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概论教学论文

概论教学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4-21 03:33:2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概论教学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概论教学论文

篇(1)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繁多而教学时数有限:西医学基础课程主要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药理学、分子生物学、医学遗传学等12门课程,教学内容多,跨度大,医学专业性相对较强。如何选择教学内容,注意教学内容相互衔接,避免重复内容的出现,同时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特点,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对西医学基础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使其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用得上,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2学生缺乏学习兴趣,重视程度不够:由于高校扩招,非医学专业的学生生源具有多样性,如文理兼收,有的学生没有化学和生物学知识背景,有的学生认为只要学好自己的专业课程就行,对医学专业课程带有排斥情绪。面对课时少、其他功课压力大以及将来就业等问题,有些学生不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复杂而精细的医学知识。部分学生经常不参加课堂教学活动,或者上课时学习其他专业的教材,仅在考试前突击复习,应付考试。

3师资队伍薄弱:基础医学概论设置时间短,基础薄弱,未能形成自己的优势与特色。受财力有限和学术环境等因素的制约,新兴非医学专业的发展出现后劲乏力和生存空间萎缩现象。这些都大大影响了师资队伍的稳定和发展。

措施

1合理选择教学内容:由于专业特点和师资情况不同,各医学院校所用的基础医学概论的教材存在明显差异:一种是分系统编写,即把西医学基础课程的内容整合在一起按器官系统进行编写;另一种是分学科进行编写。

我校组织教师编写的《西医学概论》是采用把几门主要西医学基础课程(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人体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医学微生物学)分学科进行编写,这有利于非医学专业的教学内容与医学专业基本同步化。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重点讲述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的基本知识,力求内容少而精,概念准确清楚,突出重点,语言简练易懂,便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基本的西医学基本知识。

2优化备课:西医学基础课程存在着知识上的相依、相承和某些内容上的相似性。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加强教学过程的沟通,对教学内容有大致和全面的了解。任课教师不但要精通自身专业和所授部分内容,还要熟悉和掌握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要有更全面、更丰富、更系统的知识。备课时所有授课教师同时参加,大家从总体和细节上深入沟通,如授课内容的先后、内容取舍,相互之间如何协调,减少授课内容重复或脱节等问题。例如生理学的体温调节,微循环,组织液等教学内容与病理生理学的教学内容发热,休克,水肿等章节关系比较密切,为避免重复,可以安排病理生理学的老师统一讲解。争取在有限的课堂时间把教学内容最核心、最基本的内容讲清楚,讲明白。

3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任课教师要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时数,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方法,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获取知识与运用知识的能力。任课教师积极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PBL)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

如讲解病理学部分“血栓形成”的内容时,我会先提出问题:为什么术后患者(或产后妇女)不宜长时间卧床休息,以临床和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引起学生的兴趣,带着问题听课,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加深对“血栓形成的条件”这一医学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把抽象的医学知识和临床案例、生活现象等相联系,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学的东西容易接受,具有一定的实用性。这不但激发非医学专业学生对医学的浓厚兴趣,甚至部分学生产生希望做医学专业学生的想法。

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学校网络和图书馆等多种途径,从课本外获得更多的相关医学知识。学生积极性很高,收集了大量资料和图片,有几位学生还做了精美的图文并茂的幻灯片,将收集的内容展示给老师和同学。这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开阔思路,加深印象。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满足日益增多的非医学专业西医学课程教学的需要,更好地体现西医学基础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我校在2004年初成立了西医学概论教研室,组建了有丰富教学、科研和临床经验的师资队伍。在安排教师承担非医学专业教学任务的同时,也安排部分医学专业的教学任务,这些措施保证了任课教师自身专业知识的更新,及时了解医学知识的发展和前沿问题,同时也加强与其他专业课程教师的沟通和交流,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篇(2)

作为中国海洋大学海洋资源与权益综合管理专业的第一位博士,朱庆林自留校任教以来一直从事海洋环境、资源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并作为骨干教师,先后主讲了《海洋管理概论》、《海域使用管理》、《海洋环境保护》(自编教材)等本科课程,《海洋环境评价》(自编教材)、《海洋综合管理》、《海洋环境管理》(自编教材)等研究生课程。他先后主持和承担各种海洋水文调查与评价以及与海洋管理相关的研究项目30余项,多次参加物理海洋学进展与展望、海洋与湖沼年会、中韩海洋论坛等大型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组织了多次海洋资源与权益综合管理学科(平台)建设专家研讨会,为海洋管理和环境保护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行为世范,教研相长

