学专业本科教育(非学位教育);最早开设新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的是卡迪夫(Cardiff)大学,于1971年开始进行新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伦敦城市大学于1976年开始辨新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但本科学位教育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英国的新闻与(大众)传播学教育、媒介教育起始较晚,但英国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具有自己特色的大学教育传统和发达的传媒业等基础,在新闻与传播教育/媒介教育与研究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
三、英国新闻传播学教育现状
英国高校的新闻与传播学教育,尤其是研究生层面的教育,新闻学教育与传播学教育区别较明显,而且整个学科领域的教育总体上也形成了几种不同类型的学位点,而各校又自有其特色。
(一)新闻传播学强调专业实践性。从新闻学与传播学教育的区别角度来讲,英国新闻学教育领域的学位点,虽然提供宽厚的理论框架,但更加突出的是强化专业新闻实践。无论是伦敦大学戈德斯密斯学院媒介与传播系研究生教育中按媒介及其实务细分的专业方向设置,还是威斯敏斯特大学媒介、艺术与设计学院研究生教育中划分较宽的专业方向设置,均要求学生深入某种媒介领域进行大量练习。而传播学领域的研究生课程设置,则侧重于传播学、文化学和相关学科的理论视角、争议点、研究方法等,以便为研究生选择课题进行研究,奠定宽广的理论基础。
(二)新闻传播学教学要求严格。关于整个学科领域形成不同类型的学位点,英国高校的新闻与传播学科的研究生教育,不仅有欧美较为常见的研究型、课程(教学)型之分,而且还有研究与课程(教学)型,而且对课程学习的数量要求非常高。就“ResearchDegrees”来说,不但该专业的博士学位点在时间分配上以研究为主,并对开题报告、研究项目和博士学位论文有严格的要求,要求博士论文达到8~10万,并强调博士论文对于专业的独创性贡献,而且该专业的哲学硕士点(A型)也要求学生聚焦于选定的研究领域并撰写4万词的学位论文。而该专业属于教学(“TaughtProgrammes”)的硕士学位点,则要求研究生修满4门课,撰写1万词的学位论文。
(三)社会科学特征明显。英国站在社会科学的视点上研究新闻和传播活动的规律,表现出较强的社会科学特点。从理论课授课内容也可以看出其较强的社会科学特点,比如《新闻理论》,涉及战争与新闻、新闻业市场结构与新闻实践、新闻从业者为谁而工作、新闻与政治、国际新闻流与通讯社等专题。与英国相比,中国的新闻与传播学教育尤其是新闻学教育表现出较强的人文学科特点,新闻学更多地“体现出政治与文学杂揉的特点”,“更具人文学科的特点”。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这种新闻学教育视角与社会对新闻人才的需要基本合拍。但是,“当新闻活动越来越表现为一种文化消费活动时,以社会科学的态度对待新闻学已是一种必然选择。”站在社会科学的视点上把握新闻传播活动的规律,可以让新闻学教育更贴近现实操作。:
(四)学校教育国际化特色突出。此类学校师资构成较为国际化,不少教师来自国外;其学生结构更呈现出国际化特征,约50%的研究生是外国留学生。这种师、生构成的国际化特点带来的文化间的相互融合,一方面增加了彼此间了解不同文化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以及对于新闻与传播学领域的重要概念的多元文化理解;但同时也因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带着其对一些重要概念的不同理解在一起学习而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社会传播现象和传播学科的跨学科性质,在当今时代传媒的传播活动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这种跨学科、个性特色突出的专业方向,有利于培养宽口径、复合型的传媒人才,也有利于对于传媒实践的深刻理解。
Abstract: As knowledge is more important than ever in the modern society, science popularization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recent years, Hebei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but remains confronting obvious problems and inadequacy in science popularization. Science popularization has always been a multifaceted social activity. But research on science popularization has rarely focused on literature. The purpose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is to reduce the distance between science specialists and the public. Mass media is a dominant means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But because of lack of interesting elements, the science popularization function of mass media has been weakening in the fierce competition of market economy. Contrastively, citizens' demands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getting increasingly stronger. Therefore, it is quite necessary for media to absorb some new inspiring elements to improve its capacity of popularizing science. Combined with various media among which the most important are electronic and print media, literature can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by its strong interesting functions.
