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管理学内容论文

管理学内容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5-05 05:55:5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管理学内容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管理学内容论文

篇(1)

摘 要:文章选取《社会学研究》和《中国人口科学》2003~2014年间每年第1期刊载的论文为样本,对其数据引用行为进行

>> 19877―20166年我国档案法规研究期刊论文统计分析 期刊论文评价研究 体育期刊论文参考文献中网络文献引用情况研究 从高被引期刊论文看我国图书馆读者工作研究 从代表性期刊论文看我国教育博客研究 西安工程大学期刊论文计量分析 国内物理学期刊arXiv自存档论文的引用优势研究 我国学习型城市研究期刊论文的文献计量和内容分析 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的期刊论文被引用率分析 陕西理工大学期刊论文计量分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论文统计分析 我国新闻传播学期刊集群分布及其亲疏关系研究 我国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期刊评价历程研究 单篇期刊论文h指数的实证研究 期刊论文与专利文献的整合框架研究 教育游戏期刊论文内容的分析研究 英语学术期刊论文转述动词研究 国内实证类英语硕博论文与国外期刊论文结果与分析讨论部分的引用对比 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引用网络的构建与分析 能力坡道模型视角下期刊论文数据生命周期管护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8]《中国人口科学》编辑部.投稿要求[EB/OL].[2014-08-15]. http:///channel/tgyq.

作者简介:丁楠,女,浙江大学图书馆馆员;杨柳,女,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本科生;丁莹,女,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本科生;凌晨,男,本科生;潘有能,男,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副教授。

篇(2)

建造师从业资格的实施建立可推动项目管理各项规范制度的修订以及技术能力的提高,是工程管理中的重点内容。项目经理的职责是全面保障工程管理的目标以及建设方的各项利益,是关键工作内容。下面是学术参考网小编为朋友们搜集整理的项目管理论文致谢,欢迎阅读!

我首先要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南京邮电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洪小娟老师。洪老师对我论文的研究方向做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及时对我遇到的困难和疑惑给予悉心指点,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改进性意见,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向老师对我的帮助和关怀表示诚挚的谢意!同时,还要感谢南京邮电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项目管理专业的授课老师们和所有同学们,大家在南京邮电大学的项目管理学习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度过了一段美好难忘的时光。

此外,还要感谢企业朋友以及同事们在论文编写中提供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给我带来极大的启发。也要感谢参考文献中的作者们,通过他们的研究文章,使我对研究课题有了很好的出发点。

最后,谢谢论文评阅老师们的辛苦工作。衷心感谢我的家人、朋友,以及同学同事们,真是在他们的鼓励和支持下我才得以顺利完成此论文。

篇(3)

关键词:管理学 课程教学 高技能人才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7(a)-0160-02

管理学是一门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操作性的课程。其存在目的是为了培养、提高学生创新应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从“技术应用性人才”转换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而随着高等教育目标的转变,高职院校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刻不容缓,这就要求管理学教师要不断更新、提升管理学课程教学效果,改革教学方法,为社会提供优秀的高技能人才。

1 管理学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在理论研究以及实践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仍存在着许多不利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关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教学内容脱节,目标不明确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教材与本科院校教材基本一致,内容抽象,理论性较强,导致学生无法完全掌握,降低教学效果。同时,在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下,无法明确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无法以职业行为和工作过程进行组织教学,过分重视理论知识而忽视教学实践环节,影响高职毕业生的实践能力。

1.2 理论和实践无法完美结合

多数高职院校没有完善其实训环节,校企之间的合作无法达成,许多毕业生到实习单位只能替代普通工人工作,无法接受管理技能训练。

1.3 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仍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等以教师为重点的教学模式,学生被动接受管理知识,严重忽视、压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1.4 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低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差,学生没有较强的学习进取心,许多学生甚至无法明确以后的工作,以上都是导致学生积极性较低的原因。

2 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改革

2.1 围绕“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改革思路

(1)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织。高职院校的管理学专业应重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各教学环节和课程体系都应以此为中心开展。由于管理学课程的覆盖面广、内容多样,缺乏重点实际问题。因此,其教学内容应侧重模块化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基础模块。由管理学基本思想、基本概念以及基本职能等组成。②专业模块。由企业经营、生产和财务管理等组成。

