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心理研究生论文

心理研究生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12-03 06:51:0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心理研究生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心理研究生论文

篇(1)

关键词:运动人体科学;论文选题

中图分类号:G80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9―1231一04

本文对1982―2003年全国体育院校及部分重点大学体育院系、国家体育总局等30多个单位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博士生研究生论文选题进行了分类统计和比较分析,并对其选题方向和特点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今后运动人体科学学科研究生的论文选题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共收集1982―2003年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各研究方向的研究生论文505篇,其各专业的分布情况如下表:

1.2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本文搜集了研究生论文选题方面的文献并进行了分类整理,获得了相关资料和信息。

1.2.2数理统计法 对论文的题目、研究对象、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和特征等指标进行了初步统计,并对统计结果进行了数理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人体运动科学专业论文分布情况 运动生理方向的研究生论文数量占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研究生论文总数的46.34%(表1),这与以北京体育大学为代表的一批体育院校运动生理学科点开设较早、而其他学科点开设较晚有关,同时与80年代某些院校只设立运动生理专业硕士的现象也有一定的关系。数据显示:运动生物力学方向的论文数量较少,90年代后有所增加,这主要是由于运动生物力学为一门较为年轻的学科,在我国的起步较晚;而运动解剖学方向的论文数量总数也相对比较少,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的3年中运动解剖方向的研究生数量急剧减少,其原因主要在于各院系的招生培养结构所致,该学科属基础理论学科,且与运动训练相关性不大所致。

从图形及数量分析可以看出,各研究方向在年代分布上,尽管呈现出一些波动,但总体趋势是各研究方向的数量和总数都在逐渐增多。

统计结果显示,近年来运动生理学研究生的选题方向主要集中在骨骼肌生理、疲劳与恢复、机能评定和心血管等范围内,其数量占运动生理方向研究总数的55.98%,这与目前国内体育期刊上相关领域的研究方向与研究趋势基本相符。其原因是骨骼肌生理,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运动员机能评定及心血管等方向与运动训练关系密切,这些研究可以解决运动训练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进入21世纪后,内分泌功能的调解、训练效果等与大众健康、全民健身关系密切相关的问题也将受到了重视,其研究生论文数量必然有所增加。

2.2各专业方向研究生论文选题方向分析

2.2.1运动生理专业

2.2.2运动生化专业

如表3所示,营养是运动生物化学方向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其研究生论文数量约占总数的1/3。在运动训练中“没有恢复就没有训练”的新观点提出之后,人们开始逐渐着眼于营养学的相关研究,如何应用合理的营养手段来延缓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促进运动后恢复已成为体育科研领域中的热点问题。但这些论文的研究对象多采用动物实验,对人体的研究相对较少,而运动营养及合理的恢复段在运动员当中推广使用,还须更多的人体实验作为更直接的依据。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体育健身在我国的开展,近年来针对各种健身锻炼项目的训练效果的研究数量也在逐渐增加,呈现了与运动生理方向相一致的变化趋势。

2.2.3运动解剖学

统计数据显示,儿童少年体质现状和生长发育规律及体育运动在人体塑造方面的作用是运动解剖学方向研究者们所关注的主要问题,其论文数量分别占该研究方向论文总数的37.14%和28.57%。涉及骨骼肌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基础性研究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而其它方向的论文数量比例均相对较少,呈现出明显的“选题分布极不均衡”的特点,这一现象说明运动解剖学知识领域广泛,可供研究的问题相对比较多,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运动解剖学已经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研究领域,这也是一个学科发展基本成型的表现。

2.2.4运动医学

统计数据显示,运动医学方向研究生的选题方向主要集中于心血管生理、训练效果、骨骼肌生理及运动损伤等方向,各个方向的科研讨论数量分布均衡,占其方向的百分比均在15%左右,且这些研究相对集中,与运动训练实践结合比较紧密,体现了科学研究服务于训练实践的基本指导思想,和运动医学实用性较强的学科特点。

2.2.5运动生物力学

统计数据显示,运动生物力学方向的研究热点集中在对运动项目的某些技术环节的动作分析上,其研究主要是利用运动生物力学的手段辅以现代化技术手段展开探索研究,从而得到一些敏感指标、数据,并采用计算机评价系统进行分析、评价。其中涉及动作技术分析的占42.86%,而涉及计算机评价系统的研究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达到生物力学研究生论文总数的23.81%,体现了运动生物力学与计算机科学的联系日趋紧密。随着科学的发展运动生物力与数学、物理、计算机、医学等学科的交叉将逐渐增多。

2.2.6 各专业方向选题特点的分析 从表2~6的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各方向的选题方向一方面呈现了各自专业的学科特点,同时各学科之间互相关联,存在一些共同点。

从各自专业方向选题特点来看,运动生理方向选题中骨骼肌生理及疲劳与恢复的内容较多,尤其是在90年代前后,对肌纤维类型、肌纤维组成比例的研究很多,采用无损伤方法测定肌纤维类型,对延迟性肌肉酸痛以及骨骼肌疲劳后超微结构改变的研究,都是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

运动生化方向对运动员营养补充问题以及运动后恢复手段的研究得到越来越多的注视。“没有恢复就没有训练”这一新观点提出之后,营养及其他恢复手段成为竞技体育中的热门问题。

运动解剖学方向论文选题明显集中在“儿童少年体质现状和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体育运动对人体器官组织形态结构影响的研究”和“骨骼肌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这3个方向,占论文总数的80%。

运动医学的选题则集中在创伤、心血管、训练效果及骨骼及生理四方面,而且分布比较均衡,各占该方向论文选题的13.04%、17.39%、15.22%和13.04%。

运动生物力学是相对较为独立的学科,其选题集中在两个方面:动作技术分析(42.86%),其次是计算机评价系统的研究(23.8l%);除此之外人体组织力学、动力学及身体素质等方面的论文选题也逐渐受到一定程度的关注。

2.3各专业方向研究生论文的研究对象

统计数据显示,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研究对象中动物实验占到总数的41.05%。运动员只占到19.26%左右,位居第

三位的是体院学生,占12.26%。近年来,动物实验的比重越来越大,而人体实验在逐渐减少。

从科学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上看,人体实验的科学研究通常具有更直接的实用价值。但是,由于人体实验时,实验条件不一,且实验对象在实验期间难以控制,作为受试对象的人本身个体差异较大,因此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会造成很大的困难。动物实验的优点是样本个体差异小,条件容易控制,测试结果更为准确,特别适合做一些机制性的研究。其缺点是动物与人的亲缘关系太远,有时候反映在动物身上的变化,未必可以在人体上得到重现。而且,动物采用的运动模型较为单一。从目前来看,常用的动物运动模式为大鼠(或小鼠)游泳,以及在动物跑台。且不说这些运动模型的控制是否严格,从这些运动方式上看,与人体的运动毕竟有一定的差异。而且疲劳点如何确定的问题,一直是动物实验论文中存在争议的问题。

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将人体实验与动物实验的优势结合起来,一直是研究生论文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好的选题不仅在于题目本身,实验设计也是论文成败的关键。

