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物理概念教学

物理概念教学精品(七篇)

时间:2023-01-20 13:52:0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物理概念教学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物理概念教学

篇(1)

关键词:概念教学 形成过程 优化物理概念

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是物理事实的抽象。它不仅是物理基础理论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物理规律和公式的理论基础。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就是要不断地建立物理概念,如果概念不清,就不可能真正掌握物理基础知识。所以,在物理教学中,概念教学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物理概念教学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认知程度,进而影响到学生整体知识网络的构建与拓展,可以说学好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的关键。中学物理教学实践表明物理概念是物理中既不易“教”也不易“学”的内容,下面就物理概念教学的实践,从物理概念的引入、建立、理解、深化、运用等方面加以阐述。

任何一个物理知识的学习几乎都遵循这样的环节:实验、事例、概念、规律、题目。传统的概念教学将获得知识结论教学作为主要目标,忽视了学生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的学习行为更多的表现为机械记忆,而不是理性分析。物理概念是一类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共同性质和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抽象化和概括化的思维形式。一方面,物理概念反映着人类对物理世界漫长而艰难的智力活动历程,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另一方面,它又使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物理世界中,把握了事物的本质特征,成为物理思维的基本单位和有力工具。每个物理概念都是人类知识的结晶,铭刻着人类思维发展的烙印。如果我们在进行物理概念教学的同时,能把浓缩在其中的思维历程充分还原稀释,让学生沿着前人思维活动的足迹去重演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从中发现、体验、掌握形成概念的方法和学习科学思维的方法,那就等于教给学生一把打开思维宝库的金钥匙,从而把物理概念的教学作为帮助学生认识事物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这样,概念的引入既自然,又生动具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就能较充分的发挥。

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优化物理概念教学的过程,具体有:

1、创设情景法

物理概念来源于感觉、知觉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本质的内在联系。创设情景的目的就在于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物理概念的正确表象。因此,必须重视和加强直观教学。加强实验教学:充分利用物理实验,来创设物理环境,展现被研究的物理现象,这是物理教学的一大特色。通过让学生接触实验器材、观摩实验装置模型、动手操作等,能积累丰富的直接经验;教师的演示实验又提供丰富的间接经验,但在关键点一定要注意给学生留下实验过程中的深刻印象,决不能草草走过场,就给出概念和结论。如:自由落体运动、共振、自感等实验,对把握事物的本质起着决定性作用。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要将现代化的电、气、声、光等技术引入到物理概念的教学中来。不仅要发挥好传统的投影、图片、电影、录像等,而且要利用计算机网络提供的强大信息来展示或模拟有关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重视教学语言艺术: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可以唤起学生对有关经验的回忆;可以激发学生的联系;可以将严密、干枯的物理概念与一幕幕充满生机的物理情景联系起来。教师还可以通过精心选择的类比,化抽象为想象,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如:原子核式结构与行星模型的合理比较、用“刘翔勇夺110米栏奥运金牌”的实例来引出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同时起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旧知导新法

利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认知结构去提出新问题、联系新知识,也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与乐于知道的兴趣,以顺利地完成概念的“同化”。复习旧知的实质,仍然是在给学生展示感性材料。当然对新问题的解决,既可以用观察与实验的方法,也可以用分析、推理的方法等。如:位移速度加速度;力功功率瞬时功率等概念教学。

3、引导发现法

新课程、新大纲倡导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作为实施这一举措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是探究性教学。探究性教学对建立某些物理概念也十分有用。如:建立电场、电容、洛仑兹力等概念。其特点是针对新的情景或问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思维特点和已有体验,创造设计解决方案,促使学生充分动脑、动眼、动口,通过独立研究或协作学习,来自行发现获取新知,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物理概念的巩固也需讲究一定的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概念,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三种方法较为有效,这三种方法是分类、归纳、应用。

通过概念的分类,把握它的共性,能够较好巩固概念,物理概念按其定义不同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概念的定义式是个比值,如密度、比热、燃烧值、电阻等等。一般来说,这类概念是从某个侧面反映事物的特性,这类比值的大小是由事物本身的属性所决定的,而与比式中的各量无关,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这些比值必然是一个恒量。二是概念的定义式是几个物量的积,如功、热量等。对于这些概念应从它所能够产生的物理效果去认识它的特性。三是还有概念没有物理公式,如力、熔点、温度、焦点等。这些概念有的是描述事物特征的,如熔点,有的是从物理效果去认识它的。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概念的类和属,进行类比教学。通过归纳组成逻辑性的概念体系,有利于记忆,巩固概念,概念的学习,是分散在每节课中,这样,难免出现彼此脱离、割裂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教师必须抓好概念的归纳,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只有抓好概念的应用,才可能加深理解,形成自然记忆,并借此促进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及时暴露概念学习中问题,使教学及时得到反馈的信息。

