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3 21:17:3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会计专业导论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会计;本科;毕业论文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会计专业获得了空前的大发展,随着本科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问题开始浮出水面。迄今为止,国内对于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不少文献都对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了研究。陆翠萍(2010)认为近年来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质量下降问题比较突出,原因包括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导致生源质量下降,就业压力大,教师负担过重等[1]。李达(2011)对桂林三所大学会计专业的教师和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将近50%的教师认为论文质量仅能勉强达到要求。原因包括会计数据往往会涉及到商业机密,学生在收集数据和调查访谈时比较困难等[2]。江燕红(2013)对北京城市学院会计学专业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认为学生没有在毕业论文上花费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师生沟通方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3]。肖丹(2013)认为近年来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呈现大幅下降的趋势,原因包括学生不重视、过多考证、考研等严重影响了毕业论文的写作、少数教师指导论文不力[4]。王喜荣(2016)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质量较低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原因包括学校要求不严格、学生态度不端正、选题不切合实际等[5]。田利军和王景博(2016)对天津高校140篇会计本科毕业论文研究后认为论文质量整体水平较低,学生的学习绩点、英语水平、导师职称、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学术氛围均与论文质量显著正相关[6]。
还有些文献从教学管理的角度出发,提出改革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制度。田春晓(2010)认为每学期专职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组成若干个课题小组,就自己感兴趣的财经话题展开研究并写出研究报告,可以在第七学期开设学术论文写作课[7]。李达(2011)提出增设毕业论文撰写技能培训课程,严把选题关,论文题目确定后,教学部门要组织专业骨干教师进行集中审题,严格淘汰不合格的论文题目[2]。肖丹(2013)建议开设毕业论文写作专题课并计算学分,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把选题、开题提前到大三第二学期末[4]。王海兵(2014)可以统一举行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会,选派经验丰富的教师对某些共性问题进行集中指导[8]。于卫兵(2014)提出会计学毕业论文应设置为专门的研讨课,认为研讨课与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有着很大程度的融合性,二者在教学理念上比较契合,在教学流程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9]。苗晴,石盈芳,彭宏华(2015)提出适当调整毕业论文撰写时间,选题在大三下学期确定,毕业论文工作放在第四学年第一学期[10]。罗喜英(2016)建议将本科生导师制与毕业论文实践相结合,认为此举可以缓解本科生最后一年的各种矛盾,还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11]。
有的文献提出改革传统的学术论文的形式,尝试新形式的毕业论文。俞军、李道芳和巫绪芬(2010)提出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应用选题、真题真做”,要求毕业论文题目必须来源于其所实习的企业、来源于实际问题,毕业论文成果要运用到企业实践中[12]。江燕红(2013,2014)提出可以探索实务模拟类的毕业论文形式,让学生置身于现实案例情境中完成一项本专业领域的实际任务,提出可以尝试以创业财务规划书替代传统的学术论文[3][13]。王兴娟(2013)提出只要是学生独立完成、能在公开出版刊物上发表而且内容符合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的学术论文,或者毕业设计可直接用于企业实践的,经学校审定可替代毕业论文[14]。
二、关于创新性和学术性
(一)创新性可列为拔高性要求
真正做過学术研究的人都知道,真正的创新实际上是非常困难的。对于硕士生和博士生来讲,能够有所创新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遑论本科生了。大部分本科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个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写出比较规范的毕业论文就已经不错了,要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实在是勉为其难,客观地讲已经超出了绝大部分本科生的知识和能力范围。一些本科生在毕业论文中宣称的所谓“创新”根本就不能算是创新,与真正意义上的创新相去甚远。因此,本文认为,将创新性作为评价硕士生和博士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指标是完全必要也是必须的,但在评价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时,创新性要求可以适当降低,可以把创新性作为一项参考性指标来观察,归为拔高性要求,这样更切合实际情况。
(二)学术性的尺度可以适当放宽
传统的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通常采取学术论文的形式。但是,会计专业是一个实务性很强的专业,绝大部分本科生毕业后都是进入单位从事会计实务工作,特别是对一些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更是如此。针对这种情况,国内已经有学校在改革传统的学术论文的形式,尝试新形式的毕业论文。比如,合肥学院对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采取“应用选题、真题真做”,要求学生的毕业论文题目必须来源于其所实习的企业、来源于实际问题[12]。北京城市学院试行以创业财务规划书替代传统的学术论文[13]。对于这种形式的本科毕业论文来讲,用学术性来评价其质量就不太合适。因此,本文认为,在对某些基于实践、新形式的毕业论文的质量进行评价时,学术性的尺度可以适当放宽。
三、关于学生
大四学生的事情较多,除了正常上课以外,还要应对各类招聘和考试。目前企业秋季招聘通常从每年的10月份开始,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时间和国家公务员考试都是在每年的12月,企业的春季招聘大多从3月份开始,研究生复试一般是每年的3月-4月份左右,省级公务员考试一般是在每年的4月份,省事业单位考试通常是在每年的5月下旬或6月初。从上述时间点的分析可以看出,每年的1月份和2月份是一个空档期,而且这个期间正好处在寒假期间,学生有比较充足的时间用来写作毕业论文。因此,本文认为把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间安排在这个时间段比较合适,可以避免与各类招聘和考试的时间相冲突。
对于毕业论文的选题方式,本文认为除了极少数学生外,大部分学生由于缺乏经验或者偷懒省事,自主选的题目通常都不合适,不是陈旧不堪,就是大到没有边际,要么就是在网上找那些参考文献资料比较多,比较“好写”的题目。相比起来,指导教师由于长期从事会计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对本专业领域比较了解,可以引导学生寻找或设计那些有一定研究价值的题目,因此在老师的指导下选题是比较合适的,而学生自主选题一般情况下是不靠谱的。
本文认为,学生有没有做好毕业论文的主观意愿非常关键,如果学生对毕业论文不重视,仅仅只是将其视为一项不得不完成的任务,不愿意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认真完成毕业论文,只想过关交差按时毕业,那么即使该学生的平时学习成绩再好,外语水平再好,也很难做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
四、关于指导教师
有文献认为指导教师的职称与所指导的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6]。本文认为指导教师的职称对所指导的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有一定影响,但影响并不是太大,区分不是很明显。高级职称的教师指导的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未必一定高过中级职称的教师指导的本科毕业论文。在现实中,某些职称较低的教师正处在事业的上升期,锐意进取,紧跟学术前沿,勤奋努力,学术研究硕果累累,往往能够指导出比较高质量的本科毕业论文。
有的文献认为科研经费多的教师指导的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通常比较高[6]。本文认为现实当中,会计专业本科生直接参与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的情况并不是太多,指导教师即使花费科研经费,通常也是比较多地是花在硕士生或博士生身上,一般情况下很少将科研经费花在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上面。另外,在现实中,有很多科研经费的老师通常都是所谓“能人”,一般都很忙,不少人还兼有行政职务,事务繁多,花在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的时间、精力都比较有限,反而影响所指导的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
