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单位管理论文

单位管理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4-26 08:59:4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单位管理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单位管理论文

篇(1)

工程设计涉及到工程质量、投资、节能及养护,其设计的好坏将对工程项目产生巨大的影响。首先,监理单位尽早参与到初步设计中,对工程施工中可能会出现的质量问题预先与设计单位商讨,提出设计解决问题办法。如地下室长结构防水在设计阶段进行工程质量控制,远比施工出问题后再来处理更有效果。其次审核建筑工程建筑、结构、给排水、电气、暖通等各专业施工图轴线、坐标等是否对应。模拟施工现场环境以及施工方法,看施工图是否具有施工难度和可行性,否则,不仅会增加施工的成本,而且还会影响到施工的质量以及工程的顺利进行。最后重点审视施工图的细节部分,由于很多施工图的细节缺陷导致工程质量问题的发生。保证勘察设计文件符合工程建设要求就可对建筑工程质量的保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对施工现场及技术管理优化

工程所需的物质、施工人员以及机械设备都需要通过施工现场及技术管理有条不紊的逐步建设成建筑物,因而施工现场及技术管理正确已否是工程顺利进行的关键,也是工程质量得以保证的根本所在。对此,监理单位就应全面系统地、专业地参与施工现场及技术的管理。2.1优选施工队伍。工程质量受多种原因影响,施工队伍从工程的开始就一直牵扯和操控着工程的每一个步骤,所以施工队伍的素质、能力等等均对工程的细节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监理单位配合业主在工程招投标阶段,通过资质等级、信誉口碑、实际工程业绩科学合理地选择有力的施工队伍,才能为搞好工程质量打下坚实基础。2.2.协调参建单位关系。工程建设中参以单位众多,为保证工程顺利开展各单位沟通协调就尤为重要,监理单位应积极协调好业主、勘察设计、施工、材料供应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关系,为工程创造出良好的施工环境。2.3对施工技术方案与设备的控制。施工技术方案正确与否,是直接影响工程质量控制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为此监理单位应在审核施工技术方案时,必须结合工程实际,从技术、组织、管理、操作、工艺、经济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综合考虑,力求方案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工艺先进。如基坑工程需要针对地形地貌、地质、周围建筑及地下管网、地下水以及天气等方面来制定,确保基坑工程安全可行。在工程施工阶段,监理单位还应针对施工现场条件、建筑结构型式、施工工艺、施工组织管理、机械设备的选型及其使用操作要求等方面对机械化施工方案进行评审,使之装备合理、配套齐全,使建筑机械充分服务于工程建设。2.4对环境的控制。影响工程质量的环境因素较多,有工程技术环境、工程管理环境、劳动环境等。环境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复杂而又多变,如气象湿度、暴雨、大风、高温、严寒都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因此,监理单位应根据工程特点和具体条件,针对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采取可靠管理措施进行控制。此外监理单位还应加强冬季、雨季等特殊季节施工中混凝土工程、土方工程、深基础工程、水下工程及高空作业质量和安全的有效管理措施,使工程质量避免受到冻害、冲刷、干裂、坍塌等危害。2.5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在工程建设中新科技、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能有效减轻工人的操作强度和提高工程质量,满足工程使用。监理单位应协同设计单位、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积极推行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应用及创优,如支撑系统采用承插式脚手架取代普通钢管脚手架可有效减少脚手架用量,提高模板的安装速度;窗台及外突线条滴水线使用统一标准制作的PVC滴水条,既保证工程质量又减少施工工序。

3加强工程关键节点质量控制

3.1对工程测量的管理。工程测量是工程各工序是否能按照设计要求准确定位实施的保证和关键,因此监理单位应认真审核施工单位的测量方案和测量报告,对施工全过程测量放线进行旁站和复测,尤其是监控好施工控制网的建立及维护、不同施工单位施工标段之间平面及高程的平顺连接。3.2对高大模板支撑的管理。工程施工中高大模板支撑体系失稳和坍塌将直接影响混凝土结构工程质量和安全,监理单位应从方案设计及计算、专家论证、架体材料选择、安装、验收及监测等方面进行管理,尤其是架体纵横向间距、步距、纵横向剪刀撑设置以及连墙杆件等环节入手,认真做好高大模板支撑的施工质量监控工作。3.3对防水工程的管理。工程渗漏水将会造成房屋使用功能的损坏,监理单位应根据设计及规范要求重点监控地下室地板及墙、屋面、消防控制室、卫生间、配餐间、洗衣房等有防水要求的部位,采用旁站和检测的手段加以控制以保障工程质量。3.4对室内管道安装的管理。建筑工程拥有给排水、电气、暖通、弱电、消防、煤气等复杂管道,且它们都是分别由各专业设计人员设计,往往在安装时这些专业管道交叉碰撞矛盾较为突出,因此,监理单位应认真熟悉各管线综合平面、剖面布置详图,根据工程实际情况与设计、建设、施工等人员共同研讨,及时合理解决此类问题。

