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4 07:44:0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制种技术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论文摘要介绍了茄子制种高产栽培技术,主要包括育苗、定植、肥水管理、授粉、采摘等方面内容,以期为茄子制种者提供参考。
茄子具有很强的杂种优势。目前,我国推广的茄子品种绝大多数为杂种一代。茄子杂种种子的生产非常严格,除掌握栽培技术外,还需要掌握授粉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和采种技术。本公司从事茄子育种研究多年,掌握了一套完整的茄子杂交制种技术,制种茄子成本较低,管理比较简单,效益非常可观,现将其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适时育苗
选择坐北朝南、背风向阳、排水方便、温度回升快的地块,床土应是2~3年内未种过茄果类、瓜类蔬菜的菜园土,最好是未种过菜的稻田土、塘泥、新鲜黄土等。老菜园土作苗床要做好土壤消毒,可用50%多菌灵粉剂与过筛煤渣灰拌匀后撒施苗床,作垫籽药土。用猪粪渣、陈煤灰、塘泥、枯饼、人粪尿等,堆沤制作培养土。播种前,采用小拱棚育苗,浸种催芽,1hm2大田需苗床面积37.5m2,苗床密度1500株/m2,播种量750~1050g/hm2,种子发芽出土以后,夜间应保持12~15℃,白天为20~26℃,如果夜间温度在10℃以下,生长不利,尤其是土壤夜间温度不要低于17~18℃,否则根系发育不良。此外在1~2片真叶时容易发生猝倒病,应注意防治。
2定植
为了减轻病害,应实行水旱轮作,制种地选择水稻田或2~3年内未种过茄果类作物的地块,并要求有50m左右的隔离。茄子定植不必过深,与秧苗的子叶平齐为宜,3叶1心即可定植。为了使幼苗迅速恢复生长,定植以后应立即浇水,对新根发育有良好效果。定植的株行距根据茄子的品种而定,我团种植的是晚熟品种,行距60cm,株距35cm。
3田间管理
3.1肥水管理
施足基肥,施猪粪渣75t/hm2,饼肥1500kg/hm2,磷、钾肥各1500kg/hm2作基肥。轻施苗肥,在定植后至开花前应追2次肥,浓度不要太高,否则会造成植株徒长,引起落花、落果,加重病害,最好用稀释5~10倍的猪粪水或进口氮磷钾复合肥,不用氮肥催苗。稳施花肥,自第1朵花开放到第1批果迅速膨大这段时间为茄子的大量开花期,也是杂交制种的人工去雄授粉期,为防止植株落花落果,在不是严重缺肥的情况下,一般不用追肥。重施果肥,当根茄(或称门茄)长至商品成熟度时,每株茄棵上基本上都挂了2~3层果,这时果实膨大需要大量养分供给,要大追肥,重追肥,一般每隔7~10d追1次肥,以稀猪粪水和复合肥为好,果实转黄即可停止施肥。保证植株充足的水分供应是提高种子发芽力的关键,特别是生长后期,因处在高温干旱季节,更应注意灌水。茄子在开花坐果期即可浇水,一般全生育期浇6~8次水,茄子的单叶面积大,水分蒸腾较多,一般保持80%土壤相对湿度,当土中水分不足时,植株生长缓慢,甚至引起落花,所结的果实果皮粗糙品质差。当雨水过多时还要注意排水。从结果时即可开始浸灌,但应坚持“一浅”、“二急”、“三凉”的原则,“一浅”是灌水不能超过畦高的2/3~3/4;“二急”是急灌急排;“三凉”是水凉、土凉、天凉。因此,在晚上灌水效果较好。灌水后应及时追肥、中耕除草,其操作同常规栽培。结合浇水,施稀薄的粪肥或化肥;果实结果以后可追浇浓的粪肥或化肥,以氮肥为主,人工追施300~375kg/hm2尿素以供果实不断生长的需要;果实最旺时期,也是需肥最多时期。
3.2授粉技术
3.2.1授粉花朵部位及单株授粉花朵数。最适宜授粉部位是第2~4层花,每株宜授粉6~10朵花,坐果5~8个。
3.2.2父本花粉采集。茄子开花习性是当花蕾长足后,在花冠逐渐开裂过程中,花药逐渐破裂,花粉散出。可在上午8时左右花朵刚开放时,用电动采粉器收集花粉,此时花朵刚开放,花粉多,且发芽力高。也可在上午摘下当天开放的花朵,取出花药散放在铺有厚纸的筛子上,放在太阳光下晒干,约需4h。然后用花粉筛将花粉筛出,或将晒干的花药装入碗中,盖上纸,上下抖动碗几次,即可将花粉抖出,然后放入小盒中备用。3.2.3选择母本花蕾去雄。茄子花在开放前1d至开放后2d,均有受精结籽能力,而以开花当天受精能力最强,结实率最高。选母本植株上花冠开裂的大花蕾,用镊子轻轻拨开花苞,将雄蕊彻底去尽。去雄时,切忌挫伤柱头、子房。
3.2.4授粉。对前1天下午去雄、第2天上午开放的花朵授粉。用带橡皮头的铅笔或授粉棒(粗塑料电线壳中塞入海绵制成)沾取花粉,轻而匀地涂到柱头上,看到柱头上沾有足量花粉即可。如果花粉多,也可当天去雄、当天授粉。
3.2.5标记。用印油涂于花柄上或用有色毛线系于花柄上等方法进行标记。
3.2.6其他管理措施。在杂交制种中发现授粉量增加,其坐果率、单果种子数相应增加。因此,重复授粉可提高种子产量。每次授粉时,如果发现母本田内有未做标记的花朵或果实要及时摘除,以免影响杂交种纯度。每株坐果5~8个后,要将植株上部开放的花朵、自交果及生长点全部摘除,以证杂交种的纯度和果实的生长发育。一般母本田可安排30~45人/hm2去雄授粉。
3.3茄子的落花及防止
茄子落花的原因是气温低于20℃时,影响授粉受精及果实生长,在15℃以下会引起落花,最适宜温度为28~30℃,这种早期落花可以用生长剂来防止,一般用20~30mg/kg的2,4-D处理。
3.4病虫害防治
主要病害有苗床期猝倒病及结果期的绵疫病,主要害虫为红蜘蛛。防治猝倒病主要是加强温床管理,在幼苗有2~3片真叶时最易发生,在管理上多通风,少浇水,是主要防止措施;果实绵疫病对果实危害严重,尤其在雨季易发生,防治方法是注意田间排水及避免与病菌接触。红蜘蛛防治主要用乐果防治效果为好。
[关键词]锦玉青贮28;高产;制种技术
锦玉青贮28是锦州农科院以自交系J4019为母本,以自交系J2451为父本杂交而成的晚熟玉米杂交种,生育期140天。该品种抗性好,品质优,粮饲兼用,经济效益高。2007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其杂交种制种过程中高产技术要点如下。