指导教师的学术水平对于所指导的本科毕业论文很重要,但是更关键的是指导教师有没有认真做好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主观意愿。如果指导教师对指导本科毕业论文不重视,仅仅只是把指导本科毕业论文视为一项不得不完成的工作,缺乏热情和积极性,不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那么即使该教师的职称再高,科研经费再多,也很难指导出高质量的本科毕业论文。
在现实中有这么一个教师群体需要引起注意,他们往往博士毕业后参加工作时间不长,没有什么行政职务或头衔,也没有太多的科研经费,职称不高,指导的学生数量也不多。但是往往就是这些老师,有工作热情,做事认真,受过博士阶段严格和规范的学术训练,加上指导的学生不多,没有太多行政事务的牵绊,有比较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指导毕业论文。这个教师群体指导的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往往比较高。
五、关于
现在各大学普遍对包括会计专业在内的本科毕业论文实行制度,具体的操作方式各不一样,有的学校是抽查,有的学校是全覆盖。制度对于遏制本科毕业论文的抄袭剽窃现象发挥了非常显著的作用,但是有些具体做法可以进一步完善。比如,有的学校规定提交的必须是答辩前最后一稿毕业论文,本文认为这个规定可以修改一下。在现实中,有些学生为了通过学校的,把毕业论文改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文理不通,结果是通过了,但毕业论文也成了“废品”。因此,指导教师对通过的毕业论文应当进行仔细审阅,对那些“废品”毕业论文要督促学生进行认真修改。尽管通过的毕业论文的质量不一定高,甚至不一定合格,但是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否定的必要性,这一制度不仅要坚持下去,而且应该对全部本科毕业论文进行,而不是抽查。
目前各学校制定的本科毕业论文的结果认定标准宽严不一。有的学校规定是文字复制比低于25%算通过,超过45%或50%的被认定存在严重抄袭,本文认为这种认定标准偏低。本科毕业论文的结果认定标准可以比硕士或博士学位论文的标准低,但也不能过于宽松,否则不利于学生建立对于论文写作和学术研究的敬畏之心。本文建议文字复制比低于20%算通过,20%-35%认定为存在疑似抄袭行为,超过35%认定为存在严重抄袭行为。制定适度从严的结果认定标准对于保证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底线是非常必要的。
六、结论
综上所述,在评价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时,创新性可列为拔高性要求,学术性的尺度可以适当放宽。除了极少数学生外,大部分学生自主选的题目通常都不合适。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间安排在每年1月份和2月份比较合适。教师职称对所指导的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有一定影响,但区分不是很明显。指导教师科研经费的多少对毕业论文质量的影響有限。学生有没有做好毕业论文的主观意愿以及指导教师有没有做好论文指导工作的主观意愿很关键。毕业论文制度应当坚持并加以完善,结果的认定标准应当适度从严。
参考文献:
[1]陆翠萍.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原因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5:185-187.
[2]李达.新形势下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面临难题与解决对策[J].高教论坛,2011,07:70-73.
[3]江燕红.会计本科毕业论文现状调查及分析[J].财会通讯,2013,19:41-43.
[4]肖丹.亟待提升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讨[J].商业会计,2013,20:123-124.
[5]王喜荣.论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重要性[J].知识经济,2016,04:126.
[6]田利军,王景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关键影响因素检验——基于天津高校140篇会计学专业论文的数据[J].财会月刊,2016(21):116-120.
[7]田春晓.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08:110-112.
关键词:会计教育;教学改革;中美会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2-0211-02
美国作为现代会计理论与实务较为发达的国家,其会计教育目标一直以“注重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而著称。阿克伦大学成立于1870年,是《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评选的五佳之列的公立大学,位于美国俄亥俄州的阿克伦市。阿克伦市作为“世界橡胶之都”,浓郁的商业氛围促进了阿克伦大学商科的快速发展,使其在会计、全球商务、市场营销和知识产权法等领域声名远播。笔者于2010年赴阿克伦大学攻读学位,充分了解与学习阿克伦大学会计学教育情况,并与导师一起分析其本科教育特点,从中挖掘可供我国会计本科教学学习、借鉴的方面。
一、阿克伦大学本科会计教育特点分析
阿克伦大学本科会计教育为弹性学制,共120学分。学校允许学生在大一之后的任意一个学年进行全职校外实习,并鼓励学生在修课期间利用周末或假期进行课间见习,课程学分一般可以在四年之内全部修完。课程体系独具特色。阿克伦大学会计课程设计强调技能培养,通过提供丰富的课程、灵活的修课顺序、大量的对外交流等方法使学生能够学会如何学习、思考和具有创造性,这是学生在离校之后进行终生学习所必需的[1]。阿克伦大学会计课程体系的特色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开设专业导论课。开设对会计学总体性介绍的课程――会计学导论。该课程在学生入学之初、学习传统会计课程之前进行讲授。课程简略地介绍会计的环境、历史、发展、未来及当前所面临的问题,使学生了解会计信息在企业管理者、投资人和政府管理人员决策过程中的作用,协助他们建立对会计专业的认同感,对会计职业生涯有个初步的了解,便于他们在考虑是否进入会计职业界问题上进行明智的选择[2]。
2.课程丰富可自选。专业基础课和一般通识教育课均有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形式。选修课有很大的灵活性,学生可从学校认可的科目表中进行选择,修满该类别课程所要求最低学分即可。以专业基础课为例,共33学分,其中27个学分的课程是固定的,包括会计学导论、管理学、成本管理与控制等9门课程;其余6个学分,学校则提供了企业税收、鉴证服务与社会责任、商业写作等8门课程,学生只要根据自身兴趣,从中挑选出2门课程进行学习即可。对于一般通识教育课,学校则给出了更加丰富的课程选择:42个学分被分为了英文写作(6学分-2门课)、数学(3学分-1门课)、自然科学(最少修够8学分-2门课)、社会科学(6学分-2门课)、体育与健身(1学分-1门课)等8个部分,而每部分学校都提供了大量的课程供学生选择。
3.修课顺序“宽严相济”。阿克伦大学对于修课顺序要求很严格,部分专业核心课和专业基础课有相应的先修课。例如,如果学生打算修读审计学课程,则必须完成中级会计学的学习并通过课程考试;而为了修读中级会计学,学生必须首先学习并通过初级会计学的考试。学生必须对本科学习有完整的规划,且要认真学习,以避免错过修读某门先修课或由于考试没有合格而必须等到来年再进行修读,进而影响毕业时间。阿克伦大学课程安排也相对灵活。在完成先修课的基础上,其余课程的修读顺序学生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课程难易程度、学分需要和毕业计划等方面自由安排的。
4.重视学生知识面的拓展。阿克伦大学重视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展,设置的通识教育课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达35%,高于专业基础课所占比例。通识教育课程来源于院内和院外课程,学院鼓励学生选修外院课程,如体育学院的急救护理、文化学院的中国文学等,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阿克伦大学鼓励学生出国对外交流。学校设有“职业经历”课程,对外交流经历都可以转换为这门课程的学分,以调动学生扩展知识面,增加学习、生活经历的积极性。每年暑期课程期间,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参加不同的项目,去国外如中国香港、英国、加拿大等国家学习,以开拓视野,增加见识。
二、理论教学和专业实践有机结合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阿克伦大学重视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的有机结合,鼓励学生进行学期间见习和校外全职实习。企业、银行和会计事务所是主要的实习场所,实习内容涉及财务会计、审计、咨询、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方面。大部分学生会利用学校的合作企业进行学期间见习。学生边学理论边进行实务操作,一般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当周就能在会计实务中进行应用,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会计实务融合在一起。实习内容的安排也是循序渐进,后一段的实习内容和要求总是建立在前一阶段实习的基础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实习,学生对会计实务有了更深的认识,可以充分了解自己理论学习中的不足,强化理论学习的效果,让学生学得更灵活,掌握的更扎实、不容易忘[3]。