关键词:文学;科学;相结合;科普传媒
Key words: literature;science;combination;media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中图分类号:G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4-0304-04
0 引言
科普内容很广泛,本文主要聚焦于创新科普途径的建设。科普创新不只是一个理论的界说,它的一个重要实践目标是建构有吸引力的科普创新途径。科普传媒是构成科普实力的重要元素。科普传媒是指传播科技知识的载体,包括与科普有关的报纸、杂志、图书、影视、广播、电视及声像制品和网站等。每一个要素不断优化,就意味着综合科普能力的不断提高。针对河北科普传媒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如,原创性科普佳作比较匮乏,创作手法单调创新性不强,大众传媒科普功能未能充分发挥等,本文旨在找出一条优化河北科普传媒的创新途径。
优化科普传媒工作需要在保障知识科学性的基础上,在内容和形式上再进一步创新。科普处于科学和人文的边缘,科普创新是科技原创新基础上的再创新,是一种综合创新。科学技术是面对自然的创新,而科学普及则是面向人的创新,因此从知识领域上看,科普创新就是以科技知识为基础的人文创新。科普途径是多样的,而文学途径则是我省急需加大力度建设的。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发现河北科普传媒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探索优化河北科普传媒建设的创新途径。本文的假设是发展科普文学对每一种科普传媒要素都有正的相关性。
1 国内外针对科普传媒的研究现状
一、为何开展传媒音乐人才培养
传媒音乐人才的培养,是我国传媒音乐教育发展和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要求。传媒技术和音乐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给传统音乐文化产业带来了巨大而又深刻的变革,也为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的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通过采访的定性研究方法,围绕演出、影视音乐传媒、无线音乐等三个行业展开调查,针对每个行业选取了相关个案,重点调查了相关企业的主要部门、运行机制以及相关职责,分析与总结出具有共通性质的业务类型,并以此为依据来说明开展传媒音乐人才培养的现实性和重要性,也为如何培养传媒音乐人才提供了现实依据。
(一)演出行业①
当下中国的演出市场,根据演出的音乐类型和经营主体,可以分为音乐厅音乐经营、体育场馆演出经营、小众音乐的现场演出经营和音乐节等四个主要方面。
【个案调查】国家大剧院:在国有体制框架内产生,在国家资金注入和政策支持的前提下,充分参与市场竞争,承担公众艺术教育、商业演出、公共文化交流等多项音乐文化传播职能。基本的业务部门及职能涉及如下:
(二)影视音乐传媒②
在传媒娱乐空前活跃的时代里,更多文化传播、传媒公司涌现出来,融合艺人经纪、唱片制作、影视传媒、演艺交流、无线音乐、版权等业务类型为一体,很多传统的唱片公司和演出公司也挣脱单一的经营模式,以市场利益最大化为导向,向综合娱乐行业迈进。
【个案调查】北京美乐文化传播公司:综合性音乐传媒公司,曾签约和彝人制造、阿木、李健等百余名艺人,是一家致力于中国原创音乐的推广和发展、唱片制作、艺人经纪、演艺交流的综合性传媒公司。各个主要部门及工作内容如下:
(三)无线音乐③
无线音乐是运用数字化手段,以计算机为主体而制作的数字音乐产品。其业务是用户利用手机等通信终端,以SMS、MMS、WAP、IVR、WWW等接入方式获取以音乐为主题内容的相关业务的总称。具体包括现有的彩铃、振铃、无线音乐俱乐部、无线首发、无线音乐搜索以及即将推出的音乐随身听。
【个案调查】无线星空音乐有限公司:专注于数字发行领域在无线、互联网、终端、运营商等多渠道的营销推广活动,力图实现数字音乐版权在信息网络传播领域中的商业价值最大化。各个业务部门基本工作内容如下:由以上案例调查情况可以看出,这些行业内部所蕴含的共通业务类型可概括总结为如下九个方面:音乐产品及活动监制;音乐市场营销与推广;媒介运用与宣传;音乐市场开拓与调查;音乐产品研发;音乐市场培育;音乐产品与活动策划;艺人经纪;音乐版权洽谈。这些具体环节构成了传媒音乐行业中的核心业务类型。
针对以上产业共通的业务类型,我们可以进一步发现音乐产业所需人才的跨界交叉能力,以及传媒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跨学科性。而目前,我国学校音乐教育(音乐院校音乐教育、高师音乐教育、传媒音乐教育)的培养目的各不相同。音乐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更多的音乐表演或音乐理论方面的突出人才,要求具备高、精、尖的专业水平;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基础教育服务,具有师范性、专业性和基础性的特点。在传媒技术与音乐文化产业结合越来越紧密的态势下,从上述传媒音乐行业案例调查的实际情况而言,在音乐文化产业领域中,我们所培养的新型/复合型专业人才有着极大的市场需求。并且,这种复合型的传媒音乐人才的培养是音乐院校教育和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远远不能完成的。因此,培养适应当代音乐文化发展的传媒音乐人才也是一种时展的必然走向。