4结论

工程监理是工程质量建设的参与者和管理者,为更好保障工程质量以及提升自身质量管理水平,可采取对设计阶段管理、施工现场及技术管理、强化关键工程节点质量管理等优化措施,全面、系统、重点的对工程质量进行管理,以期达到良好的质量效果。

参考文献

[1]建设工程监理规范GB/T50319-2013,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3

篇(2)

(一)有利于卫生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需要卫生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与控制工作除了需要相关的审计机关以及会计部门参与之外,还必须建立并完善卫生事业单位内部的会计监督体制,确保所制定的内部会计管理控制策略得以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执行。同时,加强会计管理与控制工作还能够使得单位管理过程中能够及时的而准确的获得财务信息资料,保证卫生事业单位的资金以及财务收支得以平衡,确保卫生事业单位的正常业务得以顺利开展。

(二)对完善卫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系具有积极作用通过实施卫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与控制策略,能够及时的体现并反映出单位真实的经营与财务管理情况,从而及时的为单位的经营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使得卫生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体系得到完善。最大程度的对卫生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以及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合理管理,减少卫生事业单位产生的经济损失。

(三)卫生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体制适应经济体制改革需要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卫生事业单位是我国国民经济构成的重要成分,其是一个独立经营与自主发展的经济法人,通过合理的财务管理与控制工作能够有效的开展内部会计监督工作,确保及时的发现财务管理工作中的漏洞,保证单位的财务状况及相关信息真实、可靠,保证国家拨款和单位的收入得到充分利用。

二、卫生事业单位会计管理控制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合理的财务预测及控制手段当前,我国的卫生事业单位经营活动所需要的资金主要以财政拨款为主,因此在会计管理工作中,预算是单位财务处理工作的重要工作。但是,由于预算编制执行能力不足,且不重视管理工作,导致在实际的工作中只是凭感觉、经验估计等方式来保证财务成果。例如,部分卫生事业单位的内部没有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部门,部门之间的预算协调难度大;虽然编制了项目支出细节,但是细化程度不足,导致出现了资金铺张、浪费的问题,影响到了预算的严肃性与控制作用。

(二)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缺陷导致执行力下降因为单位内部的财务控制意识较为淡薄,导致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能够在实际的实施与使用过程中发现财务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由此而导致会计内部财务控制制度不能够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解决财务工作中的相关问题,造成财务工作效率下降。例如,资金预算精度不足、收支不能得到合理控制、不能与其他的部门之间形成有效的沟通、单位管理与财务控制工作脱节等问题。

(三)人才建设与管理体系不完善卫生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管理与控制部门存在专业人才缺乏的现象,而且在管理过程中因为人才评价体系、奖罚机制不完善,导致人才及队伍建设能力不足。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卫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及控制工作的持续稳定发展。

三、卫生事业单位会计管理控制措施分析

(一)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财务预测及控制策略通过信息化建设操作,能显著改善卫生事业单位的信息质量,使得财务预测及控制能力得到增强。在卫生事业体制改革的背景下,相关利益群体开始转为外部债权人、所有者权益人和其他的潜在投资者,这就要求卫生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工作中需要及时的提供相关的财务信息。这时,通过信息化测量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就成为了卫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实施的切实需要。同时,这也是增强卫生事业单位财务信息规范性的重要途径。卫生事业单位可以根据具体条件建立一个透明的内部会计信息标准体系。基于权责制的应计指标对既有的内部现金流转信息系统加以修正,并将信息分配至资产负债表中,使得财务信息能够客观而精确的将会计主体可利用资源体现出来,并能够及时的计量出不能产生效益的资源消耗。同时,需要建立卫生事业单位自己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管理理念等融入到财务管理系统当中,构建起“管理型”的网络软件,从而提高单位的会计信息处理能力。

(二)做好预算控制,完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卫生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及控制过程中,需要在预算制定过程中持续对预算模式以及编制方法方面进行修正,通过合理引入绩效预算的方式使得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得到完善。同时,要保证各个环节必须严格按照所制定的制度执行,通过授权控制的方式让各级担任起管理责任,形成完善的责任体系。

篇(3)

