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卫生信息化论文

卫生信息化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12-27 15:17:0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卫生信息化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卫生信息化论文

篇(1)

[关键词]动物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

对于动物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县级以上机构相对完善,系统性强,平台搭建较好。主要的信息化问题集中在县域及乡镇方面。为了解决基层动物卫生监督信息化革新方面的资源配置问题,以及全面推进我国动物卫生监督管理系统网络建设,必要从县域、乡镇以及一些畜牧、养殖相对集中的农村实施信息化体系建设,提高其监督水平,为农户的农业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卫生支持。

1以系统化思维构建基层动物卫生监督管理体系

现阶段,针对基层信息化建设中的不足,需要先对其各个县域、乡镇、农村的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中的设备进行实际的调查统计,然后借助现代化的办公系统,根据动物卫生管理系统的框架结构实践信息化建设。首先,需要在互联网+思维的引领下做好基层动物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的思路指导;并在制度层面按照市级相关规范条例,结合当地情况具体设置一系列关于动物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安全、技术、风险管理规范,以及人才引进条例;然后,根据制度规定引入责任追究制度,令各个方面的职能明确与责任实施对接,落实到具体的负责人,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执行力。同时,应根据制度规范条例方面信息化建设中需要满足的标准与要求设置对应的建设考核评估指标,并将激励机制、监督机制与评估机制进行多机制并行推进发展,形成“以制度引领、多机并推进运行”的信息化建设体系;并按照系统思维,使其中的大体系构建完成后,在每个部分做好小体系建设,提高信息化建设效率[1]。

2配置匹配性的硬件资源及软件资源

基层的动物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应与市级信息化建设进行匹配设置,比如以县级防疫为主,在该中心下的镇级、农村点状分布形式上根据地理位置、移动通信发展水平,管理辖区的范围以及养殖动物的数量等具体资源分布,对应地匹配电脑、网络、软件、传真、复印打印一体机、摄像头和GPS定位仪。完成此类资源配置后按照动物种类、屠宰场地、养殖中的卫生状况,对应设置相关的评估指标,形成基层由县级统一管理的视频主导、资料指标化传递、信息多点分享,检疫、消毒、兽药应用、屠宰和肉质出柜,以及中间各个环节间的动态化监督、备案,建立动物档案,使管理监督与风险预防等贯彻到可以追踪每头出栏动物上。在技术导向下的信息化建设需要从技术路径出发,由县级组织各镇的卫生监督人员实施技术培训与一般性的操作、安全防护,并派遣具体的巡回人员进行多地域间的技术指导与支持,提高信息化建设完成后的人才资源配置效率,并全面推进信息化实践应用。

3多样化推进动物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

由于动物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牵涉到基层整体的动物防疫,以及后续的肉质品质量,因而在开展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从多个方面实践。首先,在管理层面需要以现状与应用中的问题、信息反馈实时进行制度补充、革新,并对应调整各机制运行中的具体内容。另外,针对视频、纸质档案、电子档案,应将监督机构与防疫机构进行结合,提高信息在各个部门之间的分享率,并做好相应的备份处理;若某个号牌的动物出栏、运输、屠宰、肉品出售,则应根据其出生、挂号牌时间、喂养环境、应用药物与所用饲料、卫生状况、疾病中的预防情况,以及相关应用药物、运输过程是否存在某些过失处理等,做好针对每一头动物的信息收集、整理形成档案,并在完成肉品输出后对其档案进行保存[2]。多种资料之间的对比可以更完整地实现动物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后的无缝监督,提高食品安全监督水平。

4结语

动物卫生监督牵涉到民生问题中的生产与生活,也与农户、消费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因而需要在信息化建设之初就预先做好整体战略意图方面的计划推进与研究探讨;然后根据具体情况设置对应的高效化监督手段;建议在现阶段根据具体发展状况增加人为的下基层监督与信息化监督两种监督措施并行的方法,一方面做好监督工作,另一方面针对农户养殖过程中的不合规范的方法进行有效的纠正与指导,为其健康养殖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由于基层信息化建设中会遇到诸多因素阻碍,因而应制定循序渐进的建设推进工作,争取以渐进方式推进动物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

作者:邹小娟 单位:新乡市动物卫生监督所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医院科技档案; 信息化管理; 科技档案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 R197.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2)-02-185-0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医院档案管理中的广泛运用,过去用纸墨、照相形成和传递的机关公文以及医疗图书、临床诊疗图形、影像、文献资料、科技情报等,都可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档案式管理,由此而产生电子档案。可见,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已成为了大趋势。其中,作为医院档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档案,记载了医院医疗、教学和科技发展的历史,反映一个医院整体医疗水平动态发展,科技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成为了医院档案管理发展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医院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更好开展,成为了医院人才建设,实施科教兴院战略的重要基础。如何根据医院科技档案的基本特征,在医院科技档案管理各方面采取信息化管理的思路和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医院科技档案的作用,成为了医院科技档案管理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就这一课题做一浅析。

1 学科技档案的基本特征 医院的科技档案主要包括五个部分:公开发表的科技论文、论着及其原始资料的收集;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及其相关实验原始资料的收集;科学基金资助课题从立题至结题期间,所有相关资料的收集;协作项目的协议书,技术转让或申请专利的有关证明等的收集;通过鉴定后的科研成果资料的收集。这五个重要组成部分均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1.1 来源广泛 医学本身是一个多专业的庞大科学体系,涵盖了医、药、卫生、微生物、职业病、生化等。其分科的细致与多样性决定了医学科技档案的来源相当广泛性和分散性。而这些科技档案均自然形成于每一个科研机构和有科研能力的单位及个人的研究工作中,因此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十分散乱。此外,医学科技档案的载体材料和形式也颇为多样化:载体材料包括纸质载体、磁盘记录载体、光盘记录载体等;档案形式包括文字材料,奖状、奖杯、证书等实物,这样导致科技档案管理工作量巨大,加之漫长的科研过程和周期,无疑加大了科技档案收集工作的难度。