1.制种地块的选择
制种田应选择积温3000℃以上地区,并且地势平坦,连片,土壤肥沃。过于零散,狭长的地块不利于授粉,不宜安排制种。还要考虑隔离条件较好地块。要求制种地四周400米之内无其他玉米种植。
2.播前种子处理
亲本要求纯度在99%以上,发芽率85%以上,以保证田间种子出苗率。播前要将亲本种子进行严格粒选,剔除杂粒、破损粒、杂质等,将选好的种子在阳光下晒2~3天。播前最好进行玉米种衣剂包衣,用以防治地下害虫及病害。
3.适时播种,调好播期
(1)制种田10cm土层土壤温度稳定在10℃以上时便可以播种,因为锦玉28生育期较长,辽宁地区应在4月20日至5月1日前播完,以保证足够的积温。播种时,先播母本,两叶一心时播一期父本,5~7天后播二期父本。如果播父本时遇到旱情,则要抗旱播种,以免花期不遇。
(2)本杂交品种的制种亲本芽鞘较软,播种不宜过深,掌握在4cm左右,粘土地浅一点,沙土地可适当深一点。
4.制种密度及父母本行比
由于本杂交种的亲本父本株比母本株矮,所以父母本行比2:8较为合适。行距55cm;母本株距30cm,父本株距27cm.最佳密度为52500株/公顷,这是提高锦玉青贮28制种产量的重要因素。
5.除杂去劣
(1)苗期除杂
苗期可结合间苗、定苗依据父母本苗期的叶色,叶鞘色,生长势等性状区分出杂株,并将其拔除。
(2)拔节期除杂
拔节期是田间去杂的关键时期,父母本植株特征特性已充分显现出来,根据亲本株高、长势,叶形,叶脉颜色区别杂株,对“傻大黑粗”形态有异者,一律铲除。
6.严格去雄
母本去雄是保证种子纯度的关键。必须固定专人负责,摸苞带叶去雄。认真贯彻“及时,干净,净底”的原则。及时系指在母本雄花露出顶叶之前的花苞期带苞叶拔除;彻底是指制种区母本雄花一株不漏全部拔除;干净是指母本雄穗不留残枝、断枝、分枝。去雄时必须在每天10点以前进行,将抽出的雄穗带出地头掩埋好,不可乱扔,避免其继续散粉。
7.花期不遇的调控方法
制种的父母本受外界条件影响,有时会发生花期不遇。如果父本偏早,可以对其进行侧面断根,延长花期;如果父本偏晚,用0.4~0.5%乙烯利溶液喷施父本植株,促进雄穗生长,也可以对母本采取剪花丝的手段。
8.防治虫害
辽宁地区6月中下旬常发生粘虫危害,幼虫3~4龄期时,扬撒0.04%氯菊酯粉剂,亩用量2~3kg;7月上中旬常发生玉米螟虫危害,在玉米心叶末期向大喇叭口内及时抛撒3%辛硫磷颗粒剂防治,亩用量1~1.5kg,或者放赤眼蜂。
9.田间后期管理
(1)割除父本
授粉结束后,一般8月10日左右,要将制种田的父本及时割除,以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提高光能利用率,避免与母本争水争肥,提高母本产量。并且又有利于降低田间湿度,减轻病虫害发生。还可以避免收获时可能发生的人为的父母本混杂。割下的父本植株可作青贮饲料。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农业的飞速发展,玉米单产的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国杂交玉米种植面积不断上升,玉米杂交种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制种面积不断扩大。我国玉米制种面积不断扩大的同时,因自然灾害、环境条件及技术等造成的种子质量不合格、减产减收甚至绝收现象时有发生,给制种单位和制种农户带来严重经济损失,大量的劣质种子也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后果。本文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有效的杂交玉米制种的技术措施。
玉米杂优品种具有高产、抗性强等优点,所以在玉米种植区,种植杂优品种已成为提高产量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为了提高玉米杂交制种产量,探讨玉米杂交制种高产技术,我所进行了三年制种试验。产量由过去的1200kg/hm2提高到现在的2325kg/hm2,增产93.75%。现将高产制种技术介绍如下。
一、栽培措施
1、选地及整地
选隔离条件较好,土壤肥力和光照条件较好,集中连片,有排灌条件,保水保肥力强的地为制种地,并做到精细整地,畦面无大土块,无杂草,无作物残根,达到松、细、平。
2、重施底肥,增施磷钾肥
制种地要求每亩施优质农家肥1500~2000kg、钙镁磷50kg、钾肥10kg。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3、合理安排群体结构
父母本行比1:5,大行距90cm,小行距40cm,株距25cm,父本留双株,母本间隔留单双株,每亩母本4500株,父本1500株。
4、合理确定播种期
玉米各生育阶段所需的光、温、水必须与当地的气候条件相适应,才能正常生长。播种过早,低温阴雨天气易造成烂芽;播种过迟,抽雄吐丝遇梅雨高湿气候不利于授粉,影响结实率。在贺州市农科所(信都镇),早造制种可在2月下旬播种,利用地膜覆盖育苗效果较好。
5、确定父母本播差期,保证花期相遇
玉米父母本花期相遇是杂交制种的关键,根据父母本生育期,结合当地气候资料,准确安排父母本播差期。一般情况下,玉米雄花散粉时间延续较短,夏天在相同条件下,花粉寿命只有5~6h,而雌花吐丝后10d内还能受精,吐丝后1~5d受精能力最强。
一般情况下,应安排母本吐丝盛期比父本散粉盛期早2~3d,按照“迟熟早播,早熟后播,宁可母等父,不要父等母”的原则确定播差期。具体播差期根据亲本特性确定。
6、搭好丰产苗架
(1)精细播种
播前整地要求达到无根茬、无坷垃、上虚下实、埂直面平,浇足底墒水。待播种子摊晒2~3d后用55℃左右的热水浸泡2~3min,然后用温水浸种6~12h,捞起后用40%乐果乳油兑水拌种均匀后点播,可以防治地下害虫。播种规格为小行距50cm,穴距33cm。采用开沟条播,每穴播3粒种子,667m2用种量约3kg。播种后在穴间(株间)点施少量复合肥,注意肥料不能沾附到种子上,以免烧坏种子,影响出苗,然后盖上3~5cm碎泥。播后做好父本区别标记,如在行头种上其他作物,以避免杂交种子纯度因亲本人为混淆而受影响。
