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科技与传统文化论文

科技与传统文化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10-14 00:55:4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科技与传统文化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科技与传统文化论文

篇(1)

关键字 中国美术 传统文化 特征

美术――作为一门世界艺术,自古代诞生以来,就一直在与文化背景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一部美术作品都是在一个具有鲜明时代背景下诞生的。每一部美术作品,都会或多或少的反映出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受当时社会经济、社会政治、社会文化、社会科技、社会军事等方面的影响,所以作者在表现其美术作品本身的艺术属性之余,也会下意识的表现出很多当时社会的一些主流文化或传统文化现象,美术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联系的。美术在我国拥有了上千年的发展历史,而美术发展也一直离不开传统文化对其发展的促进。

一、概述中国传统文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

传承时代信息的主题就是文化,而传统文化,就是久经时间打磨和沉淀,不断积累并完善而最终沿袭下来的,所以传统文化本身具备了一个国家的精髓,和神韵,在传统文化流传的过程中,传统文化会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慢慢实现最终的至善至美,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厚厚的历史积淀而彰显出浓浓的东方特色。深究我国的传统文化,我们会发现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但保留着先秦文明的特色,还沿袭了唐宋时代的壮丽,不仅仅蕴含了清代的婉约还保持着明朝时期的豪迈壮丽。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仅涵盖到艺术领域,同时还辐射了道德、思想、风格、制度、人伦等多重领域。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不断完善,中国的传统文化,逐渐实现了向更理性、更科学、更合理的方向迈进的目的,传统文化也随着中国人素质的提高,实现了具有更高人文价值和更多人文内涵的目的。

(二)传统文化对中国美术的意义

纵观中国美术的发展,我们不乏见到很多美术作品都将时念与传统文化进行结合,而在当今的美术领域研究中,也有很多人致力于对美术领域进行传统文化贯穿的探究,很多证据都在正面或侧面的烘托着,传统文化对中国美术发展提供着很强的促进作用。中国美术的发展在近取得了很多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剖析近几年中国美术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出正是因为那些美术作品中融入了所谓的中国元素的原生态,才实现了我国美术艺术的发展,所以说传统文化,不但孕育了中国美术的发展,也在一定意义上为中国美术的发展提供了根本的原动力,促进其发展的同时,实现了中国美术在国际上的独树一帜。中国美术的发展,一直都秉承着传统文化与时念相结合的原则,只有始终坚持这一原则,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中国美术发展的再发展,再辉煌。总之就是有了传统文化的温床,才造就了中国美术的个性,就是因为有了中国文化渊源不断创造元素的提供,中国美术才能引起国际领域的瞩目。

二、中国美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一)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了中国美术的发展

中国美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利用传统文化资源,不仅实现了中国美术文化选择和文化责任的目的,还在一定意义实现了开发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发展目标。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利用和充分开发,中国美术实现了在国际艺术领域话语权的全面升级的目标。在都市化的背景下,思考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从个体到社会系统作为整体的存在中,探讨在都市化过程中的问题,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作为一种“异质的力量”向主流文化提问;从民族的路径回答了当代艺术创作的方式,彰显自己的文化背景,证实自己具有中国文化的价值特征。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是一种重要的创新形式,也同样是当代中国美术创作得以发展和进步的前提。其不仅有利于艺术多元化的发展,有助于中国当代美术在世界与中国的大文化环境中的自我定位,构建民族化的当代美术创作语言,摆脱虚拟的“全球化”幻觉世界,从而回到真实的中国当代美术现实中。当代美术创作中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激发中国美术家的文化创造活力,使美术创作活动和美术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二)中国美术创新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发展

探究新文化发展的起点,我们会发现新文化就是将前人创作的作品中,有价值的东西进行沉淀,加工和传承。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社会变革必然给文化艺术带来新的推动力,产生新的活跃元素,促进原有的传统形态发生适应时代需求的变化。传统文化在形式和内容上不断更新和丰富所经过历史熔炼的语言和具有的积极精神,对后人有永久的借鉴价值和启示作用。基于此角度理解传统文化,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探究中国美术的创新,不仅仅是时代赋予当代美术价值取向的文化选择,也是传统文化与当代美术艺术结合的重要选择。我们当前需要的,不仅仅需要单纯艺术技巧的创新,更需要一种观念上的创新、思维上的创新,用当代中国美术创新来巩固和发展符合民族的中国传统文化。

三、中国美术传统文化的特征的主要表现

(一)历史悠久

中国美术的传统文化不仅包含中国传统美学的概念,更延伸至中国美术的思想观念、中国美术的表现特点、风格、评论、制度甚至习俗伦理等,这些美术的传统涵盖了我国美术的各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美术进行分析与探讨,而其中中国美术传统文化特征最重要的体现即在于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远古时代的人们已经有了美的意识,例如在北京周口店出土的至今五千年前的文物,有一部分具有美术装饰的作用与效果。中国美术传统的特征同样也体现在建筑美的悠久历史上,如中国古代的房屋大都呈对称的形式,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也着意进行一些装饰的处理,可见,中国美术历史的久远,而这些悠久的历史又赋予中国美术传统文化更深层次的内涵,为其奠定了深厚的理论与坚实的实践基础,中国美术传统文化跨越了千年,在漫长的岁月考验中,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而正是这些传统文化穿越古代,不断为中国文化增添新的魅力。

(二)丰富多样性

中国文明发展的各个时期,各个方面都留下了美术传统文化的影子与痕迹,人们利用超凡的想象力,设计出具有不同美的各类事物,从古朴的远古陶器高现在各种各样精美的陶瓷作品,每一种款式与设计都蕴含着美术传统文化中人们的美术的艺术追求。例如我国的岩画,在内容上丰富多样,运用大量的象征性符号,如人物、动物以及人们的日常活动等。中国美术传统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包含了不同门类、不同形态的美术创作,尤其中国这样幅员广阔、历史悠久的国家,美术创作者们会因为地域、审美、个人情趣等多方面的差异,创作出具有鲜明个性的中国美术传统,中国画,书法、篆刻、瓷器、民间工艺等各个领域都有中国美术传统特色的影子,中国美术的门类品种齐全,却又独特,但凡人类所创作过的美术形态在中国美术中都能找到,而中国的某些门类在世界其他国家或民族中却没有被发现过。中国美术不仅在形式上丰富多样,在创作理念、在表现手法及形式上,也都有着独特而多样的内容,如民间美术有一种“扣碗”的创作表现手法,来表现天地间万物和谐的理念,中国美术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不仅在具体的美术创作成果上,更重要的是其传达的独立而又独特的创作思想及理念。