阿克伦大学允许学生在第二学年就开始进行校外全职实习。由于学生接触会计实务早,所以能尽早了解会计专业、发现自己的优缺点与兴趣所在,根据自身情况明确下一步学习目标并选择相应的课程进行修读,激发主观能动性、提早规划职业生涯。
三、以职业应用为导向,开设美国注册会计师(AICPA)方向
阿克伦大学开设有专门的注册会计师方向,其学习内容紧紧围绕美国注册会计师考试及注册会计师的相关实务工作。除日常教学,学院每周二下午安排BECKER(美国著名的AICPA考试专业辅导机构)公司的老师来校进行讲座与辅导,帮助学生合理、快速地修完课程学分并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参加该项目的学生由于毕业前就通过了CPA全科或部分科目考试,在求职过程中往往很占优势。该项目也带动了传统会计项目学生参加AICPA考试的热情。由于阿克伦大学与BECKER公司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学生可以很容易获得AICPA考试复习资源,这都有利于他们的会计学习和会计职业发展。
四、过程性评价体系
阿克伦大学商学院的教学评价方式多样,通常有理论考试、论文、演讲及会计实务模拟等。每一门课程的总成绩由多种评价方式构成;理论考试也非只有期中期末,而是一般一学期四次考试,在保证学生切实掌握前一部分知识点之后才接着讲余下的章节。这种过程性评价体系有效地督促了学生在学期中时刻保持紧张的学习状态,避免学生在期末考试前临时抱佛脚,考完就忘[4]。
五、小班教学、重视学生能力培养
阿克伦大学商学院实行小班教学,每班30―35人,学生课堂参与度高。在会计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学生能力培养,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如讲授、导师个别指导,案例教学、小组学习和研讨会、计算机辅助学习、网络学习等。教师在第一次上课时会向学生发放课程学习指导(syllabus),内容包含课程安排和各种推荐的参考书、杂志及网站,以便学生围绕教学习目标查阅各种学习资料,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在课前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将最新的知识、思路传授给学生,同时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和性质培养学生相应的职业素养。例如,教师会将严谨性思维的培养和以证据为基础的学习体现在每次会计学、审计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每一内容的解决都必须有证据;将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体现在市场营销、商务谈判等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和作业都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而非书中的现存答案。
会计教育改革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继而又不断推动会计教育事业前进的动态过程,同时也是一项复杂而又牵涉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阿克伦大学的会计教育特点分析为我国会计教育发展提供了建议:我国会计教育可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和以证据为基础的会计贯穿于整个会计教学过程中,同时注重创新课程设置、强化职业实践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何玉润,李晓慧.我国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美国十所高校会计学教育的实地调研[J].会计研究,2013,(4):28-33.
[2]董普,成慧君.中美会计专业本科教育比较研究――以中美7所知名高校为例[J].财会月刊,2015,(3)120-123.
[3]林志军,熊筱燕,刘明.中国会计教育中知识及技能要素的发展[J].会计研究,2004,(9):72-81.
[4]赵淑红.基于Topic Presentation的案例教学法在会计学双语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2014,(1):49-51.
An Analysis of Undergraduate Accounting Education Features in The University of Akron
XU Shuai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ollege of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Henan 475001,China)
【关键词】会计理论;教学与研讨;内容;结构;研究
大学教育的使命是文化传授、专业教学、进行科学研究和培养未来的科学研究人员(奥尔特加·加塞特,2001)。为了完成这一使命,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既注重对在校博士、硕士和本科生进行系统的专业基础教育与专业技能训练,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与来源结构,强化对其进行基本理论教育以扩大专业知识面,提高其专业理论素养,为将来从事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一、我国现行会计理论课程的教学层次划分
会计理论是运用一定逻辑形式对会计实践行为的本质及其演变与发展规律进行研究后所形成的系统、全面的理性认识。它是会计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它在整个会计专业教育体系(主要是研究生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已经得到学界的共识(葛家澍,1998)。
据了解,在国外大学会计专业教育体系中,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在国内各会计院校的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阶段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体系内,均设置了会计理论类课程。尽管其课程叫法各异,但内容上却大同小异。而在教学要求上,却存在明显的差异。本科生教育中,一般均设为选修课(大多数列为必选课,少数列为任选课),课程名称为《会计理论》、《会计理论专题》或者《现代会计理论》,教学时数为30学时左右;硕士生教育中,则均列为学位课程且属于专业基础课,课程名称一般称为《会计基本理论研究》,安排在入学后的第一学期,教学时数为40学时左右;博士研究生教育中,有的学校是将其设为学位课程,有的则设为考查课,课程名称有的称《高级会计理论研究》,有的则称为《会计理论发展与学术流派》等,教学时间有的放在第二学期,有的放在第三学期,教学时数一般为60学时左右。由此可见,不论是哪个层次,会计理论课程均属于教学计划体系中的重要课程之一。
二、现行主要会计理论类书籍的内容结构分析
尽管学者们普遍认为对会计专业的学生应当加强其专业理论素养的教育,但是在如何安排会计理论课程内容以及如何组织教学内容上,国内外学者却持有不同的看法,由此就形成了具有不同特色的教材内容体系。国内市场上较早的会计理论教材当推已故著名会计学家、中国人民大学阎达五(1985)教授应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邀请,为适应会计专业教学需要而编写的《会计理论专题》一书。目前,国内市场上流行的可作为会计理论课程教学用的教材与理论论著共有20多本,较有影响的有16本,它们大致可以分为本科生教材、硕士生教材和社会性理论读物三种类型。
第一,本科层次教材。它们可分为两种形式:一是从引进原版教材或者翻译的本科教材,主要有3本。即埃尔登.S.亨德里克森(1982所著《会计理论》;哈利.J.渥克、迈克尔.G.特尔尼(1997)所著《会计理论》;洛斯德、克拉克和卡西(2001)所著《财务会计理论与分析》。二是国内有关学者组织编写的本科教材,主要有5本。即魏明海、龚凯颂等(2001)编的《会计理论》;卢永华(2000)主编的《广义会计理论》;于玉林、田昆儒(2000)编著的《会计基础理论概述》,梁毅刚等(2002)编的《会计理论专题研究》,张白玲(1998)主编的《会计基本理论》。
第二,硕士研究生层次教材。它们可分为两种形式:一是翻译的教材,主要有2本。即威廉姆.R.司可特(1999)所著的《财务会计理论》和阿迈德·贝克奥伊(2000)所著的《会计理论》。二是国内有关学者组织编写的研究生教材,主要有3本。即汤云为与钱逢胜(1997)所著的《会计理论》;葛家澍与林志军(2001)所著的《现代西方会计理论》;于玉林与李端生(2001)主编的《会计基础理论研究》。
第三,理论读物性质的论著。影响较大的有4本,即葛家澍与刘峰(1998)所著《会计大典——会计理论》,陈今池(1998)编著的《现代会计理论》,阎德玉(2002)主编的《会计理论比较与评析》和葛家澍与刘峰(2003)所著《会计理论》。各层次教材的主要内容可比较分析如下:
(一)本科层次教材的结构与内容
1.国外本科层次会计理论教材的结构与内容。主要有三本:
(1)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企业管理学教授埃尔登·S·亨德里克森(EldonS.Hendriksen)于1965年所著的《会计理论》(AccountingTheory,1982年原版)。该书被称为美国第一本有关会计理论的教科书,由作者分别于1970年、1977年、1982年和1992年进行了4次修订(第5版系与他人合作),它在很长时间内是美国会计教育界专门论述会计理论的唯一教科书。该书于1987年经王澹如等翻译并由立信会计用品社出版,由18章组成,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理论的研究法(定义、层次、归纳、演绎、其他方法);1959年以前会计理论的历史发展(起源、借贷记账理论、17~18世纪的会计思想、19~20世纪初的会计思想、1930年以前的会计思想、20世纪20年代的会计实务);1959年以来会计理论的发展(AICPA、FASB、SEC、成本会计准则委员会CASB、AAA、NAA、CIA、ICAEW、ASB、IFAC、IASC等其他会计团体对会计准则发展的贡献);会计概念、计量和会计理论的机制(会计理论的概念、性质、体系、环境假设、目标、计量);财务陈报的收益概念;收入与费用、利得与损失;财务陈报与物价变动;现金与资金流转;资产及其计量;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存货;厂场与设备、购置的和租赁的;折旧;无形资产、非流动资产及递延费用;负债及其权益;业益;股东权益的变动;财务报表上的揭示。