多年来,朱庆林教授除了承担校内学生的教学工作,还积极为各种海洋管理机构讲授相关知识。他承担研究生教育中心组织的“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专业培训”中的“海洋管理概论”授课任务;为中国海监九期上岗培训讲授课程《海洋环境管理》,并被中国海监总队制作成录像作为中国海监远程教育网中国海监行政执法人员上岗资格培训课程,他还参编中国海监行政执法培训丛书《海洋管理概论》和《海洋权益维护理论与实践》;在上海为工程硕士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班主讲《海洋环境管理》课程,为这些人员掌握专业的海洋管理知识做出了努力。

凭借着在海洋管理和海洋资源、环境评价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研究经验,朱庆林教授先后参加或主持了多项国家科研项目,包括威海电厂二期工程海上水文观测;国家“973”项目黄河口地质演变和泥沙运移海上实测工作;莱州电厂水文方面可行性研究和环境评价以及海域使用论证工作;蓬莱电厂海上水文观测与数据处理工作;江苏燕尾港电厂建设及港口扩建海上水文实测;浙江舟山国家“863”项目地波雷达比测试验;福建罗源湾电厂及港口建设可行性研究;福建罗源火电厂环境影响评价;福建罗源火电厂数值模拟试验及海洋环境评价补充(主持);东营大唐电厂可行性研究;山东寻山电厂海洋环境评价;烟台污水处理厂排污混合区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修编;江苏滨海港电厂海域使用论证和海洋环境评价(主持);舟山成品油码头及配套设施工程海域使用论证(主持);石岛湾核电厂厂址环境影响评价;福州港江阴港区15#~17#泊位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海域使用论证(主持);福州港江阴港区8#、9#泊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海域使用论证(主持);“辽海作业一号”平台改造作为人工鱼礁导航设施环境影响评价(主持);成山头海域建设波浪能、潮流能海上试验与测试场的论证及工程预设计;长岛海流能源资源调查分析项目;山东省长岛县猴矶岛海洋能独立电力系统示范项目;双岛湾区域规划泥沙冲淤及水动力专题研究(主持);国电潍坊风电项目海域使用论证及电缆路由论证(主持);青岛炼化液体化工品码头工程海域使用论证报告编制(主编);广西LNG项目海洋环境影响评价(主持);青岛炼化百万吨级乙烯项目配套码头工程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编制(主编);国家海洋软科学项目“海洋功能评估数学模型研究”(OSS2006)(主持);“海洋功能评价数学模型软件”(主持研发,国家专利证书号2008SR15187)等工作。

目前,朱教授正在进行中海石油气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营口LNG项目海域使用论证及海洋环境影响评价(主持),福建漳州古雷炼化一体化项目百万吨级乙烯及下游深加工装置配套码头工程海域使用论证和海洋环境影响评价(主持)等工作。

学术交流,相互促进

为了了解世界各国在海洋学领域的进展情况,朱庆林教授多次参加大型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组织了多次海洋资源与权益综合管理学科(平台)建设专家研讨会,不仅促进了各国海洋领域评价技术的交流,同时也增进了相关知识的融合。

篇(3)

关键词:社会保障学;课程;本科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6-0027-02

一、引言

社会保障作为一项正式制度发展不过一百多年的时间,但是发展的速度非常的快。究其原因,社会保障关系到每个国民的切身利益,已经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保障机制和社会和谐发展的促进机制[1]。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好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一个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校从事《社会保障学》课程教学研究显得非常重要。从现有各类有关社会保障教学论文的文献来看,主要是从《社会保障学》课程的构成体系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角度来论述的,还没有从高校各个专业《社会保障学》课程教学的特性来论述的文献。基于对前期文献的回顾,以及本人多年的《社会保障学》课程教学经验和理解,本文从高校各类本科专业特性出发,来分析各类专业《社会保障学》课程教学的重点和异同,以期对高校各类本科专业的《社会保障学》课程教学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社会保障学》课程体系及其各类本科专业开设状况