(2)创新教学方法。对教学方法进行积极的探索、创新,使用多元化教学模式。使用案例教学、开放式教学、讨论式教学、项目实训以及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等方式,形成导学、助学、自学的三维教学模式,通过对国内外情景模拟和经典教学案例进行分析、讲解,增强学生对现实情况的理解,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了解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实践教学比重。在实践过程中对课程教学进行延伸。例如,定期邀请企业家或校外专家对学生进行沟通,帮助学生了解、认识企业管理中的前沿问题和关注热点。建立综合实训基地,购买、研发管理学模拟软件,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学习。模拟的管理工作环境能够提高学生的决策能力,增强其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2.2 管理学课程教学的改革方法

2.2.1 教学条件改革

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条件改革包括建设教学软硬件设施和教学开展等方面进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归类收集网络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具有较高水平的研究论文以及经典教学案例,在网络环境中提高学生的系统理论知识,增强对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利用网络资源优势,整理和课程内容相符合的资料,使课程教学生动化、多样化,让学生在人性化的网络环境中学到系统性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效果,既丰富学生视野,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根据实践教学基地,采用教师、学生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分配任务由学生分组完成。通过学生决策灵活运用管理学理论知识,行成完整的解决问题方案。在此过程中,由教师为各小组进行规则明确,角色分工,带领模拟决策等。使学生在模拟训练中掌握经营技巧、经营知识,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3)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通过校园网站,在网上呈现管理学课程中的课程大纲、课程计划以及各章节的PPT讲稿、电子讲稿等。也可以展现各公司企业的基本情况,使学生对企业的经济环境、发展状况以及政策变化等有清晰的了解。(4)建立优秀教学团队,以科研推动教学。课程组成员的年龄、学历、教学经验、职称和研究方向形成良性互补,优化学术氛围,形成科研和教学间的良性互动。同时,授课教师应经常进行学术交流,把一些好的分析思路和案例相互切磋,达到资源优化共享的目的。

2.2.2 教学内容改革

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1)适时调整教学大纲。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主,适当的对课程教学目标进行调整,重视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包括策划、组织、协调、领导和决策等能力。同时,压缩理论知识,增加实践环节,增加管理实验和案例分析等课时量。(2)加大信息量,更新教学内容。选择优秀管理学课程教材,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所接触的管理学知识处于学科前沿领域。对课程内容进行数字化处理。在生动活泼、深入浅出的原则上,针对不同对象把管理学教学文件数字化处理,在与媒体结合的基础上,形成教学课件。课件内包含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的有机整合,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管理理论知识,对管理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解决。(3)避免课程重复,妥善处理后续课程。对管理学课程教学进行内容上的明确分工,把原本属于生产管理、战略管理、营销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调整到具体专业课程中。并依据国内外先进研究成果,突出管理学课程教学的重点,确保管理学的教学系统性,与后续课程建立联系,提前预留教学活动所需空间。

2.2.3 教学方法改革

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多采用案例讨论、课堂讲授、情景模拟以及沙盘模拟等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其对管理方法和理论的理解。使学生在教师引导学习的同时,重视相互学习、实践学习。

(1)案例教学法,配合情景模拟进行互动式教学。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消化、掌握。(2)采用灵活教学方法方式,密切关注经济社会的发展实际,教学过程中多引用当地优秀企业的实例和数据。同时,坚持团队合作,对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命题考试等进行统一整合。课程组成员及时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交流沟通、研讨等。(3)通过课程论文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能力进行测试,调动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提高学生学以致用能力,也为学生毕业论文的创作奠定基础。

2.2.4 考核方式改革

管理学作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课程教学注重学生对学习的创造性、灵活性,教学活动主要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素质、能力和知识等进行综合评价,把实践考核作为评价考核的核心内容。其具体做法如下:平时课堂考核(课堂出勤、案例分析参与、课堂讨论等)占20%左右。课后考核(学习汇报、课程论文以及调研报告等)占20%左右。实践考核(能力性考核、知识性考核)占60%左右。通过多样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素质能力进行综合评价。这样能够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感性认识,使学生成为适应当代管理学发展的高技能人才。

