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文化内涵论文

文化内涵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6-21 03:14:4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文化内涵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文化内涵论文

篇(1)

作者:左嘉琳 鲁薇 单位: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团体,来学校为师生普及高雅艺术,使学生们近距离享受高雅艺术的魅力,感受经典、学会欣赏、懂得艺术,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提升了校园文化内涵,受到师生热烈的欢迎,在校园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坚持长期开展,提倡普及教育。高雅艺术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与现代社会脱节,也不是只有少数专业人士才能享受的专利,学生们希望学校能更经常性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将高雅艺术引进校园。普及高雅艺术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要建立长效机制,由国家制定相应的政策,在高校建设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推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长期深入开展下去,为高职院校学生创造学习、欣赏和参与高雅艺术的条件,从而达到培养全面高素质人才的目的,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

倡导红色校园文化,营造高雅艺术氛围。红色校园文化作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一种新途径和有效形式,具有感染力强、形式多样化、与时俱进、价值高等优势,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校园文化内涵有重要意义和作用。例如本校每年举办一期青年者团学干部培训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连续三年赴革命圣地西柏坡进行红色教育;利用寒假“三访三学”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红色教育,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党的伟大。通过主题班会、我的团日我做主、广播台、QQ群、微博等途径,加强对学生进行红色校园文化活动的宣传,形成浓厚的校园文化的舆论氛围。

加强学生艺术团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002年,教育部颁发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指出,今后每三年举行一次全国的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为了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各个高校都应当组建自己的大学生艺术团。这些艺术团招收有一定艺术素养背景的学生作为主要群体,组建舞蹈队、合唱团、管乐队和话剧社等艺术团体,并给艺术团提供相应的场地、教师等资源,使其成为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的主力军,在校内外各种文化交流与艺术教育展演活动中承担重要的任务。

本校从2002年开始,一年一度的艺术节已经举办了10届。在学生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给同学们提供了施展才华、张扬个性的舞台,是学生组织和学生社团活动的一次盛会。参与人数和获奖人数都是全年学生活动中最多的。此外,目前我院已有包括大学生艺术团在内的学生社团80个,学生中不乏会小提琴、钢琴、古筝的同学,且有几位达到八级、十级水平。学生参与各个协会的兴趣也很大。可以说,全院师生对文艺生活有着极高的热情和期盼。通过这些活动的举办,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升了艺术修养及综合素质。各个高校应当高度重视艺术教育的作用,把艺术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一环,大力开展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普及高雅艺术,让艺术的气息充满着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每一个普通的学生都有机会欣赏高雅艺术、参与高雅艺术,构建真正符合学校特色的高品位校园艺术。这不仅培养了广大学生的审美意识,促进了校园舞台艺术水平的提高与繁荣,更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艺术教育水平的提高。

篇(2)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具有明快的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其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形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中国传统服饰具有适中、和谐的“情理美”和追求意境的“含蓄美”。现代中国服装设计要继承中国传统服饰“谐调”、“统一”的审美原则,把传统服饰文化中的实用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融入现代服装设计,结合时尚理念和设计原则,在创新中实现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通。设计师只有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来把握时尚,才能真正拓展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空间。

人类作为智能化生命,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其永无止境的进取性,以自身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来愉悦人世生活,促进每个人的充分自由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这是一个承传延续的生命演绎历程。作为人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当代服饰文化理应遵循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服饰的文化意义在于适应自然环境以满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体活动、美化身姿体态以娱悦身心健康、显示社会身份以表征社会角色等。作为人体的延伸,服饰还能够表现出穿着者的长处和特点,极富魅力地表现个性、欲望和心理特征。为此,服饰设计不仅要切合现时美观大方的流行趋势,使其富有突出的个性表现力,体认穿着者的心理特征和观赏者的趋同心态,而且应将传统服饰文化融入其中,凸显其生命蕴涵和审美意蕴,将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惟有如此,方能真正营造出有底蕴的时尚服饰文化。