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立法,采取强制手段对国民收人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形成社会消费基金,对基本生活发生困难的社会成员给予物质帮助,以保证社会安定的一系列有组织的措施、制度和事业[2]。随着社会保障在社会运行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愈见显现,《社会保障学》课程知识逐渐成为现代人知识结构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社会保障学是研究社会保障本质关系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即研究以国家(社会)为主体对国民收人进行分配和再分配,以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要的特殊分配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性[3]。就从现有的《社会保障学》教材来看,比较有代表性的教材是教育部推荐(面向21世纪)的教材、各个大学知名教授的编著教材及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权威教材,其中:一是中国人民大学郑功成主编的《社会保障学》,该书是“高等学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核心课程系列教材”的研究成果,由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另一种教材是中国人民大学孙光德、董克用主编的《社会保障概论》,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2006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张琪教授编著的《社会保障概论》,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李珍教授编写的《社会保障理论》,该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由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2010年,赵曼编著了《社会保障学》教材,该书是国家级精品课程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这些教材在编写方面,基本上都遵循了社会保障学科的本质属性,也呈现出不同的地方。从这些教材的编写体系方面来看,《社会保障学》教材基本包括基础篇和制度篇两块内容,见表1。

目前我国的大学几乎都开设《社会保障学》,不仅把它作为社会学、社会工作、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事业管理、劳动经济、公共经济、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的主干课程或专业基础课。金融学、财政学、经济学、法学等专业还把该课程纳入专业的选修课程,有些高校甚至而且把《社会保障学》纳入面向全体学生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通过教育部最新颁布专业目录,开设《社会保障学》课程可以概况为以下几大类专业,见表2。

三、高校各类本科专业《社会保障学》课程教学体系的异同分析

我国高校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开设《社会保障学》课程的,最早出现于国内几所比较知名的大学。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国内高校纷纷开设《社会保障学》课程。与此同时,也带来《社会保障学》课程开设的困惑,这个困惑就是《社会保障学》教材与专业知识体系的差异性该如何解决。从表1中,我们知道现在我国出版的《社会保障学》教材体系内容表现出一致性,没有本质的差别。而从表2中,我们又知道很多不同的专业都需要社会保障学方面的知识,以完善各自专业的知识体系。专业的不同,导致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都存在较大的差别。《社会保障学》课程是公共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尤其是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但是不同的公共管理类二级专业《社会保障学》课程安排应该有所区别。除了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外,行政管理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城市管理专业都把社会保障作为一种通识性课程安排的,后续没有相衔接的课程。但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则有《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和《外国社会保障制度概况》等后续课程,其中的《社会保障学》的有些内容与《外国社会保障制度概况》、《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社会保险》重复内容太多,各个老师的授课内容的重复性给学生带来很多的疑惑。因此,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社会保障学》课程应该更加注重社会保障理念和制度的介绍,加以案例的剖析。而其他公共管理二级专业则应比较全面的介绍社会保障制度和实践,也应突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与实践。

《社会保障学》课程也是社会学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社会保障学》课程知识对社会学专业和社会工作专业具有重要的作用。社会学是一个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因此,该专业的《社会保障学》课程应突出理论性,阐述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学和社会政策意义。社会工作专业是一个比较突出实践专业,社会工作的对象就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因此该专业的《社会保障学》课程应该详细介绍社会救助部分的内容,也要详细介绍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内容。《社会保障学》课程是经济学类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经济学、财政学、税务学、金融学和保险学专业都开设《社会保障学》课程。在这几个专业中,相对而言,财政学、税务学、保险学专业更加需要《社会保障学》课程的支撑。因为,社会保障是国家财政支出的一部分,而商业保险也是一个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部分。因此,这几个专业应该分别更加详细的介绍社会保障与财政、税务和保险的关系。经济学专业《社会保障学》课程应该更加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社会保障的影响,金融学专业《社会保障学》课程则应该突出社会保障制度与金融体系的密切联系。

相对而言,工商管理类专业和法学类专业的《社会保障学》课程知识的地位不是那么重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社会保障学》课程知识应该侧重从企业的角度出发,说明企业社会保险缴费的重要性及其实践,企业员工福利计划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法学专业《社会保障学》课程知识应该侧重社会保障法的发展历程、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和社会保障政策的法制性。

四、总结

总之,《社会保障学》课程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是一个系统的、动态的的过程,高校不同的本科专业《社会保障学》课程教学应该有所侧重,在专业的动态发展中而有所变革,不能千遍一律。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改革发展和完善,对现有的社会保障学知识教学带来了新挑战,为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我国《社会保障学》课程教学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娜仁图雅.《社会保障学》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改革[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8,(1):29~31.

