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1 12:45:0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标准化基础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科技论文在情报学中又称为原始论文或一次文献,它是科学技术人员或其他研究人员在科学实验(或试验)的基础上,对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以及人文艺术研究领域里的现象(或问题)所进行的科学分析、综合研究和详细阐述,并通过对现象和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总结和创新另外一些结果和结论,并按照各个科技期刊的要求进行电子和书面的表达。在具体实践中,科技论文除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学术性和应用性外,还要注意其规范性,即撰写科技论文时应把标准化技术引入其中。规范化的科技论文不仅可以反应作者的基本功,而且还会减少编辑加工的时间周期和编审工作量。
下面结合上述有关标准着重谈一谈科技论文撰写中应注意的几个有关标准化问题。
一、编写格式的标准化
国家标准GB7713-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中对科技论文的撰写和编排格式作出了具体规定。所谓格式,即一定的规格式样。科技论文的撰写和编排格式,就是撰写和编排科技论文时应满足的规格和式样方面的统一要求。因此技术监督科技论文的编写格式也应遵从这一标准。
一般来说,技术监督科技论文与其他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组成部分和排列次序基本相同,包括前置部分和主体部分,而前置部分依次为:题名、作者署名、摘要、关键词等,主体部分依次为引言、正文、结论(和建议)、致谢、参考文献和附录等。
二、论文题名拟定的标准化
论文题名,又叫题目、篇名等,是论文的总纲,是能反映论文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的逻辑组合。
GB7713-87中规定:题名应该避免使用不常见的缩略词、首字母缩写字、字符、代号和公式等。题名一般不宜超过20字。对于用作国际交流的技术监督科技论文,应有外文(多用英文)题名。其外文题名一般不宜超过10个实词。在下列情况可以有副题名:题名语意未尽,用副题名补充说明论文中的特定内容;论文若分册出版,或是一系列工作分几篇报道,或是分阶段的研究结果,各用不同副题名区别其特定内容;其他有必要用副题名作为引申或说明者。同时要求题名在整本论文中不同地方出现时,应完全相同。 论文题名拟定中作者特别是经验不足的作者常出现并应引起注意的以下几个问题:
1、题名反映的面大,而实际内容包括的面窄;
2、标题一般化,不足以反映文章内容的特点;
3、不注意分寸,有意无意拔高。
三、论文摘要编写的标准化
GB7713-87中指出论文摘要是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技术监督科技论文一般均应有摘要。
摘要的写作及格式要求和注意事项可归纳成如下几点。
1.作为一种可供阅读和检索的独立使用的文体,摘要只能用第三人称而不用其他人称来写。
2.简短精练,明确具体。简短,指篇幅短,200~300 字;外文摘要不宜超过250个实词。精练,指摘录出原文的精华,无多余的话;如遇特殊需要字数可以略多,摘要应明确具体,指表意明白,不含糊,无空泛、笼统的词语,应有较多而有用的定性和定量的信息。
3.格式要规范。尽可能用规范术语, 不用非共知共用的符号和术语。不得简单地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并切忌罗列段落标题来代替摘要。除了实在无变通办法可用以外,一般不出现插图、表格,以及参考文献序号,一般不用数学公式和化学结构式,不分段。摘要段置于作者之后,关键词之前。
4.文字表达上应符合“语言通顺,结构严谨,标点符号准确 ” 的要求。摘要中的语言应当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修辞规则和逻辑规则,不能出现语病。
5.要采用标准化的名词术语。尚未标准化的,以采用一次文献所采用的为原则。如新术语尚无合适的中文术语译名,可使用原文或译名后加括号注明原文。6.不要使用图、表或化学结构式,以及读者尚难于清楚理解的缩略语、简称、代号。如果确有必要,在摘要首次出现时必须加以说明。
7.不得使用一次文献中列出的章节号、图号、表号、公式号以及参考文献号等。
8.必要提及的商品名应加注学名。
四、论文关键词编写的标准化
相关标准指出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按照要求每篇论文选取应3~8个词作为关键词,以显著的字符另起一行,排在摘要的左下方。如有可能,尽量用综合性主题词表(如《汉语主题词表》和专业性主题词表(如NASA(美国国家航空和宇航局 )词表、INIS(国际核信息系统)词表、TEST词表、MeSH词表(美国《医学主题词表》)等)等词表提供的规范词。为了国际交流,应标注与中文对应的英文关键词。 关键词作为论文的一个组成部分,列于摘要段之后。
五、论文正文编写的标准化及注意事项
GB7713-87中指出:论文的正文是核心部分,占主要篇幅,可以包括:调查对象、实验和观测方法、仪器设备、材料原料、实验和观测结果、计算方法和编程原理、数据资料、经过加工整理的图表、形成的论点和导出的结论等。同时还要注意一下几个问题:
1.撰写技术监督科技论文要实事求是,不要求有华丽的辞藻,但必须思路清晰,合乎逻辑,语言通顺,用语简洁准确、明快流畅;内容务求客观、科学、完备,尽量用事实和数据说话。
2.必须使用规范化语言,特别是涉及名词术语,决不能随意采用习惯用语和方言,同时,论文写完以后,一定要多看几遍,检查完善,首先应做到对自己的文章质量负责把关。
论文关键词:特色农业,发展路径
特色农业是指具有鲜明的区域特点、独特的资源条件和产品品质,并且已具备一定的生产传统和产业基础,经过扶持和培育能够迅速在国内、国际形成较强竞争力,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农业产业,具有稀缺性、绿色性、区位性(结合WTO就是原产地原则)等特点。“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特色农业特殊品质能满足当前市场需求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可以填补和开发现有和潜在的市场容量;同时,通过标准化生产和质量认证形成的产品差异和质量识别也必然大幅提升农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农业的产业化水平。河南气候条件和地理资源优越,农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特色优势,发挥特色优势,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壮大农业,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是河南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发展路径的选择对于特色农业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一、特色农业的经济学分析
1.推动农民增收