2.2.5 教材建设的完善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所使用的管理学课程教材与本科教材极为相似,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而且内容抽象,不易学生学习掌握,教学效果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因此,教材建设的完善对管理学课程有着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可采用具有较强权威性出版社出版或由教育部推荐的优秀教材。例如高教出版社出版的《管理学》教材,以及斯蒂芬编著的教材等。具有信息量大,内容不断更新等特点,能够使学生接触世界最前沿领域的管理学知识。同时,高职院校也可根据自身教学要求、特点,尝试编写适合本校学生需求的教材或辅助教材。

2.2.6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资源利用主要指充分使用师资力量、网络资源以及社会资源。优秀的师资力量可以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深厚的网络资源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深化,而社会资源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也是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点。

3 结语

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教学目标有明确的认识。在满足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教学条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进行适时的改革,做到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能力,培养优秀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黄志坚,吴健辉.管理学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8):255-256.

篇(4)

(一)中文封面

(二)空白页

(三)标题页

(四)英文封面

(五)国家图书馆授权书

(六)国科会科资中心授权书

(七)论文合格同意书

(八)谢志

(九)中文摘要

(十)英文摘要

(十一)目次

(十二)表次

(十三)图次

(十四)本文及文内注释

(十五)参考文献

(十六)附录

二、论文版式

正文采A4尺寸;图表或地图不在此限。

正文中文字体请用标楷体12点,英文字体用TimesNewsRoman12点。

每页上方空白占2.5公分,下方空白占2.5公分,左右二侧空白为2.5公分,装订边为1公分。

页码正文以阿拉伯数字置于每一页下方正中间,由第一章第一节开始编号。

三、中文封面

应包括下列项目:(请参考范例1)

(一)世新大学管理学院经济学系硕士论文(用标楷粗体20点)

(二)论文中文题目(用标楷粗体,字体大小依题目字数多寡调整适中)

(三)指导教授中文姓名(用标楷体20点)

(四)研究生中文姓名(用标楷体20点)

(五)毕业年月(用标楷体18点)

论文题目以封面中央线为准,置中排列,字数左右对称。

范例1:

四、标题页

即为内页。除了所用纸张为普通纸张之外,所有形式与内容皆和封面完全相同(不包括书背部分)。

五、英文封面

应包括内容如中文封面应有项目,请参考范例2。

六、中英文摘要

中英文摘要以一页为原则,最多不可超过两页。

中英文摘要后须附加五个以内的关键词(Keywords)。

中英文摘要抬头须加索引注记,包括研究生姓名(毕业年份)、论文题目、研究所全名。校名与研究所名应以全衔标明。(请参考范例3、范例4)

范例3:

论文题目:

校所名称:世新大学管理学院经济学系硕士班

篇(5)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经济学;工商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10-145 -03

一、引言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学科(一级学科)① 与工商管理学科(二级学科)各专业的专业核心基础课,计量经济学在两个学科的课程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目前,计量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一起成为我国高校经管类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必修课程。有效的计量经济学教学,能够满足学生后续进入研究生领域的学习,也有利于学生本科期间的科研活动以及毕业论文的撰写需求。但计量经济学发展至今,形成了诸多的理论,因此,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根据不同专业特点确定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就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也成为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计量经济学的框架体系

根据计量经济学的学科特点以及研究数据的特点,一般计量经济学学科主要分为经典计量经济学、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以及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学。各部分涉及的主要内容有:

(一)经典计量经济学板块

经典计量经济学主要包括:A1计量经济学概述、A2计量经济学发展历史、A3一元线性回归模型、A4多元线性回归模型、A5线性回归模型基本假定放宽带来的问题以及处理(异方差性、序列相关性、多重共线性)、A6联立方程计量经济模型、A7虚拟变量模型、A8滞后变量模型。

(二)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板块

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板块包括:B1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B2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B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B4向量自回归模型。

(三)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学板块

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学板块包括:C1混合回归模型、C2 变截距模型、C3变系数模型。

