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声乐学习计划

声乐学习计划精品(七篇)

时间:2022-11-11 21:23:0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声乐学习计划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声乐学习计划

篇(1)

关键词:高师;教学关系;声乐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2-0231-01

一、高师声乐课对教师的要求

(一)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1)教师要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和相当的演唱水平。

要求声乐教师的演唱方法要正确,路子要正,基础要扎实,并具备较全面的音乐修养和文化水平,有较好的组织和教学能力。教师的这些基本素质就体现在范唱,分析歌曲的曲式、写作背景、作曲家的创作意图以及如何激发学生二度创作的能力上。

(2)教师要掌握一定的生理学、心理学知识。

因为声乐的发声“乐器”――声带长在喉咙里面,看不见摸不着。只有通过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及一些图片来了解。因而要求教师必须了解发声器官、呼吸器官、共鸣腔体等生理知识,才能更好地使这看不见摸不着的器官在学生脑中形成 “看得见摸得着”的形象。例如讲解呼吸时。要讲清呼吸器官的部位。分析比较几种呼吸方法,使学生做到正确的呼吸。讲到共鸣时。教师必须准确地描述各个共鸣腔的位置。它们的共鸣原理等。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和演唱特征。教师要从心理上解除他们对学习声乐的恐惧心理(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学习声乐很难,未发声就先担心是否错误),从而做到在教学实践中“因时而变,因地而迁,因人而异,因情而殊”。采用种种不同的方法和步骤。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逐渐形成在教材、教法上有一定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并有自己的独到特色。

(二)对教师教学方法的要求

(1)范唱是声乐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方法之一。

教师上课时光对学生讲声乐理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范唱使学生体会到正确的发音及各发音部位器官的协调感,利用直观教学,使学生通过听和看、感觉来体会各发声器官的歌唱状态,并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声音形象。教学时应抓住主要矛盾和完成矛盾的转化。

声乐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就是做矛盾的转化工作。即把一个具备歌唱基本条件但不会“歌唱”的人转化为会“歌唱”的人。把对歌唱知识无知或知之甚少转化为知之甚多,把演唱技能低下转化为技艺熟练高超。对诸多的矛盾教师应心中有数。应善于分析问题、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有的放矢。比如一位学生同时存在呼吸浅、声音尖、鼻音重等方面的问题,教师就应从呼吸入手解决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呼吸的重要性。解决了呼吸问题,其他问题就有可能迎刃而解。因此,抓住了主要矛盾有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教师应遵循因材施教原则。

声乐是一门抽象的艺术。每个人的声带宽厚不同共鸣腔体的大小不一样,文化修养程度不同,导致演唱的歌声各具特色。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声部特点。针对学生在发音方法上不同的问题。用通俗易懂的、有针对性的语言来启发、诱导学生,使学生能自觉、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主动思考教师在发声技巧、歌曲处理等方面所提出的要求,努力与教师配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学生具有宽厚的声音,就不适宜把他(她)训练成清脆、灵巧的声音,就应选择一些音域较低的歌曲如等。在选用教材上不但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同时还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并不是高年级的同学就得唱“大歌”,低年级同学则只唱“小歌”。歌曲的选择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人能力,选择难度适宜的歌曲。教师要仔细观察分析学生的个别差异如嗓音条件、心理素质、文化程度、知识修养、语言习惯、兴趣爱好,对音乐的敏感程度、入学起点等差异,针对各自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减少教学中出现的盲目性、主观性。在课堂上要善于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主动性。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相长、因材施教的目的。

二、高师声乐课对学生的要求

(一)对学生学习方面的要求

(1)要具备正确的学习态度。

我们说声乐课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要在学生密切配合下进行。因此学生必须真正认识到学习声乐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艰苦劳动,不是一朝一夕能学得好的。要通过长期的,持之以恒的训练才能取得成功。声带这件乐器长在身体里,很抽象,给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学生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必须具备敏感的思维和坚强的毅力,要不怕困难,在教师的耐心指导下脚踏实地地前进。

(2)学生必须完全信任教师。

只有在学生完全信赖的前提下,教师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学生才能做到积极主动地与教师配合。因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采取科学的态度。注意了解教师的长远意图和具体要求,做到学习顺利时头脑清醒不自满,遇到困难时不急躁不气馁。所以,师生间的相互信赖是非常重要的。

(3)课后应加强巩固练习。

课后的巩固练习是体现学生主导地位的标志,是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的过程;是把课上从教师那里得到的感官上的直接印象,理论概念通过生理机能的感觉而产生的富于艺术感染力的声音有机地结合起来的过程。要完成这个过程,教师的教固然重要,但必须通过学生自己反复练习和体会才能逐渐达到掌握的目的。课后练习不能太随心所欲。有的学生不按教师布置的作业去练习,完全按自己的兴趣练习,唱一些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作品。这些做法也许能获得一时的痛快与满足,但若长期这样练习,必然会产生不良后果,甚至导致声带小结。有的学生课后不勤奋练习。

(二)学生要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

(1)制订合理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

在教师的指导下制订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有了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也就明确了学习的任务。每个学生都要结合教学进度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具体地安排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切不可好高骛远。

(2)学习上培养自身的毅力和耐力

自主学习具有学习的独立性、自觉性和主动性。学生需要具备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需要学生在学习中培养毅力、耐力,能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完成学习任务。

(3)练习上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声乐学习需要漫长的过程,基础练习更是枯燥的。在训练中,学生很容易产生急躁的情绪,追求“高、亮、大”的声音,这样造成的后果往往是学生在发声方法上形成很多毛病,失去艺术的嗓音。声乐训练需要理性的、科学的训练方法,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4)要有合理、有效的学习方法