从种植业来看,目前我省农业种植大部分结构单一农业论文,特色不明显;小麦、玉米是主要作物,杂粮和蔬菜的规模种植较少,商品化率不高。按每亩地年产1000斤小麦和1200斤玉米,小麦每斤1元、玉米每斤1元的价格计算,一般种植业每年亩产值在2200元左右。刨除耕地、化肥、农药、机收等投入(每亩地大约需投入300元左右),收益约在1900元;加上每年的农业补贴,农民的传统种植收益一亩地也只有2000元。当前我省农村人地关系属于人多地少型,人均耕种面积不足2亩,传统农业种植对促进农民增收作用有限。突破传统农业发展模式,通过挖掘和培育特色农业、提高农业附加值和效益,能有效推动农民增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怎么写论文。
2.提升农业竞争力
特色农业的发展充分利用区域拥有的自然资源和历史资源,能够形成独具特色的产品优质性、稀缺性和绿色性,能满足当前市场需求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填补和开发现有和潜在的市场容量;同时,通过标准化生产和质量认证形成产品差异和质量识别,使其特色品质进一步转化为经济优势,这必然大幅提升农业的核心竞争力。面临国内国际市场上激烈的农产品贸易竞争,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能避开产品同质化带来的低效益和弱竞争力;这对于促进河南省由农业大省到农业强省的转变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3.促进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
在当前公众对绿色无公害食品需求旺盛以及国际农业贸易中技术性壁垒的广泛存在的条件下,特色农业只有通过现代化、标准化、产业化的发展方式,提升和凸显产品自身无可比拟的质量特色优势,才能够在应对各种技术性贸易壁垒,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必然要求农业产业链的延长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改变目前单户生产带来的农户市场参与不足、农业附加值低以及产品质量不稳定等状况,而特色农业发展促进机制体制的创新会进一步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和产业化水平。
由此,必须充分重视优质特色农业的挖掘和培育,不断拓展特色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业产值,使我省农业“质”“量”齐增。这对于我省三农问题的解决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二、河南省特色农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1.积累了一定的特色优势,但资源优势开发不足
河南省特色资源丰富,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包括茶叶、花卉、畜禽、果蔬、木材、药材等在内近70种口碑相传的特色产品,如信阳毛尖、南湾鱼、樱桃谷鸭、杂交水稻、光山麻鸭、新县银杏、商城油菜、淮滨杨木、息县半夏、平桥石榴、固始鸡(鹅);泌阳、西峡香菇;灵宝苹果、宁陵酥梨、孟津梨;河阴、封丘石榴;荥阳柿子;灵宝牛心柿饼;西峡猕猴桃;仰韶杏;灵宝、新郑、内黄的大枣;信阳板栗;卢氏、辉县的核桃;方城烟叶;南召柞蚕;驻马店、南阳芝麻;开封花生;商城油茶;开封西瓜;中牟大蒜;淮阳黄花菜;淅川、永城小辣椒;固始“愣头青”白萝卜;杞县、延津胡萝卜;洛阳牡丹芍药、延陵腊梅、开封、南阳、郑州月季、信阳杜鹃;焦作四大怀药、内乡山茱萸;西峡山茱萸西洋参;南召辛夷;济源冰凌草;封丘金银花;辉县、林县山楂;新县银杏;正阳生猪、三黄鸡;南阳黄牛;郏县红牛;泌阳毛驴;周口槐山羊、沈丘清真牛羊肉;固始土鸡;淇河鲫鱼;原阳大米;确山红薯;道口烧鸡;驻马店小磨油;许昌腐竹;商丘酱菜;兰考泡桐等。以这些特色优势为基础,我省特色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农业论文,各地树立了众多的特色品牌,如华英鸭肉、文新茶叶、商城制鬃品、羚锐中成药、奥龙牌色拉油、安太食品、维维、十三香(调料)、利维康、莲花、宋河、金丝猴、辅仁等。但有些特色优势没有充分挖掘,没有形成特色品牌和产业化经营。
2.农业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总体发展层次较低
目前,河南省有562家企业被列入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0家企业先后入围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与全国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总数908相比,只占不到4.5%的比例。从农业企业规模和农业产业链条的发展看,除少数知名企业外,大部分企业规模较小,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产业链条较短,品牌意识不强,农产品附加值较低。大多企业处于农产品初级加工阶段,技术含量低、产业附加值少、产品单一,核心竞争力不足。很多特色产品质量上乘,但由于技术、资金和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加工和包装简单,品牌意识缺失,销售半径小,市场潜力和经济价值没有充分挖掘。
3.农户认知不足,组织化程度低,参与意愿与能力不强
在目前我国还不完善的条件下,单户种植(养殖)是农业生产的基本形态;农户是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主体。对沈丘县石槽乡农户调查得知,大部分农民对特色农业的概念表现陌生,缺少品牌意识,没有提升产品质量的内在动力。观念的落后、技能的不足和市场意识的模糊使得大部分农民在农业发展中只能扮演“耕种者”的角色,在产品质量提升、特色提炼、加工和营销等方面严重缺位。同时,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速度缓慢,这一方面使农业生产停滞在单户耕作的阶段,难以实现规模化、标准化,保证农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农业企业和众多农户之间的交易成本,难以在特色农业生产过程中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怎么写论文。
三、河南省特色农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当前促进我省特色农业的发展,必须深化认识、加强引导农业论文,坚持走产业化、标准化发展的战略,并进一步理顺和发挥地方政府职能,围绕特色农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金融、信息、科技、服务等加强制度建设和政策供应,积极引导农户和农业企业的发展,激发特色农业发展的原生动力,扶持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和农业企业的发展,畅通特色农业发展的生产、加工、营销渠道;这是我省特色农业进一步发展的现实路径选择。
(一)深化认知,理顺职能,加强观念引导和政策扶持
1.把握特色农业发展规律,理顺政府职能