一、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

服饰是人类生活要素和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并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Www.133229.cOm服装的款式设计、面料选用、颜色组合等,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状况,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不是一种孤立存在的文化现象,它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也是附着于物质载体之上的主体美的物化形态,既主张象征表意性又倡导审美愉悦性,既注重形式美的创造又崇尚情感意念的表达,使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完美统一,以情景交融、意象统一之美来展示民族美学的生命艺术品位。f”以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的颜色为例,其文化内涵亦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而演变,并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审美特征。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生活色彩浓郁,它以等级标识为主要体征,并被赋予特定的伦理意义,如商代将取于自然的青蓝、赤红、黄、白、黑五种颜色视作尊贵色彩,规定只有奴隶主和贵族阶层的着装才能使用这些颜色,且“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髓,黑与青谓之献,五彩备谓之绣”。此外,将五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方式相结合,与五行等相对应,构成了所谓“五方正色”的图式,并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推衍出“五德终始说”,将之与生命道德联系在一起,如商以金德王、尚白色,周以火德王、尚红色,秦以水德王、尚黑色等。先秦之后,到了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服饰色彩作为政治伦理的外在形态直接被用来“别上下、明贵贱”,成为统治阶级等级差别的标志性象征,而黄色和龙纹则成为皇帝的专用色和王权的象征。在封建等级制度的高压和儒家礼教思想的双重作用下,色彩的应用已脱离自然的物质属性及其本来意义而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伦理色彩。可见,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它出干对自然和生命的无限崇拜以及对等级标识的刻意表述而呈现出明快的色彩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整体效果既赏心悦目又简单大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方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

人类创造的世界是一个文化的王国,文化伴随着人类生命的进程而发展,并在社会的进步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服饰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一方面,服饰是文化重要的构成要素,文化的发展刺激着人们对服饰的需求;另一方面,人们对服饰的需求又丰富了文化的内涵,把文化对自然的改造与人的自身培养及生命审美联系在了一起,最终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著名人类学家佛朗慈·波阿斯在《原始艺术》中指出:“追求艺术表现和优雅的外观,是人类的共性。可以说,在古代社会中,许多人已经感觉到美化生活的必要,他们的意识,要比文明了的后代敏锐得多,强烈得多。在人类历史的演变进程中,服装对于人类已不仅仅限于遮体御寒,还能满足人们在其他方面的心理需要和生命体认,如中国古代的北方游牧民族的猎手用猎物的牙齿、蹄爪、羽毛或尾巴装饰在自己衣物上,以显示其英勇无敌或地位崇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衣服的质料、颜色、式样及附属装饰越来越与整个社会心态和个性心理相呼应,服饰本身作为一种信息符号,能够传达时代风尚、文化特色以及个人的文化教养、知识水平、风度气质与社会角色方面的信息。衣服被视为人的“第二皮肤”,它能够反映出一个人尤其是女性的个性和心理状态。美国服装学家布兰奇·佩尼在(世界服装史》中写道:“将一种鲜花戴在头上,或者以酸梅果汁把双唇染上红色的第一位姑娘,必定有她自己的审美观点……女性服装的质料、色彩、缝制以及与服装相匹配的佩饰能够加强女性自身身份及在特定场合的自信心、风度、竞争力量。

二、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意蕴

1.适中、和谐的“情理美”

中国传统服饰的含蓄婉约与中国人和平、知足、中庸的取向相一致。儒家“中庸”之“中”、华夏“中国”之“中”,皆强调“不过分而和谐”,这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有明显体现。中国传统民族服装既不像西服那般可精确勾勒人体,又不同于古希腊、古罗马那样用一块布随意地披挂或缠裹于身上,而是采取“半适体”的样式,即倡导一种包藏又不局限人体的若即若离的含蓄美。究其原因,“平和性情”自古以来就作为一种美德为中华民族的先辈所推崇,所谓“人生但须果腹耳,此外尽属奢靡”,追求幸福的真谛是“精神快乐休闲,胜干物质进步”。这反映在服饰文化中就是讲究随意、闲适、和谐,没有过分的突出、夸张和刻意的造型,于恬淡之中给人一种含蓄、平和而神秘的美感。中国传统服装的制作者(裁缝)在设计和制作服装的过程中凭借直觉与经验,于“适体”中呈现的是一种含蓄的“情理美”,而非西方那种以数理为基础的精确到尺寸的“理性美”。

2.追求意境的“含蓄美”

“含蓄”属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美的范畴,这一手法通常将作者的情感表达寓于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之中,以达到启发联想、耐人回味之艺术效果,彰显“情中有景,景外含情”的艺术境界。这类似于中国画中的写意手法,即不豺着于对事物的客观再现,而强调欣赏某种朦胧的含蓄美,在虚实关系上偏重于对“虚”的张扬。引入到服饰文化的艺术创作中,就是设计者特别注重“不着迹象、超逸灵动”之美,不刻意追求数字上的精确性或纯形式的客观美感,而是崇尚用无穷的意象美含蓄地表现情感。如用宽衣大袍、中规中矩的样式或写实与变体相结合的动物、几何纹样、花草枝、藤蔓纹等具有抽象和寓意的服饰图案来传达一种与政治或伦理的关联意向。