物理概念教学中无论采用何种教学策略,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都是不可缺的。只有进行充分的讨论和交流,才能暴露学生概念学习中的困难。在进行交流时教师不仅应关注已有共识的同质性回答,更应重视异质性反馈,异质性反馈往往是学生学习物理概念过程中观念的碰撞和思想交锋,能够帮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物理概念,物理概念的教学要注重物理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总之,物理概念既是学生学好物理基础知识关键,也是教师传授物理知识的关键。在具体的物理概念教学中,究竟选择什么方法,或用几种方法结合,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认真探索,不断实践。此所谓“教有教法,教无定法”。只有优化物理概念教学过程,方能优化物理概念教学结果,让我们“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

参考文献:

[1]吴军.中学物理概念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OL],2008年.

[2]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M],2003.

篇(2)

关键词:初中物理;概念教学;引入;构建;应用

概念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认识、理解和应用的过程,因此,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直观的引入来引导学生认识概念,在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构建起概念,在应用中不断理解概念,从而提高学生应用概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就结合初中物理教学进行简单的论述。

一、直观引入,让学生认识概念

在物理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容易站在“我”的角度来认识学生,看待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其实不然,学生的认识受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影响,同时,受认识规律的影响,学生认知以直观为主。因此,在教学具有抽象性的概念过程中,教师就需借助情境,让学生从直观过渡到抽象,认识概念,奠定学习概念的基础。如,在“大气压强”的学习中,教师将一个塑胶挂扣直接按在黑板上来引入大气压强的概念,学生的探究兴趣浓了,学习起来也就更加自主了。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导入的方法较多,如,通过实验导入、问题导入、故事导入等,教学中教师还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而综合应用多种方法来进行。

二、经历过程,让学生构建概念

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是在机械的背诵和教师反复的讲解中进行的,而是建立在对概念的形成过程基础上的。因此,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教师要摒弃以讲为主的教学方式,转而以引导为主,让学生在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来构建起概念。以密度教学为例,教师先让学生通过一杯水和牛奶、一杯水和一杯酒精鉴别而引出对铜块、铁块和铝块的鉴别,让学生明白用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特性都具有一定的缺点,如果能找到一种方法来鉴别物质,那就能更简便。接着让学生通过实验设计来分析物质(同种物质和不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实验,讨论交流而得到相应的结论,最后教师再总结出概念,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也就不显得空泛了。

三、区别练习,让学生应用概念

学生理解概念后,需要通过应用概念来巩固对概念的理解,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教师可先用直接应用概念型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解决,接着针对概念中涉及的公式变化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分析解决,最后再将当次课堂学习的概念和其他概念融合起来。这样,循序简单地让学生从易到难逐步过渡,最终掌握并应用概念。

总之,物理概念的学习是一个不断认识、理解和应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还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逐步引导方可有效。

参考文献:

[1]任雪兰.浅谈初中物理概念教学[J].中国校园导刊,2011(6).

篇(3)

关健词:专题教学;物理概念;方法与策略;案例剖析

G633.7

物理思维最基本的支点就是物理概念。物理概念是客观事物的物理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进行物理思维的基础。物理学的原理、定理、定律或规律,都是用有关的物理概念总结出来的,物理概念是在大量观察、实验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把事物本质的、共同的特征集中起来加以概括而形成的。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说明:学习应是认知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学生是信息加工主体。高中物理新课标中提出了“过程与方法”这一教学目标维度,在这一维度下,新课程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从原来的“重知识”转变为“重过程”。物理知识的教和学一般都遵循由生活中实例、科学实验分析抽象出概念的过程,重要(关键)概念专题教学就是要再现这一过程,提升学生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学习行为成为理性分析过程,而不是简单机械记忆。