[2]张琪.社会保障概论[M].北京: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篇(4)

1.1新职工上岗前培训

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技能,树立素质教育的思想,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而开设的培训。培训内容有高等教育学、教育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概论等课程。岗前培训可为年轻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2集体备课和预讲制度

青年教师需经过临床带教的指导,在第一次讲课前都必须集体备课和预讲。在集体备课过程中,青年教师可以获得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学习到先进的教学方法,对本门课程有更全面深入的理解。教研室根据师资队伍培养计划,安排有一定教学经验的优秀青年教师进行预讲,预讲后同行专家提出意见和建议,帮助年轻教师提高教学能力。

1.3教学法活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管理部门综合运用多种培训技术手段,积极探索新的培训模式,大力开展各项教学法活动。例如,将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三明治教学法(Sandwich)、微格教学法(Microteaching)等目前国际上较为先进的高等医学教育理念传输给教师。该院拥有以医学教师培训为特色的国家级教师成长中心,医学分中心定期举办教学方法培训班,该院累计参与培训教师人数为所有院系之最,多名教师因为表现优异被推荐为培训讲师,并承担对外培训工作。

1.4以赛促教

积极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各级教学竞赛。参加教学竞赛的选手经过院系预赛、复赛、决赛,再到大学、省级乃至国家级决赛,经过层层选拔,再通过教师自己的反复练习和不断完善加上专家悉心指导,其教学能力得到很大提高。获得较好成绩的教师往往会成为院系的教学骨干,这种以赛促教的形式也是师资培训的途径之一[2]。

1.5其他形式多样的教师培训

鼓励年青教师多参加医学教育的培训课程:①参加医院组织的“教育心理学”、“教学法基础”等理论知识培训课程;②参加各级医学教育部门组织的“医学教育教师骨干培训班”的学习;③组织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相关知识;④组织参加国际级、国家级、省级、市级、校级医学教育学术会议。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继续教育课程,为临床教师提供更多与国内外医学教育先进理念接触的机会,从而扩大视野,提高教学素养。

2临床教师考核与评价

2.1临床教学资格准入

该高校附属医院从2007年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之后酝酿实行临床医生的教学资格准入考核制度,要求医生必须取得教学资格准入考核合格证后方可根据承担相应级别的教学工作。教学资格准入考核从2010年初正式开始实施,分为两种级别:

2.1.1教师资格准入。

由教学管理部门对工作2年以上的年轻医生进行教师资格准入考核。采用自制的评价表考核教学态度、教学方法、语言表达能力等基本素质(表1),考核结束后进行集中点评并邀请授课效果好的教师进行示范性教学。该准入考核结果与培训选留考核挂钩,通过者方可参与临床带教,同时获得办理《高校教师资格证书》的资格;未通过者需随下一届再次考核。2.2教学质量测评和反馈制度

2.2.1教学督导、同行、教学管理人员听课制度。

组织教学督导专家、教研室同行、教学管理人员深入课堂听课,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采用大学教务处统一编制的教学质量评价表进行评价,教学管理部门定期收集专家意见,以短信或信函形式向教研室和授课教师进行反馈,教学管理部门以此作为教师职称晋升和年终绩效考核的依据[3]。

2.2.2学生课堂授课全程评价。

学生对全体课堂授课教师进行全程测评。由教学管理部门培训学生督导员,根据自制测评表,对教师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评价。学期末,教学管理部门按每门课程进行汇总,将各授课教师的排名和学生的建议向教研室和相关教师反馈。学生的评分将作为教师职称晋升和年终绩效考核的依据。

2.3编制教师手册对教师教学工作的量化评价

借鉴学生形成性评价中用到的学习档案袋(Port-folio),教学管理部门设计了教师手册,内容包括:①教学工作登记,包括理论授课、临床带教、教学竞赛、教学培训、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教学论文及著作、继续教育等所有已开展或将来可能开展的教学活动,每一项教学活动在职称晋升以及绩效考核中均有相对应的分值和权重;②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包括职称晋升、年终个人绩效考核及科室绩效考核教学评分细则等内容,让每位老师了解量化评估指标。教师手册不仅方便教师及时记录自己所承担的工作,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同时也为职称晋升和绩效考核时进行量化评估提供了依据。

