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必修一化学方程式总结

必修一化学方程式总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17 10:16:0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必修一化学方程式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必修一化学方程式总结

篇(1)

有很多的同学是非常想知道,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有哪些,小编整理了相关信息,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化学方程式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化学方程式1、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BaCl2 + Na2SO4 = BaSO4+ 2NaCl

2、碳酸根离子的检验:

CaCl2 + Na2CO3 = CaCO3 + 2NaCl

3、碳酸钠与盐酸反应: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4、木炭还原氧化铜:

2CuO + C 高温 2Cu + CO2

5、铁片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Fe + CuSO4 = FeSO4 + Cu

6、氯化钙与碳酸钠溶液反应:CaCl2

+ Na2CO3 = CaCO3+ 2NaCl

7、钠在空气中燃烧:2Na

+ O2 Na2O2

钠与氧气反应:4Na + O2 = 2Na2O

8、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

+ 2H2O = 4NaOH + O2

9、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

+ 2CO2 = 2Na2CO3 + O2

10、钠与水反应:2Na

+ 2H2O = 2NaOH + H2

11、铁与水蒸气反应:3Fe

+ 4H2O(g) = F3O4 + 4H2

12、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2Al

+ 2NaOH + 2H2O = 2NaAlO2 + 3H2

13、氧化钙与水反应:CaO

+ H2O = Ca(OH)2

14、氧化铁与盐酸反应: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

15、氧化铝与盐酸反应:Al2O3

+ 6HCl = 2AlCl3 + 3H2O

16、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l2O3

+ 2NaOH = 2NaAlO2 + H2O

17、氯化铁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FeCl3

+ 3NaOH = Fe(OH)3+ 3NaCl

18、硫酸亚铁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FeSO4

+ 2NaOH = Fe(OH)2+ Na2SO4

19、氢氧化亚铁被氧化成氢氧化铁:4Fe(OH)2

+ 2H2O + O2 = 4Fe(OH)3

20、氢氧化铁加热分解:2Fe(OH)3

Fe2O3 + 3H2O

21、实验室制取氢氧化铝:Al2(SO4)3

+ 6NH3·H2O = 2Al(OH)3 + 3(NH3)2SO4

22、氢氧化铝与盐酸反应:Al(OH)3

+ 3HCl = AlCl3 + 3H2O

23、氢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l(OH)3

+ NaOH = NaAlO2 + 2H2O

24、氢氧化铝加热分解:2Al(OH)3

Al2O3 + 3H2O

25、三氯化铁溶液与铁粉反应:2FeCl3

+ Fe = 3FeCl2

26、氯化亚铁中通入氯气:2FeCl2

+ Cl2 = 2FeCl3

27、二氧化硅与氢氟酸反应:SiO2

+ 4HF = SiF4 + 2H2O

硅单质与氢氟酸反应:Si + 4HF = SiF4 + 2H2

28、二氧化硅与氧化钙高温反应:SiO2

+ CaO 高温 CaSiO3

29、二氧化硅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SiO2

+ 2NaOH = Na2SiO3 + H2O

30、往硅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2SiO3

+ CO2 + H2O = Na2CO3 + H2SiO3

31、硅酸钠与盐酸反应:Na2SiO3

+ 2HCl = 2NaCl + H2SiO3

32、氯气与金属铁反应:2Fe

+ 3Cl2 点燃 2FeCl3

33、氯气与金属铜反应:Cu

+ Cl2 点燃 CuCl2

34、氯气与金属钠反应:2Na

+ Cl2 点燃 2NaCl

35、氯气与水反应:Cl2

+ H2O = HCl + HClO

36、次氯酸光照分解:2HClO

光照 2HCl + O2

37、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Cl2

+ 2NaOH = NaCl + NaClO + H2O

38、氯气与消石灰反应:2Cl2

+ 2Ca(OH)2 = CaCl2 + Ca(ClO)2 + 2H2O

39、盐酸与硝酸银溶液反应:HCl

+ AgNO3 = AgCl + HNO3

40、漂白粉长期置露在空气中:Ca(ClO)2

+ H2O + CO2 = CaCO3 + 2HClO

41、二氧化硫与水反应:SO2

+ H2O ≈ H2SO3

42、氮气与氧气在放电下反应:N2

+ O2 放电 2NO

43、一氧化氮与氧气反应:2NO

+ O2 = 2NO2

44、二氧化氮与水反应:3NO2

+ H2O = 2HNO3 + NO

45、二氧化硫与氧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2SO2

+ O2 催化剂 2SO3

46、三氧化硫与水反应:SO3

+ H2O = H2SO4

47、浓硫酸与铜反应:Cu

+ 2H2SO4(浓) CuSO4 + 2H2O + SO2

48、浓硫酸与木炭反应:C

+ 2H2SO4(浓) CO2 + 2SO2 + 2H2O

49、浓硝酸与铜反应:Cu

+ 4HNO3(浓) = Cu(NO3)2 + 2H2O + 2NO2

50、稀硝酸与铜反应:3Cu

+ 8HNO3(稀) 3Cu(NO3)2 + 4H2O + 2NO

51、氨水受热分解:NH3·H2O

NH3 + H2O

52、氨气与氯化氢反应:NH3

+ HCl = NH4Cl

53、氯化铵受热分解:NH4Cl

NH3 + HCl

54、碳酸氢氨受热分解:NH4HCO3

NH3 + H2O + CO2

55、硝酸铵与氢氧化钠反应:NH4NO3

+ NaOH NH3 + NaNO3 + H2O

56、氨气的实验室制取:2NH4Cl

+ Ca(OH)2 CaCl2 + 2H2O + 2NH3

57、氯气与氢气反应:Cl2

+ H2 点燃 2HCl

58、硫酸铵与氢氧化钠反应:(NH4)2SO4

+ 2NaOH 2NH3 + Na2SO4 + 2H2O

59、SO2

+ CaO = CaSO3

60、SO2

+ 2NaOH = Na2SO3 + H2O

怎么才能提高高中化学成绩预习阶段:概括起来就是读、划、写、记。

读,要有课前预读的习惯,能根据预习提纲带着问题读懂课文,归纳含义;划,要划出重点、要点、关键词、句。在课本上圈圈点点。写,把自己的想法、疑点写下来,带着想不通的,不理解的问题去听课,记,要把重要的概念、定义、性质、用途、制法多读几遍,记在脑子里。古人说,疑者看到无疑,其益犹浅,无疑者看到有疑,其学方进。