1.2 利用价值高 医学科技档案不仅具有凭证作用,同样也具有广泛的参考作用。其内容包含了丰富的医学知识、先进的科研思路、方法及大量有价值的国内外科研资料,包括成功或失败的经验,都可为今后科研开展提供参考,并对避免科研工作低水平重复或为科研而科研等,都有极高的利用价值。

2 充分利用医院内部互联网,创建和完善医院科技档案管理系统 根据医院科技档案的两个基本特征,如何在医院科技档案管理中采取信息化管理的思路和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医院科技档案的作用,成为医院建设中的重点问题之一。本文认为由于医院科技档案来源广泛,而档案管理人员人数、人力有限,医院可充分利用医院内部互联网,按照科技档案的管理要求,建立高效的科技档案管理系统,可促进充分发挥医院科技档案的作用。医院科技档案管理系统可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建和完善:

2.1 医技人员个人信息管理 以科室为单位,将医院医技人员的个人科技档案信息输入医院科技档案管理系统。此系统可提供各类科技档案,如各年度科研项目执行汇报表、各项科研经费报销登记与结果反馈、论文投稿登记情况表、学术会议审批及学术成果统计表,外出培训以及涉及到个人的科研教学信息等。

2.2 科研管理 在医院科研管理方面,医院科技档案系统可对各类科研档案进行信息化管理,如学术论文的投稿管理、会议论文的登记、科技成果管理、学术交流管理(外请专家来院讲座信息管理、外出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管理)、学术着作及发明专利管理,并可利用检索功能进行查询、统计。

2.3 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主要针对医院教学管理对象进行各类常规管理,它主要分三部分:研究生管理、教务管理、学籍管理。医院科技档案系统通过根据不同的管理对象(研究生、七年制、五年制、大专班……),对各层次各级学生的信息进行管理。应用查询及统计功能对管理的学生各项情况、授课教师情况以及课程安排等各类常规管理有一个全面和深入的控制,从而推动医院教学工作的规范化。

2.4 培训管理 培训管理主要包括:各级继续教育项目外出培训的审批与登记、各种培训授课的管理、住院医师的系列管理、全科医师的管理与考核。通过医院科技档案系统,可统计出医院某时间段内医生、护士、技术员、管理及后勤人员的参加培训情况,各种职称级别人员参加培训情况;作为授课人员举办的各种培训及授课情况。同时按照市卫生局的规定进行住院医师轮转考核成绩及评定记录,及全科医师的各种考核统计。

3 医院科技档案管理系统的信息查询和维护 关于以上五个科技档案管理子项的信息查询方面,本院医技人员具有一定权限各种科研、教学情况进行查询;科主任可对科技档案信息进行统计,但不能做任何修改。信息管理方面,这一系统可由不同管理部门根据划分的权限分别对以上各种信息进行管理和维护,包括人事基本信息、职称变动情况、党团关系维护、教育背景、工作经历、出国经历、职业资格认证、护士资格的各种信息、社会荣誉及各种奖励等等。这样既保证了信息库的数据的动态更新,又可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工具,使管理者掌握详细的人才基本信息,给医院优秀科研工作者评选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总之,医院可充分利用医院内部互联网,创建和完善医院科技档案管理系统医院科技档案管理系统,将一定程度上促进档案管理的计算机化和档案工作的信息化,并更好地实现科技档案资源在医院内部互联网上共享,让科技档案服务于民,方便本单位广大科技人员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医院科技档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伟,郝桂兰.医院科技档案应实施开放式管理模式[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6,(19):239-240.

[2] 徐辉,罗林枝.医院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发展思路的探讨[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6,(19):328,368.

篇(3)

关键词:新常态;中华全科医学;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3-0141-03

经济、信息化的发展与医疗卫生事业、医学期刊的发展关系密切,进入信息化时代,医学期刊的发展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去粗取精,适应经济及医学、科技发展,改革和创新自身的理念、栏目、选题、编审、数字化建设、做好学术服务是当前医学期刊的关键着力点。笔者以《中华全科医学》杂志为例,分析了医学期刊的改革及创新策略。

一、医学期刊改革和创新的必要性

1.医学期刊改革、创新是信息交流的实际需求

医学期刊属于信息传媒的一种,是信息传播的介质,具有信息传递的作用。进入“服务型”社会,这种信息传递具有典型的“服务”属性,要让读者满意,就需要确保传递信息具有价值、新颖、独特。在医学期刊上刊载的文章,或是能够为读者提供帮助,或是能够促进学术的发展与进步,这种“帮助”“促进”实际上是通过“信息交流”实现的,正是存在“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拓展新知”的需求,才滋生了“改革”“创新”的“行为”[1]。

2.医学期刊改革、创新是学术发展的现实需求

医学期刊承载着科学研究、知识创新的成果,医学期刊的水映国家医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且促进医学水平、技术的发展[2]。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社会进步过程中,医学期刊起到了宣传、扩散、传播的作用。如果不及时对医学期刊进行改革、创新,使其反映、体现最新的医学成果,则很难实现技术、经验的推广和促进医学科研事业的进步,不利于提高我国整体的医疗水平。从这个角度来看,医学期刊改革、创新是学术发展的现实需求。

3.医学期刊改革、创新是信息技术发展的需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的体量、利用形式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大数据时代悄然来临。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医学期刊的理念、编辑流程、收稿审稿流程等还不做出相应的改革和创新,将很难满足不断提高的期刊阅读需求,难以适应高度信息化、数据化的环境[3]。为此,只有结合信息化、大数据的发展需求,及时对医学期刊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更好地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彰显医学期刊的价值。