特色农业发展的基本原则是资源先决、市场导向、规模适度、科技支撑、产业开发。作为主导的一方,政府有关部门应首先深化对特色农业的认知,把握其发展的规律和原则,以更加科学地引导特色农业的发展。其次,通过理顺政府职能,形成特色农业生产的专业领导机构和协调机制。围绕特色农业的项目培育和遴选、扶持体系的构建、特色产品的质量认证、标志和识别,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逐渐形成专门领导部门和专业技术机构并完善其工作机制,实现对特色农业发展的垂直、高效引导。动员社会各界尤其是农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的力量,发挥其专业优势,推动诸如农民培训、技术推广、产品推介等方面的工作,形成特色农业生产的专业领导机构和协调机制。
2.加强观念引导和政策扶持,提升农户参与意愿与参与能力
从观念上使农户对特色农业的发展前景有所认知,增强其市场经济意识,提升其对特色农业发展的参与意愿。对农业劳动力群体进行定期培训,使其具备特色农业发展意识,更新生产组织方式,促其形成专业化的经济合作组织。完善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完善管理组织方式、人员编制、薪酬待遇、服务农户的方式和渠道等,创建发挥农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作用的机制。加强对农民信贷的引导,在贷款利率、贷款额度、还款方式和期限等向特色农业倾斜。
3.做好区域规划,科学布局特色农业
发展特色农业必须考虑地区综合条件,注重比较优势的发挥,寻求最佳的发展方案。我省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丰厚农业论文,特色产品的发展基础坚实,前景乐观。在特色农业的布局上,应构建机制,综合利用专门机构和科研院所的力量,对河南农业发展基本情况深入调研,依据各地的自然条件、生物资源、历史文化、农户已掌握的生产技术,以及当地特色农产品的现有种类、质量和规模,制定科学规划;使各地具有明确的优势特色农业发展方向,避免地域不适风险、市场风险、需求不足风险和一哄而上的风险。
(二)坚持农业产业化、农业标准化的发展战略
1.坚持以农业产业化促使特色农业发展的战略
产业化经营为特色农业的做大做强做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使原来小规模的家庭式生产转变为农业生产部门和关联产业紧密联系的社会化大生产;把传统的家庭为主体的独立经营变成由公司或联合体为主体的企业经营;将原来相互分割的农产品经营环节重新加以有机整合,形成一体化经营的格局。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进程,可使地区潜在的相对优势转化为现实竞争优势,形成有竞争优势和区域特点的主导产业。打造特色农业生产、加工、营销完整的产业链,能提升特色农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也会带动区域经济的综合发展。
2.积极推动农业标准化发展战略的实施
农业标准化生产能有效克服当前农户分散生产带来的随意性,保持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和优质性,也有利于避开国际农产品贸易中技术性壁垒的影响怎么写论文。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发展特色农业,应着眼于生产、加工、流通三大环节,着力建立健全农业质量标准和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卫生安全水平;同时,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凸显农业标准化生产的高收益,促使农业标准化进入良性循环和高水平发展。
(三)构建特色农业发展的支撑体系
1.完善农地制度
农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不全使土地分散耕作固化的状况很难打破,对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农业企业的发展形成限制。应进一步完善农地制度,一方面,加强集体经济建设,发展和强化其在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生产中的号召引导功能;另一方面,应健全农地流转制度,保护农户土地使用权权益的同时,通过流转使农业规模用地得到实现和保障。这对于促进特色农业的企业化发展有基础意义。
2.加大财政支持,完善农业基础设施
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能有效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农业论文,促进农业产区与市场的衔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农业市场效率,同时推动农业产品质量的提高及其营销网络的完善,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竞争力。当前我省农业基础薄弱,水利、路网、通讯等不够完善,农业信息化水平低,需要大力改善和提高。另外,围绕特色农业发展所需的技术研发推广、农民培训等都需大量资金支出。应采取税收减免、投资补贴等方法,多方引进资金,多渠道增加对特色农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和扶持政策供给。
3.鼓励和扶持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中小企业的发展
进一步制定易于操作的扶持政策,促进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企业是发展特色农业的主体,也是农业企业化生产的重要载体;应继续发展龙头企业的同时,扶持农业中小企业的发展。通过金融支持、人力资源环境优化、相关政策的推介、产品购销平台的搭建,引导各种资源的有效联结,同时在企业品牌打造,相关政策适用等方面提供服务,促进农业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卢学英.关于发展我国特色农业的探讨[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12.
[2]李八月.加强和改进对特色农业的金融服务[J]. 内蒙古金融研究,2009,2.
[3]岑荣.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增收[J]. 南方农村,2007,3.
[4]齐城.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需求与供给研究[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7.
摘要:标准化是现代工业设计的基础,它使设计完全摆脱了手工艺设计的传统,而生产过程所需要的标准化与市场所要求的多样化之间的矛盾,一直是困扰工业设计师的难题之一。论文从标准化的应用出发,试图解决标准化与市场需求多样化之间的对立关系,从而建立一种折中的设计方法,满足市场多元化和生产标准化之间的共性要求。
关键词:标准化;标准化美学;多样化;妥协化;矛盾性与复杂性;经济性原则
一、标准化概念的定义及发展脉络
1.标准化的定义
1934年,美国约翰・盖拉德(John Gaillard)在《工业标准化与应用》一书中对“标准”作了如下定义:“标准是以口头或书面形式,或用任何图解方法,或用模型、样品或其他物理方法确定下来的一种规范,用以在一段时间内限定、规定或详细说明一种计量单位或准则、一个物体、一种动作、一个过程、一种方法、一项实际工作、一种能力、一种职能、一项义务、一项权利、一种责任、一项行为、一种态度、一个概念或观念的某些特点[1]。”
2.标准化概念的发展脉络