听课阶段:

课堂听讲,在中学时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因为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启发学生的思维,系统地讲解化学概念和规律,指导学生或演示实验、组织讨论、探索新知识,解答疑难问题,点拨思路,纠正错误,并在科学方法的运用上作出规范。因此在课堂上学生一定专心听讲,开动脑筋,在老师的诱导下,对所学知识深入理解。同时还要学习老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方法,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少走弯路。

学生在课堂上听讲,还要做到边听、边想、边记。主要精力放在听和讲上,必要时也可标标,划划或写写。

高一学生怎么学习化学1、准确记忆基本的概念、理论和规律

凡是教材中的重要的概念、定义不仅要完整、准确记忆,同时还要深刻理解并把握其内涵与外延,不能似是而非,随自我所好任意改动。因为我们知道这些概念都是那些编书的专家经过很多年的沉淀才得出的结论,对于我们学习化学并把握其学科本质是有直接关系的。有些同学对概念模糊的认识,而导致出现判断错误的结论,而且在以后做题的过程中也老是出现问题,归根结底就是对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刻。

2、调整心态面对平常的练习

有很多的同学做题的时候是看心情的好坏,心情好的时候他的做题效率和正确率都比较高,但心情不好的时候效果就差得很了。这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因为不管是从期末考试还是高考来说,不会因为你的心情好坏而改变时间,所以你要做的只能是调节自己的心态。

3、牢固掌握化学实验原理

篇(2)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2.029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节“硫及其重要化合物”复习课,主要是以学业水平测试为教学目标的复习,复习内容的深广度,必需严格依据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说明的要求和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适当培养学生化学分析与思维能力,因为硫及其重要合物内容学生已经在高一经过系统的学习,对硫、二氧化硫、硫酸等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因此对“硫及其重要化合物”复习课设计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硫及其化合物的知识进行条理化,并对各知识点中的重要内容与能力进行串联,让学生对硫及其重要化合物有个整体的认识,体会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并形成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分析

“硫及其重要化合物”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目标是:了解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活动与探究目标:讨论减少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硫的措施。

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化学(必修科目)说明上的要求是:(1)了解硫的可燃性;(2)了解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物理性质;(3)了解二氧化硫与氧气、与水的反应,认识亚硫酸的不稳定性,认识二氧化硫漂白作用与次氯酸漂白作用的区别;(4)了解浓硫酸的强氧化性,了解浓硫酸与Cu、C的反应,了解常温下铝、铁在浓硫酸中的钝化现象;(5)了解二氧化硫的污染来源及危害,认识工业上生产硫酸的反应原理。

三、学生情况分析

“硫及其重要的化合物”是高中化学(必修)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学生在高一第一学期学习化学时,由于硫及其重要化合物内容中化学实验较多,实验现象也丰富多彩,与生活实际联系也相对密切,所以学生学习硫及其重要化合物兴趣较浓,学习比较认真,基础知识比较扎实,高二分科后长时间的遗忘,加上知识零碎,没有系统性进行整理,因此复习时候主要是把前面零碎的知识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系统整合,同时在复习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动手与动脑,避免教师复习一头热,学生只听不练,达不到复习的效果,在复习的过程中主要以引导学生回答为基础,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帮助学生去构建其知识网络。并在复习时重视对与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相关的知识的串联,如氧化还原反应、反应热效应、反应限度、离子反应等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载体的理论知识。

四、教学目标设计

1.了解硫、SO2、H2SO4的主要性质,能写出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了解SO2的漂白原理与次氯酸漂白原理的不同;

3.了解浓硫酸的强氧化性,与Cu、C反应的原理及铝铁的钝化现象;

4.了解硫及其化合物的应用和对生态的影响。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SO2与浓H2SO4的性质;

2.难点: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六、教学过程设计流程图

知识复习顺序:S SO2H2SO4

教学环节:基础知识梳理 重要知识点的强化 基础训练 能力提升

七、教学过程描述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高中学业考试复习课,硫及硫的重要化合物,涉及到的内容很多,在一节复习课中如何让学生能够从整体上去把握,知识的串联很重要,同时在复习中更应注重重点知识的强化,难点知识的突破,所以在设计的时候主要是在复习中,侧重了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和还原性的分析,浓硫酸的强氧化性的分析,并适当地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方向与数目的讨论,还在二氧化硫制硫酸的反应中强化了反应的限度,硫与氧的反应中强化了反应物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等,二氧化硫是造成酸雨的原因,酸雨的形成与防治便成了顺理成章嵌入其中。

(1)硫及其重要化合物为高一化学必修1的内容,复习时候,不必细讲,点到为止,主要是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回忆,让学生去思考,去解答,把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给出,引导学生去总结思考,其中涉及到许多重要的化学方程式,在复习的时候要求学生边复习,边书写强化。

篇(3)

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谈一谈关于氯气第一课时的一些想法:

一、说教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从教材体系看,它是前一章碱金属学习的延伸,共同完成无机物及其应用学习,又是下一章学习元素周期律的基础,所以本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研究方法看,氯气是典型的非金属,对以后研究其它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具有指导意义。从教育目的看,氯及其化合物在生活、生产上具有广泛的应用,研究它更具有现实意义。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上,本课具有如下作用:①构建知识呈现的有序性,即“结构―性质―用途”;②构建认知规律的有序性,即“事实―分析―实验验证―结论”。

2.教学的目标

a.知识和技能:通过实物展示观察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通过分析氯原子结构特点及实验探究掌握氯气的主要化学性质,认识氯气是一种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

b.过程和方法:通过对氯气性质的实验探究,让学生体会实验探究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通过问题讨论,掌握闻气体的方法,通过探究氯水的性质,体验实验探究过程。

c.情感态度价值观:利用氯气的毒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氯气给生活带来的变化,增强学生对化学、科技与生活之间联系的认识。

3.教学的重点难点:

氯气的化学性质是理解氯气的存在、制法和用途的重要依据,也是后续学习溴、碘的性质的基础,所以氯气的化学性质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学生缺乏化学平衡的知识,较难理解氯水既有氯气单质的性质,又有盐酸和次氯酸的性质。这一部分内容学生如果没有掌握好,将很难理解氯水跟不同物质反应表现出不同的性质,所以氯气与水反应是本节教学难点。

二、说教学任务

1.说重点突破:氯气的化学性质

2.说难点突破:氯气与水的反应

三、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

主要采用:

①实验演示

②实验探究法

③讨论法和归纳法

2.学法

主要从以下几点来引导学生:

⑴课前做好本节内容的预习

⑵指导学生观察和动手做实验,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推理

⑶指导学生讨论、分析、对比和归纳

⑷指导学生练习,巩固新知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上海一化工厂氯气泄露实况。

设问:通过上面的新闻,以及课前学习,你知道氯气那些性质?

学生讨论。

设计意图:从社会实际中引出新学习的内容,培养学生把社会生活情境中的具体问题和理论学习联系起来。让学生知道氯气是一种有毒气体,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实物展示,总结归纳氯气的物理性质

展示一瓶氯气,学生闻氯气的气味,让学生亲身体验氯气泄露现场的状况,学生观察记录,交流讨论,总结出研究物质物理性质的一般思路,同时得出氯气重要的物理性质。

学以致用:在氯气泄露现场,如何运用氯气的物理性质进行自救:

让学生体会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过渡:除了物理方法,我们也可以用很多化学方法,下面我们来研究氯气的化学性质。

3.理论分析

(1)掌握研究物质的方法,结构分析推测―实验探究―解释与结论。(2)推测氯气的化学性质,请学生画出氯原子结构示意图,推测氯气可能的化学性质――活泼的非金属单质。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物质结构决定物质性质的理论。

4.实验探究,观察记录

A.学生动手实验:铜丝,铁丝在氯气中的燃烧。设问:燃烧一定需要氧气吗?让学生重新认识燃烧现象。设计交流与讨论:铁与氯气反应的产物分析;让学生知道氯气是一种活泼非金属单质,与金属发生反应,都是生成高价态的盐,但是液氯为什么可以用钢瓶存储运输?学生明白化学反应需要一定的条件。

B.实验演示:氯气和氢气混合光照爆炸实验,和氢气在氯气中安静燃烧的实验,让学生知道化学反应条件不同,现象就不同。

设置情境:1.某地氯气泄露后,附近绿油油的油菜被漂白了,说明氯气具有漂白性,这句话是否正确?2.某化工厂氯气泄露,工作人员对环境喷水稀释,这是为什么?学生交流与讨论:氯气溶于水有无化学反应发生?假如有,生成物可能是什么?氯水中有哪些微粒?

依据讨论结果确定可行性实验方案进行探究。教师为学生提供药品,让学生分成五组进行实验探究氯水的成分和性质。

提供的药品可进行的主要实验:实验1:将红纸放入一干燥的氯气瓶中;往另一氯气瓶中加水并放入红纸,通过两个集气瓶中红纸的现象差异分析,氯气和水发生了反应,干燥的氯气没有被漂白性,但变成氯水后有漂白性。

实验2:取少量氯水滴在PH试纸上,观察。确定氯气与水反应生有酸性,进一步说明氯水有漂白性。

实验3:取少量氯水通入碳酸氢钠中,观察。确定氯水有酸性。

实验4:取少量氯水滴到硝酸酸化的硝酸银中,观察。

实验5:把盐酸滴到红纸上。

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讨论分析得出氯水的成分,教师通过原子守恒引导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Cl2+H2O―HCl+HClO,并结合课本信息掌握次氯酸的性质。

5.氯气与碱反应,激发思维

从反应 Cl2+H2O=HCl+HClO 推测Cl2与NaOH反应的生成物。Cl2+2NaOH=NaCl+NaClO+H2O。设计意图,让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讲述氯气与氢氧化钙反应制备漂白粉。

再次提问:面对氯气泄露,我们应如何处理?使化学知识再次与生活实际碰撞。

6.借助网络收集的材料展示氯气在现实生活中的重大用途

让学生明白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强调事物的两面性。我们应多使用化学知识的有利面为人类造福。

五、板书的设计(设计意图:使知识更加条理化,系统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第一节 氯气

1.氯气的物理性质:

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易液化;

密度大于空气;能溶于水

2.氯气的化学性质:

(1)氯气与金属的反应

Cu+Cl2 CuCl2

2Fe+3Cl2 FeCl3

(2)氯气与非金属的反应

H2+Cl2 2HCl

(3)氯气与水的反应

H2O+Cl2 HCl+HClO

2HClO HCl+O2

(4)氯水与碱的反应

2NaOH+Cl2 NaClO+NaCl+H2O

2Ca(OH)2+2Cl2 Ca(ClO)2+CaCl2+2H2O

六、说练习

1.书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设计意图:通过方程式的书写使学生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

2.课后作业

推测久置氯水的成分,并设计出可行性实验方案进行探究。

篇(4)

关键词:高中化学;演示实验;新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2-090-1

一、更新观念,注重实验方法

对于演示实验,教师不能单纯理解为成功的演示,教师的演示贵在引导和启发。即使是失败的演示,教师也应从各个方面引导和启发学生,寻找实验失败的原因,总结出教师在做实验时应注意什么问题才能避免实验失败。教师除了准确示范外,更应该注重方法指导和思维启迪,在指导学生操作实验的方法、观察实验的方法、分析实验现象的方法等各方面都必须给予正确的指导和启迪。

例如,苯发生硝化反应的实验,在盛有浓HNO35ml试管中逐滴加入2ml浓HNO3,冷却至60℃水温中10分钟。其中一个班有不同现象,在混合酸中加入苯时过快,产生了红棕色气体,教师此时应及时帮助学生分析。又如,配制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在演示实验前,我提出了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1)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分几步完成?能否直接用烧杯来配制溶液?为什锦么?(2)能否用称量纸直接称量固体氢氧化钠?为什么?(3)定容观察液面时,仰视或俯视对所配溶液有何影响?然后进行演示实验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操作、分析回答问题。和没有做演示实验的班级对照比较,可以发现:做过演示实验的班级学生在分组实验中,操作错误率明显降低:实验条理性明显增强:对实验中的误差及其来源的分析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实验作风也较为严谨。因此,演示实验不仅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了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的原理和程序,而且使学生对腐蚀性固体药品的称量、溶解、溶液转移、洗涤、定容、摇匀等基本操作及容量瓶的正确使用有一个深刻印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二、改进更新,培养思维能力

在新教材中的部分演示实验,由于各种外界条件的干扰,往往表现为实验现象不明显,这不利于学生对实验的观察。我们可以通过改进演示实验,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利于学生对现象的理解。

例如,高一化学(必修2)40页图27原电池示意图。按“活动与探究”的要求实验室很容易做成原电池,产生的实验现象正如教材上所说的铜片上有气泡产生。实际上锌片上也有气泡产生。但仔细观察该图示,发现锌片上没有任何气泡而铜片上出现大量的气泡,难道该图画错了?不是的,该图表示在理想条件下CuZn原电池的反应情况。那么能不能改进实验得到最佳效果呢?锌片上之所以也产生H2的原因,主要有三点:①实验所用的锌片不纯,整片锌浸入稀硫酸中时其表面已形成许许多多的原电池;②Zn片和Cu片之间电阻较大,Zn上的电子难以转移到Cu片上;③所用的硫酸溶液浓度可能过高。针对这三个原因,我选用了刚买的锌片(也可以用锉刀磨掉表面发黑的锌片),浓度为0.1mol·L1的稀硫酸,在用砂纸打磨光亮的铜片上粘上一小块金属锌,这一小块的锌位置要掩蔽,目的是“欺骗”学生。按图搭好装置,结果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锌片上几乎观察不到有气泡产生,而铜片上却产生大量的气泡,实验效果非常明显。

三、引导参与,提高课堂效益

新课程中添加了很多旧教材中所没有的实验,这些实验中有些是操作难度不大而且没有具有危险性的实验。我们可以把这些实验在课堂上让学生演示,并让他们模仿教师,引导其他学生就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描述,启发他们解释现象发生的原因,从而得出实验结论,并就有关的化学反应写出其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

例如,高一化学必修①的教科书中P65实验37:在试管里加入10mL 0.5mol/L Al2(SO4)3溶液,滴加氨水,观察现象。再继续滴加氨水,直到不再产生沉淀为止。

[学生活动]

描述实验现象:有白色胶状物质生成,继续滴加,沉淀不溶解。

……

[教师活动]

讲解氢氧化铝几乎不溶于水,但能凝聚水中的悬浮物,并能吸附色素。

这不仅给学生创造了动手的机会,也给他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成功的体会会给他们以后的学习增添信心;失败的教训、暴露的问题也使他们收益匪浅:实验是做出来的,不是看出来的。

四、精心设计,注重知识渗透

跨学科的综合分析能力是人的综合素质的反映,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综合素质的人才,才能突破学科的局限,使创新有更广阔的空间。因此,设计一些演示实验,尽可能赋予综合的内涵,以培养分析的能力。

例如,氮气与金属镁反应。实验目的:掌握氮气与某些金属反应的性质,培养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实验用品:镁条、白磷、截去底部的广口瓶、水槽、带塞子的燃烧匙。

实验过程与思考:

思考1:如何从空气中分离出氮气?(引导:从有关空气成分证明的实验中考虑)。

……

篇(5)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化学 教学反思

我们使用鲁科版高中化学教材已有一年了。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尝到了新课程对传统教育理念冲击带来的苦涩,碰到了不少的困惑,但是对化学新教材却逐渐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在教学中也取得了一些经验和体会。下面本人就谈谈化学新课程实施一年后的感悟与反思。

一、对新教材的一些认识

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新教材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以贴近生活、生产来体现学科知识的基础性和实用性,在教材中插入“化学史话”“知识点击”等介绍学科的发展史和学科的前沿知识,力求反映现代化学研究的成果和发展趋势,关注与化学相关的社会现实问题,更好地体现化学课程的时代性,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新教材的编写非常重视化学实验的教育功能,增添了“观察・思考”“交流・研讨”“活动・探究”等内容,提倡学生在探究中学会思考、学会交流,在交流中学会合作,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及探究过程,在实验中培养学生观察、表达、思维等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教材的编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我们在教学中全面了解教科书的体系,准确把握教学要求,克服传统的“一步到位”的思想,不随意提高教学难度,以免削减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困惑

