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1 20:26:4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品德课堂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用故事的方式传递价值
兴趣是最大的赢家。这部纪录片选取平民化的视角,采用通俗易懂的故事,向观众展示普通人的人生况味。这种巧摄人心的独特叙事过程,不管是文化学者还是普通百姓,都能看得兴趣盎然。淳朴而贴近民风的故事画面传播出多元价值:让观众了解了中华饮食文化的源远流长,品味出浓厚的人文气息,也催人想起小时候“妈妈的味道”,感受到耕作之苦,甚至升华到家国情怀。
把镜头转向品德课堂,对小学生而言,听、讲、读、看、演故事无疑是他们最喜欢的学习形式之一,显然,品德教师可以把故事教学作为一种常用的方法。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并主动融入课堂、参与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故事本身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主要是创设教学情境,以便达到以情激趣,牢固树立道德观念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品德教师课前做足功课,认真筛选故事,并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故事不能太长。一般在五分钟以内,否则会有喧宾夺主的嫌疑,也会使学生产生审美疲劳,分散注意力。
2.故事要与教学内容整合,超越教材的局限又要回归教材,富有教育意义。
3.故事要有针对性,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满足学生的需求。
4.故事要贴近生活或反映学生的生活,使学生产生共鸣,间接实现“生活教育”的目标。
5.故事要新鲜有趣,吸引力强,令学生喜闻乐见。
6.故事呈现的方式要多样。可教师讲述或请学生自己讲,可观看动画故事,可让学生表演故事,可出示故事内容自由朗读等,不拘一格。不难想象,品德课堂适时穿插些故事必定能避免空洞说教,创造性地体现课标的要求,为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服务。
二、用情感的渲染引发共鸣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部纪录片紧扣主题“大自然的馈赠”,充满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用亲情与乡愁的涓涓细流滋润观众的心田。“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种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美食在这里,显然已经成为人与人之间心灵沟通的桥梁。这真是一部让观众既流口水又长知识,还能在情感上引起共鸣的美食大片。
由此及彼,小学品德课本身感彩较重,只有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促进学生情感内化,才能加深对道德观念的理解。因此,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激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在愉悦中接受教育,在欢乐中健康成长,切实提高思品课的教学实效。
1.创设情境,以境启情
情感具有情境性,为了呼唤、培养和强化某种情感,教师就应尽力创设教学内容所需要的情境,如故事情境、表演情境、多媒体情境、竞赛情境等,让学生如临其境,触景生情,从而生发积极的情感体验,生动活泼地去学习。
2.寓教于情,寓情于乐
教学过程是师生间情感交流的双向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材的内容,整合优化学生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如通过影视节目、才艺表演、调查访问、讨论交流、合作创新等活动使学生感受学习是一种享受、一种体验,从而迸发出乐学的情感。
3.以言传情,以身育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情感,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合适的动作,借助多媒体准确地表现出来,激活内容,感染学生的情绪,从而在课堂上烘托出一种强烈的“情感气场”,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身心受到良好的情智教育。高尔基曾经说过:“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孩子。”所以教师还要用春风化雨般的爱和期望去触动学生,让学生充满信心,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三、用艺术的魅力承载思想
“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爱美是人的天性,也是人类进步的动力之一。这部纪录片通过唯美的镜头、动听的解说、特技的处理、明快的节奏,将“食物”这样一种“死物”拍得千娇百媚、美轮美奂、目眩神迷。影视片用美的艺术力量冲击着观众的视觉,调动着观众的味觉,震撼着观众的心灵,成了亿万观众喜爱的节目。
生活无处不需要美,课堂也应是一个充满艺术魅力的地方。一位教育家说过:“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品德课堂要提高教学效果,可以以审美教育为纽带,让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追求真善美,达到美化生活、美化心灵的目的。
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上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使学生在美的情境中感知信息,在美的享受和愉悦的体验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如创建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优化教学方法,设计美的教学过程,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习轻松高效;教者尽量做到板书美、教具美、语言美、教态美等,给人视觉上美的熏陶。
关键词:爱;阳光;思想品德课堂
不怕人生道路上没有阳光,就怕人的心灵里没有爱。
――题记
生活需要阳光,思想品德课堂更需要阳光。笔者从事20多年的教育工作经常碰到教学生活中学生与学生之间会因为点滴小事产生一些不愉快的摩擦,导致矛盾激化。如何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使之获得一种精神砥柱,产生积极进取之心呢?这是思想品德课堂一个重要的课题。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我们认为思想品德课堂不能仅仅向学生传授纯粹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一个个的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们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培养他们热爱社会、热爱人类、热爱大自然的心灵感受。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仅仅做知识的“中转站”,而应该利用课堂教学把爱的阳光洒进思想品德课堂,在学生心灵深处播下爱的种子、阳光的种子,让学生学会接受爱,并懂得回报爱、付出爱、传播爱。
