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30 08:53:3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人才流失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中小企业人才流失人才管理员工流动
【Abstract】Smallandmedium-sizedenterprisesoccupytheimportantpositioninthesocio-economicdevelopment.OurcountryhasalreadyjoinedWTO,hasreallybecomeamemberintheeconomicscommunityoftheword.Smallandmedium-sizedenterprisesareinthekeyperiodsofthereformanddevelopmenttooastheimportantcomponentofournationaleconomy.Butthebraindrainishamperingit’sprogress.Thistextattemptfromsmallandmedium-sizedenterprisescurrentsituationofbraindrain,impactonsmallandmedium-sizedenterprisesofourcountryandreasonanalysisstartwith,seekandcontrolsmallandmedium-sizedenterprisesmeasureofbraindraineffectively,inordertopromotehealth,fastdevelopmentofsmallandmedium-sizedenterprisesbetter.
【Keywords】Smallandmedium-sizedenterprisesBraindrainTalentsmanageemployeeturnover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再加上我国已顺利加入世贸组织,国门已逐渐打开,越来越多的外国公司及大型集团将参与我国市场的争夺,因而,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而人才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并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于我国的中小企业而言,由于其财力、物力有限,不可能与大企业比资金、比实力,因而人才,尤其是优秀的人才对我国的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就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由于社会、历史和自身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人才在我国的中小企业中往往难以发挥自己的才能,人才流失现象相当严重,给企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如何降低人才流失率,留住优秀的人才已成为我国中小企业目前急需解决的一个棘手的问题。
一、研究我国中小企业人才流失问题的目的和现实意义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批企业家创办了中小型企业。他们与国有大中型企业一起,为我国在短短20年的时间内解决经济短缺、实现温饱、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中小企业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正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并日益为世人所关注。进入90年代,世界各国对中小企业的认同感较之过去也有了很大加强。1993年以“中小企业走向2000年”为题的世界中小企业大会(北京)的召开便是一例。我国在这方面也有所行动,1993年5月、7月和1994年6月份分别举行了“中国乡镇企业与世界中小企业对接大会(北京)”、“中意中小企业合作研讨会(米兰)”和“中德中小企业研讨会(波恩)”等国家级有关中小企业的学术活动。
近20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使我国的中小企业获得了有史以来的巨大发展。多种经济类型的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体制改革过程中的地位日趋突出。它们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是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我国的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次的风风雨雨,在活跃城乡经济、开发新产品、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满足城乡居民生产、生活需求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我国的中小企业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例如,生产力过剩和消费需求不足对中小企业的不利影响,融资困难,经营管理落后,行业壁垒的存在等。在这些困难和问题中,人才流失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中小企业的人才流失率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且在流失的人才中大部分流入了外企或合资企业[1]。其中,较大比例是中基层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他们具有特有的专长,有管理经验,是企业的中坚力量。人才高比例的流失,不仅带走了商业与技术秘密,带走了企业的客户,使企业蒙受直接的经济损失,而且增加了企业人力的重置成本,影响了工作的连续性以及工作质量,也影响了在职员工的稳定性和忠诚度。尤其是企业大量的人才流失更是会带来严重后果,如不加以有效控制,最终将影响到企业持续发展的潜力和竞争力,甚至可以使企业走向衰亡。
今年初,《中国青年报》的问卷调查就显示,人才流失已取代融资困难、配套服务跟不上等问题而成为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因而,研究我国中小企业人才流失的现状、影响、原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对现今的中小企业便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使我国的中小企业在留住人才,有效控制人才流失方面形成一个初步的方案,以降低人才流失率,优化企业的人力资源结构,这便是本文的最终目的。
二、关于人才流失问题的研究现状及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一)管理学对人才流失问题的研究
管理是对组织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成组织既定目标与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其核心在于对现实资源的有效整合[2]。而现实资源既包括物力、财力,也包括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任何一个组织必需的资源,而且也是最重要的资源[3]。如何对人进行管理,提高其工作效率,对一个企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管理学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对人性的不同假设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对人也有着不同的激励措施。从受雇人、经济人到社会人、管理人再到自我实现人,体现着管理出发点的不断变化。
管理学对人才流失问题的研究侧重于激励方面。激励就是通过影响职工个人需要的实现来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引导他们在企业经营中的行为[4]。只有有效地激励在职员工才能减少企业的人才流失。激励理论的研究大多是围绕着人的需要实现及其特点的识别以及如何根据需要类型和特点的不同来采取措施影响他们的行为而展开的。比较著名的激励理论有: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V.弗鲁姆的期望值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的公平理论,也称为社会比较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的强化理论等。
除上述理论之外,还有美国心理学家海德首先提出的归因理论以及挫折理论,波特—劳勒的激励模型等。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如何激励企业的员工,从而提高其绩效和满意度,最终达到减少企业人才流失的目的。
此外,管理学还从控制、领导、改进人际沟通、塑造共同愿景、创新工作流程、提高绩效考核等方面提出了有效减少人才流失的方法,为我国的中小企业提供了借鉴。
(二)经济学对人才流失问题的研究
经济学对人才流失问题的研究侧重于人才流失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
人才的流失,特别是优秀人才的流失,对企业而言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企业很难快速招聘到其急需的人员,尤其是高素质人员;(2)企业新招来的员工需要一定的时间熟悉企业的环境和工作;(3)人才流动到竞争对手企业对自己是一个直接的威胁。此外,更换一个专业人员的代价可能是离去人员工资的1—2.5倍[5],优秀人才的替换成本则更大。
美国马里奥特(Marriott)公司曾在两个旅馆业子公司进行了一次大型调研,结果显示,如果员工流动率降低10%,营业额就可增加5—1.5美元;即使将员工流动引起的损失按最低数额估计,员工流动率降低10%,这两个公司每年节省的费用即可超过利润总额[6]。
希金和崔喜(TimothyR.HinkinandJ.BruceTracey)认为:员工的流失会使企业增加五大类成本,分别为:(1)分离成本:包括辞职面谈成本、各种手续成本以及对员工的补偿费等;(2)招聘成本:包括广告成本、付给中介机构的费用、申请者及招聘人员的车马费及杂费等;(3)选拔成本:包括面试费用(可能是多次面试),对应试者的学历和资格的检查费用、体检费以及行政管理费用等;(4)雇佣成本:包括行政管理费用、工作安排费用、上岗培训成本、正式培训成本以及制服成本等;(5)生产损失成本:包括空缺成本、离职前的生产损失成本、新手的失误和浪费带来的成本以及管理混乱带来的成本费用等。
将员工流失的成本进行量化是很困难的,但是从上述理论我们可以看到,员工流失带来的成本不仅包括可见成本,如招聘成本和选拔成本,同时也还包括很多不可见成本,如生产损失成本等。由此可看出,员工流失率过高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因而降低员工流失率是势在必行的。
(三)人力资源管理学对人才流失问题的研究
人力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一个组织(企业、机关、学校、军旅、教会等)内部的个人特征和个人行为,目的是通过对本组织内部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和使用,实现本组织的既定目标。因此,招聘、培训、开发、劳动报酬等便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内容[4]。对一个企业而言,其人力资源管理是做为一个整体过程而存在的,因此企业要从根本上减少人才流失,就应注重这一整体过程的各个环节,而不应只注重某一方面。
1.招聘:招聘是企业留住人才的第一道关口。企业在招聘选拔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招什么样的人才能既符合职务需要,又能招得进留得住。为此,在招聘过程中应坚持能岗匹配原则以及注重对个性、品质的考察。
2.人员配置:即量材而用,根据人才的特点来分配合适的工作,实现人员与职务的协调匹配,做到适才适能,人尽其才。
3.发展和培训:要留住人才,必须把企业发展目标和员工的个人发展目标结合起来,追求企业与员工的互利发展。为此,要做好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和员工培训,并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4.薪酬与工作环境:对更高水平薪资待遇的追求,是优秀人才跳槽很常见的原因。而宽松的用人环境、舒适的工作环境对人才也有极强的吸引力。
5.激励:要注意关注职工个体的需要,以“投其所好”才能事半功倍。
6.绩效考核与制约机制:要实现留住人才的目标,单靠激励是不够的,要激励与制约并举,公开、公正、合理的对绩效进行考核才能有效留住人才。
(四)国外学者论降低人才流失率
1.对影响员工流失因素的研究
关于影响员工流失的因素,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