1,课时不够

(1)教材的容量大。化学1的教学内容涉及到的知识点有:老教材两学年学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全部知识;物质的分类;氧化还原反应等。基本上是由原来三学年教学内容的压缩、删减后组合成的。尽管新教材对教学内容要求降低,有些知识点到为止,但初中实施新教材后,对学生的要求降低,学生初中具备的化学知识浅陋,到高中一学年接触到那么多的内容,学起来觉得化学知识点零乱,接受起来就比较困难,教师觉得很难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虽然我们都经过了新课程培训,课时不足与教学容量大的矛盾如何解决?

(2)新教材增加了一些实验,但有些实验需要的时间较长,影响教学进度。课堂的活动形式多样化,虽然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学习的效果却很差甚至一部分学生趁机玩耍。实验课增多,虽然课堂的气氛活跃,但是大部分只注重实验过程而不注重从实验中得到结论,测试中连最基本的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都不会写。

2,教学资源匮乏

新教材的化学知识寓于社会、生活、生产之中,在教学中要将课程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才能引导学生将化学学习融人到对具体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解决中,探究活动不仅要在课堂中进行,还要让学生走出教室到社会上、工厂中进行实地调查学习。但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社会能够提供的教学资源很有限,如化学1:教材中讲授的制碱工业;高炉炼铁;硫酸、硝酸工业制取;化学2:石油的炼制;煤的综合利用等在生产流程、具体的操作这些方面。在教学中我们只讲纯理论知识,无法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学生也是一知半解,又怎能把化学知识融人到解决具体的问题中来呢?

3,相关教学辅助资料不配套

新课程已经实施了,但相关的教学配套措施没有及时跟上,这给课程的改革带来一定的阻力,特别是学生用书,大多是改头换面,穿新鞋走老路,里面的习题都是按老教材编写的,学生使用感觉难度大,无法配套新课程的教学,同时也给学生造成一定的负而影响和心理负担。

部分课后习题与教学内容不匹配,比如教材中没有例题,课后习题频频出现,学生做题时无从下手;再如教材中没有提到的知识点在课后练习中也出现,并且综合性强、难度大。如:鲁科版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课后第5题(%)用实验法检测cu2+、Ba3+、Ag+。课标对知识的要求只界定范围,是粗线条的,命题时怎样把握知识点考查的深广度?考试大纲到现在还没确定,不知道高考怎么考?

三、面对困惑,深入反思,寻找对策

新课改实施一年里,面对种种困惑我们郑大一附中高一化学备课组组织教师再次学习“课标”,而且每周至少召开一次教学研讨会,我们郑州市举行了几次化学新课程跟进培训会,为老师解疑答惑;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困惑进行认真的分析、讨论、交流,基本上统一了思想认识。我们认为新课改提倡过程性教学,要不断地在反思中进行教学。

四、走出困惑,达成共识

篇(6)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教学思路

一、高中化学的活动式教学方法

现如今,在我国的普通高中的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一方面,学校和教师甚至是整个教学体系更多看重的是学生的最终考试成绩,而非是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缺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学过程,单向的授课模式,使得课堂教学方式单一,枯燥无味,老师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的思考方式,强制的灌输学生学习书本知识,这样的授课方式主要是注重对化学知识的理论和概念的讲解,而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这种单向的教学,使得学生学习的过程更加的被动,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对学生的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过程非常不利,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另一方面,课堂上缺失互动的环节,让学生被动的听老师授课,被动的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被动的接受老师的教学安排,只能按部就班的学习课堂知识,没有互动的课堂,学习氛围更加压抑,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在化学的学习过程中,老师的单向教学,缺少互动性,使得化学学习过程失去了趣味性,变得索然无味,平淡无奇。本文仅列举两方面的问题,还有许多类似的问题,想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现状,必须从教学的根本抓起,首要目的就是老师转变教学观念,不要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要积极地倡导学生们开展互动式的教学活动,并且以学生为教学的主要对象,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模式和高效率的掌握化学知识为主要目的。例如说,以高一化学苏教版为例,其中第一章节是对氧化还原反应的介绍,通过氧化还原的化学方程式:6Na+2NaNO2=4Na2O+N2,让学生们主动提出问题,类似于什么是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系数与化学反应有哪些联系,氧化还原反应的氧化剂和还原剂是哪个,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新知识,不但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的集中,也提高了老师授课的效率。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老师除了传授学生们化学知识,同时还需要启发学生们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们自主学习,只有二者结合,才能更好的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动手实践能力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二、高中化学的探究式教学方法

