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国画教学论文

国画教学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1-21 20:15:4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国画教学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国画教学论文

篇(1)

论文当中引用的学术文献资料,是体现了科学的继承性和论文作者对前人研究结果的尊重,也为读者提供了检验论文是否有价值水平的重要意义。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美术教学论文参考文献,给大家在写作当中带来帮助。

美术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陈萍.莆仙宫庙壁画艺术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2]郑芳芳.明清易代背景下的清前期人物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3]骈岑.3~6岁儿童绘画表现能力发展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4]林颖.中国高等师范院校中国画教育的若干问题思考[D].福建师范大学2012

[5]黄菁.民间美术在水墨人物画创作中的运用与拓展[D].福建师范大学2012

[6]王雅欣.探寻学龄前校外儿童水粉画教学的新思路[D].福建师范大学2014

[7]王艳梅.清代杨柳青人物题材吉祥画的艺术特色[D].福建师范大学2012

[8]王盼美惠.5-6岁幼儿绘画表征特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9]陈艺红.男权世界中的女性世界[D].福建师范大学2010

[10]刘德宾.中国画与中国戏曲的艺术特征探微[D].福建师范大学2005

[11]张玲.从林风眠的调和论看近现代中国画的中西融合[D].福建师范大学2004

[12]毛蓉蓉.中国人物画造型的传承与时代性[D].福建师范大学2009

[13]黄霖清.论形成(影响)现当代中国人物画造型特点的若干因素[D].福建师范大学2009

[14]柳健.以幼儿认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色彩启蒙教育研究[D].聊城大学2014

[15]秦芳.以绘画视知觉视角下研究4-5岁幼儿绘画语言表达特点[D].新疆师范大学2014

[16]王蓉蓉.三大学术思想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08

[17]郑艳.中国“学院派”美术教育与传统美术教育之间的架构[D].福建师范大学2008

[18]倪婷婷.德化现代陶瓷艺术性弱化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19]张永海.画中的人生与如画的人生[D].福建师范大学2008

[20]洪文峰.花枝春满天心月圆[D].福建师范大学2010

[21]吴晨阳.一脉相承-浅析两宋至现代闽籍中国画人物画家绘画风格中“线”的继承性[D].福建师范大学2011

[22]曾春丽.初探福建工艺美术对福建本土中国画画家画风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11

美术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孟艳双.北宋山水画审美思想在现代城市山水画中的运用研究[D].燕山大学2014

[2]陈跃.数学多媒体教学初探[J].职业.2010(23)

[3]伍健.多媒体数学教学软件的创新与应用[J].南昌高专学报.2011(02)

[4]葛晋,张文敏.多媒体数学教学探析[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2)

[5]金昊.多媒体技术辅助立体几何图形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6]田毅.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23)

[7]李芹.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南昌高专学报.2005(04)

[8]吴华,宋西红,盛晓明.网络多媒体课件系统与数学教学的整合[J].数学教育学报.2004(01)

[9]周建明,薛有奎.多媒体数学教学尝试[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0(03)

[10]孙济生,刘向群.多媒体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信息化.2004(10)

[11]彭慧.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探索[J].成功(教育).2011(03)

[12]周杨静,刘志峰.设计类课程多媒体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06)

[13]马晨.多媒体技术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

[14]蔡静.多媒体背景下的展示设计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9

[15]乔韦.当代中国山水画形式美表现分析[D].西北民族大学2014

[16]姚佳.浅谈写意人物画之“意”与漫画之“漫”的联系[D].西北民族大学2014

[17]刘莉.色彩运用在冯远写意人物画中的情感体现[D].西北民族大学2014

[18]孔瑞娜.藏族题材写意人物画初探[D].西北民族大学2014

[19]高燕.中学语文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效能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20]沈霞.多媒体技术在新职业英语教学应用中的设计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2

[21]孙文蕴.多媒体技术在高中概率教学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22]籍明文,武女则.多媒体教学的认识与实践--将多媒体教学手段上升为主要教学模式[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01)

[23]黄国松.多媒体教学的现状与发展的思考--浅谈多媒体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点滴体会[J].才智.2008(17)