二、新常态下医学期刊的改革和创新举措分析

为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适应新常态,医学期刊应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从编辑理念、期刊质量、编辑流程、栏目设置、学术服务等方面进行改革新,以适应新常态、迎接新挑战、把握新机遇。《中华全科医学》杂志在这些方面进行了相关的尝试。

理念的创新是根本。为了更好地迎接挑战,医学期刊编辑首先应转变传统的编辑理念,摆脱传统思想理念的束缚,这样才能适应新常态的要求,更科学、高效地办刊。《中华全科医学》杂志具体做出了一些改革和创新。其一,提高编辑人员素质。鼓励编辑人员提高综合素质,学习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完善科学文化知识体系,提高业务能力。通过了解技术前沿,开拓思路,在工作业务中了解有哪些新技术可供利用,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二,养成开阔的视野。在期刊编辑上,不但要树立市场观念,还要有先进开阔的文化视野,要找准市场和文化的结合点,突出期刊优势[4]。通过不断学习更新知识,经常参加全国乃至国际编辑出版会议、论坛,既能获取新知识,也能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其三,始终坚持以读者为核心。期刊是为读者服务的,在期刊编辑过程中,编辑要始终树立以读者为核心的理念,着力提高期刊的质量,提高市场占有率。

2.严把期刊质量关

质量是科技期刊的生命,医学期刊作为传播和医学科技成果的重要载体,传播正确的、实用性、创新性的原创内容是基本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追求高质量、前沿的课题是对办刊提出的更高要求。以往,《中华全科医学》杂志在学术质量、投稿审查、编辑校对等方面存在欠缺,为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把控期刊质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及创新。第一,创新审稿定稿制度。2013年,为改善以往审稿、定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特制定实施了“双盲双审”“主编定稿”制度。来稿必须要经过编辑部主任初步审查,之后由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双盲双审,经过前两个流程之后,进入修稿环节,修改达标后再由主编最终定稿[5]。2013年以前,退稿率仅为25%,而实施上述制度以来,2016年退稿率达到了75%,进一步确保了论文的品质。第二,加强版权保护。做好版权保护,更好地服务于期刊出版。我国的著作权、版权相关法律法规日益完善,为进一步加强版权保护,2013年,初步尝试与作者签订《论文推荐及著作权授权书》,保障了双方的权益,规避了法律风险,为期刊的畅通发展奠定基石。第三,提高作者写作水平。为提高来稿质量,针对以往来稿中医务人员论文写作中的常见问题,开设了专门的栏目“编者・作者・读者”,邀请相关专家,针对写作的格式、规范、要点、结构等问题进行了阐述。《中华全科医学》杂志社还与上海各社区医院合作,定期开展写作培训班等。2014年,特增设了“全科医学讲堂”板块,更加贴近基层医院及社区工作者,得到了作者以及各专科学者的响应和支持,改版后年收稿量由以往的3000余篇,增加到6000余篇,并且呈现上升趋势。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医学期刊首先应规范编辑流程,这样才能确保论文的质量及刊发的畅通。编、校、审中各项规定的制定对编校人员进行约束的同时更是一种鞭策,为办刊保驾护航。为规范编辑流程,更好地提高编辑效率、管理效率,自2011年起《中华全科医学》杂志社先后制订并完善了一系列编审制度,如《编辑部工作流程》《审稿通则》《关于编校排工作奖惩细则的暂行规定》等,这些制度的建立进一步明确和规范了杂志出版各个阶段的职责、分工,鼓励编辑减少差错,也提高了审稿的公正性、公平性。

此外,建立了编者、读者、作者互动制度,如制订实施的《杂志赠阅制度》《读者意见反馈制度》,促进了编者、读者、作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改善了杂志编辑工作的面貌,畅通了论文投稿、发表的途径,大大缩短了出刊时间。

4.改革、创新栏目设置

医学刊物的栏目设置不但可以体现其办刊宗旨和编辑思想,还可以帮助读者阅读、检索,为了更好地适应信息化要求,提高刊物的质量以及服务水平,有必要在刊物栏目设置上推陈出新。栏目设置是一个大学问,不能局限于行业、学术层次的思考,还应该在栏目中引入热点问题,突出自身的特色,这样才能让人记住刊物,从而赢得更多的读者。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国内的医学期刊的栏目设置还存在诸多的瑕疵,同一层次的期刊栏目雷同,一些医学期刊,单纯看封面难以区分开;甚至连栏目也较为雷同,缺乏自身特色[6]。如果无法在谀可柚蒙先〉猛黄疲将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比较理性的做法是分析同类、相似期刊,发现自身的优势、不足,发挥长处,弥补不足,打造出自己的特色。

《中华全科医学》一直有“专家论坛”“调查研究”“社区卫生研究”“药物与临床”等深受读者好评的栏目,但是并未就此安于现状,在此基础上又开设了10余个栏目,诸如“全科医学讲堂”“医学综述”“慢病防治研究”“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病例报道”等,这些栏目从不同的角度,提供了多元的临床信息,满足了读者多元化的需求,更加贴近读者内心。从2015年版面设置来看,“慢病防冶研究”“医学综述”“社区卫生研究”所占比例均有所提高。这些栏目不但包含丰富的医学新知识,还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得到了读者的广泛认可。虽然这样的栏目设置可能会短期内减少版面收入,增加了约稿费用,但从长期来看,期刊的品牌形象得以提升,在业内的地位更为稳固,这才是期刊存续、发展的根本。