2.4各专业方向研究生采用的研究手段

2.4.1运动生理专业

2.4.2运动生化专业

2.4.4运动医学专业

数据显示,运动生理、生化、解剖和运动医学方向研究生论文中使用的各种研究手段中,运动生化指标的测定占相当大的数量和比例。尤其与运动实践结合比较密切的论文多采用生化指标对受试者进行评定,观察受试者身体机能的变化。如:血乳酸一直是科学训练所关注的主要问题。另外,血常规、血尿素指标以及以血清酶的变化都是运动训练中经常涉及的问题。另外,在一些机制性的研究中,如运动性低血睾,运动性闭经或月经紊乱等问题,都需要对激素及激素受体辅助生化手段进行定性分析。近些年来,随着基因分析手段的日益更新、先进,实用性的基因分析手段逐渐应用到了体育科学研究中来,例如对骨骼肌a―actin基因表达的研究,对β-肾上腺素受体基因表达的研究,对衰老过程中线粒体DNA缺失的研究等等,都是现代基因手段与运动实际相结合的有益尝试。

在研究手段的选取上:运动生理学使用较多的是生化指际、生物电技术和常规生理指标,共占其研究总数的74.99%,近几年来,借助生化指标检测的研究数量逐渐升高。运动生化方向则是生化指标占绝对统治地位,达到总数的85.19%,充分体现了本学科的特点。运动解剖学则较多地应用身体素质指标、组化电镜、生物电技术及常规生理指标等,所采用研究手段相对较多,且分布均匀,即运动解剖学的研究手段呈现多元化。运动医学方向中应用较多是生化指标、常规生理指标和组化电镜及生物电技术,占该方向研究手段总数的89.36%,体现了运动医学监测过程中需要借助生理、生化手段的特点。各方向的研究手段呈现出互不相同特点,归结原因在于不同专业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所致。

动作技术分析系统是运动生物力学专业研究中最常用的手段,占生物力学各研究手段总数的42.22%,它是运动生物力学为运动训练直接服务的最常用手段,在近几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码拍摄技术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也逐渐进入体育科学研究领域,其主要运用在计算机分析、评价系统中,这些先进、准确手段的引入对运动训练和科学研究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4.6 除运动生物力学外所有专业不同年代研究手段的对比

表13显示,80年代采用较多的是生物电技术、常规生理、生化指标,各占总数的28.87%、25.77%、25.77%,他们之间的分布相对均衡。进入90年代后,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一些简单手段,如生物电技术和常规生理指标的应用比例逐渐减少,而生化指标等反应受试者机体机理的研究手段所占比例增大,达到总数的52.30%,体现了各学科研究的精确、精细化和定量分析的逐渐增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前沿科技手段,如基因技术开始在运动人体科学领域中应用。本文所统计的只是2001―2003年的研究生论文,样本量相对较少,但其变化趋势基本和90年代相同,这些变化趋势反映了体育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研究手段的不断发展,同时也反映了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科水平的提高。

3 结 论

篇(2)

1医学研究生加强论文写作培训的必要性

随着高校研究生招生数量的不断增加,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亟待提高。各高校都要求研究生毕业时要在相关杂志,但是现实表明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普遍不高,其原因有:①由于研究生指导教师的增长速度远低于招生人数的增长速度[2],扩招后研究生师生比严重失调,有的导师兼职太多,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指导研究生的论文写作。②研究生学习心态不正确:学生忙于医学专业课,只关心计算机考试和英语考级,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文水平如何没人重视,很少有人下工夫学习中文,或学术研究心态浮躁,简单重复、模仿别人,导致学术论文质量问题很多。③研究生应用写作基本功差:一些人缺乏文科基础,文学、艺术修养及文字的基本功较差,语言文字表达欠佳,在论文写作时表现为论点不明,语句不通,逻辑混乱,错别字多,人文素质亟待提高。

2医学研究生提高论文写作意识的途径

2.1广泛阅读写作和阅读是紧密相连的。书籍和杂志中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贮存着人类宝贵的人生经验。阅读是通向科学圣殿的阶梯,可以使人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感悟人生道理,了解时代信息。古人云:“厚积而薄发”,持之以恒的阅读,必能集腋成裘,积沙成塔。阅读也是研究生积累写作素材的一个重要途径,对科技写作能力的提高很有必要。尤其是阅读与自己写作有关的本专业的文章和书籍,从其选题、取材、论证等方面认真学习、思考,分析其文章好在何处,有何特点,有何规律,可以使自己在业务能力和写作水平上快速提高。如果是初学者不知如何下笔,还可参考其格式,写入自己的材料、观点,逐步规范整理成文。很多人并没有接受过专业写作培训却能将文章写得很好,即源于平时的广泛阅读。

2.2建议院校开设论文写作及相关课程建议有条件的院校应开设科技论文写作课,通过理论教学和写作训练开启学生的学术思维,针对研究生论文出现的情况,教师从论文的体裁、结构、语言、文字等方面予以指导,并适当介绍国家标准和编辑常识,为研究生正式进入课题研究和发表学术论文打好基础。实践证明,知识结构决定了一个人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为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可以结合医学专业,增设文学、哲学、艺术等方面的课程,开设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等选修课程,并在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中规定必须修满的学分。在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还可以推荐一些人文类经典书目,供研究生参考阅读[3]。

篇(3)

关键词:理工类高校;专业学位;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3.7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1-14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资助项目“理工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sdyc11047;项目主持人:周红燕)

专业学位是相对于学术型学位而言的学位类型,是我国为适应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而设定的一种研究生层次的学位。专业学位具有相对独立的教育模式,具有特定的职业指向性,是职业性与学术性的高度统一。[1]

自1991年设立以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我国理工类高校得到了迅猛发展,“应用”“实践”“复合”的特点日益突出。但受办学理念和学科发展惯性等因素的制约,理工类高校大多没有形成自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和品牌,特别在管理机制、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因此,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一、加强政策支持

要重视政策法规的引导与规范作用。努力突破制度上的障碍,完善配套制度,从政策上、制度上、宣传上加大扶持力度。

(1)从政策上加大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和支持力度,扩大应用型、复合型等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

(2)在制度上,将专业学位学历与职业资格相衔接,促进研究生群体不断提升个体综合素质,切实优化生源结构。

(3)重视宣传效应,在全社会营造认可、支持专业硕士的良好舆论氛围与心理环境,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历的社会接受度。

二、改进培养方案

理工类高校在不断的发展中积累了宝贵的学科资源,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特色,因此,理工类高校必须从专业特色和教学实际出发,有目的地设立培养计划、设计教学体系,确定课程大纲,规范课堂标准,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定位与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

1.增强培养内容的职业性

专业学位的职业性和实践性决定了其授课内容、学位论文或毕业设计等方面不同于学术学位,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一是在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重点讲授理论和专业知识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适当减少理论论证、公式推导等部分的比重;二是多听取工程、企业部门意见,根据工程实际发展的需要,与工程技术专家联合开设反映工程实务前沿的专业课程,提高复合型知识所占比例,[2]重视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引入模块式课程,突破文理分科界线,注重课程设计的“有用性”,适当引入具备综合知识体系类课程,培养学生的主动实践能力;三是加强学科间的交互与融合,变单一学科学习为多学科间综合性、系统性的交流与创新,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通过讲座、研讨、报告会等多种方式将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等学术和工程技术的最新成果引入到培养模式中来,以提升学生的知识承载力和技术应用力;四是将研究生的专业实践、工作经历等实际操作环节与专业学位论文(设计)选题相结合,重视论文(设计)的时效性、有用性、现实针对性和创新性。引入校外评审机制,邀请本行业中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加入到日常教学与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工作中来,优化专业学位硕士论文(设计)的内容要求及评优条件,加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设计)的盲评检查工作和毕业生的跟踪追责工作。

2.增加实验教学和案例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提倡收集、运用和编写工程案例,强化案例教学,重视运用团队学习、实践训练、现场研究、启发式与研讨式教学等方法。同时,根据课程实践的需要,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组织各种技能、实践训练等,把“学中干”和“干中学”紧密地融为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研究生们不同的观点和见解,教师不要轻易做出评价,而是多加启发和诱导。