[24]赵玲丽,赵海涛.浅谈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3(01)

美术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裴书鸿.窥识国画的意境[D].福建师范大学2014

[2]郑小艳.时代的映像[D].福建师范大学2012

[3]陈大楚.儿童画教学创意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8

[4]陈梵娅.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适宜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5]米学军.“童心说”美学新解[J].安顺学院学报.2007(01)

[6]吴丽芳.中国学前儿童美术课程基本问题的历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

[7]闫慧.校外儿童美术教育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湘潮(下半月)(理论).2009(06)

[8](美)罗恩菲德(Lowenfeld,Viktor)着,王德育译.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9]单媛媛.幼儿美术教育现状分析及指导策略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10]孙玲.对话式美术欣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07

[11]曹英.幼儿园绘画教育活动评价内容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12]朱晓霞.浅议威海艺术挂毯与绘画语言的交融[D].福建师范大学2014

[13]陈敏敏.剪刀下的艺术-高密剪纸[D].福建师范大学2014

[14]葛辉.五彩斑斓的空中画卷[D].福建师范大学2014

[15]刘娟.民间艺术的明珠-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D].福建师范大学2014

[16]吴跃华.明清(更迭)背景下德化青花瓷艺术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篇(2)

一、学校基本情况

音德尔第三中学始建于1975年9月,占地面积60096平方米,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现有38个教学班,学生2030人,教职工185人。其中,高级教师67人,国家级优质课奖3人,盟区级骨干教师15人,12人获得自治区级课堂基本功大赛奖。教师中获国家级、区级、盟级表彰奖励124人。已结题国家级课题3个,区级6个,3个国家“十二五”课题的子课题正在立项研究。教职员工获得国家级、区级、盟级各种表彰和各类竞赛指导奖达300人,280余篇教育教学论文分别在CN期刊、区盟级刊物上发表或论文评奖活动中获奖。

二、探索实践,学校办学理念定位为“适合教育”

该校是一所校址在城镇的农村寄宿制初中。由于家校相隔,父母和子女异地而居,家长与学生对学校的依赖越来越强,家长对子女的监护责任意识越来越淡薄,家庭教育存在较为普遍的不科学性;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学生知识面较窄,偏科现象严重。面对亲情缺失,教育缺位,管理“真空”的教育对象,只有改革!经过几年的外出考察学习和探索,确定了“不寻求适合教育的学生,只寻求适合学生的教育”的适合教育理念。“适合教育”要给有差异的学生提供有区别的教育,让每个学生都成长为最好的自己,让不一样的生命一样绽放生命的光彩。

该校总体管理模式为“一体两翼三延伸”。开创了“菜单式学生自主教育”德育管理模式、“双四三”教学管理模式、“五.四”食堂管理模式、“二十四小时无缝链接”安全管理模式和体艺“2+1+N”社团管理模式。

三、承儒蕴雅,儒雅校园熏陶儒雅学生

一所学校的人文环境直接会影响全校师生的精神归属感,它是学校的“精、气、神”的体现。2013年7月至10月,我校相继承办了全盟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全盟廉政文化“六进”活动、全盟初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总结表彰会等大型现场会,学校的特色办学模式和儒雅学生社团展演的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少年中国说》、《弟子规》、《七律 》等深深震撼了区、盟各届与会嘉宾。

1、雅境创建,雅品规范。走进音德尔第三中学,2万平米的校园手绘文化墙会带给你儒雅厚重的感觉,画面利用儒家的“仁、礼、廉、耻”等相关经典故事,力争达到一草一木会说话,一画一花传儒雅。

2、雅居建设,雅舍打造。“儒雅之家,军营风采”是学校宿舍的管理主题。“儒雅之家”侧重于清新、典雅的走廊文化和室内环境的创设;“军营风采”侧重于学生内务整理的军事化管理。

3、雅文诵读,雅歌传唱。大课间活动时,《少年中国说》、《弟子规》、《三字经》等千人国学韵律操开始操练,学生伸臂、弹腿,把青少年的阳刚之气融于传统文化经典的吟诵之中,举手投足间无不体现儒雅和谐的刚健之美。