5.创新期刊选题策划

对医学期刊而言,选题策划是至关重要的,其不但是期刊编辑的起点,还凝结和反映了期刊的价值取向、定位[7]。医学期刊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就需要不断创新选题策划,只有高水准的选题策划,才能在保证期刊质量的基础上,使期刊得到更多读者的认可。为此,《中华全科医学》杂志推行了“两化”专项行动,以加强编辑人员对选题策划的认知和理解,提高期刊的独特性。“两化”具体包括两个方面:其一,选题“预见化”。医学期刊以提高大众健康素质,促进学术发展为要旨。而无论是疾病、疫情的认知,还是健康素质的提高都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为此,在实际的选题策划过程中,编辑人员要有“预见性”“超前性”,不能局限于当下,而应该将一些尚未明确的、有价值、有必要的健康问题、疾病等与读者分享和讨论。这样不但可以引起读者的共鸣,还可以将这种“预见化”变成期刊的特色。如此,不但丰富了期刊的内容,也赢得了读者的认可[8]。其二,学术“朴素化”。医学领域科研的部分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很多文章大众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然而大众对这些研究、结果有阅读和了解的需求,为了让读者更轻松地理解相关内容,编辑就需要以朴素化的语言将其中较为“专业”的内容转化为科普知识。总的来说,创新期刊选题策划,使之更具预见性、科普性是期刊新常态的需要,也是期刊不断发展的动力。只有不断推出内涵丰富、独具一格的优质选题,才能让期刊获得更多读者的认可,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

6.加强数字化建设

近年来,信息化技术、大数据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为适应信息化发展要求,紧随大数据脚步,医学期刊应加强数字化建设,在技术上不断推陈出新,推动医学期刊多元化的发展。《中华全科医学》也做了一些尝试,具体如下:第一,建立网站。2013年底,杂志社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并且引入了“期刊编辑管理系统”,实现了网络化管理,可以在网上完成“投稿-审稿-退修-查稿-修稿”等稿件处理流程[9]。并且经常注意对网站进行更新和维护。第二,引入远程期刊网络采编系统。为进一步适应信息化的发展,提升服务质量,提高收稿、审稿效率,2014年,本刊引入了远程期刊网络采编系统(知网腾云系统),建立了网络交流平台,促进了作者、编者、编委、读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实现了编辑的网络化、无纸化、数字化,改变了传统的编辑形式,大大提高了编辑效率[10]。此外,为更好地与采编系统配套,杂志社还增加了网站的功能,诸如期刊目录、专题报道、新闻资讯、稿件流程、在线投稿与查稿等。第三,升级排版软件、优化搜索引擎。2015年底,引入方正书版11.0最新版软件,可进行自动排版并一键从小样生成pdf文件供作者校对使用,较之前的版本方便快捷,大大提高了排版效率,表格排版也更方便、更易入手。同时进行了搜索引擎优化,提高了网站的知名度以及内容的搜索频率。杂志社与CNKI合作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科研热点、方向,进行数据挖掘、热点追踪,从而使策划、组稿更具有前瞻性、精准性。第四,发展新媒体。2015年建立了自己的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通过打造个性化的界面吸引用户,同时实时推送优秀论文和与健康促进有关的内容,黏合用户,目前拥有固定粉丝5000余人。

7.做好学术服务,立足根本,做好服务

学术期刊的发展方向一定是利用平台开展专业内广泛的学术服务。所有国际大型科技企业都在转向服务,如Intel、IBM等。创新的方向也是服务。医学学术期刊应以期刊为平台,注重做好学术服务工作,平时与科研中心、高校、重点实验室联络,做好服务,同时能吸引高质量论文。为政策的制定与评估、科技咨询、有关卫生服务规划设计服务。定期举办研讨会、学术论坛,既能加强学术交流与沟通,更好地为医学科技工作者服务,也能拓展学术平台,助力期刊发展。

三、总 结

医学期刊改革、创新是信息交流、学术发展、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对期刊进行创新是对杂志社长久发展的保证。新常态下医学期刊应进行相应的改革、创新,诸如创新编辑理念、加强数字化建设、严把期刊质量关、规范编辑流程及制度、改革创新栏目设置、创新期刊选题策划、做好学术服务,这些举措将使编辑、管理能力更强,有利于提升期刊质量[11]。综上,只有适应新常态,进行系统、全面的改革和创新,适应科学技术、信息化的发展要求,满足读者多元化的需要,才能使期刊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思文.核心期刊栏目特点及设置规律研究――以交通运输类期刊为例[J].传播与版权,2013(3).

[2] 蒋霞玲.期刊“读者、作者、编者”栏目的编辑现状与建设的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1).

[3] 秦威.从中外学术期刊栏目设置看中西文化的影响[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3).

[4] 陈新平,王珂,王小丽,等.结构式摘要的组成要素、特点及其在农业学术期刊中的应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4(12).

[5] 陈美华.论学术期刊编辑的职业要求与追求[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6] 韩建军.学术期刊编辑的素质研究[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3).

[7] 陈蔓.提高学术期刊编辑的素质[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

[8] 张海东,孙继华,白净.纸质科技期刊二维码应用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5(10).

[9] 王雨生.作者和读者视域下参考文献责任者著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以农业类高校自然科学学报为例[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5(10).

篇(4)

【关键词】医院信息化医疗发展医疗服务优势计算机网络终端

中国入世为经济高速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也给各行各业长期形成的观念和体制带来一定冲击。既有机会义有挑战。通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我国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已初具规模,并在进一步发展。但我国的医院信息化建设住一定程度上还是不能与国际上一些先进国家相媲美,存着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不仅会进一步加快我国的医院信息化建设,而且也会使我国的医院管理逐步走向现代化。

这篇论文向大家展示目前我国院信息化建设的状况。通过介绍我国医院信息化建没面临的挑战、所经历的阶段、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完善医院信息化管理的进程,使我们了解我国医院的信息化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大家仍需努力将医院信息化建设推向一个更新更高的阶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医疗保健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已经追在眉睫。加快医院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有利于转变传统的卫生管理模式,降低整个医疗卫生行业的运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与收益,从而使医院自如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加入WTO,人民群众口益增加的卫生服务需求,对卫生工作提出的挑战、推进整个卫生改革和卫生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给医疗卫生领域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巨大潜力,是衡量医院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同样,医院信息化建设也是医院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保证。