(2)科学施肥。玉米的全程施肥以基肥为主,种肥、追肥为辅;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磷钾肥要早施。追肥看苗势分期追施。底肥在整地时,667m2施复合肥17kg,并混施部分有机肥。定苗到拔节(6~7叶)期间,追施一次尿素(15kg/667m2)。雄穗抽出前,667m2施复合肥15kg。籽粒灌浆期667m2施复合肥10kg。
(3)适时排灌水。玉米出苗期,保持畦面干爽,齐苗后保持干干湿湿。抽穗前10d至抽穗后20d,注意保持泥土
湿润,保证雌穗正常发育及父本抽雄整齐,花粉壮而多。
二、确保种子质量的核心环节
1、提高播种质量,缩短去雄周期。
精选亲本种子。制种时首先要确保亲本种子质量,播前亲本种子必须经过严格精选,彻底清除霉烂、秕瘦、虫蛀、破碎等籽粒,使籽粒大小均匀,发芽率达85%以上。
种子处理。播前对种子适当处理,可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并可减轻病虫危害,以达到出苗早、苗齐、苗壮的目的。处理方法有晒种和种衣剂包衣等。
足墒播种。足墒播种是全苗的关键。实践证明,播种深度的土壤水分达到田间持水量的70%时才能满足种子萌动发芽的需要。好的制种基地应该有良好的水浇条件,雨天能借墒,天旱能造墒,避免天气干旱影响播种和出苗。
注意苗期虫害的防治。种子除采用种衣剂包衣外,对地下害虫比较严重的地块,在播种时可用甲敌粉撒毒土,从而保证全苗。
2、严格去杂去劣。
去杂去劣是玉米制种田保证纯度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坚持早检查、早动手、严要求。第一次结合间苗、定苗进行,根据自交系叶色、叶型、叶鞘颜色将杂苗、弱苗、病苗彻底去掉。第二次在拔节期去杂,把不符合自交系形态特征的杂株、变异株、弱小株和可疑株彻底去掉。尤其是父本杂株,绝不允许进入花期。第三次在抽雄初期去杂。在抽雄前后逐株根据自交系株型、叶片长短、花丝颜色、花药色泽去掉特殊的变异株、可疑株。第四次在晾晒脱粒前进行,把杂穗、变异穗、病穗彻底挑净。
3、严格去雄。
影响制种质量的关键是去雄。去雄涉及千家万户,必须精心组织,严格安排,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照章办事,奖惩严明。全面推动母本超前去雄技术,实行摸苞带叶去雄,并做到及时、干净、彻底。生产实践证明,母本超前去雄,不仅能有效防止母本自花授粉,而且有利于调节养分供应,促进雌穗生长,增加制种产量。抽出的雄穗必须装袋带出制种田处理掉,杜绝随去随丢,避免在田间后熟散粉,影响制种质量。去雄结束前将尚未抽出的母本株、病残株一次性彻底清理,防止去雄后散粉而影响种子质量。
4、加强人工辅助授粉。
人工授粉是高产、优质制种技术中的重要环节,是提高结实率,增加制种产量的有效措施。特别是在花期未能良好相遇的情况下效果更为明显,据试验在自然授粉的基础上进行人工辅助授粉,可提高结实率20%以上。而人工授粉不在于授粉次数和数量,关键是掌握好时间,辅助授粉应掌握在父本散粉量最大和母本吐丝集中时进行,采粉授粉时间一般在9~12时,以10时为最佳授粉时间。
5、加强制种田的后期管理。
授粉结束后,将制种田中种植的父本及时割除:一是可以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提高光能利用率;二是可以降低田间湿度,减轻纹枯病、大小斑病的发生与危害;三是可以消除父母本同收而导致的人为掺杂、机械混杂等隐患,保证种子纯度。制种成熟后期要严格检查,适时收获。要求农户在收获时先自行穗选去杂,交种前逐户检查,再次穗选去杂,合格后发给收购合格证,精选入库。
【关键词】:农学;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环节。为了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各高等学校都努力改进实践性教学体系,把课堂教学、生产实习、社会实践、社会调研以及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从科学知识型向科学知识实用技能型的转化。
1 从教学方法上加强专业课程的实践内容
大学生获得专业知识的必备教学环节是农学专业课程体系其特点是技术性强、实践性强,通过实验内容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实验促进理论课的学习。
改变以往的教学的方法。作物栽培学和作物育种学是农学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其特点是实践性特别强,传统的方式是首先讲授理论,然后进行实验和田间参观,课程学习与生产实践脱节,学生动手实践性和参与性较差,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主动性;新的教学方式采用生产实践式教学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如作物栽培学的授课方法是根据作物生产的技术环节安排教学时间,将作物生产环节分解为整地、播种、中耕管理、收获等环节,在每个生产环节出现时,教师将学生带到生产现场直接讲授;作物育种学也采取与栽培学相似的教学方法,将课程环节分为育种圃建设、杂交、田间选择、考种鉴评等环节,教师针对各环节在田间讲授。
2 提升毕业论文质量,培养学生科研创新精神