四、特色课程开发,儒雅社团培养儒雅学生

为给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区别的教育,我校推出“2+1+N”社团特色管理模式,组建了器乐类、美工类、餐饮类等六大类181个社团。学生参与率100%。师生共同编纂完成34本可操作性,有儒雅文化气息的校本课程,在全区产生广泛影响。

手工类社团的劳动成果在校内外得到广泛应用。丝网造花、十字绣、剪纸、书法、国画等社团用自己的作品装饰在学校的走廊、食堂的梁柱之间。个别学校和机关都与该校签好了学生作品的订单,学生的作品被社会各界所瞩目。

儒雅社团、儒雅课程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2011年、2012 年,重点高中和普通高中人数均列全旗首位;2013年,升入重点高中突破90人,位于全盟旗县之首。

三年来,学生在自治区、盟、旗各级各类比赛中摘金夺银:全区中小学生书画大赛团体一等奖、全盟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大赛一等奖、全盟校园艺术节团体第一名……

五、见贤思齐,深入推进课程改革

面对层次各异的学生,我校确立了“强优、提中、补差”的指导思想。实施“师包生”、“生包生”的帮扶“导师制”和分层辅导、分层抽测的策略。对后20%的学生,课堂上采取“三优先”,课后采取“三及时”;对待前20%的学生,在班级建立“知识加油站”,使不同的学生有了不同的程度的提高。据该校不完全统计,每学期全校任课教师利用“白+黑”、“非常5+2”模式,辅导课时达18000余节,直接为学生家长节省辅导费540000余元!

在学生全面进步的同时,该校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通过三轮备课、“青蓝工程”、“阶梯六课”、“录像三部曲”、“小课题研究”等措施,引领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总结出的“四步三环”教学法和“四三教学管理模式”,并在全盟得到推广。

2014年7月3―4日,由中国教育学会未来教育家发展学院、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分会主办,扎旗教育局承办的全国中小学阅读教学现场观摩会在扎旗成功召开。来自青岛、赤峰、吉林等全国各地及我区各盟、旗学校教师共400余人参加了本次现场观摩会。我校承担本次观摩会主会场。我校有六名教师代表扎赉特旗中学阅读开放课进行了现场观摩,运用“眼脑机能训练、课前演讲”等新型教学方法的主题阅读课,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

此次现场观摩会以“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场观摩”为主题,是扎旗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盛会,进一步推动了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为其它地区提供教学改革经验和范例。

篇(3)

关键词:课程结构;学时分布;理念创新;教改方案

1 师范院校水彩画专业创作课程及学生作品存在问题

创作课程是美术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创作能力,师范院校创作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未来中小学教师的创新性教学能力。从近几年的大纲来看,水彩画创作课程在课程结构、学时分布、创作理念和受重视程度方面都不同程度存在不足,目前师范院校的绘画专业的基础教学和创作教学分为各自独立的两部分,创作课程集中在最后学期的毕业创作阶段。学生缺乏创作经验,加上临近毕业的各项事宜、就业压力无法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创作当中,因此创作教学的流程虽然没有问题,作品的质量却不理想。从历届学生的毕业作品来看,作品立意陈旧、形式单一,表现力、感染力和绘画性不足,缺乏精神文化内涵,没有达到应有的专业水准。虽然基础技能训练阶段也有关于特殊技法和材料研究性质的内容,因此创作教学流程虽然没有问题,但由于写生和创作缺乏过渡衔接,一些同学在写生阶段基础扎实表现很突出,最后的创作作品却不理想。此外,之前没有开设创作课程,学生也没养成以速写素描或水彩画的形式记录生活收集素材的习惯。大多把网络图片和照片作为搜集创作素材的唯一渠道,在使用时又因没有创作经验不能合理运用驾驭这些图像资料从中提取、组织和整合信息,被动的改造描摹照片,导致作品形式语言单一,缺乏表现力感染力和绘画性,最终流于照片化。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研究解决学生作品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找到水彩画创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拟定教改方案,最终实现提升该课程教学质量的目标