贝文(Bevan)认为,公司内部因素的作用比起外部的吸引来说更能影响员工流失,而且员工做出离开企业的决定是基于离开的愿望和流动的容易程度。
崔喜(Tracey)认为,员工之所以跳槽,首先是企业对他们不信任,他们对自己做的工作没有自;其次是工作条件差,而工作要求又很高;最后是报酬低。
汉姆和格雷卡斯(HamandGriffeth)研究后发现了几个与流失率密切相关的因素,包括:(1)性别;(2)年龄;(3)家庭负担;(4)对工作的满意程度;(5)对工作的期望;(6)物质补偿;(7)业绩和提升机会;(8)工作的复杂程度;(9)企业的激励措施等。
肯尼迪和福佛特(DavidJ.KenndeyandMarkD.Fulford)认为,影响员工流动的因素包括明显因素和不明显因素,其中明显因素包括:(1)年龄;(2)收入;(3)工作性质;(4)个人发展事业的决心;(5)预期未来的发展前途;(6)员工调动工作的态度等。而不明显因素包括:(1)性别;(2)种族;(3)婚姻状况;(4)家庭人数;(5)教育背景;(6)工作任期;(7)以前调动工作的经验等。
迪瑞(MargaretA.Deery)则发现:影响员工流失的因素除了报酬、工作预期等因素外,管理人员与员工之间缺乏交流以及员工流动文化(企业内关于员工流动的合法性和可接受程度的信念和价值观)也是影响员工流失的重要原因。
2.对如何降低人才流失率的研究
在如何减少人才流失问题上,阿洛兹(ClaudioFernadezAraoz)认为,招聘适合企业的员工是关键。从招聘开始就应该注意尽量挑选那些优秀的、愿意长久呆在企业的员工是防止员工流失的最好办法。迪瑞(Deery)也承认招聘的重要性,并认为,要留住员工,必须改善招聘甄选的过程,包括个性测试等,找出更适合本企业的员工。
目前,在我国工商管理部门登记的中小企业已有800多万户,占全部注册企业的99%;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和实现利税也分别占全国的60%和40%左右;流通领域零售网点中,中小企业占了90%;90年代以来的工业新增产值中有75.5%是中小企业提供的;近年来外贸出口总额中近60%是中小企业创造的;约75%的城镇就业岗位来自中小企业[1]。由此可见,我国的中小企业正以其规模小、数量庞大、行业分布广泛、经营灵活等特色以及同大企业的分工协作关系,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并已成为我国经济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人才在我国的中小企业中却往往难以发挥自己的才能,期望和结果存在的差距使得人才流失现象相当的严重。如何才能留住人才尤其是优秀的人才便成为我国中小企业目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因而研究我国中小企业人才流失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对现今的中小企业便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中小企业人才流失的现状
人才流失指的是属于特定群体、组织、地域的专门人才或其他有才能的人,离开自己原来所依附或服务的对象,而到了另外的群体、组织和地域。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才流失,实际上指的是由于竞争主体的地位、环境、条件、实力相差较大而导致一定时期内在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一方的人才单向地向优势一方转移,双方的人才流动呈现出较强烈的不均衡性和不平等性。
我国的中小企业由于社会、历史和自身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使得其地位、环境、条件和实力在竞争中均处于弱势地位,人才在企业中难以发挥自己的全部才能。因而,人才流失现象相当严重。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中小企业的人才流失率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自1982年以来引进的大学本科以上人员,民营企业流失率为18.5%,其中硕土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流失率民营企业已达到14.7%和33.3%[2]。这些人当中的相当一部分流入了外企或合资企业,其中较大比例是中基层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他们具有特有的专长,有管理经验,是企业的中坚力量。前不久,某大学社会学系对国内62家民营企业所做调查也发现,民营企业中的中高层次人才及科技人员在公司的工作年龄普遍较短,一般为2—3年,其中最短的仅为50天,最长的也不过5年[3]。
目前,我国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已从国家统一调配的管理体制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转变。企业已从被动地接受国家配置的员工成为真正自主的用人单位;个人已从被动地服从国家分配转变为可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择业的劳动者。在这种人员流动相对宽松的制度下,中小企业在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的同时,保持住员工队伍的稳定,避免和减少由于员工的流失而带来的一系列损失就显得更加重要也更加困难。
二、人才流失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影响
人才高比例的流失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后果,最终可能影响到企业持续发展的潜力和竞争力,甚至可以使企业最终走向衰亡。具体说来,人才流失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影响主要有:
1.人才流失会造成企业的技术和经验流失
人才高比例的流失,会带走企业的商业与技术秘密,而这些都是企业经过投资,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后才拥有的,甚至是一个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的保证。当一些关键人才(如各个层次的专业技术人员)离开企业时,他们很可能把这些秘密一起带离企业,使得企业的竞争力受到巨大影响,并可能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效率,使得一些关键步骤无法正常运行。
2.人才流失会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
人才流失造成的损失最终都会反映到企业的经营成本上,造成经营成本的上升,如老员工离职后的生产损失成本及新员工的失误和浪费带来的成本等。同时,企业要重新招聘、培训新的员工,所以企业人力资源的原始成本和重置成本也必然上升。
3.较高的人才流失率会使得顾客的满意程度及忠诚度下降
员工在一个企业中工作的时间越长,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就越多,也就越了解该企业的顾客的需要,越熟悉企业的经营运作情况和业务工作特点,因而也就更能为企业的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由于顾客并不是直接接触企业的管理人员,而是通过第一线员工的服务与企业接触并与这些员工建立起信任关系,因而当这些员工离开该企业后,可能会导致企业产品和服务质量的下降并影响到顾客对企业提供的服务的满意程度,顾客与企业的关系也很可能会随之破裂,甚至可能随流失的员工一起流入竞争对手企业,进一步削弱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企业必须再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经费才能招徕新的顾客。
4.较高的人才流失率会影响在职员工的稳定性
如果一个企业的人才流失率过高,会使得企业员工队伍过于不稳定,从而使一些员工认为企业没有能力吸引并留住人才,并感到本企业没有发展前途,因而更加重了人才流失。
5.较高的人才流失率会影响人员管理和培训的质量
若一个企业没有稳定的员工队伍,则人员管理就会复杂得多,这在无形中也增加了企业的管理成本。而且由于较高的人才流失率,使得企业不愿投入大量资本进行员工培训,这也就进一步恶化了员工的职业技能,使得员工认为自己在企业中没有发展前途,从而更加剧了人才流失。而企业也由于大量的人才流失而不得不对员工始终从较基础的培训开始,企业的培训计划无法很好的实施,进一步影响了员工职业技能的提高,最终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6.大量的人才流失影响了工作的连续性
企业的各项工作都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中的一部分,因而当大量的员工流出企业时,企业的各项工作的衔接性必然受到极大的影响。同时,同一工作由于人员的更替,新任员工对工作必然要有一段适应的过程,从而也会影响到同一工作的连续性。
7.人才流失会使竞争对手的竞争力提高
人才流失大多会在本行业内发生,他们或是自己创业、自立门户,或是流向竞争对手企业。无论何种情况都有可能增强本企业竞争对手的实力,使得强“敌”弱我,形成更大的竞争力反差。
三、我国中小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探讨
人才流失不仅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成本,企业必须为此付出高额的招聘及培训费用,同时也降低了企业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如何降低人才流失率成为了我国众多中小企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总的说来,影响人才流失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如性别、年龄、报酬、工作预期、企业文化等,但这些因素概括起来不外乎两类,即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亦即人才流失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一)我国中小企业人才流失的内部原因
1.企业的管理体制存在弊端
我国的中小企业尤其是其中的个体私营企业在创业初期大多使用家族式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虽然在一定阶段和范围内有着其他模式所不可比拟的优势,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弊端也就很明显的暴露了出来。企业发展的历史使得人们在聘用人才方面习惯表现为对外人不放心、过分集权、任人唯亲、选择标准欠科学、论资排辈等,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局限性。由于近亲繁殖,使得在企业中形成一股无形的压制外来人员正确意见,甚至欺负外来人员的歪风。担任重要职务的低素质的近亲可能用自己的喜好来指挥外来人才,致使外来人才对企业缺乏认同感,不愿与企业同舟共济,并最终导致外来人才流出企业。而且由于权力的过度集中,使得中下层管理人员的权力有限,因而过分依赖高层管理人员,尤其是过分看中企业主的个人能力,这就使得外来人才觉得没有更多的发展余地,更高职务的提升比较困难。这同时也使得高层管理人员获取信息的通道减少,信息量变小,因而决策失误的风险加大,最终可能带来严重后果。
2.企业的人才管理理念存在误区
我国的中小企业在人才管理上往往存在着很大的误区。一方面企业往往视人力资源为人力成本,当企业处在高速发展阶段时,对人才的需求较强,人力就是企业获取利益的工具;但当企业遇到困难,甚至多项业务陷于停顿时,人力就成为企业的负担。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财力有限以及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往往认为人是雇来为企业赚钱的,通过支付工资的形式就可以给予他们应得的报酬,而较少考虑到应给予他们其他的激励,如职务的提升、富有挑战性的工作等。因而大多中小企业不愿意在人才上进行投资以使其开发增殖,至于职业生涯设计就更无从谈起,致使企业内的人才往往觉得前途渺茫,动力不足,从而最终选择离开;企业外部的人才则会认为在该企业中没有发展余地而不愿进入该企业。
在人才的使用过程中,我国的中小企业对人才也往往存在着不切实际的期望,总认为一旦重用了某人,就要马上为企业带来收益,否则便没有留下来的价值。这种观念既不能发现真正的人才,也不可能给人才太多的发展余地,甚至会使人才觉得压力过大而选择离开该企业。即便企业挑选的都是一些已有一定业绩的优秀人才,这些人才也还要有一个适应本企业的过程。真正正确的人才管理理念应注重善用人才,善于让优秀的人才发挥其潜力,作到择其所长、避其所短、量才而用。
3.企业的人才管理策略欠科学
我国的很多中小企业往往习惯于用高的薪酬来吸引人才,但同时又不能制定出一个合理的薪酬系统,没有完整的绩效考核体系。在绩效考核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只凭印象行事,过于看重企业主的个人评价而没有科学的方法体系,因而汇总出来的考核结果往往不具有真实性和科学性,对企业的指导作用也就变得微乎其微了。另一方面,企业不能以科学的理论来认识员工的不同需求,更无法设计出针对不同需求的员工的激励措施,将薪酬与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生硬分离,结果使得员工的士气和忠诚度受到影响。