2.4教学培训和评价体系的作用

该院的培训与考核措施经过多年运行和完善已基本形成体系。本文以2009-2012年该院参与授课的教师为研究对象,运用SPSS13.0软件对学生测评得分和督导专家测评得分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该院教师培训和评价体系的建立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影响。以200年的数据为参照,分析2010-2012年学生测评和督导专家测评得分,可以发现两项得分均有明显提高,督导专家测评平均分从88.19分上升至91.70分,学生测评平均分从90.96分上升至93.99分,2010学年至2012学年督导专家测评和学生测评数据与200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2学年与2010学年督导专家测评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2012学年虽然学生测评得分较2011学年略有降低,但是仍与200年有统计学意义,可能是因为从2012学年开始大学实行了网络测评,评价表与该院自制评价表有差别所导致。

3对策

3.1建立临床教师培训和考评体系的必要性医生的自身成长经历和医学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决定了开展教学能力培训和考核的必要性。

医学生毕业后就开始承担临床教学任务,而他们大多没有经过系统的教育学相关理论和知识的学习。与住院医师相比,规范化的教学能力临床教师缺乏培训[4]。同时,随着国内医学教育与国外交流越来越密切,以医学整合课程教学模式、PBL教学法等为代表的国际上较为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被引入国内,临床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更新自己的理念和方法,才能适应医学教育国际化的趋势。

3.2培训和考评体系具有约束性和激励性

在高校附属医院或教学医院,医疗工作能在短时间内看到经济和社会效益,成为了医生工作的重心。科研工作能够获得高额的研究经费,能够扩大学术领域的影响力,是职称晋升、绩效考核的硬指标,而教学工作责任重、周期长、见效慢,不直接与经济效益挂钩,因此,医院必须建立诸如教学资格准入等强有力的约束机制,保证临床教师队伍的基本素质,同时必须建立有效激励机制,通过制订科学合理、公正透明、有区分度的职称晋升和绩效考核量化评价指标,调动医生参与教学工作的积极性。

3.3培训和考评体系促进教师终身的持续发展

篇(5)

关键词:《红楼梦》  苏州  民俗  文化 

清代的康乾时期,市民阶层空前壮大,民俗文化也变得引人注目,普通大众开始频繁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红楼梦》是中国古代百科全书式的小说作品,写到了较多的民俗,其中也有对以苏州为代表的江南民俗的描写。一方面,民风民俗给曹雪芹的创作带来了深刻影响;另一方面,《红楼梦》中对苏州民俗文化的描写真实再现了当时的市井生活,有利于今天我们了解古代苏州生活,更好地弘扬苏州民俗文化。 

一、苏州民俗文化之一:日常生活 

衣食住行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内容,也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苏州民众自有其独特的日常生活方式,下面我们主要从饮食与服饰、出行与娱乐两方面来谈《红楼梦》中的苏州民俗。物质生活民俗的每一个方面,几乎都是该民族传统观念的外化,它不仅造成民族成员之间的共识性,产生彼此身份的认同感,而且还可以强化其宗教信仰、伦理观念和政治观念,增强其内聚倾向。[1](P58) 

(一)饮食与服饰内容 

1.饮食:精巧细致,讲究品位 

苏州是著名的江南水乡,傍水而居的苏州人有着水的细致与柔美,对吃穿是十分讲究的,生活方式雅致精细。《红楼梦》中有对苏州生活的描写。刘姥姥进大观园那段故事,就从饮食、居住等方面进行了刻画,其中就有苏州生活的影子。曹雪芹在书中写道:“刘姥姥因见那小面果子都玲珑剔透,便捡了一朵牡丹花样的笑道:‘我们那里最巧的姐儿们,也不能铰出这么个纸的来。’”(第四十一回)[2](P335)那“小面果子”应该是一种糕点,“牡丹花样”“玲珑剔透”说明这种糕点的精巧细致,这不得不让人联想到苏州的著名面点——船点,其选料讲究,种类丰富,有的像动物,有的像蔬果,无不栩栩如生、小巧玲珑。陆文夫的小说《美食家》中也提到了众多苏式点心:翡翠包子、水晶烧卖、桂花圆子……孔子曰:“食不厌精,烩不厌细。”苏州饮食就完全发展了这种精细的饮食观。从苏州人的饮食可以看出他们懂得享受生活,讲究生活品位。对饮食的讲究,也反映出苏州人对个体生命价值的珍视,就像林黛玉,骨子里带着自尊自爱的气质,重视自我的生命价值。 