随着现代社会的深入发展,各类非营利组织也日益发展并壮大,它们的运营管理机制以及资源的配置方式逐渐影响并不断推动着当前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发生转变。非营利组织也被称之为非政府组织、志愿组织等。它是指那些不以营利为目的,投身于志愿性公益活动的非政府的社会组织,又被称为第三部门。其基本价值取向定义为公益性,宗旨是积极无偿提供公共服务。学界普遍认为非营利组织具有自组织、非政府、非营利以及志愿四大特性。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事业单位运营管理模式与非营利组织之间是有很大不同的:(1)活动领域上的不同。一些组织(如掌握行政权力的组织、进行企业化经营丧失公益性的组织),是包含在事业单位中的,但在非营利组织中是被排除在外的。而一些人民团体(例如工、青、团、妇等组织)以及无法律地位的纯民间的草根组织等,是带有公益性质的却并不被包括在事业单位的范围之内。(2)组织的独立性不同。当前事业单位由于是政府主导并设立的,行政化倾向比较严重,组织的日常运转以及绩效评估等几乎都被上级主管部门控制着,组织自身的独立性很弱;然而非营利组织则是独立性、自治性都很强的非政府组织,其与政府之间是一种平等对话,相互合作的契约关系,并不受政府的支配。(3)制度背景与设立方式上的不同。事业单位是国家对社会进行控制的工具,是由国家根据自身在行政管理上的需求自上而下建立起来的,为政府服务的,是计划经济下的产物;而非营利组织是在公民民利不断发展,社会关系不断调整完善,公权与私权充分发育的情况下自下而上发展推动起来的,它在一定程度上是公民自治运动的产物。

二、事业单位运营管理机制向非营利组织转变的必然性

1.资源配置不合理

事业单位作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主体,应该在服务过程中重视公众需求,积极为公众服务,但是,在目前一些事业单位中存在着“独大”、“独管”的垄断现象,导致公共服务与需求之间出现对立和矛盾。这集中表现在事业单位由于运营管理上的不足,导致服务质量差、效率低,无法有效满足公众需求。“在传统体制下,事业单位长期忽视服务性,而以增加或者至少维持事业运转费为其主要目标。”当代社会是多元化的,人们在兴趣、价值观念以及经济利益等各方面都高度多样化,政府很难通过统一的公共服务供给来满足所有公众的需求。然而,非营利组织的产生及其发展正是社会多元化需求和利益结构多元化的客观结果,它积极支持并很好地体现了社会的“自由”以及“多元化”的价值诉求,它所追求的价值也正符合当前社会变革背景下公众的需求取向。因此,非营利组织的出现能有效满足社会的多元化需求。

2.政治色彩浓厚,行政化倾向较严重

由于目前政府职能正在由“全能型”向“有限型”方向转变,政府一般不会直接提供公共服务,而是从宏观上提供政策方向并进行监督,以及为组织的日常运作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事业单位作为国家公共服务执行者的角色而出现,隶属于政府的各个部门,一直以行政化的管理模式进行,而这种行政干预较强的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目前,我国整体社会关系的发展模式正经历着由“大政府、小社会”向“小政府、大社会”的转变,因此,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应该是政府干预较少的市场化,大众自主参与的社会化以及服务范围及资源的公共化。事业单位应积极适应社会转型,向构建公共服务性政府的方向变革。目前“包括注册社会团体、注册民非、未注册民非、人民团体、其他准政府社团、草根组织在内的我国民间组织总计8200004个”。随着民间组织的发展壮大,社会参与度也普遍提高。与此同时,公共服务的理念也不断深入人心,这些都为事业单位向非营利组织的转化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支撑。非营利组织自身独特的非政府且非营利性质有利于社会大众和法律法规的监督,有效地避免了政府的行政干预,其特有的灵活性以及社会支援性能够极大地降低相关社会保障的成本。

三、事业单位运营管理现状

1.自身独立性缺乏

由于政府部门对自身职责的定位模糊以及非营利组织当前发展不够成熟和完善等原因,很多转制后的事业单位———“非营利组织”,大多是从政府的职能部门中转化而来的,甚至直接在政府指令下部门自行建立的,这些因素直接致使非营利组织失去了其自身的独立性,在组织理念、组织活动和职能上以及运行体制上过分依赖政府,并没能真正具备民间性、自治性的非营利组织特征。

2.自身管理能力较为欠缺

在事业单位的转制过程中,由于受当前多数营利性组织的影响和原有组织运营管理习惯的影响,组织内部的创新力严重不足,实施监督和运营的相关部门的作用也无法积极有效发挥,而且刚由事业单位转制而来的非营利组织工作思路不够清晰,工作目标模糊且责任感缺失,仍把转制后的组织当作盈利工具以及谋取自身各种利益的手段,致使转制后的非营利组织和真正意义上的以纯公益性为组织运作目标的非营利组织相差很远。例如先前引起公众热议的郭美美事件,使得民众对红十字协会提出了质疑,对类似的慈善组织也失去了信心,红十字协会近半年来的受捐额度也因此大幅度下滑。这些消极事件都是由于组织缺乏科学有效管理,进而淡忘组织目标和宗旨所致,极大降低了组织在公众中的公信力。