对概念专题教学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突出物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物理概念的内涵指的是该概念所反映的物理事物的本质属性。加速度的概念的内涵就是反映物理速度变化快慢,它的外延包含了:直线运动中表征速度大小变化的快慢的加速度(大学物理中为切向加速度);作匀速圆周运动时表征速度方向变化快慢的向心加速度(大学物理中为法向加速度)。再如,机械运动概念的内涵是“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随时间在改变”。力概念的内涵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这些概念已经撇开了一个个具体的运动形态或具体的相互作用形式,概括出了同类物理事件所具有的本质属性。机械运动概念的外延反映的是具有“物体间相对位置发生变化”这一本质属性的各种运动形态,如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力概念的外延反映的是具有“物体间发生相互作用”这一本质属性的各种类型的力,如重力、弹力、静电力等。

二、突出形成物理概念过程中的思维方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人的思维活动的主动建构过程。物理学是借“物”求“理”, 借“物”就是要充分利用事例、实验创设物理情景,这是新授课时的重点。专题教学中就是再次在“求理”上花功夫:再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对熟知的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加深对物理学概念的本质属性的认识;从而帮助学生巩固已形成的概念,学会自己用精练的语言将这个概念的内涵表达出来。对于有关物理量的概念,还应要求学生通过思维加工,再次独立推导其量度公式,进而分析、比较它的量度公式与文字表述间物理意义上的联系与区别。在高一物理教学中,加速度教学是一个关键重点概念也是教学的难点,同时又容易与速度,速度的变化量相混淆。与加速度相关的教学内容很多:有直线运动中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中的抛体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牛顿运动力学中第二定律等等。可以这样说对加速度概念理解掌握直接关系到后面内容仍至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于是我们特意安排了“速度、速度变化量、加速度三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专题,让学生能在于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深刻理解速度、速度变化量、加速度三个概念的区别,并能加以应用。在讲述这一专题时,我们可以列出如下的表格并填写部分内容,

而将其余的内容(如表中的黑体字加横线部分)由学生自行填写,老师作相应的指导与纠正;对于基础好的学生也可让他们自己设计对照表格,教师再加以点评。使学生对三者的有全面清淅的认识。这样有助于学生在自主地组织语言表述相关的内容的过程中独立思考,有助于知识的自主建构。然后针对易错点设计了对应练习,最后再结合上表与练习题中的具体实例,设置了讨论环节,让学生对以下问题进行分组讨论:

①.物体运动的速度很大,加速度是否也很大?

②.加速度为零时,物体的速度变不变?是不是也为零?

③.速度变化量大时,加速度是不是也大?速度变化量为零时,加速度是不是也为零?

④.物体速度在增加物体有没有加速度?物体有了加速度是否就在作匀加速运动?

问题讨论的设置是对加速度概念的总结提升:加速度是反映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速度有变化才有加速度、速度变化得快加速度才大。对学生记忆、理解起巩固加深的作用。

三、破解难点,化解疑点

篇(4)

[关键词] 概念;物理概念;教学

概念是反映客观对象一般的本质的思维形式,是人脑的高级产物;概念是思维的细胞,人的任何思维都离不开概念,概念是帮助人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事实的本质的特性,只有掌握物理概念,才能理解物理事实,掌握物理规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重视物理概念的引入

1.从实验现象或生活实际引入。物理概念是物理现象的本质特征的反映,它是在感知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而形成的。任何物理概念都是建筑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引入概念,选择典型的具有本质特征的实验和生活实际,能使学生获得建立概念所必须的感性知识,使概念教学有良好的开端。(1)从实验现象引入:例如全反射、液体的表面张力等概念都可以用精彩的实验现象引入。(2)从生活实际引入:学生平时在生活中积累了很多生活经验,可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生活中的各类物理现象的共性,提出新概念的建立,使学生感到亲切,觉得物理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分析的良好思维品质和习惯。

2.从复习旧知识引入。从旧知识进行合乎逻辑的延伸和推理,分析旧概念的局限性,进而引入新概念,有利于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如“即时速度”这一概念的引入,可从平均速度入手,分析平均速度在描述物体运动快慢时的局限性,因其只能似近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物体运动快慢一般都是不同的,为了对物体运动有精确的认识,有必要知道物体在任何一个时刻或任何一个位置的速度,从而需要引入即时速度。

3.从理论需要,或从思维发展的必然趋势引入。如加速度的概念,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各种不同的运动现了两个明显的差别:一是运动的快慢不同,由此引入了速度概念,二是速度变化的快慢不相同,怎样才能精确地反映物体的速度变化的快慢程度,只用速度的变化量不行,因为时间不同,物体速度的变化快慢不同;只有用速度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才能精确地反映出运动物体变化快慢的程度,从而引入加速度,这样引入,顺乎学生思维发展的趋势,使学生能较快地建立加速度的概念。