2 师范院校水彩画专业创作课程的教改设想

2.1 师范院校水彩画专业创作课程创作理念创新

国外高校关于绘画创作教学的教学目标是以开拓和培养学生的审美个性、创新精神以及增强其艺术判断力为目标,创作教学鼓励学生实践多种艺术媒介,画种间已没有明显界限,架上绘画的外延已经拓展至视觉艺术的范畴。创作就是实践学生艺术观念创新性表达的平台。相比之下水彩画在国内较油画和国画而言,尚属发展中的新增学科,因此在教学内容、课程结构、学时分布、创作理念及教学方法的研究上还不够深入成熟,学生创作作品因袭模仿痕迹较重,传统,尤其是创作教学,没有材,各院校也没有形成可以相互借鉴的理论体系。另外关于水彩创作教学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也不多,虽然一些教学论文也提出高校创作教学存在的一些较为普遍问题,大多是观念性的论述,联系教学实践的具体措施较少,针对师范院校水彩画创作教学研究的资料几乎没有见到,更鲜见创新性较强的成功模板。因此水彩画在形式构成、画种语言、和作品的精神内涵创作理念方面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1)加强现代艺术概念下作品构成形式的研究。构成形式是作者传情达意的视觉图示,也是绘画形式感重要的表现形式,更是作品艺术水准高下的衡量标尺。不重视对画面构图形式的研究就是我们学生作品艺术语言苍白贫弱、形式感不足的主要原因。这一点我们可以向大师学习,王肇民先生把物象的结构美作为一种精神语言与坚实厚重的色彩结合在一起形成作品博大、恢宏的气势。陈海宁则善于构造有意味的形式。他用画面构成关系赋予那些普通物件内在的精神力量。陈朝生的静物追求理性的秩序感和平衡感,他通过形象结构和色彩结构来表达物象的内在精神。只有在具体特定的形式中,情感才能得到恰当的呈现,提高水彩画的艺术品位首先应该重视作品构图中的形式语言。

(2)深化水彩画画种本体语言和材料技法的创新研究。水分和色彩的运用是水彩画本体语言最重要的两个构成因素,其中水分的运用决定着画面关系的成败和作品的气韵生动与否。水分的控制运用没有太多的方法和捷径,只有通过不断的尝试,反复的实践才能掌握,这也是水彩画比其他画种更难入手的原因。水彩画的色彩表现研究不够是学生创作中的常见问题。在学生的创作作品中常常看到大量追求形似和物象表面的真实的写生色彩,作品习作化、照片化表现力不足。如果在创作过程中学生能够学会运用色彩的情感因素来表达作品的情感内涵,那么作品的绘画性和艺术感染力就不言而喻了。此外材料技法也是作品形式语言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新型材料的研究、特殊技法的运用可以加强水彩画的表现力,也使作品呈现出更加丰富的表达方式和视觉图式,为作品增加许多耐人寻味的材料美感。

(3)把握作品在时代地区文化背景、社会意识形态影响下的精神内涵的研究。作品的精神内涵是艺术创作的灵魂,也是艺术家追求的终极目标。学生的初期创作常常从模仿开始,模仿技法,模仿题材,也就不自觉的模仿了作品的立意和内涵,作品不是发自内心的由衷表达自然会显得苍白空洞无法动人。只有从孕育自己生命成长的环境中寻找话语才能做到真实、真诚,才能和欣赏者实现共情。每个生命个体和创作个体都随时代而生,与时代共生,聆听时代的气息和脉搏才能清醒的洞察自己。创作教学一定要引导学生创作从自己出发、从心出发、从孕育自己的社会时代和民族文化出发,创作更多内涵丰富情感真实的作品。

2.2 师范院校水彩画专业创作课程实践教学的创新设想

(1)通过调整课程结构实现创作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水彩画创作课程和写生课程的脱节现象是影响师范院校水彩画专业创作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写生和创作其实是专业教学过程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两方面,写生是训练学生掌握艺术造型规律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创作意图必要的技术手段;创作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技能表达自己艺术观点的能力。把两者生硬的割裂开来就导致学生写生时没有主观意识,创作时又在无奈的重复写生。这是影响创作作品质量很关键的因素。因此提升师范院校水彩画创作课程教学质量首先应适当调整水彩画专业的课程设置结构,在水彩画基础阶段的课时中加入一定比例的创作课程,通过每学期分阶段有针对性的创作训练让学生逐渐建立创作观念和创作思维,并和毕业创作课程顺利衔接。