3.监督机制需要完善

首先,在事业单位向非营利组织转化过程中,通过有效明确的监督主体对组织内部的操作运行进行监督是至关重要的,然而,虽然我国对非营利组织进行监督的实施主体不少,但是部门分工模糊、界限不清、人力资源不够充足等原因严重影响了政府部门的监督效果,不能对非营利组织进行有效的约束和监督。其次,绩效评估实施不到位。即使事业单位成功转化为非营利组织,但是其仍与政府等原来的业务主管部门保持着密切的特殊关系,在对绩效进行评估时很难做到真正的客观公正。而且在进行绩效评估时没有严格的评估标准或制度来规范评估行为。

4.资金来源不稳定

改革之前,在我国行政化运作体制下的事业单位,是由政府主导管理的,然而,非营利组织则强调的是对组织进行自治,不受政府的约束。运营管理机制的转化给组织带来的直接影响便是组织的经费来源问题,在转化前事业单位的运营主要靠政府的资金以及优惠政策来保障,一旦转化为自主性强的非营利组织后,将面临组织经费来源不稳定的困境。国外非营利组织发展较为成熟,组织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靠社会募捐、政府资金支持拨款以及服务收费和会费。目前我国的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不够成熟稳定,在失去政府拨款资助和政策扶持的情况下,筹资能力无法得到有效保证,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事业单位向“真正”的非营利组织的转化。

四、推动事业单位运营管理机制转变的对策

事业单位的组织运营管理模式向非营利组织的转变可以更加有效地满足民众的公共服务需求,弥补过度行政化的局限性以及市场失灵的缺陷,进一步实现社会资源的整合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社会朝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因此,要针对事业单位中具体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有计划的按步骤进行改革。

1.建立并规范非营利组织的人事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对于逐步转化为非营利组织的事业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起适应当代市场经济社会的非营利组织模式的人事制度,针对两者间工资水平差别以及社会保障的差异,在合理范围内通过年金制度予以补偿。目前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把事业单位和非营利组织中关乎工作人员切身利益的制度,例如人事及社会保障制度等,进行有效衔接,尽快实现政策制度的相互平衡和一致,提供人员流通渠道,促使人才在两组织间的自由畅通流动。在此基础上,要严格执行国家相关的人事、工资及社会保障制度,引导并促进转化后的非营利组织逐渐形成灵活有效、规范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建立健全规范合理的聘任、薪酬、晋升、福利等基本管理制度。

2.保证非营利组织的自治管理,积极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具有独立、自主性质的非营利机构,无论其由任何背景的人或组织发起,都绝不可以以任何理由甚至借口来干涉它的正常运营和管理,经过转制后的事业单位必须与原主管单位在运营管理上做到分离,建立互相支持的新型关系,进行自主决策并独立承担责任。积极完善对转制后事业单位的政策支持体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加大力度落实所属行业的优惠政策,例如,落实社会公共福利、社区公共卫生等社会服务机构的税收优惠政策,使其逐渐转化为普遍性政策。其次是强化财政方面的支持,在事业单位转制初期,政府应从财政预算中定额拨款来对其进行资金扶持,也可以通过向非营利组织购买服务的方式扩大非营利组织影响力。

3.合理定位转化后的非营利组织,建立内、外部自律机制

转化后的非营利组织要有明确的自身定位,对服务目标、空间、对象等要准确地界定并积极地寻找,并不是简单地提一些不切实际目标口号。在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号召下,组织更要有明确且被成员认同的社会服务宗旨。同时,要不断改进和创新,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造出新的服务观念和内容。非营利组织的管理最为重要的一点是要做到透明化。因此,机构中内部和外部自律机制的建立至关重要,即内部的自我监督机制以及外部行业间监督自律机制。内部的监督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在非营利组织内建立具有第三方性质的监事会,主要对组织内的财务情况进行监督,防止资金被恶意挪用、滥用等腐败现象的出现。(2)依靠上下级的权力结构关系,有效发挥机构董事会在组织运行管理中的监督作用。(3)通过相关行业制度有效预防组织内部的违规违法行为。行业自律,就是在非营利组织之间成立有利于此类行业积极发展及合理运行管理的行业协会等组织,对组织实施监督。

4.多渠道筹集资金,提高非营利组织的自我补偿能力

篇(4)

1.1缺乏对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从众多事业单位办公室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的事业单位都没有对办公室档案管理工作进行充分的认识,对其重要性不够了解。不管是从单位领导还是职工方面来讲,都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对管理职责与年度考核上,也没有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指标进行纳入。这样的现象也就导致了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对自身工作的不自信,认为档案管理工作对于事业单位的发展起不到作用。另外,单位对于办公室档案管理的认知不足,有的单位甚至缺乏基本的资金投入与档案软硬件配备,这也严重阻碍了办公室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