课堂上要积极思考问题,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及时与教师进行沟通。随身携带笔记本或录音机,及时把老师的要求和自身的体会记录下来。练习时要敢于去尝试,只有不断地实践,才能摸索到正确的方法。但是胆大不等于鲁莽,要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细心地去“悟”,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发声练习曲和歌曲的选择上,由浅入深、由简到繁。

(5)走出课堂,多参加艺术实践活动

高师声乐教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兼顾“舞台”和“讲台”的多面手型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一个人的演唱除具备良好的演唱技术以外,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情感表现、舞台表演、心理调控等能力。声乐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艺术,只有把课堂上所学的内容与艺术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全面提高演唱能力。学生要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积累现场的应变能力,提高声乐演唱和表演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小燕.声乐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俞子正主编.声乐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孙忆曼,郑会棣.高师声乐教改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音乐教育.1997,(4).

[4]叶令编.歌唱发音的“起音”问题[J].音乐艺术,1996.(3).

篇(2)

一、高校声乐教学改革与创新的重要性

在长期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高校声乐教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在声乐教学实践中仍旧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高校声乐教学质量低下,影响教学的有效性。基于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实行改革与创新。当前高校声乐教学课程设置比较单一,课程主要涵盖了练耳、乐理、声乐技巧与和声等部分,在课程设置方面严重忽视了声乐实践课程。现如今的高校声乐教学更像是一种唱歌模仿课,在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中,创新意识难以具体地展现出来。与此同时,不少声乐学习者在学习声乐的时候,都是抱着错误的想法展开学习的,浮躁的学习态度与社会功利性对学习效果产生了严重影响。我国当前高校声乐教学存在着较多的不足之处,这些不足之处,严重影响了教学活动质量的提高。针对于此,需要立即对高校声乐教学实行改革与创新。

二、高校声乐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有效途径

高校声乐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仅是要培养专业型的音乐人才,更要为社会培养能够传播声乐文化的人才,将学生的专业素养与能力联系在一起,促使高校声乐教学朝着现实需要的方向发展。因此,在高校声乐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校声乐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教学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声乐创作与表现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精神与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师在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相互之间的差异,合理安排学习计划,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所制定的教学计划来执行,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在声乐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首创精神。通常情况下,教师可以有效地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教学活动的实施就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服务的。

(二)建立实践教学平台

在高校声乐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建立实践教学平台,采用有效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外界音乐活动的积极性。在高校声乐教学活动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社会服务意识的增强都是教学目标。为能够实现这些教学目标,教师就需要在教学方式上进行改革,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实施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不同的教学模式中提高自身的音乐修养与综合能力。当然,教师在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在声乐课堂教学之外,还需要拓展学习空间,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走向社会,投身到社会音乐文化活动中,这样有助于学生的学习与社会接轨。如在学校、工厂、社区进行演出,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上的声乐比赛,这对于强化学生的综合素养非常重要。

(三)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想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对教学大纲的深入了解是基础。通过对教学大纲的了解,就能够清楚了解到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同时,教师还应当注意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教学活动的开展不可脱离学生的本质而展开。声乐演唱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对音乐的二次创作。因而,教师就应当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引导与指引,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另外,高校声乐教师还应当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学习,学生才能够从内心出发,把握学习重点,并在重点上有所突破。当然,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不可只根据自己的教学要求来实行,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

(四)重视学生组织能力与审美能力的培养

声乐艺术其实就是将艺术与情感融合在内,教师在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当重点把握学生呼吸、吐字、声音位置、共鸣声等相关技巧的训练。当然,高校声乐教学也并不仅仅是对声乐技巧进行训练,教师同时还需要把握情感教育,促使学生在声乐中能够融入自己的情感与审美情趣。学生的组织能力与歌唱审美能力,是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关注的重点内容。学生这两方面能力获得了有效提升,才能够更好地实施后续的教学。

三、结语

篇(3)

关键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问题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真正适应未来发展要求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学前教育声乐教学虽然只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声乐理论与音乐技能,但是它的作用却不容忽视。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职学前教育声乐教学面貌也有所改善,但是,高职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这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模糊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声乐基础知识和技巧,让学生通过歌唱知识、技能学习发展思维,具备学前教育音乐素质。归根到底,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是提高学生实用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岗位工作而服务的。但是,许多高职院校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对教学目标都缺乏清晰的认识,都过度强调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教学,却不重视学生的实用能力、职业素养教育,导致部分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巧但是却缺少操作经验。

2.教训方法单一

过去,高职院校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采用的都是“教师讲、学生听”的集中授课模式,教师的讲解和示范是教学的重心,声乐教学以知识讲解、示范表演和练唱为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极其简单,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层次被忽视。此外,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知道要求学生一味进行声乐演唱模仿,根本不给学生自由表现和质疑的机会,导致许多学生都养成了只会模范、不知创新的习惯,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也受到影响。

二、解决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问题的对策

1.革新教学理念,加强教学队伍建设

在新时期,高职院校一定要转变传统的声乐教学理念,明确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育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学前教师,将来是要教小朋友们唱歌,而不是培养专业能力突出的歌唱家。在此基础上,完善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管理机制,加大声乐教学投入,完善钢琴房、多媒体教室的硬件设施,为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做好准备。然后,重视和加强声乐教学队伍建设,通过招聘引进合格的声乐教师,并针对声乐教学队伍开展考核与培训,要求他们加强自主学习,认真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职业素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师也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声乐学习热情,使学生成为合格的学前教师。

