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安全生产工程毕业论文
时间:2023-02-24 11:26:4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安全生产工程毕业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1.专业认证标准对人才的要求安全专业认证目标之一是提高安全工程教育质量,吸引工业界的广泛参与,加强工程实践教育,进一步密切工程教育与工业界和社会的联系,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工业产业的适应性。安全本科专业认证标准分为通用标准和安全专业补充标准两部分。在补充标准中结合安全专业特点提出了特有的具体要求,其中包括培养目标与要求、课程设置、专业实验、专业实习和实践、毕业论文等。
2.注册工程师执业能力的要求我国安全生产领域的职业资格包含注册安全工程师和安全评价师两种,分属执业资格和从业资格。前者注册安全工程师,主要为企业服务,必须具备安全法律法规、安全生产管理、安全生产技术和事故分析处理等方面的知识,按照所要求的知识和能力实际上是管理型人才。而后者安全评价师,主要为评价机构服务,要求具备危险分析、安全评价及系统安全工程等知识和技能,对建设项目和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存在的风险进行安全评价,属于安全技术型人才。两者分工重点明确,侧重点不同。两种职业资格要求人才的基本素质与能力也不同(见表2)。以上的认证标准和注册执业能力要求是对我国高等安全人才的基本要求,既符合业界对安全人才的需求,也符合国际化的发展趋势。综上分析,笔者认为高校安全专业人才培养除基础通识教育外,还需要比较系统的安全科学、安全工程与技术、安全管理能力、安全实践技能四个层次的知识,具备安全工程方面的设计、研究、检测、评价、监察和管理等基本专业素质,还应当掌握组织协调、沟通协作、主动创新、职业道德、科学态度等多方面的技能。为此,从安全人才长远发展来看必须加快安全工程专业高等教育改革,以专业认证和注册制度来提升安全教育的质量,使学生的能力满足行业市场执业的需要。
二、面向土木工程的安全专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应用
进行面向土木行业的安全工程教学体系改革,首先必须以安全专业认证标准和“安全工程职业注册资格”的要求为总的指导框架,确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目标,融合土木安全的办学特色,建立课程体系,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展实践创新,争取毕业后经工程实践达到注册工程师标准。
1.建设合理的课程体系根据认证标准框架的基本要求,广泛征求土木施工业界对安全人才的意见调整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程模块,集中实践环节、课外教育环节[2]。课程设置做如下考虑:强化基础和通识课程,如数学、力学、物理、热力学、化学以及电工学等,这些对学生安全科学和技术知识的学习具有基础学科的重要作用;英语、计算机等的学习为适应安全工程国际化、信息化发展提供保证;人文、社会学、心理学、安全管理知识和法律法规等的学习为安全人才适应未来从业岗位要求消除障碍,在职业道路上快速成长。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设置强调行业特点和安全科学的共性。学位课和必修课学分构成上,按一般工科要求设置。专业基础课程按照专业认证标准设置,同时考虑学生未来专业发展的潜力和后劲,设置土木和安全两个学科中的重要基础课程,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专业课是土木安全专业的主干课程,在满足安全工程专业认证标准要求的同时,考虑注册工程师执业考试的需要设置。安全工程专业学生必备知识的课程为指定限选,其余为任选课程。
2.优化调整教学内容认证标准强调了课程体系内课程结构、内容与相互间的联系问题。因此,设置的课程必须尽可能考虑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实用性和前瞻性,使学生建立整体的知识结构。作为面向土木建筑的安全专业,在认证和注册制度导向下,提出“学生能力培养配套体系”,即按照标准、执业技能要求将知识在整个学科体系内整合,使它们互相支撑、互相配合,适应国家、社会、企业对安全人才知识的要求,最终与学生能力培养建立直接对应关系。首先,专业课程内容突出行业发展时代特征非常重要。近年来安全学科发展迅速,安全工程课程内容不断丰富,专业课程需要吸收安全领域最新研究成果、新理论、新方法。其次,在课程开设上施行订单培养,按企业紧缺人才调整培养方案,补充课程内容,为企业培养出更适应当前岗位需求的人才。同时,在课程开设学期、先后顺序上也根据知识的连贯性进行了科学设置,使课程教学体系更加完善。另外,在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和内容中,要注重与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评价师考试等有关知识点的设置。未来的安全工程师将会向职业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这样培养的毕业生才能符合社会对职业化人才的技术岗位需求,使其毕业后迅速成长为具备职业资格、服务于企业、安全中介机构和政府的骨干与精英。
3.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安全专业人才在做好安全生产工作中发挥的作用是其他人员不可替代的,这种作用发挥的一个关键是实践和创新。从专业认证角度,表现在对基本能力和工程素质的要求;从注册资格角度,体现在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安全技术、危险识别控制、事故综合分析、协调组织等的系统能力要求。实践创新能力主要从课内教育、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习实践、大学生课外创新竞赛几个方面培养。课内教学融合生产实践,把案例、录像、施工生产企业参观考察、科研项目等与理论教学有机的联系起来,建立抽象理论的感性认识,课内实验贯彻动手操作的探究式教学思想,激发和带动学生对知识学习、应用的渴望,吸引学生的求知欲。专业实践与学科基础实践保证开设的系统性和针对性。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列入中国高等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的一个重要计划,近年来,产业界对卓越工程师的需求呼声渐高。无论是实现安全生产、提高产品质量、推进节能减排,还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都需要国家培育出数量足够、能够面向生产一线的优秀工程技术人员。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工程教育,而我国工程人才质量的国际排名仍比较靠后,其本质是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模式,导致企业大量需要的技术型、实用型人才严重缺乏,造成这一后果的重要原因是高等工程教育缺少产业界的参与,也与未建立全国统一的、能与国际接轨的注册工程师制度有关,导致我国工程一线领军人才十分稀缺,已成为制约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关键因素。