1.2缺乏高综合素质的办公室档案管理人员从档案管理学的角度来看,事业单位的办公室档案管理工作不仅是一项专业性极高的工作,更需要技术性较强、专业素质高的工作人员来进行。而当前的情况最为突出的也就是人员素质问题,因事业单位的特殊性,在人事改革的过程中,由于机构调整和重组,工作人员与岗位之间会发生变化,这就导致了一些不具备专业档案管理能力的人员或者说业务能力不强的人员从事了办公室档案管理工作。而对于这些专业素质不高,业务能力尚有欠缺的职工来讲,单位没能给予一定的培训与指导,也使得职工对工作产生消极情绪,更不利于办公室档案工作。

1.3缺乏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各样的现代化技术与手段运用到事业单位管理工作中。就事业单位的办公室档案管理工作而言,特别是网络技术的运用,给办公室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而由于对档案工作的不重视,缺乏资金的投入,许多事业单位在引进现代信息技术到办公室档案管理工作上做得不够好。而为了档案资源的信息化与数字化,并逐步实现事业单位内部资源共享,更应该结合现代的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进一步促进事业单位办公室档案管理的信息化与现代化水平。此外,因从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缺乏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了解与应用,对于灵活的设备与软硬件使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也是导致现代化信息技术得不到有效利用的重要原因。

2事业单位加强办公室档案管理的创新思路

2.1建立并完善办公室档案管理制度首先,制度的完善是任何管理工作的前提,想要提高事业单位的办公室档案管理工作,就必须有一个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建立办公室档案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并不断完善其制度环境,以保证办公室档案工作的规范性。其次,必须依据事业单位办公室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并不断从制度上来改进和促进档案管理的规范性与科学性,以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需要。同时,要提高从业职员对办公室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建立相应的约束机制来引起重视,要求职工严格的执行档案管理的制度规范,并逐步构建和完善制度。

2.2提高办公室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水平办公室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高低是决定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为了更好的管理办公室档案,人员的因素必不可少。前面介绍过,办公室档案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性较强,综合性高的工作,因此,其对于从业人员的要求也较高。事业单位必须明确好办公室档案管理的岗位职责,从能力与责任上来完善队伍建设,出于岗位变动的考虑,要确保档案管理人员的整体水平,应不断开展能力培训与实践性的培训活动,以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能力与知识,进一步提升其管理经验,增强责任感,扎实档案管理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知识,以此来确保事业单位办公室档案管理工作的队伍水平。

2.3推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的运用事实上,档案管理向信息化网络化发展是未来的必然发展趋势,也必然是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方向。所以,在实际的办公室档案管理工作中,应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充分运用起来,切实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方面来指导档案管理工作,实现档案工作的现代化发展。可以通过借鉴国外一些先进的档案管理经验,利用光盘、缩微等技术,或者声像等技术来实现事业单位办公室档案工作的数字化。除此之外,还应加大对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投入,并加快现代化管理进程的发展,以充分发挥出信息社会中档案管理的价值。另外,必须加强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经费投入,通过资金的投入,与加大宣传力度,促进办公室档案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

3结语

篇(5)

机关车辆管理是为机关中心工作服务,保障的重要方面;机关车辆管理水平也是机关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为事业机关单位的日常工作提供快捷、安全的用车服务;机关单位的车辆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机关单位管理水平和对事业机关单位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机关车辆管理代表机关形象。车辆管理的科学性影响着机关单位的日常工作和形象问题,公车管理制度在油费、洗车费、维修费都要做好相应的记录,然后机关车辆管理中心在财务部门进行好成本预算,根据实际情况登记好每辆车的加油量、维修费用及洗车费。车辆管理中心也定期核对车辆的使用情况,对每辆车的核对无误后,再向有关部门反馈。要建立起车辆保养维修等有关部门专门管理制度,提高有关事业机关部门的重视。建立起车辆管理相关责任分配制度。此外,制度的健全固然重要,有关部门也要严格按照制度具体实施执行。提高机关车辆管理的意识,为机关单位赢得社会利益和提供高效率的服务。提高对机关车辆管理及工作的认识,保证机关部门对车辆管理有效管理的进行。

2建立规章制度

机关车辆要高效科学的使用,就要建立相关的车辆管理制度。机关车辆的使用要严格按照有关部门的统一管理和调度的规定,部门用车和个人用车要区别开来,机关车辆用车要遵循先领导、后科室、先急后援的原则。正常工作期间,车辆的调配都由办公室安排,事业机关部门用车统一实行派车制度,要提前一天想办公室提出申请。由配车局签字后,再由办公室统一调度安排车辆。要严格按照“定人定线”的车辆使用制度这不仅是加强机关部门对车辆的使用管理制度的要求,还是深入贯彻落实道路安全行驶的要求,做好没有特殊情况,各个部门除高层领导固定用车外,统一由办公室调培车辆。没有制度的管理是不科学的管理,根据机关部门改革的变化和职能的转化,机关部门对车辆管理出现的新问题,做出健全车辆管理制度改革,吸取先急后援的管理经验,做出了有效地车辆管理来协调机关部门的整体管理。健全车辆管理制度后,加强公车编制审批的管理强度,对机关车辆的编制、调配做出严格的规定,严格按照人员安排及领导级别来配车,服从办公室的调配。对机关部门车辆的购置、保险、维修、加油等方面大力引进管理机制。从各机关单位对车辆管理需求,就要求机关单位的车辆管理的制度具有政治的强制性,在相关规定上也必须遵照规章制度。在日常实际操作上,严格按照机关车辆管理的制度规范使用车辆,来保证机关规章制度的有效实行。