医院信息化建设是对传统医院管理模式重新规划、定位和标准化、规范化的过程。国家提出卫生信息建设的基本原则是:标准统一、保证安全、以法治医、经济实效、因地制宜。征医院卫生信息化建设中,必须强调“统·规范、统一代码、统一接口。”实践证明,没有信息:作标准化,就难以实现信息工作现代化,更不能实现信息化所应有的效益与作用。

中国入世为经济高速发艘创造-r有利条件,同时也给各行各业长期形成的观念和体制带来一定冲击。面对国外的资金优势,装备优势、管理优势和技术优势,我们既有机遇义有挑战,我们怎样来应对这场竞争和挑战?首要的问题是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转变职能,适应医院管理工作的需要,充实医院信息管理工作机制,随时为医院决策管理层提供最快速和最为准确的医院经营和医疗信息,使他们能快速准确了解医院经营状况和医疗活动信息。我国医院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已有20多年的历史,通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我国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已初具规模,并进一步发展。

1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1.1国外的医疗服务机构进军中国

入世后国外一具有先进管理经验的医疗服务机构进入国内,外商对医疗服务市场直接投资和瓜分,并与国内医院产生竞争,医疗服务行业的利润下降将成为必然。

1.2医疗服务业不再被垄断

入世后打破了医疗服务行业内的垄断,引入了竞争机制,过去那种只能在一家或几家医院就医,蚪住医院药房购药的限制将被取消;使国内医院经济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

1.3医疗卫生人员优胜劣汰,面临考验

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将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职工失业的危机感会明显增加,现有医疗机构技术骨干队伍会产生激烈的动荡。

1.4医院现行的管理体制和经营运作方式不能及时转轨直接威胁医院的生存与发展医院管理意识是社会意识形态表现的一种形式,它产生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并对医院管理模式起支配作用。实现医院现代化的前提,必须有现代医院管理意识,在现代医院集体协作化的医疗活动已成为社会的主要医疗活动方式的情况,医院管理者必须要有综合性科学管理意识,才能适应医院内外环境的需要,才能进行医院现代化建设。

1.5医院信息标准化程序低,软件开发缺少统一规则由于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影响医院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影响医院管理信息反馈速度、灵敏度和精确度。

2医院信息化建设经历的阶段

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根据医疗系统的信息化水平划分,医院信息化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医院管理信息化阶段、l临床管理信息化阶段、局域医疗卫生服务阶段。医院信息系统建设的实施原则是“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效益驱动、重点突破”这就要根据医院管理信息化阶段的应用环境、人员培训的技能水平,实施力量、数据应用等方面状况选择自己的目标,制定建设计划。医院实施信息化,首先是从思想观念上明确这是一个先进管理理念的理解与运作过程,其最终日的是通过计算机网络达到高效的医疗服务质量,为现代化医疗卫生管理提供决策分析。具体说来,这几个阶段的发展过程是:

2.1第一阶段是医院管理的信息化,主要包括财务收费管理系统等这个阶段又分为部门级的信息化管理和全院的信息化管理。目前我国各人巾型医院已经实现了部门的信息化管理,条件较好的医院正在向令院信息化管理过渡。

2.2第二阶段是临床管理信息化阶段,主要包括电子病历系统和医学影像系统现在国际上医疗技术较发达的国家正在进行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过渡,我国也有一些医院在进行尝试。我国的远程医学迅速发展,97年中国医学基金会成了国际医学中国互联网委员会,该网络已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100多家医院,为各地数百例疑难急症进行了远程、异地、动态电视直播会诊,成功地进行大型会议全转播,改变了传统的工作模式,提供便捷、主动的医疗保健方式,降低保健费用,增强人们自我保健能力,提高医生的业务水平,缩短急诊救治时间,提高急救诊治水平,便于管理就诊者的医疗信息。

2.3第三阶段是局域医疗卫生服务阶段,这一阶段目前还处在实验当中我国医院信息化日前的现状大多数还停留在第一个阶段,医院也从中得到了避免漏费、规范财务管理等好处。随着患者对医院要求的不断提高,我国许多大中型医疗单位现在已经开始步入第二阶段,初步实现无纸化办公,患者仅凭挂号条就可以进行交费、取药、化验等医疗服务,但是真正的医疗业务还很少能参与到信息化的方式中去。

临床信息系统应以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为目标。必须建立一支管理人员、医生、护士、药师、技师等人员和网络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组成的工作秩序井然,有严格的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划分的队伍。他们不仅要熟悉本科室业务,而且要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重要的是他们应具有积极和热情的工作态度。事实证明,临床信息系统非常受医护人员的欢迎,这也是未来的发展重点。

3我国医院信息化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1)国家对医院信息化建设方面没有财政支持,信息化的费用投入要靠医院自己负担。一个大中型医院进行信息化建设需要100万元以上的资金,主要用于购置服务器和软件,这还不包括购买终端计算机。因此它需要医院有很强的经济实力。

(2)医院管理信息化的认知程度不够,相应的紧迫感不强。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强化了人与物的关系,淡化了人际关系,医患关系会产生许多新的问题,电子通信是否能进一步推广应用;医生们使用一项新技术前都需要确切地知道该技术能否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有的医生认为,信息医学的发展和推广对他们的地位和作用产生威胁,从而影响病人对医生的依从性。同时也为,依赖网络技术可能面临电脑病毒,黑客侵入等一些潜在的网络安全问题等等。

(3)医院相对于银行、企业来说,其运行系统更为复杂。医院要在挂号、收费、医生工作站、药房、化验室、治疗室等多个终端安装电脑,运行过程很繁索。

(4)医院缺乏复合型人才。目前也有一些医院初步建立了信息管理系统,但使用效率不高,主要因为医生对电脑这个新兴事物不了解,觉得使用它开处方是多此一举。其根本原因就是他们不熟悉使用过程,缺乏精通医学专业和计算机使用这两个方面的人才来把它们很好的结合起来。毋庸置疑,面对这些现状,医院需要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而提高医院管理信息化的水平则是最迫在眉睫的第一步。这是因为l医院管理信息化是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不正之风、提升医院管理水平的最好选择。