一、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怀
情感是影响青少年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因素,思想品德教师通常是被人们认为板着一张严肃的面孔教学,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师如果能把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灌注在自己的语言教学中,消融在自己的思想里,发挥出“移情练意”的效能,就可以使学生通其情、达其理、导其行,既学到知识,又能增强爱国主义激情,受到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引导。
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育学生学会珍爱亲情
说起亲情,每个人总有一股暖流在心头流淌,荡起涟漪。然而由于近年来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每家基本上是独生子女,父母的溺爱,使孩子从来不为父母着想,不理解、体谅父母的良苦用心,甚至有个别的孩子将父母视为“仇人”“压迫者”等。因此,我们有责任教育每一个学生学会爱父母,珍爱亲情,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就要有意识地渗透这方面的教育。
三、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仁爱之心
雨果说过:“善良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几乎优于伟人。”心地善良的人无时不在撒播阳光和甘露,医治人们心灵和肉体的创伤,与善良的人交往接触,心灵得到了洗礼,智慧得到了启迪,灵魂变得高尚,胸襟变得更加宽广。
四、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大自然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繁衍、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我们的母亲。作为地球村的公民,应该自觉行动,保护环境,尽职尽责。然而我们的一些学生由于文明习惯的缺失,乱丢垃圾、践踏草坪、攀折花木,漠视身边美好的自然景观。作为一个思想教育工作者,深感责任之重大,有义务去教导学生热爱大地上的一草一木、万物生灵。因此,我们在思想品德课上就要特别突出环境保护及关爱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教育。
五、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情感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每当回忆起自己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学到的这段话时,我的心灵都会受到一次洗礼和震撼,并有意把它引用到我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
活动设计应遵循课程标准
有些课,课堂倒是非常热闹,热闹过后,学生似乎并没有学到什么,甚至连授课者本人也不知道这堂课究竟有什么收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也许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教学活动的设计肯定存在问题。课堂活动不能“为活动而活动”,课堂也非越热闹越好。课堂活动的设计不可以随心所欲,它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要考虑相关的因素。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以活动教学的空间范畴(教室或课堂)为划分依据,可将其划分为课堂活动教学和课外活动教学。
课堂活动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方式,是众多教学手段中的一种,教学方式的选择必须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换句话说,任何教学手段的选择和运用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完成一定教学任务的。课堂活动不能为活动而活动,从活动的内容到活动的形式,直至活动的整个过程,都必须围绕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设计。
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要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精心选择活动的内容、恰当的形式,还要认真设计活动的过程。整个活动的设计必须目标明确,要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和知识、技能和方法目标有机融合在一起,要在把握好整个课程目标的基础上,设计好单元和课的目标及每一节课可达成的目标,将目标具体化。要正确处理好长期形成的目标和短期教学目标的关系,突出每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课堂活动要尽可能根据本校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设计,要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使其求知欲得到最大的满足。学生只有通过有效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才能使教材中的思想意图转化为学生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从而自觉建构起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逐步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从而最终实现思想品德课程的宗旨。
布卢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课堂活动从设计到实施的整个过程中,都应该在教学目标的调控下完成。没有教学目标的活动是盲目的,偏离教学目标的活动是低效的。课堂活动能否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及实现的程度如何,也就成了课堂活动成败以及效果如何的评价标准。