2.优化声乐教学课程体系

建立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基础。因此,高职院校要以声乐理论教学和技能教学为重点,构建集理论教学、技能教学和实践教学于一体的声乐教学体系,将声乐知识、技能和实践学习都纳入课程体系中去。然后根据学前教育声乐教学要求,明确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标准,将学前声乐教育所需技能和知识都纳入到课程体系中去。在常态声乐知识和技能教学外,尝试着进行儿童歌曲学习,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趣味性。与此同时,根据声乐学习规律,关注声乐与钢琴、舞蹈等专业的互通、共融性,加强声乐教学与其他独立声乐课程的联系,并根据学生能力层次和发展要求,采取合适的教学形式,如在集体课中重点进行声乐共性知识和技能教学,在个别指导课中针对个别学生的声音和素质条件,帮助学生定制学习计划,并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艺术实践,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评价体系也是声乐教学体系的一部分,因此,高职院校还要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将学生声乐活动组织能力、声乐技能掌握情况等都纳入到教学考核范围中去,以确保声乐教学评价的客观性、合理性。

3.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将来的工作对象是学前儿童,学前儿童大都非常喜欢音乐,但是他们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有限,他们喜欢的音乐种类相对简单,但是他们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的趣味性却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高职院校要不断创新学前声乐教育内容,尽量选用一些旋律优美、形象生动的艺术歌曲和欢快明朗的儿歌来教学,同时利用不同风格的歌曲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激发其想象思维能力。在教学手法上,高职声乐教师要将教师讲解、学生思考和针对性练习结合起来,采用多媒体教学、小组学习等形式来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并在声乐教学中渗透声乐背景知识、文化教学,将文化知识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如有条件,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参加舞台实践和课外实训的机会,鼓励学生积累更多的表演经验,不断提高学生的声乐水平和实践能力。综上所述,声乐技能是学前教育学生必备的一项技能,当前我国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也要求高职院校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创新声乐教学内容和手法,发掘更多的声乐教学资源和素材,采用适合于高职生的声乐教学模式来教学,以挖掘学生的声乐潜能,提高学生的声乐教学水平,为学生将来从事学前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郭敏 单位:丽水学院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明.浅议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有效途径[J].学理论,2013,15:319-320.

篇(4)

一、高师声乐的教学现状

长时间以来,我国高师音乐的专业学科一直都是延续着“一对一”的教学观念。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主要表现为:能够有利于老师进一步了解学生的认知情况以及专业水平的同时,进而开展针对性的教学过程。由于伴随音乐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以及高师音乐的招生数量逐渐扩大,高师音乐专业的师资队伍日益壮大,使得高师音乐的教育市场趋于平稳发展趋势,高师音乐的教育教学基础已经开始培养面向音乐教师的基础教学。声乐专业的教学方法一直都是沿袭传统的“一对一”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完全适应中小学生的教学需求和教学发展。并且“一对一”教学模式的主要缺点在于:声乐基础条件较为优秀的学生能够摒除规范性的束缚进而投入到声乐专业的学习当中,但是一些音乐条件较差的学生便不能够深入到学习过程当中,反而形成不良的逆反心理,与此同时,还会对其课程的学习兴趣造成影响。此外,由于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以来,伴随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艺术学生进一步扩招,进而严重引发音乐教育的专业师资水平以及音乐教学资源同招生人数的增长速度出现了不平衡的发展趋势,导致音乐教育专业的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逐渐增大。在全新的教育形式以及素质教育的发展形式下,已经出现了全新的变化:其一,高师音乐的教育专业由培养专业型人才而转向大众型人才;其二,将由单一型人才转变为综合型人才;其三,高师音乐教育目标已经将计划型转变为市场型;其四,将高师音乐专业型人才培养为实用型人才。为了能够积极适应基础教育的改革以及解决高师音乐的教学矛盾,高师音乐的教学模式需要根据目前社会需求,以及教学目标进行相应的改革,改革的主要趋势以及需要遵循的改革理念为:其一,师范性特点。培养学生能够积极适应中、小学生的音乐教学能力;其二,能够将高师声乐与基础音乐始终保持相同,明确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提高创新的能力;其三,能够引入声乐的基础音乐资源,进一步发挥声乐教育的承载能力;其四,交叉学科的进一步推入和发展,提倡声乐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依存以及渗透。声乐教育教学的改革原则以及内容重点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声乐理论课程、声乐教学模式以及声乐教学研究。

因此,高师音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积极探索全新的教学方法,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教育理念,以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单一授课、集体授课以及小组授课等不同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更加能够突出音乐教学的师范性和专业性,进而弥补“一对一”教学模式带来的不足,从而培养以及建构出更多优秀的具有专业技能和音乐知识的师资队伍,进而满足社会市场对于音乐人才的需求。

二、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应用

(一)特点分配原则

在新生接受入院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首次的演唱水平进行考核,学生一一进行演唱,随后评委进行讨论和研究,分析学生的演唱水平、生理条件以及所适合的声乐唱法。然后根据老师的自身专长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分配,合理优化配置学生资源,将声乐水平较高与较差的学生,均分配给资质水平较为丰富的老师。这样既能够确保基础水平较差的学生不会受到分配问题的影响而失去学习的兴趣,还能够避免声乐水平较高的学生由于提高专业性慢而产生的不悦心理,使得学生声乐能力进一步得到均衡,然后老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兴趣习惯,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和任务目标,做到因材施教。