汉初之“袍”被作为礼服,一般多为大袖,袖口部分收紧缩小,紧窄部分为“祛”,袖身宽大部分为“袂”,所谓“张袂成荫”就是形象化的描述;而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其画像人物皆穿着宽敞的衣衫,衫领敞开,袒露胸怀,或赤足,或散发,无羁放荡,张扬着崇尚虚无、轻蔑礼法的人生品性,给世人以高山流水般随性自然的审美意境。中国传统的女性服装旗袍,是传统服饰文化与现代时尚设计完美结合的典范,它造型完美、结构适体、内外和谐,是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性的标准服装,是中华服饰文化的代表,在女装舞台上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旗袍的设计表面上不温不火,实质上内涵丰富、意蕴幽远,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融通。光滑的质感和简洁的造型表现出流畅明快的线条与和谐一体的气韵,展示出东方女子温柔、典雅之美。这种气韵不仅展于外表,而且沉于内心。穿上旗袍,既能衬托出东方女性优美的身段,又能显示出其幽雅的心境和悠闲的生活节奏,充分展示出中国传统服饰的含蓄美,呈现出一种宛若自然生命律动的朦胧佳境。

三、中国服饰文化的承传拓展

1.继承:拓展传统服饰文化的基础

中国素有“衣冠王国”的美誉。纵观华夏服饰文明的发展史可知,“谐调”、“统一”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真谛。自中国服饰文化诞生伊始,就遵循着理物取暖与审美表现、标识显示与象征表达、个性突出与喜庆吉祥相结合的制作原则,以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服饰与社会、服饰与人群的和谐统一,而情景交融、意象统一更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最珍贵的审美品质。比如,作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本元素,“标示突出文化”同主要应用于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对等级尊卑、行业职别、年龄性别的标示和意念表达上,从原始部落首领与狩猎功臣的服饰标示到封建帝王的官服标示,从文官武官的服饰标示到现代军装、职业装、晚礼服的服饰标示等,均彰显着其“标示突出文化”的审美底蕴。当然,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承载着传统儒家中庸观,受政治因素的影响颇深;而20世纪中期的“绿色”服装覆盖全国,“军干装”及其灰色基调也使中国服饰呈现简单划一的窘况。然而,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占数千年发展主流的是“谐调”、“统一”的服饰文化,理应将之发扬光大,诸如以原色表现为主的大气而豪放的色彩文化,以追求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圆满统一并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社会、人群协调一致的完美原则,以民俗吉祥意象为特征的表现形式等,现代中国的服饰文化都应予以承传拓展。

2.创新: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通

在当代中国,传统服饰与时尚设计的审美融通对提高服装的文化附加值、满足时尚消费需求、缔造民族特色品牌、开拓国内外市场具有特殊意义。全球化时代的服装产业竞争日趋激烈,各国服装设计师在服装设计中都很注重对本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借用,以张扬本国服饰文化和民族特色。目前,中国现代服装设计整体上还存在着设计理念落后、创意不够、没能把传统服饰文化的精髓融入现代服装设计之中等问题;加之国外品牌纷纷涌入,国内又缺乏与之抗衡的品牌,使中国的服装设计在国内、国际竞争中均处于不利地位,严重影响了中国服装业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当务之急是在借鉴传统文化符号的基础上,将传统与时尚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将之从表面符号的简单借用提升到对服饰文化内涵的审美体认与表征阴,创立自己的服装品牌,发展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时尚设计和谐融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服饰文化。

实现传统服饰文化与现代时尚设计的完美融通,实质就是一种在继承传统服饰文化基础上的创新。这种创新首先须领会传统文化,否则创新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即设计师要在精神文化层面上把握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精神理念,将我国传统文化元素与各种时尚理念、理论资源加以整合,把传统服饰文化中的实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创造性地融入现代服装设计,丰富其文化蕴意,提升产品的文化附加值,防止对传统元素符号化、表面化的简单组合或图解式、猎奇式的样品展览。好的服装设计创意是设计师在把握了传统服饰文化理念之后,结合时尚理念和设计原则,对传统文化积累、消化并感悟的一种自然情感表述,而不是现买现卖、照猫画虎。河南“丙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活动中展示的服装就非常具有文化价值。拜祖服装系列大多采用的是中性的流行色系列,颜色迥异、面料粗朴,以金色缎带镶边;纽扣的设计则采用盘扣样式,其金属材质与服装面料及服装的金边质地形成细腻的对比;袖口翻边采用缎织纹路,既有古朴特点又有现代的工艺形式。整个设计将传统元素与时尚设计完美结合,加之祭祖大典本身的特殊意义,可谓形式与内容完全融合在一起,取得了极佳的艺术效果。所以,当代中国的时尚服饰设计应该分析研究传统服饰的配色及制作规律,理解、感悟传统服饰文化的深厚、博大与凝重,并使之巧妙地运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来,加之挑花、刺绣、蜡染、扎染、手绘、编织、织花、抽纱等现代工艺,并结合时代流行趋势与时代特征,将继承传统与探索创新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创造出既有时代感又有民族神韵的服装。