在管理过程中,我国的中小企业对人才往往只重引进不重培养。而且在招聘过程中没有坚持能岗匹配原则,往往喜欢高学历人才,而不论其是否适合本企业的发展需要。不少中小企业出于对员工忠诚度的怀疑以及考虑到成本问题,对员工没有一个成型的人才培训计划。同时,企业主与员工之间也缺乏沟通与联系。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及内部组织结构的日益复杂,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观点和意见也有日益隔阂的趋势,最终使得工作的开展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到整个企业的发展前景。
4.企业对待人才流失的态度及流动的容易程度也会影响人才流失率的高低
如果一个企业的文化认为员工流动是合理的,是容易被接受的,且员工有较高的自由度选择是否离开该企业,那么企业的人才流失率就可能较高。相反,若企业认为应保持稳定的员工队伍,从而形成排斥人员流动的企业文化,且当人才要离开企业时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则这个企业的人才流失率会偏低。
(二)我国中小企业人才流失的外部原因
人才流失的外部原因则主要表现为外部环境对企业人才流失率的影响,这又包括整个社会对员工流动的合法性和可接受程度的信念和价值观;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潜力及稳定性;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及完善程度;竞争企业的竞争措施等,具体说来有:
1.社会整体所持的信念和价值观会影响具体企业的行为。若整个社会对员工流动的合法性持肯定态度,认为人员流动有较强的可接受程度,则企业的人才流失率可能偏高,反之,则会较低。
2.若整个社会的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且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及稳定性,则受宏观经济的带动,企业也可能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和更快的发展速度,从而可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会相应增加,且能支付更具有吸引力的薪酬,因而整个社会的员工流动率会偏低。反之,则会偏高。
3.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也会对企业的人才流失率产生影响。若整个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即相对于社会提供的职位而言,劳动力过剩,则人才不会轻易产生流动以避免失业的风险。相反,若整个劳动力市场供不应求,则人才可能能够比较轻易的找到更具有吸引力的职位,从而人才流失率会相对较高。同时,若劳动力市场已趋于完善,则对人才的随意流动的约束会加强,使得员工流动的随意性降低。反之,人才流失可能较容易发生。
4.若竞争对手提出具有竞争力的举措,如更高的薪酬、更好的福利、更具有吸引力的职位、更广阔的发展前景等,则本企业的人才可能会选择离开而流入竞争对手的企业。本企业的人才流失率会相应的偏高。相反,竞争企业的人才流失率会偏高。
(三)针对企业不同层次员工的具体原因分析
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具体企业中各个不同层次的员工其流动的原因又有其侧重的方面。若将企业的员工划分为三个层次,则其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层次:管理人员
管理人员往往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与综合素质。他们的社交能力强、思想敏锐、工作上有一定的创造性和开拓精神。这类人员往往十分注重自身的发展以及自己的管理思想能否实现。因而对管理人员而言,使其产生流动的原因主要有:(1)在该企业中不能满足其对自身发展的需求,向前发展的希望不大,职务的提升比较困难。(2)企业的权力过分集中,使得中下层管理人员的职责范围有限,以致没有被信任感。(3)职位的创新机会少,工作简单枯燥,使得管理人员觉得大材小用,在本岗位上不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第二层次:专业技术人员与销售人员
专业技术人员是企业技术革新和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主力军。他们肯学习、爱钻研、工作踏实、具有较强的成就感、有继续深造的愿望,对企业的培训及施展自己才华的机制十分重视,很在乎企业对他们的付出是否认可。销售人员是企业与客户联系的纽带,与销售人员相关联的常常是企业的用户网络。对于企业而言,他们具有重要的意义。销售人员往往十分注重自己的业绩,并关心企业对他们的业绩的评价及相应的薪酬水平。对于职业的发展、职务的提升也相当重视。因而对专业技术人员与销售人员而言,影响其流动的因素主要有:(1)企业的工作环境及用人环境是否良好。(2)是否有健全的鼓励科技攻关、技术创新的制度。(3)企业的氛围是否融洽,是否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如果专业技术人员与销售人员对企业没有一定的归属感则他们离开企业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4)是否有职业发展前途,有无职务提升机会及相应的职务提升办法;企业对科研成果、业绩的考核是否公正。
第三层次:一线生产人员
一线生产人员是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的直接完成者。他们普遍文化层次较低,工作内容具体单一,体力劳动的比重较大,工作环境相对其他工作人员而言较差。因而对一线生产人员而言,影响其是否离开企业的因素主要有:(1)个人的需要、期望能否得到满足,是否有具体、合理的工作目标。(2)对贡献是否有令人满意的奖励,薪酬是否达到了该行业的一般水平,企业奖项的设置是否具有激励效应。(3)是否有良好的劳动条件,劳动保障体系是否健全,从而影响到员工的工作安全感。(4)是否有接受培训的机会,以学习多种技能,拓宽自己的就业渠道。
四.我国中小企业人才流失的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争夺也日趋激烈,人才已成为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是否拥有人才,是否能留住人才已成为决定企业在竞争中胜负的关键。从企业的整体来看,应采取以下措施以减少企业的人才流失。
(一)针对企业内部的措施
1.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管理体制的创新
我国的中小企业要摒弃落后的家族式管理体制,根据自身的发展阶段适当引进现代的企业管理制度,转变用人观念,大胆使用有才干的外来人才,改变任人唯亲的状况。对留在企业里的各种近亲进行一次“清理”,能继续留用的视同外聘员工对待,根据其能力安排适合的岗位;对不能或不宜继续留在企业中工作的,要痛下决心坚决辞退。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健全企业的各种管理制度,把“人治”转变为“法治”,明确规定各个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做到权责对等。企业的高层领导应适当放权,不应越权管理,以便为有才能的人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
2.更新企业的人才管理理念
企业应建立起一种“以人为本”的组织理念,强调把人看成是一种资源,而不是成本,努力建立起一种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合作关系。同时,企业应为员工的成功制订一套核心价值理念,对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设计,以使企业内的人才觉得自己有发展前途,从而乐意长久地为企业做出贡献。企业在制订科学的核心价值理念前还应对企业员工的需求状况和个人价值观进行调查,尊重员工的意见,注重感情的投入,从而提高员工的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意识,进而推动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企业应有正确的选才原则。中小企业应坚持能岗匹配原则以招聘到最适合企业的人才,树立起人才效益的观念,而不应一味招聘具有高学历的人才,应使人才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趋于同步。当然,正确的人才观还应包括合理的人才流动政策。完全阻止人才流动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可能的。只能通过科学的评估、合理地配置人才使优秀的人才不致因工作过于简单而感到乏味,从而降低工作效率,甚至产生流动的愿望。对于那些能力较差的人员,也应给予一定的培养或将其调换到与之相适应的岗位。同时,适当淘汰一定的庸才也有利于减少真正的人才流失。
3.运用科学有效的人才管理策略
企业应制定出一套公正、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对不同层次的员工制定不同的评估标准,并按此标准进行公开、公正、合理的考核及选拔以避免只凭印象及企业主的个人评价行事的做法。
同时,要注重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具体说来应包括以下五个相互依存的子系统:①物质激励机制:这是最基本的激励约束机制,是整个激励约束系统的基础。缺少了物质激励的激励约束机制无异于空中楼阁。物质激励机制的表现形式除了以金钱作为主要内容外,还体现在住房、休假或其他有形奖品上;②精神激励机制:包括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以及企业对员工个人价值的认同,并使企业发展的目标与员工个人价值的实现有机地结合起来;③人才竞争机制:这是激励员工充分发挥潜力,推动人才成长的有效方法;④人才开发机制:即企业的“造血机制”,其主要形式就是技术培训、工作锻炼和专门培养;⑤利润共享机制:这是激励约束机制的最高级形式,其目的就是使人才与企业形成根本利益的一体化。管理者应尽量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在日常生活中应注重企业内部的沟通和联系,以留住人才。
另外,企业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不断挖掘本企业员工的潜力,除了对员工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外,还应在员工中普及市场知识、经营管理知识等,以使员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4.加大违约赔偿力度以感应人才
这也是对目前人才随意跳槽的一种有效约束。企业应与人才签订明确的合同,以增强法律效应,防止人才的随意流失。同时可以在企业内部建立社交群体,以增强全体员工的凝聚力,让人才不舍得离开企业。
(二)针对企业外部的措施
就企业外部而言,主要是应抓住外部环境提供的有利机会,避开威胁。另外,企业应密切注意竞争对手的动向,加强措施以防止竞争对手从本企业中挖去人才,提高其竞争力,从而使本企业处于不利地位。
(三)针对企业不同层次员工的具体对策
针对企业中不同层次的员工,理应有不同的措施以防止其流失。具体为:
第一层次:管理人员
管理人员的需求层次及特点决定了对管理人员而言要防止其流失,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提供职务的提升机会以满足其对自身发展的需求。企业要善于分析和掌握不同管理人员的职业发展特征,因人而异地制定相应的职务提升计划,使他们拥有向前发展的希望。
2.适度地扩大管理人员的职责范围,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做好授权工作。适当的分权有助于工作更有效地完成以及满足管理人员对信任的需求。分权也有利于使高层管理人员摆脱一些日常琐碎工作的纠缠,以抽出更多的时间进行战略方面的决策。同时,适当的分权使得中低层管理人员有更多的自主决策机会,提高其工作能力,满足他们提升自我的要求。
3.有计划的进行职位交流,以满足管理人员对开拓创新的需求。职位交流能使管理人员熟悉企业工作的全貌,因而有助于其做出正确的决策。同时职位交流也能使管理人员有接触各项工作的机会,全方位的提升自己的才能并找到与自己能力最相匹配的工作岗位,以利于实现其对自身的职业生涯计划。
第二层次:专业技术人员与销售人员
专业技术人员与销售人员的需求层次决定了对其相应的防止流失的对策:
1.营造良好的企业工作环境及用人环境。企业在用优厚的待遇留住人才的同时,还要注意建立健全激发专业技术人员科技攻关,技术创新以及激发销售人员提高业绩的各项制度。
2.感情留人。企业要注意关心人才,营造和谐的企业氛围及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得员工有归属感,以得到心灵的愉悦。
3.提升专业技术人员及销售人员的职务,制定出具体可行的职务提升办法,将科研成果、发明创造、学术报告、取得的效益等指标作为专业技术人员与销售第三层次:一线生产人员
对于具体的企业而言,一线生产人员的流动率是最大的。由于他们的工作内容具体单一,因而也较易找到替换人员而不至于给企业带来过大的损失。企业在有大量劳动力可供挑选的状况下,往往不必像对待其他人员那样采取众多措施以防止其流失。而且由于一线生产人员也深知自身的处境,也不会自动产生过高的流动,在此也就不做过多论述。企业只需注意以下几点:
1.要制定出具体、合理的工作目标,通过工作目标的设置来激发员工的动机,指导他们的行为,使个人的需要、期望与企业的目标挂钩,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企业要帮助和指导一线生产人员制定出可分步实施的并与企业目标相一致的工作目标。
2.企业要注意奖励的综合效应,在员工们获得物质激励时,增加某些精神激励因素,以激起员工的荣誉感、成就感和自豪感。
3.要改善劳动条件,搞好劳动保护,并加强对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
以上只是针对我国中小企业整体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就目前而言,中小企业流失的人才中较大比例都是中基层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而且每个企业的具体情况也不尽相同,因而我国的中小企业在防止人才流失时应针对自身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有目的性、有重点地采取相应的措施,以达到加强人才管理,降低人才流失率,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结构的目的。
人员职务提升前的考核内容,以利于进行量化评价,用职业发展留人
第一层次:管理人员
管理人员的需求层次及特点决定了对管理人员而言要防止其流失,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提供职务的提升机会以满足其对自身发展的需求。企业要善于分析和掌握不同管理人员的职业发展特征,因人而异地制定相应的职务提升计划,使他们拥有向前发展的希望。
2.适度地扩大管理人员的职责范围,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做好授权工作。适当的分权有助于工作更有效地完成以及满足管理人员对信任的需求。分权也有利于使高层管理人员摆脱一些日常琐碎工作的纠缠,以抽出更多的时间进行战略方面的决策。同时,适当的分权使得中低层管理人员有更多的自主决策机会,提高其工作能力,满足他们提升自我的要求。
3.有计划的进行职位交流,以满足管理人员对开拓创新的需求。职位交流能使管理人员熟悉企业工作的全貌,因而有助于其做出正确的决策。同时职位交流也能使管理人员有接触各项工作的机会,全方位的提升自己的才能并找到与自己能力最相匹配的工作岗位,以利于实现其对自身的职业生涯计划。
第二层次:专业技术人员与销售人员
专业技术人员与销售人员的需求层次决定了对其相应的防止流失的对策:
1.营造良好的企业工作环境及用人环境。企业在用优厚的待遇留住人才的同时,还要注意建立健全激发专业技术人员科技攻关,技术创新以及激发销售人员提高业绩的各项制度。
2.感情留人。企业要注意关心人才,营造和谐的企业氛围及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得员工有归属感,以得到心灵的愉悦。
3.提升专业技术人员及销售人员的职务,制定出具体可行的职务提升办法,将科研成果、发明创造、学术报告、取得的效益等指标作为专业技术人员与销售人员职务提升前的考核内容,以利于进行量化评价,用职业发展留人。
第三层次:一线生产人员
对于具体的企业而言,一线生产人员的流动率是最大的。由于他们的工作内容具体单一,因而也较易找到替换人员而不至于给企业带来过大的损失。企业在有大量劳动力可供挑选的状况下,往往不必像对待其他人员那样采取众多措施以防止其流失。而且由于一线生产人员也深知自身的处境,也不会自动产生过高的流动,在此也就不做过多论述。企业只需注意以下几点:
1.要制定出具体、合理的工作目标,通过工作目标的设置来激发员工的动机,指导他们的行为,使个人的需要、期望与企业的目标挂钩,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企业要帮助和指导一线生产人员制定出可分步实施的并与企业目标相一致的工作目标。
2.企业要注意奖励的综合效应,在员工们获得物质激励时,增加某些精神激励因素,以激起员工的荣誉感、成就感和自豪感。
3.要改善劳动条件,搞好劳动保护,并加强对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
以上只是针对我国中小企业整体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就目前而言,中小企业流失的人才中较大比例都是中基层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而且每个企业的具体情况也不尽相同,因而我国的中小企业在防止人才流失时应针对自身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有目的性、有重点地采取相应的措施,以达到加强人才管理,降低人才流失率,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结构的目的。
注释:
[1]锁箭,中小企业发展的国际比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P2
[2]赵玉娟,企业人才流失正在加剧[J],经济论坛,2002(20),P12
[3]陈超,民营企业人才严重流失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经济界,2003(2),P24
【参考文献】
1.锁箭.中小企业发展的国际比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汗牛策划、拓维文化编著.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组织与管理[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年版
3.齐力然、姜梅.中小企业政策巧用[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4.葛西城.以人为本——留住高级人才[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2(2)
5.叶发华、董立群.企业应关注员工的个人发展[J].经济与管理,2001(6)
6.赵玉娟.企业人才流失正在加剧[J].经济论坛,2002(20)
7.陈超.民营企业人才严重流失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经济界,2003(2)
8.洪亮.企业怎样才能留住人才[J].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2001(10)
9.林擎国.企业如何稳定人才?[J].政策与管理,2002(1)
10.龚建文.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J].工业企业管理,2002(5)
11.留住人才[J].经济管理,2001(13)
12.黄雯、王方华.小企业人才资源管理十法[J].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2002(2)
13.罗鹏.如何留住企业的“核心员工”[J].中外企业家,2003(1)
14.孙刚、周顺香.人才流失事出有因[J].经营管理者,2003(1)
15.王剑峰、黄鲲鹏.如何有效地激励企业员工[J].经济与管理,2002(8)
[关键词] 信息时代 人才流失 博弈 对策
一、信息时代人才流失的特点对传统人才流失理论发起挑战
关于人才流失的理论研究起源于20 世纪初,主要研究思路有两条:一是分析人才流失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外部因素、组织因素、工作因素、心理因素和个人特征变量。其中对员工心理的研究占据了人才流失理论的主导地位。另一条思路是构建人才流失的理论模型,进行过程分析。最具影响力的理论模型有March 和 Sinmon、Price、Mobley、Sheridan 和 Abelson等人建立的模型,虽然这些理论模型形态各异,但其研究路径又是殊途同归,都围绕着“工作不满意寻找替代工作流失”这条主线,只是在构念与采取的变量上不尽相同。这些传统的人才流失理论揭示了人才流失的一般心理过程,提供了分析这种现象的基本范式,对现实生活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然而,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来临,劳动力市场上的人才流动表现出许多前所未有的特征和趋势,传统的人才流失理论面对着严峻的挑战。
1.互联网的普及为人才流失提供了空前的信息便利
在传统的人才流失理论中,个人能够获得的用人信息十分有限,信息构成人才流失的一个限制条件。这一点在March 和 Sinmon的“参与者决定”模型中体现得最为突出。该模型认为,员工可以看到的企业数目是人才能否顺利流失的决定因素之一。但是在信息社会中,这一约束几乎荡然无存。互联网的普及,促进了就业信息渠道的畅通,员工可以随时通过网站、电子邮件、短信、QQ获取相关的用人信息,进而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生活处境、工作满意度等,确定职位的选择和离职的时机。
2.猎头等中介机构的兴起为人才流失提供了服务便利
以猎头公司为首的各类职业中介机构不仅主动为服务对象提供全面的信息,而且在辅导应聘、辅助职业规划、代办各类手续、保管人事档案等方面提供日臻完善的服务,从而极大降低了流失者的离职成本和机会损失。中介机构的兴起,在促进劳动力市场流动性的同时,也加大了企业人才流失的威胁。
3.高素质、高学历、高技能的人才流失加剧
高素质、高学历、高技能的人才一般是企业的核心人才,往往也是人才流失的主导力量。据统计,美国“硅谷”每年的高科技人才工作变动率高达50%;上海劳动保障部的“职业流动周期分析报告”显示,本科学历跳槽的周期为21.1个月,研究生为22.8个月,明显短于专科生30.5个月和初高中学历者53.1个月的职业流动周期。“三高”人才通常就业能力强,成就需要高,富有冒险性,更希望通过流动找寻自身的价值。显然,他们流失的动因与传统理论中的“工作不满意”不完全吻合。站在企业角度,这部分人才的流失往往伴随着企业的核心技术、重要客户的流失,损失最为惨重,因此,迫切需要解决这一问题的“良方”。
4.人才流失的年龄特征显著
近些年来,人才流失的年龄特征越来越显著,35岁以下成为人才流失的高发年龄段。据上海劳动保障部的报告,30岁以下青年的职业流动周期为17.5个月,远低于40岁以上的81~120个月的流动周期。这些35岁以下的工作族多出生在20世纪70 年代以后,具有多元的价值观,表现出强烈的实现潜能、彰显个性的需要,同时也体验着更多的成就压力和浮躁情绪,正处在职业生涯的探索期或发展期,流失的倾向比较明显。这些人的流失,部分可以用传统的人才流失理论加以解释,但随着他们日益个性化的职业选择,难以诠释的流失现象逐渐增多。这些也亟待着合理的解释和有效的管控。
二、企业人才流失的博弈分析
要对企业人才流失做出合理的解释,必须先对有流失倾向的员工与组织之间的作用过程进行全面分析。员工的流失行为是否发生,实际上是企业与员工之间博弈的结果。
1.理论假设
(1)假设博弈双方企业和员工都是“理性的”,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员工追求个人效用的最大化。
(2)员工的策略是“离职”或“留任”;企业的策略是对人才流失进行“管控”或“放任”。管控是组织约束的统称,指企业为挽留人才而采取的人力资源激励措施(如薪酬、培训)或约束措施(如日常监管、违约处罚等);而放任则是企业坐观员工流失,不采取任何措施,也不对离职员工进行违约处罚。
(3)在不对员工流动管控的情况下,若员工不流失,则员工可以给企业带来价值为R的贡献;企业相应给员工支付价值为r的回报。
(4)企业管控,付出的日常监管成本为C1,如果此时员工离职,企业的收益损失了R1, 但可以从对流失员工的违约处罚中得到w;员工因为离职增加的收益假定为r1。
(5)若企业通过各种激励性管控措施(花费C2的成本)留住了员工,员工不离职,员工则可以获得r2的额外收益。
2.模型构建及分析
按照上述假设,企业与员工之间博弈的收益矩阵如下:
图1 企业人才流失的博弈分析
先分析企业行为,设员工流失的概率为a(0≤a≤1),若企业对员工流失管控, 则可能获得的收益为U1=(R-R1-C1+w)×a+(R-C1-C2)×(1-a);若企业放任员工流失,可能获得的收益为U1’=(R-R1)×a+R×(1-a)。
令U1=U1’,可得: a* =(C1+C2)/(C2+w)(1)
当a<a* 时,U1<U1’,企业选择放任策略;当a>a*时,U1>U1’,企业选择管控策略;当a=a*时,相机抉择。在式(1)中,a*的大小与C1和w直接相关,表明企业选择管控的临界概率与企业日常监管成本C1成正向变动,与违约金w成反向变动。即日常监管成本高时, 需要特别管控的临界概率可以达到很大,企业不必为员工的一点流失倾向大费周章, 管控工作主要靠日常监管完成;当违约金比较高时, 需要管控的临界概率就比较小,即在此情形下,虽然员工不会轻易暴露离职意向,但一旦有流失倾向,企业就得立即管控,否则,利益就会受损。
再分析员工的决策行为,设企业对人才流失管控的概率为b (0≤b≤1),若员工选择离职,可能获得的收益U2=(r-w+r1)×b+(r+r1)×(1-b);若员工选择留任,则可能获得的收益为U2’=(r+r2)×b+r×(1- b)。
令U2=U2’,可得: b* = r1/(r2+ w)(2)
当b<b*时,U2>U2’,员工选择离职;当b>b*时,U2<U2’,员工选择留任;当b=b*时,相机抉择。式(2)表明,员工选择流失的临界概率b*受r1、r2和w的影响,其中,r1实质上反映的是劳动力市场的人才供求状况,也是市场上获得工作容易程度的风向标,r2和w代表了组织对人才流失的约束。当分母不变时,市场上获得工作越容易,员工选择离职的可能性越大;当分子不变时,组织约束越大,员工流失的可能性越小。当分子、分母同时变动时,员工的选择就取决于市场与企业两种力量的较量。