二、准确讲解物理概念的定义

物理概念的定义揭示了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本质状况,把事物的最主要之点表达出来了。在教学中,讲解物理概念的定义要确切突出定义的科学性和罗辑性,对定义中关键词要“咬文嚼字”地讲解清楚。如:不要把电势的高低说成了电势的大小;磁通量的变化率不要说成了磁通量变化量,更不能说成是磁通量的大小;不要把“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说成是“阻碍物体问的运动”。讲明概念定义的局限性,将概念的定义和本质区别开来,让学生知道概念的本质是事物所固有的,而概念的定义只是反映了本质,而不能代替本质。如在初步明确了加速度的概念的本质是表征物体运动速度变化快慢以后,给加速度概念下定义,就是在已有概念的基础上选择一种最能全面反映本质的方法。有了加速度的定义,对加速度概念的本质的认识更深刻具体,但加速度的定义决不能代替加速度的本质。

三、讲清楚物理概念的定义式

一些物理概念可以定量表示,这类概念叫物理量,对这类物理概念,讲清楚定义后,引导学生从物理意义上理解定义式,不要只从纯数学角度认识。如电场强度的定义式(E=F/q),等式两边所反应的物理意义不同,电场强度描述的是电场强弱,由电场本身因素决定,与检验电荷存在与否无关,右边是检验电荷受力与检验电荷电量的比值,用这一比值来定义电场强度,只是由于这一比值大小与电场强度大小相同。

四、讲清楚物理概念的单位

对单位要讲清单位的意义、读法和写法。如加速度的单位m/s2,学生很容易将平方写掉,这样就不再是加速度单位,而是速度单位。

五、指明物理概念的性质

物理概念的性质是指物理概念是矢量还是标量,了解概念的性质,有助于理解物理概念的物理意义,掌握物理概念。如加速度,知道它是矢量,有方向性,当加速度方向与初速度方面相同时,物体速度增加,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时,速度就会减少,学生就能理解加速的真正含义,不会把加速度理解为物体增加的速度。

篇(5)

1.之前接触错误的“表面概念”

学生在接触物理之前,已经接触了很多物理概念,在大脑中形成了相似或类似的物理现象.但是,因为这些概念只是根据大家的生活习惯并且没有科学依据,因此大多生活中接触的概念往往是错误的.而这种先入为主的思想导致了学生在接触新的、正确的概念的时候造成了困扰,有时甚至只是根据第一印象而去记住错误的物理知识.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都习惯说某个人或者某物体因为“受到”惯性而怎样.惯性是物体的属性,不是力,只能说具有而不能说受到.这是对惯性和物体的属性理解的错误.

2.对有一定联系的概念易混淆

有很多概念虽然含义意义不同,但是却是对同一问题或同一现象的不同理解.有的学生因为对概念掌握的不准确或者没有领略其真正的物理含义,容易将其在本质上归为一类,导致做题和分析时造成了很大的麻烦.例如重力和压力,温度和热量等.

3.名词相似的概念易混淆

初中物理有很多定律是对一种物理现象的概括.但在研究定律之前,要先理解这个物理名词.因其名词相似,所以很多学生在记忆概念的时候常常记混;甚至对于一些相似的名词概念也有着同样的问题.如压力和压强的概念,惯性的概念和惯性定律的概念等.

4.名词相近的概念易混淆

初中物理中,对同一个物理现象的分析,有时虽然看似相同的概念其实其本质完全不同.很多学生虽然会分析物理题,但是写分析过程时却因理解错了概念而出现了问题.这就是因为名词相近而导致的问题.如二力平衡和二力相等的区别,浮力和浮沉的区别等.

二、避免概念相同的有效教学策略

1.对概念的产生进行比较

物理学概念形成过程的比较涉及到建立概念的目的、有关的典型物理事物或物理现象、思维过程等.将这些形成的过程理解清楚,自然就理解了两个不同的物理概念,了解其本质,自然不会混淆任何两个物理概念.如光的反射和折射.折射和反射都是光在介质分界面上传播方向改变的光学现象.可以按照概念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对比.相同点,都是光在介质分界面处产生的现象,且光的传播方向因入射角的、大小变化而变化;都同时在法线的两侧,反射和折射的光路都可逆;不同点.反射角一定等于入射角,但是折射角却要随着介质的改变而改变,就和我们在水里捉鱼一样,看到的现象属于折射,鱼在水中的位置并不是我们所看到的位置.