(三)原创独立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灿烂文明的伟大民族,中国的文化也延绵不绝,从未中断过。而中国美术文化也是自石器时代开始就不断地前进着,发展到现在越来越具有生态性成长与壮大的趋势,也正因为如此,中国的美术传统文化具有了与众不同的特色,有些美术作品流传至今,具有极大的审美与历史价值,许多美术传统是我国独有的,体现了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与人们的对美、对生活、对生命的理解与尊重,例如,中国独有的龙凤艺术,不仅揭示了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与理解,更显示出中国美术具有非临摹的原创美术创作,而且这种原创不仅体现在美术的形式上,更体现在人们在美术创作如何对于非自然客观物象的浪漫主义艺术观念。又如,中国的梅兰竹菊,在画家的眼里已不再是简单的自然物象,而是已经上升华到“君子”的形象,这说明人们的思想已经从感性的观赏,上升到对事物的人格化,表明了画家们对表达自我情感的艺术理念,而且这些创作理念都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体系,中国美术自诞生之日起,就踏上了原创独立的自我发展之路,虽然随着与外界交流的日益增多,许多外来的美术形式与理念被引入和借鉴,并逐渐被人们认可与接受,但人们对美术传统文化仍然非常重视,如何更好地保持中国美术传统文化的独立发展,是众多美术教育者们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同时也是自己重要职责。

四、总结

中国文化传统特征明显,内涵丰富,不仅对其他文化发展协调一致,从各个角度影响着其他文化的形式与内容,中国美术传统文化不仅继承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并且历经岁月的考验,不断地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将其发扬光大,随着社会传媒的发展传播到更多的地方,进而与更多的创作者与创作理念、创作手法进行交流学习,从而使我国美术作品具有更持久的生命力,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也善于吸收先进的创作手法和理念,不断地创新,将悠久的文化历史、传统的创作理念、丰富多样的形式及原创的独立个性体现在美术创作中,为中国美术事业增添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宋志军. 实现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于丹〈论语〉心得》一书的出版营销过程的启示[A]. 优秀出版物价值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三届年会优秀文集[C], 2008

[2] 陈沛沛, 杨枝青, 杨杏林, 张晶滢, 肖芸, 苏丽娜. 中国传统文化“和而不同”思想造就了“海派中医”[A]. 全国第十八次医古文研究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9

[3] 周大伟. 皇帝的新衣:来自北京老胡同的吊诡[A]. 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 2005

[4] 燕良轼.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君子”人格的社会建构[A]. 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 2007

[5] 吴志雄. 中国传统文化对逻辑的兼容与拒斥[A]. “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 1998

[6] 段黄男, 赵海银, 郭兴杰. 循环经济的内涵:环境与经济的融合[A]. 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 2005

篇(2)

【论文内容摘要】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承不息的精神财富,文章在分析当今高校美术教育对传统文化的现实需求基础上,指出存在的不足,提出立足传统文化土壤,应在多个方面进行努力,以期发展提升。

一、他山之石——吸取传统文化精华是高校美术教育的现实需求

传统文化对锻造人文素养、完善人格的作用不可小觑。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包罗万象的文化生态,并且难能可贵地有机统一、相互融合。古往今来,教育都强调“文道结合”,在“传道授业”的同时培养道德品质,高校美术教育除了注重知识传播和技能锻炼,更重要的是通过艺术的熏陶砥砺道德品质、完善人格修养,实现对人精神世界的塑造。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传统文化积淀的精神财富则是取之不尽的瑰宝,中国传统文化中闪耀着崇高的人性光辉,胸怀、仁爱、诚信、修身、立志、廉洁、牺牲……这些美德都是传统文化的信仰,也同样应该成为我们锻造人文素养、完善人格的信仰。

传统文化对拓宽审美视野、提高艺术修养大有裨益。中国传统文化凝结了哲学和艺术的结晶,在中医、科技、文学、艺术、教育各个领域积淀了无数令人为之倾倒的作品,其形态、功能、内涵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和精神状态,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宝贵财富。脱离传统文化的积淀空谈艺术修养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人们欣赏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时,如果对《洛神赋》毫不知晓,则很难对画中展现的情节和意境有深刻的理解,进而体会其巨大的艺术价值,更无法进入“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艺术境界。同样,如果不了解“云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在古代建筑、雕塑中的广泛应用,尤其是其代表的“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理念,那么北京奥运火炬“祥云”的诞生也是不可想象的。传统文化和高校美术教育间存在着无法割裂的关系,是美术学习和创作永不枯竭的智慧源泉,只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才能真正拓宽审美视野、提高艺术修养,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入更深的艺术境界。

二、传承发展——当今高校美术教育与传统文化结合亟待加强

“重知识,轻素养”根深蒂固。当前高校美术教育在提升人文素养上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重知识,轻素养”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善。一是注重美术技能传授,忽视审美感受培养;二是注重美术形式学习,忽视文化底蕴积累;三是注重美术学科本身,忽视跨学科交流。这种局面下,美术教育容易流于形式,导致部分学生文化素质苍白、难以厚积薄发,因此,强化传统文化的熏陶,从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中汲取精华,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积累文化功底,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重洋轻土”一度普遍存在。毋庸讳言,当前我国高校的美术教育实践中仍然存在“重洋轻土”的现象,表现为大量采用西方的美术教学模式,侧重西方美术能力锻炼,比如绘画上过分重视素描、色彩(水粉、水彩、油画)、速写等西方画种教育,忽略中国画的表现技法和形式。重视这些并无不妥之处,西方的焦点透视、解剖学、光影素描等能力的锻炼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妥的是厚此薄彼、“重洋轻土”。这种情况下,容易使人在文化意识尚且模糊的状态下,盲目追求“中西结合”,追求表面形式,忽视精神内涵,这对培养真正优秀的美术人才并无益处。当今世界文化发展趋势是相互融合、取长补短,我们应该时刻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立足传统文化,我们才能“拿来”得更理直气壮,避免陷入盲从和消极。