符合初中生认知水平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整个课堂活动设计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起着组织、引导、帮助和促进的作用。教师设计的活动只有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才能顺利地完成这一建构。如果教师设计的活动难度过高,学生以现有的知识和经验无法顺利地完成活动,也就不能顺利地完成新知识的建构;如果活动的内容过于简单,学生无需努力就能解决问题,也就不会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活动的设计还要符合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只有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活动,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有效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教师在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建构新知识的过程中,“教”的规律要服从于“学”的规律。一切教学方法和手段只有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特点,顺应学生认知结构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创设出课堂活动教学的最佳情境,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活动设计时,应当充分考虑所教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特点,既要重视学生群体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的共性,也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活动的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可从学生遇到的、正在思考或能引起兴趣的生活事件出发),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行动起来,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处于活跃状态,产生思想意识的创造体验,体会到行动和创造的愉悦,达到在活动中既建构起新的知识,又在实践活动中内化思想品德的目的。
贴近学生经历与生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就是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个体知识经验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创造生活。只有在活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贴近学生生活,创设贴近初中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才能真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真正对学生起到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才能真正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进行思想品德课教学不能无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生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并在学习活动的体验中形成或调整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思想品德教学关注学生的生活经历,贴近现实、贴近学生的生活,引领学生的生活,正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生命力和价值所在。通过思想品德课教学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关注、引领学生的生活,以实现思想品德课教学与学生生命历程的对接,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目标。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生活素材创设情境,选取社会生活中典型的、有争议的、引起道德二难情境的事件和学生关心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思考。在师生对话中,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积极在生活中践行道德规范,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引领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坚持正确价值观念引导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思想品德不是纯粹的客观知识,而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们对国家、社会、集体、他人、自己的理解,反映的是人们深层的内心世界。精神层面的培育,必须在平等、开放和安全的气氛下才能逐渐让学生在知识和生活的体味中,生成自己的思想观念、行为原则和品德。也就是说,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是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在个体的主动实践中形成的。
从初中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特点来看,正处于由儿童成长发育到成年的过渡期,即青春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尽管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渐增强,但毕竟生理和心理发育还不成熟,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还比较弱,他(她)们的健康成长迫切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热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对社会、国家、世界有见识和负责任的合格公民自然就成为思想品德课和思品教师的重要任务。
教师要在课堂活动中以优秀的传统、先进的文化、正确的理念、积极的行为、及社会发展的光明趋势等来感动学生、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向学生积极传递正能量。要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尽量给学生自由支配、自主发挥的时间和空间,创设情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发展自己的个性品质,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体现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