四、结语

篇(3)

学前教育的场所为幼儿园,想要取得健康发展,必须加强幼儿园的自身价值建设,树立正确的发展核心思想,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文化品位。除了进行良好的形象设计,并深入的挖掘文化内涵,不仅创建独特的外在形象,并以此为核心向着多方面发展,增强学校文化的生命力。学前教育文化内涵,不仅包括软件文化,还应该加强硬件建设。软件建设需要加强幼儿园师资力量建设,以人为本,充分体现幼儿园对学生的关爱。幼儿园可以请专业的作曲家,为幼儿园创作一曲符合幼儿园发展的园歌,要求生动活泼、富有童趣。每周要组织学生进行升国旗仪式,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为学前教育注入新的内涵。

二、创新学前教育文化内涵的策略

1.加强学前教育管理文化创新

良好的学前教育离不开优秀的管理,幼儿园管理文化是学前教育的活力源泉,也是整个学前教育的精神支柱,所以,在实施幼儿园管理过程中,要树立良好的管理文化,尊敬教师,关爱学生,推动幼儿园民主治园发展。在逐渐形成幼儿园管理文化的过程中,需要加大创新力度,积极处理好幼儿园制度与人之间的矛盾,还应该处理好个人发展目标与幼儿园整体发展目标之间的矛盾,创建一个轻松的管理氛围。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要做到高度信任,实施公开化管理,既要体现对学生的关爱,又要起到良好的督学效果,听取不同的意见与建议,注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幼儿园的发展,是整个幼儿园全体师生以及幼儿园员工共同的任务,所以在一些事物的决策方面,要充分尊重员工的意愿,还应该开展多项教职工送温暖活动。如在教师生病时,要组织学生一起去看望;学生或教师生日时,可以送上一份温馨的生日点心;有教职工退休时,可以举行告别仪式,并送上祝福等。

2.加强学前教育环境文化创新

幼儿园是学前教育的场所,也是学生探索知识、培养人格、认识自然的场所,所以必须保证幼儿园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在幼儿园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对幼儿园环境文化的培养,将环境文化建设当成幼儿园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努力搞好幼儿园的绿化工作,提升幼儿园的品味,创建一个催人奋进的幼儿园环境文化。在幼儿园成立之初,就应该重视环境文化建设,树立环境文化建设与幼儿园整体规划向统一的理念,以建筑场地以及建设经费为依据,充分发挥人、时间以及空间的协调性,最大程度地提升幼儿园环境,创建一个具有现代化特色的学前教育园地。

3.加强学前教育学习文化创新

学前教育可以说是学生的启蒙教育,也是学生正式学习知识的基础,所以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幼儿园发展过程中,要创新学习文化,树立良好的学习理念,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管与价值观。不仅是对学生,面向广大的幼儿园教师,也要培养其学习的理念,让“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到老、活到老”等理念渗透到每一个教师的意识中,培养广大师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让主动学习成为其生活的一部分。在新时代,幼儿园教育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先一步对当前教育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并做好详细的教学规划,在平时的教学、工作、生活中,都应该加强创新,注重学习的质量,做到精益求精,推动学前教育向更深层次发展。另外,要定期组织幼儿园教职工进行高层次的培训,也可以进行外地考察,通过交流,不断的进行探索,并与实践相结合,总结经验,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还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通过活动逐渐的转变教师的思维模式,创建一个人人学习、不断进步的幼儿园学习文化。

4.加强学前教育特色文化创新

幼儿园教育,需要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必须在教学过程的细节中体现出学前教育的优良品质。幼儿园品质分为外在品质与内在品质,幼儿园的品牌是其外在品质,而内在品质体现在其教学质量、教学责任、幼儿园文化以及服务信誉等方面。在幼儿园发展的过程中,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要用于创新,发展具有特色的幼儿园教育文化。创新幼儿园特色文化建设,需要做到精益求精的幼儿园常规管理,严格地控制幼儿园的教学质量,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逐渐树立良好的幼儿园品牌,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断提升幼儿园教学质量。在制定了完善的幼儿园日程后,要不折不扣的执行,严格的按照规章制度做好每一项工作,形成一种技能体现完善秩序,又能体现良好创新特色的幼儿园文化。

三、总结

篇(4)

关键词:水文化;研究态势;分析

1988年10月25日,在淮河流域四省治淮宣传工作会议上,李宗新先生首次提出应大力开展水文化研究。①历经近30年的发展,在水文化理论、水文化建设、水文化教育、水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运用计量分析和统计学知识,对检索到的水文化论文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一、水文化研究的学科分类与发展轨迹