标准化的发展源于欧洲的工业革命,到19世纪中期,在美国得到了突破性的发展,产生了“美国制造体系”,怀特尼常被称作“美国制造体系”设计之父[2]。标准化的发展首先从军用产品开始,继而在民用产品包括:钟表行业,缝纫机行业,打字机行业,汽车行业,家具行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标准化的发展主要分为三个主要的时间段:
(1)1750-1914年以前,工业革命发展导致机器的大量生产,继而引发了标准化与传统手工艺之间的革命。
(2)1915-1939年之间,正当工业技术的发展时间,导致了以理性主义机器美学为主导的现代主义设计风潮,从建筑到产品,无一不遵循“少则多”的设计理念,减少了设计中的个人主观意识,提高了产品的效率和经济性。
(3)1940年-当代的工业设计,标准化产品的刻板与僵硬,现代主义设计的功能主义与反装饰特征,引发了设计思潮的多元化发展。
二、产品创新研发设计流程
产品在创新研发过程当中功能设计和形式设计缺一不可,两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功能设计必须要考虑到外观设计的审美性,同时,外观设计也必须要考虑到功能设计的可操作性,同时,还要把量产的成本预算充分考虑在内,才能完成产品的生产和投放。
三、标准化与多样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产品生产的标准化与多样化同美国建筑师文丘里(Robert Venturi)在1966年提出的建筑学中“矛盾性与复杂性的”[3]一样,都力图解决“功能与形式”设计之间的交错关系,
3.1外观创新设计与标准化之间的协调关系
随着工艺的发展与市场需求多元化的发展,产品在外观设计创新方面的要求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也就是说外观设计应该与当前的工艺标准同步发展,既要满足市场对时尚设计的需求,同时更要符合现有工艺技术水平趋势,两者应该进行综合考量,力争满足结构与外观的共同要求,从而实现标准化原则下的外观创新设计。
3.2基于工艺美学基础上的标准化原则
标准化美学是德国包豪斯(Bauhaus)设计体系中的核心思想,Bauhaus认为所谓标准,可以释义为,任何一种广泛应用的东西经过简化,融合了先前各种式样中的优点而成为一个切合实际的典型,这个融合过程首先必须剔除设计者们有个性的内容及其特殊的非必要的因素。而一个公认的标准,是比已综合进去的任何个别原型更为成熟更为肯定的范本,往往可以成为整个时期正式的共同标准。
标准化美学基于两项基本概念:理性主义与功能主义。这两个概念同样也是包豪斯(Bauhaus)思想的出发点。标准化美学提倡的是基于制造业与工业化生产的技术基础,对建筑,工业产品,进行模块化设计,以简约的体块与简要的线条构成的空间产品与工业产品,一方面从美学上剔除对风格的赘述将形式形态简约化,还原对建筑与工业产品的功能关注。令一方面简约造型与模块化的设计将大大提高对制造业对工业化材料生产的效率。因此,标准化美学概念的普及与推广在我国目前有社会性的公众意义[4]。
3.3基于成本预算基础上的标准化原则
现代主义的设计第一次重视设计对象的费用和开支,把经济问题放到设计中,作为一个重要因素考虑,从而达到实用、经济的目的.,而标准化的设计原则又将经济成本问题推向了新的高度,标准化有利于成本的降低,相反却不利于产品的创新和形式的多样化,因此,作为设计师,在充分发挥主观创新意识的前提下,还要综合考虑产品的生产成本预算,依托现有技术进行标准化设计的创新。
结论.标准化设计并非毫无美学意义可言,其设计原则同样可以兼顾工艺标准与外观设计之间的需求,应将二者实现要求定位在同等的高度,运用本论文所提到的标准化设计原则进行综合评估,从而使“需求-设计-加工”三要素紧密结合,实现产品的标准化与时尚化设计需求。(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参考文献:
[1] 《工业标准化――原理与应用》Industrial Standardization-Its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约翰・盖拉德(John Gaillard)
[2] 《工业设计史》作者:何人可,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1
[关键词]学术期刊 评价指标分类 因子分析 聚类分析
[分类号]G304
1 引 言
学术期刊是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窗口,是知识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桥梁,在推动社会科技进步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期刊评价是文献计量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对学术期刊的发展规律和增长趋势进行量化分析,揭示学科文献数量在期刊中的分布规律,为优化学术期刊的使用提供重要参考,同时可以提高学术期刊的内在质量,促进学术期刊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对期刊评价指标进行分类是期刊评价的基础和前提,目前期刊评价方法有几十种,有些评价方法不需要对期刊评价指标进行分类,如主成分分析、灰色关联、TOPSIS等方法,但是有些评价方法必须建立在期刊评价指标分类的基础上,包括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突变理论等。层次分析法是根据子指标对父指标的重要性程度进行两两判断,指标分类尤为重要。专家打分赋权类评价方法是在指标众多的情况下进行的,更需要分类。
Weiping Yue、Concepcion s.Wilson(2004)利用结构方程的原理建立了一个期刊影响力的分析框架,并对期刊评价指标进行了系统的分类。苏新宁(2008)在构建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指标体系时,将一级指标分为期刊学术含量(篇均引文、基金论文比、机构标注、地区分布数)、被引数量(总被引频次、学科论文引用数量、他引率)、被引速率(总被引速率、学科引用速率、它刊引用速率)、影响因子(总影响因子、学科影响因子、他引影响因子)、被引广度等。盖红波(2006)将期刊评价指标分为定量评价指标(被引量、被索量、载文量、被摘量、影响因子)、定性评价指标(双高、双效、双奖、双百)、质量考核指标(政治、学术、编辑出版、效益)、同行评议指标。赵惠祥、张弘等(2008)将科技期刊评价一级指标分为影响力指标(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5年影响因子、相对影响因子、即年指标、他引率、引用刊数、扩散因子、学科影响指标、学科扩散指标、被引半衰期、h指数)、文献指标(载文量、参考文献量、平均引文量、平均作者数、地区分布数、机构分布数、基金论文比、海外论文比等)、载体指标(文献书目信息完整率、编排规范化、差错率、装帧质量、印刷质量、网络通畅率、平均发表周期、平均出版时限等)、管理指标(期刊社体制、编委会状况、管理规章完备性、版权制度、发行体制、信息平台、人员状况、营业总额、资产总额、利润总额)。邱均平、张荣等(2004)将期刊评价指标分为技术性指标(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即年指标)、效益指标(直接效益、间接效益、社会效益)、标准规范化指标(编校质量、装印质量、现代化建设)。黄河胜(2000)将期刊内涵指标分为引文参数(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自引率、被引半衰期、外文引文率、SCI文献引用率)、稿件特征参数(基金论文比、学位稿)、稿流特征参数(平均时滞量、平均载文量)。潘云涛(2007)”将期刊一级指标分为学术质量指标、国际竞争力力指标、可持续发展潜力指标。庞景安、张玉华等(2000)将科技期刊评价指标分为经营管理水平指标、学术水平、编辑水平三大类。