毕业论文是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在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指导教师队伍水平,要求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师,必须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和中级以上技术职称,而且毕业论文的研究内容必须是科研课题的一部分内容。这些举措的实施,使教师的科学研究活动与大学生毕业论文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促进了学生的求知欲,激励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五学期期末开始论文选题,首先由指导教师拟定研究题目或学生自拟题目,学生根据兴趣选定论文题目,学生与指导教师实行双向选择;确定论文题目后,学生进入指导教师的研究室,在导师指导下查阅文献,完成开题研究报告,进行试验研究。毕业论文的试验在第六、第七两个学期进行,贯穿整个作物生长季节,在此期间学院组织教师进行中期检查
l~2次;第八学期完成论文的撰写和进行答辩,由农学院学科组分派老师按毕业论文写作要求对论文进行评阅,给出评定成绩,此成绩是学生能否参加答辩的重要指标,评阅不合格者,不能参加答辩;合格的论文,将论文返回给学生,学生对照评阅意见与指导教师进一步的进行交流、修改,申请答辩;由至少1名校外专家组成5人答辩委员会,严把答辩质量关,对第一次答辩不合格的同学,一周后进行第一次答辩。 转贴于 农学专业建立了一整套涵盖论文选题、开题、中期检查、评阅、答辩等各个环节的规章和制度,取得了明显效果。
3 强化生产实习,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等农业院校的学生,不但要学完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通过毕业生产实习,把已经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运用于生产实践。这不仅是锻炼学生、使学生在综合能力上得以提高的过程,而且可以对教育质量进行综合检验。农学专业在总结多年生产实习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大学生就业等基本情况,对生产实习进行了多方面改革,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
3.1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避免生产实习与找工作的矛盾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使大学生在最后一学期,不得不把精力投入到就业找工作
方面。过去安排生产实习计划在时间上与找工作冲突,效果不好。为使生产实习不与找工作争时间,又能提高生产实习的效果,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方式,明显提高了生产实习效果。第一,将实习环节分散到多个学期。如针对耕作技术的实习安排在第五学期、针对栽培技术和育种技术以及制种技术的实习安排在第六和第七学期、针对生产现场和社会调查的实习在第八学期进行。第二,实习采用集中方式进行。如耕作实习、制种实习分别安排在1周里集中完成,春播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的第四周至第七周集中完成。第三,第八学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调查,采用分次进行。现在将生产实习分为3~5个关键环节,每一环节集中3~5天时间集中完成,避开招聘会时间,提高了实习效果。
3.2面向社会,加强同社会的联系
我们把社会义务咨询活动和社会调查,也列为实习内容。通过咨询活动,不仅增加了大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也让社会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而且锻炼提高了学生的演讲水平及适应社会的应变能力。让大学生利用生产实习的机会把自己切实地置身于民众之中,面向社会、了解社会,服务于社会,从中锻炼自身的综合能力。这不但是毕业学生未来工作的需要,也是大学生自身的责任。
3.3强化实习指导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实习效果
农学专业是技术性很强的专业,单靠实习单位的技术人员指导生产实习是不够的。
论文摘要:作为我国西部的农业大省,实现甘肃农业与 农村 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本文根据农业 经济 和生态产业的基本原理,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甘肃农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从农业资金投入、发展节水农业及特色农业等方面给出了甘肃农业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甘肃省农业发展取得的成绩
(一)农产品产量总体增加
(二)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逐步优化,外向型农业发展加快
“十五”期间,甘肃省引进、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4000多项次,示范推广面积超过133.3多万HM,良种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建设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出口基地,累计出品4.4亿美元,促进全省农民增加收入35亿多元,人均达193.65元。目前,基本形成了以苹果汁、干酷素、瓜籽、制种、肠衣、番茄酱、杂豆、苦杏仁等特色农产品为主的出品格局,农产品出口98个品种,远销74个国家和地区。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明显加快