(2)通过实现阶段性的教学目标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的创作水平。创作课程首先应作一阶段的构成训练,画面构成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主观控制画面的能力,突破受制于客观现实的观察习惯和照相描摹的作画习惯。接下来进入写生型创作训练,要求学生以创作的方法思路写生,以课堂写生的形式实践画种的技法和材料研究。有了这个基础就可以开展命题创作的尝试,命题创作要求学生脱离课堂写生,从题材到表现形式给学生更多的选择。

3 小结

期望通过上述一系列关于水彩画创作课程的教改措施解决学生作品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得以实现提升师范院校水彩画专业创作课程教学质量的研究目标。

参考文献:

[1] 周江.水彩画研究[M].河北美术出版社,1999.

篇(4)

关键词:高师院校 教师技能 训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素质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实现纲要所提出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目标不仅要求中小学教师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较高的教师专业技能。随着教师职业的日益专业化,我国的教师教育正在经历着从数量发展向质量提高转变的历史性变革[1],高师院校师范类本科专业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教师专业化时代的教师教育的创新取向。但是,从当前高师院校学生教师技能训练的实际来看,还存在许多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高师院校学生教师技能训练的现状

高师院校学生教师技能训练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内容,是高师学生教学实践技能进行教师技能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直接关系到高师学生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和专业化程度的高低,教学实践证明:教师技能是教师赖以发挥其内在素质、传输教学信息、完成教学任务的最基本的保证。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高师院校学生的教师专业技能训练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方面。

一是学生的教师技能训练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校的课程体系中还没有能够把教师专业技能训练放到相应的重要地位,即使有的学校在近年来开设了一些类似于教师专业技能训练的选修课或技能课,但总是不能和那些需要的考试的必修相提并论。这种状况不仅影响了学生训练的积极性,也使得高师学生教师专业技能训练的目标落不到实处。

二是没有能够根据不同的学科专业特点编制不同的培养实践方案。每个学科对于教师专业技能有着不同的要求,高师院校在安排和组织学生进行教师专业技能训练时,需要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培养实践方案来指导和规范。但是,从我们调查的情况来看,很少有学校根据自己学校所设置的学科专业的实际需要,编制出科学的不同专业或方向的教师专业技能教育、培养、训练方案,更没有结合每个专业或方向的未来教育教学工作实际把教师专业技能内容进行分解,制定出各个不同内容的培养计划。使得高师院校在组织学生开展教师专业技能训练时无章可依。

三是没有配备专门的教师根据教师专业技能训练的目标开展辅导。高师学生的教师专业技能训练除了需要学生进行刻苦训练之外,还需要一定的理论和方法、技巧的指导,才能保证学生在训练过程预期的训练效果。从高师学生教师专业技能训练的实际情况来看,还没有多少学校根据学生教师专业技能训练的实际需要配备在这某项教师技能训练方面素质好、经验丰富的教师。更谈不上对这些教师专业技能训练指导教师的工作的肯定和报酬支付。一般教师只求上好自己承担的课程教学任务,对于学生的教师专业技能训练基本是没有多少压力的。

四是没能着力研究有操作性的配套的高师院校学生教师技能考核评价体系。高师学生的教师专业技能训练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高考对于高中教学的指挥棒作用。为了增加高师学生的教师专业技能训练的动力,必需要有专门的高师学生的教师专业技能训练考核评价体系来做保证。而高师的实际情况是不仅没有专门研究自己学校各个不同的师范类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考核指标、要求,也专门组织人员编写和印制配套的训练和考核资料、评价手册,更没有坚持逐项考核、逐项记录,并把其与对学生的综合评价挂钩。

诸如此类的现象,都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和制约着高师学生的教师专业技能训练目标的实现,如果不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解决,很难保证高师院校的学生在未来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大展身手。