三、多措并举——立足传统文化土壤实现高校美术教育的发展提升

中华民族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建立一个兼具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和谐社会,在各个方面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将大有裨益,对高校美术教育而言,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在优化课程设置上下功夫。课堂教学是最直接、最基本的教学方式。可以考虑在高校美术课程中增加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学课程的比例,加大跨学科交流的力度,把优秀艺术作品引入课堂,充分利用课程设置的示范作用,鼓励学生广泛深入地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欣赏传统文化的艺术价值,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

2.在创新教育模式上下功夫。美术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既可以让优秀的内容走进课堂,又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博物馆、美术馆,走进节日风俗、祭祀仪式,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鼓励学生“走出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进行社会实践,到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实地考察感受,了解我们国家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起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进而进行保护和传承。同时,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教育和交流也是创新教育模式的应有之义,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师生之间的教育关系也应相应扩展,发展充分交流、合作、激励的互动教育关系。

3.在搭建交流平台上下功夫。交流平台是课程教育的延伸和扩展,要结合高校实际,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加强高校之间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学术研讨、课题研究、艺术展示、访问学者等方式,搭建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交流沟通平台,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其中。既强调学习交流,又注重发展创新,让学生在充分贴近吸收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寻找创作灵感源泉,探索在创作中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

文化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的血液,中华文明在经历几千年的发展后,留给我们后人如此巨大的精神财富,如何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广大美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立足传统文化土壤,坚持民族化、本土化,融合国际化、全球化,美术教育一定能够更加硕果累累。

参考文献

[1]常锐伦.美术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梁方晓.论民间美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课程文化建构[J].艺术教育,2009(8).

篇(3)

【关键词】中国传统元素;园林景观;设计;应用

1引言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又有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美称,历史文化如同一块瑰宝传承着人类智慧诞生的艺术结晶。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园林景观设计行业炙手可热,促使更多的设计家在现代园林基础的创作上注入传统的古典元素,用别具一格的眼光采用经典的元素,把现代园林的建设和传统文化合二为一,展现了别致的景观风格,打造出不一样的中国风设计,这既成为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闪耀的光点,又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2有关我国传统元素的概述

我国的传统元素的构成源于中国上下五千年的艺术文化,在园林设计中,传统元素是由中国文化不断演变而诞生出的外化形式,例如,我们熟知的皮影、剪纸、书法、绘画、雕刻、八卦等各类传统符号。中国传统元素讲究刚柔并济、寓意吉祥、内涵深厚等特点,更多的传统元素离不开儒家和道家文化的熏陶,在融入传统元素设计的同时,应兼具中儒交流的精髓和实际的文化习俗,让传统元素走在顶端的同时又能接地气,充分体现本土文化风气。我国古代遗留下的园林建筑都有鲜明的特征值得我们探讨分析,例如,在朝为官,豪放有志者则偏好大开大合的园林设计,具有贵气满堂的气息;功名不达,力不从心的文人雅士,则追求园林中的意境之感,诗情画意是少不了的;腰缠满贯的商人,则偏好园林的设计一定要富贵化、吉利化,多用牡丹、静水等表明他们向往富裕、宁静的生活[1]。

3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现状分析

在重视传承历史文化的今天,独特的个性设计是现代园林形成追捧的热潮。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琳琅满目,把这些传承经典的古典元素融入现代园林设计中,既可以直观地展现传统文化历史,又使打造后的园林彰显古色古香的韵味,透露出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虽然目前的园林景观设计已达到了较好的层次,但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设计风格太大众化,模仿成分过多,设计个特性化的点太少,与人们生活实际的要求南辕北辙。产生这种现状主要有2方面原因:(1)目前,很多园林设计者过于崇洋,为了追求国际热潮,把在国外学到的设计理念强行注入中国园林设计中。盲目地效仿只会与原设计目标适得其反,特别是大草坪和欧陆风等设计,完全是照搬过来的设计方案,并没有真正地结合实际环境和人们的需求,导致设计的作品并没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反而缺乏特色理念,严重阻碍了园林景观设计的未来发展;(2)部分设计师有考虑传统元素在园林景观中得以体现的意识,但缺乏对它的重视性和探讨性,加上缺少方法,仍旧只是模仿和照搬,同样的传统元素一直被重复使用,最终出现的作品缺少灵魂和风格让人敬而远之[2]。

4我国传统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源远流长,包含的艺术成分花样百出,例如,汉字、书法、绘画、雕刻等,传统艺术的形成包含了中华民族每一个子孙的智慧和热情,这些伟大的设计与园林景观元素的融入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从精致小巧的私人别院,到自由磅礴的皇室园林,从委婉秀丽的南方园林到大气庄严的北方园林,都淋漓尽致地绽放出传统文化富含的底蕴。特别在技术发展、科技进步的现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尽展风姿和魅力。

4.1把握好以主辅调的设计原则

在执行设计原则时,应以中国元素为主调进行设计,突出园林景观传统化的整体特征,在更多的西方元素中体现传统元素。中国与西方的文化差异还是很大的,西方主要以神圣的神本思想为主,着重凸显的是人文精神;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主要以彰显人与自然的协调性为主,以和谐为美。因此,在园林景观设计上,我国的设计手段更应以实效性为目标,在设计作品中能充分展现传统风情。在执行设计原则时,应以中国元素为辅调设计。传统元素不仅是单纯的理论上的展现方式,更多的是表现出实质性的效果。在我国园林设计中,设计师讲究“虚实结合”,设计上更多会采用树叶、鲜花等做辅助陪衬,体现虚与实交叉呼应的情境,以虚实配合、主辅搭配的表现手法展现出情境汇合的美妙场景,不仅让人更留心这一景的美,更能身临其境地触碰到传统元素的存在意义[3]。

4.2设计理念与传统蕴意相符合

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讲究对环境、场景、意境的青睐,每一个小小的细节的设计或许都与古文诗词、水墨绘画息息相通。在园林建筑的设计中,大多数设计师会采用中国国画中留白这一技术手法,便给园林增添了几份诗情画意。例如,在河流边斑斓多姿的花丛中正有一处小亭亭亭玉立,河流便正是这次设计中的留白,让我们不禁想到“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这一美轮美奂的场景。由此可见,园林建筑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正是抒写诗情的好策略。