二、何为传媒音乐人才
从学校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的角度来看,高校传媒音乐教育的发展和全国近一百三十个专业艺术院校、高师院校所设立的,具有传统学科色彩的音乐学专业相比,既有根本的区别,又有内在的联系。我们所谓的传媒音乐教育是指以音乐学为基础,以传播学为依托,以音乐在现代传媒中的多元组合方式和传播管理为主要研究对象,将音乐策划、音乐传播、音乐营销等新型音乐应用门类作为主要的研究和教学手段,是跨学科的新型专业④。因此,传媒音乐教育是一门极具包容力的综合型学科。如果我们把音乐院校培养的专业音乐工作者称之为“音乐人”的话,那么,传媒音乐教育培养的人才可以称之为“传媒音乐人”。传媒音乐人具有双重职能。第一,要为当代传媒系统中所有与音乐相关的传播活动服务。他们应具备音乐传播调查、音乐项目策划、音乐产业管理、音乐节目制作与编辑的能力,并且熟悉音乐著作权法、经济合同法以及国家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了解音乐传播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理论前沿及其在音乐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应用前景,具有音乐市场的分析、观察能力。能在音乐传播的各个环节(音乐剧场、广播电视、网络传播、唱片、音乐报刊媒介等)与时俱进地适应社会发展。第二,他们也是音乐家的合作者。他们和音乐家一起,共同站在当代与未来的社会音乐生产平台上,为社会提供音乐产品。在当代和未来,音乐家们的艺术与技术,只有在传媒音乐人的协助下,才能更充分地发挥,更全面地得到社会的认可。
三、如何培养传媒音乐人才
由于传媒音乐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特殊性和复合型,所以,其学科设置要求具有极强的传媒类指向性。再加上传媒音乐教育系统与各类媒体的悠久渊源关系,为传媒音乐理论资源贮存、媒体内部实地调查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就目前我国相关院校(如中央音乐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国戏曲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上海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和沈阳音乐学院等)所开设的与传媒音乐行业相关的课程设置而言,大致可以总结为音乐传播、音乐编辑、电子音乐制作、音乐商业管理和艺术管理等几个主要专业方向。构建并实施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传媒音乐人才培养的核心与关键。因此,必须全面推进传媒音乐教育的教学改革,才能有效地提高传媒音乐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完善传媒音乐专业方向设计,丰富培养方案。要根据传媒音乐人才的市场需求及培养目标,设计大致的专业方向,如音乐传播方向、音乐编辑方向、电子音乐制作方向、音乐商业管理方向,等等。并以相关音乐和传媒理论课程、实践系统、创新环节和音乐文化活动等为主要载体,运用学校、媒体单位和社会的各种资源,来实现传媒音乐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进行。总体而言,各个传媒音乐专业方向构成的教学体系和各种实践(如音乐传播调查、音乐行业职业状况等专业实践或者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及由科研、音乐作品创作与展演等组成的创新教学体系构成了传媒音乐人才的培养体系。而这三大培养体系设置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决定着传媒音乐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与否。
关键词:新闻专业;教学体系;实践;构建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7-0207-02
目前,各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的实践教学形式大致有实验课教学、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等。看似周密的实践教学体系实际上存在一定的弊端,实验课教学基本上属于印证性实践,其目的只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理论难点,这种远离社会完全在封闭的设定环境中完成的工作对于特别需要创新能力的传媒专业的学生而言其作用是有限的。而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及社会实践等一般为分散实习,不利于学校对毕业生教学指导和管理,无法根据专业和教学的具体要求去进行实践。