(二)授课方式

1.小组形式

小组形式的教学方式通常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内,将全班学生分为一个学习小组,按照学生的歌唱条件、嗓音条件进行合理分组,所要演唱的歌曲需要选择篇幅较为短小、音域较为适中以及结构较为简单的曲目,这样能够有利于学生对于声音技巧的掌握和学习,进一步统一声区以及连贯声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逐一发声,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对自己声音的认知和了解,通过演唱所选择的作品,加深对于自己以及作品的了解和感受,使得学生能够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小组形式的教学方法主要是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及时对演唱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够根据不同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学生获取一定的演唱基础和演唱技巧。

2.集体形式

集体形式作为小组形式教学方式的一种补充形式,又称声乐理论课程。声乐理论课程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应用的一种形式。如:变声时期学生在嗓音训练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嗓音的变声情况以及选择的不同曲目,进而选择适当的训练方法。通过声乐理论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扩展学生的认知视野,还能够提高学生分析声乐特点以及发音的各种能力,进一步明确声乐教学课程的主要目的,确定自己学习声乐课程的主要原因,准确对自己的声乐学习进行定位,树立正确的演唱理念,为将来成为声乐老师奠定坚实的基础。

3.艺术实践形式

采用以一个月或者是一个周期的汇报形式,让学生选定一个演唱曲目,并相互探讨学生之间的长处和优势,声乐老师再加以点评和分析,使得学生在深入了解自己演唱水平的同时,分析其他学生在演唱形式以及发声方法的基础上,加深对于声乐定义的理解和认知。通过上述的汇演方式,除了可以使学生能够了解多种声乐作品外,还能够对学生在处理台风、艺术以及舞台等多种方面能够起到重要的教学意义。通过对合唱的排练过程,能够培养学生在集体演唱时对自己产生一定的自信心,对演唱作品进一步深入理解和分析,进而使得演唱艺术表达到一个全新的表达高度,提高学生自己的艺术素养以及艺术认知。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学生的业余时间和节假日为学生提供参加教学实践以及演出活动的机会。学生能够在参加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习声乐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组织、编导、演唱以及教学的综合能力。

4.多媒体形式

高师音乐在二十一世纪的教学目标是为了培养综合性的全面发展人才,这就要求高师音乐课程不仅需要采取适当的教唱方式,还需要增强学生对于声乐课程的赏析能力和认知能力。在信息技术以及先进设备快速发展的今天,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是一种较为新型的改革手段。主要包括:其一,录音方法。学生可以采用录音机设备将课堂上老师讲述的问题完整而又详细的录音下来,通过课后对于录音来判断自己的声乐声音,除了能够了解自己的演唱特点外,还能够使学生在了解自己在课堂上表现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自身声乐以及演唱的综合能力。

三、指导方式

(一)集体与单一结合指导

在采取“一对一”教学模式的同时,每个学期需要定期主持一次集体会课,并且由全部老师同时参与,每一个学生需要在台上逐一演唱,在学生演唱后,需要由其专业的指导老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其次由其他老师给出自己的意见和补充,使得能够在多个方面对学生的演唱进行评价和指导,与此同时,也能够对在场的每一个学生造成一定的启发和影响,另一方面,也将能够促进老师之间教学经验的积极交流。

(二)单一化与多元化结合

由于指导老师专业性的认知面以及教学风格大不相同,在教学方式上各自有各自的风格和特点,在经过一年时间的教学后,通过打破传统的固定分配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不同老师的多元化指导。而不是在学习过程中只是接受一名老师的教学和指导,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重视基础较差的学生,将其分配到教学经验较为丰富的老师手中,进一步加强声乐指导,通过打破原来师生搭配教学的原则,实施自由组合的分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使得学生能够进一步得到博采众长的收益,促进教学以及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程度,进一步促进声乐教学质量以及效率的整体提高。

篇(5)

(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南宁530000)

【摘要】步入新时期,特别是在中国梦已经成为全国人振兴崛起的潮流,对教育的改革已经非常紧迫。在幼儿音乐教育这一块,作为培养幼师的学校要从更多途径做好幼师学生的音乐教育教学工作,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专业素养,更要思考如何在新时期环境下发挥幼儿教师的音乐有效性。

[关键词]音乐教育;新时期;幼儿教师;幼儿学生

师范类幼儿院校是专业培养幼师的,幼师的声乐教学在幼师专业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幼师专业的重要基础课,能唱、能教是每一个幼师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专业技能。但由于长期以来,幼师声乐教学一直秉承着高等音乐院校的专业声乐教学的方法,注重学生声乐演唱技能的提高,忽略了音乐教学技能的培养,缺乏实践,造成教学内容比较单一、乏味,师范性不够突出,学生学习兴趣减退等许多问题的出现,幼师声乐教学的现状令人担忧。

一、幼师音乐课程教学的现状

(一)学生自我方面现状原因

幼师生在音乐认知过程中,缺乏的就是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及时地反馈信息,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在音乐学习活动进行中不会很好调节、控制,不能检测音乐学习过程出现的各种情况,找不出自己音乐学习困难的症结所在,并据此及时修正自己的音乐学习方法,选择新的学习策略。同时幼师新入学学生年龄段为14~19岁,正好是人生中的少年期向人生中的青年期过渡,这个时期生理特点有很不稳定的因素,同时兼具两面性和动荡性。