我国高等学校教育专业设置按“学科门类”“学科大类(一级学科)”“专业”(二级学科)三个层次来设置。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中,设有13个学科门类,110个学科大类。水文化归属哪一个学科?经检索发现,文学、工学、经济学等学科门类文献比较集中,教育学、理学、法学、历史学居中分布,管理学、艺术学、哲学分布的较少,农学、医学、军事学没有相关文献,文化及水电工程是关注最多学科。在上述学科门类中,排本学科门类首位的是:文学是中国文学33篇,工学是水利水电工程239篇,经济学是工业经济119篇,教育学是高等教育19篇,理学是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25篇,法学是民族学13篇,历史学是考古10篇,管理学是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10篇,艺术学是美术书法雕塑与摄影8篇,哲学是中国哲学6篇。除上述研究领域文献较多外,还鲜见于作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林学、中药学、医学技术、军事思想及军事历史、战略学、战役学、战术学等学科。由此可知,水文化研究内容广泛,不仅有文史哲人文学科内容,而且还有理工类自然学科,同时还有经管法等社会学科的内容,属于新兴的文理交叉学科。我国水文化研究历经开展宣传研究(1989—2003年)、服务水利实践(2004—2006年)、政府倡导推动(2007—2010年)和规划专项建设(2011—2014年)阶段,基本上与年度发表文章数量趋势相吻合(见表1)。特别是2011年水利部《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2011—2020年)》以来,《基于人水和谐理念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研究》和《中国水文化发展前沿问题研究》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点)课题相继立项,国内学者的水文化研究主要聚集在水文化理论、水文化遗产、水文化资源、水工程文化、地域水文化、水文化教育传播等方面。从表1可知,1989—2001年,水文化研究的论文较少,年均不足6篇,低于年均篇数的年度为1989年、1992年、1998年、1999年、2000年,尤其是1993年和2001年分别为0篇,这说明水文化研究处于萌芽阶段。2002—2006年,论文数量呈平稳缓慢增长态势,平均每年约20篇,这说明我国水文化研究正处于稳步发展阶段。进入2007年后,论文数量呈快速增长趋势,到2008年、2010年达高峰期,随后呈现下降趋势,这说明我国水文化研究正趋向稳定和成熟。从2011年开始,论文数量呈现直线上升趋势,年均为86篇。2011—2016年篇数占所有论文的53.4%,说明此阶段是我国水文化研究领域的探索和快速发展阶段。与此同时,1989—2003年,没有研究生以水文化选题作为学位论文。2004—2016年,学位论文共39篇(博士学位论文2篇,硕士学位论文37篇),学位论文数占所有论文的4.06%,说明我国水文化研究在基础理论方面相对比较薄弱。在学位论文中,最早的博士学位论文是2004年艾菊红的《傣族水文化研究》②,最早的硕士学位论文是2005年刘虹弦的《水脉相连气韵横生———水文化在现代城市形象中浸润和延续》。在水文化文献中,主要来自《治淮》《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水利发展研究》《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中国水利》《江苏水利》《水利天地》《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涉水行业主管部门、高校、科研院所主办的期刊。在水文化研究中,涉水行业高等院校期刊如《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南昌工程学院学报》等成为主要学术交流阵地。尤其是《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自1985年创刊就设有“水文化研究”专栏,成为全国期刊界历史最长、影响最大、声誉最高的特色栏目。此外,《北京水务》《中国三峡建设》《山西水利》和《城乡建设》这四种期刊数量也位居前列,说明水文化研究与水利建设也紧密相连。

二、水文化研究的热点、焦点与团队分布

文献分析表明,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中还没有刊发与水文化相关的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文化、教育、历史类文章,中文核心期刊刊发水文化研究文章更少。在水文化研究论文中,被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收录期刊论文较少,《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和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或收录论文屈指可数。这说明,水文化研究期刊层次和期刊学术影响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通过对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进行分析,可以很好地体现一门学科的研究领域和研究热点、焦点。水文化研究出现频率极高且排在前列的关键词有“水文化”“水”“文化”“水文化遗产”“人水和谐”和“水文化建设”。这说明,以上述词语为关键词的文献相对比较集中,是水文化研究关注的重点和焦点之一。同时,频率在4次以上的关键词主要有“建设”“水利风景区”“保护”“内涵”“水文化教育”“水景观/开发/保护利用”“教育/水资源/水利院校/城市发展/发展”“水利/可持续发展/研究”“传承/生态文明/水文化传播/和谐/水利工程/水环境”和“水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等,由此可见,水文化研究的范围和领域更加广泛,如水生态文明、水文化传承创新、水教育传播、人水和谐等成为水文化研究新态势。通过分析研究机构,可以了解我国水文化研究团队和研究基地分布格局。水文化研究发文排在前3位的全部来自高等院校,分别是河海大学、南昌工程学院和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其中,河海大学38篇,发表文献最多,占总数的3.94%;南昌工程学院和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发文章分别占总数的2.07%、1.87%,这与河海大学水文化研究所、南昌工程学院水文化研究中心和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水文化研究中心都是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密不可分。上述研究基地已经成为水文化研究、水文化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高地。