3科学安排、合理调度车辆

机关单位对车辆的需求量是很大的,要科学的安排车辆的行程是极其重要的。合理调度车辆,就要在细节中好好把握。机关事业单位的有关部门对每天的日常车辆安排,必须具有远见性、细节性。对提前一天提出出车要求的,要及时了解出车的任务、目的地,合理有效、统一安排车辆。在出车的地点、方向一致的情况下,可以让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乘坐一辆车。在安排车辆时,也要注意出车的任务和时间,对于紧要事情,要优先发车。对于车的性能,出车任务,出车时间要求的不同要合理调度不同的车辆。为了及时完成出车任务,提高车的灵活性,科学安排、合理调度车辆。针对一些突发紧急事件,相关部门要做出明确的规定,根据需要紧急用车的实际情况,及时处理,合理调度车辆。防止对紧急事件处理不当造成的不良后果,制定合理的用车制度,提高用车的灵活性。时刻保持良好的用车状态,做到紧急时间随叫随到。保证每天值班的车辆外,在现有车辆通讯的情况下,随时掌握车辆空闲的信息,利用车辆使用的实际需求,掌握车辆使用的特点和规定,选择备用车辆保持良好的车况,能够做到及时、快速、安全为一体的出车要求,应对急需。

4以人为本,提高驾驶员素养

车辆管理工作的核心应该是一批具有责任意识,素质高的驾驶员队伍,驾驶员在机关车辆管理中的作用非凡。驾驶工作外表看似简单,但是在事业机关单位中,因为紧急突发事件,要在外地长时间处理事务时。会遇到天气恶劣,道路崎岖,这就要求驾驶员具有很强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对驾驶员本身的车技来说无容置疑。为了完成任务,驾驶员起早贪黑,在其他工作人员可以在乘车的时候稍作休息,但是驾驶员在一路上就必须克服困难,集中精力。这不仅是对驾驶员自身身体素质的考验,也会是对驾驶员的事业心的考验。驾驶员的职责就是急办案人之所急,想办案人之所想。在车辆行驶安全的前提下,就要节约时间,赶速度,协助机关相关部门人员完成任务,做出自己的贡献。驾驶员在具有车辆安全行驶的技术前提下,理应还具备一定的技术素质和政治觉悟。在遇到经济突发事件时,有能力去协助工作人员。提高驾驶人员的安全意识;在驾驶员优质服务意识中,培养勤俭节约的思想,要提倡人性化的管理模式。

5对机关车辆进行保养

机关车辆的使用不仅多,而且情况复杂。对机关车辆要实时维修保养,以此来面对不同突发事件。对机关车辆的预防和保养制度,是车辆正常运行的前提。对车辆定期状况的检查,对车辆进行检测、维修,来准确掌握车辆的基本情况。对车辆情况准确无误掌握,才能确保车辆的指挥配调。对于车辆的一般基础情况,如车型、使用性能、定期保养等都要有充分的了解。使得驾驶员可以有效地对车辆实行全局把握和办公室对车辆的及时调度。要确保车辆调度准确无误,保证车辆运行的流畅性,就要全面消除车辆的不利面。对于车辆的实时线路及车辆出行的天气变化等,都要与机关单位的相应部门进行有效地联系。要切实掌握用车情况,及时解决车辆的使用问题和程序性问题,对突发状况实行及时补救,保证用车任务的顺利进行。认真贯彻车辆的保养制度与全面维护,加强车辆运行的质量和安全。对机关单位的车辆零部件及车身进行全面维护保养,及时有效了解车辆的实际情况,减少车辆突发事故的发生。为了对车辆管理做到有序的调配和安排,不断改善车辆管理制度,把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需求、不同状况的车辆调配,合理科学的研究出方案。驾驶员对自己驾驶的车辆要做到定期检查,进行维护保养,车容、车况的及时保养,安排驾驶员掌握一些基础的汽车维修知识,掌握临时排除故障的技能。能够及时有效的解决突发故障,提高机关有关部门车辆出行效率。确保任务的完成。提高信息的准确性,推动机关有关部门用车的科学性,完成制度建设的完整性。

6结论

篇(6)