4.3传统色彩渲染出中国特色的园林景观

在中国颜色史中,颜色可谓是变化莫千,中国画中很多颜色的名称都是以常见的植物外观色命名,直观地展现水墨画中颜色的韵意,同时也代表着传统文化的斑斓色彩,例如,石青、朱砂、曙红、珞黄等都是园林设计中常见的色块运用,色彩的搭配与建筑物的嵌入正是构建出别具一格的景观的重要成分,根据每个园林景观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周围建筑等因素,选择不一样的代表性色彩,打造出喜庆、清凉、热闹、严肃等各种景观氛围。例如,地标性建筑物的亭台楼阁适合运用红、黄、蓝这种暖色调呈现出积极向上、祥和的视觉感受,再利用靛青作辅调对柱子、墙壁或者装饰物进行设计,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5结语

综上所述,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中国历经几千年的生活习性、思想理念、文化创作正是冲击着现代设计的一道清渠。在设计过程中应把握以人为本的和谐体系,顺应可持续发展、文化保护的相关政策,在造景手法上要懂得取舍,多采用传统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迎合中国人的审美特点生活习性,拿捏当下的审美观点,根据市场需求,制定贴合中国式生活、审美情趣方面,打造中国式情景交融的传统景致。

【参考文献】

【1】凤秀娟.针对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问题的分析[J].四川水泥,2016(11):326.

【2】孙晓斐.试论我国风景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弊端和改进措施[J].中国林业产业,2016(12):44.

篇(4)

【论文摘要】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信息化、社会化、现代会的生活让人目接不暇,科技的发展也使得新技术新材料新思维不断涌入中国,出现在世人的面前,从而使人们的观点发生改变,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在这样的环境下受到国外各种文化思维的冲击。在这样的形势下,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同时让中国传统图案与现代设计完美结合,成为研究的重要课题。现代标志设计中,中国传统图案的设计居多,然而将中国传统图案与现代标志设计的融合并创新,可以使现代标志设计更具有中国特色,更能表现出中国特有的文化内涵。

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代表之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资源,广博的文化背景,历史给予了中国不一样的传统文化,也使得中国传统的吉祥文化图案在文化的发展中产生、发展、推广、创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些代表着中国特色的吉祥图案开始以一种文化代表形式展现并流传下来,表现了远古时代人们的生活、习俗以及文化背景。一些只代表原始社会人们生活习俗的图案被固定下来,并被赋予有一定的寓意,然而,社会在发展,文化在进步,这些图案随着社会部落的发展,器皿的使用被保存下来,逐渐以一些部落的特殊意义或标志被完整的保存下来,同时形成固定的表现形式,最终形成中国传统的图案形式被保存流传下来。

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元素被融入多种设计中,在现代标志设计中,设计师总是力求在现有的设计中融入有关中国特色的元素,使他的设计更具有时代性与历史性,把握时代特色和传统特色的深刻内涵,从而使在现代标志设计中,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佳作都融入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元素,设计师准确地把握了这些元素的深刻内涵.并将它和现代的设计元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并加以创新,使其具有新的意义,同时又因为传统的文化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更具有时间的考验而不断地延续下去。

一、中国传统图案的基本概况

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之一就是中国传统的图案,这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积淀的象征,代表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同时也是现代文化艺术所运用、创新的源泉与艺术形式。中国传统图案的形状大多是人们根据自己的想象或者是对现实中的事物,根据自己的想象加工,同时赋予自己的美好愿望的产物,这些图案承载了人们的美好愿望,表现出和谐、美好、团圆的美好意像。中国的传统图案种类很多,可以分为瑞兽图案、生肖图案、花卉图案、汉字图案、诸神图案、佛教图案、仕女图、吉祥画、中国古代家具图案、建筑图案、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等等,这些图案都显示出其独特的含义。一些祭祀活动器具上出现的图案多表现出神秘、庄重的意义;而一些动物图案的象征则以一种夸张的形式表现出其需要的意义,甚至是一些动物图案并不是现实中出现的动物,而是好几种动物的拼凑组合,形成现实中没有的物种,用以表现自己民族独特的寓意,实现民族的不同性,用以区别,而这些图案的选材多为吉利、辟邪等,带有人们美好愿望的寓意,造型美丽,具有韵律美。

二、中国传统图案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给人类文明留下了价值巨大的财富,更有无数的文化遗产,以其自身的文化、生活阅历给人类留下历史文化内涵丰富的文化遗产,彩陶纹饰、丝织品、青铜器、雕刻、民间绘画、剪纸、皮影等,这些传统的文化遗产有使得传统的文化图案得以流传,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为现代文化图案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源泉。

龙凤纹、祥云等这些我国民间特有的传统图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这些图案是远古时代的人们通过自己的文化积累、历史沉淀而流传下来,反映出时代的特色和中国民族人民的智慧,在这些传统图案的基础上,现代标志设计对他们的运用,使得现代标志设计具有鲜明的历史性、民族性和时代感,使得设计更加鲜明、生动。

三、中国传统图案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创新

中国传统图案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创新,并不代表着中国传统图案表现不出创意感与现实感,要将传统的图案摒弃、淘汰甚至是不再使用、参考,而是要在对中国传统图案学习、参考的形式下,与现代的图案设计相互结合,融为一体,体现出现代设计的独特与创意,同时又有中国传统图案的影子。

以中国银行的图形标志为例。中国银行是中国金融界的代表,也是中国的代表,中国的设计者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前提下,采用了中国古钱并将汉字的 “中”字形状结合起来,“古钱”代表金融,“中”代表中国,天方地圆的形式,将经济为本,人民利益为先的理念直接表现出来,体现了中国特色,简单、易于识别,颇具中国风格。这一标志的创新运用就是结合了传统文化中象征财富的古代铜钱形象为原型,而进行发挥创新,具有特殊意义。