高中生进行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们为了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学习能力以及对学生们自主能动性培养,主动的学习和探究化学知识,通过采取现代的教学方式方法和先进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们自身潜在的创造性思维,最终提升每位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学习的的综合素质能力。高中化学的探究式教学方法是指让学生在化学的学科中主动的探究专业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化学的概念、原理和规律。教师在进行化学知识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以对学生的教学为中心点建立为学生的智力的启发和教学的启发工作做到坚实的基础。进行探究教学时,要让学生们在学习的氛围中,指引学生要从日常生活学习中、社会现象和大自然不断变化的现象中,独立自主的为了解决某一个实际的问题而进行探究,让学生们亲自经历发现问题阶段、思考分析问题阶段和最终解决问题阶段,只有经历了整个阶段的时间,学生们才能逐步的养成对事物的观察、思考、研究和解决的好习惯,在面对未知的难题,也会勇敢的提出质疑,进行认真的思考,最终独立的解决问题,通过对新知识的不断探究,进行不断的创新才能掌握化学知识的精髓。教师在进行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情境设计和制造问题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注意力,在授课的同时,适当的时机引导学生们对化学知识的探究,让其能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进而提出了学生们对知识掌握和培养了学生们更高的文化素养。在教课的过程中,教师能够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设计更多的生动有趣、能够引发学生们学习兴趣的问题,例如说,教师为了引进电池的工作原理等相关知识,以我国的国庆六十周年时彩车高能电池为切入点;通过简单的日常的生活现象吸引学生的好奇心,“铜片上产生泡沫”等反常的化学现象,引发学生的探知欲望,让学生们带着疑问自己亲自动手实践操作,经过大脑的认真分析思考,最终通过实践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解决问题。通过实验,学生们了解和学习到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换的原理,对化学能和电能之间的转换过程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样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增强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综上所诉,老师在进行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在满足课程大纲要求的前提下,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总结化学教学中经验和教训,不断的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努力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氛围,创建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艳荣,周荣兰.正确认识新课改中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变化[J].学周刊.2011(16).

篇(7)

关键词 模型建构 化学反应速率 学生认识发展 教学设计 教学实验

化学反应速率是化学动力学的重要内容。化学反应速率内容隶属于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化学反应是化学科学的核心内容,而化学反应条件又是研究化学反应的核心问题。化学反应速率的研究是确定化学反应条件的重要部分。因此,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学习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在高中阶段,化学反应速率的有关内容主要分布在“化学2”模块和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模块,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出现,其学习目标要求定位必然不同,对学生的认识发展价值也存在较大差异。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一线教师往往无法对不同阶段的化学反应速率教学进行准确定位,特别是对于选修模块中化学反应速率的教学,很多老师倍感困惑的是,并不清楚选修模块的教学应该在必修模块学习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哪些认识?即把握不好不同阶段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教学定位。因此,分析不同教学阶段对化学反应速率内容的教学定位,明确化学反应速率在中学阶段的发展层级,并寻找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化学反应速率的教学效果,都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

1 问题的提出

1.1“化学反应速率”教学的已有研究

研究者对化学反应速率的研究主要集中于3类:其一是开发和设计适合学生操作的探究化学反应速率的实验;其二是以化学反应速率内容为依托,体现某种教学设计理念的教学设计;其三是期望提高化学反应速率的教学效果的教学设计研究。

基于对文献的分析,大多数研究对化学反应速率在各个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定位把握不够准确和全面,并且对化学反应速率内容的教学价值挖掘深度不够,有效教学策略还需进一步丰富。

1.2本研究的核心问题

从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本体来看,涉及多个重要因素和变量,这些因素和变量与化学反应速率之间以及因素和变量之间都存在一系列相互联系。这类概念的学习对学生的认识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但是要帮助学生建立与化学反应速率这一核心概念相关的诸因素变量,并认识这一系列因素变量之间关系的一般规律,形成系统认识,并不容易。模型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有助于厘清复杂概念、变量等之间的关系,便于帮助学生建立系统认识,发展学生的系统思维。因此,针对化学反应速率这一涉及多个因素变量的化学概念,设计基于模型建构的教学,有助于实现化学反应速率的教学价值,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本研究的核心任务为:

(1)建构化学反应速率的认识模型;

(2)深入分析不同阶段化学反应速率内容的教学定位,明确其发展层级;

(3)基于模型建构的“化学反应原理”模块中化学反应速率的教学设计及实施,通过学生访谈和问卷调查检验教学效果。

2 “化学反应速率”的认识模型及发展层级

2.1“化学反应速率”的认识模型

建立以化学反应速率为核心的多因素变量的关系模型,有助于提高化学反应速率内容的教学效果,是本研究的基本假设。通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反应速率的认识模型,见图1。

图1模型中包括化学反应速率的宏观影响因素和微观影响机理。通过微观影响机理(碰撞理论和活化能理论)建立了各个宏观影响因素——浓度、温度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推理关系,有助于发展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的系统认识。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化学反应,压强的改变也会影响其化学反应速率,但是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机理最终也是反应物浓度的变化引起的,因此模型中没有明确将其标示出。

另外模型中也体现了对化学反应速率各影响因素的定性认识和定量认识,通过对各影响因素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关系的建立,有助于深化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与各影响因素关系的认识,进一步发展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的系统认识。

2.2“化学反应速率”内容的发展层级

从《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对“化学2”和“化学反应原理”模块化学反应速率内容的目标要求可以看出,不同学习阶段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学习目标定位是不同的,在高中必修阶段对化学反应速率内容的学习要求主要为定性认识,如知道化学反应有快慢之分,知道温度、浓度、催化剂能够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

在高中选修阶段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学习要求较高。首先选修模块要发展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认识,即知道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能通过实验测定某些化学反应的速率,能够比较同一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和不同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其次经过选修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该认识各影响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一般规律,包括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内在机理,各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程度,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等,形成对化学反应速率的系统认识,发展学生的系统思维,从而具备初步调控化学反应速率的能力。

基于对课标中关于化学反应速率内容的目标要求分析,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学生认识发展层级如图2所示。

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速率内容的教学中,主要定位于发展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的第2层级和第3层级的认识。

3 “化学反应速率”模型的教学功能价值

基于对化学反应速率的认识模型的分析,我们认为其功能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3.1明确和完善认识化学反应速率的角度

学生经过高中必修阶段的学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认识主要是从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化学反应快慢的表征)和影响因素(浓度、温度、催化剂)2个角度,只是初步建立了对化学反应速率的表层认识,此种水平的学习功能较低。