为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围绕新时期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起一套与现代新闻传播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结构和功能最优化的教学内容体系。
一、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目标
(一)新闻传播基本业务能力的培养目标
新闻传播的基本业务能力是实践能力构成要素中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
1.采编能力。要求学生能掌握采访的一般规律和技巧,学会撰写各类新闻稿件并进行编辑处理。
2.写作能力的目标要求。要求学生能写一手规范的汉字,能够规范地写出各种体裁文章,尤其是各类新闻作品。
3.策划能力。要求学生熟悉策划运作规律、掌握策划的基本方法,形成综合的各项策划技能,能做出采访的具体策划方案。
4.评论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新闻评论的特性和写作要求,可以撰写出有深度的评论作品。
5.社会调查能力。要求学生能结合实际工作中的某一课题来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写出有一定质量的专题调查报告。
(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
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新闻学、传播学的理论知识及基本业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
1.分析判断能力。要求学生在观察和采访人和事物、事件的时候能够分析有关的新闻素材,能够辨别真假、好坏、善恶,所做作品立场倾向正确且具有深度和广度。
2.人际交往能力。要求学生能够与形形的人打交道,能跟不熟悉的人做深入交谈,能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
3.团队协作能力。这种协作能力主要包括团队协作能力和与被采访者的协作能力。新闻采访或写作往往需要多名记者集体作战,在采访中遇到要打交道的人时,要能充分与人交流协调,在讨论中发现问题,在协商中取得共识,善于接纳和尊重他人,在工作中相互合作,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求得自身发展。
4.语言表达能力。普通话能力测试成绩应达到二级甲等以上,并且能够准确地把握日常人际交往中的交谈技巧,掌握各类采访表达的技巧。
5.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掌握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基本操作和方法,熟练运用办公自动化软件,掌握网页制作和网站开发技术,能熟练运用网络获取和处理相关信息。
6.外语应用能力。能阅读一般性的英文新闻,可以在对外交流、采访中使用外语进行表达。
(三)发展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创新是新闻工作者必备的能力之一,只有创新才能创作出好的新闻作品。培养创新能力需要一个过程,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要具有敏捷的思维。在进行新闻实践的过程中要多动脑筋,力求有所创新。
二、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
(一)专业基本能力训练平台
1.学科设置和课程设置方面应以厚基础、宽口径、应变性强的培养模式来提高传媒人才对飞速变化的社会的适应性。新闻传播学科要根据媒介形势发展的新态势来设置新的专业方向。另一方面,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也相应增加新的课程,如媒介经济、媒介管理、网络传播、新闻伦理、新闻法规、媒介素养教育等,供学生自由选择。
2.在教学方法上应更多地采用案例教学、新闻实景采写、版面编辑创新评价等新方法,这也是高校新闻教学方式创新的重要内容。
3.开设综合性实训课程。构建“模拟媒介环境”,通过对采、写、编、评以及摄、录、播等各单个实验项目进行整合和调整,设置既满足新闻业务理论教学要求又训练学生综合能力的“采写编评一体化”课程。
4.给学生提供多元的、分阶段的专业实践机会。新闻院系应该创造条件、广搭桥梁, 与媒介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实践机会。新闻实践所解决的不仅仅是新闻操作方式和方法的熟练问题, 更是对新闻意识的挖掘与培养。学生参与新闻实践的目的在于及早地熟悉媒介环境, 以期将来更快更好地适应传媒职业生活。
(二)综合实践能力训练平台