课堂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每种形式都有它的优势和长处,也必然有其短处和不足。课堂活动设计要科学选择适合教学内容的恰当形式。因为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任何事物的内容都必须由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任何形式也必然有一定的内容。内容决定形式,有什么样的内容,就要求有什么样的形式与之相适应;同时形式又积极影响着内容,对内容有巨大的反作用,当形式适合于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形式不适合于内容时,则对内容的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同一教学内容,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同一形式也可以表现不同的内容;新的内容可以利用旧的形式,旧的内容也可以利用新的形式。教师在活动的设计中应当对各种不同的形式进行反复的比较,选择最适合于表现教学内容,最适合于实现教学目标,最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特点,最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最有利于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建构起新的知识结构,在亲身体验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活动形式。
目前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活动形式常见的有:材料阅读、情境分析、分组讨论、案例分析、课堂辨论、课堂游戏、小品表演、相声表演、角色扮演、课堂采访、视频播放、音乐欣赏、模拟现实、模拟法庭、项目研究、编口诀、小竞赛等,每一种活动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教育教学的手段也将随着不断创新,课堂活动教学的形式将越来越多,新的方式将不断地涌现。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形式,也使思想品德课从枯燥的理论说教蜕变为充满社会生活知识的大乐园,能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愿望,能够拓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丰富情感体验,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特点的重要课程,对初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与健康成长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否顺利地实现思想品德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和任务,直接关系到能否为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良好的基础。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为实现这一目标和任务提供了良好平台,是非常有效的教学形式。科学的课堂活动设计是上好思想品德活动课的重要前提,而科学的课堂活动设计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平时准备如水常流。“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这是教师队伍中流传的一句行话,但在时代飞速发展、社会日益进步、信息瞬息万变的今天,教师光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若“一桶水”光溢流不引水或光引水不溢流都难以保持活水常流。只有常引常流常换常新,才能适应现行小学品德课教材对任课教师提出的要求。农村品德课程资源是丰富多彩的,只要教师能根据地区差异,联系教学实际,以敏锐的眼光、科学的方法去开发和利用,就一定能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积极发展自我。如本案例就能让学生从身边事体会到农村的变化,感受到我们的生活与农村、农业、农民密不可分,从而更加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事实证明:教师只有因地制宜地合理开发、灵活利用各种“滴水”资源,才能提高“一桶水”的含金量,使自己头脑中“活水常流”,在驾驭课堂时灵活自如、水到渠成。
二、把握目标如水柔情。有效的品德课堂,可以说是只有打动学生的情感。才能有良好的品行构建。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师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池之水,任你四方也罢,圆形也罢,总逃脱不了一个空虚。”《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将“情感”排在三个分目标中第一个分目标。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分目标中,起关键性作用的还是情感。当老师的都知道。在促进学生品德意识的形成中,认知的作用固然重要,但过多地注重知识传授,并不一定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行为的改变,只有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行动中获得情感激发与情感体验,才会真情投入地生成良好的品德行为。
[案例1]《我的家乡在哪里》(人教版四下)教学片断
教师出示尤溪地图。
师:尤溪是养育我们的地方。你们对尤溪了解多少呢?
学生介绍尤溪经济发展情况,说尤溪是“中国竹子之乡”、“中国绿竹之乡”、“中国金柑之乡”、“中国革基布名城”,并且,进入“全国食用菌生产十强县”、“全省经济发展十佳县”。等等。
师:看到同学们为自己家乡感到骄傲和自豪的劲儿,我很想知道,大家究竟爱尤溪的什么呢?
生1:我爱尤溪地大人多。是三明市幅员最大、人口最多的县,素有“闽中明珠”之称。
生2:我爱尤溪的山山水水,境内林海茫茫,溪流众多。它是南方重点林业县、全省水电装机容量最大县。
生3:我爱尤溪的名人。朱熹是最令人羡慕的人物。尤溪被称为“朱子故里”、“海滨邹鲁”。
师:同学们说得很多,也说得很好。尤溪是个很有魅力的地方。尤溪和福建、福建和中国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课件演示:尤溪县政区图套叠在福建省政区图中,福建省政区图套叠在中国政区图中。
生4:尤溪是福建省的一部分,福建省是中国的一部分。
生5:无论是生态山水的尤溪,还是魅力海西的福建,都是我们的家乡。
教学中,教师的一句“大家究竟爱尤溪的什么?”这句话触及了学生的心灵,情感的激发唤起了学生对家乡的认知,使学生进一步产生了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怀。由此可见,如水柔情的教学是实施品德学科教学目标的保证,是引导学生情感和谐发展的关键。
三、追求常态如水自然。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小学品德课的教研也渐渐风生水起。近年来,我校以常态教学研讨为重点,把回归常态当作是品德教学的必然追求。如水自然的品德课堂,就好像“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一样,它不追求课堂的至纯至美,允许课堂含有“杂质”,留有缺憾。如水自然的课堂是有味道的,虽然咸了点,或苦了些,但滤去盐分和苦涩后,那还原品德教学本真面目,扎实、真实、平实、丰实、朴实的课堂依然十分鲜美而富有生命力。
[案例2]《从看电视说起》(人教版四下)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刚才《看电视引起的风波》的小品表演,再现了小波为看电视和爸爸闹别扭的场景。看了之后,你们认为小学生该不该看电视?
生1:我认为该看,像少儿频道、少儿节目就是让我们小学生看的,看电视对人的成长有好处。
生2:我认为不该看,看电视多了对眼睛有伤害。看书比看电视好。
师:大家的意见一时还难以统一,下面请看大屏幕(课件演示),为什么家长对大家看电视不放心呢?