(2)哈利·I.渥克(HarryI.Wolk)、迈克尔·G.特尔尼(MichaelG.Tearney)著《会计理论》(AccountingTheory,引进1997年原版)。该书由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其主要内容由19章构成:会计理论绪论;会计理论与会计研究;会计组织的结构与发展(1930年前、1930~1956年、1946~1959年、1959~现在);财务报告规则的经济分析;假定、原则与概念;会计目标;FASB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存货与应收账款会计信息的用途;会计信息的披露形式;损益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物价变动会计;所得税会计;石油与天然气会计;养老金会计;租赁会计;对外投资权益;国际会计难题(外币交易、国家比较、国际协调)。
(3)R.G.斯洛德(RichaedW.Schroeder)、M.W.克拉克(Myrtlew.Clark)和J.M.卡西(JackM.Cathey)著《财务会计理论与分析》(FinancialAccountingTheoryandAnalysis,引进2001年原版)。该书由中信出版社2002年正式出版,其主要内容由15章构成:会计理论的发展;会计信息运用的研究方法与理论;收益概念;财务报表:损益表;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与现金流量表;国际会计;营运资金;长期资产:厂场、设备;长期资产:投资与无形资产;长期负债;所得税会计;租赁会计;养老金会计;并购会计;财务报表的揭示要求与伦理责任。
2.国内本科层次会计理论教材的结构与内容。目前,国内已经出版本科层次的会计理论教材较多,但若从其内容组合上分析,大致可以分为五种形式:
(1)会计理论教材,包括财务会计与成本管理会计两个部分。譬如,由中山大学魏明海、龚凯颂等编的“高等学校本科会计学专业教材”——《会计理论》一书,该书由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并被国内多所院校指定为硕士生层次会计理论研究的参考教材。全书共组合为11章,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理论概述(涵义、功能、体系、发展);现代会计理论的研究方法(理论种类、传统方法、创新方法);公认会计原则(产生、发展、类型、特点、制订、评价);财务会计概念结构(概述、目标、质量特征、要素、确认与计量);收益确认与计量理论;资产计价理论;财务报告理论(体系、基本报表、表外披露、未来发展);有效资本市场与会计信息含量(实证理论内容);契约关系与经理会计行为(实证理论内容);成本计算与控制理论(成本计算、成本控制);管理会计理论(框架、原理、新领域)。
(2)会计理论教材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与审计三个部分。譬如,由厦门大学卢永华主编的“21世纪课程教材”——《广义会计理论》,由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出版,该书涉及财务会计理论(7章)、管理会计理论(3章)与审计理论(3章)三个大的部分。财务会计理论主要包含财务会计理论概述(作用、环境、研究方法)、会计理论发展简史(中国、西方、发展的启示)、财务会计理论体系(西方的概念结构、中国的理论体系、比较)、财务会计假设与财务会计的目标(假设、原则、目标)、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基本理论、财务报告理论(财务报告、历史演变、未来展望)和会计规范理论(基本理论、法规、职业道德、证券市场会计规范、中国现状)共7章。管理会计理论主要包含管理会计基本理论(发展、基本理论、相关学科、前沿领域)、中西管理会计理论比较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理论比较3章。审计理论主要包含审计基本理论(定义、环境、目标、证据、判断、准则)、中西审计理论比较与广义会计理论结构3章。
(3)会计理论教材包括基础性理论专题。譬如,由天津财经大学于玉林、田昆儒编著,并由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会计基础理论概述》。该书主要涉及会计理论的形成(会计环境、性质)、会计理论的特征与体系、现代会计的形成及其特征、会计系统、会计目标、会计职能、会计信息、会计核算理论体系、会计管理理论体系、会计预测、会计决策、财务计划(预算)、会计控制、会计检查、会计考核、会计分析、大会计科学在发展和会计理论的发展在于创新等18章。
(4)会计理论教材以财务会计理论为主,兼顾其他会计理论的内容。譬如,由石家庄经济学院梁毅刚等编的《会计理论专题研究》一书,由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年出版,设有会计及会计理论(涵义、研究方法)、会计理论的演变(古代、近代、现代)、会计理论的结构(目标、假设、质量特征)、会计确认、会计计量、资产及其计价原理、负债的确认与计量、所有者权益的确认与计量、收益、收入与费用、利得与损失的确认与计量、财务报告与信息披露、会计准则基本问题研究、会计准则的体系与结构、我国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制定、统一会计制度研究、会计准则(制度)的国际协调与国家特色、内部会计控制研究、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研究、环境会计问题研究、实证会计研究等20章。另外还有附录,含会计学家、专业团体、重要文献等。
(5)会计理论教材以财务会计理论为主,适当涉及其他会计理论的内容。譬如,由集美大学张白玲主编、并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会计基本理论》一书,就设有绪论(会计理论性质、研究方法与历史发展)、会计基础理论(理论体系、本质、目标、假设、职能)、会计要素理论(六大要素)、会计确认与计量理论、资产计价理论、会计规范理论(概念、原则)、财务报告理论(目标、质量特征、基本报表、其他报告)、物价变动会计理论、会计环境理论(会计环境、会计模式)、会计理论的新领域(金融工具会计、环境会计、增值会计)等10章。
3.港台本科生层次的会计理论教材。笔者于2001年、2003年访问台湾有关大学期间,曾与相关院校会计理论课程的专业进行过交流,并多次访问有关院校的网站,发现台湾高校会计专业本科生层次的会计理论课程基本上与美国的内容一致。
(二)研究生层次教材的结构与内容
1.国外研究生层次会计理论教材的结构与内容。目前,翻译成中文并在国内影响比较大的教材主要有两本:
(1)《财务会计理论》(FinancialAccountingTheory)。该书由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著名的会计学教授威廉姆·R·司可脱(WilliamR.Scott)所著,它是作者以多年讲授财务会计理论课程的讲义为基础而形成的一本专著,主要是以20世纪60年代末期以来美国会计理论界用实证研究方法研究会计问题所形成的理论结论为基础而编成的一本论著,于1999年出版。该书于2000年由陈汉文组织翻译并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据了解其现被国内多所院校指定为硕士生层次会计理论研究的参考教材。全书共组合为四个部分计13章,主要内容包括:绪论;理想环境中的会计;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性;有效证券市场;决策有用性的信息观;决策有用性的计量观;经济后果;实证会计理论;冲突的分析;管理人员报酬;盈余管理;准则制定:理论问题;准则制定:一种政治问题。
(2)《会计理论》(AccountingTheory)。该书由美国芝加哥伊利若斯大学阿迈德·里亚希—贝克奥伊(AhmedRiahi-Belkaoui)著,它是贝克奥伊的代表作之一。初版于1981年出版,先后修订了3次,在我国有两个翻译的版本。1981年的第2版由杨进等译,并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由九章组成。其2000年的第4版由钱逢胜等译,并由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现被国内多所院校指定为硕士生层次会计理论研究的参考教材。全书共组合为四个部分计16章,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的历史和发展;会计的性质与用途;构建会计理论的传统方法;构建会计理论的规范方法;财务会计和报告的概念框架;会计理论的结构;会计中的公允、披露及未来趋势;会计的研究视角;会计:一门多重范式的学科;事项法与行为法;预测方法与实证方法;现时价值会计;一般物价水平会计;各种资产计价和收益模式;当代会计职业的背景;国际会计。
2.国内研究生层次的会计理论教材(3本)。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有两类:
(1)包容了西方会计理论教科书的基本内容。主要有两本:一是汤云为、钱逢胜著的《会计理论》。该书由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其基本体系与埃尔登·S·亨德里克森的《会计理论》接近。全书共组合为18章,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理论及其研究方法(定义、方法、分类、检验);会计与会计理论的历史发展(古代、近代、现代);会计规范和对会计原则的探索;财务会计的理论结构(构成、使用者、目标、质量特征、要素、假设、确认与计量);现金流量与资金流量;财务报表中的收益概念;收入和费用、利得和损失;资产及其计量;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存货;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负债及其计量;所有者权益及其计量;物价变动会计的理论与实务;现时价值会计;实证会计。