2.服饰:艳丽华美,尽显贵气 

《红楼梦》中的穿衣也是非常讲究的。王熙凤刚出场时“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褙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第三回,第23页)苏州织造业发达,盛产各色纹饰的缎匹。“大红洋缎”“撒花洋绉”就展现了苏州服装面料的华美。《红楼梦》中还常见女孩儿做针线活,像林妹妹这样的大小姐,也会为宝玉绣香袋。书中的刺绣,大部分都是从江南带来的,而苏绣又是江南地区的佼佼者,名扬天下。贾蔷曾专门从苏州带回“妆癖洒堆,刻丝弹墨”。洒堆即洒花,所以书中常出现“洒花裤”“洒花袄”“撒花紧身儿”,可以看出苏州服饰的华美细致,难怪江南才子唐寅的《阊门即事》中写道:“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苏州的富庶可想而知。 

(二)出行与娱乐方式 

1.出行:舟轿并用,体现水乡特色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是苏州人氏,她是“弃舟登岸”来到贾府的。古时交通不便,远行舟马为先,地处江南的苏州可以说是一座水城,船多桥多,所以出行多靠船只。林妹妹就是坐在船上,顺着运河来到贾府的,这舒缓的姿态倒也符合苏州小桥流水的雅致生活。此中除了看出以船出行的普遍,还可看出水乡对人的影响。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拥有有容乃大的气度,其实作者是在以水喻人,水的含蓄、柔美、包容,恰是苏州人性情的写照。水滴石穿,绵绵不断的韧性也是苏州精神的一种体现。苏州多名士、才子:范仲淹、钱谦益、唐寅、冯梦龙……水是一种载体,灵动的水孕育了苏州人独特的人文气质,孕育了这些风度翩翩的名士才子。 

除了坐船出行,苏州最重要的陆上交通工具就是轿子了,这在《红楼梦》里也有印证。林妹妹弃舟登岸后,“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久候了。”(第三回,第21页)过去苏州城里街巷狭窄,又多桥梁,骑马极为不便,至于马车,更难通行。[3](P117)所以轿子是人们常用的代步工具。无论是乘船还是坐轿,都要求较高,讲究舒适惬意。苏州的大户人家,院宅内都有轿厅,家里都自备轿子。轿子做工也极为精致,精雕细镂,内饰华丽。苏州有结婚坐花轿的习俗,今天虽然已步入现代社会,婚礼礼仪没那么繁琐了,但有些人家还会以传统方式送女儿出嫁,可谓古色古香。 

2.娱乐:赏花看戏吟诗,富有生活情趣 

繁荣的经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苏州人对日常生活要求更高。他们热爱自然,风花雪月皆文章,飞虫鸣鸟均成趣。《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女眷赏花看戏吟诗,惬意地生活着。书中写栊翠庵的白雪红梅:“回头一看,恰是妙玉门前栊翠庵中有数十株红梅花开的如胭脂一般,映着血色,分外显得精神,好不有趣!”(第四十九回,第401页)讲的是宝玉赏玩梅花,这又暗合了苏州的“探梅”习俗。在苏州人心中,梅花绝不仅是观赏玩乐的对象,她们傲霜斗雪,更是寄托了高洁的精神追求,“探梅”习俗展现的是纯净的心灵与美好的追求。《红楼梦》中,凡是过节、过生日,都会搭台子唱戏,还会行酒令、吟诗歌,充满趣味。今天的苏州仍有唱戏的氛围,只是较之以前黯淡了许多,但吟诗的风气却一直保留下来,这也是苏州人儒雅的体现。 

二、苏州民俗文化之二:岁时节日 

清代袁学澜的《吴郡岁华纪丽》一书,收录的岁时风俗有316条。[3](P264)可见苏州民俗文化内容之丰富。苏州的岁时节令,文化内涵特别丰富,几乎每个节日都有相应的民间传说,每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