3.构建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耦合机制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模式可以分为以传授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础能力为目的的学科性教育及以丰富学生生产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的实践性教育。两种教育目标虽各有侧重点,但二者彼此联系,互为前提,不可割裂。由此,理工类高校必须建立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活动的联合机制,鼓励、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内化理论,使他们成为具备理论研究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佼佼者。[3]实现把以理论教学为主的课堂教育与直接获得实践经验的校外行业教育有机结合,使其贯穿于整个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中,将有助于塑造研究生全面发展的综合品质和敢于创新的心理品质,并提高其专业实践能力。

三、加强专业学位师资队伍建设

构建产与学相结合的“双师型”导师队伍,对于提高专业学位硕士培养质量和提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与现实性具有重要意义。[4]因此,理工类高校应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与目标行业对接,采取多样措施以吸引业界专家加入到教学与实践环节中来,建设由校内学业导师与校外专家联手共同支撑的“双导师”育人体系,以加强专业实践教学的现实针对性,构建科学合理的学位论文(设计)指导、评价工作标准。“双导师制”中校内导师是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的主要导师,校外实务导师为辅导老师。但不能直接地将二者关系理解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学术研究和行业实践两个环节分别进行指导的简单分工模式。理工类高校专业硕士教育中的教学导师在完成理论教学、研究任务的同时,应当主动提高业务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将精力合理分配到理论与实践上。实务导师除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行业实践作业外,也要主动参与到研究生科研论文(设计)的选题、研究与撰写工作当中来,以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论文(设计)的现实可能性。为了保证实务导师队伍建设的有效性,理工类高校应通过多种激励措施和保障政策提高行业专家参与教学科研的积极主动性,并邀请实务导师参与硕士论文选题、研究、撰写与答辩等的各个环节,倾听他们的意见,吸纳他们的建议。

参考文献:

[1]曹 洁,张小玲,武文洁.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教育科学文摘,2015,(2):92-93.

[2]夏松竹,孙建国,印桂生,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硕士)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5,(10):4-8.

篇(4)

研究生整体的知识结构、创新能力、论文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根据部分学者的研究结果[2-4],显示当前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创新能力、论文水平虽然在整体上情况比较乐观,但是有待进一步提高,具体变现为:(1)博士研究生的知识结构相对较为合理,而硕士研究生的知识结构有待进一步提高,而研究方法类知识、跨学科知识和专业前沿知识是当前研究生知识结构中普遍较为缺乏的知识。(2)从整体上看,研究生创新能力较差,尤其是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较差,研究生导师、研究生管理者、企业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评价普遍偏低。(3)对于研究生论文整体质量应予以肯定,但是各高校研究生论文之间的水平差异比较显著,此外,研究生论文的失范现象日趋增多,抄袭、剽窃、学术造假等现象值得重点关注。

课程设置方面有待进一步改进科学、完整、合理的课程设置直接影响到研究生教育的效果。根据部分学者的研究结果[3,5],显示研究生对于课程的设置认可度与满意度偏低,课程设置的内容过于狭窄、知识间的衔接不够科学合理,课程间的配比不够合理,涉及学科前沿知识、方法论知识的课程较少。

研究生毕业阶段教育存在诸多不足当前,研究生的毕业生教育其功利性十分明显[6],教育内容陈旧,教育内容的信息含量与社会发展进程脱轨,知识性、时效性、针对性、个性化较差,并且毕业生教育与研究生专业教育衔接不好,形式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没有形成多部门联动的立体式教育模式,只有负责毕业生就业的相关部门提供指导,缺乏图书馆、导师、社会组织的共同参与。

研究生毕业以后的教育问题亟待解决教育既是一项长期而又系统的工程,同时又是教与学之间相互互动、相辅相成的过程。研究生教育究竟几年才合适?是2年3年,还是5年8年?我们很难给出一个具体而又合理的数值,但是研究生教育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研究生教育不能因为研究生毕业就戛然而止。研究生个人能力素质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个人差异,通过教育而获得的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独立创新能力之间也存在着。我们每年培养出大量的研究生人才,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大量研究生存在创新能力低、独立开展科研能力差的问题,并且研究生个人能力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如何对待这种差异,是听之任之,还是继续进行教育?实际上解决的方法与途径有很多种,但关键在于对教育的认识上。只有解决了认识上的束缚,教育才能发挥更大作用。本文认为对教育的认识不能僵化,不能死板,提供机会,提供帮助,提供资源,协同研究生进行科技创新和学习,即提供知识服务,这也应该被理解成一种教育的形式。

面向研究生教育的图书馆知识服务特点

全面性全面性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1)知识服务内容的全面性,既包括基于学科和专业知识的知识服务,又包括基于现实因素考虑的诸如创新精神、奋斗精神、理想主义、职业规划、经验心得等方面知识在内的知识服务。(2)知识服务全面覆盖研究生教育的整个生命周期,涉及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的全部参与者,既包括研究生本人,又包括研究生导师,以及高校层面负责研究生教育的管理者和参与者、国家层面负责研究生教育的管理者和参与者。

针对性根据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的重点内容、热点内容、难点内容提供有针对性的知识服务。首先,突出研究生教育的重点内容,以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交叉学科知识等为基础,形成知识地图,为研究生教育工作提供极富针对性的知识服务;其次,根据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外部环境的变化、时展的需要,针对当前国内外相关学术领域的研究热点提供知识服务,形成知识脉络,搜集、整理、分析、总结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洞悉未来发展趋势与潜在发展方向;再次,总结本单位、本系统、本区域内研究生教育中的难点问题,针对这些难点展开专项突破,全面描述难点的表征,深度分析难点的成因和作用机理,形成富有针对性、知识性、实用性的解决方案。

阶段性研究生教育存在阶段性特点,为此,相应的知识服务也具有阶段性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首先,在学生未进入研究生教育阶段之前,向高校在校生和社会生源提供关于本校特点、专长、教育和科研现状,以及导师研究领域、研究方向、研究成果、科研能力等方面的知识与情报。其次,在学生进入研究生教育阶段以后,根据教师讲授内容、学生学习内容、科研方向、潜在科研方向、合作交流领域等提供知识服务。再次,在学生准备进入毕业阶段或已经进入毕业阶段时,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以及就业培训,根据学生的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意见,指出学生就业中可能存在的薄弱环节并提供相应的知识服务,协同学生进行学习与提高。第四,在研究生毕业以后,不关闭研究生继续使用本图书馆资源与服务的大门,为研究生继续从事科技创新工作,继续为祖国为人民创造价值提供帮辅。

延展性图书馆是一个活着的有机体,由图书馆所提供的知识服务是图书馆生态性最直接的表现。那么作为发展中的有机体,它所体现出的知识服务也必然是发展着的,并非一成不变的。知识服务必将随着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随着用户需求的不断上升,学科领域的不断拓展,学科间理论交叉的不断发展,学术交流的日益深化,进而表现出向纵深不断发展的趋势。只有不断适应外部环境,不断适应用户需求,打破图书馆知识服务核心能力的刚性束缚,图书馆才能不断发展,并且实现图书馆价值和用户价值。

知识性面向研究生教育的图书馆知识服务不仅具备知识性,而且还能够从诸多方面展现出知识性这一显著特点。首先,面向研究生教育的图书馆知识服务是以用户为中心,根据用户需求提供有效的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服务。其次,面向研究生教育的图书馆知识服务,是对知识的深度分析、挖掘、聚类、关联等一系列知识活动的集中体现。再次,图书馆提供知识服务的过程也是图书馆的学习过程、能力提升的过程以及知识构建的过程,图书馆必须通过知识来武装自己,才有能力为他人提供知识服务,这是图书馆开展知识服务的前提。