二是葛家澍、林志军著的“会计研究生系列教材”——《现代西方会计理论》。该书由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是1991年版《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的改进版,2003年被教育部列作研究生推荐教材。该书的体系较具代表性,被国内多所院校指定为硕士生层次会计理论研究的参考教材。全书共组合为16章,主要内容包括:现代会计的演变(19世纪前会计发展、19~20世纪初的会计;发展、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会计发展);财务会计理论及其研究方法(性质、研究方法论、理论验证);美国的公认会计原则(产生、发展、组织、假设、原则、准则的制订);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性质、发展、财务报告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财务报表要素、财务报表确认与计量);实证会计理论(发展、基础概念、结论、评析);会计计量理论(涵义、特点、属性、单位、模式);资产及其计价原理(涵义、性质、分类、目的、基础);流动资产及其计价;长期资产与无形资产及其计价;负债及其确认与计量;业益及其确认与计量;收益概念与收益确定;财务报告与信息披露(涵义、性质、内容、基本报表、其他手段);现金与现金流量表;物价变动与物价变动会计;国际会计协调等。
(2)包容了会计理论的主要基本问题。典型的有于玉林、李端生主编的“高等院校会计硕士研究生系列教材”——《会计基础理论研究》,该书由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也被国内多所院校指定为硕士生层次会计理论研究的参考教材。全书共组合为15章,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理论的形成;会计发展的动因;会计基础理论;会计理论体系;会计学;会计定位;会计结构;会计目标;会计行为规范;会计现代化;会计模式;会计方法;会计中国特色;会计国际协调;会计学发展趋势等。
(三)一般读物型会计理论论著的结构与内容
1.专著性的会计理论读物。影响较大的是葛家澍、刘峰著的《会计大典——会计理论》一书,该书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出版,被国内多所院校指定为研究生层次会计理论研究的参考读物。全书的1998年版共组合为18章,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理论的涵义(概念、作用、内容、结构);会计理论的演变(复式簿记时期、产业革命时期、探索、体系形成);会计研究的不同方法与流派(方法论、归纳会计学派、演绎会计学派、实证会计学派、其他流派);会计的定义及争论(西方、我国);会计的基本假设;财务会计的概念结构(概述、发展、产生背景、现状分析);财务会计的目标与信息质量;会计确认的理论研究;资产计价与收益决定(计量原理与模式);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与评价;会计准则的性质;会计准则的国际化研究;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若干问题研究;现行财务报表的体系分析;财务报表体系的改进与未来(现行体系、美国的改进、英国的改进、IASC的改进、未来发展)。
2.普及性的会计理论读物。影响较大的是陈今池编著的《现代会计理论》,该书由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年纳入“立信会计丛书”出版。此前该书曾先后以《西方现代会计理论》(1988版)和《现代会计理论概论》(1992版)出版两次,该书也被国内多所院校指定为硕士生层次及本科生层次会计理论课程的参考读物。全书的1998年版共组合为18章与一个附录部分,主要内容包括:绪论(会计职能与范围、会计理论性质、研究方法);会计理论的历史发展(理论起源、发展停滞、近代会计理论发展、现代会计理论发展);会计理论的结构与内容(基本结构、目标、假设、概念、原则);传统会计的特点和报表结构;主要会计报表(损益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收益的计量;收入确认与费用配比;资产计价;流动资产;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负债与业主产权;物价变动会计的理论基础;一般物价变动水平会计;现时成本会计;变现价值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社会责任会计;国际会计;附录:会计学家、专业团体、重要文献等。
3.专论性的会计理论读物。影响较大的有阎德玉主编的《会计理论比较与评析》。该书由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出版,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专业近年(2002~2005)来本科阶段《会计理论专题》课程的参考教材与研究生教学参考资料。该书共设15章,其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理论研究导论(概念、功能、内容、发展、体系);财务会计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会计的定义、性质、对象、资金、职能、目标);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概况、特点与趋势(计划经济时期、体制转轨时期、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特点、趋势);会计与经济效益;会计模式理论(概述、世界会计模式、中国会计模式);会计准则产生与发展研究(美国、中国、IASC、各国发展);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比较研究(机构、人员、程序、范围);会计准则的性质、结构与内容;会计确认与计量理论研究;财务报表理论研究(概述、产生与发展、资产负债表、收益表、现金流量表、增值表、现行矛盾);我国会计改革和理论与实践;我国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研究(企业会计、政府会计);我国会计法规体系研究(概述、会计法、统一会计制度、其他相关法规);我国加入WTO后会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会计环境、规范体系、服务行业、会计人员、会计教育);知识经济与会计。除此之外,其他有影响的论著主要有:孙芳城等著《比较财务会计学》(2001),李孝林等著《会计基本理论比较》(2002)以及阎德玉等(1992)著《现代会计理论研究》等,但在内容结构上大同小异。
(四)现有会计理论教材及论著结构的基本特点
上述16本会计理论教材或者理论读物,在内容设计上既有个性的设计,也有共性的内容。个性内容:主要体现在对每个专题内容的组织上,不同层次的教材以及不同作者的偏好,因此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内容结构体系。共性内容则可以划分为会计理论及研究方法问题、会计理论及历史发展问题、基础性会计理论问题、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理论问题、财务报告理论问题、会计准则及规范体系建设理论问题、特殊业务会计专门理论问题、会计领域其他专题理论问题、管理会计理论问题和审计理论问题等十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个别教材还设有附录。笔者通过对其所涉及会计理论基本内容的统计与分析,归纳得出以下基本结论:
1.会计理论基础知识及研究方法问题,共有15本涉及。其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理论基础知识(涵义、性质、功能、范围、内容、体系、种类、层次、发展、作用、环境、特征等);会计理论的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研究方法论、定义、种类、传统方法、规范方法、创新方法、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检验、事项法与行为法,预测方法与实证方法等);会计理论研究的学术派别(归纳会计学派、演绎会计学派、实证会计学派、其他流派)。
2.会计理论及历史发展问题,共有14本涉及。其主要内容包括:理想环境中的会计;现代会计的形成、演变及其特征(19世纪前会计发展、19~20世纪初的会计发展、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会计发展);西方会计理论的发展与演变(会计理论起源,古代会计理论,近代会计理论——借贷记账理论、17~18世纪产业革命时期的会计理论、19~20世纪初的会计理论,现代会计理论发展——1930年以前的会计思想、20世纪30年代后的会计实务与会计理论、1959年以前会计理论的历史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会计理论);会计组织的结构与发展(1930年前、1930
~1956年、1946~1959年、1959~现在,AICPA、FASB、SEC、成本会计准则委员会CASB、AAA、NAA、CIA、ICAEW、ASB、IFAC、IASC等);中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概况、特点与趋势(计划经济时期、体制转轨时期、市场经济体制时期);会计理论的未来发展(动因、创新、趋势、大会计科学)。
3.基础性会计理论问题,共有15本涉及。其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理论的结构与要素(概念、假设、目标、原则、程序与方法、狭义与广义的结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概述、产生背景、发展、现状分析、性质、目标、会计信息使用者、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财务报表基本要素、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我国传统的会计基础理论(西方及中国对会计的定义、会计系统、会计目标、会计职能、会计属性、会计对象、会计信息、会计核算理论体系、会计管理理论体系、会计预测、会计决策、财务计划与预算、会计控制、会计检查、会计考核、会计分析、六大会计要素理论、会计学、会计定位、会计结构);中国的理论体系及与西方的比较。
4.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理论问题,共有13本涉及。其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确认理论(涵义、特点、标准、原则);会计计量理论(涵义、特点、属性、单位、模式);资产及其计价理论(涵义、性质、分类、目的、基础),负债的确认与计量,所有者权益的确认与计量,收益概念、计量原理与确认模式,收入与费用、利得与损失的确认与计量;现金流量与资金流转。