生3:因为自己经常看的时间太长,家庭作业就忘记做了。
生4:自己老是爱看娱乐性节目,浪费时间。
师:现在大家肯定有了自己的想法。请说说看。
生5:我觉得该看,但要从时间上、节目上限制自己。
生6:我也觉得该看,但必须先完成作业后再看电视,并要注意保护眼睛。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也很在理。是啊!看电视要讲究科学和合理。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青少年希望一定做到时间要限制、内容要选择、身体要保护。
品德教学 运用歌谣 精彩课堂
小学品德教材里安排了“诗园”,童谣、儿歌、歌词等被教材普遍采用,本文把这些形式统称歌谣。在品德课堂中运用歌谣进行教学,能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的心情,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亲切自然愉快的氛围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生活的技能和方法,强化情感体验与表达,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与选择。因此,在品德教学的课堂里,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各年级学生的特点,通过编写歌谣,引用歌谣,诵读歌谣,使品德课堂更生动,更多彩,更有实效。
一、在导入中唱歌谣,增强学习兴趣
在课的导入环节中,特别讲究“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课堂教学中,一个合适而精当的开头,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情境,引起积极有效的学习体验。歌曲和配有音乐的诗歌,常常被用来导入新课,因为音乐能打动所有真诚而富有的心灵,陶冶情操,激发灵感。如果在导入时播放一首耳熟能详的歌曲或一段配乐的诗歌,使学生受到直接的情境感染,激起学生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经验,使学生尽快进入课文需要的情境中。这样,学生增强了学习兴趣,集中了注意力,也获得美感。如老师在执教《城乡巨变》时引用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在舒缓幽怨的旋律中,屏幕上打出歌词,学生听着音乐,轻轻朗读着歌词,老师的一句发问“妈妈的家会是什么样的?”十分自然地导入课堂教学。
二、在学习中诵歌谣,深化知识与技能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儿童的心理特点,尊重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在品德课堂教学中,把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导生活的知识与技能,精心编写成童谣、儿歌、诗歌等形式,通过设计诵读歌谣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欢快中掌握知识,增强了技能,提高了认识。如《我是小小安全员》的教学中,有位老师设计了“安全隐患扫描”这一板块,引导学生看图、联想、讨论,指出居家生活中的安全隐患,提出预防措施,最后出示歌谣,让学生用快板表演,加深了对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的理解。
烧菜端汤防烫伤,小心谨慎忌慌张/烧饭烧水避火灾,炉火打开人要在;
高处取物易摔伤,一人爬高太危险/拖地洗衣地易湿,小步走路防摔倒;
煤气泄漏酿大祸,阀门一定要关牢。
对于小学生来说,简单化、成人化的说法是不可取的,是达不到教学目的的。歌谣概括了教学内容,使之成为琅琅上口的三言两语,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唱,便于理解、记忆教学内容,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三、在过渡中念歌谣,概括活动感受
学生的社会性形成和发展,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所以,品德教学倡导活动化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就以几个活动板块的形式呈现。在一个活动板块结束之际,出示教师事先精心编写的歌谣,通过诵读,小结这个环节的教学内容,总结探究的方法和技能,也概括一下学生的活动感受或情感体验,又为进行下一个活动板块做铺垫,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紧凑了课堂节奏,理清了课堂条理。如《父母的难处》,老师通过组织学生课堂采访,播放课前拍摄的各行业劳动者的劳动场景,讨论哪些难处和“我”有关,引导学生与父母沟通,理解父母的为难之处,潸然动情时,出示了小诗《父母的爱》:
父亲的爱,深沉如山/母亲的爱,柔情似水/面对父母伟大而无私的爱/我们怎能不为之动容?/面对父母的难处/我们怎能无动于衷?