(一)节日的有关描写 

1.元宵节:红灯高挂,尽显欢乐氛围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写了众多节令,或浓墨重彩,或几笔带过。第一回中姑苏的甄家在元宵节弄丢了英莲,后来葫芦庙因炸供而起火,其中炸供就是当时的民俗。人们“多用竹篱木壁”,意思是普通人家的庭院大多用竹子圈起来,这也体现了土风民俗。江南多竹,“凤尾森森,龙吟细细”,潇湘馆的场景也是以竹出名。竹的坚韧、挺拔也与苏州人的气质相符合。“真是闲处光阴易过,倏忽又是元宵佳节矣。士隐命家人霍启,抱了英莲去看社火花灯。”(第一回,第8页)红灯高挂,爆竹燃放,敲锣打鼓,竞猜灯谜,欢吃汤圆,有所谓“吴中风俗,尤竞上元”之说。[3](P289)如今,苏州过元宵节,也离不开热闹的灯会,古胥门下和金鸡湖畔,每至元宵,绚丽多彩、富丽堂皇。从中可以看出古今文化传统的一脉相承。 

2.春节:热闹祥和,祈求幸福 

除了元宵节,除夕也是分外热闹的。五十三回中还有对过年的详细描述,年前准备,到真正过节,到正月十五,作者把这个节日的前后刻画得详细清楚,细小到吃穿用住,都体现了当时民俗生活的丰富多样。过年前写到了荣宁二府打扫宗祠、祭拜祖先、发压岁钱、贴对联、换门神等活动。有句话叫“屋尘收拾号残除”,苏州有掸尘的习俗。年前,无论城乡,无论贫富贵贱,家家户户都要打扫房舍、清除污垢,俗称“掸埃尘”。直至今日,吴地人一直保有此习俗,不同的是,今天的打扫行为已褪去了巫术意义,更多的是一种心理需求,也可以说是一种自觉行为。书中又写道:“已到了腊月二十九日了,各色齐备,二府中都换了门神、联对、挂牌……”(第五十三回,第434页)如今每年春节,苏州民间还有在门上贴春联、门神,在屋内挂年画的习俗。“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诗描绘了这一由来已久的习俗。苏州的特色是桃花坞木刻年画,大家喜欢买一两张梼杌木刻年画挂在家中,增添过节气氛。同掸埃尘一样,换桃符是人们相信桃树有驱鬼辟邪的功能,但更多的是对吉祥生活的祈福。书中人物的活动还有守岁、拜年、吃年酒等,和今日苏州民俗仍有相通之处。 

(二)节气的有关描写 

1.清明:放风筝去晦气 

《红楼梦》写了大观园的姐妹们在院子里放风筝,好不热闹。黛玉笑道:“可是呢,知道是谁放晦气的,快拿出去罢。把咱们的拿出来,咱们也放晦气。”李纨说:“这一去把病根儿可都带了去了。”探春说道:“你们一般的也有,这会子拾人走了的,也不怕忌讳。”(第七十回,第583页)苏州人有清明放风筝的习俗,可见这一习俗由来已久。从李纨和探春的话中也可以看出“放晦气”这一说法。而且,放风筝还有个忌讳,就是不能把别人放掉下来的风筝重放,不然会给自身惹来“晦气”。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古代,放风筝有着放走晦气、带走病痛的寓意,也有着一定的迷信色彩。 

2.芒种:花朝节来相会 

苏州人爱花,芒种对苏州人来说,不仅是种稻收麦的季节,更是花的节日。《红楼梦》写到:“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仙,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谢,花神退位,须要饯行。”“那些女孩子,用花瓣柳枝轿马的,或用绫棉纱罗叠成杆旄胜幢的。每一棵树,每一枝花上,都系上了这些物事。”(第二十七回,第224页)大观园中的女孩子编柳折花,满园飘带,花香怡人。曹雪芹用移花接木的手法,把江南花朝花神生日的风俗,装点在大观园中芒种节日这一天。[4](P150)这样突显了江南情调,展现了吴地的习俗。今天的虎丘还有花神庙,常熟还存有花神碑,至芒种时节,赏花观庙的人依旧比肩接踵,这一习俗依旧在延续。值得一提的是:黛玉的生日为二月十二,正是花朝节,这也正暗示黛玉有着百花之主的地位,是《红楼梦》中无可替代的人物。 