三、水文化研究的成绩、不足与未来展望

篇(5)

【编者按】:论文频道为您提供各类开题报告范文参考,以及开题报告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开题报告写作中的难题。

选题依据:在当今以金融、技术、信息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实质上是企业文化之间的激烈竞争。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它对企业的管理体制、决策指导思想、经营战略、管理方式等都有重要影响,从而对企业的兴衰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占我国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停留在低水平的封闭型企业文化阶段,其“企业文化”常被单纯地认为是企业的政治思想工作,或者将企业职工的文体活动代替“企业文化”。也有的国有企业把“企业文化”仅仅表现在一些大同小异的口号和标语上面,或规章制度及企业标志上面,没有真正体现出企业员工所追求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等深厚内涵,没有真正发掘出企业员工中蕴藏的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力量。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不会自发产生的,而是在人们积极追求过程中慢慢积累起来的。这就要求我国国有企业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不断的进行古今文化、中外文化的比较与吸取,并结合本企业的特点塑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使国有企业在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可行性论述: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世纪。在这个世纪中,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意识的企业文化与企业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一样,是企业基础中的“软件”。如果不能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和本企业特点的的国有企业文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就难以取得长远的成效。因此探讨国有企业文化重构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diyifanwen.com第一范文§网整理该文章……

本论文拟采用以下手段和方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对比论证;列事实、摆依据;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用分析等方法。主要通过图书查询、网上浏览、去国有企业实地调研等方法来收集资料。拟运用经济学、企业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相关知识来撰写论文。

本论文拟分以下几个部分撰写:第一部分:企业文化的概述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含义,作用和地位及国内外企业文化发展的现状的简单阐述来对企业文化的概况作一个简要的叙述。第二部分:我国国有企业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拟对国有企业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相关原因进行剖析,通过对问题的剖析来达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作用。第三部分:重构国有企业文化的对策通过对国有企业文化现存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剖析来寻找并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然后相应地采取解决问题的措施来对现存问题加以解决。

2004年09月25日—2004年10月25日收集资料,拟订论文题目和开题报告。2005年03月01日—2004年05月1日在国有企业进行调研,撰写论文初稿。2005年05月02日—2004年05月31日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二稿。2005年06月01日—2004年06月08日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三稿。2005年06月08日—2004年06月15日修改论文,做好答辩前准备。2005年06月15日—2004年06月20日左右进行答辩。

篇(6)

选题依据:在当今以金融、技术、信息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实质上是企业文化之间的激烈竞争。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它对企业的管理体制、决策指导思想、经营战略、管理方式等都有重要影响,从而对企业的兴衰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占我国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停留在低水平的封闭型企业文化阶段,其“企业文化”常被单纯地认为是企业的政治思想工作,或者将企业职工的文体活动代替“企业文化”。也有的国有企业把“企业文化”仅仅表现在一些大同小异的口号和标语上面,或规章制度及企业标志上面,没有真正体现出企业员工所追求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等深厚内涵,没有真正发掘出企业员工中蕴藏的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力量。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不会自发产生的,而是在人们积极追求过程中慢慢积累起来的。这就要求我国国有企业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不断的进行古今文化、中外文化的比较与吸取,并结合本企业的特点塑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使国有企业在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可行性论述: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世纪。在这个世纪中,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意识的企业文化与企业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一样,是企业基础中的“软件”。如果不能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和本企业特点的的国有企业文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就难以取得长远的成效。因此探讨国有企业文化重构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论文拟采用以下手段和方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对比论证;列事实、摆依据;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用分析等方法。主要通过图书查询、网上浏览、去国有企业实地调研等方法来收集资料。拟运用经济学、企业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相关知识来撰写论文。

本论文拟分以下几个部分撰写:第一部分:企业文化的概述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含义,作用和地位及国内外企业文化发展的现状的简单阐述来对企业文化的概况作一个简要的叙述。第二部分:我国国有企业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拟对国有企业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相关原因进行剖析,通过对问题的剖析来达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作用。第三部分:重构国有企业文化的对策通过对国有企业文化现存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剖析来寻找并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然后相应地采取解决问题的措施来对现存问题加以解决。