传统的吉祥图案具有时代的意义,创新更代表着其深刻的艺术含义,源远流长、意义深远,在中国传统图案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出的现代标志更容易让人们感受其意义,引起认同感,达到标志的识别与记忆的目的.这样也使得标志设计达到一个新的层次,从而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商业价值。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同时让中国传统图案与现代设计完美结合,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性标志语言。现代标志设计中,中国传统图案的设计居多,然而将中国传统图案与现代标志设计的融合并创新,可以使现代标志设计更具有中国特色,更能表现出中国特有的文化内涵,处理好现代标志与传统吉祥图案的结合,发展好中国的标志设计。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9

篇(5)

【关键词】 默顿 科学的精神气质 中国传统文化 科技工作者的科学精神

1942年的论文《科学规范结构》中,默顿系统的提出了“科学精神气质”(the ethos of science),亦称默顿规范(Mertomian norms)。他是这样界定这一概念的:“科学精神气质是有感情情调的一套约束科学家的价值和规范的综合。这些规范用命令、禁止、偏爱、赞同的形式来表示,它们借助建制性的价值而获得其合法地位。这些通过格言和例证来传达、通过称许而增强的规则,在不同程度上被科学家内在化了,于是形成他的科学良心,或者用现在人们喜欢的术语来说,形成他的超我。虽然科学精神气质未被明文规定,但是从科学家在习惯中,在无数论述科学精神的著作中,在由于触犯精神气质而激起的道德义愤所表现出来的道义上的意见一致方面,可以推断出科学精神气质。”在默顿看来,科学精神气质包括普遍性、公有性、非牟利性和有组织的怀疑主义规范。这是一个没有主次和逻辑结构的规范集合。默顿在《科学的规范结构》一文中对前述的四类科学精神气质进行了比较详尽的阐述。他认为:所谓普遍主义,即科学是客观的,非个人的。其含义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第一是评价科学知识的唯一标准是其与观察和早已被证实了的知识相一致的客观原理,而与知识发现者或创造人的个人属性和社会属性无关;第二是科学向一切有才之人开放,即任何人都等同的具有从事科学研究的机会,科学职业选择和评价的唯一标准是从业者的表现及其研究成果质量。所谓公有主义,即科学发现是全社会协作的产物,它们是科学共同体和全社会的公有财产,不属于任何个人;发现者对知识“财产”的要求仅限于获得“承认”和“尊重”,而没有任何特权,不能随意使用和处置它们。也就是说,科学界对科学创造的“产权”与当代主流经济学界所主张的“产权”含义大相径庭。所谓无私利性,即科学家从事科学活动的唯一目的是发展科学知识而不是任何个人利益。所谓有组织的怀疑主义,即科学家对于自己和别人的工作都不要轻信,而应该持一种有根据的怀疑和批判态度。默顿认为,这一条既是科学方法论的要求,也是科学体制的要求。这也与我们科学研究活动中倡导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怀疑探索精神一脉相承。

尽管默顿及巴伯、斯托勒、米特罗夫、齐曼等后人又分别对科学规范进行了补充,增加了比如创新性、谦虚、理性精神、情感中立性、客观性、概括性和无偏见性等条目。但是总体来说,默顿最初搭建的科学的精神气质的框架及其内涵并没有改变。即“普遍主义”规范规定科学及科学人适用普适的普遍标准;“公有主义”规范防范个人及由个人组成的社会对科学的干扰;“非谋利性”规范调控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动机;“有组织的怀疑主义”规范告诫科学者要始终一种批判的精神来对待自己及他们的科学成果。

世界观是人们关于宇宙的本质、人性、人类与宇宙的关系及其他哲学问题的总的看法和取向,它们有助于人们对宇宙加以界定,并确立自己在宇宙中的地位。这些观念是跟某种文化的、历史的、哲学的和宗教的层面紧密联系的。世界观使人类和宇宙的关系具体化起来。西方人看世界是二元对立的,在宗教上有“天国”和“人世”的对立;中国人不看中也不相信有另外一个天国,中国人只想把他的德行、事业、教训永远留在这个世界和这个社会上,而中国古代所传诵的立德、立功、立言便是从这种观念中产生的。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在一个广大和谐的环境下产生、成长,中国人的兴趣对于绝对的、抽象的、逻辑的和一般的更改方面比较淡,而对于活的、直接而具体的、经验的个别情感方面却比较浓②。中国的农业文化是自己自足的,农业文化不求富强但求安足。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并非没有科学,中国已往历史上也不断有科学思想与机械创作的表现,但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都是科学发明,而科学发明却不不等于科学精神。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文化,领跑者无疑是儒家文化。因而我们的人文精神,从古便被打上了儒家道德的烙印。笃信“德成而上,艺成而下”。在国人眼中,科学乃器者、术者、艺者。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我们的文化有丰富的伦理道德思想,却罕有科学精神。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历史局限性,相比于西方近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最大局限性就是科学精神的缺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为真理而真理”、“为知识而知识”的科学精神特质是比较缺乏的,中国人讲求“天人合人”——知我即知天。诚然,中国古代的某些科技成就,特别是在工程技术方面达到世界领先的高度,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从整体上来说是一种以规训和制约为核心的人治文化。这也是导致科学精神无法从传统文化中孕育的原因之一,甚至至今阻碍着科学精神在中国学术界的建构。在这种文化背景中,科学精神的提倡与传承,将会不断革新我国的传统文化体系,迫使研究者的观念与传统文化的某些方面发生断裂,从而获得新的文化价值。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学的发展,科学精神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力会越来越大,与此相伴而生的是依靠科学精神的力量,在传统文化中诱导并重建某些新的文化价值观。科技革命缩小了时空距离,加速了文化交流。随着科技全球化的推进,科学和技术在其向发展中国家推广的过程中传播着自身的精神气质。科技全球化带来的科学的精神气质,从基本上对中国传统世界观形成了挑战。按照默顿的看法,科学在不同的社会结构中都会发展,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社会结构,都有可能为科学精神的充分发展提供制度性保障。民主制度与科学精神有最高度的吻合,因而是科学精神的最佳拍档。