4提高医院信息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1)通过完善医院信息化管理,可以把难以量化的东西全部量化。为医院提高经济效益,扭转药房以存定销的弊端。

(2)通过完善医院信息化管理,从源头纠正l『不正之风。通过微机查询,患者能看到用药清单,加强了患者监督能力,从根本上杜绝了乱收费。

(3)通过完善医院信息化管理,方便了病人就诊,实现信息无纸传递,提高了工作效率。与国际通行规则保持一致,跟踪计算机的最新发展,网络可.以将各个医院的资料数据汇编,每时每刻不断予以更新,求冶者可以用各种方式进行检索,找到自己需要的医院。

篇(5)

关键词:疾控中心;档案;管理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R19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7-0499-01

档案工作不仅是一项专业性工作,也是我们整个疾病预防控制管理工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考核整个单位实际工作的重要依据,更是一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日常数据信息资料的来源。在机构改革和信息技术发展带给其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实现在机构改革中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去适应新的挑战,是目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所要面对的新任务、新要求。

1现代化观念,提高对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国家卫生部、档案局在《卫生档案管理暂行规定》中提出:“档案信息化建设要与本单位的信息化建设同步发展,逐步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服务网络化、不断提高档案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因此,疾病控制中心将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工作纳入中心发展规划中来是很有必要的。而要保证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重要的是保证良好的工作条件的配置,如相应的档案存储库房、服务器、统一规范的档案装具、优良的阅档环境等硬件的投入,以便于规范;在软件方面,在人员配备的基础上要加强人员的培训和规范化的管理要求、设置专门的档案管理科室和主管领导,以及良好畅通的网络管理体系等。

2现代化内容,全面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来源

机构调整后,卫生防病工作成为疾控中心的重头戏,不断充实完善卫生防病业务档案尤为重要,馆藏量的丰富和优化与否,是实现档案利用需求的前提条件,是档案管理的基础。从调查情况看我省各级疾控中心档案室目前收藏数量都很有限,所以档案人员更要开阔工作思路,深入科室指导,加强以下内容的收集。①历年主要传染病流行趋势预测、传染病疫情爆发流行调查处理及分析的总结性报告;②人群免疫、免疫接种质量的效果评价及重大异常反应、接种事故的调查处理、分析和总结性报告;③主要传染病病原学及血清学监测分析与总结;④重大疫情、食物中毒及饮水污染的调查处理、分析和总结性报告;⑤微生物学、卫生理化和毒理检验技术性总结;⑥病媒医学昆虫各项监测工作总结以及专题性调查分析;⑦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专题性总结;⑧针对卫生防病工作的建设性、指导性,管理性、综合性论述以及学术论文等。特别是对核对无误的疫情材料和各种疫情统计报表等资料采用档案室集中统一管理的形式,按一文一件操作规范统一编目,并确定保管期限为永久,然后将数据录入档案管理系统软件保存,做到有序化且有目可查。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是集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监测健康教育科研培训于一体的公共卫生体系,其信息资源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者实践业务工作的重要支柱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档案部门应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馆藏的信息资料和检索工具,对档案信息进行分析研究筛选加工整理归纳,有效进行深加工,以便于查找利用;根据预防医学的不同学科,对机读档案进行分类,编制各类检索目录,准确迅速全面地查找档案,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快速利用,提高工作效率。

3现代化管理,健全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

疾病预防控制档案大致可以分为文书业务会计设备声像实物等类,一般多采用中心档案室和科室两级管理的模式,由中心领导主抓档案管理工作,中心档案室设专职档案员负责全单位档案的整体管理工作,统一管理各种门类和载体的档案,全面负责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统计鉴定和销毁等工作各科室设兼职档案员应由中心档案室管理的档案,各科室整理立卷后向中心档案室定期移交;科室档案由科室内兼职档案员在年终整理装订立卷后存科室备查,在保证单位内重要资料得到有效保存的同时,也使得科室档案内容的延续性使用的便利性得到了保障档案员在学历和专业方面应满足一定的要求,必须具备公共卫生档案管理计算机管理等知识和技能同时,要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的管理制度,并将其纳入有关部门和人员的岗位责任中纳入年末绩效考核中,统一规范档案的收集归档保管利用等操作流程,规范档案管理行为,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应保证档案室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配备现代化的计算机、打印机、移动硬盘等办公设备及充足的档案装具。

4现代化服务,提高档案信息的利用率

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利用,发挥出它潜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档案部门要多渠道多途径地开展档案信息服务工作,使档案为疾病预防各项工作服务首先要改变长期以来单一的借阅模式,改变以往坐等上门的封闭式服务方式,扩充服务内容,更新服务手段,开展多种形式的档案信息开发利用工作,积极主动热情地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服务如可直接或间接参与课题组的研究工作,配合研究任务分工收集整理有关课题的档案资料其次要优化综合档案室的硬件环境,接入计算机网络,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使借阅者不用到档案室就能查阅档案目录,减少查阅时间,提高利用率。

参考文献

[1]李翠兰.加强疾控档案管理提高中心服务水平[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6

[2]潘智慧,程文.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档案管理及档案利用探讨[J].活力,2010.8

篇(6)

关键词:网络教学;卫生化学实验;预防医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20-0085-03