1.打破专业界限,加强对学生通识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着眼于培养传播通才,以适应复杂环境中不同媒介的需求及学生更广阔的从业趋向。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上,要把反映社会科学基本原理的相关课程列入其中,以扩展学生宽厚的理论基础。要培养学生的新闻敏感性和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2.有计划的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引导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参与专业实习之外的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帮助他们亲身体验生活,在了解国情、了解社会的基础上制作出有深度、有实际意义的新闻产品;同时,学生可以在各种综合社会实践中直接和社会各阶层、各部门的人员打交道,有利于增强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综合性社会实践活动一般是在一个比较开放的环境下,面对着不断变化的对象,学生自行组织活动,要独立面对和解决各种问题。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创新能力训练平台
1.开设研究型实践教学。在新闻传播专业的本科教学过程中,研究型实践教学相对薄弱。各新闻院系可以尝试搞“项目制实习”,让学生们参与到专业教师的某个研究项目中去,在某个子课题上独挡一面,将探索和发现新闻传播学中的理论热点及提高独立思考能力作为新闻传播专业研究型实践教学的教学目标之一。
2.有针对性的组织学科竞赛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自主性创造,以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以竞赛的方法,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这无疑是一条培养高素质和创新能力新闻传播人才的重要途径。
3.发挥毕业论文对学生创新能力综合训练的作用。毕业论文是大学生在校接受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对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当前,新闻传播专业的毕业论文选题非常丰富,可以涵盖新闻学、传播学、媒介经营管理学等专业的学科前沿问题、学科经典问题、学科交叉问题以及新闻传播专业的应用热点问题等。要通过毕业论文写作的过程,培养学生对新闻传播学科知识的敏锐性和新闻传播实践的创新能力。
三、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保障
(一)制订科学合理的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教学培养计划
教学计划是学校人才培养思想的具体体现。注重实践教学,加强能力培养,也是新形势下制定新闻传播学科教学计划的一个指导思想。在新闻传播专业理论课程教学课时压缩的情况下,应认真规划专业课程的实验环节,以收精讲多练,讲练结合之效。同时,对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的学时学分也要有所增加,以提高实习和论文的要求。
(二)加强实践教学环境建设
1.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新闻传播实验室建设。完善摄影实验室、报刊编辑实验室,电视编辑实验室、演播实验室等各类实验室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在组织设备配套更新的同时,组织教师编制相应的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教学指导教材,以保证学生尽早受益。
2、加强实习基地建设。首先要重视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将校内报纸、刊物、电视台、广播台、校园网等媒体资源整合起来,做大做强校内实习基地,为更多学生提供短期见习机会。其次要建立一系列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逐步形成和完善学校和媒体双向推动、双向管理运行机制,为创新实践教育的实施提供良好支撑。
3.加快实践教学队伍建设。一方面要保证新闻专业课教师有一定时间参与新闻实践;另一方面, 可引进媒体资深从业人员直接参与课堂教学,造就一支“双师型”的新闻教育师资队伍。媒体从业人员参与高校新闻教育,能使封闭的新闻教育出现开放和活泼的局面,使单纯的从书本到书本,变成从书本到走向实践,从沉闷的课堂走向丰富多彩的社会和事件现场,由理论到实际进行采访和写作。
采访黄会林院长的地点,约在她家的客厅。整个采访中,她始终微笑着,哪怕是说话,眼角的皱纹也似乎在欢跃。她的外表,她的声音,让我们很难置信,她已经年过古稀;然而,她全身散发的那股自信和魅力,却无时不在透露,就是她和她的团队,撑起了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的一片天。
艺术与传媒 双翼齐飞
记者:在学院建设的发展规划中,我们看到这样一句话,“艺术与传媒将成为学院起飞的双翼”,能请您解释一下这句话的含义吗?