2.对概念的物理意义进行比较

物理概念是用简单准确的学术性语言来定义;物理意义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物理量或者引入该物理量.因此须将概念与物理意义的区别理解清楚,而不应再搞混.如,“电路并联”与“串联”不同.并联指几个元器件的一端相连,进行整体的控制.而串联指多个元器件的首尾相连,是一个回路,其只能整体控制.家里的电视和冰箱分别用不同的开关控制,这就是并联,在家中运用比较灵活.要是电视和冰箱串联到一起,那么只要电视断电那么冰箱也会断电.

3.对概念的数学表达式进行比较

物理学中很多概念可以用数学表达式来诠释.这样学生通过对数学表达式的理解和分析,就能很好的区分两个相近名词的物理意义.例如,功率和机械效率.很多学生对这两个都带有“率”的名词总区分不好.功率是描述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定义为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公式P=W/t,单位是瓦特;机械效率是描述机械性能的优劣程度,定义用有用功占总功的比值,公式η=W有用/W总,是无单位的百分数.这样,通过对两个名词的数学表达式的分析和理解,从公式的不同到单位的不同,就能很好地区分两个名词了.

4.多角度分析物理概念

篇(6)

物理概念准确地反映了物理现象及过程的本质属性,它是在大量的观察、实验基础上,获得感性认识,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综合,区别个别与一般、现象与本质,然后把这些物理现象的共同特征集中起来加以概括而建立的,是物理事实本质在人脑中的反映。任何一个物理概念的学习又会与其他概念相联系,概念之间的这种关联着的逻辑关系,是构成物理规律和公式的理论基础。物理概念不仅是物理基础理论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通过逻辑推理方法,构建知识体系的基本元素,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就是要不断地建立物理概念,弄清物理规律。如果概念不清,就不可能真正掌握物理基础知识,不可能有效构建物理模型,不可能形成清晰的思维过程。在解决物理问题时,常常表现出选择题选不全,计算题审题时,由于对某些概念理解不到位,导致挖掘不出有效信息、不能快速建立未知量与已知量之间的联系,解题效率低下。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概念教学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搞好物理概念的教学,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

二、影响高中物理概念学习的主要因素

1、教材因素

初中物理教材与高中教材相比较,对知识和思维能力的要求都有一个较大的跨越,存在一个较大的台阶。高中物理教材所讲述的知识不仅要求采用观察、实验,更多的要求具备分析归纳和综合等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能熟练的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对于多个研究对象、多个状态、多个过程的复杂的问题,从物理现象到构建物理模型,从物理模型到数学化的描述,建立一系列的方程,学生接受难度大。初中、高中物理教材对知识的表述也有很大差别。初中物理教材文字叙述比较浅显通俗,学生容易看懂和理解,而高中物理教材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表述严谨简捷。对物理问题的分析、推理、论述科学严密,学生不易读懂、阅读难度大。另外,高中教材与所需数学知识的衔接不当,也对学生的物理学习造成了困难。如学生尚未学到极限的概念,在学习瞬时速度时就难以理解;高一新生没有三角函数知识,就不能灵活处理力的合成与分解;没有函数图像的知识,用图像法研究各种问题就会比较困难。由于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的失调,也加大了高一物理学习难度,使高一学生成绩分化。

2、学生因素

高中物理概念有些是从直观的实验直接得出的,有些概念则需要学生从已有的物理概念出发,或从建立的理想模型出发,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和推理建立起来。虽然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但由于他们物理基础知识有限,物理思维方法不足,个别高中学生由于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形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较差,不善于将陌生、复杂、困难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简单、容易的问题,不善于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不善于根据具体问题灵活选择方法,学习物理概念时习惯于机械记忆,盲目练习,往往被个别表面现象所迷惑,形成一些片面的、肤浅的概念。主要表现在解决物理问题时对于隐含条件的分析,临界状的把握,多过程的衔接等分析不完整,顾此失彼,答案不全面,条理不清楚。如个别学生不理解加速度及电阻率的概念,造成“加速度大速度就大;电阻率大电阻一定大”的错误认识。