引言

卫生化学是高等医学院校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程,其主要任务是为学生讲授公共卫生实践中所必需的分析科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是一门讲授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领域中与健康相关化学物质的质、量及其变化规律的课程。作为一门实践科学,卫生化学实验是该课程的核心内容。随着我国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公共卫生问题的不断凸显,卫生化学实验课程的实际运用功能与作用日益突出。然而,随着预防医学专业课程的改革,该专业各门必修课均减少了课时数(本校卫生化学实验课学时数仅有32学时),可卫生化学实验具有实验数量多、大型分析仪器多等特点,现有学时数无法满足教学的要求。此外,目前常用的“教师讲授―演示―学生模仿”的实验模式存在诸多不足,如注重知识灌输,强调实验结果,但忽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因此,笔者所在团队从人才培养的需要出发,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教学改革的首要目标。

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价值

网络教学这一创新型教学模式能有效弥补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学习”这一课堂教学模式交流不足的缺点,既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又能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它已成为现代信息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往教学中,由于大型仪器设备受到实验室空间的限制,实验课在有限的学时内很难做到让每位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仪器,如在“气相色谱法测定血清中典型环境污染物”这一实验中,由于本校卫生化学实验室里仅有两台气相色谱仪,而每届预防专业学生有40人,即使分组也难以做到让每位学生都能自主上机操作,实验课几乎成了实验观摩课。不少学生反映因为缺乏动手机会,所以难以将书本上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公共卫生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在学习卫生化学时感觉吃力,甚至失去学习兴趣。

而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能有效帮助学生在课前、课外完成大部分书本知识的学习,节省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大大增加了课堂上学生自主操作时间。此外,采用网络多媒体技术能实现用传统教学方法效果不理想或难以达到的教学目的,将卫生化学实验中的抽象问题形象化、动态化,充分提高自学效果。例如,在“气相色谱法测定血清中典型环境污染物”这一实验中,学生显然无法仅从实验讲义就掌握仪器的操作方法,因此,教师不得不占用大量课堂时间用于仪器操作演示。但网络教学平台建成后,上传至平台上的仪器操作视频及动画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在自习阶段掌握仪器操作方法,再辅以课堂实际操作,这样能明显提高教学效率。总之,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可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为师生提供在线教学与学习平台。由于该平台拥有大量视频、图片、动画、例题等资源,再加上与课堂教学的紧密配合,所以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过去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实验课学时、设备和空间的局限给实验教学所带来的实际问题。

为了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平台的作用,笔者在首都医科大学卫生化学精品课程的基础上,构建了首都医科大学卫生化学实验网络教学平台,它利用网络教学跨时空、共享性、交互性、大容量等特征,集网络化教学、多媒体教学、信息化教学于一体,为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创建了一个自主学习和师生互动交流平台,推动了“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的教学模式的改革。

卫生化学实验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建设

我们参照兄弟高校网络课程建设经验,结合本校实验教学特点,在本校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上建设了卫生化学实验网络教学平台。该平台主要包括信息、学习导航、课程内容、实验教学、实验报告及作业、在线测试、师生互动和资源共享8个模块。现一一介绍如下:①信息:该模块用于与课程相关的通知。②学习导航:包括教师信息、课程简介、教学大纲、课程表、考核方式说明等。学生可以通过该模块在开课之前对卫生化学实验课程有初步的了解。③课程内容:该模块用于理论课教学,理论课教案、课件以及理论课全程授课视频均上传至该模块,用于学生课前预习以及课后复习。④实验教学:该模块是该教学平台的重点建设模块,主要内容包括实验室安全须知、电子教案与网络课件、实验视频、网络虚拟实验室、综合性设计实验等,卫生化学实验课所有实验的电子教案、网络课件及实验课视频均上传至该模块,供学生自主学习。卫生化学实验课的难点,即大型现代分析仪器的原理、结构以及操作方法也以视频及多媒体动画的方式上传至该模块,以便学生课前、课后自习。该模块的设立,有效地帮助了学生开展课前预习。由于学生在课前便可以通过观摩视频的方式熟悉大型仪器操作,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仪器操作演示的时间就大大缩短,这样学生自主操作仪器的时间明显增加,有效地提高了实验课教学效率。⑤实验报告及作业:该模块主要用于学生提交实验报告和课后作业。每次实验课后,学生都需要及时完成实验报告并在此模块中提交,然后教师在线批改并打分。此外,在实验课后,教师会通过该模块向学生与实验相关的一些案例分析讨论题,要求学生选择其中一两个命题,利用课余时间自主查阅文献,设计实验,并以小论文形式在线提交作业。实验报告和作业成绩计入期末考核成绩。⑥在线测试:该模块主要用于课后自测。笔者利用该模块创建了卫生化学实验习题库,包括原题及答案,供学生自我测试,以便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⑦师生互动:该模块更像一个小型论坛,具备在线答疑、留言板、论坛等功能。教师会事先在信息栏公布在线答疑时间,在此时间内学生可以通过在线答疑板块与教师互动答疑。教师不在线时,学生若在自学时有疑问,可以在留言板中留言,教师上线后便可答复。论坛板块用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通过该板块可以一些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相关的热点问题,如三聚氰胺事件、瘦肉精事件等供学生讨论,学生可以结合课堂所学知识畅所欲言,也可与教师或其他同学互相交流。⑧资源共享:该模块用于扩展学生知识面,包括卫生化学研究进展、研究热点、参考书目、参考文献、素材库(图片、影像、动画等)、相关网站等。供对卫生化学实验有浓厚兴趣,并有志于在卫生化学专业继续深造的部分学生深入学习。

卫生化学实验网络教学平台的实践效果

笔者所在团队建立的卫生化学实验网络教学平台于2012年开始运行。经过几年的实践,该平台较好地调动了教师和学生两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无论是对提高卫生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还是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均起到了重大作用。对某年级40名预防医学本科生的问卷调查显示,该平台是课堂教学的良好补充。尤其是之前由于实验课仪器设备及空间有限,在某些实验课上只能采用“教师演示―学生观摩”的方式授课,学生对此颇有意见,而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让学生可以在课前通过在线视频及电子课件学习仪器操作,避免了教师课堂上占用宝贵时间用来演示实验,大大增加了学生自主动手操作仪器的时间,实现了类似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因而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在卫生化学实验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征求教师与学生的使用意见,如:部分学生反映网络教学平台的内容未能及时更新以反映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的发展趋势;部分学生习惯了传统教学模式,对自主学习具有抵触心理;等等。根据师生们反映的问题,我们还在不断改进并完善。经过几年的实践,师生们普遍认为,卫生化学实验网络教学平台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师生角色转变,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探究者,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促进者和指导者。卫生化学实验网络教学平台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克服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学资源(设备和实验室)有限的现实问题,真正起到了辅助教学和拓展知识途径的作用。卫生化学实验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与实践,为信息化条件下探索新型的卫生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孔玲,袁若,杨睿.国家级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分析化学”的建设[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9)5:

184-187.