(二)幼儿音乐教育课程设置和上课形式不合理

现如今幼师大多数课程设置和上课形式主要是参考高等艺术院校或者专业院校的上课形式,大多数在以培养专业艺术性人才方式来培养幼儿师范类学生,直接导致学习的课程与实际应用情况相差甚远,课程设置上又偏向于研究专业唱法为主,忽略或者轻视幼儿儿歌歌曲学习和教学方法学习,真正教唱幼儿歌曲或者儿歌机会较少,直接导致培养出来的教师到幼儿园上课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上课传授知识,给幼儿的素质和启蒙教育埋下隐患。

(三)缺乏统一性指导

统一大纲性文件缺乏,新学期更替比较容易更换老师,导致当不同老师之间授课形式、方法理解的的不同让学生很是困惑,直接导致学生对课程失去信心,且各种方法杂糅,教师之间的“各自为政”,也让学校音乐和教学内容无法同步,幼师学生教学成果无法做到相对统一,质量出现参差不齐,以后实际工作运用中技能缺失。

二、幼师音乐教育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优化教学模式和授课形式以适应幼师学校的音乐教学特点

改变以往以参考高等或者专业院校培养专业学生的上课方式,时刻以幼儿教育和幼儿园实际传授为主,把学习方式调整为以幼儿歌曲为主,兼顾以能教、会唱,在实际控制学生“会唱”,教授如何学会、如何学习,同时传授一些幼儿园上课小技巧,如何调动幼儿音乐的兴趣等为切入点,其次是把“能教”作为重点,如何把专业知识浅显易懂地快速传递给幼儿,而这一点恰恰容易被学生所忽略。知识传导由“死教”变成“活用”,把教授一个技能变成让学生如何去自主学习,即培养其能力。

(二)对不同学生进行差别式的针对教育

差别式教育是针对不同学生在不同困难程度下的多样性定制教育,可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先总结出学生几大类型,分辨制定不同重难点的教育方式,然后通过制定差别式的针对教育方案,采取各种不同的上课和传授方式,以使不同学生掌握不同技能,让各个阶段学生获得有效性的针对教育,使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不再是一般填鸭式的教育。如何实际做到可以参考以下四个方面:

1在教学前对每个学生的以往档案查看以及现场测试每一位学生的的实际能力,旨在为后面划分学生类型难点作为铺垫,划分难度包括学生理解力、实际操作、先天因素和天赋、缺少自主动力、能接受知识阶段等。

2.根据以上的测试和了解划分学习阶段和对象后,制定相对应的教学方案,以阶段性目标为指导方向来严格执行,如:对学习音乐缺乏兴趣的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对缺乏意志力的学生培养他们克服困难、不怕吃苦的精神。

3建立随时纠正反馈纠正措施,对阶段性目标进行检查和反省。幼师音乐教育对音乐学习困难生的教育应具有评价反馈的功能。教师要定期对指导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改进教学方法,调整目标和教学进度。

4对音乐学习困难生的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指导。应将音乐教师、文化课教师、班主任、心理教师、家长、学校管理者等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教育因素的积极作用。

因此,我们的幼师声乐教学一定要依据上述理论的指导精神,明确培养目标,确定我们要培养的是新世纪适应社会发展和幼儿园教学实际需要的幼儿教师,并根据这个培养目标制定长远的教学计划,在课程设计方面也要增强理论依据,跟上时代的发展和变化,解放教学思想,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的局限,不要盲目追求学生的唱功,在声乐专业知识水平和演唱技能不断提高的基础上,更多地注重学生“教”的教学技能的训练。从现行教育结果中我们也看到,学生学习传统声乐曲目和儿歌的渠道主要是通过我们的声乐课堂,因此声乐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好自己的教学阵地,最大限度地发挥声乐课堂这一教学主渠道的作用,牢记我们的培养任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新一代的优秀幼儿园教师。

(三)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性,自我学习

有良好的自主学习可以让学习事半功倍,既能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又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可以从以下方面人手:

1.辅助学生制定计划和目标。

2.营造有氛围的学习环境。

3.发挥自主能动性来学习音乐。

4.反馈与检查目标和计划。

5.加强练习与记忆。

6.组织和转换。

为了有利于对学习材料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学生应有意识地对学习材料重新进行安排。如要学习弹奏一曲有难度的乐曲,学生自己可以先聆听该时期作曲家的有关音乐作品,再进行文字资料的学习,而后再练习该作品,体会音乐作品所表现的内容。

此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与鼓励。成功者的经验告诉我们: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如果一个人有了成功的表现,而且受到鼓励,他就会走向更大的成功。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时,要做好四点:要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举办讲座,介绍好的音乐学习方法;定期与学生进行教学与学习方法交流;运用情感原理和成功原理,鼓励学生,提高音乐学习效率。

(四)制造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

大多数幼师学校基本属于纯女生学校,从社会属性来看,应该从女生环境来培养他们的学习氛围,不断开展音乐、舞蹈、声乐、钢琴等方面比赛以及班级集体比赛,从氛围角度来希望他们成长进步,同时还应加深学生的音乐美感,提升其音乐修养,从而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和兴趣。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做到:

1.开设音乐选修和欣赏课,课程方向为音乐思考和感悟,来提高学生对各种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2.充分发挥现有教学系统的优势,举办年级、班、系部、学校之间的音乐类各种比赛和演出,让学生在艺术环境中熏陶,同时通过集体比赛让学生自助成为帮扶。

3.让学生做主发挥主观能动性,音乐老师作为引导者,在各类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出来承担作为活动的次级主导者。