在高中选修模块的学习中,在构建模型的过程中,扩展了认识化学反应速率的能量角度——活化能,即帮助学生能够基于活化能、碰撞理论等建立各影响因素与化学反应速率的推理关系,使学生能够解释为什么温度、浓度、催化剂等因素能够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掌握了其微观机理。基于活化能概念,学生就可以掌握要改变速率,可以有2种途径:其一是改变绝对活化分子数,具体可以通过增加总质量或提高温度来实现;其二是改变活化能本身,具体可以通过使用催化剂来实现。能量角度的加入,不仅能够增加学生基于化学反应速率知识的解释力,而且使学生初步具备了调控化学反应的思路。

3.2发展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认识

在“化学2”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定性地认识到了化学反应速率的外在表现,知道浓度、温度和催化剂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浓度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加快,温度升高,化学反应速率加快;使用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这些定性认识的水平较低,但却是发展到定量研究化学反应速率的基石出。

在“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学习中,通过构建模型,发展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认识。主要表现在能定量计算化学反应速率,能比较2个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能设计实验方案对化学反应速率进行定量测量,能明确各影响因素与化学反应速率之间的定量数学关系。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的认识从定性发展到定量,促进了学生认识方式类别的发展。

3.3帮助学生形成对化学反应速率的系统认识

通过构建模型,可以提升学生对反应速率的系统认识水平。学生就可以解释与化学反应速率有关的现象,判断和比较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甚至可以基于对各因素的系统分析,选择合适的因素人手干预和调控化学反应速率,并设计相应的实验方案。如对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应该选择改变哪些因素来调控其化学反应速率?优先选择哪个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系统认识是提高调控化学反应速率能力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

3.4帮助学生体会模型建构的思想和方法

化学反应速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分子碰撞理论这一理论假设模型,质量作用定律和阿累尼乌斯公式这些表征化学反应速率的数学模型。在学习这些模型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以化学反应速率为核心的涉及各个因素变量的认识模型。在接触和学习这些模型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学习到很多有价值的化学科学研究方法和化学学科思想。

早期人们对于化学反应的认识为,反应物分子之间发生相互碰撞,于是就发生了化学反应。但是,历史上科学家注意到改变不同反应物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不同,这一现象激发化学家深入思考,如果所有的碰撞都会发生化学反应,那么各反应物浓度的改变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就会相同,而且化学反应速率将会快得不可思议。因此化学家又提出了有效碰撞的假设,最后在提出活化能、活化分子和研究反应历程的基础上,提出较为完善的碰撞理论。这一理论模型的构建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

数学模型是对所研究问题进行一种数学上的抽象,即把问题用数学的符号语言表述为一种数学结构。通过数学模型的逻辑推理、求解和运算,就能够获得客观事物的有关结论。化学反应速率方程是在大量实验经验的基础上得出的数学模型,是浓度与化学反应速率之间的数学关系。不同的化学反应,其反应物浓度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关系是不同的,速率方程实际上是一个经验公式。因此这一数学模型的建立过程有助于扩展学生对规律研究的认识。

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认识模型,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这一类涉及多因素或多变量的概念的学习思路和方法。

4 “化学反应速率"教学的关键问题及教学策略

根据化学反应速率认识模型和发展层级的分析,在“化学反应原理”模块,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教学有2个关键点,其一是引导学生认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微观本质机理,其二是帮助学生建立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系统认识。

4.1化学反应速率的微观本质认识问题

引导学生认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微观本质机理,使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的认识从宏观发展到微观水平,是帮助学生认识化学反应速率的一般规律的重要方面。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引入模型中的能量角度,在微观水平上建立各影响因素与化学反应速率之间的推理关系,这对于学生定性建立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也非常重要。尽管学生已经在绪言课中学习过有效碰撞、活化能、活化分子等概念,但是从学生的前测问卷来看,学生并没有形成主动地利用这些理论解决化学反应速率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先设计一系列实验探究,让学生初步从定量和半定量的水平上理解浓度、温度和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然后通过驱动性问题“为什么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有影响”,引导学生建构推理关系的路径,并配合微观动画模拟,深化学生的理解。

4.2化学反应速率的系统认识问题

建立3大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包括建立一系列定量关系,使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的认识从定性发展到定量,从孤立发展到系统,不仅是认识化学反应速率一般规律的重要要求,同时也是初步形成化学反应速率调控能力的基础。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设计合适的学生实验,让学生定量测定各单一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情况,并比较各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程度。另外,还应引导学生认识某一因素内部各变量对反应速率影响的情况,因此教学中可以选取浓度因素进一步研究,设计指向不同反应物浓度变化的实验方案,可以帮助学生经历实验测定数据、处理实验数据、寻找数据之间的关系,建立数学关系模型,体会数学模型建立的过程和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浓度与反应速率之间的定量关系,从而认识到改变不同反应物的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不同,提高学生调控化学反应速率的能力和针对性,提升对化学反应速率认识的系统化水平。

5 基于模型建构的化学反应速率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5.1教学设计思路

基于以上分析,“化学反应原理”模块基于模型建构的化学反应速率的教学可以分为2个课时。第1课时主要通过实验探究和理论探究,建构化学反应速率的认识模型的各个因素变量,初步发展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认识和系统认识;第2课时主要通过扩展模型中的定量关系,如深入定量探究浓度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借助阿伦尼乌斯公式(温度、活化能与反应速率的定量关系),发展学生对各影响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关系的系统认识,并通过实际情境应用模型,活化模型,体验模型的有效性。基于模型建构的教学设计简要思路如表1、表2所示。