三、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探讨

(一)培养目标的比较

在我国按学科门类分,经管理专业主要分为管理学一级学科以及经济学一级学科,工商管理学科是管理学一级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1998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讨论并确定了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共同核心课程,包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统计学、会计学和国际经济学共8门课程。而对于工商管理类学科,并没有文件或会议把计量经济学作为其核心课程,但多数高校都把计量经济学作为工商管理类学科的专业基础课。但经济学与工商管理学科在培养目标中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对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目标也存在较大差异。

(二)学生培养能力的差异

一般来说,经济学学科侧重培养学生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以及经济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工商管理学科的重点在于研究赢利性组织的经营活动规律以及相关的企业管理的理论、方法以及技术的管理类学科。在我国,工商管理类学科下设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会计学(审计)等专业。

(三)教学内容的差异

从培养目标上看,经济学培养较为宏观,特别是要求学生具有分析、预测经济的能力。而工商管理学的培养目标较为微观,学生侧重于企业管理相关理论的学习,因此培养目标侧重于微观个体。在此背景之下,对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内容的要求也不同。

一般来说,经济学科的研究数据都为宏观数据,大都是时间序列数据或面板数据,而工商管理学科一般的研究对象为企业或者消费者等个体,侧重于截面数据。特别是工商管理学科中的某些学科如市场营销,侧重于问卷调查,会广泛运用到哑变量,因此两者的教学内容必须有所差异。

四、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设置的策略选择

(一)学时设置

一般来说,工商管理学科对计量经济学的要求相对较低,而经济学类由于预测等方面的需要,对计量经济学要求相对较高,因此经济学科计量经济学一般设置为3学分,按16个教学周,合计48学时;工商管理学科一般设置为2学分,按16个教学周,合计32学时。

(二)数学基础

计量经济学是对数学知识要求非常高的学科,计量经济学一般在学生学习完高等数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以后开设,因此一般大都在大二下学期或大三上学期开设,而此时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遗忘都较为严重。一般需要设置4学时的数学基础课程。数学基础一般围绕:概率论基础、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统计量及其概率分布、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这些数学知识伴随计量经济学学习的始终,因此务必加强学生对这些基础数学知识的复习。

(三)经典计量经济学

经典计量经济学主要涉及计量经济学的课程导论、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异方差性、多重共线性等教学内容。该部分教学内容多,难点、重点也多,也是学习其他计量经济学板块的核心和基础。因此是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学学科学生必须学习的重点。但在A7的子版块中,由于工商管理学科学生在科研活动中一般的研究对象都是个体,因此他们对哑变量数据的处理要求非常高,该板块对经济学板块做介绍处理,而对工商管理学科的学生必须重点来讲,如LOGIT、PROBIT检验等。这个板块大约占教学内容50%。

(四)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

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包括:平稳性检验、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向量自回归模型等。该板块是计量经济学的高级阶段,也是经济学科进行预测、时间序列数据检验的主要方法。因此在经济学学科必须重点介绍。在工商管理学科,一般只做基本介绍。

(五)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学

面板统计是计量经济学中比较难的板块,对本科生来说属于较为复杂的板块,但经济学学科的学生在毕业论文涉及中往往会用到该板块的知识。因此该板块在经济学科中做较为详细的讲授,而在工商管理学科中只以介绍为主。

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如表1:

五、计量经济学上机实验内容设置

(一)课时安排

计量经济学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特别是计量经济学涉及到上机操作,因此必须安排好实验学时。从教学的时间来看,经济学学科适合安排8学时的上机实验,而工商管理学科安排6学时的上机实验。

(二)教学内容安排

上机实验的教学内容有:

D1:包括计量经济软件的基本操作(如数据录入、编辑等)、一元线性回归的基本操作、多元线性回归的基本操作等;

D2:数据异方差性、序列相关性、多重共线性的检验以及处理

D3:时间序列数据平稳性检验(ADF)检验、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

D4:面板数据的基本检验与操作。

(三)具体实验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

具体实验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见表2:

六、计量经济学教学的其他建议

(一)重视计量经济学的课下实验

计量经济学是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在学完了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以后,学生通过上机操作来实现对数据的各种处理练习。每个计量经济理论都需要通过上机实验来进行巩固。但从现有的教学时间来看,不可能都对计量经济学的实验都进行统一的上机安排。因此必须重视对学生课下上机实验的要求。教师应该将需要学生掌握的上机操作编制成讲义,供学生课下练习,并安排好答疑工作。

(二)重视对计量经济学的应用性的考核

计量经济学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教师在对计量经济学的考核中,除了重视对基本理论、基本原理的考核以外,应重视对计量经济学实践能力的考核。在考核过程中,上机操作、课后作业、计量经济学应用论文等都应该成为考核的重要方式,这样才能摒弃学习该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死记硬背的现象。对于本科生来说,甚至可以用上机操作考核取代传统的闭卷考核。

(三)重视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对经济思想的灌输

计量经济学是理论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但计量经济学绝对不是单纯的“数字课”。教师在对基本理论介绍完毕后,要用真实的案例数据进行相关的演示,演示前必须交代好数据以及相关模型的经济学背景,检验结束后,必须对该案例反映的经济思想和经济理论进行总结。这样能够让学生明白计量经济学的学习目的,不能让学生单纯地把计量经济学理解为数学课。

(四)重视教材的选用

计量经济学在我国引进比较晚,在师资、教材方面都存在诸多不足。在我国,计量经济学的教材分原版教材、翻译教材以及国内原创教材。原版教材由于价格昂贵,对英语水平要求高,一般都被选用研究生教材。翻译教材一般篇幅过多,也不适合作为本科生教材。因此一般本科教学大都选用国内原创教材。国内教材的案例数据一般都来源于中国经济问题,方便教学,也能更好地反映中国的经济问题。但国内原创教材大都存在篇幅过短、错误较多等问题,因此教师在选用教材的同时,应考虑编制相关的学习讲义,供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

(五)重视计量经济学的规范性教学

计量经济学应用型比较强,在学生今后的毕业论文、科研活动中会频繁用到计量经济学工具。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过中,要重视规范性方面的教学。如许多学生会出现如下错误:撰写回归方程时不写∧符号;撰写回归模型时没有误差项ε;有的学生混淆显著性水平和置信度两个概念等等。这些规范方面的错误虽然不会引起误解,但却导致读者对论文形象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计量经济学的规范性方面的教学。

参考文献:

[1]洪永淼.计量经济学的地位、作用和局限[J].经济研究,2007,(05):139-153.

[2]李子奈.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决定将《计量经济学》列入经济学门类核心课程[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8,(09):78.

[3]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4]李子奈.关于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01):18-22.

篇(6)

关键词: 管理学教学 教学误区 课程改革

管理学当前已经成为诸多专业的必修课程,其作用和任务是通过向学生进行现代经济组织与非经济组织的管理原理、管理哲学、管理观念、管理职能、管理技术及其在具体应用中的交叉渗透等教育,提高学生的管理素质和管理技能,培养学生把握管理知识,认识管理规律。管理学的一般性决定了它有很大的适应性,本课程对了解管理过程、内容及管理规律有重要作用,对解决管理实际问题有很大帮助。然而,由于学生专业的特殊性,学生的可理解性,教师的管理工作经历,教学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其并未被大家充分认识,因而在教学中存在不少误区,师生要予以重视。

一、管理学课程教学过程的误区

(一)观念上的误区

1.需求误区。该观点认为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于管理学知识的需要程度不一样,管理类专业的学生需要对管理学课程重点学习,而其他专业则可以粗略学习,既然需求有差异,那么教师和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就不同,最终导致教学内容、方法上的差距。事实上,斯蒂芬・罗宾斯认为,当学生从学校毕业开始职业生涯时,他所面对的现实是,不是管理别人就是被别人管理。在职业生涯过程中,只要有进取心与责任感,必然会遇到晋升之类的问题,也就是说大部分人最终都会成为管理者。因此,所有专业的学生对管理学课程有同样的需求,而与专业无关。