归纳起来,企业与员工博弈的混和均衡策略为(a*,b*),即员工以(C1+C2)/(C2+w)的概率选择流失,企业以r1/(r2+w)的概率选择管控。同时得出如下结论:
(1)企业对人才流失的日常监管成本C1越大,在利益不受损失的前提下, 就可以有更大的活动空间。
(2)人才流失是劳动力市场供需状况(r1)与组织约束(r2和w)共同作用的结果。组织约束的加强可以一定程度地减少人才流失。
(3)在外部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增加员工在本企业的收益(r2)或加大其流失成本(w)都可以起到减少人才流失的作用。
三、信息时代企业保留人才的对策
1.建立人才流失预警机制
从心理角度看,员工选择“跳槽”是一个反复感知、评价、抉择的复杂过程,一般会有一些前兆信号,比如士气低落、缺勤频繁、绩效下降等。如果企业能够建立一种人才流失的预警机制,及时捕捉到这些信号,就能赢得时间采取措施。从上述博弈分析也可知,加大对人才流失的日常监控,能够给企业创造更大的活动空间,也就意味着增强了企业抵御人才流失风险的能力。所以,应该将构建人才流失预警机制作为日常监控的主要措施。这种人才流失预警机制要基于系统的眼光来构建,以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为平台,形成一整套对员工流失早期征兆进行监控、提供预控对策以及进行危机管理的程序和方案。人才流失预警管理超越了“就事论事”的狭隘思路,上升到战略高度来应对来势汹涌的人才流失,尤其是高素质、高学历、高技能的核心人才的流失。它涉及到人力资源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从工作设计、招聘、人岗匹配,到企业文化的契合、员工职业的发展、激励、离职管理等,以警报为导向,以矫正为手段,以免疫为目的,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2.确定企业人才流失预警管理的重点
员工流失的机理非常复杂,影响因素既有个人的内因, 也有市场和组织约束等外因。作为企业,出于成本和操作可行性的考虑,不可能对所有的人才流失进行管控。正如博弈分析的结论,由组织与员工之间相互作用而引发、为企业可控或可预期的流失,才是企业人才流失预警管理的重点。所谓企业可控的流失是指流失的原因主要由组织引起、通过组织措施可以避免的流失,比如,组织薪酬分配不公导致员工离职、员工在企业中遭遇职业瓶颈而流失等。企业可预期的流失则是指流失因组织不可控的因素引起,但根据员工的背景信息和一般规律可以提前预期,并可采取措施减小负面影响。处于职业探索期的员工的频繁跳槽就属于这一类流失。据不完全统计,超过80%的流失是可控可预期的流失,因此企业只要能够减少或避免了这部分人才流失,就控制了人才流失的关键。为此,需要分别针对可控流失和可预期流失采取不同的识别措施。可控流失实际上是组织管理不到位所致,可以通过预警机制中的监测和识别功能来辨别;可预期流失则可以借助员工的档案资料,研究其在年龄、家庭情况、工作经历等方面的共性规律,预测员工的流失概率和离职路径,及早做好人员接替计划。
3.强化信息沟通
在信息时代,信息沟通的作用无处不在,对企业的人才流失管理也不例外。要强调的是,这里的信息沟通指贯穿人力资源管理全过程的信息沟通,而不仅仅局限在人才流失的某个环节。事实上,从员工进入企业开始,围绕着防范人才流失的信息沟通工作就启动了。根据员工流失前后表现出的特点,可以将人才流失管理的全过程分为招聘期、任职期、潜伏期、流失期、流失后5个阶段。每一阶段沟通的主要内容、要实现的目标各不相同,如图2所示。企业要善于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和手段,准确把握员工的心态,及时发现其流失意向,把信息时代给人才流动带来的便捷转化为企业管理人才的优势。
4.加大留任者的收益
从博弈分析可知,加大留任者的收益是挽留人才的有效途径。由于在新的社会形势下,人们工作的目标和期望偏好已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企业所给予员工的工作回报也应该趋向多样化和个性化,从而多角度地化解人才流失的动因。因此,“收益”的内涵和外延远远超出了传统的“收入、福利、地位、培训”等含义,拓广到职业保障、职业发展、预期权力、创业尝试、参与机会、知识、自由等。要做到这一点,首先,企业需要建立比较完整、合理的管理制度和激励体系,因为员工在流失前会综合考虑工作的各个方面,如果企业的制度和措施比较完善,即使有个别瑕疵,员工往往也不愿割舍满意度较高的现有工作;其次,在激励制度的设计上充分体现人性化的特点,允许员工参与激励制度的设计,并在实施过程中给予其选择的自由,这样不仅实现了制度的共性与激励的个性相结合,而且由于深度参与,员工的心理收益趋向最大化。
5.提高流失者的离职成本
博弈分析还提示我们,提高流失者的离职成本也是规避人才流失的必要手段。除了高额的离职违约金以外,还可以尝试以下做法:
(1)年薪沉淀:针对企业的核心人才,实行年薪制,将年薪分为基本年薪和效益年薪两部分。基本年薪保障基本生活所需,效益年薪与员工的绩效挂钩,所占比重较大。每一年的效益年薪当年不全额发放,留存一定比例下一年度给付或换算成企业的股权。这样既能增强核心员工的风险意识,又能加大其离职成本。
(2)竞业禁止:在聘任合同中约定,员工必须保守企业的商业机密,即使离职,在一定时间期限内,也不能从事与本企业有竞争关系的工作。
(3)终身雇佣:与一些关键性人才签订终身雇佣的合同,并保障合同期内给予员工较为丰厚的回报。
(4)培训费用分摊:在对员工进行重要的专业培训前,双方拟定培训费用分摊的方案,若员工培训后离职不仅要支付培训费用,还要承担违约赔偿。
参考文献:
[1]叶仁荪郭耀煌:企业员工离职的博弈分析模型[J].系统工程,2003(3):87-90
[2]张玉静:中国员工多路径离职模型的实证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 [硕士论文],2004
[论文摘要]目前,中国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现象非常严重。本文就人才流失的原因对国企造成的影响以及应采取的对策做出分析。
一、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
1.追求良好的工资福利待遇。国企薪酬低、待遇差。随着住房、医疗、养老保险等制度社会化,国企在福利保障方面已经没有优势。相反一些非国有企业工资水平、福利待遇高于国有企业,外界优越的工资福利条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这是大部分国企职工“跳槽”的主要原因。
2.寻求自身价值的实现和潜力发挥。目前,大多数国企用人机制僵化,一些国企人事管理还没有打破传统的干部管理模式,任用干部还存在论资排辈和任人唯亲的现象,一些人才没有发挥才华和能力的平台。另外部分国企机构设置不合理,岗位职责不明确,部分人学非所用。相反,非国企用人机制灵活,任人唯贤,用其所长,给人发展的空间。
3.谋求拓展自己更大的发展空间。许多优秀人才苦于国企技术力量薄弱,工作环境差,在国企工作数十年,难以做出成果。再加上“出国热”“特区热”的冲击,于是一些国有企业的“骨干”纷纷出国或到发达地区,去寻找可以尽情施展自己才华的天空和舞台,以实现自己的价值和人生抱负。
4.人才市场的建立加剧了人才的流失。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首先是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人才短缺现象,人才短缺加剧了人才的竞争。有关人事制度和用工制度的变化,为人才流动提供了宽松的政策环境,国企、三资企业、私企和乡镇企业都可以参加到人才竞争行业中来,这就为人才流动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和可能。
二、人才流失对国企造成的影响
1.无形资产严重流失。关键人才的流失势必造成许多方面的损失。高水平的管理人员是企业的脊梁,他们的离去削弱了企业的管理能力;优秀的技术人才能使企业保持技术上的优势,其流失不仅使产品开发工作停滞,而且使关键技术流失;精通市场的销售人员能确保企业市场优势,其流失会导致市场份额下降、利润锐减。
2.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成本。培养人才需要时间少则3-5年,多则时间更长。培养人才也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国企花费一定时间和金钱培养出来的人才一旦流失,培养新人需要时间,也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在此期间如果遇到企业发展的契机,因没有人才而在同行竞争中受到更大的压力,丧失机会其造成的损失恐怕不是一个小数字。
3.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威胁。流失后的人才大部分成为国企的竞争对手,有一部分人创办了自己的公司,还有一部分人加盟到相同或相近企业任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这无疑使原国企雪上加霜。
4.给员工带来心理上的冲击。所谓人才,大都是指那些技术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他们是企业的骨干或精神支柱。他们的离去无疑给其他员工心里蒙上阴影,导致人心不稳、精神不振、凝聚力涣散。人才的流失还会产生“磁石效应”,往往引起相关人员的连续“跳槽”,这无疑会对原企业产生致命打击。
三、针对企业人才流失应采取的对策
1.企业领导要不断更新人才观念。面对越来越多的人才流失现状,很多国企使出软硬兼施的招数阻碍人才外流,最后不仅是人才留不住,还导致与员工关系紧张。与其殚精竭虑地捆住人才,不如大大方方的给那些想离开的人才以方便,把他们视为单位的朋友、资源,与其保持终生交往,使其流而不失,也许有一天他们会给单位带来新的资源。
2.找出问题,加以改进。一般企业人员离职时,将关注点放在财务审计、工作交接及实物资产交接等问题上。事实上建立离职面谈制度或许效果更好。由于离职人员准备离职,他们对单位的忌讳很少,往往对企业内部的管理、企业文化、公司理念、公司发展战略及其他问题能做出客观、公正、大胆的评价。可以说离职人员的抱怨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了解离职人员具体的离职原因,有助于发现企业管理的“症结”,企业可以针对这些问题加以改进,有助于提高国企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切实改进目前国企的工资分配政策。工资收入是职工生活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待遇的高低也是自身价值最直接的体现。国企应改变目前分配政策中“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亏干盈差不多”的分配现状,要让贡献大的职工获得高报酬,收入分配要向经营人员、技术人员倾斜,打破不合理的平均主义,切实拉开分配差距。
4.建立良好的用人机制和奖励机制。首先是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的有利于人才快速成长的选人、用人制度,把有能力、有魄力的优秀人才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打破干部终身制,实行干部能上能下制度。其次是建立良好的奖励机制。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激励是最有效的激励。对于工作出色、业绩优异的职工,要在职工住房上、奖金分配上给予体现。再次是要重视对职工的精神激励。如鼓励职工为单位的经济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评选合理化建议奖,对有贡献的员工实行记功、嘉奖、职称晋级、评选先进代表等精神激励方法,激发他们的成就感和进一步做好工作的上进心。
论文摘要:人才流失暴露出发电企业用人机制、制度及工作环境上的缺失。文章分析了发电企业员工流失带来的影响,研究发电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提出了预防人才流失的对策。
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发电市场呈现出全方位的竞争态势,各路发电诸侯“跑马圈地”使人才竞争异常激烈。人才的流失已成为发电企业面临的最大威胁和挑战。令人担忧的是随着优秀人才流失,不仅使发电企业出现人员严重短缺现象,机组安全生产面临极大危险,而且在经济效益上蒙受着巨大损失,影响了企业社会信誉度,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明显下降。员工频繁流失暴露出发电企业用人机制、制度及工作环境上的缺失。警惕员工流失现象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研究预防人才流失的对策,是摆在众多发电企业面前的严峻课题。
一、人才流失对发电企业的影响