20世纪被称作科学世纪,“这不仅因为二十世纪有诸多伟大的科学发现和科学成就,而且因为科学通过技术手段,转化为前所未有的物质力量,给人类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科学渗入人类知识和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几乎成为‘真理’的代名词”③。然而,科学权威的基础是什么,科学的本质是什么,科学精神是什么等问题,却是人们始终争论不休的问题。进入20世纪,我们随着世界现代化进程走向现代、走向科学。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科教兴国”的过程中,传统的世界观不可避免要遭遇这种科学的精神气质。我们接受现代技术、设备、生产线,却没有来得及在我们的文化中,适时接受乃至培育出科学精神。在中国,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价值取向,强化了科学研究中的民主和自由探索精神;“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价值取向,强化了科学研究中的求实精神与实证精神。因此,要在全社会弘扬科学精神,仅靠科学文化单方面的外向扩张往往难以奏效。它还有赖于科学精神与积极先进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包括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双向配合,而其中最关键的是要在社会文化价值中培育对于科学精神的有效接收机制,消除社会文化价值观和传统文化价值观中的消极、落后和腐朽因素。既然文化建设中需要形成这样一种双向互动机制,那么,弘扬科学精神就不只是科学家、科学教育工作者、科技管理部门的事,而是社会的责任。

尽管我们自诩我们的时代是科学的时代,但是,人类与科学精神的距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遥远。科学“精神本身被技术过程吞噬了”,造成科学服从技术,技术服从人的物欲的结果。在举国推动文化大发展的时候,在我们的文化中培育科学精神,是文化发展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科学精神在世界范围内扩散、渗透,狭小的文化区域被冲开了大门,各种民族文化或区域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相互提高,由此形成的新的文化体系是高度分化而又高度整合的,既保留了每个文化体系的特色和品性,又赋予了符合时代精神的新的内涵,这些新的内涵无不铭刻着科学精神的印记。

对科学共同体的规范结构进行开创性研究的学者——默顿,提出普遍性、公有性、竞争性、无偏见性、合理的怀疑精神——共同构成了现代科学的精神气质,成为科学共同的特征。英国物理学家约翰?齐曼对其又作了修正,提出5条,其中一条即无私性,为科学而科学。科学家们进行科学研究中,除了为促进知识外,应该不计较个人利益,科学研究活动本身是一项崇高无比、神圣无比的事业,谁要想通过它争名夺利本身就是对它的最大亵渎!它需要许许多多的科学事业的从业人员全身心的投入到这项事业中去,同时科技工作者还需要经历许多艰难险阻,克服许多难以想象的各方面的困难,甚至为之牺牲。的确,从亚里土多德的“为求知而求知”,到爱因斯坦的“科学就是为科学而存在的”,到波德莱尔的“为艺术而艺术”,这是一脉相承的,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感召和影响下,许多科学工作者把追求真理、不断创新,看作是自己最值得追求的人生最高境界。他们不断潜心于研究,探索事物无限深远的本质,洞察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奥秘。

对于许多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人们往往重视的是他们的科学成就、思想贡献,而对他们高尚的人格品质与所取得的成就之间的内在关系却很少重视。事实上,崇高的人格品质、大公无私为科学而奋斗的献身精神,这对于科技人才来说是必备的精神气质。

总之,科技工作者所具有的科学精神气质反映了他所具有的科学素质和修养,体现了他勇于追求、富有理性、不断创新的精神气质,这是我们科技工作者价格追求的升华。

参考文献:

[1][美]罗伯特·金·默顿.《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范岱年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北京商务印书,1994

篇(6)

关键词:传统文化符号;建筑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城市建设的步伐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的加快,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使其对建筑的需求也不断的增高,伴随着这种趋势建筑行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进步,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逐渐成为一种特殊的符号,反映着城市的现代化水平。然而,通过对传统建筑的分析研究,我们发现,其都忽略了对传统文化符号的应用,从而不能很好的展现出我国的民族特色及文化底蕴。所以,将传统文化符号合理的融合在建筑设计中,在增强其文化底蕴的同时也能给人以精神的享受。

一.传统文化符号

我国传统的建筑设计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传统文化的约束,我国的建筑设计注重的是对其源流的分析,而其他国家重视的则是对建筑形式及其实用价值的分析。不同国家的建筑形式有着很大的不同,我国的传统文化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令人叹服。探究中国文化应从仰韶文化开始,从一开始到现在中华文化在岁月的长河中已经走过了漫长的五千年,在这五千年中我们能清楚的在史料和相关文献中看到这些痕迹,更有些痕迹模糊的事件我们甚至可以追溯到七千年之前,而判定这些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准就是符号,在符号中我们可以将其分为显性符号和隐性符号,我们一般所看到的显性符号就是视觉上能够轻而易举看到的感知到的符号,比如:颜色、图像、数字等等。而隐性符号则是各类软思想文化,如儒家文化其相关的一系列思想。这些片段型的符号组成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岁月更迭,现代文化符号倡导与传统文化符号相结合,这种理念在建筑领域表现的尤为显著,建筑领域的设计人员广泛的引用这一理念。文化符号相结合的理念虽然是好的,但在实用的过程中也面对着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如何更加有益而优化的将古典文化元素和现代文化元素相结合,二者的冲突如何的做到更好的兼容。这也是我们设计人员在未来一段时间将要面对到的严峻问题,解决好这一方面的融合,将在建筑文化符号方面大放异彩。

二.建筑设计中传统文化符号的应用

1.建筑形态中所用到的传统文化符号

建筑形态便是我们一般所指的建筑外观,其外型的好看与否,线条美的构建,外形是否威风气魄等。这些元素都是建筑设计师们所关心的东西。他们根据一系列的传统符号来平衡建筑的美感,这其中便不乏外形、比例、节奏、空间等元素的影响和均衡,我们所感知到的建筑外观大多都是通过这些建筑符号向我们展示,这些直接达到我们的感官,确定着这建筑设计漂亮与否。文化符号主导着人类的主流审美观,这些符号的运用能够让人更大限度的接受建筑的外形,同理,运用好文化符号的建筑也更加容易让人们接受一些。因为这些都是建筑设计师经过科学的有序的文化符号排列,将精粹展现在世人面前,所以现代建筑更多的时候像是一尊艺术品。同样这种建筑文化理念也更好的将中国文化传承下去。