2.禀赋误区。该观点认为,学习管理学课程的学生存在禀赋差异,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课程内容、兴趣、知识深度的要求不一样,因此,对于管理学教材的选用,知识体系的弃取,专科、本科、研究生的学生存在很大差异。其实,当前的管理学教材大多沿用法约尔的管理职能体系,万变不离其宗,无论作者如何调整,都未脱离这个体系,在事实上说明管理学课程知识体系的一贯性与完全性。另外,毕竟管理学课程与其他的专业技术类课程相比,可理解程度要容易些,因此完全没有必要人为地删除一些成熟的管理知识、原理等并为每一个层次、专业的学生重新编制教材。

3.定位误区。一些人认为,管理学课程由于存在太多理论性的知识,如果过分强调理论体系,必定会使课堂教学陷入枯燥乏味的境地。另一些人认为,学习管理学必定要掌握其中的基本原理、规律与精妙之处,不能在课堂上过多地强调应用,管理知识的应用应该是学生在熟悉管理理论以后的一个逐渐吸收消化的过程。由于认识的差别,教师对课程的定位模糊,有些人定位于理论的完整性,有些人定位于课堂的趣味性,有些人定位于知识的应用性。教师定位的模糊最终会导致学生对于课程认识的差异,或者使学生最终没有学到理论,或者因为学生的社会阅历难以达到应用理论的程度,理论实践没有学到,最终的学习效果可能难以达到学习目标。

(二)内容上的误区

一般认为,管理学的教学内容与其他管理类课程,如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生产管理等必须严格区分,这从课程体系设计上来讲是没有疑问的。但是,试问,在讲授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时,能不考虑生产管理的发展吗?在介绍管理环境时,与战略管理的PEST、SWOT等分析方法能没有关系吗?在讨论激励理论时,能与人力资源管理的薪酬制度、工作设计等内容不相关吗?不一而足,这种问题确实存在。因此,严格的课程界限不能抹杀课程内容的相关性,主观上控制课程的相关性更加会使教授管理学的教师陷入迷惘的处境。

(三)方法上的误区

一般大学课程的教学,更多地强调知识的理论体系与学生的理解程度,将知识点分为了解、熟悉、识记、理解、掌握、应用等层次,针对不同的理解程度要求,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是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理解、掌握、应用等较高层次的知识理解,由于学生社会经验与管理经验方面的欠缺,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起来,于是教师更多的是在教学方法上做调整,维持课堂学习的氛围。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小组辩论、游戏等纷纷被采用,结果课堂的确很热闹,但最终被学生记住与理解并掌握的知识点并不多。

(四)考核上的误区

一般的大学课程,往往采取整齐划一的考核方式,期末的综合考试在总的考核成绩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理由是期末考试公正公平。这种考核方式客观反映了学生的识记能力与水平,但在管理学课程考核中,此种方式对于学生掌握与应用管理理论与方法,并不能真实地反映。考试完成后不久,学生即会忘记识记的主要知识点,如果加上平时考核流于形式的话,那么学生最终所取得的课程成绩并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对于管理理论与方法、规律等的掌握与运用能力。

二、管理学教学改革的应对策略

正是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上诸多误区,所以有必要对管理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创新。管理学课程的改革必须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管理学自身的发展,以及学生在本阶段学习的特点相结合,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课程教学系统改革。

(一)教学内容的合理化

1.教材选用与编著。当前,管理理论已经发展成为盘根错节、枝繁叶茂的理论丛林,国内各种管理学教材百花齐放、数量繁多。根据文献检索统计,目前发行在外的管理学教材有数百种之多,而适合本科阶段的亦有百种以上,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从国外引进的译著,以哈罗德・孔茨与斯蒂芬・罗宾斯等管理学家的经典原著为主,这些教材包罗万象、知识繁多、图文并茂,体系看似松散实则严谨。另一类是国内学者的编著,这些编著教材一般呈现以下共性:一是知识体系基本相同,都按照法约尔的管理职能进行编排,辅之以管理思想的形成与理论发展方面的章节;二是教材连续性不强,很少再版,对管理学的热点问题缺少跟踪研究与持续探讨;三是教材中理论与实际脱节严重,对于实践问题往往辅以简单的案例,对于案例的编写停留在简单描述,缺少系统地设计,难以使学习者产生深度的思考与共鸣。因此,在对管理学教材选用与编著时,着眼点既要对传统管理思想进行继承与批判,又要紧跟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管理学热点问题,适合本阶段学生的理论基础与学习兴趣,进行系统统筹与设计。