面向研究生教育的图书馆知识服务策略

1深化图书馆知识服务开展面向研究生教育的图书馆知识服务,是在对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内涵与外延有着更深了解的前提下,对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全面深化,具体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对学科化知识服务的深化面向研究生教育的图书馆知识服务,是对学科化知识服务的全面拓展与深化,它不仅仅是根据专业、学科领域,或教学过程、科研过程、学习过程来组织提供知识服务,而是在此基础上对学科化知识服务进行了深化,将知识服务的范围与内容进行了扩充,不仅仅在教学过程、科研过程、学习过程中提供知识服务,而且还面向研究生教育的前期、研究生毕业阶段、毕业以后的阶段提供知识服务;不仅面向研究生、导师提供知识服务,而且还面向研究生教育的管理部门、政策制定机构等提供知识服务。

对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的深化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问题是国家以及学者们较为关注的问题,从当前的发展现状来看,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并提供服务的进展缓慢,并且切入点的选择比较困难。面向研究生教育的图书馆知识服务是对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的深化,它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高校图书馆服务的范围,拓展了高校图书馆的用户群体。并且,作为一个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的切入点,面向研究生教育的图书馆知识服务用户群体具有较好的连续性、适应性等特点,能够减少用于前期用户培训的大量人力财力,用户上手快,效果好。

对图书馆知识服务理念的深化束缚图书馆发展与前进步伐的不仅仅是外部环境因素、资金因素、人才因素、技术因素等等,服务理念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包括图书馆管理者、从业者、专家学者在内的有识之士,只有不断深化图书馆知识服务理念,用不断探求的精神、普遍联系的方法、更加积极的态度,以更加人性化、创新化、实用化的理念来指导图书馆知识服务创新,才能够使图书馆知识服务更好的开展下去。并且,图书馆知识服务理念随着知识服务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而不断得到丰富与完善,而理念的深化又必将推动知识服务的发展。

对图书馆知识服务内容的深化一方面,除了提供与学科化知识服务相同的服务内容以外,弥补了研究生教育过程中一些非专业性、非学术性知识的缺失,为研究生教育提供道德修养、学术素养、科研精神、心理咨询、就业指导、就业培训等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对知识服务内容的深化,不仅将知识服务嵌入到教学过程、科研过程、学习过程中,而且还要嵌入到研究生、研究生导师、研究生教育管理者的信息活动过程中。

2努力提高图书馆知识服务水平

努力提高服务创新的意识与能力要意识到在研究生教育中,图书馆的知识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基于这一认识的前提下,要善于主动分析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善于将研究生教育与图书馆知识服务进行有效对接,善于从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内容、过程、模式出发,寻找解决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研究生教育的效果,即努力从图书馆知识服务中寻找答案,进而实现图书馆的价值。

不断学习,提高图书馆知识服务人员的自身能力研究生教育的外部环境始终发生着变化,研究生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制度等也在发生着变化。为了能够充分满足研究生教育对知识服务的需求,为图书馆用户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图书馆必须不断组织学习,形成本组织独有的学习模式与学习机制,塑造便于组织学习以及个人能力提高的组织学习惯例。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图书馆知识服务人员(馆员)的服务能力与服务水平。

在整体上保持与研究生教育主体之间的信息差纵观人类的信息活动,对信息的不确定性即所谓的信息差是人类产生信息需求和信息活动的根本动因。图书馆为研究生教育主体提供知识服务,一方面要解决信息差的问题,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另一方面也要充分重视信息差,在用户不断获取信息、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也要不断提高图书馆自身的能力与水平,始终与用户在信息的“量”、“质”、“时间”[7]等方面保持一定的优势,进而不断促使用户产生信息需求。为此,图书馆也必须紧跟研究生教育发展步伐,明确研究生教育目的意义,掌握研究生教育发展趋势,摸清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律,并以此为依据开展知识构建、组织学习、服务创新等工作。

丰富知识服务手段,熟练运用知识服务技巧一方面,在Web2•0环境下,要充分利用以微博、Blog、RSS、Wiki、TAG等为代表的信息传播技术[8],丰富知识服务手段,为研究生教育主体提供高效、便捷、人性化的知识服务。另一方面,要善于将心理学知识、人际交往理论、营销学理论、质量管理理论引进知识服务中,尤其是针对研究生这一学生群体,了解这类学生的特点,分析他们的需求特点,熟练运用并掌握知识服务技巧,丰富知识服务的实战经验,为用户提供更为满意的高质量服务。

3构建面向研究生教育的知识服务人才队伍

构建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知识服务人才队伍面向研究生教育的图书馆知识服务,要在研究生教学、科研、学习等过程中提供具有较高知识含量、具有学科专业特点、围绕学术前沿热点、体现重点研究领域的专业化知识服务,为此,需要构建具有专业知识背景、拥有一定科研能力的知识服务人才队伍。并且,参照学科化的知识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模式[9-11],构建由学科馆员———图书情报教授———研究生辅助馆员组成的三级人才体系,充分发挥这3类人才在知识服务中的作用,即学科馆员作为知识服务的基础人才,发挥着支撑、示范、带动等作用;图情教授作为知识服务的导向性人才与学术型人才,发挥着引导、深化等作用;研究生辅助馆员作为有生力量,发挥着联络、帮辅等作用。

篇(5)

关键词:方法论;研究生培养;成长;毕业论文阶段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213-02

一、研究生及其论文阶段的特点

硕士研究生绝大多数是从“校门”到“校门”,没有过多的机会开展科研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自我感受和对人群行为的感悟进行行为活动。因此,还没有形成固定的行为做事方法和方式,甚至没有细致地思考过行为做事的方式和方法,这样,就具有很好的可塑性,是培养学生思维指导行为的极佳阶段。三年制的研究生培养计划中,前一年半学生研究生课程学习阶段,后一年半研究生进入论文阶段。从教师与学生所处关系上,前一阶段如同篮球“联防”,后一阶段好比“紧逼盯人”,“入门弟子”与指导教师有充分的时间和主题进行交流、沟通。研究生论文是一个独立的事件或者项目(Programme),其特征在于具有清晰和有限的目标;具有独立性,即项目本身具有独立性,实施项目的研究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具有适当的、相对较长周期;非封闭性,即完成项目需要借助事件之外的环境实现。我们认为,毕业论文对于研究生是一个难得的培养和培训行为做事方法和能力的机会。

二、引入方法论的基本思考

中国传统教育认为,人生有三大不幸,即“少无良师、长无益友、老无善终”。将人生的上述阶段的不幸,归结起来是人生两大痛苦,即“成长”与“选择”痛苦。

在年少和青中年时代主要问题是成长,该时期如果得不到应有的帮助和引导,就会影响人生的发展的高度,或者得到的错误的引导,就会耽误人生或者造成损失。而在青中年时,作为独立的社会人,会面临很多选择问题。选择较之成长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这是更高层次的痛苦。与学生共处发现,研究生具有很高的成长的热情,即上进心;但是,大多数学生苦恼的是不知道如何成长,或者说还没有学会成长。尽管成长并无一个公认的标志,我们认为,它应当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做人,即对事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也就是世界观;另一个是做事,即能够正确、有效地处理事件,也就是方法论。做人和做事是密不可分,但是具有独立性。一个“好人”和一个“坏人”可以用相同方法论来处理事件,只是其结果的效果不同,一个是有益于社会,另一个则是有损于社会。如何培养学生做事做人,是教师永恒的主题。按照事件的时间和重要性可以将其划分为四个象限,即:

显然,我们不希望出现紧急、重要的“救火”事件;不紧急而重要的事件必定是一项长期、关键性的事件;我们希望将不紧急但重要的事件转换为不紧急不重要的事件,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心理压力,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因此,对待上述事件的态度应该为:

于上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善于处理不重要、不紧急事件成长的能力;善于处理重要但不紧急事件成长的高低。在分析上述关系之后,我们的中心工作就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将重要但并不紧急的毕业论文通过阶段划分转化为不重要、不紧急的日常工作,培养学生处理日常工作的能力,并使之成为习惯。

三、方法养成培养

方法论有众多观点,各有长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采用目标界定、任务分解、计划制订、行为实施、总结、评价与修正,循环延续的方法。这种方法非常类似于PDCA[1]方法,事实上,戴明的PDCA方法也是从人类行为活动总结出来的公认的行之有效、可靠的方法,只不过它明确用于质量管理,但绝不限于质量管理[2]。将这种方法引入到研究培养之中的具体设计为:

四、培养实践

1.培训阶段。采用上述方法始于研二的下半学期进入论文选题和开题阶段。第一步是在专门培训,主题定位为“学会成长”。培训时间为半天,这样便于将问题讨论透彻。首先是问题测试和引导阶段,列举两个问题供学生思考和讨论。问题一:导师对研二的小张说:“一个月后我们教研室要组织召开一个为期两天的学术会议,全国各地有30多人参加,你帮助把会议筹备一下。”(老师给出参会人信息表)如果你是小张你立即要做的是什么,接下来要做的是什么?该问题的目标和条件比较清楚,但并无固定答案。从学生的回答和讨论中可以看出对于事件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其中有一个关键问题是学生必须经过的路径,且为本人不能解决的问题,就是费用问题。因此,我们认为比较理想的答案是,小张立即要做的事情是问老师“接待的规格和费用是什么”。在得到导师的回答后,接下来小张可以根据以上条件做出一个详细的方案供导师决定,并且可以阐述方案的依据和优点。问题二:作为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学和应用物理教授的朱棣文,被任命为美国能源部长,是何种条件使之能过实现角色转换?该问题同样没有固定答案,但是可以引导出:尽管一个人所处的行业、位置不同,必然有一个共同的方法,使他能够处理不同类型的事件,这个共同的方法就是方法论要解决的问题。然后,我们通过上述关于“引入方法论的基本思考”,引导学生思考和认识采用恰当的方法论引领个人行为,能够可靠、有效地成长起来。最后,我们将下述内容进行讲解和讨论,并以具体的事例来讨论如何所述方法指导论文这一事件的设想、要求。

2.目标界定与目标分解。论文的目标即是论文在学术上要获得的关键结果。学生经常是对研究目标不能有一个清晰的界定。一种状况是将目标与研究的目的意义相混淆,即将为什么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想得到什么(研究目标)相混淆,另一种状况是将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相混淆。基于此,首先培训学生如何界定目标。目标分解是将重要但不紧急事件转化为不重要、不紧急事件的关键。论文目标分解是根据课题研究对象,目的是将所研究内容按照目标分解成为若干个在因果关系、时间顺序上相关联的子目标。为此,我们十分重视开题报告阶段的调研和撰写,反复讨论,让学生认识、理解和掌握上述方法的正确、有效(不是表面的)的运用,并指出,开题是论文好坏的关键。

3.计划制订。科研活动中,计划主要包括行动计划和时间计划。行动计划就是技术路线和方案。技术路线是出发点达到目标的线路。首先必须认识我们的出发点,这就要求分析国内外状况,目前本课题研究的基础的发展状况,研究目标所处的位置。其次,我们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进行最基础的推演,能够“纸上谈兵”地描述出由此及彼的技术线路。然后根据查阅的文献资料进行对比,重新认识技术路线,修正和完善,甚至是原有的技术路线。事实上,该过程就是一个PDCA过程,我们更强调和重视“本人”的推演能力,而不过多地纠其水平的高低。最后,依据可行、科学原则确定技术路线。

在培训中,我们将上述过程形象地研讨为:

最终确定的技术路线中步行(自行车)、公交(出租)、步行、地铁、步行的方式就是方案。技术方案是在技术路线中若干行程模块总称,技术路线是优化选择的结果,并不具有唯一性,同样,技术方案也是优化选择的结果,也不具有唯一性。因此,诱导学生学会“找出路”、找方法。行程模块之间交接点就是“节点”,节点自然构成了子目标。因此,要对节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实际上,当我们坐上公交车、地铁时,就是一件不重要和不紧急的事情,是一种常规行为。

时间计划要依据节点细致评估,决不可有“做到那里,说到那里”的心态和习惯,而是要有“指到那里,做到那里”的习惯。

4.行为实施。行为实施阶段,我们要求办事认真、细致、果断,更多地强调行为习惯的培养,包括作息时间等。实施初期学生并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该方法的运用,我们采用周例会的形式,逐个学生进行汇报、讨论和指正,引导学生从易到难循序开展,一些学生一个月的时间可以基本掌握该方法。掌握的学生可以不参加周例会。一些学生可能需要2~3个月才能逐步掌握,这时,就可以取消周例会,而直接进入月例会。该过程需要耐心地辅导,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一旦学生“上道”,就会发现其看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有很大提高,也会“省心”很多,体会到事半功倍的感觉。

5.总结、评价、修正。科研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未知性和不确定性,是发现或者发明的过程。因此,行为活动方式可以按照一定套路进行,但是具体的动作行为重复性并不强,这一点也是科研和生产活动重大区别。为了有效开展科研,总结、评价和修正工作几乎贯穿于每一个细节,并从中发现新的东西。但是,作为一个项目或者事件,其总结和评价是针对其目标而言,总结和评价研究活动的有效性,并及时对技术路线和技术方案进行修正。该步骤通常是在月例会和周例会上集中进行,学生逐一汇报,讲述计划实施情况、调整的原因和理由、下一步计划等等。由于学生基础有限,教师针对问题进行诱导、指导和督导。同时要求低年级的学生一同参加,让他们在一种气氛中熏陶,熟悉过程和方法。

五、实践体会与总结

作为长期从事教学科研活动的普通教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深深感觉到学生具有强烈的上进心,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需要知识,更需要有行为做事的方法和风格。在引入本方法近十年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体会该方法有如下优点:

1.将学生的上进心通过方法论可以转化为一种鼓励成长的行为动力,潜移默化地激励自我意识、自我成长。

2.学生可以养成良好的行为方法习惯,循序渐进地组织和管理自己的研究活动,进而自觉地运用一种行之有效的可靠的方法。

3.通过实践过程,可以明显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提升学生的认识高度,化困惑为开明,化不知所措为独立设计、自我把握。

当然,行为是受到意识支配的,在教学活动中,要不断地激励学生独立性、创造性和开放性,鼓励用于探索、合作进取、求真务实的精神。将意识和行为结合,要求学生有坚定的信念和强烈的目标追求、清晰的思路和有效的做事方法、健全的人格和善于合作勇于合作的态度。

参考文献:

[1]苏伟伦.戴明管理思想核心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篇(6)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 教学质量 培养质量

1 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研究生是大学中高层次的学生群体,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精神面貌对整个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建设有促动作用。研究生就业后,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群体,其行为范式对整个社会具有强大的辐射性。