二、基础教育改革对高师院校学生教师技能训练的特殊要求

安迪哈格瑞夫斯等将之归纳为三种类型:一为知识与技能的发展型,二为自我理解型,三为生态变革型[2]。而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于高师院校师范类本科专业技能训练与其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只有充分认识这些特殊的要求,才能有效推进高师院校的学生教师专业技能训练。

(一)把教师技能培养和学生的生涯教育进行有机结合。

使学生认识到高师学生的教师专业技能训练是学生生涯设计和计划的组成部分,从而增加培养的自觉性。要注意克服那种生涯教育中出现的那些仅仅是与学生谈心、交流的现象,而有意识地把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达标情况、训练中所遇到的困难的研究和解决等等内容,也作为生涯教育的内容。以此来调动学生训练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训练。指导老师在对学生开展生涯教育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把对学生教师专业技能训练的情况检查作为重要内容,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时,把教师专业技能训练情况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班主任、任课老师在对师范生的教育管理过程中也应该有目的地增加关于学生教师专业技能的训练情况的内容,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教师专业技能水平提高了,作为未来教师的职业生涯的层次必将随之提高。

(二)促进高师学生教学技能与科研技能的协调发展

以把学生培养成研究型教师代替培养教书匠式的教师,是高师院校师范类专业的一项培养目标。以培养“一专多能”、“科研型”的中小学教师与培养中小学教育行政管理人才为培养目标,以适应素质教育对中小学教师技能上 “一专多能”、“科研型”的新要求[3],加强研究性、学术性专业技能训练是提高师范教育专业化水平和教师职业专门化程度的重要保证,是高师院校特色的重要体现。师范类本科生在教育教学的研究技能训练与培养方面应高于中师、也高于五年一贯制的专业,通过毕业设计、论文写作、实践活动课程及研究性学习培育其研究意识与技能,切实培养其教育调研技能、问题研究技能、教学论文撰写技能,鼓励其主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力和想象力。新教育理念下的高师院校师范类专业不仅要注重学术性—这是一切高等院校的共性,更要凸现师范性—这是师范院校的个性[4],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高师院校都非常重视教师从师任教技能的培育,师范类专业本科生应强化教学技能训练,如语言文字运用技能(“三字”书写规范技能、普通话应用及语言表达技能、教学应用文写作技能),对照《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的现代信息技术运用技能,课堂施教技能、课堂教学效果的测量技能、综合实践活动及其课程的指导技能等的培养与训练,突出对其会教意识和会教能力的培养,要让会教的训练融会在每个学科的日常教学中,使其在校学习期间就能进人准教师角色[5]。高师院校师范类本科专业技能训练应密切联系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找出高师学习和中小学教学之间的直接和间接联系,实现学习技能与专业技能在内容和体系上的同构和异构。加强教育技能训练,塑造其师范性人格,以培养适合教育工作的人格特征和成功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的基本能力为目标,注重德育工作技能、心理辅导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依法施教技能的养成等。高师院校师范类专业要继承原中师的许多优秀传统。如音乐、舞蹈、简笔画、弹唱等才艺展示,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师范能力;同时,还可以开展模拟课堂活动、教师角色扮演训练、说课、辩论赛、演讲比赛、主题班会等活动,以不断丰富师范性;学校还可以有计划、分阶段地安排一些主题活动,既要让学生走出去——定期下中小学,了解中小学教育教学现状,听取中小学有经验的教师上课,又要能够请进来——聘请中小学优秀教师、一线专家来校讲学,培养师范生的师范情结,引导其在专业技能训练中倾注职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促进专业成长。

(三)努力坚持师范教育的基础性与综合性相结合的原则

中小学教育具有基础性和启蒙性特点,这是高师院校师范类专业技能训练的前提性承诺,中小学教育最基本的性质在于它的基础性,要求面向学生,提供最普遍、最重要、最常用的知识、技能、活动经验、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做“人”,奠定学习、生活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显示出综合性、发展性的明显特点,综合性培养方向以及中小学教育启蒙性特点都对师范类本科专业的技能训练提出了“通才型”要求。