由于评价目的不同,期刊评价的指标选取不同,当然分类也不一样。对于大多数评价指标而言,不同学者的分类基本相同,但由于学术期刊评价指标的特点,对于少数指标,不同学者分类截然不同,如基金论文比指标有的作为学术质量指标,而有的作为文献特征指标;即年指标有的被作为时效性指标,有的被作为影响力指标。这些难以分类的指标主要有基金论文比、地区分布数、海外论文比、即年指标等。此外,目前学者主要采用主观分类法进行分类,没有采用客观分类法。
本文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医学期刊评价为例,采用聚类分析与因子分析等客观分类法进行分类和比较,试图确定学术期刊评价指标的分类方法,从而为进一步的期刊评价打下基础。
2 方法
2.1 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
聚类分析是多元统计分析的一种,它把一个没有类别标记的样本集按某种标准分成若干个子集(类),使相似的样本尽可能归为一类,而不相似的样本尽量划分到不同的类中。聚类分析被广泛地应用于模式识别、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的许多领域。聚类的目的是要使各类之间的距离尽可能地远,而类中点的距离尽可能地近。并且分类结果还要有令人信服的解释。在聚类分析中,人们一般事先并不知道应该分成几类及哪几类,全根据数据确定。
对一组数据,既可以对变量(指标)进行分类,也可以对观测值(事件,样品)来分类,对变量的聚类称为R型聚类,而对观测值聚类称为Q型聚类,它们在数学上是无区别的。在学术期刊评价中,可以应用R型聚类分析来进行学术期刊评价指标的分类。
2.2 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
因子分析是从多个变量指标中选择出少数几个综合变量指标的一种降维的多元统计方法。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或协方差矩阵内部结构的研究,找出能控制所有变量的少数几个随机变量去描述多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然后根据相关性大小把变量分组,使得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不同组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低。每组变量代表一个基本结构,这个基本结构称为公共因子。对于所研究的问题就可试图用最少个数的不可测的所谓公共因子的线性函数与特殊因子之和来描述原来观测的每一分量。
建立因子分析模型的目的是找出主因子,解释每个主因子的实际意义,以便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由因子模型矩阵得到的初始因子载荷矩阵,如果因子负荷的大小相差不大,对因子的解释可能有困难,因此,为得出较明确的分析结果,往往要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正交旋转或斜交旋转。通过旋转坐标轴,使每个因子负荷在新的坐标系中能按列向0或1两极分化,同时也包含按行向两极分化。如果不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就是主成分分析,因此,主成分分析实际上是因子分析的一种特殊情况。主成分分析只要求所提取出的主成分能包含主要信息即可,不需对其含义作准确解释;因子分析要求所提取出的因子有实际含义,因此采用因子分析进行变量的分类较好。
因子分析是根据现有的指标寻找公共因子,因此,可以借用因子分析进行指标的分类,与主观分类不同的是,由于因子分析是完全根据数据进行的客观分析,
因此不能首先确定一级指标的名称,而应该根据因子分析的结果对公共因子进行命名。
3 数据
本文数据来自于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CSTPC数据库,以医学类期刊为例进行分析。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从1987年开始对中国科技人员在国内外数量和被引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统计数据建立了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同时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引证报告》。本文数据是2006年的医学学术期刊数据,共518种医学期刊,如表1所示:
由于要对期刊进行评价,所以必须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每项指标最大值设为100,然后按比例进行调整。此外,被引半衰期和引用半衰期是两个反向指标,必须进行适当处理,方法是用100减去其标准化后的结果后再做标准化,这种处理方式是线性处理方式,比反向指标取倒数的非线性处理方式要科学一些。
4 指标分类结果
4.1 聚类分析
采用层次(hierarchical method)R聚类,第一步把最近的两个指标合并成一类;度量剩余的指标和小类间的亲疏程度,并将当前最接近的指标或小类再聚成一类;再度量剩余的指标和小类间的亲疏程度,并将当前最接近的指标或小类再聚成一类,如此循环,每次都少一类,直到最后只有一大类为止。越是后来合并的类,距离就越远。采用SPSS 15.0进行数据处理,选择组内联系最大法(within-groups linkage),结果见图1。总被引频次(x1)与学科扩散因子(X5)被划为一类,都是期刊影响力的指标;影响因子(x7)与即年指标(X8)被划为一类,还是期刊影响力的指标。在此基础上将以上4个指标划为一类,是可以解释的。然后以此为基础,依次增加平均引文数(X11)、海外论文比(X14)、基金论文比(X9)、学科影响指标(X4),关联性相对较弱,如平均引文数与期刊的影响力关系并不是很大,海外论文比和基金论文比与期刊影响力有一定关系,但基于聚类分析的角度,似乎又比较远。
平均作者数(10)和引用半衰期(12)被分为一类,几乎无法从理论上找到这种关系,在此基础上又和扩散因子()(3)聚类,更是无法解释。
被引半衰期(x6)和地区分布数(X13)被分为一类,从理论上也无法解释,在此基础上和他引率(x2)聚类,也无法解释。
由于期刊评价指标的特殊性,如果采用聚类分析对指标进行分类,结果可能是不能令人信服的,本文是基于大量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应该是比较可靠的。
4.2 因子分析分类
同样采用SPSS 15.0进行因子分析,首先进行KMO与Bartlett检验。KMO是对样本充分度进行检验的指标,一般要大于0.5。本文采用SPSS进行数据处理,KMO值为0.680,也就是说,符合因子分析的条件;Bartlett值为3319.828,P
第一因子是总被引频次(x1)、学科影响指标(x4)、学科扩散因子(x5)、影响因子(x7)、地区分布数(X13),前4个指标都是与被引相关的指标,可以用影响力加以概括,地区分布数也是影响力的一种体现,影响力越大,论文地区分布越广。
第二因子包括基金论文比(X9)、平均作者数(XIO)、平均引文数(X11)、海外论文比(X14)、即年指标(x8)、前4个指标都是期刊特征指标,即年指标比较特殊,在第一因子中的系数为0.34,说明它也是影响力指标;在第四因子中的系数为0.424,第四因子包括引用半衰期和被引半衰期,也与引用相关,但第二因子系数最大,为0.531,所以认为其是期刊特征指标。