我国的研究生培养方式分为计划内招生,自筹经费,委托培养等,其中自筹经费占了很大的比例,而这部分研究生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无法安心于在学校做学术研究。研究生的年龄大致在23-30岁之间,良好的感情生活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而大多数高校的研究生性别比例严重失调,男生占很大比例,婚恋问题成为困扰他们的大问题。大多数研究生选择读研是为了以后能有个理想的工作,很多毕业研究生的就业岗位不能达到期望,为了给今后的就业增加筹码,很多在校研究生会选择在外实习,或者考取很多资格证书,研究生的学术科研能力有下降趋势。部分高校研究生的科研氛围不足,部分导师自身科研能力不足,很难对每个学生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更有少数导师,只是忙于自身的学术研究,无暇指导指导学生,把学生当作廉价的雇员,此举伤害了师生关系,严重影响到学校研究生培养质量,成为研究生管理中的显著问题。

研究生具有一定的社会经验,相对成熟,具备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随着高校体制的改革,研究生的管理以二级学院为主,如何进行研究生教育有效管理,以引导其学习、科研及工作,是二级学院及研究生主管部门函待加强和解决的问题。

2 研究生二级管理工作架构

二级学院一般由分管研究生院长负责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学院党总支书记负责研究生德育工作,下设研究生办公室以协助学校研究生工作部招生办、培养科、学位办、管理科的工作。同时学院各学科点负责人、硕士生导师、任课教师共同完成学校研究生工作部各阶段的任务及学院研究生日常管理工作。

3 二级体制中研究生教学质量管理

3.1 研究生任课教师队伍建设

研究生的专业课程分为学位课、必修课、选修课、补修课,二级学院要联合研究生工作部进行研究生专业课程任课教师的选聘,研究生任课教师应具有其所在学科专业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相关学科广博的知识,应具有及时了解、掌握本学科前沿知识,善于接受新知识、新方法的能力,要注重教学梯队的建设,要吸纳中青年骨干教师加入到研究生任课教师的队伍中,将研究生教学质量作为高级职称评定,推优评先的硬指标。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考核评估机制,开展对新任课教师的培训工作,以保证井然的教学秩序和良好的教学效果。

3.2 研究生课程教学过程的动态管理

二级学院要根据学校中长期学科发展规划制定研究生专业培养方案,定期修订培养课程的教学大纲,研究生管理部门要均衡学校的硕士点布局,在优先发展优势学科的同时,也要保障弱势学科的研究生培养,在教学过程中,管理部门要做好检查和管理工作,要专门成立的教学督导组,对教学过程进行动态的管理,以督促各门课程保质保量的完成,课程教学计划要紧扣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要结合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引入开放式教学、实验教学的新模式,要采取考试和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以真正培养研究生的学术能力、科研能力。

3.3 研究生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创建

研究生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主要通过教师自评、学生评教和学校组织专家评价三个方面开展。课程检查评价是检验和提高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是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实现教学目标、体现教学效果的基本保证。

3.3.1 教师自评

任课教师在课程结束后对所上课程进行教学质量分析,主要有研究生学习效果分析、课堂教学方法总结、教学感想及对教学管理部门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等。教师自评报告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能力,也有利于管理部门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

3.3.2 学生评教

由学校研究生管理部门建立研究生教学评价系统,对每学期开设的课程在课程中期和结束后进行学生网上评教,对评教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及时将结果反馈给学校上级管理部门和各学院管理处。对学生不满意度高的课程和教师,结合多方面的信息,由学校组织专家对教学质量进行考核,必要时,予以劝调整,以确保良好的教学质量。

3.3.3 学校评教

研究生管理部门结合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制定研究生课程管理办法,由专人并定期检查,督导员和二级学院对应领导每学期都要抽查听课,填写相应听课记录表,并将教学督察情况及时以教学简报的方式在全校。学校教学督导组要结合学生评教结果,重点督查教学满意度不高的课程。

事实证明,经过这三个方面的评价,对任课教师进行全面评估,奖励先进,鞭策落后,为提高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3.4 研究生教学档案管理

研究生的教学档案保存要采取纸质和电子档案相结合的方式,尽量使用电子档案,因为电子档案可以永久保存方便查阅,学校要建立研究生教学档案管理网络,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管理。针对研究生教育各阶段工作的目标、任务进行目标化管理,制定科学的归档类目,如搞好学科建设材料、硕士点评估材料、研究生毕业论文、硕士生在读期间公开的材料、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材料等收集、整理。研究生教学档案结构合理、内容丰富、数量充实,能全面而准确地反映出学位与研究教育的管理水平和质量。

4 二级体制中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

4.1 研究生自我教育和管理平台的创建

研究生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中的很多人重视专业学习,轻视政治学习;重视专业技能培养,忽视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重视自我实现,忽视社会需求。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都抱着毕业后找个好工作的初衷前来求学,难免会出现浮躁、功利性强的现象,因此,如何使研究生成为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面对的问题。二级学院要指定专人进行思想及心理教育工作,让研究生从自身出发正确的认识所存在的问题,通过自身努力去解决问题,学会自我教育和管理,怎样采取科学的方法来缓解自身的心理压力,在身心健康之中,利用现有的学习环境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培养科研能力。

4.2 研究生导师队伍管理

随着学院中副教授、教授的人数不断增加,导师人数与研究生招生人数出现供求矛盾。基于此情形,校研究生主管部门就研究生指导教师的遴选标准进行更为严格的规定,从师德、教学、科研等全方面考察,将硕士生导师指导学生的高质量数、论文盲审结果、研究生取得学位人数及研究生优秀论文参评等指标,作为硕士生导师的招生资格评价内容,保证学院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硕士生导师要通过学校的岗前培训方可指导学生,对考核的结果通过研究生报刊向全校公布,考核不合格的硕士生导师进行限招甚至停招。

4.3 研究生科研及学位论文制度建设

学校要建立《研究生优秀学术论文》、《优秀研究生评选办法》、《优秀研究生毕业论文》奖励制度,尽量吸引研究生做学术科研,学院在同学校相关规定一致的情况下,可结合本学科具体实际学科情况,进行细则的完善。比如可以对以往只重视研究生数量,而忽视期刊质量的现象进行调整;将一些评优指标结合学术科研量化,这样的评定方法对学院研究生积极自助科研,协助导师完成相关课题等能发挥更为积极的效应。

学院应继续采取研究生论文的预答辩和盲审制度,在论文抽检盲审前安排学生的专业分组预答辩,对论文质量进一步把关,预答辩通过后,论文才可外送盲审。严格的预答辩程序使得学生的盲审通过率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学院整体的研究氛围,提高了学生科研能力,增强了研究生导师的责任心。

4.4 研究生就业指导管理

伴随着研究生的扩招,研究生数量骤增,很多单位要求毕业生毕业于“211工程”学校,非“211工程”学校毕业生本身的就业要求和就业形势发生矛盾。对于非重点大学学校要成立研究生就业工作小组,各二级学院指派专人负责就业指导,将就业工作专业化与全员化。高校要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将硕士生导师纳入研究生就业的指导人员,要加大人员培训与考核的力度,通过培训来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素质与水平,将毕业研究生的就业质量作为导师招生资格的审定条件。最后,充分调动全校广大师生的力量,积极参与到研究生就业工作中,同时发挥各学院专业教师、导师、校友等资源,扩大研究生的就业面,树立研究生创业教育观念、鼓励研究生自主创业。

5 总结

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缺乏有力的监督和激励机制。目前我国研究生总体培养形式还是严进宽出, 培养过程中的课程考试、中期考核、学术报告、开题报告以及论文答辩等流于形式, 对于研究生在学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缺乏有力的激励机制。

新形势下,随着研究生规模的扩大,层次愈加多样,从研究生管理者自身实际出发,探讨有效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规范研究生教育管理形式,提高研究生的教学和培养质量迫在眉睫,这不仅影响着研究生三年的生涯规划,也对学校的学科发展等诸多方面有着重要的制约。

参考文献:

[1]晋建华.研究生教育二级管理初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报),2003(2).

