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4 18:00:2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课堂主体教学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提出问题
小学语文是基础学科,也是人文学科,小学语文“大纲”指出:“语文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主体的实际活动,指导学生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但是当我们走进现实的语文课堂,仍发现学生还在回答着自己不愿回答的问题,做着自己不愿做的习题。这些问题、练习内容忽视了学生的自我需要,脱离了他们内心真实的感受、理解和情感,使极具人文价值,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教学变得枯燥乏味。为此,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模式针对传统教学中忽视乃至压抑人的个性发展这个弊端提出,并力图改变语文教学中学生被动的局面,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研究构想
(一)实验目标
在充分掌握“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不断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挖掘其内在的潜能,培育和发展学生独立自主性和积极创造性。在学习过程中,强调教学民主,引导学生的合作意识,采用适当的学习方法,解决问题,掌握知识,发展独立阅读能力。
(二)小学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的构想和制定
小学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的环节可包括“乐学新知―自读质疑―细读研讨―自我回顾―练习运用”五个步骤。
三、研究实施
(一)按“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的五个环节实施教学
1、乐学新知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是语文课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先决条件。教师可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特点,采用游戏、范读、出示图片、播放音乐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适时提供有关的背景材料,创设问题情境,为新知识的迅速联系作准备。
2、自读质疑 自读是培养自学能力的第一步,应始终引导学生自己去读,去思考,去领悟。学生根据目标或教师导读整体感知课文,初步认识文章结构,并自觉针对重点词句加以圈点批注,把握文章重点词句及相互联系,记录自学思考的初步结论。教师在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时间的同时,注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使用工具书能力的培养,为好生提供一些加强的自学任务,为差生提供达标的辅助台阶。
3、细读研讨 在自读后,引导学生表达在自读中明白了什么,特别还要讲是怎样弄懂的。学生能够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自觉运用学法熟读精思,主动研讨,领悟文章的思想内涵;品评文章语言的精妙、结构的完美,并主动积累语言。讨论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是思想和信息的交流,能最大限度地活跃学习气氛,调动群体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往往在自我表现中得以增强。讨论的形式可以是全班,也可以是小组或同桌;讨论的内容可以是老师的设问,也可以是学生的质疑。教师应重视“集体开窍反应”,注意指导学生的思路和表达方法,处理好独立思考和听取别人发言的联系,以读为本,精讲善问,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注意启发和激励,让大多数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以读促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4、自我回顾 包括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也包括对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的评价。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主动领悟语言文字的规律,并主动完善已有的认知结构。教师要启发学生主动整理学习新内容的规律和方法,为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迁移打好基础。
5、练习运用 练习是指阅读课堂中的练习。这种练习以质胜量,抓住知识的纵横联系,有利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学生按定向目标自我设计自测题,进行重点项目的基本功训练和根据自己的能力完成教师提供的自测题,主动巩固和运用学到的知识,教师可设计形式多样的有层次的训练题,或引导学生自己出题,利用面批、互批、自改、讲评等形式当堂反馈。以表扬为主及时评价。
(二)“课堂主体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操作的变通方法
课堂教学是多姿多彩的智力活动,俗话说“教无定法”,对不同的学生和教材在不同的情况下,教学方法应是灵活多样的有针对性的,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一成不变的模式。为此我们依据学生认识事物和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按照“整体――部分――整体”阅读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设计了基本模式,并提出适应具体课授课情境的调节变通方法。
1、基本模式中各阶段的具体操作内容和方式,可随学生年级段的升高,逐步加大自学自悟表达和质疑、讨论的独立性。对低年级学生,教师可适当增加自读提示和表达指导,选择或增加有关的字、词、句以及看图、观察、朗读、说话、表演等教学操作内容;中年级着重选择和增加有关自然段、简单的结构段,以及背诵、复述、深入理解、读写结合、质疑问难、小组讨论、有序表达等项目;高年级则着力于较复杂的结构段和篇,以及理解语句内含和表现手法,把握结构,领悟中心,体会情感,认识事物,质疑争辩,美读鉴赏等教学操作内容。
2、基本模式中各阶段的具体操作内容和方式,还可根据具体课文的教学目的进行调节、变通。一般来说,侧重体会情感的,要增加理解语句内涵、朗读欣赏、背诵复述等练习;侧重提高认识的,要增加理解思想内容、体会情感,质疑问难、把握中心等练习;侧重结构联系、表现手法和读写结合的,要增加认识段、篇层次关系、理解语句含义、学习写作技巧、体会表达效果、读后写练等练习。
3、特殊类型的课文,可以进行较大的改动或调整,甚至打破三个阶段的布局。
四、研究结论
1、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的基本人际关系。师生交流的规格水平是影响学生主体性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应主动改变角色意识,把与学生的“你我”关系置换成了“我们”。其次,改变教学形式,教师由“独唱”转为“伴奏”。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模式