[2]王任.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在分析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8):241-242.

[3]王靖.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大学生同伴互助学习的研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22):97-99.

[4]汪普林.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网络教学的探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13-14):194-196.

[5]杨胜韬,李汪.信息化背景下的化学教育[J].广州化工,2012,40(8):193-195.

篇(7)

历史悠久 资质显赫

医院学科齐全,特色专科突出,拥有临床和医技科室119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10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15个,泰山学者岗位13个,省医药卫生重点学科9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7个,省级医学中心14个,省级临床质控中心9个,省级医学研究中心18个,成立了13个专业的临床医学研究所和1个基础医学研究所,并建有省内规模最大、条件最好的SPF级动物实验室。成功实施世界第十七例双手十指离断再植手术,成功救治世界罕见畸形胸腹连体儿,多项医疗技术达国内、省内领先甚至国际领先水平。

医院现拥有双聘院士4名,山东省“泰山学者”岗位特聘专家13名(海外“泰山学者”3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专家2名,省部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5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47名,高级专业技术人员800余名,博士研究生导师104名,硕士导师229名,担任中华医学会理事1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4人,常委9人,省医学会主任委员20人,副主任委员111人。

医院获国家发明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14项。近5年来,共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440项,国家级项目140项,省部级项目300项,共获批科研经费1亿余元,其中2011年,突破4000万元。独立承担国家 “863”计划、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973”计划课题、卫生部公益性行业专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各1项。近5年来在统计源期刊3314篇,2013年SCI收录论文数全国医疗机构排名第27名,其中在影响因子前1/10的SCI期刊收录论文数全国医疗机构排名第12名。

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省医人在百年复兴的奋进历史中已书写下新的辉煌。医院以现场评价得分第一的优异成绩,高质量、高标准通过三甲复审;医院承担了公益性、开展惠民工作、志愿者服务、新农合即时结报、远程医疗、特色优势专科、医疗联合体、对口帮扶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医院先后荣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十佳文明服务示范医院”、“全国百佳医院”、“全国创建文明行业先进单位”、“全国首批管理创新单位”、“全国改革创新人物”等荣誉称号。

创新网络平台

建设全方位新型数字院区

省立医院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总体规划历经10年,第二阶段构建的医院集成业务平台面临诸多局限性,对信息化基础设施提出了更多新的挑战:

山东省立医院总院建院历史悠久,现有网络设备较为老旧或已停产,导致网络设备故障频发,影响现网业务运行。核心设备存在单点故障,内网带宽严重不足。而集成化信息平台迫切要求提升信息交互效率、加强数据整合,全院网络面临全面升级改造。

2013年,省立医院迫切需要上线无线查房系统,全面提升业务效率,新建无线网络要满足病区无缝覆盖、安全可控、承载丰富的医疗应用,为移动医疗的业务顺利开展提供有力支撑,并希望实现全院海量的有线、无线网元统一的、简单高效的运维管理。

通过对山东省立医院业务需求的详细了解,信息中心基于创新的敏捷网络,为医院规划了一张高效、可靠、融合的新型数字院区网络系统,支撑业务高效运行。

1、二代集群 打造坚固网络核心

面对现网设备老旧带来的核心单点故障,内网带宽不足、网络设备故障频发等问题,省立医院采用了敏捷交换机S12700打造总院的新一代网络核心。通过专用交换网板的第二代集群技术,不仅实现了核心性能升级,更是通过独家的主控1+N备份,最大程度上提升了核心网络可靠性,确保省立医院HIS、PACS、远程医疗等实时业务质量。

2、无线医疗营造新体验,敏捷网络运维极致简化

针对移动医疗、远程医疗等多样化的业务部署,信息中心设计的规划打造了一张全面融合的网络服务于省立医院。无线接入设备主要选用室内放装型AP6010DN,该产品曾获德国IFS设计大奖,满足内网终端随时随地接入的同时,符合舒适的环境需求。AP6010DN为802.11n双频AP, 2.4G和5G频段同时入室,可扩展带宽资源,实现高价值业务(如移动查房)对5G频段资源的高效利用;每射频300Mbps无线高速接入,带宽动态共享,可满足对PACS影像等大带宽应用的实时查阅。无线网络与物联网终端结合,配合病人床边系统、手术麻醉及重症监护信息管理系统上线实施,全面提升省立医院的诊疗效率、业务质量及品牌竞争力。

信息中心部署的WLAN产品满足完备的医疗行业认证测试、严格的辐射安全标准,专业的网络规划和智能的射频管理技术保证网络无干扰;灵活的部署架构、实用的PoE受电设计、可视化网管平台,使得无线网络部署省心省力。

考虑到未来3~5年的业务扩容,有线无线深度融合是在部署解决方案的一大潜在优势。核心敏捷交换机支持随板AC,用户无论基于有线还是无线接入,都会进行统一认证,统一策略控制,整网无缝融合,有线无线统一管理,用户不再受位置和接入方式的限制。无线转发性能不再是问题,可以与有线转发性能相媲美,甚至实现PACS影像、视频会诊等业务的移动化体验。

创新敏捷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