黄会林:根据建院14年来走过的印迹,我们总结出影视学科如何健康、有效发展的办学经验,大体归纳为:一个目标、两个翅膀、三个支柱、四个特色。而关于这个“双翼”,就是其中的“两个翅膀”。
所谓“两个翅膀”,在于从大的方面着眼,我们的发展思路切忌狭隘化,而应着力于艺术与传媒之双翼飞翔。事实上,在本校的艺术学科领域内,影视学科因其拥有本学科全部2个博士学位授予点和2个硕士学位授予点,构成特有的学术体系,被列入北京市重点学科,获得国内外广泛认同,因此成为艺术的“龙头”系科;同时又因为拥有广泛的艺术教育多学科综合实力,包括艺术学科的艺术学博士授予权一级学科和艺术学博士点、其他艺术学二级学科全部硕士点;以及已分别招收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数字媒体专业;形成以“影视传媒”学科牵头,各个姊妹艺术学科亲密组合的态势,合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强势群落”。
记者:那么,这对“双翼”算不算是贵院独有的特色呢?和其他院校的影视专业相比,对传媒教育又有怎样的影响?
黄会林:双翼齐飞,既有利于发挥艺术的传统学科优势;又可促进开掘传媒的现代教育属性。传统艺术和现代传媒互动影响积极,特别适应于21世纪艺术教育专业化与综合化结合的必然趋向,对于影视学科向纵深发展和向社会辐射,具有比较突出的后续条件。而在建构艺术科学研究的理论优势的同时,开发传媒平台社会产业化发展路径,亦可强化艺术学科的社会应用价值。另外,注重开拓数字媒体、科学与艺术等相关教学、科研的新领域,可以突出现代化高科技的新特质。
总之,在专业有机整合的基础上,可以力求以艺术教育体现综合大学的人文理念,传达社会科学的文化品质;并以传媒教育拓展实践学科的社会空间,逐步与国际相关领域接轨。上述二元组合的学科配置,使我们的艺术与传媒学院成为我国艺术教育体系中建制全面而重点突出的独特艺术学科。
一个目标 三个支柱 四个特色
记者:根据前面您提到的办学经验,除了“双翼”,还包括“一个目标、三个支柱和四个特色”,这又分别代表什么呢?
黄会林:简单点说,“一个目标”是把影视专业建成培养中国影视传媒教育人才、研究人才和创作人才的重要基地;“三个支柱”是指教学、科研、实践是建设影视学科三个必不可少的方面;而“四个特色”则是指整合建制特色、人才培养特色、理论研究特色和实践品牌特色。
记者:那么,在“一个目标、三个支柱和四个特色”的指导下,贵院又是如何具体发展的呢?
黄会林:“一个目标”,需要明确中国高校影视学科专业的目标定位。而我们的目标是,建成培养中国影视传媒教育人才、影视传媒研究人才、影视传媒创作制作人才的重要基地。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培养本专业学生具有一定的影视传媒理论素养、比较开阔的影视传媒文化视野、以及良好的影视传媒从业品质,使他们毕业时能够胜任影视传媒业界和其他文化艺术部门的理论研究和实务工作,或者成为学校和教育部门从事相关专业教学、管理的高级人才。因此,在培养过程中,一方面必然紧密围绕影视专业的本身领域,不断深入其间;而另一方面,绝不可忽视本学科背靠综合大学实力雄厚的文理学科和氛围浓郁的人文环境。
所谓“三个支柱”,包括建设影视学科必不可少的三个方面,即教学、科研和实践。这就需要厘清构建符合于综合大学影视学科生长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空间的学科体系之必备内涵。这三个支柱缺一不可;只有两个则属平面,难以支撑,有了第三个,便可构成立体锥形而稳固直立,持续进展。经历了14年的尝试,事实已充分证明了它的必要意义。
“四个特色”,是指需要把握本学科具有的相关独特特色,以利于本学科的长足发展,以明晰本学科如何达到事半功倍的切实绩效。就14年的前行轨迹而归纳之,我以为可以大体认定为四个特色。一为整合建制特色。二为人才培养特色。我们以“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决定因素”为理念,多年来注重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三为理论研究特色。经过将近十年的稳步建设,我校影视学科已逐渐成为我国影视理论民族化研究领域不可替代的重要基地。四为实践品牌特色。标志性的举措是成功举办13届的“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为本学科教学、科研提供了一方独特的宽广天地。
传媒回音 毕业生后劲足、有优势
记者:在这种比较完善而又独特的学院建设中,贵院的毕业生在进入新闻行业时,和其他新闻类院校的毕业生相比,有什么样的优势?