一、提出问题
小学语文是基础学科,也是人文学科,修订版小语“大纲”指出:“语文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主体的实际活动,指导学生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但是当我们走进现实的语文课堂,仍发现学生还在回答着自己不愿回答的问题,做着自己不愿做的习题。这些问题、练习内容忽视了学生的自我需要,脱离了他们内心真实的感受、理解和情感,使极具人文价值,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教学变得枯煤乏味。为此,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模式针对传统教学中忽视乃至压抑人的个性发展这个弊端提出。并力图改变语文教学中学生被动的局面,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研究构想
(一)实验目标
在充分掌握“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不断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挖掘其内在的潜能,培育和发展学生独立自主性和积极创造性。在学习过程中,强调教学民主,引导学生的合作意识,采用适当的学习方法,解决问题,掌握知识,发展独立阅读能力。
(二)小学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的构想和制定
小学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的环节可包括“乐学新知一自读质疑一细读研讨一自我回顾一练习运用一开拓延伸”六个步骤。
三、研究实施
(一)按“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的六个环节实施教学
1、乐学新知。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是语文课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先决条件。教师可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特点,采用游戏、范读、出示图片、播放音乐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适时提供有关的背景材料,创设问题情境,为新知识的迅速联系作准备。
2、自读质疑。自读是培养自学能力的第一步。应始终引导学生自己去读,去思考,去领悟。学生根据目标或教师导读整体感知课文,初步认识文章结构,并自觉针对重点词句加以圈点批注,把握文章重点词句及相互联系,记录自学思考的初步结论。
3、细读研讨。在自读后,引导学生表达在自读中明白了什么,特别还要讲是怎样弄懂的。学生能够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自觉运用学法熟读精思,主动研讨,领悟文章的思想内涵;品评文章语言的精妙、结构的完美。并主动积累语言。讨论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是思想和信息的交流,能最大限度地活跃学习气氛,调动群体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往往在自我表现中得以增强。
4、自我回顾。包括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也包括对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的评价。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主动领悟语言文字的规律,并主动完善已有的认知结构。教师要启发学生主动整理学习新内容的规律和方法,为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迁移打好基础。
5、练习运用。练习是指阅读课堂中的练习。这种练习以质胜量,抓住知识的纵横联系,有利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学生按定向目标自我设计自测题,进行重点项目的基本功训练和根据自己的能力完成教师提供的自测题,主动巩固和运用学到的知识,教师可设计形式多样的有层次的训练题,或引导学生自己出题,利用面批、互批、自改、讲评等形式当堂反馈。以表扬为主及时评价。
6、开拓延伸。有资料表明,学生语言的积累50%来自课外。可见,课外是学生积累语言的广阔空间。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推荐读物;引导学生参与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读书、读报、视听或参观、访问、调查、做实验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二)“课堂主体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操作的变通方法
课堂教学是多姿多彩的智力活动,俗话说“教无定法”,对不同的学生和教材在不同的情况下,教学方法应是灵活多样的有针对性的,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一成不变的模式。为此我们依据学生认识事物和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按照“整体——部分——整体”阅读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设计了基本模式,并提出适应具体课授课情境的调节变通方法。
1、基本模式中各阶段的具体操作内容和方式,可随学生年级段的升高,逐步加大自学自悟表达和质疑、讨论的独立性。对低年级学生,教师可适当增加自读提示和表达指导,选择或增加有关的字、词、句以及看图、观察、朗读、说话、表演等教学操作内容;中年级着重选择和增加有关自然段、简单的结构段,以及背诵、复述、深入理解、读写结合、质疑问难、小组讨论、有序表达等项目;高年级则着力于较复杂的结构段和篇,以及理解语句内含和表现手法,把握结构,领悟中心,体会情感,认识事物,质疑争辩,美读鉴赏等教学操作内容。
2、基本模式中各阶段的具体操作内容和方式,还可根据具体课文的教学目的进行调节、变通。一般来说,侧重体会情感的,要增加理解语句内涵、朗读欣赏、背诵复述等练习;侧重提高认识的,要增加理解思想内容、体会情感,质疑问难、把握中心等练习;侧重结构联系、表现手法和读写结合的。要增加认识段、篇层次关系、理解语句含义、学习写作技巧、体会表达效果、读后写练等练习。
3、特殊类型的课文,可以进行较大的改动或调整,甚至打破三个阶段的布局。
四、研究结论
1、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的基本人际关系。师生交流的规格水平是影响学生主体性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教师应主动改变角色意识,把与学生的“你我”关系置换成了“我们”。其次,改变教学形式,教师由“独唱”转为“伴奏”。
关键词:课堂主体性;体现;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093-01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体现教育民主思想,把学生真正摆到课堂主人的位置上,由教师“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的内容上,时间上,方法上,以及其他方面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下面,本文作者根据自己多年来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从四个不同的层面探讨分析语文教学中学生课堂主体性的体现。