第三因子包括他引率(x2)和扩散因子(x3),也与被引相关,是影响力的体现,因此可以将第三因子和第一因子合并。
第四因子包括被引半衰期(x6)和引用半衰期(X12),它其实主要反映的是期刊的时效性情况,因为引用半衰期较短的论文,一般比较新,其参考文献也相对较新
因此,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将学术期刊指标分类如下:①影响力指标:总被引频次(x1)、他引率(x2)、扩散因子(x3)、学科影响指标(X4)、学科扩散因子(x5)、影响因子(x7)、地区分布数(X13);②期刊特征指标:即年指标(x8)、基金论文比(x9)、平均作者数(XIO)、平均引文数(x11)、海外论文比(X14);③时效性指怀:被引半哀期(x6)和引用半衰期(X12)。
职业伦理[1]是关于从事一定职业的群体或个人所应具备的总体性的伦理规范和价值要求,是蕴含在人们职业活动中的伦理关系、伦理意识、伦理准则与伦理活动的总和。医学期刊编辑职业伦理是对于从事医学编辑工作的群体或个人的一些总体性的价值要求。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从社会伦理学的角度分析,职业伦理是一种特殊的伦理立法,由其确立职业的伦理规范及价值观问题。他告诉人们在从业过程中,应该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人生观、职业观,应该如何评判自身行为规范的真与假、对与错、合理合法与违纪违法、高尚与卑劣等等。伦理学在医学研究领域,对医学临床和科研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对医学专业期刊的编辑工作也产生了影响,对于医学编辑职业伦理的探讨就是这一影响的体现。
医学期刊编辑工作中如何适应形势的变化,按职业伦理学要求进行日常工作,从而推动我国医学编辑职业走上符合伦理原则的良性发展轨道,并促进医学编辑职业与国际接轨,是医学期刊编辑工作者面临的新问题。笔者认为作为一名医学编辑,职业伦理正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1.医学期刊编辑的职业伦理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医学编辑的道德问题
医学编辑职业伦理是医学编辑从业者对具有总体性的社会伦理和社会主导价值观的遵循,其与职业道德的个体性和主观性形成了对照。在社会化和市场化趋势日益凸显的现今社会,对于职业伦理的要求较之职业道德,将更为迫切和必要,因为职业伦理与职业道德相比更加全面和具有操作性。在以往的认识中,我们都认为医学编辑工作的职业性质与业务操作是两个认识范畴,在由此产生的医学编辑职业道德规范中,奉献美德是编辑专业特点所要求的工作态度和道德境界。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但是如果我们把奉献美德这种主观评价当做编辑职业道德的核心精神来强调的话,恰恰忽略了编辑职业道德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应强调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职业观念。医学编辑职业道德的核心精神不能游离于其职业性质,由于社会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决定编辑职业行为的因素很多,比如说选稿、定稿的过程中,受到的影响因素不单是从稿件、工作本身而来的,单从奉献这个角度从职业道德上评价其伦理是非,既有失公正也脱离实际,同时对医学编辑的职业化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那么,职业伦理作为一种特殊的伦理立法被我们认识,就是要告诉我们不能单从职业道德这个主观层面上确立职业的伦理规范及价值观问题。职业伦理存在的必要性恰恰在于着力解决职业领域内的伦理失范和价值混乱问题。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由于编辑职业的特殊性质,在编辑职业道德上强调社会责任意识才是首要的。时下医学编辑职业面对的道德困惑很难回避,针对医学编辑职业道德的社会指责明显增多,这一问题引起我们对编辑职业道德的反思,强调以社会责任意识为核心的编辑职业道德和以职业伦理为准则的操守观念,有助于增强编辑人员自我制约的能力[2],促进医学编辑、作者、相关医学专业领域的人员正确认识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医学编辑的职业道德。
2.医学期刊编辑职业伦理的构建有利于促进医学期刊编辑对职业角色的定位
职业伦理从社会意义的角度提出要求,是它的基本定位。把从业者视为按照职业来加以区分的特定的社会角色,并在此定位基础上对其权利与义务作出规定,这样来说,职业伦理其实就是角色伦理。作为角色伦理的职业伦理,必然要求明确依照职业来区分的每个社会角色的“名分”所在。“名分”可以看做是“名”与“分”的统一。医学编辑对职业角色的定位其实就是对这种“名分”的明确。对于医学编辑而言,名是医学编辑行业和岗位,分是医学编辑的职责和义务。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名分就是要求医学编辑须恪守医学编辑的行为规范和伦理准则,要对自己的职业有一个清晰的定位。确定医学编辑的角色伦理是医学编辑工作者确定自己工作定位,从而更好地开展工作的基础。只有将编辑人员的操守和自律意识,上升到职业伦理的层面,使它形成一种明确的编辑职业道德规范和准则,才会决定其道德实践的效果[3]。也就是说只有我们的医学编辑真正职业化,真正把医学编辑工作作为一种有法可依、有德可依、有职业操守和职业伦理需要遵守的职业,我们才能在此基础上促进其职业及事业的发展,同时对其工作及其职业道德进行评价。超级秘书网
3.医学期刊编辑的职业伦理有利于医学编辑职业行为的标准化建设和医学期刊编辑的素质培养
一般认为,编辑工作是一种技术行为,然而随着社会及科学的发展,医学编辑的职业行为已不能单纯考虑技术的问题,这是对医学编辑的职业素养的要求。从医学编辑从事的组稿约稿、选稿定稿、审稿复审等各个日常行为中已经体现出对于伦理学的一种需求,针对医学编辑人员日常工作过程中应遵循的伦理学原则,有论者[4]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指出了这种需求的重要性。由于工作的特殊性,这种需求要求医学编辑的日常工作行为既是科技伦理与职业伦理的统一,又是医学道德和编辑专业道德的统一,这种素养的要求是医学编辑职业化及其职业精神的体现,这就需要我们在医学编辑职业伦理的框架下使医学编辑职业行为进一步标准化,而这种标准化并不单纯是指操作规范那么简单,它取决于以社会责任感的编辑原则立场和独立思考精神等等为内容的职业核心。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另外,通过对医学编辑职业行为的标准化建设,对医学编辑职业伦理的认知,还有利于医学编辑的素质培养。编者的编辑过程在期刊操作中至关重要[5],医学编辑职业的特殊性和医学期刊编辑工作对于整个医学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会使编辑人员产生一种能维护其职业尊严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的源泉就是编辑职业道德所体现的高度社会责任感,也正是职业伦理存在和构建的意义所在,更是医学期刊编辑的素质培养的核心。
〔参考文献〕
[1]赵一鸣.医学伦理学与期刊审稿和编辑工作[J].中华眼科杂志,2006,42(1):68-70.