2.内容结构的设计。许多从事管理学教学的教师在前人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研究现代管理问题,由于研究条件、掌握材料、思维方式、观察角度、学缘范围、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差异,必然会形成不同的教学思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别具一格的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结构。不论是何种教学思路,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设计都应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管理基本职能理论必须介绍;二是管理理论的应用在课堂教学中的比例不能太低;三是对最新的管理学理论的教学时间不能少于传统管理理论的教学时间;四是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工商管理各专业课程,如生产管理、财务管理等的教学内容必须严格区分,不能形成交叉,但是相关内容要有所涉及;五是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与创新性学习内容的设计。

(二)教学方法的科学化

传统的管理学课程教学存在以下一些共同的特点:教学思路往往被所选教材的逻辑结构左右;教学过程一般被教师主宰,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学方法上将案例讨论往往等同于实践教学,对学生的创造性培养认识不够;教学目标上对于不同专业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区别定位不清,对不同层次如研究生、高职生与本科生学习本课程的差别认识模糊。因此,在教学方法改革上要针对以上共性,创造一种系统的、开放的、柔性的教学层次方法体系,以适应各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这个方法体系可从以下几个层次构建。

1.掌握管理理论体系的方法。这些教学方法是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基础层次方法。主要方法有:课堂教师理论体系讲解方法,讲授内容主要以管理的核心职能、基本管理思想为主;增加阅读量方法,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为学生指定参考教材,要求学生对课堂讲授不到的管理理论进行自我学习;理解管理理论的方法,如可对课程主要理论知识点进行小论文的写作,并要求学生对论文摘要进行宣讲。

2.掌握管理实践应用的方法。这些方法是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的中间层次方法。主要方法有:案例教学法,即以某一实际或假设的企业管理事例为基础,鼓励学生以管理理论分析或预测事态的发展并探讨对策;主题辩论法,如在学习冲突管理时可对企业内部冲突对企业发展的利弊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角色扮演方法,即给一组学生一个管理场景,由学生分别扮演各种角色进行讨论,其他学生作为旁观者,角色扮演完后由其他学生与教师进行点评;管理游戏方法,如可通过管理游戏让学生感受到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的区别。

3.提高管理创新能力的方法。这些方法是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的较高层次方法。主要方法有:实地参观调研方法,通过调研,加深学生对管理原理与方法的理解,并要求完成调研报告,可提高他们管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学习成果汇报方法,可要求学生分组就某个管理专题做深入研究,并要求他们用多媒体向全体同学与教师汇报;管理知识共享方法,可利用公共网络平台,以班级、专业、年级、系等为单位创建管理知识共享论坛,学生、教师就管理问题的看法、新观点、经验相互交流。

教学方法的层次体系共分为三个层次,一方面由下而上形成支持的关系,较低层次方法的应用要对较高层次方法的应用形成促进作用,另一方面自上而下形成指导的关系,较高层次方法的应用要能对较低层次方法的应用提出目标与方向。因此,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在实践中自发形成一定的体系,各种教学方法相得益彰,相互影响,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三)教学条件的丰富化

管理学课程教学条件的改革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是教学硬件设施的改革,另一方面是教学软件的改革。对于硬件改革,主要思路如下:一是建立管理实验室,进行企业模拟管理系统、ERP系统等的实践教学;二是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利用声音、图像、视频等增强教学效果;三是创建校企联合实训基地;四是建立校园管理网络平台;五是建立管理专业图书室。对于软件改革,主要思路是:一要有完善的专业培养方案与课程教学大纲;二要有详细的主要教材与参考教材体系,以及课程习题集、案例库;三要建立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教师队伍在研究方向、工作经验、学历、年龄、职称等方面要形成互补;四要在本专业形成浓郁的学术氛围,教师以科研带动教学,学生以小课题的研究促进教学,形成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