一、体现课堂教学民主
教和学是矛盾关系。对学生来说,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的学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才起作用。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教师要为学生服务。要摆正教与学的关系,首先做到尊重学生。教师要放下“师”架子,视已为普通一员,置身于“主体”之中。教师还要具有科学的态度,从实际出发,按着学生认知规律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体验到进步和成功的快乐。教师还要照顾好后进生,课堂不要有“被遗忘的角落”;其次做到多向交流。教学中要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结构为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讲教师听和学生之间交流的三向结构;再次做到环境宽松。教师在课堂上要交换角色,使学生产生平和心理,从而形成一个无拘无束、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最佳氛围。
二、让学生学会主动探索
首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过去的语文课常常是学生被老师的一连串问题牵来扯去,完全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其不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常常由疑问开始。课堂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是训练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和过程。同样问题,由教师提还是由学生自己提?绝不一样,往往是学生提比教师提效果好。其次,让学生自已解决问题。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关键还在于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自已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多给学生一点时间,让学生充分动口、动眼、动脑、动手、查字典、写要点、划批注,教师适时设疑激趣,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积极状态。 在学习内容上,给学生留有探索的余地。语文课的课堂教学最容易上成“闷课”,就是教师平铺直叙,照本宣科,学生“昏昏然”情绪处于低谷,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就不要讲,让学生自己讨论解决,教师集中精力引导学生掌握重点,难点知识,大量的问题还要靠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自己解决,教师做到“举一”精神,引导学生“反三”自学、自练,由此及彼,触类旁通。这样把探索的机会让给学生,学生就不可能昏昏欲睡,既学到了应有的基础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为主体,不是不要老师的“主导”作用。一般说来,教师的认识先于学生、高于学生。而学生心理特点又不同成人,加上本身知识有限,单靠自学是有困难的。因此,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也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以下几个方面:(1)在明确教学目标上起主导作用。没有目标的学习是盲目的学习,教师在进行每一课教学时,都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制订合适的教学目标。(2)在设计训练技巧上起主导作用。教学是门艺术,新鲜有趣。不同凡响的教学环节,独具匠心的技巧设计,不仅使学生爱学、乐学,而且可以化知识为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训练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把握要领,提高读、说、写的能力。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和运用技巧,教师要抓住训练中的点点滴滴加以归纳、综合、提炼,并在总结中渗透学习的本领和科学的思维方法。(3)在精讲教学环节中起主导作用。教师讲解要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在学生有所理解的基础上做些升华性的讲述,以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和灵活运用的能力。讲解一定要做到精当、简捷、明了,其作用多半具有引导性和示范性。
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关键词:中职物理;课堂教学;主体性;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主体性教学模式强调以知识学习为中心,注重情感学习,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多样性、创造性。
一、主体性教学模式实施的原则
在实施中职物理的主体性教学模式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基本原则,这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落实“主体性教学模式”学习目标要求的必备条件。
(一)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
教师应该能够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并在学习中不断提升学生的需求层次。教学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学生心理状态的影响,只有当所有外界的教育影响都内化成学生自身需要的时候,才能真正发挥学生在主体性教学中的创造性、主动性和自主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满足中职学生当前的合理需求,并在实施自主性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不断培养他们更高层次的需求,从而提高他们在物理学习中的主体性。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创造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是以理解、尊重、关怀和信任为基础的,这些都是成功教学的基础。
(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学生对他们学习活动的选择受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如果让学生自由选择,学生通常都会回避那些他们自认为很难完成的任务,而倾向于选择他们自认为可以完成的任务。而且,自我效能感能够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付出努力的多少,以及在遇到困难时所能坚持的时间。另外,自我效能感还能够还能够影响学生在某项学习任务中的焦虑和紧张。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通常愿意给自己设定更高的目标并设法完成,他们在遇到困难时会付出更多的努力。因此,中职物理教师在实施自主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应该努力提高学生对物理的自我效能感。