5.2教学效果分析

为了验证“模型建构”在化学反应速率内容教学中的效果,本研究选取了北京市某重点中学高中二年级2个教学班级为被试对象,分别按照以上基于模型建构的化学反应速率教学设计方案和传统的教学方案进行2课时的教学。问卷前测表明2个班级的起点水平是相当的。教学结束后,组织了问卷测查,测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认识(包括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计算以及化学反应速率与各影响因素的数学关系)、认识化学反应速率的角度(主要是看学生是否建立了认识化学反应速率的能量角度)、对化学反应速率认识的系统性情况。

(1)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认识情况

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认识情况,从基于物质的反应速率定量计算、基于物质的反应速率与方程式系数关系、不同化学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计算比较、定量测定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浓度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数学关系(速率方程)等方面进行测查。

结果表明,基于模型建构的化学反应速率的教学在发展学生的定量认识的几个方面都优于传统教学。其中定量测定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方面实验班显著高于对照班(sig=0.000)。另外,基于物质的反应速率定量计算和反应速率与方程式系数的关系已经被教师提前至必修模块学习,教学中没有涉及,2个班对这2方面的掌握情况没有显著差异。

尽管实验班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认识水平较高,但是仍只是达到了层级发展的2级水平。即学生已经掌握了化学反应平均速率的计算,以及基于具体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方程式系数的关系。基本掌握了定量测定化学反应速率的思路方法,能够理解平均反应速率和瞬时反应速率的区别。在比较化学反应的速率方面,学生能够比较同一化学反应在不同条件下的化学反应速率。但是仅有41.40%的学生能够正确比较不同化学反应之间的反应速率大小。即学生掌握的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计算是基于具体物质(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反应速率,在基于化学反应的速率的定量表示和计算方面欠佳。

另外,绝大多数学生不能主动利用浓度、温度、活化能等与化学反应速率的数学关系——速率方程或阿伦尼乌斯公式明确说明各影响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关系。

(2)建立认识化学反应速率的能量角度的情况

关于认识化学反应速率的能量角度的建立,有助于学生深入认识各影响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微观本质。学生是否具备了认识和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能量角度,主要是看学生在解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时以及选择合适的调控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时,能否主动地从能量角度解释其内在机理。通过分析问卷测查,发现实验班认识化学反应速率的能量角度情况显著好于对照班(sig=0.000)。综合对能量角度的考查来看,实验班学生的表现比较稳定,说明实验班学生已经初步建立起了比较稳定的认识化学反应速率的能量角度,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认识已经从宏观水平发展到微观水平。测查结果也表明,学生用能量角度分析纯学科问题的情况比分析实际情境中问题的情况好。

(3)对化学反应速率认识的系统化水平

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的系统认识包括:建立全面的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建立浓度、温度和催化剂与反应速率间的推理关系;建立各影响因素间的定性关系;建立浓度、温度、催化剂与化学反应速率之间的定量数学关系。通过分析测查结果,可以发现实验班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认识的系统化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班(sig=0.000)。

实验班学生大都已经建立起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各因素间的关系,建立起各因素与反应速率之间的推理关系,能够定性地分析和解释各因素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内在机理。但是学生对各影响因素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数学关系的主动外显表现明显较弱。由于定量关系方面的表现较弱,学生对反应速率的认识处于初步系统化水平,即化学反应速率发展层级的第2层级。

6 研究结论与启示

经过教学实践及教学效果分析,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模型建构对化学反应速率教学是有效的,实验班学生的表现证明了这一点。

(2)化学反应速率认识模型的建立能够促进学生的认识发展,使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的认识从孤立(必修阶段)发展到系统,从宏观发展到微观,从定性发展到定量,丰富了学生的认识方式类别,同时活化能这一能量角度的加入,也丰富了学生认识化学反应的角度。

(3)教学设计方案有效地落实了选修阶段化学反应速率的教学目标

我们将选修模块化学反应速率的教学目标定位于化学反应速率发展层级的第2层级和第3层级。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表明,定量测定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用碰撞理论(活化能、活化分子)解释浓度、温度和催化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机理、定性感知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大、定量认识催化剂对反应速率影响呈指数级等目标已经较好落实。

(4)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认识的教学目标还有待于进一步显化

课标明确指出,选修模块化学反应速率的教学应该注意发展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认识。然而,经过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认识仅处于发展层级的2级水平,并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的3级水平,即没有达到通过化学反应速率与浓度、温度及催化剂之间的数学关系模型深入理解各因素之间以及各影响因素与反应速率之间的关系水平。其可能的原因有:第2课时,教师在课堂上虽然努力引导学生通过寻找数据之间的关系,建立化学反应的速率方程,但是学生并没有理解到教师的真正意图,学生的理解仍然是认为教师希望通过数据培养大家定量研究化学反应速率的意识,对于定量的结果没有给予太多关注,而且教师在实验结束后的总结部分也没有给予明确的说明;另外教师在第2课时的总结提升部分,仅从定性水平进行总结,强调催化剂的作用,没有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定量关系,也会影响这一目标的落实。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在这些方面进行改进,注意将设计思路和核心教学目标外显化处理。

(5)教学设计中的实验设计及实施还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

教师在2课时的教学中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实验,这些实验对加强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认识有一定效果,如学生对定量测定化学反应速率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教学效果分析却表明,这些实验的教学效果远远没有达到要求。其主要证据是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数学关系没有建立起来。另外,从学生后测中陈述的对实验目的的理解来看,直到完成学习,学生对几个实验的目的并不是很清楚。还有,第2课时学生实验占有教学时间过长,影响教学进度,也是一个待改进因素。

综合对实验的分析,可以看出,尽管教师设计的实验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但是由于教学实施过程中实验设计目的的外显化程度不够,或者没有在实验结束后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因此学生对实验设计的意图理解还不到位,影响了这些实验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