三、苏州民俗文化之三:民间信仰 

民间信仰除了信仰的主旨以外,同样蕴含着文化娱乐、经济商贸、道德教化等多重作用。[3](P121)除了各种教化作用,民间信仰更是人民道德理想的追求。 

(一)尊崇佛教文化 

1.信徒与寺庙众多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一带,自古以来,寺庙林立,信徒众多,佛教文化绵延不绝。《红楼梦》由空空道士和渺渺真人点化顽石携入尘世开篇,以宝玉出家成为和尚结尾,暗含了因果轮回的佛教思想,表达四大皆空、人生如梦的感慨。[5](P2010)品性脱俗的妙玉,自幼便入了佛门,惜春、紫鹃最后也皈依佛教。佛教旨在让人跳出人间苦海,返璞归真,作者亦规劝世人看淡功名。这种“超脱”的观念,体现了苏州文化洒脱与淡然的一面。书中这一信仰也是对现实的反映,佛教对于当时百姓来说是苦痛人生的精神解救剂。直至今日,苏州信佛者还是很多,寒山寺、灵岩寺、兴福寺等寺院至今仍然香火不断、朝拜者众多,体现了佛教文化的影响之大。 

2.信仰佛教的原因 

佛教传入中国后重要的特点便是世俗化了,《红楼梦》中上至达官贵族如宝玉、下至贫民百姓如癞头和尚,都尊崇佛教。在苏州人眼中,佛教中的神佛与民间神并无差异,都是崇拜的对象。信仰总有其产生的根基。统治者的推崇以及长期对民众的精神灌输是原因之一,佛教宣扬忍耐受苦,等于告诉人民不要越界行事,这就完全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当时平民生活困苦,无所寄托,信佛成了他们精神解脱的方式。还有自幼多病者,如妙玉。寻遍良医医治不好,万般无奈下皈依佛门,一生青灯古佛相伴,这其实有一定的迷信因素。还有一点,戏曲、小说的繁荣,使很多小说中包含的佛教观念已浅显化,佛教观念被“通俗化”,更贴近了平民百姓的生活,易于他们对佛教的接受,信佛观念因此便自然而然地日渐深入人心。“庙门比厂门多”的民谚,足以反映苏州礼佛之盛。 

(二)崇拜民间神灵 

1.膜拜吕祖与鬼神 

《红楼梦》中“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说的正是苏州的阊门。阊门附近有个神仙庙,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人们都要去“轧神仙”。相传这一天,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会扮成凡人来到人间,于是大家纷纷涌到神仙庙,想要沾点仙气,希望延年益寿。因此苏州人特别尊崇吕祖,把它奉为民间神。江南其俗信鬼神,好祀。[3](P134)吴地自古崇信鬼神,苏州也不例外。信神崇鬼有着一定的宗教意义,现在,苏州仍有迎神赛会的习俗,这是鬼神崇拜的一种表现,但已经褪去了迷信的意义。 

2.崇拜民间神的原因 

江南信鬼神、好祀,说的是迷信色彩浓重的祭祀礼,在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古代,人们无法解释存在的合理性,就把它们归因于神鬼。为了使之合理化,苏州人民常会把民间传说与自然现象联系起来,甚至捏造民间神,像刘猛将、大禹王等,哪个俗神背后没有一套传说呢?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中,劳动者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愿望与需要得不到满足,愤懑与不满无处宣泄,他们的心理常常处于不平衡的状态,这时民间神的力量能让他们从孤苦的境地中解脱。此外,人民都渴求幸福美满的生活,对民间神的崇拜也是对幸福的祈求,它不只是一种宗教活动,更代表着人们对物质与精神的追求。今天的我们,关注的应该是这些民间神信仰背后的精神内涵,从形式到本质地去探寻,那些巫术意义上的信仰可以抛弃了,时代的发展不容许用愚昧的眼光回顾过去。 

综上所述,《红楼梦》的创作与苏州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体现了浓郁的地域性特色。理清苏州民俗文化与《红楼梦》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研究这部小说,有助于人们对苏州民俗文化的理解、传承与发展。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论文指导教师:王菊艳) 

注释: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2]曹雪芹:《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335页。 

[3]蔡利民:《苏州民俗》,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邓云乡:《红楼风俗名物谭》,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