[2]林君雄.编辑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J].中国编辑,2007,6(1):26-29.
[3]陈阳凤,梅莉.中国编辑职业化考[J].出版发行研究,2000,16(5):29-30.
论文摘要:结合实际,谈谈新时期档案的管理方式。
档案事业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适应和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总体需求,否则就无法为各项建设事业服务。为此,案法》中明确规定,各级各类档案馆及档案部门应当采用先进技术,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
事实上,办公自动化的普及、新型信息介质和记录方式的出现、高新技术在档案保管与利用上的逐渐的采用,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的档案管理手段与方法,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而标准化工作开展的好坏,直接制约和影响着档案管理现代化的进展。
试想,当各级档案管理部门纷纷利用及计算机管理档案时,如果没有统一的著录规则、没有规范自际引方法,没有事先确定的通用性很强的智能化软件系统,就很难体现出计算机管理档案的优越性,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也只能成为美丽的空中楼阁。
当缩微最影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档案保管技术时,人们普遍注意到,如果事先不对缩微现象进行科学、规范的整理,不对缩微品的标记作出统一的规定,最后获得的缩微品既不能替代原件利用,又可能造成一种新的浪费。
当一座座全新的档案库房拔地而起之后,如果我们事先没有选择与建筑相匹配的标准化的装具、设备等,那将带来意想不到的困惑与麻烦。
当我们走出统管理方法进人高新技术管理之中时,如果我们忽略直接采用当今世界通用的手段为.法,而一味哩头苦干、自己摸索、自己研究的话,那么顿悟之时必然已经失去许多许多……
无数事实早已证明,标准化渗透于档案管理现代化的进程之中,标准化工作是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重三夔前提和基础,也正是失之个意义上我们才说,没有标准化就无法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
一般来讲,每一项标准的制订、实施,都是对国际、国外先进技术和方法的间接采用,或是对实践经验的,邵吉,或是对业务工作中某一方面的符合新形势的质和量的利学规,.档案工作领域的标准,无论是基础标准还步自比务技翁准或管理标准,绝大多数来自于实践而高于实践,也有少部分来自于国际标准。这些标准所规定的某些数量和质量指标是较为手俘的,标准所推荐的技术手段和方法相对而言是较先进的。因此在档案工作中认真地推行这些标准,不仅能够借助于标准提供的技术引导来规范业务工作,而且可以依据标准来摆脱大量的重要性的女释毛时耗物的工作,使我们利用别人捌共的有效捷径,去高效地开展自己的工作,实现减能增效、获得最佳效益。
关键词:大数据;学科评估;多维分析
中图分类号:G40-05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07-0013-04
一、现状及问题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发展的核心工作,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评价标准。如何科学、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科状态,从而更好地规划资源配置促进各学科均衡发展是多年来各高校及研究机构的重点研究课题。学科评估的两个关键因素是评估指标体系和基础数据,到目前为止,学科评估重点研究了评估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法,并已取得了显著成果,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比较成熟、完善的评估指标体系。但是,目前不论使用哪一套评估指标体系开展学科评估工作时都会遇到许多问题,使看起来完美的评估指标体系并不能顺利实施。以下是三个典型的问题:
(1)无法准确、全面、及时地获取各类业务数据,导致评估结果不够全面、不够客观、不够准确。
(2)评估指标是对高校业务的抽象描述,无法与具体业务数据直接对应,导致无法直接得到与评估指标对应的评估结果,需要将评估指标转换为业务标准才能与业务数据准确对应。
(3)目前学科评估主要靠人工收集数据、计算评估结果,基于一套比较复杂的评估指标体系采用人工方法去生成评估结果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如果要同时生成多套不同评估指标体系的评估报告更是一件不太现实的事情。
本文介绍使用大数据技术充分收集高校业务中与学科相关的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并将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转化为更容易分析使用的结构化数据,同时确定数据实体及其间的关系,最终将经过清洗的数据按照统一标准进行存储。基于标准化的业务数据,充分发挥OLAP技术优势对学科进行多维分析并生成学科评估报表。
二、大数据解决方案
1.系统架构
基于大数据的学科评估系统框架(见图1)主要包括:数据源层、数据处理层、数据存储层和数据分析层。
(1)数据源层
数据源层是学科评估基础数据的来源,主要包括分布于各业务系统的结构化数据,系统外的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如TXT、XML等格式的文本文件。
(2)数据处理层
学科评估基础数据分布于不同的业务系统,而且数据量大,同时还有系统外的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传统的ETL技术已经无法完成处理任务。Hadoop技术能够对海量数据进行分布式处理,尤其是处理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具有先天优势。数据处理层借助大数据技术对原始数据进行抽取、清洗、转换,完成数据集成,按照存储层数据模型重新组织数据,形成能够支持学科评估的标准化数据。
(3)数据存储层
数据存储层是学科评估数据的核心,主要包括业务数据库、业务指标库和评估指标库。业务数据是与学科相关的基础业务数据,业务指标是指描述基础数据的维度,评估指标是指不同评估体系中的各类指标。数据存储层采用数据仓库维度模型存储业务数据,这样更有利于应用层的统计分析。数据存储层会进行数据的标准化,建立统一的编码规则,去除冗余和不一致。