(三)给学生提供自主活动的机会
教师在教学中教得越多,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独立行动和思考的机会也就越少,这就会大大降低教学活动的效果和活力。学生是具有个性的实践主体、自我发展主体和认识主体,因此,中职物理教师在实施自主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应该给学生提供自主活动机会,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主体性教学模式实施的策略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需要
学习需要是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驱动力。有学习需要的学生认为学习不仅是一种兴趣,还是一种责任,有学习需要的学生所进行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因此,中职物理教师在实施主体性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需要。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就会产生弄清这些问题的迫切需要,从而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需要并提高他们的求知欲望。中职物理教师可以利用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不一致的学习任务来创设问题情境。如,教师在教授力的分解时,可以利用一个小实验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取一个大砝码,并将这个大砝码用细线提起来,问学生用两根线来提容易断还是用一根线来提容易断,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会认为用一根线来提容易断,然而教师进行实验演示的结果却正好相反。这一问题就会在学生的大脑中产生疑点和兴奋,从而可以顺利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实践作业的完成过程中产生学习需求。教师还可以通过布置寻找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一现象的问题性作业来创设问题情境。
(二)加强目的性教育
中职教育具有显著的“职业教育特色”,更加注重应用技能的教育,因此,中职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尽量明确教学的“目的性”,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物理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以电磁学部分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应该重点介绍电磁学相关知识在未来工作实践中的应用,而对于电磁学的发展等等则可以一带而过,这样能够引导学生集中精力,学习目标更加明确,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心
中职院校学生树立学好物理的自信心是主体性教学模式实施的基本保障,如果丧失物理学习的自信心,学生在物理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就失去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积极性,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实施也就会流于形式。培养中职生物理学习的自信心需要教师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比如,激励性的评价、帮助学生获得物理学科学习的成就感、引导中职生进行积极的归因等等,长期以往,中职学生就会树立起学习物理、学好物理的自信心,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主体性学习作用。
(四)创设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环境
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实施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颠覆性变革,更加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主体性教学模式强调让学生自己来建构知识过程,而并不是由教师将知识直接、简单地传递给学生。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环境,能够让学生亲身体会物理课堂学习的乐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中职物理感抗部分教学为例,为了说明电感的感抗与交流电的频率成正比、与自感系数成正比,教师可以直接在实验室进行教学,省略课堂理论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自己做实验,探讨感抗与哪些因素有关,这样既实现了该部分内容学习目标,又能够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巩固课堂学习的效果。创设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良好环境,就需要给学生足够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将“问”的权力下放给学生、引导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等。总之,创设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是中职学生实现主体性发展的基本前提,有了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中职学生的自立能力才能够增强,进而大幅提高中职生的应用能力、增强中职生的创新意识。
三、结束语
实践证明,在中职物理课堂中运用主体性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激发中职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突出学生在物理学科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主体性教学方法的运用需要广大的中职物理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素质、创设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实施环境、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以更好地促进中职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平.中职物理教学方式之我见[J].科技创新导报,2011(01).