20**年09月25日—20**年10月25日收集资料,拟订论文题目和开题报告。20**年03月01日—20**年**月1日在国有企业进行调研,撰写论文初稿。20**年**月02日—20**年**月31日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二稿。20**年**月01日—20**年**月08日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三稿。20**年**月08日—20**年**月15日修改论文,做好答辩前准备。20**年**月15日—20**年**月20日左右进行答辩。

篇(7)

关键词:人文素质,队伍形象

 

倡导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科学、理性、人道等人文精神,关注民众生存状态,注重民众生活需求,倡导以人为本,创造优良社会环境,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前时代的主旋律。而要使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全社会得到根本性深入和发展,切实使全人类共同努力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提升社会民众的个体素质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人们的人文修养和人文素质是根本。同样,具体到一个单位或群体,倡导以人为本的思想,创建行业文明,构建和谐群体,注重人文素质的提高,是行业健康和谐发展之基本。

纵观东营公路的整体发展,多年来始终走在全省公路系统行业文明建设的前沿,在全省公路系统开展的争创“公路杯”竞赛活动中,曾创下了“十连冠”的辉煌业绩。论文参考网。东营公路,在全市、全省公路系统成为了典范,成为了亮点。作为东营市委市政府也曾多次号召全市各行业向东营公路学习。回顾历史,东营公路所取得的成绩和荣誉无容置疑,令东营公路人自豪。然而,换一个角度看,其实,这对我们公路行业来说,无疑是提出了更严峻的考验。高处不胜寒,东营公路成了大家的聚焦点,人们的目光更多的看向了东营公路和东营公路人,特别是在人们越来越讲究事务发展过程的细节的今天,人们衡量公路行业的标准和要求在潜意识中更加挑剔和严格。典范自然要有典范的特别要求。因此,我们要想始终树立和保持东营公路在全市各行业、全省公路系统的先进形象,就必须从各个方面倍加努力,不断提升公路行业的新形象,不断创新创建文明公路行业工作的新构架,多渠道,广内涵的探讨和加快东营公路全方位的发展思路,使之真正成为大家的典范。在当今时代,不进则退。而要真正使东营公路稳步健康的向前发展,成为时代的亮点,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努力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注重加强公路干部职工人文文化的培养教育,不断提高个体和群体的人文修养与人文素质,全面提升公路行业的整体形象。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

1.创新行业文化构架,拓展行业文化内涵

作为一种传统习惯和惯性思维,当我们提到干部职工队伍的素质提高问题,便会马上联想到政治教育,科技与业务学习,学历再教育等等这些在人们思想中已经长期形成的一种固有的基本框架和内容,作为这些内容和形式,长期以来在各个行业和群体中已经转化为机械的运用或者互相套用着而沿袭下去,内容相近,循环往复,方式方法陈旧单调,几乎是一成不变,缺乏改进和创新,并逐渐开始失去了对人们的吸引力。当然,还有就是被认为很重要而且被普遍运用的另一重要形式,那就是职工文化生活,或者叫职工文体活动,但不论怎样称呼,就目前从各个行业和团体对职工文化或行业文化的理解与运用来看,形式的运用和内容却依然是简单单一的,而且,多是一种流于形式或“急用急救”、“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活动需要而存在着,趋于表面化的东西多,缺乏深度、广度和内涵的东西,同时,由于各自情况的不同、行业特点或受于某种条件的制约,可以说是多于作表面文章而不注重其内涵的丰富性的简单实用主义,只能说是一种内涵单一的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冠以“职工文化”的美誉而已,根本谈不上“文化”,以致形成了职工与参与者均处于一种麻木与应付心态和拿来主义以及见效慢、效果缓、作用甚微的现象,似乎是很难从本质上达到预期的目的,无法适应发展的需要。

我们不妨回忆或展望一下周围行业和团体,在目前的职工文化生活活动中,其占主体形式的无疑就是体育类的项目活动、歌咏会、知识竞赛、舞会、读报栏等等几种形式主体,而缺乏的不仅仅是形式和内涵的丰富,而是作为对人们进行意识化教育、真正起到对思想触动性的内容和形式较为匮乏。论文参考网。在这里并非是说这些教育不重要或者已经落后,他们依然是队伍建设和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和形式,是一个时期以来的主体。但是,形式的运用和内涵却需要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时代的发展需要而改变,不断改革创新,使之永葆推动行业发展的时代活力。尤其是作为在倡导以人为本的思想为时代主题的现实社会背景中,这些是无法全面适应和满足人文教育和人文素质的提高的需要。论文参考网。而要切实加强和注重人文教育,提高人文修养与人文素质,就要不断扩展教育内容与内涵,实行行业文化内容的不断创意创新,推进职工教育和行业文化建设形势与内容的不断前进与更新,把人文精神方面的教育与培养大幅度的融入进来,加大能够促进人们的意识改变的意识类的精神文化形式和人文文化作为新时期队伍素质教育与培养的重要形式和内容。倡导一种精神容易,但真正培养和使大家从精神意识中切实进入这种精神,处处体现,是需要人文教育来完成的,是要靠人文素质的整体提高来体现的,一种精神意识的教育和体现。而要实现这种转变,就要从创新行业文化构架上下功夫,从丰富行业文化内涵上深切入和创新改革,从而实施人文精神的教育和人文素质培养。