人才作为企业最宝贵的第一资源,无序流失造成的损失不是能以数量来计算的。人才流失对发电企业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造成了人才断层,加大发电企业重置人力成本。重置人才需要成本,直接成本主要包括招聘、培训、管理等费用;机会成本是由于人才流失而造成机组运行不稳定或安全及可靠性下降。当前发电企业流失的人才以年轻、高学历者居多,岗位主要集中在集控、热工、脱硫等生产专业。集控运行岗位一个机长,发电企业至少需要五年时间才能把一个电力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成为合格机长。发电企业任何一个岗位人员的非正常流出,给企业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或间接经济损失无法估量,虽然目前尚无科学定量的计算标准,但损失可能是巨大的,必然会削弱发电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是给员工心理带来的冲击。对流失人才周围人员会造成影响和刺激,如果跳槽流动成功获得高收益,周围的人就可能因此人心浮动,不安心工作,久而久之会影响到安全生产和企业管理,间接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进而也会影响到团队的凝聚力、向心力以及员工的忠诚度,人气必然会受到损伤。发电企业流失的大都是技术好、能力强、素质高的员工,是企业的核心力量和骨干。他们的离去无疑给企业其他员工心理蒙上阴影,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这种现象现阶段在机组小、人员多、能耗高的发电企业经常出现。
二、发电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
发电企业人才流失主观上是因“人往高处走”,需要实现自我价值;客观存在着掌握新机组技术人员少、内部人员结构与需求人才不匹配的矛盾。具体分析有以下原因:
1.追求高工资和高福利待遇。以前多数发电企业基本建在偏僻、人烟稀少的地方,生活环境和福利设施差,而新建的发电企业多为大机组,自动化程度高,技术含量高,劳动生产率高,工资和福利待遇好,生活居住条件距离大中城市近。这就使不少素质高、能力强的人员迅速向新建发电企业流动。
设计的薪酬激励制度不合理,没有遵循市场规则实行市场化的分配机制,使发电企业员工感到所得报酬与自己付出的劳动、责任和风险不相称。另一方面分配上的平均主义仍相当严重,不论岗位、责任、风险、贡献的差异或企业经营效益的好坏,执行单一薪酬激励制度,挫伤了工作绩效突出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发电企业的工资福利水平差距在逐步增大,一些新建电厂以优厚的工资福利待遇,甚至帮助解决配偶工作、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等来吸引一些老发电企业的员工。
2.寻求自身价值的实现和潜力的发挥。由于这个原因而流失的人才以中级、高级人员居多。他们的优势长期得不到发挥,人未尽其用,好钢没能用到刀刃上,这些有专长,技术好的人士纷纷跳槽,去寻求适合自身发展的环境。特别是对于一些有技术专长和工作经验的大中专毕业生,发电企业没有大胆启用,或未用到关键的位置,使其产生无法实现自己人生理想抱负的念头,工作热情下降,长此以往有了跳槽想法,人才流失在所难免。外界各种待遇、环境条件的诱惑加大,企业无法给员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上层管理岗位有限,中层岗位职数减少,降低了部分骨干员工职务升迁的预期,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积极性的发挥,甚至跳槽到别的企业,导致人才流失问题突出。
企业寿命的缩短,使员工对职业的忠诚度开始超过对企业的忠诚度。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发电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生存空间狭小,面临关停或者上大压小等原因也成为加剧人才流动的主要原因。
3.教育培训机制欠缺,难以吸引人才。对员工的教育培养缺乏长远谋划,只重视知识、技能的培训,忽视观念、心理、道德、企业精神的培训,缺乏对员工企业责任感和忠诚度培养。据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所知,只有工作上的成就才能最终创造员工的满意。因此,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培养,不仅是开发员工潜能、帮助员工取得工作成就,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提高员工满意度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有效措施。
三、解决发电企业人才流失的对策
近几年发电企业染上了“人才流失”综合症,倘若不及时治疗,就会造成更多的人才流失,无法吸引优秀人才,使企业的发展受阻。要想留住人才、吸引人才,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发电企业应有一种人才忧患意识,彻底转变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大人才观,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把培养、吸引、留住和用好人才做为一项紧迫的、长期的系统工程来抓,做好以下留人对策:
首先要转变观念,认识并善于发现人才。每个人都具有一定才能,都是某一方面的人才,问题在于能否发现。而发现和储备人才,需要不断拓宽视野,慧眼识才。人才的发现要克服平常重才而轻德的习惯,认为人才能干能出成绩就行,而忽略了其道德修养。要知道这样发现、使用、培养的人才在关键的时刻往往不以企业的大局为重,会弃企业于用人之际。当然重德而轻才也是不可取的,毕竟,人才是需要有才干而出成绩的。用人之所长,分清用与不用、重用与一般使用。发现人才需要转变观念,变公开选拔为公开竞选,促使各类人才脱颖而出。
建设一个尊重知识、尊重技术、尊重人才的企业文化氛围,形成一个有利于人才发挥聪明才智的工作环境,已成为留住优秀人才、特别是高级优秀人才的关键。发电企业应把人的价值放在首位,尊重人的思想,让员工充分感受到在企业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作为一种无形规则存在于员工的意识中。企业文化塑造的是凝聚力,对内员工能有家一样温馨和睦的感觉,能留住人才;对外能形成一种魄力,让人们一接触到企业,就想到了企业是怎么样的形象,能吸引人才。
第二要不拘一格,使用人才。用人要用人之所长,要打破常规给位子,避免求全责备。坚持在实践中锻炼。早压担子早成才是人才成长的有效规律。要有计划地给人才压担子。让其在实际工作中成长,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工作能力,以便在关键的时刻放到重要的位置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在实现企业效益的同时,也实现个人的价值,激发人才的工作激情和积极性。作为发电企业要搭建好一个舞台,让各类人才通过合理、公平的竞争获得能发挥自己作用的岗位,同时也对人才竞争产生了一种无形压力,使其更加珍惜自己的岗位,更好地施展个人才华和个人抱负。
注重内部选才留人。应该首先搞好人员的内部挖潜和调配,实现人员在本系统内部的合理流动,尽量使现有人员学有所用,提高其利用率。立足于从企业内部选拔培养企业骨干能够稳住优秀的年轻人才。内部选才能够认同年轻人所取得的成绩,有利于鼓舞士气,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也有利于用人的准确性、可靠性,成为绝大多数最受推崇的企业留住人才的法宝。
第三要长远规划,积极地培养人才。培养人才是为了更好地使用人才和留住人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发电企业需要意识到企业内部人才资源必须不断开发。信息时代,人才的保质、保鲜期越来越短,如不培养提高,其作用和贡献将越来越小。美国一家杂志的调查结果表明:人才希望企业提供高薪的同时,更渴望提供一个供其学习培训不断提高自身技能的机会。所以企业应建立一系列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制订明确的教育培训目标,加大教育培训投入,采用先进的培训模式,运用科学的培训技术和方法,力求为各类人才提供高质量的全方位培训,提高其对企业的满意度和依存感,重现对人才的培训投入。通过培训,企业不仅提高了员工素质,还使他们感受到了企业对自己的重视和企业的发展,从而产生对企业的归属感。人才感到不经过培训不可能升迁。企业也明白不加大培训投入不可能提高员工素质。只有留得住员工,培训对企业才有意义,也只有重视培训投入,才能留得住核心员工。
引入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是留住人才的一项重要砝码。根据人员的价值观、兴趣爱好、职业意向等情况,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而制定每一个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依据发电企业经营发展、职位种类与特点等进行岗位序列设置(管理、技术等),拓宽员工职业发展通道。客观分析和评估员工实际情况及工作能力,引导、帮助员工拟订发展方向和计划。美国微软公司是全球最吸引人才、留得住人才的企业。该企业人力资源部制定有“职业阶梯”文件,其中详细列出了员工从进入企业开始,一级级向上发展的所有可选择职务以及不同职务需具备的能力和经验,使员工在来到企业之初便对日后职业发展心中有数,目标明确。
第四要完善激励机制,留住人才。发现人才、使用人才、培养人才,最终还是要留住人才,为企业储备人才。人才作为一种资源,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流动性,要筑渠蓄水,为人才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及成长环境,需要感情聚才,关心人才疾苦,倾听呼声,包括有上下级关系的融洽和同事间的友善等,建立健全一个吸引吸纳人才、适应人才生长的机制,让良好的内部环境留住人才。
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薪资尽管不是激励员工的唯一手段,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却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建立起与员工绩效紧密挂钩的薪酬激励制度,达到或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的薪资,让其无后顾之忧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薪资水平必须具有外部竞争性。发电企业必须了解同行业的薪酬水平,根据获得的调查结果及时调整本企业的薪资水平,使其等于或者略高于其他企业同岗位的薪资水平。企业内部的薪资水平具有竞争力。企业内部的薪酬可以依据职位级别的不同、对企业的贡献大小、或岗位对企业的重要性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当人才流失成为企业管理的危机时,当80、90后的年青员工成为主要流失人群时,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人力资源流动规律,而是一个新时代和旧时代的更替,是一代人和另一代人的对话,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挑战,是企业管理模式和理念的革新。80、90后是怎样成长的一代,他们有何与众不同之处?他们接受着怎样的教育?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在企业之间徘徊?他们面临怎样的巨大压力,他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在如果变动?他们离自己的梦想到底有多远?人才流失,是企业之殇,同时也是变革之机。本论文,将就时下年青一代人才在企业中严重流失的问题进行剖析和讨论。
2 80、90后人才流失的原因分析
造成人才流失的原因有三:个人原因,企业组织原因和外界原因。
2.1 个人原因。每一个人都有对于梦想和人生的追求,对生活的无限渴望,渴望接触更为新鲜的事物,渴望接受更有价值的挑战。而在当下这样的社会压力之下,一个职业人,必然会对其职业生涯有着细致的规划。他们非常清楚在这条职业道路上,什么是学习经验,什么是过渡阶段,什么是点到为止,而什么又只是作为起跳的跳板。同时,对于物质的欲望,其实早已成为奋斗打拼的最佳动力,无需冠冕堂皇也更无需掩饰。
2.2 企业组织原因。企业在人才流失问题中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因为从组织结构上讲,员工离职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的管理。
总有那么一些企业,管理层并不知道年青人在想什么,盲目的下达着工作任务;也有那么一些企业总裁,总希望以最少的投入,带来最大的收益(这里指工资);还有一些企业,在风雨飘摇之中,忘记了是谁支撑着他走到今天,从未对员工进行过任何关怀;还有那么一些企业,为培养忠诚度,常常进行一些冠冕堂皇员工培训,其实是“洗脑”;甚至有一些企业,员工在工作中极度压抑,选择自杀,却没有看到一丝的人性回归。
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管理者素质不高、管理方法不科学、员工激励机制、绩效评估体系、薪酬结构不健全,未建立针对核心员工的长期职业发展规划,这导致对企业拥有关键作用的员工不能看到在企业中的前景,看不到长远的希望;而企业的文化氛围,给员工在工作状态,工作心理上会造成极大的影响,特别是80、90后的员工,如果一个企业的文化氛围过于陈旧,过于传统规矩,必然会导致年青人们难以舒畅的投入到工作中。
2.3 外界原因。这是一个极力竞争,甚至不择手段的时代。在市场经济猛烈的洪流中,每一个身在其中的企业就像一只航行其中的帆船,必须让自己拥有足够而且强大的船员,拥有更高水平的舵手,打造更为坚硬的甲板,升起更耐经吹打的风帆,创造更与众不同的航向。这就造成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有时甚至是恶性的。