让学生深情地朗诵,升华了学生的情感,调节了学生的课堂情绪,陶冶情操,激发美感,放松心情,缓解疲劳,为下一个板块“我为父母分忧”做好了铺垫。
四、在理解中吟歌谣,提升感悟与表达
小学生的社会性认识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形成概念,理解分析,判断推理都离不开感性材料的支持。因此,品德课堂教学时最好能提供一个比较直观且简洁的内容,来帮助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构建。儿歌、童谣是能让小学生体验快乐的一种载体,它的生活性是创作者基于人们对日常生活的描述和解释,朴素而真实,却充满了生活情趣,贴近真实生活中的儿童。所以在教学中引入歌谣,吟诵歌谣,能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习惯,提升学生对社会的感悟能力,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并对这种感受做出合适的表达,升华了情感。
如周老师在执教《竞争与合作》时,让学生理解合作的方式和意义时,诘问学生:生活离不开竞争,生活也需要合作,我也在想合作到底是什么?然后出示小诗:
合作是一双力量的手/它把一股细线揉成了一根结实的绳/合作是杂技场上飞旋的伞花/合作是奥运场上高奏的凯歌。
合作是一朵智慧的花/它把神州5号送上太空遨游/合作是音乐厅中悠扬的旋律/合作是生意场上一杯庆功的酒。
在抑扬顿挫的朗读中,形象的比喻,昂扬的情感,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到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白了在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有竞争,也有合作,合作多于竞争,竞争与合作并存,我们既要培养竞争的意识,也要具备合作的素养。
五、在践行中唱歌谣,强化道德判断与选择
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道德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品德课堂教学的最好效果是达到知行合一,正确引导学生的行为和价值趋向。在教学中借用歌谣,让学生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判断是非善恶。通过唱读歌谣,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道德践行中,强化道德的正确判断与选择。如《我来试试看》(苏教版)老师在最后的教学环节里出示小诗《试一试》:
小朋友,学做事/遇到许多第一次,大家一起来试试/动动脑筋勤思考,多多练习很重要/碰到困难多请教,不断努力要记牢/要想学好真本事,鼓起勇气试一试。
通过小诗的朗诵,揭示了教学的真正意图是,鼓励学生敢于实践,敢于尝试,明白尝试是创新的前提。
歌谣是教者匠心独运,将教材的内容浓缩其中,将教材的意图蕴含其中,“它有着清新的内容,流畅的语言,和谐的韵律,活泼的形式,鲜明的节奏,诙谐的风格,朗朗上口,悦耳动听。”它的趣味性为学生所喜爱,很多教师往往仅在结课时十分喜欢借用歌谣,或以富有哲理的小诗,或以活泼欢快的儿歌,风趣盎然的童谣,将课堂里获得的体验与感悟、过程与方法、认知与情感,指导于社会实践和道德实践。其实,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都可以唱响歌谣,以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实效性。
参考文献:
近些年来,教材的巨大变化,新课程改革的势不可挡,使中学思想品德课主要停滞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中的那种属于填鸭式的“满堂灌”逐步得以改善。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四十五分钟,不留给学生充分的主动学习时间,实质上是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养成教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学校教育、轻社会教育等诸多特征。而现行的初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力求倡导课堂教育的实践性,提倡教师要构筑新的教育理念,突破旧有的封闭、单一、机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上要大胆革新,创新方法,达到真正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实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作为一名初中思想政治教师,我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在创新教学上形成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借此谈谈自己的想法。
1激活思想品德课堂应当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日益普及的同时也推动着教学方式的变革,现在初中各学校都建有微机室或电教室,互联网络高效、敏锐的信息获取;方便、快捷的操作方式,都为多媒体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因多媒体教学能把声音、图像等生动地展示给学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三课《珍爱生命》时,多媒体展示自然界丰富多彩的生命,让学生感觉到生命的美丽,以及展示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甚至是人类为生命的抗争,都使学生受到震撼,热爱生命,珍爱生命的情感油然而生,这比单纯的说教有效得多。为此,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教师要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创新教学方式,加强学习,特别是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掌握计算机运用的基础知识和课件的制作方法,着力推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新课引入的情境化,重视开端