5.财务报告理论问题。共有12本涉及,其主要内容包括:财务报告与信息披露(涵义、性质、内容、其他手段、揭示要求与伦理责任、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性);财务报告基本理论(概述、产生与发展、财务报告、目标、质量特征、历史演变、现行体系结构);基本财务报表的理论(损益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增值表、其他报表、表外披露);现行财务报表的体系(现行体系、现行矛盾、美国的改进、英国的改进、IASC的改进、未来发展)。
6.会计准则及会计规范体系建设理论问题,共有9本涉及。其主要内容包括:会计准则基本问题研究(概念、性质、内容、体系、结构);美国的公认会计原则(产生、发展、组织、类型、内容、结构特点、制订、评价);会计准则产生与发展(美国、中国、IASC、各国发展);会计准则制订的相关问题(我国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制定、统一会计制度研究、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与国家特色等,制定的经济后果与政治后果);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比较研究(机构、人员、程序、范围);会计规范理论(概念、原则、基本理论、会计法规、职业道德、证券市场会计规范、会计行为规范、中国研究现状);我国会计法规体系(概述、会计法、统一会计制度、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其他相关法规)。
7.特殊业务会计专门性理论问题,只有2本涉及。其主要内容包括:所得税会计,石油与天然气会计,租赁会计,养老金会计和并购会计。
8.会计领域其他专题性理论问题,共有12本涉及。其主要内容包括:会计:一门多重范式的学科,当代会计职业的背景;有效资本市场与会计信息含量,契约关系与经理会计行为,有效证券市场,决策有用性的信息观与计量观,冲突的分析,管理人员报酬,盈余管理,会计中的公允、披露及未来趋势;实证会计研究及理论(发展、基础概念、结论、评析);物价变动会计(物价变动与物价变动会计、物价变动会计的理论基础、一般物价水平会计、现时成本会计,变现价值会计),国际会计(外币交易、国家比较、国际协调),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环境会计,增值会计,社会责任会计;会计环境理论,会计模式理论(概述、世界会计模式、中国会计模式),会计方法,会计现代化,会计与经济效益,会计中国特色与国际会计协调;我国会计管理体制改革(企业会计、政府会计),我国加入WTO后会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会计环境、规范体系、服务行业、会计人员、会计教育),知识经济与会计。
9.管理会计理论问题,有2本涉及。其主要内容包括:成本计算与控制理论(成本计算、成本控制),管理会计理论(框架、原理、新领域);管理会计基本理论(发展、基本理论、相关学科、前沿领域);中西管理会计理论比较;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理论比较。
10.审计理论问题,有1本涉及。审计基本理论(定义、环境、目标、证据、判断、准则);中西审计理论比较等。
此外,还有两本设有附录,其主要内容包括会计学家、专业团体、重要文献等。
三、不同层次会计理论课程的教学重点与内容设计
(一)不同层次会计理论课程的重点内容
综上分析可见,会计理论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因此,学生需要在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三个不同的阶段不断地学习与研讨。但是应当如何区分与协调不同层次的重点内容,以减少重复并提高教学效果,则需要专门研究如下问题。首先,是不同层次的会计理论课程应当讲到什么程度?本科、硕士、博士课程各自所涉及的范围应有多大?内容应有多深?知识面多广?深度如何把握?其次,教材内容如何组织?涉及的机构、组织、规范、杂志、学人、文献和观点如何组合?是否只讲西方财务会计理论?是否只讲实证会计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中国会计理论的发展是否需要讲?第三,教学方式如何组织?是否只让学生分组讨论已经形成的论文即可?在这个课程中是否需要系统介绍某些知识?可否用一定量的知识供给来刺激学生的兴趣与需求……笔者认为,其主要区别在于不同层次学生学习会计理论的广度、深度与对研究方法论的掌握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在涉及的范围上,需要适当宽泛而不宜过于狭窄,不宜让学生只了解以某一方法所形成的研究成果,应当考虑会计理论的点(专业)—线(发展线索)—面(知识)。在内容上也需要兼顾相关内容,如会计发展的主要线索、会计理论发展的主要线索、会计思想发展的主要线索、会计法制规范发展的主要线索和会计研究方法发展的主要线索等。
因此,不同层次会计理论课程教学的重点即需要针对不同层次而适当体现差别。本科生会计理论课程的教学重点应当是以丰富学生会计理论的知识点为基础来了解会计理论的基本结构,以拓展其会计理论方面的知识面及应用会计理论解释、评价和指导会计实务能力。在“点”的明确要求下,教学中需要兼顾中西方的会计理论专业知识点。硕士研究生会计理论课程的教学重点应当是注重理解与掌握基本会计理论的线索,在“线”的要清楚要求,以充分认识中国会计理论发展的历史地位为基础,以西方会计理论特别是以美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理论研讨为核心向外延伸,同时需要兼顾中西方的会计理论问题并体现一定的深度与广度。博士研究生会计理论研讨的重点,要放在广博的知识掌握与会计理论研究方法论的有效运用上,即在“面”要广博的要求下,应当以研读经典文献、研讨名家思想、把握中西方会计理论流派的发展脉络为基础,以了解学科交叉与渗透发展动向为基础,以具备一定会计理论研究创新思维和认识为目标,故需要广涉中西方的会计理论文献并独立进行分析、梳理与加工。
(二)不同层次会计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的具体设计
1.本科阶段《会计理论专题》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设计。本科阶段《会计理论专题》课程的教学重点,主要是对前几学期所学会计主干专业课程中所涉及的相关理论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梳理,以加深学生对会计专业方法的认识与理解,并有助于其在未来的会计专业实践中运用。与此同时,还应当向学生适当介绍有关会计理论发展的知识,以拓宽其专业理论的知识面。因此,在内容的组合上,就要以帮助学生形成对主要会计理论(特别是财务会计理论)的系统认识为主线,以帮助学生对前导会计课程所学专业方法的理解掌握与融会贯通为重点,注意培养学生总结问题、分析问题与初步表达学术研究成果的能力。此外,在教学实践中,有相当一部分本科毕业生已不满足于本科层次的知识学习,而积极投身于“考研”的队伍中。由于目前研究生学历教育层次规模的急剧扩张,而教学资源的增长相对滞后,若把会计理论课程完全置于研究生教育阶段,也会使研究生教育压力过重,故可以考虑把一些相关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划入前一教学阶段,以减轻研究生教育的压力。以此认识为基础,可以考虑将教学重点放在以下四个主要方面:一是中西方会计及其理论发展的基本知识。主要是介绍会计及其理论有关发展阶段的特点、成就、重要学者与重要文献等方面的知识,在范围上要兼顾中外,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适当介绍会计科学发展新领域的知识,如相关新学科的简介等。二是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知识。主要涉及财务会计业务处理过程及其所涉及专业问题的基本理论知识,如会计系统的结构与运行、会计准则、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的原则与方法、财务报告的结构与编制等方面的理论要点,并注重与前导主干课程教学内容的对接。三是我国会计改革的相关理论知识。主要是结合中国会计改革的现实,介绍会计管理体制、会计监管、会计规范体系建设等专题性问题的研究成果。四是会计科学理论研究与学术规范的基本知识。主要介绍会计理论研究的基本步骤、基本学术规范与论文结构要素等专业论文写作方面的基本知识,并适当进行论文写作的初步训练与指导,以便为学生顺利完成学位论文打下基础。另外,还有其他相关会计理论知识。
关健词 职业情境 无缝链接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Professional Situational Teaching-Competency-Centered Education
YANG Hong
(Shenyang City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112)
Abstract "PST―CCE" (Professional Situational Teaching-Competency-Centered Education) training model designed to seek to meet the job requirements for the purpose of typical tasks oriented to create workplace environments, students complete theory of teaching in a real work process, so course construction and jobs effectively integrate, develop social usefulness of talent needed to achieve seamless links between enterprises and schools, the paper tries to combin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ccounting profession, from the "context" of the teaching concept, meaning, 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 and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to talk about their own understanding.