2.建筑色彩中所用到的传统文化符号

鲜明的建筑色彩往往能给人们带来极大的视觉冲击力,设计人员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合理的对色彩加以运用,从而将信息有效的传递给人们,人们通过对建筑色彩符号的认知,从而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建筑的本身,而建筑色彩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充分发挥了其自身的功能,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一种视觉享受,使人们在利用建筑的基本居住、办公等功能的同时,也能更好的满足其心理需求。所以设计人员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要重视合理的将传统色彩融入到其中。比如,红色,该颜色给人一种温暖、喜庆、热烈的感觉,一直是我国人民多钟爱的颜色,是逢年过节必备的装饰颜色,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合理的将其运用其中,必将更好的满足现代人对建筑设计的需求。

3.建筑材质中所用到的传统文化符号

所谓的建筑材质符号即为其外在的形式特征,人们通过对建筑物的基本接触和了解而得到了对建筑质感的认识,是人们对建筑材质的内在和外在的感知。而建筑给人们带来的不同的感官及心理感受也是传达建筑本身所要表现的内在含义,所以,设计时要加强对其的重视,有效的将其应用到现代建筑的设计中,从而通过建筑本身所传达的不同涵义等方式来提高其自身的审美价值。比如北京大学的图书馆,其在设计的过程中就注重对建筑材质符号的应用,将青砖灰瓦作为其主要建筑材料,而图书馆的结构则使用斗拱飞檐,有效的将建筑材质符号运用到建筑设计中,从而更好的凸显出建筑的文化氛围及美感。

三.现代建筑设计与传统文化符号相结合

传统文化符号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在国内外都非常的常见,比如哥特式建筑,其主要是通过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构成;而巴洛克建筑,其更加注重对建筑色彩符号的应用,在建筑中往往加以色彩鲜明的颜色,给人一种自由、奔放的感觉;维多利亚建筑,其在设计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多种装饰元素进行组合,从而设计出风格多样、独特的建筑等等。西方这些国家的建筑风格在设计过程中均有效合理的融入了不同的文化符号,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其流传至今。因此,有效合理的将我国的传统文化符号应用到建筑设计中,必将是今后我国建筑设计发展的方向,在建筑设计中融合入传统文化符号,既是建筑设计的突破和提升,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我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拥有丰厚的文化资源,因此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设计人员在现代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合理的将其融入其中,从而形成我国的独特的建筑风格将是今后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结语

每一种文化都有相对应的一种文化理念,若将一种文化转化为一种符号,在潜移默化之下这种文化也就根植于人类大脑,这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能够源远流长到今日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当今世界文化符号的利用更是体现在多方面,这一切在归功于传统的同时更应该夸奖现代人的运用理念,而在建筑领域中文化符号的利用已经是很普遍的一件事情,这种文化符号的利用已经让现在的建筑物像一件艺术品。但在运用的过程中难免有困难,善意的有序的利用肯定能成为建筑艺术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尹翠君,任立昭.广西茶山瑶传统建筑设计与装饰艺术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9(z2):47-49

[2] 林冬娜,卢筱艺,陈奥彦等.岭南传统园林空间精神的解析和重构――广州大学城赛时管理中心建筑设计[J].建筑学报,2010,(12):86-91

[3] 柳忱,刘鑫.从与商业地产传统住宅地产的差异看建筑设计怎样更好的配合商业地产[J].民营科技,2011,(3):321

[4] 颜红影,马海元.传统建筑色彩美学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5):126-128

[5] 王烨,赵学义,吕海朋等.形、境、意的重构――传统元素在当代建筑设计中再演绎[C].//全国第十一次建筑与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9:275-277

篇(7)

论文摘要:在现代标志设计中,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佳作都融入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元素,设计师准确地把握了这些元素的深刻内涵.并将它和现代的设计元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赋予了它新的时代感和生命力,让古老的艺术可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不断地延续下去。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国民族众多,文化资源丰富,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广博、灿烂的文化,传统吉祥图案也在传统文化中产生并发展。吉祥图案作为我国历史文化传统中的一种文艺表现形式,与人们的生活、习俗以及文化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原始社会的部落图腾以及当时一些器皿上的装饰性图案,逐步完善并构成具有某种寓意的标志或象征,并产生相应固定的表现形式,这便出现了吉祥图案。

在中国传统图形中,吉祥图案是一条十分重要的支流,其寓意所表达的中心主题是“吉祥”、“如意”、“平安”、“福、禄、寿、喜”等,这是一个延绵千万年的永恒性主题。它凝结着中国人对万事万物希冀祝福的心理意愿和生活追求,从一个方面反映了装饰至善至美的本质。

中国传统图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它既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象征和表现,也是现代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传统图案多是人们想象幻化出来的美好事物.即便是描绘现实中的事物。也经过了加工和变形,力图表现一种圆满和谐的意境和美感。具体包括瑞兽图案、吉祥画、汉字图案、古代花边纹样、花卉图案、诸神图案、仕女图、中国古代家具和建筑图案、中国化的佛教图案、生肖图案,以及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等。WWw.133229.Com以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饕餮纹”为例,这个出现在祭祀活动器具上的图案显得非常神秘而且庄重。它以某种物象为基础,加以夸张变形,或者将更多的物象人为地加以拼接组合,从而构成一种非现实、怪诞的艺术形象。再比如汉代代表图案瓦当图案,大多数以动物、植物、文字符号和几何纹为主,其中包括有大众所熟知的朱雀、玄武、青龙、白虎等,取材多与吉祥、避邪有关。造型简洁有力,极具韵律美。

中国在其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逐渐形成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就这一点来说,是勿庸置疑的。但是,有人说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是“夕阳文化”.只能当作是古董或是文物而珍藏起来,对于这种观点笔者有不同的看法。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的范围也相当广阔,传统图案只是它浩瀚江海中的一支涓涓细流。而正是这支永不枯竭的细流至今依然浇灌和渗透在许多的现代艺术领域之中.标志设计就是其中之一。

在经济信息文化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无论是用于公众和社会活动的公用标志,还是用于商业性质的商标或是有关专利的专用标志,都可谓是无处不在。从设计的角度来讲,标志是平面设计的一种,是具有相当视觉美感的一种艺术造型。但它同时也是实用美术,它在商品经济中所起的作用和创造的价值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因此近年来标志成为了ci策划的主要内容,它不仅仅是一种符号,一个产品的名称.更是商品制造商的代言人和企业形象的象征。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在现代商品社会中,标志属于现代设计的范畴。