教学中,新课引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写作中强调“凤头豹尾”,我们思想品德课也非常重视开端,这是教师谱写一首优美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也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精炼、贴切、感人的情境或其他形式的导入,可以使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激发其思维和求知欲,还可以借此交给学生一把打开新课大门的钥匙,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它在整个教学中起着诱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乃至激情的作用。为此,我们教师要注意教学导入的情境化,重视教学前奏。
在新课进行前,教师可以编拟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富有启发性的情境,引导学生回忆、联想或渗透本课学习目标、研究的主题。当然,导入设计要符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符合学生实际和课型的需要,力求做到短小精悍,形式多种多样。诸如:
2.1多媒体演示导入法。在讲授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中《珍惜生命》这一课时,就现在初中生非常强烈的自尊心下无法承受一些小的压力和挫折,极易导致对生命的轻贱,毫无珍惜和责任意识的问题,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生命的感性认识,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殷雪梅教师为救几名学生而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事迹的视频材料,学生可从视频材料中受到强烈的情感震撼和情绪感染,诱发对“珍惜生命”知识的认识,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这样的视频导入就能切入主题,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多媒体导入应根据教学内容的设计,可以引用诗歌诵、歌曲等形式,达到引人入胜、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效果。
2.2引用故事导入法。中学生都爱听故事,教师可根据思想品德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选讲他们熟悉的或与其生活联系紧密的故事片断给学生听,也能提升其兴致,进而导入新课。例如在学习八年级第九课有关宽容的话题时,讲述“六尺巷”的故事,请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张英来信前,家人和邻居为三尺宅基地争执不休,而来信后却各让三尺,形成“六尺巷”的千古美谈?激起学生兴趣的同时,自然引入新课。
2.3列举学生身边事例导入法。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有利于调动学生对身边人、事、物的关注。为此,导入时可设计引用身边事例。如学习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一课《难报三春晖》时,举出小峰的例子,小峰是一个好动又不爱学习的孩子,从小学到高中,每一次家长会上,小峰妈妈总是得到老师对小峰的负面评价,可是每一次妈妈回来都对小峰笑脸相待,并说老师如何如何表扬他,结果小峰表现越来越好,请学生思考对小峰妈妈的评价,学生在体会妈妈良苦用心的同时,进入新课。
2.4穿插社会热点导入法。以社会热点导入,能引起学生注意,为新知识学习做好心理准备,如把近段时间从电视、报刊、网络上看到的2008年的冰雪灾害、汶川大地震等导入《负起我们的社会责任》的学习;由减免农业税、加强新农村建设、西部大开发等导入《全面建设,实现小康》、《共建美好和谐社会》等;由2009年召开的人大会议,代表们深入走访,集中民意,积极撰写提案,反映人民心声,导入《适合国情的政治制度》内容的学习,以社会热点内容导入课堂教学,能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世界,关注自然,关注人类的发展。
3课堂教学过程中多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乐”中学
新课教学是一堂课的核心,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完成,关系到教学效果的成败,因此如何吸引学生,是激活课堂教学的关键。为此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设置多种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产生兴趣,是很有效的一种方法。例如在学习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八课《竞争与合作》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邀请十位同学参与“狼吃羊”的游戏,然后设问: 1. “狼”捉“羊”时是什么关系?2.“狼族”两三个共同捕捉“一只羊”,“羊儿”们也齐心协力一致对“狼”,这说明他们内部什么关系?3、狼和羊应该怎么做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4、在游戏中为什么要宣布规则?你认为“狼吃羊”游戏规则在实践中完全公平吗?通过这样有趣的游戏,使学生的兴趣被点燃,而且在参予游戏中对竞争与合作有了一定的认知。又如在学习七年级思想品德课第五课《日新又新我常新》时,让学生课前准备卡片,写出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不能写出自己的名字,上课时收上来,随机抽取,由老师念,学生猜,并说出为什么,这样使学生很有兴趣,在活动中知道了评价一个人可以通过外在和内在两方面去评价,不知不觉中实现了一部分教学目标。
关键词:小学品德;教学目标;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1-0293-01