关键词:中职物理;课堂;主体性;教学策略
在新时代背景下促进中职物理主体性课堂的创建是势在必行的,这是时展对人才培养所提出的必然要求. 中职物理教师必须关注时展的需求,积极创新教学方法与方式,实现学生潜能充分挖掘和教学质量提升的同时,促使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1 中职物理课堂主体性教学产生的作用
在实践教学中,中职物理课堂主体性教学产生作用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很好的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中职物理课堂教学中,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紧密联系,是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基础上。因此,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将实践练习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真正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在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其次,促进学生自我效能感不断提高。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一般都不强,较多学生会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事物去学习,从而忽略高难度知识的学习。因此,在中职物理课堂主体性教学中,学生可以学生循序渐进的原则,并对各种知识抱着挑战和尝试的心态,最缓解低学生的畏难情绪,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着重要影响。最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中职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发挥着重要辅助作用,因此,学生主体性的不断增强,需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最终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着重要作用。
2 传统中职物理课堂教学的不足
2.1管教为主,缺乏主动性。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教师多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知识的学习均是被动接收,教师从未刻意地对学生的思维和行为进行引导与激发,从而使学生普遍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
2.2教学缺乏多样性。过去物理教师在备课时基本只是依照教学大纲制定教W任务,未针对学生的不同基础制定分层次的教学方法.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多是照本宣科,依照教材顺序向学生教授知识,未能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以便满足不同水准学生的不同需求。
2.3课堂教学缺乏创造性。对传统的物理中职课堂进行观察,教学中多数时间均用于诸如理解、记忆的低层次学习任务的完成,而用于诸如综合分析、思维开发等高层次学习任务的实践却极少.大部分教师在尝试创建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时,经常会使用一些对学生具有激励性的语言,虽会让学生产生一定的亲近感,但若教师未能适时地创设一些具有内涵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就会让学生的思维趋于惰性,逐渐变成一个只会“听师由命”的“乖学生”,丧失自身创造性思维的养成。
3 中职物理课堂主体性教学策略
在实践应用中,中职物理课堂主体性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学生自我约束等方面存在不相适应的问题,因此,必须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才能真正达到中职物理课堂主体性教学的目的。
3.1注重学习目的性教育的有效加强。在中职物理课堂教学中,各种学习活动都有着极强目的性,是学生开展学习的重要动力。因此,教师和学生都需要清楚认识到物理学习的重要性,并注重学习目的性的不断增强和教育水平的有效提高,才能真正满足各行业的发展需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要利用物理知识来引导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增强学生对其它学科的认识,才能实现物理教学与其它学科的紧密结合,最终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其次,中职物理课堂主体性教学,需要学生增强学习主动性,才能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从而主动学习和解决各种物理问题。与此同时,教师必须带来学生不断探索和创新,及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和影响因素等,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最后,培养学生的自我反省意识,加强学习评估和检测。在实践学习中,学生不但要学会系统性的掌握各个知识点,还要与同学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才能构建更完善的知识体系,从而实现中职物理课堂主体性教学的真正目标。
3.2注重学生学习需求的不断增强。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情况下,学生学习需求的不断增强,是中职物理课堂主体性教学策略得到认真落实的具体表现,只有学生知道自己的需求才能真正提高对物力知识重要性的认识,并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对于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有着极大作用。根据中职物理课堂主体性教学的整体可知,中职物力教师制定的教学计划,与学生的学习需求必须相符合,才能真正满足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各种要求,从而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
3.3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在中职物理课堂主体性教学中,学生具备的学习自信心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真正实现中职物理课堂主体性教学。与此同时,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需要教师制定合适的教学策略,并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例如:采用分层式教学方式来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让成绩较好的学生为成绩稍差的学生讲解他们不明白的地方,不但能全面性增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还能在教师的鼓励和激励下,全面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最终达到提高中职物理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另外,注重主动性教学情境的科学构建,是中职物理课堂教学不断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促进中职物理课堂教学现代化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注重教学环境的良好创设,优化教学组成结构,提高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才能真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随着物理知识在各行业的不断应用,中职物理课堂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需要注重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的推广,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才能有效提高他们的物理学习积极性,最终促进中职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家安、李宜江.论学习策略教学与问题解决能力培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15,(2)。