3、教师因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将大量的时间用于备课做题,缺乏分析研究学生的现有知识状况、接受知识的能力,对于学生的知识能力有时估计过高,自己常常觉得有些物理概念很简单,学生自己一看就懂,没有必要花费时间去探讨、挖掘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造成学生在最初就没有真正理解有些概念,致使学生不易建立各个物理概念之间的联系。为了更有效的搞好概念教学,需关注以下几个环节。

三、引入物理概念的常用方法

(1)实验法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大多数物理概念是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透过现象剖析揭示其本质而引入的,学生通过直观观察形成深刻印象,强化了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引入弹力的概念时,通过演示实验:小车受拉伸或压缩弹簧的作用而运动;再演示:弯曲的弹性钢片能将粉笔头推出去。引导学生观察在这些实验过程中,弹簧及弹性钢片发生了什么形变,弹簧在恢复原状时要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让学生自己总结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弹力的概念。

(2)类比法

类比法是在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在物理学中不少的概念是用类比推理方法得出的,让学生借类比事物为“桥”,从形象思维顺利过渡到抽象思维,有助于接受理解新概念。例如:与重力势能类比,引入电势能的概念;与电场强度概念的建立类比,建立磁感应强度;将电流类比水流,建立电流概念;将电压类比水压,建立电压概念;把电磁振荡类比于弹簧振子或单摆,把电谐振类比于机械振动中的共振,建立电磁振荡概念。

(3)逻辑推理法

物理概念大多数是在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概念的建立主要依赖于认知结构中相关的概念,要充分发挥已有的旧知识的作用,通过新旧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引入新概念。例如引导学生复习初中学过的功的概念,指出物体能够对外做功,则物体具有能量。在此基础上,讨论运动物体能够对外做功,则运动物体就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动能,进一步用做功的多少来确定动能与那些量有关系,使学生真正理解动能的表达式。

总之,物理概念引入的方法很多,无论采用什么方法一定要注意:使学生明确一个概念的物理意义,知道这个概念到底有什么作用;根据学生认知结构中相应知识状况和新概念的不同特点,选择的感性材料要典型全面,要突出与概念有关的本质特征,尽量减少非本质特征的干扰,避免先入为主和消极的思维定势的影响;能起承前启后,建立知识联系的作用,选择的旧知识一定要与新知识有实质性联系,否则容易形成模糊或错误的概念,或在认知结构中形成不正确的联系,有碍于培养学生抽象与概括能力;引入概念时,要尽量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积极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引导学生理解、深化物理概念的方法

1、细化物理概念对应的知识点

一般情况下,可以从以下几点细化一个概念(1)名称:记住物理量的名称是了解一个物理量的第一步,就像了解一个人就要先记住这个人的名字一样,教材上物理概念的名称,是用黑体字印刷的,这正是要引起同学们注意和重视。(2)定义及物理意义 物理概念的定义是用科学严谨的叙述给出的,教材中常用加点字来表示,定义要熟练准确记忆,不能有半点差错。物理量所表示的物理意义不同于定义,如速度的物理意义是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其定义是位移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3)符号 物理量的符号大多采用英语的第一个字母,一般情况,每个物理量都有特定的字母,要求学生记准物理量的符号,这样,有利于规范运算过程。 (4)表达式 一个物理概念的定义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就写出了对应的定义式,因为任何一个物理量往往会和其他量建立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又会写出不同的表达式,这时就要弄清哪个是决定式,哪个是定义式。(5)单位 物理量的定义式,既给出了物理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又决定了它们之间的单位关系,要分清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并记准其单位符号及不同单位制之间的换算关系。在做题时要求同学们统一单位。(6)矢量和标量 每讲一个物理概念,要求弄清它是失量还是标量。只有明确其特性,才能按相关规则进行运算。 (7)状态量和过程量 每讲一个物理概念,要求弄清它是状态量还是过程量,如何通过状态量的变化把状态量和过程量建立起联系。(8)最后还要提醒学生弄清物理表达式的适用范围。

2、突破难点

篇(7)

关键词:职业学校物理概念教学

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知识体系的基本组成要素,是学习物理规律,解决物理问题的基础。物理概念教学是传授物理知识的重要方面,又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进行科学方法熏陶的重要途径,物理概念的教学是物理教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在物理教学中,注重概念教学,放弃题海战术,揪住概念这个主干疏通知识间的关系,能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由于学生对物理概念正确理解需要长时间的形成,教师必须重视物理概念的教学。什么是概念?概念就是事物的特有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应,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人类要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掌握事物的本质,就必须运用概念并不断地发展与深化概念。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物理知识是由许多概念组成的体系,而概念是形成体系的单位,因此,可以说物理概念是整个物理基础知识的基础。只有切实掌握基本概念,才能使学生取得探索和掌握基础知识的主动权。