近些年来,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于深化,事业单位不仅仅是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发挥着越来越为重要的作用和积极意义,而作为事业单位各项工作核心的会计工作更是处于极为重要的位置。然而,从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事业单位会计体制依然面临着诸多的困境与难题,如果不能够及时加以解决的话,不仅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事业单位其它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也会导致国有资产的浪费与流失。由此可见,对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研究尤为重要。事实上,现阶段事业单位现行会计制度的主要问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相对滞后于公共财政的改革历程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部门争先创优意识不断增强,争相开展这样或者那样的项目,都迫切需要发展资金。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各地各级政府的配套资金众多,相关的法规和政策都对其比例做出了详细规定(根据近几年的统计,按各种比例汇总至少占到120~140%),这些财政专项资金由部门管理,部门认为,单位的钱都是自己的钱,随自己怎么用,想怎么用就怎么样。因此,各单位往往就从个人和部门的立场出发,更多的是考虑怎样才能争取更多的财政专项资金,提高各方面的水平,很少考虑怎样合理安排财政专项资金,正确发挥财政专项资金所带来的社会效益与积极效用。此外,由于部门经常性经费与支出存在着一定矛盾,所以,单位不得不把经常性资金放在项目资金中,以此名义支出。

2.记账基础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第一,对于专项资金所划分的界限并不明确。专项资金是用于专项事业的资金,是重要的公共支出部分。但在现实分配中,对于那些资金用于专项分配,哪些应该纳入专项资金的管理尚缺乏明确指示。因此,专项资金的界定不明,在管理和核算上存在较大的问题。与此同时,在相关的会计科目上存在着易混乱,不规范的现象。第二,项目资金收支核算不规范,在显示的专项财政分配中,各地基本都存在问题。例如在预算的编制与执行、专项资金的收入和支出均不平衡等方面。

二、对事业会计制度改革与创新的分析

适应社会发展形势,按照公共财政改革的要求,借鉴企业会计理论探索成果,明确会计信息质量标准。切实提高质量信息的要求,自觉维护现行事业会计制度准则,增设财政专项财政的会计科目和报表。具体来说。

1.树立先进的理念

摒弃旧观念,不断提高个人的科学意识,强化依法理财观念。首先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财政管理能力。统筹协调好当前和长期的发展关系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和政绩观。要统筹处理好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关系,经济对社会发展的关系,强化财政支出和收入的结构内容。以财政违法处罚条例作为提醒自己的警钟,转变专项资金的管理观念,提高对专项资金的认识。

2.明确改革的思路

对于当前专项资金没有明确的目标,公费分配不合理,一些单位经常占用专项资金,专项资金的收入和支出严重不平衡等问题,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分类管理专项资金,提高专项资金使用率;第二,认真落实专项资金的综合预算;第三,控制人员支出增长过快势头,控制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第四,加快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转变专项资金管理的方式方法。

3.明确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加强单位财务人员和审核人员的培训,加强专项资金核算尤为重要。规范专项资金首要应进行分类核算。对于一些经常性的项目支出或支出的下级科目,进行整理归类,不用反应其收入来源。对于发展性项目应该在专项资金的收入和支出上加以反映,事业单位应该在专款的收入和支出进行反应,进行单独核算。

三、结语

篇(7)

1.1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工作缺乏标准,无权威性

财务管理制度是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是预防问题出现的重要环节。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业务流程标准化程度差,财务处理流程常因人而变。合法性控制差。已制定的制度形同虚设,执行不严。制定修订不及时、不完善。对票据等重要性认识不足,管理不严。财务人员受企业法人干扰严重,独立自主的开展财务工作和履行财务监督职责和困难。

1.2财务人员素质与业务水平较低,与单位实际管理要求有差距

财务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在现代经济条件下,财务政策和财务知识变化很大,而财务人员知识更新速度明显滞后,知识结构陈旧老化,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观念淡薄。在国家社会公众利益与单位利益发生冲突时,有些财务人员不能坚持原则,不照章办事,反而讨好领导,睁只眼闭只眼,揣着明白装糊涂,领导咋交代就咋办。财务人员参与经营管理能力差。随着经济的发展,财务信息要求更加及时、灵敏、准确,而当前财务人员普遍不能很好的适应经济发展需要,仍然认为财务工作就只是算账、记账、报账。只要自己的工作不发生账务差错就心安理得,财务人员还没能突破传统的报账型财务思维定势,没有充分发挥管理型财务的职能。

1.3预算编制不完善,经费使用缺乏计划性

因受传统计划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在单位预算编制过程中,普遍存在:预算编制缺乏单位发展战略的明确指导,缺乏前瞻性。预算编制的时间晚、周期短、内容简单、项目资金预算编制不细致、预算外资金与预算内资金相脱节、编制不全面,缺乏科学性。预算工作缺乏整合思想,缺乏整体性。预算编制与单位实际运行相脱节,缺乏客观性。

1.4单位资产管理不清晰、不全面

(1)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普遍存在“重购买、轻管理”现象。固定资产的使用、维护、处置、出租、调拨、报废等方面不规范。有些单位长期不对固定资产盘点和复查,一些固定资产不入帐,存在帐面资产与实际资产不相符等问题。