一、在问题探究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合理的质疑是学生思维的起点,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探究欲望从潜伏状态迅速转入活跃状态。可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对学生课堂主体性的发挥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切记问题的难度要适中,过难或过易都是不利于学生自主性的发挥,也不利于学生健全的发展的,更不利于高效语文课堂的顺利实现。所以,在课改下,我们要立足于教材,要深入挖掘教材价值,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从而,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例如,在教学《论雅俗共赏》时,为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也为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更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选择了问题情境创设法,首先,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1)文本中出现了几个人物,他们生活的时代特点是怎样的?(2)在朱自清看来,雅俗共赏似乎就是新提出来的尺度或标准,思考:这个标准指的是什么?(3)怎样才能达到“雅俗共享”?……组织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并对上述问题进行思考、解答,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且也有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对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做好保障工作。
二、借小老师制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所谓的小老师制度是从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小先生”制度而演化的,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以“老师”的身份走向讲台,然后,将自己设计的教学过程进行授课。可见,在小老师制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引导学生设计一套较为完整的教学设计,然后,以此为依据进行授课。所以,在小老师制度下,我们要相信学生,要给学生搭建讲解的平台,以促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体,进而为高效语文课堂的顺利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宝黛初会》时,为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也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首先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减少自主设计教学设计的盲目性,接着,再动手寻找相关的资料,比如,在网上搜索相关的视频、借助教师的教学参考资料等,然后,进行教学设计,进而确保学生在该制度的应用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当然,教无定法,除上述两个方面之外,我们还可以选择“小组学习”模式,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还可以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活动等。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课改基本理念,要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以促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
小学语文是基础学科,也是人文学科,修订版小语“大纲”指出:“语文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主体的实际活动,指导学生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但是当我们走进现实的语文课堂,仍发现学生还在回答着自己不愿回答的问题,做着自己不愿做的习题。
这些问题、练习内容忽视了学生的自我需要,脱离了他们内心真实的感受、理解和情感,使极具人文价值,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教学变得枯燥乏味。为此,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模式针对传统教学中忽视乃至压抑人的个性发展这个弊端提出,并力图改变语文教学中学生被动的局面,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研究构想
(一)实验目标
在充分掌握“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不断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挖掘其内在的潜能,培育和发展学生独立自主性和积极创造性。在学习过程中,强调教学民主,引导学生的合作意识,采用适当的学习方法,解决问题,掌握知识,发展独立阅读能力。
(二)小学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的构想和制定
小学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的环节可包括“乐学新知―自读质疑―细读研讨―自我回顾―练习运用―开拓延伸”六个步骤,教学程序可用下图式表示:
三、研究实施
(一)按“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的六个环节实施教学
1、乐学新知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是语文课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先决条件。教师可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特点,采用游戏、范读、出示图片、播放音乐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适时提供有关的背景材料,创设问题情境,为新知识的迅速联系作准备。
2、自读质疑 自读是培养自学能力的第一步,应始终引导学生自己去读,去思考,去领悟。学生根据目标或教师导读整体感知课文,初步认识文章结构,并自觉针对重点词句加以圈点批注,把握文章重点词句及相互联系,记录自学思考的初步结论。教师在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时间的同时,注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使用工具书能力的培养,为好生提供一些加强的自学任务,为差生提供达标的辅助台阶。
3、细读研讨 在自读后,引导学生表达在自读中明白了什么,特别还要讲是怎样弄懂的。学生能够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自觉运用学法熟读精思,主动研讨,领悟文章的思想内涵;品评文章语言的精妙、结构的完美,并主动积累语言。讨论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是思想和信息的交流,能最大限度地活跃学习气氛,调动群体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4、自我回顾 包括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也包括对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的评价。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主动领悟语言文字的规律,并主动完善已有的认知结构。教师要启发学生主动整理学习新内容的规律和方法,为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迁移打好基础。
5、练习运用 练习是指阅读课堂中的练习。这种练习以质胜量,抓住知识的纵横联系,有利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学生按定向目标自我设计自测题,进行重点项目的基本功训练和根据自己的能力完成教师提供的自测题,主动巩固和运用学到的知识,教师可设计形式多样的有层次的训练题,或引导学生自己出题,利用面批、互批、自改、讲评等形式当堂反馈。以表扬为主及时评价。
(二)“课堂主体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操作的变通方法
课堂教学是多姿多彩的智力活动,俗话说“教无定法”,对不同的学生和教材在不同的情况下,教学方法应是灵活多样的有针对性的,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一成不变的模式。为此我们依据学生认识事物和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按照“整体――部分――整体”阅读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设计了基本模式,并提出适应具体课授课情境的调节变通方法。
1、基本模式中各阶段的具体操作内容和方式,可随学生年级段的升高,逐步加大自学自悟表达和质疑、讨论的独立性。对低年级学生,教师可适当增加自读提示和表达指导,选择或增加有关的字、词、句以及看图、观察、朗读、说话、表演等教学操作内容。
2、基本模式中各阶段的具体操作内容和方式,还可根据具体课文的教学目的进行调节、变通。一般来说,侧重体会情感的,要增加理解语句内涵、朗读欣赏、背诵复述等练习;侧重提高认识的,要增加理解思想内容、体会情感,质疑问难、把握中心等练习;侧重结构联系、表现手法和读写结合的,要增加认识段、篇层次关系、理解语句含义、学习写作技巧、体会表达效果、读后写练等练习。
3、特殊类型的课文,可以进行较大的改动或调整,甚至打破三个阶段的布局。
四、研究结论
1、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的基本人际关系。师生交流的规格水平是影响学生主体性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应主动改变角色意识,把与学生的“你我”关系置换成了“我们”。其次,改变教学形式,教师由“独唱”转为“伴奏”。
2、注意挖掘学生的自主能力。现代教学以人的发展为终极目标与最高原则,呼唤学习者主体性的张扬,创造性能量的释放。“课堂主体教学”模式不仅仅注重学生的自我意识,更强调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从而逐步实现由依赖性学习向独立性、自发性学习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