(四)考核方式的多元化

管理学课程教学强调的是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创造性、柔性,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形成一定的管理理念,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管理能力,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即主要考查学生对课程基本知识点的识记、理解与应用,因此,以识记为基础的考核方式不能应用于管理学课程的考核。该课程的考核可采取三三制考核方式,即平时课堂考核占三分之一,包括讨论、主题答辩、案例总结、角色扮演等;平时课后考核占三分之一,包括作业、小论文、参考书学习汇报、专题调研报告等;期末理论考核占三分之一,主要考查学生掌握管理理论知识的辨析而不是识记。这种考查方式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强主动性,增强感性认识,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总之,在管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本课程教学目标有清醒的认识,在学生掌握管理理论与运用管理理论解决实际管理问题之间寻找一个有利于教学过程良性互动、教学效果稳步提高的平衡点,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考核方式等方面探寻课程教学改革的良方,以学生为本,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达到理解、应用管理理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彭冬芝.管理学基础理论教材存在的问题与演化趋势[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3.

[2]于云波.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9.

[3]李季鹏.如何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运用实践性教学法[J].科教文汇,2007,7.

篇(7)

武汉大学MPA教育的办学成效

武汉大学MPA教育的基本概况自2001年招收首届公共管理专业硕士(MPA)研究生以来,武汉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中心充分利用武汉大学优越的办学条件和丰富的办学经验,主动与政府部门合作,努力拓展办学空间,为社会提供人才培养服务。2001年至2015年,已连续招生2139名,已毕业学生1327名。围绕MPA专业学位教育工作,武汉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中心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大教学管理力度,教学质量稳步提高,MPA研究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很大提升,学位论文总体质量较高,MPA研究生毕业后的反响普遍较好,人才培养质量受到社会广泛赞誉。武汉大学MPA教育的办学成效第一,MPA研究生素质普遍提高。武汉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紧密切合社会公共管理部门的实际需求并充分利用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科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综合优势,从培养方案的制定到教学过程的具体实施,都严格把控MPA培养质量关。学员通过对公共管理专业理论的系统学习,既夯实了MPA研究生的专业理论基础,又增强了运用专业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公共管理问题的能力。第二,MPA学位论文质量高。自首届MPA研究生撰写学位论文起,MPA专业学位教育中心就按照学校有关规定及《武汉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论文实施细则》以及《武汉大学MPA教育中心关于学位论文印制规格的规定》,严格论文导师遴选程序和论文指导规范,加强指导,严格答辩,保证质量。在全国MPA首批院校中较早地实行了MPA学位论文匿名评审制度和优秀MPA毕业论文评选制度,加上从2010年武汉大学研究生院开始的论文重复率检测制度,武汉大学MPA毕业论文100%参检,符合要求后进入匿名评审程序。正是这些有效的措施保证了武汉大学90%以上的MPA学位论文符合选题实践性强、格式规范、内容充实、理论联系实际、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或学术水平的要求。第三,MPA毕业生质量高。自开办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以来,武汉大学在招生录取工作中始终坚持“质量第一、宁缺毋滥”的基本原则,每届MPA研究生的录取分数线都确定在与武汉大学在全国高校综合实力排名相称的水平上。MPA专业学位教育中心始终坚持质量第一并且严格教学管理、规范培养程序,在已毕业的MPA研究生中,有相当一部分通过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的系统学习和训练增强了工作能力并提高了管理水平,进而在事业上取得了显着进步,他们中获得提拔任用者有之,研究成果受到有关部门重视和采纳者有之,更有不少的MPA研究生考取博士研究生继续深造。

武汉大学MPA教育的主要办学特点

办学目标思路清晰,学科基础优势明显武汉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能、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能熟练从事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管理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针对上述目标,学校明确了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的办学思路,即依靠学校力量、依托所在学院,面向实际部门、服务地方建设,发挥学科优势、打造特色方向,强化教学管理、保证培养质量,拓展办学空间、稳步创新发展。武汉大学公共管理学科教育有着优良的传统和深厚的基础,积累了较为雄厚的教育资源,教育教学质量深受社会赞誉。

办学组织保障有力,管理制度建立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