Key words professional situation; seamless links; teaching practice
1 对PST―CCE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解
1.1 “PST―CCE”人才培养模式概念的理解
PST--CCE :Professional Situational Teaching-Competency- Centered Education构建“以岗位能力形成为核心的职业情境化”人才培养模式。情境化探究教学的本质是化理性为感性,创建一个情境的环境,学生在职业场景中,完成课程的学习,而教师要根据教材知识和行业的特点,以学生为主线,紧密结合现实会计事务的具体内容和实物,创设直观性的,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再辅之以生动的语言,并借助于电算化引导和核算,使学生深入情境,感受知识,强化知识。
1.2 “PST―CCE”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意义
当前的高校教学中面临着很多的矛盾与问题,例如:课程体系的构建与社会的需求相矛盾,教学与培养的目标相脱离,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理论教学,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讲,学生听,不重视实际操作的训练,即便有训练,也是做做题,没有工作环境,学生很难理解题的真正意思,即便会做,也是为了得分而已,联系不到工作岗位,与企业的需求严重脱节,学生毕业后,短时间内很难适应工作岗位。虽然学过理论,但实际操作能力太差,而大多数企业是没有培训时间的,不但本人工作苦恼,而且也给单位带来麻烦,甚至是损失,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职业情境化教学是必要的,它涵盖实际操作环节,通过模拟真实的工作岗位,深刻地领悟理论知识,明确理论的背后是实际的操作,所以“情境化”教学是改革的突破口,也是必须走的唯一之路。
2 在“PST―CCE”人才培养模式下,对会计专业职业情境教学的安排
2.1 按岗位能力设置教学内容
根据会计的工作特点,按照会计岗位的要求,设置出纳会计岗位、费用会计岗位、材料会计岗位、成本会计岗位、主办会计岗位等五大会计岗位来按排教学内容,根据模拟发生的经济业务,各会计职能岗位学生从接收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开始进行会计处理(各岗位可平行操作)。在审核原始凭证的基础上编制记账凭证(会计实验室将处理经济业务活动所需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记账凭证汇总表、财务印鉴以及其它必要办公用品分发到相关学生手中),根据记账凭证/记账凭证汇总表登记明细分类账/总分类账,月末结账并编制利润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等会计报表(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采用手工记账和会计电算化软件两种方式分别进行训练)。每月由指定财务人员(学生)将凭证按时间发生顺序编号并装订成册(根据凭证数量多少可编制一本或多本),封面注明凭证发生时间段及凭证编号区间。
2.2 强化实训环节
每个岗位的能力除了理论基础之外,要有大量的实训项目来支撑,例如出纳会计岗位要配有基础会计实训,费用会计岗位要配有中级会计实务一、实务二实训,材料成本会计岗位配有成本会计实训,主办会计岗位配有综合会计实训。在这基础之上,还可以细化为等级的会计岗位,比如可以化分为1~7级会计岗位,分七个学期来完成,学生可以用考级的方式来完成实训项目,与管理学分挂勾,既有强制性又有积极性,奖罚并重。
2.3 设置问题情境,考查岗位能力
会计人员不仅要保证账目核算及时、准确、不错、不乱,而且要控制企业风险(包括企业经营风险、资金风险、税务风险等等),保障企业财产安全,降低成本提高盈利能力(要求企业单位会计人员不能只做账房先生)。因此,从审查原始凭证开始就要体现会计岗位的能力和作用。对原始凭证的审查首先要注意该项业务是否合法合规,即是否违背国家的财政财务法规,是否符合企业单位的相关规定。然后看原始凭证本身是否规范。我们可以设计若干案例来考察学生的岗位能力,比如外来原始凭证-VAT专用发票,除了审查普通发票应具备的要素外,还需着重审查纳税人税务登记号、不含税金额、税率及应纳税额等。比如对于企业内部的产品出库凭证,除审查数量、品种、规格外,还应审查接收产品企业的应收账款状况。如果该客户应收账款已经逾期,且数额较大,会计人员可根据企业应收账款管理规定行使否决权,阻止发货,并配合销售部门催收应收账款。
2.4 课程建设与培养目标相结合
结合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实务一、会计软件应用一等基础课教学,以培养学生会计基础知识认知能力,以财务会计实务二、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会计软件应用二等培养学生会计业务处理问题的能力,以高级会计、税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项目评估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背后要配有各科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最后按排学生企业调研或顶岗实习,写出调研报告或论文,完成就业前的接轨。
2.5 熟能生巧
会计工作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工作,也是一门循环性工作,大量的实训有助于课程的理解,每个案例,每种业务都要学生触及到,而且各行各业都要配有实际业务让学生反复练习,比如典型工业、商业、房地产业、广告业、服务业等等,这些行业至少要完成一个年度的练习,这样才能熟能生巧。
2.6 加强通识课和导论课的教育
关键词:高校;文科课堂;环境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3-0056-02
世界各国的高校环境教育大都根据本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不同环境问题而展开,因此,其方法和手段各异。中国政府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要求高校为非环境专业开设有关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方面的通识课或者选修课。目前看,非环境专业的环境教育普及率极低,不能满足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需要。有学者研究认为,中国“环境知识教育与环境情感、伦理教育的失衡……环境教育的跨学科性没有得到凸显”[1]。实际上,环境教育应该属于高校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高校的环境教育应该由继续教育学院承担组织和培训工作。教师应该以课堂为主阵地,通过灵活多样的环境教育渗透活动,使得大学生们形成与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和谐共处的观念。
一、高校文科课堂环境教育现状
中国高校环境教育既没有成为其重要的人才培养基础工程组成部分,也没有建立具体的环境教育课程体系,更加缺乏相应的教师队伍。我国高校文科专业的课堂环境教育在以下四个方面存在问题。
(一)管理机构对环境教育重视不够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环境教育不但本身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也向其他学科渗透,知识面非常广泛。环境教育既然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因此,环境教育不能由某一学院或单一专业负责。但目前看,高校环境教育缺乏统一管理,更缺少经费支持,环境教育往往是被忽视的。例如,环境教育学科的相关图书匮乏,教材数量少、质量差,能从事普及环境教育的教师数量少。
大多数高校缺乏环境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虽然早在1998年,清华大学率先提出创立“绿色大学”的口号,但迄今为止,应者寥寥。高校的这种现状一方面会导致在校的大学生不能获得相应的系统的环境教育,从而制约高校环境教育的整体建设;另一方面则会造成毕业生工作后依旧是把追求经济效益放在首位,从而阻碍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目标实现。
(二)专业培养和课程设置方面少有环境教育内容