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很通俗的界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如何构建品德课堂的有效性?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品德教学实践,从以下几方面来谈。
1.拨开浓雾见云天――找准目标 定"支点"
1.1 纵览课标教材,整体把握目标。教师要全面了解同一教学主题螺旋上升的设计,对教材的整体学习,了解各年段在相同教学主题的内容呈现上的区别。要明确单元定位,整体把握教材的目标,领会它的编排意图,做到心中有数。如以"我与家庭"为例:一、三、四、五年级都有出现,但是所出现的重点关注度是不同的。纵览教材笔者发现四年级上册《谢谢你们,我的父母》这一主题目标大体的定位趋向,目标大方向定位体会父母的辛苦操劳,坚持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有一定的家庭责任感。
1.2 研读教材关键词,细化目标。关键词是教材的题眼,虽然言简,文字不多,但它的外延一般都覆盖到它所涉及的全部教学内容,其内涵往往是教学内容的精髓,指引着教学的目标和方向。如何解读教材中关键词? "一读二思三问"是理解关键词较为有效的方法。如:《谢谢你们,我的父母》关键词"家庭责任感",这代表着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在本单元出现?旨在让学生通过了解家庭核心人物-父母的辛苦,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了解这些,目标的就了然于心了。因此,当教师在备课时,仔细研读这些文字,充分调动自己的经历、体验和感悟,慢慢融入到教材背后的"深意义"中,有利于教材目标的正确把握。
1.3 了解学情,锁定目标。在分析了教材的整体结构,理解了关键词后,"读懂学生"对教学而言很重要。例如:《谢谢你们,我的父母》笔者做了课前小调查:针对与父母沟通的问题,在收上来的100份问卷中我发现现在许多孩子总认为与父母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代沟。基于这样的实际情况,第二课时重在关心父母,主动与父母沟通,做到平等相待。教材只是提供给我们一个例子,我们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通过小调查、谈话等形式,读懂了学生,这样的教学才会有针对性,有实效性。
2.嫁与春风不用媒――立足生活,找探点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活动是课堂的火花"。我们要嫁着这一"生活"的春风,寻找贴近生活的资源;我们要嫁着"活动"的春风来活跃课堂,完成养成教育,真正使我们的课堂变得有效。
2.1 立足生活找资源。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是取之不竭的教学资源宝库。教师要立足生活,从实际出发,捕捉儿童的生活中有价值的问题,创造一个对话、开放的品德课堂。
2.1.1 立足生活 提炼生活素材。品德课为我们提供的只是一个范例,教师围绕教学目标树立正确的教材观,大胆调整教学内容,科学取舍,提炼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指导生活"的教学材料,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的鲜活内容带进课堂,这样教学目标的贯彻才有效。执教《节日大观》的教学内容是通过了解各国各地的不同节日,感受到世界之大,以及各国的风俗与民情。笔者就以春节为切入口,了解春节,然后再认识中国其他的传统节日,并拓展到国外的传统节日,从而实现"大观"这一目标。通过教学实践的情况来看,课堂充满了活力和喜庆的气氛,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正是因为笔者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又超越教材。
2.1.2 立足生活,捕捉对话效应。在品德课堂中,教师就应该从儿童的生活中捕捉有价值的问题,这一问"是长进的桥梁 ,是触发的引信,是觉悟的契机。"能贴近学生生活的对话产生对话效应,使学生能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达成理想的高效体验。
如:在执教二下《家乡的变化》研究交通的变化时,针对学生对几路公交车的熟悉情况。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你做过哪一路公交车?到了哪里?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引发了一段精彩的课堂对话。通过对话,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他们有话可说,自然也就乐在其中。真正实现"以生为本"的有效课堂。2.2 构建活动找探点。活动是品德课程的显著特点。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寻找"探点" ,还需要教师创设适宜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交往与合作,学会自己去体验去探索,这样的课堂也才真正扎实有效。
2.2.1 用活动引导,学会交往、合作。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活动有个体活动,但更多的是群体活动,在活动中,大家必须相互协作,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学,有利于协作能力、合作精神的培养。 如:执教《我国的行政区》时,创设"拼图热身赛"的游戏。随着游戏进行,学生们能分工进行,并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拼版,还在合作中进行经验的交流。学生不仅在玩,也在进行合作体验。游戏活动围绕目标进行,贴切有效。
2.2.2 用活动促进,学会体验、探究。学生作为一个个生命个体参与学习,主动学习,这个过程应该是展现生命价值的过程。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如:《我国的行政区》创设观察拼版谈发现的活动,通过活动学生亲自体验,切实观察着、发现着。在探究活动中,他们很有成功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