没有哪一个企业不希望自己拥有大把的优秀人才,没有哪一个企业不渴求高素质的人才给自己效力,也没有哪一个企业管理者不希望手下的员工对自己的企业忠诚,对工作充满激情。
3 80、90后人才流失的原因分析解决策略
3.1 “喜”人的薪酬分配。打破“大锅饭”的分配制度,建立健全体现人才真实劳动价值的薪酬制度,以业绩和效益为基础的分配制度。薪酬分配制度应该向关键岗位和特殊人才倾斜,真实、客观地反映人才的价值。薪酬制度的内容可以结合企业实际多样化操作。比如实行多元报酬结构的年薪制、风险抵押、人才持股、期股激励等多种形式分配形式,做到人才报酬与企业的资产增值相联系,与企业的发展和企业的利益相联系,使人才体会到企业对其工作业绩的认可,并在待遇上得到有效的体现。让员工在工作任务完成后,拿到心满意足,真正“喜”人的薪酬。
3.2 “服”人的用人机制。长期以来,一些企业还是徘徊在“论资排辈”的用人机制中。资历在工作中固然有其一定的优势,但在变化如此迅速的商业运转下,谁有拥有更有效的工作方法,更具效率的技术手段,打破常规的有效工作理念,才是一个企业真正需要的。在年青的人身上,拥有一股对于事业理想的锐气,也拥有永不认输的信念,他们相信创新和现实的考研,而非“经验”的主导,他们渴望得到企业的认可和激励,而非漫长的时间考验。企业在制定用人机制的时候,必须能够让原有的“老人”信服,也必须让信心满满的“新人”知道自己的位置。
3.3 “爱”的激情和挑战。喜欢选择自己“热爱”的行业,喜欢接受不同刺激的挑战性工作,爱将不可能变成可能,爱让自己影响身边的人。这是80,90后的自信自我,开放自由的表现,对于工作他们当然不会按部就班,不会安于既定的环境,他们渴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发挥自己最为擅长的地方。如果一个企业能够给予他们这样的机会和条件,那他们工作起来将充满激情,无畏任何挑战。
【关键词】浙江 中小企业员工 跳槽原因 应对措施
一、绪论
目前我省绝大部分的中小型企业,因为自身规模受限,技术开发能力薄弱,创新水平偏低,同大型国有企业相比有着明显的劣势,因此很难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人才。人才的流失,不仅带走了商业秘密,同时也带走了公司的客户,使公司遭受直接的经济损失,并加重了公司人力成本,也影响了在职员工的稳定性和忠诚度。本文以浙江省中小企业为起点,结合中小企业人才流失现状以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现状,深入调查分析员工跳槽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希望通过对三种群体员工自身因素的调查,帮助企业充分了解员工的职业心理状态和需求,针对问题提出减少员工流失的应对策略,人才流失的研究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中小企业人才流失分析及影响
(一)中小企业人才流失现状
在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中,由于国内外大型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较强,我省的中小企业始终面临着“引进人才难,留住人才难,用好人才更难”的困境。研究表明,我省大多数中小企业的人才流动是不合理、不健康的。据不完全统计,我省中小企业普通员工的年流失率已经达到20%~50%,中高级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的流失率也达到了20%。
(二)中小企业人才流失带来的影响
人才是一种珍贵的资源,是企业的资本。人才的流失就等同于企业的珍贵资源流失,在管理方面人才的流失也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流失提高了企业的人力成本。许多企业不但成了免费的培训学校,而且从企业措手不及的招聘新员工直到他顺利胜任岗位工作,单单替换成本就是离职员工薪水的1.5倍,如果离职的员工是企业的核心力量,则代价更高。
2.人才流失破坏员工队伍的士气和凝聚力。人才流失的消息对其他在职员工的心理情感及工作态度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特别是当看到辞职的员工有更好的发展空间时,难免会人心思动,导致以前从未考虑过跳槽的员工受到周围事物的影响也开始考虑去新的企业中发展。
3.人才流失会影响公司形象与信誉。形象是企业的无价之宝,尤其是企业的信誉,它是企业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累积形成的,过高的员工流动率,会使公众和顾客对企业的发展或提供的服务产生质疑,有损企业的整体形象和声誉。
三、中小企业员工跳槽频率及因素分析
(一)不同年龄层次员工跳槽频率的调查分析
本文在查阅国内有关文献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一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随机调查我省中小企业不同年龄层次的957个员工的跳槽频率,其中“90后”266人,“80后”445人,“70后”246人;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对三种群体的跳槽次数及原因进行深度调查。
数据显示,在各中小企业中,“80后”占据的人数最多,“80后”可以说是企业目前的主力军。“70后”、“80后”和“90后”三种不同年龄层次的员工均有跳槽的现象。其中,“90后”跳槽人数占该类总人数的比例是最多的,累计跳槽次数也是三类人群中最多的,跳槽人数中平均每人至少有2次跳槽经历,且平均跳槽频率在1.4年一次。“70后”跳槽人数比例最少,平均每人跳槽1.1次,平均跳槽频率在4.8年一次。“80后”居中。从跳槽人数、平均跳槽次数和频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企业中跳槽现象趋于年轻化,“90后”正处于步入社会的时期,是企业未来的新鲜血液,但存在的跳槽现象非常严重。
(二)员工跳槽因素分析
本部分的调查形式是以开放式的形式调查,让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描述跳槽的原因,通过对各因素出现的频次统计得出影响员工跳槽的原因有以下10个方面,排在前2位的影响因素分别为:物质待遇、节假日。
通过将三种年龄层次员工的影响因素进行比对分析,不难发现,影响“90后”的员工跳槽的最主要的因素是节假日,即休假的时间太少;第二个因素就是物质待遇不能如愿,包括薪酬、福利、补贴等;第三个因素突显了“90后”富有个性的特点,现在的年轻人追求个性,不喜欢受约束,如果在企业中某些方面太受限制,比如上班时间、穿着打扮、工作内容太枯燥等,会使他们产生厌倦的心理,最终离职。影响“80后”员工跳槽的主要因素是物质待遇,大多数“80”后都有了各自的小家庭,对于男性来说,肩上的压力无疑是加重了很多。因此,他们更需要的是物质追求,用更多的薪酬福利提升生活质量。在职业发展中,晋升是一个必然的话题,对于30岁左右的职场人士来说,是迫在眉睫的忧心。影响“70后”员工的主要因素也是物质待遇,成家以后的员工多多少少需求都和家庭有关。
四、企业管理和员工自身存在的问题
从影响员工跳槽的因素分析中,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到“90后”、“80后”和“70后”员工的个性化诉求。对于企业管理问题分析,本文主要针对“90后”员工群体进行深入探讨。随着“90后”逐渐成为职场主力,管理问题也随之涌现。目前,大部分企业的核心领导为“50后”和“60后”,他们采取的传统管理哲学和管理方式在招人、留人、激励人等方面表现欠佳。由于“90后”的价值观和个性与前辈管理者不同,多方面因素导致人才流失,也有一方面原因在与“90后”自身,缺乏忠诚度和责任心,不够敬业。
(一)企业主要出现的管理问题
1.企业薪酬福利偏低。企业管理中存在不合理的克扣工资行为,例如员工迟到要罚钱等。另外,企业里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容易造成员工心理上不平衡,影响员工的工作情绪,从而导致员工的跳槽。
2.企业未做好职位价值评估,缺乏公平分配基础。此情况主要存在于国企以及管理不够规范的中小企业,决定职位实际薪酬的因素仅仅只是企业空缺职位的紧急程度以及员工谈判能力的高低,没有统一标准。这种薪酬确立方式将会导致同一职位上新员工的薪酬比老员工高,这会对老员工产生极大的心理冲击,从而失去工作积极性与热情度。
3.职业缺乏发展通道,员工升薪较难。由于企业没有为员工建立多种渠道的职业发展通路,导致大家都去挤管理层,若员工不能升到管理岗位,其工资、奖金就只能维持在一个固定的水平得不到提高。
(二)员工自身存在的问题
1.员工缺乏对企业的了解。员工若想了解或者融入一个企业,就得从企业文化入手。同时,员工也要加强对自身的了解,保持积极正确的就业观。可现实情况却是,“90后”求职者刚步入社会,因求职的压力巨大而不考虑工作是否真正适合自己,总是怀着先干着再说的心态进入企业,不久就发现这并不是自己理想的工作,于是匆忙跳槽,寻找下家。
2.无法承受巨大的工作压力。伴随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只有不断追求利润最大化才能生存发展,而利润又产生于高效的工作,所以员工承受的压力也在随之增大。在上述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90后”因为压力过大而跳槽的人数远远超过了“80后”和“70后”,新生代员工抗压能力明显下降。适当的给予压力是有利的,然而一旦超出员工所能承受的范围,就会使员工处在崩溃临界点,如果压力一直未能得到有效缓解,员工就会自然而然的考虑跳槽。
五、应对措施
(一)企业该如何预防人才流失问题
“员工都是活生生的个体,尤其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年轻一代无论是在眼界、知识结构还是诉求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管理者最重要的就是发现他们的诉求。”心融集团总裁、著名应用心理学专家冯耘说道。
1.为员工打开进取通道。诉求是个性化的,每个个体都有不同需求,但唯一的共性就是每个员工都看重自己在公司的发展,为了给员工更好的发展,在企业架构里必须要有接班人管理计划,俗称“培养一批小萝卜”,一个萝卜一个坑,如果在职员工离职或晋升,空缺的位置必须得有经过栽培的小萝卜补上,让员工看到自己事业发展的通路在哪里。
2.巧妙利用激励因素,让员工自觉调整行为。新生代员工注重自我利益,行为灵活多变,一旦意识到在组织中只有某些行动才能获得更大的收益时,他们会迅速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适应组织要求。例如,销售类的员工,以拿下目标大客户的数量和为公司带来的利润按比例计入销售业绩,从而获得相应的提成和奖金。
3.丰富薪酬计划和福利项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表示企业在激励员工时应优先满足员工的低层次需要,当其效果减弱时,企业应该满足员工较高层次的需要,以此来促进员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然而,我认为低层次的需要已经起不到激励作用了,而较高层次的需要又不能同时满足每个员工,所以企业应该创新一下薪酬计划。不同年龄层次的员工需求也是不一样的,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比如有些员工今年只想要体验一次国外旅行,明年要准备结婚,最需要一段小长假度蜜月等等。公司不妨可以尝试在中高层每月的薪酬计划表中多添加几个相对与工资等价的项目。例如假期、公费国内旅游(可带2个家属)等等,让员工自由选择自己所最需要的一个项目,也可以照常只选择应得的工资。
(二)员工该怎样稳定自己的职业
1.学会自我定位。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要经常对自己进行反省、分析自己的优劣势,不要盲目“改行”去做老板。应当善于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适善于应变外部环境的变化,领导最需要什么,就努力朝什么方向去发展,让领导看到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晋升几率。
2.用积极的心态看待挫折。在个人的职业生涯中免不了种种逆境,如业绩压力、人际关系的困境、上级的处事方法不得当、对薪酬和职位的失望等等。不管遇到什么挫折,都要用积极地心态去面对,最重要的一点不要在工作中表现出负面情绪,避免影响领导、同事或者客户。
六、总结
本文在大量查阅资料和走访企业的基础上,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对当前我省中小企业人才流失问题的现状和具体原因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同年龄层次的员工自身存在的问题,从企业和员工两个角度出发对控制人才的流失提出了一些建议。当前企业的人力大军主要是“80后”,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中,“90后”将成为企业的核心力量。笔者希望本文通过对三种群体员工自身因素的调查,以及针对问题提出的策略,可以帮助部分中小企业减少员工流失率,能够为企业如何从组织的角度加强内部管理,为员工如何从自身的角度提高职业稳定性,提供企业管理和职业生涯管理的理论借鉴和学术参考。
参考文献
[1]王馨.关于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问题及对策浅析[J].科学管理,2012,(3):92-93.