中国高校文科专业培养目标没有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的教育内容,以北京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一些文科专业为例,如北大中国文学专业培养目标规定应系统掌握中国语言文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初步具备进行专业研究或从事相关领域工作的能力。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英语系培养目标规定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深厚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功底、比较宽广的人文社科知识和出色的学习、思辨、创造、合作与领导能力。
中国高校中主要有北师大等院校开设了一些公选课,如“环境史导论”等,一些专门的环境教育机构如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将环境素质教育列为校内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考查课程。而其他高校文科专业课程大多数没有安排环境教育相关课程,没能把环境教育课程列为所有专业学生的公共课必修课程。
(三)师生欠缺环境教育的责任意识
绝大多数高校从教者较少接触到环境教育内容,没有获得这一方面系统的全面的教育和指导。同时,虽然在21世纪初期,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使得人们更加重视人与环境和谐互动,但许多高校教师却缺乏这样敏锐的眼光,不能及时修改自身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
通过网络调查和实地问卷调查,了解到在环保的态度上大多数大学生都鲜明地表达了环保的必要性;认识到环保必要性也知道需要践行,但并没有形成正确的环境意识和行为,没有认识到自身应该承担的环保责任,也不了解相关的环保法规和知识。比如在我们课题组进行社会调查时,选题中“下面不是生物多样性意义的影响,不是规划环评的意义,减排指标为什么具有约束性等三个问题,大多数学生选择都是错误的。
(四)大学生环保社团较少开展环境教育活动
目前,“我国的大学生环保社团发展较快,数量上大体能够占据到中国环保社团组织的2/5”[2]。但发展极不平衡,在国家重点高校和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环保社团组织发展较好,其他地区发展较差。据调查,大学生比较喜欢的环境教育形式中,志愿组织居于首位,说明学生还是热衷于参加各种环保的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环境意识方面,环保社团组织可以与其他社团组织、企业、专业合作,为大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环境教育活动。
高校文科环境教育现状说明针对大学生开展环境教育十分必要。使学生具备初步的环境经济的可持续观念,形成环境社会学的可持续生活方式,接受环境伦理学的环境道德和环境政治学的环境正义主张,是适应时展的需要。
二、高校文科课堂开展环境教育的对策
21世纪初期,生态文明社会和绿色校园的建设需要高校加大环境教育力度。师资、财政等条件许可的高校,可以建立和完善环境教育课程体系。在大多数师资和财政条件不成熟的高校,可以开展灵活多样的环境教育活动。中国高校非环境类专业,特别是文科专业,应该能根据自己学科特色,开设环境教育课,让高校的每一个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均有可能接受环境教育,树立环境意识及相关的环保知识。
(一)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将环境教育渗透于课堂
在文科专业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强调环境教育,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挖掘,渗透环境教育。要感受环境变化,掌握科普知识,具有鉴别与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技能,提高对环境的责任心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参与意识。
例如,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外国文学史”教学中,讲到19世纪英国的现实主义小说家狄更斯的作品《雾都孤儿》,通过背景介绍,使学生理解环境污染发生质的变化并演变成一种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全球性危机,开始于18世纪末兴起的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或南北差距的分水岭,是人类环境污染史的分水岭。伦敦被称为雾都主因就是工业化以来的大气污染。理解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生态系统破坏和环境污染,反过来又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理解从影响全球和区域的环境问题看,主要的责任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工业发达国家。在历史学专业的“中国古代史”教学中,对于中国古代的西北丝绸之路的变迁、楼兰古城的消逝、经济重心的南移、历代王朝的大兴土木等内容,都可以从环境的角度进行评价,或是批判或是进行辨证、深入的分析。适当的渗透,不但可以扩展学生的思维宽度,增强学习能力,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马恩原著选读”教学中,讲到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一文,对其可以从环境史角度解读,使学生认识到,恩格斯在书中充分揭示了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城市的主要环境问题,即工人住所与工作场地的恶劣状况、河流污染和空气污染等,与此有关的灾难之所以集中在工人身上,与工厂主的唯利是图密不可分,也与爱尔兰人的生活习性有关。恩格斯的这一著作是英国环境史上的一部经典文献。
此外,还需要通过教师自身的环保行为,遵循生态学的理念,把俭朴、节制这种自觉意识带入课堂,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环境行为。
(二)维护学生主体地位,将环保行为保持于课堂
在高校文科课堂渗透环境教育不能仅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这是因为并不是传授的环保知识越多学生的环保行为就更加符合生态和谐要求,有效的方法是开展各种环境体验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时,要关注学生感受,时刻把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首位。课堂教学要结合当前关注的环境问题,融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教师在传授环境知识时,还要通过课堂互动、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营造学生积极参与的环境,用奖励提问等手段鼓励学生参与,最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环境意识。
例如经济管理学院的会计专业“成本会计”教学中,开展环境成本教学讨论。具体讨论包括,“企业环境成本核算范围、企业环境成本核算方法”[3]等问题。通过讨论使学生理解环境成本概念,掌握环境成本费用应属于间接费用。用作业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即在划分作业成本库和确定成本动因时,将产生环境影响的作业专门设立,以合理分配环境成本。在英语专业的“英美文学史”教学中,在引导学生阅读华兹华斯和约翰・济慈的诗歌基础上,使学生理解“英国工业革命对人的异化促使人向往回归自然,继而引导学生关注现阶段国内外生态批评的前沿性研究,了解生态批评的内涵和方法,并尝试用生态批评方法进行论文写作”[4]。
(三)利用政府环保管理职能,将环保专家请进于课堂
环保部门是对环保知识掌握最全面、对本地区环境状况最了解的权威机构,具有进行环境教育的资源优势。为此高校应该主动与当地环保局协调,采取引进来的方式,通过学生的环保社团,把环保局环保专家请进校园,对学生进行环保知识辅导和环保知识现场答疑,专家的讲解和答疑必然会受到师生的普遍欢迎,帮助学生提高环境道德意识和树立正确的环境行为。
高校文科课堂开展环境教育,有助于改变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培养具备自觉保护环境的品德及解决环境问题能力的各种人才;有助于落实“全民环境教育体系”目标,构建学校、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环境教育模式,推动中国生态文明社会的建立。
参考文献:
[1]印卫东.我国高校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江苏高教,2012,(5).
[2]中华环保联合会.中国环保民间组织发展状况报告[J].环境保护,2006,(5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