(五)用音乐艺术主动培养和引导学生人生观、价值观。

幼师学生的年龄大多为14~19岁,属于人生观、价值观等成长的重要时期,在特定的纯女性环境中要特别正确引导。这一时期可以让学生多学习和欣赏一些具有积极向上的、有内涵的、激励人性的艺术性作品,可以在潜移默化以后让他们把这些正常的价值观、人生观传递给身边人甚至是幼儿。

三,结束语

幼师音乐教学是幼儿师范专业中重点课程之一,“扎实的唱功,合理的传授”是幼儿师范类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幼师承担着幼儿教育第一步的重担,是启蒙教育阶段最重要的开始,关乎素质教育的初始阶段是否达标。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培养出来的幼师是否合格对于一个国家的音乐教育起着决定性作用,我国幼儿师范教育中还存在着很多急待解决的问题:幼师教学目标与内容的严重偏差;缺乏统一纲领性文件,传授模式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学生没有积极性和自主学习的愿望等,只有转变教育观念,做好音乐教育教学工作,才能对我们下一代幼儿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晓琳.关于幼师音乐教学模式的探讨[J].音乐时空,2014,(3).

[2]卢晶鑫幼师钢琴教学现状调查与改革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3]刘爽.幼师生音乐学习困难成因及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

[4]蒋艳琦.幼师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篇(6)

在高师音乐专业学生中建立小组互助学习,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在老师教授之余让学生通过同学间互助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也是对当前高师音乐专业教育模式的一次创新。小组互助学习模式不但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音乐专业如何展开小组互助学习模式建设。

合理组建小组,差异互补,激发学习兴趣

建组是实现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能否自主展开音乐学习的重要因素。在学生中推广小组互助学习模式,一方面要让学生在分组过程中,增加参与感,增强学生的自主选择性,另一方面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和特长。每个学生的优势不一样,自然在建组中需要考虑学生分组学习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从而实现优势互补,更好的促进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实现学生学习的更好效果。编组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差异方向的分组。为了确保学生能够在相互学习和协作中,更好的发挥各自的长处,使得学生能够取长补短,取得更优异的成绩。可以将不同兴趣爱好和不同能力的学生分配到一个小组中,让学生通过交流发现各自的优势和不足。比方说一个组里面可以分别安排一些声乐、谱曲、音乐鉴赏等不同方面擅长的学生,使得学生在学习交流中能够取长补短,弥补自身的不足,得到更好地发展和进步。二是同方向的分组模式。这类分组模式注重学生在学习中某一方面能力的纵向深化。将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分到同一组中,学生之间有共同话题,在小组中可以增强团结力,协调性也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大家一起朝着学习中某一方向努力,学习效果也就更加明显了。比方说,将声乐水平比较好的学生放在一组,大家在学习中就能够分享一些增强声乐训练的方法,在学习中不断分享自己的心得,更有助于声乐取得更好的成绩。我认为差异方向的分组方法更适合在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的良性和全面发展,不至于出现偏科的问题,也能够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学习效果,可谓一举多得。

鼓励学生参加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小组学习意识

许多高师已经开始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小组互助学习无疑是促进学生养成良好学习方法的最好方式。在高师音乐专业学生中开展小组互助学习就显得更加重要。因为许多音乐专业的学生只会埋头苦学,往往难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所以,高师音乐教育要鼓励学生多参加集体活动和小组活动,增强小组成员之间的信任度和合作的熟练度,了解彼此之间的喜好,才能够更好地推进小组互助学习工作。要注重对音乐专业学生小组意识的培养,让学生认识到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团队协作才能更好的完成自身的教育,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总之,学生的积极性是要靠意识调动起来的,当学生认识到小组学习的作用后,一定会自主的投入到小组学习中去,在小组中弥补自身的缺点,发挥自身的优点,促进整个小组成员的全面发展。

建立组内互相合作、组间积极竞争的激励机制

小组建立之后,要维持小组学习的有效运作,充分发挥小组互助学习的优势,使得学生自觉的投入到小组互助学习中去,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是至关重要的。在小组内部加强协作互助思维的培养,对那些促进小组成员音乐学习有贡献的学生进行奖励,培养学生的团结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为小组制定学习计划,在规定的时间内每位学生都要完成计划,选择表现优异的学生担任小组组长,以此加强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在小组与小组之间展开有效的竞争机制,培养每位组员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对音乐学习的主动性。

结语

篇(7)

波兰国内的大学年级和学位设置与我国不同,其学制为五年,学生毕业直接获硕士学位。在华沙肖邦音乐学院钢琴系进修期间,笔者亲身感受了世界一流音乐学府的钢琴教学及其音乐人才的培养模式,深刻感悟到科学的课程系统、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师的主导作用……共同构成了该校世界级钢琴音乐人才的培养模式。并由此引发了相关的思考。

一、紧扣人才发展节奏的课程系统

肖邦音乐学院钢琴系的课程设置如下(见下页表1):

针对人才培养,肖邦音乐学院钢琴系的课程设置具有如下特点:

(一)与人才发展规律同筑“曲线前进”式的钢琴主课

从学生在校的10个学期钢琴主课安排上,可总结为第1、2学期打基础(各15学分) ―第3、4、5学期巩固(各10学分) ―第6学期过渡(13学分)、第7、8学期提高(各20学分) ―第9、10学期突破(22、25学分)的教育培养思路。这种“曲线前进”的方式十分符合学生在专业钢琴学习中的成长规律。对比我国音乐院校的钢琴主课设置,多为“直线前进” ―即课时量逐年递增或相等。实际上,不少以技能为主的学生在某个学习阶段没能很好地完成学习计划,进入下一个等量或增量的学习阶段时常感到力不从心。忽略了这个细节,往往造成人才培养的事倍功半。