[2]高萍.“80后”个性特征及管理策略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硕士论文,2011,(7):47-65.
[3]杨兔珍.中小民营企业人才流失现状及对策研究[M].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10):63-66.
[4]赵祥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J].经营管理者,2010,(9):71-73.
关键词:民营企业 员工流失 流失管理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6.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4-0220-02
据统计,中国民营企业的员工流动率接近50%,而有一些民营企业的员工流失率竟达到了70%。民营企业因其机制灵活、有较大的经营自,因而在人员招聘、工资体系、员工辞退等方面均有较大的灵活性,使它在获取和拥有优质人力资源上比国有企业有更大的优势,但在这种优势下,也隐藏着一些问题。比如,有的管理者不在乎员工的高流失率,不计算员工流失造成的人力成本的增加以及因此带来的其他深远的负面影响。员工高比例流失,不仅带走了商业、技术秘密,带走了客户,使企业蒙受直接经济损失,而且,增加企业人力重置成本,影响工作的连续性和工作质量,也影响在职员工的稳定性和效忠心。如不加以控制,最终将影响企业持续发展的潜力和竞争力。本文试图就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管理对策作些探讨。
一、中国民营企业员工流失的现状及危害原因分析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企业人才流失严重。这种情况的出现,严重削弱了企业竞争力。
企业缺乏明确的发展目标,或因经济环境的不稳定,企业本身技术、资金、人力的缺乏,产品的不对路等诸多因素,使员工感到本单位没有发展前途,没有安全感。企业内部管理混乱、缺乏基本的管理制度,导致员工无所适从,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才符合企业的要求,即使努力工作,也难以获得认可。缺乏职业安全感,个别企业薪酬结构不合理,工作标准过高,也都不同程度地导致员工跳槽,但整合起来,造成员工高流失率的主要原因的企业在管理上的不到位,或者说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环节及管理质量都有待改进。
二、中国民营企业员工流失的原因分析
如何扭转人才流失的不利局面,是事关企业生死存亡、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根据调查分析,近年来民营企业员工流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人才流失对企业的危害。 人才流失带给企业的危害,是和其离职前在企业肩负的责任相对应的。管理人员的离职,带给企业的是经营理念的中断、团队不稳甚至是管理层的瘫痪。销售人员的离职,带给企业的是商业机密的外泄和市场份额的流失。技术人员的流失是企业核心技术的流失和在研发项目的中断或夭折。同时,人才流失到同行或竞争对手方面,对企业的危害更是致命的。核心技术和商业机密尽失,市场被对手所侵占,企业因此在和对手的竞争中失去优势。 对公司员工的心理和企业整体工作氛围的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人才离职的“示范”作用,会使企业员工心态不稳、士气低落,工作效率下降。这个时候,如果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缺陷,员工平时情绪积累较严重,就有可能发生员工集体离职潮,祸及企业全面。 企业经济上的损失也是不可避免的。离职人员的招聘成本、培训费用、薪酬维持费用等以及人才重置成本,是企业必须承受的。国外的研究表明,在人才流失后,重新招聘和培训人员替代,其费用是维持原人才所需薪酬额的2.8倍以上。
2.工作职责设计不合理、负担过重,使人难以承受。多数民营企业存在超时或超强度劳动问题,计件制工人按工作量付酬,而一些技术和管理岗位的员工加班,则常常是象征性地发一些加班工资,或不发加班工资。员工的劳动强度远比一般国有企业大。这主要缘于企业对各岗位的工作职责设计缺乏科学依据,员工工作职责分配不合理,工作边界不清晰,人为地加大了工作强度。即便在经济上有一定补偿,但长此以往,员工身体难以承受必然选择离开。
3.处罚严重、工作压力大。民营企业在管理状态上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太缺乏有效管理;另一种则是制度化管理。缺乏制度的企业处罚是随机的,制度健全的企业,其制度条款往往处罚多于奖励。处罚涉及工作任务的数量、工作质量、劳动纪律、事故、损失、行为规范等方面。个别企业员工的处罚扣款达当月工资总额的1/3。当然,适当的处罚有利于保证工作质量和效率,但处罚过多则适得其反。有研究表明:当员工在一种高度紧张、压力较大的原环境下工作时,其工作质量和效率反而低于正常水平。员工长期处在担心被处罚的压力下,工作不可能愉快,也不可能长久,一有机会就会选择离开。
4.员工职业生涯计划难以实现。 一般来说,人们应聘到民营企业工作,最初的动机是获得较高的薪金,工作稳定后,就会考虑个人的发展机会和前途问题。每个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有自己的职业发展计划。企业员工的职业发展途径,通常是从低级的岗位或职务向高级和岗位或职务升迁,从简单工作向复杂工作过渡,或从不喜爱的工作岗位到喜爱的岗位等。如果员工发现在企业无法实现其职业计划目标,就可能跳槽到更适合自己发展的其他单位去。在民营企业中,员工一般是被聘在某个固定岗位上工作,很少有机会在不同岗位上变换,也少有机会从低到高逐级上升,这种情况与中国劳动力市场不成熟及民营企业发展不充分、用人制度不完善等有关系。
三、员工流失管理对策
根据对民营企业及员工流失的原由分析可知,要想留住人才,必须立足于企业内部的科学管理,应重新审视企业的管理理念及管理制度,营造有吸引力的企业环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确立“以人为本”管理思想,培养文化凝聚力。企业文化通过一系列管理行为来体现,如企业战略目标的透明性,内部分配的相对公平性,人才使用的合理性,职业保障的安全性等,均能反映一个企业所倡导的价值观。企业文化所追求的目标是个人对集体的认同,希望在贸工和企业之间,建立起一种互动相依的关系,最终使员工依恋并热爱自己的企业。但企业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引导、灌输、示范和融入制度里,继而融入员工的思维和行动中。管理者树立“以人为本”思想的意义在于,一个企业有了合格的员工,才会有好的产品和好的市场,也才会有好的利润,员工是第一位的。这种人本精神应贯彻在管理各环节,从员工招聘、培训,工作设计、薪酬福利制度、职业生涯管理到激励体系,都应考虑员工的需要和收益。管理过程中尽量少使用处罚性措施,多采用表扬性激励,使员工有受尊重的感受。其结果必然是关心培养了员工,也发展了企业,真正实现个人与企业的“双赢”。
2.建立制度化约束机制。首先,可以实行劳动用工合同制管理。在合同期内,企业不能无故辞退员工,员工也不能擅自离开企业,否则,违约方须向另一方交纳违约赔偿金;其次,可实行培训赔偿制度。企业可建立员工培训档案,在记录员工培训实况的基础上,对员工的教育培训进行投入产出分析,以确定员工离职时所造成的损失,并要求赔偿。也可以事先签订培训合同,明确接受培训后的服务年限和违约赔偿金,避免企业花费大量培训费却留不住人的损失,更可纠正民营企业因此不敢花钱培训员工的误区。此外,还可能以建立职工入股制度,特别是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鼓励以资金或自身的人力资本入股,使员工与企业利益共享、风险同担,有利于员工稳定。
3.内部管理规范化。要营造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必须实现企业的规范化管理。首先,企业要有既有战略远见又符合客观实际的人力资源规划:应根据经营发展战略和企业实际要求来制约人力资源的招聘、培训、提升等具体计划,而且这些规划或计划信息要尽量使员工知晓,以便员工据此制定自己的发展计划,让员工感到自己在本企业还有发展的机会,有助于提高员工留任率;其次,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权力与工作标准,它不仅使每个员工都能明明白白、有条不紊地各负其责,通过科学设计、综合平衡,可避免苦乐不均和员工工作压力过于繁重。另外,帮助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计划,即帮助员工开发各种知识与技能,提供实现个人专长的机会,铺设职业发展的阶梯。让员工在了解自己所拥有的技能、兴趣、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尽量使其所长与公司所需一致。
4.管理专业化。管理专业化就是要实现具有专门管理知识的人来管理企业,具体做法如下:(1)建立领导团队,管理人才专业化。管理专业化的重要标志就是非家族成员也能胜任公司的高级职位,并得到一定信任。引进职业经理人应该说只是一个逐步趋势。家族企业引进人才应根据自身经营实践,其基本方式可以如下:从外部引进职业经理人,要按照管理岗位和信息的机密程度逐步任命。“用人不疑”也并非随便用谁都“不疑”,而是提倡先“知”后“用”。将各个不同的管理岗位按资源和信息的机密程度进行排序,可以先在机密程度较高的岗位上安排外来经理,对其进行观察、考核、培养,合适的再给予进一步重用。(2)给与外聘经理人员必要的支持与引导。外聘经理人一般素质较高,但也需要时间去适应新的组织环境,去处理好与家族经理人员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与创业元老之间的关系。可通过举办一些小型休闲茶会,多多增加外聘经理与家族经理人的感情交流,这是情感支持。同时,通过与家族经理人及创业元老在创业前或创业后订立一些协议,明确他们的权责利关系。同样这一点也适用于外聘经理,这是制度支持。(3)建立内部人才竞争机制。实行试用制或降级制,使其他员工的不满转化为监督激励外聘人才的情感激素。同时,企业内人才的激励要广开思路,不仅可以通过职务晋升,还可以给人才提供学习机会或深造机会,或是奖励期权的方式来弥补其他员工。
考文献:
[1]陈修文.民营企业人才流失问题探讨[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5,(3).
[2]孙淑英,王秀村.中国企业营销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1).
[3]李扬洋,孙永朋.营销观念与营销人员激励机制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