二、甘肃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尽管甘肃农业发展已经取得了可观的成就,但由于甘肃农业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还较为突出。
(一)农业发展资金短缺,农业 投资 不足
(二)粗放经营, 机械 化程度低,土地产出率低
甘肃省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水资源贫乏,而天然降水的利用率不到10%;许多地方灌溉又采取大水漫灌的方式, 渗漏和流失严重, 灌溉水的利用率不到40%;由于栽培技术不配套,土壤水分的利用率不到70%。
(三)总体资源配置不均衡,利用率不高
三、政策建议
针对目前在甘肃 农业 整体发展中遇到的各种情况,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采取措施,积极应对。
(一)加快促进农村 金融 改革,增加低息农业贷款
高储蓄率是我国大部分地区所共有的情况,长期以来邮政储蓄只存不贷,积累了大量的存款,资金的闲置不仅增大了邮政局的机会 成本 ,也忽视了农民对资金的需求。从2007年开始甘肃省邮政局告别了只存不贷的 历史 ,开始提供小额信贷。为使大量存款能得到有效利用,确实地做到服务农民,邮政局也应为农民提供低息贷款。因此,有必要将农业贷款与一般的商业和 工业 贷款区分开来。以较低的利率提供农业贷款,并将大量来自农业的存款返回农业才有助于农业的发展。
(二)加大农田 水利 建设 投资 ,发展节水灌溉
解决甘肃农业发展的难题之一就是解决水的问题,因此发展农业首先要加强农建水利投资。应该积极利用当前所有的便利,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将水库所囤积之水应用到生产实践当中。“雨水积蓄利用工程”是近两年甘肃省政府为解决农民饮水问题而开始实施的一项工程,目前已解决了陇中缺水的环县、会宁、靖远三县,33个乡(镇)、20.9万人的饮水困难。同时,引进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也是甘肃省应对水资源缺乏这一问题的另一重要解决途径。
(三)结合地域差别,发展特色农业
甘肃省整体农业生产地域差别较大。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区,是该省的商品粮基地、制种基地和高原夏菜基地;陇中、陇东旱作农业区,是该省乃至全国重要的洋芋、 中 药 材、小杂粮、羊羔肉及肉牛生产基地;陇南地区是该省重要的特色农业基地;甘南及河西牧区是该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牛羊肉生产基地和细毛羊基地。针对以上优势,政府应该积极扶持,加大资金以及技术投入,引进先进的 管理 模式,尽快树立本土特色农业品牌,扩大产品的知名度,积极拓展国内外 市场 ,以便提升整个农业的整体竞争力。
论文摘要 介绍了杂交稻两优培九在晋江市的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两优培九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用培矮64a与9311组配选育而成的中晚籼两系杂交水稻组合,表现出产量高、米质优的特点。2001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同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国审稻2001001),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晋江市2001年引进该组合,进行多点试验、示范,表现出丰产性、稳产性好,增产潜力大的优点。2005~2006年在晋江市推广种植2 030 hm2。
1 种植表现
1.1 产量 2005年在晋江市西滨镇73311部队农副业基地陈成立承包田中示范种植两优培九33.33 hm2,平均单产9 150 kg/hm2,比对照特优63增产1 200 kg/hm2,增长15.1%。同年在晋江市陈埭镇中和种植场示范种植26.67 hm2,平均单产8 700 kg/hm2,比对照特优63增产1 400 kg/hm2,增长19.01%。2006年在晋江市西滨镇73311部队农副业基地示范种植53.33 hm2,平均单产9 000 kg/hm2,比对照特优63增产825 kg/hm2,增长10%。2006年在晋江市西滨镇东升农场种植40 hm2,平均单产8 300 kg/hm2,比对照特优63增长10.6%。该组合在近2年试验示范中,表现高产稳产,具有超高产潜力。
1.2 农艺性状 两优培九属中秆型,株高107~112 cm,茎秆坚韧,株型紧凑,剑直,耐肥抗倒,后期转色好。平均穗粒数约160粒,结实率81%~84%,千粒重25~27 g。
1.3 品质 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检验:糙米率81.6%,精米率75.1%,整精米率56.2%,粒长6.8 cm,长宽比2.9,垩白米率50%,垩白度10.8%,透明度2级,碱消值5.5级,胶稠度72 mm,直链淀粉含量21.6%,蛋白质含量10.2%。其中有6项符合部颁优质米一级标准,3项符合部颁优质米二级标准。米饭适口性好,品质优于汕优63。
2 栽培技术要点
2.1 适时播种,培育多蘖壮秧 该组合在晋江市作晚稻栽培,生育期130~135 d。应注意提早播种,宜安排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播种,7月下旬移栽,且务必要在立秋前插完。采用半旱式育秧,稀播匀播。秧田播种量以120 kg/hm2为宜。浸种时要加入强氯精浸种消毒,以防种子带菌。播种时,用复合肥300 kg/hm2做秧田基肥。当秧苗1叶1心期时,用15%多效唑200 g对水100 kg喷施秧苗,培育多蘖壮秧。2叶1心期,施尿素45~60 kg/hm2。移栽前4~5 d,施尿素75~90 kg/hm2作“送嫁肥”,并喷施1次三环唑和锐劲特防治病虫害。秧龄控制在25~30 d。