[2]刘兆磊.研究生教育校院二级管理的实施与模式创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

[3]樊彬,赵文玉.浅谈如何提高高等学校研究生管理水平[J].中国校外教育,2011,(02).

[4]郭静虹.研究生管理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其管理对策[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01).

[5]王丽凤.高校二级学院教学档案管理初探[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25).

[6]张晏如.对高校机要文件管理工作的若干思考[J].城建档案,2011,(01).

篇(7)

课题开题报告简明来说,就是指开题者用一种文字概述课题内容,那么,课题开题报告范文怎么来写呢?如果还不知道,赶快来学习一下本篇文章。以下是由学术参考网小编搜集整理推荐的课题开题报告范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一、课题名称

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的培养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我校提出“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的培养研究”这一课题是基于校本化研究的需要,是一线语文教师们结合当前课改形势和本校实际情况,通过研讨、论证后提出的。

我国正在实施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了“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未来的社会是合作的社会,合作离不开思想、情感的交流,而口语交际是所有交流手段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所以,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因此,正确面对我校学生的表达交流的差异,探索既面向全体、又促使人人成功的新型口语交际教学策略,是十分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

1、从教育发展的趋势来看:《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社会交往和人际交流,发展合作精神。”显然,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训练,既能从语言文字方面训练学生认字识字、用词造句、布局谋篇、润饰成文,又能从思想认识方面训练学生积极思维,加强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感受,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个性品质,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良好的交际基础。随着世界逐步走向国际化、全球化,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逐步向能言善辩、善于与另人交往与动型转变。

语言表达、交际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职责。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语言表达、交际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之间的交往,消除学生交际时的羞怯心理。使学生无论在社会的大环境中或者班级的小环境中,都能达到敢说,大大方方地说;有利于感受到别人的关爱,同时也学会了去关爱别人。这样的交流,孩子们收获的不但是知识,是表达能力,更是具有了良好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促进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口语交际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课标指出“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促进学生智力的思维的发展,有助于他们书面表达能力的发展。”

如何使教学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已成功成为教育界日益关注的问题,因此,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将成为必然,其重要性、迫切性已成共识。

2、从口语交际教学现状来看:认识片面,把口语交际训练定位于口语交际课的事,导致训练不足,训练的内容狭窄,时间少;没有把握“口语交际”的特点,缺少开放式情境的创设,没有实现从“听话、说话”到“交际”的转轨,导致学生没有由单向个体静态式活动转化为不同的双向组合动态的口语交际活动;缺乏趣味性、实践性,学生自主性不够,常常是无话可说或有话不想说不敢说。以上问题的存在妨碍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3、从学生发展的现实需要来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羞于开口,上课仅充当听众,对别人的发言不敢提出质疑。在口语交际训练果上,只有少数优生参与交流,大部分学生保持沉默。课间交流时,有些学生不敢主动向老师反应情况,甚至有些学生连请假也要家长代劳。如何让每位学生都能大胆地开口说话,主动地与人交流,成了我们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的培养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正是适应时代,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中产生,它的活动化、实践化趋势已日益成为我们研究的主导地位,我们将以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为基点,进一步探讨如何在活动与实践中、在怎样的活动与实践中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学生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培养提高的方法和途径;

2、学生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培养提高的理论依据;

3、学生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培养提高实验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1、探索我校学生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的培养的有效途径,从而提高我校学生的口头及书面语言表达交流的技巧。

2、如何激发学生进行语言表达交流的意识和愿望。在教学中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增加学生的参与表达交流的机会。

3、如何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的自尊心,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增大勇气形成良好的心理大胆交流表达。

4、如何引导学生多读、多看、多背,增加知识储备的量,丰富学生底蕴,适时灵活运用。

研究重点:

重视有效教育的策略,包括课内外训练的步骤和组织,书面语口头训练的方式方法,解决“乐说”“善说”的问题,达到提高表达与交流的成效。

难点:

家庭、学校、社会营造和谐的氛围,创设语言发展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克服胆怯的心理。

五、课题研究的的方法

1、实验、观察法;

2、统计、类比法;

3、分析、归纳法。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计划

1、选题、论证、申请、审批、开题(2014年2月-2014年5月)

2、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确定实验研究对象(初中、小学各两个对比实验班)、选择课题研究方法、准备测量工具(2014年6月-2014年8月

3、前期实验观察、中期成果总结、提出理论假设(2014年9月2015年8月)

4、后期实验观察、测量统计分析、实验验证(2015年9月-2016年1月)

5、理论总结、结题(2016年2月-2016年3月)

七、课题研究预期的成果与表现形式

(一)行为方面的成果

1、学生的书面和口语交际综合素质有明显提高;

2、促进语文教学质量提高;

3、促进教师语言变、表达与交流素质的提高。

(二)文本成果

1、形成《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的培养研究》结题报告;

2、形成《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的培养研究》论文集;

3、建成《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的培养研究》数据库。

八、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1、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组长:刘川

常务副组长:龚映辉

副组长:朱生宁、舒兴

组员:姜丽君、漆杰、贺彦

2、课题研究组人员及分工

负责人:龚映辉(统筹课题研究)

实验研究、验证人员:漆杰、王春梅(初中)

李小燕、吴梓静(小学)

观察、测量、统计人员:姜丽君、贺彦

实验分析、提出假设、结论分析:龚映辉、李小燕

结题报告撰写:龚映辉

九、课题研究的经费

学校公业务费拨款4.5万元

范文赏析:

提高医学研究生科研课题开题报告质量的探索

摘要:目前我国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的质量堪忧,尤其在创新性方面存在严重不足,把关研究生的开题报告是高质量学术论文的重要保证。针对提高研究生创新性,保证医学研究生开题报告质量,本文详细讨论我院如何在加强多环节质量控制以及人才与制度管理方面,有效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以期对培养创新型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献计献策。

关键词: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开题报告;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4-0140-03

进入21世纪,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迫切需要加快科学技术发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明确指出:要用15年的时间实现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高素质、高质量科研型研究生培养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高校深化自主创新和向社会输送创新人才的突破口。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并非是一蹴而成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贯穿整个医学研究生临床和科研的实践,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和系统工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医学难题涌现,因此迫切需要培养出更多的医学创新型人才来解决一系列的医学难题。为了培养高素质、高创新型医学研究生,我院在研究生培养教育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在研究生培养的多个环节,开展了有效的、可操作性的控制和管理,本文将着重在我院对医学研究生开题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管理方面的措施和成效进行探讨。