黄会林:客观地说,我觉得各有各的优势。我们不应贬低他人,但我们也很自信。比如,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总公司等很多单位都表示,“很乐意吸收北师大的学生。”因为我们的毕业生后劲足。
在经过4次修订的“影视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学校的平台课程包括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应用、数理统计、体育文化以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生命科学等等,占全部学分31%。有了这些学科的强力支撑,使专业师生获得宽广的文化滋养、广博的知识背景。在时代的激烈竞争中,他们可以面对社会需求的广泛性,从事影视传媒的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实践操作、行政管理、产业运营等工作岗位。
记者:在您的学生中,有一批像元元、海霞这样的名人学生。作为他们的老师,能谈谈您对这些名人学生的感受吗?
黄会林:我觉得有两个特点:第一,对于学校来说,他们只是学生,和大家一样的学生。同样经过统一的入学考试,获得入门资格。入学以后,无论是学分要求,还是论文答辩,也绝对没有特殊“照顾”。他们的学位论文基本上都要经过三至四稿的修改,才最后提交答辩。不管对方名气有多大,我们都是一视同仁,一切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进行正常的学习。
第二,对于他们自身来说,这是这些同学自觉追求的一次充电的机会,是一种求知的渴望。面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他们所肩负的责任和压力也越来越大,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他们从心底里萌生求知的欲望。这是他们要求进步,要求自我得到提升的表现,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追求,而并非为了浪得虚名,或是混个文凭。所以,他们也会自觉地按照普通学生那样要求自己。学校曾经考虑要给他们另辟学习环境,与普通学生区分开来,但遭到了他们的一致拒绝,要求和普通同学一样坐在教室里普通的课桌旁听课、学习。
当然,对于这些名人学生,我们都会给予尽可能多的文化补充和思想启发,努力帮助他们再次腾飞。
成功 取决于努力和认真
记者:14年来,贵院发展之迅速,和您的领导和决策是分不开的。作为文学、戏剧、影视等多个领域颇具威望的专家学者,请问您是怎样把您的学术背景融入到学院建设之中的?
黄会林:我自认为是一个过渡性的人,我能获得比较普遍的认同,可能是因为这个领域文化的积淀还不是非常丰厚的缘故。
而我也沾了数十年文化积累的光。我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读书时喜欢古典文学,但毕业留校却被分配教现代文学。学校给我的熏陶和我自己学到的东西,这是非常重要的垫底。改革开放时期,学科需要转型,我们开始进入电影领域,然后又是戏剧领域,最后走上了研究影视的道路。
当然,我想有一点也是重要的,那就是我做事很认真,也很努力。无论是学院建设、学科建设,还是教学工作,我从来不会懈怠,都一定认认真真地完成。
学院走到现在,绝不是我一个人的作用。1+1永远大于2,1-1永远小于 0。这是我的信念。
我是努力的,而且,我认为,我们学院的所有老师都是非常努力的。
用发展的眼光 建设影视传媒学科
记者:如何更好地利用资源,发挥优势,发展一所综合大学中影视传媒学科,能否请您给我们一些更多的建议?
黄会林:从事影视传媒,尤其是传媒工作,我认为跟上前沿思想是特别重要的。过去的是积淀,不能舍弃,但也一定要具备发展的眼光,永远把目光放在最前面。比如,如今的数字媒体、文化产业,特别是创意产业,其实就是这些课题。
影视传媒是最接近科学前沿的。时代的更新,更把我们的影视教育与学科发展推向了新的。对于它的建设,一定要心里有个根,脚下有个底,然后眼光往前看。
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