2.2 合理密植 两优培九株型紧凑,穗大粒多,生长势强,增产潜力大,在施足底肥的基础上,确定合理株行距与基本苗数,是保证高产的重要基础。采用宽行窄株,株行距以13 cm×30 cm为宜。每丛插2株秧苗,插足24万~27万丛/hm2,基本苗105万~120万/hm2。
2.3 科学施肥 两优培九耐肥抗倒,应保证前期早生快发,后期不缺肥,以利于形成大穗,增加籽粒充实度, 提高结实率,不早衰。栽培上应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施纯氮195 kg/hm2,N、P2O5、K2O用量比为1.0∶0.5∶0.8。基肥施碳酸氢铵225 kg/hm2、复合肥(N、P、K比例为1∶1∶1)375 kg/hm2。插后5~7 d再结合浅水灌溉,追施分蘖肥,施入复合肥225 kg/hm2、尿素75 kg/hm2、氯化钾75 kg/hm2。巧施穗肥,在幼穗分化始期,施尿素30~45 kg/hm2、氯化钾75 kg/hm2作穗粒肥,促进穗大粒多。在抽穗期,适施尿素45~60 kg/hm2,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以促进灌浆结实,保持后期转色,增强光合作用,防止叶面早衰,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
2.4 水分管理 采取浅水插秧,深水返青,薄水促蘖,适时搁田,足水养胎,浅水抽穗,湿润灌浆,适时断水的办法。要求在插后25 d左右发足茎蘖数。够苗晒田(田间总苗数达到计划最高苗数的80%,即总茎蘖数255万~270万/hm2时),放水晒田,晒至田边见小裂缝,田中脚踩不粘泥,达标后复水。保持有效穗255万~270万/hm2,幼穗分化至抽穗扬花期保持3 cm的水层,灌浆结实期干湿交替,保持湿润,养根保湿壮粒。后期防止断水过早,以免引起早衰而影响灌浆结实。收割前7 d断水,完熟率达95%时进行收割。
2.5 病虫害防治 应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根据当地植保部门的预测预报,及时做好稻瘟病、百叶枯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的防治工作。选用对口农药,适时防治,以确保丰收。
参考文献
[1] 叶立海,鲁仕法,白应国. 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引种试验[J]. 农技服务,2007,24(7):3.
[2] 王合勤,陈金节,高胜从. 超级杂交稻新两优6号高产优质制种技术[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4):4137-4138.
[3] 况浩池,曾正明,刘国民. 杂交稻新组合K优8602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4):4157.
[4] 蔡志刚. 水稻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探讨[J].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75-77.
关键词:甘蓝;种植资源;综述
中图分类号:S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1-0176-2
0 引言
甘蓝(Brassica oleracea L.),十字花科芸苔属,又叫洋白菜,包菜,卷心菜,连花白等,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主要蔬菜作物。多数学者认为,甘蓝类起源于现在尚存的一年生野生杂草[1](Brassica oleracea var.olcracea)。也有人提出甘蓝类植物起源于Brassica oleracea,Brassica cretica,Brassica insularis和Brassica rupestris 4个野生近缘种的复合体的观点。公元前六百年,甘蓝由小亚细亚传至中欧。在希腊罗马时代,地中海沿岸地区的人们也种植其他甘蓝,但这些品种并未形成坚实的菜头。结球甘蓝在北欧是很普遍的种植作物。目前在欧洲、北美和远东都出产包心菜,最大菜头则产于阿拉斯加的夏季,因为当地夏昼很长,刺激其异常生长。16世纪末期由俄国传入我国黑龙江及新疆等地[2]。
1 甘蓝分类和品种介绍
甘蓝类植物种内下分6个变种[1],分别是结球甘蓝变种、木立花椰菜变种、孢子甘蓝变种、羽衣甘蓝变种、球茎甘蓝变种和野生甘蓝变种。另外王建林等[3]将芸苔属甘蓝组分为:擎蓝(B.caulorapa Pasq.)、芥蓝(B.alboglabra L.H.Bailey)、甘蓝 Roleracea L.。又甘蓝分为:(原变种)var.cap-itata L.、羽衣甘蓝var.acephala L.f.tricolor Hort.、孢子甘蓝var.gemmifera Zenker、花椰菜var.botrytis L、欧洲油菜B.napus L.、芜菁甘蓝B.napobrassica(L.)Mill。其中欧洲油菜和芜菁甘蓝的染色体数为n=19,其余染色体数均为n=9。
甘蓝品种很多,依叶球形状可以分平头、圆头和尖头三类。依成熟期可分早熟、中熟和晚熟三种基本生态型:平头型,植株较大,叶球顶部扁平,整个球成扁圆形。球叶的中肪和中心柱小,从定植到收获70天以上,中晚熟或晚熟种,结球坚实,产量高,品质好。中晚熟种有黑叶小平头、黄苗、京丰12-70号。尖头型:植株较小。叶球顶部尖型,整个叶球如心脏形。球叶的中肋和中心柱偏高,冬性强,不易先期抽薹,结球较松,产量较低,品质亦较差,从定植到叶球初收50天,早熟种如江浙的鸡心和牛心种。黑叶小平头:叶球扁圆,顶部稍拱形,外叶黑绿色、抗性强、耐热,叶球紧实,单球重1.5公斤,从定植到初收80天,中熟种,长江流域各省普遍栽培。近年来我国也选育一些甘蓝新品种,如早熟春甘蓝新品种春魁[4],秋甘蓝惠丰3号[5],李惠芬等[6,7]利用引进的国外羽衣甘蓝杂种一代品种创造了一批羽衣甘蓝新种质。