对于高师院校师范类专业来说,教师技能的培养不能局限于“学科技能+教育技能”的传统模式,而是要求具备多层复合的结构特征,在技能训练目标上,既要强调其“师范性”带来的特定要求,又不能因为中小学教育教学内容的基础性而忽视对其的高要求,高师院校师范类本科生尽管将来从事的是最基础的教育,但在文化精神、素质习练上应是高标准、“宽口径”的。在技能训练的实践中应坚持基础性与发展性的结合,坚持必选与自选的结合,凡是针对未来中小学教育所必须的专业技能素质需要而设立的“基本性项目”,要在普及与实用上下功夫,凡是为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及特长而设立发展性项目,除了兼顾实用性外,还需考虑提高与发展,如为适应中小学教育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要求,就必然要求师范类本科生具有一定的音体美的技能,在这方面可利用高师得天独厚的办学资源,除面向全体学生在音乐(声乐、器乐)、舞蹈(舞蹈基本功、儿童舞蹈的编排)、美术中任选至少一项,由相关教师进行一定时间的辅导外,还可以根据学生在必备技能学习与训练阶段情况及其个人潜力、爱好,组建相关专业技能提高班,如:音乐类的“声乐提高班”、“电子琴提高班”,美术类的“国画提高班”、“油画提高班”、“版画提高班”等等,这样,就能既兼顾了技能训练的基本要求,又照顾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同时, 还能减轻学生的技能训练的不必要心理负担。

(四)注意体现学生技能训练的特色性与实效性兼顾特点

面向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使技能训练的开展符合学生各自素质与能力倾向的多样化需要,体现各高师院校的特色,创建高师院校专业技能品牌,形成其独特的文化氛围, 优化校园环境,提升师范类本科专业技能训练的水平与质量一定意义上取决于他“在校园内度过的光阴”,“参加活动的质量”和校园文化的风格力量[6];突出主体性,创造条件扩大学生对技能内容的选择权,培养学生对训练目标的认同感,提高学生自主训练的能力,积极培养学生技能训练的非智力因素,从培养学生的兴趣、态度、情感、自信心等非智力因素着手,提高其技能训练的水平;以实践为导向,统筹基础理论、技能理论与实训,使技能训练富有成效;追求开放的思路,保持师范类专业技能与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和中小学生的持续发展的交流沟通,因时而化,把中小学生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及时纳入技能的训练中,强化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指导。 重视师范类专业技能的课程设计,一是突破原中师的专业技能课程体系,虽然其一直比较注重师范生教育专业技能的培养,师范性较为突出,但追求所谓浅、广、新,因而一直被批评为缺乏学术性。二是应突破高师院校中已有的培养中学教师各专业的技能课程体系,过分偏重学科专业知识,轻视教育教学知识,重视一般理论学习,轻视专业技能训练,就连最能体现师范特色的教育见习和实习,也因种种干扰而大打折扣,以致师范毕业生进人工作岗位后最初几年大多不能适应学校的教育、教学、班务工作和课外活动的开展。三是突破师范类专业的技能课程体系,在师范类专业课程门类与技能结构设置等方面,把握中小学教师专业的特殊性,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师范生教育学科专业技能和任教学科学术水平的有机融合和同步提升,努力找到师范类专业同中师、传统高师专业技能训练的最佳结合点;基于专业情境的教育性和专业物质情境、文化情境和人际情境的重要性,高师院校师范类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中应给隐性课程一席之地,传统的高师教育往往给出较多的显性课程用以训练师范生的专业技能,与此同时也就减少了学术养成的时间,高师院校师范类本科专业应该充分利用隐性课程的非计划、非预期的教育影响,在隐性课程中采取诸如能力水平考试或专项评价方式激励学生自觉完成隐性课程的技能训练任务,检查隐性课程的学习效果并进行质量把关[7]62