2.提高人文修养,实现人文知识的意识性内化

人文修养,是人的行为、品质等方面具有人文色彩的修养,包括政治修养、伦理道德修养、知识文化修养、文明礼仪修养和艺术修养等,是人文知识内化的较高层次,是一种总的人的意识和精神的内涵体现,只有这些修养的总聚和体现,才可以说是真正较高意义上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升华。他们是内在的,是由内向外的一种透射,而并非表面的。而这些又并非是上一两堂课,读几本书,学几门知识,达到什么学历就可以具备的,是靠一种综合的吸收与文化知识的综合积淀来形成的。它对人们的仪容外表、举止言谈、处世哲学、办事能力、自身形象起着本质上的支配作用,是一种内在涵养的总表现。特别是在现在人们越来越讲究细节与过程的新思维要求当中,人文修养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表现了一个人的综合素养问题,一个人的自身魅力,是一个人从内到外闪射出的人格亮点。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和提高自身人文修养,扩大和丰富知识内涵,把所学到的知识和人文知识进行充分的意识性内化,用内敛和积淀把人文知识通过感悟和实践,融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生命之中,形成为自身人格、气质、修养等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也可以说是自觉意识的表现。从总体上来看,在目前这种竞争激烈的社会背景当中,为了生存,为了在某一业务领域占有优势或立足之地,人们多是学习型的,把拿高学历作为了一种生存和竞争资本。然而也正是因为这种环境、特定目的性和思维意识的存在,以及急于求成的心态,很多人学了不少的知识,读了不少的书,各种本本拿了也不少,而在某种程度上,却就是很难得到大家的认可,为什么呢,其中之一就是没有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而是一味的为达到某一目标而读书,急功近利。虽然拥有了比较强的业务知识,办事、处事能力却未必上的去,个人修养未必同时得到提高。同样,有些人人文知识学了不少,但在如何使知识内化为人文修养上与意识的自觉表现上却未达到一定意义上的效果。为什么呢,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达到意识与精神上的内化吸纳,没有从根本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转化和接受人文知识中蕴涵的精神特质。人文文化表现了人与人的关系、人的生活和人生意义,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业观、为政观、社会道德等等,体现了反思、委婉与向善的精神因素。因此,我们不但要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各种学习和活动,靠集体的教育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和人文素质,更要改变单纯读书、埋头钻书、死读书、读死书和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的学习目的和思想,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实践观,积极地把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在实践当中实现知识的升华,实现向提高人文修养和人文素质的转化。

3.培养人文思维,促进人文素养的升华

人文思维,是在深厚人文积淀的基础上形成的,以内隐的或外显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开放性的形象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主要源泉,是人文知识、人文修养、人文情感的最高升华。因此,我们要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和人文素质,培养大家建立开放性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是十分重要的,需要我们不断的思考,不断的探求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的创新提高。同样,这与一个单位和行业开展的各种教育和文化活动是密不可分的,要开展拓宽人们思维类的活动来引动大家的思维,要寓活动内容于广阔的拓展空间和深厚丰富的内涵,通过活动让大家从中展开思考,激活各种意识和理念的产生,从中获取各种思想,吸取更多的内涵和意识精神方面的知识。通过活动,使大家形成各种知识的积淀,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人文素养的升华。通过各种教育活动的开展和深内涵的文化活动的引导,让大家养成一种善思考,勤思考,多思考的习惯,形成潜意识的总体素质的提高。而这些地完成,应该说就是靠先进的、发展的行业文化来进行,是行业文化的重要使命和新的时展要求。

通过以上我们应该说,教育方式的创新改革,人文素质的培养教育等等,同样联系到的,就是行业文化的创新改革,行业教育内涵的丰富,队伍素质教育内容与形式的转变与改进,这些,是提高队伍人文素质的主体和重要依托。个体人文素质的提高,自然也就带动了整体素质的提高,公路行业的整体形象又得到了提高和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