(4)数据分析层
数据分析层是学科评估应用的核心。通过联机分析平台(OLAP)可以快速生成评估报表并进行多维分析,节省人工计算工作量,并以打印输出、文件输出、Email输出、Web等多种方式展现。
2.业务数据模型
业务数据采用星型模型进行数据建模,建模的重点是识别业务实体与学科评估相关的最细粒度属性,作为业务指标维度,它们将构成业务指标库,这些指标可以综合反映业务实体属于哪一个学科评估指标,其他对学科评估不产生影响的实体属性可选择性地保留在模型中,方便进行多维分析。
图2是以科研论文和科研项目为示例的科研业务数据模型。学科维度来标识论文和项目属于哪一个学科,论文类型、刊物类型、刊物分区、第一作者类型维度是评估科研论文的业务指标,项目经费、负责人类型、项目类别、项目级别、项目子级别是评估科研项目的业务指标。
3.评估指标模型
由于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化的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各高校内部以及各权威机构的评估指标体系都不完全相同,而且经常会有变动,如果每次开展学科评估都将基础数据与评估指标重新对应,然后计算评估结果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鉴于高校内部描述业务实体的属性相对固定,提取这些属性作为基础业务指标,将业务指标与学科评估指标作匹配,这样业务实体就能对应到具体的评估指标。图3是以科研论文和科研项目为例设计的评估指标模型,设计说明如下:
(1)同一类业务数据用于学科评估的属性可能不完全相同,如纵向项目用项目级别和项目子级别属性来表示评估得分,横向项目是用项目经费来表示评估得分,所以业务指标库要最细粒度,保证能唯一标识所有类别的业务数据。
(2)最细粒度的业务指标可以使评估指标粒度更小、更加科学,从而提高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同时可以满足不同评估指标与业务数据的对应关系,保证了评估指标体系的兼容性和扩展性。如科研论文评估指标和科研项目评估指标都是基于科研论文和科研项目最细粒度业务指标生成。
(3)评估指标类型标识该评估指标是评估哪一业务,如科研论文、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等。评估指标体系标识该评估指标对应的是哪一种评估标准,如校内评估指标体系、国内某权威机构评估指标体系、国外某权威机构评估指标体系等。
(4)评估指标中的开始年份和结束年份用来标识该指标的适用范围,支持生成历史年份的评估报表,可以比较不同年份的评估结果。
(5)评估得分是对评估指标的量化表示,并不是每一个评估指标都有评估得分,有些统计实体数量的就没有评估得分,如统计教师数量、学生数量等。
4.学科评估
学科评估的核心工作是按评估指标去汇总各类业务数据、计算评估得分,然后通过不同的维度去分析评估结果。业务系统通过数据共享方式将各类业务指标提供给学科评估系统,学科评估系统管理员根据业务指标灵活设置评估指标、得分、指标对应时间段,业务数据根据业务指标就可以关联查询到对应的评估指标,进而可以得到评估得分,最终可以自动汇总数据得到评估报表。以科研项目学科评估为例,计算过程伪代码如下:
SELECT EXTRACT (YEAR FROM Tl.立项日期)AS评估年份
,T4.评估指标体系名称AS评估指标体系名称
,T5.评估指标类型名称AS评估指标类型名称
,T3.评估指标名称
AS评估指标名称
.T2.二级学科名称
AS二级学科名称
,T2.一级学科名称
AS一级学科名称
,T2.学科门类名称
AS学科门类名称
,COUNT(T1.项目编号)AS项目数量
,SUM (T3.评估指标得分)AS评估得分
FROM 科研项目Tl
LEFT JOIN学科T2
ON
Tl.学科=T2.学科编号
LEFT JOIN科研项目评估指标T3
ON
Tl.负责人类型=T3.作者类型编号
AND Tl.项目类别=T3.项目类别编号
AND Tl.项目级别=T3.项目级别编号
AND Tl.项目子级别=T3.项目子级别编号
AND EXTRACT(YEAR FROM Tl.立项日期)BE-TWEEN T3.开始年份AND T3.结束年份
LEFT JOIN评估指标体系T4
ON T3.评估指标体系=T4.评估指标体系编号
LEFT JOIN评估指标类型T5
ON T3.评估指标类型=T5.评估指标类型编号
GROUP BY EXTRACT(YEAR FROM Tl.立项日期)
T4.评估指标体系名称
T5.评估指标类型名称
T3.评估指标名称
T2.二级学科名称
T2.一级学科名称
T2.学科门类名称
该学科评估系统具有如下特点:
(1)快速部署、灵活维护评估指标。只要建立评估指标与业务指标的对应关系,就可以完成业务数据与和评估指标的关联,从而可以快速生成学科评估报表。
(2)支持多评估指标体系,可以同时生成基于不同评估指标体系的评估报表,比较不同评估指标体系下的评估结果。
(3)评估指标中的时间属性满足在不同时间段使用不同的评估指标,达到保留历史评估结果的目的。
(4)通过联机分析(OLAP)功能可以快速计算评估得分并进行多维分析。如可以快速生成基于二级学科、一级学科和学科门类的评估报表。
三、应用实例和应用效果
1.应用实例
本文选取上海财经大学校内评估指标体系中纵向科研项目评估为例,介绍具体应用情况。表1是根据纵向项目业务指标设置的评估指标,每一个纵向项目能找到对应的评估指标。
图4是使用数据可视化工具Tableau开发的纵向项目学科评估报表,通过筛选器可以查看不同年份、不同评估指标对应的评估结果,通过钻取功能可以得到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二级学科的评估结果,达到多维分析的目的。如果有多种评估指标体系,可以同时展现在评估报表内,方便横向比较评估结果。
2.应用效果
传统方法做学科评估需要从各个业务部门采集数据,然后分类、设置评估指标、赋值、计算,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生成的评估报表会有数据不准确、滞后性、一次性使用等问题。借助大数据技术保证了采集数据的全面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分布式处理数据的优势,减少人工采集、整理数据需要的巨大工作量。O―LAP技术可以快速生成学科评估报表,完成多维分析,大大提高了学科评估的工作效率和评估结果的准确性。通过该系统校领导、院系领导、业务部门管理人员可以了解每一学科的评估结果,比较不同学科间的评估差异,观察同一学科评估结果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从而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使用该系统我校已经完成了校内2013年学科评估报表,同时支持教育部学科评估上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