一、发挥研究生导师为主导、导师指导小组监督的综合培养优势提高研究生开题报告质量

研究生开题报告是研究生科研开展的起点,是高质量学术论文的前提保障,在研究生教育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对研究生开题报告进行高质量的指导和管理,有利于研究生理清研究思路、明确研究方向、把握研究重点、熟悉研究方法,是成功完成科研课题的前提基础。在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教育方面,我院实施以导师制为主,以其他手段为辅的综合培养模式,旨在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导师的榜样作用和影响力对学生来说是最直接也是最深远的,其思想意识、精神风貌以及科学作风无时无刻影响着学生,其学术精神和道德风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培养质量,在研究生教育指导中起着主导性作用。研究生作为新手,在科研课题的选择方面往往把握不住专业的方向及研究重点,导师自己的科研优势和学术特色,及其在研究领域取得的有特色、有价值的学术成果能有效地帮助研究生把握本研究领域的重点,启发其发现提出新问题,并针对科学问题进行着实有效的可行性分析。因此,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上具有主导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建立一支高专业水平、责任心强的导师队伍是高水平研究生教育的基本保障。我院坚持严格的导师遴选和考核制度,支持奖励导师个人的专业水平的提升,并重视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加强人才引进的力度,不断提升和充实我院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在教育理念方面,我们提倡“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专业学术背景及思维方式,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在培养过程中,导师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尊重其思想,鼓励其敢于怀疑,为其尽可能地提供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鼓励和激发其创新激情。除了研究生本人的导师,我院利用研究院的平台,组织相关专业副教授以上职称的导师组成导师指导小组,固定每周开放咨询时间,保证了研究生多渠道的沟通方式,并以此避免研究生导师因为教学及其他工作安排不能及时和学生沟通时,研究生可以向导师指导小组中的其他老师咨询和讨论,使其在学术及科研中的问题得以及时有效的解决,并且研究生通过同不同研究方向的老师进行探讨的过程中,其科研思路可以得以拓展,有助于创造性科学问题的发现。

二、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加强研究生相互监督激励环境的营造

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创新氛围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必不可少的保障条件。为了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态度和科研精神,营造学术研究氛围,帮助研究生更好地融入科研环境,我院定期举办学术讲座,每月一次知名专家大讲座,让研究生能有机会与专家及大师们面对面的交流,感受学术大师们严谨的学术风范和勇于探索的学术精神,开阔眼界,启发科研灵感,激发科研的热情,学术报告中学科及交叉学科的前沿信息的传递,能有效促进学生垂直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的有机融合,激发其科研创新性。针对全院研究生,我们举行每周一次的研究生科研学习论坛,由研究生根据专业领域的前沿知识技术进行学习报道,引导学生检索本领域在国内外的前沿发展,激发他们对新知识的渴求,有利于研究生更快更好地熟悉把握专业方向与重点技术,提高其科研创造性;每两周一次研究生科研课题报告进展会,着重讨论课题中遇见的难题及解决方案,这种由研究生为主题的学习论坛和科研报告,营造了研究生之间相互监督激励的环境,大大增进了研究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了科研的热情性和主动性。

三、设立各种基金多角度鼓励科研创新

为了提高和激发研究生科研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院设立了各类研究生创新基金,鼓励支持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及学科竞赛,奖励学术论文的发表。我院为各种基金的申请制定了完善的申请程序和评定标准,保证了申请过程和评审过程的公开、公正和透明度,大大提高了研究生们的科研热情。首先为了达到鼓励刺激科研的目的,我们确立了明确的研究生科研基金立项的指导思想:鼓励创新、力求精品、倡导国际性。鼓励研究生在国际高水平杂志或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研究成果。鼓励研究生自主创新、自由探索、不限制选题范围,对其成果不求大,但求新、求深、求独创。在资助形式上根据课题的大小,按重点项目1.5万元,一般项目0.75万元的形式予于资助,资助基金正式立项后一次性拨付方式发放。基金申请面对我院一二年级全日制所有研究生,每年9月开展申报,由专家委员会开展审批,我们确立了明确的评审标准,以确保基金申请的公正和透明度:(1)选题为本学科前沿,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或现实意义;(2)前期工作基础好,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特色鲜明;(3)在理论或方法上有创新,达到国内或国际同类学科先进水平,预期成果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或应用前景;(4)可望取得突破性成果或有望成为省级(含省级)以上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的课题。经批准立项的项目需在第二年12月30日之前结题。为了确保课题的顺利进展完结,在第二年5月,对所有开展项目进行统一中期考核。以上措施在管理制度上确保了研究生课题的顺利进展、科研基金的有效利用。自我院研究生科研基金实施4年以来,有效地促进了研究生科研创新性,提高了研究生科研热情。

四、完善细化研究生科研课题开题的制度化管理

创新性的实现,不仅要有创新素质的人才,还需要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以往管理部门、导师、研究生三者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思想重视不够的问题,一定程度上视“开题报告为形式”,认为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能否顺利毕业关键看其论文情况,把开题报告与论文人为隔离开来,使开题报告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学生任意写、导师轻易过;管理部门注重形式有,不管实际“有”,事后束之高阁,进人档案,因而造成了开题环节马虎拖沓的现象。没有起到研究生开题报告真正的指导性功能。为培养创新性人才,针对研究生开题中存在的问题,我院高度重视研究生开题报告,规范制度化管理,针对研究生的开题报告,我院规范了开题报告文本,实施统一集中报告的方式。我们要求《开题报告》有相对规范的文本格式,要表述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研究课题选题的背景、理由及研究的意义;二是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三是本人的研究工作计划,包括研究目标、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创新或特色、拟采取的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等;四是论文预期达到的研究目标;五是研究基础与论文撰写的进度安排;六是主要参考文献目录,包括中英文文献。在进行开题报告时,我院组织我院的学术委员会组成评审专家组,根据我们制定的开题报告评分表,专家们对每位研究生的开题报告的各个部分进行分析打分,着重审查研究生科研课题的选题、创新性、设计、实验方法、数据处理、可行性分析及科研经费预算,并针对研究生开题中存在的不足处,提出合理意见和建议。对于打分表分数不及60分者,限期修改,择期进行二次报告会,直至通过为止。通过专家组成员的评审,能够帮助研究生提高课题设计的水平与层次,加强了对科研课题设计的质量控制,促进了研究生科研综合能力与素质的提升,避免了研究生在科研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问题和坎坷,少走弯路。在我院对研究生开题实施规范管理,并建立开题审查长效机制以来,提高了研究生和导师的思想重视程度,能够使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按时完成科研课题选题与设计,并根据审查反馈结果有针对地进行修改和完善,并将审查结果与研究生学位申请、导师资格认定等挂钩,强化了制度约束,提高了教学双方的思想重视程度,改变了以往研究生开题环节马虎拖沓的现象,显著提高了课题的研究效率、节约时间与资源。把研究生报告纳入整个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中,我院通过管理者、导师、研究生的齐抓共管,养成严格遵守开题报告制度,从而使开题报告制度在研究生培养环节发挥实质性功能的指导作用,大幅提高了近年来研究生论文质量水平。

开题报告是研究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研究生科研能力与学术论文撰写能力的有效实践活动。作为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在实践中不懈的努力、动态地调整管理模式,我院在教育实践中总结发现发挥研究生导师为主导、导师指导小组监督的综合培养优势能大大提高研究生开题报告质量;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研究生相互监督激励环境以及建立创新性基金等措举,能极大地促进研究生科研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完善细化研究生科研课题开题的制度化管理更是保证了高质量研究生开题报告的顺利实施和完成。随着我国研究生培养教育质量问题的日益凸现,在制度和管理方面,必须加强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积极做好引导工作,确立明确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科学的培养模式,营造适宜创新素质发展的环境,才能大大地促进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与成长。

参考文献:

[1]国发[2005]第044号,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EB/OL].http://most.gov.cn/mostinfo/xinxifenlei/gjkjgh/200811/t20081129_65774.htm.

[2]王红玲,曾凡义,邓长生,陈惠芳.临床型医学研究生优化培养的思考[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04):548-550.

[3]周利民,宋成文,李明.如何指导研究生作好开题报告[J].学理论,2011,(04):186-187.

[4]俞洋.对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几点认识[J].大学教育,2013,(24):14-15.

基金项目: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YJG110319)

通讯作者:于超,重庆医科大学教授。

作者:李英杨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