可是现代设计是不是就等于要将传统摒弃、淘汰甚至与之隔绝,又或是束之高阁,否则就是陈旧过时而体现不出创意感和时代感呢?当然不是。我们从近年来一些脍炙人口且深人民心的标志设计的佳作中不难看到设计者是如何将传统图案与现代设计互相结合,互相融为一体的。

中国银行是中国金融界的代表,要求体现中国特色。设计者采用了中国古钱与“中”字为基本形,古钱图形是圆与形的框线设计.中间方孔.上下加垂直线,成为“中”字形状,寓意天方地圆。经济为本,给人的感觉是简洁、稳重、易识别,寓意深刻.颇具中国风格。中国银行标志之所以能够给人们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笔者认为这主要还是得归功于一直以来人们对象征财富的古代铜钱形象的根深蒂固的认识吧

中国电信的标志是以“中”字及中国传统图案的回文作为基础,经发展变化而成的三维立体空间图案,寓意为四通八达的通讯网络,象征中国电信时时畅通,无处不达,形象地表达了中国电信的特点:科技、现代、传递、速度、发展。该图案装饰效果强烈,并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感.可以说是将传统文化运用得极具现代感的经典之作。

在标志设计中融人传统文化。不仅是将本土文化自我延续.在世界信息交流方面也表现出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对树立我国的国际形象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中国传统向来推崇以和为贵、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的处世哲学,而最能形象生动表述出这一哲理的,则要算“太极图”——阴阳鱼合抱、互含,两条鱼的内边衔合得天衣无缝.两条鱼的外边是为正圆。通过这个“太极图”,祖圣和先贤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道理:在一个统一体之中,凡是有利于对方的。便有利于整体的和谐统一。也就必然反过来有利于自身,这个“太极和谐原理”,无论个人之间、家庭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乃至人类与自然之间,都是广泛适用、概莫能外的。而在设计这个概念中,我们则把这种形式称之为“互让”。也正是因为这个太极图所蕴含的深刻意义.联合国选定中国传统太极图案作为2001年8、9月间在南非举行反对种族歧视世界大会这一盛会的会徽。设计者对太极图案进行了艺术加工,将黑白两色的阴阳两极增加了不同层次的灰色作为过渡+象征着各国人民虽然种族、文化及地域不同,但在这个世界里他们却能取长补短、和睦相处。这个标志,不仅是把中国文化推向世界,更重要的是把中国一向主张和平共处的原则和团结友爱的民族精神向世界传播。

图案与构成在本质上是对同一问题在不同背景下的不同认识。图案的观念立足于农业手工业社会,其思维方式更多的是从具象的感性出发,从形象思维的角度来协同装饰的要求,而构成的观念则立足于工业社会,其思维方式更多的是从抽象的理性出发,以迎合创新的需要。图案可以作为一种积累,提升传统艺术修养,借鉴传统图案中的精华,有效地利用到现代设计中。使设计同时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感;对于构成,可以使我们掌握设计的基础语言,培养创新能力和审美意识。图案与构成应兼容并蓄才能将本土传统文化和当代世界性设计理念融合起来。笔者认为,只求构成就好比只追求时尚而没有民族特色,反之则无法适应社会发展。例如凤凰传奇组合,他们便是很好地融合了民歌与流行歌的唱法,既时尚又不空洞。很多设计作品就是利用了传统的元素并用当代构成理念表达出来。也可以这么说.图案解决的是内容的问题,而构成解决的是形式的问题,缺一不可

标志图形有着极强的象征性和寓意性。象征是为了简单而准确地表示复杂事物的观念,借助有关的物象来表示其意味。它不仅是一种符号,更有其特殊的精神与感情特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释放人性、追求时尚、享受自然,已成为现代人一种极其强烈的心理需求,人们开始寻求更多的图形表现形式来满足此需求。标志图形的视觉空问的创造,包含了许多人们在造型活动中的新概念,复杂而新奇,展现着人类思维的闪光点。

标志的本质是信息传播,这是现代标志设计的核心。标志是一种具有象征性的大众传播符号,它以精炼的形象表达一定的含义,并借助人们的符号识别、联想等思维能力,传达特定的信息。传统图形艺术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应用,更进一步体现了具有几千年历史及厚重文化基奠的图形艺术魅力.也是引导和启发现代标志设计的一个契合点。从形象的拓展和象征的外延上来认识和理解现代标志设计中的传统图形艺术的融入。通过这些融合,才能设计出既保留传统图形的艺术神韵,又体现现代感及时代性并极富内涵的优秀标志。

从平淡无奇的宋体字图章标志,更新为一位双目炯炯、充满自信、诚实端庄、雍容大度、和蔼可亲的民族艺术风格的装饰人物形象,这一既反映中国民间传统意味又不失现代感的新一代品牌标志,在同年使其产品销量在全国范围内上升了40%,北京王致和腐乳厂就是这样一个在现代标志设计中成功地运用我国传统吉祥图案的典型范例。

设计师按照企业的特点、立场,从形象的重新设计整合人手.在标识图形处理上,直接以明朝杨柳青年画(木刻年画)中程式化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位代表中国新一代充满睿智与自信的儒商民营企业家“王致和”的形象,具有浓郁的传统吉祥文化信息.恰当地表达了诚实信义的企业宗旨。外圈不封口的处理.具有现代审美意识。形象地阐述了“王致和”人不仅注重继承传统,更注重创新发展的价值观。这一成功的图形设计,经过科学的整合运用,使得企业旧貌换新颜.其产品不仅稳稳地占据已有的市场份额.更开发出了新的市场潜力,获取了更高的品牌忠诚度与支持性,市场效益水到渠成。可见,在标识设计中,文化性起到了精神领导的作用,尤其是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表现之中,采用传统的吉祥图案就是最佳的选择了。

传统的吉祥图案源远流长、意义深远,由此为基础图形创新设计出的现代标志容易唤起人们内心的情感反应。有利于该标志的识别与记忆.从而使中国的标志设计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创造出更大的商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