2 甘蓝种植资源的收集和保存
甘蓝种质资源是进行科学研究和新品种培育的重要物质基础, 我国的甘蓝遗传育种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甘蓝种植资源在农业生产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引起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
2.1 甘蓝种质的收集
甘蓝种质的收集是指针对有研究应用价值或潜在研究应用价值的甘蓝材料, 如野生近缘种、地方品种、育成品种,以及特殊遗传材料等进行信息收集和种质收集。
甘蓝栽培中心种子类型丰富,遗传背景宽泛,也是种质资源收集的重要方式。对收集来的种质需要进行检疫、消毒、隔离种植观察, 防止检疫对象的传播和扩散。对于原种量特别少的种质可先采取组织培养手段扩繁进行保存,防止断种。
我国在近300年的甘蓝栽培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优秀的地方品种,黑叶小平头,金早生、黑平头、鸡心甘蓝、牛心甘蓝、大平头、二乌叶、楠木叶、二虎头等。部分地方品种品系经鉴定、筛选后编入《中国蔬菜优良品种》一书,不少用作选育杂种一代亲本的原始材料。
2.2 国外种质资源的引进
甘蓝起源于地中海沿岸,甘蓝原产地野生种和近缘野生种是甘蓝种质资源的最重要来源,所以引进国外优良甘蓝种质资源很重要。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蓝课题组在1991-2000年,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并鉴定甘蓝遗传资源481份次,其中引自美、日、荷、俄、德、英、法等20余个国家的遗传资源332份,通过初步鉴定,已鉴定出185份农艺性状优良的材料。这些引进的国外品种大部分作为选育杂种一代亲本的原始材料。
2.3 甘蓝种植资源的保存
甘蓝种质资源保存分为短期保存(几个月到几年)、中期保存(10~30年)和长期保存(30年以上)。保存的目的一是保持种质的生命力不丧失,能够进行世代更替;二是保持种质的完整性,降低种质产生自然突变的机率。
保存方式一种为活体保存,例如利用种质库、种质资源圃、温室和大棚及组织培养等。二是利用生物技术,比如分子标记,遗传图谱,指纹图谱等。
3 优异育种材料的鉴定筛选
在加强国内外甘蓝种质资料收集,鉴定的同时,优异育种材料的筛选、创新是保证育种工作的关键前提。我国80年代中期开始,把筛选优异育种材料列入“国家攻关”、“863”计划的甘蓝育种课题中。现已获得一批抗病、抗逆性突出的育种材料,例如:抗TUMV兼抗黑腐病、CMV材料:84025、85003等。冬性强、耐未熟抽薹材料:24一5-3,8 6311等。耐寒材料:86311,47-1-2等。耐高温材料:21-3,60天早熟椰菜,中甘系列等。
李慧芬等[6,7]利用引进的国外羽衣甘蓝杂种一代品种创造了一批羽衣甘蓝新种质,并研究了形态学特征及其主要性状在杂种一代中的遗传表现和规律。其中,整理与分类了创造的新种质40余份,观赏性优异的杂种一代新组合。简元才等[8]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34份甘蓝引种材料的11个园艺性状进行分析,得到7个彼此独立的主成分;依据7个主成分的总得分,对34份材料进行排序和评价,同时对材料进行分类。周清元[9]对黄籽羽衣甘蓝进行了初步研究与利用。
4 甘蓝杂种优势利用研究
杂种优势利用在甘蓝育种中占有重要地位。方智远等[10]从甘蓝原始材料79-399的自然群体中获得雄性不育突变株79-399-3。杨丽梅等[11]对甘蓝胞质雄性不育材料主要植物学性状进行了初步观察。方智远等[12]利用甘蓝显性核基因雄性不育材料79-399-3Ms和引进的CMSR3625等改良胞质雄性不育材料作不育源,以优良自交系作转育父本,育成了一批不育性稳定、生长发育正常、配合力好的雄性不育系,配制出中甘16等6个甘蓝新品种。用雄性不育系进行规模化制种,每667m2生产杂交种种子40~50kg。不育系亲本可在隔离网棚用蜜蜂授粉繁殖,成本较低。杂交率比用自交不亲和系制种的高5%~8%。方智远等[13]提出甘蓝雄性不育系选育与利用是甘蓝制种技术上的一项重要变革。康俊根等[14]利用cDNA-AFLP检测甘蓝雄性不育相关基因的时序性表达。康俊根等[15]通过cDNA-AFLP分析了4种甘蓝雄性不育类型的花粉败育特异中断基因表达特点,并对不同特异表达类型分别选取代表性TDFs克隆测序。
5 生物技术在甘蓝遗传育种上的利用
5.1 分子标记
利用分子标记技术绘制甘蓝遗传图谱,筛选、鉴定、甘蓝育种亲本材料,研究甘蓝不同品种的指纹图谱,提出快速、准确地鉴别甘蓝一代杂种纯度。通过分子标记鉴别和淘汰重复的资源,保存尽可能多的遗传变异。Phippen等[16]做了有益的尝试,他利用RAPD技术分析了14份来源不同的甘蓝品种“金亩”(Golden Acre),发现这些材料可以归为4类,如果选择每一类作为一个样品来保存,只会损失绝对变异的4.6%,而保存的费用却将减少70%。
5.2 基因工程
利用基因工程导入改善甘蓝抗性、品质、观赏性等重要目的基因,进而创造甘蓝新品种。甘蓝对有些病虫如CMV、黑腐病等缺少抗源。如将CMV外壳蛋白基因转入甘蓝中,进而可育成抗这些病害的甘蓝新品种。佘建民等[17]应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含有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CPTI)和新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NPTII)的重组质粒导入结球甘蓝,获得了抗虫性的转基因植株。