沈阳工业大学自动化专业已有30余年的办学经验,该专业办学中充分发挥毗邻中国石油辽阳石油化纤公司并与其联合办学的优势,突出化工自动化的专业特色,致力于培养“基础理论扎实,专业实践和应用能力强的工程应用型人才”。针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本专业依据面向石油化工行业的特点,在总结前期办学的基础上,创立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构建校企深度合作的工程实践培养体系与运行机制,发挥企业具备真实工程环境和先进的工程实践条件的优势,充分利用企业工程经历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与企业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通过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因此,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的构建非常必要和具有重要意义,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体系,能够使自动化专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和合理的生存空间,提高自动化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就业能力。
1合理定位
培养人才的合理定位是专业建设及其持续发展的基础,我校自动化专业以服务辽宁经济建设和石油石化为主,面向全国,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理论扎实,专业实践和应用能力强的工程应用型人才,主要服务于生产第一线,以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为主,在现场从事自动化系统的调试、运行、安装、维护、技术改造等工作。经过大学四年的培养,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成为卓越工程师的优秀后备人才。在所制定的“3+1”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原课程体系进行了整合和优化,突出学科基础课的作用,对专业课程和专业实验内容进行整合,突出专业特色,3年内完成相关理论课程的学习,第4年根据学生个人的实际情况到相关的企业去,选择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环节的内容,由校内和企业的指导老师共同完成选题、开题、实验(设计)等工作。
2科学合理设置整合课程
自动化专业的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本着面向基层的、适应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突出化工自动化方向专业特色;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同类专业设置平台课。在整合教学内容过程中,力争保证专业骨干课程的系统与完整,基础课与专业课有良好的搭接平台,专业课之间内容良好衔接。对自动化专业的每一门必修课课程设置的依据、教学环节的设置、教学方式要求等进行充分的讨论,确定各部分组成与要求、各理论课平台结构与组成、理论课与实践环节如何衔接,如何实施教学等。在课程数量上、内容增减、学时安排、课程之间的前后衔接、讲授顺序上都做了相应比较合理的调整。对一些基础课讲授内容和学时进行调整,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对于专业课,力争使学生学精学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体现精化专业、强化专业实践和应用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原则。
3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探索创新实践教学形式,适应人才培养需求
自动化专业实践环节教学内容包括校内实践环节和校外企业实践,校内实践环节主要包括:国防教育与军事训练,金工实习,各专业课实验,单片机应用技术实训、过程控制仿真实训、PLC及变频实训、电气控制技术实训等;校外企业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认识实习,企业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
在校内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改革方面,以实验、设计实践、工程实践、课外科技活动四大模块建立了校内实践教学体系。按照新的培养模式与教学内容体系,在保留了必要的基本实验的条件下,精简内容单一的验证性实验,设立了部分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项目,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实验者、参与者。在创新实践教学中重视学生科技制作实践的能力,开展了学生课外科技实践活动,以锻炼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在校外企业实践教学中,认识实习采用请企业指导教师来学校讲课及带学生进厂的形式进行工程实践指导。企业指导教师将企业熟悉的生产工艺及流程、自动化装备水平、控制技术等内容向学生进行专项介绍。企业专业实习主要以联合企业结合产学研创新实践体系推行学生在企业培训基地与生产基地现场交替实习方式和到车间定师傅、定岗位的专业生产实习模式。利用石化公司机电仪石化实践基地的DCS系统,对实际装置控制系统进行DCS组态、组态后参与实际装置的设备安装、运行维护和故障处理;采用实践认知、技术实训、生产实践、工程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渐进的方式,强化训练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专业技术技能,并在实习过程中,使学生真正参与了企业生产运行与管理,工程项目的构思、设计、执行、运作等,获得了卓越工程师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毕业设计采用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指导的方式,解决企业科技和管理方面的重要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在此阶段学生作为企业的技术研发人员参与企业的科技开发或技术难题攻关,要求毕业设计在结论和展望中应提出改进自动控制系统的新思路或新方案,使学生提早进入工程环境,为培养适合企业实际工程应用能力的工程师人才奠定基础。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