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初一数学下册教学总结

初一数学下册教学总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2-01-30 10:46:1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初一数学下册教学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初一数学下册教学总结

篇(1)

关键词:数学思想方法;灵魂;金钥匙

初中阶段是中学生打基础的阶段,而初一则是启蒙阶段,这

个阶段数学学习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今后的学习。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中的理性认识,是数学知识的本质,它可以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和方法,启迪智慧,发挥潜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精神。依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认为初一数学教学时要渗透如下几种数学思想方法:

一、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数形结合思想是指将代数与几何结合起来,即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所以,我们研究数学问题时要善于由形思数、由数思形,通过数与形的转化把一个数的问题用图形直观地表达出来,从而找到解题思路。利用数形结合,可以使所要研究的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数形结合是中学数学中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每年的中考试卷中均有一定数量的试题可采用此方法解答。因此,教师有意识地、灵活地培养学生使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不等式x+2>5的解集,可以表示成x>3,也可以在数轴上直观地表示出来,如下图所示:

用数轴来表示不等式的解集,不仅形象而且简单、直观、明

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

二、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分类讨论就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问题进行分类求解,然后归纳综合出问题的答案。当被研究的问题含多种解答,不能一概而论时,必须按照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分别讨论,得出各种情况下相应的结论。分类讨论思想是中学数学最常用的思想方法之一,也是中考常见的数学思想。分类思想在初一数学中应用很广,如三角形按角分类、按边分类等等。教学时,加强渗透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大胆鼓励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主动学习的精神和辩证的观点。应用时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每次分类要按照同一标准进行,分类常用的依据有概

念、法则,图形的性质、形状等。二是不重复、不遗漏。

例:解下列方程:x-3=2

解:(1)当x-3>0时,原方程可化为:x-3=2,解得x=5

(2)当x-3

所以,原方程的解为x=5或x=1.

解绝对值方程关键是按绝对值的意义进行分类讨论,并注意对所有的分类情况进行总结

三、化归的思想方法

所谓“化归”即“转化”和“归结”,也就是把要解决的问题转化归结为另一个较容易的问题或已解决的问题,是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它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方法,也是初一教材中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它的解”的基本思想。教师教学时,要注意把“新知识”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总结迁移到“旧知识中”。通过知识的迁移应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例:已知m、n满足下面等式

(3m-4n-14)2+5m+4n-2=0,求m、n的值。

解:依题意得:3m-4n-14=0

5m+4n-2=0

将这个方程组化为:

3m-4n=14 ①

5m+4n=2 ②

由①+②得:3m-4n+5m+4n=14+2

解得m=2

把m=2带入①式,得n=2

所以,m=2,n=2。

这个题目运用了两次化归的思想方法,即先将问题化归为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又把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化为解一元一次方程,使解题思路清晰化、问题简单化。

四、画图表的思想方法

利用图形、表格来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称为图表法。这种方法可根据题中的条件,使数量关系和图形、表格巧妙和谐地结合起来,并充分利用这种结合,使问题的逻辑结构直观地显现出来,并提供程序性操作的机会,使问题得到解决。在用图表法解决问题时,要善于把题中已知条件归纳或统计成图形、表格。另外,还要能充分分解图形、表格,从中获得更多的信息。

总之,解决初中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很多,如:整体思想方法、比较思想方法、统计思想方法等等。初中数学教材的各部分内容都有自己常见的思想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教学时,要依据教材内容,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思想方法,提高解题的技能和智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让学生在数学世界中遨游。

参考文献:

篇(2)

一、师要充分利用新教材良好的可接受性,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极大的帮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对所学知识加以关注和研究,因此,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在初一数学第一章节中加入了“丰富的图形世界”,从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物体出发,开辟了初中数学的一片新天地,一改旧教材中抽象的“字母表示数”避开了教学的难点,使中小学知识的过度变得自然、平和,消除了学生对中学数学的畏难心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些都只是新教材自身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优势所在。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课程的执行者,我们应该对此加以强化。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数学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以我国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要挖掘绚丽多姿而又深的数学美,给学生以美好的精神享受,善于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景,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总之,我们应通过多种手段、多种方式、多种途径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大家感受到数学中充满了美,数学也是一门生动活泼的科目,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如,教初一数学“几何体”部分时,我们可以鼓励学生深入到生活中去寻找或制作教材中的几何体并拿到课堂上来。在寻找的过程中,学生就开始对几何图形有了感性的认识。当学生寻找、制作的东西成为课堂上的教具时,学生兴趣高涨,教学效果远比教师拿来现成的教具要好得多。

二、课堂采用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教学方法

由于不同的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等都不一样,因此,仅靠教师的整体教学效果并不明显,通过摸索我发现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就是进行分组合作学习,即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各小组内的同学之间互相合作、交流,各小组之间互相竞争,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例如我在讲授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第一课时时,按照上述方法把全班同学分成三组,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让每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观察、分析、总结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并且要求每组的小组长建立明确的责任制,保证每位组员都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然后,每组推选出一个代表到讲台上当小老师讲课,汇报他们小组的讨论结果,体验一下当老师的感觉。最后,我还会对小老师们的讲课和各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综合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之处。刚开始时,学生们个个都比较胆小,没有人愿意上讲台去讲。

但是当他们后来发现自己的讲课获得了老师和全班同学的肯定时,都变得喜欢上讲台,争着上讲台讲课了,他们真正成了数学课堂的"主人翁"。看到学生们有这样的转变,我感到非常的欣慰,很有成就感。

三、课堂通过培养兴趣,从而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的体会到,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在于抓好中差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因为,中差生的智力未必差。而是他们非智力因素比较差。具体地说,他们学习目的性不明确,学习习惯差,缺乏学习的动力,贪玩,厌学,懒得完成学习任务,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因此慢慢掉队,使其缺漏越拉越大。 转贴于

多年来,我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特别注重中差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个人有了“兴趣”这位良师,他的知觉就会清晰而明亮,他的思维就会精细而锐敏,他的记忆就会深刻而持久,他的意志就会坚韧而顽强,在学习上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两种。学生的直接学习兴趣是由知识内容和特点在教学过程本身直接引起的兴趣;间接的学习兴趣是与理想、抱负、目的、任务等学习自觉性密切关联着的。对于学生的学习,不论是直接学习兴趣或间接学习兴趣都是必要的。缺乏直接的学习兴趣,会使学习成为枯燥无味的负担,没有间接的学习兴趣,又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的毅力和信心。直接的学习兴趣和间接的学习兴趣有机结合,才能激发学习的自觉性和自动性。

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以知识本身吸引学生,巧妙引入,精心设计,造成学生渴求新知识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学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我从两个圆的模型为例,让一个圆不动,而另一个圆却不停地向这个圆移动,这样让学生从直观上形象地认识了圆与圆的五种位置关系,并且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在这个动的变化过程它俩的半径与圆心距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这样很快就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情绪,然后让学生自己小结得出结论。

在教学中,我还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特别注重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同学分析、发现、和归纳。比如学完切线长定理,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后,启发学生自己归纳小结这三个定理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得出结论:相交弦定理与切割线定理只是内分与外分的区别而已,而切割线定理中的一条切线可看作一条割线运动时与圆的两个交点逐渐靠近以至重合为一点,因而这条割线段长相等,它们的乘积就等于切线长的平方。这样很快把三个定理统一起来,同学们理解得快,印象又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四、设置悬念,留给学生适当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