三、高师院校学生教师技能训练的实施路径

(一)着力传授学生教师技能训练的理论

首先,因势利导,夯实专业基础,来到高师院校的学生,刚开始对学校充满了好奇,对高师院校师范类专业充满了热情,如果教师能因势利导,以身作则,不断巩固其专业思想,抓好课堂教学和实习指导工作,培养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兴趣,通过竞赛、互助、展示等帮助学生克服训练的倦怠情绪;重视技能理论学习,加强正面引导和有效引导。其次,结合实际,搞好综合训练。学以致用是提高技能训练实效的重要途径,组织学生训练,深入中小学实地见习、实习必不可少,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可促进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再提高。再次,及时跟进总结,提高技能水平,教师可结合学生专业技能掌握的实际情况,对见习中遇到的问题,要求学生进行分析研究,同时,教师根据自身积累的经验和好的方法,不失时机的进行点拔指导,使学生利用自己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找出解决的办法后要求学生写出心得体会,使学生不断积累经验,丰富头脑,提高技能水平。

(二)学生教师技能培养要坚持与时俱进

在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学前教育都在不断深化和推进改革的大背景下,特别是随着一系列教育现代化工程的实施,现代教育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传统的教师专业技能训练的内容面临着新的挑战。关于信息技术、电化教学等等方面的教学技能已经客观地摆在了高师学生的面前,如果高师院校不正视这种现实,不对高师学生教师专业技能训练的目标、体系、内容、方法、评价做出相应的与时俱进的改革和调整,则稂难保证学生从高师毕业后,能够在尽能短的时间内适应教学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在指导高师学生的教师专业技能训练过程中重点研究、确定、并实践与时俱进的高师学生的教师专业技能训练的内容和要求。

(三)把学生的教师技能培养与第一课堂的教学改革结合

毫无疑问,高师院校的课堂教学是学生老师专业技能教学和训练的主渠道。高师学生的教师专业技能训练不仅要求相应学科的教师调整和增加与教师专业技能训练相关的课堂教学的内容,更新课堂教学的理念,改革课堂教学和训练的方式方法,而且还把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目标和内容有意识地渗透课堂教学之中。同时还要求高量院校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造教师专业技能训练的机会和条件。像让学生板演、走上讲台发表见解、让学生主持开展教学活动、加大学生实践活动的比例等等,都可以让学生以第一课堂教学作为平台,学习和掌握老师专业技能训练所必需的理论、方法、技巧,有效地开展教师技能训练。

(四)积极创设学生教师技能训练所需的条件

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实习条件,教师根据学生理论知识的应知程度和实践技术所应达到的水平进行认真评估,制定实习训练和指导计划及措施,做到有的放矢,目标明确,有效地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充分利用实习基地,面向社会服务,在服务中全面地、系统地、规范地锻炼,开阔视野,增长才干,赢得社会、家长的认可、支持和鼓励,使学生在培养专业技能上得到了巨大的动力。借助电化教学手段,强化技能训练。比如,利用微格教室给学生试讲,使学生看清了自己课堂教学的实况,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然后进行总结,为课堂教学积累经验。通过放映新课改课堂教学录像,学生边看边学,现场老师讲评,使得技能训练收到较好的效果。鼓励学生搞科研,促进学生科研水平的提高。

(五)制定科学有效的学生教师技能考核标准

制定各专业技能训练应知应会的考核标准,根据高师院校师范类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技能训练的要求,组织专业课教师根据学校的现有条件和学生的实际,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各专业每学年学生技能训练应知应会的考核要求。同时,对每一个项目的技能训练所需的配套设备,由实习指导教师分别予以落实,并由该专业的任课教师负责考查、考评工作等,保证了学生技能训练工作的正常开展。专业技能考核合格的,可颁发相应的专业技能证书,充分调动了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积极性。

高师学生的教师专业技能训练和高师专业改革一样也会不断出现新问题,不同的学校还会有各自不同的实际,要有效提高高师学生的教师专业技能训练的水平,取得理想的训练效果,必须要针对高师院校的具体情况,深入地研究和探讨,采取相应的对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修订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3.

[2]Hargreaves,Andy&Fullan,Michael.Introduction.InAndyHargreaves&MichaleFullan(Eds).Understanding TeacherDevelopment,Cassell&TeacherPress.

[3]张宝臣.高师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目标浅议[J].中国高教研究,2003( 1).

[4]刘捷.经验与启示:高师教育百年回眸[J]课程教材教法,2001( 10).

[5]张洁等.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实验研究[J].禁雄师范学院学报,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