(二)“适时适量”的音乐技能理论课

相对音乐史、音乐哲学、音乐教育学等音乐文化理论课程而言,复调、和声、音乐作品分析等与演奏有关的理论课程可称为音乐技能理论课程。由表1可见,该系的赋格曲对位、和声、钢琴创作及音乐作品分析课程安排在了一年级,这种“适时”的安排可以使学生在开始接受高等钢琴教育的同时就学习掌握一定的技能理论,在演奏作品时则能够通过分析更好地解读和诠释作品。另外,这些课程的课时比例并不多(各为4和2学分),这种“适量”的安排又恰到好处的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和兴趣而不会导致过多的理

论学习带来的枯燥感。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音乐院校的音乐技能理论课多安排在二、三年级进行,而不是在一年级的起步学习中将技能与理论同步结合起来,很容易造成学生演奏中的“空洞”。所以,“适时适量”地安排音乐技能理论课程是非常值得借鉴的。

(三)重视交叉合作性拓展课程

钢琴作为乐器之王不仅可以担任独奏,更可以兼任伴奏、协奏、合奏等多重身份。我国各大音乐院校也早已把室内乐课程纳入了钢琴专业的课程之一。但肖邦音乐学院钢琴系在这一方面做得更加科学和完善。其钢琴室内乐课开设在二、三、四年级,同时还有一门合奏与合唱课开设在一、二、三年级,这也是与我国音乐院校有所不同的地方。钢琴室内乐作为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在广大音乐院校的钢琴专业开课是理所当然的,它学习和训练的是钢琴与其他乐器之间的合作,而肖邦音乐学院开设的合奏课是专门学习钢琴与钢琴之间合作演奏的课程。在我国的高校钢琴专业,学生也学习演奏钢琴协奏、双钢琴的作品,但很少有学校把学习这类作品作为必修课来开设,而合唱课更是被国内钢琴专业视为“殊途”。固然,我们早已意识到钢琴演奏中“歌唱性”的重要,但却没有明确的、针对性的课程将“歌唱性”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合唱课在肖邦音乐学院被作为针对强化钢琴歌唱性的“症”所“下药”的一门的课程。正是恰到好处并十分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在此,也完全可以把钢琴专业和声乐专业的合唱课区别开来,让钢琴专业的学生以合唱复调或其他钢琴作品中的多声部旋律为主,合唱声乐作品为辅,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演奏中“横向”的旋律歌唱性,还可以提高“纵向”的复合旋律性,并且对钢琴专业学生的音准和听力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四)注重特殊课程的设置

“钢琴结构、调音与维修保养”和“音乐采风”这两门课相对我国音乐高校是新鲜而独特的。我国多数高校钢琴专业的学生对钢琴乐器本身所知甚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专业的钢琴调律虽然是另外一门高深的学问,但适当了解钢琴的基本结构,掌握钢琴的发音原理,懂得如何保养钢琴,能对钢琴进行简单的调音与维修也是十分必要的。这样,我们才能对美妙的钢琴音色有着更精准的判断和养护。

在“音乐采风”这门课程中,肖邦音乐学院要求学生根据某种音乐体裁或对某个作曲家自由进行实地考察,如深入乡间感受民间音乐舞蹈的韵味,积累资料研究某作曲家或某作品的创作背景等等。通过这种有亲身感受的学习,会使学生有效提高对相关曲目的理解,并会在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的体验自然融入钢琴演奏中,从而使演奏生动起来,更加富有文化的灵魂。

钢琴文化有着它西方文化的本土性,这样的“采风”在我们国内虽然难以实现,但我们可以由此得到启发,虽不能身临其境,但可通过相关的音像资料去感受,尤其在学习演奏中国作品时,很多传统的中国曲目都是民乐改编曲,在学习中,完全有条件听到看到“原型”,这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和演奏的表达是大有益处的。

二、支持人才的综合能力发展

(一)综合能力的培养成为强音

肖邦音乐学院的钢琴专业课程设置分为:主干课程、基础课程、人文学和其他课程、教育课程等四个部分。意在通过主干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其相关的技能理论;通过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音乐文化理论知识;通过人文学和其他课程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理论知识;通过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音乐教育教学理论知识。20世纪著名音乐家伯恩斯坦曾提出:音乐专业学生毕业后应该具有三重身份:音乐演奏家、音乐教育工作者和音乐学者。这一理念既对人才的专业技术提出了高标准,又对其知识结构和工作能力提出了多重要求。肖邦音乐学院钢琴专业的课程设置正是符合了这一理念,为培养复合型钢琴音乐人才构建了科学的培养模式。

由表1可见,该系主干课程包括钢琴、钢琴室内乐、钢琴文献、赋格对位、和声、钢琴创作等,基础课程包括音乐文献、音乐形态与风格史、音乐作品分析等,人文课程包括信息学、人文学等,教育课程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多媒体教学法等。以上课程设置在培养学生演奏技能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教育能力,为学生成为“钢琴演奏家、钢琴教育工作者、钢琴音乐学者”提供了综合能力培养的模式。我国高校钢琴专业教育往往是“泾渭分明”,音乐学、音乐表演、音乐教育各专一项,缺乏学科交叉及综合性培养模式。如音乐院校钢琴专业,所学大多为钢琴主课、钢琴室内乐、钢琴艺术史、声乐伴奏、钢琴教学法、钢琴演奏与指挥、钢琴表演风格研究、钢琴即兴伴奏等课程,对人文课程和教育课程极少涉及。相比之下,学生虽然可以在演奏技能、理论方面得到较大提高,却在文化、教育学方面缺少了必要的学习,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是技术见长却内涵见短,很难成为合乎社会需求、具有综合能力的复合型钢琴音乐人才。