形成概念,理解基本概念,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是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重要途径。物理学中的概念很多,有些比较简单,如物体、运动、路程等概念,是不难掌握的,而有些则比较复杂,如力、惯性、速度、加速度、电势、电动势等概念,学生较难掌握。对于这些重要的基本概念,能否使学生真正理解,直接影响到某一章乃至整个物理学科的教学。要使学生形成概念确实是一件十分重要、复杂而困难的工作,在物理教学中,怎样才能使学生较容易地形成概念呢?

一、感性认识是形成物理概念的基础

一切认识都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物理教材中的内容,对学生来说,能直接感知的少,需要间接认识的多。所以,在教学中,应尽量运用实验和其他直观手段来增加学生的感知机会,不断扩大他们的知识积累,这样就会为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形成前提条件。教师必须在学生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及时引导他们正确思考,经过自己的思维加工,从现象到本质地去理解,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如“机械运动”概念的形成,可以列举人在行走,车辆在前进,雨点下落等这些学生司空见惯的现象,经过比较、分析后,让学生认识到它们的表面形象虽然不同,就会发现这些现象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然后,把这些共同特征抽象出来,予以概括,就形成了“机械运动”的概念,即:“一个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二、使学生明确概念的物理意义是形成概念的根本

教学中学生对有关物理问题的感性材料进行抽象得出结论后,一般来说,对有关概念的理解仍然是表面的、片面的,有时甚至是错误的。为此,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使学生着重理解其物理意义。

一个物理概念有确定的物理意义,只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物理概念的物理意义,才能全面、系统、深刻地理解这个物理概念。如: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历来是学生感到抽象难懂的概念。向心加速度只能改变线速度的方向,不能改变线速度的大小,是描述线速度方向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有不少学生对向心加速度能改变线速度的方向但不能改变线速度的大小这种特性不能理解。其原因还是对向心加速度的物理意义理解不透,此时应引导学生从向心加速度特点出发,认清向心加速度和线速度方向间的关系,即互相垂直,故向心加速度不能改变线速度的大小。

对容易混淆的概念,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明确其区别与联系,以加深理解。在物理学中有些物理概念看来很相似,但其意义却大不相同。对于许多容易发生混淆的概念,都可以用类比的方法,进行比较的根据是概念的质和量的规定性。一般来说,把握不同概念的质的规定,就能得到它们之间的区别,而量的规定性往往反映了它们之间的联系。通过分析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帮助学生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如“动能”和“动量”是物理中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不少学生总是把它们弄混,不清楚什么时候应该用动能去分析解决问题,什么时候用动量去分析解决问题。所以,在讲授这两个概念时,应注意区分它们的联系和区别:动能和动量都是反映物体机械运动的物理量,它们都是用乘积定义法定义的,它们的大小都是由物体的质量和速度大小决定的。动能大小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

(1)动能和动量虽然都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但动能是反映物体由于运动所具有的一种做功的本领,它既可以通过做功来转移机械运动,也可以通过做功把机械运动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运动,如热运动等。动量是反映物体运动量的大小,它只能在机械运动和机械运动之间转移。

(2)动能是标量,动量是矢量。动量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速度的方向。

(3)动能的变化(转移或转化)是通过做功来量度,而动量的变化(转移)是通过冲量来量度。

三、通过练习巩固概念,复结梳理概念

任何一个概念形成之后,不能只满足于学生能背得出来、能默写出来,还要通过不断复习来巩固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可以安排一些有代表性的、巩固性的练习,使学生所学的概念得到巩固。教师最后还得配合一定的习题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比如,在教到匀变速直成运动位移时,出了一道习题,已知某物体的初速度,加速度,求在t秒后的位移,学生一般都直接代入公式进行计算,可结果都是错误的。这里学生忽视了物体在t秒前就已经停下来了,没有真正掌握匀减速位移的概念,做了习题后,印象就更深了。教学中,还要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不断摸索、创新,使物理概念的教学在物理教学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在讲完一章或一个单元后,还要进行阶段性的分类总结。通过分类总结,疏理知识融会贯通,并系统化、条理化,以便于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阎金铎,田世昆.中学物理教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