5.3 组织培养
上世纪80年代初,利用甘蓝花茎、茎尖等进行组织培养获得再生植株,这一技术已在特异甘蓝育种材料的扩繁方面得到应用。雷开荣等[18]用酶法分离甘蓝下胚轴原生质体和萝卜叶肉原生质体, 对供体原生质体(萝卜)进行融合前单因素(酶EcoR I) 或双因素复合处理(酶EcoR I+ UV0.035-0.105J/cm2),用PEG法诱导甘蓝与萝卜属间非对称性原生质体融合。孙振久等[19]探讨了融合液、原生质体密度及不同品种对原生质体融合效果的影响。在融合液中加入0.5mol/L甘露醇和1mmol/LCaCl2.2H2O可以有效提高融合率。1X105/mL的原生质体密度可以得到较高的二体融合率。不同品种对融合率影响不大,但对细胞分裂率有较大影响。孙振久等[20]以甘蓝和萝卜子叶为材料,进行原生质电融合的研究,探讨了电融合的条件、参数对电融合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交变场参数以100Vpp/cM、1.0-2.0MHz开始的处理可以在不降低原生质体生活力的前提下,得到较高的融合率;脉冲幅宽30S,脉冲强度2.0Kv/cM时,原生质体融合的效果较好。
6 问题与展望
我国甘蓝遗育种取得许多重要成绩,但在风味和抗性育种上有待进一步提高,在遗传资源的多样性上需加强收集、保存和创新。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甘蓝育种上的应用衔接不够,存在种子市场较为混乱等问题。为此在甘蓝种质资源的研究中,今后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加强种质资源的研究,特别重视国外甘蓝种质资源的引进;传统育种与生物技术相结合,加快甘蓝育种新进程;育种目标要更紧密结合市场的需要。注重培育适于不同生态条件、不同用户要求、不同季节栽培的多种类型品种。
参考文献
[1] 刘英,王超.简述甘蓝类植物的起源及分类[J].北方园艺,2006(4):57.
[2]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所主编.中国蔬菜品种志[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620-671.
[3] 王建林,何燕,染运芳等.中国芸苔属植物的起源、演化与散布[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8):489-494.
[4] 丁万霞,李建斌,王红等.早熟春甘蓝新品种春魁的选育[J].长江蔬菜,2007,2:52-53.
[5] 王建国.秋甘蓝惠丰3号的选育与栽培技术要点[J].种子科技,2006(4):64.
[6] 李惠芬,钱芝龙.冬春1、2、4、5号羽衣甘蓝新品种的选育[J].北方园艺,2006,1:3-5.
[7] 李惠芬,钱芝龙.羽衣甘蓝“冬春”系列新品种(续)[J].中国花卉园艺,2007,8:44-45.
[8] 简元才,李长缨,杜广岑.甘蓝引种材料主成分分析[J].北方园艺,1999,3:11-12.
[9] 周清元.黄籽羽衣甘蓝进行了初步研究与利用[M].西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4.
[10] 方智远,孙培田,刘玉梅等.甘蓝显性雄性不育系的选育及其利用[J].园艺学报,1997,24(3):249-254.
[11] 杨丽梅,刘玉梅,王晓武等,甘蓝胞质雄性不育材料主要植物学性状进行了初步观察[J].中国蔬菜,1997(6):24-25.
[12] 方智远,刘玉梅,杨丽梅等.甘蓝显性核基因雄性不育与
胞质雄性不育系的选育及制种[J].中国农业科学, 2004,37(5):
717-723.
[13] 方智远,刘玉梅,杨丽梅等.甘蓝制种技术上的一项重要变革[J].中国蔬菜,2004,(5):33.
[14] 康俊根,王晓武,张国裕等.利用cDNA-AFLP检测甘蓝雄性不育相关基因的时序性表达[J].园艺学报,2006,33(3):544-54.
[15] 康俊根,张国裕,张延国等.四种甘蓝雄性不育类型差异基因表达分析[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6,14(4):551-554.
[16] Phippen W B,Kresovich S,Candelas F G,etal.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can quanti and partition variation among genebank holdings: a case study with phenotypically similar accessions of Brassica o(eracea var. capitata L.(cabbage)`Golden Acre'.Theor.Appl.Genet,1997,94(2):227-234.
[17] 佘建民,蔡小宁,朱卫民等.结球甘蓝抗虫转基因植株及其后代的抗性表现[J].江苏农业学报,2001,17(2):73-76.
[18] 雷开荣, U. Ryschka,E. Klocke等. 不同供体原生质体前处理方法对甘蓝与萝卜属间原生质体融合植株再生的影响[J]. 西南农业学报,1999,12(5):5-10.
[19] 孙振久,刘莉莉,佟志强.融合及培养条件对甘蓝和萝卜原生质体融合及细胞分裂的影响[J].天津农业科学, 2006,12(2):
5-7.
[20] 孙振久,王松文,刘霞.电场条件对甘蓝与萝卜原生质体融合效果的影响[C].21世纪作物科技与生产发展学术讨论会,2002.
作者简介:曲瑞芳(1978-),汉族,内蒙古呼和浩特人,硕士,呼和浩特职业学院讲师,从事种质资源和园林植物育种方向教学和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