(二)提倡相互观摩,博采众长

在肖邦音乐学院钢琴系,不仅常有国际著名的钢琴家来举办音乐会和大师班,校内各位教授的课也都是“公开”的,学生们除了跟自己的导师上课之外,可以随意选择其他教授的课旁听,遇到有争议的问题,还可以跟教授们探讨研究,完全没有“派别”之争。几乎每周都有学生的音乐会,演奏者也都出自不同的导师,教授与学生一起互相观摩,互相切磋,互相借鉴。在上课之余,我一有空就旁听,无论是我的导师还是别的老师,都是一贯的欢迎,有时课后还会询问我的想法,甚至会告诉我什么学生哪节课要学习什么作品,以便我有选择地旁听。慢慢地,我对旁听有了“计划”,针对同一作品听不同导师的课,以学习各有千秋的处理方法。针对同一导师听不同作品的课,可以尽量多地让我了解如何诠释各种风格的音乐;针对同一学生听同一导师的课,可以学习到教学中针对不同个体如何进行“渐进”指导;针对同一导师对不同学生的课,又可以学习到因人而异的教学方法。大量的旁听观摩,不仅使我对演奏的理解大有提高,更对我今后的教学起到了博采众长的作用。而这种公开、明朗的学术氛围在国内音乐高校中还未受到重视,大多学校只是“关起门来上课”,虽然也有大师班等公开课,但多数只是“点到为止”,我们可以尝试借鉴肖邦音乐学院开放的学风来改善学术环境,促使钢琴教学在百花齐放中具有更好的创新和发展。

三、教师是人才培养的主导

(一)因人制宜的教学

我的导师玛丽亚•施拉伊贝尔教授是获得过波兰总统颁发的荣誉证书的著名钢琴演奏家、教育家,现为波兰国立华沙肖邦音乐学院的终身教授。她在世界许多国家成功举办过钢琴音乐会,并在各项国际钢琴比赛中担任评委,还常年在波兰各地及美国和远东地区各国举办大师班进行钢琴教学和一系列音乐会讲座。

师从玛丽亚•施拉伊贝尔教授学习钢琴,最初的感受就是教授在曲目选择上始终是客观、全面并且因人而异的。在正式上课之前教授就首先和我讨论了进修期间的学习计划,想学什么,应该学什么,以什么为重点等。导师通过试听对我的初步了解和我本人的意向,最后定出了计划:从巴罗克、古典、浪漫、印象各个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各选出有代表性的曲目重点学习;又因为导师特别擅长演奏德彪西(是德彪西的再传弟子),我提出多学习一些德彪西的作品,导师也表示同意;再者考虑到由于我来自师范院校,导师更侧重对各种曲目中技术、处理等方面的教学方法,曲目的难度则是以我回国后教学中所面对的大部分专业学生应接受的程度为准。

通过导师制定的学习计划使我深刻感悟到:因人制宜,不仅是因每个人本身的技能水平而异,更因其综合性提高的目标而异,同时还前瞻性考虑到人才发展的需要,这样的培养方案充分体现了导师在人才培养中的主导作用。

(二)强调在文化氛围感受中去理解音乐

导师上课时对我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应该投入到音乐中去”,她并不赞成学生每天关在琴房里练琴,而是要求我们在保证练琴时间之余,走出去感受音乐,她说:“音乐不是在琴房里,它无处不在”。于是,我成了肖邦公园的常客,那里春夏秋季每周末都会有露天的钢琴音乐会,游客们随意坐在广场四周的长椅上或席地而坐,演奏者就在正中央搭建的舞台上演奏。还有肖邦故居的周末音乐会,演奏者在室内,而听众都在室外聆听。周围的环境不是肃穆的音乐厅,而是干净的蓝天、无边的绿色、阳光或者阴霾,偶然掠过的一朵乌云、转瞬即逝的一阵太阳雨……这时的音乐仿佛是天籁之音,和人与自然浑然天成,在这样的环境里欣赏,音乐语言的每一句诉说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在自然中找到原型,而这种理解是在琴房或音响室甚至音乐厅里都无法体会的。

我在学习肖邦的玛祖卡舞曲时,还被导师建议去波兰国家歌舞剧院观看了整场的波兰民间歌舞演出,亲眼看到了玛祖卡舞蹈的风姿;在学习德彪西前奏曲的时候,导师又建议我利用假期去法国,去艺术馆,去观摩那些影响了德彪西音乐创作的艺术珍品,以此更好地体会德彪西音乐中的光与色。毫不夸张地说,这些“采风”的经历和感受,仿佛让我找到了作品的灵魂,也为我的教学与演奏积累了更多的文化元素和内涵。

综上所述,肖邦音乐学院钢琴专业以其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开放活跃的学术环境和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在世界一流音乐学府中独树一帜,它的人才培养模式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之处,希望本文能对我国钢琴人才的培养起到一点启迪作用。

参考文献

①Antoni Grudzinski,Albert Grudzinski.The Chopin Cult in Poland[M],Ars Nova Publishing House,Poznan 1995.

②徐希茅、徐飞著《复合应用型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求》,人民音乐,2008年第3期。