(2)通过虚列开支、资金返还等方式将单位资金转移到本单位财务部门帐外,私设小金库,工款私存,大额开支使用现金,白条抵库等违反财务规定的问题。

1.5国土工程项目很少做成本分析

(1)领导不重视,财务人员水平不高,许多国土单位本着省人、省事目的没有按财务管理规定进行成本核算。

(2)国土单位基础国土、市场国土交叉进行,目前的财务记帐方式不细,分类不全,无法开展成本核算。

2加强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2.1不断转变观念,开拓思路,创新管理体制,推进财务工作思路的转变

(1)在记帐方式上,由记帐性财务、报帐财务、事务性财务向管理性财务进行转变。传统财务管理主要是核算、记帐、算帐、报销等事务性工作,现代财务管理人员要适应现代企事业单位发展要求,除了具备基本的技术能力外,还应具备协调能力与控制能力,具备综合,分析,判断的能力,积极参与企业经营管理。通过熟练运用各项账表中的数据财务信息,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对比,分析评价企业经营业绩,对经济趋势进行预测,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更多、更全面的财务信息,为领导决策和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充分发挥经营管理型的财务职能。

(2)财务管理由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跟踪监督的转变。在合同签定、设备采购、重大经济决策、工程的招投标管理等过程中积极参与,做到财务管理事先有依据,事中有监督、事后有结果的全程管理体制。

2.2不断夯实财务管理基础,推进财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

(1)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相互约束机制。国土事业单位目前多是事业身份,内部企业管理双重运行方式。单位要在国家财政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建立起操作性强、适应性强的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流程。对现金管理、财产审批、审批权限分配、财务计划制定、资金筹集与使用等各方面都要有具体、标准的规定,做到制度管人、责任到人,确保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化、合理化和规范化。

(2)提高财务人员素质教育,培养适应新形势的专业财务管理队伍,使财务管理专业化。新形势对单位领导、财务人员素质和业务能力、管理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单位领导要带头学习有关财政、财务的法律法规,不断提高执行财务管理制度的自觉性,增强财务管理、依法理财和财务决策的能力。二是全面提高财务人员业务素质、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三是大力推进财务工作电算化、信息化工作。四是大力提高财务分析能力,通过各种分析数据,为单位的经济活动提供决策依据。

2.3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强化以预算为中心

财务管理模式,增强财务管理的计划性单位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财务管理,而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就是采用预算方式。为加强单位预算管理,应做到:

(1)加强认识,转变观念,认识预算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成立预算管理机构,强化预算管理的法制性。根据各煤炭勘查单位实际情况,可成立预算委员。

(3)实行零基预算法,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全面落实“零基预算”预算编制方法,摒弃“上年基数+本年调整”等方法。

(4)加强对预算执行过程的监督,坚决执行预算,维护预算的严肃性。

2.4不断改进财务管理的薄弱环节,切实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1)加强财务控制作用。财务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通过财务控制,有助于实现公司经营方针和目标,保护单位各项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资产流失;有助于保证业务经营信息和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各国土单位应逐步建立比较完整的财务控制体系,在组织规划控制、授权批准控制、预算控制、实物资产控制、成本控制、风险控制、审计控制等方面应逐步完善,确保单位的财务控制能力越来越强,越来越规范。

(2)积极预防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是现代企事业单位面对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尤其在我国市场经济发育不健全的条件下更是不可避免,财务风险客观存在于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一个单位的财务风险包括投资风险、筹资风险、现金流风险等。单位在进行财务风险管理时。首先要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健全完善风险管理机构和内部控制制度。其次必须坚持均衡、稳健、独立和适时等原则。再次是要重点分析本单位的财务风险点在那里,如资金结构是否不合理、负债比重是否过大、投资是否科学、日常经营策略是否得当、应收账款回收是否及时,不良资金占用是否偏大等。最后是要建立有效的风险处理机制,增强抵抗财务风险能力。

(3)做好应收账款和现金流管理。单位在市场经营过程中,合同应收账款缓慢或迟迟不到已严重影响各单位可持续发展,各单位领导和财务管理工作必须高度重视,并采取必要措施来有力推动本项工作。因此,从源头控制,建立应收账款防范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一是加强应收账款的事前管理。在应收账款尚未发生前,对合同谈判、签约阶段就应进行管理。二是加强应收账款的事中、事后管理,欠款由专人负责。三是对客户实施动态资源管理,实行动态监督。

(4)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必须建立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落实目标责任制,加强设备验收和使用管理,建立固定资产清点盘点制度,确保固定资产帐帐相符、账卡相符、账物相符、账实相符防止固定资产流失。同时利用固定资产管理软件,对所有固定资产实行计算机管理。在项目经营和实施中,有效开展成本核算工作。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